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馬法律顧問】誰才是老大?看創業企業如何分配股權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76.html

本期主題:創業公司如何分配股權一直是困擾不少創業者的問題,本週的黑馬法律顧問給大家帶來專業的律師解答,幫助大家分股權。

參與律師:何德文 (資深創投律師 微信公共賬戶:車庫創業客)


以下為讀者的諮詢信


阿創來信:

我叫阿創,我的創業夥伴是阿發。

我手頭資金有限,只能出資15萬,阿發出資30萬。

我準備辭掉手頭工作全職投入創業,負責公司的銷售。我手頭有客戶資源,已經拿到約800萬的合同訂單。我會從公司領取8萬年薪。

阿發目前在一家國企上班,在創業前2年不想加入創業企業,不拿工資,但會提供技術支持。另外,阿發已經說服他的朋友阿投,同意為我們公司投資200萬元。阿發說,他還可以為公司拉到後續融資。

阿發自己手頭還經營著一家教育培訓公司。他不想把這塊業務裝進創業企業。

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分配股權?

阿發想當大股東,佔股50%以上。

我的想法是,公司作價1000萬。投資人200萬佔20%,我和阿發各佔40%。

阿律對於我們初創企業的股權分配有什麼建議?


阿律的回覆:

先整理潛在水面下的思路,再討論浮在水面上的技術操作方案。

1. 思路整理:「誰是老大」

阿創的描述與思路都挺清晰的。我嘗試再做些整理。

阿創與阿發形式上是股權分配問題,本質上是「誰是老大」的問題。這是創業企業早晚都會遭遇的問題。

在《三國演義》裡,孫權是官二代,承繼父兄孫堅、孫策基業,成為一方老大;劉備自詡漢室宗親、又年長,對兄弟們還仗義,情商極高又胸懷大志,關張心服口服推他為老大;梟雄曹操,自己拉隊伍、佔山頭、在諸侯火並廝殺中逆勢成長為老大。之所以繞圈子說這些題外話,是想說明,要成為老大,總得有其他人相對普遍接受的理由。

回到阿創的問題。阿創對創業企業投入的資源有全職工作、客戶資源、市場銷售與出資。阿發對創業企業投入的資源有技術、出資與拉融資。創業企業所需的團隊、技術、銷售與資金,你們兩人看起來似乎都搞定了。你們兩人功力看起來都還不錯,也能互補。但是,但是……互相都很難敬服對方為老大。你們雙方在股權分配上卡殼,其實是在「誰是老大」問題上卡殼。阿創可以選擇「老大路線」,也可以選擇「追隨路線」,或「老二路線」。你們雙方可能還會在磨合中調適自己的位置。阿創選擇哪條路,可能得分析雙方的能量和資源,別人替你拍不了板。

2. 技術操作:股權分配

思路理清了,股權分配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就破局了,其實就是阿創自己已經提到的「估值」。

首先,是外部投資人阿投的持股比例問題。這取決於投資人對創業項目的估值。企業估值理論五花八門,有看預期收益的,有看同行的,也有看資產的。初創企業的估值主要取決於創業項目預期的成長性。雖說很難有包治百病的計算方法,但風險投資階段比較常見的出讓股權區間是15-25%。比如,如果創業企業在投資人進來前整體估值為800萬元,投資人投資200萬元,則投資人持股比例為20%(計算方式:200/(200+800))。

然後,是阿創與阿發的持股比例問題。需要說明的是,你們雙方的實際貨幣出資額(15:30)僅僅是你們雙方投入創業企業的初始投資,也僅僅是創業企業發展所需各種資源拼圖中的一塊。因此,雙方出資只是確定你們雙方持股比例的參考因素,並不是唯一決定因素。換言之,你們雙方的貨幣出資比例是1:2,但你們的實際持股比例卻可以是2:1。專業人士們可以協助你們合法地實現這個目標。

法律層面的持股比例只是技術實現的結果,核心問題是如何估值你們雙方投入創業企業的資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老大問題」。你們雙方確定了「老大問題」,確定誰相對控股後,可以參考投入企業的資源確定雙方持股比例。比如,如果阿創、阿發與阿投最終協商確定的持股比例是5:3:2,可以考慮將公司的註冊資本設定為30萬元。阿創15萬元出資全部進入註冊資本,阿發的35萬投資款中的9萬元進入註冊資本,投資人200萬投資款中的6萬進入註冊資本,剩餘的出資全部進入公司資本公積金。如果公司今後有增加註冊資本的必要,各方再按照這個持股比例增加即可。

最後,稍微說明下的是,如果核心創業成員不全職參與創業,其他成員吭哧吭哧全職參與創業卻利益不匹配,將來會有糾紛隱患。

以上這些,只是基於阿創初步介紹的分析思考與交流討論,不是專業意見,僅僅供阿創參考。本人或本人所在機構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13

