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機名片:免費的誘惑和陷阱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3MNDE1XzUyMjQ3Mg.html

當你精心開發的軟件在蘋果App Store中收費下載並銷售良好,突然有幾家競爭對手衝進來宣佈免費,你將如何應對?

美國《連線》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暢銷書《免費:商業的未來》中提到,「有很多東西人們覺得不付錢就享受是理所當然的,而一旦公司突破傳統思維,接受價格並非完全取決於產品成本的概念,新的機遇就會突如其來。」

這種免費思維曾經在互聯網領域創造出無數經典案例,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蘋果App Store為代表的下載收費模式,現在也受到免費思維越來越多的挑戰。

在手機名片識別、交換領域近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免費化浪潮,以名片全能王為代表的收費軟件正受到經緯名片通、脈可尋等後來公司的免費挑戰。這場收費與免費的戰爭,究竟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

名片識別的技術壁壘

在整個電子名片及識別領域,名片全能王是目前唯一產生良性商業模式的一家,這家獲經緯創投投資的公司是目前在App Store中為數不多的能把一款應用賣到50塊錢以上的公司,面世後很久,這款軟件的售價一直高達78元。

名片全能王的副總裁陳颯告訴記者,該公司用戶已經突破3000萬,其中一半在海外市場。

從目前的商業模式來說,名片全能王更加像一家軟件公司,主要靠軟件收費來賺錢。這款軟件勿需聯網便可將名片中的信息掃瞄進手機,速度很快,因而受到用戶的歡迎。

名片全能王的創業團隊此前在OCR(圖像文本識別輸入)技術上有著較長期的積累,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商業壁壘,這是這款軟件賣出如此高價的最主要原因。

一 位熟悉名片識別市場的VC投資人告訴記者,名片識別技術主要有兩層,第一層是能夠將名片識別成一個圖片,將名片上的內容摳出來,第二步是要看清楚名片上的 文字和圖像代表了什麼,將電話、名字、地址等信息填到對應的欄目中,這一步被認為是最難的核心技術,實現或靠經驗,或靠人工,或靠技術。

圖像識別技術是名片全能王這種本地識別技術公司的核心,別的公司是可以調用第一步的圖像識別技術,對名片做簡單識別,但第二步必須要靠自己的本事去完成,而不能輕易的複製別人的經驗和技術。

目前名片全能王採用無縫識別技術,不需要通過聯網進行人肉識別,這也是它和免費的名片識別APP最大的區別。從用戶體驗來說,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掃瞄速度快,且不受制於網絡速度。

不過,國內用戶的下載付費習慣還有待培養,因此名片全能王大部分下載收入來自海外。

陳 颯表示,名片全能王整家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自於智能手機出廠預裝收費。即名片全能王將軟件授權賣給三星、華為等手機廠商預裝進其手機,然後由廠商免費 提供給用戶。與此同時,名片全能王在海外也和日本軟銀、NTT DoCoMo,美國Verizon、Sprint、Orange等運營商合作,將軟件預裝進他們的定製手機。

而在收費較困難的 android平台上,名片全能王主要依靠廣告獲得收入。「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名片全能王在廣告平台上一直很謹慎,我們目前合作的只有谷歌admob一 家的廣告,因為谷歌的用戶體驗也做得比較好。」陳颯透露,谷歌的廣告只存在android的版本上面,每個月的收入在十萬級別。由於國內android渠 道在付費渠道上存在不足,目前名片全能王的android版本在國內基本免費,而是靠廣告收入支撐。谷歌的廣告收入是從4月份才開始的,每個季度的增幅是 20%-30%。

免費化浪潮

就像當年360揮舞免費大旗一舉搶奪了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瑞星等殺毒軟件市場,許多公司正依靠免費來搶奪名片掃瞄市場。

包括經緯名片通、脈可尋、名片碰碰等,都先後推出了免費的名片掃瞄功能。由於名片全能王在本地名片掃瞄識別市場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其它名片公司多採用不同的技術。

人人網旗下的經緯名片通發展很快,在蘋果App Store中一直有不錯的排名。這款軟件除了名片掃瞄功能,還集成了溝通聊天和商務社交的功能。

有消息稱,經緯名片通正在武漢建設上千人的人工掃瞄中心。不過經緯名片通方面答覆本報稱,其後台有一部分名片會用人工處理,「我們有專有的OCR技術,並能利用云端強大的計算資源和語料庫,來達到對名片更精準的識別。」

這種掃瞄方式的好處是識別率很高——由於許多人的名片往往採用藝術設計,樣式五花八門,這時候自動掃瞄很可能不准,人工掃瞄就體現出其好處。此外,經緯名片通有海量掃瞄的好處,適合一次掃瞄識別一大批名片,因此獲得了部分用戶的喜愛。

不過,人工掃瞄的缺點是成本太高。隨著用戶數量的激增,人工識別人員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這將是一筆不小的運營支出。

另一家發展較快的名片掃瞄企業脈可尋CEO王威揚告訴記者,其公司已經發展到百萬用戶級別。

王威揚聲稱,脈可尋的識別精確度可以達到99.9%,高於名片全能王的80%-90%。他表示識別技術是脈可尋自己研發的技術,採用云端識別,識別的速度已經縮短至30秒左右。王威揚並沒有提及自己的云端識別技術具體的細節。

「免費替代收費是個趨勢,而且今後不但要做免費,更多是要做出很多超越收費的功能。」王威揚表示。

這種「免費的午餐」開始對名片全能王這種收費軟件產生一定的衝擊。記者在蘋果的App Store中看到,原來售價78元的名片全能王正在進行30元下載的促銷——這多少是受到了其它競爭對手的衝擊。

商務社交的盈利模式

雖然免費是互聯網上搶奪用戶最主要的手段,不過免費也常常變成一個不小的陷阱。所有免費的公司都必須考慮,將來怎麼賺錢?

