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唯快不破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5-28 NM 「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是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名句,現實亦可應用在投資上。有消息不一定最重要,怎樣可快人一步運用那真實的消息才最重要。可惜,普通投資者有時連消息是真是假也弄不清,又怎可「唯快不破」!明星管理人也有負回報時 上週五收市後,中港兩地公布落實基金互認,當大家或還未弄清之時,市場就傳出受惠股惠理集團(806)的大股東兼主席謝清海,趁惠理股價創新高,透過旗下公司大手減持5%股份,套現最多16億港元,體現「唯快不破」的神髓!1993年創立的惠理,是香港唯一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多年來獲獎無數。惠理以投資管理服務為主,收入亦以管理費和表現費為主。以過去兩年為例,惠理約9成收入來自管理費和表現費。顧名思義,管理費會因應管理的資產多寡而升跌,表現費會按管理資產的表現而增減。以惠理年報中,過去5年每年年初的管理資產值,對比當年的管理費,發現比率較平穩,約為0.8%至0.9%;以同樣方法,對比表現費,發現比率參差,約0.2%至1.6%,或反映惠理參差的管理資產表現!進一步對比惠理每年的表現費與當年的管理資產表現,發現無論那年惠理管理資產的整體表現如何,惠理都能錄得表現費收入。例如,惠理管理資產表現,2011年整體錄得負回報16億美元,但表現費仍有1.4億港元;反而2012年整體是正回報12億美元,表現費卻降至1.1億港元。2013年及2014年,惠理管理資產表現的回報,降至約6億至7億美元,表現費卻有3.2億及6.6億港元。上述情況應是惠理一年的表現,雖整體錄得負回報,但個別資產基金仍能保持正回報,故此仍可取得表現費。借此也可提醒或會投資基金的朋友,最少留意兩點:一是明星管理人的基金,也會有負回報及正回報的基金,要小心選擇不同的基金;二是基金錄得負回報時,雖沒有表現費,也不會有「負表現費」回贈,但仍會收取管理費。 管理資產愈高純利愈少 不選擇惠理管理的基金,買管理基金的惠理股份又如何?在2007年11月上市的惠理,上市定價7.63港元,上市後股價在今年4月前平均是5港元,最高是上市後不久的8.5港元,最低是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的1.49港元。過去5年,惠理的息率僅是1%至2%,今年稍高約3%。同期,惠理管理的資產雖曾在金融海嘯期間下跌,但總體仍持續上升,由2006年底的45億美元,上升接近兩倍,至2014年底的129億美元。惠理管理的資產大幅上升,但股價卻不前,原因應與收入及純利比率大幅下跌有關。惠理2007年的收入是25億港元,純利是14億港元;而當惠理管理的資產大幅上升後,惠理2014年的收入卻反而下跌至15億港元,而純利也只有8億港元。惠理主席減持套現所得,約是惠理過去3年純利的總和,或惠理2014年底資產淨值的41%。惠理股份上市後表現及管理層表現如何,大家可自行判斷。可是,2015年4月開始,惠理股價由3月底的7.31港元,急升約一倍,至4月底收市14.4港元。惠理上週公布4月底管理的資產值,雖高達170億美元,但也僅上升32%。惠理股價急升,未嘗不是向股東的一個交代。上週收市,惠理股價再升至上市後新高的17.2港元,股價是高?是低?惠理主席「唯快不破」的行動或已告訴您!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64

