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HR風口已來,企業社保如何玩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1673.shtml
企業級服務SaaS企業在很多不同的領域提供服務,究竟哪個領域的SaaS企業能夠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Redpoint Ventures聯合合夥人湯姆斯·湯古茨根據買家的不同,將所有已經上市的SaaS軟件企業分成了大約50個類別,在面對不同市場的軟件企業之間進行比較,結果顯示,HR服務類的SaaS企業和銷售類的SaaS企業市場規模最大,分別達到了500億美元。
據海比研究預測,2020年,中國SaaS型HR提供商的收入總規模將達到90億元人民幣,未來5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80%。HR雲服務市場的主要收入將從單獨的HR軟件收入,轉向為基於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增值服務、招聘服務、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等多種業務收入並舉。
當然,這是有道理的。企業永遠都需要做招聘工作,如果一個工具能提高企業的招聘效率和質量,那麽一定會有企業花錢使用它,人力資源SaaS服務是很必要的。
而且,每年10%-15%的人力成本增長已成為趨勢,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已經過去,在中國願意做低端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發生了普遍的提高。
目前,HR SaaS軟件的各模塊主要有招聘、績效、人事系統、薪酬、考勤、福利、elerning在線學習系統等,創業者一般是先切入一個細分領域,再擴展成為幫助企業對員工招聘、社保、福利、薪酬、員工關系等方面進行一站式管理,甚至希望可以做成人才管理軟件,以人才的定義,招募,甄選,評估,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是產出公司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
目前,國外HR市場入局者有:從招聘管理軟件切入的Taleo(被orecle以 19億美元收購)和Kenexa(被IBM以13億美元收購 )、從績效管理軟件切入的successfactors(被sap以34億美元收購)、從人事系統切入的workday、從保險切入的zenefits等。
國內的公司主要有:從人才評測和招聘管理切入的北森、從社保切入的51社保和金柚網,還有才到eHR、HRday、dayHR等。
在美國市場,HR領域創業者針對的客戶市場都是中大型客戶。在國內市場中,北森是做中大型客戶,其余的偏向於中小企業。
金柚網郭偉曾表示,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來說,HR的工作面臨幾個痛點:中小企業的HR往往同時負責招聘、繳納社保等工作,還要處理瑣碎的行政事務;中小企業在“招人難、留人難”問題上更明顯;傳統的HR外包由於主要采取電話、郵件溝通模式,不可避免地還是會產生大量的溝通成本及潛在的信息溝通不暢的風險。在企業外包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時,HR部門的管理、運作成本可能不降反升。中國的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5%,約有4600萬家,這是個大市場。
企業社保需要找到創新模式
不過,北森CEO紀偉國表示,目前HR管理軟件很多沒有社保這個模塊。在他看來,做社保問題不是在於軟件,更重要的是和網站、保險公司做大量接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營體系。
在國外,涉足保險這方面並做的很好的公司有HR公司zenefits,成立不到2年估值45億美元,這相當於4個半“獨角獸”(估值達十億美元公司)。
Zenefits的模式是面向員工數不到1000人的企業提供免費軟件及服務(SaaS),包括新員工登記、工資、福利、休假等人力資源管理功能,如果有客戶通過Zenefits軟件購買保險,那麽該公司會向保險公司收取傭金。這相當於Uber和Airbnb模式,把傳統保險中介的環節略去了。
在國內,對標Zenefits比較典型的企業有51社保和金柚網。51社保創始人余清泉介紹,企業社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員工社保作為一項國家強制性的要求,不僅是管理的剛需,黏性也很大,但面臨的挑戰很多。
一方面社保政策複雜、企業內部經辦落後,51社保發布的《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調研顯示,以現行養老金計算辦法為例,僅8.98%HR可以完全清楚解釋,59.24%HR只能表示“完全不懂”或“略知一二”。企業內部社保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78.58%企業仍采用EXCEL手工計算,僅有11.57%企業借助了ERP或eHR軟件工具。
另一方面,企業社保面臨跨地區差異、職業化程度低等艱巨挑戰。36%的企業呈現出員工分布全國化趨勢,由於社保政策實務的屬地差異性,社保經辦難度加大。企業內部社保崗位職業化程度低、流動性大,企業社保風險加大。
正如紀偉國而言,國內外的社保環境差異很大。“美國保險都是商業化的,沒有社保,市面上大量經濟保險人幫你買保險,通過保險公司買就行,是很成熟的。而國內社保管理的難度在於各地的社保體系各異,有些社保不聯網只能人工去交,更不可能返傭金。
目前看來,切入企業社保市場的創業公司需要找到創新模式真正解決企業的痛點。“大公司的社保完全可以自己做,小企業才會把社保工作進行外包,但是小企業的資金又有限,這個市場還需要一些時間。”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阿里影业:钱多就能玩转影视圈?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7.htm
一年前,马云以资本开路,豪掷62亿港元高调杀入影视圈。光环效应之下,阿里影业股价飙升,缔造资本市场神话,跟随马云的“小伙伴们”亦赚个盆满钵溢。
新手跨界注定道路崎岖,马云入主阿里影业之后突遇财务陷阱,破财逾3亿元。被迫停牌4个月之后,公司股价重挫,市值腰斩跌去六成。
阿里影业随即启动三项资本运作,力邀当红影星赵薇等人入股,公告阿里集团两项资产注入,巨资竞购票务公司。重组过后,阿里影业股价疯涨,再造资本盛宴,明星赵薇亦变身“股神”。
但是,膨胀的市值泡沫难掩惨淡业绩,经营一周年的阿里影业亏损大增、新作寥寥,手握重金而无处烧钱。时下,马云再导演阿里影业融得百亿巨资,钱多能否玩转影视圈?
杜冬东/文

2015年6月11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按2.9港元/股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资金净额121亿港元。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一年前,马云借道香港资本市场,挥斥重金将文化中国传播(01060.HK)纳入阿里麾下,易名“阿里影业”,高调杀入影视圈,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阿里影业声称,“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探索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电商定制模式,利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电商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发展电影O2O相关业务,实现电子商务与文化产业的跨行业深度合作”。
这家被视作阿里集团进军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旗舰企业,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影视公司。然而,一年间马云虽费尽心思运作,但跨界之路似乎不尽如人
意。遭遇财务陷阱被迫停牌4个多月,阿里影业经营一年业绩寥寥。这家市值高达800亿港元的公司,2014年总收入仅1.27亿元,同比下降
63.6%,2014年净亏损更是高达4.15亿元。
惨淡的经营业绩之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影业又将如何玩转影视圈?
豪掷62亿港元,菜鸟初入场
马云对电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据传,他在创业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有时甚至绝望,正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鼓励他坚持下去。事业有成之后,他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电商生意。一年前,马云豪掷千金开始追寻心中的电影梦。
2014年6月25日,文化中国传播公告称,阿里巴巴通过旗下公司Ali
CV出资62.44亿港元,以0.5港元/股(较2014年2月24日收市价0.63港元/股折让约20.63%)的价格认购该公司124.88亿股股
份,持股比例达59.61%。这标志着阿里巴巴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马云正式杀入影视圈。
公告称,认购之后的文化中国传播总股本扩大至209.51亿股。其中,阿里巴巴、公司原实际控制人董平及其连襟赵超分别持股59.61%、9.15%和1.58%,三方结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70.34%。同时,认购所获62亿港元现金将用作公司一般运营资金。
2014年6月30日,文化中国传播正式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Alibaba Pictures)”。
巨无霸阿里巴巴入股的消息引发市场轰动,阿里影业股价大幅上涨。2014年6月25日,其股价一度飙升至4港元/股,涨幅超过6倍;至2014年8月仍维持在1.6港元/股之上,涨幅2.5倍有余,市值超过335亿港元。
此番股价上涨,不仅使得马云自己持有的股份市值飙升,更乐翻了他的“小伙伴们”(表1)。入主
前,知名投资人沈南鹏掌舵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持有阿里影业12.11%股份,位居第二大股东。而马化腾旗下的腾讯公司也是战略投资者,通过子公司持有8%股份。该次认购虽将二者股份
摊薄,但其财富跟随马云水涨船高,亦不失为赢家。

事实上,该次认购全面完成前的3个月,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传播的消息已对外公开。2014年3月12日,受该消息推动,文化中国传播复牌股价大涨,从停牌前的0.64港元/股疯涨至最高时7.2港元/股,涨幅高达1125%,市值逼近610亿港元。
阿里巴巴,这家电商界无人不晓的巨头,在影视圈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表2)。虽然马云早年以个
人身份投资过华谊兄弟,但阿里影业才是“阿里系”真正发力影视圈、搭建影视平台之起点,入股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均在此之后。早在2013年7月,有消息
称,阿里巴巴意图收购PPTV,最终不了了之。2013年9月,阿里巴巴在原先25个事业群的基础上增设数字娱乐事业群,由音乐、视频、读书、家庭娱乐、
原创组成,原虾米音乐事业部进入该事业群。直至2014年3月,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才推出娱乐宝平台,与影视相关的淘宝电业务也是2014年才全面投
入运营。


入主阿里影业后,马云安排邵晓峰任董事会主席、刘春宁任行政总裁,而身居要职的二人并无相关经验。资料显示,邵晓峰曾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
官、支付宝总裁、淘宝网副总裁等职,长期负责网站反欺诈等工作。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邵晓锋曾长期从事专业的刑事侦察工作,长于公安刑侦。与邵晓
峰相似,刘春宁亦来自阿里巴巴高层,曾任腾讯公司总裁助理、电子商务部总经理及拍拍网负责人等职,2013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后,虽任数字娱乐事业群总
裁,但仅负责手游项目。
毫无经验的阿里巴巴高调跨界影视圈,注定要为其任性埋单。
财务陷阱致停牌,市值遭腰斩
入局后,阿里影业并未让自信满满的马云省心。阿里管理层很快发现,重金买下的这家公司存在“以往
会计期间可能存在不恰当财务处理,以及可能存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足”问题。2014年8月15日,阿里影业被迫停牌。随后其于9月4日聘请普华永道对
2012年以来的财务报表展开调查,并于3个月后公布了所查出的主要问题:文化中国传播部分内地子公司在艺术品、影视剧版权交易中未正式开具税务发票导致
延迟纳税;采用不恰当的增值税税率计算若干中国税项;在2012、2013年两个年度中对可换股债券的财务影响存在误报;部分内地子公司的政府补贴款项在
未到账时被计入财务报表。
前任管理层遗留的财务问题,使之必须对资产进行计题减值处理,对认股权证公允值进行调整。加之2014年上半年止的应收账款呆账等处理,阿里影业最终宣布计提约3.93亿港元的减值准备。这直接导致其2014年上半年的大幅亏损。
财务问题使得阿里影业被迫陷入长达127天的停牌。2014年12月22日复牌后,阿里影业股价直接跌破1.5港元/股,较入主之初的最高值4
港元/股跌去62.5%,市值不足320亿元,500多亿港元蒸发殆尽。阿里影业2014年的中报也推迟至2015年1月22日才公布。随即,阿里影业将
原任核数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辞退。
事实上,文化中国传播原本就是个被高估的“烂摊子”。文化中国传播前身是新鸿基地产旗下破败不堪的港交所主板上市壳公司上联水泥(01060.HK)。2009年10月,国内影视界大佬董平将其接手更名,变身文化公司。
董平接手后的5年里,文化中国传播业绩平平(图2),股价长期徘徊在0.3-0.4港元/股。尽
管这位掌舵人在影视圈名气颇大、人脉宽广,人称民营电影“教父”—他参与投资、制作和发行了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冯小刚
导演的《没完没了》、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等知名影片,但其经营的文化中国传播直至2012年才实现盈利。刚实现盈利的第二年2013年,营收又较
前一年度下滑4000多万港元。经营费力致董平将公司拱手让于马云。