目前絕大部分手機名片類公司都在往商務社交的方向發展,它們大都剛剛起步,在用戶拓展和盈利模式上都還處於探索階段。

在 談到盈利模式時,經緯名片通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目前考慮的是和MSN、LinkedIn的模式接近,即定向廣告、招聘服務和高級會員服務(收費用 戶)。但和LinkedIn不同的是,經緯名片通做的是基於一度關係的商務人脈的管理拓展,而不是二度的人脈開發。目前經緯名片通和其母公司人人網在業務 上暫無關聯。

上海脈可尋CEO王威揚告訴記者,移動互聯網最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廣告,脈可尋目前有一部分的廣告嵌入,但還不是公司最重視的部分,當前階段的主要精力還是投放在產品本身,盈利是下一階段考慮的問題。

對於是否要做商務社交,王威揚表示,脈可尋現在仍定位於名片管理工具,主要業務還是名片的錄入、整理和管理,沒有任何商務社交的概念,是個純工具。

上 述VC投資人認為,國內如經緯名片通和名片碰碰這樣的公司是想做社區,識別功能只是一個為了吸引用戶進來的前端功能,很多人只是需要一個名片錄入的功能, 對軟件本身沒有忠誠度,也沒什麼偏好。所有類似的軟件都會涉及通訊錄,在特定的環境下,用戶是願意給出自己的通訊錄和信息,但有些時候用戶是不願意的。

做社交的公司要盈利靠的是廣告,要能夠吸引來廣告投入是需要足量大的用戶群,但目前商務社交的用戶群並沒有大到可以靠廣告盈利。

上 述VC投資人認為,手機名片類公司的用戶群拓展比較難,因為真正需要這個功能的用戶市場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對於沒有超量名片和商務聯繫的人而言,有很多 其它的方式可以實現聯繫人的整理這個功能,比如利用谷歌通訊錄去錄入新的聯繫人,名片識別這個功能只有對於有大量名片的人才是必須的,像大企業的市場、公 關部門,但是這樣的事情可以拿名片識別機來解決,對個人需求而言,其實沒有大到需要一個專門的軟件去解決。

中國的線上商務社交發展依舊, 有幾家模仿美國Linkedin的公司一直未成氣候。上述VC投資人指出,這和中國的社交習慣有關,人們還是願意通過關係和線下活動組織的形式來進行商務 聯繫,線上的商務關係並沒有得到太高的認可度。國內的幾家公司都在堅持,大家都是奔著社交去的,用戶量,口碑都沒有積累到成熟的階段,這是個不錯的想法, 但是市場的反饋並沒有符合預期,還沒有出現一個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

用戶隱私的風險

針對這種狀況,一些名片類公司開始轉型。

名片碰碰CEO王雨豪表示,做免費的名片處理,商業變現的過程較長,也會產生不小的成本開支,如果發展不好很容易變成「雷鋒」,最後變成先烈。

在發展早期,名片碰碰走的是手機名片雙向交換的名片加商務社交的模式。不過,國內推廣APP的成本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只有在達到了一定裝機量之後才能大面積地鋪開。

王雨豪表示,近期名片碰碰正在做一款名為「人人獵頭」的新產品,利用此前名片碰碰在名片商務社交的積累做基礎。簡而言之,「人人獵頭」就是將自身通訊錄中的人脈資源,推薦給在其平台上發佈招聘職位的公司,人人都可以當獵頭,並從招聘公司獲得數額不小的招聘賞金。

名片全能王的副總裁陳颯也指出,公司也正在考慮由一家軟件公司向互聯網公司轉型。

當問及是否會往商務社交發展時,陳颯表示,幾乎所有基於名片做社交的公司,都會不可避免地將手伸向用戶的通信錄,這涉及到用戶個人隱私的問題。

「對於社交,目前我們很謹慎,因為這個涉及到用戶信息的洩露,在國外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我們還是先把自己的工具做好,也許社交才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或者是才有其他盈利模式出來。」

陳 颯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我們跟一個國際大廠商合作,他們全線預裝了我們的產品,而當時和我們一起競爭的還有一家是全免費的,還帶了一個社交平台。當時國 際大廠的產品經理說,他們花錢買這個軟件免費給用戶用,一部手機賣4000塊,不希望有個社交平台在上面,影響用戶體驗。」

陳颯表示,至於如何依靠互聯網的方式賺錢,公司內部最近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打法,但是目前還不能公佈。

此外,大多數電子名片類公司都會存在一項不小的誘惑:如何經營他們掌握的用戶信息。簡而言之,用戶掃瞄或者交換名片後,有大批用戶名片的個人信息存在這些公司的服務器中。

一家電子名片公司的CEO向記者開玩笑說,自己在服務器中搜索「產品經理」,馬上跳出來幾千個人的名片。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公開出售他人的個人信息獲利會被判刑。不久前國內曾有保險公司的經紀人員通過出售客戶名單獲利而被判刑。不過,將用戶的個人名片通過其它互聯網的方式變現,則是法律的一個灰色地帶。

如何在保護用戶的隱私和自身發展之間獲益,是所有電子名片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3

對廉價股與價值陷阱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777483

1992年崔帝布朗公司(Tweedy, Browne Company LLC)有效的投資之道(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為題,發表了綜合44項研究的報告。該報告認為真正的投資之道,其實頗為簡單:根據市賬率、市盈率及股息率來衡量的廉價股表現每每優於貴價股票,而且表現落後,在長遠來說(超過三至五年)的股票最終會勝過近期表現良好的股票。這一個研究總結了「價值投資」的效用,「價值投資」亦長線投資者必備理念。儘管「價值投資」推崇備致.,它又是否無械可擊?除要留意在瘋瘋癲癲的大牛市時,「價值投資」可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推銷售股的宣傳,這時候最難找廉價股,未被發掘的股廉價股可能實質上有缺憾。總之,作為一位散戶投資者,運用「價值投資」不容易,我們在操作時必須抱著認真的抱懷疑態度作獨立判斷,無論在什麼行情,我們必須考慮以下數點:

1...........儘管投資分析必須用上數式支持,例如典型的「淨營運資本」計算,但價值投資並非一個數字填圖練習。我們要時刻抱持懷疑的態度,作出獨立的判斷。
2...........公司的財務報表並不能涵蓋所有影響價值的要素,譬如說存貨可變得一文不值、應收賬款可能收不回來、部分負債有時並無記錄下來,以及資產價值會被低估或高估;
3
...........估值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多項變數,我們只能在一定範圍內作出評估;

財務報表計算出來的數據,只是過去的訊息,它只解釋上市企業現時某一方面的狀況,對於未來無法預測!某些時候,某些股份的價格便宜是合理因的,因它們附帶著不良的商業模式、掩藏負債、訴訟纏身或無能貪腐的管理層等。

讓我們回顧200810月被銀行呈請清盤的佑威國際 (627),人們會聯想到倒閉的公司必定是連年虧損的,相 反,年報顯示,其營業額在過去三年翻一翻,經營溢利亦同時增加五成。估威國際當時的便服產品已建立相當知名度品牌,並標榜專利的納米技術產品上的應用,同 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事後孔明的解是管理層野心太大,投資過急、公司增長迅速等,導致周轉不靈。又有人歸這百年一遇的危機是其管理層或銀行都無法預料的。

不過,根據估威國際截至3月底的公司年報顯示,流動資產有16億元,是流動負債(即將到期的負債)的兩倍,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健康,這個倍數較一般上市公司為高,顯示佑威國際財務狀況表面上穩妥。在理論上,即使債務到期,銀行追收債務並威脅清盤,佑威國際只需出售其流動資產套現,足以應付還款有餘。可惜,佑威國際的流動資產,流動性並非理論般高,當中有4億港元是「預先付款和按金」,去年同期「預先付款和按金」只有1億 港元,年報沒有解釋其細則,相信是為某新發展項目之用,還有相信流動資產中亦有很多是服裝的存貨,這是不能即時套取現金的資產,且入賬估值亦可存在矛盾, 佑威國際無法償還銀行短期債務,這是千頭萬緒的糊塗賬!不過,佑威國際的股價在金融海嘯之前經年落後,它的市盈率老是比其他同業低很多,這已警號,這般表 現的股份應在熊市初期要扔掉!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24

