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三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pq0.html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註釋

還:報應。

果:達到目的的意思。

翻譯

用「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依靠兵力而雄強於天下,(不窮兵黷武)用兵這件事,很快就得到報應。軍隊駐紮的地方,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就會發生災荒。只要很快的達到成功也就算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成功之後不要自高自大;成功之後不要自我誇耀;成功之後不要驕傲;成功之後,要認為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功之後不要再逞強。事物雄壯起來之後必然走向衰老,因此,這種做法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的自取滅亡。

理解

我們學過的教科書上說老子是春秋時楚國苦縣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吏,其實在學術界人們對老子這個人的生活年代,甚至有沒有這個人都是有爭論的,至於《道德經》很多人甚至認為是道家的弟子在戰國時代寫的,因為諸子百家的很多觀點都能在裡面找到一絲蹤跡。在我看來,更像是諸子百家得到《道德經》的一個觀點,不斷的擴展深化就成了一家之言。但歷史的真相是怎樣誰也不知道,但是我比較贊成李宗吾對於《道德經》的態度,如果《道德經》出書時間早,那麼它就是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泉,如果出書時間晚,那麼它就是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者。比如這是第一次老子談論有關用兵的觀點就可以看做是有關兵家的論述,後面還會看到類似兵者詭道的觀點。

老子首先對用兵的態度定了一個基調---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這句話就說明了老子對用兵持反對的態度。後面幾章也有類似的論述「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一章)。而孫子則提出了謹慎用兵的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計,存亡之道」,但在本質上也是反對用兵的,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決不用兵,這就是所謂安國全軍之道。

老子認為即使你打仗打贏了攻城略地也不應該誇耀,因為用兵有很多壞處,一將功成萬骨枯,用兵實在是下下策,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得到這個(勝利)的結果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有什麼好高興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