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哪幾類公司容易碰到天花板或進入轉型困境? 玉棟

http://xueqiu.com/4811157900/24092160
哪幾類公司容易碰到天花板或進入轉型困境?
1、技術類,比如諾基亞等,因為現在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在某一代技術領域做得太好,賺錢太容易,太成功,在創新方面稍一疏忽,被趕超後立馬進入困境。2、介質換代,這個介質指的是聲音或影像儲存與傳輸的換代,比如磁帶到cd再到mp3,錄像帶到vcd到DVD,膠捲到數碼,電視圖像從無線到有線、從模擬到數字,再到目前的雙向傳輸、IPTV等等,每次換代,基於上一次技術的公司就可能進入困境,基於新技術的龍頭公司獲得超常發展;3、商業模式變化,國內典型如蘇寧,其成功在於新的商業模式有效複製,其衰落也在於網購模式的打擊。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要成功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A、成本更低;B、更大規模。以這兩個條件判斷蘇寧第一次模式必然成功,而目前轉型很難符闔第一個條件,因為線下資產太大了。4、重資產公司,其產品為設備類,國內振華重工,中集,造船等都是這類。重資產公司,每年折舊巨大,而其產品又是設備類,一旦飽和,每年折舊正好最大,而其產品端由於經久耐用,換代很慢,因而很難走出困境;5、不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經濟轉型方向、產業升級與環保方向產業:典型有鋼鐵、煤炭等。包括銀行和一些大型基建公司長期超低估值,其實就是市場認為以投資拉動經濟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因此受到天花板壓制的提前反應。
真正的有品牌優勢的消費類很少有天花板,如國外可口可樂、幾個快餐,國內茅台等,這是由於消費類企業幾個特性所決定的:一是輕資產,不容易形成虧損;二是產品每天消耗,碰到困難無非少賣一點,不會斷檔;三是品牌有粘性,不容易被替代,也無換代之憂。這些公司不要輕易去想當然給加個天花板,否則容易錯過真正的慢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5

SENSE隨筆130709比較權力學(一) 人質的困境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09/sense%E9%9A%A8%E7%AD%86130709%E6%AF%94%E8%BC%83%E6%AC%8A%E5%8A%9B%E5%AD%B8%E4%B8%80-%E4%BA%BA%E8%B3%AA%E7%9A%84%E5%9B%B0%E5%A2%83/

往日崎嶇君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SENSE隨筆130709

比較權力學(一) 人質的困境****

掌門執筆

 

〈楔子〉

SoChun彬彬君子,爾雅温文,坐而論道,起則market。 朋友們如沐春風,納其嘉言,慷慨解囊, buy其product….. 他是一個行使 “權力” 的人。

“蟬嫂” “A字太” 女流之輩,手力不足以縛鷄,sense未能騙過細路,而 “蟬” 見之噤寒, “A字” 遇之淪為Z人….. 她們是一群擁有 “絕對權力” 的人。

〈定義〉

Def. 「權力」,自古定義為宏觀政治層面上的集體強制力量。***

主要體現為國家、政府和司法機關行使的公共權力。

二戰後,學界視野拓闊,Def.「權力」被重新定義為「影響力」。****

這樣一來,「權力」便涵蓋了企業、社團、宗教、傳媒….. 甚至領袖和權威人士施加於社會及個人的種種力量。

「權力」更因 傅柯Foucault純粹微觀的 “點對點” 取徑而發揮極致。***

對傅柯來說,權力無間不入,在每一 “互動場域” 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傅氏著名案例: “學校” 以集體儀式、紀律獎懲、層級制度等等手段 “教育” 學生。 學校是個典型的「權力機構」,*** 其 結構—功能 與 監獄、軍營、醫院….. 相同。

 

加爾布雷斯Galbraith是戰後美國著名經濟學者,積極從政,曾任駐印度大使。 他在《權力的剖析》一書中簡要地將權力割分為三路:

Def.  A懲罰權力:以 “懲罰” 為威脅,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A字太)  A字人, “你” 幾忙都要幫 “掌門天地” 寫稿,唔係 “我” 就…..

宏觀例子:(古典實証主義法哲學大師Austin)  “法律” 是主權者的命令語句,以 “武力” 為後盾。***

B獎勵權力:以 “獎勵” 作 “誘因” ,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掌門) 朝日,不如幫 “掌門天地” 寫下稿啦,至多 “我” 請 “你”…..

宏觀例子:( Morgan僱用合約)  Ryan,省定做野, “年終會計花紅處,花比去年紅更紅。” (附錄)

和 C調控權力: 說服或灌輸 “理念” “信仰” “道德” 等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以影響他人的行為。***

微觀例子:(掌門) “愚昧”為 “原罪”,令致人生….. 總之好唔掂喇; “讀書” 乃 “救贖”,有sense就唔同晒….. 結論:讀書是好的,野人們要讀書。

宏觀例子:(神童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定義為「影響力」的微觀「權力」在人生中確實無處不在,正所謂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 “影響他人” 和 “接受他人的影響” 原是社會生活之必然,*** 小則相 “妻” 教子,大則經國處世。 我們應先放下對「權力」和「懲罰」的負面心態,然後進行理解和學習。

現特 “比較分析” 三者之優劣異同。

先《論懲罰》

(甲) 懲罰的優勢

Th1 「懲罰」的 “純粹作業” 成本極輕,***** 尤其在大規模控制的場合中。

因此 “懲罰”廣泛實施於國家社會層面之上,執行法律是其顯例。 Austin沒有說錯,法律從來不以 “獎勵” 執行。***

 

何以如此?賽局理論game theory〈人質的困境〉***** 可以用作分析模型。

今有武力脅持者1人(例如刼機人士) 清楚明白地對10個人質聲稱: “不怕告訴你們,我只有一顆子彈,但必然用來射殺第一個起來反抗的人。”

每個人質心想: “他用了那顆子彈就必死無疑,但我先起來反抗則我必死無疑。我的最佳策略是靜待其他任一人質反抗送死,然後…..”

於是武力脅持者獲得成功,這是一個「非合作衡勻」的範例。*****

一顆子彈足以脅持十個人質,操作成本夠輕了罷!

深究之下,他的成功建築在以下兩個前提之上:

a每個人質都是理性自利的,他們不考慮他人或整體的利益;***

反例:如果人質群是個家庭,那麼脅持者必將由於母親的奮不顧身而歸於失敗。

b人質之間欠缺組織和溝通。****

反例:如果人質群是個江湖堂口,那麼堂口老大將以 “生死籌” 方式選出送死的 “義士” ,而脅持者必定死得更慘。

 

〈鞭子與蘿蔔比喻〉懲罰 與 獎勵 的成本效益比較

以蘿蔔獎勵一頭驢子令其服從工作,則每次開工都需要耗費獎品,長年累月,成本極高。

實踐例子:當今中產父母喜以「獎勵」“教壞” 子女,於是孩子滿手iPhone而父母捉襟見肘。

「懲罰」就經濟得多了,一條 “籐條” 的價錢明顯遠較一個iPhone平宜,a施行「懲罰」並不需要大量「資本投資」。***

又,根據上面〈人質賽局論〉的精義,由於實用次數很少,b籐條的使用年期甚長,而折舊率甚低。

更重要的是,逼使 驢子/孩子/丈夫 服從訓令的人其實甚少當真出手,所以c操作起來相當 “慳水慳力” 。

綜合b與c,「懲罰」的「變動成本」也極低。***

話得說回來,我們看到阿蟬和A字人對 “大人” 之必恭必敬,當可猜想到 “久唔久” 某個狂風暴雨的黑夜,蟬繭和A字屋 內必會發生血腥恐怖之情事…..

