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jlx.html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

文:理論之義。

見:表現。

翻譯

拋棄聰明的才智,人們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去除仁和義,人們就會恢復孝敬和慈愛。拒絕機巧和利益,盜賊就會消失。這三個方面作為理論是不夠的,因此還應該使人們認識有一個總的歸屬,那就是:表現自然淳樸,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拋棄追求智巧的學問就沒有煩惱。

理解

社會當中大多數人都是理性的人,每個人(家庭、組織)幾乎都可以被看做是遵循著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為(忽略少部分的利他行為)。但是作為一個社會,每個人的最優行為可能反而是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擠公交,當每一個人為了擠上公交而不擇手段的時候,上車的效率是很低的,遠遠低於每個人有禮貌的排隊依次上車。再比如在戰爭當中,個別人的逃跑可能引起整個軍隊的潰敗。中國人尤其如此,極盡機巧之能事,在社會上辦事認為不走走後門就沒有門道,這種心理反而助長了貪官。所以有時我就想,所謂的貪官老百姓也得付那麼一點責任。所以老子會說,放棄那些智巧的行為,回歸淳樸的大道上,反而對老百姓是有利的。

絕仁棄義並不是說仁和義是不好的,應該拋棄。而是應該聯繫上一章「大道廢,有仁義」來理解。這樣看的話老子只不過還是在說人們應該回歸到大道的狀態上,不要始終處在那個統治者宣揚仁義的狀態,那些所謂的仁義只不過是統治者統治人們的工具而已,應該去追求比仁義更加根本的東西---道。君不見多少統治者對外滿口仁義道德,暗地裡卻行大奸大惡之事。

老子認為還必須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回歸淳樸的天性。有個核心的容易把握的方法---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很多人抨擊老子「絕學無憂」這句話,認為他主張毀滅文化,實行愚民政策。但是把握老子的一貫思想來看,「絕學無憂」的意思應該指的是放棄學習那些所謂的智巧、仁義、巧利的學問,回歸淳樸的天性就沒有憂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83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k9i.html

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釋

唯:恭敬的答應,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代表卑下的地位。

阿:通「訶」,呵令。代表高貴的地位。

荒:荒遠。

熙熙:興高采烈的樣子。

央:結束。

兆:徵兆,特徵。

孩:嬰兒的笑聲。

遺:通「匱」,缺乏,不足之意。

沌沌:混渾沌沌。

察察:嚴苛。

悶悶:寬宏之意。

澹:遼遠的樣子。

飂:疾風,這裡指飄蕩的樣子。

食:應該做「德」,與「得」想通,得到的意思。

翻譯

唯諾和呵責相差有多少呢?美麗與醜惡相差有多少?人們都畏懼的,就不能不畏懼。荒遠啊,風氣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到現在也沒有結束。人們都興高采烈的,好像是參加太牢般盛大的筵席,像是在明媚的春日登上高台遠眺。唯獨我是淡泊的,對這些沒有任何反應,好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副頹廢失意的樣子,好像無家可歸一樣。眾人都綽綽有餘,而唯獨我像是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呀!一副混渾沌沌的樣子。世人都是那樣的清楚明白,唯獨我是這樣的愚昧糊塗。世人都是那麼的嚴苛,唯獨我是這麼的寬宏。遼遠啊,就像大海一樣。飄蕩啊,好像無處止息。眾人都有憑靠的本領,唯獨我頑劣而又鄙陋。唯獨我與眾不同,我所看重的是「道」。

理解

老子在第二章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辯證法思想。這一章也是如此,在老子的眼中所謂的尊卑貴賤、善惡美醜都是相對而存在的,世人總是根據社會的風氣來做出判斷,反過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比如唐代以豐腴為美,現在卻以瘦為美。人們往往是這樣:別人喜愛的我就追求,別人畏懼的我也避之不及,從古到今都是這樣。

