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投資經歷總結的幾點經驗 國老

http://xueqiu.com/8018540373/29886153
1. 選準好行業、好龍頭,在買入的價格不要糾結,只要看天花板足夠高,在一個合適的價格,有一定安全邊際的時候大膽買入。

2. 關於能力圈:不要敬畏,只要對行業發展大趨勢想明白了,其它不懂的想辦法去搞懂。現在信息獲取方便,善於利用互聯網資源。

3. 重倉一兩支自己深入瞭解的公司,結合趨勢在自己比較瞭解的公司進行加減倉操作。

4. 你可抱著牛股穿越牛熊,也可以更靈活,當大熊來臨時,可以反手做空。

5. 當買入的公司發現判斷錯誤,要果斷賣出。如果只是市場情緒引起的話,要永於跟市場做鬥爭,敢於堅持拿到底。

6. 不要跟風買入股票,要學會獨立思考。 要永遠保持對新事物好奇,學習心態。
過往成功的路徑依賴,曾經的投資成功後如離市場,用戶越來越遠會讓你錯失很多機會。

7. 選好成長性的行業,選好行業裡面的龍頭,結合歐耐爾的趨勢投資,利用期權call的操作可以提高收益。股價在爆發前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如果能夠從中尋找一些信號,那麼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

8. 市場瘋狂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晰的思路,在尋找優秀公司時,也可尋找一些爛公司(比如下個黑毒和諾基亞等)做空進行對沖。


備註:這只是我個人投資經驗的總結,未必適合所有人,投資要想賺大錢,別人的經驗或經歷只能借簽,更重要是你自已要付出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651

再說降維攻擊:從張志東自曝看QQ經歷的3個大坎

http://bbs.iheima.com/thread-43708-1-1.html
昨天講「降維攻擊」,好多人留言說,希望繼續展開一點。

我想說,互聯網戰場的本質就是升維和降維。為什麼騰訊能從一個非主流的IM到一個1400億美元的帝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騰訊是一個「升維」的高手。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是我在騰訊打交道最多的一個人,還一塊出過差,務實而低調,他最近在騰訊大學內部講了一些干貨。我看到的則是騰訊不斷「升維」的故事:

騰訊為什麼沒有被其他新勢力「降維攻擊」,就在於騰訊有3次大的升維,也是3個生死攸關的時間點:

1、第一個坎是2000年左右。當時在深圳,騰訊還在一個很老舊的寫字樓裡,記得每次上樓都是坐晃晃悠悠的貨梯。這一年,騰訊的QQ還叫OICQ,被美國的ICQ發律師函後改名QQ。這個時期,騰訊的最大的升維就是提供持續穩定的體驗。如張志東說:「第一個是希望能活下去不至於倒閉。第二個目標,是少點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

2、第二個坎是2004年左右。2004年騰訊上市,騰訊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條路是只專注於做通訊和娛樂,是騰訊最擅長的。第二條路比較艱難,騰訊當時是叫「在線生活」。當時,騰訊選得時第二條路,現在我稱之為做「互聯網的水和電」,有的人稱之為「做平台」。

3、第三個坎是2011年左右。移動互聯網在2008-2009年就開始發軔,騰訊只到2011年才開始戰略性重視,這次升維的結果就是微信。張志東說:「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我們在PC上面的歷史成績,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成為一個負擔。」

你在遭受什麼樣的降維攻擊?

===降維攻擊的分割線:
來源:騰訊大學 作者:張志東

【題圖】騰訊五虎將:(左起)陳一丹、許晨曄、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

我將騰訊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PC時代,頭6年(1998-2004)是PC上網的大潮,騰訊在這個大潮裡面趕上了好時機。

第二個6年(2004-2010)是PC的紅利期,每年用戶規模都在增長,先行者獲得一個好的成長機會。第三個6年(2010-2016)是目前正在急劇變化中的移動時代。

1998年-2004年這6年可以說是騰訊的第一次創業,這6年騰訊從一個不足10人的團隊,到了1000人左右的團隊,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了一家公眾公司,我們很幸運遇到了即時通訊大發展的時機。

騰訊頭3年的目標是什麼?現實一點,第一個是希望能活下去不至於倒閉。第二個目標,是少點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這個目標現在看起來很樸素,但在當年其實也不容易。當時騰訊的團隊也很簡單,大家天天趴在網上盯著我們的服務,如果我們的服務不穩定,用戶就會在BBS上罵。所以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目標就是少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我們小小的技術團隊就是這樣被用戶用腳踢著成長,如果你做不到,用戶就會用腳投票,離你而去。這也奠定了騰訊做云服務的基因,為了不要讓用戶失望,我們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必須要追趕上用戶增長的速度。

