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否對社會有害?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868064這裡討論的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是指:將銀行的貸款轉化成證券在市場上交易。
首先,資產證券化對銀行沒有實質意義。比如放貸10000元,本來可以賺500元的利息,證券化後用10200賣給別人,只賺200塊。然後用這10200元繼續放貸,然後再轉賣給別人賺差價。因為一筆貸款的總收益率已經確定,證券化後只是將這些收益重新做了分配而已,所以從整體來說,貸款收益率不會提高。如果槓桿率相同,淨資產收益率(ROE)不變,長期看,賺的錢是一樣的,這對銀行業來說沒有實質意義。
其次,若資產證券化後槓桿率提高,銀行的經營風險將會提高,有害而無益。一旦遇到金融危機,槓桿率高的公司更容易破產。如果為了提高槓桿搞證券化,還不如直接降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
再次,資產證券化後,貸款風險將指數倍增加。你如果向銀行貸款,那麼借錢的對象直接就是銀行,銀行會認真檢查你的抵押物價值,確保你能按期還款,並且會想盡辦法保證你能按時還款。貸款證券化後,銀行貸完款轉手就把貸款賣給了其他人,有的甚至會經過多次轉手,當貸款出現違約時,銀行也不會承擔損失,所以銀行沒有動力去確保貸款能夠按時還款。這正是美國2007年發生次貸危機的根源,資產證券化讓風險變成泡影,使得放貸者忽視風險的存在,使得貸款風險成指數倍增加。
既然貸款資產證券化沒有意義,並且會使得貸款風險成倍增加,那為何要干這個事?
有人說可以讓評級公司來給貸款識別風險,若這個有效,次貸危機就不會爆發了。若一筆貸款不在發放時確定風險,事後誰又能確定風險?將老婆娶回家,再問別人合不合適?放貸時已經產生了風險,後面就看哪個冤大頭去承擔,源頭失控,後患無窮。
有人說貸款資產證券化是為了讓貸款資產提前變現以增加流動性,這個理由就像是一個人吃撐了又吐出來一樣,缺現金你可以少貸點款嘛。
這個貼子的最初啟示來自於巴菲特在股東信中對旗下移動房屋貸款公司的論述,他說他會持有全部貸款,不會為了賺快錢和流動性而去證券化。另外請看官們就事論事。
A股市場的那些荒唐事兒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894659(1)上市公司送增股份,與股民同樂。不知道什麼原因,股民喜歡上市公司送股、轉增股、拆股,上市公司投其所好,一起做沒有意義的事情,送股還要交稅,反而損害股東利益。送轉股既不會把公司這塊蛋糕的價值做大,也不會讓股價的性價比更高,但是股民喜歡,沒有理由。
(2)上市公司邊分紅邊融資,與證監會同樂。不知道什麼原因,證監會和股民都要求必須分紅,於是一些邊際投資收益率很高的公司一邊分紅一般融資,分紅還要交稅,股東和公司都受損,只有一個人得利,這個人就是財政局。該分不分紅得從公司的價值出發,得看邊際投資收益率是否高於平均水平。
(3)打新股能賺錢。投行、公司管理層、媒體合謀把公司的發行價炒得高的離譜,但是不要緊,多高的發行價都會在上市第一天被再次爆炒,於是有了全民打新股。難以想像,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竟然一次次重複精彩的上演。成熟市場的新股一般會跌三年,等水分擠干再說,請參考香港。
(4)管理層股票期權價格固定,且在分紅時除權。例如一個公司的淨資產為1元,ROE為15%,員工股票行權價為1元,管理層啥事不用干,如果利潤全部不分紅,5年後的淨資產為2元,股票的價格也會容易的到達2元,這些期權就這麼自然的翻倍了。因為公司利潤屬於股東,若留在公司,本應該相應提高期權的價格,若全部分紅,期權價格應該保持不變,除權是荒唐的。用股東的資本給期權賺錢,再無用的管理層也能做到,只需要把這些利潤放在銀行裡,也能賺取滾存利息。
(5)管理層股票期權價格打折、門檻若無。有些上市公司竟然公然把股票期權的價格按照市價打對折,並設置無需努力既能完成的行權指標,這和搶銀行有什麼區別,公然搶劫,股東和證監會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嘴。
(6)股民不相信愛情。巴菲特以內在價值的三分之一價格1.6港元買入中石油,在五年後以13港元賣出,而可愛的A股股民以內在價值的三倍48元買入,最後剩8元,忍痛割肉,大吼一聲:再也不相信巴菲特和價值投資了。不罵你們,朕做不到啊。
(7)股民喜歡三無的小公司,無品牌、無渠道、無技術,厭惡藍籌。發揮想像力把三無的容易炒起來的創業板炒上天,把前景清晰但難以撼動的藍籌高富美打進地獄。
(8)不停圈錢,不停糟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某知名公司連年虧損,上市以來未給股東賺哪怕一毛錢,還連年融資,股民還樂此不疲的送錢。
@耐力投資(9)上市公司不敢分紅,怕一分紅小股東就全跑了。
@蜻蜓隊長(10)只吃不拉。想上市容易,想退市難於上青天,導致ST股被爆炒,因為摸準了底線。
@polox歡迎繼續添加。
自我強化的商業模式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948742一些公司能夠形成用戶和公司之間的相互強化,使得胖者愈胖,瘦子消亡。
例如在電視和互聯網出現之前的報紙行業,幾乎所有城市都變成只有一家報紙。競爭存在時,在發行量上有明顯優勢的報紙自然會獲得最多的廣告。於是廣告吸引讀者,讀者吸引廣告,這種相互強化過程會導致弱勢報紙的淘汰。
