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河南雙匯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開業暨財銀合作簽約儀式在雙匯集團總部舉行。
河南雙匯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第六家開業的法人財務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分別由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出資3億元,河南省漯河市雙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資2億元共同設立。
雙匯萬隆董事長致辭說:雙匯集團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註重資本運作、發揮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做大做強。2013年其利用國際銀團的資本71億美元,並購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改變了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成為中國肉類行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2014年,整合中美歐100多家所屬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資金23億美元,通過募集資金和自身盈利,償還了債務,降低了並購帶來的高負債風險,公司財務杠桿率由當初的2.5倍,今年降到0.4倍。金融資本在推動雙匯做大做強、走向國際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雙匯此前借巨款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外界曾擔心巨額的還債金額會壓垮雙匯,該公司的現金流會出現枯竭。2013年以來,雙匯集團的資金狀況並未出現外界所擔心的糟糕狀況。熟悉雙匯的一位河南當地人士稱,雙匯集團財報顯示,2014年集團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達505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了《2015年中國金融500強》榜單當中至少300家銀行的總資產規模。以最簡單粗暴的算法:雙匯集團高達50億元的現金流量凈額,年化收益率提高三個點,一年的凈利潤預計增加1.5億元。
萬隆說,雙匯集團成立財務公司,是雙匯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其為國際化後的雙匯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了很好的金融資本運作平臺;為進軍金融行業,壯大資本實力,開辟了一個新渠道,在雙匯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雙匯集團財務公司要立足集團,面向雙匯全產業鏈,實現產融結合,發揮新優勢,創造新格局。要用好雙匯的品牌,發展產業鏈金融,把資本的轉化、分配、增值做好,再造一個新業態。
雙匯在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後,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雙匯現在橫跨中國、美國兩大市場,史密斯菲爾德所在的美國市場,生豬養殖成本大幅低於中國,生豬價格不到中國的一半,讓雙匯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
