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央政府兜不起,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時候」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777正門沒有開,地方政府又有融資的需求,必然使得債務隱性化,也難以控制債務規模。
口述: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採訪整理:南方週末記者羅瓊
以企業的名義借錢干政府的事
城投債看似金融創新,實際上是現行制度安排不合理導致的,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的鏈條變得越來越長,邊界越來越模糊。
我們研究地方債務的初衷是想研究地方政府如何通過正規途徑發債。
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變通的渠道就是成立一個平台公司。
地方融資最早是由國開行貸款,國開行是政策性銀行,貸款期限比較長,成本也比較低。
到了2009年,按道理應該是政策性銀行往前衝,商業銀行往後撤。事實恰恰相反,商業銀行都變成政策性的,衝過去給平台貸款。
2009年貸款增長非常快,據我們瞭解,百分之四十流向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當年下半年,銀監會提醒商業銀行要注意平台貸款的風險,逐漸把水龍頭擰緊。
2010年以來,城投債、地方債、信託、銀行理財,轉來轉去錢其實還是給了地方政府。
正門沒有開,地方政府又有融資的需求,必然東欠西欠,無法控制債務規模,也使得債務隱性化。
現在流行的平台公司發的城投債,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國外都是政府發債轉貸給企業去用,因為政府的信用比企業要高,所以政府發債融資成本低,期限也比較長,然後轉貸給企業。我們的城投債是以企業的名義借錢,干政府的事兒。這是倒過來的,企業融資成本肯定比政府高,就出現價格的倒掛。
第二,城投債是地方債,但是由國家發改委審批。對投資者而言,就是中央政府背書,結果地方的風險轉移到中央,投資者完全可以找中央政府、發改委還債。
第三,城投債是發改委批,發改委不納入財政部的管理範圍,只管批,不管還。
城投債看似金融創新,實際上是現行制度安排不合理導致的,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的鏈條變得越來越長,邊界越來越模糊。
現在地方政府在大搞城鎮化,資金需求很大,又不允許他發債,如果還是靠老辦法——賣地,就會出大問題,隱性負債肯定更加無法控制,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會交叉傳染。只有改革,城
大方向才是獲取高回報的關鍵 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29w.html 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定量計算,有時往往不如一句話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對企業基本面關鍵因素的整體性概括,是站在戰略高度得出的結論,定量則通常是局部性的評估,有時定性需要定量計算,但定量常常並非關鍵。通常定性簡單明了,讓你有廓然開朗的感覺,而過度沉迷定量往往讓你無所適從。
定量包括企業經營數據分析和估值,通過一些的關鍵指標推斷企業基本面的變化趨勢,這種研究是有意義的,但必須有足夠長的眼光,儘量看得遠一些,寬一些,儘量收集充足的數據,而不能僅僅憑一兩個短期性的或局部性的指標下結論,數據的定量分析有時能為定性提供依據,但絕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估值的基礎是基本面,只有長期基本面比較確定才能估算企業的價值。若行業本身十分複雜且趨勢向壞,企業的基本面根本不可預測,以此為據進行的估值則難以準確。不穩定的企業本身的β值很高,股價波動巨大,僅僅因為絕對估值較低而投資這類企業出現巨大虧損就不難理解。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度的問題,若已經經歷了極端情況另論。
最近一句話定性較典型的例子恐怕是「經濟轉型」,不同的理解讓投資者在過去幾年冰火兩重天。很多與經濟轉型相背離的行業估值一跌再跌,幾年前二十倍PE也許會覺得比較低了,但15、10、5不斷跌破投資者的底線,是因為根本沒人知道這些行業最壞的情況會如何,按照以往的經驗和自己的標準定量估值,結果只能是刻舟求劍。若四五年前投資者能對經濟轉型進行準確的定性分析,透徹理解經濟轉型的內涵,就不會選擇這樣的企業。
定性對具體企業的選擇同樣十分重要,例如醫藥行業未來將面臨不斷降價的考驗,隨著門檻的不斷提高,很多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而且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將面臨價格戰。因此具有創新能力和獨家產品的細分行業龍頭成為首選,而不能因為現在行業整體依然很好就隨便買入那些階段性高增長,卻缺乏競爭壁壘的中小企業。
定量計算影響的可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收益,而定性分析則可能決定獲得數倍收益還是虧損百分之五十,只有抓住大方向才能決勝千里。
阿里巴巴上市:港交所才是其圓夢地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77976.html盡管阿里巴巴如今牛氣衝天,可以將IPO放眼全球任意挑選市場,似乎主動權盡在手中,但實際上其選項相當有限,錯過香港,阿里巴巴損失會很大。
從估值上看,中國內地當然是一個更優選項,中國大陸投資者一向有「土豪」風範,打新股之風會幫助阿里巴巴募集更多資金,投資者會參照騰訊,甚至一開始就給阿里巴巴更高估值。另外,在中國內地經營企業官權力是不得不考慮的對象,以往經驗表明,一旦企業遇到問題,企業所在地政府就跟自己遇到問題一樣積極主動予以幫助。在海外上市,地方政府即使有心也鞭長莫及。可是中國內地IPO停擺,囤積了一眼看不到頭的擬上市隊伍,即使開閘也不可能讓阿里巴巴插隊,輪到阿里巴巴也不知會到猴年馬月,而阿里巴巴與雅虎對賭2015年上市。另外,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為海外上市打造的股權結構也要改造,這也需要時間,在中國內地上市,發審委考核的關鍵點之一,是大股東的股權是否確定,以確定經營是否持續穩健,阿里巴巴佔少數權益的管理層通過合夥人控制上市公司做法,在中國內地還是新鮮事,這一關也不容易過。
所以,一開始阿里巴巴就沒有選擇內地,不僅僅是IPO停擺,關於上市的繁文縟節讓這些IT、互聯網有關的企業優先選擇海外。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集中地是美國和香港,兩個地方上市速度都快,但是在估值上,美國市場遠沒有香港理想,這其中原因眾多,當初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時,也給予高估值,因為有龐大中國市場這個想像空間,但後來因為不斷有造假出現,美國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近年來不少IT企業選擇從美國退市 .