例如即時通訊軟件,用戶越多,找朋友越容易,於是吸引更多的用戶,相互強化,有領先優勢的騰訊QQ不斷成長為實際上的壟斷者,而其它弱勢即時通訊軟件都逐步消亡了。
例如零售業,連鎖零售規模越大、客戶越多,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越強,議價能力越強提供的商品越豐富、越便宜,商品越豐富、越便宜,吸引的客戶也就越多,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反饋機制,因此能複製膨脹,誕生沃爾瑪這種大牛股。
網上零售店像亞馬遜、京東商城也有這個特性,用戶越多,單位成本越低、品類越多,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相互強化。
但是,零售業的這種自我強化容易受到新技術帶來更低成本平台的顛覆,例如沃爾瑪的零售連鎖衝擊百貨,網購衝擊零售連鎖。同一平台的成本改善有其上限,新平台對成本的改善造成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自我強化和網絡效應有區別,網絡效應是單向的,自我強化是雙向的,是用戶規模與公司特性之間的相互強化。
關於貧窮和拖延的天才發現
|
|
2013-09-09 NCW |
|
□ 安替 文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 :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研究的主導者是哈佛大學 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 Mullainathan) —— 他29歲 時 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 萬美元獎金 ;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沙菲(Elda Shafir) 。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國阿斯彭論壇上演示,論文發表于美國《科學》雜誌, 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在9月3日發佈,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 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 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里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這個問題,會去找各種時間管理“聖經”反複研讀,但“天才”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繫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 ,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 。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 ;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 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啓示。以下試 舉幾例—— 例一:美國共和黨認為窮 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 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 :時間不夠怎麼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我們每天都處於信 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 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作者為專欄作家 |
|
喬布斯唯一的上司:怎樣去發現下一個喬布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195.html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諾蘭•布什內爾這個名字對於管理人員來說並不陌生。他創立了電子遊戲公司雅達利(Atari)、兒童娛樂餐飲連鎖企業查理芝士(ChuckE.Cheese)以及其他二十幾家公司。他是史蒂夫•喬布斯屈指可數的老上司之一。掌握創造型人才並留住他們是布什內爾久經磨練的一項能力,而他的新書《發現下一個史蒂夫•喬布斯》就是要告訴別人怎樣做到這一點。
布什內爾的建議往往顯得有悖於人們的直覺,比如「聘用那些討人厭的傢伙」,「別去管什麼文憑」,「失敗時要慶祝」以及「要鼓勵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嗎?」但隨著書的內容向前推進,布什內爾向讀者介紹了一種鼓勵大膽行為、激活員工思維的工作理念。以下是本刊在該書出版後對布什內爾的採訪。
《財富》:當初為什麼要寫書呢?
