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62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保證給予一定回報率的承諾都是放屁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5746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62


主要關於合夥人的協議


今 年把很多投資都放在了(非上市)公司控制上,因而如果把Dempster的股份估計為 50美元一股的話,我們的總資產到十月底約增加了 5.5%。今年 道瓊斯的表現不好(因此我們跑贏道瓊斯指數 22.3 個百分點),如果表現好的話,我們的相對業績就將會變得很難看。我們今年的業績有 40%可以歸功 於 Dempster 資產價值的增值,其它投資則貢獻了另外 60%。


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我並沒有刻意去猜測市場的情況,只是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顯得昂貴的時候,我自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資產上。今年的表現,應該說,具有相當的偶然性。


基本規則


由 於有合夥人坦白地承認看不太懂我的整一封信,尤其是我也把這信寫得越來越長。我覺得在此再次強調幾個關於我們合夥企業的基本規則。當然有些合夥人會覺得這 種反覆的重複實在讓人難以忍受,但我寧願十個合夥人中有九個感到無聊鬱悶,也不願有一個合夥人誤解了其中一些基本的規則。


1、任何保證給予一定回報率的承諾都是放屁(我們這裡當然也沒有這種承諾)。

2、在任何一年中,如果我們未能取得 6%的回報率,則下一年中那些選擇每月收到一定資金的合夥人會發現收到資金將有所減少。

3、我們所提到的年回報率,是指我們投資組合的市場價值與其年初時的市場價值的對比。這跟我們的稅收情況沒有關聯。

4、至於我們在一年到底是做得好還是不好,主要要看道瓊斯指數的情況而定,而不是看我們的絕對收益情況。只要我們戰勝了道瓊斯指數,我們就認為我們在這一年是做得比較好的,否則的話你們就應該無情地把西紅柿扔向我的頭。

5、雖然我認為 5 年是一個更加合適的時間段,但是退一步說,三年是最少最少的一個檢測投資績效的時間段。如果在累積三年(或更長)的時間裡我們的投資績效表現糟糕,那無論是你們還是我自己都應該考慮一種更好的讓資金保值增值的方式。

6、我從來都不懂如何去預測市場的未來走勢,也不會試圖去預測商業產業在未來的波動。如果你們認為我可以去預測這些東西,或者認為這些預測對於投資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你們就不應該加入這個合夥企業。

7、我不可能對最終的投資結果有所保證,而以下是我所能作出的承諾:

a、我們的投資將是基於價值而非市場的流行觀點進行的。b、我將致力於通過在最大範圍內確保投資的安全邊際來減少我們可能遇到的永久性資本損

失(不是暫時性的短期損失)。

c、事實上我、以及我的妻子和孩子的全部淨資產都投資在合夥企業當中。


1962 年的表現


我們不斷地告知我們的合夥人:我們將在道瓊斯下降的時候閃耀出光芒,而在道瓊斯上升時漲紅雙頰。上述預言在今年得到了證實。


由 於在近幾個月中的重整旗鼓,市場水平並沒有向有些人預測的那樣產生令人驚恐的下跌。指數一度從年初的 731 點跌至六月份的 535 點,然而在年末重 新恢復至 652 點的水平。而在1960 年年末,道瓊斯指數是 616 點。所以雖然過去兩年市場中有許多的動作,然而實際上我們目前面臨的市場 離 1959 年和 1960 年的市場並不遠。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我個人的想法是(沒有科學根據),長期而言我們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績就是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 10%。所以上述的結果可能將會需要向下修正。

對 於資金增加可能帶來投資績效下降的憂慮,我在上年的年報當中已經有所提及。資金的增加目前對我們的投資來說有利有弊,總體而言我認為對我們的績效不會有明 顯的影響。我也已經保證在我認為會對我們的投資績效有影響的時候及時將這種判斷告知各位。從 1957 的三十多萬美元到 1962 年的 700 多萬 美元,我目前仍不認為資金的增加會降低我們的投資績效。


(其他)投資公司(的表現)


兩個最大的開放基金和兩個最大的封閉基金的業績表現。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以上是 10 萬美金分別按照 5%、10%和 15%的年利率複合增長 10 年、20 年和 30 年的情況。


我們的運營方法(之前的年報已有提過)


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1962 年 我們的突出表現是我們控制了這家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價格低於 1000 美元的農場器械(包括灌溉系統)。這家公司面臨的情況是沒有利潤產生,低存貨周 轉率和停滯不前的銷售業績。我們在大約 1961 年 8 月將這家公司大部分股權買下,均價約在 28 美元。當你買下一家公司後,對你而言市場的價格 波動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資產到底價值幾何。


在買下該公司後,我們努力嘗試使該公司的成本降低,降低其管理費用,提高其資金利用效率。然而所有的這些努力都化為了泡影。在六個月之後,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給這間公司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一個朋友向我介紹了 Harry Bottle,在他的幫助下所有的一切都上了正軌,他不但完成了我們的所有目標,還為我們帶來了不少有利的驚喜。目前該公司持有的證券價值約 35 美元/股,生產製造部分的價值約為 16 美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9