董平在经营期间更醉心于资本运作及多元化发展,先后引入腾讯公司、红杉资本为股东,对移动媒体业务颇有兴趣。
2011年10月,腾讯公司全资子公司THL
Limited(THL)认购了文化中国传播6.2亿股股份,持股8%。据当年年报称,“腾讯公司的股份认购和战略合作,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和资本基
础。腾讯作为中国顶级的互联网服务商,拥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腾讯入股将有助于本集团进入新媒体平台,宣传电影、影视剧和艺人,发展新媒体业务,并有望
通过腾讯的线上平台推广公司影视剧业务和视频内容”。之后,文化中国传播的移动媒体业务果然迅速发展。2011年,移动新媒体业务收入增长近44%,用户
人数上升至2300万人。2012年,移动新媒体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70%,计费用户再增5倍。
引进腾讯作为战略股东的同时,文化中国传播换股收购中国娱乐100%股权,原持股中国娱乐20%股权的红杉资本因此而成为文化中国传播的第二大股东,持股达13.2%。
在此期间,相比快速发展的移动媒体业务,文化中国传播的影视剧业务发展近乎停滞。2013年,其影视剧业务营收4.2亿港元,利润1.71亿港
元;而2012年其影视剧业务实现4.16亿港元,利润1.62亿港元。从文化中国传播2013年度影视剧、媒体广告和移动娱乐三大业务结构看,影视剧业
务仅占56.1%,媒体广告等非影视剧业务占总收入比例近一半。
这意味着,对于有意从事影视业务的马云而言,文化中国传播接近半数的业务都没有价值。马云入主后,上述包括电视广告广播时段、杂志广告及发行、
手机游戏订阅等非影视业被剥离出售。2014年6月,阿里影业以1400万元将经营手机增值业务的子公司北京永联通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出售,
随后又与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终止广告业务合作。2015年2月再与法国费加罗杂志集团停止合作,将杂志《费加罗FIGARO》停刊。阿里
影业的电视广告业务收入由2013年的2.1亿元降至3028万元,杂志广告收入从2013年的2660万元降至2014年的1332万元。上述业务的剥
离出售,使阿里影业原本寒碜的家底更加惨淡。
资本运作连环局,市值泡沫再膨胀
阿里影业的股价大跌与马云耀眼的光环似乎并不相衬,阿里影业管理层决定通过新的资本运作来重振股价。
力邀当红影星入股
马云除了安排帐下大将邵晓锋、刘春宁等进驻阿里影业董事会掌舵公司,亦邀请李连杰、童小幪等影视明星和资本大鳄进入董事会。
李连杰是知名的电影明星,出演过《黄飞鸿》、《霍元甲》、《致命武器4》等知名影片,在圈中富有影响。同时,作为马云密友,他常在众多公益场合现身,社会知名度极高。李连杰加盟出任公司独立董事,为阿里影业增色不少。
而另外一位低调的董事会成员童小幪,实为香港资本圈大鳄,博裕资本创始和管理合伙人。博裕资本是一家神秘而富有实力的投资基金, 2011-2013年其募集资金高达2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李嘉诚基金会、黑石集团等。
相较于李连杰、童小幪进入董事会,影视大佬张强、当红影星赵薇对阿里影业的入股,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继2014年8月5日高调出任阿里影业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等要职后,2015年1月28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张强以1.67港元/股的价格认购
了阿里影业2.1亿股股份。这位曾任中影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的资深影视人,其参与制作的《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影片,
皆是近年高票房电影。阿里影业以股权深度捆绑张强,可谓意义非凡。
2014年底,阿里影业股价已跌破1.3港元/股,股价正处低谷,赵薇通过其丈夫黄有龙的全资公司Gold Ocean Media斥资30.88亿港元,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买下阿里影业19.3亿股,持股比例达到9.18%,位居马云之后。
赵薇近年在影视圈的战绩辉煌。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高达7.26亿元,并获得业内多项大奖。2014年底,赵薇主演的《亲爱的》于当年贺岁档开始大卖,票房达到3.5亿元,并获得多项影视大奖,人气正处巅峰。
赵薇入股助阵,阿里影业更加“星光灿烂”,对股价的提振更是立竿见影,股价随即提升到1.6港元/股之上。
奇怪的是,赵薇的这笔投资在之后130天减持套现。2015年4月30日,赵薇以3.9港元/股减持2.56亿股阿里影业股份,套现约
9.984亿港元,而剩余的持股市值也近62亿港元。这笔不到半年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43%,活跃影视娱乐圈的赵薇迅速登上各大财经媒体头条,被称为影视
圈的“股神”。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股神”竟“先知先觉”地在宣布阿里集团将注入资产前入股,而在宣布另一项重大交易“收购粤科软件”后一周又急速套现。
资产注入预期下的市值飙升
2015年4月8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接控股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一项资产注入建议,双方正在就一项有关可能由阿里巴巴集团注入若干特定的
媒体和娱乐资产予阿里影业的交易进行初步探讨。可能的注入标的是:一是为制作电影和其他媒体内容投资融资平台;二是线上电影售票业务”。
上述注资标的正是指“娱乐宝”和“淘宝电影”。
娱乐宝是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联合金融机构打造的增值服务平台,其依附于支付宝移动端,通过向消费者发售产品进行融资,最终投向阿里巴巴旗下
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声称,娱乐宝将成为影视娱乐行业新的风向标,从投资制作环节就对内容产生影响,实现真正的“大数据创作”。淘宝电影是由阿里巴巴旗下
的淘宝软件开发的生活类手机软件,提供电影资讯,包括预告片、高清海报与剧照、剧情介绍,以及网友评论等服务。
事实上,娱乐宝和淘宝电影的行业生命都太年轻,2014年面世运营至今不过一年时间。因阿里影业自身至今没有成熟的作品推出,娱乐宝众筹项目推
出的平均频率保持在两个月一期。娱乐宝在融资金额上,前三期的金额均保持在7000万元以上,但从第四期开始,筹集金额骤降至4000万元。迄今为止,上
述交易尚未完成。
2015年4月22日,阿里影业再公告称,已通过其间接全资子公司中联盛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在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参与公开竞价,以8.3
亿元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粤科软件”)100%股权。该交易起拍价1.8亿元,阿里影业最终以近4倍溢价拍得。
粤科软件目前的核心业务为本地票务系统、互连软件系统以及第三方自动放映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据竞价资料显示,这家票务软件公司截至2015
年2月28日的未经审计资产净值仅2830万元,2013年、2014年度的税后净利润分别263.8万元、1126.4万元。
阿里影业表示,公司的定位“不仅仅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和国际级的技术和人才去改造影视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
目前看来,娱乐宝、淘宝电影和粤科软件的注入,加之刚刚推出的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似乎已覆盖了影
视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图3)。根据其公布的思路,娱乐宝通过投融资影响内容,可实现“大数据”影视制作,打造以需求为核心的影视作品;淘宝电影通过互联
网销售,可实现电影O2O发行;阿里文学将打造成为挖掘影视剧本的宝藏。阿里影业的影视制作全流程均注入时髦概念“互联网+”,其股价应声飙升。

停牌两周的阿里影业2015年4月8日复牌后,股价大幅上涨至4.4港元/股,两天内升幅高达53.84%,市值超过86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680多亿元。这意味着阿里影业当时的市值远超华谊兄弟(440亿元)、光线传媒(378亿元)等国内同行,成为影视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股。
费心经营一周年,业绩尴尬,新作寥寥
高调的资本运作难掩寒碜的家底,膨胀的市值之下是阿里影业惨淡的经营业绩(表3)。2015年4月28日,阿里影业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其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27亿元,亏损4.17亿元。相较于2013年,无论其营业收入还是盈利情况,均显著恶化。

经营一周年的影视业务不进反退,成为阿里影业的亏损重头。其年报显示,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亏损为3.82亿元;而已终止经营业务的亏损仅仅
363万元。2014年度影视业务营业收入为1.15亿元,而2013年同期为3.27亿元,减少2.12亿元;2014年度的影视业务税前亏损为
0.66亿元,而2013年度的税前利润为1.51亿元。
经营一周年的阿里影业,推出的新作也寥寥无几。马云入主之后,阿里影业手握高达50.48亿元的现金。从资产结构看,2014年度阿里影业电影
及影视版权方面的流动资产仅1.65亿元,比2013年同期2.85亿元下滑了42.1%。在长达一周年的时间,仅投入了7033万元用作电影和电视剧投
资,手握重金的阿里影业无处烧钱。
尽管阿里影业年报披露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但不过是些没有实质内容“花架子”(表4)。年报中列举的高票房电影《心花路放》、《亲爱的》,阿里影业在其中仅仅是“打酱油”,自身主导投资的影视项目《摆渡人》却未见成效。

