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回茂业 黄茂如再涉惊险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4/159147.html


黄茂如回来了。

茂业国际(00848.HK)12月22日晚间公告称,该公司称黄茂如因处理紧急个人事务而不在公司,黄茂如则声称自己并未受任何中国政府或者执法机构的调查,该公司的业务、经营及财务状况一切正常。

目前,黄茂如已经恢复茂业国际董事会主席身份,并解散特别委员会。

茂业国际管理层曾临时组建了“四人特委会”掌管企业事务,“茂业系”旗下上市公司有两家持续停牌,未停牌的成商集团在三个工作日内经历了暴跌暴涨的疯狂轮回。

茂业国际至今未对此次黄茂如“被调查”事件做出正面回应和细节披露。

22日,本报记者通过知情人士了解,上周从深圳请走黄茂如的,是中纪委和国家安全局,而非公安系统。

“黄茂如不是政府官员,被中纪委带走,就是协助调查系统内官员的问题,而国家安全局主要是协助中纪委进行调查。”该人士说,黄茂如主要还是协助许宗衡违纪案件的后续调查工作。今年6月份,许宗衡案发后,尚未有最终调查结论。

黄茂如此次回来,是有惊无险还是风波未平?

纵深的关联

10月24日,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宣布,深圳市委决定免去余伟良的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并同意余伟良不再担任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与此同时,龙岗区政协主席陈胜兴也一并被免职;此外,深圳市国土局(现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直属分局分管预售和土地费征收的原副局长罗演广正在被纪检部门调查。

目前,有关部门尚未披露余伟良等人涉嫌严重违纪的具体内容。

根据公开信息,余伟良是广东博罗人,2003年任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深圳市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任龙岗区代区长;2006年2月任龙岗区区长,2007年4月被升为龙岗区区委书记。

陈胜兴是深圳本地人,之前也担任过龙岗区副区长、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今年4月才出任龙岗区政协主席。

据 《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原副局长在国土部门任职多年的罗演广也被纪检部门调查。罗演广曾任市国房局地政处原副处长,后 来调到该局直属分局任副局长,分管预售和土地费征收工作。其中土地费征收主要是对“将工业用地改功能为办公或商业用地”项目的地价收缴,而房地产市场主要 是对特区内的房地产的预售。直属分局辖罗湖、福田、南山、盐田4个中心区。

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龙岗区、宝安区的官员被调查皆与许宗衡案相关联。此次黄茂如被要求“协助调查”是否与上述官员的调查案件相关,尚不能肯定。

不过,茂业集团多年以来凭借其“商业+地产”的模式,于十年时间迅速致富,其商业地产项目地块多与早期的“工转商”用地相关联,且其交易时间正是罗演广等官员任职期间,由此让人不得不发生相应的联想。

黄茂如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尚属偏远荒野之地,黄茂如的父亲从部队退休后在此买入大量土地,后分给黄氏兄弟四人分别开发,黄茂如遂缔造了早期的中兆花园。

2003年,黄茂如开始在商业地产发力,在深圳东门收购了一处工业房,逐改造为商业百货。东门商圈是深圳最早的工业区转型升级为商业中心的典范,此后有了华强北商圈、南山中心区、龙岗中心区和宝安中心区。

当时罗演广从原罗湖区国土局上调到原深圳市国土局地政处任副处长,罗对土地使用、地价补偿等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后升至该局直属分局任副局长,分管预售和土地费征收工作。

2005年,黄茂如又从处于改制混乱中的深圳莱英达集团手中获得华强北东方时代广场,确立了茂业在华强北新兴商圈的地位。而该笔收购的收购价款中有约6亿元直到今年11月才结清。

此后,茂业收购同属于华强北商圈的兴华宾馆酒店和该酒店旁一处工业物业,并将该物业改造为茂业深南店。加上今年9月开设的茂业南山店,茂业在深圳共有百货店面5家。在此期间,余伟良任职龙岗区区长,加大了龙岗片区的开发,茂业在龙岗顺利开发“茂业城”。

茂业国际本身定位是零售商业的运营,而茂业集团的主要获利来源实质为地产开发。前者是高周转,低风险,低杠杆行业,但地产开发则是高风险,高利润,高杠杆领域。

“黄茂如顺利的利用高杠杆的地产带动商业发展,再利用高周转的商业现金流支撑地产的扩张。”上述知情人士说。

传 统百货业多采取租赁模式,但黄茂如旗下的茂业百货更强调的是自有物业。2008年茂业国际在香港上市时,旗下的15家百货店中,仅有三处物业是向独立第三 方租赁的。目前,茂业旗下还有重庆三角碑、重庆榕湖花园、天津海河一号、沈阳铁西茂业城、常州泰富城、成都茂业中心等项目。

“茂业比较强势,与供应商的货款一般是两个月结算一次,以华强北店为例,一次周末三天的促销活动通常可为茂业回款约1.2亿元到1.7亿元,三店联动的话也应该可以共回款3亿元的资金。”一位深圳商业界知情人士透露。

10月至12月,茂业国际仅在深圳市场推出300送800现金券或者300送1000现金券超过4次,预期可以回款10多亿元的现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62

Inc.Magazine年度公司Evernote:命懸一線的驚險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0852.html

Phil Libin 還記得他將童年落在身後的那一刻。這大概是四年前,那時候他的互聯網公司集資失敗。那時候的他,35歲。

這個公司曾經給他帶來了無數喜悅,直到集資失敗的那一刻。在凌晨三點,因為資金耗盡,他已經無助地等了很久,等待一個風險投資家或者天使投資或者一 個CEO或者任何一個人來回應他絕望的請求,但是什麼都沒有等到。他知道他需要關閉Evernote,一個幫助人們記住事情的軟件應用。「我意識到我將在 明天早晨醒來,然後解僱公司裡的每一個人。」他說。

筋疲力盡士氣低落的他正準備伸手去關上燈的開關,突然他的郵件提醒響了。他心中瞬間升騰起希望——但是,不,只不過是一個粉絲的消息而已,最近他已 經看過太多這樣的消息。這個消息是來自於Sweden的一個人,一個同行的軟件企業家,他發的消息和往常的粉絲發的消息一樣,不過是「Evernote改 變了我的生活」諸如此類。Libin差點就錯過了消息的最後一行:「如果你需要資金的話,可以聯繫我。」

Libin稍微有些清醒了,他很快回覆:「我們現在正好需要一些資金。你能提供多少?」

回覆立刻就來了:「50萬美元夠嗎?」

現在,這個公司已經擁有了來自於風投和本身利潤的上億資金。Evernote收購了一些公司,每一年的規模都擴大三倍,每天還吸引著40,000新 用戶。如果你生活在硅谷或者東京,這些地方Evernote為大多數人所崇拜,上面說的關於Evernote的故事不會讓你感到驚訝。但如果你不是在這些 地方生活,你一定會驚奇:天哪,Evernote到底是什麼?

Libin對Evernote有多種方式的解讀:它是一個你卸載到服務器上的大腦。它是你的生活的Google引擎。它是你的個人小宇宙茫茫無邊黑暗中的一點火花。它是一個工具,能將你的智能手機從一個時間殺手轉換為幫助你節約時間的工具。

好了,似乎Evernote有一點難以解讀——你需要瞭解它才能意識到它帶來了怎樣顛覆性的影響。你會覺得Libin也是難以解讀,這個團隊裡其他 的經理也一樣難以解讀——他們是來自於很多初創公司的一群人,他們創建的公司是關於記憶方面的。這個公司的員工可以在寬敞的辦公室裡歡蹦亂跳,他們的會議 室都是以視頻遊戲命名(他們可都是成年人)。這個公司的客戶是如此忠誠,以至於他們願意為原本可以免費得到的服務付費。這個公司正在改變學校裡面孩子們的 學習方式。這個公司正著眼於去影響十億人的生活——這個目標正一天一天變得現實。

這樣高遠的目標在Libin家1979年剛剛從蘇聯搬到紐約波士頓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很荒謬的。Libin那時候才8歲。14年後,他雪洗了因為只 差一門課而沒有拿到學士學位的恥辱。「我是我的家族中200多年來第一個沒有學位的人,不會玩樂器,也不是一個國際象棋大師。」Libin說。不管他不會 做的事情有多少,這些不會做不過是從另一面以一種藝術的形式證明了他的成功。

學位算什麼——Libin會編碼。他高中時代就讀於著名的紐約Bronx高中,那時候,他就是個電腦迷,並且憑藉這方面的才能在自己16歲的時候就 開始掙了很多錢。從大學退學以後,Libin被ATG僱用了,ATG是一個位於Cambridge, Massachusetts的公司,這個公司有很多天才的員工,他們開發出的產品很多都成為了電子商務領域的技術標準。「這是我第一次覺得什麼事情都是公 平的。」 Libin這樣說道。三年後,在1997年,他離開了ATG,和幾個一起離職但是很勤奮的同伴一起創建了Engine 5公司,這個公司位於Boston,開發電子商務軟件。「我是代碼最差的人,所以我來做了管理工作。」Libin說。他們那時還不知道怎麼去掙錢,只是沉 浸於寫代碼中。2000年,這個公司賣了26,000,000美元。

下一年中,Libin將Engine 5的核心成員聚集到一起,想要創建另外一個公司。得到MIT的電腦科學家Silvio Micali的加盟後,Libin將公司CoreStreet定位到為政府以及經濟機構開發高科技安全系統上去。然而,習慣了互聯網世界的高效與自由以 後,Libin發現政府採購中的官僚主義和長達幾年的開發週期讓人無法忍受。2006年,他離開了CoreStreet,這個公司在三年後賣了 20,000,000美元。儘管這次經歷不太讓人滿意,但在這次經歷中,Libin相信他的團隊會是一個完美的團隊。曾經工作於CoreStreet的 Micali最終回到了學術界,他和Libin有著相同想法。「這個團隊中的人都很有天賦,很有創造性,也非常有趣,」他說,「你一定會喜歡Phil的, 他不僅有很多很有創意的想法,還能在任何事中都找到有趣的部分。你在他周圍會一直都很開心。」

Libin立刻著手創建第三個公司。有了前兩次的經歷,Libin已經清楚地知道兩件事情:他不喜歡枯燥無味的東西,他不只是想要賺錢。「十億美元 不算什麼。」 Libin說,他這樣的說法和Sean Parker曾經告訴過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的話完全不同。「真正了不起的是去影響十億人。不管我最終做成了什麼,我希望人們能為之激動。我希望做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東西。」

有一個想法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一段時間了:我們是如何記住事物的呢,比如說一個飯店的名字?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腦海中與之相關的一些事物。 比如說我們聽到這個飯店的名字時正和誰一起,那時候我們在什麼地方,那時候我們在做什麼,或者相關的詞或圖片。通過這些碎片,我們就能最終想起一個被我們 遺忘了的很重要的事實。但是並不是每次都能想起來。我們的大腦只有有限的記憶容量,這使得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仍然會忘記自己經歷過的大多數事情。這成了 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因為在信息時代,信息以各種形式向我們用來,信息增長的速度前所未有,而我們並不確定哪些信息時有用的。另外,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現 在都已年老,他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不中用了。「沒有人滿足於他們自己的大腦,」Libin說,「在我們的高中時代,我們的大腦就已經負擔過重了。這 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我們試圖通過在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分類數據來彌補這一現狀。但是這一做法只有在我們不怕麻煩將信息以正確的格式存儲在正確的文件 正確的地方時才有效,即使我們這樣做了,找到這個關鍵信息的位置也會是件很難的事情。這個飯店的名字是在我的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上嗎?我可以問問那個會議 上的人,就是他告訴我這個飯店名字的,但是我把他的郵件地址放哪兒了?