均衡利率是負值?這才是正常的世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20

三年前,Nick Rowe描述了這樣一個“怪異世界”:在那里,均衡利率“等於或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而非我們此前習慣的“高於”。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泡沫難以避免,因為投資者們尋求正收益。這正是薩默斯在近期那個著名的“長期增長停滯”演講所說的。 但Frances Coppola並不認為這很怪異,相反,她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正常,而我們此前才真正生活在一個怪異世界里,那個世界由不穩定的龐氏騙局構成,最終崩潰並且重組。 下面是她對此的解釋: 投資者不應去期待安全資產(包括受保險的存款、國債以及最近越來越紅火的地產)的實際回報率持續高於經濟的真實增長率。從感覺上看,無風險利率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的經濟體在長期無法處於穩定的均衡狀態。這將持續出現財富由年輕人向老年人、依靠收入謀生的人向擁有資產的人轉移的現象。長期看,年輕人和窮人要麽更貧窮、要麽背上更多債務,而老年人和富人則越來越富裕。最終,這個體系將不可持續,並且發生崩盤,資產持有者將在這一過程中損失大量的財富。 Andy Harless也贊同這樣的看法,他寫道: 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自然的真實利率通常是正數。我對此存有懷疑,但沒關系,因為我準備拋棄所有這些概念。一旦我們用預期的正常增長率來代替預期通脹,這樣我們就不用處理所謂的自然利率的概念了。接下來我們討論一個無風險利率,由於資本需要回報來補償所承擔的風險,這就使其很難在達到均衡時維持利率等於經濟增長率,更不用說高於增長率了。 因此,均衡的實際利率應該等於或低於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當經濟增長非常低時(比如過去這幾年),均衡利率很可能是負值。正如英國央行卡尼在近期的演講中所描述的英國經濟那樣: “正如央行政策立場所反映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認為(英國的)均衡實際利率一直並且將持續為負值。” 如果均衡利率是負值,那麽無風險資產的真實回報率也應該是負的。如果不是,這意味著真實利率太高了...而這結果將壓抑經濟產出、造成失業和通縮壓力。如果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依靠其政治影響力讓利率政策偏向自己,那麽這將對整體經濟造成傷害。卡尼點評所體現的意義就是:由於負實際利率,持有無風險資產的英國儲蓄者(包括受保險存款和國債)必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遭遇資本的損失。從另一個角度看,持有無風險資產的持有者必須要面臨對其資產的稅收。我們將這種稅收看作政府對這些處於擔保的費用。或者,也可以說著代表著“安全”這一看不見的資產的價值。 我們從未把“安全”當成一個正資產。但“風險”作為一個負資產卻處於風險定價理論的核心。資產的價格按其風險程序進行貼現所得。最有價值的資產是那些完全安全的資產,即毫無虧損的風險。而價值最低的資產是那些有很大可能虧損的資產。投資者想要為那些損失的可能性得到補償,因此風險越高的資產回報就越高。 在債券市場,這就被表述成價格與收益率的相反關系:價格越高,收益率越低。 但假設我們將無風險(比如安全性)作為一個正資產?這就是Harless實際上所說的: 與將完全的無風險作為一個前提並在此後加上一個風險溢價不同,我們將平均風險作為前提,這相當於承認一些風險是生活的常態,而完全的無風險是異常且高成本的。通過將經濟的增長率作為預設的前提,Harless進一步暗示風險對於經濟增長時必須的,而安全則有經濟成本。真正的安全資產的真實回報率因此也應該低於經濟的長期增長率,這其中的差別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產“安全”所帶來的負真實回報。 “安全資產”的價格可能被極大的擾亂了。投資者毫無道理的期望在安全資產上獲得高於經濟增長率的回報。還記得價格方向與收益率相反嗎?這也適用於安全資產。如果安全資產的回報相對於增長率應該打個折扣,那麽對於能夠獲得溢價的安全資產,這或者是由於被嚴重低估,或者是由於其並非真正的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22

【案例】程序員才是真正的土豪!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11.html

在你我的身邊有許多隱形土豪,你們沒看到吧?今天我就給你們揭穿一個隱形土豪群體――程序員!作為多個QQ群的群主,我時不時會研究群內的功能,最近無意中發現,QQ群的應用最新上架了一個“群支付”。一見著“支付”二字,靈敏的新聞嗅覺就告訴我應該關註。互聯網圈子本來就不大,問了一圈我了解到這個功能居然起源於一個小餐館!程序員小E(此處化名)是我的朋友,他是騰訊公司QQ客戶端的資深軟件開發工程師。這群懶得踏出辦公室半步的程序員,每天都在騰訊附近一家小餐館訂餐,因為小E跟場館老板熟,訂餐的事情就落到他頭上了。但是打電話叫外賣每次都是“您撥打的用戶正在通話中”……這著實讓小E吃飯的心情大減,怎麽樣替代這種打電話叫外賣的場景呢?小E最初的計劃是讓老板在QQ上開店,但又不能是像拍拍那麽負責,還能及時互動。想來想去,產品形態設計的越來越複雜。自己也越來越沒信心,到底怎麽才能輕盈化操作,讓雙方都獲利呢。這時候他把眼光落在了閃動的QQ群上了,嗯,不妨一試。於是,小E在“程序員專用群”里跟小夥伴們熱烈討論,不出幾天便開發了“群支付”這個玩意兒。經過與飯館老板溝通,多次測試,打通了財付通,他發現這還真是一個完美的場景替代方案,項目組也很快審批通過了這個功能。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故事,我刷臉混入了“程序員專用群”,從群里學會使用了QQ群支付功能,試用後發現這個功能不得了!要是推廣開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啊。你以為在QQ群上用支付out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們知道小米有多少人在做社交媒體營銷嗎?一千多人!QQ群也是他們Touch客戶的必經之途,中國的網民大部分都是QQ的用戶,在已經擁有海量數據的大平臺上做生意你覺得Out嗎?是的,現在有非常多的商家切入團購市場、外賣市場,但是親愛的朋友們啊,商家需要單向溝通就可以了啊。不需要第三方,現在除了微信,就是QQ群,是商家免費的CRM。可以把微信定位成服務移動端的CRM,QQ群就是PC版+移動端的(PC的市場還是非常大的,那麽多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不光是QQ群,還有QQ本身也在不斷進化變革來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功能型客戶端革命的方向已經非常清晰:服務型工具,而不是現在功能型工具。連快播都在潛移默化的在邀請大家用私有雲,強帶註冊,下一步就是服務會員。所以,沈澱用戶,做用戶關系,才有未來的想象力。說到這,我似乎看到QQ群商業化無法預估的未來,索性幫我們創業家建了一個黑馬會員QQ群(群號:341302510),有想了解、加入黑馬會、黑馬營、華為特訓班、黑馬特惠商品的同學可以進群感受下喲!程序員你可能見得多,但是沒有發現他們是隱形土豪吧?大多數程序員喜歡多思考多動手,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家、在公司辦公室宅著,享受coding帶來的快感,也不願意出門散個步,更別提戶外運動了。也許你會說活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1

