📖 ZKIZ Archives


信念是種直覺 黎智英

2011-12-29  NM

無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直覺上你都會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天性。 天曉起床,旭日東升;入夜,月掛繁星;聽見鳥語,我知道那是杜鵑思春。穿好衣服出門赴約,知道對方會在約好了的地方出現。借了東西出去,知道遲早會歸還。 小喬昨晚告訴我的事情是真的,被感動、得到啟發,依隨她的勸導,幫襯那百年老店,啖着古老菜,欣然聞到了書香。發生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相信。


雖 然有時我會被早上的雷電驚醒;天陰橫雨, 約好了的人沒有出現;借了出去的東西可能沒有歸還。這些意外不會動搖信念,因為我們都是信而活了下來。畢竟意外不常發生,若然什麼都不相信,這個世界會多 麼顛倒?世界顛倒,那又何以組織社會、創造文明?人是靠信念而不是靠知識得到啟蒙的,由此我們亦可以看出世間事物的端倪了。 盤古初開,雷電令人驚惶失措,急急躲到大樹下而安然避過危難。在人的眼中雷電無疑是天上威猛的神,在地上,大樹可是人的守護神。從天上掉下來的冰霜風雪, 掛在頭上的日月星雲,身邊熟悉的花草樹木山石泥土,都是神,都有不同的名字,那是個到處都是神的世界。 相對於四方八面的神,人顯得渺小故此難免徬徨,只敢揀熟悉的路來走;上次安然走過這條路,今天再走必然同樣安全。在一片混亂而危險的世界,信念讓人找到規 律,令他心裡踏實不再慌張,因而安然活了下來。


有 人說文明始於懷疑,愛因斯坦要不是懷疑牛頓搞錯了,今日我們便不會有核能、電子、電訊、互聯網絡及智能手機。是的,不斷對事物懷疑推動了文明進步,不斷懷 疑前人的智慧即是不斷推翻他們的信念,也就是不斷創新文明。我們不相信有完美這回事,因而不相信我們已掌握真理!既然懷疑造就了文明,那麼信念又怎會是人 的天性?是的,抱着懷疑的態度看世間事物,正正是因為我們相信有真理! 若然不相信有真理,那麼愛因斯坦推翻牛頓來做什麼,倒不如坐到蘋果樹下吃蘋果好了。推翻前人智慧,那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錯了,而我們才是對的。世間要是沒 有真理,我們又憑什麼來推翻前人的智慧?要是沒有真理,我們又憑什麼證明自己是對的?於此可見,懷疑前人的智慧,正正是因為我們相信世間上有真理這一回 事,有這個信念我們才會懷疑。


不 相信真理,你懷疑些什麼?!箇中矛盾不是顯而易見嗎!故此我們先是相信了才會產生懷疑,相信有真理,才懷疑我們對真理作的假設能否成立。譬如神是真理,那 是我們的信仰。我們對此毫無懷疑,但這並不等於說不管什麼人從事神職,我們都不去懷疑他們是否神聖的。懷疑是達至真理的手段,我們從來都不懷疑真理的存 在。 嘮嘮叨叨,我無非想跟你說清楚,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信仰就是存在的。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神就是存在的。哪怕你不相信神的存在,那也是因為你已 相信在先。空穴不會來風,懷疑神的存在,那是因為你本來已相信的神的存在,只是懷疑神存在的形式。你是相信了才去懷疑,你不能因為不相信而便不相信,否則 這又是什麼的邏輯?


褪 下因為不相信而不相信的外衣,無神主義者其實也是滿天神佛的,只不過他們的神全是盤古初開時令人們驚恐發抖如雷電般的神而已,在惶恐中他們其實是以科學規 律為暫時的避難所。得以活下來,那不是因為無神主義者神通廣大,而是他們身邊大部分人都不是活在惶恐中,這些活在信仰中的人為他們建設了社會、創造了文 明,讓他們有個避難所,否則他們怎可能活下去?什麼都不能信賴的世界是個絕對可怖的世界。 哈哈,我實在是太長氣了,我只不過想跟你說,不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的社會仍是個 faith-based——以信仰為基礎——的社會! 社會是什麼?那不是一間讓我們免於風吹露宿的大房子,而是由一個個人、一個個家庭、企業透過互信合作,互相依賴聯繫建立起來的群體。社會是個用信念織築而 成的網絡。要是我們相信自己是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裡,而虛假只是某些人行差踏錯的結果,那麼真理便必然是所有信念的靠山,否則這些信念信的又還是什麼東 西?


守 護着這真理,我們便是守護着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石,而宗教正是守護真理的殿堂。這殿堂宣揚真理,傳頌神的福音,但宗教並非神,而只是個宣揚神的組織。執行神 職的人員都必然視神的福音神聖不可侵犯,捨身守護神的福音更是他的天職! 得到信任,被委託保管一瑰寶,哪怕你有巧奪天工的技藝,你也不會貿貿然改造那瑰寶,因為你知道瑰寶不是你的,你只是個信託保管人。是的,你得到信任受到委 託,信託你的人甚至視你如兒子,但那可不等於說你便擁有那瑰寶!沒有錯,你管有這瑰寶,因為愛你的人信任你,這份愛是天賜良緣,但這並不等於說你擁有這瑰 寶。 你要是位神職人員,上帝委託你代祂傳頌福音,你會忠於這個神職,以免辜負神的付託,令神的福音蒙上瑕疵。你會像上帝愛你那樣悉力以赴保管上帝託付給你的瑰 寶!我認識的陳日君樞機朝夕都在這樣堅持。


在 某些人眼中陳日君樞機逢中必反,專門搞破壞。這些人太 naive,太 simple了。我知道樞機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政治考量,他跟侵犯上帝福音的勢力對抗,不管那是來自政治或魔鬼的勢力,他都全力以赴加以反抗,他要做好耶穌 的忠僕這份神職。為什麼要搞對抗?為什麼不一人行一步,為什麼中國和梵蒂岡不可以妥協解決兩者之間的紛爭? 樞機守護的瑰寶不是他的,那麼他又可以拿些什麼出來跟中方妥協?中方根本便不知道樞機的天職是什麼,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你怎可能叫無神主義者明白信仰是什 麼。


我 們公司的大堂掛了一幅苗子老師送給我的書法,字寫得剛柔並濟,力大無窮的幾個字:「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你要是看不到王維筆下大地浩瀚無邊的恢宏、落日的雄渾圓滿,皆為神的手影,那麼即使我費盡唇舌說上千言萬語你也是不會明白的。何況信仰又不 只是一首詩而已,那就更加難以令你明白了! 在中方看來,天主教會是個組織,只消控制這個組織便可以控制信仰了。換句話說,在他們眼中宗教即是迷信,完全是個洗腦組織,「只要控制這個組織,我便可以 決定信仰的福音是什麼!」要控制天主教會的人必然是這樣想的。


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宗教顯然只是部洗腦機器,故此這些人只能夠從組織與利益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待宗教。如果中方不是無神主義者,而是有信仰的,他們不可能這般狂妄,以為人力足以勝天。 你無疑可以隨時改變一個人為組織,信仰卻是不受控制亦不能控制的。你可以扔一個人入牢獄,就像你囚禁劉曉波那樣,你卻無法關得住他的信仰。即使身繫囚牢,他的信仰依舊天地任我行,發揮着無限的道德力量!中方極其量只能控制一個組織而已。 陳日君樞機守護的神職令他沒有妥協的餘地。劉曉波只代表他自己,他可以妥協卻堅持為真理而付出,他的堅持因而為他冠上神職人員的光芒。樞機和劉曉波高舉的燭光,不約而同帶領我們走向真理。咦?黑暗裡不是傳來聖誕的鈴聲嗎! 陳樞機,劉曉波,聖誕快樂!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32

金錢的魔障 黎智英

2012-1-5  NM




有一年到非洲作safari之 旅。此行並非狩獵而是觀賞森林野生動物,卻同時給我們看到嘆為觀止的美國超級富豪的旅遊生態。

這對夫婦有兩個小孩,此行攜同醫生、保鑣和傭人,佔了全酒店最靚的十多個平房。這樣做還不夠,他們更要求酒店用帳幕將他們與酒店的其他平房隔開,但這樣做 也擋住了酒店優美的風景,令其他客人媽媽聲。

聽說富豪的私人飛機載來了滿滿的二十八箱行李,不知內裡有些什麼,我們只知道單是行李便佔了靠近他們夫婦和小孩的兩間平房,他們平房外的空地還架起帳篷以 免他們一家的一舉一動曝光。

他們住得這般隱秘反倒成為整間酒店的話題,而所有員工更彷彿只是為他們服務的那樣;只見到酒店經理、大廚、各種服務人員整天裡往他們那邊走,即使沒有受到 騷擾的客人也覺得這家人討厭。

我們倒還好。除了中午回酒店用膳和午睡、晚上回去晚飯和睡覺,其他時間我們都在森林觀賞動物,故此沒有留意這家人的動靜。我只是好奇:這樣過活,有錢人不 覺得累嗎?他們是否以為,既然有錢使得鬼推磨,那麼不管有事沒事都找鬼來推磨好了,反正老子有用不完的錢?把心釘在銅板上,令金錢成為魔障,以為凡事都可 以用金錢解決,有錢人的想法真是奇怪!