Libin開始思考一種更好的數字化記憶會是什麼樣子的。你可以以任何方式表示你的信息,可以是打印的文檔,可以是手寫的便條,可以是照片、網頁、 音頻文件。你可以立刻將信息存儲到你的任意設備中,不必擔心要如何去組織這些信息。「當人們想要捕捉到一個想法時,他們並不希望停下他們手頭在做的事 情。」Libin說。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立刻就找到信息,就像我們通過Google查找信息那樣毫不費力,也十分直觀。 「Google非常好,但是它只知道公開的信息,」Libin說,「我們需要能處理私人信息的東西。」這就像是Google為你的生活建立了索引,讓你生 活中的信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你不要記住你需要查找的東西精確是什麼。就像是你的大腦,你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模糊的線索,比如一個人,一個地點,一個單 詞,一個時間。

這將會產生多大的效益呢?特別是這樣一個應用能在智能手機上很好地應用的時候。由於我們在辦公室外做越來越多的工作,Libin意識到將我們離開電 腦時的碎片時間有效利用起來的機會越來越多了。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智能手機的應用更多是讓人消磨時間而不是用來產生效益的。「它們讓你在幾分鐘的空閒時 間可以去上一下Facebook and Zynga來將時間打發掉。」Libin說,「我希望能讓智能手機幫助人們在這些時間內完成工作。」最後,Libin覺得這個幫助記憶的工具一定要用起來 很有趣才行。「在過去的五年裡,人們一直都在致力於開發有很好用戶體驗的娛樂應用,但卻沒有人將這些經驗用於開發能產生效益的工具。Microsoft Office用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將所有的一切結合起來,你就會明白Libin所說的「一個無處不在的生命產出平台」的含義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構建出這樣一個產品並且讓十億人去使用它。

他們一路走來

Evernote的很多經理都是之前和Phil Libin在Engine 5和CoreStreet共事的人。

1. The Friend of a Friend朋友的朋友

Dave Engberg是Brandon Volbright 的朋友,Volbright 之前在Libin的第一個公司Engine 5中工作,現在是Evernote的程序員。在Volbright引薦之後,Libin在CoreStreet中僱傭了Engberg,現在他是 Evernote的CTO。

2. The College Buddy大學同學

Phil Constantinou——或者說Phil C.,這樣稱呼他是為了把他和Libin區分開來。他在Stanford讀大一時宿舍就在Engberg宿舍對面。Engberg將他介紹給Libin,Libin僱用他為Evernote的產品副總裁。

3. The Loyal Leader忠實的領導者

Phil Libin的第二個公司CoreStreet是為政府開發高科技安全系統的,他決定放棄和政府簽訂的行動遲緩的合同。但是他還是堅持和他的團隊在一起。

4. The Childhood pal童年夥伴

Andrew Sinkov在孩童時代就認識Libin了。當Libin僱用Sinkov來幫他打理CoreStreet的市場時,Sinkov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熟悉市場營銷的相關策略。現在,Sinkov是Evernote的市場營銷副總裁。

在2006年,Libin將他的人馬拉到一起準備開始一個新的公司,Ribbon,含義是就在你的手指邊上。(作為一個日本迷,Libin注意到這 個公司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在日本有著相近發音,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額外驚喜。)但是當他開始調研電子記憶產品不久,他就發現在硅谷有一家很小的開辦了兩年的 公司叫做Evernote。這家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從照片中提取文本,這樣你就能通過給筆記照照片將它們轉化為文字後從而可以進行搜索。「我想過這些,」 Libin說,「但是這些人已經在技術上走了很遠了。」

事實上,這個Evernote團隊之前為Apple富於遠見而又命途多舛的個人信息管理設備開發過一些關鍵軟件,這個設備名字叫做Newton,在 80年代晚期出現,類似於初級的iPad。這個團隊主要是由來自於俄羅斯的一群很有天賦的程序員組成,但是和Libin的團隊不一樣,這個團隊是由一個很 聰明的技術人員Stepan Pachikov帶領的。Libin飛去見Pachikov,並建議他們合併到一起而非互相競爭。Libin成為了這個公司的CEO,公司仍然保留著 Evernote的名字,而Pachikov則逐漸將他的中心轉向其他的項目。

Libin和他的團隊搬到了硅谷,這裡的文化更為不落俗套,有著高科技創業風 格,而這是之前再Boston不曾有過的。在兩個團隊合併到一起以後,這個新的公司的資金可以支持大約一年。這足夠讓一個產品運行起來,如果每個人都齊心 協力的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Libin砍掉了Pachikov的團隊一直以來在做的大多數項目,以便集中力量開發這個革命性的助記產品的關鍵特性:可以 獲取任何形式的信息,簡單的關聯檢索,和智能手機超級友好,使用起來很有樂趣。

2008年,公司發佈了一個「個人測試」版本,主要提供給硅谷內的人使用。發佈前夜,在凌晨三點——這顯然是他產生他的關鍵想法的時間—— Libin意識到他們還沒有為Evernote寫過任何形式的使用手冊。所以Libin口述了一個演示並傳到了YouTube上。「我極度擔心,」他說, 「我的聲音被說成是世界上最枯燥無味的聲音。」這個視頻最終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點擊量。

這個助記新應用的名聲在硅谷不脛而走。這或多或少和Libin之前所預見到的一樣。大多數信息都可以很快添加到Evernote中,不管信息是來自 於電腦還是智能手機。你可以輸入一則記事,或者在觸摸屏上手寫一則記事,或者用手機拍照,或者記錄一個語音對話,或者輸入一個網址,保留這個頁面的部分或 者全部信息,或者將郵件推送到Evernote。這些信息會可靠地存儲在Evernote的服務器上,也會存儲在你自己的電腦上。這個系統也會給進入的數 據加上標籤信息,比如添加時間,添加時你所處的位置。多虧Pachikov團隊之前開發的軟件,任何照片中的可見文本都可以被搜索到。「在我去超市之前, 我會將妻子貼在冰箱上的單子拍個照。」 Daniel Kuperman說。他是Aprix Solutions的CEO,也是Evernote的一個早期使用者。(Aprix Solutions是一個致力於幫助企業管理營銷策略的公司。)

你可以為記事加上名字或者標籤,但這都不是必須的。你也可以將記事歸檔——任何Evernote中的信息都會是來自於不同記事本的記事——並且將這 些記事本或者個人記事與其他人分享。為了在之後找到你的記事,你只需要回憶起關於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可以了。想要想起去過的酒店?搜一下法國吐司,因為這是 你在那家酒店吃過的,並且你還給菜單照了一張照片。或者搜西雅圖,因為那時候你就在那兒。或者搜Janet,因為她那時和你在一起,你還給她照了一張相。 或者搜黑洞,因為你記得那天你點到了一篇關於黑洞的文章,一旦你知道日期了,你就可以找到那天的其他記事了。「這是將事情放在你手邊的電子版應用。」 Libin說。

對很多硅谷人來說,這個工具是會議上的福音。你可以在鍵入筆記的同時錄製音頻和為白板拍攝圖片。所有信息都會在Evernote上整合,讓你以後很 容易回想起來。通過將Evernote整合到其他設備中,你還能有更多找到事物的方式:錄音可轉錄(需要支付額外費用),以便讓你可以通過會議上說的東西 進行搜索,一個附加工具甚至可以讓你通過顏色搜索照片——如果你關於某次會議記得的只是一個同事穿的橘色毛衣,你也能找到這次會議相關的信息。 「Evernote查找事物的方式和你的大腦工作方式一樣,並且給了你越來越多的記憶關聯。」 Andrew Sinkov——Libin的兒時好友這樣說到。他之前在CoreStreet工作,現在領導著Evernote的市場營銷。

難怪硅谷人都很喜歡這個工具——這些人都是在身陷信息海洋的人。「生活中會發生如此多的事情,這讓我有越來越多的數據。」 Jason Freedman說。他是Evernote的一個早期愛好者,同時也是FlightCaster的聯合創始人。FlightCaster提供基於網絡的差 旅信息服務。「Evernote之於我的生活就像是Container Store之於我的臥室,」他說,「它讓你的神智能很快反應過來。」

儘管Evernote的Beta版本在2008年中期推出以後受到了熱烈歡迎,公司資金消耗得很快,Libin盡力去籌集更多資金。然而風投們都有 所擔心。作為一個新公司,當硅谷在試圖尋找下一個Facebook之時,Evernote並沒有做社交網絡。此外,當大多數人認為任何事情都要遷往云端 時,Evernote卻逆潮流而上。它是基於本地應用的——運行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的軟件做了大多數工作,而不是某個網絡上的服務器。儘管這個應用有一 個Web版本,但是Evernote更多是作為本地應用來運行,因為它在本地運行起來更快。Libin堅信對於一個助記應用來說快速反應是非常關鍵的。

還有另外一個擔心,這也是主要擔心所在。Evernote提供的是一個免費增值服務。換句話說,人們要麼使用一個免費版本,要麼使用付費增值版本, 這就是公司盈利模式。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免費版本看起來就是個很好的版本。問題在於,不像其他真正依賴於這個模式盈利的公司,Libin拒絕限制免 費版本,使得人們轉用升級版本動力不足。你可以每月付5美元以便獲得更多的文件存儲空間,但是有誰會這麼做呢?免費版本功能全面並且提供了很慷慨的空間。

Libin解釋他的理論說:你在Evernote中放的東西越多,Evernote對你就越重要。誰會捨不得付出5美元給一個存儲著你的記憶並且幫 助你回憶起它們的公司呢?「你的記事,你的酒店,你的朋友,你一年的生活,然後是你的一生,」Libin說,「這價值千萬。」危險不是人們不願升級,而是 他們不想先去試用這個服務或者因為免費版本的低劣而不用繼續試用這個服務。讓他們愛上這個服務,他們最終就會為之付錢的,因為他們會為了這個服務的成功而 投資。「我想建立一個能流傳百年的公司,我是認真的。」Libin說。「我不需要現在搜刮你的錢財,我只需要留下你的餘生來讓你付費。這是一個長期的策 略。我們的信條是,『與其讓你付費,不如讓你留下來。』我希望有一個優雅的商務模式」

風投不為所動。「沒有人願意聯繫我們。」Libin說。絕望之下,Libin轉向歐洲並和那裡的一個投資公司簽訂了一個10,000,000美元的 協議。這個協議本該在2008年十月完成,最終卻砸在了一次股票市場上最為嚴重的崩潰之中,投資者取消了協議,雙方都十分惋惜。

Libin找不到另外一個投資者,在這股市崩潰後的混亂中,甚至沒有人回他的電話。他意識到自己只能關閉公司了。就在這時,那個瑞典人提供了50萬 美元。Libin現在有大約六個月時間來證明他的關於挽留用戶比讓用戶付費更重要的理論了。「這就是一切開始發生的時刻了。」Libin說。

在2009年中期,Gary Little,一個摩根泰勒(Morgenthaler)投資公司的人以及一個在硅谷很有影響力的人物,收到了來自於斯坦福教授Guido Appenzeller的一封郵件。Guido Appenzeller現在正和風投公司合作,以便推出他的第二家公司。「Guido說我一定要看看這個像風暴般席捲了斯坦福的熱門新應用。」 Little回憶說。Little自己試用了一下這個應用,對其印象深刻,並請來了這個公司的CEO——他現在正在想辦法籌集資金——來商談投資。這個 CEO十分放鬆,親切,謙虛,並且他很快用他的幽默讓所有人哄堂大笑。這個人說他之所以選在現在的商務策略是因為這個策略十分優雅。他的國際戰場主要集中 於日本是因為他喜歡日本的食物。

在隨後的一次會議上,Libin讓投資公司的人大為驚嘆,他展示了一系列幻燈片,被Little稱為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商業分析」。Libin展 示了試用Evernote一個月的用戶選擇升級到付費版本的比例,為0.5%。這顯然不太好,不過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免費版本使用起來就很好。但接下來 Libin展示了試用Evernote更長時間以後的用戶選擇升級的比率。通常而言,這個比率會更低,因為對於大多數採用免費增值盈利模式的公司來說,用 戶都會很快選擇升級。他們試用了有某些限制的免費版本以後,如果他們喜歡這個產品,他們就會立刻升級以便獲得完整版本;如果他們不是太喜歡,他們就會選擇 放棄這個產品或者只是使用其最基本的功能。但Libin展示的數據卻顯示出隨著用戶使用免費產品的時間增加,他們會更願意升級到付費版本。對那些使用 Evernote長達一年的用戶,升級比率已經達到了令人可喜的8%。如果Evernote能獲得100萬用戶,Evernote的銷售額就會達到每年四 百萬美元。但是,照目前的增長率來看,Evernote將會在兩年內獲得1000萬用戶。

然後Libin展示了用戶活躍度,或者說,一個用戶隨著時間增加使用Evernote的平均時間。對於很多軟件公司來說,這個曲線通常無情地呈現出 下降趨勢。很多人在試用一個應用以後會很快放棄它或者隨著時間增加使用頻率會越來越低。但是對Evernote來說,這個曲線卻彷彿一個微笑。在最初的幾 個月裡,會有一個輕微的下降,但曲線很快就上升了——不僅是因為活躍用戶越來越發現這個服務有用,還因為曾經停止使用這個服務的人又回過頭來使用它了。曾 經放棄過Evernote的人都十分想念這個這個應用。

Morgenthaler對其進行了投資。接下來硅谷的另外一家頂級風投公司Sequoia Capital也進行了投資。接下來是其他的一些風投。Evernote總共籌集到95,000,000美元。「我們用不了這許多錢,」Libin說, 「但這是你應該得到這些錢的時候了,所以我們接受了。」Evernote要不了這許多錢是因為公司在2011年初期已經開始盈利了,就在獲得1000萬用 戶之前,其年度銷售額達到了16,000,000美元。

