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個A股投機者的22年哭笑人生 衛摩詰

http://xueqiu.com/9055543140/23891241
被稱為「中國十大操盤手之一」的花榮毫不諱言自己是投機者。他1991年就入市,先後經歷了五輪牛熊轉換,不僅擔任過券商、信託、私募操盤手,還一直是一名財經寫手。在瘋狂且投機氛圍極重的市場,他一邊在書中告誡投資者要「捨得頭顱做酒杯」,敢於追漲換手率最高的龍頭股,一邊自相矛盾地介紹自己的「盲點套利」理論。

花榮不認為投機是個貶義詞。「投機就是投資機會,沒有機會就不進場交易,他始終認為在中國股市進行投資,尤其是價值投資難度很大,「企業也是有週期和壽命的,一支股票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下跌。很多人的缺點是要麼過於短線,要麼把自己命運和企業放在一塊。一直拿著股票不賣是錯誤的,你應該把錢不斷的投向處於週期最好企業。

跟隨證券市場一起成長的花榮,有時候會謙虛地宣稱自己能成為「不死鳥」是運氣,有時候卻嚴厲地批評股市和投資者。「A股依舊是不成熟的市場,絕大多數人都是傻瓜。這些人在證券市場分不清楚黑白、對錯,不知道市場的規律和本質。

在花榮看來,最重要的功課發生在交易前。一名合格的交易者,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必須考慮各種情形和後果,對交易制度和公司治理情況有清晰瞭解,之後才是買入賣出,即落實一切原則的交易本身。「比如交易制度是常識,但很多投資者卻不感興趣。一個人去菜場買顆白菜都知道挑挑揀揀,為什麼到了股市,還不熟悉遊戲規則,卻可以草率地買入賣出?」花榮將自己的博客命名為「中暑山莊」,比喻股民們進到股市就暈頭轉向,如中暑一般。

正如菲利普·費雪說,股票投資有時難免需要運氣,但長期而言,好運、霉運會相抵,想要持續成功,必須依靠良好的技能和原則。花榮認為投資者應該永遠保持學習的狀態,而無知正是許多股民虧損的重要原因。

這位操盤手將自己的投資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9年之前。證券法、基金法尚未問世,這是證券市場的亂世,做莊行為被鼓勵,膽子大的人才能生存。花榮的打法同樣草莽,他的目標是「獵莊」,發現莊家、跟隨莊家,激進操作,把基本面分析放在次要地位。

這期間花榮也中過槍。1994年時,花榮幫助一個民營老闆操盤,當年的股市正經歷第一輪熊市,滬市從1993年2月的1558點跌至1994年7月的333點,跌幅達到78%。當時花榮則注意到了新股內蒙華電,在大盤570點時以4元左右的價格建倉。本以為這支股票市盈率低,競爭力強,業績穩定,結果大盤5月到7月間跌去50%,內蒙華電的股價也一瀉千里。當時沒有止損的概念,花榮只有越跌越買,加大倉位。

沮喪的花榮已經做好了被掃地出門,睡到火車站的準備,孰料1994年8月1日,管理層連頒三大救市政策,內蒙華電也趁勢漲了起來,僅五天的時間,從2.32元漲到7.11元,花榮收益達到90%。

熊市無情,一批操盤手被清理。到1999年到2007年,市場上的主流群體已經由職業大戶演變為券商、基金,交易也更為規範,花榮的投資進入了進取和穩健結合的階段。花榮的策略是「題材是第一生命力」,即跟隨重大社會事件、重大政策等進行投機,利用技術面分析判斷賣出時機。

現在,花榮則琢磨了一套另類的投資方法——盲點套利,即在弱勢市場尋找確定性的機會,在一般人熟視無睹的地方獲利。花榮總結這一方法的核心要素有三點:低風險甚至無風險;利潤明顯、效率較高;有從盲點變為熱點的可能性。這三大要素連接的關鍵因素是雙軌價格

盲點套利的最佳案例之一是投資樊綱鋼釩。2008年,樊綱系謀劃資產重組整體上市,重組方案中給予持有樊綱系三隻股票現金選擇權,其中樊綱鋼釩股東在規定期限內可將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按9.58元/的價格出售給大股東所指定的第三方。這就意味著,只要在9.58元下方買,就可以視作無風險。

