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總似乎也經常逛雪球)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驗。
:
:
--------------------------------------------------------------------------------------------------
| ||||||
受到證所稅確定開徵衝擊,證券業頓時成了「慘業」之一;越小型的券商在經紀業務發展上,顯得越吃力,只能靠自營部門操作,或者是賣掉自有大樓度過寒冬。他們如何在這波不景氣中自力救濟? 撰文‧許瀞文 悶了一年的台股,雖然在年底有了起色,從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來,台股平均每日的成交量都在九百億元以上,讓市占率在二%以下的小型券商稍喘一口氣,但面對二○一二年難看的財報,這個年,還是不好過。 翻開一二年的財報,截至一二年十一月底,上市櫃證券公司所公布的獲利,幾乎是金融海嘯後最低的;對一些市占率不到二%、又沒有金控「富爸爸」在背後撐腰的券商來說,一二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在經紀業務、自營幾乎都注定虧錢的前提下,只能靠承銷勉強餬口。 一二年二月政府拋出證所稅議題後,台股就陷入黑暗期,小型券商紛紛陣亡。先是股市聞人賈文中開了第一槍,將自己只有兩個據點的鼎富證券售予元大寶來證券;緊接著在一二年五月,太平洋證券也將在使用中的北市首都銀行大樓及出租的太平洋敦南商業大樓,分別以一.八九億元及十九.三九億元售出,但還是敵不過證所稅衝擊,太平洋證券在十一月賣給永豐金證券。 營業員還得兼賣保險 一二年八月,市占率不到一%的宏遠證券,以七十二億元賣掉了自己在北市信義路四段的宏遠大樓,勉強維持公司營運。這些小型券商選擇賣掉自己手中值錢的不動產,度過這波寒冬。 而市占率僅一.四%的康和證券副董事長鄭大宇提到,「一二年應是這十五年來,券商最辛苦的一年。」鄭大宇是康和集團積極培養的第二代,一九九七年,鄭大宇從美國學成回到台灣,先進入京華證券承銷部工作,三年後才回到康和證券,目前負責海外業務發展。 談到一二年因為證所稅影響,康和證券累計至一二年十一月,還虧損新台幣五千四百多萬元,鄭大宇說:「經營壓力真的很大,尤其看到營業員平均每月薪資只領二萬四千元上下,自己看了也心痛。」鄭大宇表示,因證所稅襲擊,只得幫員工及公司另找出路。例如一二年八月底,康和證券決定增設保險代理人,並幫營業員做保險課程教育訓練,從毛利高的保險開始銷售,「出國都會買的旅遊平安險,金額低、利潤高,客戶接受度也大。」一二年初,康和證券還從群益金鼎證券挖來了承銷部資深副總葉秀惠擔任總經理,希望能拓展海內外承銷業務;鄭大宇提到,一二年證所稅效應下的掛牌熱潮過後,承銷部只得另謀出路,想辦法找想進中國的日商來台上市,但生意也不好做。 鄭大宇表示,公司也盡力節流。從去年開始,連他自己在內的高階主管出差,都改坐經濟艙,並減少出差次數。 此外,比康和更小型的券商就更辛苦了,上櫃券商包括大展證券、大慶證券等,一二年帳面勉強維持獲利,更是縮衣節食的結果。負責經紀業務的大展證執行副總林宜養坦言:「台股的交易量要達到一千億元以上,經紀業務才有可能損益兩平。」林宜養提到,大展證券目前僅有兩個據點,平均營業員年資均十五年以上,多數無底薪;且在早期台股輝煌時期,這些營業員都從股市賺到好幾桶金,這些營業員平常開銷大,如今薪水一下子掉下來,大家都是勒緊褲帶過日子。 金控撐腰也沒用 只能撙節面對經紀業務虧損,林宜養表示,僅能盡力拓展客源。例如,大展證券找華泰銀行合作,一個營業員認養一個分行,只要華泰銀行有客戶需要開設證券帳戶,營業員立刻協助辦理;這些在華泰銀開戶的客戶,優惠比照大展證券每月下單量一億元以上的客戶,至今開設超過百餘戶。 另外,林宜養也要求稽核單位要落實公司內部紀律,控管營業成本。林宜養提到,自己有一次下班忘了關電腦,也被稽核單位扣了三分考績。 另一上櫃公司大慶證券雖然還有小幅獲利,但比起一○年,獲利只剩一半不到,一一年則是自營不順所產生的虧損。據了解,經紀業務還有小幅獲利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一一年併富順證券發揮的效益。