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持續降溫,此前一直唱空中國房價的野村仍堅持觀點,預計一年之內國內的房價都不會回升。
野村中國地產研究部主管高劍鋒周三表示,基於國內房地產庫存積壓嚴重,局部地區出現供大於求現象,預計國內房價一年內不會回升。他指出:
我不覺得未來12個月能看到房價回升。目前房地產企業普遍策略是降價促銷,這種現象可能會持續到年底,而明年上半年房價仍處於震蕩築底過程。
預計未來3-4年,銷量會持續走平。雖然告別了高速增長,但未必馬上進入下降周期。
若以過去6個月房產平均月銷量為分母,房產庫存總量為分子,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去化時間為13-15個月,部分積壓嚴重的三線城市約需要33個月去庫存。
針對今年以來房地產相關信托產品、私募債違約風險頻發,高劍鋒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地產信托項目違約,但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
目前國內以土地和房產為資產池的信托計劃,約占總量的一成多。隨著房市調整,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地產信托項目違約,擁有項目數量不多的中小房地產公司可能會成為違約高發區,但不會大面積蔓延。
雖然信托產品中至少有一成多與土地和房產相關,但因信托公司去年開始已明顯擡高土地房產相關信托的資質門檻,主要面向房地產業前100強企業,而且數量上亦有所收縮,因此房產信托違約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然而,野村認為未來的政策將對房地產市場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原因如下:
- 基於供求形勢轉化,類似限購和高稅收等調控政策正陸續取消,預計未來6個月內除一線城市外,限購將全面取消。
- 短期內相當多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稅收及土地款仍存高度依賴,政府有動力去搞活房市。
預計隨著調控政策的放松,國內房地產銷量的同比降幅將慢慢縮減,至第四季可能會與去年持平。而未來幾年,基於適婚人口高峰期到來、勞動就業人口素質的提高及城鎮化建設,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仍會停留高位。在信貸支持下,預計明年房產銷量將持平於今年。
然而,法興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姚煒則表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望延續,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松綁限購,並且降低房產交易稅,但這些效果可能日益減弱。如果政府選擇全面的信貸寬松,這也顯然對中國的長期發展不利。法興預計政府最有可能維持當前的定向寬松政策,增長加速也將是曇花一現。
今年5月初,野村就發布報告警示了中國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其認為,住房市場的供給過剩和房地產開發商融資困難一起導致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冷卻,而這將會驅使中國今年的GDP增速低於6%。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提到,中國的銀行近兩個月已經開始加大給房地產開發商貸款的力度。盡管房地產市場表現疲弱,今年上半年銀行對開放商的貸款增長26.9%,至3.1萬億人民幣。而許多城市相繼松綁限購政策,也是政策方面對房地產市場提供支撐的一個表現。
昨日晚間,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如果通脹仍然太長時間維持在過低水平,那麽歐洲央行準備好在權限範圍內采取額外的非常規措施,並改變非常規措施的規模或構成。
針對最新實施的降息和首輪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德拉吉指出,歐洲央行9月采取的措施是對6月措施的補充,目前歐洲央行已經觸及了利率下限。