現在,這個公司坐落於加利福利亞Mountain View中一個廣闊通風、色彩絢爛的地方。公司佈局給人感覺十分隨意,有的地方狹小,有的地方開闊,玩具和箱子散落各處。大概有80個僱員——其中有15 個來自於俄羅斯——有一個開發團隊在莫斯科,另外在東京還有一個辦公室。當Libin出差時,在辦公室裡有一個打眼的機器人代表他,這個機器人裝著輪子, 還有攝像頭和激光探頭,Libin通過筆記本來控制它。當Libin出現在辦公室的時候他看起來就像是咖啡館的吟遊詩人,手上端著咖啡四處晃蕩,展現出令 人尊敬的樣子,他臉上的特徵似乎就是為了展現出他那令人尊敬的山羊鬍。

這個公司已經擁有了超過15,000,000用戶,並且用戶數目還在以每月50萬的速度增長,而這個公司並沒有太多營銷人員。Evernote並沒 有費力去讓人們為其付費,這也是它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當你不再試圖讓人們向你付費的時候,你的目標就改變了,」 Sinkov說,「我們的目標是公益的,而非營利性質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告訴人們Evernote可以做什麼。」

這樣一個天才的不去做營銷的策略,到目前為止已經帶來了了不起的銷售量。長期的增長率預期可以持續到三年以後,達到15%。新的用戶會按照這樣一個 比率去升級嗎?Kuperman,一個企業家以及一個Evernote的早期使用者,認為Evernote採用了正確的方式。「人們最終會覺得他們需要為 這樣一個偉大的產品付費以表示感謝,」他說,「Evernote也不需要為市場營銷花太多錢。我每次使用Evernote的時候,有人問我在做什麼,我就 會告訴他們,然後他們就會試用它。我在為Evernote做營銷。」

Libin說他不曾擔心過的一件事情就是競爭。並且在實際上,也幾乎沒有可以與其競爭的產品或者服務。其中稍微引人注目的是微軟的OneNote, 它有一些相同功能,並且和Microsoft Office一起使用。但是,它不像Evernote這樣便捷,可以在任何設備環境下提取任何類型的記事,它也就不如Evernote那樣具有吸引力。當 然,在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競爭者出現。當這種情況發生以後,Evernote的用戶可以毫不費力帶著他們存在Evernote中的數據離開,因為 Libin堅持讓Evernote中的信息可以很容易帶走,這樣就不會有人覺得被捆綁到這個服務上了。「在蘇聯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可以讓你自由 離開的國家也正是一個可以讓你自由居住的國家。』我希望我們的用戶可以自由離開。」

Libin沒有固守住公司現有的市場,而是試圖向新市場進軍。「在泰國,明年將會有數百萬人使用智能手機。」 Dave Engberg說。他是公司的CTO,是另外一個來自於CoreStreet的人。日本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是一個十足的勝利,日本的用戶佔Evernote 用戶群的20%,而在美國的用戶佔據的比例是35%,並且日本用戶平均比美國用戶活躍兩倍。「在日本有一種整理分類的文化。」 Hitoshi Hokamura說,他現在帶領著公司的日本部分。

Evernote現在在東京就彷彿是一種邪教。書店有專門的Evernote專區——在Evernote上,有大約32本日文書籍——當Libin 在東京的時候,他有時候會在街上被粉絲們攔住。NTT Docomo,日本最大的手機服務提供商,為Android手機用戶免費提供Evernote的優質服務,這吸引了很多人。(Docomo的風投團隊在 Evernote投資了200萬美元。)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使用Evernote的人和智能手機的增長幾乎是一致的。這預示著在接下來幾年 中,Evernote的全球增長曲線將會十分陡峭。

另外,圍繞著Evernote形成了一個產品和服務的生態系統。電腦,手機,平板電腦、打印機以及掃瞄器都有集成Evernote功能的,有時候只 需要通過一個專門的Evernote按鈕就可以。(這並不很難做到因為很多世界頂尖的電子產品供應商總部都在日本。)當你拿出你全新的HTC平板電腦,啟 動電腦以後它立刻會問你是否需要註冊到Evernote。大概有6000個軟件開發者已經或者正在將他們的應用和服務和Evernote整合到一起。

出於一種特殊的敬意,波士頓大學將Libin列為其傑出校友,儘管他根本就沒有畢業。Libin對此不置可否。「我將會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榮譽學士學位的人。」他說。這比國際象棋和小提琴更容易。

現在,Libin正在認真考慮將Evernote做成一個能持續100年的公司。他在努力思考如何在人們口味快速變化的網絡應用時代讓人們持續喜歡 Evernote。他相信,答案中肯定有一部分是讓公司做的產品不只是人們記憶事物的一種方式。「我們想將一個應用擴展成一族應用,這些應用都跟記憶有 關。」他說。「我們用來測試一個產品是否要做是問一個問題:是否會有一億人會立刻用這個產品。」今年,這個公司發佈了他的第二個產品,Evernote Peek,這個產品是一個Ipad應用,可以將這個平板電腦轉化成供學習使用的閃存卡系統。這在一夜之間成了最流行的具有教育功能的Ipad應用。(初中 學校開始對Evernote變得狂熱,很多提供電腦給學生的學校都裝上了Evernote——開始記錄學習時代的記憶永遠是趕早不趕晚。)

未來會有更多產品。這個公司在九月宣佈將在Austin開一個工作室——「工作室」是借用了遊戲產業的一個名詞,意味著相對獨立的開發新遊戲的工作 室。Libin說他將遵循工作室的模式。「這將會是一個本地的小組,他們開發出的產品都是讓他們覺得驕傲的。」Libin計劃在新加坡以及歐洲的某個地方 開更多工作室——前提是他有時間到各地品嚐事物從而做出他的決定。

在長期計劃上,Libin想要確定如何更多去幫助人們記憶、學習、理解以及交流。注意到圖片比文本更能喚起人們的想法,他設想將來Evernote 能識別照片中的物體和人臉,甚至有一天能識彆氣味。「你自己的大腦,」Libin說,「可能是你最後想要去搜尋信息的地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0

驚險追蹤30日揭全港「最爆」毒網

2014-01-09  NM
 
 

 

電影《掃毒》劇情緊張,然而現實毒網運作更誇張。

不同幫派都有自己的販毒網絡,其中14K的販毒集團便富貴險中求,聘請一班師奶、僆仔做毒販,在旺角鬧市開設多檔二十四小時毒品便利站,每日吸引過百名迷幻男女前來取貨上電。

毒販像「人肉販毒機」般站立街頭,每次把十多粒毒品藏在口腔,當客人要貨,他們收取金錢後,就如汽水機般吐出毒品,交給客人。吸毒者再把沾滿口水病菌的毒品,放回口中,大模廝樣逃過法眼,帶回安全地方慢慢歎。

OL、年輕媽媽、啤酒妹,以至南亞裔人士、外籍白領、黑人都是毒品門徒。因利成便,四通八達的橫街窄巷猶如天然鐵竇,加上兩邊路口有天文台睇水,隔籬店鋪助紂為虐,毒網已伸延到社會不同角落。

本刊掌握情報,監視跟蹤其中一毒檔整月之久,冒險解構這個組織精密,堪稱全港最明目張膽的毒網,揭開一幕幕觸目驚心的販毒內幕。

旺角砵蘭街有多間黑幫旗艦夜總會、麻雀館,一向龍蛇混雜,當局為淨化該區,曾進行市區重建,剷走色情五街,建朗豪坊,打造新購物中心,希望引入清泉,沒想到客路廣了,因利成便,反而孕育出另一個組織精密,供應西九龍區的超級毒網。

下午一時許,午飯時間,毗鄰砵蘭街的長沙街有一間只做外賣的川菜食店,門外放有幾張膠櫈仔,一名紮髻、戴眼鏡,揹粉紅色斜揹袋的師奶坐在櫈上休息。外人不知,以為她叫了外賣,正在等攞飯。

客路包羅萬有

人肉販毒機

一名年約三十歲,身穿上班服,貌若OL的女子二話不說,坐在她身旁,掏出兩張「紅衫魚」,「四眼」師奶收到錢,自袋裡掏出厚厚一疊銀紙,數出數十元,交到對方手中,然後在口中吐出一枚大若手指頭的膠粒,在牛仔褲上搓幾下,交給對方。OL接過「膠粒」,馬上放在口中,轉身離開,兩人全程沒有交談。整個過程,不超過四秒。那一粒膠粒,其實是重量0.25克,俗稱「兩厘半」,又名「魚蛋」或「包仔」的四仔(海洛英),而該名師奶綽號May姐,是行內俗稱「揸雷」(因為藏有毒品,像游走地雷陣般小心),負責銷售毒品的毒販。曾經做過「人肉販毒機」的七喜向本刊爆料,指這種梗檔(固定街檔)以賣四仔、冰毒為主,如果是四仔,分0.25克(兩厘半)和0.3克(三厘)兩種分量,售價分別是一百二十元、一百六十元。如果是冰毒,分量是一克,俗稱「一劃」,因為是貴價貨,售價要二百元。毒販會用垃圾膠袋撕成一小塊,把四仔或冰毒包成顆粒狀,由揸雷收在口中。「好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咁要唔要開餐?要掙錢,唔得都要得,我最多試過擔住三十粒,其實生意好,一陣就清倉。」半小時後,May姐打電話,約十分鐘後,施施然起身,登上隔籬的唐樓,約一分鐘後下樓,兩頰明顯脹爆。客人絡繹不絕,May姐不停地數鈔票對數,之後將鈔票交給街角一名男子,再轉交另一名師奶。該名短髮師奶除了眼神十分銳利外,與一般師奶沒有兩樣,戴一副金絲眼鏡,經常笑騎騎,不時在長沙灣、砵蘭街、上海街一帶徘徊,跟店鋪職員打牙骹,老遠都聽到她的哈哈笑聲。

排隊買毒品

這名其貌不揚的師奶綽號「小鳳」,是集團的「老總」,負責搵客、指揮成員工作,出名精明,人脈廣,在毒圈無人不識,是西九龍特別職務隊探員監視目標之一,「佢行事小心低調,背景神秘,三年前一個冰毒集團瓦解咗,佢銷聲匿跡,到去年先重出江湖。」「小鳳」每早十點到場視察環境、打點,「集團在旺角區仲有其他梗檔,十幾個揸雷會輪流在不同檔口開工。」七喜又指,該梗檔活躍約一年,因為交收方便,往往供不應求,部分小拆家也向他們取貨。梗檔近月更兼賣K仔、可樂、藍精靈,甚至推出「毒品套餐」,「一劃冰加一粒藍精靈賣二百五十蚊,一來比散叫平三十蚊,二來有藍精靈,可以延長興奮,所以生意多到做唔切。」時值放工時間,古惑仔、蒲精亦已起床,開始踏入生意高峰期,到櫈仔「坐一坐」的買家絡繹不絕,有時更有三、四個在輪候買毒品,「老總好醒目,一早叫啲客執生,如果有兩、三個在等,就先走開,轉頭再來,以免引起注意。」記者觀察,在繁忙時間的下午四時至晚上十一時計,該檔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分兩更人輪流上班,若以平均每小時有十多個客,人均消費一百五十元計,保守估計每日營業額約接近六萬元,每月營業額約二百萬元。毒檔做到如此明目張膽,明買明賣,七喜表示也是前所未見。「呢個梗檔係14K生意,呢行十分出位,雖然做到揚,但因為在鬧市,交通便利,個位又四通八達,容易散水,十分安全,所以好多客慕名幫襯。」記者所見,客路廣得令人咋舌,有古惑仔、啤酒妹、也有OL、師奶、中年阿伯、南亞裔人士,甚至外籍西裝友、黑人,可見此毒網覆蓋面極大,伸延到很多階層。

長沙街毒網角色表

天文台嚴密監視

記者監視發現,梗檔附近有一個洗車檔,泊在路邊的私家車、七人車完全遮着梗檔,猶如屏障,「揸雷」與客人交收毒品,外人很難看到,加上長沙街兩邊路口都有「天文台」睇水,若有警察和可疑人走近,兩邊天文台會大喊暗號,通知揸雷小心,暫停交易,離開現場。「上面有晒指引,萬一差人冚檔,揸雷要即時吞晒毒品,逃跑到附近的賓館,扣喉嘔毒品出來,如果唔得,就再食瀉藥。啲客知污糟,但有毒癮的人係無尊嚴,為咗吸毒咩都唔介意,因為典癮時比死更難受。」七喜指出,這個販毒集團之所以如此明目張膽運作,皆因設老總、飛機仔(運送毒品)、揸雷、天文台四職,每個部門通過仔細的分工,精密的組織,令警方難以追查。老總負責搵客、聯絡客人、通知飛機仔「落竇」(運送及放置毒品),人脈一定要廣,亦負責管錢,找換零錢和出糧。揸雷負責交收毒品,天文台則幫手睇水,「梗檔係廿四小時營業,分兩更制,老總平日會出去應酬,物色夜場中人、小拆家,通知佢哋邊度有梗檔,因為有客底,所以人工最高,每日人工有八百蚊,每粒毒品另可以拆佣金五蚊,一日最少賣二百粒,每月人工加佣金多過五萬蚊。」

