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主要城市三產比重排行榜:北上廣深杭超六成已追歐趕美

三次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發達國家三產占GDP比重都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而中國的一些省份的三產占比已經趕上了這個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主要一二線城市(部分重點城市的數據未發布或不詳)三產產值及占比的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深杭的第三產業占比均已超過六成;一些城市由於工業下行,所以第三產業占比也比較高;而傳統制造業大市的三產占比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北京中關村

北上廣深杭占比超六成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

不過,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三產占比差異極大。一般而言,區域輻射力越大,三產的比重和產值就越大。因此第三產業產值和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輻射力的重要指標。

在這25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三產占比超過了六成,其中北上廣深杭5個發達城市不但服務業產值占比高,而且總量大,說明這五大城市的服務業對外輻射力最強。

其中,北京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9352.1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1.9%,無論是總產值還是占比,均高居各大城市榜首。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優勢行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59.1%。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86.8億元,增長1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85.2億元,增長11.2%;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79.7億元,增長9.2%。

北京之後,上海的產值和占比均位居第二。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9175.70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

深圳市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市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優化為38.9:61.1。第三產業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和以八項支出為主的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上半年分別實現增加值970.71億元和787.84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4%,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4.7個和17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上廣深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本省,而且還服務於周圍省份甚至全國範圍。比如北京的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整個京津冀,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央企總部,北方很多民營企業將總部遷到北京。而上海則是很多世界500強在中國乃至亞太總部的所在地。至於廣州和深圳,雖然輻射範圍不如京滬,但也輻射到整個華南地區。

例如,在福建泉州,當地上市公司眾多,但為這些上市公司提供上市服務的機構大多來自上海或者深圳。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成本要素的不斷提升,一線城市也很難再發展一般工業、重化工業,很多產業已經轉向了周邊地區,例如北京的不少產業都遷到了河北,在“退二進三”的方向之下,這些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三產的比重也不斷走高。

不過,同樣是一線城市,同樣是三產比重超過六成,但廣州與另外三大一線城市的三產結構還是有較大差別。當前,金融和高科技是城市升級發展的標誌性產業。一個城市要有在全國經濟競爭中有話語權,常常需要在這兩大產業上有突破。比如深圳不僅有深交所,而且高新科技產業發達,A股上市公司就達到了200多家;上海有上交所,是我國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北京作為政治中心,不僅坐擁大批央企總部,而且還有中關村,金融和高科技實力十分雄厚。

相比之下,廣州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領域都處於發展進程中。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擁有全國最為發達的專業批發市場。不過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商貿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傳統商貿占廣州的三產的比重非常高。這也是為何今年上半年廣州名義增速明顯不如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原因之一。當然,近兩年廣州也正在加快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轉型的步伐。

北上廣深之外,作為二線城市中的佼佼者,杭州三產的表現頗為引人關註。盡管不具備一線城市那樣的對外輻射力,尤其是無法像北上深一樣在金融方面占據重要一角,不過仰賴於互聯網信息經濟的發力,杭州三產的對外輻射力亦不容小覷。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杭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40.55億元,增長14%,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4、2.69和8.09個百分點,結構由去年同期2.9:39.3:57.8優化為2.8:36.6:60.6。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站上了60%的新臺階。

這其中,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193.76億元,增長26.2%,占GDP的23.8%,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5和1.1個百分點。其中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8.7%、48.3%和41.9%,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分別增長35.4%和31.4%。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過,占比高的並不只是北上廣深杭這幾個沿海發達城市,像太原、哈爾濱和西安這幾個內陸城市上半年三產占比也超過了六成,這些城市三產占比較高的原因與北上廣深杭則有所不同。

圖為西安古城樓

一方面,這些城市的工業所在的省份工業以傳統的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由於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下行,對於這些省份原本占優的工業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包括西安、昆明、太原等地,隨著近年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交通、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隨著中西部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省會城市作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房地產業也獲得快速發展。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城市的三產占比也不斷提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類似太原、哈爾濱等城市,上半年占比較高也有季節性的因素,由於這些城市上半年二產產值占全年比重較低,因此三產占比比重相應也會高一些。若全年下來,則三產占比可能很難維持在目前的水平。

例如,去年上半年哈爾濱三產占比高達63.58%,比今年上半年還高,但去年全年哈爾濱三產占比為55.9%。再比如,太原去年上半年三產占比達到了65.52%,但全年下來為61.33%。

工業優勢城市繼續選擇向高端工業升級

與這些城市相比,不少重點城市的三產占比要低很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三產占比低於54.1%的城市,三產的占比就比較低。在本報統計的25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6個城市的占比甚至低於50%。

這些城市主要由兩大類,一類是沿海外貿明星城市,如佛山、東莞、無錫、寧波等,這些城市作為出口大市,以制造業為主。這其中,佛山三產占比僅有39.6%,寧波僅有46.3%,無錫和東莞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東莞制造業

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性之下,直轄市、省會城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有較大優勢,因此很多普通地級市的制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後,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這些一二線城市里面,比如佛山、東莞的不少企業會把總部設在廣州、深圳。長三角的很多企業則將總部往上海、杭州轉移。

丁長發說,財力雄厚的一二線大城市,對企業設立總部有不少獎勵和優惠,這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企業總部向這些中心城市轉移。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認為,對傳統的外貿明星城市來說,未來要完全像杭州這樣通過電商等現代服務業實現轉型升級也不現實,因為本身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要完全轉為以三產為主的結構也沒必要,因為他們的優勢不在這里。”王樹華認為,這些城市未來的轉型主要是產品的轉型,把產品的技術研發做上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另外一些三產占比較低的核心城市,則主要是來自中西部省會城市、直轄市,如合肥、南昌、長沙、重慶、鄭州等城市。如合肥占比僅有42.6%,南昌占比47.2%,長沙僅有46.5%,重慶也僅為50.56%。

這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以合肥為例,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呈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在重慶,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

專家指出,對不同地區而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相應的分工和發展角色,並不是三產比重高就是好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就業占比都會下降,但對很多地方來說,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不能放棄第二產業,而是要將二產、三產更好地聯動起來。

城市

上半年三產產值(單位:億)

占GDP比重(%)