零售股的困苦已來了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6-04 NM 有出版社邀請,說可將「壹計就明」的分析輯錄成書出版,並建議以「板塊」分類。回想過去的分析,一篇一個板塊的着實不多,僅有以漢能(566)為首分析「太陽能光伏」板塊的一篇,原因或是整個板塊需大家留意的也着實不多。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另一板塊:零售股。 上週公布全年業績的零售股,有迪生創建(113)、先施(244)、謝瑞麟(417)及I.T(999),如再加上分類為紡織製造亦有鞋類零售的百麗(1880),就最少有五間。零售股最近面對的困境,相信不用多說;從業績上看,不難發現困苦或已悄悄來了。迪生創建、先施及謝瑞麟的2015年收入及業績都下跌,僅跌幅不同。迪生創建由盈轉虧,先施虧損擴大,謝瑞麟就盈利下跌。反之,I.T及百麗就能保持收入和溢利增長。增長是否就能判斷優劣? 百麗驚喜不再 百麗2015年收入按年上升9%,毛利率及溢利率變化不大,溢利率保持12%至13%之間已多年。綜觀數年,百麗收入的高增長或已過,近3年只增長9%至10%。而且,百麗的收入增長也得力於鞋類以外的運動產品銷售,2015年相關收入已增長至佔總收入超過4成,但相關業績的貢獻近年僅4%至7%,不但比鞋類產品的22%至24%為低,更是反覆不定。簡單而言,百麗的困苦或只在怎樣找回更多的增長,溫和增長或有,驚喜增長就沒有了。百麗管理層或許也了解情況,故此增加派息,由2014年約17億元人民幣,提升兩倍,到2015年約50億元人民幣,派息比同年不足48億元人民幣的溢利更高。提升派息後,百麗的總負債對權益比率也只由23%,升至30%,仍是較低水平。 稍高增長只因基數低 若單以溢利增長論英雄,I.T似乎在零售股中鶴立雞群,12%的溢利增長亦成了媒體的標題。可是,I.T 2015年收入按年僅升6%,溢利增長只因毛利率由60%稍升至62%,溢利率卻仍只有4%。與百麗12%的溢利率相比,還差一截。若再看遠一點,對比I.T過去數年的毛利率,2015年的毛利率僅是回復舊觀。更甚的是,I.T的溢利率有不斷下降而回天乏力的跡象,2012年前是8%至10%,2013年跌至6%,近兩年再跌至4%。I.T的溢利率收縮與香港及內地業務都有關。香港業務佔I.T的收入5成以上,但相關溢利率不斷收縮,2015年跌至不足4%;內地業務不斷擴大,但相關溢利率更為反覆,2011年是14%,2014年是2%,2015年也僅4%。I.T擬繼續擴展內地業務,雖能彌補停滯不前的香港業務,但能否帶來可觀溢利率仍是未知之數。 I.T溢利未反映其他全面虧損 對比百麗的收入增長和溢利率,I.T實情是給比下去。再者,I.T的總負債對權益比率也大大不如百麗,由2010年與百麗接近的33%,翻數番升到近年約110%。在負債膨脹中,I.T的借貸,在2015年溢利外的其他全面虧損,產生了接近1.2億港元的現金流量對沖虧損。如將所有其他全面虧損都計算,I.T的全面收益率只是溢利率的一半,僅2%。I.T指出實際借貸成本是4.8%,香港及內地業務的4%溢利率,已不足抵銷借貸成本;同時,溢利中列出的0.9億港元融資成本,仍未計上述在其他全面虧損列出的現金流量對沖虧損,實際借貸成本應更高。您有沒有學懂了看其他全面收益或虧損?多謝《壹週刊》編輯們玉成其事,部分「壹計就明」的分析將輯錄成書,分析其他全面收益或虧損的也在其中!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71