龍文瘋狂融資背後:VC難從教育企業獲期望回報

http://news.imeigu.com/a/1333954143732.html

龍文瘋狂融資背後:VC難從教育企業獲期望回報

砰!鬱金香形狀的杯子碰在一起,紅酒沿著玻璃壁流淌下來。

楊勇和劉映東相視一笑。4.5億元人民幣,這可不是一筆小錢,不管怎麼說也值得喝上一杯。更何況,祝酒可是任何一個融資新聞發佈會的保留節目,身為主角,怎能錯過。

「董事長。」劉映東側了側身體,讓楊勇站到最中間的位置。作為這家公司的總裁,劉映東向來明白自己的角色。誰是男一號,誰是男二號,什麼時候應該往 前衝,什麼時候應該往後退,這麼微妙又明擺著的道理,他懂。這一點,如果說在一年多以前,那次不為人知的「內鬥」中,他曾經有點吃不準,或者拿不定主意的 話,那麼現在,2011年12月12日,龍文教育宣佈第一輪融資成功的大喜之日,他完全知道該怎麼做。

內鬥。沒錯,楊勇就是這麼說的。

楊勇揮揮手,滿不在乎,又笑逐顏開。這是一個身材結實、舉止拘謹的年輕人,不過,他說話的口氣卻很大。他走過去,跟投資人、信中利集團創始人汪潮湧碰杯,又跟另外一位投資人、深圳創東方的總裁肖水龍寒暄。他不是軍人出身,但是身體始終繃得筆直,像一根上好的發條。

最後,楊勇坐到記者面前,大聲說:「只要培訓基地足夠強,龍文可以一夜之間佔遍全中國。」

龍文教育,諢號業界「成都小吃」,成立於2006年,主要開展中小學一對一同步輔導業務。短短5年時間,這家公司已經號稱「全中國規模最大的中小學 課外輔導機構」。龍文教育在全國54個城市擁有1068家分校,學生超過10萬人,專職員工1.5萬人,算上兼職員工則有2萬餘人。有未經證實的消息說, 龍文教育2011年營收12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成立於2001年的學大教育,同樣做一對一同步輔導,儘管已經在紐交所上市一年,也不過273家學習中 心,年營收18.6億元人民幣。

汪潮湧說:「中國教育企業再出一個新東方,指日可待。」

劉映東說:「新東方規模40多億元,我們2012年營收估計有20多億元。只要翻番,我們就和新東方一樣大了。」

這時候,他們都不知道,再過短短三個月,這家公司將要經歷創業6年來最大的一次公眾危機。它會捲入一場「3·15」風波,從商業倫理到商業模式,都 遭人詬病。從報紙、電視台、網絡論壇到微博,關於龍文教育「無證經營」、「欠薪」、「擴張過快」、「管理渙散」甚至「黑社會」的爭議,會紛至沓來。在龍文 教育的離職員工中間,甚至有這樣的流言:「龍文擴張得太快了,騎虎難下,2013年會有大危機。」

一位投資人說:「1000多家分校,我不知道他怎麼管。要收入高,盈利又高,這決不可能。只有放慢速度,它才可能有利潤。」

一位龍文離職高管向《創業家》記者推算說,龍文只有20%的分校是掙錢的。他說:「教育培訓是預收費的行業,現金流很好,但是很大一部分是遞延收入。如果計算課時消耗減去支出,而不是收入減去支出的話,很多都是虧錢的。」

以匯眾益智為例。這家定位為數字娛樂職業教育的機構,曾經在2008年年初吸引到1000萬美元的風投。很短時間內,匯眾從全國10幾家培訓中心擴 張到40多家。因為擴張過快,又遇到2008年金融危機,風投資金並未到位。很快,它又以幾乎同樣的速度縮減至20家。有業內人士透露說:「現在,只有5 家賺錢,5家持平,還有10家都虧錢。」

一個耐人尋味並且已經從劉映東那裡得到證實的消息是:2011年,龍文撤換了總共54個城市中的15個城市的校區負責人,並計劃在2012年繼續撤換3-5位。劉映東反問說:「賠本你還繼續幹?」

另一位投資人說:「信中利是在一個非主流的時間,投了一家非主流的教育公司。我不懂汪潮湧為什麼這麼做。」

「熱三年,冷三年。」他分析說,「2006年新東方上市,所以2007-2009年這三年,有四五十家教育企業獲得了投資。但最近兩年,已經少有投資人關注教育行業了。」

教育行業的確一度被投資人看好。這個行業市場空間大,據德勤的報告顯示,市場總值在2012年將達到9600億元,平均複合增長率12%。此外,教 育行業是剛性需求、預付費模式現金流好、受經濟大勢影響小,這些都是利好因素。2006年9月,新東方第一個在紐交所上市,更是刺激了投資人的胃口。據統 計,2007-2009年三年期間,在融資成功的教育企業中,其中12家加起來的融資額就有6億美元。

又一個三年快要過去,這些增值套現的慾望並未得到指望中的回報。

「VC投教育,全是眼淚。」一位投資經理說,「IDG投精英教育,失敗了。軟銀賽富投華育國際1000萬,也失敗了。德同資本投東方標準,崩盤了。 啟明和SIG投巨人學校2000萬美元、凱雷投北科昊月5000萬美元、凱鵬華盈投資匯眾的遊戲學院1000萬美元,全打水漂了。這都是沒上市的,上市 的,軟銀賽富投環球雅思,要不是環雅賣掉,也出不來。鼎暉投學大,現在還出不來呢。只有老虎基金投新東方和學而思算成功,還都是陳曉紅一個人投的。」

2011年夏天,就在信中利為龍文做盡職調查期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股集體股價大跌。到年底的時候,學大教育股價下跌73%,環球雅思股價下跌64%並在12月底出售給英國培生集團。

在這麼一個不冷不熱、不陰不陽的時機,龍文教育竟然得到號稱是「中國教育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筆融資」。後續的消息是,2012年3月,中國平安已經開始做盡職調查,可能向龍文注資1.5億元人民幣。

(本文來源:創業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0

基金業回報不及存款 23家基金公司空吃管理費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5/5NNTAzXzQ0MDg5NQ.html

編者按:1998年3月,老三家基金公司國泰、南方、華夏基金公司相繼開業,公募基金業的歷史開啟,至今,基金已然走過十四年風雨歲月,在此期間,基金業從零發展至規模近3萬億,並成長為資本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

基金行業的飛速發展,無疑得益於全國數千萬基民的信任與支持,但是基金業十多年回報給基民是什麼?