香港市場有不少中國內地投資者,他們對內地企業熟悉,相同文化背景讓他們更傾向於認同, 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溝通容易。而在美國,中國投資者數量還相對較少。
根據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反應,美國人不在乎阿里巴巴是否合夥人制,他們認為市場自會調整,面對美國歡迎態度,阿里巴巴態度模棱兩可。阿里巴巴態度模糊,是因為在阿里巴巴心目中,香港仍是最理想的上市地。
阿里巴巴一開始就希望在香港上市,他們與港交所進行溝通,但合夥人制沒有得到支持。隨後馬云宣佈不在港交所上市,現在看來有點在賭氣,不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首席執行官陸兆禧等高層,也不會在10月25日、26日兩天,在杭州舉行媒體溝通會,就阿里巴巴香港IPO事宜,與香港媒體對話。
阿里巴巴通過合夥人方式,破除如今世界通行的同股同權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決定經營層對股東負責),將管理層凌駕在股東之上,來自管理層的合夥人以類似元老院的方式,來決定阿里巴巴如何運營。多數股權不掌握在管理層手中,始終是馬云要考慮的問題,合夥人制則可防患於未然。但對監管者和中小股東而言,這實在是一個挑戰。
峰迴路轉的是,港交所高層最近主動釋放出緩和意向,建議市場探討引入「非常規」股份架構,以吸引阿里巴巴等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稱對修改上市規則持開放態度。港交所發言人稱有關問題將交由上市委員會及證監會決定。
港交所橄欖枝已經伸出,阿里巴巴將如何反應?我們拭目以待。
今天擁有銀聯卡才是身份的象徵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3.html筆者一向愛回祖國旅遊,由於國內不少地方只收銀聯卡,因此亦申請了國內四大賊銀的銀聯卡和本地錢莊的嫌亂雙敝卡。擁有共匪的嫌亂卡往往可以在香港甚至東京新宿Shopping時享有專享優惠。那次在新宿站附近的大丸百貨店出示嫌亂卡時,貌似北川景子的服務員立即改變態度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向筆者慇勤服務,真的甚有一份親切的感覺。 根據美國Retails and Food Sales數據,由1992年1月美金1,640.83億元上升至2013年9月的美金4,258.81億元,年複合增長4.50%。值得留意的是,e-Commerce Sales數字由1999年10月美金44.53億元上升至2013年6月的美金647.65億元,年複合增長21.92%。同期網上銷售佔Retails and Food Sales比率由1999年10月的1.65%上升至2013年6月的15.28%。美國零售歷年來只有在2008年6月因次按風暴由美金3,777.52億元下跌至2009年3月的美金3,314.78億元。至2013年9月的零售總值美金4,258.81億元已較2008年6月上一個頂高出12.74%。2013年9月的失業率微跌至7.20%,雖較2009年10月10.00%低,但仍未能回落至2006年10月的4.50%。
單由這些數據可見,美國表面經濟似乎(至少是普遍的人民)似乎仍未能回到次按風暴前,但零售已經超越海嘯前的高位。管他是基於真正美國人民購買力上升,還是通脹令物價上升,未來美國名義(Nominal)零售價值仍大有上升空間。其中網上銷售增長相信會持續跑嬴傳統銷售。執筆時希臘十年期國債息率7.71%,較德國十年期國債息率的溢價已大幅減至602點子。不管是美國、歐洲甚至全球零售市場,未來仍然是看高一線。
押注未來全球銷售前景,應該買入中海集運(02866:HK)、中國遠洋(01919:HK),還是具網路上購物概念的Amazon (AMZN:US)或eBay (EBAY:US)呢?也許五十二週(以2013年11月1日收市計)升幅分別達40.02%和57.92%的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亦會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SAC資本18億美元和解弱爆,藥廠才是真正罰款大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482 在SAC資本繳納創紀錄的18億美元罰金後,也許沒人再對那些靠內幕消息賺錢的基金有興趣。
但是相比本週製藥巨頭強生向美國司法部繳納的22億美元罰金仍是小巫見大巫。
美國司法部稱
強生及其子公司楊森製藥公司未按照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許可的用途,將抗神經類藥物銷售給老人、兒童和殘疾人。同時,強生公司還被指控為全美最大的處方藥分銷商全護公司提供數百萬美元回扣,用於推銷自己的藥品。對其罰款包括4.85億美元刑事罰款和向聯邦及州政府支付的17.2億美元民事罰款。
這還沒有完,2012年美國法官裁決默克製藥支3.22億美元罰款,作為其民事和解非法推銷止痛藥Vioxx的6.28億美元民事解決方案之一。
事實上這些罰款仍然算不上最重量級的罰款。
2009年輝瑞因為欺騙性的推銷Bextra被罰23億美元。但這個史上最高罰款紀錄幾年後就另一家製藥公司打破。
去年葛蘭素史克公司因非法推廣和不能及時提供安全數據,被美國司法部罰款30億美元。
如果你在美國司法部網站搜索「製藥公司罰款」,你能找到365個結果。