還有更好笑的。他們入住第二天,有錢人的太太上更衣間,在通道上有隻山鼠竄過,嚇得她嘩鬼叫。那有什麼好大驚小怪?酒店坐落森林,山鼠貓鼬竄出竄入,司 空見慣。來到非洲荒野便要入鄉隨俗,難道她以為是入住曼哈頓的四季酒店嗎?

不過有錢人就是不一樣。他們不僅認為有錢使得鬼推磨,他們顯然更以為錢還可以令山鼠從森林消失!他們隨即要求酒店找來二十個保安人員,二十四小時守住他們 的平房四周,防止再有山鼠竄入。二十個黑人大漢二十四小時嚴陣以待,山鼠突然間變成比拉登更可怕的恐怖分子!錢,多到某一個程度便會令人的行為變得好搞 笑。

錢可以使得鬼推磨,卻無法令山鼠消失。第二天早上,那位有錢太太又在通道遇上另一隻山鼠,把她嚇得花容失色淒厲地尖叫,差點兒便暈將過去。後來保安人員半 開玩笑地告訴我,聽到她悲慘絕倫的尖叫,還以為有彪形大漢的保安員獸性大發,強姦了她!

我說不會吧!男人即使獸性大發也不會強姦這種神經質的女人,只有心理變態的色魔才會這樣做,你的同事沒有個是心理變態的色魔吧?他說,這個很難說,這家人 來了後他們都給搞到有點心理變態了!跟着他哈哈大笑,顯然既鄙視亦不屑這家人的所為。第二次遇上山鼠後,有錢人把二十位保安人員逐個 —— 是的,是逐個而非一齊 —— 痛罵一番。那又怎不神憎鬼厭?

有錢太太當然沒有放過酒店總經理及其他高級職員,把他們罵個狗血淋頭後,即刻退房,他們原先要住兩個星期,房租照付。對此,酒店上下甚至大廚都非常緊張, 一齊跑到他們房間鞠躬致歉,鞠完躬又再鞠躬,但對他們提前退房,每個人心底下卻是開心不已,像是放下心頭大石那樣,因為這兩天裡大家都給這家人弄得幾乎瘋 了。

無論是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一時三刻這家人都要找來經理、大廚來下order,把酒店上下弄得氹氹轉。他們儼然是特權階級,肯定跟總公司的大老闆關係密 切,故此根本不可能趕他們走;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只好逆來順受。他們留在酒店的每一分鐘都像是給每個人的脖子繫上重擔那樣。他們提早退房,當然皆大歡喜, 不用說其他客人同樣衷心感謝那兩隻立下汗馬功勞的可愛山鼠!

中午我們回到酒店,當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家人已銷聲匿迹,為他們架起的帳幕也給拆掉了,整間酒店豁然開朗,甚至客人也舒了一口悶氣!金錢真的這麼 可怕?不,金錢並不可怕;只是一旦成為了人的魔障,錢便變得可怕。讓金錢成為心中的魔障,人的心情、思想、是非、倫理和價值觀都為金錢魔障纏上,不管什麼 事情都從金錢出發,這樣金錢便變得可怕起來了。

對自己關心的人譬如老婆仔女,起初大家都很着緊;他們要是不開心,大家都設法開解他們。可是一旦讓金錢成為心中的魔障,當自己着緊的人不開心,我們便不難 會給他們一點金錢買喜歡的東西,好叫他們開心。

這樣做,當初是有用的,因為有錢買喜歡的東西會令他們感到為人關心。反正你大把錢,用錢為親人買開心很是方便,故此你也就愈是這樣做,以致每逢親人有什麼 不開心,你便給他們金錢去買東西。

習慣了這樣做,不管什麼問題你逐漸便會拿錢去解決,久而久之你甚至不要知道親人有些什麼問題,更不用說設法去加以了解。他們其實可能只是想跟你說心中的難 堪事,但你卻嫌他們煩厭,在你眼中,除了金錢,世上還有什麼難題?在你來說,有什麼問題是金錢解決不了的?於是你就連聽也不想聽他們的傾訴,以為他們絮絮 叨叨,不外是想要多點錢而已。反正老子大把,那就給他們多點錢好了。

這樣你漸漸便沒法跟親人溝通,更說不上什麼感情了,他們都成為金錢交易的對象,而你便是無血無肉,沒有感情、是個只曉得拿物質來對付他們的dollar sign。你與他們的關係也變得物質化,這是個沒有感情的關係,有的只是金錢的因果。你不去理會別人的的感受,漸漸你也失去了自己的感覺,最後真的變成了 金錢的化身。

一方面,你把他們視作物質苛索的量化關係,他們是否開心與你給他們多少金錢成正比例。另一方面,他們則認為你是拿金錢來敷衍和糟質他們。在這個關係中,他 們成為你拿金錢來發洩的對象。你討厭他們需索不斷,兜口兜面丟金錢給他們以為發洩。這種物質化的關係最後惡化成只有依賴和恨的脆弱關係;他們需要你的金錢 卻恨你;你害得他們不開心,因而不斷以金錢作補償。他們令你氣憤,你向他們發作洩憤,然後拿錢作補償。

不少像那家美國人般的超級富豪都有個這樣的心態。那個美國人將酒店的高級職員和保安人員罵個狗血淋頭,可是退房埋單他們卻給每位高級職員一千美元小費,保 安人員每人五百,而其他職員也每人一百!這是他們提早退房令所有員工皆大歡喜的另一個原因,雖然他們都被當作笑柄。更大的笑話是,他們來了兩天,搞到天翻 地覆,神憎鬼厭,卻只去森林觀賞動物三小時便再沒有出現過了。他們真的是被金錢勞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40

好吃 黎智英

2012-1-12  NM

最近認識了位日本朋友,他是日本遊戲機業的大老闆。他為請客特別在京都近郊建了一座別墅,去年三月櫻花季時他在此宴請我兩公婆。別墅坐落櫻花叢中,是座乳白色大理石建築物。搖曳的雪白櫻花映照淡淡的月光,此情此景美艷得令人不禁讚嘆,猶如置身仙境。 主人一家四口和我們共六人在白雲般的櫻花簇擁下、在金杯裡浮游的香檳泡沫幻影中,沉醉於懷石美餚,輕輕細語。在品味高超的詩人筆下,那番情景固然是首好詩,安排出如斯美妙的京都懷石宴的主人也應是個詩人吧!


日 本朋友夫婦有兩位女兒陪伴左右。小女兒在法國學廚藝,她給我們解說每道懷石菜的來歷,跟這樣和善的一家人分享美食,輕鬆自然令人賓至如歸。最是令人享受 的,不是如真似幻、仙境般的櫻花叢林,也不是到會的三星米芝蓮懷石美食,而是這家人的涵養。甜點也吃過了,尚餘下一瓶香檳;大家意猶未盡,小女兒到廚房為 我們烤了幾隻黑菌半生熟蛋來讓我們下酒。這個小女孩確有廚藝天分!
當社會的中上層富裕家庭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也要當廚師,那麼這個時代的廚藝必然大幅提升。試想想,出身富裕家庭,自小在傳統飲食文化裡浸淫,識飲 識食;若然這樣的人也願意當廚師,他的廚藝又怎不勝過那些出身貧苦家庭,只不過甘於吃苦才當廚師的人?當這些「上等人家」廚藝新血湧現,自然便會為烹飪起 革命了。
人們一向崇尚傳統烹飪,看來這個概念是要改變了。見到現今世界各地年輕廚師人才輩出,你便知道飲食是在起革命了。《Yan Can Cook》這個歷史悠久、在美國拍製的中菜煮食電視節目無疑是給不斷湧現的飲食節目比下去了,可是這個節目肯定激發了不少華裔小孩子去當廚師。
今日的飲食革命是由二、三十年來盛行的飲食節目掀起的。看過Anthony Bourdain的節目,那個十來歲的少年不會立志當廚師?電視改變了廚師的身份,將他們從烏煙瘴氣的廚房裡從來不為人留意的火頭變成文化代言人。誰說烹 調不是社會的重要部分?誰還可以否認在電視節目亮相的廚藝明星不是顯赫一時的飲食文化代言人?在世界的飲食光譜上,這一代的廚藝風流人物將佔有燦爛的地 位。
像我這樣的糖尿病人最怕秋冬季節,因為這兩季特別多好東西吃,很難忍得住口。我們都是因為愛吃而吃出糖尿病來的。雖然痛快地開懷大吃一頓美食會令 人內疚不已,但又有可能不吃嗎?當然不可能,否則做人又為了什麼?總之不是為了活命,而是為了開心。要活得開心,總還是要冒些少險的。盼求上帝,醫學進步 神速,快快為糖尿病找出特效藥,早日解決我愛吃的天性和我的病之間的衝突。保持樂觀永遠是個錯不到哪裡去的做人宗旨。
看到蔡瀾兄在《飲食男女》教人如何用電飯煲煮食,我很有共鳴。前幾晚,夜半肚餓起床,從雪櫃拿出塊五花腩肉,滾水灼過連皮切片,猛火煎至兩面焦黃,用剁碎的韓國金漬菜加些少米酒和糖醃好,待到電飯煲中的日本米飯水滾便放進醃好了的腩肉。
不消二十分鐘,揭開煲蓋,一朕香氣撲鼻,米飯滲着金黃色的肉汁,脆脆的菜粒和腴糯的腩肉混在一口飯中細嚼,味道甘香腴美,簡單直接夠剌激。吃上第 一口,閉上眼睛欣賞,久久不想再張開眼睛,只想繼續回味。這精彩的一煲飯再加一瓶天香樓的花彫,我膽敢邀請李白來一齊來吃!說不定電飯煲餐已觸發了一場轟 轟烈烈的飲食革命!