北京

9352.1

81.9

上海

9175.7

70.8

廣州

6019.68

68.06

太原

908.95

67.37

哈爾濱

1529.3

63.4

西安

1667.3

62.09

深圳

5253.46

61.1

杭州

3040.55

60.6

昆明

1117.47

59.9

南京

2839.93

58.24

大連

1978.6

54.5

成都

3036.5

54.3

天津

4594.29

54

廈門

880.27

53.6

東莞

1690.9

53.6

青島

2339.15

51.7

鄭州

1818

51.4

無錫

2254.01

51.08

重慶

4045.36

50.56

福州

1246.74

49.88

南昌

854

47.2

長沙

1990.14

46.5

寧波

1814.2

46.3

合肥

1098.3

42.6

佛山

1491.55

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4

全國財政支出“冰火兩重天”:北上廣最積極 遼寧負增長

財政支出多少體現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實力和介入經濟能力的強弱。

經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截至8月11日,除江蘇、四川等省外,共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布了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

根據財政部及各地財政部門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近9萬億元,其中上半年北京、上海、廣東三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約1.2萬億元,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提高至約14%。

三地的財政支出增速遠遠超過其他地方。上海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41.6%,而廣東省深圳市這一數字更是高達約60%,遠超全國平均增速(15.1%)。

與發達地區財政支出高增速相反,重工業大省遼寧財政支出延續去年負增長,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滑10.4%。陜西、新疆這一數字為個位數。地區間財政支出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東部地區支出最積極

經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超過20%的省份除了湖北外,其余5個均屬於東部地區,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廣東和福建。

上半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590.7億元,增長41.6%,重點支出得到優先保障,其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支出執行情況較好。

北京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35.8億元,增長24%,較上年同期提高9.1個百分點。其中,節能環保、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城鄉社區、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長。

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765.72億元,同比增長23.6%。其中深圳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94.27億元,增長59.91%。

支撐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增速高於全國的平均增速的,是這些地區財政收入實力雄厚。比如,上半年廣東財政收入居全國之首,上海位居第三。

財政支出積極,反映了當前積極財政政策正在發力,也推動著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當地民生。

以北京為例,上半年北京市財政投入12.8億元,註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該基金成立以來,通過設立子基金累計帶動社會資本1166億元。

在城市發展方面,上半年北京市財政投入203.5億元,推動新機場線、3號線、16號線等軌道交通建設。投入247.5億元,落實地面公交、軌道交通、熱力及液化石油氣等補貼政策,推動城市公用事業發展。

此外,北京還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教育等方面投入。

遼寧支出負增長壓力巨大

與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增速相比,一些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財政支出增速較低,全國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遼寧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同比下滑9.1%,今年這一降幅繼續擴大,支出增速在目前26個省份中墊底。

今年上半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015.2億元,同比減少233.4億元,下降10.4%。

遼寧支出負增長原因是收入的大幅下滑。上半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滑18.6%。

盡管如此,遼寧還是將財政支出傾向民生,上半年該省與群眾利益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的支出近八成。

不過,遼寧省財政廳稱,下半年,隨著全面實施營改增政策和落實國家資源稅改革等其他減稅降費政策,將帶來一部分減收,而落實國家和省各項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保障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機構運轉等剛性支出有增無減,遼寧省財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實現全年預算收支平衡壓力巨大。

不僅僅是遼寧,中西部一些地區也面臨收支平衡巨大壓力。

從數據上看,新疆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546億元,而支出卻高達約1895億元,收支差額約1349億元,彌補這一差額需要依賴於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

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額超千億元的還有陜西、甘肅、廣西、貴州等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40

房價直追北上深的廈門重啟限購 一大波城市或將跟進

近年來二線城市房價上漲最迅猛、房價最高的廈門終於重啟限購了。

廈門房價直追北上深

8月31日早間,廈門國土局在其官網上發布公告稱,廈門市自9月5日起執行住房限購政策,對以下三種類型居民家庭,暫停在本行政區域內向其銷售建築面積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

一、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

二、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

三、無法提供購房之日前2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該政策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

這也是廈門時隔2年之後重啟限購舉措,而且該舉措與上一輪限購基本一致。2014年8月,廈門島外四區解除限購政策,島內兩區高端新建商品住房不再執行限購措施。至2015年1月,廈門商品房限購政策全面取消。

在取消限購的這2年來,廈門房價持續向上,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廈門樓市開啟新一輪的快速上漲行情。

相比2014年中,廈門的房價普遍上漲六七成。來自安溪的陳先生2014年中在廈門杏林灣入手了一套80多平的二手房,當時均價是1.8萬,如今已經漲到了3.1萬左右;位於廈門遠郊的翔安中澳城項目,在2014年底開盤的時候價格僅為7000多,現如今該樓盤單價已經超過2萬了,不到兩年時間就上漲了200%。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上漲最高的廈門7月份上漲了4.6%。從最近多月數據看,廈門漲幅連續排名在前兩名,廈門與合肥持續領先全國漲幅。

表1 今年3月以來房價上漲前三名情況

新建商品房住宅

漲幅第一

漲幅第二

漲幅第三

3月

廈門5.4%

合肥4.6%

上海4.3%

4月

合肥5.8%

廈門5.3%

南京4.4%

5月

廈門5.5%

合肥5.1%

南京4.1%

6月

合肥4.9%

廈門4.7%

南京4%

7月

廈門4.6%

合肥4.2%

南京3.6%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的數據顯示,7月廈門房價均價為32537元/平方米,超過一線城市廣州1萬多元,高居全國第四,直追北上深。

 

表2: 7月中國房價最貴前10名城市

排名

城市名稱

平均房價(元/㎡)

1

深圳

50,842

2

北京

47,619

3

上海

43,052

4

廈門

32,537

5

南京

21,695

6

廣州

21,443

7

杭州

19,386

8

珠海

18,948

9

天津

18,887

10

三亞

17,659

(數據來源:中國房價行情平臺)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住房按揭貸款報告》顯示,以居民家庭購置100平方米/套的住房為例,按首付25%、按揭30年計算,5月份,廈門購房者需要付首付款71萬,月供達10792元,僅次於深圳、上海、北京,高居全國第四。

外貿出口是廈門的重點行業。“廈門這邊從事外貿工作的很多人月薪也就五六千左右,比深圳廣州等地都有不小的距離,很多人現在就是不吃不喝也無法供起房子。”在廈門一家外貿出口公司工作的周紅說。

