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滑手機習慣、騎單車路況,都能賣錢 無所不賣的「數據交易所」來了
2016-06-13 TCW
汽車移動數據六千日圓、紫外線數據一千日圓……當大數據越來越受重視,有業者提出,建立交易平台,讓個人產生的、物聯網蒐集到的資訊,都能公開買賣。
一個催生「東京數據交易所」的構想正在啟動。今年三月,在自民黨的IT戰略特別任命委員會議上,現任歐姆龍(Omron)公司技術長宮田喜一郎以民間企業重要關鍵人物的身分,參加此一非公開會議。當時他表示:「和股票交易一樣,企業或個人之間的數據交易將會越來越蓬勃,我們要創造這樣的流通市場。」
價格每天波動,撮合即成交
其運作架構是這樣的,就像股票上市一樣,企業必須通過審查才能獲得出售數據的資格。接著再把透過感測器等蒐集到的數據屬性(時間、地點、內容)登錄到「數據交易所」。想要購買數據的人,可透過交易所的系統搜尋然後買進。
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越是稀少的數據、或是多用途的數據,價格就會較高,每天也都會有價格波動。一旦買方和賣方的供需條件符合,交易就會成立。此時交易所會下達指令,要求賣方從自己的伺服器端將數據傳送到買方的伺服器端。
因應現實需求,歐姆龍已取得撮合買賣雙方交易各種屬性數據的自動系統控制專利。只是具有公共財性質的數據交易所,不可能由一般企業單獨承作。
宮田說:「由公家機關成立交易所是最好不過了,只要能保障中立性,我們願意和蘋果或Google等公司合作,我們已經接洽過許多廠商,甚至可以免費提供專利使用權。」
數據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可自由買賣,所謂「數據資本主義」的時代即將到來。例如美國AT&T電信公司開始提供有關用戶所在位置、上網、使用應用程式等數據給零售業者;如果消費者願意登錄自己的購買紀錄等情報,需要數據的企業也可以購買。
這些數據多以人的行動紀錄來制定行銷策略,今後有了物聯網蒐集「物」的龐大數據後,產業生態必定有重大改變。
一直以來,空調感測器的數據只用來管理能源,監視器的影像只用來防止犯罪,今後有了交易所將這些數據「開放」後,也許保險公司可以買汽車大廠客戶移動數據,化妝品公司也可能買氣象預報公司、個人所在環境紫外線的大數據。
試用版上線,用虛擬幣結算
一家新創企業提早實現了數據交易所構想,它是總部位於加州的日系公司EverySense。去年底該公司在日本推出個人與企業都可進行買賣的「物聯網數據交易所」試用版。
其架構很簡單,賣方只要在EverySense的應用程式上登錄想出售的數據即可。例如個人利用手機內的感測器,可出售自己每天步行數據或環境數據。
買方只要提出所需數據的內容與條件給EverySense,該公司就會將這些條件通知賣方,如果賣方同意,交易就此成立。
買賣雙方必須使用EverySense所發行的虛擬貨幣進行結算。賣方收到虛擬貨幣後,可以在EverySense的官網上,換取別家企業所擁有的點數或金錢。
買方每個月支付給EverySense的使用服務費,以及每次透過EverySense傳達條件給賣方的手續費,都必須以金錢支付,這就是EverySense的營收來源。
數據流通所需的基礎環境,日本政府已開始正視。去年十月經濟產業省和總務省集結相關單位成立「物聯網推動聯盟」,目的在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以歐姆龍或EverySense這些與數據流通有關的企業為支援對象,必要的時候可以鬆綁法令或制定新的市場機制。
要實現數據流通,個資處理與數據所有權的認定是最大課題,今年一月,日本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研究相關問題。
政府之所以重視,是因為物聯網可能帶來驚人的經濟價值。根據美國思科公司預估,全球物聯網商機在二?一三至二二年的十年間,可能創造出十四兆四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兆元)經濟效益。
這款新單車,靠賣數據獲利
即將改變各產業生態的物聯網,會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專門從事物聯網設備研發的新創企業Cerevo就是一例,該公司將於今年夏季推出一款新型腳踏車「ORBITREC」。
這是一款內建感測器的腳踏車,除了所在位置及行車速度等數據之外,還可測量天氣與日照等八項數據,售價只要兩萬日圓(約合新台幣六千元)。為什麼能這麼便宜?因為廠商的目的不只銷售腳踏車,其所蒐集的數據也能出售獲利,這是一開始就打好的算盤。
這輛腳踏車在研發階段,就有買家下單要買數據。一個地方政府向該公司提出需求,希望能利用腳踏車蒐集到的數據,製作該地區道路危險度統計地圖,把發生事故的頻率數據加以比較、分析,就能找出容易出意外的環境條件;再以此環境條件篩選出類似場所,就能找出潛在的高危險地區,接著用手機App來提醒用路人,喚起他們的注意。
Cerevo也嘗試利用腳踏車蒐集到的數據,發展出更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一旦流通市場設置完備,相信還會有更多商機。製造業今後除了生產、銷售產品,還將發展出多種利用數據而衍生的創新服務事業。(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lnc.)