可 供統計的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時間裡,基民在偏股型基金上的累計投入就高達6.3萬億元,但是11年的時間裡,扣除各項費用後,該類型基金為基 民實現的回報只有區區754.54億元。基民的回報微薄的同時,基金公司股東的回報卻相當可觀,11年來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費高達1646.56億元,但 已有的67家基金公司的總註冊資本只是104.9億元,以註冊資本計算基金公司的股東投入,已經高到十數倍。

基金業肥了公司,瘦了基民。

 投資者曾經一度對基金趨之若鶩,2007年基金銷售最火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基民找關係託人買基金的離奇案例,但不知從何時起,基金公司和基民關係出現了變化,甚至開始走向對立面。被詬病最多的是,在基民巨額虧損的時候,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規模卻基本不受影響。

那麼11年間,基金總共為投資者賺取多少錢呢?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11年時間裡,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共計為投資者賺取利潤3034.52億元,平均下來每年尚不足300億元。

偏股型基金收益跑輸存款利息

偏股型基金(以股票投資為主的基金)毋庸置疑是各家基金公司的拳頭產品,然而,11年間偏股型基金並未分享到市場上漲的一杯羹。雖然不少偏股型基金經歷了2007年千載難逢的大牛市,但是把視線拉長來看,偏股型基金收益情況並不樂觀。

好 買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1年9月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設立算起,一直到2011年12月,中國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成本約為6.30萬 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扣除其間退出的市值約5.24萬億元(贖回金額+分紅,分紅按全部轉為現金計算),基民的淨投入成本為1.05萬億元左右。 而截至2011年12月底,偏股型基金的總市值(期末資產淨值)為1.24萬億元,總市值與總成本之差即為基民的總投資利潤,約為1900億元。然而,按 偏股型基金認購、申購、贖回分別為1.2%、1.5%和0.5%的費率測算,投資者支付了1145.45億元(最低認購金額計算)。

所以扣除手續費之後,基民的總收益只剩下754.54億元左右。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投資者為偏股型基金支付的費用為1145.45億元,而最終落得的收益為754.54億元。

此外,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測算顯示,偏股型基金的規模在近5年的時間內取得了明顯的擴大,大部分的利潤也是在此期間獲得的,如果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平均下來的年收益率只在1%~2%之間。

「平均下來年收益在1%~2%之間,這一水平明顯比不上銀行存款,而更趕不上近幾年來日益高漲的CPI,可見投資者持有的偏股型基金連最起碼的保值都未達到,更何況升值,」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員告訴記者。

超三成基金公司空吃管理費

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其投資能力自然應高於常人。然而,梳理2011年年底之前成立的60多家基金公司發現,超過三成基金公司使得投資者顆粒無收。

記者統計,去年年底64家基金公司中,共計41家基金公司為投資者帶來了正回報,另有23家基金公司出現虧損,尚未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

具 體來看,華夏基金為基民帶來的回報最高,逼近500億元,這一數據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佔所有基金公司總回報的16%;居其後的為易方達基金,11年間為投 資者賺錢大約355億元,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分別為基民獲得回報321.5億元和211.24億元,排名第三和第四位。這四家為投資者帶來回報最多的公司 合計回報達到1382.17億元,貢獻了行業總利潤的近乎一半。

除此之外,富國基金、銀華基金、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國泰基金、工銀瑞信、長盛基金、鵬華基金、華安基金、海富通和建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為基民帶來的總回報均超過了100億元。

「基金公司帶來的總回報首先是和總體規模這一基數有關係,其次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密不可分,」一位第三方分析師向記者解釋。

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給投資者虧錢的基金公司共計23家。其中中郵基金和光大保德信首當其衝,成為虧損額度最大的兩家基金公司,帶來損失均超百億元。

中郵基金從2006年開始管理基金產品,截止到2011年底,六年時間中郵基金虧損高達224.16億元,縱然如此,該公司累計提取管理費超過29億元,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總管理規模近250億元。

虧損額度居高不下的還有光大保德信,該公司2004年開始管理基金,8年間共提取管理費22.69億元,但其累計使得基民財富縮水逼近173億元。

除此之外,長信基金、華商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萬家基金等給基民帶來的虧損也超過50億元。小基金公司中天治、泰信、東吳、益民等基金公司同樣出現虧損,並未給投資者帶來正收益。

6000點套牢眾基

提及基金業的第一次飛躍,2006年、2007年是不能繞過的,隨著大盤上攀至6000點,基金業迎來了爆髮式增長。基金業資產規模從2006年底的不到9000億狂增至3.32萬億。