移動互聯網時代,搞定90後才是正經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8018.html

不管你承不承認,但i黑馬認為,90後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主力。如果你不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90後消費者遺棄的話,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都不得不開始進行品牌重塑了。因為移動互聯網+90後正在深刻的重新定義品牌價值,強力的推動企業的品牌重塑。值得我們註意的是:1、為什麽微信、海豚瀏覽器、美圖秀秀這些產品讓年輕人趨之若鶩,而新浪微博、人人網這些原來風靡一時的品牌失去了原有的魅力?2、為什麽小米、三星、蘋果已經成了年輕人的首選智能機,而諾基亞之流的就不被提及?3、為什麽耐克、阿迪達斯一直都能引領風尚,而李寧的90後戰略卻被年輕人所鄙視?4、為什麽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幾十年來依然受年輕人熱愛,而很多國內的竟品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之後就乏人問津?這樣的為什麽,我們能列舉很多。答案很簡單,成功的品牌/產品與失敗的品牌/產品(我所說是現在進行時)的差別在於,這些企業能夠與時俱進的不斷重塑品牌,讓品牌保持年輕態,並且持續的使用最流行的工具向目標用戶進行傳播,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自身品牌價值,保持客戶高認知度和美譽度,搶占了更多市場份額,成為品牌常青樹。當然,品牌重塑的過程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保持品牌常青,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如同鷹的重生一樣進行品牌重塑。尤其是當企業:1、品牌知名度高,但美譽度和忠誠度卻逐漸下降;2、現有用戶老化,爭取不到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時候。如上文所說,現在已經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90後群體成為消費主流,並且深度影響未來黃金十年的重要時刻,這需要了解90後為主的大學生,知道怎麽與他們溝通,建立親密關系,形成品牌重塑。我們需要了解90後,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一代,這部分人群與過去的80後有明顯的區別,新一代“90後”少男少女已經全面主宰校園,面對這些在網絡和消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如何用新業務和新產品取得更高市場份額是重中之重。他們呈現的是松圈主義、碎片化(他們喜愛的明星已經碎片化到任何一個明星都不能吸引這個群體的10%)、指尖上的一代(他們的指尖一代不是過去的短信,而是移動應用)。這群人普遍具有追求時尚,張揚自我的特性。他們具有3重消費能力:首先具有現時消費能力,他們在數碼產品,服飾,快速消費品等方面消費能力驚人;其次他們是家庭消費的重要決策者及使用者,家里要買什麽大件,他們有重要的表決權和一票否決權;第三,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走向社會的3-5年後,這群年輕人將成為社會的主要驅動力。他們從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接到互聯網。他們對互聯網有強烈的心理依賴,且對網絡作為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嫻熟。他們正過著一種“鏈接”的生活,即隨時隨地的上網,生活高度依賴網絡。他們之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的網齡超過3年,平均每天花費18%的時間上網,而一般的中國城市居民平均只花費13%的時間在網上。對於他們來說,互聯網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是一種生活方式。90後群體更將會是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關鍵人群。據CMI校園營銷研究院與新鮮傳媒聯合發布的2011年“90後的數字生活”,以及2012年度“移動中的90後”等研究報告顯示受訪的86% 的90後都是通過手機上網,其次才是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電腦,分別是79%和40%。在中國網民中,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比例只有66%。現在90後為主的大學生群體在消費方面雖然追求時尚,但卻非常理性,他們在進行選擇時通常會利用網絡進行貨比三家,同時在集體生活的大環境下,他們彼此之間具有很強的群體認同感,在消費行為上更容易相互影響。面對日趨成熟的90後為主的大學生消費群體,企業需要重塑品牌,爭取更多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與忠誠,這需要找到與年輕群體的溝通方式。面對極度推崇個性與自我的年輕消費者群體,傳統的宣傳媒介已經逐漸喪失了話語權。 怎樣的營銷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動他們呢?新鮮傳媒和CMI校園營銷研究院從2008年開始就專註於營銷效果的研究,我們發現90後為主的大學生喜歡標榜個性重視原創;樂於跟隨潮流;敢於接受新的事物;欣賞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熱衷網絡文化、運動競技;重視同學朋友情誼;體驗參與的過程和樂趣。互動體驗是關鍵。90後為主的大學生是最不相信廣告的群體,這也是眾多商家面對這這塊大蛋糕頭疼不已的原因之一。要想打動90後為主的大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參與進來,直接體驗產品、體驗品牌,體驗企業文化。註重品牌間合作。以品牌間的交叉價值為基礎,聯合資源組織活動,此類形式成本低、效果好。與尚不成熟的營銷技巧相比,校園對常規媒體驚人的免疫力更讓企業感到無從下手。多種媒介渠道的搭配和交融才能真正深入90後為主的大學生的生活。從Levis Rock Party到奧利奧營銷尖兵特訓團,從古典音樂節到三星大師課,進行校園全媒體的有機集合,才能真正影響90後為主的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培養潛在消費市場。90後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類人。他們生長在互聯網對他們進行營銷必須有所創新,在生活和消費層面,90後更在意圈群這類網絡群體的意見,而這不是傳統的營銷傳播對消費者細分的用語。在現如今的數字生活空間,不重視這些變化就意味著不能真正了解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網絡傳播形成的超越時空的虛擬“小群體”,在某種意義上講比現實的消費者細分來得更為聚焦和純粹,對品牌傳播的直達非常有利。關註90後、走進90後、研究90後、了解並理解90後,才能讓營銷90後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找到與90後的溝通方式,與他們建立緊密的情感連接。面對極度推崇個性與自我的90後群體,傳統的宣傳媒介已經逐漸喪失了話語權。 怎樣的營銷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動他們呢?90後群體們喜歡標榜個性重視原創;樂於跟隨潮流;敢於接受新的事物;欣賞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熱衷網絡文化、運動競技;重視同學朋友情誼;體驗參與的過程和樂趣。在面對90後群體時,過去那種只是投放幾則幽默風趣或是狂轟濫炸的明星代言廣告已經行不通了,要想打動90後,最好的辦法就是與90後零距離接觸,讓他們體驗產品、體驗品牌、體驗文化,他們需要獲得親身體驗後的快感,才會考慮是否跟你成交。90後的崛起將影響中國未來10年的消費市場,這是無法回避的。“企業不在今天培養用戶,明天就要花大價錢去搶用戶。今天不打品牌戰,明天就要打價格戰。”90後正是消費者由產品消費向品牌消費轉化的階段,面向90後的消費體驗會影響90後群體日後人生的消費選擇。因此,這個時期也是培育消費者品牌忠誠度的重要階段,企業如果忽視在這個階段培養潛在用戶,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企業將喪失未來市場的話語權。成功的品牌與失敗的品牌(這里所指的失敗只是不受90後那麽喜歡而已)的差別在於,這個企業是否有好的心態,舍得在90後群體身上花時間,開發更多他們喜歡的產品。移動互聯網下的90後消費者已經成為影響你的企業今後十年的命運了,你是不是該盡快重塑品牌,讓他們喜歡你呢?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紀中展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13

