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Yes We Can 蔡東豪

2008-11-13  NextMagazine


過 去一週,我身心被兩件事深深吸引︰奧巴馬當選和毅行者。我屬於政治浪漫派,相信政治領袖可改變很多事情,包括造就更美好世界,我信奧巴馬擁有偉大領袖的質 素,他將會改變世界的政治、人文、環境面貌。我至今未忘奧巴馬今年夏天在德國的演說會,有逾二十萬人出席,當時他只是美國總統候選人。至於毅行者,我對它 的着迷,推動我寫一本關於毅行者人與情的書。當奧巴馬硬碰毅行者,這星期本欄沒可能有其他題材。本文章我特別送給精電的同事。

今年是精 電第三年派隊參加毅行者,我屬於B隊。去年B隊隊員Maggie在今年初結婚後退出,餘下的隊員Tommy墮入愛河,跟女友難捨難離,每次操練完畢要立即 交人,他看似身心俱疲。Nelson經過一年的河源美食,肚皮脹了起來。我的狀態算較穩定︰沒有女朋友,身形沒變樣,只是年紀大了一歲。B隊狀態七零八 落,不被看好,但新加入的隊員改變了一切。

新隊員是TC周達智,他是拙作《毅行者》其中一章的主角,訪問做了兩年,做到書都出版了,仍未做完。TC是「超級毅行者」(18小時內完成),近幾年退居幕後做支援。TC願意出山,明顯是想幫我們達成24小時行完的願望。

毅 行者賽例是48小時完成100公里路程,今年的冠軍隊伍不用12小時就完成全程,可是47小時30分到達終點大不乏人。由12至48小時的光譜上分布着不 同類型隊伍。我屬於認真、肯俾心機,體能普通,不能付出太多時間操練的參賽者,過去幾年我曾參加過的隊伍的平均完成時間是30小時。在客觀環境沒有明顯改 進下,怎樣由30小時變成24小時?

24小時這目標是我們半開玩笑定下來,無人深究怎樣才能達標。TC參與過我們幾次操練後,認為我們有可能做到,我們開始對自己改觀。有了目標後便開始訓練紀律,不再七嘴八舌、各師各法。在出發點的精電B隊,信心十足,目標是24小時。Yes We Can。

今 年毅行者天氣之熱是往年少見(衷心希望奧巴馬正視Global Warming)。經過西灣山和雞公山,精電B隊的表現潰不成軍,TC賽前吩咐我們不准戴手錶,用心用腳來量度時間。到了水浪窩,我偷偷問了時間,我們比 預定時間慢了40分鐘,我知道餘下賽程不用再問時間,行得完也是一種成就。

TC賽前提醒我們要留前鬥後。大多參賽者頭段心情興奮,走得太快,後段失去戰鬥力,最後一拐一拐捱過終點。神奇地,入夜後天氣轉涼,我們的身體和信心開始恢復。前段我們沒有跟天氣硬碰,保留能量,狀態漸入佳境。

今 年毅行者我學到一句終生受用的說話,是TC提醒我們︰「疲倦,都可以行得好快。」這句恍似「廢話」違反邏輯︰我都好想行得快,但做不到。在訓練期間,TC 跟我們說大家已倦,但速度其實很快。我們開始相信他這句話,也開始相信自信和紀律,疲倦身軀不是障礙。Yes We Can。

「疲倦,都可 以行得好快。」這句話充滿戰略和哲理。邏輯告訴我們,人疲倦便會拖慢腳步。毅行者根本並非完全符合邏輯的事,不要說行30小時,對普通人來說,要企或坐 30小時也不容易。「邏輯」由誰定?挑戰邏輯可能有意想不到結果。例如說留前鬥後,要做到談何容易,可是長途賽往往在最後一段路程決定勝負。在長跑比賽, 最後一圈被人過頭的選手是沒可能勝出,原因除了是被對手的速度擊倒,更重要是信心崩潰了。我們參加毅行者只跟時間競賽,但假如可在後段保持速度,信心便得 以保持。逆境中勝出的原因是靠全程維持自信和守紀律。精電B隊最後達到24小時目標;第九段和第十段(路程20公里)時間是3小時8分,比去年快1.5小 時。

24小時行畢全程這目標終於實現,令我有很深感受,藉此經歷寄意給全體精電成員︰「經濟差,生意都可以做得好。」這句 並非廢話,此時大多數企業在抱怨和擔心,能走出困境將會是有自信和守紀律的一小撮企業。公司現有生意難免受影響,趁對手失去焦點的時候,正是我們表現身手 的機會。現有10元生意明年可能變成8元,我們佔市場份額有限,假如可從外掙到3元新生意,增長算是不俗。我相信公司身處的行業整體不會萎縮,短期挫折不 應打擊大家的自信和紀律,我們怕什麼?