然而,牛市的瘋狂則是投資者的悲劇的開始。2007年,基金市場異常火熱,誕生了數隻巨無霸,而至今無數投資者仍被套牢。

當時的基金銷售人員和如今不能同日而語,說彼時基金公司處於甲方地位並不誇張。新基金發行之際,一度出現排長隊買基金的盛況,基金採取比例配售的方式來解決超額認購為常態,當日售罄同樣屢見不鮮。

然而,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無數基金在當時釀造了悲劇,其中尤以中郵核心成長為甚。

2007 年8月13日,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發行。當時A股市場人氣爆棚,中郵系已經管理的產品——中郵核心優選基金領跑同類基金。在如此火爆人氣和業績示範效應之 下,中郵核心成長首發當日已超過基金募集規模上限150億元。時隔一個月,中郵核心成長打開申購,短短4天內,規模增加251億份。然而再隔一個月,大盤 觸及歷史最高點6124.04點,隨後步入了漫長熊途,各股票方向基金也開始大跌之旅。時隔5年之後,中郵核心成長目前的淨值為0.4923元,淨值折損 超過一半。至今年一季度,該基金份額為292億份,5年間,已經割肉離場的基民帶走了100億份規模。

同年發行的新基金南方隆元產業主題、光大保德信優勢配置、泰達宏利市值優選、華富成長趨勢、廣發大盤成長混合等多只基金目前淨值下跌幅度仍在30%以上。

2007 年大行其道的還有QDII基金,彼時投資者對於QDII熱捧不亞於A股基金。首發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當日吸引千億元資金認購,創下國內基金史上多項紀 錄的盛況。隨後的幾隻QDII基金同樣承接著市場的火爆人氣,繼續大受追捧。然而,滿載期望和夢想揚帆出海的QDII基金至今仍舊套基民無數。如今,上投 摩根亞太優勢淨值跌幅超過50%,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兩隻基金的淨值跌幅也均在40%左右。

「市場遇到大牛市,投資者已經失去了理性,而此時基金公司抵制不住擴張慾望,瘋狂的規模裂變最終套牢投資者無數,回頭看,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一位基金業界人士如是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9

硅谷風投教父:投資Yahoo400萬 取得40億回報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8437/
5月21日,硅谷風投教父邁克爾·莫里茨宣佈將因病隱退。莫里茨當過記者,寫過喬布斯的早年傳記《小王國》,後加入紅杉資本,主導投資了 Google、YouTube、Yahoo和Paypal等著名科技企業的投資。「他在Yahoo投資400萬美元,取得約40億美元回報。」

5月21日,紅杉資本著名投資人邁克爾·莫里茨(Michael Moritz) 宣佈將因病隱退。這一消息在硅谷引起轟動。

邁克爾·莫里茨曾是《時代》週刊記者,寫過喬布斯的早年傳記《小王國》;後加入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主導投資了Google、YouTube、Yahoo 和Paypal等著名科技企業的投資,成為硅谷叱咤風雲的風投教父。

5月,在寫給紅杉資本投資人的信中,邁克爾·莫里茨如此表示:「醫生診斷,這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雖然可以控制,但卻無法治癒。我被告知,我的生命質 量可能會在未來5至10年內下降。」 因此,莫里茨決定退出紅杉資本的日常運營。莫里茨還表示,未來,他每年將花三四個月時間離開硅谷,追求其他愛好。

「他在Yahoo投資400萬美元,取得約40億美元回報。在Google投資1250萬美元,獲利約50億美元。」2011年4月7日,《福布 斯》發佈了「十大頂級風險投資家排行榜」,邁克爾·莫里茨排名第二。他的個人財產已超過13億美元,是少數幾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家之一。

蘋果的歷史學家

如同許多美國最有活力的企業家一樣,莫里茨也是移民。

1954年,邁克爾·莫里茨出生於英倫小島,在英國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他在牛津大學的基督教會學院獲得歷史學位,此後離開英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歷史。

他說:「那是70年代中期,整個英國似乎捲入了一場罷工的狂潮,未來慘淡無光。所以我決定去美國,沒想到後來居然在那裡呆了30多年。」憶起他的學生生涯,邁克爾·莫里說道:「我的歷史學士學位已經成為歷史。我更希望我能再聰明一點,精通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

1978年,從沃頓商學院拿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邁克爾·莫里茨並沒有馬上投身銀行業和諮詢業。他在《時代》週刊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專門報導硅谷新聞。

1982年2月15日,《時代》週刊的封面刊登了史蒂夫·喬布斯和蘋果II 型電腦。這篇報導正是出自年輕的記者邁克爾·莫里茨。幾個月之後,喬布斯將莫里茨帶到了蘋果公司內部,讓員工給他演示各種開發中的先進功能:「邁克爾會成 為我們公司的歷史學家。你們要把他當做一個團隊成員對待,任何事情你們都可以告訴他。他將記錄我們的故事。」從此,史蒂夫·喬布斯給予了他不受限地接近蘋 果公司所有方面的自由,這是前所未有的。喬布斯之所以如此罕見的開放,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將設計出首台接近靈魂的電腦—— Mac,他希望有人記錄這段歷史。

那年年底,蘋果公司內部開始風傳,喬布斯將會成為《時代》年度人物。莫里茨也到蘋果公司,為年度人物報導進行了一輪補充採訪。但是結果卻大大出乎意 料,「電腦」當選了1982年年度人物,而非當年27 歲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時代》週刊還在封面文章裡寫道:「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這場變革中獨佔鰲頭。」