樊綱也被花榮認為是投資生涯裡記憶最深刻的股票,原因是當時買賣股票的整個操作過程在博客上公開,並引發了圈內廣泛討論。當時存在證監會不批准、鞍鋼集團單方面毀約等多種可能性,2008年8月1日樊綱系一度全線跌停。花榮在他的書中引用一名知名的券商分析師的評論:「樊綱鋼釩的信息面是透明的,股價的表現大家也都全看到的。花榮的看法與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分析師的看法不一樣,其中必有一方是傻瓜。不是我們大家是傻瓜,就是花榮是傻瓜。」

最後的結果是,當年8月到10月的三個月內大盤從3000點跌至1600點附近,樊綱釩鈦則由6元左右漲到九塊多,別人賠50%,花榮則淨賺30%。

除了現金選擇權的套利,還有閒置資金國債逆回購、公開增發股、定向增發股、可轉債、權證等多種機會。「投資第一要務是保證不虧錢」,儘管不認同價值投資,花榮和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卻異曲同工。

「順勢而為」,是花榮一切投資方法的基礎。「我的方法是波段操作,牛市做多,熊市做空。趨勢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你要順應整個大勢才能生存。」怎麼度時審勢則看成交量是否活躍、指數均線系統的方向、市盈率倍數等,以發現時間和價格的大概率性和確定性。當滬市成交量高於1500億,選股做多;當成交量低於800億,觀望為主。兩個成交量的數字不是絕對化,關鍵是市場的持續成交量越大,越說明市場活躍。

至於現在的A股,花榮認為仍處在熊途中。「兩市最大的問題是供求關係失衡。新股發行得太多,投資者的資金不足以支撐這樣的量。」在熊市中,人是非理性的。一支股票無論基本面如何,只要股價不穩,就會引來大量的拋售,聰明人應該以防守為主。

自稱「花狐狸」的花榮對更多的問題則狡猾地以「標準答案」略過。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操盤手?「有個好爸爸。」國內有哪位操盤手值得關注?花榮想了想,又搖了搖頭:「也許有,但到現在我還沒發現。」

花榮並沒有一個好爸爸。把時間快轉回1991年,大學畢業不久的花榮還在鄭州一家酒店負責弱電系統的管理和維護。聽說朋友的哥哥炒股賺了一大筆錢,他也跑去證券公司開了個戶。就像發現了世界的一個秘密一樣,他開始利用每天中午一個小時的空閒時間炒股。在當時,這種投機倒把的行為被看做是不務正業,儘管輸贏參半,但在炒股筆記本的第一頁上,每天勤奮研究股市的花榮仍舊立下了志向:「平庸不如死,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乎!」

1993年,券商自營盤開放。花榮決定曲線救國,他尋找機會進入證券公司IT部門擔任技術員,並在參加了上交所紅馬甲培訓後,逐步擔任了操盤手。

這期間對花榮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他剛入行時到公司老闆家吃飯。席間,他被邀請參加一個遊戲,互相模仿對方的動作。老闆喝下一口水,花榮也跟著喝下一口水。接著,老闆一張口將那口水吐回水杯,花榮卻傻眼了,他的那口水早就嚥了下去……

這讓花榮開始明白,所有的操作都得留有餘地,許多看似絕對的事情都可以變成「沒被喝下去的水」,而操盤手必須考慮隱形變化。

幾次勝利的狙擊戰後,花榮成長為一名耀眼的操盤手,1997年買賣深發展等戰績讓他名震江湖。在花榮創作的小說裡,他為男主角塑造了戰無不勝的操盤手形象,但現實中他則遭受過更嚴重的打擊。

一直到2001年破產前,花榮都是一路春風,無往不勝。他輾轉於信託、期貨、租賃、券商各類公司,世紀初來到北京後,花榮的心態突然失衡了,「之前太順利導致頭腦膨脹,我開始希望自己的財產迅速升值」。在2001年,花榮和他的合作夥伴本來持有五糧液、重慶啤酒、中成股份,之後僅重倉了當時的主力南方證券重倉的中成股份。不巧的是,他們遇上了下半年國有股減持引發的並一直持續到2006年的大熊市。由於融資槓桿的原因,花榮迅速地賠盡持有五糧液和重慶啤酒曾獲得的盈利,並輸光了全部財產。沒有錢,在2002年到2004年之間,他蟄伏在書房中,只能靠寫字謀生,當時在博客上有網友這樣評價他:「花榮炒股沒掙錢,掙錢靠寫書。」