3月份ProPublica列出了一份總額106億美元大製藥公司罰款清單。Independent統計在過去3年中,26家製藥公司共支付了超過110億美元罰款,其中8家來位列全球前10大藥廠。
除了美國還有歐洲。
就在今年夏天丹麥製藥公司Lundbeck和8家製藥公司共支付了1.46億歐元,理由是他們在2002年合謀推遲讓一種通用的抗抑鬱藥進入市場。
沒錯,這就是欺詐付出的代價。
金山網絡CEO 傅盛:前置體驗,才是打動用戶的神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6/56151.html【導讀】以往的思路是做好產品,用戶來用,如今更像是「用戶向你索要體驗」,你要想法子把這種體驗不斷前置。所以,原來的產品功能非常多,容易讓人頭暈,而現在,我們發現通過「前置體驗」讓用戶知道這個體驗比什麼都重要。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創事記(傅盛)的文章,1、不是你幹了什麼,而是用戶感受了什麼;2、不要把精力耗費在擅長卻無意義的點;3、其實只有很少的用戶知道你的新功能。很多事情從體驗的角度重新思考就會找到不一樣的答案,而前置體驗,無疑將會成為最有力的角度之一。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在上一篇文章《記住,用戶只願為「體驗」付錢》中,我談到了體驗經濟和根據體驗定價的邏輯,以及一些商業案例,它們共同展現了一種趨勢,即用戶願意為體驗付錢。同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產品該以怎樣的方式打動並留住用戶?
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前置體驗」。就是把產品體驗往前推。以往的思路是做好產品,用戶來用,如今更像是「用戶向你索要體驗」,你要想法子把這種體驗不斷前置。所以,原來的產品功能非常多,容易讓人頭暈,而現在,我們發現通過「前置體驗」讓用戶知道這個體驗比什麼都重要。
那麼,做好前置體驗包含哪些要點呢?
不是你幹了什麼,而是用戶感受了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邏輯停留在「幹了什麼」,而不是「用戶感受到了什麼」。譬如,一做廣告宣傳,就愛說集中了多少牛X的工程師,歷時多少年研發而成等等,就像雄雞一唱天下白。而別人可能就兩三個人做一款小遊戲,結果乾翻了所有大企業。如最近在國外特別火的一個遊戲,就是瑞典的十人小團隊做的,已有超過5億的用戶,其實就是個消除類遊戲。
本質上它的消除沒什麼特別,就是三種相同顏色雙擊一下,但它把朋友間的炫耀和比較、好友的分享與幫助做進去了,抓住了用戶的社交關係。而且,遊戲裡每一個音效、動畫都做得很精緻,正是這種體驗讓用戶有了極佳的感受,很快就流行了。
所以,要做讓用戶有感知的事情。用戶很多時候拿到產品一看,這個不懂、那個不會用,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連產品的功能都不知道就刪除了。比如我們做毒霸免費WIFI,用筆記本連上網線,其他電子設備就可免費上網。看上去很小的一個點,但對用戶來說挺需要的。後來毒霸團隊告訴我,這是今年上半年他們做的最有用戶感知的一個產品點。
又比如獵豹瀏覽器首頁的變化,在首頁左上角增加了一個天氣預報。當時,我讓產品團隊加這個功能時,他們總說加不了,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干。這是一個工作量極小的活兒,但卻排到他們工作的最末端。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現在所做的才是重頭戲。
可是,用戶不會管你用的是三維、及時渲染或多好的算法,如果這個功能他們不點就是零,儘管這個功能可能對用戶有幫助。後來,我告訴他們上半年騰訊推過一條新聞,「全中國十個城市都在霧霾以下」,而且是微信頭條,那麼能上微信頭條的新聞一定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因為天氣預報、PM2.5關係到大家共同的健康。後來終於加上去了,加完以後鼠標點擊率提高了50%,就是這麼一個PM2.5。
後來我又說這PM2.5做得不夠,如果達到100以上,為什麼不標紅,而且能不能提醒我說「親,今天天氣不好,不要外出活動啊」。這樣是不是很溫馨?沒想到,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天氣預報,用戶就截圖放到了微博。大家想,平常我們做了多少功能,用戶會主動截圖?就這麼一個小點就能讓用戶覺得產品很貼心,說明它真正打中了用戶的體驗點。如果這個東西我們不重視,那就真的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
所以,你的世界是什麼或做了什麼,和用戶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只關注自己關心的點。
不要把精力耗費在擅長卻無意義的點
我跟同事討論產品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他們抱怨在某件事上耗盡了精力。我提醒他們,重要的事情應該儘量提前,甚至應該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精力分配。如果每天都很忙,那麼你把多少時間忙在了用戶真正的體驗點上。如果沒有忙在這些點上,要想想有多少被損耗掉。其次,要思考自己把多少時間花在討論和用戶體驗相關的東西?又有多少時間花在討論只是自己以前所擅長的東西?