老子把自己和世人做了一個對比:世人追逐物慾,看似「聰明」,但是老子卻淡泊淳樸,不隨波逐流更重視「道」,實則大智若愚。正所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五十五章),老子非常喜歡用嬰兒比喻得道的狀態,嬰兒代表著淳樸自然。但老子的狀態又不同於嬰兒的淳樸自然,而是高於嬰兒的淳樸自然。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是經過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90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p3o.html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釋

取:治理的意思。

為:有所作為。

歔:指輕輕的吹,這裡的含義是性情緩和。

吹:指用力較強的吹,這裡的含義是性情急躁。

隳:毀滅,失敗。

泰:過分的。

翻譯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為,我看是達不到目的的。天下是一個神妙之物,對天下不能採取勉強的行為。有為者必然會失敗,把持者必然會失去。因此,聖人無心於為,所以不會失敗;無心於把持,所以不會失去。各種事物中,有前行的,有跟隨的;有緩和的,有急躁的;有強健的,有羸弱的;有成功的,有失敗的。因此聖人會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

理解

我想這一段是老子寫給當時的統治者聽的。雖然這些人地位尊貴、手握生殺大權,但在老子看來他們的地位也不過是道在那個時代賦予的,因此他們也必須遵循道。那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佔有的、想要憑藉自己的主觀意志妄加改變的必然遭到失敗,桀、紂、秦始皇、隋煬帝、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

老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強就有弱、有成功就有失敗,老子認為應該去除極端的行為,所謂過猶不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56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pq0.html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註釋

還:報應。

果:達到目的的意思。

翻譯

用「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依靠兵力而雄強於天下,(不窮兵黷武)用兵這件事,很快就得到報應。軍隊駐紮的地方,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就會發生災荒。只要很快的達到成功也就算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成功之後不要自高自大;成功之後不要自我誇耀;成功之後不要驕傲;成功之後,要認為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功之後不要再逞強。事物雄壯起來之後必然走向衰老,因此,這種做法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的自取滅亡。

理解

我們學過的教科書上說老子是春秋時楚國苦縣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吏,其實在學術界人們對老子這個人的生活年代,甚至有沒有這個人都是有爭論的,至於《道德經》很多人甚至認為是道家的弟子在戰國時代寫的,因為諸子百家的很多觀點都能在裡面找到一絲蹤跡。在我看來,更像是諸子百家得到《道德經》的一個觀點,不斷的擴展深化就成了一家之言。但歷史的真相是怎樣誰也不知道,但是我比較贊成李宗吾對於《道德經》的態度,如果《道德經》出書時間早,那麼它就是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泉,如果出書時間晚,那麼它就是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者。比如這是第一次老子談論有關用兵的觀點就可以看做是有關兵家的論述,後面還會看到類似兵者詭道的觀點。

老子首先對用兵的態度定了一個基調---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這句話就說明了老子對用兵持反對的態度。後面幾章也有類似的論述「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一章)。而孫子則提出了謹慎用兵的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計,存亡之道」,但在本質上也是反對用兵的,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決不用兵,這就是所謂安國全軍之道。

老子認為即使你打仗打贏了攻城略地也不應該誇耀,因為用兵有很多壞處,一將功成萬骨枯,用兵實在是下下策,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得到這個(勝利)的結果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有什麼好高興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8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uoo.html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釋

上德:具有上乘品德的人,老子認為這是從「道」裡延伸出來的,符合自然本性的德。

下德: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德,老子認為這種德是人失去了上乘之德之後刻意創造出來用以調節人際關係的東西,並不符合自然本性。

