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星的下滑說明了什麽?中國制造對智能手機的沖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17

高端產品面臨著蘋果的競爭,低端又被中國產商擠壓,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機廠商三星電子的市場份額正在縮水,就像昔日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一樣。 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報告稱,按市場份額計,今年二季度,華為、聯想、小米均位列全球五大廠商,其中小米還是明星賣家。中國制造的低端安卓手機擠壓了三星的市場份額: 三星的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32.6%降至目前的25.2%,而華為和聯想的市場份額上升。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科技占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5.1%,相較一年前的1.8%大幅上升。 本周四,三星罕見地公布了兩年來最差的季度報告,並表示手機這一核心業務盈利前景存在不確定性。 智能手機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蘋果的崛起擊垮了諾基亞,結果兩年前又被三星趕超。盡管三星表示對新產品有信心,但是這樣的表態並不能給予投資者實質性的安慰。尤其是當你看了美國商業新聞網站Quartz給出的圖以後: (2007年蘋果發布首款iPhone到2013年微軟宣布收購其手機業務期間,諾基亞經調整後的收盤價) 市場調研公司IDC周二發布的報告同樣佐證了三星市場份額的下滑,和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持續崛起。據IDC,今年二季度,三星市場份額由去年同期的32%降至25%;同期,華為小米等中國廠商市場份額強勁增長,助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 中國廠商的崛起: 如下為IDC統計得出的2014年二季度世界五大智能手機廠商: (圖二世界五大智能手機產商:單位:百萬部;三星、蘋果、華為、聯想、LG、其它) 不過,據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按市場份額計,成立才三年的小米科技也進入了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機生產商之列。而蘋果,盡管守住了第二名,但市場份額也從13.4%下降至11.9%。 兩年前將蘋果拉下第一寶座的三星,如今卻遭遇了中國的挑戰。今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的智能手機總銷量從一年前的2.33億部增加至2.952億部,但該公司也是唯一錄得絕對出貨量下降的主要制造商。同期,小米科技占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5.1%,相較一年前的1.8%大幅上升。 Strategy Analytics負責人Woody Oh表示:“小米的下一步是瞄準亞洲和歐洲等國際市場,小米必須投巨資讓西方消費者熟悉該品牌。”他稱小米是第二季度的明星賣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1

唐巖:遵循內心的沖動,性價比最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8/147564.html

i黑馬:北京時間11月8日淩晨,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陌陌)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計劃融資3億美元,交易代碼為MOMO。2011年底,陌陌還是初創的小公司,是交友浪潮里的一個弄潮兒,《創業家》是最早專訪其創始人唐巖的媒體之一。兩年多過去了,我們不妨再回到起點,看看唐巖的初心。

\(2011年底,陌陌是一家初創的小公司,唐巖可能並未想到3年後公司將上市。)


創業未滿一年的唐巖帶著20多人的“陌陌科技”團隊搬進了一幢兩層樓的別墅。他們的一份招聘廣告於是寫道:環境待遇一流,氣氛寬松自由。
 
“不光是用戶市場、團隊建設,資金的來源、產品的發展,都好於預期。”2011年12月17日,唐巖對《創業家》說。“不要被那些東西嚇倒,那幫人(大公司創始人)動不動就跟大學生說創業失敗率99%。哪怕你是萬分之一,其他人失敗了跟我有什麽關系啊?我也是第一次創業,之前都被這幫人(嚇唬),也不知道他們確實是這樣子還是喜歡嚇唬人,把過程描述得那樣艱難,一個出租屋,幾箱方便面,打個赤膊,放個風扇,72小時不睡覺。我們都沒體會。”
 
唐出生於1979年,創建陌陌科技前在網易公司服務8年,離職時任網易網站部總編輯。陌生人交友軟件“陌陌”2011年8月通過Apple Store上線後,目前用戶量已經超過50萬。唐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其輕狂,但卻不一定符合事實,因為他還沒有說完。
 
在網易的8年中,唐巖的幾位前同事如李學淩(多玩網創始人)、方三文(雪球財經創始人)的創業故事可能對他有所激勵,但他的創業念頭若有若無,直到2010年末他坐在正召開亞運會的廣州的某座酒店里。大型活動期間照例“幹嘛都不方便”,唐與幾個同事在酒店大堂聊天,聊到坐在不遠處的姑娘,聊到了LBS。在唐看來,當時應用LBS技術的“街旁”、“簽到”都禁不起追問:“人們為什麽要簽到?他們難道都熱衷於告訴別人自己到了哪里?人們即便要分享地理位置的話,一定會有強烈的動機,否則是不需要的。”唐當時渴望知道:“旁邊那個女孩子,能不能定位她?”
 
唐認為自己的問題代表了一種“剛性需求”,尤其是對於中國人:他們大多比較內向,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因此需要通過一個平臺先試探一下,“哪怕會因此挨罵。”早年使用網絡聊天室的經歷繼續為他的想法提供論證:“最火爆的是同城聊天室,為什麽?它其實包含了一種線上關系轉為線下的可能性。沒有北京聊天室,只有朝陽1,朝陽2,因為打車能到嘛。”唐激動起來:“如果是LBS,(用戶)密度足夠的話,就太可怕了,這個所謂的網友其實已經就是現實意義的人,5分鐘之後就能看得到。”
 
如果這的確是唐當初的想法,那麽,“陌陌”上線以來的應用證明他對男女關系揣摩得當。唐描述的典型“陌陌”應用者:主要是在晚上,高峰期在11點,臨睡覺前摸手機,夜深人靜,各種Hold不住,開始聊天。都在附近,聊完以後見一見,約喝個咖啡,要麽約在樓下見一下。
 
“你想我們若幹年前上QQ幹嘛,不是找網友嘛?而現在這幫(‘陌生人交友’的非議者)即即歪歪的,難道男的找男網友?不也是找女網友嗎?只不過現在不會再通過QQ找朋友了。”
 
唐在湖南的一座小城中長大,在一所普通大學學習了建築,2000年畢業,在一個類似工程監理的職位上幹了三年。他高中時候偷看過一個同班女生的日記,“現在甚至記得一個字一個字是怎麽寫的”。那位女生在日記中決定如果考不上大學就要去廣東,要“生活在一個有投幣電話的城市”。這種今天讀來讓人傷感的句子準確地描述了小城青年的生活狀態。“那種小地方,剛看了一個港片,你的心思就不在你這個環境里了,你就覺得你其實是屬於那個世界的,但你沒辦法,必須要待在這個世界里。”2003年,唐巖來到北京,進入網易,一步步進入了“那個世界”。後來,他位居上層,生活閑適,又有新的迷茫:“大公司跟國企一樣,你有點兒雄心壯誌想做點兒什麽事,不是你所能決策的”。
 
唐決定辭職創業。他的主意得到了兩個懂些技術的同事的支持。他們考察了當時LBS的應用,發現美國有兩家(其中一家專為GAY用戶提供服務),但並未在習慣“直接打招呼”的美國人中產生影響。中國重慶有一家“麻辣交友”,又生得太早,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太少。唐認為,這項應用沒有成功正是自己的機會:“如果有成功的,這些做社交強關系的,不說騰訊,什麽新浪、網易、搜狐,正愁沒有平臺,哪輪得到我?”敏感的小城青年唐巖確信自己找到了LBS未得以成功應用的原因。
 
唐的兩個同事先其辭職,唐被挽留,一直到2011年9月底正式離職,距其升任網易網站部總編輯不到5個月。
 
內心細膩敏感的唐行事並不謹小慎微。他的隊伍起初只有三四個人,負責技術的從未做過APP(第三方應用程序),買書現學。在與投資人談話時,唐知道自己的團隊“沒有賣相”:“(問我)以前做過什麽?管新聞。管新聞能幹什麽?就是管哪條該不該上,標題怎麽做。跟這個(創業)有什麽關系?沒關系。”充足的啟動資金讓唐對普遍的質疑不屑一顧。
 
但唐對自己要做什麽很清楚。“很簡單,我說你們就給我做一個能知道大家都在哪兒的QQ。”這一產品的典型應用就是“泡妞用的”。“我覺得70、80%都是男找女、女找男,但我把這個過程想得比較體面:有一個充分的溝通之後,大家結識了,成為男女朋友,或者當炮友(性夥伴),都是好的。”宗旨既定,接下來就是保證產品制作完全為了這一宗旨的實現。這時候,唐自許的“邏輯感”(它來自當年唐在BBS上的論戰)起了重要作用。
 
平臺選擇Android還是iPhone。Android更為普及,但機型太散,而iPhone有一個天然的高門檻。“我覺得一個社交產品,應該從高端往低端鋪。QQ就是從高端往低端做的,剛開始都是博士生、研究生才用電腦。這個時間太久了,大家都不信,因為它(現在)有那麽多低端用戶。”
 
做不做手機通訊錄。“陌陌”強調的是陌生人關系,手機通訊錄則是熟人關系。2011年初騰訊推出的微信就是基於手機通訊錄的。做熟人關系,QQ無往不勝,先發的米聊因此落後。“陌陌”的陌生人不受QQ制約,即便騰訊要打擊,至少也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機會相對均等。
 
要不要用戶驗證。唐最終選擇了不要。“至少現階段我們不搞驗證,直接可以說話。我們不就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社會嗎?大街上哪有先驗證我一下再搭訕的?”
 
