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色金屬肆意反彈 大宗築底恐需時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503.html

有色金屬肆意反彈 大宗築底恐需時日

一財網 戴金鴻 2015-11-26 19:28:00

消息刺激之下,有色金屬終於展開強力反彈。不過,市場卻不太認可有色金屬將就此改變此前的下跌趨勢,大宗商品市場的築底過程恐仍將延續。

消息刺激之下,有色金屬終於展開強力反彈。不過,市場卻不太認可有色金屬將就此改變此前的下跌趨勢,大宗商品市場的築底過程恐仍將延續。

消息面引發的反彈

據外媒報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請求監管機構對中國有色金屬市場是否存在“惡意”做空進行調查。與此同時,上述協會也向發改委提議,要求政府買入鋁、鎳,以及鈷、銦等稀有金屬,以消化過剩產量。

而繼鋅產業宣布減產之後,消息面顯示,中國國內主要鎳生產商本也計劃舉行專題會議,討論可能的減產事宜。

多重利好消息影響下,有色金屬板塊展開強力反彈。截至收盤,中國國內有色金屬期貨合約基本全線上揚,其中滬銅主力合約上漲2.15%至35210元/噸,滬鋁上漲3.97%至10215元/噸,滬鋅上漲2.49%至13175元/噸。

國際市場方面,截至記者發稿,LME銅上漲2.41%至4650.5美元/噸,LME鋁上漲1.68%至1483.5美元,LME鋅上漲3.27%至1626美元。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取得聯系後,就此消息真實性尚未得到明確答複。

而接受記者采訪的某期貨公司分析師表示,監管機構無明確消息調查有色金屬惡意做空,僅有色金屬協會收到廠商聯合保價訴求,試圖用此方式解決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下跌的問題,但期貨的作用在於套期保值及發現價格,價格漲跌由市場決定,監管機構調查多空任何一方有悖期貨規則及作用。而對於過剩行業商品國家收儲可能性幾乎為零。

上述分析師指出,有色金屬在沖高後又大幅回落可能就是對此的反應。

築底之路依舊漫長

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可謂熊市漫漫,跌跌不休。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年初至今,標普高盛商品全收益總指數跌幅達到24.86%,其中能源指數下跌28.59%,石油指數下跌27.96%,工業金屬下跌26.96%,貴金屬下跌10.14%,農業指數下跌15.26%。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品種近乎全線暴跌。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低迷導致的需求銳減,而此前產能過剩使得供需關系嚴重失衡;另一方面就是美聯儲年內加息預期不斷升溫,導致美元不斷升值,美元指數近期更是幾度沖破100整數關口,這就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壓制。

如今,迫於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部分生成商已經開始或者考慮削減產量以穩定市場價格,企圖阻止價格如此快速下跌。其中嘉能可因受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拖累,公司運營進入困境而被迫削減鋅、銅產量,中國國內已就鋅產業展開產能調整。

不過,無論是嘉能可還是中國國內生產商,其減產行為僅僅短期內相應品種價格產生支撐,甚至部分產品當天輕微反彈後又再度下跌,下跌之勢幾乎難以阻擋。

近期,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表示,二三十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大宗商品拋售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貝萊德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Russ Koesterich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幸的是,市場仍在下行。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商品密集型經濟體的下滑,需求走低。”

Koesterich稱,在美聯儲準備加息之際,美元走強,也對價格構成進一步的壓力。

“有一些大宗商品供大於求的情況非常嚴重,其中包括部分工業金屬,但尤其是石油。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讓供應和需求恢複平衡,尤其是在能源市場。” Koesterich指出。

全球礦業巨擘力拓旗下銅和煤炭業務負責人Jean-Sebastien Jacques也表示,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仍低迷,因供給過剩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仍累及市場。

Jacques指出,中國經濟放緩引發的疑慮困擾市場,但力拓仍預期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率仍有望在7%左右。“我認為供給面的這些問題,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對沖基金等一些業內人士采取的行動,均意味著市場的部分失真情況還會存在。”

編輯:蘇蔓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3

華爾街復甦恐需數年 市場低估信貸危機破壞力 (19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每次有金融機構出事,總有人說見到隧道盡頭的光,但熟悉金融業內部運作的知名作家兼專家帕特奈(Frank Partnoy)一語道破,指市場低估上年次按風暴及信貸緊縮危機破壞力,華爾街要從當中復甦過來,恐怕要好幾年時間。

銀行業績期 料難有大驚喜

美國金融業投資按揭相關資產損失已屆4,000億美元(約3.12萬億港元),而且繼續上升。帕特奈指金融機構的帳面值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要「靠估」。

美國《商業周刊》分析指出,普遍相信最壞情況會在7月見底的銀行家、交易員及投資者,直至最近才猛然醒覺,上年次按風暴引發信貸緊縮危機的後遺症影響廣泛,拖累金融業復甦,連銀行、其他企業及普羅大眾都跟着受罪。

即使16日美股道指受油價回落及富國銀行(Wells Fargo)業績優於預期兼增派股息刺激,重上11000點水平,但CNNMoney.com引述分析師指出,富國可能是少見例外情況,不能將之視為金融股見底指標。

續有銀行及金融機構於未來數日公布季度業績,但市場預期它們都不會帶來甚麼重大驚喜。樓市及按揭市場持續不景,拖欠信用卡及汽車借貸還款繼續惡化,金融機構不論大小,只要有沾手相關產品都不能倖免。

經濟學教授 銀行倒閉續有

《商業周刊》引述康奈爾大學(Cornell College)經濟學教授Todd A. Knoop等名師預言,金融界復甦前,必先經過痛苦而漫長的療傷期,可能續有銀行倒閉。最後仍然「生還」的銀行會愈來愈少,規模愈見「縮水」。曾經吒咤風雲的對冲基金及私募基金公司能夠取得借貸減少,華爾街的權力平衡將被改寫。

為何業界遲遲未見復甦迹象?歸根究柢還是槓桿及借貸過度的問題。銀行業在「好景」時,借出再多錢後發債都會賺錢,但當愈多業主無力償還按揭貸款,銀行便減少放貸,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不少金融機構當下的要務,就是保持充足現金流支持營運。納斯達克(Nasdaq)行政總裁Robert Greifeld相信,今後「我們會活在降低槓桿比重(deleverage)時期,直至下一批對今日發生事情一無所知的管理層上場為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