諾蘭•布什內爾:身為一名工程師,我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總是遊刃有餘。但我有閱讀障礙,在單詞拼寫方面也很糟糕。所以寫書這個主意對我來說並不合適。我從腦科學入手,它是這樣說的:「去做那些你覺得自己做不了的事。讓自己一直覺得彆扭。」就這樣,我列出了一系列我覺得不適合自己做的事,包括「寫書」。
是什麼促使你選擇了這個主題?
實際上,剛開始我想寫一本科幻小說。和出版社接觸後,幫我出書的那位仁兄說:「你知道嗎諾蘭,你的第一本書應該是非文學類作品,比如說,一本商業題材的書。」他覺得既然我是唯一一個曾經聘用過史蒂夫•喬布斯的人,這對我的第一本書來說應該是個好題目。他還覺得以史蒂夫為例來探討創造性是一本商業題材書籍的絕佳素材。
你的許多建議似乎都有悖於傳統的管理觀念。能談談你的管理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嗎?
雅達利成立後,我們一無資金,二無工廠。那個年代過於久遠,連風險投資都沒有,所以我們不得不自立更生。雖然我們做出了遊戲,但芝加哥的一些公司所擁有的資源遠遠超過我們。所以我就想,我們真正的資產只有過人的謀略和創新。創造性文化對我們來說不僅重要,而且是一種生存能力,因為在其他方面別人都比我們強。依靠創造性,我們最終不光得以主宰街機遊戲市場,還成了家用遊戲機市場的主導者。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我們的創造性方法,而它也變成了雅達利基因的一部分。
現在,許多初創型公司似乎都在向這樣的思路靠攏,但在那個時候,這樣做的只有雅達利。
當時史蒂夫•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都在雅達利,所以他們把雅達利的許多準則都帶到了蘋果公司(Apple)。突然之間,蘋果和雅達利成了硅谷裡面真正稱得上酷的公司,許多人看到這種局面後就想到:「我們確實應該效仿這樣的做法。」
你在這本書裡建議「聘用那些討人厭的傢伙」和「那些瘋狂的傢伙」。這對你有什麼反作用嗎?
有些人是因為煩人而遭人討厭,沒有哪家公司需要這樣的人。但很多情況下,非常高傲的人也很討人厭,而公司要能為這種人找到容身之處,並且多多少少要把他們和主流體系隔離開來,這樣他們身上令人討厭的地方就不會帶來危害。有時候,出了技術問題,而你身邊最聰明的人恰好是那個惹人討厭的傢伙,你會真心希望他是你的團隊成員。
蘋果公司以嚴格和保密著稱。你覺得史蒂夫•喬布斯是不是扭曲了你的一些想法嗎?
我覺得確實如此。實際上,我知道他們扭曲了我的想法。真正的問題在於,秘密可以成為一種工具,但我也覺得他們的秘密太多了。我覺得和谷歌(Google)相比,蘋果過於遮遮掩掩,谷歌對自己正在進行的項目則相當開放。實際上,變得開放以後,你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幫助,而蘋果在這方面一直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你覺得其他關於史蒂夫•喬布斯的書和你的記憶吻合嗎?
我覺得只要提到某個人,所有文章中提到他們的事情就都會湧現出來。我想我沒有看到什麼大的偏差,很多時候都是細節上或者側重點的問題。我想我和他的私人關係能填補一些空白點,讓人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喬布斯。
你在書裡談到了哪些情況下你會允許員工在上班時間睡覺。這個觀念已經進入了許多不同的公司。你認為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呢?
如今在工作方面的一個問題是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界線不明。美國宇航局(NASA)對打盹的好處做了大量研究。它能讓人重新精神煥發,有時候在午飯後小睡20分鐘能讓整個下午的工作效率倍增。
我覺得經營一家好公司的根本就是要公平。不要去打擾別人的自由時間。這麼幹絕對是錯的,會降低效率,原因是現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腦力勞動者,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態度。如果總是在做事情,工作態度就會非常、非常迅速地偏離正確的方向。
從雅達利到其他公司,你覺得自己的管理風格有什麼發展變化嗎?
當然有變化。它肯定經歷了發展變化,而且多多少少變得更完善了。但在這期間,我的核心準則一直都相當統一。
這些核心準則是什麼?