車用專屬廣播,告訴你一公里內路況
數據越來越多,發展出新商業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廣,但並非一味蒐集數據就好,還要懂得思考獲利模式。
四月十六日熊本地震隔天,出現一個以方圓一公里為單位、可查詢熊本當地路況及氣候的網站。提供這些數據的是今年三月開始試營運、日本首個專為汽車駕駛人提供服務的廣播頻道Amanek。
通常廣播節目都是以相同內容播放到廣大地區,不需要以方圓一公里為單位的詳細數據,但是對Amanek而言,這種精細數據有極高價值,它利用GPS掌握車子位置,將所在地的數據傳送給車主。
經營此頻道的Amanek telematicsdesign,成立於二?一四年,該公司利用過去汽車的行駛紀錄,比對道路即時情報,自動找出異常情形,通知塞車資訊。並利用日本氣象廳資料,搜尋出容易在降雨後發生坍方的高危險路段,提早通知駕駛人。
這項顛覆性的服務,讓社長今井武被視為「汽車版物聯網」的頭號代表人物。
(譯 張鳳)
上市公司小心了:交易所近期重點關註4問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281.html
交易所一線監管的職能正在迅速加強。本周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對51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出具書面警示函143份。 上證所周五表示,近期重點關註上市公司四類信披行為。
一是並購重組業績承諾履行的信披。“近期,上市公司減免並購重組業績承諾的情況時有發生,投資者反響比較強烈。”上證所發現,有公司通過“輸血”標的資產或者盈余管理等方式增厚標的資產業績,變相減少或者規避業績補償承諾;還有公司擬直接召開股東大會,減免相關方原有的補償義務。
對於這一現象,上證所表示將密切關註,同時將承諾變更程序的合規性、變更承諾的合理性以及前後信息披露的一致性,作為監管問詢的重點,要求相關方作出充分解釋。
二是持續關註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投向及使用情況。非公開發行已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形式。但實踐中,交易所發現,部分公司募投項目選取的隨意性較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投資者比較關註
例如,有公司將募集資金投向不具備實施基礎的新產品、新業務,迎合熱點題材;還有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用途,將原擬投資主業的資金轉投此前並未涉足的類金融領域。
近期,對於這些情況,上證所采取綜合監管手段,將信息披露問詢與股價交易核查結合起來,督促上市公司補充披露資金投向和變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加大風險揭示力度,防範可能出現的利用熱點項目投機炒作情況。
上證所表示,在多次問詢下,一些公司已經取消或變更了不具備實施條件的募投項目。
三是將行業研究報告對股價的影響納入信息披露監管範圍。
上證所表示,實踐中發現一些公開發布的研究報告,存在缺乏客觀依據、結論主觀草率、內容捕風捉影甚至制造“噱頭”等問題,容易誤導中小投資者跟風交易。
近日,有券商研究報告對某公司電子化學品相關業務作出積極評價,並推薦買入,公司股價隨之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這一現象引起上證所關註,經信息披露監管比對核查發現,電子化學品業務占公司營收比重較小,相關研報設定的多項假設前提存在疑問。
就此,上證所已要求公司發布公告,澄清實際情況;同時,對其中是否存在二級市場違規交易行為,啟動了交易核查。
“專業機構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對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有積極作用,經過傳播後也會對股價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上證所周五表示,要將行業研究報告對股價的影響納入信息披露監管範圍。
四是嚴查上市公司股東隱瞞一致行動關系的違規行為。上證所近日在監管中發現,有投資者在增持公司股份過程中,涉嫌隱瞞一致行動關系,規避信息披露義務,嚴重損害其他投資者的知情權。
比如,發現某公司部分股東在股東大會投票表決中,對選舉董事的表決高度一致。進一步核查發現,上述股東在工商登記信息、開戶營業部、交易IP地址等多個方面存在關聯性,其一致行動關系的嫌疑較大。
上證所表示,上市公司股東是否存在一致行動關系,對公司股價和投資者決策有重大影響,將嚴查上市公司股東隱瞞一致行動關系的違規行為。
深交所:和泛歐交易所簽署指數合作協議
深交所:和泛歐交易所簽署指數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各自指數業務開展交流和推廣,並積極開拓指數領域的創新合作。

新加坡交易所:暫停所有股票交易
上午11時39分, 新加坡交易所網站發布消息稱,因重複交易確認信息,暫停交易並進行調試,預計於下午兩點恢複交易。
據新加坡交易所網站最新消息,新加坡交易所股票交易繼續暫停並進行調試,下午兩點將不會恢複交易。


交易所監管收緊 多家公司面臨連續問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24/1024771.html
截至7月22日,今年已經有593家公司被列入監管問詢系列。其中上交所有129家公司被問詢,深交所被問詢公司有464家。在深市問詢函中,深市主板公司有159家,創業板有110家公司,而中小企業板則高達195家。