這次出乎意料的原因在於,在採訪中,莫里茨聽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喬布斯有個私生女,且不願承認她。1983年1月13日,作為《時代》週刊駐舊金山站站長,莫里茨在《時代》週刊中對喬布斯作了人物特寫。這篇文章中,莫里茨首次曝光了他在採訪中的發現。

莫里茨寫道:「在寂靜的山林中,喬布斯和一個姑娘度過了整個夏天。臨分手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但喬布斯否認自己是孩子的父親,也不願提供撫養費。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姑娘和蘋果公司寄予重望的電腦擁有同樣的名字:麗莎。」

這篇報導激怒了喬布斯。他看到莫里茨的人物特寫之後,在公司內宣佈:「誰再跟他說話,就會被當場開除!」從此,喬布斯決意向所有記者關上心門。那之後的二十多年,喬布斯幾乎沒有為任何媒體人提供過同莫里茨一樣的待遇。

但這段採訪經歷還是成就了莫里茨,他依據那些採訪素材,寫了一本關於喬布斯的傳記《小王國》。這部喬布斯及蘋果公司的傳記奠基之作,在Macintosh(簡稱Mac)上市之後出版,記錄了喬布斯早期不為人知的創業歷程。

因為這本傳記,莫里茨一度被譽為「蘋果史學家」;因為這本傳記,莫里茨與喬布斯交惡;也因為這本傳記,莫里茨結識紅杉資本的創始人唐·瓦倫丁,並加盟這家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成為全球公認的「風投教父」。

2009年,莫里茨重新修訂出版了這本傳記並命名為《重返小王國》。在增補的部分,莫里茨回顧並分析了喬布斯被驅逐、流放、回歸、復興的整個歷程。 莫里茨說:「很遺憾,我沒有嘗試修補我和喬布斯的關係。如果當時我處在喬布斯的位置,我的反應可能和他一樣。很難說我和史蒂夫當時誰更憤怒。但我認為,那 件事情永遠地改變了喬布斯和媒體業的關係。」

硅谷的風投教父

《小王國》出版後,邁克爾·莫里茨辭去了《時代》週刊的工作。1986年,莫里茨作為三位發起人之一,加入紅杉資本,並先後發掘了Google、YouTube、Yahoo和Paypal等知名科技企業,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了硅谷傳奇。

許多人把邁克爾·莫里茨看作是一個寂寞的人。「因為他領先大家太多。」1995年,當大多數人都未曾料到互聯網公司會成氣候時,邁克爾·莫里茨帶領 紅杉資本投資了雅虎。那時的雅虎,還處在僅有兩個創始人的初創期,工作室內黑天昏地,滿地都是比薩盒,中間點綴著一部電話機。高爾夫球棒倒在角落裡,整個 屋子連張椅子都沒有。「那裡真的可以說是狼藉一片,我覺得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大概連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了。」莫里茨回憶。

後來,在紅杉的帶領下,雅虎從一個分類信息檢索頁面變成了門戶網站,最終成為首個網絡上的媒體帝國。而紅杉投資的400萬美元,則獲得了約40億美元回報。

4年之後, 他帶著同樣的遠見投資了Google。這次,他將1250萬美元的投資,變為了約50億美元的利潤。

當時,Google僅僅成立3年,雖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但廣告收入並不多。邁克爾·莫里茨則表示:「在最初的時候,收入都是一點點慢慢來的,就好像下雨,先飄幾個雨點,然後才是傾盆大雨的真正來臨。」 他知道谷歌擁有市場上最好的搜索技術,也具備了各項必要條件。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在他的預想之中。

這些年來,莫里茨一直是Google 的董事會成員,幫助Google 從一個在乒乓球檯上舉行會議的公司成長為全球營收超過100 億美元的知名企業。

作為一名風險投資家,邁克爾·莫里茨具有專業的經驗,以及多年來沉澱下來的謙遜、警覺和睿智。雖然為人謙遜、寡言少語,但莫里茨從未喪失直面事實真 相的銳氣。2008年5月,金融危機期間,在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年會上,莫里茨當著台下700多名同行和媒體,直吐真言:「這行業太浮誇,太傲 慢。」他希望同行們能「直面真實」,「在面對比我們更加勤奮刻苦的創業者時,少一些架子,少一些不必要的裝神弄鬼。」

邁克爾·莫里茨說:「史蒂夫·喬布斯曾對我說,如果你對於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就絕不要參加會議,也不要打電話。紅杉資本公司的創始人唐·瓦倫丁則告誡我,要憑自己的直覺去做事,這樣可以防止你落入傳統的刻板的思維模式,也不會因此想要取悅別人。」

「但是,我獲得的最好的建議來自比爾·迪得斯。大學畢業前,我一直嚮往在倫敦新聞界工作。我去辦公室拜訪比爾那天,天下著雨。他說,要是他處於我那 樣的境地,他就會去美國。這番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此後,我下定決心去美國。那時,我甚至無法從地圖上找出加利福尼亞州,對於那種被稱為風險資本的東 西,我當然一無所知。現在,我已經在硅谷工作了30個年頭。」

熟悉邁克爾·莫里茨的人都知道,他從來都不是為了錢而拚命工作。曾學過7 年歷史,當過記者和作家的他,對書有著深深的眷戀。莫里茨的妻子哈里特·海曼是一名小說家,他們有兩個孩子。「我妻子稱呼我為『書痴』,」在一次訪談中, 莫里茨這樣說道,「一本書一旦被帶到我家,那它肯定會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一個永久性位置。因為我從來都舍不得扔掉哪怕是其中一本書,於是慢慢地書就積累得 越來越多,好比沉澱物慢慢累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56