比如金山以前做安全軟件,我們對什麼最在乎呢?用戶的安裝、卸載、日活,甚至殺毒數量等等。但當我們變成一家互聯網公司後,對什麼更在乎呢?就是用戶在每個界面上的操作使用習慣。
所以,我常跟毒霸同事分析說,如果作為一個傳統的殺毒軟件來說,最重要的是全盤掃瞄。當用戶買了這個盒子以後,它值100多塊錢,用戶用不用不管我的事,反正他買了,這是成本定價。
但是,今天這些殺毒軟件都是免費的。那麼,毒霸對用戶體驗最大的價值點是什麼呢?那就是彈出來的泡泡。因為每天軟件主界面的打開人數只佔了百分之幾的用戶。但是能看到泡泡的用戶,尤其是大事件泡泡會提升一半以上,可能還不止。如果用我剛才的思路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精力花在了這些泡泡文字,以及泡泡給用戶帶來的感受?
這就是一個體驗點。
用戶不需要打開軟件就可以獲得它的體驗。實際上,這是做傳統工具軟件的人特別容易忽略的點,我們在前置體驗上所花的人力、時間、精力遠遠不夠。
還有一個例子。獵豹瀏覽器有個重要的功能,叫隱私模式。但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隱私模式放在哪個位置,更何談動手去點。站在用戶的世界來看,就是如何用你的體驗說話,告訴用戶「獵豹的隱私模式最優」。可能當你這樣思考的時候,你就會想到去增加一個彈窗告訴用戶有這種體驗,那麼可能一天就會有20萬的用戶來體驗。相對做隱私模式這個功能來說,彈窗的工作量只有十分之一,甚至都不到,但就是僅僅多了這麼十分之一的工作量,你就多了近九倍的用戶體驗。
這就是站在用戶的世界去思考問題。
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你會說我做了90%的功能,已經很強大了。但卻不知道剩下的10%可能會讓你增加近10倍的增量。
因此,不管你多麼擅長這個功能,它有多強大,只要不是用戶真正的體驗點,它就是無用功。
其實只有很少的用戶知道你的新功能
今天讓用戶知道產品的一個功能,實在太難了,難到大家可能都意識不到。或許大家自認為是行業精英,不管什麼功能搗鼓兩下就出來了,沒有認真想過用戶的產品使用習慣。那麼,究竟如何讓用戶知道產品的新功能呢?
毫無疑問,我認為是前置體驗。
「版本到達率」,是軟件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體驗。我知道有些產品經理根本不關心用戶的版本分佈情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感覺做了很強的產品功能,卻並不關心用戶的升級量,結果發現其實只有很少的用戶在使用新功能。
我們只喜歡說「新版本發佈了」,等發佈完一個月後才發現只有一萬個用戶到達這個版本,而近99萬的用戶還沒到達這個版本。那麼,對用戶來說這個新功能的價值是多少?只有1%。這說明版本到達率很差,那麼,我們要思考:怎麼讓用戶知道最新版?用哪種機制讓用戶升級到最新版?
如果用戶沒有這樣的體驗,那麼這些新功能就是無效的。因此,做一個客戶端軟件,什麼時候讓多少用戶到達新版本,獲得怎樣的體驗,以及到達新版本後,怎麼讓用戶知道新功能等等,都是很難的,但是很重要!如同微信5.0強制用戶打飛機一樣。以前,大家都畫幾幅圖,弄得很文藝。但沒有想過這個圖有多少人看,看了以後又有多少人瞭解。事實上,用戶極少有耐心去找那個新功能。可是,為什麼不直接讓他們體驗一下,甚至強制他們用一下?
這就是為什麼我提出「前置體驗」的概念。除了重視後台之外,我們還要把更多精力分配在前置體驗上,甚至細緻到打磨iPhone通知中心的每一個字。
我記得多年前大家論證了一個問題:QQ為什麼可以彈新聞。簡單說,就是因為這個新聞做得恰到好處,又是用戶的體驗點。所以你在用戶最需要體驗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體驗,用戶不會覺得煩,反而覺得很舒服,這也是為什麼QQ在最小化的時候出了一個前置體驗。
現在,大家好像覺得騰訊談新聞是天經地義的事了。但是,大家是否想過我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它的前置體驗確實做好了。
所以,很多事情從體驗的角度重新思考就會找到不一樣的答案,而前置體驗,無疑將會成為最有力的角度之一。
別在老看微信微博了,QQ空間才是隱形悶聲發大財的土豪!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7/56204.html【導讀】談論如何利用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大家的目光始終緊盯微信微博,你不知道的是,QQ空間早就躲在深處開始悶聲發大財,眾多小夥伴也因此獲得不小收益。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jacky)的文章,一、電商類導購: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二、社交增值服務類: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當大家都在談論如何從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媒體的焦點更多投注在微信與微博上,很少看到對QQ空間的關注。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居然很少見到商業報導。據我觀察,QQ空間自從建立QQ空間開放平台以來一路都賺翻了;相對於微博苦苦探索商業模式而言,QQ空間早已通過「認證空間+開放平台」悄然搞起了社交商業模式,眾多創業小夥伴們尤其是電商行業瞬間收穫百萬人氣甚至獲得了千萬收益。
下面來看看,那些紮根於QQ空間的創業者們是如何運作的:
一、電商類導購
騰訊的認證空間有不少成功的電商導購案例,比如美麗說、蘑菇街和歡樂淘。以歡樂淘為例,在2012年雙十一當天歡樂淘為淘寶帶去3000萬的成交量,保守估計其當天佣金至少在三百萬以上。那麼歡樂淘是如何做到的呢?