網上有一個傳言,說我在1998年就設計一個技術框架,支持很多年,沿用到IM到億級在線。這是百分百的虛假傳言,騰訊的海量通信的技術體系,是經歷了幾代特別優秀的技術同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經過無數次技術重構發展過來的。

2004年,我們通過移動夢網和增值服務,在2004年成為了一家上市公司。再往後的幾年,2004-2010年可以看作是是騰訊的第二次創業。在這幾年,我們的同事從千人發展到了萬人,公司選擇了好幾條產品線組合佈局的發展路徑。

在2004年成為公眾公司之後,我們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路我們只專注於做通訊和娛樂,就做溝通和娛樂,當時寬帶娛樂也在興起,這條路是騰訊比較擅長的,也是符合我們團隊的能力模型的。這條路應該比較好走,估計也能有較強的盈收能力。

第二條路是比較長的一條路,我們當時是叫「在線生活」。經過了內部很多討論PK,我們最後還是選了第二條路。這條路就比較難走,就逼著騰訊有很多艱苦的過程。很快我們就碰到了組織陣痛,原來只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幾個創始人各管垂直的一塊,靠著創始人的專注和勤奮,就能夠驅動公司往前走。

但是到2005年、2006年,這樣的模式已經遇到很大的瓶頸,於是騰訊經歷了第一次很大的組織變革。在這個變革裡面,我們從垂直部門,創始人各管一塊的結構變成了事業部單元為主的組織結構。創始人就從垂直管一大塊變成橫向的支持,這是一個很大的組織調整。

這種轉變,從一個公司發展的過程來看,不是那麼容易過的坎,這樣的戰略選擇,對應人才有沒有準備好?因為每個BU必須要有一個小CEO,要有威望的同事放在那裡才能被信任。這樣的人才原來有沒有培養好?還有文化的挑戰,各事業部的目標不同,事業部之間的信任合作和資源共享都存在很多問題,能否相互包容?在這個階段需要有職業經理人的引入,人的融合方面也是很大挑戰。

在多元業務之後,我們內部建立了職業發展通道,很多規模大一些的企業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是建一個規則和通道,而是人才的培養,團隊的成長,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一些風口的時機上,一家公司或許可以融到很多錢,或許有機會業務快速增長,但核心人才的成長是不能這樣速成的。

我們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人才結構到2012年的時候也只是像一個細口花瓶的形狀,距離優雅的紡錘型還有很大的距離。(比較理想的人才結構模型是一個紡錘型,上面有比較多資深的人,腰部是主要力量,底部的新人有很好的傳幫帶。)

2011年,我們就遇到了自我革命還是被革命的問題。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如果2008-2009年我們能反應過來就能非常從容,但我們是2011年才反應,這就很痛苦了。

騰訊在2012-2013年做了一個很大的組織變動,拆掉了原來的無線事業部群,改以業務為單位,把手機、PC聚在一起,PC上大團隊轉身投入到手機上來。這裡有很多內部的文化和組織挑戰。無線的團隊是2004年公司成為上市公司主要的貢獻者,它是一個歷史上對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事業部。轉型期間要把它的業務拆掉,老同事的情感,也是不太容易割捨的。在這時候,組織的既得利益和舒適慣性會碰到挑戰。

現在回頭來看,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我們在PC上面的歷史成績,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成為一個負擔。看到一個業務在PC上還有不小體量,也有用戶喜歡,也有收入,既得的慣性容易使得我們轉型的決心不夠早不夠堅決,如果我們再留戀舒適區的話,我們就會錯過未來。

騰訊的未來是什麼?經過這些轉型之後,可能會逐步定位為做大數據服務、連接的公司。

我這裡用一個連接進度條來嘗試比喻一下。騰訊做了十幾年人和人連接,進度條也許就做了20-30%,還有很多東西是連接不好的,還有大量的空間。

連接人和服務,我們有微信公眾平台以及其他的探索,包括我們跟滴滴、點評合作都是嘗試人和服務之間的連接,但這還是非常早期的嘗試,進度條也許也就只推進到2-3%。而連接人和物體(人體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雖然概念炒得很熱),整個業界的進度條也許推進還不到0.1%。我想在連接上能夠讓騰訊折騰很多年。