IPO尋金夢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6-11 NM 一年前與大家分享和老父暢遊長江三峽的體會,一年後卻驚見長江翻船慘劇。「滾滾長江東逝水」,願生者往前看,願死者能安息。 世事如棋,一年前「IPO殺手」鄔碩晉離開「壹計就明」,一年後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卻異常活躍,隱隱然有「捲起千堆雪」的壯闊。報導指今年以來的IPO,香港籌集了118億美元,超越紐約交易所的91億美元;中港兩地共籌集了290億美元,超越美國的150億美元接近一倍,聯手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捨美來港的尋金夢原委甚多,客觀數字上可否看到一些端倪? 一退一上市值翻數番 上週招股的內地生物製藥商三生製藥(1530)於今週四在聯交所上市,發售6億多股中,逾1.2億股為舊股,集資最多55億港元。初步統計指,三生招股超額200倍,凍資超過1,100億港元,成為今年香港上市凍資第三多新股,認購反應熱烈。然而,有誰想到曾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三生,2013年退出美國市場,卻包括股份交易流通量整體偏低的理由。2013年5月,三生在美國退市代價3.3億美元,退市前的市值是3.9億美元,約30億港元。兩年後,三生再在香港上市,就是不計超額配股和舊股,集資所得也有40億港元,大大高於退市的代價,上巿後市值也將超過200億港元,是退市前市值的6倍。 毛利率高逾九成二 未在美國退市前,三生2011年及2012年的收入,按年分別增長29%及24%,2012年收入不足7億元人民幣,溢利1億元人民幣,市盈率約24倍,資產淨值14億元人民幣。而最令人注目的,是三生的毛利率,數年都保持在89%以上。今次招股,三生2013年及2014年的收入,按年分別增長33%及29%,2014年收入11億元人民幣,溢利3億元人民幣,估算市盈率將超過60倍,資產淨值9億元人民幣。三生的基本數據及增長率,與在美退市前,分別不大,而毛利率仍在89%以上,2014年更高達92.3%。印象中,有三生這麼高毛利率的上市公司不多,3個月前分析漢能(566)時,以「好到難以形容」來描述漢能的毛利率,但2013年時也只是80%,2014年已回落至57%。比漢能更高的三生,要怎形容呢?三生的溢利率也不容小覷,在美國上市時是15%至20%,但2014年已上升至26%;如扣除在美國退市及在香港上市後終止的開支,2014年溢利率便更高達36%。翻看2013年以來的媒體報導,價格壓力使得內地製藥商面對不同難題,原因是內地從2012年10月開始,將90多個品種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類藥物的最高零售價,平均下調約17%。同期,三生的毛利率及溢利率卻不跌反升! 傲視同儕的估值 雖然三生解釋退市再上市,是尋求「於一個有眾多可資比較公司股份」的市場上市,但在聯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股卻很少。除中國生物製藥(1177),其他6間生物科技股上週市值的總和,也不及三生的估算市值。市值較大的中國生物,毛利率雖有77%,溢利率19%,仍不及三生,但2014年收入有124億港元,是三生收入的8倍,溢利24億港元,超過三生溢利約5倍。中國生物上週462億港元市值,卻只是三生估算市值的一倍。對比三生估算市盈率約60倍,中國生物市盈率只20倍。遊長江要準備,但仍會有風險。買新股尋金有風險,但也要準備。可惜,香港特色是今天開始招股,今天才給你看招股書準備!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81

血的教訓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6-18  NM


看着午夜重播的電視劇,靜心反思,不論主角算是投資還是投機,全是非常執着,亦不顧自己的承受能 力,無論大市單向一直升或一直跌,也不平倉、不退場。僥幸是一方笑到最後,一方卻換來血的教訓。大家投資之時,是否也只懂勇往直前,不懂適當時候調整或退 場?電視劇中血的教訓,讓人想起了一些往事!掛在牆上的股票

上世紀末尚在中文大學修讀財務碩士時,朋友同學每日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三個 字:「科網股」,當中包括當時名為「盈科數碼動力」的電訊盈科(8)。2000年2月,電盈股價公布擬收購香港電訊時創28港元高位,在4至8月收購完成 前,都在13至18港元上落,朋友同學當日也買了一些電盈股份。同年8月,香港電訊除牌的第一日,電盈就公布,主席李澤楷的公司,以每股15.811港 元,配售2.4億股電盈股份,約佔擴大股本1%。如以五股合一股計算,當日賣價是今天的79港元,上週電盈收市價是4.78港元。往事並不如煙,有朋友仍 執着至今,堅持不賣當日買下的股份,甚至把股票掛在自己的牆上,望可每天提醒自己。

大股東管理層減持

世紀初的往事,彷彿太遙 遠,那上月和大家分享《唯快不破》的故事呢?原來不僅惠理(806)大股東兼主席謝清海,在上月22日股價創17.2港元新高之時,減持惠理5%股份,副 主席同樣「唯快不破」,在26日按每股平均價16.763元,減持惠理210萬股。上週惠理收市價是14.66港元,較上月22日下跌了15%。再近一 些,南京熊貓(553)上週公布,控股股東在6月初,減持約2,016萬股南京熊貓在上海交易的A股(滬:600775),佔總股本2.21%。上週五, 南京熊貓A股收市28.03元人民幣,H股收市11.3港元,A股和H股股價仍相差68%。財務上,南京熊貓2014年收入35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 16%,毛利率雖由11%升至14%,利潤率卻只由5.4%升至5.7%。南京熊貓今年第一季收入回復增長,升了10%,但利潤率卻下跌至5%。然而,在 內地國策推動下,電子及互聯網板塊股增幅可觀,今年以來,南京熊貓A股升了170%,H股也升了88%。在控股股東減持A股下,南京熊貓A股和H股仍可繼 續上升?