“在廈門房價已經漲到這麽一個高點的時候再來出限購政策,有點晚了”,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早在2014年二線城市紛紛取消限購政策的時候,他就認為不光是四大一城市,至少包括廈門、南京在內的十個左右的二線城市不應該取消限購,因為這些城市的庫存本來就很小,土地供應嚴重不足。

張大偉說,這些城市的政策本來應該“一直高壓”,而不是去庫存的問題,但當時就是一刀切,把他們限購政策都放開了。“其實當時就可以預料到,他們放開後,再加上信貸這麽松,這些城市房價必然會爆發的。”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廈門的限購力度並不算大,效果也會比較有限,因為即便是在上一輪限購期間,廈門的房價也經歷了快速上漲。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廈門此類政策出臺後,離婚潮現象在廈門也可能會出現。

此外,由於144平方米以上的住宅不限購,業內人士分析,也有可能導致改善性需求擠壓到144平米以上的大戶型。後續的供給、土地出讓的時候對大戶型的比例不加限制的話,那麽就會導致大戶型供應增加,反過頭來中小戶型的剛需供給更加緊缺。

一大波城市或跟進

實際上,在廈門之前,已有個別房價高漲的二三線城市出臺了一些限購舉措。比如,此前7月,河北省廊坊轄下的三河市相關部門(三河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發布通知,自7月7日起,三河市二手房將進行限購,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限購一套住房,且購房首付款比例不低於30%。

8月蘇州出臺的限購政策提出,非本市戶籍居民購買第一套住房,不受任何限制。非本市戶籍購買第二套住房,必須提供繳納證明或社保證明。不過,這樣的政策力度實在太小。“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都算不上是限購政策。”張大偉說。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隨著市場熱度的回升地王的頻現,地價超房價“面粉貴過面包”的怪象也成為常態。今年上半年,盡管部分地區已經出臺地產調控措施,比如合肥、蘇州、南京等,但是,這些政策大部分較為“溫和”,並未從根本上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未起到防止樓市過熱與房價過快上漲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加碼到限購也就成為必然。嚴躍進分析,從後續市場走向看,包括南京、廊坊、燕郊、天津、合肥、武漢、鄭州、昆山、杭州、福州、東莞、惠州、珠海等城市的限購可能性比較大。此類城市炒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房價增幅過快,都有可能出臺各類版本的限購做法。

不過,即便熱點二線城市和環一線城市地區陸續跟進,後續市場的矛盾焦點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對這些城市來說,最根本的還是庫存和供應的問題。”嚴躍進說,像二線四小龍,由於庫存量太小,如果僅僅是限貸收緊,供應沒有跟上,那麽到了“金九銀十”的成交旺季,房價仍存在繼續上漲的可能。

中國社科院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告訴本報,從目前經驗來看,凡是房地產市場比較平穩,都是土地供應比較寬松的,土地供應節奏比較好。如果政府不是想把土地價格推高,而是想讓經濟健康平穩的話,政府應該是有操作的辦法。土地供應充足十分重要。

張大偉說,此輪一二線城市快速上漲的根源是資金潮下的資產荒。現在的市場基礎與上一輪的市場基礎都不同的,當時的限購可以把資金擠到實體經濟等其他領域去,現在的問題是,實體制造和以及其他產業產能過剩很厲害,可投資的領域有限,而房地產的“地王”還在一直出,因此限購政策效果會十分有限。

他認為,對於已經經歷過2011年來多年限購的市場購房者來說,除非信貸收緊,否則抑制作用非常有限。“如果信貸不收緊,這一政策很快將被市場消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55

逃離北上廣?這些地方返鄉創業最多

一線城市房價節節升高,交通擁堵、霧霾等各種大城市病不斷凸顯,年輕人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嗎?返鄉創業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阿里研究院日前發布了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電子商務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

報告指出,近兩三年,年輕人離開大城市、返鄉創業,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河北等地廣泛湧現。年輕人回到家鄉後,創業方向大多與電子商務相關,有的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產品,有的幫助鄉親們網購生活生產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電商快遞服務,等等。年輕人返鄉創業,為本地發展註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面貌。

對年輕人來說,返鄉創業的動力來自於拉力與推力。拉力方面,回去方便照顧家人,電商投入少,容易實現創業夢想,上網購物的人越來越多,村里有人做電商很成功,等等。推力方面,在大城市掙錢越來越難,房價高漲,難以融入,待著不踏實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覆蓋越來越多村長,物理上的“數字鴻溝”正在減弱。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越來越鼓勵創業創新,從而也為創業者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從跨越的區域來看,返鄉模式可以分為跨省返鄉、跨市返鄉、跨區縣返鄉三種類型。阿里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者中,跨省返鄉最多,占比超過40%。相對而言,中西部地區跨省返鄉比例更大,占比超過55%。在東部地區,跨市返鄉、跨區縣返鄉,即省內返鄉比例更大。

例如,中西部不少返鄉的創業者,原先大多在珠三角、長三角一帶工作,他們的路線是從北上廣深回到江西、安徽、兩湖等地的農村。而沿海省份的返鄉者,路線類似廣州到普寧、杭州到溫嶺這樣的遷移。

報告顯示,2015-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者遷出最多的十個城市分別為:廣州、杭州、上海、深圳、北京、東莞、金華、溫州和蘇州。

這其中,在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跨省返鄉和省內返鄉的比例相當,省內主要遷往粵東的普寧、惠東、海豐等縣域,這是因為粵東的輕工業發達,淘寶村眾多,再加上潮汕人的經商創業氛圍濃厚,所以返鄉創業者最多。在跨省方面,則主要是遷往浙江、江蘇和福建。

而北京和上海這兩座直轄市,返鄉創業都是跨省返鄉。比如北京主要是遷往河北和浙江;上海主要是遷往江蘇和浙江。例如上海到桐鄉、上海到海門、上海到沐陽等。至於“電商之都”杭州的返鄉主要是省內返鄉為主,主要回到溫嶺、桐鄉、海寧等縣域。

數據顯示,返鄉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縣,分別是福建石獅、江蘇常熟、河北白溝、浙江桐鄉、廣東普寧、浙江溫嶺、浙江天臺、浙江永康、福建晉江,江蘇海門。這其中,浙江最多,總共有4個,福建和江蘇各2個,廣東和河北各1個。

