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釋
唯:恭敬的答應,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代表卑下的地位。
阿:通「訶」,呵令。代表高貴的地位。
荒:荒遠。
熙熙:興高采烈的樣子。
央:結束。
兆:徵兆,特徵。
孩:嬰兒的笑聲。
遺:通「匱」,缺乏,不足之意。
沌沌:混渾沌沌。
察察:嚴苛。
悶悶:寬宏之意。
澹:遼遠的樣子。
飂:疾風,這裡指飄蕩的樣子。
食:應該做「德」,與「得」想通,得到的意思。
翻譯
唯諾和呵責相差有多少呢?美麗與醜惡相差有多少?人們都畏懼的,就不能不畏懼。荒遠啊,風氣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到現在也沒有結束。人們都興高采烈的,好像是參加太牢般盛大的筵席,像是在明媚的春日登上高台遠眺。唯獨我是淡泊的,對這些沒有任何反應,好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副頹廢失意的樣子,好像無家可歸一樣。眾人都綽綽有餘,而唯獨我像是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呀!一副混渾沌沌的樣子。世人都是那樣的清楚明白,唯獨我是這樣的愚昧糊塗。世人都是那麼的嚴苛,唯獨我是這麼的寬宏。遼遠啊,就像大海一樣。飄蕩啊,好像無處止息。眾人都有憑靠的本領,唯獨我頑劣而又鄙陋。唯獨我與眾不同,我所看重的是「道」。
理解
老子在第二章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辯證法思想。這一章也是如此,在老子的眼中所謂的尊卑貴賤、善惡美醜都是相對而存在的,世人總是根據社會的風氣來做出判斷,反過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比如唐代以豐腴為美,現在卻以瘦為美。人們往往是這樣:別人喜愛的我就追求,別人畏懼的我也避之不及,從古到今都是這樣。
老子把自己和世人做了一個對比:世人追逐物慾,看似「聰明」,但是老子卻淡泊淳樸,不隨波逐流更重視「道」,實則大智若愚。正所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五十五章),老子非常喜歡用嬰兒比喻得道的狀態,嬰兒代表著淳樸自然。但老子的狀態又不同於嬰兒的淳樸自然,而是高於嬰兒的淳樸自然。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是經過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