轉型的過程中組織文化上面臨的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原來是自給自足的做法比較多,啟動一攤業務,一個團隊在那裡勤勤懇懇地開墾的農耕模式,這是我們原來最熟悉的生產方式,我們是否有勇氣和力量,向開放平台和支持生態的方向轉變?第二個難題是這個組織的活力,怎麼避免大公司病。多業務線的大型團隊,在轉型期間如何保持小團隊的活力,也是很大的挑戰。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移動時代會變化得如此猛烈?我個人的看法是在PC年代,你的產品和服務可能做70、80分還是有機會生存的,特別是你做得早的話。像幾大門戶就享受了PC慣性的紅利,即使這些門戶的一些產品體驗沒有做到90分,但是用戶還能容忍。

但在移動年代就不是這樣了,用戶輕鬆選擇的力量使得移動服務要做到90分才能生存,變革會非常激烈。在PC年代很容易犯一些錯誤,比如產品越來越重,無機地把產品串在一起,各家門戶都有這個問題。

組織變大之後就容易失去小團隊的靈敏。這些在移動時代都是很致命的。這種轉型對任何一個體量較大的公司來講都不容易,可能要取決於企業的決心。騰訊的轉型如果能夠轉早兩年,那會從容很多,轉遲兩年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陣痛。能不能回到小團隊的創業精神,能不能有捨棄既得利益的決心是關鍵,這就是我個人對轉型的觀點。

無論騰訊也好,別的公司也好,都不會有完美的公司,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都一定會有不同的問題。我的看法是作為老人,能夠跟很多喜歡這個事情的人一起共事,一起努力找解決之道,也算是挺開心的事。

企業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有些地方會犯錯,有些地方會出現毛病,對於從業者來說,和小夥伴們一起積極Debug(尋找解決問題之道),幫助團隊也就是幫助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65

順便講一下自己買房的經歷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30054547
今日在哈密爾頓新房安裝家具,順便講一下自己買房的經歷,證明做少數人做的事總能獲益。
在大多倫多地區,大家都認為購房的黃金季節從四五月份開始,房源多,可挑選的餘地大。我觀察了幾年,發現大家的說法不錯,不過,房源多,買家也多,導致多人爭搶一個房子,眾人競價,在非理性情緒左右下,買到高估的房子。近幾年華人移民較多,帶著國內房地產掙了大錢的餘熱,把大多地區的房子炒得熱火朝天,價格在短短的4年裡達到了50%以上的漲幅。看起來不過爾爾的房子,也要百萬加元,性價比太差。
我沒有多少資金,也不想浪費自己辛苦掙來的金錢。我要做跟大眾不一樣的事情。第一,就是離開大多地區,我本來在家工作,家在哪裡都無所謂。本人英語不是很好,但日常生活稍加努力就可對付,不在華人堆裡混,在多族裔英語環境裡也能生存。我去離多倫多一個小時車程的哈密爾頓找房子,同樣的房子比大多地區便宜40~50%,性價比強多了。第二,在大家都不看房的冬季看房,天氣奇冷,有時候雪還挺深,但因為有經紀朋友開車帶著看房,冬天的困難轉嫁給他們了,負面的天氣因素,對買房人不再是負面的了,經紀朋友如果能在冬季促成一單成交,一大筆佣金,他們也樂得服務。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分析,賣家為何要在冬季,明明不好賣的時候掛賣自己的房子呢?難道不可以等到春暖花開,賣房的黃金季節來臨嗎?很顯然,賣家是不得不賣,要儘早賣出去。有可能是換新工作要緊急搬家,或者失業,無法負擔按揭還款,或者是移民回流等等。總之,這些賣家沒有充裕的時間,必須盡快處理,在這種心態下,只要有買家,即使低於自己的心理價位,也可能會忍痛割愛。
作為買家,在冬季,相對來說少多了。面對那些急售的賣家,又沒有人跟你競爭,自然,你就能獲得很好的價格了。我買這個房子時,還有點不幸,我報價後的那天,竟然有一個買家跟我競爭,導致我多付了一些錢。
今天再看周邊同樣的房子,已經在我的基礎上漲了8~10%了。
還有一點要特別分享一下。我這個房子的位置,離高速很近,如果僅從地圖上來判斷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吵。我猜想,有很多人會因此看讀都不看就否決了,我們當時也有這個擔心,但我覺得要實地考察,不想,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房子在山上,高速在山下,幾乎聽不到高速的聲音。不要輕信第一印象,最好能實地調查。此點,用於投資也是一樣適用的。(每天一則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1

再談杭州買房經歷,總結工作、生活與投資的平衡。 Hilong

來源: http://xueqiu.com/4078753602/30973415

@forcode @管我財 @柴迷 @西峯 @自由老木頭
再談杭州買房經歷,總結工作、生活與投資的平衡。
 以前在雪球發過一個長文,談自己的工作、買房、買股經歷,總結早期在杭州投資小產權房、07年買第一套商品房,09年3月抄底買房,並因此躲過08年股市大跌,後面因福得禍,錯過了11年將所持公司原始股高價賣給中科招商的機會,賺了不少粉絲,近1年半回到杭州,忙於工作,每天還是刷雪球,但思考和寫東西很少,今天總結發個長文。