部門分工清晰

而為了減少風險,揸雷只會存小量毒品在身,當賣剩四、五粒,就會致電老總,由老總派飛機仔落竇,「飛機仔會將毒品埋在揸雷附近的唐樓暗角,如信箱、電掣側邊,飛機仔落竇後會通知老總,再由老總通知揸雷起竇,而揸雷每次起了貨,都會向老總確認。」另外,集團亦規定揸雷只持有一千元零錢,其餘交給天文台,再轉交老總,萬一揸雷被警察掃毒人贓並獲,也不至於血本無歸,「通常到轉更時,老總會同揸雷對數,計算當日的營業額,收集貨款,給下線出糧。」七喜又指,揸雷持有毒品,承受最多風險,因此薪金僅次於老總,除了每日有底薪二百元外,每賣一粒毒品,可拆五至十元佣金,一個月都搵到幾萬。若然被捕,可得一萬元擔保費作安家費,「不過佢哋通常唔擔保,袋咗筆擔保金,因為反正案底成呎厚,倒不如留番啲錢買毒品。」

秀茂坪鐵竇

「街檔」雖然是毒品銷售鏈最底層一環,但亦可以為禍巨大。最經典是由黑幫「福義興」操控的秀茂坪邨白粉王國。該集團在八十年代始肆虐,在屋邨設廿四小時毒品便利店,聘用大量天文台睇水,每日交易金額近十萬元,其中一個月的洗黑錢金額達八百萬元,為禍東九龍區,有最強鐵竇之稱。毒品調查科罕有地派出數十名探員打擊街檔,除派狗仔隊進行跟蹤,解構組織運作及鎖定核心人物,又派臥底扮買家,終於在九七年搗破集團,拘捕五名集團主腦,五名天文台被重判入獄十三至十六年。不過,該集團之後死灰復燃,○二年秀茂坪邨清拆重建,才將集團連根拔起。

馬路變毒竇

由於生意太好,他們做到雄心萬丈,警戒心鬆懈。入夜後,梗檔轉到長沙灣上海街交界開檔,猶如攞正牌做生意。揸雷、吸毒者旁若無人,公然把毒品吐出啪入,因客人太多,飛機仔索性在馬路雪糕筒和垃圾筒落竇,揸雷亦公然揭開雪糕筒提貨「起竇」,然後走到泊在路邊的車隙間,把毒品塞進口中。到晚上十時轉更,一眾天文台、揸雷聚集在報檔外邊,「小鳳」取過報檔的計數機,跟眾人對數,點算當日的收入,給各人出糧。新年前夕,梗檔更是豬籠入水,各人都展露興奮笑容,「小鳳」開心得手舞足蹈。有探員私下表示,其實警方一直知道此販毒集團的存在,但他們分工精細,警方須進行長時間監視、跟蹤、放蛇,掌握整個組織的分工、運作,才可以將他們一網打盡,但如此大費周章,結果只是檢獲幾克毒品,所以通常都是順藤摸瓜,放長線釣大魚,打幕後大老虎,「相比street level,查背後供貨毒梟更重要,好似剝洋葱,由飛機仔、倉、拆家、批發、庄家一層層剝落去。」油尖旺區議員許德亮表示,旺角毒品問題已經失控,五年來不斷收到街坊投訴,指毒販猖獗,影響治安,教壞年輕一代,「小朋友見到,有樣學樣吸毒,而且道友會順便在公園啪針,搞到成地針筒,整傷小朋友。」他曾反映問題,但警方解釋要放長線釣大魚,打大老虎,故按兵不動。之前有警員鍊住毒販喉嚨,制止吞毒品時,意外弄傷毒販,之後就住做。結果毒販更加猖狂,愈開愈多販毒檔口,旺角已成毒販天堂。

協助找換零錢可判囚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任何人士參與毒品販賣活動,即使是睇水、記數等小角色,都屬於串謀者,會被控以串謀販運毒品罪,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毒販身懷小量毒品,以為以自用理由抗辯,可以「甩身」,又以為仔細分工,沒有接觸到毒品,就可置身事外。但陸偉雄指出,只要證據顯示他有販運毒品意圖,如交收毒品或金錢、記數、找換零錢等,就足以入罪。他又指,附近食店、報檔給涉案者找換零錢,亦可能觸犯協助教唆販毒罪。如食店、報檔檔主,明知道對方進行販毒行為,仍提供協助,為對方找換零錢,可觸犯協助教唆販運毒品罪名,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47

漢能的“驚險一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178

2015年3月3日,北京,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後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一路奔跑躲避記者采訪。 (CFP/圖)

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在千家萬戶的鞭炮聲中,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00566.HK,下稱“漢能薄膜發電”)為投資者奉上一份“超級大禮包”。

上市公司當日公告顯示,按照與母公司漢能控股新訂立的三年期總供應協議,漢能控股母公司漢能集團在2015至2017年期間,每年從上市公司的采購上限約為128億人民幣。比2014年37.8億元的年度采購上限上漲了339.3%。

盡管供應協議中的采購上限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真實銷售業績,但這一高達300%以上的業績增長預期依然令市場為之咋舌。在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前兩個月漲幅已高達150%的公司股價,甚至沒有經歷回調便堅挺地站在了4.5元的高位之上。

就在送出這份“新年大禮”前不久,漢能薄膜發電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剛剛經歷了一場與市場做空機構驚心動魄的對決。

2015年1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報道顯示,有市場做空機構因“巨額押註該公司股價下跌”,可能損失逾3億美元。而在此前,總部位於亞洲的里昂證券(CLSA)發布研究報告,對漢能股價過去6個月的大幅飆升提出質疑,認為公司的“基本面並未發生變化”。

《金融時報》在此後連續發表的多篇報道中,也依據相關研究報告,對上市公司與母公司龐大的關聯交易及前期過高的應收賬款等財務信息提出質疑,但上市公司股價依然在質疑聲中持續飆漲。

此後,《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調查顯示,一家名為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 Ltd。)的市場機構通過質押融資等方式,籌措了12億股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並大舉做空上市公司股價——而在數輪市場博弈之後,“彈盡糧絕”的BHP可能面臨高達數億美元的虧損。

就在這場多空博弈接近尾聲之際,48歲的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向市場中潛在的做空對手發出了警告:“沒讀懂漢能的人,都(會)賠得很慘。”

實際上,李河君從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無數的“讀不懂”。

在2013年首次以665億元“身價”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四位之際,《福布斯》在其報道中描述了市場各方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及其創始人”迅速崛起的懷疑:光伏同行質疑其數據是否可靠,太陽能薄膜領域的專家質疑其技術路線,輿論質疑其資金鏈可否持續。

而在他所進入的光伏領域,“不是瘋子,就是騙子”成為了業界早期對他的“一致看法”。

時至今日,盡管李河君堅信上市公司1700多億港元的市值“已經代表了市場的回答”,但是對於這一造就其首富地位的上市公司市值,究竟是一個短期“資本運作”奇跡,還是可持續成長的產業成功典範,依然爭議不斷。

3月5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以7.3港元收盤,總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

光伏布局

從1994年收購河源東江第一個電站,到2002年開始歷時8年、累計投資高達二百多億元的第一個百萬千瓦級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李河君有著十余年的水電項目投資建設經歷。

2006年,已身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李河君“意外”當選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這一“陰差陽錯”的差事,令他得以從內部深入觀察當時剛剛誕生的光伏行業。

當看到他上任時所嘲笑的光伏發電,成本在短短3年內便從3元降到了1元左右時,深知傳統電力產業成本結構的李河君被震撼了,“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降到5角錢需要50年,結果只用了五六年”。

李河君此時已經意識到,一旦光伏發電成本跨過某個臨界點,一場規模空前的“能源替代革命”即將到來。這一“能源替代革命”的信念,刻印在他於2012年出版的《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一書中。

他在書中討論了中國光伏產業前期發展中的種種隱憂:核心技術的滯後、“兩頭在外”的代工模式、行業發展的無序與失衡、國家戰略的缺失等等,也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光伏市場模式:以本土市場應用取代“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不依賴政府高額的電價補貼,而是在更廣泛的市場應用中推動傳統能源替代;以及可以直接跟傳統發電成本競爭的光伏產品性價比等等。

在李河君看來,能夠實現他這一產業理想的技術路徑,並非當時已經被巨額國際市場補貼所“催熟”的晶矽技術,而是當時還沒有被中國光伏企業主流所接受的薄膜光伏技術。

在2008年決定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當時市場並不看好的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河君遇到了公司內外的一片反對之聲。他的回應是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會上做了題為“我有一個判斷”的講話,稱“我仿佛已經看到晶矽一片死屍”,最終令公司高管們妥協。

位於廣東河源的漢能薄膜光伏制造基地被稱為“漢能的延安”,這里既有李河君早年在東江上建設的第一座水電站,也是漢能2009年跨入光伏領域後大規模投資建設的第一個光伏制造基地。

占地四百多畝的基地廠區內,隨處可見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漢能的宣言: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在其中一個廠房的屋頂上,兩萬三千多塊太陽能薄膜電池板所發出的電力,在供應廠區用電的同時,還向南方電網出售多余的電力。

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廠區內目前共有三條薄膜光伏生產線,分別是早期的鉑陽生產線(香港上市公司制造)、瑞士歐瑞康生產線以及正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在所生產的光伏薄膜轉化率上,還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最高,其次是瑞士歐瑞康,而早期投產的鉑陽生產線轉化率最低,已在2014年進入滿負荷生產階段。

三條轉化率不同的薄膜光伏生產線,對應著漢能進入光伏領域的不同階段。其中香港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即漢能薄膜發電前身)的鉑陽生產線,是漢能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塊“跳板”:李河君2010年掌控這家太陽能設備制造商之後,即以此為平臺展開了對上遊核心技術收購和下遊光伏基地建設的大規模整合。

第一塊跳板

2009年,在國際金融風暴中遭受巨創的紅發集團被薄膜光伏組件制造商Apollo集團反向收購並借殼上市,更名為“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

此時“光伏概念”正是資本市場寵兒,尚德、賽維等光伏新貴的崛起,令還沒有搞清楚“薄膜”跟“晶矽”概念差異的投資者們蜂擁而入,一舉將更名後的上市公司股價從0.1元/股拉到了5.11元之上,漲幅高達50余倍。

而在短暫的熱炒之後,投機者的離場使得股價又在短短數周內跌回“仙股”的本色,並在此後多年徘徊於0.2-0.3元的低位。

此時剛剛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被業界主流所“拋棄”的薄膜光伏路線的漢能集團,卻被這家上市公司的薄膜光伏裝備制造技術所吸引,並於2010年向公司發出了高達25.5億美元的長期訂單。

除了訂單,還有高達38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這意味著漢能集團提前借給上市公司股東38億港元為自己生產所訂制的設備:如果兩年生產合作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可選擇將借款變成約定價格的相應股權,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如果合作未能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亦可“全身而退”,並保留相應借款的債務追索權。

依照協議相關約定,漢能集團於2010年8月派出高級副總裁代明芳擔任上市公司主席,這也就是媒體報道中所稱的“零股權掌控上市公司”背後的實質含義。而在2013年底,漢能集團如期行使轉債權利,一舉成為上市公司真正的控股股東。

在此期間,上市公司年報的管理層分析中可以看出,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遠未達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成本需求:2010年年報中承諾“於2011年內將本集團產品的轉化率提升至10%以上”,顯然並未變成現實。

財新網相關報道中曾提到,李河君表示“東西不好沒人買沒關系,我先用到自己的電站上,這樣還能撐幾年,等要還貸時,我再用好的技術換”,指的正是漢能集團在技術瓶頸突破前“苦撐待變”的這一時期。

就在“苦撐待變”的2011年和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的“崩盤”為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其他光伏客戶的“賴賬”令公司不得不做出近2億元的壞賬撥備,而漢能28億港元的采購合約中,也出現了高達5億港元的逾期應付款。