2014年国庆黄金档推出的、由黄渤和徐峥等人出品的《心花路放》,票房达11.67亿元,登上2014年国产片票房榜首。而该片的主投资商为
北京旅游(000802.SZ)旗下的摩天轮传媒,发行公司为中影集团、影联传媒、摩天轮文化传媒。阿里影业仅仅是以战略合作伙伴参与,阿里巴巴旗下娱乐
宝与淘宝电影虽然对《心花路放》进行过宣传,但这部净利润超过3亿元的影片,阿里影业在当中获利不过千万元。
陈可辛导演、赵薇和黄渤主演的《亲爱的》于2014年8月上映,票房高达3.5亿元,并获得多项影视大奖。尽管陈可辛、赵薇二人均是阿里影业的合作伙伴,但阿里影业在该片运作中不过是跟投方,并未占据主导地位。
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由法国导演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历时7年制作而成。该影片的出品公司
是中影股份、紫禁城影业和法国荷贝拉艺公司。该片为原中影集团副总裁张强负责,只因张强后加盟阿里影业,阿里影业才在当中分得一杯羹。2014年上半年,
阿里巴巴旗下娱乐宝第二期也引入了《狼图腾》项目。但是2015年2月全球公映至今,该部耗费7亿元制作的电影,票房仅有6.9亿元,还未能收回成本。
阿里影业拥有全面主控权的处女作电影《摆渡人》,原定在2014年开拍,但直到2015年1月12日才正式启动。该片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担任监
制,“国民暖男”张嘉佳担任导演,著名影星梁朝伟出任男主角。在启动仪式上,阿里影业高调宣称,该片被冠以“大数据”概念,但开拍时间则至今仍未公布。
亏损年报的公布,使得阿里影业股价遭到重挫,从2015年4月上旬的股价高点4.4港元/股一路下跌至3.4港元/股,跌幅超过22.7%,860多亿港元的市值迅速蒸发掉200多亿港元。
手握重金再融资,豪赌为哪般?
经营不见起色、身揣50多亿元现金而无处可烧的阿里影业,却令人不可思议地继续大手笔融资。2015年6月11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按2.9
港元/股(较市价折让19.89%)的价格向6名投资者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净款项121亿港元,用于一般运营及传媒领域的投资商机。认购结束后,阿
里影业总股本由210.35亿股增至252.34亿股,阿里集团股权从59.61%稀释至50.84%。
如今,阿里影业手持现金已经高达18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50亿元。150亿元现金之于影视圈是啥概念?
从市场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96.39亿。阿里影业持有的150亿元现金,
相当于中国2014年电影总票房的近50%。放眼全球,2014年全球总票房折合人民币为2330亿元,中国占约13%市场份额,美国占27%的市场份
额,之外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票房占比均不超过5%。因而,150亿元现金置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影视业均属
巨资。
从影片票房看,中国2014年上映的近300部新片中,票房过亿元的有66部,累计票房249亿元,占总票房的86%,票房2000万元以上的
125部,不到总数的一半。2014年国产电影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最高的《心花路放》也仅11.67亿元,最低的《一步之遥》刚过5亿元。折算过来,
阿里影业手持150亿元现金,近似于15部10亿元以上的最高电影票房,150部亿元票房的电影。但从发行数量算,2014年内地影视公司发行前十位排行
榜中,仅有四家发行影片数量超过10部,分别为中影集团143部、华夏影视79部、光线影视12部、万达影视11部,其余影视公司发行数量均为个位数。
不论从市场或产品角度评价,150亿元现金都属于巨资。原本已经手握重金而苦于无处烧钱的阿里影业再募巨资,究竟有何意图?市场似乎甚为不解。消息公布之后,公司股价跌至3港元/股。
在诸多场合,阿里集团高层似乎不愿过多地谈及阿里影业,而是将其得意的互联网产品“娱乐宝”频频亮相公众场合。这或意味着,阿里影业变本加厉地使用“互联网+”概念,继续吸引资金进入。
在2015年6月14日举行的娱乐宝周年庆典上,身兼阿里集团和阿里影业高层的刘春宁表示,“推
出一年时间以来,娱乐宝投资了近20部电影,这些电影的累计票房已超过37亿元”;“娱乐宝将引发内容投资模式革命,为好的影视娱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而这些看似巨额的投资项目,阿里影业在当中的角色只是资金募集的中介。
阿里影业并不差钱,而是未找到合适的资产盈利模式。眼下,高达800亿港元的市值给阿里影业的高管们带来巨大压力。编剧和制片正在争先恐后寻找制作证明其高市值的项目。
都说影视是个烧钱的行业。钱多就能玩转影视圈吗?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萬億級車後市場存誘惑 互聯網公司玩不轉的傳統物流公司能否玩轉 ?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908.html
萬億級車後市場存誘惑 互聯網公司玩不轉的傳統物流公司能否玩轉 ?
一財網 楊海艷 2015-12-15 18:58:00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傳統物流行業的利潤在被攤薄,與此同時,由於進口車市場的預期不容樂觀。日郵中國試圖在此前的物流業務之外,進一步發力汽車後市場。
在整體市場放緩的大背景下,進口車市跌幅尤甚。來自中國進口汽車市場數據庫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累計進口汽車88.8萬輛,同比下降24.1%。按照業內預測,在經濟新常態下,2016年進口汽車市場仍將呈現下滑態勢。市場下滑,受傷的不只是上遊整車廠商和經銷商,下遊的物流企業也感受到了“絲絲寒意”。
“進口車市場下滑確實讓我們的業績受到了影響。”日郵汽車物流(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日郵中國”)總裁謝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下降幅度在10-20%之間。上述日郵中國是日郵集團在華的子公司,在此之前,其業務主要涵蓋進口整車、零部件物流、倉儲等領域,國內主流進口車企包括寶馬、捷豹路虎、賓利等都是其客戶。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傳統物流行業的利潤在被攤薄,與此同時,由於進口車市場的預期不容樂觀。日郵中國試圖在此前的物流業務之外,進一步發力汽車後市場。這其實並不奇怪。按照業內預估,目前國內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1.6億輛,隨著國家對於後市場反壟斷政策的執行以及消費觀念的進一步健全,未來5年,汽車維修、零配件更換以及汽車翻新美容等後市場將以10-15%的增速發展,到2020年形成1萬億的市場規模。
除了互聯網公司想要分一杯羹,諸如日郵中國這樣的傳統物流企業也打算試水。日郵中國在今日正式宣布成立日郵汽車技術服務中心。謝烈告訴記者,未來日郵中國的業務將分為兩大塊,一塊是針對此前B端即整車廠的業務,如商品車PDI檢測(PreDeliveryInspection出廠前檢查)、加裝、機械維修等。以加裝業務為例。目前國內進口車稅費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曾有媒體計算,一輛排量為3.0T的進口寶馬X5 xDrive 35i車型,以其到港價格為33萬元計,綜合稅費就可以達到22萬元左右。日郵中國的一名員工告訴記者,目前的進口車的稅費都是按照排量和到岸價格來計算,因此,有廠商在進口汽車時,就會傾向於將高配車型的一些零部件先不安裝而以部件的方式進口,等到岸再統一進行組裝,以規避較高稅率。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對平行進口車市場的放開,未來平行進口車的改裝在謝烈看來,也是一個機會。
而在C端即消費端,日郵中國未來將面向終端消費者提供車輛改裝和定制、維修保養等業務。從整個行業來說,所有人都認為,這才是一個更大的值得掘金的市場。從去年開始,就有不少互聯網公司介入這一領域,以低價和補貼的模式,試圖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培育市場。
但這並不容易。在現有的政策下,質保期內的新車,如果消費者進行大面積的改裝,4S店可以以理由拒絕售後服務,在保險層面,出險後也可能會面臨被保險公司“刁難”的情況。
對於這些問題,謝烈也表示有所考慮。“我們現在是兩手準備,如果C端業務能夠做大,那我們就進一步做大,如果不能,就繼續鞏固B端市場”。他表示日郵中國並沒有那麽著急,而是先以上海為試水,再根據業務情況發展看是否進一步複制到其他如廣州、大連等港口。不過,從目前全球汽車市場來說,比如在日本、在歐美,獨立於4S店之外的第三方售後維修企業已經非常主流,從這一點看,日郵中國的“轉型”確實也不失為一種趨勢。
編輯:王佑
戴賽鷹&陳海濱:中國眾籌第一組合,教你玩轉粉絲經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228/154442.shtml
導讀 : 案例適用人群:
1、希望借助互聯網手段,快速完成品牌從0到1過程的創業者;
2、希望學習如何在社群中成長,了解粉絲經濟和互聯網眾籌的創業者;
3、希望有辦法尋找生命中的他和她(合夥人),從而搭建優秀團隊的創業者;
4、希望融資,卻缺乏經驗的草根創業者(陳海濱本身又是黑馬金融的合夥人)。
創業圈內,很少有組合能像戴賽鷹和陳海濱的“三個爸爸”組合一樣,在線上與線下同時擁有完整的方法論和具體實操經驗。不僅如此,他們也是社群營銷和粉絲運營的開拓者與實戰大師。作為一款新產品,“三個爸爸”在巨頭雲集的空氣凈化器領域,短短時間聚起無數粉絲,實現千萬級眾籌,創造了行業奇跡。他們引爆市場的故事,已成為一個傳奇案例,並在2015年中引發諸多效仿。
“三個爸爸”是智能硬件領域粉絲經濟有關理論的真正創造者。如果說,“小米”的成功開創了互聯網營銷沖擊傳統產業的先河,但雷軍本人過往的光環使他具有獲得粉絲的先天優勢,因而難以被複制。那麽,“三個爸爸”品牌的建立,則完全靠社群力量和精準的戰略設計,短時間內獲得無數鐵粉,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眾籌1122萬元,完成了品牌從0到1的積累;隨後,“三個爸爸”第三代“守護天使型”發布7天,銷量達到260萬,品牌傳播數超過500萬次,實現從1到N的裂變;如今,他們已不滿足於局限在空氣凈化器領域,即將推出“哆啦A夢”機器人產品,眾籌目標一個億……只是此時,無論他們再創出什麽樣的佳績,人們都已不會再感到意外。
然而,所有的外部觀察,所有的效仿者都僅見其皮毛,“三個爸爸”的成功,背後是一整套與市場環境轉換,以及戴、陳等創業者個人素質密切相關的創業要素。在戰略設計層面上,其立足高端的品牌化設計如何取得市場的認可?在戰術操作層面上,如何調動商圈的力量實現社群營銷,以及如何整合資源適時形成市場爆點?這些都是謀定後動的產物,並且有著強大的方法論作為支撐,其價值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涵蓋。
而這些“背後的秘密”,這些背後的方法論,戴賽鷹和陳海濱從未在黑馬社群之外完整公開。
即使拋開“三個爸爸”的案例不談,戴賽鷹和陳海濱這兩個人也都是創投圈內值得追隨的“大哥”級人物。他們都是連續創業者,也都是營銷大師,但在內在的性格與特長上,他們又有著顯著的不同。
戴賽鷹是一位具有極強邏輯思維和戰略制訂能力的模式鍛造與營銷設計專家,多年前的線下時代,就曾締造婷美僅用26天火爆全國的銷售奇跡。他在眾籌、冷啟動、熱傳播,以及社交網絡場景營銷等方面頗有經驗,並且手中握有大量營銷資源。他之所以加入黑馬社群,是因為發現“黑馬真的是個可以創造奇跡的社群”,為黑馬文化所感召,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從黑馬社群中得益,也讓黑馬文化傳承下去。
而陳海濱則是一位感情豐富,並且創業生涯也頗為曲折的資深創業者,早在2011年就加入了黑馬社群,他在健之路、糖果雲等公司的創業經歷讓人印象深刻,對黑馬社群有著特別的歸屬感。他特別擅長發現人才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也是一位營銷、傳播大師,許多黑馬兄弟都清楚:“做新產品推廣時,讓陳海濱幫你想三句話,肯定就會爆。”除此之外,陳海濱在醫療與大健康行業擁有十幾年積累,特別是他從草根創業者起步,在黑馬社群中一步步完成了自我凈化和升級,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和多個創業項目的“天使”,如今更在黑馬基金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為想融資的學員們提供很多幫助。
因此,與戴賽鷹和陳海濱的“三個爸爸”組合為伍,除了能享受一場關於社群眾籌和粉絲營銷的案例與實戰盛宴,更能學習一個品牌從0到1再到N發展的精髓,實現個人事業的進階。
戴賽鷹&陳海濱(專題) 創業方法論
1、社群:一個新品牌的快速成長空間
絕大多數創業,其成敗的最終判斷標準,在於能否創造出一個被目標消費者群體認可的品牌。但當前的市場環境其實對初創業者非常不利,因為供給側的“過剩”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如果遵循傳統商業路徑,新的品牌很難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突圍而出。好在現在有了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粉絲經濟的出現,給草根創業者帶來了新的機會,讓他們可以轉換市場場景,通過社群場景產生消費,形成品牌口碑的原始積累,這也正是當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主要魅力所在。
但是,在社群中創造品牌,遵循著與傳統商業環境中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在這一過程中,產品的評價體系相對於傳統商業環境會產生變化,因為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以及社交網絡的互動因素,會帶來新的對話方式與新的評價標準。除此之外,創業者也需要更好地利用數字化管理工具,方能提升效率,建立壁壘,最終,效率上的提升是互聯網品牌戰勝傳統品牌的法寶,它可以確保在互聯網營銷的熱度冷卻之後,創業公司仍能保證持續發展。
“三個爸爸”品牌的創生過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品牌成長環境由傳統商業環境轉向社群的過程。與“小米”手機類似,他們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和社群的放大效應,但與小米的雷軍本人自帶光環不同,“三個爸爸”品牌的建立,則更具有可複制的價值:
案例緣起於2014年2月,北京的一個重度汙染天,戴賽鷹、陳海濱和宋亞南在北京的一家餐廳里為自己孩子的呼吸健康發愁——之前他們在各大賣場找尋一番,竟然找不到一款專為兒童使用的空氣凈化器。而定位於一般人群的凈化器,性能稍好的價格昂貴,價格適宜的效果差強人意,似乎就找不到一款質優價廉的產品。難道這是個死結嗎?
無奈的現實和選擇的局促強烈刺激了這三個爸爸的神經,而這三個爸爸本來也不是什麽安於現狀的人。戴賽鷹,原婷美副總裁,商界營銷奇才;陳海濱,創業老兵,自營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宋亞南,清華高才,互聯網創業先行者;三人均有“涉黑”的記錄——戴賽鷹是黑馬會會員,陳海濱和宋亞南均為黑馬營二期學員。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商機。通過黑馬營同學,他們找到了有空凈行業背景的李洪毅,迅速組建了一支來自凈化器科研機構、電子產品制造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牛人團隊。多方征詢意見並反複商議後,他們決定按照“重度垂直”的思路,把目標客戶群收窄,為普天下兒童打造一款專用的空氣凈化器。2014年3月,他們註冊成立了三個爸爸家庭智能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父愛情懷”和“爸爸精神”,使他們的創業的項目由“生意”變成了“事業”。2014年3月,他們的故事和決心打動了同樣是父親身份的高榕資本合夥人張震,獲得了張震分期給付的1000萬美金的投資。4月,在張震的引薦下,他們贏得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的青睞,與分眾傳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行業大咖的幫助下,三個爸爸團隊從4月份開始著手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和研發。他們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先後訪談調研了700多位父母,找出65個空氣凈化器的需求痛點,最後歸納總結成12個焦點。經過多次實驗試產,三個爸爸團隊最終打造出一臺足以讓市場“尖叫”的新型智能空氣凈化器。同年8月,他們與創業家傳媒“i代言”團隊合作,在創業家黑馬會全球路演中心舉行新產品發布會。
在獲得高榕資本1000萬美元的投資之後,三個爸爸事實上是不差錢的。但是為了推廣和傳播品牌,三個爸爸公司決定上線京東眾籌,創業家“i代言”團隊承諾為三個爸爸對接京東眾籌資源。
9月11日,創始人陳海濱撰寫並發文《三個爸爸與黑馬不得不說的事兒——感謝此生有你同行》。在文中,陳海濱動情地講述了自己在黑馬商幫的支持下走出創業人生低谷的故事,真情流露,打動了很多黑馬兄弟:“如果讓我用最濃縮的詞去評價黑馬營,我想用‘溫暖’和‘力量’兩個詞。謝謝黑馬營、黑馬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回自己,找到我們的事業平臺。謝謝牛文文——創業界的思想家和導師……我們需要你的關註,請你在未來為我們,也為自己加油。”應該說,在大幕拉開之前,這樣一首序曲是一種絕好的情感鋪墊,文章悄然拉近了黑馬商幫和三個爸爸的距離,黑馬陣營成為三個爸爸沖鋒陷陣的後盾。
9月12日,《創業家》雜誌微博發問,如此泱泱大國,為何至今沒有千萬級眾籌?當天4個小時後,創始人戴賽鷹在微博發出豪言壯語,表示要代表黑馬商圈沖擊千萬級眾籌。這個宣言一經發布,就得到了黑馬導師牛文文、黑馬大師兄楊守彬的關註。牛文文在微博發出聲援:“把不靠譜變靠譜,本來就是咱黑馬精神”。
9月15日,三個爸爸發布京東眾籌預告。因為有了創業大佬的支持,黑馬商幫的兄弟都被發動起來了。在微信朋友圈,三個爸爸先後完成了三輪共計三千個集贊任務,得到了京東眾籌首頁資源、京東商城首頁資源和分眾傳媒贈送的兩周分眾傳媒廣告支持。9月22日正式發布眾籌,開盤半小時內即籌到50萬元資金,當天中午即攀升到100萬,眾籌首發日籌資金額達到200萬元人民幣,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眾籌的新紀錄。
此後的一個月里,三個爸爸又設計推演了一系列事件營銷,包括微博約戰、 優酷辯論、送檢權威機構制造病毒營銷等環節,整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了粉絲的的力量,引起了大眾關註,及時地對前期黑馬商圈的傳播形成了接力。在一輪又一輪的宣傳攻勢下,三個爸爸的眾籌最終在2014年10月22日上午落下帷幕,創造了高達1122萬元眾籌金額的驕人成績。
事後來看,整個眾籌活動是一氣呵成的,但卻離不開前期的精心布局和活動過程中準確的環節控制。眾籌上線的10月前後,正逢北京遭受史上最為嚴重的霧霾天氣,這是天時。選擇京東這個強勢品牌合作,這是地利。而整個眾籌活動的策劃、組織和落實,顯示了團隊整體較強的計劃力、組織力、控制力和執行力,這是人和。誠然,三個爸爸眾籌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明星企業家的幫助,如創業黑馬集團的牛文文,分眾傳媒的江南春等,但這卻反應了團隊高超的資源整合能力。
眾籌活動成為三個爸爸在粉絲經濟生態中建立和傳播品牌,實現產品營銷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活動中,不可忽視的是粉絲團的作用。三個爸爸團隊深諳粉絲經濟的奧秘,在最初產品調研的階段,就組建了產品粉絲團,後來在傳播階段又建立了傳播粉絲團。營銷活動中,兩個粉絲團無縫連接,在社交網絡上接力轉發傳播,形勢十分喜人。整個過程,三個爸爸遊刃有余,手到擒來。總體而言,人努力,天幫忙,最終成就了京東史上第一眾籌。
在黑馬學院的課堂上,戴賽鷹曾闡述過他對此的思考:“移動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很多的生活方式。我認為這個時代最核心的詞是社交,社交關系正在推翻和打亂過去很多的商業規律。我們現在會看到很多很奇怪的企業,比如小米,最近還有很多的爭論,有人認為小米不應該做很多生態鏈上的產品。但其實我們發現小米是有它明確的生態圈布局的,而投資人對小米生態圈的布局是非常認同的。現在小米的生態圈布局已經不是再賣產品掙錢了,比如說小米在2014年11月份的時候,做了一輪空氣凈化器的融資,當時他們的空氣凈化器產品還沒有上市,估值2500萬美元。小米花了幾百萬人民幣的前期投資,推動了一個估值2500萬美元的企業。他的玩法已經是產品、資本和用戶連在一起的新玩法了,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據了解,“三個爸爸”也在做兒童智能產品品牌的生態圈。他們的VR產品以及智能機器人產品也即將推出。
2、粉絲:意味著你的商業模式變革。
粉絲這個詞,由來已久。自有偶像出現,粉絲這個群體也就相伴而生。如果追溯一下源頭,粉絲這個詞最初明確使用,應該是從前些年“超女”、“快男”等選秀活動開始的。後來,粉絲現象從娛樂圈逐漸擴散到體育圈、文化圈,一些文化界名人也相應地有了固定的粉絲群體,逐漸衍生為一種“粉絲文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粉絲群體聚集的地方,必有生意可做,於是“粉絲經濟”誕生。粉絲經濟最有力的實踐者,當屬喬布斯。喬布斯以他“改變世界”的情懷聚集了難以計數的“果粉”,擁有了大批擁躉,於是便有了蘋果手機的曠世勝景——為了獲得一部蘋果手機,粉絲們不惜“以腎換之”。在國內,從小米CEO雷軍,到《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和錘子手機CEO羅永浩,都以經營粉絲群體為其生命線。
三個爸爸的案例也是玩轉粉絲經濟的經典演練。在戴賽鷹看來,粉絲經濟絕不止是營銷,而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變革。用戶變粉絲,不是一種營銷技巧,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中,產品的品牌直接依賴於用戶的口碑。打造品牌,須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這與傳統商業模式正好相反。要以產品概念為圓點,定義你的粉絲,針對你的用戶群,考慮怎樣把用戶變成粉絲,然後從原始粉絲團出發,去建構用戶的平臺設立方式。這個方法,做任何產品(除了2B的產品尚未完全驗證),所有2C的產品都可以,而且你在這個行業做到第一,你就可以顛覆這個行業。但是再過五年,所有人都這麽玩,我想也沒人能贏。所以必須要走在別人前面。
過去,人們提到品牌形象,其實講的是大眾形象。但是在粉絲經濟中,形象都是小眾形象,剛開始產品不必讓太多人知道,就讓一部分人知道就可以,然後在用戶與產品一起成長完善之後,通過這一小部分人影響大家。利用粉絲的力量打造口碑,以口碑打造品牌。
按照“三個爸爸”的方法論,在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中,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業和用戶零距離、互依存。
經由移動互聯網而形成的人與人、用戶與企業的溝通,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便捷而高效。對企業來講,企業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用戶,關註用戶,並藉由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這與傳統企業不一樣,傳統企業對用戶的認識是模糊的,混沌的。反過來,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與企業溝通,譬如發現產品有問題,可以直接通過微博、微信等工具找到企業。這告訴我們,企業和用戶因為移動互聯網已經是零距離了,雙方溝通的成本已經降到極低,資源配置效率也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企業和用戶又是相互依存的。企業需要用戶的聲音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而用戶通過移動互聯工具更加便捷地反饋聲音,從而獲得更加及時的服務。如果企業不理會用戶的訴求,用戶的負面聲音就會在互聯網上發酵。在某種程度上,信息控制權已經開始向用戶轉移了。
其次,粉絲經濟的核心是粉絲的參與。
企業和用戶零距離、互依存,促使企業必須時刻關註用戶的需求動態,這對企業的經營觀念造成沖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必須以人為核心,企業做生意,首先關註的是人,然後才是產品。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持久關註,會贏得用戶對其品牌的認同感,忠實的用戶就變成了企業的粉絲,他們會長久地追隨一個品牌,陪伴品牌成長,粉絲經濟應運而生。
粉絲經濟的核心是參與,粉絲不再簡單地是產品的消費者,而且是下一代產品的設計者。由此,可以引申出三個基本邏輯:
(一)從產品來講,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均由粉絲的體驗和需求派生。在本案例中,三個爸爸凈化器的一切賣點都源於其產品粉絲團的需求痛點。他們把調研階段挖掘的65個需求痛點提煉成12個焦點,產品的研發制造都是針對性地解決這些痛點。
(二)從品牌來講,品牌的建立和傳播,都必須強調粉絲的參與感和參與行為。三個爸爸案例中,正是其堅實的產品粉絲團和傳播粉絲團的良性推動作用打造了品牌的知名度,客觀上使品牌成為企業與粉絲的共謀。
(三)從服務角度講,服務成為企業產業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服務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口碑,進而影響品牌的美譽度。
“三個爸爸”非常重視的一個動作就是在遵循粉絲經濟商業邏輯的基礎上,打造產品粉絲團和傳播粉絲團。從最初產品調研階段深度溝通的700多位父母群體中沈澱下來的100多位“偏執狂爸媽”,成為三個爸爸產品粉絲團的基礎;而整合利用黑馬商圈資源打造的夢想天使粉絲團,以及後來推出的愛心檢測活動積聚的明星爸媽,都成為其傳播粉絲團的重要組成人群。三個爸爸重視粉絲的參與感,尊重用戶的能動性發揮,在整個品牌建設和傳播的過程中,包括幫助三個爸爸沖擊千萬級眾籌的過程中,粉絲團都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總之,企業對粉絲參與的重視和精心管理,會促成粉絲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從而激發出源源不斷的購買力和購買行為。只有尊重粉絲的角色認知,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因此,這又引出了下一個知識點,即粉絲文化的建設。
第三,粉絲經濟講究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價值理念的傳達。
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是以企業文化的柔性手段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具體來講,就是利用企業文化的人文力量,促使員工認同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理念,自覺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於實現企業組織目標的過程中,把個人的行為統一於企業行為的共同方向上,從而凝結成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顯然,傳統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是局限於企業本身內部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在粉絲經濟生態中,企業文化的建設就不再限於企業內部,而是擴展到企業粉絲所在的整個社群。這是因為,在粉絲經濟生態中,粉絲重度參與企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品牌就成為企業和粉絲的共謀。因而,粉絲經濟必須講究在社群中進行企業文化的建設,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傳達給社群,用企業文化理念打造整個生態鏈,這包括企業戰略制定、產品設計研發、技術選擇和團隊建設各個方面。
蘋果,不只是產品,也不簡單是個品牌,蘋果首先是一個信念——改變世界的信念。喬布斯正是用這種信念征服了全球無數粉絲,而成為風行世界的創新品牌。在國內,小米的“為發燒而生”,錘子手機的“工匠精神”都獲得了部分粉絲的認同與擁護。
在本案例中,三個爸爸同樣走這一路線,他們用“父愛情懷”和“爸爸精神”贏得投資人的信任,獲得粉絲和用戶的青睞。戴賽鷹認為,用企業情懷和文化打造好生態鏈,研發、設計、生產都不會是問題。有一個例子,三個爸爸團隊在最初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曾經就使用靜電除塵技術還是HEPA濾網技術有爭議。靜電除塵技術零耗材,後期維護成本低,但有可能會產生臭氧,造成二次汙染。團隊存在爭議時,戴賽鷹就問:你會給你的孩子使用這樣的凈化器嗎?既然不給自己孩子用,為什麽造出來給天下的兒童使用?所以企業有情懷,對技術選擇、團隊管理都有好處。
與傳統的物質經濟以需求為動力不同,粉絲經濟是以追求為動力的。所以,以“需求”為方向的傳統商業模式要轉變為以“追求”為方向的粉絲經濟商業模式。因為情懷和信念的原因,粉絲甚至可以容忍企業短期的不足,期待它的成長,這是願景的力量。
第四,碎片化、場景化的互聯網生活狀態使得社會化營銷最有效。
移動互聯網技術使人們隨時隨地的交流互動成為可能,人們在地鐵上、茶歇時,隨時都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圈子形成社交互動。人們離傳統的傳媒載體越來越遠。一個可見的現象是,當下生活在網絡世界中的人,已經很少看電視了。因此,粉絲經濟生態中的企業,品牌營銷要重視新媒體工具,而且尤其要擅長社會化營銷。粉絲在閑暇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手指一劃,一個轉發,就會把傳播推進一步。
另外,移動互聯社交具有場景化的特征,人們對於圈子里的場景化的故事尤為關註,而社會化營銷靠的就是內容取勝,靠有情懷的故事。這就啟示企業要善於以有情懷的故事制造傳播,制造事件營銷,因為熱點事件的持續發酵有利於傳播。
戴賽鷹認為,相比於傳統企業大打傳統廣告的營銷方式,粉絲經濟的初創企業應該更多使用社會化營銷的傳播手段,一是因為用戶的生活已經碎片化,二是因為社會化營銷的傳播成本更低。具體的方法,就是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或者利用新媒體工具將有情懷、有格調的故事讓粉絲傳播出去。
3、營銷:超越產品的物理層面,販賣信念。
在傳統營銷學的經典理論中,特勞特的“定位理論”被認為最具實戰價值。但是許多創業者在應用定位理論時都會發現,這一理論雖好,卻難以下手。當一名新進入某個行業的創業者,想通過營銷手段為自己在消費者心智中定位的時候,已經找不到消費者心里有,但是還沒有被占掉的東西。因為行業已經發展多年,不可能還有非常好的定位概念留著等著你。
這時,就需要超越物理層面,進入精神層面,征服用戶的靈魂。也就是說,要超越產品的物理分析,不止是賣產品,而是必須要賣信念的。
在這方面,最好的傳播方式就是講故事,講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故事,讓粉絲產生共鳴。
在獲得高榕資本1000萬美元投資後,“三個爸爸”團隊信心膨脹,曾一度動搖“為孩子制造一臺安全可靠的凈化器”的信念,想以NewBee的品牌做泛人群產品。正當其對產品概念舉棋不定之時,另一位黑馬連營連長,微播易的徐揚曾給他們很大幫助,徐揚建議他們還是要聚焦。實際上,張震之所以給他們投資,也是被這一理念打動,認為這個情懷既然可以打動自己,也就可以打動天下父母。黑馬兄弟的話讓他們豁然開朗,開始註重講爸爸為孩子造凈化器的精神,這一信念被稱之為“爸爸精神”,不但要用最好的材質和技術,而且不能容忍有任何一處設計會傷害孩子的健康。戴賽鷹與陳海濱提煉爸爸的精神,一直把它貫穿在所有的環節當中,包括團隊的激勵。
以此為原點,“三個爸爸”團隊對粉絲經濟生態中的品牌營銷方式進行了精彩演繹:
首先,他們以“共贏”思維借力於強勢平臺。強勢平臺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想借力,必須以“共贏”思維使得價值鏈的多方(至少是雙方)受益。三個爸爸營銷的成功,借力於如下兩個強勢平臺:其一是創業家傳媒,創業家的“i代言”項目是為創業企業發布新品尋找天使用戶的項目,三個爸爸是其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產品項目,有利於i代言在商圈打造名聲;其二是京東眾籌,國內眾籌興起以後,京東希圖通過一個千萬級項目奠定眾籌第一平臺的地位,三個爸爸的決心正中下懷。
借助於強力平臺,“三個爸爸”開始通過社交網絡,制造事件營銷。具體方法是,在社交網絡,或者新媒體工具平臺上搜索關鍵字,發現和尋找對此關鍵字話題感興趣的名人。如三個爸爸一手打造的“空氣凈化器是不是精神產品”辯論,就是最初在微博上尋找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名人,然後在優酷視頻上論戰,引起了大眾的關註。
與此同時,“三個爸爸”也從明星或專家等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名人處借力,制造明星效應。三個爸爸從影視明星借力,如李小鵬、葉一茜、何潔等明星爸媽;從醫學專家處借力,如國家“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徐榮謙教授,還包括互聯網界、投資界、廣告界大佬,為他們提供產品試用,邀請他們在微博上為“三個爸爸”證言,制造明星效應。此外,三個爸爸還參加專業論壇,如2014年8月21日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行的“空氣凈化與兒童呼吸健康專家研討會”。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產品功效的可靠性。
所以,三個爸爸品牌營銷的成功,實際上粉絲經濟商業模式的勝利。自移動互聯網興起,交互性特征派生了新的商業邏輯,移動互聯網不是單向傳播,而是雙向互動。此時創業企業要想成功,需要把企業變成用戶的寵物,用戶和企業間建立起情感連系,用戶的喜怒哀樂直接左右企業的命運。此時銷售模式不再是日常銷售,而是饑渴圍觀。就是創業者制造一個點,讓大家圍觀你,創業者在里面直接銷售,這種方式才是移動互聯網上要做的事情。
戴賽鷹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即社交,它包含三個方面要素:營銷即區隔,要創造品牌性格和人格;營銷即故事,為品牌灌註信念;營銷即娛樂,互聯網營銷一定要學會娛樂,譬如一個品牌,互聯網風格的名字要起一個,最大的特點不是高大尚,是自黑、自嘲,賣萌、無節操。
以前,傳統企業打造品牌,是先打廣告,知名度打很好,知名度做好就制造美譽度,然後消費者可以信任,然後是購買。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上,粉絲可以通過信任度形成購買,購買到好產品就會帶來美譽度,美譽度就會擴張變成更多知名度,再形成更多信用度和更多的購買。這樣有可能在非常快的時間內引爆。
4、圈子與融資:圈子是創業者不斷自我凈化的工具,而融資則是其結果。
無論戴賽鷹還是陳海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草根創業者出身,屬於從來不會融資,但最後還獲得了主流基金認可和各項基金投資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能理解草根創業者的成長之路,從風險投融資、價值鏈接和眾籌等各個方面,為創業者帶來自己摸索得到的獨家方法論和有價值建議。
2009年,陳海濱在創業6年之後,才第一次意識到有風險投資這一選項,他想要融資,但其時根本毫無頭緒。一次有人介紹他去見一個大牌投資人,他興奮得三天睡不著覺,見面時說話幾乎語無倫次,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以致於回去後,有兩天時間不敢出門見人。後來他又去見一家大牌美元機構,但對方其實已經投資同行業內另一家公司,只是想通過他的敘述了解行業,但陳海濱依然沒有放棄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的這種態度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幾年以後,另一主流基金之所以能為他的另一個項目投資,正是得益於前述那家美元機構投資大佬給了關於陳海濱的強烈背書。
實際上,陳海濱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加入黑馬社群的:2011年初,就在他的事業剛開始進入較快發展期,也開始談融資之時,一次出差回來,突然發現200多人的團隊只剩下了10多人……當時,公司幾近廢墟,數據庫沒有了,財務、物流、企劃……所有資料都沒了,銷售一下子下降90%。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陳海濱不敢看一切和陰謀有關的影視劇,也中斷了堅持了近10年的日記習慣,因為不敢面對自己的回憶。但盡管如此,他仍然做了一個最堅強的決定——堅持參加黑馬營活動,和眾多的創業者和企業家相會,不放棄和外界的任何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因為他相信,圈子和視野決定公司的未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三年恢得元氣的規劃,結果在黑馬導師和兄弟的幫助下,一年就初步恢複了。
走過了那一段黑暗的日子以後,陳海濱總結,創業者要想在社群中成長,有五大要點:1、創業者一定要有方向感;2、創業者要不斷擴展自身的圈子和人脈,要對圈子進行深入;3、要對價值連接保持敏感度;4、多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等待機會的來臨;5、當機會到來時,要死死抓住,不要相信還有下一次。
如今的陳海濱,不但自己投資了多個項目,也在黑馬基金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看來,中國的草根融資,甚至額度在一億以下的所有人民幣融資,都主要是看人。所以創業者要想實現融資,就要通過社交、學習等手段,不斷地完成自我凈化,為投資者選擇自己增加砝碼,隨著積澱的不斷增多,融資就會水到渠成。
而黑馬連營,就是戴賽鷹與陳海濱幫助更多的草根創業者實現自我凈化的一個機會。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張九陸,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人物】變身“網紅” 董明珠意在格力轉型還是玩轉營銷套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938.html
董明珠正在過一道坎。
這位現年62歲、自稱"心理年齡二十幾歲"的商界鐵娘子,自2012年5月接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以來,正經歷四年來最大一次信任危機。
不久前公布的格力電器2015年年報業績顯示,這家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調產銷商,出現了近年來首次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下降。
而董明珠最近仍在頻繁接受各種拜訪、媒體的采訪,甚至還首次登上了某家地方衛視的綜藝節目,甚至在5月15日舉行的董明珠自媒體的首場公開課上回應道,“有人說格力不行了,我笑了一下。誰活到100歲,才是英雄。”
這個鐵腕強勢、敢說敢做的女強人,在爭議聲中執掌的格力,正在經歷主營業務觸到天花板後帶來的增長下滑。高喊著“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董明珠,準備怎麽下多元化這盤棋,是很多人正拭目以待的。