「寫書就像搬磚,一個字相當於一塊磚。」這是花榮最慘痛的經歷,寫書寫到主人公破產時的情節,他也忍不住痛哭流涕。

「窘態」,這是網絡上流傳廣泛的一篇評價國內第一代操盤手下場的文章裡,花榮的名字後面跟隨的兩個詞。

花榮對這些評價的反應是哈哈大笑。「每個人對窘態的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不到100億都是窘態。」不過他又突然變得嚴肅,「如果以破產為時間點,我當時確實是窘態。」現在的花榮除了重新積攢了財富,還找到了另一種存在感——財經作家。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以「花榮」這一筆名為報紙撰寫專欄。他所創作的小說《操盤手》,是2007年中國書市十大暢銷書之一,描述了證券市場原始時代的內幕交易、擠佔保障金、股價操縱等不規範行為和操盤手實戰交易的過程,第一次將操盤手這個神秘的群體曝露在陽光下。2012年寫就的股市實戰手冊《百戰成精》,則在一年內重印五次。除了銷量,讓花榮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書曾被《紐約客》評選為「快速瞭解中國的五本書之一」。「現在遇到比我更富裕的人,我不再自卑。物質財富不會得到傳承,但精神財富可以。」

儘管困難總會給人帶來無盡痛苦,花榮仍然志在股市。這次破產也直接催生了花榮的「盲點套利」方法論。財富被清零使他厭惡風險,開始在股市的風險中追尋無風險,在無規律中追求確定性。

翻身的第一仗在2004年,他成功發現了潛力股中集集團,這只股票基本面超預期高成長,在6月進行10送6除權時花榮重倉介入。在當年陰跌不止的股市,該股漲幅超過100%。

由於整體收入有限,花榮當時在這只股票上賺的錢不多,但他重建了自己的威信,那個自信、好運的職業操盤手又殺回來了。之後他將盲點套利加熱點投機的手法使用得愈發純熟,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裡,由於只在明確的漲勢中進行操作,也獲得了近40%的正收益。

頭髮花白的花榮談到破產,依然心有餘悸:「現在不過是因為鹹魚翻身,還能笑著說。還有多少人賠盡了財產,無言地消失了。

二十多年觀察和接觸各類投資者,也讓花榮發現了中國股市常勝將軍們的共同特點:沒有被大熊所傷,沒有出現重大的失敗,沒有一刻讓心智和賬戶失去控制

投資心態儘管是玄妙的,難以量化,花榮認為是自己當年慘敗的重要原因。「我當時心裡著急,急於賺到1個億。把交易變成生死決戰的後果就是,不僅一個億沒賺到,所有的身家都煙消云散。」恐懼和貪婪,往往會讓投資者在完全錯誤的時間作出完全錯誤的決定。一個交易者必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只要急於掙錢,就會完蛋。花榮這樣總結。

二十多年的經驗讓花榮意識到股市裡永遠是一贏兩平七虧:「這一概率不僅適用散戶,對於基金、私募等機構,全部都適用,一個交易者來到股市就必須認識到這點,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他現在只為自己打工。「古話說的是達則兼濟天下,在股市裡,是達則獨善其身。」多年的操盤經歷,則為他的身體留下了另外的痕跡,他告訴記者操盤手們普遍腸胃不好:「炒股時人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很容易反胃,飯都沒法吃下去。」放鬆方法則有很多,他愛講笑話、編段子,發表的每一篇博文裡都不忘加上一個笑話為股民和自己減壓。

笑話背後是投資這條路上的斑斑血跡。花榮的朋友當中,有自殺的、坐牢的、銷聲匿跡的、億萬身家賠光的。當年一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參加職業操盤手培訓的33個人,仍留在股市的只有花榮一人。「所謂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運。這麼多年我最大的無奈就是有時候看到朋友在走向深淵,卻無能為力,攔都攔不住。

回首蕭瑟處,有些什麼樣的感悟?花榮閉上了眼睛:「我所遭受的最大挫折,來自A股;今天的一切財富,也來自於A股。我將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85