從限制杠桿、規範借殼上市和資產重組、打擊IPO造假、提高信息披露、限制內幕交易等一系列舉措來看,監管之風趨嚴。而滬深交易所也頻頻向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問詢函或關註函,函件的內容及上市公司回複所披露的諸多細節引起市場普遍關註。
問詢函緊箍咒收緊
據記者統計,截至7月22日,今年已經有593家公司被列入監管問詢系列。其中上交所有129家公司被問詢,深交所被問詢公司有464家。在深市問詢函中,深市主板公司有159家,創業板有110家公司,而中小企業板則高達195家。
從監管函類型來看,主要有許可類重組問詢函、非許可類重組問詢函、年報問詢函、關註函等幾種。對於這幾種監管函的區別,記者采訪到的研究人士表示,“問詢函”屬於披露有暇疵,但沒違反規則;而“監管函”則說明上市公司已經被監管,且提出批評,公司已經違反了相關規定;“關註函”只是強調說明原因。
不管如何,從今年已出現的監管函內容看,監管層越來越註重細節,監管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寬,其對多項存疑的細節問題進行“刨根問底”,如對重組事項的完善、並購標的估值不當、是否有利於上市公司增強持續經營能力,還有包括對財務顧問核查和評估機構發表明確意見等。以近期因重組事項召開媒體說明會的ST獅頭為例,該公司就被上交所出具了34條質疑問詢,涉及到重組目的和業績承諾等諸多方面;在年報問詢函上,交易所主要針對的是上市公司年報從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主營業務收入、利潤構成等方面提出問詢,對提出高送轉預案的公司,則進一步提出是否存在相關信息的保密情況以及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等事項的問詢;而從關註函類型來看,監管層一般都會要求上市公司加強停複牌管理並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如股票近期出現連續上漲,監管層會因此問詢相關公司基本面是否發生重大變化以及未來三個月內是否存在處於籌劃的重大事項等。
“這是對資本市場混亂現象的一種清理。”對於今年監管的明顯趨嚴,深圳紫金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陳紹霞指出,在前幾年,證券市場處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很多上市公司靠講故事、炒概念、炒題材來提高股價,使得整個A股估值體系發生嚴重扭曲,導致大小非很容易通過講故事成功高位套現,“諸多現象說明A股市場已經畸形化,結果造成社會財富不公,不僅對企業自身的發展不利,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也不利”。
重大資產重組類問詢直擊要害
從交易所披露的函件類別來看,“重組問詢函”和年報審核問詢函占據了主要分量。因為“重組”對上市公司影響較大,所以這一直是監管層保持高度關註的焦點。
6月1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對實際控制人認定趨嚴,引入了多重量化標準,並明確配套募集資金、業績承諾等規定,進一步規範了“借殼”上市。從目前執行情況看,監管方面已開始引用修訂意見的“借殼”認定標準,詳細問詢上市公司的重組合規性以及與現行規定的差異,並提示上市公司披露相關風險。此外,還對涉嫌規避借殼重新修訂重組方案等情況,加大了問詢力度。
在“重組問詢函”中,主要包括了並購重組審核意見函、許可類重組問詢函和非許可類重組問詢函三類。在這幾類問詢函上,可以發現監管層從多個方面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主要涉及到4點:1,重組標的業績承諾合理性。如康躍科技重大資產重組前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下降86%,監管層根據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前發生業績“變臉”或本次存在擬置出資產情形的相關問題與解答》,要求公司補充披露獨立財務顧問、律師、會計師、評估師按照問答要求對相關事項進行專項核查並發表明確意見的情況。2,重組標的經營獨立性與可持續性,如蘭州民百擬向控股股東紅樓集團等交易對方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杭州環北100%股權。監管層提出,標的資產杭州環北存在數次資產重組行為,包含資產置出和置入,要求公司補充披露標的資產最近3年主營業務是否發生重大變化。3,高估值重組並購,這是監管層關註的重點。如魯億通,深交所提出收購標的高估值進而會帶來上市商譽減值風險的質疑。4,變更重組業績補償承諾。以寶勝股份為例,上交所6月24日發出問詢函,稱寶勝股份此前定增收購的東莞市日新傳導公司未完成2015年度利潤承諾,雙方擬對已做出的業績承諾進行變更。監管層要求公司出具相關具體措施。
除上述4點外,記者還註意到,重組新規之下可能構成借殼上市的公司也是被重點問詢的。目前來看,在重組征求意見稿發布後,有多家上市公司調整了重組方案,甚至宣布重組終止。研究人士指出,監管層審核借殼公司,重點圍繞控制權不變、資產比例不超過100%、收資人與資產控制權差異三個方面去展開。以準油股份為例,該公司於7月11日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公司解釋對於有關重組方案的修改是否刻意規避借殼監管。類似的還有南通鍛壓,該公司也被監管部門追問是否規避重組上市監管。