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
首先是獲取流量,與其導購平台類似,歡樂淘主要通過社交平台來為主站帶流量。這些流量用戶都是潛在的消費群體,能為其帶來收入。
其次是主站建設,用戶到達歡樂淘主站後,會發現其主頁的六大類目:衣服、包包、鞋子、珮飾、美妝、家居,此外編輯每天還會推薦十款熱門商品,第二頁是9.9包郵推薦等。
最後,通過淘寶變現,用戶一旦買了其推薦的商品,在淘寶有成交後就會獲得相應佣金。
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
歡樂淘的具體營銷方式是:主站第三頁是免費競拍,用戶擁有虛擬金幣去猜測一件商品的價格,猜的最準則可以獲得該商品。當虛擬金幣用完想要繼續玩時,需要邀請QQ好友才能獲得金幣,而非理性用戶自然會拉更多的朋友進來玩,使得歡樂淘在QQ空間裡獲得巨大知名度,認證空間粉絲直線上升。而歡樂淘用來推廣的商品則十分便宜,都是十幾三十幾的小玩意兒,截止目前為止只使用了十一萬的推廣費。並且不需要自己存貨,直接在淘寶下單給用戶即可。
另外歡樂淘幾乎不放過進入任何一個社交平台的機會,其最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官方認證空間。歡樂淘還通過廣點通投放獲取目標粉絲(目前粉絲數近600萬),然後在空間內提供優質內容引發粉絲關注、停留、跳轉,在QQ空間內形成營銷閉環。
從歡樂淘官方認證空間轉化到其主站的用戶活躍度非常高,此時善用病毒營銷與QQ關係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
歡樂淘之前是做類似美麗說一樣的瀑布流導購網站,原名"楚楚街",但隨後放棄瀑布流導購模式,轉戰QQ空間這塊導購處女地,開疆拓土最後獲得巨大成功,歡樂淘是最最抓住QQ關係鏈的成功導購應用,無人出其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QQ空間在電商導購方面的潛力十分巨大。
但目前同質化的模仿與抄襲嚴重,使得電商導購類應用太多扎堆,同類產品以及模式中,大蛋糕被先行者吃掉大塊,剩下的殘羹也被後來的跟隨者瓜分,所以不建議創業者貿然加入。但如果創業者有一個更好利用QQ關係鏈的創意,並且擁有龐大的QQ方面的營銷資源,不妨一試。
二、社交增值服務類
利用騰訊認證空間的關係鏈很容易把社交增值應用做起來,交友、K歌房都是不錯的模式。
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交友類QQ應用的做法與其他交友類網站相似,應用通過用戶充值獲得高級權限來盈利;而在K歌方面則與9158相似,美女直播唱歌,土豪撒錢。目前這兩者都已有過百萬用戶級別的相關應用,及其火爆,二者的盈利能力更是無須懷疑。
2、 推廣方面:與特權綁定
交友類的傳播同樣也是利用QQ關係鏈,拉入一個好友,用戶就可以獲得一次特權的使用,或者獲得一些虛擬物品獎勵;在認證空間的運營上,交友類欄目可以宣傳交友的趣事,K歌房可以對美女主播進行宣傳。
世紀佳緣也開通了自己的認證空間。與非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不同,認證空間可以允許好友之外的陌生人關注認證空間並成為粉絲;而非認證空間則只限於QQ關係鏈的好友。對於有強陌生人推廣需求的交友類應用,必須借助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來獲取更多用戶;此外認證空間關係鏈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粉絲分享了官方的內容後會觸達到他的關係鏈好友,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3、一些建議:利用認證空間的傳播特性增加人氣,提高轉化率
百萬級用戶以上的認證空間應用交友案例成功代表「同城熱戀」,K歌房案例成功代表「艾米星主播」。
此類應用的最大特點是利用QQ空間這一巨大流量渠道,野蠻生長。社交增值類產品以及一些小型電商,如果缺乏實力,可以加強空間內容運營並擅用認證空間關係鏈(現有粉絲的關係鏈好友),來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免費流量。
三、頁游、手游、小型遊戲類
一款優秀的QQ空間遊戲應用,用戶量能夠高達千萬級以上。QQ空間的開放應用最初重視的只是頁游,但目前QQ空間對手游也開始有所行動。從頁游到手游的成功案例中,以「開心泡泡貓」這款即擁有頁游也擁有手游的遊戲為例,來看下這類開發者的生財之道。
1、盈利方面:與增值服務相似,走特權模式
PRG類遊戲比較喜歡賣裝備盈利,而其他闖關類遊戲除了比較喜歡賣裝備以外賣的最多的是特權。開心泡泡貓的盈利模式屬於後者。
2、推廣方面:特權帶動QQ關係鏈+排行榜+大數據營銷
開心泡泡貓主要通過QQ關係鏈拉入好友,給予用戶特權。當玩家無法繼續闖關時,拉入好友即可繼續闖關。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在微信的一些遊戲中,當玩家玩的遊戲無法繼續時,需要愛心,而獲取愛心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花錢購買,第二種是從朋友那獲取。從朋友那獲取,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戶的可能性。
此外,"開心泡泡貓"推崇排行榜,在遊戲中你能看到你的好友排名。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社交網絡強關係圈子當中一直都隱藏著嫉妒與競爭,攀比無處不在。所以排行榜則是增加用戶黏性的最佳法寶,試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多少人為了打飛機第一而一直在努力奮鬥著。