此外,他並不認為首輪TLTRO失敗:
銀行業吸納TLTRO規模處於歐洲央行預期區間,現在預言TLTRO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仍為時尚早。
德拉吉稱,應該將9月和12月的兩次TLTRO合並在一起看待,12月該計劃再次啟動時,會得到更多的需求。德拉吉還預言這會成為火力強大的工具。
上周,歐洲央行公布9月份首輪TLTRO以0.15%固定利率提供826億歐元貸款,此前市場預期為1000億至3000億歐元。
德拉吉同時強調,各國政府應該以改革措施和財政刺激的新政策組成來配合央行的努力。
沒有結構改革的貨幣刺激政策不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只有政府采取行動後,(央行)才會作出貨幣政策響應。
以下是文字直播:
德拉吉在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上作季度證詞講話:
歐洲央行為監管銀行業做好了充分準備。
歐元區經濟複蘇正在失去動能,失業率高得無法接受,歐元區經濟複蘇面臨的風險明顯偏下行,將密切監控通脹前景面臨的風險。
我們預期未來數月通脹將保持低位,直到2015年到2016年間逐漸攀升。
將集中關註增長動能可能受損、地緣政治風險和歐元匯率走勢的詳細細節。
歐洲央行9月采取的措施是對6月措施的補充,歐洲央行已經觸及了利率的下限。
銀行業吸納TLTRO規模處於歐洲央行預期區間,現在預言TLTRO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仍為時尚早,9月和12月的TLTRO措施應當結合在一起來看待,預計TLTRO會成為火力強大的工具。
資產購買將刺激投資組合再平衡。
沒有結構改革的貨幣刺激政策不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只有政府采取行動後,(央行)才會作出貨幣政策響應,對此不存在討價還價的空間。
如果通脹仍然太長時間維持在過低水平,那麽歐洲央行準備好在權限範圍內采取額外的非常規措施,並改變非常規措施的規模和/或構成。
額外的風險敞口將很有限,將會購買高級以及擔保債權分支。
由於歐洲央行的介入,對於ABS市場的擴張充滿信心。直接購買將加大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但額外的風險有限。將購買高級和獲得擔保的ABS,購買擔保債券是對購買ABS的補充。
歐洲央行已看到非常溫和的信貸改善跡象,信貸標準依舊較2003年以來的平均水平更為嚴格。
部分國家應該優先進行生產投資。
壓力測試可能已經導致信貸流動收縮。
德拉吉作證詞期間,歐元、黃金和原油價格下跌:
其實美國在亞洲也是蠻糾結的。民主政治,其實就是輿論政治。中東那邊,像ISIS這樣的,或者俄羅斯那邊普京這樣的,都是實際練肌肉不大,但是眼球動作特別大,逼迫美國不得不出手。
這兩天,基地敘利亞組織,馬上在卡塔爾政府(的美元)的斡旋下放了一個美國記者,來表白不和ISIS同流合汙。所以我一直覺得殺美國記者的倫敦四人組,是基地英國成員出來黑ISIS的。這樣引導美國人去打ISIS,至少為被ISIS猛揍的基地敘利亞分部報一把仇。這個就像共產黨員秘密身份加入國民黨,所以秘密基地成員也可以公開加入伊斯蘭國。
因為是英國人做了恐怖分子殺美國人,所以英國特種部隊也乘機出動了,估計這些特種部隊會配合美國特種部隊,到伊拉克庫爾德族和敘利亞庫爾德族那里去參戰。
中美軍機在海南以東海面瞪眼,兩軍關系惡化。這個是之前中國WU14試驗的余波,也有在美國現在被中東和東歐拖住的時候,幫你再開一個熱點的意味。當然美國反潛艦,想找機會摸清楚中國晉級核潛艇的底,也是一個原因。
俄羅斯救援車隊進烏克蘭。美國戰略界人士認為是普京要幹預的前奏,北約情報官員認為俄羅斯軍隊已經在烏克蘭布置火炮,對烏克蘭軍開火了。
問:伊朗派官員訪問沙特去了。伊朗想與沙特談什麽?
答:伊拉克分餅。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個季度是-6.8%的GDP增長,我們周報也有淡定這樣的專家向大家介紹。
日本最核心的問題是少子化。你要是現在30多歲的全是臨時工,會改變嗎?所以日本將來是兩個方向,一個是老年人們集體跑出來養老,降低成本;淡定可以評價一下,這句話靠不靠譜:一個是趕緊從海外移民來填補人口空缺。日本人最想看到的移民,其實是來自中國江浙滬的移民。
問:為什麽對江浙滬有興趣?