蘋果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 衛摩詰

http://xueqiu.com/9055543140/25532573
$蘋果(AAPL)$ 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以及由此所想到的電子產品的核心優勢是什麼?我想這些問題一定是研究電子類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們所關心的,也是每一個電子產品消費者所感興趣的。同時,我還打算借此討論一下消費(或者推向一個更一般的範疇:決策)的理性問題,這也應該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應有的基本素質。總之,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借鑑的意義,大家各取所需。
蘋果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以及由此所想到的電子產品的核心優勢是什麼?這個問題緣起於我上個月逛街時IPHONE 4S手機被偷後,換回從前用過的安卓手機(這次買的是華為P6,一開始用的是摩托羅拉的里程碑和刀鋒)所引發的。我覺得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在功能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蘋果所具備的功能安卓手機也能實現。但是從價格上來說,蘋果手機與一般的安卓手機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覺得,作為一個理性的人而已,買手機,買的是手機所能提供的功能所來帶的便捷,借用格雷厄姆的話:「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手機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使用價值上,具體說就是手機的功能上(打電話、發短信、上網等等),如果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都能實現相同的功能,那麼安卓手機的使用價值應該和蘋果手機的使用價值是差不多的。這一點從邏輯上是說的似乎沒有問題,那麼蘋果的溢價究竟憑的是什麼呢?蘋果是如何讓大眾相信蘋果的產品值這個溢價?其實這個問題的模式可以提煉出如下:為什麼同一類產品,有的產品的價格能遠高出一般水平,享有溢價?這個同一類產品在酒類裡就是$貴州茅台(SH600519)$ ,在運動品牌裡就是$耐克(NKE)$ 等等。我想這個應該就是投資者們所說的「護城河」吧。
蘋果的護城河並非來自於技術本身,而是植根於人的心理,我覺得至少有3種心理學傾向相互作用。其一是對比認知導致的誤判,這點得益於喬布斯在外觀和用戶體驗上的苛刻和完美主義追求,以至於這種認知體驗的對比是如此的強烈。其二是人們腦海深處「貴既是好,便宜即是差」的心理傾向。醫學上的安慰劑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其三是強大的社會證明,通俗來說就是從眾。從眾還帶來了規模優勢,無論是軟件開發上的(比如APPLE STORE),還是硬件配套上的(比如耳機、手機殼等等)。同時,潛意識裡購買物品本身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定位,這種定位需要大眾的認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
以上三點心理學傾向互相作用,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優勢,這對蘋果的管理層和股東而言是好事,但對消費者而言,恐怕就不好說了。心理傾嚮導致了心理誤判,這於消費者而言是不理性的,而消費者的不理性被商家利用,這於投資者和股東而言卻是有利的。我知道,雪球上應該有不少人既是蘋果的股東、投資人,又是蘋果的客戶,不知道諸位是如何看待這一微妙的關係的?如果投資人都是理性的,還會去買蘋果的產品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43