“網紅”企業家
董明珠可以說是當今國內知名度最高的女企業家。她不僅親自在央視上為自家產品代言打廣告,而且說話詞鋒淩厲、個性鮮明,不管去到哪里,總能引發話題和關註。
最出名的,應該是2013年底她與雷軍公開對賭10億元的段子。在央視2013年度經濟人物的頒獎晚會上,董明珠與雷軍分別代表制造業和互聯網企業,各執一詞,爭論兩種模式的高下。性格耿直的董明珠以10億下註,豪賭格力五年內不會被小米超越。
雖然這一場賭局在各種解讀下,被賦予了更多娛樂色彩,但之後,董明珠也被視為替制造業發聲的代言人,越來越有明星的氣場。她代替成龍,自己為格力的產品代言;聯手王健林,一起給格力光伏中央空調打廣告;去年年底,她甚至與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一起,以卡通形象,推廣京東格力旗艦店。
今年年初,在全國兩會期間,董明珠自媒體宣布上線。用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話來說,董明珠成了另一類“網紅”。
的確,董明珠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對此,董明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我是網紅,更多是因為格力成為網紅”。這位“營銷女王”習慣抓住一切機會為格力代言。對此,她說:“我用真性情去表達,敢於說真話。”
這種敢說敢做、倔強強硬的性格,並非因為她小時候承受了什麽家庭壓力,反而與其成人後的經歷有關。眾所周知的是,因為兒子還小的時候先生就過世了,董明珠只身從南京到珠海打工,於1990年加入格力,從一名底層的空調銷售員做起,經過自己的奮鬥,實現了“從士兵到將軍”的蛻變。
本身有故事、有個性、有情懷的董明珠,確實有成為“網紅”的條件。但從本質上講,她是一位“挑戰型”的女企業家。
她說話底氣十足,因為有過去的業績支撐。她與“老領導”朱江洪搭檔,在短短二十年間,把格力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調企業。2012年5月,她接替朱江洪出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後,格力電器在2012、2013、2014年連續三年每年營業總收入增長200億元,2014年營業總收入突破1400億元。
董明珠是“實戰派”,從商場實戰中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營銷方法和銷售渠道模式,這也是格力成功的基石之一。“我們沒找咨詢公司。”董明珠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從淡季打款、年終返利,到由各地龍頭代理商合資成立區域銷售公司,董明珠稱,都是堅持誠信的原則,尊重經銷商的利益,同時直面問題、積極思考解決的方法,從而探索出新的路子。可以說,格力這一套創新的營銷模式,開創了空調業的一個新時代。
自1994年被調回總部任格力經營部長後,不只營銷了得的董明珠便開始狠抓內部管理,連領導帶來的人也敢動。由於完善了營銷制度,創新了“先款後貨”的模式,格力電器1995年的收入翻了七倍,1996年開始成為國內空調業老大,從1997年至今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
2001年,朱江洪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接任格力電器總經理一職。在董明珠的眼中,“對傷害企業利益的行為,就是要堅決挑戰到底”。
同時代的中國家電業女企業家,海爾集團前任總裁楊綿綿、海信集團前任總裁於淑敏,都擅長執行,她們分別與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搭檔。如今,她們都已退休,與之不同的是,董明珠性格里服從的個性更少、挑戰的個性更多,至今仍然活躍在商界舞臺上。她本人也向《第一財經日報》直言稱:“我是挑戰型的。”
這種挑戰精神,從內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合作。即使面對國美創始人黃光裕、蘇寧創始人張近東等厲害的合作夥伴時,董明珠仍然十分強勢。
2004年因國美擅自降價促銷,格力一夜之間從國美撤出,轉向倚重專賣店發展,反而讓當年格力的收入增長了38億元。“堅持誠信,就會得到大家的支持”,是董明珠從中總結的心得。而繼與國美在2014年重修舊好之後,2016年2月,受蘇寧邀請,格力時隔兩年重返蘇寧賣場。對此,董明珠說:“人總是要服從真理。”