答:因為文化上最接近,智力和勤奮等等品格,日本人也很滿意和佩服。你叫菲律賓人過去?日本人會自殺的,呵呵。
問:我也覺得江浙話音象日語。
答:日語是6成漢音(唐朝普通話),3成吳音,1成本地音。所以將來人口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會的融合都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想中日開戰,傻瓜才開戰呢,我還等日本變成特別行政區呢。所以將來中國崛起,新朝貢體系建立,是無需對外開戰的。
問:打和不打,哪個更便於融合呢……
答:現在大國戰爭,很容易動用核武,所以打不合適。
本刊特約作者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至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存款爭奪戰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真正根本徹底的改變沿襲近千年來社會發展面貌的,既不是某個哲學論調之爭,也不是某個主義之爭,更不是哪個偉大的政治家的功勞,而是來自實業家和科學家的貢獻,歷史看得越多,對之越是感慨,這也是當我看到成就了互聯網基礎架構的那些科學家們逐一亮相時,有淚湧衝動的原因。
迄今為止的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1760年以蒸汽機為標誌,所有重要的生產力應用都用上了蒸汽機動力;第二次是1870年前後進入電氣時代,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都電氣化,大大提升效率;第三次是1980年後開始進入的計算機信息革命時代,這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而巧合的是,前兩次工業革命基本上都經歷了100多年左右,才孕育出下一次工業革命,以此為經驗,簡單類推,發生在1980年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才剛剛完成少兒期,僅僅走到青年期,還沒到壯年期呢,互聯網時代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鋪墊,它的終極發展應該是全面深入的智能化,投入產出的最優化和效率提升的最大化;等這一時期發展充分,運行良好之後,可能會孕育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次,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智能化發展的無所不在,有思維能力的智能機器甚至是類真人的機器人將誕生,這個未來會怎樣,是一百年後的事情了,就我們當下的現實而言,第三次產業革命還在進程中,它的高潮部分還沒有登場,但是我確信,現在正是一個入口期。
就像電力時代的發展那樣,從最基礎的通訊、照明開始,一直延續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世界,如果大面積停電,堪比重大災難,電力時代的發展走了一百多年,在此基礎上的發明創造每隔一個時期就翻幾翻,徹徹底底的改變了世界,現在夜晚航拍地球,除了「偉大的」朝鮮和其他不發達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亮的,世界經濟發展水平的版圖原來用一張衛星拍攝的夜間明暗對比圖就能精確評測。
從工業革命的歷史看,生產力水平決定一切,馬克思主義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可是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在獲得政權後都在折騰生產關係,專注於階級,鬥來鬥去,改來改去,弄了近一個世紀,最後各自散去,發明創造少得可憐,更不用說促成偉大的工業革命,反倒是不信奉馬主義的那些,用一個又一個發明創造真正改變了世界。
1930年前後,中國發生了著名的土地革命戰爭,宗旨是打地主、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以此為始,建國後多次土改直到改革開放,土地制度改來改去都是在人與土地的制度關係上打轉,沒有什麼質的飛躍,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還有8億多人(佔國民總數近80%)被綁在土地上。
同樣在1930年代,美國加州的中央山谷,一個荒涼的沙漠地區,雖然日照充分,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十分適宜種植農作物,但是這裡沒有水,自然母親饋賜有限,農夫說,這裡若有水,就能讓滄海變良田,可是水在北邊600多公里之外;
1945年,加州沙斯塔水壩建成,這直接使得加州中央山谷在數年後變成了美國著名的農產品種植基地,果蔬產量在美國農產品中佔比巨大。
還是在1930年代,美國堪薩斯州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荒草連綿,而且常遭龍捲風肆虐,是個完全的從不毛之地,幾十年之後,這裡變成了著名的大糧倉,有86000多個農牧場,哈佛大學公開課裡曾講到一個有趣的比喻,就是有關堪薩斯農場,因為那裡有太多巨型農場,所以不是美國人的理想居住地,這些巨型農場從太空看下去是一個又一個色彩各異,星星點點的大圓圈,這是美國玉米和小麥的主產區,一些農場龐大到農場主需要坐著飛機來視察作物生長的情況,難以想像的是,在過去,堪薩斯是個缺水且災害頻繁的不毛之地,在經過美國農業史上最偉大的改造之後,這裡變成了大糧倉,這個改造就是著名的中心旋轉灌溉系統,地質探測表明堪薩斯地下堅硬的岩層下,有豐富的淡水儲量,據此建設了這個把荒野變良田的灌溉體系。
加州中央山谷和堪薩斯大農場,都不是天然的良田,都是曾經的不毛之地,但經過幾十年的改造,成為美國農業的重要基地,之後,隨著農機、農藥、化肥和農業科技的不斷提升,畝產產量一次又一次刷新歷史紀錄,終於發展到以2%的人口從事農牧養殖業,就養活了98%的人口,不僅如此,還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和最大的糧食援助國。
相比之下,美國這個,才是真正的土地革命,雖然很多地方不具可比性,中國有更多的歷史和傳統包袱,可是千評萬說,真正能夠破局的只有生產力提升,今天中國在18億耕地紅線都受威脅的情況下,在農業人口逐漸遞減的情況下,在城鎮化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糧食年年增產豐收,起決定性作用的,絕不是什麼包產到戶政策,而是生產力大爆發;如果過去這一點因為認識的侷限性不能被充分認可,那麼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還不能夠對此有深刻認識的話,那麼落後就不再是一種不平衡而是天注定了。