公司管理的四大陷阱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yunying/233659.html

安然的前CEO Ken Lay和卡特皮勒的前CEO Jim Owens出身是如此的相似。Lay和Owens出生相隔不到兩年,兩人自小家庭貧困,讀的都是公立學校,為了維持家庭生活都打了不少的工,都讀了州立大 學,在成為世界500強公司的CEO之前都獲得了經濟學博士的學位。

雖然二者的背景,地位,教育和機會都是那麼地相似,但關於他們的領導故事卻是截然不同的。具體而言,Owens能獲得無數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從 他自己以及他人的錯誤學習而來。而在2011年,Lay卻試圖掩蓋自己和他人的錯誤,帶來的悲劇是,從世界排名前幾的公司領導人變成被告破產的階下囚。

在20世紀80年代,Owens是卡特皮勒公司一個中層經理。他回憶說,「我開始密切關注公司會犯什麼錯以及為什麼會犯錯。」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 濟衰退時期,卡特皮勒每天損失可高達100萬美元。關注的他人在這個時期所犯的錯誤,為Owens在2008—2011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的制定的策略奠 定基礎—那些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卡特皮勒公司受這次經濟衰退的影響非常小。

Owens的故事並不是唯一的。我們發現行業的巨頭都有一些相同的特點:從錯誤和試驗從吸取教訓。不幸的是,因為害怕犯錯,我們大多數都不會持續進行試驗。

錯誤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讓我知道哪裡還可以提高。真正的失敗不在於犯錯,而是避開了那些值得犯的錯。沒犯過錯,是很難成功的—事實上,是不 可能的。然而,我們還是常常避開風險和忽視我們的錯誤。我們不喜歡談論我們的錯誤,不想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也許換個其他方式,或者將錯誤藏在地毯下,我 們會感到「安全」。但是這樣做,我們注定會重複這些錯誤—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一次又一次地在這些錯誤上徘徊不前。

那麼,我們為何不迎接挑戰,接受錯誤,並從中學習和成長?為何從錯誤中學習如此有意義,而我們卻從不在領導面前談論錯誤呢?答案並不是難以找到的:

績效考核陷阱

公司為僱員支付工資,希望他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績效考核越好,僱員得到的福利就越多。然而,績效考核通常只能決定我們短期的賞罰。很少人會收到 一個長期的績效考核,那並沒有多大意義!而且個人從錯誤中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錯誤常常會影響我們短期的績效考核。所以,我們常常把錯誤忽略了。托馬 斯·愛迪生說過,我還沒有失敗,我剛剛發現了10000種行不通的方法。你是否認為他能在今日的公司環境下存活嗎?

完美主義的文化

我們整個文化都十分看重完美。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總被告知,「熟能生巧」。我們瞭解到犯錯是不好的,我們必須按規章辦事。我們瞭解到為了成功, 我們需要不斷「追求完美」。完美主義是我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最大阻礙之一,也許沒有之一。我們如此迷戀沒有錯誤的完美,而導致了永遠難以成功。

如果一個公司的文化包含了完美主義,那麼他們的僱員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會不願意去冒險。這樣一來,創新就少了。僱員過度地關注自己的成功,而擔心那些合理化的錯誤,他們會停止學習,最後就停滯不前了。

權衡過程與結果

我們推崇目標為導向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下,地位和成功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主宰比賽」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自豪。但我們可能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 想我們是怎麼做到的。The Great Workplace的共同作者Jennifer Robin告訴我們,領導者把更多地時間花在過程中,而不是目標上。像管理和領導,二者都是必要的,所以二者都必須關注。戰略和戰術也是一樣的道理。關注 過程,而不是結果會讓我們在商業上更加睿智—知道我們是如何成功(或者失敗)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成功的真正真諦。

失敗悖論

雖然每一個偉大的領導都會犯錯,但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所以有的領導為了成功不惜一切代價,即使隱瞞錯誤,指著下屬,甚至說謊對他們來說也不為過。Ken Lay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失敗不是一個選擇。然而,為了成功,你必須瞭解失敗。這就是失敗悖論。

其實,有一種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方法就在我們眼前。錯誤是我們自己犯的,我們都希望從中學到點什麼。

偉大的領導從自己及他人的錯誤中總結教訓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福特汽車公司董事會的董事Jerry Shaheen告訴我們「能從自己的錯誤學到教訓是成為偉大領導的第一步。而從他人的錯誤中學到教訓的都是個天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99

622.HK – 折讓大陷阱 遊戲國度

http://playzone168.blogspot.hk/2012/06/622hk.html
一間公司年年蝕錢,無股息回饋股東,還好手持一隻優質股票及一疊又一疊現鈔,加上股價相對淨值大折讓

那是不錯的投資選擇還是陷阱?

威華達 622.HK 連續四年經營虧損,六年來沒派股息,但勝在資產夠厚。持有 1.95 億股 1083.HK 港華燃氣,就算按過去五天平均價折讓 20% 賣,仍值 HK$8.4 億,再加上 HK$5.83 億待售投資和 HK$12.8 億現金,淨流動資產已有 HK$27 億,按已發行 71.89 億股,每股淨流動值為 HK$0.376。股價 HK$0.09,大折讓 76%,買入等待資產值反映,tempting

上半場美夢在5月28日轉為下半場惡夢

當天威華達宣佈重大收購消息,以 HK$25.5 億買入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的全部權益以及象山海銘城90% 股權。威華達在訂立協議先支付現金 HK$1 億,收購完成後再支付現金 HK$12.5 億,用盡手上所有現金﹗再向賣家胡嵐以每股 HK$0.1 配發價值 HK$1.6 億股票以及價值 HK$10.4 億五年期 CB,CB 價值竟與持有 1083.HK 市值佮佮冚﹗

能令威華達傾囊的兩個項目,莫非是難得一遇的機會?

靜安希爾頓酒店資產淨值 RMB3.42 億,上年淨利 RMB2770 萬,相比 2010 年淨利 RMB4844 萬大減 57%;而像山東海銘城則是 2011 年開始,該年虧損 RMB9000 多萬,項目預期會在 10 至 15 年內分三期完工,第一期需要 RMB25 億,整個項目需要 RMB80 億﹗耗盡現金收購,既有的陶瓷絕緣體廠又持續虧損,新買來的酒店所賺也不夠填這個黑洞,往後十分需要集資

雞飛狗跳的玩家們也許不明白,why me?