獨董一同離職

大家或沒留意升了不足一倍的南京熊貓,但或有留意有「神傘」之稱的集成傘業(1027)。今年2月中, 集成以招股價下限1.1港元上市,雖經4月底《壹計就明》的分享、5月初證監會股權高度集中的警告、及多月來中外媒體的分析及質疑,仍不改升勢。上週集成 股份1拆25前,收市價達35港元,4個月升了31倍。上週五集成股份分拆後,收市價稍回落至1.17港元,仍較招股價上升26倍。集成市值176億港 元,資產淨值僅2.4億元人民幣,市賬率是59倍,純利7,400萬元人民幣,市盈率是190倍。當大家陶醉在集成股價反覆上升時,有否留意集成三位獨立 非執行董事中的兩位,已分別離任。兩位董事都是會計師,都是集成上市前1月底上任,都是4月底仍願意連任,但5月中後卻都是以「擬投入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 務」,而不願膺選連任。離任是因證監會的警告?還是其他原因?有些控股股東、管理層、獨立董事、甚至是核數師的舉動,或可提供一些外人不知的信號。是去是 留不重要,清楚自己的承受能力,不用付出血的教訓,才可笑到最後!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46

升了八成的創維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6-25  NM

用手機在facebook「打卡」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偶然回望,發覺已踏足不少國家及城市,如問 哪裡最想逗留居住,仍會說是香港。用手機看新聞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回望過去一週,激進者擬以炸藥抗爭、虛構金額吸引傳媒仍恬不知恥、責任是投票的走去等 人不投票、包越位者貼豬頭相取笑同路人,香港何時才可平靜勤奮如昔?

手機影響生活,大家每天看手機,未必每天看電視,電視機生產商也要思考,怎去推陳出新,去迎接潮流。

不可忽略一次性收益

自 稱「從事生產及出售消費類電子產品及上游配件」的創維數碼(751),上週公布全年業績,電視產品收入和業績仍佔總營業額和總業績的77%和70%,應仍 算是電視機生產商。過去五年,創維收入雖有穩定增長,但溢利率不斷下跌,2014年更只剩3%。上週五晚上公布的2015年業績,創維營業額上升不足 2%,毛利率按年僅微升0.7%,但股東應佔溢利卻上升149%。溢利倍增,傳媒就急不及待報導:「創維數碼全年盈利增加近1.5倍。」果然,數字大些, 方可吸引傳媒注意!如看創維的損益表,應不難發現溢利增長,有大部分是來自一次性收益。所謂一次性收益,就是今年有,來年就未必再有。而創維的一次性收 益,就是處置土地及相關收益,除稅後約14億港元。如將一次性收益扣除,創維的股東應佔溢利按年約升41%,升幅仍不俗。但別忘記創維2014年的溢利是 已收縮的,如將2015年的溢利與2013年的對比,升幅就僅18%,算是回復增長,溢利率也算是回到2013年的水平。創維能有可觀溢利升幅,主要是毛 利率的微升及其他收入和收益的上升,換言之,業績並不是特別突出。

新產品是機遇亦是挑戰

再細心看創維的分部資料,或又會有歡 喜,又會有憂愁。創維海外市場的電視產品收入大幅上升約78%,相關分部業績亦轉虧為盈,但業績佔收入仍只有2%;內地市場的電視產品收入下跌了6%,可 幸相關分部業績卻上升,業績佔收入由4%升至6%,回到2013年的水平;業績貢獻不俗的數字機頂盒分部,增長僅5%。6月上旬,創維也公布了最近4至5 月的電視機銷售,在4K電視機的銷售量增長5成帶動下,總電視機銷售量較2014年同期上升25%,但同期電視總銷售額仍只上升13%。4K電視機的毛利 率較高,或可帶動創維整體的溢利上升,而幅度或仍有限。因創維現時4K電視機只佔電視機總銷售量約18%,同時4K電視機的銷售增長亦會蠶食其他電視機的 銷售量。以內地市場為例,創維其他電視機在5月的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是輕微下跌0.1%。推陳出新,從其他電視機過渡至4K電視機,是創維的機遇,亦是挑 戰。結果仍未可料,但創維股價已快人一步,像已反映了當中的一些機遇?由5月初至上週,恒生指數下跌了5%,創維股價卻升了8%。今年以來,創維股價更升 了77%。業績公布後,創維的市盈率僅約是7,若扣除一次性收益,市盈率應是12,孰高孰低,留待大家自行判斷。投資是在分析、發現潛質及了解風險後,所 作的決定。計計數發現升了八成容易,真的把握到何時買、何時賣,又賺到袋到八成才重要。事後回望追悔,不如努力向前,相信明天會更好!