把員工當成年人對待。注重結果而不是過程。以能力取人,而不是那些必需的文憑。在我用過的最好的工程師中,有些人是自學成才。其中有幾個甚至都連高中都沒有畢業,更不用說大學了。我覺得主要是要聘用那些有創造力、心態快樂的人。如果不快樂,他們就不會非常優秀。一家管理合理的公司能讓人們保持愉悅的心情。我一直都在想辦法把重心放在這方面。「快樂」和人們做多少工作無關。和它有關的因素包括尊重、分工明確以及參與讓自己感到驕傲的項目。
你說輟學的人能在創業領域發揮很大作用。那麼你覺得教育應該在商業領域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當前教育的一大問題是它過於落後,和企業界的差距過大。學術圈的根本特性就是它變化緩慢。也就是說它和市場越來越脫節。這就讓高等教育變得沒用。它缺乏目標。因此,一個充滿熱情、活力十足的自學者和現實的聯繫程度以及他的價值都會遠遠超過一個計算機學博士。如今的教育真丟人。
你的公司BrainRush的業務重點就是教育,對嗎?
對。我們爭取做到這一點,這樣我們就能在許多方面加快人們的學習速度,從而糾正教育出現的問題,同時填補教育的漏洞。在我們的內部測試中,我們已經能證明學習速度可以提高10倍,這一點真的很了不起。
你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的思路是用一個軟件來掌握時間,同時遵循一些確實非常有效的原則。
據我所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遊戲,對吧?
本質上是一些遊戲規則,遊戲並不多。老師們可以把他們的授課內容放到我們製作的模板裡,然後使用加速功能。我們的工作立足於非常嚴肅的腦科學。
是什麼讓你對建立這樣一家公司感興趣的呢?
我知道人們能在遊戲中學到多少東西。我有八個孩子,所以作為教育消費者我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教育領域。我知道而且也感覺到,如果我們對隱藏在教與學背後的腦科學再多一點點瞭解的話,情況就能得到極大的改善。可惜的是,教育界仍緊抱著19世紀的制度不放,我覺得這樣不對。
養活八個孩子是什麼感覺?
很高興。這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棒的事。
如果你不介意的話,能問一下你現在多大了嗎?
我剛剛70歲。嗯,聽上去很老了,但我觀察世界的雙眼仍然只有14歲。
聽起來你好像一直都非常非常忙。
我不知道工作和娛樂有什麼區別,所以,我也不知道退休為何物。
巴西Sergpipe海岸附近發現新的石油儲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101巴西國家石油管理局透露,在巴西東北部塞爾希培州海岸發現了大儲量的石油,意味著巴西這個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即將迎來石油開發的新篇章。
石油管理局局長Magda Chambriard週三表示,2016年之前不會公佈此次發現石油儲量的具體數據。
以往巴西大部分的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該國東南部,該區域在過去幾年裡發現了數以億記的海上石油儲量,主要集中在深海鹽層下。
本週一,一個由殼牌、道達爾、兩家中國公司和巴西的國營石油公司——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組成的財團,贏得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區域開採不超過120億桶石油的權利。
參考俄羅斯與中國簽署的兩項石油銷售協議,2700億美元分25年購買25億桶石油,850億美元分10年購買7億桶石油,可以想見開採120億桶石油的協議總價會是怎樣一個數字。
民生銀行的短板和潛力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5923427目前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正在你爭我趕,三者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接近,並且各具特色,民生銀行以小微貸款見長,興業銀行的同業有聲有色,招商銀行的低負債成本頗具優勢。
從三家銀行的三季報來分析其營業收入結構,能夠窺見一些信息,下圖為三家銀行的數據。
查看原图表中可看出:
(1)利息收入同比,民生銀行增速最快為23.2%,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別為20.1%和12%,說明民生銀行的營收源頭利息收入增長最強勁。從中報來看,民生和興業主要靠同業的高速增長來提高利息收入。