雙匯今年以來,在國內大舉推廣美式培根、香腸等新產品,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落地,各地經銷商的支持與參與變得異常重要。雙匯建立財務公司,服務經銷商,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被寄予厚望。
雙匯應該怎麽做財務公司,才能賺大錢?
接近雙匯的一位人士認為,首先,到銀行存款、做理財,這是風險很低的做法,財務公司肯定不能只滿足於這個階段。財務公司要做好,關鍵是放貸。
雙匯與經銷商的結款,基本上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資金壓力全背在經銷商身上。雙匯給經銷商貸款,做供應鏈金融,摸索出成功經驗,對經銷商是極大利好。
怎麽給經銷商貸款?
有傳統的方式,就像銀行那樣,考察經銷商的資產狀況,有幾套房子,有幾輛汽車,有多少存款,根據資產狀況,設定抵押,再批錢出來,這是經典的模式和流程。上述人士稱,雙匯按照這個模式來操作財務公司,恐怕會有不少經銷商被擋在門外;經銷商沒有可以用來抵押的資產並不是少數,雙匯如果按銀行規程,這些經銷商只能幹瞪眼。
上述人士認為,真正做供應鏈金融,即便經銷商沒有資產可以抵押,但是只要評估下來,經銷商的發展前景值得肯定,沒有抵押也可以放款。雙匯財務公司如果這樣操作,市場空間很大,但是對風險控制的能力要求很高。雙匯得廣招全國英才。
雙匯內部有ERP系統,比較了解經銷商的經營狀況,上述人士稱,但是真到了要貸款的層面,要準確掌握經銷商的資信狀況,隨時把控風險,確實還有好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請一批懂金融的人才,是當務之急;改造雙匯內部的業務流程,為供應鏈金融打造足夠的騰挪空間也很有必要,比如說賬期,可能就需要適當延長,供應鏈金融才有存在的價值。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發布,萬洲國際(00288.HK)首次上榜,以營業收入212億美元,位列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495位。
萬洲國際還有不少人覺得很陌生,但雙匯卻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雙匯及其收購的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打包在中國香港上市,就是萬洲國際。
76歲的雙匯創始人、萬洲國際主席萬隆身體仍然很好,早上早起,繞著雙匯總部大樓,每天他都要走上10000步,雷打不動,堅持了幾十年。
萬隆領導的萬洲國際能躋身世界500強,是幾十年積累的結果。
雙匯創始人、萬洲國際主席萬隆
得經銷商得天下
雙匯的前身是河南漯河肉聯廠。河南作為歷史上中原的核心地區,歷史名城比比皆是,西有洛陽,東有開封,省會鄭州,漯河與這些城市相比,就像星星跟月亮比拼光芒,結果不問可知。
這些年雙匯的聲名鵲起,讓漯河廣為人知。但30年前,漯河在中原大地上的知名度遠不及今日。
沈林林(下稱“老沈”)現在是雙匯的鐵桿經銷商。幾十年前,與漯河肉聯廠廠長萬隆打交道,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沈原來在蘇州一家國有食品公司工作,幾十年前蘇州在大規模工業化前,本地的豬肉已經不夠吃,他的工作是在全國找肉,運到蘇州銷售給當地民眾。
河南一直是生豬養殖大省,漯河交通方便,老沈找到了萬隆。
漯河豬源沒有問題,讓老沈頭大的是怎麽找到車皮將豬運到蘇州。萬隆跟他打了包票,不但找到了車皮,還親自帶人裝車。國有企業還有這樣的廠長,讓老沈當時大開眼界。
後面發生的故事更讓老沈印象深刻。
老沈來自蘇州,河南面食天下聞名,不過說上天,蘇州人的他還是吃不慣。派專人買大米、菜送到招待所,老沈想吃什麽可以自己動手做,材料管夠。老沈回憶說,做生意要長久,必須把對方當朋友,不是賺一票就走,萬老板做生意踏實,重感情。萬隆的待客之道,打動了不少人,也為雙匯攢下了一批鐵桿經銷商。