高盛——薪酬下滑算什麽?股權升值才是王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40

高盛去年的員工薪酬出現了下滑,其人均年薪為38.3萬美元(約232萬元),低於2012年的近40萬美元。但因股價的上漲,2012年獲得股權的高盛員工手裡的股權升值了至少6億美元,不過這些股權並不是想兌現就可以兌現的,大銀行通常是延期3-5年。

2013年薪酬縮水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高盛2013年發放薪酬126億美元,較2012年下降了3%。上述薪酬開支相當於其總收入的36.9%,該比例為2009年以來最低。受首次公開募股風潮提振,2001年這一比例曾達到48.7%的峰值。

高盛集團2013年人均薪酬為383,374美元,低於2012年的399,506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總體而言,高盛集團的年終獎為持平至略有下降;其固定收益部門交易員的年終獎總體較前一年有所下降,部份員工的年終獎降幅可達10%乃至10%以上。

高盛的薪酬情況被視為華爾街的標竿,因此其他一些大行去年的薪水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尤其是第四季度,各大投行公佈的季報中,收入和利潤較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

摩根大通第四季度營收24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4億美元下滑1%;淨利潤5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7億美元下滑7%;每股收益也不及去年同期。

高盛方面,當季收入下降4.9%,至87.8億美元;實現淨利潤23.3億美元,不及上年同期的28.9億美元。

利潤下滑幅度更大的是摩根士丹利,其當季利潤同比劇減70%。

員工股權大幅升值

WSJ計算了在2012年獲得股權的高盛員工的股權價值增長情況,其發現這部分股權在過去一年增加了6億美元。實際上在監管趨嚴以及民眾怨懟聲中,銀行越來越傾向於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替代現金獎勵。

下圖便是五家銀行在2012年獎勵給員工的股權當前的價值,以及與2012年的升值幅度,這五家銀行的員工股權價值起碼升值了60億美元:

奖金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银华尔街投行年终奖股权激励股票

(圖片及數據來自WSJ)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權並不是想兌現就可以兌現的。大多數銀行要求員工持股至少一年(也有銀行允許立即兌現),大銀行通常是延期3-5年的時間,這意味著這些股權是逐漸轉移到員工手中的。他們最後能拿到多少獎金取決於這期間股價的漲跌幅。

通常,中途離職的員工將會喪失獲得剩餘股權的權利。此外,有些銀行甚至還規定,即使到了兌現日期,這些股票也得放在員工的經紀賬戶,高盛就是這麼幹的,在其規定的三年時間到期後,這些股票還得在員工的經紀賬戶裡呆上兩年,不允許出售。

2012年,美銀獎勵給員工2.9億股股份,高盛拿出了1120萬股股份,摩根士丹利則是5400萬股股份。摩根大通和花旗分別為5960萬股和3350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58

好戲派台(8):用人物建構故事才是好劇本《中國合伙人》(經典重溫)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197

《中國合伙人》, 是筆者2013年最喜愛的電影。

《中》的英文名字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比起中文名更能夠總結出這套電影要說的核心故事。

全片的主旨,就是借新東方(國內最大的英語教學公司)的背景,說出了土龞黃曉明、海歸鄧超以及浪漫詩人佟大為各自追夢的一個故事。

陳可辛的強項,是用人物建構故事,而不是先有想拍的情節(如風暴中的中環亂戰)再用人物硬套,這亦是筆者最喜愛的地方,因為現實的情節亦往往是由不同性格的人交織出來。

因此,求學時代無特別出息的但卻最有勇氣傻勁的黃曉明, 反而是最能於谷底中打出一片天的人,這種性格由一開始下跪求Tripeat 考三次大學試,到監粗媾女神,以至到一無所有下海創業,到後期遇到不同問題所展現的反應,這種性格始終如一,亦印証了戲中一句話「他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做到不讓世界改變他自己」。

本來最有機會跑出的超優生鄧超,最後敗走美國,這個情節卻一點不讓筆者意外。從來未有失敗經驗的人,當遇上小挫折時(在美國無左份工要做waiter),便己經兵敗如山倒(VS 黃的豁出去及佟的瀟灑無所謂),這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看到的嗎?

浪漫派佟大為,由學生時代的不羈詩人變到最後的比誰都平凡老實,由激情開始到後來經過現實(俾女飛 + 無野撈)洗禮後回歸平淡,也不是許多浪漫派的寫照嗎?

筆者看到網上有評論說陳可辛是拍出了土豪版中國式奮鬥故事,理據是黃買下實驗室的名字以「孟曉駿」為名以送給鄧超,再立下決心上市反攻美國,展現出暴發戶心態,這種看法實在是只見樹葉不見樹林。以黃的傻勁,一開始送大屋送地碰了一鼻子灰,到後來終於明白了鄧要的是「尊嚴」,而最後改送實驗室及宣佈啟動上市,這不是充份說明了角色性格的互動而產生的火花嗎?

三位立體而符合現實的主角,交織在一起,便讓一切變得很合理,你為覺得情節的推進便合該如此。

永遠不死的夢想主題,加上豐富鮮明的主角性格,讓筆者看得非常投入,也彷彿看到了自己和朋友間的一些碎片畫面,感受良多。

少許題外話,作為曾經一個創業者,筆者自小已經常看不同企業創業家的故事/自傳,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經過精心包裝的公關故事,你會懷疑,到底創業家是不是天生的英明神武,運籌維握?

