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uoo.html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釋

上德:具有上乘品德的人,老子認為這是從「道」裡延伸出來的,符合自然本性的德。

下德: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德,老子認為這種德是人失去了上乘之德之後刻意創造出來用以調節人際關係的東西,並不符合自然本性。

前識者:能提前看見,有遠見。

翻譯

具有上乘德行的人並不以為自己有德,所以他才具有真正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總是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正因為如此他自己實際上沒有德。具有上乘之德的人順其自然,並不刻意表現自己的德行(因為他認為這是自然而然、應該做的),具有下乘德行的人總是想有所作為,並刻意表現自己的德。上乘之仁有所作為,但並不表現自己的仁;具有上乘之義的人有所作為,同時有意表現自己的義;上乘之禮的人有所作為,當他得不到回應時,便會甩起袖子伸出胳膊來強迫別人服從。所以喪失了道之後就會流於德,喪失了德之後就會流於仁,喪失了仁之後就會流於義,喪失了義之後就會流於禮。而禮的出現,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因此禮是禍亂的開始。所謂有遠見,乃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大丈夫應立足於惇厚而避免淺薄,追求樸實,摒棄虛華。因此要摒棄虛華而淺薄的禮,追求樸素而惇厚的道和德。

理解

老子認為最高的德行根據的是道,而道是不居功的、無為的。因此他根據這兩條把德、仁、義、禮排了個順序。很不幸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且他的徒子徒孫自漢武帝之後就掌握了中國的話語權,所以老子這一章歷來是被人詬病的一章。但老子說的僅僅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道被人拋棄之後人們會尊崇仁(孔子的核心思想),當仁也被拋棄的時候人們會尊崇義(孟子干的就是這事),當義也不起作用的時候人們就會尊崇禮(荀子強調的就是禮),當然老子還沒有說完,當禮不起作用的時候就只有法了,荀子的弟子韓非子強調的就是法。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這就好像是說人活的時間長了會變老一樣。

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並不是刻意批判禮儀,並不是說主張人們不遵守禮儀,他反對和批判的是那些只做表面文章而忽略了根本——道——的行為。更不必說很多人表面上遵守禮儀,實際上卻做著大奸大惡之事。至於老子為什麼批判「前識者」,這一點我還是沒想明白。

「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這一句也是《道德經》裡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實在是一句可以奉為行為的準則的話。老子認為與其做些表面功夫,最重要的還是追求根本、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