讀者有禮

本 欄作者林智遠與鄔碩晉,近日將本欄及昔日的專欄集結成書,出版《計論明星股》。本刊讀者只要來信[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計 論明星股》之讀者有禮」,問一條有關財務分析或會計準則的問題,由林智遠選出問得最好的五位,每人可免費獲得《計論明星股》一本。截止時間為本週五(6月 26日)中午十二時正。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53

給讀者的回覆 林智遠

2015-07-02  NM

筆耕十年,成書的都是英文書,或不懂的外文書,最開心是收到批評和讚賞,可使書本更合讀者之用。寫專欄五年,欄中文章今天能結集成中文書,要感激讀者一直的支持和鼓勵。編輯提議「讀者有禮」,並解答來函,以下為部分回覆。

讀者Karen Y問:作為新手小股民,想學看年報,應如何入手?有什麼項目是必看的?最簡單,是每期看《壹計就明》。再簡單些,可由淺入深,選擇有興趣投資而業務較單一的企業先入手,在年報中,找尋及分析一些有關溢利、增長和風險的資料,三項都是不同財務估值方法中,不可或缺的輸入資料(input)。以在香港經營融資服務的靄華押業(1319)為例,最新公布2015年的溢利是8,000萬港元,按年增長95%。溢利增長不俗,或可解釋業績公布當日,為何恒指微跌0.1%,靄華股價卻升9%,至上週五累升43%。接着小股民可跟進,溢利有否水分或會計陷阱、增長可否持續、其他內外因素會否左右溢利等,與溢利和增長質素及風險有關的問題。風險每每非常抽象,但又必須注意,就將風險簡化為波幅。從年報中,看靄華2015年營業額按年增長53%,較溢利增長低不少。過去5年,靄華營業額增長最低僅8%,2015年是最高;溢利在2013年倒退22%,溢利率反覆不定,最低32%,2015年的55%也是最高。總結靄華2015年表現最好,但歷年波動,就是風險之一,將來可持續嗎?有來函問哪一間企業的年報最難讀?通常企業年報愈厚、業務愈廣泛及愈跨地域,年報就愈難分析。靄華2014年年報是118頁,業務僅分典當及按揭貸款,並只在香港;對比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的滙豐,2014年年報是493頁,哪一份年報較難讀?

讀者Thomas Chan問:內房股常見的「資本化」是什麼?應當作資產或負債?資本化一般指開支資本化(expense capitalisation),指開支不在損益中扣除,反而在資產負債表中成為資產。恒大(3333)按會計準則,資本化的開支包括購買球員成本、電腦軟件使用權及利息。恒大也資本化貸款交易成本,不過僅在負債中扣除。在2014年,恒大資本化的利息就有136億元人民幣,而在損益中的融資成本卻僅有10億元人民幣。分析地產或基建企業,務必小心分析利息資本化。

讀者Pauline Cheung問:煤氣公司常派紅股,這對小股東持股有什麼實質影響?成為小股東,應收紅股還是股息較好?聯交所披露易網頁,可搜尋「資本化發行」(capitalisation issue)的公告,找到發行紅股或以股代息的公告,如靄華就建議每持有1股將獲發3股紅股。在財務報表上,派紅股不會增減資產、負債及權益,僅權益中的部分儲備,改撥至另一項權益,即股本中。在股價上,理論也應沒有變化,想像一間企業如一個蛋糕,分1份或4份有分別嗎?然而,派紅股或會帶出信號效應 signaling effect),一方面,或代表保留現金可加大再投資,可加大溢利及增長,股份分拆或也可方便買賣;另一方面,或代表保留過多現金的風險,或有溢利卻無現金可派,股價因此或受影響。選以股代息,或選現金股息,理論上也無分別,收了現金可買股,收了紅股也可賣出套現。要小心的,是獲派不足一手的碎股,價值可會較市價低。但假如其中一項是需要交稅,那麼就可選免稅的一項。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71

跌市中更應冷靜分析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7-09  NM

在每天又熊市、又暴力救市、又借錢再公投不還錢的消息中,大家能否保持六祖惠能所說「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的冷靜清醒,去分析及反思自己的投資組合?2015年剛過了一半,就借此時,重新審視調整也未為晚。以數字做分析,不一定是財務報表,以指數 及股價,再結合基本因素,是財務學上投資分析和投資組合管理的基本。今天試以較簡單的計算,結算恒指及恒指成分股上半年的表現,以給大家作參考。不似大時 代?