威華達一直經營供電業務,而同系公司百仕達 1168.HK 卻是發展房地產,為何不是百仕達收購?假使胡嵐把CB 全數行使,其持股量更躍至 62.54% 而成為第一大股東。筆者對胡嵐的能耐實在感到好奇,這位曾和丈夫郁國祥捲進挪用社保資金案的風雲人物,是如何令威華達大股東歐亞平如此勇進,耗盡現金之餘把的控股權奉上?

買入威華達的投資者,除了高歌《沒有人》外,也只好用腳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98

2000點下是上證指數的「空頭陷阱」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leq.html

上證指數2000點下還繼續悲觀的觀點真的很難理解,我認為指望精確抄底逃頂的做法都是不理性的預期,合理的做法是:「買早一點,賣早一點」。當然,對於上證指數的樂觀,並不適用於全部A股。深圳市場整體仍然沒有回落到歷史上蕭條時期它應該待的地方。一些理由已經非常充分了:

 

1、成交回落到歷史最低谷,上海日均換手率已經逐步接近2005年最蕭條時期的0.173%。每一次A股市場的熊市底部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只有當最後一批人黯然離去,市場才會浴血重生。此時最大的「空頭」,必然是未來最大的「多頭」。股市總是在沉寂中爆發,在炙熱中死亡。

 

2、滬市整體10倍市盈率,上證50指數整體8.5倍市盈率時,「空頭」都是可笑的紙老虎!估值就是彈簧,壓縮到極致的彈簧,你無法判斷何時蹦跳,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2007年9月份開始賣出股票時,上證市盈率在55倍,深圳63倍,如果剔除06年上市的大盤股,市場的估值水平已經接近或超過2001年泡沫高峰水平。這個時候賣出股票,並不是基於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神仙也不會知道一年後整個世界就像崩潰了一樣。

 

3、M1增速已經在底部徘徊數月後回升,儘管還不能確認是趨勢性的反轉還是短暫的反彈。但是過去數月的M1增速已經是歷史最低水平,當然,還要考慮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基數問題。

 

4、最抗跌的「非週期」行業在各種黑天鵝中中槍,熊市最後一塊陣地也失守了。這反映了市場投資者的情緒已經非常脆弱。

 

5、有人說A股回報率低,這可真是笑話。上證指數開市以來收益率真心不低。如果將1991年-1994年-2005年最低點連接起來,意味著1991年、1994年、2005年低點買入的上證指數收益率應該在12%左右(以前數據,不知有無記錯?),2005年-2008年的最低點買入收益率更高了,年均復合收益率高達17%!這個收益率低嗎?恆生指數自四會合併後的年均復合收益率也就是14%左右。收益率在某些時期只不過是個假像,它隨時被市場先生拿走,重要的是合理評估收益率。

 

資金面、估值、投資者情緒都已達到冰點,剩下的就只需要投資人的一點點「勇氣」了。當然,目前市場與過去數次最大的不同,就是估值體系的混亂,從大盤股的5倍市盈率,到創業板的31倍市盈率。我覺得這是此次熊市最為凶險的地方:看似大盤波瀾不驚,個股卻可能劇烈波動。

 

記錄下近期的動向,匯控出售平安的事件對我有挺大觸動。一方面可能是匯控自身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可能是匯豐對中國市場判斷已經趨於悲觀。畢竟外資銀行、保險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難以翻身,這和幾年前外資蜂擁而入形成鮮明對比。金融危機重創了外資金融巨頭,加上國內金融企業的壯大,外資企業對中國金融行業的威脅性已經幾乎沒有了。匯豐銀行在內地的擴展可能已經難有前景,現在香港匯豐銀行的客戶到內地是非常不方便的,很高的費用,極少的網點和ATM,服務體驗較差,例如如果你想打印流水,對不起,國內匯豐和香港匯豐不聯網。匯控的撤離,還有個疑問,那就是中國平安的管理層強勢問題。當初招商局出售平安,就是因為駕馭不住,複雜的金融控股集團導致風險的管控難度也極大。

 

白酒的事件成為焦點,我不認為塑化劑對白酒行業是重大的打擊,但對酒鬼酒並不那麼簡單,這和伊利、蒙牛、雙匯不同,這可是可選酌情消費品。乳業、常溫/低溫肉製品都屬於日常消費品,且行業集中度極高,消費者只要喝牛奶、吃火腿腸,就無其他什麼選擇。塑化劑可能成為白酒景氣下降的導火索。茅台終端價格的大幅下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這導致幾個問題:第一、部分投機資金會止損撤離;第二、加重終端價格的萎靡,從而導致經銷商/投機商囤貨的意願不強;第三、茅台的風向標作用導致其他高端白酒價格也同樣被壓縮;第四、失去投資/投機屬性後暫時需求的回落,供需可能失衡。第五、終端價格的大幅回落和出廠價的堅挺,導致經銷渠道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一些其他白酒的經銷商可能因此遭遇艱難的時期,例如五糧液的銀基集團。

 

今日繼續在2000點附近定投針對滬市的ETF基金,計劃每個月都進行一次定投,我眼裡沒有悲傷,市場整體機會是顯而易見的。有人說,可怕的是要跌到1800點,甚至1600點。嗯,然後呢?上證跌至1600點,也就是目前指數下跌20%啊?然後呢?上面的天花板在哪兒?如果未來市場一如既往地出現牛熊交替,樂觀時,我們可愛的股民會給中國股市怎樣的估值?例如深圳市場,1997、2001、2007、2009,很平均的達到60-80多倍市盈率!你說投資人經歷了那麼多慘痛的教訓,應該不至於那麼傻吧?可就是這麼傻,否則你無法解釋這個現象。1995年深圳市場投資人悲觀到給市場11倍市盈率估值,2年不到,180度轉彎給市場60倍市盈率!2005年給市場23倍市盈率估值,2年不到,180度轉彎,給市場63倍估值!2008年悲觀到給市場16倍市盈率估值,1年多就180度轉彎,給市場樂觀到77倍市盈率估值,什麼轉型?什麼成長?2年後,市場就悲觀到又只肯給25倍估值了。你說市場是聰明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1

中等收入無陷阱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19.html
□ 葉翔 | 文

  任何一個經濟體在完成了工業化的第一階段,進入了中等收入之後,都要面臨轉型問題。所謂轉型即是製造業從技術含量低、勞動生產率低的狀態,上升到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的狀態,進入工業化的第二階段。伴隨著這種轉變,經濟體內許多結構都要發生根本性變化,如農業、服務業的比重,就業的結構,產業鏈的轉化,乃至商業文化等。

  製造業要轉型升級,一要有壓力,二要有動力。壓力在於,如果不轉型,企業就難以生存;動力在於,如果轉型了,會有更好的前景。製造業升級的最主要壓力來自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其動力來自仍在擴張的市場前景。