總之,監管趨嚴已經是大勢所趨。對此,證監會發言人近期也表態稱,證監會正對部分已實施並購重組,對承諾完成比例低、媒體質疑較大的上市公司開展專項檢查。檢查發現違法違規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另據一位消息靈通的市場人士透露,證監會即將對2011年明確重組上市規則以來實施重組上市,但近3年未實施全面現場檢查的公司,分3批次全面完成現場檢查,每批檢查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檢查內容參照草案披露階段的專項現場檢查範圍確定。
年報審核問詢明顯變細
年報披露是信息披露中最基本的工作,對公眾而言,這是上市公司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告。通過年報,投資者可以了解到企業一年的經營情況,董事會議案等。
在今年被交易所關註的年報問詢中,監管層主要從財務審核角度問詢涉及的現金流、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以及股權轉讓等經營事項予以問詢,而一些對於業績承諾履約含糊的公司也在監管之中。如勤上光電的被問詢是計提減值準備及凈利潤差距較大;中鋼天源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增加,被要求結合應收賬款回款情況等予以詳細解釋;中青寶則是對欠款回收問題進行了質疑。一系列不同問題的年報問詢函的出現,說明監管範圍的擴大和變細。
在年報問詢函中,可以發現ST類或*ST公司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如ST華澤、\*ST宇順、*ST煤氣、\*ST東鉭、*ST皇臺、ST生化就問詢問題而言,持續性經營成為監管層關註的重點,問詢內容涉及到大量回沖壞賬、提前辭退員工、集中申報政府補助、大量轉賣已計提大量折舊的設備等問題。以立案調查的ST華澤為例,深交所發出公開譴責函,曝光了ST華澤瞞報巨額關聯交易、業績預告存在重大差異未及時修正、前期重大會計存在差錯、未及時履行關聯交易審批程序等四大違規行為。目前來看,在公司內部資金占用、業績補償等各種問題纏身下,公司重組難度系數倍增,ST華澤重組成功難度較大。
警惕接二連三被問詢的公司
記者註意到,在被交易所監管問詢公司中,有些上市公司是接二連三地被問詢,如全新好、西藏旅遊、GQY視訊、恒信移動、焦作萬方、萬科A、康達爾、中銀絨業等。以全新好為例,自今年3月7日以來,公司分別被出示了關註函、年報問詢函和許可類重組問詢函共計8次。在監管層的頻頻問詢下,全新好於7月1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近期國內證券市場環境、政策等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決定終止收購海南港澳資訊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康達爾是自今年1月2日起,已經被監管層問詢了7次。康達爾與京基集團爭鬥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寶萬之爭”,媒體對於京基集團的質疑也頻頻引發了交易所關註。中銀絨業也有5次被關註,目前正處於立案調查狀態。
“對於借殼重組、追逐概念式重組的公司要格外小心。”陳紹霞強調。在對重組股的選擇上,其認為類似神州數碼拆分IT業務借殼深信泰豐,巨人遊戲借殼世紀遊輪等已經大漲的公司,投資需要高度警惕股價下跌風險,而對於近期並購重組告吹的,如西藏旅遊、華塑控股、永大集團、唐德影視等公司也同樣要引起警覺,防止補跌。
“在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的導向下,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問詢正成為市場關註的熱點。而交易所的問詢也對業績造假、虛假披露等違規行為形成壓力,有助於減少投資‘雷區’。如果監管層多發一些問詢函,就能使投資者更多了解一些上市公司經營信息,能使信息披露得更加充分。”市場資深人士強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東旭光電高管借“妖風”高位套現 交易所“捉妖令”嚴打概念炒作
讓市場不可思議的不只是創造迷之漲停的*欣泰(300372.SZ)。一紙“石墨烯”項目公告,帶來股價兩周漲幅超50%,東旭光電(000413.SZ)也是一時風光無限,享盡資金寵愛。
不過,深交所一張“特停令”牌打破了這只石墨烯概念股身上的妖氣,也扒出了該公司董監高借妖風跑路套現的“秘密”。不僅如此,對於近期又開始刮起來的概念妖風,監管也特發捉妖令,要求對熱點題材,保持高度敏感,更敦促上市公司采取措施,果斷遏制市場炒作。
董監高借妖風跑路
在東旭光電被監管要求自我核查之前,市場並不知道,這家公司的董監高正借著石墨烯概念的妖風,輕松實現高位套現。
妖風起源於前不久,東旭光電的“石墨烯”項目公告。
7月8日晚間,東旭光電發布了三則公告,內容均與石墨烯在鋰電池中的運用密切相關。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關於投資建設泰州石墨烯基鋰電池項目的公告》。
“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碳源匯谷與泰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簽訂協議,就上海碳源匯谷在泰州新能源產業園區投資石墨烯基鋰電池項目達成意向。”這一剛剛達成意向的項目,在接下來的兩周給東旭光電帶來大漲。
按照彼時東旭光電的描述,上述石墨烯項目的前景“很美好”。