與此同時,“一意孤行”的漢能集團卻再度向上市公司發出高達60億美元的設備訂單,令上市公司在光伏行業一片伏屍之際,得以撐過最寒冷的冬天。

假如沒有2012年底因全球“光伏寒冬”而帶來的“技術抄底”機會,僅憑鉑陽太陽能自身的研發能力,李河君的光伏事業很可能在龐大的前期產能投資拖累下,與負債累累的晶矽企業們一同變成“先烈”。

而將為李河君的這場“產業鏈豪賭”付出代價的,遠遠不止漢能一家企業。

漢能山東禹城光伏項目。 (南方周末記者 張霞/圖)

產能之困

在接受《福布斯》等媒體采訪時,漢能方面曾透露在光伏基地建設中,使用的是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下遊光伏電站開發中,則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而在光伏基地建設中,《新世紀周刊》報道中曾引述漢能內部“三三制”之說,即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

如果說政府和銀行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是一根巨大的杠桿,令漢能得以以一己之力撬動整個產業鏈建設的話,那麽這根杠桿唯一的支點,就是漢能自身的核心技術與制造能力。

假如沒有薄膜光伏核心技術日後的飛躍性突破,漢能的所有產能規劃都可能被視為套取政策資源的“騙局”;假如核心技術不能迅速轉化並形成規模化產能,李河君也只能是一個“空中畫餅”的瘋子——這正是整個光伏業界早期對李河君的“一致看法”。

漢能的這一尷尬處境,在跨入光伏領域三年後的一片媒體質疑聲中被凸顯了出來:2012年11月,《新世紀周刊》以“霧鎖漢能”為題的長篇調查報道,對漢能的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提出多方質疑,指出漢能的光伏制造基地遠未達到承諾,並涉嫌利用關聯交易套取高額利潤。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漸漸失去耐心,在優惠政策和銀行信貸方面不斷降低支持力度,甚至出現將光伏基地整體轉讓給其他企業的情況。

而被漢能實質掌控的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股價也從2009年底宣布轉型光伏產業時高達5元/股的高位,跌至不到0.3元的“地板價”——在香港證券市場中,“仙股”(股價不足一港元)實際上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詞。

政府和市場的擔憂,集中體現在對漢能多處光伏基地“產能空置”的現象上:產能空置不僅意味著漢能所承諾的業績增長和產業拉動效應難以體現,而且各級政府和銀行為此而付出的大量優惠政策和信貸資源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風險。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在廣東河源和山東禹州的調查發現,市場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據河源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漢能河源基地預期投產五年內營業額達到500億元,但從2011年投產至今,2014年的銷售額僅為5億多元,該負責人估計河源基地公司“應該還處於虧損狀態”。

位於山東禹城的漢能光伏工業園占地五百多畝,投資建設了九條生產線,但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目前只開了四條線,“其中三條是今年投產的鉑陽生產線”。

而在2010年11月規劃建設的500MW光伏並網發電項目,至2014年10月才開始動工建設40MW的一期工程,並計劃於2015年6月底並網發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光伏基地項目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也不太相信2015年漢能的CIGS光伏組件能做到300MW的預訂指標,“能做到100MW就不錯了”。

但與此同時,他仍然對“老板的戰略”有著充分信任,“現在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是質變的過程,只要能夠讓產業被社會認識,到時大規模複制就完了”。

死里逃生

就在負面消息不斷的2012年,李河君預言中的“光伏產業寒冬”如期而至,並為漢能贏得了一次空前的全球技術整合機遇:在短短半年內,漢能集團以“抄底”價格收購了德國索利博爾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爾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等全球頂尖光伏技術研究團隊。其中曾引風投資本高達5.5億美元的米爾所勒公司的收購價格僅為其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

事後,躊躇滿誌的李河君向《福布斯》透露,他們在掌握了全球七百多家光伏公司的薄膜技術數據基礎上,挑選了五家對象試圖進行並購整合,“結果我們買到了其中三家,另外兩家倒閉了”。

這一堪稱“掃蕩式”的全球技術收購,打破了技術瓶頸,令中國光伏產業直接獲得了第二代薄膜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

在2012年的年報中,漢能薄膜發電宣布以2億元人民幣向漢能集團收購其“全球技術整合”所獲的五項核心專利,突破薄膜光伏轉化率過低的技術瓶頸。

漢能集團於2013年再度與上市公司續簽了高達111.6億美元的設備訂單,其中除了技術已經成熟的鍺矽薄膜訂單外,新一代技術納米晶矽薄膜和CIGS薄膜也名列其中。

根據漢能薄膜發電發布的公告顯示,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院(FraunhoferISE)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1%;砷化鎵(GaAs)組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30.8%,“這是薄膜發電技術轉化率最高的世界紀錄”。此前,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

但這一轉化率,外界至今爭議不止。實驗室的轉化率數據,還需依托裝備制造流程的技術突破,才能變成產品。

這並不妨礙,一度幾乎將漢能拖入絕境的“空置產能”意外地變成了“競爭門檻”。

按照常規的產業規律,一項新興技術從實驗室成果,到小規模生產,再到大規模量產,是一個歷時數年的漫長過程。而在小規模生產到大規模量產之間,裝備制造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則是限制企業產能迅速擴張的關鍵環節。許多極具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企業,正是在產能擴張速度的限制下,被迅速跟進的技術模仿型企業拉入“價格戰”的漩渦,最終傷痕累累退出市場。

深悉中國光伏制造行業這一“內耗式”競爭歷程的李河君,為此制訂出“技術整合”與“裝備制造”齊頭並進的“雙軌發展”戰略:在核心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便大規模投入產能建設布局,以保證一旦核心技術突破後裝備制造體系能夠同步跟上產能的迅速擴張。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一場超級大賭局:李河君賭的是在中國晶矽光伏產業因其固有的內在缺陷(核心技術滯後、國際市場受限等)而陷入低谷之際,利用天時(國際光伏市場低迷帶來的技術收購時機)、地利(光伏市場重心由歐美轉向亞洲和中國)與人和(國內電力和光伏產業政策重大調整),以漢能一家之力重塑由薄膜光伏技術主導的光伏產業鏈。

這一大膽思路,如果沒有適時出現的全球技術“抄底”機會,漢能為新技術而提前投資建設的龐大“空置產能”,勢必將其拖入難以脫身的債務黑洞。

新的考驗

現在,漢能集團所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化應用領域中,證明薄膜光伏產品的社會價值及市場競爭力。

對於剛剛從“寒冬”中緩過氣來的光伏行業而言,即便薄膜光伏核心技術獲得了突破,但漢能龐大的已建產能和規劃中更加激進的產能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已經被過剩的晶矽光伏產能撐得“消化不良”的光伏發電市場中,漢能龐大的產能向何處釋放?

早在2009年“一意孤行”地選擇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就已經意識到,隨著這一更具適應性的光伏材料的出現,一個有別於傳統光伏發電市場的社會性應用市場正悄然誕生。

傳統的電力產業結構是由發、輸、配、售幾個環節組成,第一代晶矽光伏主要應用於發電端替代煤炭或石油能源,但對於包含“輸、配、售”環節的電網系統並無沖擊,甚至嚴重受制於傳統電網管理模式的限制,出現“窩電”“棄電”等無奈之舉。

而李河君在其書中則預言,隨著他所預期的“能源替代革命”的誕生,傳統電力行業中“電廠+電網”式的產業結構,將被新興的“分布式發電+社會化應用”式產業結構所取代。

李河君對這一新興應用市場的熱情,體現在從公司戰略到個人表達的每一個細節:為F1汽車方程式大賽提供技術贊助;為一汽大眾和廣汽本田建設屋頂光伏發電工程;發起全球薄膜發電產品技術創新大賽;乃至在自己的微博里向粉絲們提問:“大家知道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是什麽嗎?”

不過,李河君的這一美好設想,仍需更快通過具體的產品來落地。否則,其“驚險一躍”仍未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8

看似驚險,實則性感:港股的供股遊戲與牛市機會(附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3 20:29 編輯


看似驚險,實則性感:港股的供股遊戲與牛市機會(附股)
作者:格隆匯 Lincoln


在格隆匯潛水了N久,一直沒貢獻什麽,內心慚愧。乘著五一假期,我整理了一篇過去十多年我利用供股抓交易性機會的盈利模式,希望能與格隆匯諸位大俠的基本面挖掘做個補充。

供股,香港市場千股的代名詞!

這里先簡單介紹一下香港的供股和配股。香港所謂供股,和內地的配股是一個概念,就是所有老股東按一定持股比例,按一定折扣價購買新股。二供一,就類似內地的10配5,以此類推。香港所謂的配股,是向部分投資者定向配售,與內地的定向增發很類似。

供股,在香港基本就是老千股的代名詞。並不是供股這種行為本身有任何問題,只是香港幾乎所有的老千股,都玩過低價供股,甚至合股再供股的低劣財技。所以常常公司只要一宣布供股,股價第二天立馬就會大跌,哪怕是除權日還遠沒有到來。

所以,這里並不全是風險,極可能蘊藏著很好的機會,尤其牛市——交易性機會。

咱們今天不談基本面,專門來談談交易性機會,特別是牛市里面的交易性機會。既然牛市里面公司股價因為供股這個消息砸了一個坑,那會不會是介入的絕佳機會呢?特別是那些質地良好,非老千的公司。

畢竟供股只是一種正常的上市公司融資方式,牛市里面容易融資,融了錢好去幹點實事,對於一個質地良好,確實融錢做事的公司來說肯定是有利的。

更為重要的是,拋開老千股不談,供股其實是很不錯的一種融資方式,面向所有股東供股,比只對部分第三方定向低價增發公平的多!

八股文的東西多少還是要有一點的,不喜歡可以跳過這一段。供股都有個除凈日,在這日"供股權"會由股價中扣除,所以股價一定會跌!而在這日或以後買入的股票就不須供股的,在除凈日之前買入的股票就可以獲得"供股權"。如果你不想供股的話,可以把供股權賣出去給別人去供股, 但如果供股價高過市場價,很多時候都沒人會買這些供股權的,所以股價就又會跌。但供股不是硬性的,所以就算你賣不出供股權你都可以不供股。如果供股價低過市價,很多時候小股東會樂意供股,除了規定的供股股數,你還可以額外再申請供多一些,但不一定會分給你的。

牛市里面供股之所以有機會,基於四點:
1、出供股消息(尤其是股價一直萎靡不振的公司),多數股東會聯想到公司出老千,會撒腿就跑,這多半會在複牌後砸個很深的坑出來。而在牛市,坑往往代表著機會;


2、老千公司的财技之一,就是利用这种黑社会的恐吓手段,诱使散户低价抛出筹码,便于其吸筹或者增加股权比例。等股权比例增加到足够水平,剩下的自然是做高股价;


3、供股实际就是内地的配股融资。上市公司无论是纯粹的老千股,还是想融资做正经事的好公司,为了吸引老股东参与配股,把钱顺利融进来,大股东或者相关利益方在除权前的供股有效时间内,会有很强动力做股价,让股价与供股价之间有较大溢价;


4、除权缺口出来后,也有不少市场力量愿意拉升股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填权行情,就是明明除净日股价会跌,但是最后反而是涨了,或者是稍后的几日里面疯狂拉升!

咱们秉承格隆汇少说空话多举例,有图有真相的优良传统,下面就带大家看看最近港股疯狂的供股游戏吧。

8075(寰亚传媒):
只看案例,不做评价,我称这种票叫牛鬼蛇神票(网络用语,没有贬义)。

先看公告




如之前所说,常常公司只要一宣布供股,股价第二天立马就会大跌,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就长一副老千股的模样,股价貌似再跌就会破位,下面看不到底的情况下。


其实,这种下跌,除权日还远没有到来。(这很容易误导人,以为当天的股价下跌是除权引起的。其实当天股价是含权的。)




4月17日(周五)出的公告,4月20号(周一)开盘就暴跌了。这种看起来就觉得怎么怎么的公司,再看看底下可能万丈深渊的K线图,不跑路的人,绝对是施瓦辛格才具备的心理素质。

注意,周一的暴跌可不是除权(见下面的供股流程与日期安排),纯粹是由供股这个消息引发的,估计不少人在这天夺路而逃吧。

具体的供股流程与日期安排见下图:



没错,如您所见,4月29日才是除权日。

我们看看4月21日复牌暴跌,那之后发生了什么?



没错,之后短短7个交易日,股价暴涨3倍多,3倍多啊。

如果您在4月20日这天走了,而且是割肉走的,你心头是不是会有几十万头草泥马在狂奔?!

不过这种票,没赚到就没赚到吧。你和掌握底牌的,存心就是想玩的人玩,没有胜算。

请擦干眼泪,牛市里面机会多。下面带大家看一个正儿八经的供股好票!