(2)利息支出同比,民生銀行的利息支出增速高達42.4%,遠超利息收入的增速,造成淨利息收入只增長了5.7%,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利息支出增速和利息收入增速基本一致,所以兩者的淨利息收入增速和利息收入增速也基本一致。
(3)非息收入佔比,民生銀行最高為29.5%,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別為21.4%和24.6%。
(4)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比,用該指標來表徵負債成本,民生銀行的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比最高為55.1%,同比增長了7.4個百分點,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比分別為54.3%和41.7%,同比變化較小。從中報看,民生和興業由於同業收入佔比高,所該項指標也高,另外是活期存款佔比小導致存款成本高。
民生銀行的短板:
負債端的高成本是民生銀行的短板,今年前三季度,特別是第三季度錢慌導致其利息支出大幅增長,所以三季報的利潤增速低於市場預期,相比而言,招商銀行的負債成本有顯著優勢。
深層次看,招商銀行的活期存款比例接近50%,個人客戶比例高,體現出零售銀行負債成本低的優勢,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的個人客戶比例低,以致負債成本居高不下。民生銀行雖然利息收入增長強勁,但居高不下的負債成本導致淨利息收入增長乏力。
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個人客戶佔比小的銀行其負債成本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如何應對是決定未來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
民生銀行的潛力:
(1)資產端確立優勢。民生銀行的小微貸款初步建立了競爭優勢,從近2年個人貸款利息收入的強勁增長可以看出端倪。三季度末,小微客戶客戶約170萬戶,小微貸款餘額4049億元,這些高收益的貸款為利息收入的強勁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另外,民營企業和高端客戶的客戶定位也符合市場規律,並有效規避國有企業產能過剩的壞賬風險。
(2)負債端的變革希望。估計在6月錢慌之後,民生銀行管理層看到了負債端短板帶來的窘境,痛定思痛,快速推出小區銀行戰略,希望彌補負債端的短板。若小區銀行一旦成功,將使得個人客戶比例和活期存款比例大幅增長,負債端成本將會顯著降低,再結合資產端的優勢,兩頭貫通,類似於富國銀行,前景不可限量。
$白雲山(SH600332)$雪球組織的價值發現之旅 許大淼
http://xueqiu.com/1460633374/26019674$白雲山(SH600332)$雪球組織的價值發現之旅對我來說是從北京到廣州2100公里,放棄了比亞迪和美的集團的調研,即使今年市場表現頗佳,但始終不是我的菜,一行千里只為廣藥白雲山。或許是雪球調整了調研時間,或許是那天廣州零星小雨,或許是近期白雲山稀里嘩啦的股價,結果是來的人並不多。廣藥董秘龐建輝先生和秘書處的一個MM接待了我們,下面將主要交流情況做一介紹:
一、關於王老吉。廣藥做的確實很辛苦,遭到的非議遠比鼓勵多,輿論的道德綁架和上市公司的角色注定廣藥只能臥薪嘗膽埋頭苦幹。2013年王老吉的銷量超加多寶會是大概率事件,涼茶行業兩強壟斷格局顯現,公司也會通過產品創新破解行業天花板。綠盒的問題上似乎廣藥也比較撓頭,人家一面力挺加多寶,一面拿著廣藥的分紅,我想綠盒董事會可怎麼弄啊,龐總也沒給答案,但昨天的新聞廣藥集團起訴王老吉股份,依稀看到了未來解決的思路。王老吉的問題是多數同行調研的朋友最關注的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未來2年王老吉的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但銷售費用的增長將快於利潤增長。
二、關於大健康。50億投資的大健康戰略說明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公司也在沿著這個戰略目標積極努力,至於這點上我還覺得把這個特別的公告一字一句的再讀一遍。
三、關於醫藥板塊。醫藥行業大環境比較複雜,整體上是政策利好的,基藥對公司似乎是雙刃劍,獨家產品雖價高但也需醫院使用才能增加銷量,其他產品入了基藥量升價跌一樣困擾,在糾結中廣藥的目標是實現兩位數增長。
四、關於三舊改造。這個問題上公司的想法很多,東西南北不同規劃方案,不求一次性土地出讓收入,更願意做些長久規劃,不僅讓我YY和大健康戰略的關係。但受困於政府推進,目前還需持續關注。