兒子09年出生,明年9月讀小學,4月份開始關註小學報名信息,發現濱江區最好的學校江南實驗竟然一表生爆表,有些有房有戶口落戶時間晚的進不去,要接受調劑。自己的房子和戶口在下沙,不想每天開車來回2個多小時在路上,也希望兒子能近點就讀一個好的學校,有一個好的環境和開始,於是5月份開始在濱江區看房。這是被老婆經常追問兒子到底在哪里讀書逼出來的決定,滿倉加部分融資在股市中,近3年一直持有平安、興業、浦發為主,持有或曾經持有招行、上汽、福耀、茅臺、五糧液、老窖、萬科、保利等,在股市2000點出頭,銀行股4倍PE左右去看房,確實是個很痛苦的決定,機會成本很大。但小孩在一天天長大,不可逆轉,錯過了後面無法彌補,最終與妻子達成共識在濱江買學區房,因江南實驗太熱門現在買房落戶已來不及,考慮次優選擇聞濤小學。

兩個月之內在濱江看了近30套房子,逐步鎖定區政府板塊,單價基本都在2萬以上,想一次性改善到位,看中的總價都好過250萬,其中二次出價,差點被中介逼著下單。7月中旬一天突然接到一個離區政府有明顯距離的小中介電話,說有房東離開杭州降價急賣,帶過去看,緊挨區政府、星光大道,135方東邊套三房朝南,戶型很正氣,08年自住裝修,10樓總11樓,報單價1.65萬,滿五年唯一,離聞濤小學只隔1條馬路,不好的有兩點:靠近馬路較吵(非主幹道),04年交房的物業管理差,物業費0.8/平方,顯然好不了。當時比較滿意,談了兩次就定下來了,上周末簽了正式購房合同,打了首付款,等著按揭批下來過戶,遷戶口,這樣明年小孩就可就近入讀好的學校。
 感悟總結:
 1、如果不是職業投資者,生活、工作、投資重要性依次排列,適當平衡,回首自己,09年10月開始入市買股,5年來投入了大量時間,積蓄都投進去了,賺的錢還不到半年收入,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收獲會更大一些。
 2、人的積蓄一直在累積,因此買第二套房好像遠比第一套容易,對地段好的房子,單價2萬/3萬並非不可接受;
 3、一些人員凈流入大的新區,好的學區房市場還是很大,比如杭州濱江,很多樓盤08~11年入住,小孩逐步到學齡,對好學區的渴望加大。
 4、首付7成,貸款上浮,一下子折損了70%的本金,清倉萬科、保利、招商B、福耀等,大幅減倉平安、興業、浦發、招行,五糧液、老窖,希望股市再低迷幾年,積蓄力量再戰。估計大概率會成為反向指標,成為黎明前下車的。
 5、明年下沙的房子滿五年,行情回暖賣掉再投股市。

目前是買方市場,簡單總結一點看房與買房技巧:
1、要多找幾家中介,特別是要找一些目標房附近的小中介,有些業主圖方便只在1~2家中介掛牌,有助於發現價值窪地房源。大中介(如杭州的我愛我家)有價格發現功能,一套性價比好的房源出來,N多人帶客戶去看,沒有價值窪地;
2、挑市場不景氣、天氣不好的時間去看房,這時競爭者少,願意這時候掛牌深談的業主也是很有誠意的,好砍價;
3、別讓中介知道你正在跟別家中介在談某套房子,他們都可以找到業主信息,為了做成自己的,不惜手段去破壞別家中介跟你的交易,我一次對兩套房都很感興趣,為了壓價給兩家中介都透漏了一些信息(不完全),表示條件談不下來就考慮另外的,結果兩家硬是互相找對方業主擡杠導致業主提價,黃了。
4、有看中的房子,也別簽中介的任何單子,談好中介費折扣,中介會反複說費率是政府定價,最多給九折/八折之類的,實際折扣很自由的,我談的是階梯價,即價格降到一定幅度中介費率可提高,正常價五折。另外,評估費折扣可以到2~3折,大不了自己找有資質機構做幾百塊搞定,中介報價8K。
5、切記不要一次性將中介費付了,後面可能會有很多麻煩事,至少留一半拿到三證後再支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63

分享帖:滿倉入call賭奇虎財報的慘痛經歷,望引以為鑑 滄月映雪

來源: http://xueqiu.com/3808819063/31462862

$奇虎360(QIHU)$  @邱亮  兄弟,我比你慘多了,在這說出來讓你安慰下吧  我是財報前幾乎滿倉賭了qihu的call,財報後下跌途中還補過兩次倉妄圖等反彈,一直到現在已經全部被坑進去了,基本上已經認命要跌成紙。這幾天難過內疚的要命,一直在後悔自己操作出現這麽大的失誤...

