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虛弱的老人幾乎不能言語,但看到不遠萬里飛來的熊曉鴿,臉上依稀露出笑容,並努力聚集全身力氣,想要像往常一樣精神抖擻的和老友交談。
1991年12月初,熊曉鴿帶著麥戈文的信任回到中國,並於1993年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這21年裡IDG通過投資百度、騰訊、360等大獲成功,目前投資公司超過300家,並有70家公司成功上市或通過併購退出。
這22年裡麥戈文一共130次訪華,熊曉鴿則陪同接待110次。熊曉鴿和麥戈文共事超過22年,比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時間還要長,這種「special relationship」讓告別中的兩人都很感慨。
正是這種特殊關係,以至於在垂危的病床前,熊曉鴿只能以麥戈文最喜歡的「Good News」和他道別。在這最後相處的22分鐘裡,熊曉鴿告訴麥戈文這一生創造了兩個傳奇:一是覆蓋出版、研究、風投的IDG,二是在麻省理工學院設立的腦科學研究院,他一定會讓這兩個傳奇在中國發揚廣大。
之前都是麥戈文支持困境中的熊曉鴿,而這是唯一也是最後的機會,輪到熊曉鴿給生命中的導師及老闆加油鼓勁。這位臨終老人的叮嚀留在熊曉鴿的手機錄音中,走出病房後,熊曉鴿從門口布簾縫隙注視著麥戈文,淚流滿面。
3天後,麥戈文與世長辭。
熊曉鴿依然能夠清晰記得,IDG剛進入中國的前7年顆粒無收,每年到中國巡視五六次的麥戈文,面對一張幾乎空白點成績單總是淡定自若談笑風生。2011年熊曉鴿問起為何敢賭在一個毫無經驗的人身上,麥戈文笑道,因為你這傢伙敢拿自己的青春來賭中國的未來。
「而我此時此刻的期待,就和22年前的老麥一樣,要求努力發現和啟用敢拿自己的青春賭未來的追夢人、新一代的我和周全(IDG合夥人)。」熊曉鴿說。
從記者到投資
一口帶有湖南味道的「塑料普通話」,總是樂觀開朗的心態,成為熊曉鴿獨特個人魅力標籤。
湖南是娛樂大省,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積極又樂觀,絲毫不遜色於四川。出生於湖南湘潭的熊曉鴿從小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繼承了父母「正能量」的DNA。「樂觀比悲觀要好很多,大家都喜歡跟樂觀的人打交道,為什麼要人家跟著你不開心呢。」熊曉鴿說。
樂觀並不代表沒有挫折,熊曉鴿也遭遇過IDG在中國發展初期的艱難窘境。他認為人的每一天就像計算器裡的計算單元一樣,每天一個格子存一些信息,如果老是記得負面信息,一整天就不會高興。
而最好的辦法是,既然負面信息已經存上,那就不要再去多想。「在重要選擇面前,應該多想想是如何成功的,當具體做的時候,再把記憶裡負面信息拿出來,提醒自己別犯同樣的錯誤就OK。」
熊曉鴿特別喜歡大學,1995年就在母校湖南大學設立獎學金,每年都會去學校一兩次,頒發獎學金以及和學生們座談。熊曉鴿還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當校董,也經常去學校開校董會,和新生們聊一聊心得分享些感悟。