“石墨烯基鋰電池的核心特點是該產品可滿足10 C條件下的快速充放電,即在6分鐘內可充滿或放空電池。此外,該產品還具有優異的循環性能和高低溫性能。石墨烯基鋰電池能夠顯著縮短電池的充放電時間,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提升電池容量,如果未來將該電池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可以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起到促進作用。”東旭光電這樣告知投資者。但對於該款電池快速充放電的依據,東旭光電並未說明,權威部門或第三方機構檢測的情況也同樣缺位。
在這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連續兩周的瘋漲。從7月11日至“特停”之前,東旭光電的股價已經實現了50%以上的漲幅。也就在這一期間,東旭光電的董事牛建林、高管劉文泰及其妻子趙麗萍,悄然於7月18日—7月22日在二級市場合計減持了4.8萬元股票,賣出價在11.13—14.13不等。
有關註石墨烯概念的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若交易所不發“特停令”,東旭光電股價或創新高,高管大可能會把握機會繼續套現。不過,目前來看,這一可能恐落空。7月27日,發布核查公告複牌後,東旭光電便大跌5.22%,被機構大量拋貨,成交額達60.7億元。
“捉妖令”來襲概念炒作暫“歇菜”
東旭光電的風光日子並未長久,在當下監管全面趨嚴之下,這家概念妖股未能躲過監管的“捉妖令”。
7月22日,深交所發布的《關於對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關註函》,要求東旭光電認定公司石墨烯基鋰電池產品具有快速充放電、循環性能、高低溫性能特征的依據,上述特征實驗測試及權威部門或第三方機構檢測的情況。並說明石墨烯基鋰電池生產說涉及的主要技術、專利,並說明公司是否擁有上述專利、技術。
就東旭光電的回複來看,雖聲稱公司石墨烯基鋰電池性能已經過公司試驗測試,有相應的《電池性能測試報告》,也經過了第三方電池生產廠商的測試。但具體的報告書以及測試證明並未列出。且東旭光電也坦承,泰州石墨烯基鋰電池項目還需要經過一兩年的建設周期,產品尚需銷售必要的認證,產品未來的銷售情況將取決於市場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以及公司對市場的開拓程度。
實際上,東旭光電的回複揭露了當前市場石墨烯概念的炒作現狀。產業尚未成熟、概念炒作先行。多數概念股實際仍處於技術研發和儲備階段,產能和業績表現與股價走勢卻形成反差較大。此外,上市公司切入石墨烯的方式令人眼花繚亂,對於石墨烯概念股的界定也日趨模糊。(更多內容見《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道《瘋狂的石墨烯:真技術還是上市公司的炒作利器?》)
上述投資人也表示,目前A股的石墨烯概念股多數都在處於“畫餅”階段,資金炒作的多數都是前景。而這現狀已經引發監管更大面積的“捉妖令”。
在向東旭光電發送關註函後,深交所7月26日再度發文要求,針對“虛擬現實”、“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資本系或合夥企業入主上市公司等熱點題材,保持高度敏感,督促公司準確、完整地披露具體情況和對公司的影響,並對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揭示,同時細化停牌冷卻、內幕交易核查制度,果斷遏制市場炒作。
在這一“捉妖令”的打擊下,上述概念應聲大跌,其中石墨烯概念在7月27日大幅下挫5.42%。
不過,上述投資人仍認為,捉妖令的打擊力度能否持續尚需時間認定,在其看來,石墨烯目前是遊資偏愛的主要題材之一。
以東旭光電來看,7月12—7月22日期間,該股四度登陸龍虎榜。7月12日,買一為安信證券南昌勝利路證券營業部,買入8924萬元;7月18日、20日的買一則均為中信建投證券重慶涪陵廣場路營業部,買入額均超過1億元;7月22日,其買一席位為銀河證券宜昌新世紀營業部,大舉買入2.71億元。
不過,不難發現,在遊資愛炒的同時 ,機構卻在借機逃跑。7月12日,東旭光電賣一席位上的機構減持力度最大,當天減持6953萬元,拋售約685萬股。18日、20日也有機構分別賣出2056萬元、2725萬元。
89.04%股份作價290億美元 德意誌交易所接受合並要約
援引8月17日晚間外媒報道,德意誌證券交易所(DEUTSCHE BORSE)89.04%股份將接受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下稱“倫敦證交所”)合並交易要約。
2016年6月1日,倫敦證交所對外公開對德意誌交易所的自願要約收購, 旨在收購德意誌交易所所有註冊的無面額股票(no-par-value shares),並希望以此提高競爭力,締造一家歐洲交易冠軍企業。外媒稱附加驗收期限於2016年8月12日正式結束。
無面額股票,主要指股票票面不記載金額的股票,並非沒有價值,而是不在票面上表明固定的金額,只記載股數及占總股本比例,具有發行或轉讓價格靈活、便於股票分割等特點。
據報道,該交易仍然受到一些封閉的條件制約,包括歐盟委員會的合並控制許可,以及金融,證券和其他監管部門的批準。
兩家公司的新控股公司選擇落戶倫敦,市值約達210億英鎊。倫敦證交所現任董事長唐納德•布賴登(Donald Brydon)將出任合並後公司的董事長。德意誌交易所現任監事會主席約阿希姆•費伯(Joachim Faber)將出任副董事長。