如果一一年沒有併購富順證券,一二年的經紀業務恐怕獲利更少。 此外,即使有金控撐腰,但規模不能擠進前十大的券商,包括玉山證券、第一金證券等,一二年也都是虧損的多。這些號子都面臨獎金縮水、年終不佳,甚至進行人力精簡,眼前的年關,恐怕是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一三年證所稅施行後,勢必對一些小型券商的獲利造成更明顯衝擊,而在這樣的效應下,券商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甚至從本業中發展利基,尋找突破,考驗各券商的應變能力。 今年經紀市占率2%以下 小券商營運很辛苦 單位:億元券 商 資本額 11月損益 1~11月累計損益大 華 142 3.10 7.60 國 票 86 0.200.08 康 和 69 0.07 -0.50 第一金 64 -0.19 -0.63 宏 遠 45 0.27 17.00 國 泰 390.10 1.40 大 眾 37 0.11 -0.25 玉 山 30 0.02 -0.06 大 慶 30 0.40 1.20 大 展23 0.10 1.00 資料來源:證交所及公開資訊觀測站 | ||||||
文 / 郭昂
搜搜2012年發生無數變動:被拆分至騰訊其他事業部,幾名高管相繼離職,微博上有消息說,人員流失已經達到40%。曾經幾年的風光投入,也曾引起過百度的緊張,可搜搜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呢?
我說說我的看法。
夢中的新架構
被騰訊從谷歌挖來負責搜索業務的前騰訊副總裁吳軍,曾經在無數地方提到過搜搜搜索的新架構,寄望於此扭轉整個局勢。他在2012年8月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說,「市場上的後來者要想成功,必須比以前的公司有本質的提高,給用戶帶來新的價值。所謂境界,就是要看得遠,看到未來,引導用戶,而不是簡單迎合用戶。」—大概,這個新架構是他認為騰訊搜索要想有「本質提高」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
這個新架構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呢?
搜搜的新架構整體思想來源於谷歌,其將大量的服務器整合起來,建立一個云服務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提供計算和存儲資源,能夠智能地調度和管理各種服務及應用。可以說,這個平台的規模和技術在目前國內互聯網公司中是首屈一指的。
不得不說,這個新架構寄託了吳軍作為技術「大拿」的一種理想,看起來非常夢幻,但在企業的實際運行操作中遇到以下問題:
研發週期極長,佔用了絕大多數研發人員接近兩年的時間,而中間對於現有系統的改進近乎停滯。兩年時間,對互聯網公司而言,可以說是漫長而寶貴的。
新系統和老系統無法兼容,所有底層代碼都要在新平台上重新開發,同時為了過渡購置了數千台服務器,成本消耗極高。
新架構只是底層平台的更新,沒有在上層算法上不斷迭代改進和提高,因此並不能最終解決用戶體驗的問題。
新架構由於技術較為複雜,開發難度高,極易產生較多bug,從開發完成到完全穩定可靠仍然需要一定週期。
搜搜的新架構在年初的新版新聞搜索中進行試水,但系統仍在不斷完善,之後遲遲未能應用於大搜索,直到吳軍離開,仍然沒有成功上線,而這卻消耗了他絕大多數精力。
搜索質量乏力
搜狗發佈的評測報告中,360一上線,其搜索質量便超過搜搜,而我從一些其他搜索引擎公司得到的評測結論,搜搜的質量表現也不太理想。這個與搜搜的投入規模顯然是不相符的,我從很多的碎片信息中感覺,搜搜產品質量乏力,一定程度源於搜搜內部的文化與氛圍問題,沒那股鑽勁兒,缺乏凝聚力。
周鴻禕曾說過「最不好的做法是,每換一撥人換一套技術,文人相輕,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最好,這也是為何有些搜索公司做不大」,其指的正是搜搜。搜搜內部派系林立,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了,很多都是聰明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卻無法擰成一股勁,內耗極其嚴重。