所謂鐵桿,就是在雙匯碰到危機的時候,這些人依然是死忠粉。2011年,使用瘦肉精餵養的生豬流入雙匯工廠,舉國嘩然。雙匯在漯河體育館召開萬人大會,萬隆鞠躬道歉,隨後有經銷商力挺萬隆。
雙匯肉制品的銷售網點在全國多達數十萬個,冷鮮肉專賣店更是數以萬計。雙匯的成功,經銷商可謂衣食父母,經銷商對萬隆的死心塌地,同樣有些小細節可以看出來。今年上半年,雙匯邀請一批核心經銷商到漯河開會。經銷商在路上就開始打聽萬隆會不會參會,萬隆在,多待一天;不在,走完流程,馬上走人。萬隆在經銷商渠道的號召力由此可見一斑。
敢為人先
萬隆至今說話仍是一口地道的河南鄉音,上行下效,雙匯的不少高管和員工也用河南話與外界交流。在北方,河南話並不難懂,但到了南方,有些經銷商聽到業務員一口河南話,抓瞎的不少。
盡管如此,不管是私下交流,還是公開場合發言,萬隆依然堅持說河南話,透露出一種強烈的自信。
雙匯在業內出名的第一仗是在火腿腸市場。當時河南做火腿腸非常出名的是春都,雙匯並沒有多少先發優勢,萬隆集中主力做以火腿腸為代表的高溫肉制品,使用技術先進的生產設備,嚴把產品質量關,而且在當時獨樹一幟,立下鐵規:經銷商必須先打款,後發貨,堅持不動搖,最後跑贏了春都。
打贏火腿腸之仗後,萬隆非常堅決地讓雙匯進入冷鮮肉市場。
中國每年消費豬肉超過5000萬噸,消費水平多年停留在很原始的檔次,存在的問題一個是很多地方喜歡消費現殺現賣的熱鮮肉,營養和衛生狀況堪憂;另一個是殺豬賣肉長期處於地方割據狀態,每個地方都有一個或幾個屠宰場,豬肉要異地銷售,難於上青天,全國性的品牌少之又少。
雙匯是最早做冷鮮肉的國內公司之一,靠火腿腸讓雙匯品牌紅遍全國後,一路盡管磕磕絆絆,雙匯還是沖破了地方割據,打響了冷鮮肉的品牌。雙匯冷鮮肉的連鎖店現在遍布全國大多數地區,肉類行業有了可以影響全國市場的品牌和公司,不再是以往小打小鬧的小舢板。
尤為難得的是,在國內市場初具規模後,萬隆大膽吃螃蟹,舉債數十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整合到萬洲國際的體系里,一舉打通中、美兩大豬肉市場。
萬隆調動美國的豬肉資源開發國內市場,用已經成熟的美國肉類產品和品牌培育中國消費者新的消費習慣,生意的水平和檔次就領先了國內其他企業一大截。
雙匯目前在全國推廣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美式肉制品,需要改變中國消費者傳統的早餐習慣,即從中式傳統的豆漿油條、包子稀飯,變換為西式的饅頭切片夾火腿、油煎培根。此舉能否成功,經銷商心里不是沒有打鼓過。
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很難,比改變思想更難的是改變大批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萬隆強勢推美式肉制品,與此前推冷鮮肉的思路,看上去一脈相承。培根、香腸等低溫肉制品,在國內的主要消費場景是賓館、酒店和高檔餐飲場所,低溫肉制品對存儲、冷鏈運輸的要求很高,這些年屬於小眾市場,規模有限。但與高溫肉制品相比,低溫肉制品更新鮮、營養,契合國內肉類消費升級的趨勢。押對了註,再造一個雙匯並非不可能。萬隆因此寄予厚望,再次大膽吃螃蟹。
謹慎的另一面
萬隆的敢為人先,並不是一味猛打猛沖。
生鮮電商這幾年蓬勃發展,非常吸引眼球,作為國內最大的肉類企業,向萬隆建議做生鮮電商的內部和外部人士都有。
萬隆對此表現得非常謹慎。
2015年5月,雙匯旗下“萬家便利社區網絡購物平臺”對外宣布上線,吐槽聲不少,有投資者質疑:“萬家便利電商賣的東西太多太複雜,這樣是賣不過淘寶、京東的,建議先從本公司和本行業的商品做起。做到真正的鮮肉制品電商,而不是另一個同質化的購物網站。做行業的專業老大,做紅做專。”更尖銳的聲音稱:“為什麽萬家便利搞得這麽差,很多點擊查詢均只能刷新頁面,麻煩你們自己看看,這樣還說隆重上線!我真是笑哈哈。”
有投資者認為雙匯對電商價值認識不足:“電商的重點是放在生鮮上,公司管理層太低估網購的潛力了,如果能用鼠標一點就能買到放心肉,鮮肉的銷量會讓你們目瞪口呆。然而這樣的一件事,一年了,卻還處在商討與內鬥的境地,請問這是為什麽?”
