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零售公司業績跌聲一片時,中糧系麾下的大悅城卻在逆市擴張。一向低調的大悅城3月26日宣布,其上海大悅城二期項目招商已經啟動,二期開業後上海大悅城整體商業體量將達到16.3萬平方米,業態將有所調整,並將結合O2O智能化商業管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由於競爭加劇和電商沖擊等一系列挑戰使得新商業項目的招商也遭遇困難,開發商轉向商業地產的道路依舊充滿未知數。
調整業態
上海大悅城二期位於蘇河灣商圈,將引入屋頂懸臂式摩天輪、室內藝術街、商業與藝術娛樂結合、化妝品牌集合區等。
調整後的大悅城業態占比將變化為零售占比50%,餐飲占比31%、娛樂服務及其他占比19%,地下一層為輕餐、超市,一層為國際精品時尚品牌,二層至五層為服飾零售,六層為個性化店鋪,七樓為特色餐飲而八層和九層為輕藝術街區和摩天輪廣場。
上海大悅城副總經理危建平透露,招商已經啟動,目前已有約80%的主力品牌和上海大悅城進行了洽談,而超過半數的品牌已經確定了合作意向,預計今年12月19日全面開業。
“二期開業後,上海大悅城的整體商業體量將達到16.3萬平方米,與一期不同,大悅城二期將進行業態與動線設計等方面的全部升級與改動,比如二期內計劃引入國內首家化妝品集合店伊勢丹,中國首家O2O超市CECELIFE,還有結合咖啡業態的全品類MUJI無印良品旗艦店等,以突出大悅城二期的差異化。”中糧置地(上海)公司副總經理、大悅城(上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魏學問告訴記者,除了在業態方面的差異化,二期項目內的動線也會做出改變,曾經有消費者認為上海大悅城的部分樓層動線有些不夠清晰,而二期則會以一字形的簡單設計改善動線。
值得註意的是,大悅城二期還將更緊密結合智能化管理,比如智能停車庫、pos銷售數據抓取、人臉識別技術、智能化支付等,其特意引入的中國首家o2o超市內就會實現智能化自助購物和付款等。
“二期結合一期項目共同運作後,我們可以將整體項目互補互動運作,將原本我們定位18歲至28歲的年輕客戶群覆蓋面擴大到18歲至35歲。”魏學問表示。
招商與引流挑戰
盡管大悅城方面的計劃面面俱到,且接下來其還將在成都、杭州等地區擴張新店,但市場走低、成本高企和電商沖擊時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也是困擾行業的難題,近期一系列零售上市公司財報業績都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一方面由於開發商對商業地產項目的需要而大量開出新項目,但另一方面由於競爭加劇和電商沖擊等原因也導致很多新商業項目的空置率不低,有些品牌在擴張方面的策略是’大開大關’,也就是說隨著商業項目開出大量新店,可一旦出現業績不佳則關店止損。”魏學問坦言。
在此狀況下,招商也會越發困難。
負責營運的危建平告訴記者,鑒於新購物中心越來越多,於是以往一些“求著”購物中心要進駐的品牌現在變得挑挑揀揀,租戶對於地段、特色和同類品牌的組團進駐等都有很高要求,因此招商難度加大。
“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在做慣常招商的同時還引入來一些設計師品牌以做出特色,當然我們也知道設計師品牌需要一個培育期,因此我們會選擇相對成熟的設計師品牌進駐。同時在設計方面以飛梯和頂層摩天輪商業來拉動客流直接往上走,形成’噴淋式’客流引入,讓高層客流能貫穿整個商場。”危建平進一步透露,購物中心的租金是一樓最貴,二樓只有一樓的一半,而三樓再減半,因此五樓以上就很難招商了,現在其做了頂層商業後,將客流向上引,可以做到八樓的租金與三樓一樣,提升大悅城的整體收益。而在品牌方面則使用3:4:3原則,即30%危定位型品牌,40%為銷冠型品牌,另外30%是區域特色品牌,來加強購物中心整體銷售。
危建平指出,目前上海商圈主要是南京西路、人民廣場、淮海路、徐家匯等,蘇河灣地區在地鐵打通後其實非常有潛力,而當地區政府也投入了200多億元進行該地區商圈打造,相信未來將在該地區崛起新商圈。
商業地產進入跑馬圈地時代?