665(海通国际):牛市,券商,插上供股的翅膀!

格隆汇“港A股100指数”成分股,深港通潜在标的股。

老三样,先看公告





一如既往,3月18出的供股公告,19号股价断然砸坑,这天跑路的人,估计很快心头就会有至少几万头草泥马狂奔!

如之前所说,牛市好公司供股是有利的。
其一,公司拿了钱能做点事。
其二,从交易来说大家伙都有拉股价的动力!毕竟股价涨了,小股东参与供股,公司才能融到钱。股价砸了坑,在牛市里面一般也总是要填的!

随后发生的事请看下图:




看清楚了?
短短三周时间,3月19号到4月13号,股价从不到5块到了12.58,150%的涨幅,傲视同类的所有券商股!尽管这个背后有资金南下,港A股重估的大背景,可是这期间国泰君安涨幅只有67%,申万是53%,第一上海是73%。

不得不说供股在牛市里面给海通国际插上了翅膀!

再来看看海通国际具体的供股流程与日程安排:


鉴于格隆汇不少朋友是内地过来,不熟悉香港规则,这里我友情提示,665供股权最后的交易日是5月12号:
1、不想供股的朋友这天以前要记得将供股权卖出。
2、参与供股的朋友别忘了和你的券商打声招呼确认供股,以及在5月15号以前准备好足够的钱来供股。
不然就会当你放弃行权的,这个不会像内地配股,默认执行(说实话香港交易系统真是落后,原始社会一样,忍不住心头又有几只草泥马奔驰)!


如流程所示,除权日是4月23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上图是一个前复权的图,股价还在不断走出新高。

特别需要说明一下,海通国际4月14号到4月20号的一大波调整,除了港A股短期暴涨之后的集体调整,我大胆猜测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可转债。

由于当前市场价格已经远高于公司可转债的换股价,又刚刚好碰到供股的事件,由于债券持有人(一般是债券基金)由于基金合同限制,无法参与供股,因此为了不被摊薄,必须尽快转股出售股票。可以看到公司公告,从13号到16号大量可转债转股。公司股价也是从14块开始快速下跌(同期国泰君安香港和申银万国并没有下跌太多)。

可转债冲击过后,股价迅速走稳,23日除权之后,股价继续走出新高!

看完上述两个案例,我不禁想起,牛市里面专门找供股的票来玩,会不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供股消息一出,股价大概率砸坑,提供了非常不错的买点!然后公司又能借牛市融到钱去做事。

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非老千的好票,然后把供股当成一个股价的催化剂。

近期还有类似机会吗?


有的:华瀚生物制药(587.HK)

587(华瀚生物制药):会是下一个插上供股翅膀的牛股吗?

同样也是格隆汇“港A股100指数”成分股,同样是深港通潜在标的股。还有性感的生物制药概念,医院连锁大医疗概念!

华瀚供股后,有些人认为这个票是在出老千,这个我不能100%确定,但我始终觉得这个公司大概率是被冤枉的。引用格隆汇医疗群一个大神的原话:


以上大神的讨论要看完整版,可以看“格隆汇医药群:华翰生物折价供股引发的论战”,4月29号公众号上面的一篇文章。

那么接下来看看这个票的公告吧。




再看看股价表现:


毫无例外,28号公告供股,29号砸坑,当天最低跌了超过20%,至今还有一个大的虚假除权缺口(股价其实没有除权,是含权的)。坑已经形成,你要入吗?华瀚当天低开后上升,个人估计应该是传统港市资金感到失望而出,南下资金勇敢接盘捡漏。

最后再上一下华瀚具体的供股流程与具体日期安排:


简单分析一下两个可能的假设:
1、如果华瀚供股是因为创始人与财务投资者虎豹之间的股权之争,则华瀚完全没必要出此下策,虎豹也没有必要再供股钱减持股票而自我摊薄;
2、如果华瀚供股就是为了融资去收医院,那就必须推升股价,吸引散户完成供股;

无论哪种,股价都应该大概率上涨。涨那去?这个就不知道了。

正如格隆大虾所言,港A股的大时代才刚开始,牛市也可能才刚开始,那么,追逐供股的游戏可能也是刚开始!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47

人民幣驚險一跌匯改新政:發現人民幣的價格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89

2015年8月13日,香港,街頭的一處外幣兌換交易所。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幅下調,引起市場各方強烈關註。 (東方IC/圖)

更加透明的市場預期管理以及堪稱精細的市場波動調控,是此輪匯改政策的最大特征。

從匯改之後一周的人民幣匯率走勢來看,貨幣當局有效防止了政策出臺之初市場匯率“超預期調整”的出現,但真正的市場化“均衡價格”,仍有待於市場各方在不斷磨合中去發現。

貶值?不,是“新政”!

相比起外匯交易市場中驚心動魄的價格博弈,此輪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變革背後的制度意義,才是真正“劃時代的里程碑事件”。

2015年8月11日上午,中國央行突然在外匯交易開盤前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前一日下調1136個基點,相當於貶值1.86%。

簡短的消息瞬間令昏昏欲睡的夏季國際外匯市場陷入慌亂:意外的不僅是國際投資者,就連熟悉國內金融改革節奏的資深研究人士也大吃一驚。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坦承,在前兩周拜訪客戶時還認為由於股市和匯率兩個高杠桿“馬蜂窩”相互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貶值可能性不大,“結果(被)打臉”。

“在經濟烏雲不斷積聚的時候,中國貨幣當局是否禁不住誘惑,按下了那個自2008年以來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都使用過的逃跑按鈕?”Fulcrum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加文·戴維斯的這個疑問,也是全球央行行長和金融機構掌舵者們所急待解答的。

不過,匯率中間價下調12分鐘後,中國央行發布聲明,稱此次中間價下調並非簡單的匯率走勢變化,而是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結果。

所謂人民幣中間價,是人民幣市場價格的參考標準,而每天人民幣的價格圍繞著人民幣中間價的2%上下浮動。

與10年前人民幣匯改啟動後一貫推行的放寬匯率浮動區間的改革舉措不同,央行這一次將目標鎖定在人民幣中間價的定價機制上。

“中間價是決定今天匯率升貶上限的一個錨,現在看來這個錨它浮動了。”在8月12日的人民幣匯率專題電話會議上,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這樣向與會者解釋。

在中國央行長期宣稱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下,匯率“錨”的浮動並不奇怪,但此次浮動的方式不同於與往:央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變成了匯率市場參與者。

外匯市場中曾有個形象的段子形容過去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上人民幣匯率好比是寵物狗,匯率波幅是牽狗的繩套,由央行所設定的人民幣中間價才是“狗的主人”。

按照這一比喻,中國央行過去數次放寬匯率波幅的改革措施,只是把“牽狗的繩套”放長了一節又一節,市場匯率依然只能圍繞著中間價進行有限波動。

但在新的市場機制下,央行不能僅靠繩套來強迫“匯率狗”圍繞著自己所定下的中間價轉圈,而是必須更多地利用真金白銀的市場交易“引誘”市場化匯率向自己所期望的均衡價格區間靠攏。

一位央行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次主動調低人民幣匯率,是一場‘經濟戰’。”

“近年來,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等戰略,在全球範圍內,受到了有意無意的狙擊,人民幣此舉,可視為一次‘對等的還擊’。整體而言,這次主動的貶值,對中國經濟,是‘利大於弊’。”他說。

然而,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際經濟形勢也日趨動蕩的敏感時期,央行的突然出手,和隨後聲明並不足以緩解外界的擔憂,人民幣匯率創紀錄的單日跌幅引發了市場的進一步下跌。

其後兩天內,人民幣中間價連跌逾千點,跌幅達3.5%——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幅僅為2.5%。與此同時,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影響下的股市、匯市均出現大幅下跌。

恐慌,擔憂,觀望,投資者害怕的是中國央行就此“開啟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以為可以進行一次性的小幅適度貶值,結果卻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中陷入失控的暴跌,甚至引發更大範圍的金融危機。

“從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的角度來看,新匯改是早晚都得過的一道坎。但這種長期的必要性解釋不了它短期時點的選擇。在經濟層面其實看不到新匯改的急迫性。這是央行11日聲明會讓市場大吃一驚的原因。”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在專欄文章中這樣評價。

更多的觀察者則認為央行在走一步“險棋”,央行意在“一石數鳥”,為人民幣納入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鋪平道路,為應對出口壓力與資本流出,乃至為美聯儲即將到來的加息“提前布局”。

面對來自市場各方的擔憂與疑慮,央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由副行長易綱和行長助理張曉慧等央行高層對此次匯改的政策目標、時機選擇以及政策準備等諸多關鍵問題進行了堪稱詳盡的解讀。

與此同時,國際投資者們也註意到,中國金融機構出現在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定價“護航”的行列之中——而對於任何試圖在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中借機做空套利的機構而言,擁有著全球最大外儲規模的中國央行,顯然不是他們所能抗衡的對手。

匯改之後第三天,人民幣在岸價格一度下跌2%後,並於收盤前直線拉升1個百分點,落在了1美元兌6.38元人民幣的價格,與此前央行“3%的偏差已基本校正完成”之說恰好相符。

“如果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在嘗試采取既不會造成短期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也不會引發又一輪匯率戰的重大舉措,那麽他們已實施了非常精妙的操作。”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在當天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而對於更多關註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進程的觀察者而言,相比起外匯交易市場中驚心動魄的價格博弈,此輪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變革背後的制度意義,才是真正“劃時代的里程碑事件”。

人民幣貶值原因分析。 (CFP/圖)

“不可能三角”之變

央行選擇加速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形成了“不可能三角”中的另一種政策組合:資本基本自由流動、市場化匯率機制與更加靈活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

關於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在過去十年間曾屢屢成為政策高層和市場各方關註與爭論的焦點,除了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形成了普遍共識外,在改革時機、改革模式乃至改革優先次序等諸多方面,市場各方依然有著諸多觀念差異。

正因為如此,此次央行“匯改新政”的時機選擇,也成為了社會各界所研究與關註的焦點。對此,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做出的關鍵解釋是,此次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出,與7月信貸數據“意外跳升”有關系:M2同比多增了1.61萬億元,比6月份跳升了1.5個百分點。

信貸數據“意外跳升”的背後,固然有著政府“救市”所形成的短期沖擊;但更重要的深層原因,則來自貨幣金融體系內部所發生的結構性與趨勢性變化。

就在調整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前的8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二季度及上半年國際收支平衡表,其間的關鍵數據變化,充分展示出了中國經濟體系在過去半年乃至更長時段內,所發生的“結構轉型”。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以貨物貿易為主的經常項目順差1521.7億美元,同時在金融項目(不含儲備)逆差1619.3億美元;而在儲備資產減少和錯誤遺漏項下則出現了高達1248億美元的逆差。

民生銀行研究院應習文的數據分析顯示,自2014年二季度開始,中國國際收支中維系了近20年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格局出現了巨大變化,不僅連續五個季度出現金融賬戶逆差,而且在2015年前兩季度還出現了金融項目逆差與經常項目順差整體平衡,儲備資產減少的“新常態”特征。

央行副行長易綱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坦承,他自己也在監測近期的“大量資本流出”,並指出“藏匯於民”式的企業和居民外匯存款增加、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規模加大(包括一帶一路建設投資)以及除美元外的其他儲備貨幣貶值,都是導致外儲規模下降的原因。

“每年進出口企業幾萬億美元,出境人數超過一億,每天銀行代客收入和支出都超過100億美元。”易綱表示在日益開放的經濟結構下,中國每天跨境流入流出的資金“都是非常大的體量”。

跨境資本流動規模的劇增,以及中國近期出臺的資本項目開放政策,都使得匯率市場化改革成為了一系列關鍵制度轉型的“樞紐”。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市場化改革是匯改推進的關鍵。而匯率調控方式的改革與央行近期出臺的資本項目開放相關政策互補。”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因此將此次調整視為中國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按照國際金融理論中著名的“不可能三角”觀點,任何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資本自由流動”“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穩定”這三項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

在過去多年的經濟開放進程中,中國政府選擇了以管制“資本自由流動”為代價,換取了獨立貨幣政策和匯率相對穩定的貨幣管理機制。然而從2014年開始,多種因素影響下的跨境流動資金規模劇增,以及中國近期向國際非投資型金融機構開放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等政策,都已經使得“資本自由流動”日趨成為現實。在這一背景下,央行如果繼續以“調控”中間價的方式穩定匯率,勢必令獨立貨幣政策空間受到極大擠壓。