政府vs市場:回報遞減機制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7/blog-post_19.html
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任何方法,都有失效的一天。

貨幣及財政政策也是一樣。

2008年,後政府為何防止經濟及金融市場回落,紛紛大幅度地使用貨幣及財政政府刺激經濟及市場。然而,這些財政策略只惠及了一部份的企業。能依靠這些政策的,還算戰戰兢兢地過了幾年。不能惠及的,就已開始飽受經濟及市場萎縮帶來的痛苦。

大量的貨幣供應,帶動著一些穩定的現金流股。2688,823這類,不受經濟打惠,又能受惠於流動性。也有一些受財政刺激的股份,都紛紛隨著中國的政策而起舞。順之則生,逆之則亡。

時間到了2012,貨幣政策已經彈盡糧絶,面對著回報遞減的硬道理。

時間到了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要思考本質性問題,去決定方向了。

2008年破壞的,是由歐美消費經濟,中國新興市場為供給的經濟模型,配合大量金融創新所推動的房地產及金融產品市場,去支持貨幣擴張。2008至今,政府做的種種政策,除了救市,在改革全球經濟模型中,是否成功呢?

問題:
1歐美是否有辦法增加就業,建立本土的地區經濟循環?
2中國是否能夠改變結構,提高消費?

面對,政府做了些什麼。他們真的自己淘錢去創業就業,創造消費。市場反彈,經濟穩著了。問題是,這幾年社會怎樣了?窮人及中產的日子過得怎樣?

因為貨幣政策的大肆擴張,刺激著商品、房地產及資產價格的急升,不利經濟回復及消費心理。社會仇富,經濟呆滯,炒樓成了唯一勝出之道,甚至成了婚嫁條件的現象,也是合乎情理。問題是,房樓也離不開回報遞減的限制。

經濟需要窮人及中產去帶動才有活力,有錢人的資本遊戲才玩得下去。社會->經濟->市場,才是市場的力量所在。現在卻是單救市場,托經濟,忽略視會。


政府的力量大,還是市場的力量大呢?房價回跌,經濟虛穩破壞,壞賬浮現,信心崩壞,可真的需要”絶招”才能救得來呢,同時要確認政府能夠及市聯手反應才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1

分享: 資本回報的黑夜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07/100434309.html

「美國金融危機後,美股基本恢復,中國A股反而跌得這麼慘?」這是筆者今年以來最常聽到 的疑問。中國上證綜指與美國標普500指數都在2007年10月觸頂。經過近五年的調整,標普500指數僅較峰值下跌了10%,上證綜指卻跌去了65%; 美國GDP年同比增幅從3%深跌後回升到2.2%,而中國經濟增速幾乎攔腰截斷,GDP年同比增幅從15%跌至7.6%。這是何故?

  中美經濟就如鏡像。

  過去十年美國經濟增速高漲主要受房地產等不可貿易部門的拉動,需求未拉動國內產能快速擴張,更多拉動了對國外商品的需求。當時私人部門對設備和 軟件的投資增速在最高時僅達到10%左右,較前一個週期頂峰增速低5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也較前一個週期高峰時低5個百分點,失業率卻降低至4.5%左 右,接近前一週期的最好水平。收入的分配偏向於居民而非資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大幅增加。

  中國的經歷恰恰相反:外需快速增長,製造業產能急速擴張,央行調查的5000家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餘額增長速度翻倍上升,從2002年的約5 %-6%到2007年提升到13%-14%。但在產能快速擴張的2006年至2007年,勞動力市場的平衡未被打破,求人倍率一直穩定在 0.96-0.98,居民收入上升速度低於GDP增速,收入分配有利於資本。期間中國國際收支巨額盈餘,由於實際執行以國際收支盈餘為抵押的貨幣發行制 度,造成貨幣超發嚴重。過剩的流動性帶來估值推升。期間標普500指數上升了90%,而上證綜指飆升了360%。

  「福兮,禍之所伏」。總需求熱潮退去後,一切開始逆轉。總需求大幅下降,中國企業營收增速下降,產能成為累贅,特別是在2009年大規模經濟刺 激後,2011年製造業產能的加速擴張,加劇產能過剩的程度。同時,勞動力市場趨緊,求人倍率達到1.05以上,收入分配格局開始有利於居民而不利於資 本。國際收支盈餘快速消失,流動性由過剩到緊縮,估值水平顯著下降。所有支持中國股市的因素全部轉為負面。

  而美國方面的因素開始變得積極。GDP溫和回升伴隨經常項目赤字縮減至最多時一半的水平,這意味著總需求的回升更多拉動了國內生產部門,工業部 門的產能利用率回升至上一週期頂峰時的高水平,而失業率還在8%-8.5%的高位,意即分配格局有利於資本,資本回報提升很快,同時又有外部資金回流,股 市自然大好。

  以此邏輯解釋中國股市的糟糕表現,可以看出股市大跌並非預示著中國經濟將崩潰。中國經濟的前景如何?資本回報是否已經觸底?

