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屋需要經歷的階段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23.html
零售股很多時都需要經歷一個擴大縮小的階段,一個合理可持續性的發展,多不會一步到位,其實有點像經歷"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今天讓止凡討論一下這方面的觀察。
正常生意開初起步都不可能很大規模,亦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資本小的時候,唯一可行的就是從小做起。大家都知道大企業之所以有較強競爭力,很大程度是因為有大規模的生意而可以分散成本,能有效地讓成本下降,推高毛利或純利率,這是成功關鍵之一。
生意越大越好?這方向對嗎?當然做生意的都要面對市場供求問題,很難話不停擴展生意就行。在香港買樓收租的,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優勢,因為只要不停擴大版圖,差不多可以肯定回報率不會大變。但其他生意則不然,生意規模會影響生意效率問題,即太細規模又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太大規模又可能過份擴張而影響效率。所以,到底市場能容納多少?例如一個地區可以容納多少家百佳或惠康,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要知道答案的話,就要慢慢試探市場,有如「賊佬試沙煲」。
所以這是大多數零售業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好像卓越(0653)就經歷過這個階段。記得卓越上市後得到資金,曾經過份地擴張,令租金成本大增,但毛利下降,嚴重影響了盈利能力,最後主席修正策略,把很多分店關門大吉,往後才能交出亮麗業績。
其實這是正常不過的,卓越經營化妝品零售業務,來貨成本當然越大批次就越低,10間分店的貨品,毛利應該不及一次過100間分店吧,能開的為何不開1000
間?但到開了太多間之後,來貨平均成本是大大下降了,但原來生意額並未有按比例上升,例如街頭一間卓越,街尾又一間卓越,這樣子兩間分店的生意額是否等同從前不同區份的兩間分店呢?不可能一樣吧。相反,買樓收租的概念,就算在同一個屋苑,買入1
間、10間、100間樓再放租,租金回報都差不多,這概念拿到做零售生意上是不行的。
今天看到阿信屋(0759)的生意模式亦然,阿信屋老闆最初開始生意時,便計算過需要過億入貨量才有利潤,足夠分散成本,之後很快就擴張開分店至超過100間,在我家附近也有好幾家阿信屋,未來方向就應該開始關掉沒成本效率的舖位,摸索市場容量而找尋最有效率的規模,這動作如果數據越充足就一定越能把握。
阿信屋正在經歷卓越曾經歷過的階段,擴張後又縮少。依我觀察,阿信屋對數據的拿捏應該更到位,因為他創造了一個好的會員制,而市民又很願意參加這個會員,差不多八九成到阿信屋消費的客人都是拿會員卡的,所以每個銷售點及每個客戶的消費狀況都有好好的數據紀錄,對市場變化有很好的理解,作出應對策略自然更得心應手。
今天阿信屋連化妝品、時裝及雲吞麵生意都涉足,相信其決定背後應該都有數據支持,今時今日做生意一定要有很好的數據庫,作「賊佬試沙煲」的動作也可以很有效率,成功機會自然能大增。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