做不做頭像(由系統提供)。通過LBS認識一個人,意味著線下關系馬上會發生,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你弄個假頭像什麽意思呢?我們樓下見吧!你怎麽辦?對不起,我的頭像是假的,我現在長成這樣。”唐認為,在社交中,不管是男看女還是女看男,總是先看外貌,然後再看社會身份。“我這個產品天然就會讓大家用真頭像,否則的話他上這兒幹嘛來了?”
 
問題的討論很激烈,但唐輕易不會被說服。這時候,唐承認自己“野蠻粗暴”:“那就聽我的,決策就是要簡單,要快。”
 
唐的“邏輯”後來基本得到了證明,但在“陌陌”即將上線時,他的把握不大。他對運營總監說:“你第一個月怎麽著也得給我想辦法裝個2萬(用戶)。”後者對這一數字沒信心,表示5千尚可保證:他可以挨個去拉朋友來裝。在忐忑中,“陌陌”第一個月裝了10萬。
 
始願未及的裝機量表明,至少在iPhone用戶中,存在對陌生人交友的強烈需求。用戶的男女比例由最初的2:1很快上升到現在的1.3:1。唐巖不在意有人把“陌陌”稱為“約炮神器”。“我沒有道德潔癖,”他說,“壓根兒就沒有。有兩類交友造成的非議比較大,一類純粹以肉體關系為目的,單身,這個還比較好一點。一類是有家有室的。總體來看,我覺得它是個好事,特別好的事。我們的父輩選擇面那麽窄,結了婚就是一輩子,多麽不幸。以前受制於平臺的缺乏,一年只能有兩三次機會,現在可能有十次,無非是數量上的變化而已。科技都是便利人類的,不是來束縛人的。”
 
能想象大公司如騰訊者這樣鮮明地表露態度嗎?
 
當然,唐並不容忍肆意的詆毀。“你說用這個(陌陌)‘約炮’特別好用,我說挺好,幫到你了嘛。如果你說上面都是‘雞’,我可能就會罵你。”唐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有性工作者,但“陌陌”可能對她們的渠道幫助不大。
 
一次,唐巖接受一家投資公司的邀請前往會面。對方準備的是一個項目評審會。“我產品都出來一兩個月了,還跟我搞什麽評審?”唐已有些不悅。當唐談到希望在“陌陌”上引入更多身份信息以求讓用戶更真實可信時,對方的一位合夥人指出“你們這個根本沒戲”,他的理由是:“他們都是‘約炮’的,誰願意把真實身份亮出來?”唐因此發了火。他問對方是否使用“陌陌”,對方稱用過。“是不是成功率不高啊?”對方稱是。“你想你都40多歲了,”唐開始利用得到的“口供”反擊,“你的頭像我剛才也看了,黑咕隆咚的,我也看不清,太清了其實人家也不會願意答理你了。你唯一的機會是,寫上你是某某創投的合夥人,可能還有人答理你。”唐大獲全勝。
 
唐沒有“道德潔癖”,但並不主動鼓勵用戶利用自己的產品發展性關系,也並非對用戶毫無原則。iphone用戶中已婚已戀者的比例很高,他們對隱私保護的要求迫切。“陌陌”的隱身功能推出後,很多用戶反映他們不需要這個,他只需要對好友隱身,“就怕老婆看到”。唐說,點對點的隱身技術開發不成問題,但他不願意產品因此被定性為只能“幹這個”,於是,到目前為止,“陌陌”的隱身功能依然是一隱全隱。
 
唐希望這些手持iphone的“高端用戶”在邀約女伴的時候表現得“體面一些”。“體面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每天反饋到我們這兒的都是不體面的,全是很赤裸裸、很直白的‘約炮’,或者不被答理就人身攻擊的。”唐因此對“高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當時就覺得崩潰了,這個男的怎麽這樣啊?這麽沒素質。”這樣的用戶會被封一段時間,好在比例不是太高,1%左右。唐認為用戶也會修正自己的行為,因為就大家追求的“實用性”而言,下流並不管用。
 
也有被誤殺的。唐說,有時候存在男性和女性對進入性關系的節奏認知不一致。“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聊了一天,那男的覺得時機到了,說要不我們去開個房吧。女的覺得可能要聊三天時機才到,現在只一天,就說你這流氓,然後就舉報了。因為有的女的會把聊天記錄直接發給我們。我們也哭笑不得。”唐希望最終能由明確的制度去解決此類糾紛。
 
“陌陌”的用戶黏性也得到了局部證明。有女用戶在微博上抱怨一天到晚被陌陌騷擾得煩死了。唐經過調查,認為這位女用戶是“炫耀式的抱怨”。而另一位被封的男用戶寫來郵件誠懇道歉,稱不了解規則,能否交200元錢作為保證並解除封鎖。“陌陌”的處罰期只有兩周。
 
與大公司有對抗關系的創業者看上去多少有些輕佻。唐的態度不是這樣。“如果我失敗,不會去找別的原因,我不會說中國的創業環境太糟了,有個馬化騰、有個騰訊在那兒呢。我失敗就失敗了,我認命,就是自己沒做好,或者想法不成熟。你在中國選擇創業這條路,就是這樣的環境,得認。但是我綜合考量下來覺得沒有那麽糟糕。”
 
最後,我們把唐開始沒有說完的話補充完整。“沒有(想象的)那麽多困難,事情往往是雙面的。你要把原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要遵循內心剛開始的那種沖動。那個沖動的寶貴性遠遠大過你原來想做的事兒。遵循內心的沖動,性價比是最高的。”

以下為2012年底《創業家》雜誌與唐巖交流社交產品時他的思考。

做一款與騰訊核心產品高度重合的東西不容易,比如悲情的米聊。2011年那一批社交應用,不少已經消失,陌陌還在默默地活著。雖然陌陌的累計用戶不到2000萬,微信已有2億多用戶,但活著就是勝利。年中,陌陌完成估值達1億美元的B輪融資。10月,陌陌推出2.0版,添加了基於地理位置的群組功能,嘗試向熟人社交轉化。

按計劃我們去年就應該做(社區社交),但陌陌一直疲於應付技術門檻—我們用戶數增長很快,每天有幾百萬用戶登錄、五六千萬條信息在發送。

中國人很早以前是習慣社區社交的,比如原來體制內的大院、事業單位的大院、國企的大院。它們在城市化進程中慢慢破產了,但這個需求是存在的。小區、學校、寫字樓里的人有很多相似的東西,我希望有個網絡平臺來讓大家互相認識,而基於location的社交,陌陌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從來沒說陌陌要做個約炮工具,我們想做的就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平臺。

社交工具非常不好做。你用上三、五年,就很難丟掉QQ和微博。網絡行為都記錄在這里,人際關系也在上面。陌陌卻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人一輩子都使用的產品,可能說丟就丟了。人20多歲時認識陌生人的訴求很強烈,到30歲、40歲就沒那麽多精力了。