不是九大簋才叫真正好吃的。簡簡單單一道菜、一碗飯也可以叫你不惜披星戴月去追尋。人生苦短, 是不是?我們其實都是在喜中作樂。我真懷疑愛吃的人是否會染上抑鬱症?我相信真正愛吃的人猶如真正虔誠的教徒那樣,都是不該有抑鬱症的。真難想像愛吃的人 是會不開心的。他們當然也會遇上不開心的時候,但不開心以致患上抑鬱症理應是不大可能的!食物是開心果,開心的人才會喜愛開心果!


今 天物質如斯繁榮,食物的發展是否已推翻了達爾文定律?過去賴以為生的食物是否反而威脅起我們的生命來?為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對身體有害?人類喜好食物,不僅 是因為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養分,更是因為食物替人類帶來樂趣,天天吃也不致悶出烏來,讓人歡歡喜喜地活下去。假若喜好食物足以闖禍,而食物提供的不是生存 所需的養分而是威脅生命的敵人,那麼達爾文不便弄錯了?人類顯然是適者生存這場淘汰大賽的大贏家,卻不曉得選擇有利生存所需的養分 —— 食物 —— 這不是很奇怪嗎?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到底是否已否定了達爾文定律?還是物質繁榮扭曲了食物意義、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如果愈是優良好吃的食物對我們愈是有害,那麼人類 還有生存的希望嗎?!這是不可能的。 小時候在福榮街做童工,常去光顧一對上海夫婦在街尾織布廠貨倉闢出一角來做的煎牛肉包。後來我搬到彌敦道官涌住,幾乎每晚都到附近的一家上海小飯店吃十二 元一客的客飯。兩菜一湯的上海菜,濃油、赤醬好送飯,而白飯任添。每晚吃過這頓客飯都帶着個充實的滿足感和感恩之情離去。小店老闆是從上海逃難到港的異鄉 人,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我這個離鄉別井在港捱世界的異鄉人照顧有加。見我添飯多了,往往給我送多碗湯或夾多幾箸菜,好讓我有餸吃完碗裡的白飯。 這種異鄉人照顧異鄉人的人情味特別令人感動,令我從此對濃油赤醬的上海菜多了一重格外窩心的滋味。年紀大了,嫌濃油的菜餚油膩,但對上海菜可甘之如飴,就 是因為那份窩心的滋味吧! 陳太(陳方安生)識飲識食又是上海人,我請教她哪家上海菜館子最好吃,她說留園雅敍。要為一位前輩做生日,趁機到那裡去吃晚飯。剛好李純恩打電話來說要請 我吃頓好的上海菜,而碰巧他正是要帶我到那裡去,我便請他代為擬定菜單: 肴肉,陳醋蜇頭,烤麩,鹽水鴨,香烏筍及糟蛋共六個頭盤小菜。款款好吃,糟蛋進口金黃半生熟蛋黃濺出剌激的花彫酒香味,腴滑馥甜,那味道好得令人疑把酒香 作花香。 主菜: 黑松露甜豆蝦仁,這個創作真的頂呱呱!雞火煮乾絲,蟹腿扒蘭度,蟹糕炒粉皮,生腌篤鮮湯,蟹粉獅子頭,菜式全都做得非常細緻,用料嚴謹炮製用心,一吃進口 你便知道這是家一流的菜館。味道濃郁卻清爽,濃油赤醬可口異常,而不見半點油膩,這是個難得的好地方!我大讚。 火丁雞頭米甜苗最後上,也是最精彩的。蟹肉包,鮮肉鍋貼和南瓜八寶飯同樣好吃。蟹肉包尤其引誘我這個糖尿病患者去犯罪,吃了兩個幾乎還想再吃!留園雅敍這 一晚充滿驚喜,這麼久沒來太可惜了! 翌日是星期天。中午與婆婆、四姨一家飯聚。老婆要再去留園雅敍,可是客滿。我請韓經理幫個忙,也要等到一點半後才騰出一張枱給我們。找到一家真正好的上海 店,我滿心高興!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1

真假不分的大班 黎智英

2012-1-19  NM

年輕時我喜歡親近那些特別聰明的同輩。這些人既想像力豐富,又能言善道,跟他們一起玩耍,吹起水來也特別過癮。但幾十年下來,再看這幫人,當中事業 有成的寥寥可數。做專業人士搵兩餐溫飽的居多,事業出類拔萃的,好像沒有。對這些天分特高、又少年得志、大都有君臨天下般豪氣的人來說,落得現今般的生 活,應該算是鬱鬱不得志了。


幾十年來,我閱人無數。憑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事業有成,靠的不是才智而是性格。當然, 性格合適創一番事業的人還必須好學。今日是個知識導向的社會,沒有現代知識的啟蒙、不以知識裝備自己,即使成功於一時,事業亦不穩固。 「為什麼這許多人要害我?」說這種話的人,縱使天才橫溢也不見得會成功。我時常覺得,世人高估了聰明的效力;不知自愛、自重和自省的人不管來得如何聰明又 怎麼樣?他們極其量曉得為自己的失敗找到更理直氣壯的藉口、找個更理所當然的代罪羔羊為自己開脫而已。這樣做,他們固然毋須自責、自省,卻無可避免陷自己 於無可救藥的深淵。 一遇上挫折,便歸咎有人害我,而不肯自我承擔責任,這樣的人又哪裡來本事擔當得起成功?成功是沉重的,要有堅挺的脊樑才擔當得起。故此當有些人一朝成功便 不可一世、骨頭輕輕,我們知道不消多久成功的光譜將從他們的頭上消失。輕佻佻的人哪有脊樑挑起成功的重擔?


年輕時 結識的那幫特別聰明的朋友當中,不少是愛吹水的。吹水即是假話連篇,這些人後來好些一事無成,那不是因為他們吹慣水,假話講多了,做事也無句真。不,一事 無成,那是因為他們天生特別聰明,特別曉得為自己縮頭烏龜的性格找個完美無瑕的藉口,因而習慣了毋須負起做人做事後果。這與他們喜歡吹水、說話真假不分無 關。 喜歡吹水的人都說話誇張。不誇張,說話又怎會動聽?吹水的目的就是要聽眾着迷,皆大歡喜。不管說的題材是什麼民族大義、家國大事,真真假假,只要說得過 癮,令人聽出耳油,那又有啥問題? 吹水跟做人做事有別。做人做事講究誠信,那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基礎;個人、家庭、生意事業以至社會,整座現代文明便是建築在誠信這個基礎之上。沒有誠信,這 個世界只會剩下一堆頹垣敗瓦,而人類將化作一盤散沙,誠信真是重要得講不得笑!


可是吹起水來就管不得什麼誠信了。 愛吹水亂噏的人與他們做人做事是否有誠信是兩碼子事。很多事業成功的人說話風趣,是good company。說話風趣的人都愛娛樂別人,他們說話便難免會加鹽加醋,可是做起事來他們一定有板有眼;故此世上有不少吹水天花龍鳳,而事業有成的人。我 識得的那些卓然有成的人,幾乎都是談笑風生的。 學術有成的人,言行執着,怎不會是悶蛋?的確,有些學術大師沉默寡言,說話不苟言笑;初次見面更不難覺得他們沉悶不堪。可是相處久了,便不難發覺他們都充 滿幽默感,談吐風趣。是的,他們的風趣是極低調又細緻,恍如天籟般微妙,而說話愛天花龍鳳的人卻是像rock & roll般吵鬧粗豪! Gary Becker教授便是個好例子了。他充滿自信故此不管身在何處他都輕鬆自在。他更是個謙謙有禮的君子,只是個性有點羞澀,初次見面,會令人覺得他沉重木 訥。及至稔熟了,你會發覺他其實是個極端風趣的人。就算是沉悶的經濟學議題,從他口中說出來,也趣味盎然。


接近過他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他是個忠於學術真理的人,他追求真理的熱忱看似高不可攀,但他卻容許別人有吹水的空間,真真假假他也可以一笑置之,更偶爾彈出一兩句畫龍點睛的調皮妙語。像他那樣讓人如沐春風的人又怎可能不享受風趣幽默?這樣的人要變得沒趣也難也! 奇怪,幾乎所有沒有誠信的人都是沒趣的。跟不誠實的人走在一起,你會感覺欠佳,那又怎還會覺得有趣?說話有趣、話題天花亂墜的人可以極其真誠。可是虛偽的人,說話天花亂墜會令你覺很討厭。 人起碼可以分為相信真實和相信可以混淆真假這兩大類。那些天生便認為世界真假混濁不清的人,他們要是活在一個毫無遮掩的世界,會沒有信心面對現實;而只有在真假混濁不清的世界裡他們才有個安全感,對這樣的人來說真實來得太危險了!