萬隆的擔心在於肉類電商的安全性問題。冷鮮肉互聯網銷售,配送到家這個環節,很容易出現問題,必須有專業的冷鏈車輛,而且必須嚴格監管車輛的溫度環境,稍有差錯,冷鮮肉發生質變,消費者吃出毛病,引發的影響可能就是瘦肉精級別的。而現在的雙匯絕對難以承受另一個瘦肉精事件的打擊。
不僅對電商心存疑慮,在理財問題上,萬隆的認識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
雙匯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肉類又是日常消費品,公司經手的現金流非常龐大。雙匯在現金流的利用上曾經非常保守,資金主要放在銀行里吃利息,或者買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有不少人向萬隆建議,在資金的利用上可以更大膽一點,比如供應鏈金融。
熟悉雙匯的人士給雙匯算過一筆賬:雙匯集團財報顯示,2014年集團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達505億元。以最簡單粗暴的算法:雙匯集團高達50億元的現金流量凈額,年化收益率提高三個點,一年的凈利潤就能增加1.5億元。
萬隆在資金問題上異常謹慎,所以會定下“先款後貨”的規矩。但時代在變化,巨量現金資源充分利用後的前景最後打動了萬隆,今年6月,河南雙匯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開業,萬隆說:“雙匯集團成立財務公司,是雙匯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為國際化後的雙匯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了很好的金融資本運作平臺,為我們進軍金融行業,壯大資本實力,開辟了一個新渠道,在雙匯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他表示,雙匯集團財務公司要立足集團,面向雙匯全產業鏈,實現產融結合,發揮新優勢,創造新格局。要用好雙匯的品牌,發展產業鏈金融,把資本的轉化、分配、增值做好,再造一個新業態。
一位市場人士對萬隆的建議是,雙匯財務公司不要做成四平八穩的小銀行,膽子可以再大點。
說一不二
一位媒體人士曾經帶孩子拜會萬隆,孩子問萬隆,為什麽媽媽不能像他一樣有億萬身家,據說萬隆當時想了想,說了一句讓人意味深長的話:你媽媽每個字都得自己寫,我有很多人一起工作。
萬隆對員工的要求非常高。萬隆在軍隊服役過,領導企業要求步調一致,嚴格貫徹執行各項決策。雙匯在全國的一些廠區,只種草,不種樹,這個現象令人疑惑,知道內情的說是因為萬老板要求這麽做。
有人甚至分析,不管是什麽樹,總會落葉子,樹葉再勤於打掃,總會有收拾不到的地方,影響美觀和整齊;而且樹還可能引來鳥類,這對於食品企業來說,也是一種風險因素。
萬隆現在領導的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美國和歐洲業務部分有員工約5萬人,中國有員工約5.5萬人,加起來超過10萬人。無論是在內部員工中,還是經銷商里,萬隆都具有極高的人氣和威望。
企業領導人威望高,也會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影響。曾經有一段時間,雙匯是媒體關註的焦點,但是雙匯從上到下,很少有高管站出來與外界溝通一些熱點問題,只有等萬隆親自出面。
劉金濤曾任雙匯發展(000895.SZ)副總裁,主管公共關系,雖然已經離開雙匯,對萬老板依然心懷感恩。曾經是一位作家,出版過一部民國題材長篇小說《漯河灘》的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雙匯自己可能是最直言不諱的一個人。2011年5月,劉金濤從北京回到故鄉漯河,擔任雙匯集團主管公關營銷的副總經理。從“3·15事件”到並購美國肉企史密斯菲爾德、萬洲國際在香港上市,劉金濤作為企業高層參與了雙匯從最低谷到最高潮的全過程。
在一些公開場合劉金濤對萬隆會坦率直陳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還會據理力爭。萬隆則非常包容,容人之量可見一二。執掌一個十萬人的大型跨國公司,如果從上到下,都是一片叫好,沒有其他的聲音,這樣的風險將會極其巨大。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萬隆深知這一點並有與之匹配的氣度。
中國的肉類市場極其龐大,即使以萬洲國際的體量,在國內肉類市場的份額也還不到10%,發展的空間足夠大。萬洲國際只要充分開發中國市場,充分挖掘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肉類市場的機會,萬隆的事業還可以大踏步前進。
在萬洲國際的前面,財富世界500強的名單里,還有兩家肉類企業,一家是美國的泰森食品公司,還有一家是巴西的JBS公司。