目前用戶的交流模式是通過IM。IM內容沒法沈澱,我不太想做一個IM產品,但目前還是這個樣子。現在離我滿意的水平還差一些,得不斷完善它。

我沒考慮商業模式,完全沒想。我們的核心工作是做一個OK的社交平臺,必須通過產品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東西,保證用戶粘性、數量、使用頻率,這很重要。這個都沒搞定,就嘗試去收費,沒意義的。我們用錢還是比較省的,短期沒有財務壓力,投資人也不想看。

很多產品很火的時候,還沒有經過什麽檢驗,就去做營收,管理得好的可能沒壞處,但根本問題沒解決的話,說死還是會死,而且進行商業模式探索,對管理會有新的挑戰和壓力。

我對陌陌這一年談不上滿意。從用戶數來看,公司慢慢進化成中型互聯網公司了,但其他方面還屬於山寨公司階段。缺人,現在大概70人,理想狀態在100人左右。我本人也有問題,不願意管大團隊。

目前運營的狀況還是挺好的,但怕自己會犯錯誤;還怕命不好,一犯錯就是重大的決策性錯誤。

不支持我燒錢的理由很充分。加多寶涼茶和王老吉涼茶有什麽區別?一模一樣。去年賣的和今年賣的也沒有區別,傳統行業里推廣對於獲得市場份額很重要。互聯網行業不同,除了電商和遊戲燒錢砸廣告外,其他產品不怎麽燒錢。我們是產品導向的公司,陌陌現在還處於完善產品的階段,公司員工主要是工程師,有了銷售、客服,氛圍會變。

支持我燒錢的理由也很多。社交產品最大的好處是,競爭門檻就是用戶數。跟我們同時做的十幾款產品大部分都死掉了,也有沒死的。我還怕命不好出來新的顛覆性社交產品,比我們更牛,互聯網(當紅產品)更新叠代太快。而現在大家都沒錢,到了該融資的時候,我就談了一下,挑了一下,剛好談成陌陌估值1億美元。這時燒燒錢,把份額做大一點,把品牌做得OK一點,可能也好。

還得看未來形勢的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29

於冬:電影公司未來面臨兩大考驗:互聯網公司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9.html

i黑馬:中國電影行業看似發展良好,其實隱患頗多。博納影業集團的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電影公司將會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行業內部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好萊塢電影的沖擊也會更大。
 
\在外界不斷看好中國電影業發展的情況下,作為在電影行業深耕20年,也是國內首個獲得電影發行牌照的民營企業博納影業集團,該公司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中國電影行業除面臨互聯網裹挾外,還將存在外部競爭、行業競爭等問題。
 
於冬表示,2001年中國電影開始了行業機制改革的破冰之旅,當年五大板塊的電影改革文件陸續出臺,包括允許民營公司獨立出品投資拍電影,允許民營公司獨立發行,允許民營公司投資建設電影院等。因此,中國電影從10年前銀幕只有1300塊,到2011年達到22000張銀幕,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最關鍵的10年。而未來10年,中國電影市場卻到了一個改革的深水區。
 
“過去10年我們靠房地產業,帶動銀幕數量增長,帶來了產業騰飛。同時,電影技術設備的數字化降低了電影行業的門檻。下一個10年,中國電影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內容,但是現在關於內容的政策沒有到位。”於冬說。
 
對於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於冬認為,現在國內上市的這幾家電影文化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值,可能只是上市互聯網公司其中一家的1/500,甚至是1/1000。這個巨大的差距,可能使這些電影公司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
 
“更簡單來說,阿里巴巴現在接近3000億美金,並購這些文化公司的資產幾乎是零頭的零頭,所以互聯網對電影行業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說。
 
除了有可能被互聯網企業取代外,對於外部競爭,於冬表示,到2017年底,“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就到期,這意味著,5年中國承諾每年引進34部的配額,在2018年時,配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分成比例也只會增長不會減少。
 
“現在中國電影每年勉強維持700部產量,每年至少在院線上映300部電影,但是這300部片子與國外在中國放映的幾十部片子相比,也只守住了一半的票房。等到2018年預測國內有600億票房的時候,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已經可以超越了北美成為第一大市場,但這里面50%是美國電影,我們的本土電影只有50%,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比例。”他說。
 
對於中國電影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於冬以韓國電影市場進行舉例。他表示,韓國電影從180天的保護期變成72天時,那一年所有的韓國電影公司紛紛倒閉,上市的電影公司也全部被賣掉,最後電影市場只剩下了幾個大的、有院線的公司。
 
因此,或許看上去紅火的電影市場,除了迎接互聯網的沖擊外,還要迎接強大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對於國內票房市場的增長,於冬表示,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是217億,2014年能夠達到300億,也就是今年增加了接近80億,相信在2015年,將從300億跨越到400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46

【图解】历次印花税调整对市场的冲击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1938886
昨日市场在盘中完成V型反转,很大程度上缘自“印花税上调”传闻,随后又被证监会辟谣。

印花税是什么?顾名思义是税收的一种。与美国两党共和党主张给企业/中产阶级减税,民主党主张只给穷人减税不同,我大天朝的税收政策从2000多年前开始就是一贯的“猪瘦养猪,猪肥杀猪”。汉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直把田赋降至最低,汉武雄才伟略的背后是苛捐杂税直线上升。建国后的税收政策非骑行客的能力所能评述,而股市里的印花税政策则一贯奉行市场不好时放水养鱼,市场火热时趁火打劫。

上周人民网有篇不知名作者撰写的牛市4000点起点论,直被各大财经门户、雪球、朋友圈刷爆。股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党的喉舌人民日报认为牛市方才开启大幕”。4000点是起点,那么2000-4000点呢,难道是抢跑?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读新闻看资讯,不能只看符合自己心愿的论述。每个股民的心愿当然是市场涨,自己手中的股票涨。如果在接受信息时,也是选择性地只关注有利于自己心愿达成的利好,而无视甚至是憎恶相反的信息,到头来就是一只把头埋进沙里的鸵鸟。

眼光六路、耳听八方,更重要的是关注当权者(决策层、大股东)究竟在做什么,可能下一步会做什么,而不是反复地玩味他们说什么。政府要限号,之前都会反复地说没有;公司要重组,之前也会一再否认。听其言,不如观其行。不知其当下会怎么做,不如看他从前做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国股市25年历史上历次对印花税的调整和其对市场的影响:


骑行客简评如下:
印花税调整反映了管理层对市场的真实态度,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巨大
- 25年间印花税仅上调过两次,上次是8年前,再上次是18年前!
- 97年那次上调直接终止牛市,市场进入长达2年的调整期
- 07年那次上调让牛市在中途来了个大跟斗
- 8年前530上调时$上证指数(SH000001)$  4300点,与当前点位相仿,故有此次“狼来了”的传言

再看印花税收入和其对总体财政收入的影响:
- 99-01年第一个小峰值,每年250-300亿,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4-6%
- 07年历史峰值,从06年的180亿一口气翻10倍+达到2000亿,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
- 按如今日均成交额1-1.5万亿,1‰单边税率,2015年印花税可达3000多亿
- 2014年中央财政收入6.4万亿元,印花税收入占比可达5%
- 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3.2%,低于GDP增速。如今地方财政因卖地收入锐减,且中央通过债务置换负担了一定的地方压力。所以有寻找额外财政收入的动力。

国外比照(根据网络信息整理,不保证准确):
- 美国印花税1966年取消,征资本利得税(我国不征),税率20%
- 新加坡、日本分别于1999、2001年取消
- 香港印花税税率同为1‰,双边征收

判断:
- 印花税上调逆国际趋势,管理层会非常慎重
- 印花税废止,必将伴随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证券投资资本利得税推出
- 印花税上调传闻代表了部分市场人士对当前股市的“恐高”情绪,股民在牛二阶段的操作需愈加谨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57

作為已婚已孕的80後,她這樣處理事業與家庭的沖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1259.html