若 然你不想在現實世界裡向自己負責,你便不難會選擇到混濁的世界去混水摸魚,過着不用擔當做人的責任的日子。在混濁的世界揩其油水過活,此又何樂而不為?世 間多老千,正正是因為有太多試圖混水摸魚過活的人。 話說,最近有位大班級人馬向美國《Washington Post》的記者說,啊!肥佬黎被人揭發捐錢給民主派及樞機,那其實是他自己在網上發放消息。記者走來向我求證。我說,這位大班是個會這樣做的人,要是別 人不這樣做嗎,他便認定別人是裝假。在他來說捐錢這般威水,哪用人偷資料放上網?當然是自己動手放了。故此在那位大班來說,一定是我自己將資料放上網,然 後佯作給別人竊取資料,好讓別人知道我有多威水!夏蟲怎可以語冰?! 假如你是個沒有誠信的人,你根本便不會相信這個世界有真實和虛假之分。在這樣的人來說,即使千真萬確的事情,換個角度去看也可以是假的。假的事情亦然,換 個角度去看便是真的了。故此這個世界是相對的,真假不是絕對的。到頭來真真假假不過是不同的解釋、不同的看法而已。有些人的確相信巧言令色可以弄假成真, 上述那位大班便是這樣的人了。


可是靠裝假度日的人卻往往在攻擊別人的時候露出馬腳,出賣自己的真面目。真面目無法 整容,你可以靠整容蓋起你原來的真面目,可是本性是整不掉的。天生是賊,你便只會以賊的角度去看世界,那是思想墮性所使然。如果你天生便認定世界真假不 分,那麼你會認定這個世界是假的。陰溝好遮醜,在假的世界裡,你會拼命鑽進密布的陰霾棲身。真假不分便不用負責任,故此你便可以在假的世界裡過着充滿幻象 而又毋須承擔的日子,那又多輕鬆、多寫意? 活在真實世界裡的人要面對現實世界的困難,活在真假不分的混濁世界則路路皆通,因為在那樣的世界裡毫無倫理、是非、壓力,毫無良知譴責,可以活得既靈活又 輕鬆!要拿出脊樑擔當才可以面對現實。在虛假的世界,一切跳彈即過,五指不沾陽春水,輕鬆寫意,日子容易過得多,那麼多人愛做老千也是這個原因。


我 口講我心。賊佬的言行將其思想表露無遺。整容可以掩蓋原來臉目,但整容遮蓋不到賊性;即使整了容,一開口,賊性便纖毫畢現。只要小心分析一個人的言行,你 不難會察覺到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看清楚他是往真實還是虛假那邊落腳!天生愛裝假的人,會以為全世界都是可以給他的花言巧語騙倒的笨蛋,其實有這個念 頭的人才是真正的大笨蛋! 對真實的事情是否天生有個直覺,那將決定你的性格會有個什麼的基礎。要是心底裡知道真實所在,而又以真實為你做人做事的坐標,那麼你會選擇真實,而你也會 甘於承擔活在世上要負起的責任。這樣做絕不容易,但對選擇真實的人來說,這是活着的唯一選擇,因為活着你便要負起活在這個世上的責任。培養性格是要從義無 反顧地負起活在世上的責任開始的。你肯為活着擔當多大的重擔,那往往跟你活得多真實成個正比。愈是勇於擔當你便愈是活得真實!


向 自己負責與真實的信念是兩位而一體。對真實的信念是個與生俱來的直覺,因為這世界是真實的,那是人類倖存於世界的條件。是的,人生下來便有分辨真假的能 力,對真實的直覺信念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什麼比活着來得更真實。能夠體味生命的真諦便能體味生存的責任,人都曉得適應求存,因為那是個深植在每個人基因裡 的直覺。人天生便有個為真實負責的直覺,那是千萬年來人類不斷進步向前的動力。 我們很少將真實的認知與承擔責任這兩個概念連結在一起,它們其實是一塊銅錢的兩面。若然你相信這個世界是真實的,那麼你的直覺便會推動你靠向真實那一邊。 即使有時迷了途,你始終知道北斗所在而不致迷失方向;這個道德的北斗會塑造你的性格。故此相信真實是建構性格的基礎,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 真實的大自然裡,天地萬物是一股量大無窮的能量;只要相信真實,你的精神面貌便會跟這股力量接軌。雖然我們捉摸不着、測量不到這股力量,但其力量非同小 可。我們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只要相信真實,我們便自然而然感受到無比的自信:我知道天地為我而存在!這是何等的魔力!何等的精神力量! 不相信真實的人欠缺精神力量的支撐,這樣的人只有物質結構而沒有鞏固的實質基礎,這樣的人及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輕易鈣化以致不堪一擊!建築在虛幻謊言之 上的事物只是個短暫現象,在虛幻謊言中雲遊的人遲早失足,因為他才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


即使在虛假中腐敗的中共, 其龐大的組織當初也是從相信真實開始的,只不過他們後來在真假不分中墮落腐敗而已。天地父母心,人是真實的一部分,忠於真實是人性直覺;有些人天生直覺麻 木了,因為他們的某種慾念強烈得足以麻痺他們的直覺。正如利慾薰心,若然一切都只曉得作利益考量,那麼虛假起來也就理直氣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1

創業篇 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對現在的自己殘忍 才是對未來的自己慈悲

2012-01-16  TWM




小時候,我最愛坐在窗前,呆望著藍天白雲,幻想自己是一隻靈鳥,當時發白日夢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不過,我二叔婆總說:「肚餓你就會識得(粵語:曉得)夢 醒啦!」我也算幸運,常捱餓,一肚餓便回到現實,掙錢去!

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以後的世界會有大變化,如果你選擇躲進自己的白日夢中,只想著找到理想的工作才做,那這個夢是既消極而又危險的。

12歲那年,我坐上一艘載滿暈船難民的漁船離開了家鄉,抵達香港的那天,下午4點左右,被安頓在親戚家裡,當天夜裡就在一家手套工廠開始上工。那時的我, 就因為現實的殘忍而沒有發夢的權利了。

是的,人不可以沒有夢想,但你應該先找到的不是夢想,而是「工作經驗」,將本分工作做好、把基本功夫練好,那麼發夢才可以啟發我們做前瞻性的探索。所以年 輕人不應該給自己太多選擇、太多夢想,因為對現在的自己殘忍一點,才是對未來的自己慈悲。

(整理.方沛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1

創業的神是希望 黎智英

2012-01-26  NM




人是環境的動物。每到一個嶄新的 環境,人的心境固然會為周遭環境所影響,期望和需求亦會隨諸而改變,而行為更會自然而然作出適應。對習慣了、熟悉的事情,我們往往先入為主認定那是對的。 反之,對陌生的事情,直覺上便認定是不合理的。這種心理狀態會對適應新環境形成莫大的障礙。對不合理的事情,心理上往往會抗拒;對適應新環境,這是個莫大 的困難。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小時候從大陸偷渡來香港,那是從饑荒的恐怖、絕望的黑暗之中走到到處像是有牛奶與蜜糖般的豐饒樂土。儘管我只是在小工廠裡當童工,身 上不名一文,心裡我可充滿熾熱的希望。眼前駛過的靚車、遠處站着的成功人士或一瞥富裕的景象,都是許諾,讓我在貧窮艱辛中充滿希望,每天都興致勃勃地起床 迎接新的開始。是的,習慣了的大陸跟陌生的香港確有天淵之別,那就像從地獄走到天堂一樣;改變無疑巨大,但我一下子便適應了。

不過,不是所有環境的變遷都帶來這麼大的好壞差別的。譬如大陸來的新移民,即使他們知道香港較大陸自由、公平、安全和讓人活得更有尊嚴,對他們來說,這些 優點既抽象而又渺茫,不是一下子便觸及得到或看得見的,不像物質上的差距那樣馬上便可以感受得到。至今大陸與香港的物質條件已差別不大,故此在直接上新移 民感受得到香港的好處不多,可是在新環境他們要適應的地方卻非常多;故此初來埗到,他們不難覺得香港的生活比大陸艱難,因為陌生的新環境不好適應。

不少有心人同情新移民處境艱難,熱心幫助他們,那是對的。教會和不少社會團體都關心他們,提供照顧,那無疑有助於紓緩他們的困擾。然而真正可以支持他們撐 下去的,將是香港為他們帶來的希望。希望燃點起精神力量,那個積極的動力比任何關愛的援手都來得更重要。說到底,活在世上,最可依靠的還是自己。

若然處身困境的人不是心存希望,別人的援手提供不了多少助力。如果一個人對前景不寄存希望,那麼不管如何威迫利誘他去適應新的環境,其效用恐怕也不會大。 就拿我家的小孩子來說吧。聽他彈鋼琴,覺得他有潛質,想法子為他找最好的老師,威迫利誘他多些用心練習,可是他就是不熱衷於彈琴,因為鋼琴沒有在他心中燃 亮希望。反之,熱愛彈琴的小孩子,一有空便埋首練琴,見到鋼琴老師來上課便興高采烈,纏着老師問這、問那。看到其熱切之情,你知道這個孩子對彈琴寄存希 望,他這個希望令你不期然相信他會成功。

創業便是適應嶄新的環境。嶄新的環境一定比熟悉的舊環境惡劣許多許多,適應這個新環境將是個極大的挑戰。出身大公司的人,慣了有龐大的系統和資源支撐,更 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到他豁出去,離開大公司創業,決心是有了,他卻未想清楚新舊環境之間的分別。未創過業,對新的環境毫無經驗,他又怎能想像得到新舊環境 的分別?