這種大學情節源自於熊曉鴿命運的轉折:如果沒有讀大學,如果不到美國留學,就沒有今天的成就。而經常和學生們在一起,熊曉鴿也好像回到年輕歲月,「也算是給自己充電,這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
正在熱播的《中國好聲音》裡,總有一個煽情的提問「你的夢想是什麼」。熊曉鴿是一個靠「夢想」驅動的人,只不過他會比較實際,把大夢想拆分成很多階段性的小夢想,然後想辦法實現。
熊曉鴿從小喜歡物理,成績也不錯,在家也經常改裝收音機。「小時候我想當物理學家,但發現成績也沒那麼厲害,想得一個諾貝爾獎也不太可能。」而另一個從小的興趣寫作,則更顯得實際:大學期間熊曉鴿在《湖南日報》發表文章,成為做記者的最初動力。
大學畢業後,熊曉鴿不滿足在機電部擔任翻譯和英語教師工作,在一流記者願望推動下,1984年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的成績,被錄取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英語採編專業研究生。
當時有好幾位外國朋友,都願意提供獎學金幫助熊曉鴿出國讀書,可是熊曉鴿都拒絕了,不想去的原因是「戰地記者夢想」——他想去新華社,成為中國的法拉奇(意大利知名戰地女記者)。
讓熊曉鴿「開竅」的是一位美國執教老師,他對熊曉鴿說,如果不去美國學習,不看看國外同行如何做,很難成為最棒的記者。熊曉鴿這才奔向大洋彼岸。
在結束美國波士頓大學學業後,熊曉鴿在卡納斯出版公司的《電子導報》從業三年,從記者做到亞洲版主任編輯。這個過程中,熊曉鴿覺得已經「很難成為法拉奇」,但在跑硅谷、接觸創業者的過程中知道了什麼是風投。
這就成為熊曉鴿第二個夢想:「我在中國也算是工廠長大,也跑了很多地方,居然不知道什麼是風投,而風投是那麼有用,我想把它帶到中國來。」
這個夢想讓熊曉鴿走到今天,他確定夢想時,就開始尋找能夠幫助實現夢想的人,並幸運的遇到「貴人」麥戈文。「老麥想做這個事情,沒人幫他做,我也想做,他就需要我這麼一個人,就這麼做起來了。」
佈局90後
IDG跟隨熊曉鴿進入中國已有22年。2000年中國互聯網IPO熱潮讓IDG迎來第一次收穫。到現在為止,除了阿里巴巴,幾乎所有互聯網第一批企業如百度、騰訊、攜程、360等均在IDG投資名單上,IDG資本管理的風險基金已超過40億美元。
對於投資人而言,價格便宜和選擇多永遠是兩個利好。IDG早期進入中國有窗口期優勢,有時間多琢磨,價格也相對合理。現在的中國已經到處都是熱錢,大批規模不等的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呈現出一片「僧多肉少」的局面。
熊曉鴿認為,熱錢太多給投資帶來兩點不利,一是容易出現投資泡沫,畢竟好項目有限而大家都在搶,很容易抬高價格。二是決策時間會更短,也不容易看的那麼仔細,這樣會使得投資回報率降低。
「激烈的競爭從另外一方面看也是好事,能夠讓大家更加勤奮一點。」雖然熊曉鴿一直是IDG招牌人物,但實際上IDG已發展成為龐大的投資團隊,有很多80後在看80後及90後的創業項目。
今年不少中國互聯網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不同公司的IPO場合很有可能看到同一個基金管理人,而他們交流的開場白經常是:今年是第幾次來(紐交所或納斯達克)了?