德意誌交易所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Carsten Kengeter日前表示,感謝股東對此次合並的大力支持。其稱,現在交易所將專註於獲得必要的監管和反壟斷批準。此次合並將創建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市場基礎設施集團,不僅惠及德意誌交易所的客戶、股東,還將在更為廣泛的經濟層面受益。
援引路透社報道,德意誌交易所今日最終以290億美元價格成交其89.04%股份,該交易已通過倫敦證交所與德意誌交易所的股東批準,預計近日將提交給歐盟競爭機構和其他監管機構進行審查。
據公開資料,股東們上周五正式投標,德意誌交易所超過75%的代表股東已經表示支持與倫敦證交所的合並,德意誌交易所財務長Gregor Pottmeyer表示,這意味著股東對該項交易有著強大信心。
盡管目前來看此項合並獲得了股東的支持與肯定,從交涉以來一直受到一定阻力,其中不乏受到退歐公投的影響,股東投票通過的基準線亦從60%通過修正並提高至75%。
德意誌交易所管理委員會稱,此前沒有參與投票的股東至今仍有資格參與合並要約。
據Barriers報道,考慮到此次合並的兩個公司資本體量巨大,歐洲有關方面對此項交易仍存在一定爭議。上個月,葡萄牙財政部提出反對,認為該交易違反了反壟斷協議。
葡萄牙財政部不長Mario Centeno警告稱,這次合並將給資本市場帶來負面效應,這樣一個交易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集中的機構明顯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威脅,同時還可能給一些歐洲的證券交易所帶來危機。
德意誌交易所與倫敦證交所預計,此項並購交易將於2017年上半年正式完成。
交易所“死磕”慧球科技 “監管失聯”被停牌
慧球科技(600556.SH)目前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內有實際控制人不明晰、外有“入侵者”,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竟屢次挑戰權威,不服管教,這次因為監管約談再度“失聯”、泄露未對外披露信息等被上證所對其股票實施停牌、並稱將進一步查處涉嫌存在的違法行為。
8月18日晚間,上證所再度對外披露慧球科技的“劣跡”,其中“尚未對外披露的公告在公共傳媒全文泄露”成為新的一宗罪。據上證所通報,8月17日收盤後,慧球科技通過信息披露業務系統向上證所提交擬對外發布的公告。對此,上證所方面要求該公司核實相關事項是否涉及關聯交易,是否須履行股東大會決策程序,但該公司並未按監管要求進行修改,公告也未對外發布。
然而,未能通過信披對外發布的信息卻出現在了東方財富網股吧,並經上證所核實,股吧出現的公告主要內容與慧球科技通過前述業務系統提交的材料完全一致。“該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涉嫌泄露尚未對外披露的重大信息,可能對投資者造成誤導。”上證所方面表示。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東方財富網股吧發現,一份慧球科技“關於全資子公司購買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房屋資產的公告”的圖片流傳於股吧。據公告信息顯示,慧球科技新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湖北科賽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湖北科賽威”)使用自有資金1243.4849萬元購買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響嶺路楚天城房屋資產一幢,並承擔稅費約50.36萬元,用於公司經營辦公及日常業務。(具體公告內容見文末。)
值得註意的是,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鮮言——現被聘為慧球科技證代、原匹凸匹(600696.SH)董事長,且該公司的股東之一為鮮言投資的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此來看,上述資產購買似乎存有關聯交易的可能,但慧球科技擬披露的公告是否就是上述所說的公告還需進一步驗證。
在上證所發現未通過的公告被公開後,於8月18日開市前,有撥打公司董事長董文亮電話,但無法取得有效聯系。另外,在上證所看來,慧球科技聘任的董事會秘書和證券事務代表均不具備必要的任職資格,尚不能履行相應職責。
“本部已失去關於公司的有效信息來源,無法通過有效途徑就公司信息披露與其進行聯系,公司是否能夠依法依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上證所上市公司監管一部如是稱。
此外,慧球科技實控人狀態仍不明,而該公司方面也一直未就此事做出回複。上證所再度對此事進行重申,並表示,已發出監管函件,督促慧球科技及相關方核實傳聞是否屬實,但截至目前,該公司仍未按要求核實並披露其實際控制人狀態,未提供顧國平關於實際控制人狀況的說明,鮮言也未按要求核實並披露其是否持有公司股權、是否實際控制公司。
據本報此前報道,8月10日下午,慧球科技前董事長顧國平向本報親證,其已不再擔任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已向交易所、證監局澄清;另據已從慧球科技離職的高管透露,實際上匹凸匹前董事長鮮言已買下慧球科技的殼,慧球科技董事會基本都是鮮言的人。
對於外來“入侵者”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下稱“瑞萊嘉譽”)的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情況,雖已針對上證所的問詢函給出了回複,但市場就其一致行動人情況仍有質疑。