最後是廣點通+認證空間的大數據營銷。QQ空間的重量級遊戲類應用(包含手游)幾乎都會使用到QQ空間的廣點通進行定向推廣,基於大數據能力可以獲得匹配用戶;這些用戶最終又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以開心泡泡貓為例,通過廣點通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獲取目標用戶,這些用戶可以落地到其應用上成為直接用戶,也可以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
對於後者來說,只要開心泡泡貓持續運營其官方認證空間(各種比賽活動,限時優惠贈送等等),便能持續獲得用戶關注,從而維持並且增加遊戲的活躍度。開心泡泡貓官方認證的QQ空間目前擁有粉絲239萬,每當其發佈一條說說和日誌時,無疑能收穫巨大的曝光。
3、建議:遊戲創業者應緊扣認證空間營銷閉環
對於網頁遊戲、手機遊戲以及其基於空間的應用創業者來說,QQ空間無疑是一塊巨大的風水寶地,只要遊戲與應用能夠去同質化並且足夠有趣,再善加利用QQ關係鏈,就一定會在QQ空間獲得很好的收益。QQ空間最值錢的有三:關係鏈、認證空間營銷閉環與廣點通的大數據推廣能力。
綜合以上,不論是電商導購、社交增值服務還是遊戲與應用,創業者都在其中實現了巨大收益,而騰訊通過與創業者分成,幫助創業者推廣,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實現了真正的悶聲發大財。QQ空間再次證明了一件事,任何時代都充滿了機會,包括這個巨頭壟斷的年代,機會隱藏在不為大多數人知處。
大眾點評CEO張濤:O2O雙重需求!這麼玩才是對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1/56514.html【導讀】如果一家公司從信息供應角度出發,逐漸介入到交易環節,形成閉環,再越來越深度地介入交易,變成一個交易平台的話,最終的平台價值就會成倍增加。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中國企業家的文章,第一,這個行業是不是發展到這個階段了;第二,我們有沒有合適的人才儲備;第三,這個行業是不是已經有人做得很好了。
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O2O將是一個非常大的行業,這兩三年各行各業都逐步發展起來了。我覺得,目前行業還處於萌芽期,現在看O2O感覺還是有點零散,許多領域將怎樣發展也說不清楚。但真正去分析O2O的內在情況,當你對一個行業理解更深刻時,就會發現有太多事情可做,有很多新機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於大眾點評來說,這一年變化相當大,整體公司發展相當不錯。一方面,團購這個閉環已經走到一個兩強相爭的局面,我們和美團各有優勢,我認為這種互相競爭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至少兩家都有了重要的行業地位。
另一方面就是預訂,這條比較重要的閉環我們已經把它做起來了,所以今年和明年我們會大力鋪開,盡快建立大眾點評在線預訂第一品牌地位。我們希望預訂和大眾點評的品牌聯繫起來,讓用戶想到大眾點評時,就想到是可以做預訂的。對此,大眾點評有天然的用戶優勢,也有天然的流量優勢。如果其它家想自己做的話,其實還是很難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同時,我們在做一些新嘗試,也增加了一些人員,治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現在大眾點評在採取雙平台策略:一個是團購等交易平台。現在的團購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那些8.5甚至9折的現金券已經更像商品。這其實就是個交易平台,用戶把團購當成載體,在裡面買這樣那樣的商品,我認為這是一個入口。另一個入口是決策平台,很多用戶習慣於去點評裡找餐館、美容院,這裡會嫁接預訂,未來還可能在平台上點餐,這兩個是大眾點評比較清晰的兩大用戶入口。
目前O2O集中的,比如酒店、餐飲、交通和旅行等行業在美國已經出現了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酒店服務平台Priceline,其後還有Booking、Agoda等平台,在中國也有攜程、藝龍等平台。Priceline的市值之所以高,是因為它的本質是一個決策平台,幫助用戶做決策,然後再幫助用戶完成預訂。這其實很像大眾點評一直在做的事情,早期幫用戶做決策,後面要做的事情就是他們所謂的OTA(Over the Air,通常是指無線下載),完成預訂並交易。
大眾點評現在做的預訂,看起來是類似攜程做的事情。你找到一個餐館,之後馬上預訂,以前通過電話訂位或者直接到現場。如果你能很方便地完成訂座環節,其實很多用戶還是願意先預訂位置的。預訂之所以先在酒店行業發展起來,因為用戶到陌生城市沒有地方住是很焦慮的事情,所以他必須做這件事,這是用戶的「剛需」。
但是在餐飲上,這個需求要弱得多。其實餐廳是否需要訂位和餐廳的檔次相關,如果是高檔餐廳訂位需求就大得多,普通餐廳用戶直接就去了。而且用戶需求發展趨勢和中國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隨著用戶餐飲需求的提高,高檔餐廳需要等位越來越多,逐步發展下去訂位也會變成「剛需」。同時,大眾點評在產品上也做了一些創新,讓過程變得特別簡單,過去用戶覺得打電話太麻煩,現在只需簡單幾個操作,目的就是在轉化那些以前不訂位的用戶。