對於身處三重經濟周期“拐點疊加”,以及財政、金融等諸多重大經濟體制轉型“棋至中盤”的中國經濟體系來說,靈活而獨立的貨幣政策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階段不可或缺的風險應對和制度建設工具:從財政體系重塑政府“資產負債表”,到金融體系內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乃至近期股市暴跌中的“救市”資金,無不體現出獨立貨幣政策的關鍵性。

在這一背景下,央行選擇加速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以維護並強化獨立貨幣政策空間,從而形成了“不可能三角”中的另一種政策組合:資本基本自由流動、市場化匯率機制與更加靈活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

美聯儲加息預期下的美元走強,和多國貨幣寬松政策所帶來的匯率貶值,使得“名穩實升”的人民幣匯率,成為了轉型期中國經濟結構中的“難言之痛”。 (CFP/圖)

人民幣匯率已經“不再被低估”

美聯儲加息預期下的美元走強,和多國貨幣寬松政策所帶來的匯率貶值,使得“名穩實升”的人民幣匯率,成為了轉型期中國經濟結構中的“難言之痛”。

在政策出臺時機的選擇上,亦可看出貨幣當局的深思熟慮:2014年開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的打破,恰恰來自當年一季度人民幣的“意外”貶值以及其後匯率波幅的擴大;而在打破人民幣匯率“只升不貶”的市場預期後,2015年前兩季度中國國際收支終於進入金融項目順差和基本項目逆差基本平衡的格局——這意味著此時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價格,不致因為大幅順差或逆差引發強烈的升值或貶值預期。

這一“市場預期分化”的關鍵時機,恰好是人民幣匯率從“管制型”轉向“市場型”的理想狀態。“中間價定價機制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以後不會有更好的時機,再等只會更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的這一觀點,也是許多深悉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背景的市場研究人士的共識。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之所以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不僅在於國內獨立貨幣政策的需要,更是新型國際金融體系格局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傳統匯率管理模式所難以適應的新挑戰。

2010年6月,在經過了金融風暴期間一度“盯住美元”的匯率穩定機制之後,央行宣布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此時的人民幣匯率在2005年匯改啟動“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下歷經多年升值,已逐漸接近市場均衡價格。而央行此前多年為穩定利率被迫購匯所形成的巨額外儲壓力,社會工資、能源價格等出口制造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美國政商各界對人民幣“操縱匯率”的激烈指責,都使得人民幣匯率面臨著空前的“價格重估”壓力。

在歷經多方爭論與調研之後,央行於2012年4月將人民幣匯率波幅擴大至1%,此舉被視為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式幹預”的重要標誌。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價格走勢的背離,成為了市場研究者們所關註的現象:就在2012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十多日“漲停”(升值幅度觸及日內波動上限),但卻出現了匯率中間價紋絲不動的“奇景”。

在這一背景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雖然被定義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但仍然被市場各方更多地視為央行匯率政策的“信號”甚至“官方匯率”,對市場情緒有著極大的影響。

然而在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日趨複雜,歐美與新興市場不同國家的貨幣政策對各自貨幣匯率的影響分化之際,名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實際上更貼近美元走勢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卻被迫變成了“世界第二強勢貨幣”,與市場化匯率的波動差距日趨擴大。

在多國貨幣寬松政策帶來本國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背景下,與美元匯率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其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卻在短短半年內升值了9.5%之多。

據中信證券所編制的“第三方有效匯率指數”顯示,自2011年以來,中國在國際出口市場中的“競爭對手國”,如墨西哥、韓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加權匯率指數大幅下降25%,同時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則升值了4.6%——這意味著隨著人民幣的“被動升值”,中國產品在對進口國而言“越來越貴”的同時,其他出口競爭對手卻在用更“便宜”的貨幣推銷著它們的產品。

隨著中國國際收支從“雙順差”轉向接近平衡,強勢貨幣所帶來的貿易條件大幅惡化,也令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從前期的單邊升值轉向貶值的擔憂:早在今年4月出口數據大幅下滑之際,國泰君安證券便以“人民幣已脫離地心引力”為題,指出“如此強勢的幣值背離中國經濟基本面、政策周期和地心引力,”並引發了資本持續流出的壓力。

對於人民幣匯率從“低估”到“高估”的這一劇變,就連最尖銳的批評者都註意到了:在2010年曾聲稱各國應為中國低估人民幣匯率而“打一場貿易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其專欄文章中坦承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趨勢“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並在最近導致了中國競爭力的下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早在今年5月份便宣稱,人民幣匯率已經“不再被低估”。

這也正是市場對人民幣此次貶值所開啟的“匯改新政”的擔憂所在:市場定價機制下的人民幣匯率是否會因資本外流或市場悲觀預期本身,變成一場“資本外逃”與匯率貶值交替的“惡性循環”?

從匯改之後一周的人民幣匯率走勢來看,貨幣當局有效防止了政策出臺之初市場匯率“超預期調整”的出現,但真正的市場化“均衡價格”,仍然有待於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各方在不斷磨合中去發現。

同時匯率定價機制變化後對市場流動性以及實體經濟層面的影響,也將在其後數周乃至數月內陸續顯示出來:從這個意義而言,新的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處於貨幣當局和全球市場各方高度關註的“政策觀察期”。

據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向財新記者的解釋,此輪匯改之後央行將不會再設定調控價格的“點位”,而是更強調在市場出現恐慌情緒和異常波動時的短期幹預——這也是符合國際規則的多國央行“管理常態”。

“中國並不是以不顧一切的開放換取一個有名無實的儲備貨幣頭銜,而是通過加入SDR的過程建設一個與大型開放經濟體相適應的更高質量的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管理框架。”IMF中國執行董事金中夏對中國加入SDR的這一評論,同樣可以視為此輪中國“匯改新政”的合適註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60

土耳其女主播政變之夜的驚險時刻

7月16日零點剛過,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的TRT1頻道,女主播蒂珍·卡拉斯(Tijen Karaş)手中捏著兩頁紙,向電視觀眾口播了一份政變軍人起草的聲明。一個自稱為“祖國和平委員會”的軍人團體在聲明中宣稱,軍隊已經接管政權,將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宵禁並實施軍事管制。

主播卡拉斯今年41歲,已經在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工作多年。播出時她身著藍色西裝,從穿著上看不出她與平時主持節目時有什麽區別。在將近10分鐘的播出中,蒂珍表現得相當鎮定,讀錯的情況很少,但還是不難看出她的緊張:剛開始時,她下意識地雙手緊握,直到播出一段時間後,才慢慢松開。或許由於混亂,在播出結束後,演播室的畫面並沒有立即被切走,只見她拿起旁邊的一瓶水,喝了一口,神情依然緊繃著。

零點35分,TRT1頻道停播。TRT1頻道於1968年開播,是土耳其歷史最悠久的電視頻道,一天24小時播出,內容以新聞、娛樂節目和連續劇為主。

把時間倒回到3小時以前。

當地時間7月15日夜晚10點,一群士兵來到位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他們稱有跡象顯示“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將對電視臺發動襲擊,所以由他們進入電視臺進行保護。10點半,進入電視臺後的他們命令切斷電視信號,並且要求大多數人交出手機後離開。據卡拉斯事後回憶,當時士兵綁住了三五個人的雙手,不許他們問任何問題,並把他們帶到一個封閉的房間,一舉一動都被嚴密監視,但士兵表示不會去傷害他們,之所以這麽做是為了國家的利益。隨後士兵把他們帶去直播室,用槍威脅著要求他們播出軍方的聲明。

得知電視臺被政變當局控制的消息後,上百名支持埃爾多安的民眾手持著國旗沖進總臺大院。盡管士兵持有槍支,但民眾還是一點點向靠近,說服士兵放下武器。7月16日淩晨2點多,這批民眾最終進入了電視臺直播室。此時, 卡拉斯 和其他工作人員還在直播室內。 卡拉斯拿起話筒,向情緒激動的民眾發表講話,表示剛才的播送是她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大家可以看出她的眼睛和嘴唇都在顫抖,她是在軍人的威脅下被迫的。這一切都在電視的現場實時播出,直播室罕見地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新聞現場。

被政變軍方占領的媒體不僅僅有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還有在伊斯坦布爾的CNN土耳其語頻道和土耳其發行量最大的紙媒之一——《自由報》等等。不過在這次媒體戰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轉變頗有意味。之前,埃爾多安曾經敵視社交媒體,甚至在2014年要求封鎖推特網站,但最終決議被憲法法院推翻。這次,他不僅在推特上呼籲民眾到機場和公共廣場上去打破政變當局的宵禁命令,而且還使用蘋果手機上的視頻聊天軟件Facetime接受媒體采訪。畢竟他知道,在失去了“喉舌”後,他只能通過社交媒體來奪回輿論上的主導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84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31/162314.shtml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張國立無法完成華誼給的業績目標,是早有預兆的。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楊流茂 高慶秀。

3月27日晚上6點,洪泰春分大會的最後一個環節,照例是俞敏洪的總結發言。從2016年的各項財務指標幾乎都在意料之中:營收和凈利潤雙雙負增長,而且是上市8年來首次業績下滑。

如果不是依靠大筆拋售掌趣科技的股份,獲得超過10億元的投資收益,華誼兄弟2016年實際上已經陷入搖搖欲墜的虧損泥潭。

近幾年,華誼兄弟多次嘗試“明星資本化”的運作。 最典型的就是高溢價收購馮小剛的公司東陽美拉,張國立的公司浙江常升,還有李晨、馮紹峰等6位明星持股的華誼浩瀚3家公司。

11

華誼兄弟的想法是,先用一大筆錢買明星股東手中的股份,然後簽訂對賭協議,這樣既能保證上市公司業績,又能達到綁定明星的效果。

但今年這3家公司中有兩家業績對賭沒有完成,馮小剛2016年業績的完成也並不輕松。《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連續2部電影,才勉強完成1億元凈利潤的業績承諾,但在2017年,馮小剛的業績承諾增長到1.15億,而電影只有一部《芳華》。

資本綁定明星宣告失敗,去年葉寧加入華誼兄弟擔任影業的CEO,一系列的變動之下,華誼兄弟未來回歸電影主業看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張國立吐苦水:打工還業績對賭

在華誼兄弟收購的三家公司中,張國立的公司是業績最差的一家。

根據華誼兄弟2016年年報,公司早在2013年就和張國立等3名股東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相關股東承諾,浙江常升2016年的業績目標為:不低於2015年稅後凈利潤3779.50萬元。但是,2016年浙江常升的稅後凈利潤只有2500.13萬元,相差1279.37萬元。

實際上,張國立無法完成華誼給的業績目標,是早有預兆的。去年他在參加某股權投資論壇時,就曾向媒體大吐苦水,“我現在還是打工的,日子非常苦,因為和華誼簽了一個對賭協議”。

22

張國立所謂的“苦日子”,可以追溯到4年前。

2013年9月,華誼兄弟對外宣布,以2.52億元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當時浙江常升僅成立3個多月、註冊資本1000萬元,而公司當時的估值達3.6億元,溢價高達35倍。張國立等承諾了浙江常升未來5年的業績目標。

這筆高溢價的收購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許多媒體質疑華誼兄弟向張國立利益輸送,同時認為這是王忠軍、王忠磊兄弟的曲線套現,試圖掏空上市公司現金。

為了緩解市場鋪天蓋地的質疑,華誼兄弟將收購方案調整為:張國立用華誼支付的1.52億股權轉讓款,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華誼的股票,而不是從王忠軍兄弟手里買,同時所買的股票要鎖定3年,才能賣出。

之後收購順利完成了,但是張國立的日子並不好過。

張國立在前述論壇上曾表示,“有了對賭協議後,我就變得不從容了,過去活動、廣告不好,多少錢都不接。但後來變得這一切都沒有門檻了,因為我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用什麽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這幾年,張國立一直在為完成業績目標而疲於奔命。簽約華誼之後,張國立共拍了2部電影、5部電視劇,包括和姚晨主演的電影《一切都好》(票房只有2000多萬)、以配角身份參演電影《功夫瑜伽》;電視劇方面,有和閆妮主演的《愛的追蹤》、和蔣欣主演的《老爸當家》等等,但收視並不出眾。

此外,張國立還跨界參演多個綜藝節目。他曾當過浙江衛視綜藝《我看你有戲》的評委,還擔任四川衛視戶外真人秀節目《咱們穿越吧》的總導演,張國立在里面是真夠拼的,爬山涉水、摸爬滾打,一樣不落。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常升也參與投資了《咱們穿越吧》,不過由於四川衛視總體而言屬於二線衛視,播出平臺的影響力有限,也沒給浙江常升帶來可觀的業績。