  當前中國經濟有兩個方向可選。如果採取加大政府投資維持經濟增速穩定的政策,這需要政府主導投資由目前10%-15%的增速上升到 25%-35%的高水平,以彌補民間投資增速的下降。這意味著政府必須執行第二個「4萬億」刺激計劃。這將使得政府資產負債表惡化,換來企業投資回報的喘 息空間。

  如果政策選擇對經濟下滑不作為,經濟將在去庫存的循環中完成去產能化的過程,這將導致企業減槓桿和銀行不良貸款劇增。前工業增加值增速、產銷率 均降低至2001-2002年的水平,利潤率還未下降至2002年的水平,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增速也較2002年高5個百分點,可見工業企業去產能化僅僅是 開始。可見中國產能週期的位置決定了經濟的調整尚未結束。

  最有可能介於以上兩種情景之間的情況,即政策有限作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中溫和下滑到15%-20%的水平,經濟增速可能在低位企穩,企業不是減槓桿,而是加槓桿,並越來越依賴於外部融資,分配結構使得債權人較股東更有利,債權類投資將較股權類更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30

年回報25%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9/25.html
2x% 年回報,是很多成功投資者達到的平均回報率。
究竟年回報25%有多難呢?

我們需要
1 Expected Value
2 根據kelly的落注比率


例子2:升幅20%, 跌幅10%, 勝負60:40
Expected value =  60% * 20% - 40% * 10% = 12%-4% = 8%
Position % = 60% - 40%/(20%/10%) = 60% - 20% = 40%

Trade Return  = 8% x 40% = 3.2%

如果一年要有20% , 究竟要多少次這種交易呢
(1+3.2%)^n = 1.2,  n = 7次

一年原來平均做7次這樣的交易就可以,而且每次資金只需40%
如果可以分散風險,用盡100% 資金, 一年只需交易3次就可以了.


然而,實際上為何只有很少成功的投資者能做到呢?
1Expected value不夠
隨著股價的上落,Expected value及勝算也在跳動。
基於平日Expected 及勝算也小, 其實不宜100%投入, 長線投資適宜等待機會出現.
當機會出現時,可以根據Kelly,重拳出擊。
如果短週期的kelly行得通, 平日也可以用Kelly打遊擊.
2落注太大或太少
落注太大或太少, 根據Kelly都會減慢回報率.
落注太大, 更會增加Drawdown及Risk ofRuin的機會.
落注太少, 則組合大部份時間也是現金, 減低資金週轉的效率.

賺20%的機會, 可有10%的Stoploss, 較勝算, 現在市場上可不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59

不要指望超額回報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298922
曾經讀過《證券市場週刊》編寫的《鵬華傑出投資者文摘》,這本書精選了10多位頂級的價值投資者。這些能夠進入「傑出投資者」行列的基金經理,他們當中最 高的年均收益率是格倫·格林伯格創造的,20年中為22.5%,最低的是約翰·赫爾曼,10年中為8.19%。其他的比如塞思·卡拉曼、布魯斯·伯克維 茨、戴維·德瑞曼、馬丁·惠德曼等均在13%-18%之間,10多位頂級的價值投資者年均收益率總體平均在10%左右。

      或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一年裡我只要兩個漲停,同樣也可以進入「傑出投資者」行列。但是許多事情往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傑裡米·西格爾教授曾 實證從長期來看,美國股市的收益率在扣除通貨膨脹以後為5%~6%。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例,在1978年到1982年的四年時間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 數一共上漲了28.6%,平均每年漲幅7.15%。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平均漲幅一般應該是每年9%-10%。因此,如果投資者在管理他們的投資組合 幹得不錯,應該可以獲得每年12%-15%的復合投資回報率。

      過於追求股票高回報可能得不償失,因為這將把自己置於錯誤的思維框架中。不少人就是這樣,往往過於注重短期內的相對收益,卻忽略了長期視野下的絕 對收益。賈森·茨威格指出,執迷於不切實際的高額回報並不只是一種沒有害處的童話。它讓很多人持有現金太少,以為市場會讓他們翻身;讓另一些人追逐不能夠 持續的熱門股。帶著這種童話般的期盼,不管是你自己投資還是在投資顧問的幫助下投資,到頭來將是晚年生活捉襟見肘,並且還要多發揮幾年「餘熱」,而不是早 早退休頤養天年。

      投資需要正確的態度,它不僅表現在買賣證券的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投資回報率的期待上。投資如同做生意,賺錢的方式是不均衡的,有些年度會賺得很 多,有些年度卻沒有。關鍵在於保存資本,而不是勇猛出擊。表面上「高回報」似乎是一個相當簡單的事情,而事實上試圖達到這個目標而失敗的人比例是相當大 的。因此格雷厄姆提醒我們不要指望超額回報,除非你完全知道你所擁有的私營企業證券的具體價值是多少。他警告那些企圖打敗市場或挑選贏家的投資者,「無論 是在華爾街或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可靠的迅速發家致富的秘訣。」

      「不管資本的多或少,如果人們看待股票交易時,只期待他們的資金能有每年12%的回報率,而不是每週50%,他們應該會有較好的長期表現,」查爾 斯·道很早的時候就這樣寫道,「每個人都知道在打理個人的事業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一個人平時能謹慎而仔細地經營店舖、工廠或是房地產公司,卻似乎總是認為 投資股票時就應該採取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法。這真是太離譜了。」甚至連巴菲特也把資產回報率的目標定在了每年15%以下。對於他而言,超過這個數字的部分 就像蛋糕上的奶油。當然,巴菲特蛋糕上的奶油多得像山一樣。那是因為他在工作上花了許多努力的結果。即使在累積多年經驗和成功之後,他仍然把購買股票的目 標定在獲得實實在在的安全邊際上。