蘋果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 衛摩詰

http://xueqiu.com/9055543140/25532573
$蘋果(AAPL)$ 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以及由此所想到的電子產品的核心優勢是什麼?我想這些問題一定是研究電子類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們所關心的,也是每一個電子產品消費者所感興趣的。同時,我還打算借此討論一下消費(或者推向一個更一般的範疇:決策)的理性問題,這也應該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應有的基本素質。總之,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借鑑的意義,大家各取所需。
蘋果的核心優勢究竟是什麼?以及由此所想到的電子產品的核心優勢是什麼?這個問題緣起於我上個月逛街時IPHONE 4S手機被偷後,換回從前用過的安卓手機(這次買的是華為P6,一開始用的是摩托羅拉的里程碑和刀鋒)所引發的。我覺得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在功能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蘋果所具備的功能安卓手機也能實現。但是從價格上來說,蘋果手機與一般的安卓手機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覺得,作為一個理性的人而已,買手機,買的是手機所能提供的功能所來帶的便捷,借用格雷厄姆的話:「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手機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使用價值上,具體說就是手機的功能上(打電話、發短信、上網等等),如果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都能實現相同的功能,那麼安卓手機的使用價值應該和蘋果手機的使用價值是差不多的。這一點從邏輯上是說的似乎沒有問題,那麼蘋果的溢價究竟憑的是什麼呢?蘋果是如何讓大眾相信蘋果的產品值這個溢價?其實這個問題的模式可以提煉出如下:為什麼同一類產品,有的產品的價格能遠高出一般水平,享有溢價?這個同一類產品在酒類裡就是$貴州茅台(SH600519)$ ,在運動品牌裡就是$耐克(NKE)$ 等等。我想這個應該就是投資者們所說的「護城河」吧。
蘋果的護城河並非來自於技術本身,而是植根於人的心理,我覺得至少有3種心理學傾向相互作用。其一是對比認知導致的誤判,這點得益於喬布斯在外觀和用戶體驗上的苛刻和完美主義追求,以至於這種認知體驗的對比是如此的強烈。其二是人們腦海深處「貴既是好,便宜即是差」的心理傾向。醫學上的安慰劑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其三是強大的社會證明,通俗來說就是從眾。從眾還帶來了規模優勢,無論是軟件開發上的(比如APPLE STORE),還是硬件配套上的(比如耳機、手機殼等等)。同時,潛意識裡購買物品本身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定位,這種定位需要大眾的認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
以上三點心理學傾向互相作用,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優勢,這對蘋果的管理層和股東而言是好事,但對消費者而言,恐怕就不好說了。心理傾嚮導致了心理誤判,這於消費者而言是不理性的,而消費者的不理性被商家利用,這於投資者和股東而言卻是有利的。我知道,雪球上應該有不少人既是蘋果的股東、投資人,又是蘋果的客戶,不知道諸位是如何看待這一微妙的關係的?如果投資人都是理性的,還會去買蘋果的產品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1

價值投資巨頭Seth Klarman致股東信:泡沫、泡沫,到處都是泡沫 衛摩詰

http://xueqiu.com/9055543140/28183417
當特斯拉、Twitter等明星企業以聲勢浩大的IPO行為在資本市場上風光盡顯之時,對沖基金Baupost創始人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當頭潑下一盆冷水:科技類企業已經出現泡沫化傾向。股價高漲只是超級牛市的副產品,更何況有些公司還沒開始盈利。

卡拉曼執掌的Baupost Grou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資產規模高達270億美元。卡拉曼在全球最佳對沖基金經理中排名第四,緊隨喬治·索羅斯、雷·達里奧和約翰·鮑爾森。他掌控的基金自創始以來,累計為客戶賺取了高達215億美元的收益。華爾街見聞此前曾介紹,卡拉曼是價值投資信徒;他極度厭惡風險;他的主要目標並非巨大收益而是保護資本;他也不用槓桿,幾乎沒有空頭頭寸,經常持有頭寸數年,而非幾天或幾個月。

卡拉曼在最新發表的致投資者信中提及,諸如標普500、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衡量小企業股價表現的Russell 2000之類的關鍵指標,在去年一年間不斷刷新多年、甚至歷史新高。在他眼裡,股市情況如此令人欣慰的原因是:股市如此欣欣向榮,最關鍵的驅動力就是那些最時髦的「明星股」——比如特斯拉和Netflix

不過,投資大師的想法總歸與常人不大一樣。面對去年的這波超級牛市行情,面對投資者對科技企業的高度膜拜,卡拉曼就是那個說出逆耳忠言的人:這類「互聯網佼佼者」已經開始出現泡沫化傾向。這些科技公司的股價高漲,也只不過是超級牛市的副產品

卡拉曼對特斯拉、Netflix和其他備受推崇的企業股票高估值提出了質疑:這些公司的股價高漲看上去更像是基於投機,而非投資。看看他們的市盈率有多高,就知道這有多麼的不可思議:特斯拉的市盈率為279;Netflix市盈率約為181;LinkedIn市盈率為145;亞馬遜市盈率甚至為515。

不僅如此,卡拉曼還將槍口指向了Twitter。就在上市當天,Twitter股價從每股26美元暴漲到45美元。卡拉曼在致投資者信中表示,Twitter都還沒有開始盈利,就有分析師稱「股票價值僅為2015年預期收益的20倍」。也還有人居然認為「Twitter今年經調整後的現金收益有可能達到5000萬美元,這意味著其市盈率可能超過500。」

高科技股票的繁榮同時也是投機者開始活躍的印證:部分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又開始投資炙手可熱的高科技企業,他們趕在企業IPO之前注資,之後通過成功上市獲得天文數字般的估值。