33

最近,張國立還參加了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多個綜藝節目。其中《非凡匠心》張國立既全程參與,又擔任主持,而且在這檔承擔主流價值觀的節目中,他不僅請來了好友王剛、張鐵林,還罕見地讓妻子鄧婕獻出了綜藝首秀。

這些綜藝節目收視都不錯,不過由於浙江常升沒有參與投資,只是張國立以個人身份參與,因此無助於浙江常升提升業績。

即便張國立想法設法努力賺錢,按照華誼兄弟70%的持股比例計算,張國立需要補償華誼兄弟的現金是:(3779.50-2500.13)×70%=895.56萬元。除了賠錢以外,張國立的創作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其無形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2017年,浙江常升將參與《贏天下》、《霹靂貝貝歸來》等多個項目,參與投資的電視劇《老爸當家》已於今年3月播出,與浩瀚影視合作的電視劇《好久不見》也將於今年發行。今年也是浙江常升業績對賭的最後一年,也是張國立能否完成目標最後的機會。

東陽美拉勉強完成2016年業績對賭,但馮小剛很吃力

44

與張國立的苦逼境遇相比,馮小剛看起來表面風光,但其實他也有不小的業績壓力。

當年,華誼兄弟拿下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才花了2.52億元,同樣是70%股權,2015年東陽美拉的價錢足足是浙江常升的4倍。

這次收購同樣備受市場詬病。東陽美拉當時成立還不到2個月,並無任何影視作品,馮小剛在公司中持股99%,華誼就給了10億買股權,跟直接塞現金給馮小剛沒什麽兩樣。

在巨大爭議之下,華誼兄弟不得不作出解釋,公司看中的是東陽美拉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馮小剛這個IP品牌價值。東陽美拉已經儲備和開發的項目包括《非誠勿擾3》、《麗人行》等4部電影,以及電視劇《12封告白信》和綜藝節目等。

但感情歸感情,生意歸生意。華誼的高價,當然需要馮小剛再幫忙賺回來。在收購東陽美拉的同時,華誼兄弟還跟馮小剛簽訂了一份“傷感情”的對賭協議。

協議內容是,馮小剛承諾2016年不低於1個億的凈利潤,2017年到2020年每年凈利潤比上一年增長不低於15%。否則,將由馮小剛本人將虧損的部分補齊。

年報顯示,2016年,東陽美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稅後凈利潤為10152.84萬元,剛好超過承諾的業績目標:稅後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東陽美拉所謂的完成了目標,其實將原並購公告中的“2016年度凈利潤”解釋為從2015年並購之日起計算,一直到2016年12月31日,而不是從2016年年初開始計算。

相比張國立的抱怨,馮小剛對華誼兄弟的情感更複雜、認識更深刻。他曾經“勸告”張國立,“在華誼這個大戶人家,當好你的小媳婦吧!”

跟華誼兄弟合作的幾年,馮小剛已經對藝術創作和上市公司業績之間的平衡關系拿捏得很到位。在2012年拍攝《一九四二》時,他感嘆度日如年,“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對這樣的生活也開始感到厭惡”,但是緊接著,為了對得起東家,他馬上拍了一部《私人定制》。

華誼上市那年,馮小剛直接套現2億,據說當時納稅就達到4000多萬,嘗到甜頭的馮小剛曾經多次表示,無論如何不會離開華誼兄弟。

2009年馮小剛和華誼簽訂了《合作協議》,需要完成5部作品,其中最後一部《芳華》將在今年國慶檔上映。接下來,東陽美拉還將出品《念念不忘》、《手機2》、《非誠勿擾3》等影片,大部分也都是跟華誼兄弟合作。

不過,東陽美拉的這幾部作品還停留在IP階段,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公布。而且,馮小剛近幾年的影片風格慢慢由商業化開始向文藝方向轉變,文藝性電影的票房可想而知。

但是,自2017年起的後4年,東陽美拉每年的業績目標,都需要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增長15%,2017年完成1.15億元,之後3年分別完成1.32億、1.52億和1.75億。

這意味著,馮小剛接下來的幾年,也不會輕松。

李晨、馮紹峰、AB等6位明星也沒能撐起華誼浩瀚的業績

“浩瀚擁有著將明星吸引力在多個出口變現的運作經驗,能在多個內外部平臺上聚合豐富的資源,打造出以明星為內核的IP產品矩陣,從而使華誼兄弟具備完備的娛樂生態版圖。”一年前,王忠軍這樣評價浩瀚影視。

但是,被王忠軍寄予厚望的浩瀚影視,2016年最終交出的成績單卻並未達到預期。年報顯示,2016年浩瀚影視實現稅後凈利潤10,141.52萬元,與2015年華誼兄弟收購時承諾的目標(10,350萬元),相差200多萬元。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宣布以7.56億元收購浩瀚影視70%的股權。

這次收購,被認為是華誼兄弟明星驅動IP戰略的重要舉措。浩瀚影視旗下有多個明星藝人,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其中4位是“跑男”——李晨、Angelababy、鄭愷和陳赫。

浩瀚影視CEO劉韜曾告訴娛樂資本論,“這些明星本身就是IP,後面無論是我們投資的影視劇,還是和各平臺一起聯合打造的綜藝節目,都會有明星股東的助力和參與。可以想象,以這種全新的模式來驅動項目,孵化IP,我們能夠撬動的資源是無限的。”

不過,由於浩瀚影視僅僅成立一天,就被華誼兄弟以10.8億元的高價買下,也一度引發資本市場爭議。 

高價收購的背後,也伴隨一紙為期5年的業績承諾協議:保證2015年的凈利潤要達到9000萬元,以後4年按照每年15%上浮。從2016年開始,接下來的5年合計業績對賭達到6.1億,如果完不成業績,那麽明星們就要拿現金來補差價。

為了確保能順利完成“KPI”,浩瀚影視還制定出了一套獨特的打法:圍繞藝人,每年只主投影視劇2至3部;不參與項目具體的制作和執行,將具體拍攝、制作工作交給母公司或通過與外部公司合作共同完成,浩瀚影視負責項目的前期策劃、投資,且具有該項目演員的定奪權。

這種以“藝人”為中心來開發項目的做法,雖然不一定能確保項目一定是高質量的,但是對公司和藝人來說是雙贏的:公司有項目產出,藝人也獲得了更多“上戲”的機會。

華誼兄弟認為,綜藝是浩瀚影視運作最成熟的業務。2016年,浩瀚影視參與的綜藝節目,包括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喜劇總動員》,愛奇藝的《我去上學啦》、《撕人訂制》,騰訊視頻的《約吧!大明星》、《年味有fun》等。

看起來,華誼浩瀚旗下的項目看起來個個都穩賺不賠,業績沒有達標也是有點匪夷所思。

以最吸金的《奔跑吧兄弟》為例,該節目第四季獨家冠名權等招標總計13.4億,加上各大單品牌植入及網絡播出權益,號稱單節目總收入突破20億,是二三線衛視兩三年的總收入。

但相較於一線電視臺浙江衛視,浩瀚影視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只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合作方,很難獲得巨大收益。

而與一線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聯合出品網綜,雖然相比藝人統籌算是一大進步,但是由於目前網綜至少70%是賠錢的,要賺錢也並不容易。

另外,浩瀚影視參與投資,並由公司藝人馮紹峰主演的電視劇《幻城》,也遭遇滑鐵盧。

號稱投資3.3億元的電視劇《幻城》,於2016年暑期登陸湖南衛視周播劇場,雖然有馮紹峰、宋茜的明星主演陣容,以及郭敬明原著的加持,還請來了電影《阿凡達》幕後團隊來制作特效,但沒能挽救其52城收視難破1%的窘境,在豆瓣上評分只有3.6分。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浩瀚影視2016年業績難以達到預期。

根據規劃,2017年浩瀚影視及明星股東計劃參與包括《奔跑吧兄弟》、《約吧,大明星2》、《喜劇總動員2》、《年味有fun2》等在內的多個綜藝節目,同時有多部影視和網劇在規劃中。

但是,2017年浩瀚影視要完成的業績目標也更高了,稅後凈利潤1.19億元。

洪泰春分大會 俞敏洪 華誼兄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81

【馮仁昭四圍超】李逸朗真刀拍戲驚險

1 : GS(14)@2016-07-06 07:59:09

李逸朗(Don)最近為網絡電影《迷離夜話》拍一場打鬥場面,因劇組事前冇預備道具刀,所以要用真刀拍攝,Don話:「從未試過用真刀拍,雖然只係一把輕巧叠得埋嘅軍刀,但都好鋒利。現場有武指示範同指導,不過同一個動作要反覆做好多次,揮刀時刀尖要喺特約演員面前畫過。我哋糾纏嘅過程其實好驚險,好驚傷到人,自己又受傷。」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5/196813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97

江宗仁﹕歐銀壞帳驚險 造就低吸機會

1 : GS(14)@2016-07-08 07:59:15

【明報專訊】恒指跌255點,收報20495點,成交金額606億元。英國接連3家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市場擔心會被強制沽售資產,衝擊房地產市道甚至影響到銀行體系。英鎊失守1.3關口後直線下跌,跌穿1.28水平後才告回穩,相信與破位後觸發大量止蝕,沽壓一發不可收拾有關。受此影響,亞太區股市全面受壓,港股曾跌逾400點,午後在A股微升、歐股開市表現平穩下跌幅收窄,很多股份都見買盤低吸,長和(0001)兩度測試80元關口,尾市亦見資金進場。筆者相信英國房地產基金事件,不大可能演變成什麼危機,焦點其實是歐元區的銀行呆壞帳問題。最終仍可解決,只是過程少不免有點驚險。

英倫銀行降低逆周期資本緩衝至零,甚至即將召開的議息會議可能減息加碼量寬,都是市場預期之內,或多或少已反映在匯價上。但英鎊由30年低位還向下突破,主要是接連3隻總額達100億英鎊的房地產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流動性問題憂慮。若將這放大,例如基金急於拋售,衝擊商業物業市場,會否連帶影響到銀行體系?事件拖累英鎊失守1.3關口,觸發連串止蝕盤,導致跌勢一發不可收拾,令亞洲股市亦爆發小股災,港股曾急挫逾400點。但三大基金規模才100億英鎊,相關的商業房地產項目又不是毒資產,不大可能動搖金融市場穩定性,影響只局限在客戶取回資本身上。只是事件反映脫歐後會有不少意外出現,絕不會是最後一宗。

因此,恐慌了一個上午,午後港股跌幅顯著收窄,英國富時指數跌幅輕微僅約0.4%,英鎊亦回升至1.29水平,但執筆時並未能收復1.3大關。

德法股市似形成大型頭肩頂

英鎊素有「癲鎊」之稱,其波動性之大往往超出預期,很難即時判斷是大波幅還是開始走出趨勢,故昨日雖由低位大幅反彈逾150點子(1萬點子等於1厘),低位出現「槌頭」的利好發展,但也不宜就此判斷最壞情况已過。筆者此前以鎊圓為例,指該交叉盤出現向下突破,或有新一輪危機到來,結果就意外地出現脫歐的局面。以鎊圓的量度跌幅,尚有大約10%水位,要麼英鎊再跌,又或是日圓再漲,但兩者都不是好事情。當然,準不準就只要事後才知了。

另一筆者較憂慮的是德法股市再度向超大頭肩頂頸線進發。歐洲股市始終反彈乏力,由2015年初起就開始一浪低於一浪,當英國富士指數升至年內新高,德法反而貼近周線圖及月線圖保歷加通道底部。這當然與匯率有關,但即使剔除匯率,德法年初至今也跑輸英國。歐洲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銀行呆壞帳,重災區是意大利,當地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S.p.A.)已被禁止沽空,亦即出事了。翻查彭博數據,該行去年底止總資產達1700億歐元,現時市值才7億歐元,這實際上就是已破產的局面。

德想繼續做領袖 不能不救窮親戚

意大利銀行呆壞帳高達3600億歐元,不良率達18%,根據歐盟規定,在獲得納稅人援助前,股東、債權人和部分儲戶要先承擔部分損失。但據報道,散戶持有銀行達2500億歐元債券,再加上儲戶,按歐盟方式行事便會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極可能會有暴亂,政治上絕不可行,這也是當地在銀行問題上拖延日久的主因。但不用損失便獲政府注資,而在現行歐洲央行的量寬計劃下,意大利政府又已類近獲財赤或債務貨幣化背書,一開綠燈,歐洲央行就變成提款機,這是德國無法接受的事。現在局面有點像糾纏多年的希臘問題,問題不是解決不了,只是德國總是拒絕被窮親戚所累,既要做領袖,跟班有事卻又置之不理。筆者相信德國最終仍要讓步,只是過程中少不免有點驚險,本月是很考驗大家低吸的勇氣。

[江宗仁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45&issue=20160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