即使有人告訴他,他也不能真正領略箇中滋味。說到底,別人的經驗或心得又怎及得自己的親身經歷那樣刻骨銘心。創業是在一片無知的環境中闖出個新天地。未闖 出這個新天地之先,你不僅對新的業務無知,對創業的環境、創業的伙伴,甚至對自己在這無知的創業環境中的心境同樣無知,在這樣的嶄新環境中,最需要的是堅 定的信念。

我最近投資了幾家創業的startup公司,也見識過不少創業的startup公司。最常見的現象是,從大公司跑出來創業的人大都夥同舊同事一起創業,一 見到這個情況我便眉頭皺。這些人以為在大公司幫他妥善做好工作的人,離開公司後依然會揮灑自如。

他忘記了的是,環境變了,創業便不可能有大公司的資源和系統的支援。過去的舊拍檔在新環境會有不同的工作,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們遇到的困難必然多了;要解 決的困難增加、解決困難的資源反而少了,相形之下,他們的工作能力也就大大下降了。過去的得力助手,在新環境便不難成為負累。

不是嗎?以前有資源、有系統、有程序,只消把事情交給手下,一切便水到渠成。現在既欠系統資源更未建立程序,一切無軌跡可尋,結果事事都要一手一腳、親力 親為,凡事都要自己使出渾身解數,諸般嘗試。故此創業的新環境難倒了好些習慣大公司一切按部就班做事的人,令他們不知所措,要向上司求救,這不是幫起倒忙 來了嗎?

創業不是追求理想,雖然不少人是為此而創業。創業是解決困難,不是一般運作上的困難,而是前所未見的困難。既然創業是在無知中闖出個新天地來,那便是創造 未來,未來絕非重複過去發生了的事情,故此也就不能用舊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新的問題要嘗試用新的辦法來解決;解決了新的困難便建立起嶄新的未來。未來 不會是重複過去,未來是從所未有的,故此只有透過不斷嘗試來解決新的困難,藉此掌握前所未有的竅妙。將來是未知之數,是個謎團,是新的困難。

創業的理想拍檔要身手靈敏,頭腦開通,足智多謀,既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而又能拿出謙卑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在大公司跟你共事過的人當中 不大可能找得到。創業找拍檔,要找精英。這樣的精英不僅工作能力強,他們還對開創新的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因為在創業的途程上,他們會不斷遇到前所未見的 困難。在這樣的時候,他們要拿出宗教般的虔誠和堅定的信念克服困難。無論情況多麼艱辛、前途多麼黑暗,他們都必須保存一顆熾熱的心燃點希望,只有這樣才可 以排除萬難做你創業的好拍檔。

創業除了要組織精英團隊,還要集中精英團隊的能力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越集中、越專注也就越好。例如,開餐館便不要自己動手種菜、養豬甚至自己榨油(那天我在煮食的電視節目上便看到法國南部果然有個 這樣的傻佬,為求盡善盡美,他真的一切從零做起。看來他的菜也做得不錯,但這個傻佬只為住在他的農場餐廳旅館的十個八個客人做菜,他是為了過癮而不是真的 做生意),而要集中精力把菜餚做好,甚至集中做七八個招牌菜、搞好樓面服務。

創業團隊的規模要力求短小精悍以促進團結共識,好加快決策程序,增強解決困難的凝聚力,減輕經費負擔,以延長戰鬥力。故此創業只宜於做具核心競爭力的工 作,其他一切則應該盡量外判。外判的好處是,找到創業時往往聘請不到的人才,他們寧願做個體戶;外判工作,那麼便可借助他們的能力了。

創業便是適應嶄新的環境,創業的頭號敵人是我們習慣了的舊思維和行為;而創業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是一顆充滿希望而又熾熱的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7

經驗無價 黎智英

2012-2-2  NM




推廣商品的方法基本上有兩個。 一、推廣牌子塑造的形象,這也是一般人所謂的brand building。例如在電視、報紙及收音機上賣廣告,給消費者傳遞有關牌子、商品的好訊息,便是這個辦法了,其目的是令消費者要買該類貨品時會想起這個 牌子。二、直接促銷貨品,也就是所謂把顧客引進門來(get the customer into your door)。在我而言,最有效的促銷辦法莫過於以特平價錢吸引用家,讓他們一經試用便從此成為顧客;這個做法便是給消費者傳送好的經驗 (experience value)。

兩相比較,哪個辦法更能有效促銷倒又清楚不過:當然是後者了。可是很奇怪,人們往往只想到賣廣告促銷,給消費者傳遞有關貨品的好訊息,而忽略給消費者傳送 好經驗其實是更為直接而有效的促銷辦法。推廣牌子、建立形象 —— brand building —— 是個長遠策略。優良品牌無疑是很重要的資產,不少化妝品名牌便是個美夢的化身,讓買這種名牌化妝品的消費者有個美夢。夢是最美的,故此不少人都心甘情願大 破慳囊買名牌化妝品塑造的美夢。不過響噹噹的品牌並不必然令生意好起來。蘋果電腦無疑是個品牌,可是大家相信還記得,十多二十年前這間公司一度陷入破產邊 緣。即使不是品牌,只消客似雲來,你還是可以賺個盆滿鉢滿的!建立品牌固然重要,吸引消費者成為顧客卻更為重要。兩者的分別是,前者是個好的訊息,後者卻 是個好的經驗。前者猶如你認得一個人的名字,卻對他沒有半點認識、感覺,只是記憶中有他的名字而已。後者可不同了。你是跟這個人交為朋友,大家有來往、感 覺、關係,他整個人是立體地銘刻在你的感覺裡。說到底記憶又怎能跟經驗作比較!在這裡且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推銷商品的經驗,就拿大家都熟悉的佐丹奴來說 吧!當我尚主理佐丹奴業務的時候,走進佐丹奴的店舖,第一樣逮住你視線的東西必然是擺放在店中央、最近門口的polo shirt。這些polo shirt大約有三十到四十種顏色,色彩繽紛、非常悅目、非常吸引。只要你的視線停留在這些polo shirt上兩秒,你便不僅會為其繽紛的色彩吸引,它們突出的品質、廉宜的價格更會為你帶來驚喜!我們把這些Polo Shirt放在店裡最好、最當眼、最prime的位置,可是它們其實最不賺錢:出廠價是三十二元,零售賣四十九元;mark-up十七元;一般而言,這個 利錢交租也不夠。當然,以品質標青而價格廉宜為促銷策略,也就是把看似普通的Polo Shirt變成非一般的貨品。別些店舖的Polo Shirt品質不及我們的好,價錢卻比我們起碼貴三倍;他們如果一季賣到兩千件,那麼生意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你估我們一季賣多少Polo Shirt?超過五十萬件!