「懲罰」系統中最大的成本是「監察成本」,**** 那是一種資訊成本,在長期的、大範圍的和大規模的作業場合中代價高昂。

 

Th2. 「懲罰」系統中 …..

不夠篇幅和時間,容後續論。

以上學理部分出自《權力的剖析The Anatomy of Power》John K Galbraith (1983)。

部分出自《大謀略Thinking Strategically》Avinash K. Dixit; Barry J. Nalebuff (1993) 。

附錄

a蘇軾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君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b〈禪詩〉(唐僧)    懷濬

家在閩山東復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62

創業咖啡館:面臨盈利困境 涉足創業孵化和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89.html

在創業咖啡館火熱的背後,大多面臨著生存的壓力。中國創業咖啡聯盟發起人董建強統計,在近五十家創業咖啡館中,盈利的不超過10%,做到盈虧平衡的約30%,60%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在過去兩年,創業咖啡館轉型或倒閉的有四五家。

「有一半以上創業咖啡館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未來一兩年倒掉很有可能。但不會影響創業咖啡館這個業態向前發展。」董建強說。

實際上,這些創業咖啡館背後幾乎都有投資人背景,並沒有計劃靠賣咖啡賺錢。一方面,創業咖啡館具有半公益性質,為創業者提供免費或低價服務;另一方面,則滿足了投資人社交、投資項目的需求。

從長遠看,如果投資一個項目成功,可能獲得上百倍、千倍的收益。

咖啡不賺錢

雖然車庫咖啡、3W咖啡、貝塔咖啡、光谷創業咖啡等紛紛被貼上「創業咖啡」的標籤,其實運營思路和模式並不相同。

例如,貝塔咖啡是白鴉等人的興趣愛好,股東並沒有全職做,目的是搭建一個圈子,提供互聯網人士交流、舉辦活動的場所。每家咖啡店每年虧損幾萬塊錢,在其承受的範圍內。

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則被同行評價為極其專註:專心經營一家店,不擴張,為創業者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和系列服務。車庫咖啡也是國內第一家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的創業咖啡館。

3W咖啡則是由四位合作人全職投入。從立方庭一個200平米的Loft,搬到海淀圖書城,面積擴張到1300平米,佔據三層樓的位置。搬家的同時,3W咖啡開始了創業孵化計劃。

與上述帶有明顯創業印記的咖啡館不同,位於768創意產業園的千尋咖啡更像是一家純咖啡廳。768創意產業園原是工廠,在這片安靜的園區有不少互聯網創業公司:知乎、海豚瀏覽器、春雨掌上醫生……千尋咖啡開在春雨掌上醫生的樓下,美女老闆王羽瀟將這裡裝飾的很別緻,她希望,創業者可以在這裡找到心靈的寧靜。與車庫咖啡、3W咖啡模式不同,千尋咖啡靠咖啡、餐飲賺錢,並不收取活動場地費用。

對於大多數創業咖啡來說,咖啡只是一種形式和載體,但無法靠咖啡賺錢。之所以選擇咖啡而不是茶館、酒吧,是因為咖啡給人以放鬆的心情。

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介紹,在中關村這處黃金地段,咖啡館最主要的經營成本是房租和人員。「咖啡、餐飲翻檯率很低,單純靠咖啡根本不行。」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說。

因此,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辦活動都是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目前,北京3W咖啡略微虧損,但深圳3W咖啡則是盈利狀態。「深圳3W咖啡的房子是股東低價提供給我們的,房租成本很低,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盈利的。」

貝塔咖啡創始人白鴉則表示:「創業咖啡,大家都不怎麼盈利。我們從第一天起就沒有打算盈利。」他說,希望最好做到盈虧平衡。目前,貝塔咖啡在杭州、北京、廣州等地設有四家店,每家店每年賠錢幾萬元。

同樣,由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光谷軟件董事長李儒雄共同創辦的光谷創業咖啡同樣不靠咖啡賺錢。「雷軍明確表態,咖啡肯定是虧損的,因為店面人員成本都很高。我們商業模式就不靠咖啡錢,而是做天使投資,這是雷軍最擅長的。」光谷創業咖啡常務副總經理宣潔說。

雖然不靠咖啡賺錢,咖啡館本身也需要現金流的支撐。「如果長期沒有盈利,生存很難,現金流壓力很大。要麼靠其他方式賺錢,要麼名存實亡不溫不火,最後交不起房租可能關張。」一位創業咖啡聯合創始人說。

創業孵化和投資

創業咖啡館們正在摸索各自生存的道路。

中國創業咖啡聯盟發起人董建強介紹,創業咖啡館的營收來源於幾個方面:一是政府、創業園區的支持、補貼;二是舉辦活動的場地使用費用;三是創業服務。

「雖然我們有股東,自己也融資,現金流壓力沒那麼大,但也不能老靠輸血,我們在尋求多元化發展,自身造血。」3W咖啡聯合創始人夏強說。

3W咖啡搬到海淀圖書城後,開闢了新的業務:創業孵化。團隊進駐之後,可在3W有一塊相對獨立的辦公場地,每人每月999元,可以享受行政服務,如水電,行政,空調取暖,物業,網絡,還能以3W工位作為創業公司的註冊地址。

「咖啡館本身是虧損的,希望通過其他業務來反哺。創業孵化是長線的事情。需要把各個組織資源都協調起來。」夏強說。

此外,3W咖啡成立了一項投資基金。不過,3W咖啡聯合創始人鮑春華強調,3W咖啡創業孵化、創業服務和基金的運轉完全分開。

車庫咖啡營收渠道主要是樓梯間的廣告費以及創業服務費。除了提供開放式辦公環境,車庫開拓了虛擬孵化模式,創業者無需搬到車庫辦公,每年繳1200元服務費可獲得車庫咖啡系列服務,包括開戶、服務器等。

據媒體報導,截至去年10月份,車庫咖啡已經促成了30多個投資項目。不過,車庫咖啡只是作為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中間平台,並沒有成立投資基金。蘇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成立投資基金意味著會有主觀意願及不夠中立。

雷軍和李儒雄創辦的光谷創業咖啡則帶有濃烈的天使投資性質。光谷創業咖啡常務副總經理宣潔將其比作「車庫咖啡+創新工場+天使投資」的綜合體,既提供辦公場所,做創業孵化,又進行天使投資。光谷創業咖啡成立2個月,看中了兩個項目,投資總額700萬人民幣。

杭州福云咖啡創始人李治國認為,創業咖啡館業態對各地的創業氛圍起的作用非常大。「一個城市創業咖啡館開的多少,跟這個城市的創業氛圍成正比,北京創業咖啡館多,因為創業氛圍好。」

他認為,創業咖啡是積極的信號,現在虧損很正常。「什麼時候盈利,說明這個城市創業氛圍已經非常濃了。」創業咖啡是積極的信號,現在虧損很正常。「什麼時候盈利,說明這個城市創業氛圍已經非常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69

鋼貿商與銀行的囚徒困境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497

盛宴散場,在這場點鋼成金的投機遊戲中,銀行與鋼貿商間,究竟誰更貪婪,誰將這場遊戲徹底送上了不歸路,誰來嚥下最後的苦果?這其中,或許沒有贏家。

2013年7月初,在與銀行打了近兩年的持久戰後,鋼貿商中僅存的「硬漢們」也撐不住了。

「硬漢」之稱出自上海周寧商會,上海鋼材貿易約佔全國十分之一,這裡的3萬家鋼貿企業中80%為福建籍,其中又以周寧人居多。在這一波的鋼貿商倒閉潮中,為了鼓勵那些能夠「砸鍋賣鐵、賣車賣房籌款還債」的鋼貿商,上海鋼鐵服務業協會會長、上海周寧商會會長周華瑞曾陸續頒出多個「硬漢」獎,最近的一次是3個月前。