就在8月17日晚間,慧球科技發布公告稱,瑞萊嘉譽擬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慧球科技股票比例不少於5%,而自8月11日至8月17日期間,瑞萊嘉譽已通過二級市場增持了慧球科技2.5%的股份,已完成了計劃的50%。以此,截至8月17日,瑞萊嘉譽累計持有慧球科技7.5%股份。同時,瑞萊嘉譽承諾,未來6個月內不減持慧球科技股票。瑞萊嘉譽到底有著怎樣的背景,為何看好基本面堪憂的慧球科技未來前景,其不斷增持到底有何意圖,這仍舊是困擾市場投資者的問題。
在通報上述情況的同時,上證所表示,將督促慧球科技召開董事會會議,盡快落實監管要求,對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並將視其整改落實情況決定公司股票複牌事宜;同時,對於公司及相關責任人涉嫌存在的違規行為,將予以嚴肅追責,並依法提請證券監管機構進一步查處。
以下為股吧所傳的公告內容:


Why?炒油投資者都在虧 交易所一天卻賺上千萬
在深圳福田法院,全國首例場外大宗商品交易所集體訴訟日前正式開庭。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名投資者因投資原油大額虧損,以非法期貨交易起訴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下稱“深油所”)。司法部門如何看待一直被明令禁止,卻又活躍在監管灰色地帶的現貨交易平臺,值得觀察。

在江蘇無錫,一家名為長三角商品交易所(下稱“長商所”)的現貨平臺在沒有取得開業批準的情況下,在全國擴張了長三角西南、長三角緣盛、長三角鼎華等16家現貨交易所。當地金融辦要求其立即停止違規交易的通知成為一紙空文。和深油所一樣,長商所在全國整頓運動中也通過了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的驗收。
2011年,針對場外交易所存在的違法違規和金融風險問題,國務院發布了《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38號文),成立了由證監會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地方交易平臺的清理整頓工作,並督導建立規範管理制度。自此,幾乎每年,多部委都會對場外貴金屬、原油等對賭交易市場進行專項整頓。
盡管如此,場外交易平臺的數量還在繼續增長,且尚沒有一家平臺因為開展非法證券期貨活動而承擔責任。大宗商品數據服務商生意社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共計1570家,較去年同期的1460家增長7%,不過增幅有所收窄。2011~2015年,全國現貨電子平臺的數量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增長。
交易所千萬成本一天收回
深油所的官網簡介稱,其“承載著建設新型要素交易平臺的歷史使命,立誌於打造國家級原油商品的定價中心、交易中心、資訊中心、金融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長商所則稱自己在產業互聯網的大發展下,“對現貨交易的標準化和制度化進行了提升”。
隨著互聯網電商從消費品逐漸向原材料等資源性商品延伸,許多地方的貴金屬或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都聲稱自己做的現貨電子交易,能夠促進現貨貿易。此外,這類平臺還“以金融創新為己任”,采取類似期貨的交易模式,目標在於“幫助中國在國際上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話語權,促進中國由資源大國向資源強國的轉變”。
抱著這樣的初衷,劉平(化名)幾年前參與了一家現貨交易所的搭建工作,但許多奇怪的現象一直困擾著他,最終他選擇了離開:他不明白為什麽投資上千萬元的交易所,運營一天就能收回成本;他不明白為什麽交易所會員(經紀商)要向拉客戶的居間商返傭金,甚至支付客戶的虧損資金;他不明白為什麽聲稱為現貨企業服務的交易所要設定不適合現貨企業參與的持倉限制。劉平想不出,這樣的交易平臺對社會到底有什麽貢獻。
無論是長商所的白銀還是深油所的原油,投資者大多不曾參與期貨投資,許多人是通過電話銷售、社交網絡、大眾媒體接觸到現貨交易。對於普通人,現貨投資的模式看似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高杠桿保證金交易以小博大、T+0交易隨時止損、雙向交易在市場下跌中也能賺錢,即使虧損,還能提取實物現貨。但是,絕大部分投資者都以損失殆盡告終,其中不少人仍然相信虧損是自己對價格判斷錯誤造成的。

不過,在劉平看來,投資者的虧損不僅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從交易所離職後的劉平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告訴記者,與國務院批準的正規期貨交易所類似,這類交易所也以商品中遠期標準化合約為交易標的,但不同的是,這類場外平臺在交易層級上設有特別會員和會員。會員是投資者的直接交易對手,即做市商模式,而特別會員可以在會員賭不過投資者時,為會員對沖風險敞口。
也就是說,指導客戶投資、喊單的導師恰恰來自客戶的交易對手方——與客戶簽署投資協議的會員公司。劉平表示,“會員賺的錢必然來自客戶的虧損,要有源源不斷的客戶,就必須發展各種居間商和代理商去拉不適合交易的人群,想方設法讓他們交易。”
而對於交易所而言,保證會員賺錢是風險控制的關鍵點,而客戶虧錢是交易所得以持續經營的基礎。因此,為了保證不出現大客戶把會員賭垮,交易平臺一般都會規定客戶最大持倉量,這樣的限制通常都不符合現貨產銷企業的實際需求。