筆者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十居其九都只是像黃曉明的時勢迫人,又或者「膽粗粗搏一搏」,真正科學化做足research 研究而打出一片天的人,反而是鳳毛磷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5

錯失精琪方䅁可能才是滿清倒台的主因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2/blog-post.html
由於近日中日關係緊張,而2014年又剛好是甲午年,有不少人認為這一年共匪必定重蹈當年滿清覆轍被大日本帝國皇軍亡黨亡國。利用歷史去分析當今時局甚至股市是一個常用的方法,但由於歷史是由人所撰寫,因此搜集、分析和結論往往滲入撰寫人的主觀判斷。加上歷代中國史書以正朔、陰陽、天德和帝王治亂興衰為主要思路下的鐵筆春秋,故以某些個別歷史事件去替當今時局作推論其結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近年西方金融經濟成了一代顯學,故以此角度去剖析歷史每每另有一番「新」發現。日前筆者拙文『64事件可會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受朱嘉明博士的鉅著「從自由到壟斷 - 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所啟迪由貨幣史角度去重新分析8964的另一層意義,今天且進一步再看一看在清末另一個可能被忽略而令滿清覆亡的經濟改革。

不少人認為滿清覆亡的原因是極權和政治腐敗,加上錯失光緒末年戊戌六君子的憲政改革令中國走向共和而最終難逃倒台的命運。其實如果由貨幣史角度去看,清末沿用的「銀本位」制亦極有可能是另一個其覆亡的主因。本來中國當時行銀本位已經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在「銀本位」以外民間銅錢、私錢、外國貨幣亦同時流通,因此便出現了今天活在人民幣是國內基本流通貨幣下生活的人難以想象的混亂情況。加上清末自太平天國之亂後地方勢力抬頭形成大一統皇朝在末期常見的藩鎮割據現象,令滿清這個所謂「極」權的政體在國家貨幣政策上竟然完全沒有話事權,因此在出現金融危機或其他情況下不能利用宏觀的貨幣政策(如米帝的QE)去救市。
銀元本來是當年中國對外的匯兌貨幣,但在十九世紀的時代大英帝國猶如當今的米帝軍事經濟實力獨步全球,因此行「金本位」的英鎊猶如今天的美元成為全球貿易結匯貨幣。邁向十九世紀末葉,全球各國除了滿清外皆逐漸放棄「金銀複本位」制而採納掛勾英鎊的「金本位」制度,這造成了十九世紀銀兌金長期下跌的大浪。要命的是由於滿清仍採用「銀本位」,江河日下的銀元便不斷湧入中購買原材料和農作物這些實物去換取日漸升值的黃金。加上滿清對外賠款、購買自己不能生產的軍備和先進工業產品必須用英鎊或黃金結算,這可令銀兌金下瀉加速,而因為白銀大量流入造成國內惡性通脹。根據美國漢學家、大清海關洋幹部馬士的記錄,1903年銀兌金價只等於1873年36%,當中對實行「銀本位」的大清帝國打撃可想而知。
滿清在太平天國之亂後地方勢力抬頭之時所推行洋務運動的同時,亦同時推行金融西化的進程,但在路線上滿清中央政府卻錯誤縱容地方各自為政私鑄貨幣。首先在1887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引進西方的新式鑄幣機軋製新式銀元。之後他調任湖光總督後又獲准在湖廣鑄造和發行地方銀元。在地方啟動印鈔權之始令地方政府擁有QE能力去推行地方洋務運動令中國出現了在慈禧時代的中興局面。食髓知味,各省分別開始競相私鑄銀元和銅元。在貨幣供應急速増長之時不但令民間飽受通脹之苦,同時亦剝奪滿清中央政府以宏觀經濟手段(如QE或發債)去調節政經的手段。根據梁啟超《濫鑄銅元小史》統計,銅元兌銀元匯率由1905年6月的96貶值至年底的107。到了1910年則下跌至175和180水平,銅元兌銀元貶值高達80%!

自洋務運動以來,滿清其實不斷和外國交流以圖改革中國。當美國國會於1900年正式批准從「銀本位」改為「金本位」之後,世界上僅餘兩白銀經濟體中國和墨西聯合向美國發出了呼籲要求美國為兩國的幣制改革提供幫助。因此米帝便成立了『美國國際匯兌委員會』,並派了經濟學家精琪(Jeremiah Whipple Jenks)來華獻上實行「銀本位」的藍圖。精琪於1904年初抵達中國後向滿清中央政府提交了幣制改革方案《關於中國新貨幣體系的備忘錄》。其重點有兩個,分別是導入金本位和把發鈔權重歸中央。由於「精琪方䅁」直接威脅張之洞等割據地方勢力漢人的利益,因此他們以「民族主義」的旗幟反對而令「精琪方䅁」胎死腹中。就這樣,滿清因為錯過過這個重要的金融改革導致在日後的上海橡膠金融風暴和四川保路風潮等金融危機令滿清無力以宏觀金融政策去挽救而招致倒台(見『1910年上海橡膠股票風潮:撼動清朝的股災』)。正如洋鬼子喉舌英文報紙《北華捷報》1905年3月31日《中國貨幣改革》一文指出,張之洞反對「精琪方案」的攻擊是出於偏狹的排外主義。並且指出「在中國推行幣制改革,事實上是向巨大的既得權益和腐敗勢力進行全面攻擊。」據該文推算各省造幣廠發行銅元替地方勢力帶來至少每年高達1,800萬両銀。

日前筆者拙文『鐵面朱經濟學』和『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的強國債台!』嘗試分析共匪近代一段重要宏觀金融歷史。對照當年滿清的貨幣改革,再看鐵面朱乃至今天的地方債務平台等現象,其實便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經上的矛盾和角力,這些亦是中國近數千年來歷史軌跡之一。不過當今共匪不同當年的滿清,除了沒有集軍、政、財大權的地方割據勢力外,中央亦有印之不盡的人民幣和透過四大賊銀所控制的宏觀金融體制。在這一點上,共匪邪惡的江山可能遠較反共義士所想象的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0

豬乸治港才是真民主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It is accepted as democratic when public offices are allocated by lot; and as oligarchic when they are filled by election. … The rule of the people has the fairest name of all, isonomia, and does none of the things that a monarch does. The lot determines offices, power is held accountable, and deliberation is conducted in public. …’ - Aristotle