在搜狗內,不少人都把搜索品質當成自己的「命根子」,當遇到Bad case時,絞盡腦汁不睡覺也要想到解決方案。當線上有問題時,都要不顧一切最快速度就行修正,以保證用戶體驗。而在搜搜內,整體卻缺乏這樣的精神,即使影響很大的問題,走排期拖上一個月,甚至要「等新架構上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想要改進搜索體驗,需要無數子技術的不斷迭代和改進,包括分詞、去詞、同義詞、排序、意圖識別、反作弊、鏈接分析等,想做好並非一日之功,很多都是苦功,都是無數非常小甚至不足0.1%的提升堆出來的。而因為這個可見性較差,產品技術人員不願意花精力去研究,而願意去做開放平台等新產品,做完了直接就可以演示。
失控的成本
儘管以上列舉了新架構不夠成功、搜索質量不高的問題,但我一直認為,搜搜走到今天這一步,最大的問題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完全失控。
騰訊為了發展搜索,招募了大量的人才,很多都開出了極高的工資,人員規模及投入甚至和百度非常接近,甚至要高於今天的搜狗和360。而且人員還分佈在北京、深圳甚至美國等不同地區,極大地增加了溝通成本。
而在機器投入上,由於搜搜的老架構性能較為一般,處理同樣的請求量要使用比搜狗更多的機器,而為了新架構又一次性投入數千台機器,在單流量處理成本上要高於競爭對手。
同樣,搜搜為了能夠迅速佔領市場,留住廣告商,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購買流量,2011年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針對搜狗的「打狗行動」,也流血搶佔了快播的渠道。然而,搜搜的變現能力卻無法支撐流量購買方面的大規模投入,可以說買得越多虧得越多,當想止虧時,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成了泡影。
買流量除了拉高成本外,對於搜索產品也是有害無利。關於這一點,吳軍自己也談過:「在非搜索公司進入搜索領域時,大多都過於貪求面上的市場份額,並且找一些無用的流量來充數,比如Bing把使用Office和Windows的幫助以作為搜索,計入流量,這用我們的話講,就是強拉來的流量,而非用戶喜歡和使用產生的,時間一長用戶就煩了,會有副作用。」
2011年中期,我曾經估算過,對比搜狗,搜搜的人力成本約為5~10倍,機器成本約3倍,而變現能力又有差距,使得購買流量虧損較大,又沒有搜狗瀏覽器那樣能夠獲得較好收入的自有渠道。搜狗在低成本運作中,終於達到收支平衡,對於花錢大手大腳的搜搜來說,達到這個目標可以說是遙遙無期。
在很多新聞中可以看到,搜搜幾年內給騰訊虧損了20億元,更重要的是,在百度這個巨頭的籠罩之下,以及搜狗和360的夾擊中,即使再大手筆投入,也看不到太多好轉的希望。可以說,吳軍在技術上打下了不錯的基礎,布了一個局,但騰訊卻很難再給他時間。
(作者為前搜狗網頁搜索效果負責人)
9月份以來,從見證青年天使會的籌備到2013年1月5號,終於見證青年天使會的成立儀式,心情是頗為激動的。天使會的大腕薛蠻子,李開復,徐小平,蔡文勝亦有出席,同時表達了對組織未來的期待。
2012年恰逢TMT寒冬,過去的從業經歷使得我對整個天使投資行業有了一點點認識,夜深人靜的時候,索性寫出來,讓大家來拍磚。
一、目前天使投資行業的現狀及發展思考
1、天使機構化的顧慮
(1)財富能增值嗎
去年接觸相當多數量的私營企業家或個體老闆,苦於沒有投資渠道,聽說天使很火,動輒在幾年內賺十幾倍,幾十倍以上的,就問:把錢拿去做天使,能確保多少收益率和回報啊。
這事真難說,我覺得做天使的,大部分有理想主義情結,而有理想主義的人或許能創造奇蹟,可是創造奇蹟的概率我是回答不出來的,可能全在於運氣。所以用基金的方式去做天使,第一個受限的是募資不容易;第二個是資金盤子大不了,大了,那些錢你很難在一個合理期限內投完。
(2)投什麼靠譜,怎麼投
投熟人是加分的,投熟悉的領域是加分的。其他的我真說不清楚,我記得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自己還能說出個一二三來,現在我覺得都不容易,乾脆就不說了。