對當時要不要止損,我自己的反思是這樣的

財報上午出來我仔細看了,當晚的財報會也聽了,我當時的判斷是財報低於自己預期,可能會小跌,但是也不至於跳水,財報主要就是在【利潤率、搜索商業化以及移動端收入增長】這三塊不太理想

分別來看:利潤率老周財報會議說了後續會改善,搜索商業化提到Q3也會加速(財報上說找到了不損害用戶體驗的商業化途徑),移動端收入確實低於預期(和騰訊相比),管理層解釋是沒有優質內容(這點我覺得比較扯,自己就是做網遊的,優質內容產出是不分季度的,可能是360助手在優質研發商爭取和分成方面沒有渠道優勢,不過也推出了蒲公英計劃在努力彌補),不過基本上環比漲幅是和市場盤子差不多的,只要今年手遊整體還在爆發,這塊也能分到一杯羹。

自己分析的財報利好因素當時覺得搜索份額占了30%是個實質利好(現在看下來基本是做出來的數據,為了迎合財報的,我也被誤導了),另外還有個我比較好看的就是企業安全領域,其實這塊如果深耕做好了還是很有前途的,自從棱鏡門以後國內對安全領域還是很敏感的,如果能吃下這塊市場還是挺不錯的,之前也有人發了360贏得神華集團競標的新聞,我覺得還是靠譜的。至於智能硬件什麽的,那些都還沒實質進展,只能當個娛樂。以上是自己對這次財報的一些理解,僅供做個參考。

也是因為過於自信吧,研究和持有qihu大半年,算是個死多,這次選擇了非理智的賭財報(入場以來第一次重倉賭,就被深刻的教育了...) 當天開盤大跌我就傻眼了,因為損失太大,舍不得割肉,再加上也受到國老、景哥還有一些人發言的影響,感覺財報前漲幅也不算很大,這份財報我自己看來也不至於跌10%,就忍住了沒割肉,幻想後面幾天能有反彈再出。再次欽佩下@梁宏 的果斷操作,不愧是交易員出身,以後如果再有類似情況,起碼開盤我會先割掉一部分,當然我對財報解讀也有偏差,屬於自己理解和經驗都不足,還需要學習很多。

第二天高開了點正好公司領導找談話,沒能看到,到家時候已經跌下去了,說實話如果開盤看到的話至少會先出一部分,也不至於這麽慘了。我當時觀察了下,覺得800多萬的成交量和6%的換手率,最後只跌了一個多點,可能是有買家在吃貨後續也許會反彈,不但沒拋還選擇了加倉,想攤平點成本。(昨天的走勢其實是和這天也稍微有點像的)

第三天又是低開低走,開盤看到仍然是放量下跌我就比較崩潰了,當時自暴自棄不想去看盤。其實如果理性操作的話,這里就應該可以斬倉走了,起碼第一輪反彈已經被證明失敗後續趨勢還是繼續向下了,想等的也等過了,既然預想中的沒來再難過也應該走的。這里是我自己的問題,當時已經完全沒有操作的意願,心理素質和承受力都還有待提高。

後面橫盤了三天,我看量終於下來了,覺得又有了點幻想的空間,到9月2號起碼還是個反彈的趨勢。其實當時大盤一直在漲,qihu反彈這麽無力,已經應該意識到後續還有下行風險的。到9月3號開盤小漲重新站上了90,我以為短期可能會有一波小的反彈,會從谷底走出來了,於是就用了最後剩下的一點錢繼續加倉,希望後續反彈後出貨,結果一覺起來又跌到了85...第二次嘗試的反彈又宣告失敗了,其實這天如果一直在看盤的話,看到突破了前幾天87、88的低點也應該走人的,我覺得這是第二次走的機會

後面幾天一直在橫盤,我也沒做什麽操作,就找機會把一點近期的期權換成了遠一點的,每天想出貨又怕賣了就反彈,不賣就眼睜睜的看著它繼續跌,真的很煎熬。到9月8號開盤高開到了88,我賣了一點點換了遠期的,希望他第二天能延續反彈到90然後清倉,然後一覺起來看到高開低走,最後收盤是跌的,我就知道這一輪又完蛋了...當時還記得@北方的牛 提到qihu的小幅反彈以失敗告終,我自己就知道,後面可能繼續還會陰跌。這里其實是第三次清倉的機會,除了qihu本身下跌的風險以外,後續阿里路演也是明顯的風險因素

在這里我又天真的覺得qihu前期這麽大的賣盤,跌幅也比較大,該出的應該都差不多了吧,受阿里路演影響不大,事實證明我又傻了,兩天又跌了7個點砸掉了我最後一絲幻想。其實昨天反而已經不那麽難過了,可能也算是接受了這個事實吧,清了一半的倉位,等量下來了或者阿里IPO以後再說吧,雖然已經快成紙了...