作為已婚已孕的80後,她這樣處理事業與家庭的沖突

一財網 簡寧 2015-07-06 11:25:00

究竟是相夫教子,還是為了夢想打拼事業,這個困擾現代女性的命題同樣降臨在盧明霞身上,“拉加德的回答讓我提前釋懷20年”,盧明霞說。

“有沒有後悔過沒時間陪孩子?這個問題曾無數次拉扯著我,我從來都沒時間參加孩子們的家長會,沒時間看他們的籃球比賽,但有一次我問我兒子們有沒有因此而埋怨過我,他們對我說‘No.Because of we are proud of who you are!’,聽到這句話我完全釋懷了。”

這是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5年到訪中國時,在同“全球傑出青年”的閉門早餐會上的回答,問題的拋出者是我們面訪的菁英,一個同樣身為母親,卻被事業和家庭不斷拉扯的80後女性創業者——盧明霞(Kelly)。

2006年大學畢業後,盧明霞先後供職於英特爾和法國路威銘軒集團(LVMH);2010年8月,初為人母的盧明霞在兒子出生2個月後即隨丈夫前往美國,陪同丈夫赴美攻讀MBA;8個月後,盧明霞回國創立高端行業求職輔導機構CareeFrog,並在此後3年里接連創業,大有一股打拼出一片盧氏江山的勁頭。

究竟是相夫教子,還是為了夢想打拼事業,這個困擾現代女性的命題同樣降臨在盧明霞身上,“拉加德的回答讓我提前釋懷20年”,盧明霞說。

菁英計劃 創業 達沃斯

想拼事業?先穩定後方!

女性最容易被羈絆的問題是什麽?

答案是夫妻感情和孩子。

30多歲仍然想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女性,倘若想要有精力為了事業全力以赴,首當其沖要解決這兩個問題。盧明霞有什麽可以分享的?

【第一:夫妻關系大於親子關系】

“那個時候我26歲,寶寶剛出生2個月,偏偏這個時候我老公要去美國讀MBA,孩子還太小,我沒辦法一個人帶著他去美國,最後決定和老公兩個人去美國,雖然我相信很多女性會選擇留下來照顧孩子。”

“你為什麽會做這樣一個決定?”

“我跟我老公的關系里一直是夫妻關系大於親子關系,在這一點上我們是達成共識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立的人生,畢竟要陪伴彼此走完這一輩子的是我們兩個人。”

盡管努力踐行夫妻關系大於親子關系的理念,但作為一名母親,說起兒子時盧明霞依然充滿歉疚,可誰讓這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理想主義的平衡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她是個狠心的媽,但回想起來,盧明霞依然慶幸當初自己做出了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那段時間是我們最開心的一段時間,也讓我能靜下來思考很多問題,如果不去美國的話,可能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創業了。”

鑒於夫妻二人都是創業者,盧明霞和老公不會禁止彼此把工作帶回家。相反,討論工作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把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也是她處理夫妻關系的重要部分,“我們就算在一起吃飯聊天也是在聊工作,我們的交集就是不會把工作和生活分的特別開,追求一種動態平衡的生活。”

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收效顯著。“做一個女人已經很難,做一個有家庭有孩子的女強人是難上加難,我的太太Kelly她做到了。”看到沒,這是盧明霞的老公對她的評價。

【第二:對於孩子,要敢於授權】

盧明霞的兒子今年5歲,小家夥從出生開始便是由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輪流照顧,在盧明霞創業的4年間,兒子的衣食起居全權由老人打理,倘若發生老人家身體不好的狀況,保姆阿姨會隨時替上,最誇張的時候“姨媽、舅媽也被拉進來幫忙”,“必須招聘兼職員工來救火了,”盧明霞調侃道。

對於創業的決定,盧明霞的父母和公婆給予了全力支持,哪怕是當年寶寶剛出生她就遠赴美國時亦是如此。“我回國後才知道我媽當時因為帶孩子累得生了幾場病,但她都沒有告訴我。”對於父母,盧明霞心存感恩,為了不讓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小孩子的磕磕碰碰而尷尬,她給出了一個讓自己和父母都能夠減輕壓力的解決辦法——授權。

“授權後你不能因為出現不好的情況就去怪罪他們,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支援,在關鍵時刻做出決策,比如小孩子要去讀哪個幼兒園、上哪所小學等。”

當然,授權也要講究藝術,日常掛在嘴邊的感恩自然少不了,物質獎勵更是要既能送到父母心坎又能博老人家歡心的。“今年3月,我帶他們去日本做了一個體檢,順便旅行放松一下。”

事業需要打拼,但也要適時放過自己

有了穩定的後方,盧明霞開始全身心打造自己的創業版圖。

菁英計劃 創業 達沃斯

2011年,首次創業打造國內最大高端行業求職輔導機構CareeFrog,擔任首席執行官;2013年,以自己名字命名創辦高端獵頭品牌Kelly Placement,擔任執行董事;2014年,創辦在線1對1職場經驗分享平臺“8點後”,擔任聯合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並於半年內完成百萬美元天使融資。在車子、房子都在通過共享經濟創造更多價值的今天,盧明霞相信閑置的大腦也能被出租並創造出更大的價值。“8點後”整合了專業人士的碎片時間和閑散資源為在某個領域有咨詢需求的用戶提供一個在線快速咨詢的平臺,也把專家的時間和經驗得以變現。

對於創業,盧明霞有自己的野心,“這3家公司是在同一個鏈條上的,我想做一個管道,提供每個人職業生涯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滿足大家從大學甚至高中開始,從職業規劃、求職、申請MBA到跳槽的各種需求。”

2014年,盧明霞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傑出青年”,因此才有了文章開篇提到的與拉加德共進午餐的機會,也讓她有機會“提前20年”不再為不能兼顧家庭與事業而糾結自責。

本·霍洛維茨,矽谷最牛的50個天使投資人之一,曾在《創業維艱》一書中如此總結自己的創業經歷:“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盧明霞亦是如此。

淩晨2點睡覺,早上6點多起床已成了常態作息時間,作為女兒、媽媽、太太、老板,身兼數職的盧明霞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小到為兒子挑選玩具,大到公司決策,壓力大到扛不住時,她也會跑到父母面前掉幾滴眼淚,說說自己的委屈,那一刻她不是什麽女強人,只是一個需要安慰和鼓勵的小女生,“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大不了就哭一場,示弱是女性非常強大的武器”,她說。

今年,盧明霞為CareeFrog聘請了新的CEO,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亟待成長的“8點後”,隨著在線教育的火爆,互聯網概念的爆發,以及投資資本的火熱,盧明霞沒有時間、也不敢讓自己有一分鐘的懈怠,她需要在這個寶貴的黃金期讓“8點後”站上在線教育的風口。當然,她因此把自己逼的太緊,直到在不久前的一個周末,突然想明白要適時的“放過自己”。

“那是一個周日,我通知大家晚上7點到公司開會,下午剛好路過衡山路,看到一些人特別悠閑的坐在路邊曬著太陽喝啤酒,那一瞬間我突然醒悟,為什麽不放過自己呢?為什麽要把自己和大家都逼得這麽緊呢?”盧明霞把想要放棄開會的念頭打電話告訴了老公,電話那頭很熱情的回複了兩個字:“好啊!”

盧明霞說那個下午她過得特別美好,和老公吃完晚飯一起去散步逛街,享受久違的悠閑舒適,弦繃的太久總需要放松,偶爾給自己一個緩沖也不失為明智之選。

在事業與家庭之間,盧明霞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盡管在女性的世界,這個問題永遠沒有可以直接複制黏貼的標準答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大家呈現盡可能多的可能性,供女性們參考借鑒。

【點擊查看菁英計劃官方網站:http://elite.yicai.com/

菁英計劃 二維碼

編輯:孫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62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7/158613.shtml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李叫獸 李叫獸

永恒的沖突:為什麽消費者會重複傳播類似的觀點? | 黑馬薦文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本文4419字,需10分鐘。

推薦理由:我們經常發現人們會重複傳播觀點,也有無數成功的營銷重複利用類似的心理。這篇文章,就講講這一切在消費者心理中,是如何發生的。本文由李叫獸(微信ID:Professor-L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靖。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比如——

《雷軍:不要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致那些勤奮的懶人們》

《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你是不是用勤奮在掩蓋另一種懶惰?》

(這些文章都是不同作者,分布在幾個月發出來,核心內容全部都一樣,但每次發出來都能重新火一陣。)

我之前有篇文章曾經講過一個概念“月經式熱點”——深存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不斷討論、在意並且定期就會爆發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偶然出現的熱點。也建議營銷人更多去借助“月經式熱點”,而不是臨時事件熱點。

而“不要讓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一種典型的都市工作者的月經式熱點,更加神奇的是,幾乎所有和知識、成長相關的公眾號,最終都會寫到這個話題,而且每次寫到都能再火一把——它就像武術界的葉問,每個想開宗立派的武行,都要去挑戰一下。

1

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吃瓜群眾們一次又一次被同一個內容(只不過換了標題和作者)刺激到G點從而轉發?為什麽隔一段時間總會爆發一下?