Yes We Can。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0

CAN SLIM 強勢股所具備的基本條件 goldone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515


前三篇文章提到CAN SLIM投資法中關鍵點的應用,不過仍然只屬於技術層面的研究,實際操作上仍顯不足。

在升市裏,要提高捕捉到每次最少15%以上的升幅機率,還需要基本分析的幫助。網友見到「基本分析」四字不用害怕,因為 O'Neil 已經為了大眾提供了清晰的選股框架,簡單易明,只要你肯花少許時間做功課,多加練習吸取經驗,人人都做得到。

究竟甚麼是強勢股呢?就是乎合"C" "A" "N" "S" "L" "I" "M" 的七個法則:

「C」urrent quarterly earnings per share - 每季度每股純益成長率必需達到 20%+

「A」nnual earnings per share - 年度每股純益成長率,在近三年必需達到20%+,在成長大勢上,如果在三至五年內,每股純益成長率是「一年比一年高」的話,更屬佳品

「N」ew Things - 即新發明 / 新產品 / 新需求 / 新管理方式,造成供不應求,新收入源源不絕,股價自然水漲船高。

「S 」hares outstanding:股票流通規模要屬中小型。這是因為明日之星,多是由中小型公司成長而來,由於管理優異,機構投資者便會鯨吞優質成長股,由於股票流通不多,造成供求失衝,形成股票颷升的現象。

「L」eaders:只選擇升勢領導股,而放棄買入弱勢落後股 (不要便宜貨)

「I」nstitutional sponsorship﹕強者就是機構投資者,颷升現象就是他們鯨吞股票所造成。不過要避免「人多擠逼」的股票,如果一隻股票已經有非常多個機構投資者持 有,那麼還會餘下多少強者能夠鯨吞股票,造成供求失衡的颷升現象呢?所以,當人人都說買某某股票會發達的時候,人人都買入了,還剩下多少需求的力量呢?

「M」arket﹕只有大市有運行,股票才有運行。熊市裏不是買入股市的時機,只宜觀察那一隻是強勢股

------

當網友選股的時候,所選擇的公司,符合得越多以上CAN SLIM的條件,越容易成為颷升股。經驗所得,不用100%跟足以上要點,在於盈利考慮方面,如果你有把握公司未來連續兩年都會有優秀的增長表現,已經可以取代「C」同「A」,當然,當中盈利水分越少越好。

例如筆者2010年的股票組合中,1177、829、906、590就是運用類似CAN SLIM選股法選出來的,當中亦有不少失敗例子,例如勝利管道、金鷹商貿、玖紙等等,不過,由於嚴守止蝕法則,因此組合表現仍然不錯。

 

在2009年中,之前仍然是「死牛派」的我,盡棄國壽 (~34,成本28) 中移動  (~75,成本90) ,決心絕地反擊,先後採用同樣方式,靠買入京信國藥新奧建行食大浪 (網誌有記錄,當然有很多錯誤的買入決定,但肯止蝕),五個月內收復失地,而且有可觀的利潤。假使我仍然是「死牛派」,今天,國壽依然是36.45元,中移動是75.35元。

只要你下定決心去試,一定都可以

(** 後記:小弟的國壽與家人的中移動,就是於2007至2009年初兩年半間,採取「捨身式無懼股災價值投資平均買入法」而累積的,為數不少,可是,兩年後平均價依是28元與90元,你看,買入股票的時機,對回報的影響多重要。因此,自己戶口的數字最誠實,不是高呼「乜乜股票十年後值一百蚊」就代表投資方法可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67

You Can Still Make It In The Market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you-can-still-make-it-in-market.html

又係時候推介第二季的投資好書。

今次推薦的是 Nicolas Darvas 的 "You Can Still Make It In The Market" --下圖,在五窮六絕的市況中,這個書名可謂應景:



看這本書之前當然最好先看完我在2009年第4季推介的 "How I Made $2,000,000 In The Stock Market"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926, 這本是今次推介書的上集。