如果你背後有大量VC關係網絡,我覺得你可以選擇一個好的項目,不必強調創始人一定有退出渠道關係資源。如果你自己是剛入行不深的天使投資人,我建議你要投資背後有VC關係網絡的創業者。
(3)我能賣的出去嗎,誰是我的下家
賣是一種能力,營銷的能力。往往你需要和潛在接盤的VC有良好的互動,或形成一個圈子,他對你的人品,專業能力,專業判斷產生信任。所以我感覺好的天使機構,除了團隊有強的專業判斷能力外,也是善於關係建設和維護的。
2、加強退出渠道的建設
目前有個大的方向,就是人民幣會逐漸邁向國際化,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國內畸高的通貨膨脹率,估計唯有通過人民幣國際化輸出到國外,才有可能得以緩解。
那麼以後國內企業到國外上市,會變得更加簡單,雖然普遍來看,在國外的一些國家上市的收益率不高,中概念企業在海外市場飽受質疑,但是至少也是一條融資通路。以後退出渠道不僅僅有A股IPO,H股IPO,新三板,還有在澳洲的,法國的,新加坡等國家的資本市場退出渠道。
3、引導政府和民間資本,加強和完善創業投資生態圈的建設
天使階段尤其集中在孵化和初創期的,這麼高的投資風險,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有些類似公益性質,這個時候,政府應該出面了,可以採取設立早期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加大力度扶持初創企業的發展。在這方面,我瞭解到寧波和成都市的政策是比較好的。
再一個,就是玩天使的人多了,VC也要多一點,否則那麼多的天使項目怎麼退啊,這個創投生態鏈上的蚱蜢佈局要合理,否則很容易失衡。
二、天使的「玩法」及「門檻」
目前做天使投資的,策略上大致分為二種:第一種是只投或主要投團隊能看得懂的項目,或專於某一領域,精耕細作,為每個項目提供儘量完善的增值服務,一年投很少項目。第二種,不限制行業,撒網式投資,只要項目感覺好,創業團隊不錯,我就投一部分。對於這種策略的投資,投資人最好要學會分擔風險,要和業內專業型天使或行業大佬聯合起來投資,注重行業內公共關係建設和維護。
青年天使會秘書長牛文文老師提到說:天使是沒有門檻的事業。誠然天使人人都可以做,只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創業的心,又有閒錢就能做。而天使投資要想做的好,它的「門檻」卻比較高,就是打通從天使到VC上的人脈網絡,或者投資人精於某一個行業領域,或者乾脆就是某行業成功的創業者。
三、天使付出「血和淚」,還要有運氣
之所以有這麼些感慨,是因為過去兩年付出了很多「血和淚」,之前在機構裡面做天使投資的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直到今天也一直在路上。
業內有一個知名的天使機構,名字就不說了,因為做的早,基本上在2011年把過去投的項目都退出去了,那自然是皆大歡喜。那是別人做的早,退出時間選擇也很明智。可是當你2011年開始做互聯網投資的時候,在當年你按高價投入了一些項目,在2012年,我估計你很可能不太好過,這有個時間點和運氣的問題。
雖然說冬天很冷,但是春天也快到了,堅持下,也許慢慢就能熬出來。
四、獲得資本的秘密,學會「賣」,把握營銷的本質
非常多的創業者問如何找天使投資人融資,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讓投資人信任你。信任是很難的,首先從陌生到熟悉,然後讓他相信你的人品,以及操作項目的能力。如果不認識投資人,最好找別人推薦。我們這個社會是人情社會,對於一般創業者而言,赤裸裸地靠項目去融資挺難,要找到人去幫助你,同時要學會經營自己的人脈。
五、下一個方向:互聯網和傳統領域的結合
我記得在會議開幕式上,李開復老師曾說互聯網新浪潮已縮短為5年1次,蔡文勝老師建議青年天使會從互聯網走到傳統領域,之前他在真格基金演講時候還提到過PC已死,互聯網行業已經全面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科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行業更替迅速,投資這一類的項目風險往往是非常大的。但是互聯網行業,相較於傳統行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還是較低的,用互聯網的思路做營銷,做品牌傳播,做渠道,做產品設計,都是有可能的。