幾經波折,許仕仁涉貪案終於在2014年6月4日8964的25週年紀念選出三男六女陪審員。大概兩個星期後,便是「和平佔中」的622日全民公投選出一條已經被篩選去讓市民選出沒有篩選特首方案的政改方案。今天筆者且談一談一個古時享有盛名的更民主更沒有篩選機制的方案。
某天筆者聽到某電台名咀力陳民主的好處,其中的要點是民間智慧(如愛港力的陳淨心)肯定比特衰正苦患了患長期大腦便秘症的公務員高,所以政治必須透過民主去引導正苦施政云云。不過在民主發源地的古希臘城邦如雅典,其執行選出政府元首和主要官員的方式卻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人一籤的選舉制度。所有希臘城邦的男性公民,均有同等的機會透過抽籤機制(Sortition)擔任政府元首和主要官員。這種選賢出仕的方法亦是偉大的大英帝國和米帝行之有效的豬乸(Juror)陪審員制度之源起。
2014年5月23日,VIX收近期低位11.36,同日DJIA收16,606.27點。資產價格走勢(Stochastic Process)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和均值回歸(Mean-reverting)。作為標普500期權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指數,VIX雖然大抵是呈均值回歸,但偶然亦會突然彈升。這種通常在危機時的急升在金融工程學角度稱為跳躍擴散模式(Jump Diffusion)。通常跳躍擴散模式可是在撰寫有關資產價格走勢數學程式時加入跳躍擴散的元素。
VIX的走勢基本上同時具備均值回歸和跳躍擴散的元素,有點似人的心電圖不斷在亢奮和平靜往返。由VIX本身的歷史波幅可(Historical Volatility)可見,其跳動亦竟然和VIX大致同步。但若果以VIX和其21天歷史波幅平均值的關連值(Correlation)看,其價值只有43.81%矣,歷史波幅對於VIX走勢似乎沒有什麼大啟示作用。
古希臘城邦認為一人一籤比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更民主,因為他們相信所有公民均應該有相同的公民權利,因此每名公民均應該有相同的執政權利。作為城邦的持份者,即使牛頭角順嫂或元朗麻甩佬上台必定能以城邦整體公民利益去施政。古希臘人反而認為一人一票更有機會出現寡頭政治執政者(Oligarch)獨裁政治機制。因為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容易被貪污、遊說和金權政治所操縱。
一旦香港實行一人一籤選舉制度,未來的特首既有可能是淨心BB,亦有可能之鋒同學。不管他倆誰人選出,筆者也相信對下領導默守事頭婆時代優良制度患了患長期大腦便秘症的公務員團隊,對外面對終日玩拉布蛇齋餅粽政治的垃圾會和地產霸權的龐大利益集團,其實也沒有什麼大分別。但透過一人一籤選特首可以確保有三點,其一是這名特首一定有獨立性可以不去北京向共匪扣頭,亦可以有自由受邀去花園道揾福伯。其次是一個無為(能)特首更能夠令香港貫徹亞當史密斯式的古典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肥彭、老懵董、貪曾、689可以做阿一,而為什麼你、我、他這些Wolf of Wyndham Street、砵蘭街公仔人、牛頭角順嫂、元朗麻甩佬不可以?!也許咱們這些市井江湖智慧,更能夠管治香港這個複雜多變的政經死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9

賺錢才是王道 商品投資又走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661

今年上半年,過去連年跌不休的大宗商品揚眉吐氣,超越股市和債市的高回報吸引了投資者回流,大宗商品ETF又成了搶手投資。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曾援引彭博數據,今年1-6月,追蹤22種大宗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上漲7.1%,其投資回報讓美股、美元、10年期美國國債和高收益債券都甘拜下風。 如此回報成績直接影響到大宗商品ETF的資金流向。花旗分析師Aakash Doshi據中印、南非和歐美市場的數據估計,今年以來,大宗商品ETF的資金凈流入達到53億美元,貴金屬和追蹤一攬子廣義大宗商品的產品表現最為突出。 說到貴金屬不能不提黃金。過去兩年,金價由每盎司1900美元跌至1300美元左右。全球最大黃金ETF SPDR的規模也由2011年8月的770億美元縮水到339億美元。可是,看看下圖就會知道,不管價格有沒有強勢反彈,對沖基金等投資者還是越來越看好黃金。 ETF供應商ETF Securities稱,今年黃金ETF資金持續流出,但鉑金和鈀金的ETF迎來大量資金流入。南非成立的一只鈀金ETF特別受追捧。 追蹤ETF數據的網站ETF.com數據顯示,不同地區的ETF資金流也不同。美國的大宗商品ETF上半年外流8.14億美元,和去年的300億美元資金流出相比已經好多了。 花旗大宗商品策略師Aakash Doshi近來這樣告訴彭博記者:“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資產經理增配大宗商品,更多新的基金對大宗商品感興趣。”他認為,地緣政治沖突和天氣都有利於大宗商品。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指出其中的風險。如果原油價格開始下行,投資石油期貨的成本就會增加,因為ETF此後交割的期貨合約價格會比即將到期的合約貴。石油期貨的價格已經開始下滑。 ETF.com的總裁Matt Hougan評價:“大宗商品是熱門中最大的熱點,石油的交易規模已經很大,黃金在突破上限。再也不是以往的情形。” 巴克萊的大宗商品策略師Kevin Norrish則是認為,今年下半年的形勢將決定大宗商品的長期表現,將告訴大家大宗商品能否保持現在的好成績,才能判斷投資者是否真正重新回到大宗商品的懷抱。 下圖可以看到,花旗的數據顯示,今年各類大宗商品ETF的資金凈流入規模,最高的是貴金屬ETF,超過了30億美元,最低是能源ETF,凈流出接近5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99

馬志玲夫婦背信被判入獄 還原事件始末荒謬行政指導 才是結構債風暴引信

2014-07-14  TWM  
 

 

今年一月,一份監察院的調查報告,確定了九年前金管會處理結構債問題的方式是個錯誤:「未發佈可供業者遵循之法令……,悖離投資人應自行承擔風險之常理……」當年的荒謬指導,也是如今元大創辦人馬志玲夫婦被判刑定讞的起點。

撰文‧劉俞青

近來,金融圈流傳這樣一則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在台北,一早接到老闆電話,要你無論如何五十分鐘後台中見,遲到就開除,你該怎麼辦?