不知不覺寫了這麽多,大部分都是自己糟糕到一塌糊塗的思路,在這里也是和大家做個分享吧。在雪球里跟很多大V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自己還是一只徹頭徹尾的菜鳥,這里也是希望大家看了能避免我的一系列錯誤,希望大家跟我一樣能牢記:股市不能有賭博心理,及時止損,做好對沖

目前已經虧成這樣而且沒有本金了,這一輪算是極度慘痛的失敗教訓,希望我這輩子都能記住這次交了這麽多學費買來的血淋淋的教訓。關於qihu後續的走勢,我自己也沒什麽明確的想法。假如自己是現在剛進場,這個價位我覺得是可以逐步建倉正股的,80的qihu不算很貴,當然穩妥的做法可以等到這輪回調量下來企穩以後再逐步加倉。至於前期74的低點,我覺得不一定能下探到,畢竟現在大盤的點位和5月份相比還是差了很多的,正股持有到明年初應該會有不錯的收益另外如果可以承受風險,我覺得可以買一點12月或者明年1月的價外call。只要後續大盤不出現大的震蕩,三個月以內還有有希望回到90以上的,當然也是要做好止損,畢竟阿里上市以後中概的走勢很不好說。

如果有球友能堅持看完這麽多廢話,也是表示非常感謝啊。可能這一輪操作和分析確實都是稀爛,也希望大家能少拍點磚,多點鼓勵。自己現在還是個小菜鳥,雖然現在基本上已經賠的一無所有了,但是還是希望能有一天,把這些交掉的學費都再一點點賺回來。股市是零和遊戲,也是強者的遊戲,願賭服輸,希望終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強者。也希望球友們都能經常吃肉喝湯,少吃點面[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1

經歷“黑色一周”,對沖基金表現如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30

首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上周是對沖基金自2011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周。

但好消息是,對沖基金的跌幅要比大盤好得多。據美林的數據,截止10月15日當周對沖基金指數下跌了2.4%,而標普500跌了5.4%(以價值回報為基礎),商品基金表現最好,漲了0.85%,事件驅動型基金表現最差,跌了4.2%。

十月跑輸大盤的只有六只基金,Graham Global Discretionary Enhanced基金跌了7.19%,排名倒數第二。綠光資本跌了1.3%,文藝複興一支基金的回報率為0.54%,排名第5。Brevan Howard回報最高,達到4.36%,排名第一。

HF October

今年來看,潘興廣場截止9月末的回報率高達31.83%,擠進排行榜的前三。top bottom 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11

過去一個月 日股經歷過山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06

japan_quantitative_easing

上周,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將日本股市Topix指數推至6年高點。

本周,日本Topix指數上漲近8%,為2011年3月以來的最大漲幅。這延續了日本股市自10月17以來的上漲態勢。而在10月17日之前的三周,日本股市下跌達12%。

日本股市波動性大增。一個被稱為相對強弱指標(TPX)的動量指標表明,27個交易日內,日本股市信心由看空,轉為看多,再轉為看空。

LGT Capital Partners全球策略師Mikio Kumada表示,

日本是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市場。因為它表現得像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孩子。你不知道日本在下一刻會怎麽樣,在許多方面,日本不可預測。

在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增加了刺激, GPIF表示將購買更多的日本股票後,日本股市飆漲。

Kumada表示,他無視近期的波動,堅持看多日股。

10月31日,日本央行出乎市場意料的將年度購買日本國債目標提升至80萬億日圓,同時表示將擴大ETF購買規模至目前的三倍。同一天,管理規模1.1萬億美元的GPIF宣布,計劃增大投資日本股市的比例。