即使銷量達五十萬件,可是每件mark-up才只是十七元,故此賣Polo Shirt賺的錢不多。要是我們的銷量不是五十萬件而只是比別人多一百倍,即是二十萬件,我們可能會蝕得好慘!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傻事?我們其實一點也 不傻,而這個做法當時令佐丹奴成為全港生意最好的服裝連鎖店。(而我相信也是賺錢最多的!)我們的做法正是利用價錢廉宜,質量一流,顏色繽紛,而選擇又多 的Polo Shirt,為用家傳送好的經驗。試過我們物超所值的Polo Shirt,用家往往會把這個經驗代入到所有佐丹奴貨品去,建立對我們其他貨品的信心,進而信賴佐丹奴這個品牌,那麼他們便自自然然成為我們的長期顧客 了!事實上那時我們的生意旺盛,於此可見「蝕頭賺尾」—— loss leader —— 的辦法給顧客傳送的好經驗確實發揮了促銷的預期效果。上述是我在佐丹奴工作時就給顧客提供「好的經驗」(experience value)和「美好的回憶」(recall value)得出的經驗之談。我知道吃過甜頭的顧客都會翻尋味的!到了1995年我創辦香港《蘋果日報》時,我便再用上給讀者提供「好的經驗」的辦法在眾 多的報紙中殺出一條血路。大家都知道,讀者每天看同一份報紙,形成慣性,那是因為那張報紙令他們有共鳴。這張報紙的核心價值、對世情的看法和態度,跟他們 的是非觀和情緒相近,他們因而每天拿起報紙來看,視之為緊扣社會脈搏的渠道。報紙跟讀者建立了這個密切的關係,形成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要改變這個習慣非 常困難,新出版的香港《蘋果日報》要成功便必定要突破這個難關。有了這個體會,我決定用「好的經驗」(experience value)來克服由慣性閱讀形成的高高入市門檻。當時報紙的零售價是HK$5。出版之初,我決定每份《蘋果日報》只賣HK$2以為促銷。報紙賣HK$5 一份,報販賺到差不多HK$2;賣HK$2一份他們只賺到幾毫子,有別的利錢更豐厚的報紙賣,誰肯做這薄利生意?故此定出HK$2一份的售價的同時,我們 決定每賣一份《蘋果日報》給報攤補貼HK$2。這也就是說,我們免費送報紙給報販,但每份報紙還是要給發行商支付幾毫子的發行費。故此以每份HK$2的報 紙編採印刷支出固然血本無歸,我們再要另外給發行商及報販每份報紙約HK$2.5的補貼。用這個辦法促銷,非常犯本,當然有許多同事反對。他們認為那倒不 如依行規按每份賣HK$5,改而靠廣告促銷,這樣做會更划算。「賣HK$2,日日倒貼,這樣的蝕本生意,不知要蝕多久才可以回覆每份HK$5的正價;及至 回覆正價,又不知道會失掉多少靠HK$2一份廉價吸引來的讀者。這個做法太牙煙、太沒有把握,也太犯本了。不如正正經經行大路,這樣做總好過冒險出怪招走 羊腸小徑。」

當時公司上下有不少這樣的聲音,把我氣得頭頂冒煙。唉,這班小朋友真是腦囟尚未生埋,不知道靠廣告促銷看似安全,其實才最危險;看似牙煙全無揸拿的辦法其 實才最安全、才最有把握。世事就是這麼離奇的了。我只好給同事們分析賣正價、靠廣告促銷的弊病。一、正價對讀者沒有吸引,他們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礙才願意 作出嘗試。反之,HK$2一份,讀者面對的心理障礙低,出於好奇之心也會買來一看。第二、廣告促銷傳遞的不外乎是個好的訊息,單憑這個訊息又怎能改變長期 建立的閱讀習慣?你傳遞的訊息不是上帝的福音吧?!廉價吸引讀者,他們在好奇心驅使下作出嘗試,一試便會有個新鮮的經驗 —— 一個有機會取代舊經驗的新鮮經驗。以新鮮的經驗取代舊有的經驗,那比憑訊息來取代舊的經驗又何止有效多百倍!只消明白當中的道理,你便會知道為什麼減價是 個大有把握的促銷辦法。無論在香港或台灣,創辦《蘋果日報》之初我們都是靠新鮮的閱讀經驗來取代讀者舊有的經驗,亦即是透過「好的經 驗」(experience value)搶攻市場。後果如何也不用我多說了,一切都是歷史了!美國的GROUPON在短短幾年間便從一個網絡現象搖身一變成為市值百多億美元的公司。 不少人以為其成功之處是在網上創造了團購這個現象。不,GROUPON的成功並不止於此,它更透過網絡的快速聯繫令數十萬計的消費者體味「好的經 驗」(experience value)!你可以想像得到數以十萬計的消費者同時試你的產品,這種經驗會爆發多大的市場張力?那個促銷效果肯定無可限量!GROUPON的最大效益, 是令一大群消費者同時與產品建立關係。這就猶如某個品牌在市場丟下個原子彈,這樣大的經驗輸送會給對手多大的威脅可想而知!GROUPON顛覆整個促銷市 場,那才是它百多億美元市值的底因。智能手機的出現令我想到可以利用《爽報》這個免費報紙平台來推廣「好的經驗」(experience value)。在《爽報》登廣告,商戶可以在廣告印上個QR code,加上一句精簡的介紹,讓讀者知道在智能手機上一click便可買到廣告促銷的貨品來嘗試。當然用這個辦法促銷的產品要以簡單易明的辦法作捆綁式 銷售,而價錢上要大有折讓才能吸引消費者。我認為這種新穎的experience value促銷方法會非常有效,故此我們會全力以赴推動這種促銷方法,為商戶殺出一條新的血路!這當然也會為我們的免費報紙多媒體平台殺出一條血路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16

經驗無價(二) 黎智英

2011-2-9  NM

香港廣告界大佬、GroupM老闆KK請食晏。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吃他這一餐晏的代價是向廣告界的大姐、大佬們講述《爽報》到底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新媒體平台。 第一個要我解答的問題是:香港有了免費報紙這麼多年,為什麼到現在才出版《爽報》?答案很簡單:讓人可以隨時隨地籌謀世情人事的智能手機到現在才大行其道,《爽報》是幫讀者們登上這個新媒體的跳板。


毌 須刻意籌謀,智能手機彈指之間便可以將萬花筒般的世界放入人們的眼簾。智能手機已是每個人的隨身之物,讓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掌握這個花花世界。人是環境的 動物,往往是看到某些畫面或是接收到某些訊息才會聯想到各種不同的需要。換言之,人的各種需要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受到環境因素的觸動啟發才浮現出 來。 若然一感覺到有某個需要,而智能手機又可以隨時隨地幫人滿足這個需要,那不便可以消滅空間距離,即時把全世界的事物都拉到眼前了嗎?例如一個人在看報紙, 讀到介紹旅遊名勝的報導,又或者見到旅行社的廣告,因而萌生旅遊的念頭,他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申請出入境證件。若然他可以透過智能手機的虛擬影像,即 時「置身」於領事館辦理手續,那不是神奇地便利嗎? 又或者人們從報紙上的天氣預告知道寒流即將襲港,因而動起買件羽絨大衣的念頭。若然他可以即時用智能手機把佐丹奴的店鋪拉到眼前,查找是否有合意的款式和 尺碼,那不是可以幫他省卻不少麻煩了嗎? 智能手機的神奇之處,是讓人一想到要做些什麼事情都可以隨時隨地做得到。於此可見智能手機的出現令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起了革命,為踏入窮途末路的 報紙帶來希望的晨光,這是我決定出版免費報紙的原因。 為什麼不乾脆發展個以智能手機為骨幹的資訊平台,而要拐個彎,用免費的《爽報》作為登上這個平台的跳板? 讓我給大家舉個例。《爽報》有位讀者準備放假,可是他還未想好在假期做些什麼。《爽報》副刊的旅遊文章讓他看得津津有味,讓他興起放假去旅行的念頭。又或 者他為報紙的旅行社廣告觸動,決定去曼谷旅行。無論是副刊的文章還是廣告,《爽報》無疑都啟發了他的需要。沒有報紙,沒有副刊的旅遊文章或在報紙刊登的旅 行社廣告,他是不會萌生到曼谷度假期的念頭的;故此人是為環境因素觸動而作條件反射的動物。 正猶如讀者不是有了去曼谷度假的想法才設法作出安排,人也不是先有了目標才去尋找達致目標的方法。人是先發現了問題的存在,再去決定是否要解決問題!問題 是從哪裡跑出來的?問題散布在周圍的環境,卻不一定為我們察覺,我們因而不知道 —— 亦不可能知道 —— 問題的存在,更沒有可能知道問題的性質是什麼。說到底,誰能預知未來?! 人的官能是反射性的(reflective)而非導向性的(directive),我們不會主觀地刻意尋找問題、加以解決,而是周圍環境的事物引發反應令 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官能感覺到某些畫面或是接收到某些資訊,因而啟動我們的意念,到那個時候主觀思想才會接手主導行為。