“月經式熱點”,到底是怎麽來的?

一句話概括:我認為月經式熱點的形成,本質上來源於我們“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數萬甚至數百萬人通力協作,而其他動物一般最多只能形成幾十或者上百個單位的社群,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人類簡史》

比如遠古智人們僅僅因為公共相信一個“河之神”,就能大量團結起來去攻擊其他部落。

2

也就是說,只有人類能夠相信並討論一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正義、國家、平等、民族),而其他動物最多能理解並溝通看得見的事物(比如蘋果、樹木、河流、老虎)。

人類世界的基金經理可以從你口袋中拿走10萬,是因為他許諾到了年底這些錢會變成11萬並再回到你的口袋里(因為我們會相信一些看不見的事物)。

但你無法讓任何一個猴子自願給你10支香蕉,僅僅因為你許諾明天會還給它11支香蕉。

這些大量的“虛構信念”(無論是“國家”、“宗教”、“倫理”還是“自由精神”,本質上是我們大腦想象出來的)保證了我們社會的有效運轉和協作,但這導致了另一個問題:

很多保證我們互相合作的“虛構信念”之間,並不是完全互相兼容的,很多時候不同信念之間存在“永恒的沖突”。

3

比如西方社會倡導最多的“自由”和“法制”就是一組“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共同相信“人人生而自由”,可以避免我們出現奴隸社會,讓人們更加友好的合作共贏,同時可以激發人的潛力,這個信念對我們顯然是有利的。

共同相信“法制”,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減少各種傷害事件,這個信念對我們人類顯然也是有利的。

但是這兩個信念之間卻是沖突的——自由的提升往往會導致規範的降低,而規範的提升又會導致自由的降低。

這就形成了一種持續存在於人的心理中的“永恒沖突”——自由和法制都是好的,既然他們有些沖突,就一定有人更支持自由一定有人更支持法律。

而這就會引發大量的“月經式熱點”——我們在轉發這些熱文時,往往是站在某對“永恒沖突”的一方,通過轉發內容來支持這一方,打擊另一方。

比如你看到很多人轉發《雷軍:不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同時,也有另一些人在轉發相反的觀點:

《任正非:員工要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把精力放在構思“宏偉藍圖”上》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一般的軍事家談戰略,偉大的軍事家談執行。》

《想得再多,不如去做》

這是因為“思考”和“執行”本身就是一組“永恒的沖突”——這兩者對我們都是好的,但經常卻有沖突(精力有限,放在思考上增加,往往放在執行上就會下降)。

而為了在“永恒的沖突”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就不得不通過演講、轉發、傳播、說服等方式,去支持或者反對某一方。

如果說“思考”和“執行”這兩個信念是“總統大選當中的兩個對手”,那我們轉發朋友圈就相當於一次投票。

4

所以,這就形成了月經式熱點——雖然幾個月前雷軍剛發布了“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個觀點,但最近很多人又開始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讓思考派的人頗受打壓。

此時作為另一個公眾號,換下案例和描述,發表一樣的觀點(比如“你是不是在用勤奮掩蓋懶惰”),就正中這波“思考派選民”的下懷——“呀!戳中我內心了!”,說著轉發朋友圈,為本來稍顯弱勢的陣營“思考派”投了一票。

不論你是做營銷的還是寫公眾號的,表面上你發出去的是“文章”、“文案”或者所謂的“品牌價值主張”,實際上你是在給你的選民送“選票”——讓他們在某種永恒的沖突中,能夠支持自己的一方觀點(比如通過轉發)。

(等下我會具體講講怎麽尋找“永恒的沖突”。)

這不光是當代很多經久不息熱文的本質,還是很多其他傳播、討論行為的本質。

永恒沖突導致“月經式熱點”,從而引發經久不息的針對某些話題的傳播、討論,本來我以為這是什麽移動互聯網時代或者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現象,但後來我又發現:

這種月經式熱點自古就有,而且不光是營銷,甚至政治、影視、藝術等眾多領域,也暗藏著各自的永恒沖突。

比如,看過很多古代戰爭片的人,一定對這句話非常熟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從出現在《孫子兵法》之後,總是在歷朝歷代反複被提及。

5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映了一組在古代君臣將領中的永恒沖突——“自主”還是“服從”。

這兩件事都是好的——提高“自主”,將軍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潛能,靈活根據戰場情況作出調整;提高“服從”,又可以最大化減少將軍肆意指揮、胡作非為的可能性。

但“自主”和“服從”本質上卻是沖突的——提高自主,必然會降低服從;提高服從,又會降低自主。

於是就引發了數千年的爭論——我想如果古代也有朋友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然也會每個月換著標題、案例和作者刷屏一次。

更驚奇的是,我還發現“自主”還是“服從”這組永恒的沖突,在廣告營銷圈也存在,甚至連李叫獸自己都中槍了。

比如隔斷時間就會有文章變火,強調“策略性”、強調“創意必須服從品牌大策略”(比如李叫獸寫過《文案的策略性》),本質上這相當於“服從”這方,類似於古代將軍接受大局指揮而不是自主作戰。

此時又會有另外一些文章會變火,比如強調“廣告是創意為王”、“營銷要積極嘗試,不能被高層限制太多”、“精益創業思維”等,本質上這相當於“自主”這方,類似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正這部分營銷工作教給TA了,就給他自主去積極嘗試唄。

再繼續一看,發現這對沖突也被很多影視IP表達出來。

比如去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編劇讓複仇者聯盟分裂成了兩派,就是為了反映這種“永恒的沖突”:各種超級英雄組成的保護地球無敵聯盟,被政府要求增加監管(任何行動需要跟聯合國XX小組匯報,以約束超級英雄),導致整個複仇者聯盟分成了兩派。

6

一派是以美國隊長為首的“自主派”,他們相信超級英雄應該作為獨立第三方去鏟奸除惡,而不能成為政府的工具,不能成為不同國家政治博弈的籌碼,因為政府也不能保證絕對的正義,而且只有獨立自主,才能靈活制定策略殺外星大壞蛋。(PS. 美國隊長是翻版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另一派是以鋼鐵俠為首的“服從派”,他們相信美國司法倡導的“制衡原則”,如果超級英雄不能被其他力量制衡,萬一為所欲為怎麽辦?畢竟很多民眾也有這樣的擔心,所以必須得接受政府的監管。

於是,這個對立就可以火很多年,因為每一代人內心都有“自主”還是“服從”這個永恒的沖突,而每個人都可以在這種對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是支持美國隊長,還是支持鋼鐵俠?

如何尋找目標群體中的永恒沖突,以利用“月經式熱點”?

其實方法很簡單:

第一步:找到人的某種基本沖突(比如“自主”VS“服從”,基本上所有人都會面臨這種沖突)——問自己:有哪些人們想實現,但卻又彼此有矛盾的“虛構信念”?