  當製造業進入升級階段,必然出現的情況是,增加資本支出,提升技術,減少勞動力,特別是中低端的勞動力。此時,勞動力的主流市場如供大於求,勞動力的成本就難以持續上升,製造業升級的壓力就會減弱。

  同樣,在當今經濟全球化下,任何一個國家都面對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如果升級後製造業的產品,能處於一個擴張性的市場中,製造業就有升級的動力。

  在目前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製造業升級所需的擴張性市場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要擴張,居民的真實收入與消費就必須不斷地增加。

  一國經濟墜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就在於伴隨著製造業升級而出現主流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失業隊伍不斷擴大,居民收入無法提高,始終處於中等水平。此時,如果還有通脹,居民的真實收入還會下降,進入惡性循環。這就是拉美有關國家在轉型中所面臨的困境。

  反觀中國經濟,自2010年以來,製造業就進入這一轉型升級的過程。我們確實看到珠三角、長三角等加工製造業中心已有相當多的低端企業減產或關閉。然而,儘管如此,佔就業人口超過80%的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並沒有感覺到供大於求,反倒是供不應求。正是這種供不應求,推動了中低端勞動力的收入以高於名義GDP增長的速度增長。

  這說明中國經濟在進入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開局良好。在宏觀經濟穩定下,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消費服務業擴張——就業需求增加——收入增加,這樣的循環是可以良性發展下去的,使中國從「中等收入」上升到「高等收入」國家。因此,中國經濟轉型的良好開局能否持續,就在於中國經濟是否存在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

  對穩定宏觀環境的破壞,有兩大因素:一是外部衝擊。歐債危機帶來的衝擊已大部分顯現,並未對我們的宏觀經濟造成實質性的破壞。即使未來歐洲經濟進一步惡化,對我們的影響應是有限的。未來國際上可能的衝擊是日債危機或美債危機、美元危機。即使發生,前者的衝擊應更小於歐債危機,後者的危機近期應不會發生。二是通脹。歐美經濟在二戰之後能夠享受20多年的黃金期,宏觀背景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沒有嚴重的通脹。一旦通脹嚴重,銀根緊縮,經濟正常的增長就受到抑制。

  中國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有嚴重的通脹。這主要是由於全球的資源市場相當長時間內已進入熊市。目前中國工業企業的成本結構,大體上是原材料佔60%-70%,勞動力成本佔10%-20%,其他佔10%-20%。如果原材料成本穩定,勞動力成本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加,對企業的成本上漲的壓力只是1%-2%。那麼,我們可以預期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年通脹率都將維持在3%以內。

  這種經濟轉型所帶來的黃金期的長短,就取決於製造業中勞動力成本所佔的比重何時超過原材料的成本比重,即成本差(Cost Gap)縮小的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35

中等收入陷阱是個謬論!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2649535
很多投資者不敢在中國長期投資,特別是不敢持有金融、地產這些優質資產,總是抱著末日心態,中短期持股,長期看淡,悲觀主義、失敗主義情緒濃厚,典型者為@歲寒知松柏 @天地俠影 等同志。他們認為中國不可能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必然存在天花板,肯定會在中等收入陷阱中跌倒,崩潰,也許就在明天……

「拉美化陷阱」(The Latin america trap),也是也混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The Middle-income trap),並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甚至被該領域的學者認為是一個偽命題。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一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改革時偶爾提到「拉美化」或「拉美病」。2002年,由於阿根廷金融危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國內一位學者在網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反思拉美金融動盪:中國會拉美化嗎?」的文章。2003年末和2004年初,「拉美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拉美化是這樣的意思,就是說一大批拉美國家通過60~80年代的高速經濟增長,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工業化,人均收入已經超過3000~5000美元甚至更高,產業結構已經顯示出發達國家的樣式,明顯要邁進准發達國家行列時候,突然在90年代相繼出現不可逆轉的經濟危機,不僅連年經濟倒退,而且經濟體制上出現嚴重的,惡性的缺陷。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大國就是代表。

2004年1月6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一次會議上說:「根據他國經驗,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美元後,國家發展趨勢會分化為兩類:一類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人均1000美元後繼續向2000美元、4000美元發展;另一類,如拉美等地的國家,人均達到1000美元後經濟就停滯不前。原因在於,人均1000美元後,這些國家原來的比較優勢降低了。」

中等收入陷阱,沒那麼可怕,也不是發展中的必然現象,大多數國家都是正常的永續發展的,學者搞出來這個東東是用來警世的、推動改革的,說不好聽就是危言聳聽來嚇人的。南美洲、東南亞這些地區出現中等收入陷阱,在人均GDP5000美元一線長期停滯,有他們非常複雜的特殊國情,中國哪裡具備這些條件?反而是,東亞這種儒家文化圈的經濟體都紛紛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日本、韓國、台灣,早就人均GDP上1萬美元了。
中等收入陷阱的條件:
文化上:伊斯蘭或天主教;
政治上:偽民主+真民粹;
經濟上:偽市場經濟;
社會上:族群分裂+階層固化。

中等收入陷阱的病根是民粹主義。有學者認為:「許多人一提到『拉美化』就想到貧富兩極分化,事實上,貧富分化是『拉美化』現象的後果,而不是原因。『拉美化』的病源在於民粹主義。」民粹主義的土壤是族群分裂+階層固化,這種族群和階級之間的衝突藉著民主體制發酵,才能形成牢不可破的民粹主義勢力。

中國雖然有@天地俠影 @歲寒知松柏 等這種批判社會黑暗的憤青人士,但很難演進為成氣候的民粹主義勢力,因為中國是單一民族主體國家、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實際上相當之高(想想我們自己的出身就明白了)、中國也沒有民主體制支持民粹勢力坐大。因此,中國只有經濟上暫時具備中等收入陷阱的條件,而且健康的力量和改革的聲音遠遠壓倒了反對者。關鍵是現行的政治體制根本不能容忍中等收入陷阱,連斯巴達報告都承諾,人均收入翻一番,翻番之後早就超越了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啦!