泰森食品以41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世界500強第235位;巴西JBS公司則以48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185位。
巴西JBS創立至今,已有62年的歷史。JBS的創始人是José Batista Sobrinho。1953年創立時,José Batista Sobrinho經營的還只是一個小作坊,每天只能屠宰5頭牲畜。2007年,JBS在巴西上市,是第一家上市的小包裝肉制品公司。通過收購Swift公司,JBS得以進入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豬肉和牛、羊肉市場。2008年,JBS收購了澳大利亞的Tasman公司和美國史密斯菲爾德的牛肉業務,以及Five Rivers養殖場,每年可出欄200萬頭牲畜。2009年,JBS收購了Pilgrim's Pride的多數股份,進入美國禽肉市場。此後,JBS在巴西、澳大利亞、比利時等多個國家展開多起並購,奠定了今日其在世界肉類市場巨頭的地位。
現在JBS在全球2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JBS的業務涉及牛肉、豬肉、羊肉、雞肉以及皮革加工。連鎖零售店、批發市場以及餐館、酒店等是JBS的主要客戶,此外,JBS也向市場提供個人洗護與清潔用品、膠原蛋白、金屬包裝、生物柴油、植物油等產品。
萬洲國際現在的產品線仍以豬肉為主,同時向雞肉、牛羊肉拓展;在充分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大力走向全球市場。但要成長為能與JBS和泰森相匹敵的國際肉類企業巨頭,需要萬隆和他的團隊繼續以吃螃蟹的精神,做出更多的努力。
剛剛公布的雙匯發展(000895.SZ)半年報顯示,其肉制品業務基本保持穩定,生鮮凍品經營呈現了積極進攻的態勢,收入大幅增長,但是受豬價高燒不退影響,利潤微薄。
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屠宰生豬621萬頭,同比2015年增長0.09%;鮮凍肉及肉制品外銷量144.02萬噸,同比2015年增長11.16%;實現營業收入255.29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5.42%;實現利潤總額28.8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9.4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51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51%。
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是靠生鮮凍品。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肉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9.5億元,同比減少1.68%;屠宰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6.9億元,同比增長48.59%。
生豬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不少肉類企業是縮減經營規模,保證利潤。雙匯明顯是反其道而行之,別人在收縮的時候,不守反攻,你退我進。
國內冷鮮肉還是群雄割據的狀態,還沒有一家,包括雙匯在內,市場份額達到10%。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差距拉得還不夠開。先占領市場,將對手逼出去,回頭再考慮利潤,這是一種很有想法的策略;對於雙匯來說,這樣做的難處也顯而易見,雙匯是一家對股東特別在意的公司,一直以來以大手筆的分紅來回報股東,冷鮮肉增收不增利,股東能在多大程度上接收和支持,決定了讓利擴大市場份額的戰略能走多遠。
從利潤來看,雖然冷鮮肉收入增幅大幅領先肉制品,但是營業利潤“比紙還薄”。上半年雙匯發展屠宰業務實現營業利潤1.6億元,同比減少51.73%;肉制品業務實現營業利潤24.5億元,同比增加10.29%。上半年雙匯發展的利潤,是靠肉制品的“老本”撐起來的。
不過下半年生豬價格已經有下行的跡象,冷鮮肉的利潤率有望回升。
冷鮮肉增收不增利,肉制品難有突破,雙匯要保持利潤指標穩中有升,控制費用上下足了力氣。
上半年,雙匯發展銷售費用10.99億元,同比減少700萬元;管理費用6.32億元,同比減少9300萬元。兩項費用合計減少約1億元。要知道,2016年上半年,雙匯發展的利潤比2015年同期也就是增加2.5億元,開源這一塊不明顯,節流就變得很重要,費用控制為雙匯做出了不小貢獻。