大悅城的不斷擴張也是中國開發商“跑馬圈地”商業地產的一個縮影。
今年1月,原中糧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改名為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這是中糧集團在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的分平臺運作的落地,對於大悅城項目,中糧置地董事長周政也表示,大悅城這一綜合體品牌,將是中糧置地對外發展的主要方式,而中糧置地未來酒店的拓展也會依托大悅城為主體。
對於更名原因,中糧方面表示,在完成收購“大悅城”旗艦品牌下的6個綜合項目與物業等後,將擴充“大悅城”隊伍,集團將專註開發與管理大悅城品牌。更改名稱能更好地識別、擴大集團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主要業務等,也明確大悅城品牌及商用物業在中糧集團海外上市平臺的地位。
2007年底,中糧在西單開出第一家大悅城。2009年5月,沈陽中街大悅城亮相。此後,中糧開始布局大悅城產品線,並在2010年5月與12月,分別開出朝陽大悅城與上海大悅城。一年後,天津大悅城開業。2014年,中糧方面首個海灣主題購物中心煙臺大悅城亮相,而今年上海大悅城二期與公園主題的成都大悅城將面世。
按照此前規劃,中糧方面將用2-3年完成11家大悅城的打造,五年內交付20家大悅城。目前看來,大悅城品牌的城市布局主要以一線城市為核心,輻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地。但是也不得不註意到的是目前國內開上都開始在這些城市競爭,其程度還是很激烈的。
“國內開發商都開始跑馬圈地,大家都希望先把地方占據,這樣才可以慢慢讓自己的商業地產養起來。”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曾告訴記者。
像新城控股就通過自己的“新城吾悅廣場”購物中心項目不斷擴張,記者統計,新城控股目前在全國已布局10余座城市綜合體項目,主要分布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
“一線城市並不缺乏購物中心,這里的消費者也更加苛刻,但正是基於這些我們才更需要在一線城市布局,打造自己的全國戰略目標。”新城控股董事長王振華告訴記者。
也有的開發商選擇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來布局商業地產。嘉凱城就是選擇在一些經濟發達城鎮開發“城市客廳”商業地產項目。
嘉凱城董事長邊華才曾高速記者,嘉凱城·城市客廳項目是一種“現代體驗式商業+政府公共資源配套”的獨特業態組合,是集休閑社交功能、展示與服務功能、市政服務與本地特色業態為一體的城鎮居民服務平臺。
記者曾在嘉凱城位於浙江店口的項目參觀,雖然里面的招商不能和一線城市相比,而購物中心的設計也顯得很“土”,但是這樣的品牌和配比對於當地卻是非常合適的。在周末的時候,其每一個商店都擠滿了人,而其餐飲的業態一致保持全滿狀態,而這些餐飲的定價和一線城市幾乎一致,可以看到其良好的運營效果。
多位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考慮到未來整個住宅市場的逐步飽和,幾乎每家房企都在尋求進入商業地產的機會。
黑馬說:鐵鷹還是不改他的老風格,那就是寫啥,都往根上摳。這次寫褚時健又是這樣。現在寫禇時健,誰不寫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啊?那多豪邁、多勵誌呀!可鐵鷹他們卻把充滿悲情感嘆故事的著名企業家褚時健先生,寫成了一位腳上有泥、臉上有汗的老農,充其量是個園藝師。不過,這樣的寫法,我真的非常喜歡,因為在煽情盛行,把文學故事當成企業界和商學院教科書的今天,他們再次把事情回歸到了根本。
不應該每個成功的中國企業家都要有蕩氣回腸的磨難,中國的企業家為什麽不能順利一點兒呢?為什麽不能在把握好環境,也把握好自己的同時,用正確的經營管理方法使企業能較順利地成功呢?