3個月後的6月22日,又是新一輪的付息還款日。周華瑞和他的周寧商會在滬經營10年以上的,年銷售總額萬億元的鋼貿生意即將全軍覆沒。

截至2013年6月末,根據上海鋼鐵服務業協會的統計,上海地區鋼貿貸款餘額約為1300億,其中只有300億到500億的金額在銀行有抵押物。而在長三角,鋼貿交易量最大的城市無錫,鋼貿貸款餘額約為200億,無錫銀監局局長戴玉明推算,鋼貿授信敞口預計最終將損失50%左右。

硬漢倒下

似乎能想的辦法,能走的路,他已一一試盡。

作為上海鋼貿圈帶頭大哥,2000年年初,周華瑞打開了上海鋼貿首扇融資大門。當時,他經營的逸仙鋼材市場首創了五戶聯保、動產質押加上擔保機構擔保的模式,這在當時被銀行譽為重要的金融創新。

這種融資模式的特點是,銀行給鋼貿商貸款,一般會由鋼材市場成立的擔保公司為散戶擔保。即便散戶無法還貸,實力雄厚的擔保公司、鋼市老闆也會兜底代償,銀行就此高枕無憂。

由此周華瑞也奠定了上海鋼貿圈的老大地位,2007年,他創辦的第一鋼市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鋼市),佔據了上海大柏樹鋼鐵市場的最中心位置,2007年落成的大樓現代氣派,最高峰的時候曾進駐了575家商戶,鋼市門口停滿了豪車,有多家銀行把網點直接開在鋼市。

而上海鋼貿業最鼎盛的時候,類似第一鋼市的鋼材市場有六十幾個,撐到現在勉力維持的只有十分之一。

周寧商會之前重點支持的企業,除了兩家專做鋼材加工以外,其餘的全都在上海鋼貿圈消失了。有的人被追殺徹底躲了起來,有的場地還在,人一個都沒有了。逃的逃,躲的躲。

2013年6月末,在已被查封的空蕩蕩的辦公樓裡,周華瑞盤點了剩下的商戶數,不到80戶,高峰時七百餘名員工,僅剩下四五十人,周華瑞說:「如果情況不好的話,下個月我們就要關門了。」

3個月前,周華瑞還全力呼籲「戰友」們挺住。而整個2012年,為了挽救半生的心血,週一直在不停奔走。

周以商會名義在網上給商業銀行發公開信,私下裡組織銀行企業座談;找上海金融辦、上海銀行業協會、銀監局,他給前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上海市市長韓正分別上書;2012年下半年,他們去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開研討會,請來眾多專家出謀劃策,為其呼籲。眼下,似乎能想的辦法,能走的路,他已一一試盡。

2013年6月底,在上海,南方週末記者見到了眾多神色黯淡的鋼材市場老闆,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血淚史。劉光清是其中之一,他是金山鋼材城的董事長,2009年成立的金山鋼材城是當時金山區的重點工程項目,光大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等幾大銀行鼎力相助,2009年到2011年,共貸給金山鋼材城12億。

2012年至今,劉因為相信銀行還會續貸,他在民間借高利貸,幫散戶代償了兩個億,但之前的貸款被陸續收掉了七個多億。

槓桿放大100倍

銀行也看到風險的存在,就在擔保上層層加碼。

繁華落盡,盛宴散場,在這場點鋼成金的投機遊戲中,銀行與鋼貿商之間,究竟誰更貪婪,誰將這場遊戲徹底送上了不歸路,誰來嚥下最後收場的苦果?這一切,眼下並不可知。不過,鋼貿商們已經開始控訴,自己是受害者。

根據周華瑞的回憶,利用鋼材市場成立的擔保公司為散戶擔保,上海地區一家鋼材市場對應一家銀行,保證金比例不超過1︰3。

2009年,上海有12家專門從事鋼貿的擔保公司,其業務量佔全市擔保業務量的一半。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協調辦也曾對這一模式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其出色的信息溝通和互保及風險控制能力,在完全市場化擔保機構舉步維艱、業務萎縮的背景下,一次次化解了危機。

但隨著銀行業全面進入鋼貿貸款領域,為爭奪份額,激烈的競爭將這種互保模式推向極致,很快,在銀行的默許下,大多數市場的保證金比例可以放大10倍,一家鋼材市場也會與多家銀行合作。

如果按照極端情況估算,以周華瑞第一鋼市的4億資本金為例,銀行給鋼市的保證金放大10倍,他可以為一家銀行擔保總額為40億的貸款,如果他與十家銀行合作,那麼就在40億的基礎上再次放大,周可以擔保的額度達到400億,槓桿倍數被放大至100倍。

彷彿潘多拉匣子被打開了,這一業務從零開始,高歌猛進,鋼貿貸款的模式逐漸演變為輕抵押,重擔保。只要加上擔保,有沒有貨物抵押已經不重要了。周華瑞認為:「這正是鋼材重複質押的根源。」

到後來,上海農商行幾乎所有的鋼貿貸款都採用聯保或擔保的模式,很少有抵押物。

2011年最高峰的時候,上海的鋼貿貸款餘額達到2500億。據統計,其中,民生銀行70%的鋼貿貸款採用這種批量開發的模式。在無錫,採用這種模式的鋼貿貸款超過八成。

然而,擋在銀行面前的最後一道擔保屏障並非無堅不摧。一旦整個鋼貿行業陷入危機,鋼材市場無法獨善其身,市場內的擔保公司由於擔保行業過於集中,註冊資本金難以覆蓋壞賬,銀行的風險隨之暴露。

在這些市場中,第一鋼市算是較為保守的,他們對外擔保了14億。2011底至今,4.05億的註冊資本金和1個億的保證金全部用於為擔保企業的代償。

工商銀行曾為進駐第一鋼市的鋼貿企業貸款8000萬,由第一鋼市擔保,就在第一鋼市代償了4638萬後,工商銀行查封了第一鋼市的大樓。周華瑞說:「所有的資本金和這幾年賺來的錢都賠上了,還有8個億的資金缺口。銀行不去追下面的散戶,只會來追我。」

銀行也看到風險的存在,就在擔保上層層加碼。

無論是房產抵押、動產質押還是土地抵押,都要加上擔保人(或擔保公司)和企業主、股東、家人的個人無限連帶責任。

第一鋼市旗下的擔保公司為商戶擔保的同時,第一鋼市和法定代表人周華瑞都簽了最高額保證擔保合同。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平安銀行和光大銀行最高額保證擔保合同中都包含這樣的條款:擔保人承擔保證責任,銀行有權直接從擔保人賬戶上扣收包括本金、利息、複利、罰息和資信調查、公證以及銀行實現債權支付的律師、訴訟費、差旅費、公告費、送達費等全部費用。

第一鋼市曾代償一筆1016萬即將到期的貸款,償還本金的同時還承擔了17萬的律師費和二十餘萬的罰息,共計1057.6萬。

而且無論債務人是否有抵押物,銀行有權要求擔保人承擔保證責任,而無需先處置抵押物。

2012年初,無錫一洲鋼材市場的老闆李國清跑路,欠下3600萬元的貸款,引起市場嘩然。這筆貸款有兩套房產作為抵押,還有三名擔保人聯保。由於抵押的房產不易變現,民生銀行希望三名聯保人以現金方式先行代償,民生銀行再將拍賣所得返還給擔保人。然而,一年多過去了,民生銀行始終壓著房子沒有拍賣。