為何浙江、福建和江蘇最多?廈門大學經濟學系丁長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產業結構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浙江、福建等地的產業結構以輕工產品為主,比如紡織鞋帽等產業十分發達,而輕工產業是比較容易在網絡上銷售的。

例如,石獅、常熟、桐鄉、普寧的特色產品均是服裝,溫嶺和晉江的特色產品是鞋,白溝的特色產品是箱包皮具,海門的特色產品是床上用品。

與此同時,中西部的返鄉創業也在興起,報告還列舉出了中西部返鄉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縣,分別是河南新鄭、湖北枝江、廣西東興、四川郫縣、雲南瑞麗、江西婺源、江西黎川、湖南長沙縣、江西廬山、安徽望江。這其中,服裝和鞋同樣是主打產品。

一般來說,返鄉創業的人們縣域都要有足夠的吸引點。比如在產業方面,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如石獅服裝、白溝箱包等;在區位上,靠近大城市或地處邊境,如郫縣靠近成都,東興靠近中越邊境;同時還要有物流、金融、人才和批發市場等。比如常熟和石獅都有大型的服裝批發市場。

在不同縣域,熱門行業也有所差異,往往與當地產業集群緊密相關。比如石獅的服裝,溫嶺的鞋,安溪的鐵觀音,沐陽的花木,曹縣的演出服飾,高碑店的箱包皮具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02

東航南下成立廣東分公司 三大航混戰北上廣

原本在京滬廣“各自為戰”的國內三大國有航企,開始向各自的樞紐滲透。今日,東航宣布正式成立東航廣東分公司,加速開拓華南市場。

而在此之前,國航已經通過控股深航搶先進入華南市場,東航和南航也已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國航和南航則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三大國有航空從以前的“割據一方“,變為在北上廣混戰。

東航南下增投運力

為了做大做強華南市場,整合公司在華南地區資源,2015年9月,東方航空(600115.SH)決定成立廣東分公司。經過兩年的籌備,東航廣東分公司終於通過了補充運行合格審定,從而成為東航第16家分子公司。

在此之前,東航先後在廣州設立了華南營銷中心,成立了東航物流公司華南分公司,目前,東航在廣東地區運營著廣州、深圳、汕頭、湛江、珠海、佛山6個航點,每天始發航班約120個,通達國內59個城市,3個國際(地區)城市,年旅客運輸量超過1000萬。在華南地區構建了由廣東始發至上海、昆明、西安三大樞紐精品快線,並以此輻射形成至華北、東北、雲南省內、西北腹地的國內航線網絡和歐美、東南亞、日韓的全球航線網絡。

東航廣東分公司總經理翟誌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東航在廣州有過夜飛機13架,深圳有9架,有四家分子公司飛往這兩個城市,在運行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比較分散,成立廣東分公司後,會把資源進行整合,前期以三架737-800飛機起步,2018年以後根據市場需求引進寬體客機,強化華南地區航線布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東航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航空樞紐網絡體系。

據記者了解,新成立的東航廣東分公司將在原有航線網絡基礎上,加大廣州至上海、昆明、西安樞紐航班密度和運力投入,開拓周邊汕頭、珠海、湛江等省內市場。而在國際方面,著力構建廣東至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網絡,計劃開通廣州、深圳至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航線,適時開通廣州至澳洲、美洲等國際遠程航線,增強東航在華南地區的航線網絡通達性,構建東航在廣東地區的“空中絲綢之路”。

未來,東航廣東分公司將以波音系列飛機為主,以年均5-8架的增長速度持續擴大機隊規模。根據東航整體的航線布局安排,到“十三五”末,在廣東地區運力總投入近60架飛機。

三大航樞紐相互滲透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在廣東市場,南方航空(600029.SH)占據絕對大的市場份額,此次東航南下,也意味著與同屬天合聯盟的南航短兵相接。不過在此之前,南航已經率先進入上海市場,成立了南航上海分公司,中國國航(601111.SH)更是提前一步滲透進上海市場,分享傳統由東方航空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上海市場“大蛋糕”。在國際航線上,國航和海航過去一兩年更是連續拿下多條上海出發的洲際航線。

“在前任民航局長李家祥時代,是希望三大國有航空做大各自的樞紐,而隨著幾家公司在其他家傳統樞紐市場的逐步滲透,意味著局方政策的監管也在從行政構建樞紐到市場構建樞紐轉變。”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分析,這對航空公司來說是加大了競爭,對旅客來說則可能會獲得更有競爭力的票價和服務。

林智傑進一步指出,近年來,盡管出境遊發展很快,但我國三大航的樞紐建設效果進展並不是那麽明顯,包括航班波的打造,中轉比例的提升等,而三大航在各自樞紐的滲透,以及海航、廈航、川航等在二三線城市遠程洲際航線的不斷開通,預計將對樞紐構建形成更大的壓力。

不過,在航班時刻資源已經很稀有的北上廣,要想拿到更多好時刻甚至開辟遠程洲際航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最近幾年,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廈門航空等也陸續獲批在北京開設分公司,但受制於北京空域資源緊張和機場時刻緊缺的制約,很多航空公司無法取得理想的航班時刻和航權。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南方航空接收首架A380巨無霸飛機時,就表示最適合用其執飛北京始發的國際航線,然而,當公司已經接收完訂購的5架A380時,北京始發的國際航線卻很難拿到,對於更賺錢的商務客市場,廣州顯然沒有北京大。

不過,計劃於2019年建成的首都第二機場的籌建讓眾多航空公司看到了曙光。根據目前的初步安排,東航、南航作為北京新機場主基地航空公司,分別按照承擔北京新機場航空旅客業務量40%的目標進行基地建設,東航、南航等遷出首都機場後,騰出的空間優先滿足國航發展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73

滴滴在北上廣深等6城推行“中長途折扣” 最低享6.5折

10月17日消息,據中新社報道,滴滴快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昆明6個城市逐步推廣“中長途折扣”。即日起,上述6城的乘客在交通平峰期使用滴滴快車出行,行程距離越長就有機會享受到越多的實惠,最低可享6.5折。“中長途折扣”上月末曾在哈爾濱、溫州等5個城市推廣,獲市場好評。