寧高寧掌舵下的中糧集團,作為全國最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國內糧油食品行業領域地位穩固,但也遭遇了負債居高、業績虧損的尷尬。
7月29日,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債資信”)發布了中糧集團跟蹤評級報告,報告所引用的相關資料均由中糧集團提供或由其公開披露的資料整理,中債資信指出,中糧集團經營獲現能力大幅波動,債務負擔有所加重,償債指標有所弱化。
中糧集團對外公開的2015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糧集團僅短期借款余額就接近1065億元,相較於2015年初898.39億元,增長近18.54%;為此,中糧集團前三個月產生的利息支出約為19.5億元。
中糧集團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有那麽多負債同樣要相應地付那麽多利息,不覺得有什麽不正常的。“2014年報說的比較詳細,中糧集團的合並主體和口徑發生了一些變化。”
凈利潤跌幅近125%
中糧集團是國資委獨資的最大糧油企業,主要從事經營糧食收購、食品加工與制造、糧油食品貿易、糧油糖期貨和物流及酒店、房地產開發精英等業務。
但中債資信指認為,中糧集團在跟蹤期內受糧油糖等農產品貿易業務產品成本上升,和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影響,經營壓力有所極大,但整體經營風險極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前三個月,中糧集團營業總收入高達952.75億元,相較於2014年同期近458.71億元,增幅超過100%;但凈利潤卻虧損1.98億元,相比於2014年同期凈賺8.01億元,下跌幅度近125%。
然而,中債資信坦言,中糧集團經營獲現能力大幅波動,盈利之所以得到保障主要是依靠大額投資收益及政府補助。
2015年第一季度,中糧集團獲得的政府補助和投資收益分別約為6.5億和10.77億元;如果扣除政府補助和投資收益,中糧集團的虧損額將達到19.25億元。
除了中債資信上述提及的原因,利息支出增長較快也是“蠶食”中糧集團凈利潤的一個重要因素。
今年前三個月,中糧集團利息支出約為19.5億元,相較於2014年同期12.34億元,增長幅度超過58%。
高額利息支出背後是居高不下的債務。正如中債資信所言,中糧集團債務負擔有所加重,償債指標有所弱化。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中糧集團的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金額分別約為1064.95億、159.98億、314.55億和282.71億元,合計1822.19億元;同期,中糧集團手上的貨幣資金約為585.79億元,相較於2015年初647.36億元,“縮水”61.57億元。
中糧生化上半年預虧逾3億
日前,中糧生化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億~3.5億元,而2014年同期則盈利2393.38萬元。
中糧生化方面給出的主要原因是,受國際油價下跌影響,公司主產品燃料乙醇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中糧生化的前身是豐原生化,主營業務包括燃料乙醇、檸檬酸、賴氨酸等,其中燃料乙醇業務占據“半壁江山”;2006年12月,控股股東由安徽豐原集團變更為中糧集團;2011年9月,中糧集團將持有的2億股股票註入大耀香港有限公司,後者成為中糧生化控股股東,但實際控制人仍是中糧集團。
中糧生化的營業收入從2006年約43.98億元增至2012年約77.3億元,連續6年同比增長,但從2013年開始,中糧生化的營業收入進入下滑軌道,2013年和2014年分別約為73.4億和71.53億元,分別同比下降5%和2.54%。
中糧生化的盈利水平也從2012年便開始下滑,且下滑幅度更大。2012年~201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約為1.83億、5072萬和3523萬元,同比跌幅分別為48.46%、73%和31%。
一位跟蹤能源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糧生化盈利不斷下滑,是以燃料乙醇定額補貼為主的政府補助下降所致。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從2006年~2014年,中糧生化的營業利潤分別約為-6.8億、-7.8億、-8.03億、-5.4億、-5.58億、-1.44億、-96 76萬、-1.44億和-5710萬元。這意味著中糧生化主業連續9年虧損。
中糧生化長期依靠政府補助維持業績,但近年來,國家燃料乙醇補貼標準持續下降,從2011年1276元/噸降至2014年200元/噸;中糧生化獲得的政府補助也相應地從2011年6.63億元逐步減少至2014年1.11億元。
根據財政部下發的《關於調整定點企業生物燃料乙醇財政政策的通知》,國家燃料乙醇補貼標準2015年將進一步減少至100元/噸,2016年以後補貼取消。
民族證券分析師劉曉峰坦言,以可食用糧食作燃料乙醇很難持續,因此補貼取消是早晚的事,市場將面臨重新洗牌。