過去一年IDG投資的迅雷、達內科技、久邦數碼都成功在美國上市,不過熊曉鴿並沒有到現場。熊曉鴿稱這是公司內部文化的原因,更強調低調和做事:自己成為IDG發言人,見媒體較多但具體項目做的最少;具體負責項目的周全團隊經常忙著做事,沒有太多在公眾露面的時間。
這種低調還體現在投資上。這兩年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各個垂直細分領域都爭搶激烈,不少風投都會高調宣佈投資的公司,但卻鮮少看到IDG身影。
是IDG掉隊了嗎?熊曉鴿哈哈一笑:「我敢說我們是投資移動互聯網最早的公司。」熊曉鴿舉例說到,比如去年被百度以19億美元收購的91無線,IDG是最早也是最大投資方,但從來沒有宣傳過,只是被百度收購後才披露。
據熊曉鴿透露,2005年IDG就和美國Accel風險投資公司融資做了新基金,投了20多家和移動互聯網有關的公司,當時很多LP(有限合夥人)說熊曉鴿是不是發瘋了。
「這可能是我們的風格,我們投了很多這樣的公司,但不太喜歡他們到外面去宣傳。」熊曉鴿認為,早期投資一定要讓創業者踏實做產品和服務,儘量少去和媒體忽悠,等到長大做後面的B輪、C輪時再宣傳也不急。
「一個好的創業者先別做那麼多媒體的事情,產品需要的話可以做,但宣傳公司融了多少錢,自己有多少錢挺愚蠢的。等到公司到了一定規模,比如上星期我們宣佈投資的我買網,到了這個階段應該大力宣傳一下。」
在談到IDG接下來的投資重點時,熊曉鴿笑稱「別把我們的商業秘密透露太多」。他表示無非是垂直的8、9個領域,每個領域都一定想辦法挑到行業裡的領頭羊。
除了新晉的基金,BAT巨頭們、以及徐小平、雷軍這些天使投資人,也在跟IDG搶著早期的投資生意。「我們個人層面都是朋友,他們也做的很好,所謂搶和不搶,就是看誰更勤快,大家都是有合作的,我們不也投資了小米嘛。」
隨著90後時代的到來,IDG試圖通過各種活動來尋找優秀項目和創業者,不僅舉辦校園創業大賽、全球創意APP爭霸賽等,還設立億元規模新基金專門投資90後。
據IDG合夥人李豐透露,過去一年IDG已經投資不下10個泛90後的創業項目,比如卡通頭像DIY移動社交工具「臉萌」、彈幕類視頻網站「Bilibili」,還有「一起唱」、「POI在線教育」、年輕開發者社區「Segment Fault」等等。
包容失敗
對於早期創業者,熊曉鴿將風投角色定義為教練和朋友。
教練的角色很容易理解,風投看過很多成功或失敗的團隊,能夠給創業者帶來更多經驗,並把失敗的教訓都變成正能量,讓創業者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朋友的角色,則更加類似於心理醫生和啦啦隊。
「其實創業者也是很孤獨的,因為對他來講必須認為未來會成功,但其實有時也會心虛,但不能和團隊的人說,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給他鼓鼓勁。」熊曉鴿認為,投資人此時角色就變成心理諮詢師,主要是疏導負面的情緒。
沒有一個投資人願意投資的項目失敗,可是二八定律在風投行業,就意味著只有20%項目能成功。IDG比較幸運的是,失敗的公司沒有80%,成功率比較高一點,但錯誤的選擇賠掉任何一筆錢依然讓熊曉鴿十分心疼。
「在投資界,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是絕對真理,也就是在不同時候賭對了,做投資還是要考運氣。」樂觀的熊曉鴿認為,投資錯誤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只有每天高高興興去做事,才是正確選擇。
熊曉鴿認為中國和美國最大不同,就是對創業失敗的包容性。
在硅谷如果項目失敗,創業者能夠清楚知道哪一點錯了,從投資人來講,大家都會理解他,如果再有新項目,投資人還會支持他。在中國有很多不同,失敗的時候投資人更多是抱怨,會指責為什麼走錯了。
中國自古以來「勝者王和敗者寇」,社會不太容易接受這種包容。熊曉鴿在美國看到很多團隊,前兩次創業都不成功,但第三次就成功了。但在中國如果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就很難找到錢,第三次要找錢幾乎是難上加難。
「只要創業者努力去做了,沒有對不起投資人也沒有對不起團隊,還是應該理解。所以對失敗的包容,還有從失敗中學習,這是我們未來需要加強的方面。」