囚徒困境

開了幾百次的協調會,始終未見成果。

在上海市銀行業同業公會組織的銀企協調會上,鋼貿商曾提出過多種解決方案,希望銀行放他們一馬,用時間換空間,先合力渡過眼下危局。

鋼貿商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對於正常經營的客戶,能夠停掉利息,本金分年還清。還款困難的客戶且有擔保的,先行處置客戶資產,剩餘部分由客戶分期償還或擔保方代償。有聯保互保的企業能夠通過自償本金切斷聯保。

不過,開了幾百次的協調會,始終未見成果。鋼貿企業信貸風險工作組組長、民生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何凡當場就說了七八個「不可能」,上海農商行的一位副行長曾建議利息延後支付,到最後,這條建議也沒能通過。

周華瑞說:「銀行的態度沒有改變。追著鋼材市場要債,還要把散戶的債也背過來。」

但銀行也有說不出的苦衷。

在上海,從事鋼貿貸款的銀行都成立了鋼貿風險處理小組,但分行並沒有決策權。滬上一位有著多年鋼貿貸款經驗的銀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國有銀行沒有權力免掉利息,涉及本金打折也要經董事會通過。如果分行的鋼貿貸款量不大,就能掩則掩。中信銀行想把不良貸款做到50億,但是總行不同意,分行只能慢慢釋放。

與此同時,銀行之間的默契很難達成,各自藏著「小九九」。在銀企協調會上,鋼貿商曾看著幾家銀行因為打破不抽貸的約定而爭吵起來。

上述銀行人士稱:A銀行對某一客戶認定為正常,但B銀行已經開始採取強制措施,逼得A銀行也必須採取措施,不然其他銀行把肉都吃光了,自己連湯都喝不上。對於為數不多還能正常還利息的企業,仍有部分銀行在收貸,銀行認為現在收一分錢也是收。

工商銀行查封了第一鋼市的大樓後,其餘6家債權銀行緊隨其後,也查封了這座大樓。2013年3月以後,有很多企業覺得大勢已去,即便銀行同意轉貸,企業主並不積極,不願意去簽字。而在此之前,銀行找企業談,企業都希望能夠活下去。

「以我們現在的經營能力,財務報表交上去肯定是通不過的。要配合銀行轉貸,只能做假報表,如果以後銀行拿假報表說事,我們要負刑事責任。」這是一位鋼貿商的顧忌。

銀行對抵押物的盤查也更為嚴格。上述鋼貿商說:「到期的貨物質押和倉單質押,銀行和企業都知道貨物只有一成到兩成,原本大家對此心照不宣。銀行雖然同意轉貸,但要出有足值抵押的倉單,不然就要報刑案。」

在無錫,配有擔保公司模式的鋼材市場一共有43家,到現在僅剩下3家。2013年年初,無錫市政府出台文件,將鋼貿企業分成清理類、維持類、打擊類。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光伏、造船等行業相繼爆發信貸危機,政府對鋼貿的處理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無錫一位銀行人士透露:銀行針對不良貸款會有保有壓,光伏會屬於保的範疇,而鋼貿屬於壓的範疇。

妥協與重組

在上海,絕大多數的銀行都給予沒有涉及訴訟且能正常還利息的鋼貿企業轉貸或者續貸。

滬上一位股份制銀行的高層透露:到了2013年6月,鋼貿欠息的比例已經接近60%,銀行開始意識到,如果再不採取措施,壞賬風險將會集中暴露。

於是銀行開始妥協,想方設法延後壞賬暴露的時間。轉貸是最為常見的做法,是指同一借款主體現有貸款到期之前,向銀行申請還舊借新。

工商銀行曾為鋼貿商辦理個人信用貸款,鋼貿商交給銀行貸款額的20%作為保證金。工商銀行的做法是把其中的一半用於還利息,再轉貸一年,暫時不起訴商戶。

展期、轉貸等延長還款期限的方式以及變更借款人、增加擔保人等都屬於不良資產重組的範疇,但前提是歸還原貸款全部表內欠息。

南方週末記者從滬上一家股份制銀行獲悉,不良資產重組的前提是要能收回一定比例的本金;增加的抵押物應為價值更高或者變現能力更強的資產;不良資產重組期限原則上控制在一年以內,如果有多筆不良資產總體重組方案不得超過五年。

在上海,絕大多數的銀行都給予沒有涉及訴訟且能正常還利息的鋼貿企業轉貸或者續貸。廣發銀行提出「利隨本金」的方案,利息不用分季度付給銀行,可以等到本金到期的時候再一併還給銀行。

無論是銀行,還是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夠盤活這些極有可能成為壞賬的資產。銀行會牽線,找當地或者外地有實力的企業,特別是國企,收購喪失還款能力的鋼材市場,銀行再給企業增加授信。

在無錫,幾家完全空置的鋼材市場已經改成了物流園,物流企業租用鋼材市場的廠房和土地,租金直接還給銀行。雖然不能完全解決銀行的問題,至少可以保持表面的繁榮。

包括第一鋼市在內的多家鋼材市場,也曾試圖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借助司法程序,保護企業繼續經營,債務可以停息止付,逼債催債可以凍結。同時,資產得以保全,法院不能執行拍賣,債權人也不能哄搶。

周華瑞說:「法院的答覆是,目前沒有名額,暫時不能受理。如果二十多家鋼貿市場一起破產,銀行能受得了嗎?銀行不想開這個口子。」

企業主個人簽了無限連帶責任,即便申請破產,債也要一直背著。鋼材市場在為其他企業擔保時也簽了公證書,如果保證人不履行擔保義務,銀行可以直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周華瑞最終發現,破產重整的路走不通。周華瑞說:「如果法院把我清算掉,我還知道明天要幹什麼,現在只能在這裡等死。」

盛景不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十年前,周華瑞創辦了鋼貿融資模式,跟他合作的營業部總經理,後來大多成了分行行長、副行長。但如今,這些行長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很多被發配到銀行的清收小組,每月拿著2000元的工資,獎金要從他們收回的貸款中提成。

周華瑞不禁感慨一夜回到十年前。「接下來的日子,要麼在法院,要麼在公安,要麼在銀行。結局應該會是在法院。」

然而,銀行也並非贏家,從2012年開始,銀行陸續開始起訴鋼貿商,即便已經走到執行階段,但執行的效果並不理想。

貿易企業缺乏能夠變現的固定資產,即便追加了個人連帶責任,資產也無法償還全部貸款。一些鋼貿商借了民間資金,銀行起訴之前,民間的債權人已經先行起訴和查封。

無錫一位銀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銀行曾聯合公安、稅務等部門約談擔保公司的法人和股東,對這幾年的資金積累、投資去處、股權等進行全面的梳理。但這些財產涉及三角債,債權關係盤根錯節,變現能力微乎其微。

2013年5月,銀行和法院到位於上海近郊松江的一家鋼材市場強行處置鋼材,市場裡的老人、小孩、商戶封鎖大門,雙方在大門兩側對峙。

一位曾到多家銀行調研鋼貿貸款的銀行業分析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各家銀行都強調有很多抵押物,但這些抵押物要麼涉及重複質押,要麼已經被幾家銀行查封,很難說有多少能夠真正變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那些開豪車、住黃浦江邊豪宅、牛氣衝天的鋼貿商們如今回到了十年前,因為無法負擔上海市內高額的房租,剩下還能做生意的,他們搬到上海的近郊松江,租一個兩層樓的鋪面,一樓辦公,二樓住宿。如今,在上海郊區松江一些破舊但租金低廉的鋼材市場反倒一鋪難求。

大批福建籍的鋼貿商把小孩送回老家,福建周寧當地的小學一個班級擠了七十多名學生。

2013年6月底,記者來到松江鋼材城,這裡聚集著兩萬多家商舖,鮮有出租或轉讓。松江鋼材城每年交易額接近600億,銀行貸款只有30億,這裡絕大多數的商戶採用自有資金經營。「最後僅剩下當初沒貸款的鋼貿商得以存活。」松江鋼材城副總經理葉肇華如此感慨。