| ||||||
一、二、三、四、五!當你數到五,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可能已經創造出你工作一年的薪水。 每五秒鐘,鴻海增加的營收就超過台灣上班族的平均年薪。郭台銘的身價約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這個數字約等於二十四萬七千個台灣勞工,工作一年的勞動所得。 擁有這天文數字般的財富後,一般人可能是提早退休,或是環遊世界,但郭台銘每日工時超過十六個小時,是一般台灣上班族的二‧六倍。這在新竹科學園區會被稱為「爆肝工時」,但放在郭台銘身上,他創立鴻海三十九年來,卻是日日如此。 六十三歲的郭台銘,一年休假不到十天,常常一星期飛五、六個城市,一言一行被全世界用放大鏡解讀的高壓緊張生活,但,他似乎樂此不疲。 是什麼樣的驅動力,能讓他一次又一次挑戰極限?當其他人疲累至極、只想閉上眼喘口氣時,郭台銘卻還能精神奕奕的在台上滔滔不絕,幾乎天天開著十幾個小時的馬拉松式會議? 喜歡被群眾簇擁和崇拜軍事化管理,員工呼口號成常規 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王安智認為,支撐郭台銘的最大力量,源自於人對權力的追求。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里蘭(David McClelland)曾提出一個專有名詞:「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也就是想要影響別人行為,改變生活、事情發展的欲望。 麥克里蘭追蹤四百二十二名、在三十二歲時晉升為初階主管的美國電話電報(AT&T)員工,以主題統覺測驗(TAT)測量個人心理特質,將受測者特質分為五層,數字越大、權力需求越高。 研究發現,權力需求在第三級以上的員工,十六年後晉升中高階主管比率達五七%,而第一、二級這類野心較低的員工,晉升比率只有三一%,幾乎差一倍。 王安智解釋,權力需求高的老闆,顯現於外在的特色是喜歡發號施令來塑造、控制他人行為,享受被部屬包圍崇拜。他們勇於承擔工作挑戰,喜歡支配他人,不畏懼做出困難的人際決策(如:解聘、裁員),讓他們更容易爬到事業高峰。他們喜歡高度競爭的運動或遊戲,蒐藏了許多能象徵身分地位的物品,或者篤信特定宗教,希望藉此增強個人影響力。 富士康中國主要廠區中,都設有土地公廟,郭台銘每到一處,第一件事就是上香膜拜,印證此論述。 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分析,權力需求高的大老闆通常連接了「威權領導」(Authoritarian Leadership),尤其是亞洲。他們通常強調君主專權,以軍功行賞提擢,成為華人文化圈的管理特色。 「好,很好,非常好!」二○一二年十月,「富士康之星」(中國優秀員工)到台灣鴻海總部參觀時,主持人只要在台上提問,底下百名員工就齊聲如此大喊。事實上,這是富士康裡的標準口號之一,反映出內部長久的軍事化管理。 享受世界因自己轉動一百五十分鐘會談,提及五十名人 郭台銘出席河南鄭州的「富士康之星」餐會中,來自中國各地的三百多位員工與家屬,一擁而上希望郭台銘簽名;他被群眾給團團圍住,猶如國際巨星般,卻也令人為沒帶保鑣的他捏一把冷汗,但是一旁的員工悄聲說:「沒關係,老闆喜歡這樣!」 「郭台銘很享受『世界因我而轉動』的快感。」一位前鴻海主管評論。 而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五月,郭台銘與中國白色家電龍頭美的集團創辦人何享健,在一百五十分鐘的會談裡,就提到了五十位與他交好的國內外政要及富商,平均每三分鐘就有一位,涵蓋歐、亞、美三大洲。 時常進行「權力演出」公開訓斥犯錯員工,塑造領導魅力 王安智說,這些帝王式老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位置,常在管理員工時進行一場「權力演出」。