不必杞人憂天,放心大膽持有優質股權,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是正道![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529

睇清樓市陷阱 候機買樓

2013-01-24  NM
 
 

 

去年政府積極出招打擊樓市炒風,先後推出買家印花稅及特別印花稅「雙辣招」,令內地大戶及投資者卻步,整個住宅市場成交即時銳減,但樓價卻仍往上走,市場陷入乾升局面。今年上半年,即使政府不再出招,也勢必壓抑樓市,防止炒風再起。既然現時風高浪急,倒不如趁機增值自己,為往後買樓做好準備!本刊就買樓、驗樓、出租及賣樓四大方面,逐一提醒讀者應注意的陷阱。睇清樓市陷阱候機買樓

在買樓的過程中,買賣雙方傾妥價錢後,首先會簽訂一份臨時買賣合約(簡稱「臨約」),然後在十四日內簽訂正式買賣合約。由於臨約並非由律師草擬,而且簽訂時,亦不須律師在場,所以不少人對「臨時」二字存有誤解,以為沒有法律效力、隨時可以更改內容。

買樓:小心臨約條款

事實上,簽訂臨約後,所有內容已受到法律約束,律師會按照臨約的內容,草擬正式買賣合約,因此,在簽訂臨約時,絕不能掉以輕心。若簽訂臨約後,其中一方要求更改,必須得到對方同意,方能作實。現時臨約已有一套標準格式,合約內容大同小異,要留意的是當中的附帶條件,例如所買的單位是否連租約交易、有否連花園、車位會否一併出售等。著有《地產代理天書》一書的執業律師鍾卓成說:「曾經有村屋業主有心玩嘢,將地下一層分拆出售,買家見出入都必須經過花園,便一心以為包埋花園咁賣,但臨約上面無寫連花園,最終買家要多俾幾十萬買埋個花園。」

僭建有權踢契

此外,買樓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僭建。近年名人、高官、特首都有物業僭建問題,一般市民買樓時若然遇上同類情況,究竟應如何應付﹖鍾卓成律師指出:「買賣合約要求業主『以免除所有負擔及債項之情況下』出售物業,買家在完成交易前發現僭建都可以踢契。如果簽咗臨約,收到屋宇署出信叫賣方拆,佢又唔理,買家就可以告佢,強制叫佢去拆,延遲咗交易,仲可以要求賠償。」不過,若臨約上已註明有關的附帶條件,則另作別論。以特首梁振英山頂大宅僭建一事為例,買賣雙方在簽署臨約時,賣方已加入附帶條款,要求梁振英放棄追究物業可能有僭建,當時梁的代表律師反對,但梁仍然堅持買下,以致責任拖至今日仍須負責。

驗樓:敲牆聽聲肉眼驗細紋

置業後,就以為可以安居樂業﹖有時單位裝修得外表美觀,但其實問題多多,獨立驗樓師詹濟南表示,驗樓要從結構、安全、規格、耐用、美觀及舒適六大方向出發,「結構要睇吓有無裂紋影響單位結構,從裂紋的圖案、大小、闊度去判斷影唔影響到個結構。」他指,有時天花、橫樑、柱位等出現裂紋,亦未必會影響結構,「如果喺橫樑同柱位之間,出現一條四十五度的裂紋,則很大機會係結構性裂紋。」詹濟南指,自己驗樓的次序是先驗牆身、地板、門、窗、厠所,最後才到廚房。廁所及廚房最容易出現天花漏水,要拆下部分假天花,檢查有否水漬。驗外牆可伸手到窗外,用天線筆敲每個位聽聲,若有「空鼓」聲即表示有問題,「其實你行過樓梯口、走廊,睇吓啲牆有無老化殘晒,都知道外牆係咩環境。」驗窗亦是用天線筆在窗框與外牆之間的隙位敲,留意是否空心,「仲要摸吓窗框底,睇吓有無漏窩釘及螺絲;玻璃膠有無黏好封齊、有無裂紋、『起pok』、變色等。」

花灑淋牆測滲水

另外,由於廁所經常處於冷熱交替,故常出現滲水到下層的情況,驗廁所時,除了測試馬桶及浴缸的來去水位外,亦要開花灑淋向企浴缸的牆身,「曾經有一間化妝樓,我喺廁所一開花灑淋牆,另一邊個廳濕晒,原來係牆嗰啲『防水』甩晒。」至於安全性,是留意門、窗、地板有否不穩,要留意門的較位、門板、門框是否穩妥,地板有否不平,「最嚴重我睇過一間所有瓷磚地板都甩晒,但呢啲唔使驗,一眼就睇到。」在規格性方面,就是留意牆身、地板有否傾斜,「要用水平尺去度,例如批盪斜咗三毫米都可以,麻石牆最多可以斜一毫米,但雲石牆就捉得緊啲,唔可以斜多過零點五毫米。」詹濟南表示,一手樓的耐用性問題不大,是二手樓要憑經驗去評估。而且,買家其實亦可自行驗樓。

租樓:提防惡租霸

買樓作長線收租,則要留意租約細節,特別是連傢俬電器放租的單位,業主與租客之間,最常見為電器維修的責任起爭執。「大多數租約條款都係保障業主,若果租約無特別寫明邊個負責,其實係租客的責任,業主幫你係人情,唔幫你係道理,唔好到時拗,最好寫清楚。」執業律師鍾卓成道。

香港業主會主席佘慶雲關注租霸問題近廿年,處理過各式各樣的租務糾紛,「幾年前有個業主以一萬一千元出租長沙灣宇晴軒單位,點知個租霸反咬業主話佢無裝寬頻線,累到佢損失七百萬生意,要索償三百萬;仲剪爛洗衣機底喉,惡意破壞間屋。」佘慶雲指,幸好該業主保留了租約,內裡寫明包咩傢具,「租約無訂明要提供上網設施,業主根本不用付上責任。」

業主若不幸遇上租霸,在法律上租客欠租十五日,業主即可以追租,並申請收回物業。不過,鍾卓成及佘慶雲都指,審裁過程至少需時三至四個月,若遇上存心「玩嘢」的租霸,常以各種理由拖延聆訊,花上一兩年時間時有見之,佘慶雲憶述:「曾有業主足足用五十二個月才能收樓,故遇上租霸應盡早收樓,以免租霸白住單位愈耐,業主失去租金收入愈大。」

加條文保障自己

他囑咐業主切勿自行到單位收樓,點知租客反而報警話有財物損失,業主或會因此犯刑事罪。」業主應按法律程序,入禀土地審裁處收樓,效率最快。「小額錢債審裁處只可以追番租,但租霸通常有經濟問題,根本無力還錢。至於區域法院就要差唔多一年先可收到樓。」

所謂防患於未然,業主在出租物業時,便應慎防租霸,佘慶雲指:「大部分租霸都係租一萬蚊以下嘅樓,佢哋好多時會提供虛假資料。業主可以在簽訂租約時加上一條條款保障自己:『如有失實陳述,本人有權退還訂金棄租,至於地產代理之佣金概不負責』。」

業主亦要清楚租客的背景資料,例如:報住地址、工作證明等等,以確定對方有正當職業及穩定收入。他表示,曾有租客聲稱自己住大埔某條街一百幾十號,但翻查資料,該條街根本沒有一百號以上,租客明顯有意隱瞞資料,「這種人一定唔可以租,如果唔肯俾資料你嘅都係有古怪,唔應該租。」