所幸今日中國已經認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水準決定一切,不必糾纏哲學,看事實就好,互聯網時代,對此有共鳴的國家正日益增多,互聯網不僅是知識載體,還是人際互動,交流,軟硬件聯繫的必要工具,互聯網對整個世界的深度影響正在推進過程中,今天我們就站在這個當口,新氣象的大風吹,確實豬都會飛起來,因為不是互聯網企業才和互聯網時代相關,到一定時段,所有的行業都將與互聯網聯繫密切。
學習歷史,是為了預知未來,除了未來學家,現實生活中對未來最為敏感的是資本市場,尤其是那個生產力水平最先進的國家,它的資本市場會最先傳導未來的信息,某種程度上,投資學就是未來學,對投資人而言,明天永遠最重要。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資本市場在經濟相對疲軟,需要QE政策扶植的背景下走出創歷史新高的大牛市,並一直持續至今,這絕不是美聯儲的刻意,更不是美政府的安排,而是資本市場敏感意志的表現,這是對互聯網時代大變革的預演,所有和移動互聯網,智能化相關的產業,不論軟件硬件,不論新興傳統,全面走強,積極表現此起彼伏,顯然,計算機信息產業革命,已經開始步入到強化時代,美國是這個變革的中心,它已經開始輻射世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在危機重重的壓力下,其資本市場紛紛走出牛市,中國的創業板也緊隨其後,走出歷史新高,接下來,它將帶動中小板也逐步走高,直至創出歷史新高,並在整體大變革的氛圍下,把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國主板指數,也推向牛市之路。
就像美國的農業大變革多數是出於商業推動的本能一樣,這些進步都是自發性的,都不是某個強勢力量組織的,這也充分體現了美國小政府,大市場的本質;中國自開始接受市場經濟以來,也將會逐步的走上這條道路,這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的,美國夢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美國一步一步奮鬥出來的,當它成為現實之後,才有美國夢的說法,而不是由某個強勢力量事先的刻意謀劃,一個國家只有多數人都有強烈改變現狀的願望,才有可能成就偉大,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強烈改變現狀的願望得以昇華,任何人對可預見的更美好、更方便、更有效率之事都會動心,其中那些目光銳利者看到有這麼一種工具,能夠如此不可思議的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必然會不遺餘力,十多年前,杭州一個其貌不揚的英語教師看到並去做了,今天成為中國首富,他的示範效應,在未來多年裡,都將持續發酵,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作為最基層的一個個體,只要胸懷大志,並積極努力,就能成就如此龐大的商業帝國,讓世界為之喝彩,這一切,並不需要借助高不可攀的力量,也不需要一個強勢的政府為你規劃籌謀,互聯網時代,有能力捕捉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優秀,然後把它匯聚起來,成就非凡,相比前兩次產業革命,它聚集的能量,無以復加的巨大,馬云只有這個時代能夠造就,過去任何時期都不可能。
和互聯網發展初期所不同的是,今天互聯網企業開始了跨行業,逐步滲透和改變一些傳統行業,以至於有些被侵入的機構與行業還不能完全接受,並希望互聯網來適應它而不是相反,這實際上已經是處於被動了,變革雖然一波三折但是終究會持續下去,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結合、互動,將是未來產業變革的重頭戲,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所以對經濟前景,沒有悲觀的理由,悲觀來自認識的侷限性,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幾何級數性質的提升經濟和產業效率,與之對應的資本市場,也一定會最忠實的表現這個偉大的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2008年那場五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和股市大暴跌,根本就是美國整體經濟金融體系對一種危險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規模肅清,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美國,其百多年的發展史上不止一次的經歷過房地產泡沫,其中發生在1926年佛羅里達州的房地產泡沫,雖然只是一次局部的泡沫爆發,但是牽連了銀行和股市,成為日後美國經濟危機的導火索之一。
2000年初,因為美聯儲連續降息,引發美國房地產業不斷走牛,同時由於金磚四國的發展,全球房地產進入景氣週期,並隨後引發全球資源炒作潮,開啟了有色金屬和大宗商品多年不遇的盛宴,全球資金為之瘋狂,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在各種利多元素的堆積中火爆上漲,美國人則在所謂創新的次級貸中開始了高負債的房產大躍進,這一派火紅的景象,終於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中戛然而止。
荷蘭,現代金融的發源地,阿姆斯特丹四百多年的房地產指數走勢表明,房地產就是一個跟隨國家整體經濟走勢的典型的週期性產業,絕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品,它甚至不能完勝通脹,但是房地產炒作卻是危害巨大,儘管美國對於週期性特性明顯的房地產行業早在二百多年前就開始了多種稅務管理,但仍然難以避免這個行業成為影響廣泛的炒作標的。
經歷過鬱金香泡沫的荷蘭人瞭解實物炒作的危害與風險,但是資本逐利本性又無法避免泡沫,因此只有把炒作元素虛擬證券化,才有可能魚與熊掌兼得。作為現代經濟制度的締造者,荷蘭人初創了華爾街,建立了金融、生產、商品和流通體系,集合所有來美國尋夢的金融人才,成就了今日紐約,這個全球的金融中心。
秉承了華爾街不斷創新的精神,當代金融驕子們孜孜不倦,搞出了後來引發全球金融大震盪的次貸危機,其實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接受教訓:實物資產不得炒作,房地產也好,資源也罷,一旦經濟發展是由這兩項需求做牽引,那麼之後的崩潰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僥倖的可能,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必不可持續,我稱之為:吸毒模式!