第二步:套用到你的目標群體中。

舉個例子,有一個基本沖突是“為自己”VS“為別人”

這是符合“永恒沖突”的原則“都想實現但彼此沖突”——“為自己”和“為別人”都是有利的信念,但他們經常有沖突。

之所以會出現這組沖突,是由人本身進化決定的。

所有的進化都是為了保證基因的延續,而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保證基因延續不得不在“自私”和“利他”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人人都自私,部落存活不下來,你基因也沒了),所以永遠有“為自己”還是“為別人”的永恒沖突。

為了驗證這一點,我隨便一搜我的“月經式熱點”收藏夾,就發現了這麽多符合條件的熱門觀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vs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的,我就是喜歡錢》 vs 《在這個不要臉的世界,要臉真特麽難!》

《該撕逼就撕逼,別委屈自己》 vs 《既然好人沒好報,我們為什麽還要做好人?》

《創業一定要為了錢》 vs《為什麽創業者越來越不要臉》

《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VS《不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PS. 嗯,你也發現了,有些互相對立的觀點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寫的,這當然不是作者精神分裂,而是本身需要迎合對立沖突雙方不同群體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倡導為自己,有時候倡導為別人)

然後回到你的目標群體,假設你是做商場要賣聖誕禮品的,就需要問自己:“為自己”VS“為別人”這個沖突,在用戶買聖誕禮品時的表現是什麽?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為自己”的表現就是多給自己買,少給別人買;“為別人”的表現就是多給別人買,少給自己買。

如果你站在後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別人為你付出太多,你也應該為別人付出”的心理,比如廣告片中出現你童年時,媽媽攢了半個月工資冒著大雪給你買禮物的鏡頭,然後一晃多少年過去,你已經長大成人並賺錢,現在應該回贈自己的媽媽。

而如果你站在前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你為別人付出太多,現在應該多考慮自己”的心理。

比如英國有個百貨商場Harvey Nichols,在聖誕做了“Sorry I spent on myself”的活動,號召人們買點貴的給自己,送點便宜的給朋友,收到了特別多的響應。

7

除此之外,我們社會中還有大量的這種“永恒的沖突”,可以被重複利用。

比如“平等”VS“自由”、“民主”VS“集權”、“努力”VS“享受”、“冒險”VS“穩定”、“能力”VS“資歷”……

結 語 

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想象出本來不存在的事物,並且虛構出信念(比如“宗教”、“正義感”、“國家”),而不是像猴子一樣只能理解具體的香蕉和西瓜,我們才能夠通力合作,形成複雜的社會體系。

但這些維持我們彼此協作的“信念”有很多相互沖突的部分(比如“自由”VS“法制”),這就導致我們不得不永恒地爭論、討論這些永恒地沖突並且支持其中某一方。

所以當我們去轉發這些“月經式帖子”的時候,本質上是做出了“投票”行為,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投了一票。

你轉發並怒斥百度的“劉超事件”,是為了並不是因為真的對這個素未平生的人有多大仇恨,也不是他犯了多大的罪過,只不過是在“資歷VS能力”的沖突對決中,投了後者一票——鄙視那些有資歷沒能力的人。

而當你轉發《我為什麽不聘用90後》的時候,又是在沖突對決中,投了“資歷”一票。

所以做營銷的,一定要弄明白你面臨的群體,到底存在什麽永恒的沖突,你到底支持誰反對誰。

畢竟偉大領袖毛主席也說過: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重複 消費者 傳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44

打了救活兒子的醫生,一場生命觀的沖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161

 

陳立仍然覺得羅軍“沒有醫德”,他認為是後者讓他陷入了他最怕的泥潭之中。(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腦癱一定就是傻子嗎?“腦癱就等於一輩子完了”嗎?

這是南方周末5年前的一篇文章,近日被醫療網絡媒體翻出來,標題從《棄子》改成了醫患關系導向的標題,類似《陳立決定去揍一個醫生,那個救活他兒子的醫生》。

我喜歡原標題。因為這個故事,根本不是醫患問題,而是生命觀問題。這也是為什麽5年前的事,還能讓大家感覺到沒有距離。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叫陳立的男人,妻子半夜急診送往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生孩子,進手術室前,醫生告知孩子有腦癱的風險。後來,孩子順利娩出卻重度窒息,醫生羅軍一邊讓護士出去通知陳立一邊搶救嬰兒。幾分鐘後,等護士把陳立“不要搶救”的決定帶回來時,羅軍已經把孩子救活了。之後,陳立一直對“腦癱”極為焦慮,幾天後看到“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他沖到辦公室把救活兒子的醫生羅軍狠狠打了一頓。

羅軍醫生的7歲女兒受了別人的影響,也質問爸爸:你為什麽欺負別人的爸爸?

作為一個7歲女兒的媽媽,我想告訴她:你的爸爸沒有欺負別人的爸爸,他是一位值得你去愛去崇拜的父親,因為他做了一名醫生應該做的正確的事,不僅醫術高超,而且依然保留著對生命的本能,這是醫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質——人性。

我腦子里揮之不去的,是孩子剛出生時那個細節:由於極度缺氧,孩子完全失去了肌肉張力,但小小的四肢仍微微地顫動著,嘴巴張大,極力地想要吸氣。

這是每一個生命頑強的求生本能,這個小嬰兒努力想活下來。羅軍作為醫生讀懂了這種無聲的求救,然後竭盡全力救活了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本應該為生命的努力而感動的故事,後來的事情發展卻如此狗血。

我在想,如果這個孩子還活著,現在應該5歲了。5年來他會經歷什麽?是否真的患上了腦癱?如果腦癱了,是只有運動障礙,還是出現了智力障礙?他的父母是放棄他了,還是帶著他到處治療,還是走對了康複訓練?又或者,這個孩子很幸運,就是個正常的5歲孩子。

5年後,這件事又在網上引起熱議。與5年前一樣,人們對“腦癱等於傻子”的錯誤認知沒有改變,人們對生命的認識也沒有改變。

醫學知識的普及相對是容易的,而對生命的認識則與社會的文明程度成正比。我們不能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人們的生命觀還停留在原始的叢林社會:只有完美的生命才被接納,殘缺的生命就應該及時終止,否則只會給家人和世界帶來無盡的苦難。

很多人總喜歡說別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說這話時,仿佛他自己是“坐著的”。

有一句老話,“不要批評人,除非你穿著他(她)的鞋子走了一里路。”其實,除了當事人,誰又不是“站著說話”呢?對擁有一個特殊孩子的家庭,我們能想象卻永遠無法真正懂得他們的艱辛。

因此,對於這個叫陳立的男人,我不想評價,他在對“搖搖欲墜”的未來極度恐懼下,做出自我保護性的“逃跑”決定,以及怪罪並遷怒於醫生的行為。

下面,我們不討論文章的醫療細節,只是想花點時間對“腦癱”做一點觀念上的澄清。

重度窒息的孩子一定會“腦癱”嗎?

從文章看,讓陳立內心坍塌的是“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結果,於是他給孩子判了腦癱的“死刑”,而醫生一直在強調只是“可能”。

這種可能性的概率大小,《實用新生兒學》中是這樣寫的:出生時,阿氏評分愈低而持續時間愈長則後遺癥發生率愈高。阿氏評分在10分鐘內0-3分的窒息兒,隨訪到7歲,患腦癱者不到5%,15分鐘仍0-3分者有9%,20分鐘仍0-3分者則為57%。

陳立的孩子經過5-6分鐘的搶救成功後,離開手術室時,阿氏評分已達到了6分。我想,如果陳立非要用自己的孩子去對照,搞清楚後果有多嚴重,應該從醫生那里獲得這樣的資訊。

讓陳立害怕的,應該是以為“腦癱”就是“大腦癱瘓,人廢了”,這是普通人特別容易從字面上得到的誤解。

所以,要澄清的第一個醫學常識是:腦癱不是大腦癱瘓。

腦癱,是一組非進行性遺傳及後天獲得的兒童神經病學疾病,是引起兒童機體運動傷殘的主要疾病之一。通俗地說,就是指孩子在運動發育沒有成熟之前發生了腦損傷,造成了將來持續的運動障礙。

也就是說,腦癱,不是“大腦癱瘓”,而是指大腦損傷導致身體癱瘓,運動障礙程度有輕有重,輕的腦癱可能只是走路踮腳、手僵硬等,通過康複幾乎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

害怕腦癱很正常,但切忌自己隨便百度幾篇文章,就往孩子身上套。診斷腦癱這樣專業的醫學問題還是交給醫生吧。

腦癱一定就是傻子嗎?