前識者:能提前看見,有遠見。

翻譯

具有上乘德行的人並不以為自己有德,所以他才具有真正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總是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正因為如此他自己實際上沒有德。具有上乘之德的人順其自然,並不刻意表現自己的德行(因為他認為這是自然而然、應該做的),具有下乘德行的人總是想有所作為,並刻意表現自己的德。上乘之仁有所作為,但並不表現自己的仁;具有上乘之義的人有所作為,同時有意表現自己的義;上乘之禮的人有所作為,當他得不到回應時,便會甩起袖子伸出胳膊來強迫別人服從。所以喪失了道之後就會流於德,喪失了德之後就會流於仁,喪失了仁之後就會流於義,喪失了義之後就會流於禮。而禮的出現,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因此禮是禍亂的開始。所謂有遠見,乃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大丈夫應立足於惇厚而避免淺薄,追求樸實,摒棄虛華。因此要摒棄虛華而淺薄的禮,追求樸素而惇厚的道和德。

理解

老子認為最高的德行根據的是道,而道是不居功的、無為的。因此他根據這兩條把德、仁、義、禮排了個順序。很不幸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且他的徒子徒孫自漢武帝之後就掌握了中國的話語權,所以老子這一章歷來是被人詬病的一章。但老子說的僅僅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道被人拋棄之後人們會尊崇仁(孔子的核心思想),當仁也被拋棄的時候人們會尊崇義(孟子干的就是這事),當義也不起作用的時候人們就會尊崇禮(荀子強調的就是禮),當然老子還沒有說完,當禮不起作用的時候就只有法了,荀子的弟子韓非子強調的就是法。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這就好像是說人活的時間長了會變老一樣。

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並不是刻意批判禮儀,並不是說主張人們不遵守禮儀,他反對和批判的是那些只做表面文章而忽略了根本——道——的行為。更不必說很多人表面上遵守禮儀,實際上卻做著大奸大惡之事。至於老子為什麼批判「前識者」,這一點我還是沒想明白。

「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這一句也是《道德經》裡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實在是一句可以奉為行為的準則的話。老子認為與其做些表面功夫,最重要的還是追求根本、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6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qao.html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之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涖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釋

美:自以為了不起的意思。

涖:參加,到場。

翻譯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接近它。君子平時的居處以左為貴,但是用兵作戰的時候則以右邊為貴。兵器這種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用的啊,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時候運用它,淡然處之,即使作戰戰勝了,也不把它當做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那種因為作戰得勝而洋洋得意的人,是以殺人為樂啊。以殺人為樂事的人,在天下做事是不會成功的。吉慶的事,以左邊為尊貴,凶喪的事以右邊為尊貴。偏將軍居於左邊,而上將軍居於右邊,這也就是說,人們是將作戰當作喪禮來對待的。戰爭中殺人眾多,應當以悲痛的心情去參加,戰爭勝利了,也要以喪禮的方式來對待。

理解

 「殺人之眾以哀悲涖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足以見老子的慈悲之心,以戰爭來解決問題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老子是反戰的,但是他絕對不會放棄使用暴力,說得直白點老子認為戰爭是在被逼無奈最後的自衛武器,只有這樣的戰爭才是正義的戰爭。在戰場上一邊是功名利祿的誘惑,另一方是為了保護親人朋友,這兩方哪一方會更加勇猛呢?估計是後者吧,這就是所謂慈故能勇的道理。

歷史上那些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莫不是以自我的毀滅而結束,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都是如此。拿破崙因為他的顯赫戰績被視作法國的英雄,但在那一代法國人的心裡,拿破崙其實是他們心中的痛,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親人死於戰爭。沒經歷過戰爭的人往往容易被歷史人物顯赫的戰功所吸引,但卻忽視了戰爭的殘酷和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傷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9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r3v.html

原文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註釋

朴:樸質,這裡指的就是道。

臣:使之臣服,可以理解為支配的意思。

制:裁,分割。

翻譯

道」永遠是無名的,「朴」雖然小,但是天下卻沒有什麼能支配它。候王如果能夠依道而行,天下之人就會自動的服從。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相合時,就會降下甘露,人們沒有命令但是雨露自然的均勻。統治者按照道的規律設置刑名律法。儘管有了刑名律法,也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可以避免危險。統治者治理有「道」時天下的狀態,就好像江海為小的河流所歸往一樣。