這本1976年的作品 Nicholas Darvas 主要是透過敍述自己繼續用自創的 Box Theory 如何在50-60年代搵了$2M 、在1973-74的大熊市後,繼續贏大錢,以表示自己並非撞彩,自己所定的操作系統之重要性,以及歷久不衰。並藉此再解釋 Box Theory 的用法、持續有效性、以及如何切合市場的本質和實用性,並講及市場諸多普遍輸錢的錯誤以及股票市場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在 "You Can......" 一書中,作者把 Box Theory 稱為 DAR-CARD,不過都是一樣的,名稱並不重要。

此書其實很短,基本上英語水平不差的話,半天已可看完。以上兩書看似傻下傻下,但短小兼淺白,看完也有很大得著。比坊間大量超圾財經書藉,以及大而無當的 所謂經典有用得多。

以下是一些書中節錄,可供大家欣賞一下:

  • Stocks don't like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In some perverse way they have a habit of springing surprises and delivering a hearty slap in the face to anyone who is arrogant enough to think he has mastered them.
  • A business acquainance of mine once bought a stock at 18, saw it rise to 44, then drop to 4 and then rise to 17 and drop again. I have told him many times to sell at 17 -- after all, what is a loss of a point? But no -- he refuses to sell it until it reaches his purchase price of 18. He is determined to teach that damn stock a lesson and get even with it. He has now been holding it for ten years waiting for that opportunity! The stock's price is now 9 and it shows no sign of ever reaching 18.
  • Was the information true or false , reliable or planted, solidly based or completely unfounded? There was no way in which I or any other outsider like me could have found out with certainty. But I did not need to -- the behavior of the stock told me all I wanted to know.
  • I had no idea of course that the company was having troubles at its plant. My actions had been governed purely by the behavior of the stock in the market. I had behaved like an insider without actually being one!
  • A company may have the most wonderful fundamentals in the world, but if people do not buy the company's stock its share price will not go up one cent. Similarly, what is the point of buying a stock that is "cheap" if it then proceeds to get cheaper?
  • When you buy a stock keep in forefront of your mind, not the great killing you are going to make, but the possibility that your stock could drop 50 percent in value very quickly. Never ever let this happen to you. Set a stop-loss, even if only a mental one.
  • It is possible to misinterpret a stock's moves and end up picking a stock that does not behave as you thought it would. That can't be helped. There's no sure thing in the market -- that is why you must always have a stop loss.
  • You must have some system, some rules of behavior when you buy stocks. Any system is better than none at all. And everyone must include a stop-loss.
  • You must know your stock. By that I don't mean that you must know the company, its products, its history etc. I mean literally that you must know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ock you are buying, its idiosyncrasies, its moods, its mode of behavior. Some are slow, lethargic, and almost apathetic. Others are volatile, fidgety, and nervous and jump at the slightest happening.
  • I did not give up my daily routine of scouring the stock-market tables for promising stocks. I habitually spend at least half an hour a day doing this. I regard it as absolutely essential. It is only by such regular scanning of stock tables that one can train one's eyes to observe significant changes.
  • There's no sure thing in the market. Despite the most painstaking analysis, the most reliable information, and no matter how impeachable the source, stocks have the annoying habit of doing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you expect. The price of safety is eternal vigilance. You must keep a constant eye on your stocks.
  • You've got to keep an eye on your stocks -- hold on to them while they are rising, sell them if they decline badly, and never be married to a stock.
  • Not everyone is temperamentally suited to the stock market. Anyone who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devote some time to it is probably better off out of the game altogether.
  • When you realize that share prices are determined not by company earnings, dividends, assets, etc., as so many people fondly believe, but by investors' future expectations, emotions, sentiments, and even wishful thinking . A company in the red and with no earnings can thus find its share price climbing purely and simply because an improvement in its earnings is anticipated in the future, even though these expectations are never realized.
  • It is what the market thinks the share is worth and not its theoretical worth that determines its price. Whether the market is "right" or  "wrong" in its conclusion is irreleva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3

CAN SLIM 2012(三) goldone

http://goldone2011.blogspot.com/2012/03/can-slim-2012.html

CAN SLIM選股法則,"N"為「新」,可理解為股價上升(下跌)的新催化劑。

經數年操作,發覺推動股價上升的誘因,遠比書中複雜,嘗試歸類如下;