吸毒的特徵就是,毒品不可斷供,有毒品,則精神盎然,反之,就是一灘爛泥,如果不斷供,持續吸下去,那麼總有一天,突然倒地死亡。
在經濟發展模式上,吸毒模式的特徵就是某實物資產持續量價齊升,不論是房地產,還是有色金屬,大宗商品,期間幾乎所有主要的經濟數據都表現持續向上,儘管有些數據如CPI也持續向上是負面的,但卻遭漠視;在這種態勢下,逐漸培養出來的依賴性就猶如毒品侵蝕心智那樣,讓人們失去基本的警覺和理智,明知不可持續,也不能接受一點調整和降溫,過去10年間,前任溫總理不止一次的對著發燙的CPI緊蹙眉頭說:今年是最艱難的一年,可是數年下來,這句話說了不止一次,情勢都未能有效扭轉,靠中國經濟體制自己的糾正能力是徒勞的,甚至根本不能。
美國要的是效率提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長效的,最具爆發力的,也是最具創新力的,這是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領航者的不二法寶;次貸危機後開始施行的量化寬鬆政策,簡稱QE,被不少中國人解讀為「印錢,走消費提升經濟的老路,而且明顯使得房地產市場復甦」等等,這是典型的選擇性色盲症,美國QE實際服務的卻是效率提升型的企業,實施以來,推升了頁岩氣革命,電動車特斯拉顛覆性出世,雙雙直擊煤炭和石油的緊張供應預期,使其價格逐級回落,大大降低整體工業運作成本;同時頁岩氣管道鋪設的巨大需求,也拉升了傳統基礎工業的產能,而特斯拉電動車也將重新塑造整體汽車產業鏈關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產業的全面深化,提升了社會的商業活動熵值,它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商業元素,令全社會的商業活力與信息爆發量幾何級數般劇增;3D打印,可穿戴設備(如運動攝像機),中大屏觸摸屏,機器人,生物芯片,云計算及物聯網,都將整體工業生產提升到一個新的層級,他們的公共特點就是效率提升,大幅度的提升。
美國的房地產,在次貸危機後,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和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與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元氣大傷,股價長期徘徊在一美元上下,最終失去上市資格,在2010年退市,美國整體房價遭受重創被打跌回本輪週期性上漲的起點,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經過7年的逐漸恢復,剔除通脹因素的整體平均房價也不過到2003年左右的水準;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屬也在07年高峰後一直處於弱勢,其中煤炭最為慘烈。
稍微留心一點可以觀察到,人類史上任何以廣泛需求的實物短缺而引發的非理性炒作無一例外都會遭遇慘烈崩潰,在投機炒作上這種物以稀為貴的理念最容易讓普羅大眾瞬間接受並瘋狂傳播,卻不瞭解無利不起早的除了他們,還有一小部分更聰明的人為更大的利益而忙碌奮鬥,能源緊張就有了頁岩氣技術的出現,石油只能再用50-100年,那就有更多的替代性技術出現,人類幾次工業革命的本質,都是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釋放出更加多樣性的剛性需求,繼而極大的帶動經濟總量的發展,近現代經濟追求的恰恰是物以量為貴,而不是相反。
實物商品的炒作,和提升生產效率無緣,可以刺激剛性需求,但卻抑制需求的多樣性,甚至造成需求總量的萎縮,長此以往必貽害經濟,所以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美國,很少有全民參與炒作實物商品的歷史,那是華爾街的金融專才們做的事情,且伴生的風險極大;而始於1997年的房地產上升,十年下來升幅不過86%,即遭遇如此嚴厲的打擊,相比其他國家,這種嚴厲和美國總是能夠在創新之路上不斷引領潮流恰好形成因果關係?