搭高鐵、飛機都來不及,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發動車子,一路超速、開路肩,終於在五十分鐘內飆到目的地,也暫時保住工作。但過沒幾天,一堆交通違規的紅單紛至沓來,誰該繳?任何稍有良知的老闆,都應該多少分擔一些吧!

這故事指的就是九年多前,台灣投信業慘痛的「結構債教訓」!

故事中逼員工在幾乎不可能的時間內抵達目的地的老闆,正是二○○四年命令基金公司要在限期內,以「不能讓基金受益人損失」的方式,由大股東自行承擔虧損的「金管會」;而違規飛奔的員工,則是當時因為「違規」處理結構債,如今落得官司纏身的元大投信、金鼎投信與寶來投信。

遲來正義 金管會遭監院調查經過漫長煎熬的官司訴訟,七月一日,元大投信處理結構債一案三審定讞,元大證券創辦人馬志玲、杜麗莊夫妻,被以背信罪處以七年四個月的重刑;另外,金鼎投信張平沼、陳淑珠夫妻的官司仍在訴訟中,二審也被判以七到八年不等的重刑。只有寶來投信因為負責人白文正在○八年輕生,而提前宣告偵結。

這樁前後長達近十年、一口氣起訴元大、寶來與金鼎投信與證券的相關負責人、引發金融業高度矚目的「奇案」,緣起二○○四至○五年間,當時台灣投信業的債券型基金規模,像吹氣球一般,一下子成長到二.二兆元,其中有四千多億元是結構債;如果根據當時利率反轉後的折價比例損失計算,全國投信基金最少損失四百億元以上的基金淨值,系統性的贖迴風險一觸即發。

當年金管會的處理方法,是由時任金管會委員的李賢源坐鎮,他祭出三大原則:一是依法辦理;第二是不可讓受益人虧損;第三則是若有虧損,由投信公司的股東承擔。

今年一月八日,監察院出具針對此案的調查報告,針對金管會當時的處理方法,在報告中明確表示「金管會處理結構債事件,未透過『合法程序』發佈可供業者遵循之法令,即要求投信業者(股東)自行承擔基金所有損失,悖離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之常理,損害人民權益甚巨,……,仍有欠當。」只可惜,這份監察院的報告已無法扭轉當年錯誤。

其實早在監察院報告之前,這項處理原則就引發市場高度爭議,業者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歸結下來,至少存在三大荒謬;第一,原本基金投資無論盈虧,理應都由基金受益人自行承擔,與公司經營無關,但金管會卻硬逼公司股東吃下,背後並無法理依據;其二,既然是當時穩定金融市場如此關鍵的政策,但當時金管會或許因為心虛或理虧,沒有訴諸正式的會議與書面紀錄,更不敢出具公文,導致如今業者有苦難言。

最後則是金管會早已人事更迭,當時沒有留下文字紀錄的「管理原則」,如今連人都不見了,留下業者獨自面對司法審判。

後來金管會在事件後,同年年底迅速成立「改善債券型基金流動性專案小組」,並著手修改「債券型基金管理辦法」,將基金做更細緻的分流與管理,這個大動作的修法,也間接證實事件的風暴點來自金管會的管理措施確實不夠周全;但投信的經理人與董監事恐怕並無明顯違法之處。

舉例來說,所謂虧損要「股東承擔」,指的是「最大股東」?還是「所有股東」?背後依循的法理何在?金管會又如何確認這些「股東」具備足夠的財力,去承受這筆動輒十億元以上的巨大虧損?

投信業處理手法粗糙

例如後來可能因為難以承受巨大壓力,選擇跳海輕生的寶來證券前董事長白文正,市場皆知,他從一個送報生白手起家,點滴建立寶來證券,財力比一般大眾或許好上許多,但和許多財團相較,恐怕遠遠不如;當時,據瞭解,白文正持股寶來投信不到三成股權,卻被金管會逼迫承接如此巨額虧損,「究竟是誰殺了白文正?」當然,投信業者的「處理」方式也有爭議,例如日前才剛被處以重刑定讞的馬志玲夫妻,原本元大證券持有元大投信二成股權,而馬家家族持股五五%,因此金管會下令大股東全數承擔虧損。馬家先由投資公司騰達以一百元的價格(沒有讓基金虧損)買下所有的結構債,然後再透過投資公司與元大證券之間,一來一回的債券買賣,製造價差,一點一滴把元大證券該承擔的虧損轉嫁回去。但同一時間,馬家也以每股五十七元的價格,將自家的投信股權,賣給元大證券。

而當時因為結構債事件而「頭抱著燒」的元大投信,是否還值每股五十七元的高價,也是這場風波的爭議點之一。

後來被移送調查的元大、寶來與金鼎投信,共同的特性都是非金控的券商,沒有金控母公司可承受虧損,最終導致悲劇。儘管事後金管會一再宣稱「結構債事件沒有引發系統性風險」,但枱面下的風暴卻更深層地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甚至於到後來的官司審判,都有令人遺憾之處。

其中,針對背信罪成立要件之一的「損失認定」,元大證券曾經在一○年委託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資誠做出「專案查核報告」,報告中指出,元大證券因協助元大投信處理持有結構債,由於多數都為到期保本,因此最後總計損益金額為獲利三.○六億元。

換句話說,該報告證實,當時的元大證券並沒有因為自馬志玲家族投資公司承接過來的結構債,而承受損失,而且還有獲利。

這份報告中,為符合一般審計原則,會計師在所有財務報告之前,都會附上一頁的核閱報告書,其中會有文字說明:「上述報告查核,並非依照中華民國一般公認審計準則查核……」云云,這段文字幾乎可以見諸在所有公司的財報上;但可惜的是,法官卻引用上段文字,認為此份報告的結論「已有疑義」,此等判定不僅讓金融市場人士驚呼連連,也讓馬志玲喪失最後翻盤的機會。

無專業法庭 判決引發爭議「我也替他叫屈,」結構債事件爆發當時擔任證期局副局長、現任證期局局長的吳裕群說,當時金管會「並沒有苛責元大等業者很大的行政責任」,僅給予「糾正」處分。