控制成本,增加利潤上,不能不提進口大量美國豬肉。上半年,雙匯通過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進口了19.2億元的豬肉,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1億元進口豬肉的規模。
雙匯公告將增加與羅特克斯進行關聯交易的規模,新增15億元的關聯交易量。雙匯全年通過羅特克斯進口豬肉的總量突破30億元,看上去不是問題。
雙匯收購的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最大的生豬供應商,美國生豬價格不及國內一半,進口豬肉利潤豐厚,從羅特克斯的業績可見一斑。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羅特克斯總資產53.3億美元,凈資產30億美元。2015年度,該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億美元,實現凈利潤2.9億美元。凈利潤比營業收入還高,盡管羅特克斯除了豬肉進出口還有其他業務,在國內豬價高漲的背景下,羅特克斯為雙匯業績的穩定表現提供了足夠強的支撐力度。
雖然是放馬後炮,萬隆當年頂著壓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如今來看,真的是相當劃算。
萬洲國際11月22日公告,其旗下公司史密斯菲爾德將以1.45億美元(約11.25億港元)收購美國Clougherty Packing, LLC。
Clougherty是一家綜合豬肉產品生產商及加工商,在加利福利亞等美國西部地區擁有較高知名度,每日屠宰生豬約7400頭,每年銷售額約5億美元,生產的主要產品有熱狗、培根、早餐肉腸、生鮮豬肉、火腿、午餐肉及煙熏香腸。
外電報道,Clougherty創立於1931年,現有員工2000人。在加利福利亞南部市場,Clougherty擁有的品牌Farmer John,是當地培根和香腸的第一品牌。Clougherty的另一個肉類品牌Saag’s Specialty Meats,其熟肉和專業香腸以不添加人造色素、調味劑、人造填料等著稱。
此外,Clougherty旗下位於亞利桑那州、懷俄明州、加利福利亞州的生豬養殖場也將並入史密斯菲爾德。
萬洲國際稱,收購將使史密斯菲爾德獲得具有盈利能力的業務、生鮮肉及肉制品的客戶,以及直接進入美國西岸市場的通道,這將擴充並加強史密斯菲爾德的垂直整合戰略。與美國東岸工廠相比,西岸對亞洲的出口更具有時間優勢,因而具有戰略意義。
2013年,雙匯創始人萬隆決定70余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震動中美兩個市場。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在美國,作為生豬飼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大豆,平均價格只有中國的一半甚至更低,豬肉成本大幅低於國內。
2015年以來,中國豬肉價格大幅飆漲,美國豬肉成本優勢突出,雙匯發展(000895.SZ)通過關聯公司大量進口美國豬肉。
萬洲國際的數據稱,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千克人民幣19.5元(約3.0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大幅上升48.9%。
同期,美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千克1.11美元,同比下降2.6%。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美國豬肉的總出口量今年上半年增加1.8%,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量的增長率高達139.8%。
今年上半年,雙匯發展通過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進口了19.2億元的豬肉,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1億元進口豬肉的規模。
而最新的三季報顯示,雙匯發展從羅特克斯采購的分割肉、分體肉、骨類及副產品等進口肉類金額約33億元,不僅超過2016年上半年,也超過2015年全年的進口豬肉總額。
在國內豬價高漲的背景下,一些企業豬肉零售價格增幅趕不上生豬價格的漲幅,業績下滑,甚至虧損;而大量從美國進口豬肉,雙匯發展業績不但保持了穩定,還有所增長。
今年第三季度,雙匯發展實現營業收入383.63億元,同比上升19.12%;實現利潤總額43.75億元,同比上升5.1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77億元,同比上升5.06%。