回不去的還有整個行業的盛景,眼下,長三角的鋼貿業已經幾近癱瘓,寶鋼幾次下調產品出廠價,仍鮮有鋼貿商接手。無奈之下,寶鋼等幾家大型鋼廠只好派業務員進駐鋼材市場。

北京一位鋼貿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其他地區的鋼貿商很大一部分在用自有資金經營,虧的是自己的錢,風險可控。而福建的鋼貿商到最後虧的都是銀行的錢。」

(相關報導見南方週末2013年3月28日C13版《「點鋼成金」的不歸路》和C15版《國企淪陷鋼貿放貸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05

自媒體如何走出商業困境:內容與商業化的矛盾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50.html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並對其經營模式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唱衰者有之,信心滿滿者亦有之—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近日在網上發起會員募集活動,宣佈通過自媒體「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雖然此舉被稱為「史上最無理」,但6個小時內,5000個標價200元的「發起會員」和500個標價1200元的「鐵桿會員」全部售罄,募集金額達160萬元。

這次會員募集活動被認為是自媒體新商業模式的里程碑,迅即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了一場對自媒體商業化模式的討論。

自媒體平台崛起

自媒體的出現源自互聯網,個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佈信息,涉及各個領域。其特點是發佈流程快、言論空間大、內容不受限制且具有個人風格,形式上以文字圖片為主,體裁可以是新聞、評論、小說,也有媒體人做出獨立APP應用的嘗試。

「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微博通過轉發和評論可做到即時新聞的橫向大範圍傳播,微信則更適合精準內容的點對點傳播,兩者各有千秋。」黑石網創始人劉瑞剛說。在他的牽頭下,黑石網這個自媒體小團隊彙集了一批門戶網站的科技記者,每天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對互聯網的熱點事件進行點評。

劉瑞剛介紹說,自媒體並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早在10年前,當博客中國面世時,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名博」現象就已經應運而生。「其實形式非常類似,都是以個人的信息製造、觀點分享向受眾群體傳播信息。目前在網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大多來自於最初階段那批堅持下來的名博。」

自媒體開始為外界所熟知,始於去年9月程苓峰在微信上開設的「云科技」走紅。2012年8月,曾擔任某門戶網站科技總監的程苓峰發微博稱將專職做自媒體。今年年初,他又宣佈,以自己為主筆的「云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為每天1萬元或是每3天5萬元,向中國乃至全球開售。此後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元。

對此,輿論嘩然,基於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他就像是自媒體的標竿性人物。有了他的成功案例在前,許多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一位IT觀察者說。

 

試水植入式廣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程苓峰的模式。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源於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並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

「程苓峰被業界稱為第一個出售廣告的自媒體人,並通過廣告實現了盈利。但像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因為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自媒體提供的內容是否有『乾貨』,二是用戶的質量是否有價值。現在許多平台的粉絲數量可以造假,能否有精準高效的到達率十分關鍵。」這位IT觀察者評論道。

據瞭解,類似「云科技」這樣的自媒體,主要的客戶為IT企業,投放的廣告大多以夾帶內容的軟性文章為主。「做廣告,大家也是在挑。好比一個科技類的自媒體,雖然汽車廣告很賺錢,但它還是會登科技公司的廣告,因為廠商只會找與自身定位相符合的平台來做軟性植入。」劉瑞剛說。「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如果與企業或公關公司合作,寫一篇稿子很少有低於2000元的—顯然,這樣的收益比起傳統媒體給的稿酬更有吸引力。」

然而,也有不少業界人士質疑,廣告很可能會影響自媒體的獨立性。對此,武漢大學教授瀋陽表示,關鍵還在於把握植入廣告的度。

他以微博為例,介紹了一種非常典型的自媒體盈利模式—針對活動的軟文廣告。「一些『大號』收取了廣告費用後,會通過微博刊發對於該項活動的看法和評價。用戶是否反感某個廣告,在於它是否干擾了閱讀體驗。如果廣告插入用戶微博閱覽的時間軸,則會影響閱讀體驗;若是附在博文後,影響則不大。」

經營模式種種

除了廣告收入,業內專家表示,目前自媒體盈利的可能通道還有付費閱讀、收取會員費和贊助費、二次增值效益以及線下收益等。

知名IT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教師魏武揮並不看好付費閱讀這種模式:「大概只有網絡小說可以付費閱讀,一般評論性的文章很少,因為從受眾角度來說,少看一篇並不會損失什麼,此外還要注意防盜版的問題。」

對於羅振宇推出的付費會員制,魏武揮認為「聽起來數字很嚇人」。「會員費其實是兩年,團隊大概有六七人左右,所以細細算來,這筆費用也不是特別龐大,況且他的模式很難複製。」

除了收取會員費,還可以收取贊助費。「這不是直接針對發表內容來收取,可能是自媒體人有了名氣之後,獲得的擴展性活動支持。比如某微博平台邀請網絡達人到某地區旅遊,途中他們需要發佈描述親身感受的博文,以獲得相應贊助費用。」瀋陽解釋說。

在瀋陽看來,所有盈利模式中,最高級的還是二次增值效益,即「通過自媒體平台銷售某些商品,實現自身的品牌增值,從而獲取用戶、廣告公司和活動贊助商經費之外的增值經濟效益」。

瀋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二次增值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真實粉絲在十萬級別,那麼他的收入達到一百萬沒有問題;如果真實粉絲是百萬級別,那麼收入達到一千萬沒有問題。擠掉網絡水軍、『殭屍粉』等泡沫,我們可以估算他的收入。」

此外,還有注意力和影響力變現帶來的線下收益,比如舉辦活動和講座等。這種方式在業界看來潛力很大,但也有人認為,自媒體只能是精英的商業化,線下活動需要自媒體人極強的素質與影響力。

內容、商業化矛盾

業內人士「簡六」曾撰文指出,由於提供「乾貨」速度快、寫作可以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態度、人際傳播力量更強、組織用戶渠道更容易等特點,自媒體具備速度、閱讀體驗、內容、信譽以及受眾五個方面的優勢。當然,自媒體同時也面臨量產水平、渠道能力和商業化能力偏弱的劣勢。

魏武揮認為,能否持續生產信息,是自媒體生存下來的根本問題。「內容供應和自媒體後台的生產機制有關係—一個人很難持續地頻繁供給好內容,這要求太高了。」

劉瑞剛也認為,自媒體首先要做內容,有了好的內容和影響力才能吸引用戶,並在這個基礎上考慮盈利模式。「程苓峰是個特例,他專職在做這件事情。實際上,80%以上的自媒體作者還有本職工作,只是拿業餘時間去做這件事。」

其實,所有自媒體都有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渠道的需求。「作為自媒體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傳播力是最廣的。他們現在提倡『全平台到達』,可能會同時考慮微博、微信、個人網站,或給門戶網站、自媒體聚合網站寫專欄,也包括自己研發APP應用。」瀋陽指出。

但是,內容和商業化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方面,沒有盈利支撐,自媒體難以做大,難以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商業價值轉換的實現又可能會逐漸消解自媒體的影響力。鑑於此,一些業界人士積極地為創新自媒體盈利模式提建議,比如綜合利用多種平台、嘗試內容分發和廣告投放、按文字收費等。但大家普遍表示,現階段更多地還是在嘗試,尋求平衡點。

看來,要想給自媒體找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尚需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5

東南亞困境掃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20

週四,東南亞貨幣再次遭到重挫,由於投資者拋售,一些貨幣跌至近年來低點。

菲律賓比索、新加坡元和泰銖的匯率都創下近期以來新低點,而印尼盧比兌美元更是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第一次觸及11000:1的位置。