1) 新產品 - 例子如兩年前的Apple(iphone, ipad), Google, Amazon, 數年前的百度、騰訊等。要留意新產品需要是否強大,具競爭力,及最多人忽略的產品壽命等。

凡有革命性、需求大的產品推出,此類型的高增長公司,勢必昂貴,因股價在牛市反映極高增長預期,買入時要克服恐懼,只有限注投入,或是TA入TA出的方式操作。經驗所得,他們的升勢可能銳目,但實際對組合可能沒多大供獻,買入還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打亂操作節奏。

2) 新需求 - 公司提供的服務提升,又或是有新市場。服務提升的最佳例子為一年前的數碼通(0315)、和電(215);不少本港零售公司上年都有新市場的概念(自由行需求上升、公司往內地拓展等)。而內地同胞收入增加,多了過大海,也令近兩年的澳門股水漲船高。

跟「新產品」道理一樣,要推敲新需求的籌命,在數據反映真相前離場。從技術走勢、群眾狂熱程度、公司要員最近買賣紀錄等,有機會得出一點端倪。

4) 新概念 - 例如上年新浪(SINA)、優酷(YOKU),數據不堪入目,勝在有FB及微博無限概念,就能夠將股價不斷放大。當然,由概念變成實在,自然成為騰訊股王,但實際有多少概念不是虛幻泡沫呢?

此類公司不論大升大插都很驚人,買得多,要食驚風散;買得少,又是老問題 - 好睇唔好食。炒作概念股,可能用期權最好,正股... ...勸君留給高手吧。

3) 沈悶公司出現驚喜 - 一些令人失望,又或是增長從來沒給人期望的公司,突然出現增長亮點(或概念),又或是舊有瘕疵有解決跡象,都可能推動沈睡已久的股價。例如年多前的和黃 (013),3G失血改善,股價可由低位一口氣上升50%;中石化(0386)換CEO,有望提升營運效率,於大跌市至牛市初段表現頑強;甚至是廢到不堪 的中移動(0941),4G幻想可以抄完又抄等等;小型股 則想起兩年前的星島(1105),免費報令沈悶業務再現生氣 (當然今天則不行了)。

至於公用股重新出現增長動力,派息隨之增多,亦是股價上升催化劑之一。

不過用此準則買入股票,選大型股、往績四平八穩的公司操作較佳,反而從小型公司著手,中伏機會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7