史密斯菲爾德總部位於美國東部的弗吉利亞州,在美國東海岸;新收購的Clougherty位於美國西海岸,運輸到中國,距離可以縮短數千公里,美國豬肉出口到國內市場的運輸成本預計將進一步降低,運輸時間也更短。
如果只看營業收入的增幅,雙匯發展(000895.SZ)(下稱“雙匯”)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2011年瘦肉精事件曝光,這家公司幾乎關門;5年時間過去,它不但解決了生存問題,收入還增加了100多億,最新年報顯示,2016年雙匯營業收入518億元。
雙匯的發展慣性還在持續,而驅動業績持續增長的新發動機並沒有如預期順利。
推廣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美式肉制品,是雙匯2016年的一件大事。這家公司的發展歷史上,有幾個關鍵節點:火腿腸一戰中將春都等斬於馬下,在高溫肉制品領域揚威立萬;大多數人還沒反應過來時,在國內猛推冷鮮肉,改變國人豬肉現殺現吃的習慣。
美式肉制品被雙匯創始人萬隆寄予厚望。歐美影視劇里,早餐面包夾火腿、培根或者香腸的場景,也將成為中國新興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雙匯打的就是這個算盤,因此在去年雙匯猛推史密斯菲爾德的美式肉制品。
結果差強人意。2016年,雙匯肉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26億元,營業收入同比下降0.27%;實現銷量約161萬噸,同比僅增長1.45%。
肉制品按照運輸、儲藏的溫度,分為低溫和高溫產品,雙匯賴以起家的火腿腸是高溫肉制品,高溫產品在國內市場已經推廣幾十年,面臨產品審美疲勞。去年雙匯高溫產品的收入同比下滑1.47%。
美式肉制品是低溫產品,低溫產品也是雙匯希望重點推進的業務,扮演著雙匯發展新發動機的角色。2016年,雙匯低溫產品營業收入85億元,同比僅增長1.76%。
雙匯去年大張旗鼓提出:“力推美式產品和西式產品。鄭州雙匯美式工廠和上海雙匯西式工廠等的竣工投產,為轉型升級奠定了強大的工業基礎,接下來,通過成立專職團隊,加快產品進店,做好市場培育,加強營銷和促銷活動等措施,全力以赴推廣美式產品。”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中國人的早餐生活習慣很難朝夕之間輕易改變,與歐美不同,中國家庭的夫妻雙方即便有了孩子,大多數還得上班,要像國外全職太太花大量時間準備早餐,具備這樣條件的並不多。反映到財報上,就是雙匯的這塊業務幾乎沒有增長。
雙匯的新發動機一時半會不能就位,老發動機的天花板越來越明顯,不過雙匯的運氣不錯。
2013年,雙匯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萬隆的這一步為雙匯換發動機提供了巨大的緩沖空間。
去年,國內豬肉價格高漲,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千克人民幣18.6元(約2.8美元),較去年大幅上升22.1%。上遊生豬價格暴漲,對下遊的肉類企業是一場災難,火腿腸這一類的產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消費需求本來就有萎縮的跡象,而且市場競爭激烈,誰也不敢輕易提價。
用高價的豬肉生產肉制品,搞不好是生產的越多,虧損得越多。雙匯從美國進口豬肉,替代國產,為壓力本來就大的肉制品業務起到了江湖救急的作用。
美國的生豬價格及豬肉價格受其本地及出口市場的供需所影響,去年美國整體的動物蛋白產量上升,其中豬肉、雞肉及牛肉產量分別增加1.8%、1.6%及6.4%。肉類產量的增加對生豬價格造成壓力。2016年,美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千克1.1美元,較2015年下降7.6%。
美國豬肉每千克1.1美元的價格,不到中國豬肉每千克2.8美元的一半,雙匯因此大量進口,去年從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采購的進口豬肉金額達到42億元,與2015年相比,金額增加一倍以上,降低了雙匯肉制品生產的成本,沒有讓雙匯這一塊的業務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老的高溫肉制品業務,有海外市場支持,雙匯有希望保住存量,而且冷鮮肉業務這幾年發展勢頭不錯,老發動機撐一段時間問題不大,但是時間能撐多久不好說。
雙匯寄予厚望的新發動機,除了美式肉制品,還有金融業務。
2016年,雙匯財務公司正式運作,雙匯目標是推動實業與金融的融合,向實業、金融雙輪驅動的經營模式轉變,打造更有競爭力的肉類產業鏈。
實際表現來看,雙匯搞金融要賺錢也不是那麽水到渠成。去年,雙匯集團財務公司僅獲得255萬元的凈利潤。這一點利潤,對於500億的雙匯來說,還是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