IDG在早期投資方面的原則和全世界大概都一樣:第一是市場規模、未來能不能做大;第二是產品及技術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進入門檻;第三是團隊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第四是估值談判。
熊曉鴿認為,做的好與不好的基金區別在於,一是對市場規模的判斷,二是對團隊的判斷。熊曉鴿不太談產品和技術,是因為現在很多上市公司,和當時IDG進入時期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不一樣。「團隊、領導力和應變執行能力,才是最最關鍵的。」
移動互聯網爆發時代正在到來,熊曉鴿常和創業者們說,能夠生在這個時代特別幸運,很多基礎教育及建設BAT公司已經完成,創業變得沒有那麼難。另外移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改造,也帶來了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及創業機會。
從60後一路投資到90後,熊曉鴿認為這些創業者身上有不少共同點,比如都有夢想及使命感,都非常有毅力。因為接觸的信息多,現在年輕創業者比前輩更加聰明,但在抗壓性及吃苦耐勞能力方面則相對較差。
另外在領導力及和政府打交道能力方面,年輕創業者還是經驗不足。
不過熊曉鴿依然看好年輕人,至少在移動互聯網上,他認為還能再出像BAT這樣的公司。「我當年在中國投資的時候,最牛的公司是摩托羅拉和IBM。風水輪流轉,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換代時間會更長。當然BAT也很努力,對年輕人來講機會更多。」
三個夢想
在記者夢想、投資夢想之後,熊曉鴿用「好玩」來形容現在的三個夢想。
第一個夢想是人腦研究。這個夢想和恩師麥戈文有關。2000年麥戈文和夫人共同承諾於20年間捐獻3.5億美元,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立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去年11月麥戈文最後一次訪華,又為IDG在中國的投資做出新承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捐建的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全部簽約,並陸續啟動。
熊曉鴿對人腦研究不是簡單的興趣,他曾因此經歷過巨大的痛苦:大一那年母親得了腦溢血,雖然輕微但在醫院呆了8個月。那時熊曉鴿看了很多關於腦神經、外科及內科方面的書,沒有複印機他就手抄病例,寄給北京宣武醫院的教授。
因為這種情節,熊曉鴿是除了麥戈文夫婦之外的第二大捐贈者,並幫助麥戈文一起在北京高校建IDG人腦研究院。熊曉鴿不僅僅是捐錢,還參與研究院管理,幫助他們借助麻省理工的資源。
2004年麥戈文在麻省理工的研究院出了諾貝爾獲獎者,熊曉鴿覺得這是特別牛的事情。每年他都讓中國學生去國外交流,希望未來10年中國的三個研究院能夠出1-2個諾貝爾獲獎者。
「我老和他們開玩笑,說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也不用專門感謝我,提一下我的名字就可以了。」熊曉鴿說。
第二個夢想是清潔能源方面,IDG本身在這個領域也有投資。熊曉鴿在美國呆了很長時間,看到國內空氣污染很厲害,他認為美國做的比較好是因為用了清潔燃料和非常規性能源。
未來熊曉鴿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多投資,他甚至還想建立比較大的技術論壇,或者建立能源方面相當於諾貝爾獎的獎金來推動技術取得突破。
第三個夢想和電影有關。這幾年熊曉鴿投資了一些電影,比如《山楂樹之戀》、《同桌的你》。甚至IDG中國還投資了拍攝《盜夢空間》《環太平洋》的美國傳奇電影公司、以及在中國發行了三部電影的美國相對論傳媒公司。
一年多以前熊曉鴿去美國南加州大學開會,對方希望IDG捐贈。熊曉鴿對於贊助沒有太多興趣,但希望美國多拍中國主題的電影,並且有越來越多中國人參與。