「can slim」投資策略點評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43pg.html
  最近一直在試驗新的投資方法,有朋友介紹歐奈爾的《笑傲股市》,看到歐奈爾的canslim方法好像和我的方法很相近,於是從網上趕緊買了一本歐奈爾的《笑傲股市》,昨天晚上回去看了一會,發現上當了,其實歐奈爾的「canslim」方法的核心一頁紙就可以說清楚,其他很多什麼類似看圖說話的東西,作者也把他當做can slim方法的一部分,好像canslim是個筐,什麼亂七八糟的都能往裡裝一樣,其實和can slim一點關係沒有,甚至八竿子都打不著。
  這本一開篇就放上100張歷史上牛股的K線圖,純粹有湊數之嫌。作者還正經八百地發明了很多圖形的名字,比如」帶柄湯勺「之類的,讓我對作者的敬仰立馬消失了。看圖說話是最沒有邏輯性可言的,還沒有發現哪個看圖大師能夠成功的,而作者把這一點放在書的開篇就講,說明作者還是非常看重這點的。其實作者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那幾個字母「canslim」。「canslim」是七個單詞的首字母,連起來直譯就是「可以苗條」的意思。下面我們一一看看這7個字母代表什麼吧。
   C:代表目前的每股季度盈餘,其每股盈餘通常要比前一年同期的水準增加20%以上。
   這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符合這點的股票很多!
   A:代表每股年盈餘,要選擇每股年盈餘高於前一年水準的股票。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較大的邏輯支撐,符合這條的股票估計就很少了!
   N:是指新產品、新服務、產業新趨勢,以及新經營策略等。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較強的邏輯支撐,符合前2點再符合這一點更是難上加難了!
   S:代表流通在外的股數,儘可能選擇流通數量相對較少的,盤子小更容易飆升。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綜合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畢竟規模較大的公司成長起來較難!
   L:代表領導股或強勢股,就是要選擇相對強弱指數高的股票。
   這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走勢強的股票有資金認可!
   I:代表市場機構投資者的認同度或支撐程度,機構投資者對股票未來走勢起主導性作用,因此應選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機構認同度的股票,機構數量不需要太多。
   這也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機構數量到底多少算多,多少算少,沒有可操作性!
   M:股票市價量走勢符合市場走勢,所謂順勢而為。
   這也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我認為是不可能成功的!
   綜上所述,7個字母中有4個基本面選股原則,3個技術面選股原則,但是以我看來,這裡面基本面的4條原則前3條肯定沒問題,第4條勉勉強強算1個;而3條技術面原則中,只有第一個有可操作性,後面2條都沒法操作。所以我看「canslim」應該簡化成「cansl」,「canslim」是「可以苗條」的意思,「cansl」可沒法翻譯,倒是和「cancl」有點像,哈哈!
   從歐奈爾的這七個字母可以看出,實際上基本都是選股指標,對於買點和賣點基本還沒有提及,我買歐奈爾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看看他老人家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對於買點歐奈爾強調得不多,意思是不是只要符合上面七個字母的股票都可以買。歐奈爾把賣出分成兩種情況,第一是虧損賣出,基本定義在成本價以下8%必須拋售;第二是盈利20%以上賣出,但是又補充到如果是超強勢股,比如3周內就達到20%的話,應該繼續持有8周。其實我看歐奈爾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複雜,賣出完全可以才用買入時的方法,那就看股票是否還符合字母「L」的要求,如果不滿足賣出就是了。當然因為歐奈爾更看重大盤的走勢,所以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賣出的話,很可能就不能滿足字母「M」的要求了。但是我的最低目標是超過大盤就可以了,所以只要保持對大盤的強勢,我認為依然可以不用賣出,大盤下跌就和大盤一起跌,但是少跌一些就行,我沒有歐奈爾那麼貪心還想把大盤的波段也賺進去。而且我認為歐奈爾也不可能成功地抓住大盤的每次波動,否則現在投資界最富的人應該是歐奈爾,而不是巴菲特了。
  我一直強調買入賣出邏輯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不能自圓其說了。例如有人因為短線邏輯套住了,就說我看這股票還不錯,長期持有吧。但是實際上你短線買入,就應該遵守短線紀律進行止損,因為從長線看比這個好的股票還有很多。這也是很多散戶經常犯的錯誤,後面的自欺欺人的理由,還是非常有迷惑性的。
  整體看《笑傲股市》這本書,歐奈爾除了那幾個字母以外,其他的方法邏輯性和系統性都非常差,大部分都是一事一例地說問題,當然看圖說話的事本身也沒多少邏輯性,更不可能系統化。價值投資之所以能夠說服很多人,就是因為價值投資的方法背後有堅強的邏輯支撐,方法經過這麼多大師的歸納總結後,也非常系統化。所以我不推薦大家買這本書,如果要知道那幾個字母的意思,看我這篇文章就可以了,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96

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 讀書摘錄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16gih.html

《股市天才》
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 Uncover the Secret Hidiing Placesof Stock Market Profits, by Joel Greenblatt, 1997

 

如果你花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尋找和分析其他見多識廣的投資者不關心的情況,你找到便宜貨的機會將大增。
通過自己的研究穩健地獲得豐厚回報。關鍵是將自己的「賭注」押在回報大幅超過風險的情形下。
交易量不大的小盤股、複雜的證券、以及重未遇到過的新情況通常會被分析師所忽略。最有可能給你帶來豐厚利潤的是那些分析師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而不願深挖的領域。

如果你將自己的投資限制於自己既能理解又有信心的情形,而且只進行這樣的投資,你的成功率將非常高。

創造出誘人的風險回報率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投資擁有巨大安全邊際的情形來限制風險。當你最初作出投資決定的時候,你應當關注下跌風險,而不是上漲風險。只要不虧錢,再糟也糟不到哪去。

巴菲特發現,不僅僅是投資於嚴格統計標準下價格便宜的股票,投資於基本面良好的優秀企業能夠大幅提高投資回報。
他的投資都集中於他能較好理解企業,而且這些企業擁有誘人的經濟效益(即它們能產生大量現金),具有競爭優勢。當巴菲特以低於當前價值的低價買入一家企業的時候,他也能從這家公司未來價值的增加中受益。格雷厄姆基於統計而找到的便宜股票通常不會讓他享受到額外的增值。