這個處分遠比「警告」、「限制業務」,甚至「解除經理人職務」等還輕,但此案最後卻被金管會決定「移送」檢調,甚至最後判處重刑,一路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制度殺人!金管會錯誤的政策,置所有投信大股東權益於不顧,是這場悲劇上半場的元兇;但元大等業者在轉移虧損的過程中,手法粗糙,甚至可能損及其他公司權益,也是事實。」一位事發當時擔任官股金控董事長、旗下也有投信公司的金融圈前朝大老表示。

台灣投信業歷經好幾次的市場風暴,例如○三年爆發公司債到期無法償還的違約事件,也造成許多基金淨值虧損,當時金管會也採行同樣的方法,要求大股東承接損失;在兩年後的結構債事件上,同樣的劇本又上演一回,卻未在事件中學習往前邁進,令人遺憾。

金管會自始至終沒教育投資人「自負盈虧」,造成台灣投資人未建立正確的風險投資觀念,是最大錯誤。再者,金管會沒有在平時落實投信監理,以致坐視風險擴大,才出手以非常規方式管理,造成後續一連串難以彌補的悲劇,也是一大遺憾。此外,建立正確的專業法庭,並建立制度引用專業判斷,恐怕才是這場「結構債十年奇案」的最大啟示!

金融監理缺失 引發一連串風暴

── 結構債案大事紀

2004.7 美國聯準會連續13次降息,長期低率環境使國內債券型基金規模成長達2.2兆元,其中結構債逼近5000億元大關。

2004.7 利率反轉向上,聯合投信因結構債損失億餘元,基金淨值下跌,影響市場信心,投資人大量贖回債券型基金。

2004.11.3 金管會成立「改善債券型基金流動性專案小組」,宣佈投信公司處理結構之「三大原則」:符合現行法令、不可讓基金受益人受損、若有損失由投信公司股東自行吸收。

年底,各家投信陸續將結構債以各種方式「搬出」投信,其中元大、金鼎、寶來投信都以大股東個人投資公司買下結構債的巨額虧損。

2004~2005年 元大、金鼎、寶來等投信大股東同時將個人持有的投信股票,陸續賣回證券公司,引發社會爭議。

2007.12 檢調先後查辦寶來、元大與金鼎集團。

2008. 7 寶來集團負責人、也是重要被告白文正跳海輕生,偵查終結。

2009.10 檢方起訴金鼎集團前董事長張平沼、陳淑珠夫婦。

2010.5 台北地方法院依違反《證交法》中詐欺罪,馬志玲夫婦被判刑七年半。同年,張平沼被判7年6月、妻子陳淑珠8年6月徒刑,目前仍在上訴。

2013.2 高等法院二審認為無法證明馬志玲夫婦操縱鑑價,將兩人各改判7年4月徒刑。

2014.7.1 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維持二審判決定讞。

整理:蔡曜蓮

他山之石》

美國政府出奇招

防止崩盤又賺到錢

美國市場近年來也曾經發生好幾次金融風暴,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貨幣基金購買了大量的資產擔保證券,無可避免地被捲入其中。

當時雷曼兄弟倒閉,引起市場恐慌,主要儲備基金因投資者爭相贖回,卻因市場無人承接,資產淨值一路縮水,市場恐慌越演越烈,約有3000億美元持續遭贖回,佔貨幣基金14%的資產。

當時的美國政府為安撫市場恐慌,財政部宣佈「保險計畫」,為搖搖欲墜的貨幣基金張開安全網,「所有市場上合法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不管是零售或是機構型,都可以付保險費參與計畫」,財政部保證計畫內的基金,如果跌破淨值,政府會將基金淨值填補回來。於時任總統布希的授權下,財政部得以動用外匯穩定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作為保險補償金的來源,最高可動用500億美元。

這些舉動有效阻止了貨幣基金的潰散潮。有趣的是,財政部結算保險政策時,不僅並未付出任何保險理賠支出,還收到12億美元的保費收入;回頭來看,這項政策無疑是成功的。(蔡曜蓮)

借重專業鑑定

讓判決更具公信力

編按:會計師出具的專業查核報告,能不能作為有效證據?這次馬志玲夫婦的背信案,因為涉及元大證券損失之認定,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是重要關鍵;然而這樣一份關鍵報告卻因為一段制式化說明,而被二審法官認為「已有疑義」;對此,《今週刊》特邀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對會計審計與法律的接軌,提出下列看法:一、釐清案情及真相是司法人員審理訴訟案件的首要工作。惟社會日趨多元,專業分工愈來愈細,各種商業活動及交易日趨複雜,法令規範也愈來愈繁瑣。以會計審計為例,許多交易之會計審計,非本科專業人士可以瞭解。因此檢察官或法官於審理與會計審計相關案件,如案情複雜,需要具備會計審計專業方得以深入瞭解真相時,建議可多借重專業人士,由其提出專家鑑定報告。

不同專業術語及思考邏輯都不盡相同,因此,檢察官或法官對於會計審計專家提出之鑑定報告內容,不論由哪一方提出,若有不甚瞭解或疑慮處,亦可由司法單位指定可資信任之專業人士,由其來評鑑專家報告內容之正確及可參考性,再向檢察官或法官說明。

二、不同專業所使用之專有名詞或報告格式,因受該專業既有之規範,顯得艱澀難懂,甚或產生誤解。例如會計師為特定案件所出具之鑑定報告,在審計準則之規範下,其報告名稱為:「協議程序執行報告」;而且在報告上亦須載明「本報告僅供……作為所述的目的使用,不可作為其他用途或分送其他人士。本報告僅與前述特定項目有關,因此不得擴大解釋為……」等字語。

此種審計規範之專用術語,檢察官或法官以其法律認知解讀,極可能認定為沒有證據證明力。因此於案件審理時,對案情有重大影響之專家鑑定報告書,宜請該專家到庭說明,以釐清疑慮並昭公信。

三、審理刑事案件,勢必有涉及法律以外專業,因此,如果有該領域專家提供鑑定報告,將有利於案情之釐清及審理之效率。惟據瞭解,目前法院之鑑定經費普遍不足,因此建議司法院及法務部瞭解實際情形,必要時提高鑑定預算,法官及檢察官於審理案件時,對於非其專業可及之證據調查,能委請專家協助。 (薛明玲)(作者薛明玲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曾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高等專門職業考試典試委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先後於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及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任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