由 此可見,令人行動起來的是實質世界的景象,故此人不能在完全虛擬(virtual)的世界裡過真實的生活;真實生活來自人對實質世界作出的反應。說到底人 是生活在實在世界裡的,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是具體的實物。不管虛擬世界來得如何多姿多彩,那也只是實質世界的反映而已。 這就猶如「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那樣,虛擬世界亦是按照現實世界的形象創造出來的。人不可能代替上帝,正猶如虛擬世界不可能代替實質世界那樣,這兩個世界必然是兩位一體地共 同存在的。人是靠官能感覺去接觸實質環境,從而得到意念上的啟發,發現各種不同的需要。實質環境是啟發思想的圖騰,故此思想亦不外乎真實世界的反映而已。 要是有人問我:出版免費報紙,紙張印刷以至發行要好大一筆使費,乾脆發展個以智能手機為骨幹的平台不是更合理嗎?反正現在年輕一代都不看報紙了,是不是? 我會告訴那些有這個疑問的人:智能手機只是個中介媒體,它必須從反映實質世界開始,以滿足實際需要為終結,故此智能手機只是一道橋樑。沒有實質世界,這道 橋樑便既沒有個開端亦沒有個終結;智能手機必須藉着實質內容(報紙或真實世界裡的其他媒體)觸動人們登上這個提供實質內容的平台。 免費報紙是個實質媒體,要吸引人們利用智能手機作為跳板,其內容便必須反映讀者的真實生活,為他們提供足以觸發生活上各種需要的資訊,進而讓他們可以隨時 隨地拿起智能手機購物以滿足從真實生活衍生的需要。《爽報》的挑戰是發揮智能手機的跳板功能,為用家提供使用經驗,令他們成為廣告商追求的顧客。 又有人可能會問我:《蘋果日報》不已在做這個事情嗎?出版另一份報來做同一樣的事情,那不是疊床架屋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爽報》是個嶄新的傳媒平台,是個新的創作。我自己沒有任何利用智能手機作為橋樑、跳板的經驗,故此只能靠「嘗試失敗」(trial and error)逐步推行。我們要大膽地給自己犯錯的空間,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中學習、從中進步,慢慢將這個新的嘗試發展為一個可行的平台。 《蘋果日報》可不同了。它已建立了為讀者認同的形象,擁有本身的讀者群。要《蘋果》炮製出個以智能手機為骨幹的嶄新平台,其結構必然要跟《蘋果日報》固有 的平台有別。這個新的平台要以不同的讀者群為對象,為他們提供全新的功能,才能引發不同的共鳴。作這樣的嘗試不難要不斷犯錯,要是這個嘗試導致《蘋果》流 失原來的讀者群,那又怎麼辦?這個險我們不能冒。故此便要由免費報紙來負起這嘗試的任務了。


《爽報》是免費的,讀 者會給它較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更重要的是,不收費我們便有自由選擇送報紙給什麼人。譬如我們要爭取白領讀者嗎,便可以集中在中環等寫字樓地區派報紙。也因 為這是份免費報紙,我們才能每天發行一百幾十萬份,讓《爽報》極速發展出商業推廣所需的「批量規模」(critical mass)。收費報紙要每天賣十萬份亦難似登天,何況是過百萬份? 為什麼發展這個商業平台便要靠減價的辦法催谷?好些人都忽略了這個問題。資訊發達,消費選擇多得令人眼花繚亂,要選購真正愜意的東西,極其費時失事。在商 戶而言,他們亦有數之不盡的貨品等着消費者嘗試。要不是推廣得法,要在芸芸商品中排眾而出為消費者發現、選購的機會可以說少之又少。在今日高度物質繁榮的 世界,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發掘喜愛的東西、作出恰當的選擇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 透過減價推廣貨品可以把追求着數的人的消費選擇聚焦起來。集中火力推廣有特別優惠的着數貨品,可以幫消費者解決尋找恰當貨品這個大難題。最有效推廣貨品的 辦法必然是大幅降低用家選擇和嘗試新產品的成本,而《爽報》的使命便是以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辦法為消費者提供使用經驗、贏取他們的認同,而這個辦法便是大 幅減價。 這也就是為什麼《爽報》要搞「爽購」了。廠商可以在「爽購」欄免費刊登廣告推廣貨品,條件是起碼要提供五折的優惠。「爽購」的作用不是幫廠商散貨減少倉 存,而是吸引消費者嘗試不熟悉的新產品。推廣小量大幅減價的產品可以激勵消費者放膽作出嘗試,吸引他們成為顧客。 「爽購」因而也是《爽報》這個商業平台的發射塔,發布價錢勁減貨品的訊息,以刺激強烈的購買意慾。譬如半價推廣糧油海味麵食等日用必需品,這樣消費者必定 蜂擁而至,讓我們更易於掌握試用貨品的消費經驗到底是好還是壞。 假如「爽購」能夠每天都推廣必需品,需求龐大,則必定為消費者關注,從而把他們都吸引到《爽報》來,讓消費者把《爽報》跟消費經驗畫上個等號。發展《爽 報》為一個嶄新的商業平台,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集城中消費者於一堂,我們將用心創造和經營這個平台。這便是「爽購」的使命了!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1

隨筆(12月31日) 黎智英

2012-2-16  NM

每逢要出席社交活動,霎然間我便會不寒而慄地震顫,那是個不由自已的直覺反應。一想到社交活動,腦海便會浮現重重黑影,人群從四面八方蓋過來,把我逼迫得透不過氣,甚至連頭也好像抬不起來那樣。周遭陰暗、烏天黑地,地獄應該就是這個感覺吧!


我恐懼社交活動,那應該與人無尤,而是天生的病態。宴會裡人聲鼎沸,人頭湧湧;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儘管到處都是人,我卻感到很寂寞,既聽不見別人在講些什麼,自己也不知該跟別人說些什麼;腦袋一片空白。
若是有人問我個什麼問題,正要回答,話到唇邊可已記不起要說些什麼,結果只好傻笑。即使這般傻笑也是假裝的,在這樣的環境,我會變得木無表情,臉皮僵硬幾乎要用手大力去捏才擠得個傻笑出來。在這樣的場合,我不僅臉容扭曲,心智同樣扭曲。
我知道我其實是不該去這樣的場合,在那裡,甚至連身邊熙來攘往的人群的臉孔也看不見,見到的只是飄忽掠過的身影。他們面目模糊,不,他們都只是影 子而已。在那樣的場合,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也變成了個影子,故此才把周圍的人也看作影子。是的,在這樣的場合,我覺得自己是被周圍人淹沒。有這個幻覺,那 肯定是我忍受不了這樣的場合,甚至是恐懼這樣的場合!


這當然是言過其辭了。一生裡我只試過兩三次這樣的窘境而已, 那都是年輕時high了大麻後出席宴會時的感覺。不過在那些場合,我卻又驚覺,那個恐懼是非常真實的內心感受。置身人群之中,我確是會有這樣的恐懼。那個 感覺本來有點兒曖昧,但high了大麻便會擴大這個感覺,令它變得更為清晰而敏銳。放到顯微鏡下,所有事實都會給放大;在我而言,大麻便是我的顯微鏡,現 今想起來那些情景倒覺得有點兒荒謬。 不過,我知道那種high了後的感覺是個病態。平時我倒是正常的,只不過我害怕出席公開的群體場合罷了。這到底是不是病態?沒有大麻我便沒有病,因此對我 來說大麻不是好東西!為什麼我這個病會跟大麻扯上了?我真的是給弄糊塗了。像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在現實世界,偶一糊塗未嘗不是福氣。


不 少現代人視現實世界為姘頭。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到處都是貪官笨宦惡霸,財大氣粗的富豪,意氣風發的精英,你可以相信誰?你會信狗熊嗎?糊糊塗塗總比完 全清醒地過日子好。 這就猶如台灣跟大陸的九二共識。兩岸假裝互相不認識,而以此為共識,(既然互不認識,哪又何來共識?政治真的是高深莫測得令人頭)。在性慾驅使下找姘 頭,大家假情假義、互相欺騙。大家糊糊塗塗地混日子,又不是過得挺不錯嗎?一切麻木,生活不是更易過嗎? 小時候想買張春宮相,那可以令我想足一天。及至鼓起勇氣,戰戰兢兢,逼上巴士,握緊拳頭,咬緊牙關,氣喘喘跑到廟街,偏偏俾個仆街呃,給我一張任劍輝白雪 仙的黑白劇照充數。可想而知,當時色情離開我們多麼遙遠!現在細路也會用手機上網,什麼都可以看個清楚,說多刺激有多刺激。可是這種高度刺激的生活過慣了 亦必然會令人麻木起來。在現今世界生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可能是學曉糊塗,懂得在什麼時候對外間世界麻木。


說到生存 條件,這令我想起梁文道在今期(857)《飲食男女》寫的文章。他提到基因學家Spencer Wells(1969-)那本叫《潘朵拉的種子》(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的書,書中說到飲食的改變導致基因失調,從而改變人的體質。梁文道引述了基因學家的研究,其大意是,億萬年來,人類在物資匱乏 的艱苦環境下演進、篩選基因;可是物質繁榮發展得太快以致人類基因負荷不來,現代人類因而患上許多像糖尿病、心臟病,甚至癌症等都市病。 不少專家研究過食物、健康和疾病的相互關係,做過不少文章,他們得出的結論跟梁文道的報導大同小異 —— 人類的體質結構跟富裕的現代生活條件脫了節,現代人的體質已無法適應以至負荷文明物質的氾濫,故此我們非要恒常運動、節制飲食不可。 我對這些研究結果毫無異議,而我也盡量在飲食與體質之間追求個平衡,不過那可不是說我沒有為這些科學研究所困擾。如果科學家們是對的,那豈不是等於說,文 明發展跟人類體質的演進背道而馳?這麼一來,人類豈不是在文明的康莊大道上邁向滅亡?文明發展真的跟人類的體質 —— 也就是人類的天性 —— 作對嗎?這樣的推論不是來得太荒謬了嗎?我不知道,起碼達爾文沒有這樣說過吧?