(相關文章:華爾街見聞:亞洲新興市場貨幣股市再遭拋售狂潮 盧比跌至歷史新低

這種下跌是在美聯儲政策會議、美元大幅上揚之後發生的。美聯儲可能開始逐漸退出貨幣刺激政策;這對東南亞國家貨幣不是個好消息,而且加強了市場參與者的共識,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在9月會議上開始實施。

由於對美聯儲退出貨幣寬鬆的預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使新興市場的資產吸引力減弱。

  • 隨經濟放、通貨膨脹和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印尼盧比自從5月中旬以來已經下跌大約10%。週四,盧比匯率創下四年來新低,一度達到11000:1的低點。
  •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林吉特,下跌至三年多來的最低水平,林吉特兌美元達到3.32:1。今年林吉特匯率已經下跌8.6%。在第二季度GDP增長低於預期4.3%、經常賬戶盈餘減少的情況下,馬來西亞央行週三下調了全年經濟增長前景預期。
  • 菲律賓比索在週四也下跌,兌美元創下44.44的低點,這是自2011年1月以來的最低點,之前一個低點為44.17。今年到現在下跌7.6%。在洪水和假期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菲律賓PSE綜合指數午盤下跌了6%。
  • 泰銖創下三年來的新低,為32.17,今年已經下跌4.9%。
  • 新加坡元也下跌,創下今年新低,兌美元至1.2860,今年已經下跌5.1%。

從基本面上說,新加坡的匯率比鄰居們的情況都好,部分原因是外國投資者持有債務的水平相對較低。但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調查,私營部門經濟學家對新加坡全年的增長預期有所下調,從2.8%降至2.3%。

美國經濟學家Tyler Cowen對此點評道:

印尼信貸驅動的經濟擴張看起來已經到頭。疲軟的大宗商品市場將會對他們不利,而他們沒有利用繁榮期投資足夠的未來產能,相反,他們選擇停在較高的資源價格和信貸增長的美夢中。印尼央行正消耗他們的儲備並開始擔心最終的危機。

對於印度,我認為疲軟的盧比不是本質,而是之前對印度經濟預期過高,現在這種預期終結的體現。之前我就說過,人們只能希望這次金融危機可以帶來像20世紀90年代初那樣的改革,否則勢頭遲早會用盡。現在印度的法律體系是全球最糟之一,10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10%。它已經從一個比較好的均衡狀態變得糟糕,外國投資者正變得相當謹慎。

泰國經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收縮,總體債務和GDP之比現在為180%左右。馬來西亞也有嚴重的債務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66

投資者的困境 Barrons

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52432

投資這一行,每天面對的都是隨機與偶然。這個世界比絕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要更加隨機,更不確定,更具有風險。偶然是常態,必然是極端。作為一個股市投資者,他/她總是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這些困境讓職業投資者面對痛苦的選擇。

投資者的困境之一:資金的困境。

投資者的資金有多長線,投資的期限就有多長線。對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基於事實與邏輯,很多是客觀的。但是還有很多主觀的判斷,而且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不確定的。市場先生在短期是投票機,並不一定反映基本面。因此,股市在短期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判斷標準。當股市的方向與你的判斷相反時,你無法知道誰對誰錯。只有長期的檢驗才更可靠,但長期我們都死了,尤其是職業投資者所能獲得的資金生命可能只有短短的一兩年,根本無法承受大幅度的波動。你是願意堅守正確的判斷,承受短期的波動,從而失去60%所管理的資金,還是追逐趨勢,獲得短期業績,保持資金,卻讓客戶在長期受到損失?最簡明的道理,你是願意選擇正確還是願意選擇賺錢?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因此,很多人選擇隨波逐流,甚至加入泡沫。這就是投資的職業風險與困境。

投資者的困境之二:分析的困境

大多數投資者都進行一定的分析,然後才作投資決策。但是,這些分析的侷限性是非常大的。證券分析的奠基人格雷厄姆對證券分析的侷限性的認識非常清楚:

「一定要記住,分析師所揭示的事實,第一,不一定是全部事實;第二,不一定是不變的事實。他研究的結果只是對過去的描述,只不過更接近正確的版本。當他獲得信息時,或者當市場終於要對信息作出反應時,這個信息可能已經失去了相關的意義。」

分析到底有沒有用?

在《證券分析》一書中,格雷厄姆這樣問道:「股票分析在什麼程度上是一種有效的,真正有價值的活動?在什麼程度上只不過是一項空洞卻必不可少的儀式,用來參與對商業和股市之未來的賭博。」

他的回答很不樂觀:「對典型的股票——也就是從清單裡隨機抽出的樣本進行分析,無論有多詳細,都不太可能產生可靠的結論,用來判斷股票的吸引力或者真實價值。但是,在個別的情況下,通過分析的過程也許可以產生相當確信的結論。」

他的推論是:「分析只有對特殊的股票才是有效的或者有科學價值的。對於大多數股票來說,分析必須被看作是某種可疑的投機判斷的輔助工具,或者雖然無法計算出價值但是為了必須算出個數來所進行的虛幻的方法。」

這樣的話語出現在名為《證券分析》的書裡,頗具諷刺意味。但是,這也反映出格雷厄姆對證券分析所持的現實態度。

另一方面,即使你的分析是正確的,市場卻可以長時間保持非理性,讓你的分析無用武之地。正如凱恩斯所說,「市場能保持非理性很長時間,長到超過你能保持償債能力而不破產的時間。」因此,我認為格雷厄姆下面的話不僅對證券分析,對現實生活也很有意義。

「Itis always good to know the truth, but it may not always be wise toact upon it, particularly in Wall Street.」

「掌握真理總是有益的,但據此行事則未必總是明智的,在華爾街尤其是如此。」

投資者的困境之三:複雜的困境

雖然證券分析具有各種侷限性,但相對宏觀分析與市場分析,其實還是相對簡單容易的。因為無論定性還是定量,基本面的各種因素是處於有序的狀態中,不確定的是未來的參數,但這種不確定可以用安全邊際來應對。而股票市場與宏觀經濟是複雜系統,甚至可能是混沌系統,處於不斷的循環反饋之中,任何微小的參數變化都有可能在未來造成重大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而且,分析者自身也是循環反饋的一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對市場及宏觀經濟的分析,除了極少數特例,幾乎不可能分析對。

股市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存在自組織臨界現象。無需外界的作用,這個複雜系統內在的自組織會讓平時處於「亞穩定」狀態的系統進入臨界狀態,這就是泡沫。泡沫可能是投資者所面臨的最複雜的現象之一。面對泡沫,即使是地球上最好的投資者也要受到重大挑戰。互聯網泡沫期間,巴菲特受到華爾街的譏笑,老虎基金的創始人,對沖基金傳奇朱利安·羅伯遜不得不關閉他的基金,而以賣空見長的詹姆斯·查諾斯(JamesChanos)則遭受了重大損失。而那些加入泡沫,享受了短暫狂歡的投資者,在泡沫過後則大多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投資者的困境,是每一個職業投資者難以擺脫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49

美國政壇僵局的背後:博納的困境與共和黨的出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1

約翰·博納,這個愛抽煙、愛梅洛酒,也愛時不時在公眾場合掉幾滴淚的男人錯過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勝利,而這都要怪那個來自得克薩斯的野心勃勃的共和黨參議員。

在這場最終導致政府關門的鬥爭之前,博納和很多保守派的共和黨人的目標僅僅是在預算談判中保持強硬立場;只讓短期支出法案得以通過,而繼續保持讓民主黨人頭痛不已的自動削減開支法案。

就在政府關門前,這的確正是民主黨竭力想讓共和黨接受的方案,然而博納沒有接受。

在一幫強硬不羈的茶黨議員慫恿下,博納似乎變成了受害者。這幫由參議員Ted Cruz領銜的議員集團打亂了博納的預算談判的策略,要求他去針對似乎沒有勝算的「奧巴馬醫改法案」進行鬥爭。 茶黨要求只有在推遲醫改法案的前提下,共和黨才能通過預算或抬高債務上限。 

Cruz令博納陷入了困境。Grover Norquist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

(Cruz)表態稱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策略...你就是壞人。他將眾議院的共和黨推向困局,自己卻拍拍手走開了。

那些認為博納是個務實的談判專家的人起初對處於困境中的博納表達了同情,但這種情緒隨後就變為憤怒,而民主黨要求博納控制好自己的黨派。

博納的困境在於,為了結束預算談判僵局以及更為危險的債務上限危機,他究竟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只有他能夠將議案交付眾議院表決。但他是否願意依賴20幾個溫和派的共和黨眾議員以及所有民主黨眾議員來結束政府關門甚至通過提高債務上限的議案呢?