那麼,究竟市盈率多少才不算被高估呢?卡拉曼表示:很明顯,只要低於其他時候!然而,羅伯特·席勒的週期性調整市盈率估值大於25,在美股歷史上,只有三次超越了這一水平,那分別是1929年、2000年、2008年股市大崩盤之前

據英國《金融時報》文章,在2008年美國股市崩盤之前,標普500指數曾一度飆漲,漲幅超150%。

卡拉曼還對某些上市公司頗有微詞。他認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差距正在加深。總而言之,卡拉曼對這些科技股高估值的怒火顯而易見:與他們正在做的事相比,這些科技企業似乎更加看重商業計劃。在硅谷,所謂的商業計劃書——就是那種企業講述它打算如何賺錢的「敘事詩」——貌似遠比真實的賺錢的生意更有價值。

當標普500指數躍升32%、Nasdaq指數大漲40%的時候,企業盈利卻幾乎沒有增加。放在任何一年,這都應該引起警覺,而不是幻想股市還將繁榮下去。」這一記振聾發聵的警告,來自對沖基金Baupost創始人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

2013年是美股、日股和歐洲股市10年以來最為繁榮的光景。卡拉曼注意到,標普500、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之類的關鍵指標,在去年一年間不斷刷新多年、甚至歷史新高。實際上,2013年是標普500指數自1997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美國股市去年上漲近1/3,Facebook等多家知名科技企業的股價漲幅甚至翻番。

但卡拉曼對其保持著警覺,並將當前的市場比作「楚門的世界」——由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操控的虛假世界。卡拉曼提醒投資者:要當心越來越大的資產泡沫,市場風險正在增加。

卡拉曼在致股東信中這樣寫道:當前的市場是怎樣的呢?歡迎來到「楚門的世界」。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就是編劇,他們為投資者一手製造並導演了如今的這個市場。他們演出了一場2013年的「楚門的世界」。全球的觀眾全神貫注地關注著這個廣受歡迎的流行產品。這樣的結果就是美國股市持續高漲。

美中不足的是,在伯南克的產品中,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楚門——經濟學家、對沖基金經理、交易員、市場權威人士——都非常清楚,他們正在演繹的這齣戲並非表面所見的這般。美聯儲和財政部甚至還公開討論他們的政策目標:將金融市場炒得更高,製造經濟數據中的經濟「增長」和財富效應。

在現代資本市場的巨大穹頂之下,幾乎每個人都感到快樂。那些質疑的人不斷被嘲笑戲弄,壞消息一如既往地被忽視。QE持續的時間越長,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就越龐大,戲劇落幕後釋放的風險也就越大。每一個身處伯南克穹頂之下的人都知道當前的環境是虛假的,但置身其中是如此快樂,這樣的時代是如此令人欣喜,投資回報如此豐厚,無人能夠抵制誘惑。所以,沒人希望這一切終結,沒人希望楚門的世界落幕。

但終有一天,美聯儲戲劇將停止,新的節目將上演。到時候,人們就會爭辯這個戲劇真的有那麼美好嗎?當最後的時刻來臨,那些自欺欺人的人將會抓狂。

終有一天,金融市場將再度回落——可能不是今天或者明天,但這一天總會來臨。QE將徹底退出,資金不再被免費使用,利率將攀升。

終有一天,專業投資者將重返市場。恐慌將再度出現,並且將以烈火之勢蔓延。

終有一天,投資者將失去金錢,他們將希望保全資本而非投機。專業投資者也將重返市場。恐慌將重燃。壞消息將如雪花般紛飛,市場將會大跌。

我們能知道這一切何時終結嗎?NO! 我們能知道這一切會終結嗎?YES!當那一刻最終來臨,我們確信,大勢終將逆轉。

華爾街見聞先前介紹過卡拉曼,自他的Baupost基金1982年創立以來,只有兩個年份是負收益(1998和2008),從整個生命週期的收益來看,Baupost躋身全球最成功的對沖基金前5名行列。卡拉曼還曾寫過一本關於投資的書《Margin of Safety》,該書已經絕版,其在二手市場的售價超過2000美元。卡拉曼以高度謹慎的投資態度、始終忠實於價值投資的形象贏得了一大票粉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