這個嬰兒剛剛出生沒幾天,盡管一切都還是未知,但在陳立的認知里,腦癱“意味著長達一生的四肢癱瘓、智力低下、口齒不清,也即等同於——白癡,傻子,廢人”。

“腦癱詩人”余秀華大家應該聽說過吧,人家2000多首詩,幾部詩集,湖北省鐘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身份,比你我大多數“非腦癱”的普通人都聰明。

其實,把腦癱和傻子對等起來,是大家對腦癱的又一個重要的誤區。實際上,有數據顯示,只有50%的腦癱孩子會合並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問題,而輕的腦癱不僅不傻,還可能比你我還聰明。

只有嚴重的腦癱才可能會合並智力問題,同時還可能合並癲癇等其他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等。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導致的腦癱患兒,部分同時也會有智力低下。

“腦癱就等於一輩子完了”嗎?

這是大多數人在得到腦癱診斷時的最直接的一個念頭,萬念俱灰。

但小兒神經科醫生告訴你這樣一個事實:腦癱是神經系統疾病中,康複效果最好的疾病,沒有之一。

曾經在姜玉武教授的診室里,親眼見過他給一個1歲的孩子確診腦癱,當時他對孩子父母說:“下次你們不是來找我,而是要去找康複醫生了。”

目前,社會上各種“治療腦癱”的騙局十分盛行,給孩子吃藥、打針、電療、離子、納米的一通折騰,花錢無數。如果孩子真的是“腦癱”,那麽這些治療除了讓你傾家蕩產,對疾病毫無幫助。

因為腦癱的“治療”核心,不是把大腦的損傷治好,因為這些損傷是永遠“治”不好的;而是通過康複訓練,重塑大腦網絡,使運動功能障礙得以修複。

重塑大腦網絡的過程,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腦損傷會導致大腦通路被打亂而出現運動障礙,但通過訓練,大腦神經會另辟蹊徑,反複強化後這就路就慢慢形成了,重塑的大腦網絡使得運動功能得以恢複。

腦癱孩子的康複越早越好,3歲前是最好的時期,1歲前更是黃金時期。因為1歲前是孩子高速發育時期,還可以修改,而一旦大樓全部建好,再改就難了,所以3歲以後再進行康複,效果會大打折扣了。

只有一個完美的生命才能有“美好旅途”嗎?

文章里,用了一種很文藝的描寫:孩子出生前,陳立一直認為迎接生命是“一次美好的旅途”。

但隨後,他就要中斷這個“美好的旅途”,因為生命可能會不完美,還只是可能。他打了醫生,然後在警察的要求下道了歉。

而我想說,他不僅需要向羅醫生道歉,更需要向這個孩子道歉。不過,這個男人不會有這種對生命的醒悟。因為他自始至終都認為這個“可能腦癱”的孩子會毀了他的人生,“我要和一個傻瓜過一輩子了!”所以,他把這一切都怪罪到醫生身上,覺得羅軍“沒醫德”,明知道孩子是個腦癱,還要救活他。他希望:“過兩年,我老婆休養好了,重新要一個健健康康的,全家人就不一樣了。”

當時網上很多人批評羅軍醫生,要“體諒陳立的難處”“養活腦癱不容易”“長痛不如短痛”。現在的評論,依然很多人這麽認為。

這不是是與非,也與道德無關,而是生命觀的問題。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時,常常會如陳立這樣選擇自保。這是人類本身的罪性,也是社會對弱勢群體缺乏關懷和支持體系的悲哀。腦癱患者的長期醫護,如果只靠一個普通家庭孤軍奮戰,將是無數的苦難之日。

但從我們個人來說,當我們準備迎接生命時,常常只是做好迎接無殘缺生命的準備,而無法接受意外或不完美。一旦出現意外,有人選擇放棄;有人選擇在痛苦中咬牙堅持;有人選擇了堅持,並從中領略到“旅途的美好”。

比如:一位浙江金華名叫羅書堅的快遞員,從去年開始推著腦癱的兒子跑馬拉松。他說:“我只是把雙臂和雙腿借給他使用。能讓小柏快樂,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再比如:揚州大學有位名叫劉大年的副教授,女兒自幼腦癱卻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文字和數字過目不忘,為了讓女兒看到外面的世界,自己改裝了一輛房車,帶著女兒周遊天下。

每一個孩子都不完美,這些身體特殊的孩子,上帝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許就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們接納不完美,他們對家庭來說僅僅是不完美,而不是災難。但放棄或者充滿哀怨和憤怒,才是家庭的災難。

不完美的生命才更應該有“美好旅途”,因為除了這個,他們什麽也得不到。

最後,我還是想說,這與道德無關,是生命觀問題。

(作者為媒體人,文中關於腦癱的醫學知識,得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及兒科癲癇中心主任姜玉武教授指導,以及他的同事張月華教授的幫助,謹此致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56

在你面臨合夥人之間的沖突時,如何做到妥帖而正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4/161666.shtml

在你面臨合夥人之間的沖突時,如何做到妥帖而正確?
華創資本 華創資本

在你面臨合夥人之間的沖突時,如何做到妥帖而正確?

成功會掩蓋合夥人之間的問題。

本文由華創資本(微信ID: ChinaGrowth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Garry Tan是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Initialized Capital的合夥人,此前他也曾是Y Combinator的合夥人。再之前他是Posterous(已被Twitter收購)的合夥人,在這段創業中,他經歷了一場極其痛苦的合夥人沖突,近日他在Techcrunch撰文,回顧總結了自己之前的經驗:

在退出我上一家創業公司的前幾周里,我是這麽度過的:睡不著覺,吃不了飯,休息時的脈搏都達到120。我與合夥人之間在有關公司未來的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因此最終不得不離開那個我揮灑了熱血、汗水與眼淚的公司。我並不想這麽做,但我走到了這樣一個臨界點,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我都無法再承受這樣的壓力。

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談論這件事,然而在我看過的成百上千個創業公司里,我明白這並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Garry Tan

成功會掩蓋合夥人之間的問題

即使在你完全沒預料到的情境下,創始人之間沖突的橋段也會悄然上演。公司的成就會掩蓋很多很多的過失,當公司在走上坡路,一切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潛在的問題可能已經出現了,而你卻意識不到。這就是創業公司很容易忽視的問題,因為你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

我在2008年與合夥人一同創辦了Posterous,最高峰的時候公司規模拓展了十倍,後來成為當時Quantcast測評的前200名網站。但到2010年末,增長就停止了。

後來那段困難的經歷讓我終於明白,如果你沒有準備好面對與合夥人關系上的沖突,你們很有可能在最需要並肩作戰的時候中傷對方,一劍封喉。

我和我的合夥人犯的錯誤就是,我們沒有共同去維持這段合夥人的關系。我們幾乎沒有與對方坦誠相待,也並未有話直說。我們並沒有停下來去回應他所需要的,或是我所需要的。我們從未爭取過專業的支持來保證我們之間關系的健康發展。當蜜月期過去,支持這個公司的良好基礎便不複存在了。

因此後來我在做Y Combinator合夥人期間,我往往很在意合夥人在創立公司之前對彼此的了解程度。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好的合夥人團隊只要在功能上匹配就行了,比如商務人員配上技術人員。然而實際上卻比這要複雜,當沖突發生的時候,如果你們之間除了這個公司就沒有別的聯系了,你會發現在艱難時期里你們很難達成共識。創始人之間有某些共同的聯系是很必要的,但僅有這樣的聯系也不夠。

就我的情況而言,在Posterous時期,我和我的合夥人認識超過八年之久,大學時期我們就是朋友。我們有這樣一段歷史,但我們發現光有歷史是不夠的——你需要像維系其他任何一段關系一樣去維系它。你們是多年的朋友這點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你們現在的關系如何。

避免沖突

事後想來,我意識到,我和合夥人之間的紛爭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從前太希望我們成功,太希望我們成為優秀的合夥人,而沒有付出努力去達成這樣一種關系:對沖突敞開懷抱,解決它。

如果你們除了工作就沒有花時間相處過,問問你自己,為什麽?如果你看到你的合夥人迎面而來,你會不會為了避免碰面而繞道而行?你是否努力將你們之間的互動最小化?如果是這樣的話,很明顯你僅僅是在為了避免沖突而避免他們,就是這樣,這樣不會有用的。