如果這麼做會與所謂的「哈斯特爾特規則」相牴觸,即該議案不能被多數共和黨議員支持,就不能對其進行投票。當然博納也曾在過去違反過這條規則。

博納的發言人表示:「博納一直在說美國不會債務違約。他也總是表示眾議院不會就「無條件」債務上限議案投票。所以我們需要一份包含削減開支和改革的議案。」

這意味著博納只有在出現大範圍的預算協議的時候才會提高債務上限。而看起來他已經放棄修改奧巴馬醫改方案的堅持。

政治分析師Charlie Cook表示

「奧巴馬總統已表態他不會就債務上限問題進行談判。但如果博納現在或這兩天就同意讓眾議院對「清潔版」法案進行投票,那他可能馬上就會被踢下眾議院議長的寶座,成為眾議院歷史上第一位在任職期間被趕下台的議長。」

Cook認為,

「在共和黨中有所謂「中間1/3」的中間派,他們雖然同情茶黨保守派議員的強硬路線,但有轉而變成溫和派的可能,在這個群體轉變之前,博納是不會讓眾議院對法案進行投票的。除非他已經準備好交出權利權杖了。」

已有20位共和黨人表示會支持「清潔版」的支出議案,而且很可能支持無條件上調債務上限。這20位中除1人之外,其餘都來自奧巴馬2012年大選獲勝的州。絕大多數來自東海岸,包括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和佛羅里達。

來自紐約的共和黨國會議員Peter King,表示,

上週三有10個共和黨人和博納見面時,表達了他們對政府關門的關注,另外還有15個人表示他們覺得政府應該再次開門,但是他們都「不太情願」直述他們和博納相反的觀點。

而Rand Paul,另一位有著競選總統野心的頑固共和黨保守派人士,處理問題比Cruz更為老道。他邀請每位參議員在國會大廈的台階上「邊喝咖啡邊聊天」。這表明即使是最強硬的共和黨人也正在尋找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6

農業IPO為何陷入困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836.html

黑馬導師、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推薦語:在本次 IPO 財務核查中,農業企業終止 IPO 申請的比例遠高於其他行業。一方面,農業企業的一些特性決定了其規範難度大;另一方面,農業企業業績的強波動性和造假成本低也讓企業具有強烈的造假衝動以滿足 I PO 的要求。農業企業的 IPO 困境對其他行業的企業同樣具有借鑑意義。在管理層改變審核理念、強調信息披露和規範的大背景下,有志於 IPO 的中小創業企業應該早做籌劃,在規範上下更大的力度。規範的企業一定會在資本市場獲得加倍的獎賞。

近期,IPO企業財務核查收官,20餘家農業企業提交了終止IPO審查申請,比例遠高於其他行業,其中不少企業都有PE機構投資,估計懾於財務核查的威力而暫緩或不再提交IPO申請的PE已投農業企業數量遠超於撤單企業數量。涉農PE可謂受傷不淺,因此坊間傳出「京廣線以西少去,農業企業別投」的說法。但向前追溯兩三年,農業企業卻是PE眼中的香餑餑。僅僅幾年之後,是什麼令農業企業成為PE的「滑鐵盧」、不再輕易涉足的「傷心地」,農業企業的IPO為何陷入困境?

規範不易

從技術層面分析,本次財務核查對企業規範運作的要求應是導致農業企業撤單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下,期望農業企業規範運作,如同希望「有毒土壤生長出無毒果實」,確屬強求。從我們的工作實踐來看,規範運作,特別是在規範運作的初期,大部分農業企業不僅會因此降低經營效率,而且還可能增加運行成本、喪失交易機會。企業的控制人、管理者需要有堅強的決心、足夠的技巧、懂得規範運作才不會走樣。某禽苗養殖企業,交易對象大多為農戶,約1/3的交易在當日完成接收訂單、收取貨款、發貨等動作。規範前,該企業銷售收款基本通過個人賬戶或現金收取,交易效率高、成本低;規範後,銷售收款必須由客戶轉入企業賬戶,無法保證實時收款,不僅降低了效率,甚至喪失交易機會。企業便利用部分大客戶的賬戶協助收款,導致銀行流水與銷售記錄不符,「真」反成「假」,難以打消中介機構對此的疑問,只好撤單了事。再比如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企業,一般需要租賃大片農業用地。根據法規,若涉及未發包土地的流轉,需要2/3以上村民代表參與表決,並獲與會人員半數以上同意才行。但在現實中,企業一般只需取得某個基層領導的同意,就可以租賃到土地。若要補齊足夠人數的表決手續,費錢耗力,還不見得能辦成。

另外,農業企業大多地處三四線城市,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守法意識不強。企業發展的中早期,關係處理好了,可能有利於企業發展。企業一旦要上市,就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某農業企業申領政府補助100萬元,相關部門提出需返還20萬元給職能部門,企業的賬務處理就不可能規範。農業企業是社會交易鏈條中的一環,在整體交易環境不規範的情況下,農業企業自身要遵循規範運作,確實需要付出較大的規範成本,這不是每個農業企業都可以承受的。如果說外部環境是農業企業不規範的外因,那麼內部控制的缺失則是內因。規範運作與健全的內部控制密不可分,內部控制是規範運作的基礎,亦是財務核查的重點事項。農業企業以家族企業居多,內部控制建立在血緣關係與個人信任之上,而非完善嚴謹的管控體系。管理規定散佈於公司各類文件中,不成體系;部分已有的管理制度,未得到遵循;諸多制度缺失,僅按以前的慣例操作業務。這些管理特點,在企業規模較小的中早期,弊端並不顯見,當企業具備一定規模以後,就會成為發展瓶頸,更會成為上市的障礙。