每個城市的“中長途折扣”都略有不同,折扣系數均由滴滴後臺智能數據模型,通過大數據計算得出。折扣系數與各城市乘客的訂單特征相匹配。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上線“中長途折扣”的6個城市,滴滴還增加了時間維度的考量。以上海為例,凡是在工作日上午10點至18點、晚上20點至24點和周末全天,乘客發送的訂單行程距離在8公里以上便有機會享受到最低6.6折起的優惠。

中國的城市交通總體上供不應求,出行需求遠大於運力,時間上則有著明顯的“潮汐”特征。高峰期交通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運力往往無法滿足需求。而在平峰期時,需求與運力之間的差值相對較小。滴滴方面表示,此次增加時間維度的考量也是基於了城市交通的“潮汐”特征。

中長途訂單因為其距離長,往往能夠有效地降低車輛的空駛時間,從而提升車輛利用效率。據悉,通過監測數據發現,在交通平峰期內,因為道路順暢,中長途訂單的需求反而會出現小幅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10

北上廣不信眼淚,京津冀要有好肺!吸最濃的霧霾 看最全的概念股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黑吉遼不相信酒醉。江浙滬曬不幹棉被,京津冀要有個好肺。

年輕人,是誰給你的勇氣留在京津冀? 梁靜茹嗎?

君住冀東南,我住京西北。終日思君不見君,同吃一片霾。

“雙11剁完手我只能吃土了…”,“呵,我連土的錢都可以省下,直接張嘴吃霾。”

………………………………

段子飛,心在碎。

霾,又來了。北京今天已經啟動了橙色預警應急措施,因為來自環保部的消息說,預計11月16日至20日,華北、黃淮、關中地區將出現大範圍空氣重汙染過程,此次汙染過程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

朋友,幹了這口霧霾,來生還做好朋友。朋友,看了這篇概念股,投資路上手牽手。

一個思考,為什麽到了秋冬要關註大氣板塊?

因為歷史數據表明,霧霾事件發生時,大氣板塊會出現可觀的超額收益,大氣板塊在冬季上漲較多。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霾不忘霾根源。

Zoe醬今天就從霧霾的源頭出發,把霧霾概念股都給大家擼一遍,簡單粗暴、清爽可口,吃霾路上的靈魂伴侶……

霧霾產生

首先眾所周知,冬季采暖燃煤與稭稈燃燒是冬季霧霾的主要元兇。有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及周邊地區煤炭達不到質量標準的比例達20%以上,其中75%的消費集中於采暖期。

劣質煤燃燒,與冬季不利汙染擴散的氣候疊加,直接導致“十面霾伏”。

今年7月份開始,煤炭價格暴漲變成“煤超瘋”。為了治“煤超瘋”,發改委也是拼了,過去71天至少開了8個會。藥不能停,發改委多管齊下控制煤價,炭調控政策密集出臺,加上神華等大型煤企帶頭降價,“煤超瘋”開始降溫。

國海證券便認為,後續隨著調控力度的逐漸加強,煤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有望減緩。從中長期來看,煤炭的供給依然是過剩的,中長期協議和骨幹煤企主動降價的行為,既穩定了短期的煤價,又使得煤企未來的盈利能夠保證。擁有先進產能的煤炭企業估值修複的邏輯依然成立,建議繼續關註煤炭板塊核心煤企上市公司。

為了應對四季度的霧霾天氣,環保部相繼派出12個督查組對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等重點地區開展應急督查。京津冀以及周邊高排放企業開啟了大規模限產,在錯峰 生產方面,具體涉及水泥、鑄造和鋼鐵企業。

國海證券分析師認為,北方大規模限產的舉措有望大大推升鋼材、水泥等相關大宗品的漲價預期,受限產影響比較小的公司有望受益於量價齊升帶來的業績增長 。

中國神華:煤炭行業龍頭企業,產能及產量均為行業內第一。煤炭供給側改革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公司或將成為行業洗牌最大受益者。

永泰能源:公司實現了從煤炭單一主業向煤炭、電力雙主業的轉型。拓展公司在電力銷售市場的相關業務,參與售電側市場改革。

開灤股份:目前公司構建了煤炭、煤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產業鏈條,形成“以煤為基、以焦為輔、以化為主”的產業格局。

冀中能源:公司以煤為主,產品產區縱貫河北、橫跨晉冀、北延內蒙,主要煤種有焦煤、1/3焦煤、肥煤、氣煤、動力煤等,煤種齊全,品質優良,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其他:潞安環能、盤江股份、西山煤電、兗州煤業、山西焦化、平煤股份等。

久立特材:公司主要生產工業用不銹鋼無縫管和不銹鋼焊接管,是國內工業用不銹鋼管產量最大的企業。已與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英國石油公司等在內的國內外知名廠商建立合作關系。

西寧特鋼:公司主要從事特殊鋼的冶煉和金屬壓延加工業務。地處青海省西寧市,是國家“一帶一路”宏觀戰略規劃涉及的省份及區域;擁有充足的鐵礦、煤礦、石灰石礦、釩礦等資源儲備。

福建水泥:公司主導產品“建福牌”、“煉石牌”普通矽酸鹽水泥為國家首批免檢產品。公司的產品先後運用於水口水電站、長樂國際機場、廈門機場等眾多標誌性建築及重點工程項目中

海螺水泥:生產及銷售的水泥品種主要包括 32.5 級水泥、42.5 級水泥及 52.5 級水泥,廣泛應用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水利工程等大型基建項目。收購並購動作頻頻。

霧霾監測

說到這個環節,需要先科普一個名詞,VOCs(揮發性有機物)。

VOCs的治理事關空氣中臭氧汙染控制與霧霾汙染程度,是2017年終期考核前必須有效控制的問題。目前,VOCs 排放總量已超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粉塵排放量,工業源 VOCs 占總排放量的 50%。

想到每天都被無數個VOCs包圍,不由得:

“十三五”正式提出對 VOCs 總量減排 10%目標,“削減計劃”提出三年減排 330 萬噸,各地區的減排計劃紛紛出臺。

要實現VOCs減排,檢測先行,發展在線監測是控制 VOCs 排放的前提。目前我國 VOCs 監測技術仍需加強自主研發。由於 VOCs 減排需要的多個環節都首先依靠監測設備提供數據,結合全國重點排汙企業數量與監測設備投資單價,國海證券預計VOCs監測設備的市場空間約82.62億元。