公司中一些發生的事件會創造出投資機會:拆分、併購、重組、配股、破產、清算、資產出售、資產分配等。

誘人的投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管理層和僱員都在激勵機制下以公司所有者的身份行動。

如果分拆具有以下特質,這可能是一個很有利的投資機會:
1.機構不想要它。
2. 內部人士想要它。
3.分拆過程中顯露出的投資機會(例如:便宜股票、大單生意、槓槓作用的風險/回報比。

什麼時候賣出:
交易差的,投資好的
如果你買的是一家普通公司,行業處境艱難,你之所以買它,完全是因為一個特殊的公司事件造成了廉價的買入機會。那麼做好準備,一旦公司的特性在更廣的範圍內為人所熟知,就賣掉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7

中國版catch me if you can

近日喜歡每天看看蕭若元先生的《最新蕭析》,很撮要地能了解到國際及香港大事與他的分析,比起聽電台更有興趣。近日蕭生談起郭文貴事件,當我與身邊朋友討論時,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這個人的名字,或許這與大眾傳媒的報導選擇有關,蕭生眼中的大事於他們眼中都不算什麼,又或者刻意不報導吧。



事源是這位內地富豪郭文貴近日上美國傳媒《美國之音》接受訪問,原定三個小時的現場直播,播出八十多分鐘之後突然被腰斬,節目疑受指令中斷,引起遐想,懷疑因為郭文貴爆料揭政治局常委內幕太嚴重所致。

之前實在不清楚郭文貴是什麼來頭,訪問內容談及中共最高政權對政治局常委的調查指令,又講述萬億資產的海航集團其背後的控制組織,近日又爆料指香港被內地企業高價搶地的內幕。無論是什麼人也好,中央出到紅色通緝令去捉拿一個非中國公民,這人一定不是善男信女。

蕭生談了很多集,一直跟蹤事情的發展,有興趣的blog友不妨看看。我最感興趣了解這個人的財富是如何得來的,這個自稱內地特工的人,其發跡故事聽起來會令我想起外國真人真事的catch me if you can。

其中一個極速致富的事件,是有關郭文貴如何向銀行借到27億元。那是由圈地開始,之後每一步都是不見得光的。

首先透過關係在城中圈一塊地皮,然後拿地皮抵押予銀行借錢發展。本身的公司已經一身債,怎可能向銀行錢呢?還要向農行借27億元,這些國有銀行借出資金理應有多重防範,規條更多。

郭文貴的公司先做一份財務報表,當然是造假數的,顯示公司連續三年有盈利。單是盈利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有納稅證明,於是再做三年稅務記錄,更要取得稅務局證明,這些靠關係都能解決。

向地皮發展項目作估值,本來連50億元也不到,但輕鬆找個測量師就能估到100億元。公司本來有50億元欠債,又造個假帳出來,把債務減至4億多。最後成功取得農行批准貸款,借予公司進行精裝修。

農行規則也不少,例如這筆貸款,農行不會直接向公司借出資金,而是需要公司有真正的精裝修工程合約,農行方會把資金交到承辦商手上,直接找數,錢不會過公司手。

這找數過程需要有工程監理署監管工程進度,更需要工程公司發出發票,這些發票在中央應該有記錄的,農行要見發票才付款。數額達35億元的發票,更要繳稅,實不容易,但這也能造出來,最後成功向農行提供到35億元的假發票,取得資金。

最後,那工程公司怎可以把數十億調回那公司呢?又是製造一張假合約,指本來郭文貴公司請了這家工程公司,後來取消合約,因此該工程公司就能理直氣壯地把三十億元的款項退還給郭文貴那家公司去。之後他再把資金以一些財務公司放出貸款,轉了一大圈把資金交回自己手上。

每一個步驟都是假文件、靠關係去完成,前後只需要十多年,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實在嘆為觀止。蕭生反問,內地有多少這類公司呢?除了早年做廠的一班,或近年搞科網的一群,如騰訊、阿里巴巴之外,今天大部分的內地富豪都是這樣出來的,由圈地開始、造假帳、與官鈎結、向銀行貸款等等。

外國的catch me if you can只是個人扮下機師,騙得好幾百萬元,而內地的故事,動不動數十億,聽起來令人心寒。難怪不時都有走資潮,這樣賺來的資金不走,怎能解釋呢?我對內地民企實在沒有信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XcK99PxkM&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08