他們會在一大群員工面前,將犯錯的部屬罵得無地自容,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他們背後的原因,並非真正訓誡員工犯下的過錯,而是為了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權力,甚至塑造出自己的領導魅力。 例如幾年前,一位跟著郭台銘創業至今的鴻海事業群總經理級主管罹癌,偏偏部門裡面又出現了重大疏失,造成集團的巨大損失。檢討會上,郭台銘陷入兩難,一邊是罹癌的兄弟抱病開會,一邊是內部公平,不處理怕壞了以後的規矩;處理又情何以堪? 「最後他(郭台銘)當著那主管面前,臭罵他身邊所有的人,我罵你下面的人給你看,你也難過,就像京劇的『打皇袍』」,一位前鴻海主管說,「他是項羽這一類的魅力型領導,能讓身邊人最後陪他自殺在烏江邊的。」 他們極少授權,猶如古代帝王,以集權維持獨尊位置。王安智分析,因此他們每天雖行程滿檔,但再忙都親力親為。鄭伯壎指出,某種程度這也是時代使然,「因為二○%的人吃了八○%的市場(八二法則),要保住江山,就只能一直往前衝,停不下來」,因此帝王式老闆通常也容易高亢、興奮,精力過人。 而私底下的郭台銘,最愛看的就是清宮劇,對於康熙、雍正、乾隆等清代皇帝的行徑知之甚詳。體現在企業裡面,郭台銘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一年只休假五天而不覺得疲累,一人可以管理上百人,協調集團內十五大事業部,重賞重罰,正如現代帝王一般。 開會像演講只說不聽尋求外在刺激,罵員工找決策靈感 如果要更深入了解郭台銘,一定也要知道他特殊的思考模式。 每天踏出家門、坐上車,郭台銘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秘書沈淑玲,她帶領一群橫跨台北與深圳的秘書群,總數約有二十位,負責聯絡相關主管們到他辦公室長桌開會。與會者圍著長桌排了一圈又一圈,最外圍的第三圈是坐在窗台上,總數可達近四十人。 郭台銘開會,不太聽別人說話,而是自己邊講、邊在白報紙或者白板上振筆疾書,許多重大決策,如八屏一網一雲的「眼球計畫」,就這樣被他寫出來。 「郭台銘很會做公開演講,他是有能力號召群眾的魅力型領袖,」一位前鴻海核心幹部說,「但他不能一個人對著空空的會議室,一定要很多人坐著,不是對他們講話啊!是罵啊!這樣才會有靈感。因為他罵你笨,他一定要比你聰明,就能激盪出更好的想法來。」 管理學教授認為這是「外向型」思考模式,不是形容愛好社交活動,而是思考須有外在刺激,無法一人冥想而得。 不僅如此,郭台銘的許多策略自有其邏輯。開會時,他會突然叫起一位與會者,問:「八屏是哪八屏?背!次序不能錯!」 「手機、平板、NB(筆電)、AIO(一體成型電腦)、portable TV(可攜式電視)、TV(電視)、電子看板、LED大顯示屏。」 「為什麼這麼排?」 「尺寸?」 「錯!是它們跟你眼球的距離!」 尺寸跟眼球距離有什麼不一樣?當然不一樣!因為距離不同,功能需求就不同,例如手機就不需要IPS廣視角,當距離超過手的長度時、如六十吋電視,就不需要觸控,而是聲控或者動作控制,「他邏輯不一樣,很厲害。」一位前鴻海幹部說。 野心,激盪了郭台銘過人的生命力與洞察力,讓他打造出全球企業史的奇蹟。 【延伸閱讀】郭台銘4大驚人數字 4.58秒 賺台灣上班族平均1年薪水1年工作時數是一般台灣人工時的 2.6倍1人身價等於 24.7萬名 台灣勞工年薪總和直接管上百名主管,是台灣老闆平均管理8.2人的 12倍 【延伸閱讀】在台灣,郭台銘1天會做8件事 1.讀報:一早先讀科技產業相關新聞2.抵達總部前,打電話給秘書群聯絡相關幹部到場開會,早上9點左右抵達土城總部虎躍廠3.拜拜至土地公廟,向土地公和關公參拜祈福4.批公文上百位主要幹部的出差等申請單,全部親自審核手批5.開會與會者從2、3位,逐漸擴增近40人,時間達10餘小時,直至晚上9、10點6.吃養生餐三餐飲食由專職醫師配合節氣調配特製7.練瑜伽注重養生,晚上會做瑜伽8.看清宮劇愛看清宮劇,對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事蹟十分了解,決策也以此為借鏡 整理:王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