所以熊曉鴿就在南加州大學和美國電影研究院設立中國故事獎學金,讓美國人來寫中國故事並拍成電影。另外他還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個人出錢邀請波士頓大學電影學院學生來中國拍類似《看北京》這樣的短片。
「我希望未來10年內,我參與製作的關於中國的電影能得個奧斯卡獎。」熊曉鴿說。
熊曉鴿曾經問過麥戈文,為什麼已經那麼有錢,還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做很多事情。麥戈文回答說,他媽媽說人生有三大樂趣,第一是找到喜歡有激情事做,第二是有志同道合的夥伴,第三是不斷實現新的期待和夢想。
這也是熊曉鴿的人生信仰,他也希望把這三條送給正在創業路上的年輕人。
彭博專欄作家Mark Gilbert評論稱,可憐的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他告訴歐元區成員國政府,他們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拯救經濟,德國總理默克爾就給他打電話問:“你是不是要放棄財政緊縮?”他警告各國政府不能回避財政責任,法國就宣布放棄財政赤字目標。他暗示要啟動購債計劃,歐洲央行管委會就有人提出反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拉吉的好朋友只有貶值的歐元。他在周四晚上的發布會上表示,歐元區通脹下滑是因為未預見的能源和食品價格下跌。而從2013年9月至今年5月份第一周,歐元匯率升值了近7%。
所以從下圖看來,歐元匯率一戰,德拉吉完勝。
即便歐元匯率自去年7月份以來首次跌破1.30,德拉吉在發布會上也異常憤怒:繼將三大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後,他宣布將在10月份開始購買ABS,以促進信貸流動。
在被問及該決議是否是歐洲央行內部一致同意的,他回答了這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不。一些管委會委員支持采取更多措施,而一些支持更少。但是支持行動的委員占大多數。”
這意味著少數人反對昨晚德拉吉宣布的計劃。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寫過,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表示,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反對歐洲央行周四推出的降息以及ABS計劃。
鑒於歐洲央行不會公布會議紀要,所以我們也無從知曉歐洲央行在做決策時內部爭鬥的情況。
昨晚新聞發布會最大的意外是,德拉吉暗示資產購買規模有多大。他說,歐洲央行計劃購買私人持有的債券ABS,加之提供低成本的四年期貸款,這些措施將使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增加0.7萬億歐元,增至2.7萬億歐元。那是2012年年初以來從未有過的規模。
如果德拉吉是認真的,或者能勸服魏德曼,將表明歐洲央行將向經濟註入至多1萬億歐元。這可能足以讓德拉吉在歐元區外交到一些朋友。
強大富有的德國堅持要在歐元區推行結構性改革和緊縮政策,而疲弱多病的法國則堅持要更多的經濟刺激。默克爾是女強人,但美國人不支持她,南歐國家反對她,經濟學家批評她,如今,德拉吉的歐洲央行也倒向了法國。默克爾顯得愈發形單影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於法國,默克爾的態度一如既往:法國必須首先解決其結構性改革的問題,然後才能在歐洲事務中獲得領導權。
但在法國執政黨社會黨中,許多人都認為,法國經濟之所以面臨目前的困境,主要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推動結構性改革,而是因為德國在歐洲推行的緊縮政策。事實上,社會黨內部唯一的分歧,是法國不滿的聲音應該叫的多響亮。
上周一,法國總統奧朗德閃電重組了內閣,定點清除了經濟部長蒙特堡和教育部長哈蒙等強烈反對德國緊縮和結構改革政策的內閣成員。