對中國來說,歷史上沒有房地產產業和概念,更沒有經歷過大宗商品的週期性爆發,作為世界經濟新生代有一次非理性繁榮也不為過,至今仍有相當部分的人對06/07年那一波排山倒海的有色金屬行情唸唸不忘,記憶猶新,總是不自覺的以此邏輯推斷那些故事還能重演,市場將會給這些人上課,讓他們知道這個遊戲不好玩;作為政府,能否看清這種吸毒模式經濟發展的本質,能否逐漸扭轉經濟參與主體的認識,並能夠在制度上予以防範,是最為重要的。
顯然,在中國,這個認識的進展並不理想,至少在行動上,不夠理想,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推出QE,中國迅速跟進,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並為此計劃總共投資4萬億,俗稱「四萬億計劃」,從提法上看,政府認識不錯,但從具體操作實施看,這四萬億,很多又流入到本以「斷供的毒品」產業中去了,房地產很快再度反撲,且力度更大,相應的過剩產能再度增長,一直提倡的經濟轉型進展緩慢,在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股市的表現異常萎靡,這是資本市場對吸毒模式經濟發展的必然反映,就算資金氾濫,一些相關產業盈利也不錯,但也不會對這個一旦斷供就可能立即倒地的產業群體趨之若鶩,實際上,這種認識與實際操作的走樣是必然的,這是經濟結構注定的,美國QE能催生新產業,中國四萬億大部分再去加強過剩產能,因為美國有創新的傳統和體系,中國經濟倚重的卻只有房地產和出口,一時之間,就算心知肚明知道利弊,也不可能讓經濟休克,讓很多人失業空等新經濟的出世,所以如果新經濟比重不佔據絕對優勢,四萬億不給吸毒模式又能給誰呢?
而經濟轉型與否,一定會在經濟數據上體現出來的,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絕不可能再以過去的那個速度發展,而且以現在的模式,經濟總量也絕不可能超越美國,就算絕對數值超越,實際差距還是巨大的,性質大不同,例如同一類產品--鋼鐵、鋁合金,用到每家每戶的防盜門窗上,和用之建造幾個模擬地球生態圈的大型科研基地,其意義是絕不一樣的,可以GDP等值,但是這兩個應用,一個顯示了惡劣低效的社會生存狀態,一個展示了高度發達的科技增長潛力,這種差距,等值的GDP怎能顯示?
經濟總量的基數越大,增長率越向低值化發展,直到產生重大產業革命,才會再度提升,期間的社會經濟發展,質量遠勝過數量;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會不斷下降,尤其在房地產經濟落幕的過程中,這一回落直到新產業支撐的新經濟成為主角為止,中國,終於走到重視質量遠勝於數量的時代,今後如何解讀經濟數據,並因此作出何種反應,是衡量政府管理,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優秀與否的的重要依據。
上週,中國宣佈了2014年8月的經濟數據,一些媒體稱這是「一系列讓全球沮喪的經濟數據」,從工業生產、零售和固定資產投資全部疲軟,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工業生產,已降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可是全球資本市場並未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沮喪數據而憂心忡忡,一向疲軟的中國股市也一反常態,再僅有一天的震盪後,繼續保持強勢,這是為何?
這是因為,從2004年溫總理就開始呼喊的經濟轉型,開始有起色了,葉公好龍,龍來了,葉公反倒被嚇壞了了嗎?