五、關於乙肝疫苗。這部分還是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沒個定論,難度不小暫時不要納入上市公司的估值裡為好。
六、關於下一個大板塊。交流過程中龐總提過好幾次大醫藥,大健康和未來下一個大板塊,是什麼吶?龐總沒說,大家來猜。
小結:好公司和好股價是兩回事,也許是我自己的偏愛,路遙知馬力,看好白雲山。
【TMT投資小技巧】發現垂直領域的平台價值 為夢想轉型
http://xueqiu.com/1208469199/26034267上一篇《TMT投資小技巧:尋找高科技企業的業績彈性和避免踩雷》中提到TMT行業一大特點是前期研發投入大,壓制了業績的釋放,如果會計處理保守,且後期新研發的產品帶來銷售較大增長,那麼將帶來業績的爆發增長和股價的翻倍飆升。
http://xueqiu.com/1208469199/25813193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TMT中的互聯網行業特點,試圖抓住投資相關標的的合適時機。互聯網行業一大特點是:前期大量燒錢投入,通過「免費」、「優質的內容」和「社交關係」等方式積累大量的粘性用戶,進而推出各種增值服務,利用海量用戶的長尾效應實現不可思議的盈利增長。
那麼,這就注定了他們在前期,甚至很長時期內報表各種不好看,持有者被誤以為是投機者,這其實都是因為大家忽略了他們的平台價值。
舉個例子:
$東方財富(SZ300059)$ 2013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9.82%,淨利潤同比下降139.26%,然而它今年的漲幅卻超過300%,市值125億左右。中報公佈了目前國內有效股票賬戶數是1.4億左右,基金賬戶數是0.4億左右;用戶在各財經類網站中瀏覽的時間有一半是在東方財富網,該網站日均用戶到達數是800多萬。基於這些數據,我們拍腦袋的假設:中國有2億左右的各種理財人群,其中10%是東財網的粘性用戶,即2000萬人,由於東財網推出了基金購買、活期寶、定期寶、LEVEL2交易軟件等等各種增值服務,如果未來平均每個用戶每年願意花100元來享受這些服務,那麼,單單增值服務一年收入就是20億,而100元對於賬戶10萬左右理財人群只相當於一筆全倉交易的手續費。如果東財網的互聯網券商牌照獲批了呢,你還覺得它125億市值是高估嗎?
通常大家會用用戶數量、用戶粘度和用戶單位時間帶來的潛在價值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平台的價值。如何進一步分析呢?我提一個思路:互聯網平台解決的是一對供求關係中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把平台的價值也拆分成供需雙方來衡量:
平台價值 = 用戶量 * 單個用戶價值
= 內容供給方帶來的價值 + 內容需求方帶來的價值
= 供給方用戶量 * 每個用戶帶來的價值 + 需求方用戶量 * 用戶粘度 * 用戶單位時間潛在價值
在這個等式中,內容供給方可能帶來的價值有: 廣告收入、會員費收入(比如天貓開店收費)、收益分成(APP store模式)等,內容需求方可能帶來的價值主要是各種增值服務收入。
單看平台和供給方的博弈:如果供給方數量越多,行業競爭越激烈,那麼能帶來的價值就越高。比如
$搜房(SFUN)$、
$三六五網(SZ300295)$ 等地產類平台,一大部分的收入來源是各個房地產商的廣告費,如果接下來房地產步入不景氣,那麼廣告的投入會更大,甚至出現網上團購等收益分成的收入模式。反之,如果供給方處於寡頭和強勢地位,那麼帶來的價值甚至有可能是負的,比如視頻網站,上游內容供給方在牌照管制下處於寡頭地位,視頻網站需要付高額的版權費才能獲取到高質量的內容。
相應的,平台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在博弈中的話語權,平台分為綜合類平台(如微博),和垂直領域平台(如雪球)。垂直平台的用戶特點是同一類用戶,因此它給供給方能帶來的價值更大,比如一傢俬募想募集一款產品,那麼來雪球做廣告的效果遠好於去微博做廣告的效果。如果一個垂直領域內,只有一家特別突出處於壟斷地位的平台,那麼他的價值就更大了。
總結一句話: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傳統行業裡,處於壟斷地位的垂直互聯網平台,將具有很大的供給方帶來的價值。相關A股標的還有:
$上海鋼聯(SZ300226)$ 、
$生意寶(SZ002095)$ 等。