重組之後的結果是,法國政府的成員比原來更加支持改革。但與此同時,奧朗德也向德國施壓,讓其重新考慮歐元區的緊縮政策。
他希望說服默克爾放寬預算赤字的標準(現在為3%)。上周,他甚至提出要召集一個特別歐盟峰會,推動多項經濟刺激措施。對於法國來說,這就意味著政府要花更多的錢刺激經濟。
實際上,自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就一直分為旗幟鮮明的兩派。以德國為首的一派要求各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並推動影響深遠的結構性改革。而以法國為首的另一派則堅持采取更加靈活的經濟刺激政策,至於改革那是以後再考慮的事。至少在不久以前,這兩大陣營一直勢均力敵,但近來,法國陣營中又添了幾個新盟友。
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容克和意大利總理倫齊均加入奧朗德的陣營,致力於推動更加靈活性的條款。美國政府和IMF也站在他們這邊。
很多外部專家也為他們搖旗吶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8月在康士坦茨湖開會時,一致批評默克爾的政策。他們指出,如果緊縮繼續持續下去,那麽歐洲經濟增長將會持續低迷,通脹會進一步惡化。悲觀者甚至認為歐債危機可能卷土重來。
盡管如此,默克爾和財長朔伊布勒都表示目前沒有危機的風險,也沒有計劃要偏離現有的軌道。
不過,德拉吉8月底在Jackson Hole央行年會上的表態讓德國有點坐不住了。德拉吉在講話中強調,僅靠歐洲央行的努力遠遠不夠,歐洲各國也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刺激。這意味著德拉吉的立場也開始明顯向法國靠攏。
最後憤怒的默克爾上周和德拉吉通了電話。通常來講,默克爾和朔伊布勒通常會竭力避免和歐洲央行發生沖突。不過,默克爾這次希望弄明白德拉吉的這番講話到底是什麽意思。歐洲央行是在放棄緊縮政策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默克爾就徹底被孤立了。
《明鏡》最先公開了兩人的這次通話,但德國政府發言人馬上回應稱是德拉吉主動給默克爾打的電話,默克爾並沒有找德拉吉。據《明鏡》的消息源稱,德拉吉試圖在電話里安撫默克爾,說下次他的講話中會強調結構化改革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並沒有改變立場。隨後,他還給打電話安撫朔伊布勒。
德國政府官員大都拒絕討論這一話題。不過《明鏡》的消息源表示:“我們並不理解德拉吉的表態,”但如果他希望政府增加投資,“他就大錯特錯了”。
朔伊布勒早就表明了他對歐洲央行幹預的態度:“貨幣政策只能買來時間。市場並不缺流動性,甚至有些偏高。所以,我認為貨幣政策的手段已經用盡了。”
盡管四面受敵,但德國也在爭取盟友。在討論未來幾年的歐盟預算時,柏林聯合英國、丹麥、瑞典、芬蘭等國,共同抵制由法國和南歐國家提出的開支計劃。同時,默克爾還安撫西班牙政府,大力贊揚其改革,並支持西班牙經濟部長Guindos擔任下一任主要由各國財政部長組成的歐元集團的主席。
在德國看來,法國和意大利是否認真對待結構性改革才是問題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說服默克爾。意大利總理倫齊已經宣布了一個深遠的改革計劃,但在執行上遇到了阻力。而法國則不斷堆積新債務,打破之前的改革承諾。
法國如今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政府一再堅持其“認真對待貨幣緊縮政策”的目標,但由於經濟已經疲軟多年,法國領導人又覺得大規模縮減開支不太妥當,且有衰退的風險。與此同時,他們在推進改革的時候小心翼翼,生怕動搖他們執政黨的地位。結果就是,法國的改革措施遠不足以刺激經濟複蘇。
如今的德國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是應該聯合歐盟的其他國家打擊法國這個最重要的盟友,羞辱奧朗德?還是寬宏大量,放松對法國的要求。如果選擇後一種做法,就會留下口實:只有小國才需要遵守預算規則,大國就可以無視規則嗎?