當下的挑戰
對董明珠來說,真正的挑戰,在當下。
2015年年報,是格力電器近年來首份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下跌的成績單,盡管董明珠去年年中已說過放棄2015年再增長200億元的計劃,但這份成績單仍然低於預期。2015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下跌29.04%至977.45億元,凈利潤下跌11.46%至125.32億元。格力電器業績逆勢增長的“抗跌”神話不再延續。
空調業增長的天花板,真的到來了。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這三大國內白電上市公司,在2015年首次出現年度收入一起下跌,而且拖累它們收入下滑的一個共同因素,都是空調業務收入下滑。
為應對市場疲軟,從2014年9月底起,格力連續多次挑起空調業的價格戰,董明珠甚至在格力內部的會議上放言要進行“清場行動”。但她的言論炒熱了輿論話題,卻沒有真正刺激到低迷的空調市場。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空調零售額同比下降4.8%,零售量同比下降1.1%。
格力急需在多元化上有更大的作為。因為對比美的、海爾,格力過往的成功在於專業化,專註於把空調業務做強做大,所以在2015年格力電器的收入結構中,空調業務的貢獻占比達85.65%,小家電(生活電器)的占比只有1.56%。而空調收入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2015年的整體收入中,占比分別為46.6%和18.1%,反而有助於它們分散經營風險。
專業化,固然是格力電器保持高凈利潤率的重要原因。正如董明珠所說,盡管格力電器2015年收入大幅下跌,但是仍然有12%的凈利潤率,盈利能力在家電業內名列前茅。但是,如果單純依靠空調,在空調行業已經告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格力很難實現業績的持續成長。
所以,董明珠去年宣布格力開始“試水”做手機,一時間業界嘩然。格力1代手機去年試銷並不理想,今年格力2代手機最近開始預售,但業內認為,2代手機3300元的定價,上量仍然不容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格力又專門在北京舉行了大松IH電飯煲和董明珠自媒體上線的新聞發布會。《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留意到,董明珠自媒體的明珠商城,主要出售的是電飯煲、電風扇、空氣凈化器、手機、除濕機等格力旗下的“新產品”。
格力以往在空調上的成功經驗,能否複制到其他產品上,這是董明珠要面臨的真正考驗。
一位格力專賣店的老板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自己的生意2015年還是平穩的,真正的困難是今年,而且對格力區域銷售公司向專賣店攤派銷售晶弘冰箱的一些做法不滿。“每月要求經銷商入貨10臺晶弘冰箱,否則每臺罰款2000元,先從返利中扣,扣完再從貨款扣。這樣做,有違商業交易的公平原則。”該專賣店老板說道。
顯然,多元化的產品,同樣需要專業的技術、品牌、渠道與之匹配,否則即使通過已有渠道進行強推,也難以成功。
但其實在董明珠的“棋局”中,多元化的家電產品、手機都只是格力智能家居的棋子之一,她下一步真正“押寶”的是智能制造、數字機床和模具等“重工”領域。
2015年9月,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獨立運營。去年產出智能裝備2000臺(套),產值超過5億元。2016年初格力電器宣布準備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公司,進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格力電器在2015年年報中表示,將繼續以空調產業為支柱,大力開拓發展新能源、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模具、手機、自動化設備等新興產業,將格力“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實現多元化穩健發展。
5月15日,在自媒體首場公開課的演講中,董明珠說:“一個家庭在安全、環保的環境下,需要什麽?這是我們正在研發的系列產品。”
“我們已經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檢測和運輸自動化設備等產品。自主創新,我不急於求成,必須掌握核心科技。現在中國最先進的數控機床都是進口的。希望未來三年,中國數控機床不出國門、在格力電器就可以買到,這是我們的夢想之一。”董明珠又一次毫不謙虛地放言。