賣樓:維修費用傾清楚

在法律上,賣樓要注意的事項與買樓相若,「同樣要留意附帶條件,但你身份由買家轉咗做賣家,要將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寫低,保障自己。」鍾卓成律師說。現時經地產代理放盤仍是主流,業主可以到任何一間代理放盤,除非與經紀簽訂獨家代理協議,否則可向多間代理放盤。業主向代理簽「放盤紙」,即出售香港住宅物業的地產代理協議時,亦要留意代理模式,有單邊、雙邊或獨家代理三種。除了經地產代理外,業主還可選擇物業拍賣行及網上放盤。物業拍賣行的好處是曝光機會較多,拍賣行會為業主在報紙雜誌登廣告,甚至為單位舉辦開放日,並於該區張貼街招宣傳,一般收費約三千元,視乎委託期及宣傳模式等而定,成功出售單位後,業主須另支付百分之一樓價作為佣金。至於網上放盤,亦流行已久,好處是免佣金,但要靠自己核實買家身份,出差池的機會亦較大。

遺失屋契要宣誓

若賣樓前不幸遇上火災、水災,或在人為疏忽下,遺失屋契,該如何處理﹖執行律師梁永鏗指,土地註冊處登記了大部分屋契,業主可到該處申請一份屋契的認證副本,以證明屋契的內容,費用為二百五十元。「但好可惜,買賣樓宇需要用正本,小心的律師會索性叫買家踢契。唔踢契的話,賣方就要去宣誓,聲明呢份契因乜原因唔見咗,或者搵番上一手律師證明有交收。只要唔見契的原因合理,大部分人覺得業權穩妥,就唔會影響樓價。」 另外,去年中實施的強制驗樓計劃規定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物業都要進行驗樓以保障大眾安全,而由○九年開始,政府聯同房協及市建局推出「樓宇更新大行動」,以先付後退回的方式資助維修的業主,資助額由一萬六千至四萬元。由於政府登記會以業權持有人為單位,所以維修中途出售單位,便無法取回津貼費用,因此,賣方應就不同的維修階段,在臨約上註明附帶條件,若維修尚未開始,固然要商討維修費由哪方負責,假設賣方已支付部分,甚至全部維修費,則津貼如何分配要清楚於臨約上列明。

2013年樓市大事風雲變色

1.實用面積計價正式實行為統一市場標準及提高透明度,二手樓已率先於今年一月一日起,採用實用面積計價。由於實用面積不計及窗台及公共面積,採用這計價的好處是,更直接比較不同單位的「抵買度」,例如一個建築面積四百呎單位,樓價三百萬元,呎價七千五百元,若實用率有八成,實用面積三百二十呎,實用呎價則為九千三百元,但若實用率只得七成,實用呎價便高達一萬零七百元。2.一手盤依新法一手新盤亦會於今年四月開始以實用面積計價,讓消費者可以直接比較。去年政府已通過立法,規管一手樓銷售的《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新例下發展商出售物業時,若提供失實陳述或發放虛假誤導資料,均屬違法,最高可判監禁七年及罰款五百萬元,並加入民事申索條文。至於房屋委員會居屋廣告若涉及失實或誤導,房委會有關人士亦要負上刑責。至於示範單位、價單單位數量等,法例亦有作出明確規定,並設置五日冷靜期等,法例將全面涵蓋所有一手樓宇,並就一手樓設下定義。現時《條例》已經立法會通過,但當中並無執行細節,地產建設商會至今仍與政府開會討論,而未來負責執法的「銷售監管局」亦尚未成立。

3.2013年新盤急增政府決心增加土地供應,又連番出招打壓樓市炒風,發展商有見樓價高企,紛紛加快賣樓套現。利嘉閣數據顯示,今年全港將有一百一十一個新盤可供發售,涉及約三萬伙,估計實際推盤量一萬六千伙,較去年實際推盤量約一萬一千多伙,急增近四成,可望創近九年新高。在三萬伙可售新盤當中,以新鴻基(16)所佔的六千二百伙最多,其次是長實(1)的五千五百伙。新界區的新盤,將佔整體逾六成,當中新鴻基旗下的YOHO Town第三期將提供超過二千五百個單位,獨佔鰲頭,其次是恒基(12)及新世界(17)合作的尚悅二期,提供一千七百二十四個單位。九龍區的供應佔整體一成八,當中以會德豐(20)及新世界合作的柯士甸站C及D地盤較為矚目。港島區的供應佔整體一成七,最大型新盤為信置、合和(54)及市建局合作的灣仔利東街/麥加力歌街A地盤,涉及一千一百伙。4.政府決心加快供應 去年底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宣布,今年首季將主動推出六幅住宅用地招標,共可建三千伙單位,是近兩年供應最多的季度。六幅住宅用地分別位於啟德、何文田、沙田九肚山、屯門及將軍澳,其中一半為限量地,包括兩幅會實行「港人港地」政策的啟德第1H區地皮,及將軍澳第65C1區地皮。此外,另有三個鐵路上蓋項目,包括本月截標的荃灣西站六區、有待推出的西鐵朗屏站(南)及有待重推的大圍站,若能順利批出,合共可提供約四千六百伙單位。在資助性房屋方面,政府亦有決心增加供應。除了去年底推出房協的資助房屋綠悠雅苑,及剛截止的白表居屋免補價計劃,政府將於兩個月後推出最後一批八百多個居屋餘貨。不過,二千一百伙新居屋則要待明年才推出。梁振英政府打着適度有為的口號調控樓市,「政策市」已是不變事實,有意入市的準買家及業主宜緊盯政府的部署行事。

2013年部分潛在可推售新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65

2018樓市陷阱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122/18141974
施政報告內容最多注重土地房屋,其次係環保空氣,其他如教育、醫療、安老、扶貧、經濟發展等等等,講嚇啫,成立委員會研究研究,總之有拖無欠。其中成立一個金融發展局,為有限公司,長遠會成為一個自給自足嘅機構,令人看得糊塗。金融發展局係特區政府在梁特首主導下,一手推動成立嘅,並非金融界主觀意願,經由政府創辦,以後就話要由業界供養(即自給自足),然則錢從何來,金融發展局(簡稱金發局)去邊度搵收入?叫銀行、經紀行捐款呀?旅遊界有旅發局,錢從政府來,工貿界有貿發局,錢從政府來,金融界又要成立一個金發局,錢從業者來?笑話也。
講施政報告,市民年年都係最關心房屋。梁特首開出不少期票,大都在2018年後兌現,未來五年嘅土地房屋供應數量,仍然係曾蔭權政府時期訂立嘅,短期內難以改變,梁政府自誇適度有為,要在市場失敗時干預市場,從今年嘅施政報告就睇得到,梁政府要在房屋市場大幹一番,雖然未,至於推跌樓價,但野心不少,大有麥理浩十年建屋嘅意圖。
只不過,任何政府干預市場,往往捉摸唔到市場關鍵轉角時刻,到頭來往往事與願違。嗱,據梁特首規劃,五年後香港房屋供應大增,有利平穩樓價,咁大家留意嚇聯繫匯率咯噃,匯率制度不改變,港元利率隨美元利率而變,美元利率隨美國失業率而變,伯南克及聯儲局承諾2015年中之前不會加息,又話美國失業率未降至6.5%左右,美國不會加息,現時失業率係7.8%,大部份經濟師預期今年美國經濟增長較快,有利拉低失業率。即係話,以後幾年美國復甦,中國保8嘅話,到咗2018年,美元利率及港元利率大有機會可能上升,剛剛碰著香港房屋供應大升之時,試想像,目前樓價高,通脹高,供樓負擔不成問題,全靠超低利率,但到咗利率回升之時,一般市民是否可以頂得住今天嘅高樓價?對梁振英嚟講,佢嘅最壞情況就係到咗2017年,利率開始上揚,樓宇預期供應上揚,釀成樓價大跌,新入市人士變成負資產人士,怨氣全部落在梁振英身上,佢仲要競選連任喎,大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65