預訂對大眾點評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實現,我們就能像Priceline那樣實現和Agoda、Booking之間的關係,前面是決策平台,後面是預訂服務。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順的閉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模式是為大眾點評量身定做的。
我認為O2O的核心就是閉環,如果想做大,必須完成閉環。但是閉環不是說用戶必須在你的平台上完成交易,而是指能讓每一個商戶知道,他的線下用戶由你帶來,而且他能夠評估效果。通過預訂服務,商戶很清楚地知道用戶流向,這對我們與商戶合作,我們自身商業模式的發展都十分有利。況且,我們能因此對用戶瞭解更多,我們能知道用戶去過多少次,消費水平如何。這樣的閉環對任何O2O來說都是非常核心的。如果一家公司從信息供應角度出發,逐漸介入到交易環節,形成閉環,再越來越深度地介入交易,變成一個交易平台的話,最終的平台價值就會成倍增加。
在交易平台上,主要產品形態是團購和優惠券。大眾點評以前做優惠券,優惠券和團購的區別就在於,團購是先付錢的,由於實現了交易,它是優惠券的閉環。那麼對於信息來說,如果給信息加上一個預訂,也等於把環「閉」掉了。各種O2O都在努力向閉環模式走。如果大眾點評的決策平台是單純的媒體模式,我認為價值是有限的。
目前大眾點評也在考慮要不要拓展外賣。外賣、預訂、團購,每一種閉環模式,都是在切線下交易的蛋糕。整個線下服務業的交易額是億萬級的,每種模式都只能切下一點點,你的閉環模式越多越好,你能切下的蛋糕越大。
整個O2O行業都是隨著行業發展而發展的。以前用戶在中國訂酒店不需要什麼決策,往往是根據位置、品牌直接通過攜程訂掉了,絕大部分商旅用戶還有簽約酒店。現在我們正在做酒店點評,因為用戶需求有了很大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再出去「玩景點」了,出去變得休閒了,就開始更注重酒店本身的品質,開始有了決策需求。
大眾點評的整個定位是跟用戶的大需求發展有關的,大眾點評會做的O2O,都是和品質生活有關。如果這個行業還沒有追求品質這個概念、階段,這樣的行業我們不會進入,我們想進也進不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三線城市確實慢一些,因為這不是點評的核心定位,大部分用戶對餐飲還停留在純粹吃的層面,用戶接受團購是OK的,可以追求便宜,但用戶做決策的需求不大。
幾年前的酒店行業就相當於現在三線城市的餐飲。一個城市裡面就幾家豪華酒店,而且大家都相對熟悉,用戶沒什麼決策需求。但是用戶有交易需求,所以有了攜程、藝龍的商業機會。其實很多行業都是這樣,用戶有決策和交易兩個層次需求,可能不同場景偏重的不同,但是有很多交集的。這是我對大眾點評身處O2O行業中的一個思考。
還有一點是,O2O行業內其實有太多服務業,但大眾點評一直定位於做核心行業,就是吃喝玩樂。這些行業相對消費頻率比較高,相對需要做些決策,但這個決策不是特別重。只有滿足這些條件,點評才是幫助用戶做決策最好的方式。比如一個用戶要找開鎖匠或是一份工作,更需要的是信息發佈,並不需要點評,他也不需要知道這些,只要信息真實、位置準確就好了,這樣的機會更適合58同城。
O2O是一個競合的行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O2O真的做起來,每個行業參與者,必須有這個心態,沒有一個東西是完全合作的,也沒有一個是完全競爭的。因為用戶的需求會不斷在決策和交易中切換,交易和決策又有很強的關聯性。
大眾點評和百度、騰訊、360等都有合作,因為用戶需求不同,層次也不同,大家擅長也不同。像用戶管理,一定是微信做得好,很多餐廳做微信公共賬號,直接和老用戶溝通,這是你管不了的,這是微信的優勢;但微信也很難做線下幫它們把商戶串起來,完成交易。公司和公司,平台和平台之間的合作、分成,錯綜複雜,開放的心態是必須的。
大眾點評沒必要什麼都做,是否會做一個板塊,只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這個行業是不是發展到這個階段了,我們是不是必須得做了,再不做被別人做掉了;第二,我們有沒有合適的人才儲備,我們有沒有精力去做,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人才的重要性;第三,這個行業是不是已經有人做得很好了,如果有人已經做的很好,大眾點評就不做了。
哪里才是更安全的站位
http://read.bbwc.cn/mdjoji.html- 上升的死亡人數,激發著外界的持續問責,在一點點離間著政企關係
- BP的股價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曾暴跌46.95%
中石化在過去一週內的表現,既煽動了公眾的負面情緒,也頗令投資者失望。
11月22日上午10時30分許,來自地下的兩聲悶雷炸破了青島市黃島老城一如往日的平靜——中石化輸油管道洩漏引發市政管網爆燃,事發時即確定死亡6人、重傷7人。這起「嚴重責任事故」發生得有些不可思議:歸屬中石化的輸油管線在該日3點發生洩漏,輕質原油流進了市政管網,並在7個半小時後發生閃爆。
發生洩漏的管線是東黃複線,建成於1986年7月。彼時,黃島剛剛被批准興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片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緊鄰青島港的油品碼頭,曾是1980年代沿海開發「怎麼也扶不起來」的拖累。化工廠幾乎是最早被栽進來的搖錢樹,比如青島千萬噸大煉油項目以及此次被炸了南門的麗東化工廠。如今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化率達到了82.5%。社會、經濟以及地區的發展,使黃島老城的地下多了10條各類管線,與原有的東黃複線管道進行著錯綜複雜的交叉,終於織成了一座危機四伏的活火山。