Can Bank:方案通過只是開始

1 : GS(14)@2016-02-02 15:55:29

港鐵(066)昨日股東會表決高鐵超支補鑊方案,新任主席馬時亨強行「剪布」後,並在高息利誘之下,終於在有超過99.8%大比例贊成下獲得小股東通過,但觀乎昨日會議內外情況,這似乎只是一個開始。方案在小股東通過後,下一站將會是立法會,今次高鐵超支,大鑊程度可比媲兩鐵合併時,參考上次兩鐵合併方案經驗,由2004年已經開始討論,2006年4月才獲行政會議通過;直到2007年6月才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單計立法會部份,需時14個月。雖然今次只涉及通過撥款,不涉及立法,但項目爭議性大,在現時行政立法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難度之大,毋庸置疑。當年兩鐵合併爭議點在於合併後,車費能否降低,今次卻在於「政府埋單」的問題,雖然政府目前一副受害者態度,將責任推向管理不善的港鐵,但議員着眼點卻在於港鐵的大股東是政府。



代表港鐵去打這場仗的陣容是馬時亨與行政總裁梁國權,前者曾涉仙股事件,後者曾涉八達通事件。相較當年兩鐵合併,由周松崗主力作游說,錢果豐作後援,前者曾被立法會議員喻為利物浦級的CEO,後者一直沒甚個人爭議(高鐵事件在合併後才發生),可見今次議員這幅布一定拉得不短。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202/194753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31

Can Bank:一億獎金橫財夢

1 : GS(14)@2016-03-01 18:51:13

六合彩40周年將於今晚開彩,為避免出現35周年投注額不增反減少的尷尬情況,馬會今次重鎚出擊,動用7,500萬元金多寶儲備,締造1億元獎金,吸引市民博一鋪,發個橫財夢。筆者一向沒甚麼橫財運,雖然1億元吸引,而且多20元「於我無別」,但有時會想,買亦不會中獎,倒不如省下來更好。今次億元六合彩,若4至7獎分配達到上限六成計,投注額要達到4.18億元,才能造出6,500萬元獎金,再加7,500萬元多寶獎金,頭獎才能有1.4億元,換言之,投注額要達到4.18億元,頭獎獎金才能抵銷全餐成本,還要確保是一注獨得。難怪長和主席李嘉誠自認:「我唔識買六合彩!」過去六合彩最高投注額在2014年9月13日,投注額達到3.48億元,計及上一期超過8,000萬元多寶獎金,該期六合彩頭獎派彩達到1.6億元,最終兩注中,每注派8,000多萬元。說到底,六合彩中獎與否是機會率的問題,所以不妨重溫一下,中頭獎的機會率是1,398.38萬分之一;二獎是233萬分之一;三獎是54.2萬分之一。換言之,六合彩中頭獎的機會率,與孕婦誕下同卵四胞胎是相同的。最後,祝大家好運!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01/195109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26

Can Bank:負面危機陸續蔓延

1 : GS(14)@2016-03-15 14:50:54

穆迪在上周六「出乎意料」地將本港主權信用展望評級下調至負面,原因一國兩制隨着中國內地的影響力增加,香港的體制長遠會失去部份其獨立性。這會對香港政策的有效性和可信性產生負面影響,並削弱香港相對於內地的體制實力。本港近年均錄得財政盈餘,財政儲備高達8,600億元,相當於政府24個月開支,而經濟增長確有放緩迹象,卻未至於下行之下,政治不穩的確是影響對其信貸評級因素,但這個因素卻難以如數字般客觀衡量。本港負面來自於中國信貸評級展望被下調,這個展望有進一步拓展的迹象,昨日穆迪已將港鐵(066)展望下調至負面,以港府作為大股東的企業,尚包括領展(823),機管局以及港交所(388)(持有5.71%)之下,這個「負面」似乎陸續有來。撰寫這份報告的是穆迪主權評級部高級副總裁Marie Diron,她曾任職Oxford Economics的宏觀預測總監,曾在對沖基金公司Brevan Howard工作;並曾為歐央行的首席經濟師,單看這些工作履歷,則未見她「中國通」的一面。與穆迪看齊的其餘兩間評級公司,惠譽確認香港「AA+」評級,標普在上月中已警告,中國債務急增或對評級有壓力,若標普落實下調中國評級,相信這個「負面危機」將進一步蔓延。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5/19529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