在10月31日上漲了20%之後,日經平均波動率指數昨日上漲21%,至8個月新高。

昨日,Topix指數的成交額超過過去30天平均水平的兩倍。

野村控股高級策略師Hisao Matsuura表示,

主要的交易來自短期投資者。交易量很高,因為短期投資者根據股市漲跌勢頭來交易。

據野村和日本Jefferies, 對沖基金上周買入日本股票,現在正在拋出股票,獲得收益。

麥格理證券有限公司本周將Topix指數的12個月預期上調10%,至1480點。瑞士信貸集團將日經225指數的年底目標從17000點上調至17500點。

PineBridge投資公司日本股市投資主管Tatsushi Maeno表示,

當波動性高時,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恐慌陷阱中。我盡量不被波動性幹擾,堅持關註投資的中期前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10

戰鬥民族:過去150年俄羅斯所經歷的重大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302

在油價持續低迷和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雙重打擊下,俄羅斯經濟在2014年遭遇到了嚴峻的考驗。不過對於“久經考驗”的戰鬥民族而言,過去150年的危機史讓他們有充足的理由保持“淡定”。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總結的俄羅斯(沙皇/前蘇聯)在各個時期/歷史事件的GDP(深藍線)及真實油價(黑色)對比【1860-2012年】: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史稱“二月十九日法令”;油價處於歷史高位。

1877-78年俄國-土耳其戰爭,油價上演過山車。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三世上臺,對待異族強制推行“俄化”政策。油價觸及低位。

1904-05年俄日戰爭。

1905年俄皇尼古拉二世發表《十月宣言》,俄杜馬誕生。

1906-17年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後又因為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爆發了十月革命。

1921年列寧新經濟政策,俄羅斯出現饑荒。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1928年斯大林宣布工業國有化。

192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雅爾塔會議。

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

1949年北約成立。

1950年朝鮮戰爭。

1954年蘇聯建立(世界)第一個核電站(奧布寧斯克核電站)。

1955年華沙條約建立。

1956年匈牙利革命/越南戰爭開始。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1968年布拉格之春。

1969年美蘇關系緩和,核武器限制條約簽署。

1979年伊朗革命,阿富汗戰爭開始。

1980年里根上臺,美蘇關系惡化,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兩伊戰爭開始。

1986年戈爾巴喬夫宣布政治改革。

1991蘇聯解體,葉利欽當選首任俄羅斯總統。

1993年憲政危機爆發。

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

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盧布危機。

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

2000年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

2008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沖突。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

russia-1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76

阿信屋需要經歷的階段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23.html

零售股很多時都需要經歷一個擴大縮小的階段,一個合理可持續性的發展,多不會一步到位,其實有點像經歷"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今天讓止凡討論一下這方面的觀察。

正常生意開初起步都不可能很大規模,亦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資本小的時候,唯一可行的就是從小做起。大家都知道大企業之所以有較強競爭力,很大程度是因為有大規模的生意而可以分散成本,能有效地讓成本下降,推高毛利或純利率,這是成功關鍵之一。

生意越大越好?這方向對嗎?當然做生意的都要面對市場供求問題,很難話不停擴展生意就行。在香港買樓收租的,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優勢,因為只要不停擴大版圖,差不多可以肯定回報率不會大變。但其他生意則不然,生意規模會影響生意效率問題,即太細規模又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太大規模又可能過份擴張而影響效率。所以,到底市場能容納多少?例如一個地區可以容納多少家百佳或惠康,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要知道答案的話,就要慢慢試探市場,有如「賊佬試沙煲」。

所以這是大多數零售業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好像卓越(0653)就經歷過這個階段。記得卓越上市後得到資金,曾經過份地擴張,令租金成本大增,但毛利下降,嚴重影響了盈利能力,最後主席修正策略,把很多分店關門大吉,往後才能交出亮麗業績。

其實這是正常不過的,卓越經營化妝品零售業務,來貨成本當然越大批次就越低,10間分店的貨品,毛利應該不及一次過100間分店吧,能開的為何不開1000 間?但到開了太多間之後,來貨平均成本是大大下降了,但原來生意額並未有按比例上升,例如街頭一間卓越,街尾又一間卓越,這樣子兩間分店的生意額是否等同從前不同區份的兩間分店呢?不可能一樣吧。相反,買樓收租的概念,就算在同一個屋苑,買入1 間、10間、100間樓再放租,租金回報都差不多,這概念拿到做零售生意上是不行的。

今天看到阿信屋(0759)的生意模式亦然,阿信屋老闆最初開始生意時,便計算過需要過億入貨量才有利潤,足夠分散成本,之後很快就擴張開分店至超過100間,在我家附近也有好幾家阿信屋,未來方向就應該開始關掉沒成本效率的舖位,摸索市場容量而找尋最有效率的規模,這動作如果數據越充足就一定越能把握。