即使有客戶賭對了方向,只要客戶不斷交易,本金就會因為即時平倉、手續費、點差、隔夜費、無負債結算等快速消耗。不過,交易所並不會披露真實的交易規則,包括深油所在內的部分交易所甚至需要與會員簽署保密協議,會員往往在交易信息、交易杠桿等諸多方面都比投資者擁有更大的優勢。
金融創新誤入歧途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按理說,交易場所不參與交易,只是提供一個平臺。但實際上,交易所和大的會員串通一氣,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他認為,從宏觀上看,場外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進行金融創新、發揮中遠期現貨套期保值功能的探索值得鼓勵。但從微觀上看,一些平臺誤入歧途,簡單炒作海外價格,本身並不具有價格發現和交割功能,也沒有現貨企業參與交易,對實體經濟意義不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應該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當務之急是幫助企業把貨物賣出去,去庫存去產能。
幾乎所有做市商模式的場外平臺都把海外市場的價格如布倫特原油、倫敦銀等,進行匯率換算後直接作為掛牌商品的價格曲線,一些交易平臺稱自己是嚴格依照海外公允價格,不存在操縱價格的行為。

劉平認為,這恰恰是“問題”交易所荒謬的根源,因為發現價格是一個市場的基本功能,如果價格來自外部,無法體現交易者的供需和競爭關系,那麽這樣的市場只能是一個賭局。而在這個賭局中,投資者和會員公司處於極不平等的狀態,投資者甚至不知道會員是自己的交易對手。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作為交易的第三方,功能在於解決時間障礙、空間障礙、信用障礙,組織大家交易,克服交易障礙,減少交易成本,防止作弊。讓交易雙方在透明的規則下交易,如果第三方制定的規則違反了市場機制,那麽它提供的就不是市場,而是騙局。”
違規行為誰來管?
38號文指出,除經國務院批準,任何單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
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37號文),要求各省級政府制定監管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做好各類交易場所統計監測、違規處理、風險處置等工作。
2013年12月,證監會下發《關於做好商品現貨市場非法期貨交易活動認定有關工作的通知》(111號文)。文件指出,商品現貨市場組織交易活動構成非法組織期貨交易的,構成《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擅自從事期貨業務”。
同一時期,證監會下發《關於禁止以電子商務名義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活動的通知》,要求省級政府對本地繼續從事違法違規交易的違規交易平臺,依法依規堅決予以取締或關閉。
然而,在猖獗的場外非法期貨活動面前,一道又一道的文件都顯得蒼白。
今年2月,證監會在《打非清整問答》中指出,場外交易場所由省級政府負責日常監管,不屬於證監會的監管範疇,而部級聯席會議也只是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今年7月,商務部公布了137家不具有原油經營資質的交易場所和會員公司名稱。商務部表示,尚未批準任何一家交易市場從事原油、成品油交易。
場外平臺究竟歸誰管呢?胡俞越表示,目前場外市場沒有相應的管理部門和法律法規,處在灰色地帶,各地金融辦作為市場的監管機構,對市場缺乏監管手段,沒有執法權限,專業能力不足。他呼籲,對於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監管要歸位,要明確監管部門,明確管理辦法,明確監管手段。
劉平認為,對於場外現貨平臺,監管思路需要回歸市場本質。他表示,獲得政府批準設立以及通過部際聯席會議的交易所首先是社會公共產品,不是GDP、不是稅收、不是金融創新指標。
他建議,地方監管者應當從行政和法律兩個方面承擔起責任,提高交易所審批者懶政惡政的成本。同時,所有交易場所的交易規則、產品設計、清算交割安排等信息必須公開,“金融創新不是法外之地,披上交易所、互聯網外衣的騙局依然是騙局。”
國金證券:股東救市增持承諾不見下文 遭交易所問詢
國金證券9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因公司股東清華控股在去年7月13日公告,計劃擇機增持4427萬元公司股份,所增持股份6個月內及法律法規規定的期限內不減持。但截至目前,公司未披露相關增持情況。不僅如此,今年8月22日公司又披露公告稱,清華控股擬減持不超1.1億股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的3.63%。同時清華控股於2015年10月發行可交換公司債,並將從2016年10月26日開始進入換股期。
交易所要求國金證券核實清華控股增持承諾的履行情況,以及清華控股在預披露減持公告後是否實施了減持,並結合清華控股增持承諾的履行情況,說明減持計劃是否違背了前期增持承諾,並請律師發表專業意見。
(註:去年7月,正值股災期間,為維護市場穩定,證監會支持上市公司大股東等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以穩定股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