投資的陷阱(一)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culq.html
從逆向的思維來思考,學習投資最重要的是知道未來自己可能死在哪兒,避開它們,然後才能立於不敗而求其勝。聰明的人解剖自己犯下的錯誤,明智的人從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看看我曾經看到的、犯下的七宗罪:

一、錯誤的槓桿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借錢炒股是最大的一宗罪。借錢的最可怕之處並不是承擔的利息較高,而是承擔了一個時間的限制。另外的一個可怕之處,是極大的干擾了投資人的理性思維。槓桿在盈利期間的放大效應導致投資人犯下「過度貪婪」的罪。2007年見過無數使用槓桿(孖展)的港股市場投資人,在急劇放大的盈利中歡喜、狂妄、瘋狂,然後又在2008年的歷史性崩潰中恐懼、憂傷、絕望。這都是親眼所見,血淋淋的事實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時間站在你的對立面!凱恩斯說過:市場非理性的時間一定會比你能支撐的時間更長!
   這種槓桿甚至還包括非正規的外部資金,因為這部分資金往往會在非理性的市場時期撤離,它們附帶了一些「隱含」的時間限制。類似保險行業的浮存金這樣的絕佳投資槓桿造就了股神(當然好馬還需配好騎手)。

二、估值陷阱

   投資所面臨的機會都是類似的:股票的內在價值很明顯的比其股價更低。簡單的相對估值指標,例如市盈率
市淨率等可以一目瞭然的讓投資人發現這種「機會」。簡單來說,格式價值投資的撿煙屁股的做法。這種投資方式的確很容易就陷入「估值陷阱」,即估值較低的原因是公司出現了重大難以逆轉的問題。因此,格雷厄姆在做時,便已經進行了大量分散投資,以此消除某些股票的陷阱問題。
   自己在投資時便遇到很多類似問題:股價跌破淨資產到跌破淨營運資本,又跌破了淨現金。後來發現不少成熟市場股市的股票大幅跌破淨現金。理論上即可買入控股,宣佈全部現金進行分配,則可獲得「無風險」的收益。但實際上複雜的多!(控股權的爭奪、大股東的轉移資產等)絕大多數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避開估值陷阱的主要方法,還是公司的長期持續經營情況的判定問題。理論上只有長期持續的自由現金淨流入,公司的賬面價值才有意義,特別是針對工業企業。老舊的機器設備、辦公設備耗材等等,最終清算時不會有太多殘餘價值。
   但是如果一個企業不依靠財務槓桿能實現的長期淨資產回報率能維持超過社會平均水平,而公司的估值僅在賬面價值左右,那麼這種投資就不能簡單用估值陷阱來形容。如果市場構成主體的企業大多數是如此的估值水平,那麼這個市場被低估的可能性將會很大。中國A股市場由於很多投入資本(特別是土地)都是按取得成本入賬,而經過長期折舊後的殘值根本無法反應現在的賬面價值。因此中國A股整體市淨率理論上應該比成熟市場更高一些。
   總之,估值反映了市場對該企業的前景預期,只有當公司表現優於其市場預期時,投資人才能獲得「超額收益」,除此之外,都是反映企業盈利的現實狀況。必須衡量的是兩個:估值(預期)和對應的企業發展前景。只有差距明顯時,才會有投資機會。相對低估(例如低PE、PB)絕對不是投資的唯一理由。你必須有正確的邏輯推理表明市場的預期是錯誤的,否則就是陷入估值陷阱中。
   還有一種估值陷阱,是指的你的判斷沒有錯誤,但是市場處於低估值的狀態持續時間很長。這種情況本不屬於估值陷阱(因為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如果你承受了外部壓力(槓桿等),那麼這種現象可能會是致命的。 

三、不確定的世界!

   2008年電信重組前,某日其三家公司的權證(渦輪)異動,同時大漲。在此之前,某投資人從渠道瞭解到該信息,提前買入看漲權證,果然印證其信息。不僅如此,還進行了分析,規避了可能會相對受損的中國移動。在當日收盤,眾星捧月般的讚歎,當晚都不醉不歸。第二日果然宣佈停盤和重組事宜。在等待數日(6月初)後終於復盤,當日市場整體平穩,但三家電信股同時大幅暴跌,中國電信跌幅超過11%。無論是預期的受益公司還是受損公司,股價都同時大幅暴跌。認購權證更是大幅暴跌超過40%多,這意味著重組前買入的係數被套。我看到眾人鴉雀無聲,面對股價走勢,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僥倖心理讓投資人都殺紅眼,等待。
   第二、三日,股價終於企穩反彈,眾人開始喘口氣,重新陷入幻想:也許前日只是一部分人離場導致的。於是又開始陷入狂熱中。第四日,電信股繼續大幅下跌,這下子幾乎沒有反彈,一口氣一個月不到跌了30%。最終在絕望中,這些人的渦輪全部極低價格割肉(暴跌時沒有成交量,股價並不反映賣出時的價格)。
   這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貴州茅台的持有者根本不會把政策風險放在眼裡,大眾消費品也極難預測質量風險何時爆發。工業企業面臨經濟週期的起伏不定。
   曾經迷戀集中投資策略,但是往往真理和謬論只差一線。過度集中的優點往往被投資人提及,例如XX全倉萬科的神蹟。但過度集中的風險倒是容易被忽視。每每看到有投資者對XX公司數如家珍、信心爆滿時,我就想:1、持倉是否導致你的心理發生信息過濾等偏差?2、是否高估了自身的能力邊界?3、是否忽視了不確定的世界(即便你如何如何努力)?
   這個問題在我身上同樣發生,因此我深知此事之難。堅持和固執只是成王敗寇的結論,過程都是如此的類似!這個問題難到無解,因為能力圈是模糊的(帶有極強主觀性)、能力圈內的企業自身發展也是動態和複雜的。這符合測不準原則,因為作為衡量的標尺本身就是不客觀存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