阿信屋正在經歷卓越曾經歷過的階段,擴張後又縮少。依我觀察,阿信屋對數據的拿捏應該更到位,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好的會員制,而市民又很願意參加這個會員,差不多八九成到阿信屋消費的客人都是拿會員卡的,所以每個銷售點及每個客戶的消費狀況都有好好的數據紀錄,對市場變化有很好的理解,作出應對策略自然更得心應手。

今天阿信屋連化妝品、時裝及雲吞麵生意都涉足,相信其決定背後應該都有數據支持,今時今日做生意一定要有很好的數據庫,作「賊佬試沙煲」的動作也可以很有效率,成功機會自然能大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732

湯同仁手記系列:細路買股失敗經歷

我是湯同仁,雖然我寫博客都有一段唔少的時間,但相信有一些人對我還是不太很熟悉,等我來介紹下自己吧。
 
我是一個唔夠30歲的熱心財經blogger,由大約10歲開始就已經研究股票,歷經1997年紅籌狂潮,1998年金融風暴,2000年的科網熱潮,2002年細價股事件,2003年起至2007年的慢牛市,2008年的金融海嘯,2009年至今仍然纏繞的量化寬鬆措施,其實都圍繞著我的大半的人生都不為過,股票就是我的人生。
 
我對香港接近所有股票都有過一些研究,所以香港每一種股票也可以寫出來,我腦中的題材就是一堆又一堆的股票。有些人可能只是視股票是一張紙買賣,但我覺得它是有生命的,有手有腳有腦袋。我寫股票和看股票,有時可能不是為了錢,可能是我一種尋找快樂的方式。我樂意分享我對股票研究的無聊經歷,只要大家沉住氣去看,就會發現到每一隻股票或者生意的可愛,希望大家喜歡這種有點自戀但有點天真的寫法。
 
今日這一篇我想講講我最初入股市的體驗,其實就是一段幾痛苦的買賣經歷。
 
講起「舊屎」,當年政府為了拯救股市,和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等人對抗,就買了超過1,000億的藍籌股,為了逐步退市,後來想到用ETF的方式來減持這些股票,這就是當年的盈富基金(2800)的由來,當年我和父母合伙認購了一些新上市的股票,結果真是賺到了錢,膽就開始大起來。
 
不久,香港創業板上市,每隻股都炒得瘋了,當年,我建議我父母購入幾隻上市第一日的創業板股票,包括大誠電訊科技(8003,現世大控股),松景科技(當年上市編號8013,後轉主板,編號1079) 等等,當年因為年紀尚小,根本不知道這些公司真正做的業務買了,只是看到科技兩個字就購買了,結果一購買就跌破了買價,還虧損了不少,當年的我還不懂止損,父母也不願再留意股票,我又不好意思叫他們沽出,結果持有至今,虧損纍纍。
 
這還不只,最後我更叫他們購買一隻到現在我還覺得痛的股票,就是一隻叫數字地球(109,現為金威資源) 股票,當年我只看到股價便宜又大漲就決定和父母親合資買賣,結果最初雖然賺到錢,但因為用銀行交易手續費昂貴,盈利都給銀行吃光了,不久股價繼續下跌,公司公佈供股沒有理會,之後股價下跌,於是合股幾次,我和父母親的幾十萬股就慢慢變成幾十股,賣出股票所得仍不夠付手續費,最終給了我一番所謂「老千股」的教育。
 
最後這些虧錢的股票,我在去年一氣把它提倉轉名了事,省回每年銀行不少的存倉費。股票最終輸掉了,之後那幾年因為父親想起這段失敗經歷,心中仍氣,加上需要專心學業準備考公開試,直至中學畢業,我已經沒有沾手股票,但仍然有繼續看著股票新聞,當中有和同學玩過一次衍生工具,最終都難逃巨大失敗的命運,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下。
 
雖然在2001年期間看中一隻股票,覺得它估值低、派息很好,但最後沒買,最終在短短幾年間,它升了10倍以上,這隻股票就是中石油(857) 。這隻股是它啟發了我未來買股的方向,就是當一隻股有升有息時,股價是會終於到達他有的回報的,我就由這個方向開始尋找我需要的股票,重新踏上買賣股票的路途。
 
至於剩下的盈富基金(2800), 我的家人一直持有著,略略計算,上市最初2年送股加上派息,竟然慢慢把以上失敗的投資大部分的損失都追回了。
 
以上的投資經歷,這就更堅定我的信念,找尋高息的股票作再投資之用,尋找複利的效果,並避免購入老千股、熱潮股,以避免資金的損失,我的投資主軸就是這麼簡單,其實只是持之以恆,這可是一個穩當的投資方式,是機會最高的發達方式,但前提最重要都是有健康身體,長命百歲吧,否則有這麼多錢也沒辦法享受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