在過去5到10年間,從中國地方政府喉嚨裡迸發的發展訴求愈發響亮。新能源、房地產等諸多產業在它們的扶持下,燃燒出前所未有的熱度。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帶動了中國各個角落的城鎮化——速度之快,以至不足以做出更詳盡、更長遠的規劃。
上升的事故死亡人數,激發著外界的持續問責,也一點點離間著政企之間的關係。11月23日晚間,青島市市政府新聞部門單方就此次事故召開新聞發佈會。在提問環節,青島市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被卡在原油洩漏後關鍵7小時的作為問題上。最終,他用「聽說是中石化那邊在處理」的含糊話語將皮球踢了出去。
此次爆炸事故是中國新一任政府上台後最嚴重的非自然災害之一。11月2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至黃島。為這位中國國家領導人做事故情況匯報的,除了中國國務院及山東省政府的相關人員,還有中石化的董事長傅成玉。這樣的團隊組合在以往的中國相當常見,比如2011年的中國渤海灣漏油事件。彼時,事故油井作業者康菲公司(ConocoPhillips)孤零零地站在被告席,而自己的合作者中海油則與中國國家海洋局等政府機構一起坐上了法官席位。
事故發生後的連續四次新聞發佈會上,始終未見中石化相關人員的身影。而中石化在11月23日與媒體私下約定的獨立新聞發佈會也在次日宣佈流產。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這樣放棄自我辯解的機會對企業都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除非自白沒那麼重要,否則曾面臨巨額賠償的英國石油公司(BP)定不會枉費巨資來做無謂的事情。
2010年發生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漏油事故。BP對此表現出令人驚訝的積極和解態度。在其該年9月向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BP宣稱自4月20日漏油事件發生至7月底,公司共支出廣告費用9300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巨大的增項支出主要是幫助墨西哥灣沿岸居民及時瞭解漏油事件進展和確保事件處理的公開透明。這連同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一起,為BP重塑了一個幾乎好於以往的形象——至少人們知道,這家公司不只會生產石油。
目前,「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洩漏爆炸事故的死亡人數已升至62人。國務院事故調查組認為此次事故突出存在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佈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於管理,造成原油洩漏;洩漏後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採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等問題。這意味著,在當前審判中,涉事企業和地方政府被各打了五十大板。
過去兩年,迅速傳播的信息推動了中國市場環境的改變。即時上傳的圖片和文字增加了事件的透明度和知曉範圍,從而直接推高了民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這從此前的廈門PX廠或是四川什邡鉬銅項目的最終結果都可以見得。
而對於涉事企業來說,對危機的處理方式,不但影響其持續擴張,也將影響投資者的評估。11月25日,事故後的首日開盤,中石化在A股和H股的股價分別下跌3.96%、2.57%。11月28日,事故指揮部決定永久停用東黃輸油管道黃島洩漏段。中石化內部也對負直接領導責任的兩名高管作出停職處理。伴隨此類違規行為調查、處罰措施以及相關賠償等具體細節逐漸公佈,市場反應或將更為消極。BP的股價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曾暴跌46.95%。
希望中國公司能快一些走到前台,否則,情緒和認知的發酵終會將它們推至更遠的地方。撰文/李晨蕾
三張圖告訴你共和黨才是財政協議的贏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09
在眾議院投票兩黨預算協議之前,保守派共和黨人依然抱怨它讓民主黨人增加了短期政府支出。
但是事實上如果共和黨人Ryan和民主黨人Murray的協議最終成為法律,意味著共和黨贏得了預算戰爭。
首先,自由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AP)的Michael Linden 比較了各版本的2014年預算協議,Murray-Ryan的協議的支出規模第二小,僅大於眾議院預算委員主席Ryan提出的9670億美元的規模。
第二,據諾貝爾經濟學家獎得主克魯格曼測算的每3年政府支出變化,自2008年以來,美國政府開支下滑速度為50年來最快,而兩黨協議將延續這個趨勢。
盡管美國政府仍然在執行嚴厲的緊縮,但還是有保守派反對這個協議。而下面這幅圖表表明這些人的想法荒謬的原因。
上圖顯示Murray-Ryan協議只是在未來兩年內稍微提高了政府的支出,從而為談判爭取了時間。如果沒有新的協議達成,兩年之後支出規模仍然回歸全面自動減支的約束水平。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