再看平台和需求方的博弈:如果需求方數量越多,越符合長尾分佈,那麼需求方給平台帶來的價值也越大,因為處於弱勢的單個用戶只能依賴平台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垂直領域用戶能帶來的潛在價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理財領域的用戶都是比較有閒錢的,地產交易領域的用戶都是要做一筆大交易的,奢侈品領域的用戶都對價格不敏感等等。
相應的,平台需要提高粘性,可以通過縱向一體化的策略來實現,因為用戶總是希望在一個APP中搞定所有的事,比如從開戶到交易到收益統計,從數據分析到與股友交流,如果都能在一個APP中完成,那麼它對用戶的粘性是很強的;地產網站則一般都包括新房、二手房、裝修、小區業主論壇等一條龍服務;
$去哪兒網(QUNR)$ 則從訂機票開始擴展到接機送機服務了。
總結一句話:一個用戶越符合長尾分佈、縱向一體化服務做得越好、客群越捨得花錢的平台,將具有很大的需求方帶來的價值。相關A股標的還有:
$中國平安(SH601318)$的互聯網金融戰略、
$網宿科技(SZ300017)$ 將要推出的移動互聯網CDN云平台、
$中南傳媒(SH601098)$ 正在推廣的電子書包等。
綜上,我們探討了一些嘗試給互聯網平台進行估值的考慮因素,希望大家一起來補充,一起挖掘那些被低估的、處於爆發前夜的垂直領域平台。
被抄了底的80後一代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6052849《異類》一書中分析了美國30年代出生的人為什麼是美國最幸運的一代人。大蕭條讓許多家庭都不要孩子,1920年美國人口出生率為2.77%,到1935年降到1.87%,隨後開始上升,到1950年時為2.41%。
30年代出生的人數少,受教育條件好,師資充足,上大學的入學率高,成人後只要想工作就能找到工作。並且這代人剛好躲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成人後迎來戰後重建的經濟繁榮期。
美國股市在1929年泡沫破裂後深度調整,經濟進入大蕭條後的漫漫恢復期,30年代出生的人長大後剛好遇到50年代開始的大牛市。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大學畢業後正好是美國股市牛市週期開始,巴菲特合夥公司時期(1957-1969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年均收益率為7.4%。
美國悲劇的一代人是1910-1925年出生的人,經歷了奪走世界十分之一人口的大流感,隨後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是大蕭條,然後又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部分人的命運被注定艱難。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經歷了2次主要的嬰兒潮,第一次是在1962-1972年十年間,年均增加嬰兒約2500萬人,第二次嬰兒潮是1981-1991年十年間,年均增加嬰兒約2250萬人。
2次嬰兒潮之間間隔約20年,第二次嬰兒潮剛好是第一次嬰兒潮出生人口的子女,但第3次嬰兒潮沒有在2001年左右出現,說明計劃生育政策起到累計效果。
查看原圖70後抄底了中國
人口出生率處在低位,教育環境寬鬆,師資充足,升學率高,就業競爭壓力小,進入公司後陞遷競爭小,又遇到改革開放初期,遇到各種制度改變留下的機會,例如抄了2005年A股的大底,抄了2000-2007年房市的底,也就是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底。
中國70年代人的機遇比較類似美國3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正好錯過文化大革命,迎來了改革開放提供的機遇。
80後被抄了底
80後出生正遇到嬰兒潮高峰期,上小學時一個班級60人,家庭條件差或兄弟姐妹多的還沒錢上學,考試競爭大導致上大學概率低,擴招後大學生過多導致畢業了發現就業競爭也大,就業了發現房子也漲起來了,遇到2006年A股大底時,剛就業手裡也沒錢,看著大底乾瞪眼。
雖然80後被抄了底,但機遇也很多。當代中國的繁榮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國泰民安,雖然有各種不足,但和平繁榮提供的環境正是創業的大好環境,民國時代最好的道路恐怕是去當兵鬧革命,目前最好的道路恐怕是創業經商。在民主法制的大趨勢下,當官或做公務員恐怕灰色利益越來越少,市場經濟時代是個創富時代,只要一生抓住一二次機會,即可令不白活。
命運造人,多數人的成功大部分是運氣,再結合自身順應時代的努力。運氣包括時代機會、父輩提供的機會、成長環境提供的機會、國家提供的機會、他人提供的機會。巴菲特說自己的成功是中了卵巢彩票,恐怕是發自內心的說法。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