執中國經濟牛耳的房地產要退出主角的身段,絕不可能是細雨無聲的,經濟數據必定會反映,尤其是和它關聯度最大的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創新經濟的基礎架構還在發展中,房地產份額佔比太大,來不了美式次貸危機那樣的嚴苛打擊,慢撒氣的進程是最理想的,房地產弱勢,帶來關聯度最大的一些經濟數據式微是必然的,轉型的標誌之一就是這些與房地產關聯度大的數據疲軟。與此同時,服務業,零售卻增長提速,尤其值得一體的是就業,「8月末,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1-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70萬人,同比增加10多萬人」,同時CPI回落到可能通縮的地步,這為貨幣政策的靈活把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果中國的新經濟時代開啟,它首先就應該表現在吸納就業的能力上,一方面,農業的現代化會讓更多的農民轉向城鎮就業大軍,另一方面,每年新增的就業人口壓力依然巨大,而過剩產能的的淘汰又會釋放不少就業壓力,在這個三方夾擊的態勢下,在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同時,就業增長相對樂觀,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重視的趨勢,說明整體經濟中,已經出現了一股較強的承接力。在產業分佈上,服務業、零售等涉及消費的產業增速提升,製造業的PMI數據疲軟,反映了製造業的不景氣,但是非製造業的PMI數據出現了打破拐點回升的態勢,此消彼長,正是中國一直以來謀求轉型需要的結果。
這種轉變的拐點期,被資本市場敏銳的捕捉到了,有人說政府需要股市上漲助推經濟,所以才有市場的強勢,這與事實不符,因為政府渴求資本市場上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兩年前這種用心就大白天下了,市場不僅沒有回應,還以不斷的下跌予以否定,這兩年來,新經濟元素的發酵,市場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走到今天,當整體經濟轉型初現端倪之時,資本市場表現出強烈的躁動,這絕不是簡單的炒作,而是先知先覺的資金跳躍流動的協奏曲,其中必定會有反覆,但是涓涓細流終將匯聚成滔滔江水,預示了中國必將把長效經濟發展模式作為永遠的追求,也只能是唯一的追求,創造繁榮,刺激需求,滿足需求,進而全面提升社會生產的運做效率,此方向明確,路已經在腳下。
張化橋
2014-10-13
就像中國政府部門所做的許多決定一樣,中國的外匯政策可以非常形象地被稱為一種“踩香蕉皮式”的政策。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沒有任何政策,它只是盡可能地得過且過,直到滑倒、摔個鼻青臉腫,然後再爬起來,試試別的法子。
上世紀80年代初,1美元可兌換2元人民幣。不過,那是官方設定的匯率。在黑市上,1美元可兌換大約5元人民幣。自那時起,每當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太不一致時,北京方面都被黑市逼得做出調整。
為了維持被高估的匯率,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推出了外匯券來限量供應外匯。只有獲得批準的使用者才能得到配給。但外匯券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地下交易大行其道。黑市價格在官方匯率的60%至80%之間波動。即便在我當時任職的中國央行,工作人員也不得不到黑市去買美元,以支付在國外讀大學的學費。
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存在外匯黑市。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央行大幅調低人民幣官方匯率時,黑市才趨於消亡。在那之後,外匯券變得毫無價值,中國央行在1995年停止發行外匯券。
中國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維持被高估的人民幣匯率,這一事實可能讓已習慣於抱怨人民幣匯率被低估賦予中國制造商不公平優勢的西方人感到意外。中國央行那個時候有意懲罰本國出口商、獎賞外國企業嗎?這可能是結果,但顯然並非中國的初衷。
中國人是得過且過的高手。他們固守現狀,無論這種現狀碰巧是什麽。過去十年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人,忽視了那之前五十年的情況。現在的人民幣匯率比1994年高30%。那一年的匯率水平並不是中國選的,而是碰巧就是如此。
這並非中國政策遵循隨機路線的唯一例子。十多年前,中國政府開始對空氣汙染和國家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有所警惕。因此,它試著出臺燃油稅來抑制石油消費。在人們抱怨該稅對農用拖拉機以及整個工業造成影響後,該稅被悄無聲息地撤銷了。自那以來,沒有人再談論燃油稅,盡管石油進口不斷增長、空氣汙染愈發嚴重。
三年前當房地產危機顯現時,中國在重慶和上海試行了房產稅。人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此類措施會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意願和治理的成熟度構成考驗。果然,高調的宣揚讓位於不了了之。
幾十年來,水資源短缺對中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但在這幾十年期間,用水卻或多或少可以說是免費的,花錢用水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政治人士寧願上馬修建大壩和南水北調等高風險的項目,也不願上調水價。顯然,要克服這種短視,需要真正的領導力和卓越的政治家。
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的確大幅增長,但它的治理卻仍像過去一樣不成熟。鑒於挑戰日益嚴峻,“踩香蕉皮式”的政策只會讓中國摔更多大跟頭。
本文作者著有《黨的人,公司的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註定失敗?》(Party Man, Company Man: Is China’s State Capitalism Doomed?)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