      有人問查理·芒格先生期望在許多年後獲得7%-10%的年回報嗎?可否接受回報率低於以往的成績?芒格回答,如果能夠得到稅前10%的利潤包括分 紅,他會很開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有利潤回報的。如果有100億,5%就是5億。如果加倍就是3.25億。這比1%的20%還少。但是他需要的是獲 得合理的回報,而不是獲得暴利。芒格假設了一個場景,有人知道有一個鐵板釘釘沒跑兒的機會可以帶來12%的復合年回報。現在,假如這個機會放在這個人面 前,但要求這個人從此不再接受別的賺快錢的機會,那麼這個人包括其他的大部分人肯定是不願意幹的。芒格先生認為,從理智的角度來思考,一旦一個投資者找到 了一件運行良好的機制能致富,卻還非要在意別人賺錢比你快,這簡直就是瘋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總是幻想著超額回報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84

低風險高回報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d6.html

市場上流行著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高風險高收益。言下之意即是低風險低回報,風險與收益相對應。事實卻相反,股票市場不但存在著低風險高回報的情況,而且這 種盈利模式是可持續並十分確定的,這就是巴菲特所推崇的以合理或低估的價格買入優質企業,然後長期持有,長期回報比那些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更高。而高風險 高回報策略的高收益常只出現在單次的操作中,拉長看完全不是一回事。

    長期看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帶來的總體回報不見得高,而且可以說一定不會太高。高風險投資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一次失敗就足以抵消很大一部分回報。如果使用分 散投資的策略,則結果一樣,失敗部分的虧損也會大幅侵蝕成功部分所帶來的回報。巴菲特的策略是找到確定性很高的企業,保證每次投資的成功率,同時由於所選 擇的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行業具有增值空間,因此其長期成長的空間是巨大的,所帶來的回報也會以十倍計算。使用這種策略風險極低,而長期回報率極高。仔 細分析這幾年過山車式行情中各種類型股票的總體表現,同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巴式投資不是最快的方式,但卻是風險最低、確定性最高卻收益巨大的投資策 略。

 

梁軍儒201210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13

投資回報重要因素分析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07.html
做了一個表, 希望看看投資回報跟時間、本金及回報率的關係。

表中用複利率作了35年的回報計算, 假設每月投資一個特定金額, 以一千萬作為投資目標。





從表中看到複利的威力, 只要每月投資數千元, 二三十年後可以有一千萬元身家, 現在細心看看什麼對這個複利起最大作用。

先看看每月以5000元作投資, 10%, 12.5%, 15%的回報率可做成一千萬的時間分別是30年, 26年及23年, 可見幾個百分點會令投資達標期減少幾年。

其實這個因素並不是止凡希望研究的, 因為作為投資者, 一定希望令每個投資的回報率最大化, 所以它重要與否都不會使投資者考慮把它降低, 難道有15%回報不取, 反而找5%回報的投資嗎?

我最希望研究的是本金對投資達標期的影響, 看12.5%的回報率, 每月投資3000元的達標期是30年, 我們可否倍大本金, 令達標期減半呢? 看看7000元的達標期是23年而並不是少於15年, 每月的投資本金倍大了, 但投資達標期只是縮短了幾年而已。

再看看每月投資7000元, 到了第15年時大約有370萬, 不足用每月投資3000元到了30年時1000萬元的一半, 這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

時間對複利的重要性比本金大很多, 二三十年後, 無論每月投資是3000元、5000元或7000元, 達一千萬的年期只相差幾年而已。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共識後, 應該做的就是在投資以外好好利用我們的本金。

分析後, 我認為要做到最好的投資效果, 首要的是將回報率最大化, 保持長遠的投資期, 但不一定要將投資本金最大化。

舉例說, 如果你每月可以儲蓄7000元作投資之用, 但因為要省下這7000元會令你的生活質素大打折扣的話, 是否值得呢? 相反, 如果每月只省下3000元作投資的話, 多了的4000元可以大大改善閣下的生活質素的話, 後者會比較可取, 因為大家擁有一千萬的時間只差幾年而已, 但在這二三十年來的投資期內, 大家的生活質素相差甚遠。

投資是長時間的比賽, 與此同時, 人生不是只有投資, 所以不應將一切東西都押上去作投資, 投資本金跟生活質素之間應取一個平衡點, 少了一點儲蓄不會令做千萬富翁的路增長很多, 但卻可以令人生增添很多色彩, 所以要有效地運用每一蚊, 不要做守財奴。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5-7

後記
 

回看這一篇文章, 分析結果的重點是定額投資的本金並不是致富速度的關鍵, 所以可以在投資理財習慣跟享受人生之間取一個平衡。

事隔4年多, 回想自己的生活都很平淡, 並不太多采多姿, 但這正是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 我想我拿這個平衡點拿得算是不錯。而我對別人的平衡點拿捏得好不好也絕少評價,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最多傾談時把人家的價值觀套到自己身上想一想, 「如果是我又會唔會買呢個野呢...」

我發現身邊朋友的玩意, 我大都興趣不大, 人家問我平日休息做什麼時, 運動、看書、電影。書可以到圖書館借, 但我會選擇到書局買, 買下儲下, 家中已經幾百本書。電影可以買DVD, 甚至上網睇, 但我選擇經常到戲院看, 還要買爆谷零食入場享受。嚴格來說, 這些都是可以省下的金錢, 但我不會, 可能這就是我的平衡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