爭議與反思
國人大都講究“低調”,因為知道“樹大招風”,但董明珠從來都不是一個藏著、掖著的人。她向來“高調”,“眼睛里揉不了沙子”,對競爭對手的一些做法不滿,她在公開場合也會毫不留情地“開火”。
去年格力還打出了“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新口號,既為中國制造搖旗吶喊,又為格力產品多元化鋪路。不過,董明珠的高調言行,與最近格力電器公布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引來不少爭議。業績波動、任性決策和個人炒作是三大質疑點。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就直言,格力電器2015年業績大幅下滑,營收一下子從近1400億元跌落至不足1000億元。格力電器2014年下半年以來收入掉頭向下,與董明珠近年來的“大躍進”情結嚴重息息相關。
而董明珠在4月中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收入下降“不用慌”。她的理由包括:一是大環境變化,宏觀經濟下行趨勢;二是前幾年的刺激政策透支了市場;三是格力電器之前已經連續三年每年增長200億元,空調市場需要消化一下;四是去年格力主動對空調價格進行調整,有的降價200~300元,有的甚至降價1000元,市場同樣需要消化。且格力電器的凈利率達到12%,有7個研究院、8000多名研究人員的技術支撐,“所以根本不用緊張、不用慌”。
5月11日,董明珠再次公開高調回應:“格力電器2012~2015年利潤翻了近一番,年年是國家的納稅大戶,格力正在轉型,數據不能說明全部,發展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格力的戰略方向,劉步塵也提出質疑,他援引經銷商的話認為,格力空調的市場地位實際上很大程度是朱江洪奠定的,而董明珠上臺以來大搞多元化如晶弘冰箱、大松小家電、格力手機,很難說哪個成功了,尤其格力手機可以說已經慘遭失敗。不過格力電器有800億現金存款,如此殷實的家底,足夠董明珠任性幾年。
其實,格力電器的多元化無可厚非,也是順應發展需求的。奧維雲網(AVC)助理總裁、學院院長張彥斌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認為,盡管格力2015年的營業收入下降了,但是格力在空調市場的份額卻得到鞏固和提升,目前格力家用空調一年的產銷規模達到2000多萬臺(套),格力在國內家用空調市場的份額已達到37%~40%,比主要競爭對手高出大約10個百分點。“空調市場平穩增長,不可能繼續快速擴張,格力需要向多元化、智能化轉型。”
關鍵是如何推進多元化。外界擔心的是格力花了20年時間專註做空調,才成就今天的地位,如果董明珠一下子宣布做手機,一下子又宣布做新能源汽車,攤子鋪得太快,能否繼續做出精品來?更何況,手機行業早已是一片“紅海”。
對此,董明珠在5月15日的演講中表示,格力手機未來五年主要配合格力智能家居,“只要你有技術、有質量,紅海就不成立。”
一位格力電器的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董總”最看重的還是上遊的智能裝備產業,她“以制造為核心”的戰略思路並沒有改變。由於格力智能家居的特色在於環保、節能,與光伏太陽能銜接,所以,“董總”要把格力的產業延伸到新能源;而電動車的主要部件包括電機、車身和新能源電池,格力已有較強的電機、模具能力,一旦收購了銀隆,也具備新能源電池的能力,就能掌握電動車的主要技術。
“格力轉型的核心內容,一是效率,二是質量,效率、質量轉型成功,效益就有了。格力不只有空調,也不只有一個品牌。智能制造,不僅提高效率,對品質控制也有很大好處。”董明珠向第一財經記者說,“格力要做百年企業,必須將地基打牢。”
其言下之意是,無論格力將來做什麽產品,機械裝備是工業之母,只要格力能掌握智能裝備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做其他多元化產品,也同樣能保證質量、實現自主創新。