理解

道是渾然一體沒有名字的,你叫它無極也好,叫它上帝也好,叫它安拉也好,道仍舊是在那裡作用於天地萬物,道的作用雖然幽微,但是卻沒有什麼人能夠改變它。天地的運行是符合道的,因此它產生的事物是和諧的,比如雨露是均勻的。因此老子認為統治者也應該遵循道的規律治理天下。制在古文裡有裁製的意思,「始制有名」的意思是說道是渾然一體的,但統治者遵循自然之道治理天下也會設置刑名官爵之類的名。但是設置這些東西只是統治天下的手段絕不是目的,不能顛倒主次,所以要知道止,不能亂用刑名和賞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85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rrg.html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翻譯

瞭解別人叫作智慧,瞭解自己叫作明達。戰勝別人叫作有力,戰勝自己叫作強大。知道滿足才是富有,堅持力行才是有志。不迷失根據,才能夠長久;死了而仍能夠存在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理解

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中記載的三句箴言中最有名的就是:認識你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但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難,所以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孫子兵法》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每個人都是特殊的不同的存在,為什麼一定得把自己跟別人比較。更可怕的是現在的社會已經把成功數字化,銀行賬戶裡多幾個零就是所謂的更加成功?老子認為跟自己比較才是有意義的,不斷的克服自己的缺點不斷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強大。

人什麼時候算做有錢呢?你問有1百萬的人他會說有1千萬就算有錢,你問有1千萬的人他會說有1億的人算有錢,人總是覺得自己的資產後面少了一個零,自己的房子不如別人的大,自己的老婆不如別人的漂亮,自己的衣服不如別人的高大上。。。所以老子會說,真正的富足是更多的看到自己有什麼。慾望是沒有止境的,老是被自己的慾望所牽著走不過是慾望的奴隸,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覺得錢越掙越多,幸福感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形的物體終究會消亡,無形的精神永不隕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88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四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sdl.html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釋

泛:氾濫的樣子。

翻譯

大道像氾濫的河水一樣,可以往左邊流,也可以往右邊流。萬物依靠它而生長,它卻不自居有功,養育了萬物卻不以主人自居。永遠把持沒有慾望的狀態,可以說是渺小;萬物都來歸附,卻不加以主宰,可以說是偉大。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

理解

這一章幾乎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只是對於第一句「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理解有點問題,我感覺不應該像通俗的譯法認為指道無處不在。道無處不在是事實,但是這裡原文用的是「其可」兩字,所以我理解的意思是「道」是客觀的,它可以被好人用,也可被壞人用。這就像告子說的:「性猶湍水也,決諸西方則西流,決諸東方則東流。」意思是人性本質當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關鍵是看後天的培養、引導,後天培養的好就會向善,培養不好也會墮落表現出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90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svf.html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註釋

執:掌握。

大象:最為高妙的形象,指的就是「道」。

往:歸往,投靠。

樂:音樂。

餌:美食。

既:盡的意思。

翻譯

掌握了大道行走世間不會遭遇任何禍患,只會平和、安泰、無往而不利。音樂與美食,能夠使過路的人為之停住腳步。「道」一說出來,就會淡的沒有味道,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是用卻用不完。

理解

「執大象」的「執」字與前面「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中的「執」字並不是一個意思,這裡的「執」是掌握的意思。《道德經》裡有很多詞比如玄牝、朴、還有這裡的大象感覺很難翻譯,感覺它們都是道的某一方面的特點的來說的,比如玄牝就是指道的最原始的本源來說的,而朴是道自然淳樸的特點,這裡的大像是指道的表現出來的規律現象(純屬個人理解),所以我都把它們譯作道。

在這裡「樂與餌」代表的是物質誘惑,因而聯繫起來就是說:掌握了大道則會無往而不利,但很多人會被人生旅途中的誘惑所迷住,停止前進的腳步,只有掌握了大道的人才會在求道的路上鍥而不捨。雖然道聽不見也看不著(不會像音樂美食一樣給人那麼直接的物質享受),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