先河環保:定位於VOCs的資源化和回收化,2015年與全球最大PVC手套生產商石家莊鴻宇集團合作,投資進行其VOCs治理和溶劑的回收,並且公司與保定雄縣人民政府簽署了18億 VOCs治理PPP項目。

聚光科技:2012年6月收購荷蘭BB公司75%股權,控股荷蘭BB公司的全資子公司Synspec,從而獲得VOCs監測技術。目前,聚光科技自主研發的VOCs監測系統已應用於國內多個 VOCs 在線監測與回收項目中。

雪迪龍:今年承接的國家重大專項“VOCs在線/便攜監測設備開發和應用”項目已進入樣機階段,並於6 月22日非公開發行 11.8 億元。其中1.9億用於VOCs監測系統生產線建設項目,新 增VOCs 監測產能965 套/年。

盈峰環境:在深圳比亞迪工業城已建設12套VOCs在線監測系統,具備項目經營,建議關註相關公司。

霧霾治理:

目前,環保部已出臺多項措施應對汙染,包括統一京津冀三霧霾預警標準,對散煤燃燒問題進行整治,加大潔凈煤使用補貼力度,加強機動車汙染防治,配合相關部門加快制定發布國六油品標準,公布東北地區大氣汙染物涉嫌超標企業名單。

此外,京津冀地區也有不少治理措施。

小編梳理了一下,細分可以包括5個領域。

清潔化:脫硝脫硫

三聚環保:公司是為基礎能源工業的產品清潔化、產品質量提升及生產過程的清潔化提供產品、技術、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脫硫凈化劑、脫硫催化劑、其他凈化劑(脫氯劑、脫砷劑等)、特種催化材料及催化劑等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目前公司共申請專利349件,其中175項獲得專利授權。

清新環境:煙氣治理領域龍頭企業。公司是集大型燃煤電廠煙氣脫硫技術開發、脫硫系統設計、濕幹法脫硫裝置建造、脫硫特許經營於一體的高科技店里環保企業,主營業務為燃煤電廠煙氣脫硫裝置的建造和運營,脫硫除塵技術先進,大單頻現,合作中鋁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龍凈環保:公司專註於大氣汙染控制領域環保產品的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營,主營除塵、脫硫、脫硝、物料環保輸送、電控設備等五大系列產品,為國際上少數可以提供工業煙氣多汙染物治理全方位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幹法脫硫”和“電袋除塵”兩項技術成果均榮獲國家環保局0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幹法脫硫技術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項目。

三維絲:專註於從事大氣粉塵汙染整治,致力於袋式除塵器的核心部件高性能高溫濾料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公司2.5億收編洛卡環保,進入煙氣脫硝核心部件業務以及拓展環保行業煙氣治理相關BOT的業務。

清潔化:節能改造

華西能源:公司專註於各類大中型電站鍋爐以及世界先進動力技術的研發、設計和制造,開發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以煤粉、煤矸石、水煤漿、油頁巖、石油焦、油氣、高爐煤氣及工業廢棄物與生活廢棄物等為燃料的高新鍋爐技術。

雪浪環境:垃圾焚燒煙氣凈化龍頭,市占率20%。經過十余年發展,成為垃圾焚燒發電領域和鋼鐵冶金領域煙氣凈化與灰渣處理的龍頭企業。

科融環境:公司是專業從事大中型鍋爐點火及燃燒成套設備及相關控制系統的專業廠家,重點致力於開發生產節油節能的點火燃燒系統。

億利潔能:公司由傳統的能源化工向清潔能源行業轉型,打造產融網一體化的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投資和運營商。

神霧環保:公司主營業務是利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向煤化工、石油化工客戶提供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2015年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公司主營業務領域擴展為“乙炔法煤化工新工藝”、管式加熱爐系統、水處理業務及特色工藝裝置四大板塊。

替代化:生物質替代 &:天然氣替代

長青集團:公司參與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已達十個,在行業內處於中上遊水平。公司熱電聯產項目競爭力較強,所有項目均為新建項目,環保均達到超低排放標準。目前集中供熱(熱電聯產)項目處於行業領先梯隊。

凱迪生態:主營業務包括綠色能源業務、環保發電、原煤銷售。綠色能源業務主要由生物質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構成。2015年6月重大資產重組後,公司生物質發電業務規模顯著提升,覆蓋區域極大拓展。

百川能源:公司主營業務為對能源類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進行投資;管道燃氣、瓶裝燃氣、燃氣汽車加氣站;天然氣用具的銷售、安裝及維修、維護。2015年7月定增購買百川燃氣100%股權,獲得優質的燃氣經營資產,成功轉型為燃氣經營企業。

4. 終端空氣凈化,主要面向消費者。

美的集團:中國家電品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並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家電龍頭企業之一,美的集團擁有完整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產業鏈以及完整的小家電產品群。

青島海爾:公司主營業務為白色家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線覆蓋冰箱/冷櫃、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廚房電器、小家電、U-home智能家居業務等。

萊克電氣:主營環境清潔電器,2016上半年自主品牌銷售增幅超50%以上。

多說一句,概念股雖好,不可貪杯。以上內容並不構成投資建議,各位要綜合考慮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來做出投資決策喲。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95

A股上市公司比拼:北上深瓜分1/4,廈門紹興臺州等亮眼

中國哪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哪個城市擁有更多的上市“後備軍”?這不僅影響各個城市的資金流向,也最終影響到一個城市的GDP。

北上深遙遙領先

《價值線》雜誌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城市資本競爭力排行TOP 50 》顯示,截至2016年10月31日,中國A股市場共有2955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國274座城市中,其中有278家註冊在北京,231家註冊在上海,深圳有220家,前三城的上市公司數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四分之一。

京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是中國最具輻射力的兩大中心城市,不僅擁有大量央企、大國企,不少民營企業在公司發展壯大後也將總部遷至京滬。其中,北京因為中關村和科技創新從2015年起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首次超過上海,名列第一,並且不斷擴大領先優勢。