盡管外界都公認董明珠擅長營銷和炒作,但也許受到朱江洪“言傳身教”的感染,董明珠對技術的投入從不吝嗇。她曾對格力的員工說,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好像被別人卡著脖子。所以,朱江洪提出的“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永遠沒有脊梁”,至今仍在格力總部展廳一進門的大墻上醒目地貼著。
一向作風務實的格力,如今擅長話題營銷,這與董明珠的頻繁“曝光”緊密相關。
客觀講,董明珠的明星“範兒”,在當下的營銷環境中,確實有助於推廣和提升格力新興的多元化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人甚至打趣說,“董姐”不經意地拿出格力手機,就可以“搶頭條”。但也因此,其本人屢次被質疑是否過分個人炒作、個人品牌蓋過企業品牌,反而會給公司帶來風險,也不利於“接班人”的成長。
董明珠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自己也在培養接班人,目前是“普遍撒網”。她最擔心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在社會大環境下,如何堅守原則。大部分人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有的人雖然敢於挑戰,但思維片面。
有一天,董明珠問一位副總,你為什麽不管這件事?這位副總說,你曾說不讓我管。“人最重要的是自我驅動。用什麽方式、制度,不讓他再犯這樣的錯誤,或者不讓我再犯這樣的錯誤呢?人,需要不斷修正自己。”董明珠說道。
強硬如董明珠,也在不斷修正自己。
複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企管系主任蘇勇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格力電器業績波動可以理解,前幾年快速成長,有一個調整期也正常。最近蘋果公司也出現業績下滑和股價縮水,企業總是波浪式成長,總體發展趨勢向上,就值得肯定。
至於格力多元化的思路,蘇勇認為,“董總非常能幹,但有時過於強調主觀。她認為不存在紅海,只要你做得好,紅海也變為藍海。但按波特的五力模型,你作為新進入者,做冰箱、新能源汽車、手機,相對很多有品牌、技術和渠道的企業,有何差異化優勢?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都要想清楚。”在蘇勇看來,不是只要能做,就代表可以做好。比如手機領域,不說三星、蘋果,國內華為、小米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很大。格力進去,優勢在哪里,值得再考慮。
蘇勇還表示,董明珠有個人影響力,為企業站臺宣傳推廣未嘗不可,但不能經常化、泛濫化。一是人的精力有限,企業內部的細致管理,企業一把手還要認真參與;二是企業一把手在一線營銷,有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萬一企業有問題,就沒有退路,“一把手說話不能太滿”。
其實,格力和董明珠目前的困局和突破行動,也是傳統優勢企業適應新時代的一個縮影。蘇勇認為,不往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轉型就會死掉;但是又要保持現有利潤不能掉下來,難度很大,一定要做好風險控制,平衡好新舊產業,掌握好轉型的節奏。
從格力的發展歷程看,董明珠闖過大風大浪,具備不斷直面現實問題、快速學習、持續創新的能力。但在當下繁多的公開活動之余,如今的董明珠還是否有更多心力去體察一線的真實困難和需求,作為一個真正的工業家,腳踏實地地、及時地找到突破格力多元化困局的“棋譜”,再次挑戰成功呢?
雀巢全球副總裁做阿里獨董 玩轉線上還要攻占線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26.html
“我之前看到一個數據,中國電商銷售的規模發展得很快,這份報告指出到2018年,中國電商銷售規模將會大於美國與歐洲(市場)加起來的總和”,雀巢集團執行副總裁,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總裁龔萬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意味著,不到兩年,這種狀況就會出現了。”
龔萬仁曾任雀巢首席財務官,最近又多了一重身份,那便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獨立董事。
“阿里巴巴與雀巢的合作代表了商業互聯網化,它不光是渠道上的合作,而是需要雙方的最高層全力推動的“,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靖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了解,本次合作,龔萬仁將雀巢旗下30個品牌160逾個單品帶上天貓,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進口產品,有些品牌此前從未在中國市場銷售,比如來自荷蘭的雀巢Nido奶粉,來自土耳其的雀巢Damak巧克力等等,是雀巢在中國第一次大規模進駐電商平臺的舉措。
“阿里巴巴對雀巢來說不光是一個新的渠道,中國消費者變化非常快,他也是我們了解消費者的一個平臺,獲得大數據加以分析了解更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龔萬仁說。
如果只是借著平臺賣貨,其實大可不必與阿里巴巴展開如此高層面的合作,但顯然,雀巢想要獲得的並不僅限於此。靖捷向記者透露,阿里巴巴可以給予雀巢品牌建設、渠道管理、產品創新和供應鏈管理上不一樣的新方式。比如,阿里巴巴擁有4億活躍用戶,能給予雀巢持續增量的消費者市場,同時,讓品牌廠商能夠觸達7億農村消費者市場。
更值得註意的是,靖捷還提到了辦公市場,“在阿里巴巴,擁有著800萬中小商家,還有我們在釘釘上的各種企業,這對雀巢來說,提供了一個企業辦公用品的巨大渠道,還有目前阿里巴巴擁有的零售通,能夠幫助品牌觸達一線企業的小店,優化企業的分銷體系”,靖捷對記者表示,“全球化的公司如何在沒有財務風險的情況下將全球產品引進中國,阿里巴巴可以幫這些品牌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消費者”。
雀巢之所以下重註,也跟他們近年在電商渠道嘗到的甜頭有著關系。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國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電商銷售在雀巢已經占了雙位數的比例,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咖啡的增長都很快,現在雀巢中國旗下的每個品牌都在設立電商銷售團隊,有獨立的戰略。他表示,雀巢對電商渠道的期待很高。


與ETCP聯手 萬達要玩轉智慧車生活服務平臺
8月1日,萬達集團與ETCP聯合宣布戰略合作:基於雙方戰略協同,預計未來2年左右,ETCP將實現超過1萬家停車場覆蓋和數千萬車主用戶,成為全球最大車後入口;ETCP方面將擁有超過5000家停車場的線上運營權和數百家的停車場線下經營管理權,進一步擴大其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
與此同時,萬達體系內和外部合作的全部商業項目將接入ETCP系統,通過與其軟硬件系統的對接,實現商業地產的智慧升級。
ETCP在今日的雙方投資及戰略合作發布會現場同時宣布完成B輪融資,此前ETCP曾於2015年6月宣布完成A輪5000萬美元融資,並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慧停車企業。
第一財經記者從現場獲悉,合作後雙方將利用各自資源和優勢,實現從大型商業項目的智慧化改造、車主大數據分析、汽車後服、停車生態建設和萬達會員服務體系打通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打造全球最大智慧車生活服務平臺入口。

飛凡作為萬達集團傾力打造的網絡科技品牌,以智慧場景應用為主要模式,以用戶全生態的智慧生活體驗為核心,整合實體商業、娛樂、美食、旅遊、健康醫療及公共服務等資源,融合互聯網技術,打造實體經濟互聯網化經營生態圈,為實體產業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搭建一個全方位的“實體+互聯網”開放平臺。
截至2016年6月底,飛凡開放平臺合作商業項目超過3000個,飛凡商業聯盟擁有商戶超40000家;飛凡會員總數超1.2億,其中活躍會員高達4460萬,飛凡App下載量超過1200萬。
作為中國智慧停車行業的創始企業,ETCP自2012年起開始傳統停車行業的互聯網智慧化升級。
目前,ETCP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8座大型城市擁有合作停車場超過3000家,覆蓋大型商業綜合體、寫字樓、中高端社區、大型公共交通樞紐、機場等停車高發區域,其App“ETCP停車”擁有註冊用戶數百萬。
公開信息顯示,通過ETCP自行研發的智慧停車管理系統,車主可實現找空車位、不停車電子支付停車費、停車券優免以及車險、加油、維保等車後服務;ETCP在行業內最先提出“停車生態”概念,通過企業產品,為汽車租賃公司、大型商業廣場、銀行保險等金融類大客戶、汽車品牌等提供智慧停車服務和大數據分析支持,幫助其拓展業務規模、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戶服務體驗和品牌黏性。
據了解,ETCP與萬達飛凡結盟,雙方將從產品、研發與運營、商務合作、大數據共享以及線上線下聯合推廣等多方面進行深度整合。
ETCP將利用其全球領先的產品、研發和運營體系,以及成熟的運營團隊,為萬達體系內和外部合作共超過4000家大型商業綜合體提供完善的一體化智慧停車解決方案。該方案除了對停車場進行全套軟硬件系統的智慧化改造外,還將結合萬達飛凡現有的軟硬件系統,有針對性地打造飛凡ETCP停車產品。通過與其會員體系、積分體系等全面對接,提供精準的用戶畫像等數據支撐。通過停車這一流量入口,以停車場景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在萬達商業群內購物、休閑、娛樂用戶的消費行為習慣及傾向,從而面向中高端用戶提供整體的營銷方案,形成商業綜合體內的消費生態閉環,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用戶黏性,成為其O2O大戰略生態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至此,以ETCP為代表的智慧停車企業所驅動的已不僅僅是停車這一細分行業,進而擴展到了跨業態經營發展的更深層面。
而此番與ETCP的合作,也開始表現出萬達“轉型”的階段性成果。

在今年年初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曾表示,2016年是萬達轉型關鍵年。根據日前公布的萬達半年報數據,飛凡網絡公司上半年註冊活躍會員4461萬,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01%;與華潤、綠地、物美等一批商業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上半年飛凡新增大型商業合作項目779個,完成上半年計劃的152%;飛凡公司累計對外合作大型商業項目(不含萬達廣場)1256個,其中已開業1029個。
據悉,ETCP本輪融資由漢能資本和上海賽哲提供財務顧問支持。之前的歷次投資機構分別有:融翼資本、經緯中國、源碼資本、易車網、SIG、千合資本、HARVEST。
2016黑馬創交會開幕,教你如何玩轉會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6/157949.shtml
2016黑馬創交會開幕,教你如何玩轉會場?
黑馬哥
企業級服務狂歡節,第二屆黑馬創交會就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始啦!
企業級服務狂歡節
第二屆黑馬創交會
8月6日
就要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始啦