恒指上半年升了11%,首兩季都分別上升接近5.5%,表現平均。大家應不善忘,恒指是在4月升得最急,按月上升13%,當中大部分升 幅,是在復活節假期後的一週出現,由假期前25,276點,升了11%,至4月13日28,016點,已是上半年整體升幅。同期,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僅升了 8%。4月13日後,恒指最高僅升至27日的28,589點,較13日收市僅多升2%,之後也未曾突破此高位,反而輾轉下跌至上月底的26,250點。所 謂大時代,原來僅是升了11%的一週。今週一,恒指一天又跌了逾3%。

藍籌股股價表現

在恒指成分股中,上半年股價表現最好 的,是港交所及華創,分別上升61%及55%;股價表現最差的,是同屬賭業股的銀娛及金沙,分別下跌29%及27%。細心留意這些股份的基本因素,就不難 發現與股價息息相關,例如賭業股面對內地打貪及消費收縮的影響,人流及收入急速下跌;港股每日平均成交由3月的900億港元,升至4月的2,000億港 元;華創向母公司出售主要業務,而建議派發特別股息。相比恒指及上述股份,大家持有的股份,股價表現又如何?

投資組合管理

所 謂投資組合管理,就是組合不同的股份,以能獲得目標中的回報,簡單是包括與大市同步、跑贏大市。要與大市同步,最簡單是買盈富基金(2800),既方便, 又快捷,也不用分析。若以跑贏大市為目標,可以恒指上半年升幅為準,升11%以上的恒指成分股,剛好是50隻中的一半,即不計風險系數,有25隻跑贏大 市。若以不論升跌市中都能達到特定回報為目標,可以4月底為分界線,恒指在1月至4月升19%,是升市;恒指在5月至6月跌7%,是跌市。見下表,升市期 間,升得最多的仍是港交所,其次是騰訊;跌市期間,跌得最多的是利豐,其次是聯想。經營盈利收縮,增長未達標,甚至倒退,是利豐及聯想的現況,股價當然受 影響。若以在這兩段升跌市期間,升多過19%及跌少過7%的股份為目標,25隻跑贏大市的股份中,僅10隻能達標,港交所也不能,因在跌市中,股價較大市 下跌更多。而無論在升市或跌市期間,股價亦能上升的,就僅剩華創、中銀香港、恒生及交行,見下表。那麼,大家的目標是什麼?不論是什麼,也可試試計算,反 思自己的投資組合。不能達到六祖惠能的境界,或也可試試「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途。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22

被人尋仇?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7-16  NM

當有一人提出一疑問,你不太在意;當不同人先後提出同一疑問,甚至讀者也很關心,同樣來信詢問:「你經常揭穿上市公司的會計陷阱,怕不怕得罪人?有沒有試過被人尋仇?」你是否是時候去深思及回答這問題?會計陷阱廣泛

開 始寫財經分析是一個偶然,持續孤身寫以會計陷阱為主的專欄是一個突然,其間並沒有深思分析是否會得罪人,也沒有局限會計陷阱的範圍,由上市公司的錯誤及有 意無意的誘導,到大家或會忽略的風險和變化,分析也不局限在會計上。像上月底在電台做分享,與聽眾比較翠華(1314)和大家樂(341)時,純以基本因 素而論,提到大家樂或較可取。當時,未及分析大家樂已公布的最新年度業績,故亦叮囑聽眾看看業績。分析應以基本因素、財務報表數字、證據及邏輯為依據,全 面考量公司的質量。嚴格上說,不看數字,不經邏輯推敲,也可算是會計陷阱。之後大市回落,恒指下跌了9%,翠華下跌11%,大家樂也僅下跌7%,分析沒有 落差算是僥幸。既然有欠全面,故此電台分享後回來,就看看大家樂的最新年度業績。大家樂2015年3月底年度收入持續增長,但按年上升不足8%,是 2013年後外,近5年的另一增長低位;毛利率不足14%,接近2012年的5年低位;溢利率不足8%,是5年來新低。分析完大家樂的數據,發現大家認為 穩健的企業也有風險和變化,難道不與大家分享嗎?一方面是有話直說,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揭穿了一些會計陷阱。