道德風險較大

因造假而被財務核查威嚇恐怕是農業企業撤銷IPO的另一主因。近年來,農業企業的財務舞弊及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萬福生科、綠大地財務舞弊案與雙匯的「瘦肉豬」、新希望的「速生雞」,無一不在資本市場造成了較大震動,也給行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萬福生科案發後,部分中介機構甚至放棄了農業企業。這些財務舞弊及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大多緣於企業對利益的追逐衝破了道德底線。農業企業並非天然就缺乏道德。每個人心中都有「惡」,但「惡念」是否付諸行動,往往取決於回報與代價,而農業企業稅負成本低、交易對象零散、存貨實物不易驗證等經營特點決定了財務造假成本低,「惡念」易行。在某農業企業的投資盡職調查中,老闆非常直爽,信誓旦旦表示「絕不保留,一定是脫光了給你們看」。但事實上,不僅是重點部位用「彩繪」遮掩,虛增業績的金額更令人咋舌,該企業一年實際銷售額不到兩億元,而賬面銷售收入竟然將近12億元。如此巨大的造假規模在其他行業是不可想像的。農業企業的老闆們大多在鄉鎮惡劣的經營環境中摸爬滾打了至少十幾年,才把企業拉扯到一定規模,其中艱辛不言而喻,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道德取向,至少部分企業家的道德只是呼喊的口號。去年接觸的兩家養殖企業,均存在銷售病死牲畜的行為,企業老闆面對我們的提醒反應一致:要怎麼做,才能減少被發現的概率?這兩家企業的年銷售額均超過3億元,而病死牲畜的年銷售收入不過數十萬元,如此蠅頭小利,就使企業背棄社會責任。看著企業「經營須有良知」的標語,真是莫大的諷刺。在食品安全嚴重缺失的今天,有些農業企業號稱生產有機無毒的蔬菜、滿山放養的生態豬等健康農產品,其實是忽悠大於內涵。現代農業的特點不是有機,也不是放養,而應是工廠化、集約化的生產,這樣才有效率,才有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有機食品、放養豬,縱使有,也不過是少數人的餐桌特權,不可能成為食品安全的解決方案。譬如生豬放養,得要多少土地才能放養,防疫怎麼實現?要知道,養殖企業的養殖基地,恨不得蒼蠅都飛不進去。至於有機食品,不僅經濟性差,其主要賣點「健康、安全」,也未必好於安全的傳統食品。業績波動,外部風險因素較多影響農業企業IPO的核心問題是:盈利水平不突出,經營業績很難避免週期性波動,企業自身難以掌控的風險因素較多。根據深交所2009年的研究結果,A股農業企業的淨利潤和年度增長率均低於A股的平均水平,超過60%的農業上市公司出現過虧損,2002年前上市的農業企業超過1/3脫離了農業主業實施了重組和轉型。從全球範圍來看,農業企業的企業規模、盈利能力、市盈率等指標均小於或低於其他行業。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以農業為主業的企業不過5家,在不少發達國家,農業仍然是享受國家保護、補貼的重點領域。農產品都存在一定的生長週期,且由於參與者眾多,使得農業企業的經營業績呈現明顯的週期性。弱週期來臨時,很少有企業能維持正常的業績水平,比如這兩年的生豬養殖企業。此外,天災、疫病一旦發生,農業企業很難避免負面影響,比如今年暴發的禽流感疫情,導致上半年禽類上市公司幾乎全線虧損,農業企業自身很難防範此類事項。在此狀況下,非上市的農業企業若要保持3年持續盈利、業績不出現大的起伏,除了自身的經營能力,運氣也很重要。

行業預期不明朗

有些投資者進入農業行業有兩個很重要的理由:一是土地流轉政策的鬆動,農業企業所持土地存在大幅升值的機會;二是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預期。勿庸置疑,土地是稀缺資源,所以有人宣稱,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的流轉將是最後一輪造富運動,這也是一些國外機構紛紛進駐國內開展農業生產、投資的根本原因。事實果真如此嗎?現在下結論恐怕為時尚早。2013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中提到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文件沒有鼓勵土地向企業流轉。文件出台後,農業部相關司負責人更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工商資本投入農業,但強調要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不支持、不鼓勵工商企業大面租種農戶承包耕地,與農民爭奪耕地經營權。此政策增加了企業大規模獲取農業土地的難度,也限制了部分企業持續擴張的可能性。而且大部分農業企業目前獲取農業用地的形式仍然是以租賃為主,即便獲得了部分土地的使用權,也不代表企業有機會享受土地升值的收益,因為根據目前的土地政策,農業用地轉變土地性質存在諸多限制,地方政府也完全有機會剝奪或分享相關土地增值的收益權。若上述論點成立,則農業企業來源於土地的收益仍然取決於土地所產農產品的價值。但弔詭的是,農產品價格往往決定著CPI指數的走向,直接影響著民眾對生活質量的評定,從而成為政府重點調控的對象,調控意味著農業企業可能無法充分享受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往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低文化素質的員工供給正在迅速減少,上漲的人工成本必定會侵蝕農產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以某家蔬果種植企業為例,前些年,到了採摘季,滿山遍野都是當地不請自來的採摘工人,而現在,需要到偏遠的地區才能請到足夠的採摘工人,即便如此,企業已難以承受人工成本的上漲。鑑於上述幾點,在目前IPO審核理念下,農業企業難脫困境,國內上市前景黯淡,特別是種植、養殖等位於農業產業鏈中游的農業企業。作為PE機構而言,未來農業行業的投資機會,更多集中於種業等上游企業或流通、食品加工等下游企業,以及有機會實現工廠化、集約化生產的中游企業。現在再以十幾倍的市盈率進入傳統農業企業,可能並非明智之舉。對於部分質地確屬優良的農業企業,在通往資本市場的道路上,應認識到財務核查已改變了上市的「遊戲規則」,必須下定決心承擔規範的成本及短時的陣痛,選取恰當的解決方案,實現真正的規範運作,以確保通過IPO審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63

中海發展--困境反轉可以期待

來源: http://xueqiu.com/9793668720/26848845

中海發展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3894億噸海里,增長12.6%,收入111億,下降9.2%,主營業務成本人民幣112.52億元,同比增長5.8%。利潤0.73億,下降9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是-4.3億,最終的盈利是技術操作。公司三大業務油品降10%,煤炭降31%,鐵礦石增55%。國內降33.7%,國際增28.8%。2012BDI全年均值920,CCBFI全年均值1099,BDTI均值719。WTI全年均價94.1美元/桶,同比下降1%。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主營業務成本,其他的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占比很低,在主營業務成本中,燃料費占47.1%,主要受油價WTI和貨物運輸周轉量影響,港口費占9.8%,職工薪酬占13.7%,折舊費占12.9%,船舶租賃和維修費占8.9%。由於費用剛性,公司的利潤與運費高度相關。從歷史來看公司的股價也和BDI走勢基本吻合。    公司2013年三季度實現收入81.7億,同比下降3.7%,虧損12億元。營業成本83億,其中三季度28億元,公司預計全年凈利潤為負。上半年BDI 平均值841 點,CCBFI 上半年均值1,043 點,BDTI 日均640 點。    進入四季度運費開始上漲,CCBFI12,20日達到1437,BD112月24日達到2277並突破9月份的階段性高點。WTI價格99美元,維持區間震蕩。從歷史看,BDI從99年11月開始一直到2003年3月一直在2000點以下,在低谷將近4年。從2003年3月份上漲到2004年11月的6000多點,一輪調整後最高漲到2008年的11000多點。從2008年11月開始新一輪低估,期間由於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等原因在2009年-2010年有反彈,但最終重歸低谷。如果從2008年11月算起,這一輪低谷持續了5年多,也臨近結束。     從目前看,行業確定性反轉還難以判斷,但不至於在目前基礎上進一步變壞,而上漲應該是大概率事件。2013年初在東博財富網上發了《買入中海發展—等待下一個航運周期的來臨》文章,當時試探性買入一些,股價是4.65.現在看來早了一年多。公司的經營在2013年繼續虧損,同時股價也創出了3.3元的新低。現在公司股價從最低點已上漲到周5收盤的4.84,上漲了50%多。    公司管理良好、財務透明,在行業中也有著優勢地位,在行業低迷的這幾年公司船隊競爭力持續增強,船隊規模國際排名不斷上升。公司無疑是個好公司,只是行業遇到了低谷。目前無論從運費走勢還是股價走勢,上漲應該概率較大,加上拆船補貼政策的實施,公司困境反轉或許可以期待。近期中金公司也因此大幅上調公司盈利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