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手持入場券的你
準備好了嗎?
黑馬哥幫get正確的參會姿勢
相信無數人心中都有這樣的OS

“聽說明天現場有3000多人,得等多久才能入場啊?”
“有木有VIP通道?”
“現場有什麽好玩的環節?”
會有啥驚喜大獎嗎?
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下面的內容
必看!必看!必看!
如何簽到?看這里
↓↓↓

簽到處效果圖
如果你是參展商
只需憑參展碼到參展商服務區進行簽到,即可了解展位號、參展證數、對接人等各種信息,方便快速到達展臺位置。
如果你是參會人員
參會人員分VIP、黑馬會員和嘉賓3個簽到口,實現分流。到達簽到區後,向工作人員出示電子票,掃描二維碼即可入場。
1、電子票沒及時保存?——翻看報名成功短信提醒查詢;
2、短信早就刪了!——進入報名通道查看電子票(點擊下方二維碼進入報名通道)

簽到作為一場大會的序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保證3000多名參展商和參會人員的有序、快速入場,此次黑馬創交會選用31會議電子簽到。該系統前端連接報名系統,可在報名階段為不同渠道發放不同邀約代碼,為不同類型的參會人員設置不同的報名入口。參會人員報名後,可直接線上付款,直接獲取電子門票。
其實,黑馬創交會所用簽到方式,只是31會議眾多大會簽到中一種。還有哪些高效的方案?一起來看看。
▼場景一,學術會議&行業論壇,簽到並現場制作個性化參會證件
會議和論壇簽到時,參會嘉賓身份多,收集難度大。需要在簽到過程中實現證件的制作。參會嘉賓出示帶有二維碼的參會邀請函(也可電子版),現場掃描確定身份,即可自動打印帶有嘉賓個人信息的證件。
▼場景二 公關&營銷活動,預報名占比低,需要收集參會人員信息
現場大量印刷有微信簽到的二維碼和流程的易拉寶,參會人員到達會議現場,自行掃描二維碼進入微信簽到頁面。如已經報名,輸入手機號匹配身份即可完成簽到。
▼場景三,高逼格企業年會,希望簽到既體面、又快速,還要安全
1、RFID無障礙閘機簽到。在會場的多個出入口放置閘機,參會人胸牌里內置簽到RFID芯片,步行通過閘機時瞬間完成簽到,屏幕上同步顯示參會人信息。
2、地毯簽到。只需紅地毯下面放上一塊簽到地毯,嘉賓走過地毯即可完成簽到。
3、人臉識別簽到。參會嘉賓只要走過簽到通道,人臉識別簽到系統即可自動捕獲頭像與庫內匹配,判斷是否是受邀嘉賓。
想要禮品?看這里
喜歡口袋妖怪go遊戲?想參與展臺活動,贏得禮品?在2016黑馬創交會現場,這些統統滿足你!
現場設置“展臺收集遊戲”。完成遊戲,記住下列5步就行了!
1、領任務:領取印有若幹展商名(隨機出現)的任務卡一張;
2、找展臺:根據任務卡顯示的展商名稱,進入創交會現場尋找目標展臺;
3、集蓋章:完成展商指令動作(參與小遊戲或完成掃碼),即可獲得一枚印章。
4、上直播:集齊所有展臺印章並通過“一直播”分享尋找過程,直播標題設置為“黑馬創交會現場直擊”。
5、領獎品:完成以上步驟就可獲得精美極品一份!(獎品是什麽?賣個關子,總之我們財大氣粗)
再重複下這5個步驟:領任務 — 找展臺 — 集蓋章 — 上直播 — 領獎品

尋找展臺遊戲卡
初級版本:參與者在一小時內完成指令,集齊9枚印章;
高級版本:難度增加,獎品升級,需在2小時內集齊39枚印章。
行動力超強,想要贏取更高價值禮品的你,一定不能錯過明天現場的“尋找展臺遊戲”。
[本文作者黑馬哥,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創交會
贊(...)
分享到:
直擊深圳國際電子展:玩轉傳感器
2016深圳國際電子展今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此次展會共有350家國內外品牌參加,國際知名品牌在IoT技術、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技術上都有不少展示。
在展會現場,記者看到了有點熟悉的一幕:

不過,還是要說回我們關註的重點:傳感器技術精度的提升以及配合算法能夠完成功能擴展是一大亮點。不同於以往展會,這次傳感器技術展示不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宣講,而是多了更直觀的應用展示。
傳感器是智能電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一樣技術的傳感器能夠實現不同的功能。通過與機器人相結合,這次展會大部分廠商對於傳感器技術有較大篇幅的展示。

村田制作所自主開發的自行車型機器人“村田頑童”在虛擬街道上送快遞。其中配備了陀螺儀傳感器,幫助機器人感應細小抖動,控制保證車身的平穩。同時,在機器人行駛過程中通過超聲波傳感器對前方大型車輛進行感應,該項技術也應用在無人駕駛中。
在機器人中還裝置了村田的通信模塊,通過該模塊,控制村田頑童在指定地點停車,這項技術可使汽車成為互聯網的一個新的終端智能設備。

大部分智能硬件中都有測量脈搏這一環,一般來說,通過光學濾波器射出光線穿透皮膚,接受並傳回每一次脈搏信號,但這種技術在改變運動狀態時會變得不準確。新的脈搏傳感器加上加速傳感器再配合一定的算法,根據人的運動狀態,調整傳感器對脈搏的感應,增加測量精度。

歐姆龍現場的人臉識別模組能夠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通過人臉某些定點識別出人的性別、年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項識別精確度達到95%以上。記者試驗發現,摘下眼鏡對準鏡頭之後所識別年齡與實際年齡一致。
該項技術目前應用在安防、銀行系統識別等領域,但其精度還不足以應用在公安系統中。

機關人偶音樂隊
羅姆與YUKAI Engineering共同開發用於娛樂的機器人。通過地磁傳感器和反射型光學傳感器,機關人偶能夠感應出展示區標示出的黑線部分,保證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不越過黑線並且在不碰撞同伴的情況下列隊。同時,通過Sub GHz頻段無線通信技術將每個機器人與控制器相連,控制棒中有加速傳感器,當指揮者加速向下摔動指揮棒,機器人會通過提前編程的順序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
不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款產品主要用來展示羅姆傳感通信技術的應用,並沒有實際產品。羅姆與YUKAI的合作主要是為了鼓勵創客進行機器人設計改造,目前並沒有產品面向消費市場。
想要玩轉用戶思維?這三大核心秘訣必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825/158398.shtml
想要玩轉用戶思維?這三大核心秘訣必看!
絕活傳媒
你要從一開始就讓用戶參與進來,讓用戶和你一起成長,讓用戶與你一起玩,只要你能夠讓用戶覺得好玩,那就對了!
傳統生產企業玩的是產品思維
傳統網絡公司玩的是流量思維
在當初,這種思維都幫助他們迅速崛起,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都將會落伍。如今,都需要學習用戶思維,筆者給大家分享以下三點幹貨:
1、傳統運營思路的誤區
2、用戶思維的關鍵秘訣
3、如何來玩好用戶思維
一、傳統運營思路的誤區
凡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凡客剛剛起步的時候,采用的是流量思維,搶占了當初流量便宜的先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是由於兩個問題,迅速走向衰落。
1、流量的成本越來越越高,燒不起了
2、產品的品質沒打動客戶,沒回頭客
凡客高峰時期員工都有一萬人,現在僅剩下300人,凡客一次的百度指數從最高的12萬降低到了6000左右。
凡客表示一心鉆到產品中,認真做產品,這是典型的傳統產品思維,也是落伍的思維,難以翻身。
二、用戶思維的關鍵秘訣
過去幾年,這個地球上最成功的運營模式就是宗教模式,而宗教模式就是用戶思維的典範。
想要掌握用戶思維的關鍵秘訣,就需要從本質上來研究宗教模式,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領域的用戶思維秘訣。
宗教主要是賣產品麽?
NO,一切產品都是工具。
他們主要幹的是什麽事?
搞定用戶的內心
如何搞定客戶的內心呢?
讓客戶成為教徒
企業品牌該如何活學活用呢?
切記:一切產品和服務都是道具,關鍵是要搞定用戶的內心,如何搞定客戶的內心呢?你就需要比用戶更了解用戶,給予用戶震撼的價值感,讓用戶成為你的粉絲。
如何做到這一切呢?
三個核心秘訣:
1、痛苦
2、好處
3、感覺
首先一定從用戶的痛苦入手,哪里有痛苦,哪里就有市場!
周鴻祎開發360安全衛士幹掉流氓插件,用免費殺毒滿足用戶一樣,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痛點,他就迅速獲得了海量的用戶,快速崛起。
因此,只要深入了解用戶的痛苦,你才能給與用戶最直接的好處,在這個時候,情懷是工具,產品是工具,服務也是工具,客戶不太關心你的產品,關心的是你能夠帶給他們的好處。
好處有了,更重要是你要讓用戶感覺爽,所以良好的用戶體驗是必須的,如何能夠讓客戶感覺爽呢?
三、如何來玩好用戶思維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如一
玩用戶思維也是要:如一
你千萬不要把自己和用戶分隔開,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挺NB,如果你還是像以前那樣自己在家里埋頭研發產品,這樣用戶也不會買賬的。
有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格力的董小姐,炒作的話題雖然吸引了眼球,但是用戶只是看熱鬧罷了,並不會從內心想購買你的產品。
品牌知名度固然重要,但是比知名度更加重要的是美譽度,比美譽度還重要的是忠誠度。
品牌價值三要素:
1、知名度
2、美譽度
3、忠誠度
沒有美譽度和忠誠度,想單純的靠知名度賣手機,那是沒戲的。所以過去兩年不少明星主持人什麽的來玩手機都玩不轉。就像你讓徐崢來賣洗發水一樣,能行麽?
如何獲得美譽度?
如何獲得忠誠度?
阿黎寫了一本書,叫《參與感》,這是小米成功的很重要一個點,他們從第一個MIUI系統出來,就讓用戶提建議,然後改進,每周更新,於是培養了最初的一批鐵桿用戶。
其實,騰訊在以前是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所以騰訊做的產品最懂用戶,哪怕它山寨你,它的體驗也可以超越你,不服不行!
騰訊在還沒有騰訊網之前,只有一個簡單的論壇,其中有一個版塊,收集用戶各種點子建議,然後改進。
十幾年前,百度份額還很低,他們的市場總監找我們幫忙,我們給的最有價值的一個建議就是:讓用戶來幫他們出建議,他們後來搞了一個點子大賽,效果非常的好。
切記,你要從一開始就讓用戶參與進來,讓用戶和你一起成長,讓用戶與你一起玩,只要你能夠讓用戶覺得好玩,那就對了!
[本文作者絕活傳媒,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運營思維
流量思維
用戶思維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