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為突出的城市,未來的上市公司數量優勢將更加明顯。

位居第三的深圳也相當耀眼。雖然無論是城市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都與京滬這兩個強一線城市有較大差距,但在上市公司數量方面,深圳卻緊咬京滬,達到了220家。此外,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806家擬上市企業中,深圳最多,達到了77家,占近1/10,這也反映了未來深圳上市板塊的巨大潛力。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東省體改會副會長彭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靠近深交所,聚集了大量的PE、基金等金融機構,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成長快,也更容易得到機構的垂青。

從數量上看,北上深的上市公司數量都超過了200家,其他城市沒有一個超過100家大關。排名第三的深圳(220家)是第四的杭州(95家)的2倍多。可見北上深作為第一軍團,跟第二軍團甩開了遙遠的距離。

深圳之後,第四名至第十名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家數分別是:杭州(95家)、蘇州(85家)、廣州(76家)、成都(62家)、南京(57家)、無錫(55家)、寧波(53家)。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一個城市上市公司數量與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但這並不是說經濟總量越大,上市公司就一定越多。例如,雖然近些年來蘇州、無錫、寧波這幾個外貿明星城市GDP增速相對較慢,GDP排名在後退,但這些城市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上市後備企業都比較靠前。

這其中,蘇州的GDP總量近年來先後被天津和重慶超過,退居全國第七,但上市公司數量達85家,穩居全國第5,並且後備上市公司也達到了28家,位居全國第6。

十年前無錫和寧波GDP總量分列全國第9和第11,現如今兩個城市退居第14和第16。但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無錫和寧波分列第9和第10。後備上市公司也分別有26家和20家。

這也說明,盡管這些外貿明星城市近年來出口受阻,人力、土地等各種成本上升壓力加大,經濟增速放緩,但這些城市的市場化程度更高,民營經濟發達,資本活躍度更高。此外,這些城市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新興產業正在加快發展。

相比之下,一些經濟總量較大的特大城市,上市公司數量位次卻比較靠後。例如,近十年來,天津和重慶憑借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也高速發展,GDP總量先後超過了蘇州,位居5、6位,並緊逼廣深。但在上市公司數量位次方面,這兩個城市都在十名開外,都只有42家,僅為蘇州的一半不到。在後備上市公司數量方面,重慶有13家,天津有9家,位次都比較靠後。

這是因為,天津、重慶這兩個城市近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仰賴一系列的大項目、大投入而形成的增量,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這些城市的市場化程度、民營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培育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表1:2016中國城市資本競爭力排行TOP 50

已上市家數名次

城市

已上市A股家數

擬上市家數

總數

所屬省份

2016上半年GDP(億元)

GDP名次

1

北京市

278

66

344

北京市

11413.8

2

2

上海市

231

74

305

上海市

12956.99

1

3

深圳市

220

77

297

廣東省

8608.88

4

4

杭州市

95

44

139

浙江省

5021.18

10

5

蘇州市

85

28

113

江蘇省

7557.36

7

6

廣州市

76

31

107

廣東省

8844.31

3

7

成都市

62

17

79

四川省

5590.18

8

8

南京市

57

25

82

江蘇省

4876.08

11

9

無錫市

55

26

81

江蘇省

4412.18

13

10

寧波市

53

20

73

浙江省

3915.1

15

11

武漢市

50

9

59

湖北省

5345.87

9

12

長沙市

49

19

68

湖南省

4280.01

14

13

紹興市

45

11

56

浙江省

2151.49

33

14

重慶市

42

13

55

重慶市

8000.82

6

15

天津市

42

9

51

天津市

8500.91

5

16

廈門市

36

20

56

福建省

1641.65

41

17

合肥市

36

15

51

安徽省

2575.5

29

18

臺州市

36

14

50

浙江省

1665.47

40

19

煙臺市

33

6

39

山東省

3242.69

20

20

西安市

32

6

38

陜西省

2684.93

27

21

福州市

31

14

45

福建省

2499.49

30

22

南通市

29

6

35

江蘇省

3336.69

19

23

烏魯木齊市

29

4

3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38.05

46

24

嘉興市

28

8

36

浙江省

1683.81

38

25

佛山市

26

13

39

廣東省

3766.91

16

26

大連市

26

2

28

遼寧省

3663.8

17

27

汕頭市

25

9

34

廣東省

946.9

49

28

哈爾濱市

25

4

29

黑龍江省

2412.2

31

29

鄭州市

24

4

28

河南省

3537

18

30

沈陽市

24

2

26

遼寧省

3176.4

21

31

海口市

24

2

26

海南省

645.43

50

32

常州市

23

22

45

江蘇省

2808.03

25

33

珠海市

23

8

31

廣東省

1015.07

47

34

濟南市

23

5

28

山東省

3100.15

23

35

昆明市

23

3

26

雲南省

1864.47

36

36

青島市

22

10

32

山東省

4520.3

12

37

長春市

22

3

25

吉林省

2381.5

32

38

金華市

21

9

30

浙江省

1673.65

39

39

淄博市

21

2

23

山東省

2118.94

35

40

濰坊市

20

2

22

山東省

2676.8

28

41

太原市

19

1

20

山西省

1349.24

43

42

東莞市

18

13

31

廣東省

3153.92

22

43

湖州市

17

7

24

浙江省

1056.22

45

44

蘭州市

17

2

19

甘肅省

995.68

48

45

南昌市

17

-

17

江西省

1809.88

37

46

溫州市

16

4

20

浙江省

2142.42

34

47

泉州市

16

3

19

福建省

2832.94

24

48

石家莊市

15

2

17

河北省

2689.9

26

49

中山市

14

8

22

廣東省

1587.87

42

50

貴陽市

14

5

19

貴州省

1312.23

44

數據來源:《價值線》

廈門、紹興、臺州、嘉興表現亮眼

前十名之外,還有一些城市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一些城市經濟總量和城市人口規模都不大,但上市公司數量卻十分靠前,這些城市包括廈門、紹興、臺州、嘉興等。