孤獨而富有的德國老大哥,要帶領一幫窮小弟們趟出一條歐洲複興之路,談何容易。
日前,馬云參加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主辦的慈善年會,接受克林頓女兒的採訪,與希拉里聊女性創業話題。而此前,他已經與克林頓本人有過數度交流。
馬云愛交朋友是出了名的,在商界及其他領域也有自己龐大的「朋友圈」。阿里上市後,馬云還需要在新的領域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對於現年50歲的馬云,現在他最想要的,是為自己贏得一張雖非官發卻極有份量的全球權力通行證。
中國新首富馬云都有哪些權貴朋友,我們來看一下。
克林頓
馬云和克林頓曾多次交談,最近一次是克林頓來亞洲檢查其慈善基金會資助的項目。此前,馬云曾率領管理團隊飛赴克林頓設在紐約的辦公室,學習全球規模的慈善基金的運作經驗。
克林頓說,就像IT技術改變了公眾對災難性事件的反應一樣,馬云將利用阿里巴巴的成功改進中國慈善事業的基礎架構。他提到了國際社會對2010年海地大地震的反應,美國人首次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捐款。
克林頓指出,「如果馬云措施得當,他將對儘管不那麼富有但仍然能對慈善事業做出自己貢獻的其他人產生巨大的影響。」
穆罕默德
9月17日,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在迪拜會見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雙方就深化在電子科技領域的合作等問題進行了交談。
阿里巴巴集團多年來一直與阿聯酋政府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2013年,迪拜商工會在非洲全球商業論壇上與阿里巴巴發展了合作夥伴關係,並在其網站上植入阿里巴巴平台入口,吸引了大量中東買家。
朴槿惠
8月18日,韓國總統朴槿惠在青瓦台總統府會見了到訪的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馬云,雙方就中韓兩國在提高電子交易系統及物流效率以及教育、產品認證服務等領域展開合作達成共識。
朴槿惠表示,希望阿里巴巴為韓國中小企業進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提供便利,並號召兩國在影視、廣播、遊戲等數碼內容領域放寬相關限制措施,鼓勵投資和交流。
卡梅倫
去年12月3日上午,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出現在上海某個酒店裡。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並非卡梅倫的公開行程,他將在此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有個短暫的「約會」。
卡梅倫與馬云共同見證了英國投資貿易總署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旨在推動英國中小企業通過包括天貓在內的阿里巴巴平台,把英國產品介紹給中國消費者。
史玉柱
巨人網絡創始人,2013年福布斯400富豪榜33名,身家129.1億元。
與馬云絕對是「好基友」。在支付寶轉移一事上,史玉柱站出來說馬云是「愛國流氓」。在馬云會王林一事上,史玉柱更站出來說,馬云拜訪王林是為了找破綻。
許家印
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2013年福布斯400富豪榜13名,身家59億美元。
許家印邀請馬云入股恆大之後,兩人各佔俱樂部股份的一半,兩個人都是俱樂部董事長,他們二人各有分工,許家印負責把球踢好,馬云負責把中國足球市場搞大。
王中軍
華誼兄弟董事長,以前日收盤價23.5元計算,持股華誼兄弟市值約75.66億元人民幣。
馬云作為華誼兄弟的副董事長,兩人有歷史淵源。
曹國偉
新浪董事長,去年發佈的「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身家約17.5億美元
去年4月29日,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正式對外公佈,阿里巴巴中國與新浪微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佔股約18%。
古永鏘
優酷CEO,2010年優酷上市,古永鏘在上市當日身家就達到14億美元。
優酷土豆曾獲得阿里巴巴與云鋒基金總計12.2億美元戰略投資,古永鏘曾表示,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將給優酷土豆在用戶支付、精準廣告、客戶資源等方面帶來幫助。
沈國軍
銀泰集團掌門人, 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651位,身家19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以53.7億元港幣投資銀泰商業集團,為銀泰商業集團繼沈國軍後第二大股東。
李連杰
國際影星,2013年福布斯富豪榜中國名人榜10位。
李連杰與馬云似乎是結緣於太極。馬云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後就與李連杰合建太極館—太極禪院。而2013年雙十一,李連杰更是與馬云一同現身阿里巴巴總部。
李連杰在來往上發起了扎堆「無明問無名」,還把黃曉明、馬伊琍、蔡明、孫儷、慈誠羅珠、何炅、吳莫愁、李代沫、撒貝寧、華少等也拉進來。
趙薇
趙薇和馬云的私交絕對了得,從兩人共同拜訪王林一事便可以看出。趙薇曾對馬云如此評價:馬云歌唱得好,說話像個老師,中心思想很明確。回憶第一次見面,馬云穿著極其普通的黑色短袖,想讓我買幾件新衣服送給他。
來源:黑問
答1:【黑問導師】袁海濤--北京淘里淘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合適最重要
答2:【黑問導師】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合夥人必須明確分工
答3:【黑問用戶】李婷婷
看朋友的質量
答4:【黑問用戶】易北辰
和朋友創業考驗情商
答5:【黑問導師】吳京川--客戶通創始人
要分清原則
答6:【黑問用戶】rokey
價值觀要一致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