得罪的人廣泛

分析範圍廣泛,函蓋的不只上市公司,也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管理層 基金、 分析員,甚至監管者或同行。那麼,如果真有得罪人,得罪的人也很廣泛。意外或最想不到的,竟是有朋友走來提議,不要分析他們持有股票的公司,因為害怕有 「熊貓燈神」美譽的分析,會「弄低」他們持有股票的股價!然而,難道不分析、不揭穿,就代表問題不存在嗎?難道不分享,就代表數字背後的意義,不會慢慢浮 現影響股價嗎?大家樂增長有放緩,毛利率和溢利率持續收縮,都是不爭的事實,不分析、不分享也存在。管理層害怕《壹計就明》提出疑問,不如把分析視為明 燈,「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如大家樂或也知上述的境況,故在業績公布時,就強調有加價壓力,這是積極的做法和值得嘉許之處。

反 而,另一份《壹計就明》經常提醒大家注意的報表,大家樂管理層有否積極面對,就值得商榷。大家樂損益表列報年度溢利是5.9億港元,但在全面收入報表,包 括年度溢利的總全面收入卻只有3.9億港元,主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平值虧損」達1.7億港元,佔去了溢利的3成。大家樂主業是快餐業務,表現一向 優異,那為何花時間和金錢在投資金融資產上?又為何年底3.6億港元的金融資產,有1.7億港元的虧損?分析文章是寫給小投資者的大家,也可算是寫給管理 層的!以數字、證據及事實來分析可以是忠言,也可被指是爆陰毒,更何況「忠言逆耳」,難怪令大家擔心。很感激大家關心,也高興分享,暫時仍未覺有人來尋 仇,僅久不久收到一些溫馨的回應。忠言的代價或是被抹黑,或是屈原,或是比干,但也並不重要;重要是,無悔大家的期望和信任。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36

證監會,我撐你!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7-23  NM




致證監會大人:小民一如其他小股民,當聽到漢能(566)被勒令停牌時,第一個反應是「證監會咁快嘅」,接着想講的是「你好叻呀」,但心情卻七上八落,不知是喜是憂!小股民的悲哀

望 望已掛在牆上警惕自己的股票,有群星紙業(3868)、中國高精密(591)、思嘉(1863),今天又要加多一間?我恐懼,這些機會可以不是小民嗎?為 何又是證監會大人「指令暫停公司股份之買賣」?在香港生活,為衣食住行、為高樓價、為養妻活兒,小民已承受千斤壓力,實無閒餘深入研究投資,小小投資只為 妻兒將來打算,信賴的是號稱紐倫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制度。小民承認,我作為小小小股民,沒機會閱讀大行分析報告;小民承認,我沒有機會獲得更平等的股票必勝 法,獲得創業板配售新股的機會;小民承認,我誤判,我貪心,更不應完全信賴那些專去飯局的財經演員推介。那小民可以信賴誰?未有深入研究,小民仍有如證監 會大人教育投資者般,投資前看公司的財務報表。漢能2014年收入按年增加接近兩倍,毛利率57%,溢利率34%,表現連世界首屈一指的蘋果公司也要俯首 稱臣。蘋果2014年收入按年僅增加7%,毛利率39%,溢利率22%。漢能不是較蘋果更好嗎?看是看了,但財務報表這麼長,長過小民曾祖母的紮腳布,小 民又怎看得懂漢能2013年的收入接近全部及2014年的收入仍有六成以上,是來自關連公司?小民更不懂收入來自關連公司,為何應收賬仍表示整年收不到 錢?

小股民等了又等

證監會大人,我撐你!漢能在財務報表也說,收入確認入賬是要:「預計可獲得經濟利益」,預計可獲得經濟利 益,不是包括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嗎?小民工作的公司接到大生意,也會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是其一,更何況大生意佔全年六成或十成的收 入!證監會大人,頂住呀!漢能公告:「如有必要,本公司擬循司法途徑,對證監會之決定提出反對。」一切就上法庭解決吧!小民就可知漢能真的發生了什麼事, 不是停了牌接近兩個月,等了又等,也沒有任何公告解釋,直至被勒令停牌,才匆匆發出公告反擊證監會大人的行動。怎可不用追究過去?怎可僅重組抹去過去?或 許,漢能管理層真的很忙碌,曾是一剎那華人首富的主席,至今仍未出面解釋;但為何幾百萬年薪的董事兼著名分析員,可有時間分析股票大時代及發表文章?等了 又等,是否等待上了法庭,才有更高透明度。漢能的問題是財務報表嗎?漢能怎可較蘋果表現更出色?為何漢能較蘋果更出色仍然被勒令停牌?33億港元溢 利,205億港元淨資產,怎可煉成曾超過3,000億港元的市值?小民了解,停牌兩個月,並不是聯交所報告中,已停牌3個月或以上的長期停牌公司。42間 的長期停牌公司,有些已停牌5至6年,群星紙業就停了牌超過4年,小股民至今仍得一個字:「等」!僥幸的,等完如洪良國際,停牌兩年多後,小股民能取回停 牌前的收市價;更多的,等完仍石沉大海,數數牆上的股票,小民差些忘了歐亞農業是其一。證監會大人,可幫幫小民嗎?不想等了又等了!一個不幸的小股民上 (上述主人翁或是虛構,如有存在,應已在您我當中!)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87