過去幾百年來物質文明繁榮實在是發 展得轟天動地,人的基因未能適應這個如有神助的發展速度,以致負荷不來,OK,這個說法言之成理。不過這個說法基於一個假設,那就是人的基因是靜止的,是 不會不斷適應求存的,但這又有可能嗎?基因與文明是在內外互動的,人也因而不斷演進,那麼我們又怎能假設人的基因不會像文明發展那樣神速蛻變? 換言之,人類的體質為什麼不會跟隨物質生活的繁榮發展而演進?人類的體質可以跟生活分割開嗎?當然不可能。體質和生活是同一塊銅錢的兩面。你可以想像得到 沒有生活的體質,或沒有體質的生活嗎?既然是同一樣東西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命運便是兩者互相適應,這個共同命運相安無事地運行了億萬年,現今你卻要判它們 死刑,說物質文明與人類的體質為敵,這是否有點誇張了?我不知道,不過這個論據令人覺得有點奇怪,是不是?


人們常 常犯的錯誤,是拿現代科學文明的眼光看億萬年前野蠻人遊獵的生活和行為,由此推斷那個時候他們的體質、患的疾病和面對的困難是什麼。那個時候的人的意識跟 現代人截然不同,他們如何看待周圍的環境、生活和食物及由此而投射的畫面跟現代人完全不一樣,故此這些事物對他們的影響也完全不同,我們怎可能以現代的科 學文明意識,來推斷當時的環境和食物對人的體質產生什麼影響,引發什麼疾病?那時的人類跟我們完全不同,他們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的體質和對周圍 環境事物的反應也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體質不是客觀地按照同一個模式跟隨環境而演進的。 不,人類的體質是跟隨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的,當我們看待大自然的意識改變了,我們的體質給大自然投射的畫面也會不同,最終那將改變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我 們的體質及其在人類適應求存演進中意義也不同了。不,Spencer Wells以現代科學的觀念來推斷現代人與野蠻人的體質差異,進而得出人類基因負荷不了現代物質文明的結論,我不認同這個說法,覺得它大有漏洞,甚至是不 科學的。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1

東京春節 黎智英

2012-02-23  NM

春節假期,和老婆及小兒去了東京。在那邊,我可以工作,他們可以去觀光遊玩。我的工作主要是開會,有時開了幾小時會後尚有時間陪他們,挺輕鬆寫意的。


我 們一向都是在半島酒店下榻。我認為這間座落銀座的酒店是全世界最好的,無論是購物或尋找美食都非常方便,設計裝修簡約中見優雅。我住慣酒店,可未見過這樣 考慮周到、無微不至的貼心設計。譬如關燈上床,全間房沒有一處漏光,只有既懂得做酒店而又關顧客人的人才經營出這樣的酒店。這個人不是別的,正是香港人嘉 道理先生也。入住這間世界頂級、由香港人經營的酒店令我覺得與有榮焉。 我們住了個小套房(junior suit),睡房與客廳用一扇大木門間開;就算我在客廳開會也不會打擾老婆和小孩,非常方便。昨夜下了一場大雪,一早起身,無敵雪景從客廳的落地玻璃窗撲 面而來,蔚為奇觀,令我不禁讚嘆讚,這才是真正的東京風采!皇居周圍園林的老樹蒼松披上羽絨般的皚皚白雪,在微風中優雅地在搖曳,穩重中見纖姿像是在宣示 皇族的尊貴那樣。重重樹木透着暗淡深淺、縱橫交錯的光線,一直伸延至古老黑夜的盡頭。晨光未露,皇居的護城河給白雪映照泛起粼粼銀光,令皇居更覺深沉黑暗 而神秘,就像蘊藏了整個大和民族的靈魂那樣。


到這個時候我才猛然驚覺,啊!眼前雪景是整個民族的歴史文化的濃縮 版,是整個大和民族圖騰的驚鴻乍現。置身其間,令我對這個景色肅然起敬。每次入住東京半島酒店,他們都給我安排個面對這無敵美景的房間,只是這趟下了一場 雪才令我發現大和民族靈魂所繫的莊嚴、優雅的美景。 這一次來,我主要是跟幾位起步創業的遊戲機創作者見面。都是二十多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我這個老人家恭恭敬敬,那可掩不住他們胸中那團將要爆發的火。只 消看上一眼,他們那個強烈的企圖心、無堅不摧的鬥志和那股快要爆炸的幹勁,你便知道他們是要征服世界,而你更知道他們是會成功的。他們飢渴之情令你不由自 主要成全他們,因為你沒法不被他們的熱情和幹勁感動。 眼前這些日本年輕人令我想起自己年輕創業時那股奮不顧身、排除萬難、向前衝刺的激情。那時我是活在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故此是個不知死的世界,而這也令我 想起自己犯過的錯誤。 我拿自己的錯誤來警戒他們,向他們講述創業的要求 —— 做事要簡單專注,除了要在心中燃起熊熊的希望之火,我更提醒他們要每一天都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少做的?又有什麼是該更專注的?」而不是問自己: 「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該如何利用眼前的每一個機會?」


只要將一件要緊的事情做到最好,我們便可以成功了!將最 要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是一回簡單的事;要達到這個目的便要盡量將事情簡化,甚至化整為零,讓夥伴幫手分工,更可以將部分工序外發,這樣自己及生意夥伴便可 以更專注其中的一些部分,這那便夠了。 創業時遇到最可怕的魔鬼,是那些不斷在眼前湧現的誘惑,也就是那些引誘我們偏離自己的工作的各種機會。這些機會會給你美麗的憧憬,令你覺得機不可失,忍不 住要擁抱眼前的良機。魔鬼便是這樣引誘你,令你墮入創業的陷阱。一墮入這樣的陷阱,你便會分心,不再專注,以致迷失創業的目標。 創業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創造一個事業。不管什麼機會,只要是好的便拼命去抓,那麼你到底還是在創業嗎?世間上會有百搭的事業、萬能的創業家嗎?一個人同 時做兩件事,極其量你只可以每樣事情拿到五十分;同時做三件事,每樣最多只能拿到三十五分。拿這樣的成績到市場跟別人競爭,你會贏嗎?不可能吧?!妄圖抓 住每一個良機,到頭來你便什麼也得不到。


我也告訴他們,創業不要找那些朝夕相對的深交朋友或同事當夥伴,這樣做便 不難會條件反射地因循過去的思維和做法。這樣創業,和諧是夠和諧的了,卻欠缺創業所必須的客觀透視和外來新意的衝擊。因循以往的做法,那又何來突破性的創 意?故此我認為尋找創業夥伴的最佳辦法是經相識或信得過的人介紹,人選條件是要有能力而又熱衷工作。找到這樣的夥伴,才會有創意衝擊給事業注入新的想法和 做法,令創業更有變革的機會和生氣,這都對創業是很重要的。 還有,雖然創業的start-up不外乎十個八個人,要是遇上困難他們都不懂得自己獨立解決,重大事情要作取捨時又不敢作決定,以致所有事情都聚焦到一個 人的身上,那麼這個主腦又還有可能專心創作嗎?故此創業找夥伴一定要找那些有主見而又有能力獨立工作的人。我將這些經驗重複又重複地告訴這些日本年輕人, 希望他們明白,我這些肺腑之言比給他們的公司投資真金白銀來得更為寶貴。


舊曆過年時候,東京半島酒店的大堂擠滿了 香港和台灣的來客;這幾天我起碼碰到四個熟人,包括我們集團的董事Terry。他說光顧過我在《壹週刊》介紹的意大利小店,發覺很是不錯。一天我和客人在 酒店大堂吃早餐開會,又見到台灣豪宅大王王希文和夫人等一夥人浩浩蕩蕩走入大堂。正要起來跟他打招呼,他已經走到我面前緊握我的手。他明顯瘦了,我讚他一 句,他泛起滿臉笑容,把整個酒店大堂照亮得充滿新年的喜慶氣氛。 可惜有客人在,寒暄過後,他便携着夫人飄逸而去。在台灣商界,他是個特別有趣的人,信手拈來便可以天南地北講個天花龍鳳;有他在便絕無冷場。商務應酬,悶 到抽筋,有個像王老闆般的交際高手跟你吞吐雲彩,又叫你怎能不感激萬分?!新年喜慶,真想留他下來發發噏風。


一朝 我和老婆在大堂餐廳吃早餐,她說見到李國寶夫人Penny在大堂路過,我轉過頭去看,她已在旋轉門中消失。我不甘心,衝出大堂去求證,果然是她。我不敢上 前搭訕,不知像她那樣的大人物是否有緊要事情在身,故此不敢打擾。 怎料有緣總是逃不脫。兩天後我正要上房,便在口跟李國寶撞個正着。他說下午便離去,問我有沒有時間午膳。可惜我有個非常重要的午膳約會,我要說服一個超 量級人馬加盟我們的小店。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本,財迷心竅,我怎敢取消這個午膳約會?只好錯過David這個熱情的邀請。後會有期!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