創始人們有時將這種避免行為做到極致,有創業者最近告訴我說,他決定與合夥人一個月只交談一次,宣稱這是向前走的唯一有效方法。我告訴他們,要麽必須花上十倍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和沖突,要麽就等著分裂吧。

成功的合夥人們實際上會擁抱沖突,並且時常都處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你們無法爭辯並得出最好的解決辦法,那麽你們實際上並沒有獲取一段真實而健康的合作關系。

事實上,你們必須一頭紮進沖突里,然後帶著合理的解決方案走出來。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躲避它,那麽你必須有意識地努力與這種錯誤的行為鬥爭。

在某件事上無法達成一致?那麽在得出解決辦法之前,不要離開這個房間。一小時不夠?放棄你們的周末時間,去徒步,去解決它。

在這些情境中,沒有什麽比你與你的合夥人一起做這項工作更重要。

當然,一直都在爭辯也不是件好事,這只是或早或晚都會破損的關系的一個解決方案而已。倘若合夥人們不停地為每件事都爭辯,這常常意味著他們的個人角色並沒有好好地劃分。

擁抱沖突,公平競爭

擁抱沖突並不是放棄自我。一些創始人知道他們自己想要什麽,也知道什麽是對的,但他們甚至在競爭尚未開始的時候就放棄了。

如果這很像你,不用擔心,我也是這樣。我總是非常珍惜與我工作的每個人之間互動關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又一次,我艱難地發現,你無法犧牲那些你認為對的東西來早早地獲取和諧。你必須要競爭,不要沈默不言,如果你有想法,一定要說出來。

此外,房間里最大聲的那個人不一定也不應該自動成為獲勝者,但這實際上是避免沖突的另一種形式。可能你認為自己是對的,但在一場公正與平衡的沖突里,先聆聽他人,並且讓對方知道你理解了他們的觀點,這並沒有什麽不好。

在你們開始面對沖突之前,有一件具體的事你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你們是同一個團隊。

獲取幫助

對於那些與合夥人關系幾近崩離的人,我還有最後一個建議:獲取幫助!

去找你最信任的朋友、投資者和導師談談,創業畢竟還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你正在努力去做一件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這可能讓你覺得非常孤獨,就像你是唯一一個遇到這種問題的人。相信我,從自己的思緒中走出來,把一切講述給其他合夥人和朋友們聽,會有用的。

不要畏懼於聽取意見,要向獲取專業性幫助的行為敞開胸襟,不管是以個人還是以團隊。我無法為創始人們推薦培訓師,尤其是當面對一個足以使公司致命的沖突時,因為雇員們和消費者都指望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運動員們有教練和訓練師來幫助自己呈現最完美的表現,知識性工作同樣如此,我已經見證過許多創始人通過這樣的方法拯救了他們的關系。

合夥人的沖突一直是創業公司在早期階段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絕大多數失敗的公司都是因為合夥人的沖突持續時間太久。

有了以上這些建議,你至少會比從前更能夠面對。

最後一句:以恰當的力度擁抱沖突,你就會克服它!

來源:Techcrunch  作者:Garry Tan

標題:Co-founder conflict

原文鏈接:https://techcrunch.com/2017/02/18/co-founder-conflict/

編譯:華創資本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04

金科發出1000億的沖刺信號

開發商在規模的探索上,向來是不進則退。

克爾瑞發布的一個極具緊張感的數據顯示,2017年,千億只能排到行業的第17名了。如果行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千億成為Top20乃至Top30的門檻,並不足為奇。

金科的野心是毋庸置疑的。2018年,金科的銷售目標是突破千億。據金科2018年一季報,金科銷售金額達241億元,同比增長約142%。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開發商的銷售節點普遍安排在下半年,在一季度出現同比下滑的不乏千億房企。對比之下,方知金科一季度業績翻番殊為不易。

查看金科近三年財報可知,2015年金科的銷售金額為238億元、2016年銷售金額增加至341億元、2017年銷售金額同比大幅增長93%至658億元。

金科是百億房企向千億攀爬的典型,過往兩年的超高增長率和成功經驗雖無法保證其定能翻越這座山峰,但從槍林彈雨的重慶市場闖出的房企,能力和決心向來不容小覷。

銷售業績大增93%

這年金科20歲,剛剛完成一份出色的年報,宣布了一個進取的目標,青春正好,少年昂揚。

據金科4月16日發布的年報數據,2017年金科實現658億元的銷售業績,同比大幅增長93%,達歷史最高水平。

公司房地產簽約銷售金額主要來自於重慶、成都、長沙、濟南、合肥、蘇州等六個城市。

其中,在重慶,金科的年度簽約金額達304.29億元,占總市場份額的6.71%,而2016年的數據為4.43%,市場占有率同比增加51.38%;此外,2017年,金科在長沙、濟南的市場占有率亦達到或超2%。

重慶是金科的大本營。區域相對較低的房價、激烈的競爭環境練就了公司卓越的設計能力、紮實的成本控制能力、強大的開發管控能力及出色的營銷能力。 這些年,從重慶走出的房企鮮少讓人失望。

作為渝派房企的代表,金科在立足重慶的基礎上,正走向全國,攻城略地。

金科2017年報顯示,截止至2017年底,公司已進駐全國22個省(市),開發項目主要分布在重慶、北京、 成都、蘇州、南京、合肥、鄭州、武漢、天津、濟南、青島等主要一二線城市。而在2016年,金科進駐省(市)數據是14個。

規模大躍進的背後是布局的擴張。
2017年,新進杭州、南京、南昌、福州、石家莊等15個核心城市,新項目土地總投資約460億元,同比增長約120%,共計獲取79宗土地,計容面積約124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3%。

2017年上半年,金科制定了《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20)》,明確將大力發展以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重點發展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以廣深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積極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等。

截止至2017年底,金科的“八大城市群”戰略布局基本完成。

布局基本完成後,便是區域的深耕工作。4月18日,金科在深圳舉辦的品牌發布會上,首次披露了華南戰略。

金科股份聯席總裁方明富透露,2018年,金科計劃加大華南地區投資開發力度,布局大灣區,計劃重點拓展廣州、深圳、福州、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珠海、江門等10個城市。

2017年,金科已進入深圳、廣州、佛山等華南城市。在深圳這座堡壘般的城市,金科亦已拿下兩個項目。

沖刺千億

廣布局帶來的正面影響率先反應在土地儲備上。截止至2017年底,金科的土地儲備面積是3300萬平方米。而在2016年、2015年,金科的土地儲備分別為1846萬平米、1699萬平米。

由此可見,2017年的土地儲備增加較快,它們將在2018年、2019年成為金科的銷售金額來源。

根據金科此前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要在2017年至2020年三年間銷售規模要力爭實現500億、800億、1100億、1500億,並在2020年力爭沖擊2000億。

不過日前,金科已宣布,2018年力爭實現銷售金額1000億元。顯然,金科的實際步伐要比原計劃要快。

為此,金科從側重內生式增長的方式,轉為內生式+外延式增長並重的發展方式,加大招拍掛參與力度,介入城市更新、棚改,多渠道增儲。

展望2018年,金科將保增長、提質效,全年計劃新開工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約660萬平方米,年末在建面積約2500萬平方米。

據金科2018年一季報,公司實現銷售金額約241億元,同比增長約142%,簽約銷售面積約30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0%。

規模之外,金科2017年的經營數據同樣出色

據金科2017年年報,公司總資產規模約1573.6億元,同比增長約44%;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4%,毛利潤74.09億元,扣除預收賬款後資產負債率為58.56%。

金科分紅依然保持高分配,2017年擬每10股現金分紅2.5元,合計約13.35億元,股息率達4.51%,近兩年累計分紅約24億元。

2017年,金科預收賬款近430億元,同比增長約63%;銷售回款約550億元,同比增長66.94%;各類金融機構授信金額達1560億元,期末貨幣資金余額約186億,能有效覆蓋短期有息負債,財務狀況健康穩健。

從2016年10月開始,房地產開發置身於強監管的行業環境中。

金科表示,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僅58.52%,離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城鎮化仍是根本動力,未來房地產行業預計仍將保持穩定運行,仍持續看好房地產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