例如,在《價值線》的這個排名中,廈門的經濟總量位居第41位,但這里截取的是上市公司數量前50名的城市的GDP排名,如果放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GDP排名中,去年廈門位居第52位,但廈門的上市公司數量卻高居第16位。
不過,廈門雖然經濟總量小,但畢竟是計劃單列市,也是福建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屬於二線城市中比較亮眼的城市。在福建省中,廈門不論是整體的城市環境建設,還是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都是福建最好的,不僅吸引了周邊不少企業去設立總部,而且其新興產業發展也頗具特色,所以上市公司較多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紹興、臺州、嘉興的GDP位次並不靠前,城市規模、人口規模方面也是不折不扣的三四線城市,但這幾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卻著實不少,上市公司數量排名位次遠高於GDP的位次。例如紹興上市公司數量達45家,高居第13;臺州36家,位居第18;嘉興28家,位居第24位。

從地理分布上看,這幾個三四線城市全部來自浙江。包括杭州和寧波在內,浙江共有5個城市上市公司數量高居前25名,占據1/5,這一方面說明浙江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另一方面也說明浙江板塊的市場化、資本化程度都走在全國前列。

值得註意的是,浙江無論在人口總量還是GDP總量上,均遠不如江蘇和山東。例如,浙江GDP僅為江蘇的六成、山東的68%,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四,但浙江的上市公司數量卻共達317家,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比江蘇多出17家,比山東多出150家。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浙江的民營經濟是我國最發達的,民營經濟是就業、科技創新的載體,浙江是除直轄市以外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此外,浙江靠近上海,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資本市場。

作為全國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浙江曾樹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發展至今,在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斷凸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而要吸引人才服務轉型升級、形成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都離不開城市化平臺的支撐,都需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在這方面,目前紹興已經開始布局發力。2013年10月,紹興進行了大幅度的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紹興縣和上虞市,設立柯橋區和上虞區,並將原紹興縣其中三個鎮劃歸主城區越城區管轄。紹興也從一區五縣(市)變為三區三縣(市)。今年上半年,國務院正式批準《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1年)》,紹興地鐵的建設,也有利於紹興做大都市化的平臺,提高聚集要素的能力,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相比浙江,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雖然上市公司數量高居第一,但深圳之外,其他城市並不算特別突出。例如佛山和東莞的上市公司數量位次均明顯低於GDP的位次。佛山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26家,位居全國第25位,東莞上市公司數量只有18家,位居全國第42位。

這些地方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無論是東莞、佛山還是福建的泉州等地,都屬於僑鄉,有大量的“海外關系”。由於境外上市更容易,有大量的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另一方面,珠三角很多地方的企業老板,總體風格比較低調,很多老板怕企業的控制權受到影響而不願意上市。

表2:2016中國省域資本競爭力排行TOP 10

已上市名次

省市

已上市A股家數

擬上市家數

總家數

2016上半年GDP(億元)

GDP名次

人均GDP(萬元)

人均GDP名次

1

廣東省

453

171

624

37357.59

1

3.44

6

2

浙江省

317

122

439

20762.33

4

3.75

5

3

江蘇省

300

119

419

36531.73

2

4.58

4

4

北京市

278

66

344

11413.83

13

5.26

3

5

上海市

231

74

305

12956.99

10

5.36

2

6

山東省

167

41

208

31688.29

3

3.22

7

7

四川省

108

21

129

14222.33

7

1.73

22

8

福建省

105

40

145

11815.51

12

3.08

8

9

湖北省

93

10

103

14114.76

8

2.41

12

10

安徽省

91

26

117

11028.49

14

1.80

20

數據來源:《價值線》

青海、寧夏、東北資本吸附力在下降

近幾年,廣東也在加快轉型升級,加快資本市場建設。目前廣東的擬上市公司數量為171家,遙遙領先其他省份。

數據顯示,從省級看,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五地擁有最多的上市公司,五地共有1579家上市公司,占全國總數的53.4%。目前中國各省份上市公司數量懸殊,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的差距,遠遠大於它們在GDP方面的差距。

在擬上市公司方面,根據統計,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806家擬上市企業分布在中國111座城市中,其中深圳最多,共有77家,占總數的9.5%,上海、北京、杭州、廣州分別有74家、66家、44家和31家。全國共有21座城市擁有超過10家擬上市公司。而這21座城市總共擁有572家擬上市企業,占擬上市企業總數的 70.1%。

相比北上廣深以及江浙兩省的資本吸引力,青海、寧夏以及東北三省的資本吸附力正在下降,806家擬上市企業中沒有一家落戶青海,資本正離開東北老工業基地,舍棄傳統產業,湧向互聯網新經濟。也就是說,未來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上市公司的數量將可能進一步拉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為突出的城市,未來的上市公司數量優勢將更加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61

深港通首日:北上資金青睞格力和美的 南下資金搶比亞迪

港交所12月5日數據顯示,深港通開通首日,深股通額度使用了30%,深股通首日十大成交活躍股,北上資金青睞對象多為藍籌股。格力電器獲買入金額最大,為3.72億元;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獲買入金額也分別達2.32億元、2.08億元。另外,濰柴動力、京東方A、平安銀行、五糧液等獲買入金額也較大。

另一方面,深圳方面的南下資金買入金額最大的股票為比亞迪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06

深港通首日北上資金熱情更高 深股通買入26.69億元

深交所12月5日公布深港通啟動首日交易信息顯示,北上資金熱情高於南下資金,深股通方面,買入26.69億元,使用額度27.11億元,當日剩余額度102.89億元,標的股票中有464只發生交易。港股通方面,買入9.02億港元(人民幣8.23億元),賣出0.21億港元(人民幣0.18億元),標的股票中有348只發生交易。

具體來看,深股通方面,買入26.69億元,使用額度27.11億元,當日剩余額度102.89億元,標的股票中有464只發生交易,其中主板169只、中小板247只、創業板48只,交易金額分別為14.78億元、9.76億元、2.15億元。

港股通方面,買入9.02億港元(人民幣8.23億元),賣出0.21億港元(人民幣0.18億元),使用額度8.50億元,當日剩余額度96.50億元,標的股票中有348只發生交易,其中恒生綜合大型股78只、恒生綜合中型股151只、恒生綜合小型股99只、不在指數內的A+H股20只,交易金額分別為0.43億港元(人民幣0.38億元)、3.15億港元(人民幣2.79億元)、5.12億港元(人民幣4.54億元)、0.52億港元(人民幣0.46億元)。

當日,深證成指收盤10784.33點,下跌128.3點,跌幅1.18%,恒生指數報收於22505.55點,下跌59.27點,跌幅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