蘋果概念股的危與機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7-30  NM

遊雲南,走到中緬邊境不遠,翡翠集散地的騰衝。翡翠原石又名「賭石」,未切開的賭石,不知是寶是草,買賣賭石就如賭博,故賭石又指翡翠買賣。在騰衝兩天,多次聽到當地人說:「瘋子買,瘋子賣,還有瘋子在等待。」形容賭石買賣,亦反映他們了解買賣中的風險。

買股票,不知投資的公司是龍是蟲,與賭石無異。更甚是買了寶石般的股票,亦不了解寶石也有風險,財務報表或許可幫一些忙!

蘋果與瑞聲同病相憐

上 週,股壇中的寶石蘋果公司公布最新季度業績,在全球大賣的iPhone 6帶動下,對比去年同季,蘋果季度收入上升33%,來自中國的收入更增長逾一倍,毛利率和溢利率分別微升1%,至40%及22%。然而,對比表現強勁的同 年上一季,蘋果季度收入卻下跌14%,不如市場預期,蘋果股價因此回落約6%。蘋果公布季績後,在香港上市的蘋果概念股亦受累,瑞聲科技(2018)股價 單日下跌7%,恒指當日僅下跌1%;最無辜的,或是不做蘋果代工生產,但仍反覆被誤認是蘋果概念股的富智康(2038),單日下跌4%。股票價格波動,有 時比賭石更難捉摸,所以要了解投資公司的風險,才能保持平常心做決定。大家了解蘋果概念股的風險嗎?

恒指與瑞聲股價走勢相反

號 稱世界最大聲學產品製造商的瑞聲,市場佔有率約三成半,生產的麥克風、受話器和揚聲器,會賣到蘋果、三星等客戶,作為手機及其他產品的元件。2005年上 市,瑞聲十年間股價上升超過12倍。今年在4月底前,恒指上升了19%,瑞聲股價卻微跌1%。有趣的是,5月起至上週,恒指輾轉下跌11%,瑞聲股價卻反 而上升6%。今年初瑞聲股價的表現,或反映瑞聲2014年較失色的業績,2014年收入按年上升不足10%,是過去五年最差的一年,2010年至2013 年每年收入增長達21%至55%;毛利率及溢利率也由2013年的43%及32%,下跌至41%及26%。可幸,瑞聲四成的毛利率冠絕同行,與蘋果比肩, 瑞聲管理層最近就指同行的毛利率僅約兩成。而瑞聲5月初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業績,收入對比2014年同季上升24%,毛利率及溢利率也保持平穩。故亦 可解釋,為何瑞聲股價在逆市中,自5月起與恒指背馳。

成也蘋果,敗也蘋果

追逐蘋果概念股,有機遇,亦要知危險。瑞聲最大的危 險,就是來自蘋果。蘋果股價的波動已清楚顯示,蘋果有何異動,瑞聲將首當其衝,更確切的,就是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瑞聲的年報就披露,瑞聲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共佔總銷售額約四分之三,而最大客戶的銷售額亦佔總銷售額逾35%。換言之,瑞聲的訂單,甚至增長, 均集中依賴一小撮客戶。市場上一直指瑞聲的最大客戶是蘋果,失去蘋果訂單的結果會是怎樣?會否成也蘋果,敗也蘋果?冠絕同行的毛利率能維持多久,是瑞聲的 另一潛在風險。推陳出新,持續研究開發,是維持高毛利率的方法之一,財務報表正列出瑞聲的研發開支,一直佔收入約8%。現時,瑞聲的市盈率是18,若能保 持24%的收入增長及平穩的溢利率,股價不變下的市盈率將降至14;相較溢利反覆不定的富智康,或是偽蘋果概念股,市盈率卻是25。「禍兮,福之所倚;福 兮,禍之所伏。」是老子的名句,亦是投資的道理。財務學上看回報,一定也看風險,禍福必然共存!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