中糧生化業績可以說是中糧集團旗下部分上市公司的“縮影”,由於尚未發布2015年上半年報,近期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經營狀況還無法全部獲悉,但2014年業績可以供參考。
據統計,中糧集團旗下共有11家上市企業,蒙牛、現代牧業和中國食品在2014年保持了業績增長,蒙牛以近24億元盈利“傲視群雄”,素有“小蒙牛”之稱的現代牧業則以53%的盈利增幅成為業績“新星”,但中國食品仍處於虧損狀態,其余8家上市公司“清一色”下滑。上面提及的中糧生化營業利潤連續9年為負數,中糧屯河主業則是“五連虧”,大悅城地產2014年盈利跌幅達46.3%。
中糧,一家世界500強央企,現在變得更容易“接近”了。10月27日,中糧集團進口酒事業部才披露與法國波爾多供應商西勒家族以及13家經銷商成立中糧騏麟聯合酒業(天津)有限公司(下稱“中糧騏麟”)。10月28日,該事業部又再次披露了與山東景芝酒業攜手成立合資公司斐王名莊薈(山東)有限公司。該公司首期註資500萬元,中糧參股35%,景芝控股50%以上。
這種合資公司的模式,在酒業並不少見,但在“央企”的烙印下,中糧中國食品進口酒業務部總經理李士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這是絕無僅有的。新的合資公司算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
新模式絕無僅有
李士祎所說的“絕無僅有”,是指新模式能通過央企“審核“並不容易,它與目前老白幹酒、五糧液正在試水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似,引入了經銷商代表的民間資本,同時還引入了外資,而這種模式,在央企中糧審批下來了。
中糧騏麟,是由中國食品(00506.HK)旗下的中糧名莊薈國際酒業有限公司(下稱“中糧名莊薈”)與西勒酒業以及核心經銷商一同成立的,兩大股東分別持有45%和15%的股份,經銷商則持有1%~5%不等的股權比例。中糧甚至在董事會上只是少數席位股東,同時為合資公司分擔大部分綜合成本,包括財務、品牌推廣、信息系統等。合作對象西勒酒業,是由波爾多最古老的酒商公司之一,在法國擁有1855年列級名莊-麒麟莊以及波爾多最具規模的灌裝廠。與中糧騏麟相似,該公司與山東景芝合資的公司中,中糧持股35%,景芝控股。
這種合資公司下,既引入了民營資本,也引入了國外資本,在中糧名莊薈的平臺上運作。中糧集團,從2014年開始高調運行進口酒,2014年1月,成立了進口酒事業部,把進口酒升級到戰略層級運營;2015年10月成立了國際酒業公司,執行完全獨立的公司運營體系,全面負責進口酒業務。這種合資模式,便是首個傑作。
李士祎坦言,這種模式在央企內部是很新穎的,但審批的過程卻出乎意料地順利,“這個商業模式,我在中糧內部提出後,用了三個月時間通過兩輪審核,最後得到批準。在集團內部也是很認可這種模式的。”他坦言,集團層面放手讓新公司嘗試,“有想法的都可以加入到中糧,都能找到合作模式”。
對於中糧騏麟,李士祎說,看了好幾個品牌,但西勒酒業是最好的,因為選對象既要看年齡,也要看顏值,“我喜歡年富力強的,他起碼有十幾年時間能跟我們一起成長。其次是形象要好,西勒騏麟家族在當地算是名門望族,有多年歷史,莊主還是丹麥、瑞士駐法國波爾多的領事,這些背景都是無可挑剔的”。未來,這家公司還會作為中糧在法國進口酒上一個專營的公司,引入更多的新產品與組合。
進口酒投資沒設線
中糧對進口酒開放的態度,或多或少是源於它的定位。“進口酒,是中糧的一塊戰略業務。”在談及未來中糧的投資,李士祎直言,在投資方面,沒有設定界限,“進口酒是投多少都可以的。在這個市場投資,我們不看凈利潤率,而是要獲得市場水平之上的投資回報率,坦白說,這兩年,進口酒沒賺錢,但也沒虧損,中糧在業務結構上有低的成本優勢。用心做好事,只要保證整體處於盈虧平衡線以上就可以了。”
聯手白酒大廠大商,也是中糧打造進口酒產業鏈整合平臺戰略的一部分。“中糧的優勢在於品牌、供應鏈,以及專業進口酒運營管理優勢,上遊資源優勢突出;而區域龍頭白酒企業通常在渠道掌控、市場管理及公信力方面優勢明顯,擁有獨特的下遊資源。”李士祎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兩者結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運營。
中糧集團早在2008年就已涉足進口酒業務,中糧·名莊薈運營體系發展迅速。2014年1月,中糧集團成立了進口酒事業部,把進口酒升級到戰略層級獨立運營。2015年10月,中糧名莊薈國際酒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執行完全獨立的公司運營體系,全面負責進口酒業務。
“整個中糧歷任領導都在葡萄酒上花了非常大的心血。可以說,葡萄酒對中糧來說有特殊的意義。”李士祎向記者坦言,中糧正在打造集合世界知名、典型產區的產品組合,將平價、易購、性價比高的產品推向市場。
很多企業都在嘗試投資進口酒,但是進口酒“看上去很美好,拿在手很沈重”。其中,制約因素最核心的就是資金要求高。國外嚴格的預付款制,還有數月的運輸船期,這些都是普通的小公司無法承受的。但是,資金問題對於國企中糧而言,則具備多種統籌能力。
“從白酒銷售運作體系中,搭建一個完全迥異的進口酒采銷體系,培養一個推廣體系肯定是我們面臨的障礙。而這方面恰恰也是專業進口酒公司中糧名莊薈的優勢。”景芝酒業集團副總經理兼銷售公司總經理鄭明熙向記者介紹,其實早在幾年前,景芝就確定了酒業多元化發展的思路。經多方考察,最後確定和中糧名莊薈合作,“我們看重中糧的品牌優勢、中糧對上遊資源整合的優勢和團隊進口酒操作的專業優勢”。
中糧在合資公司中占股比例略低於景芝,只是參股35%並非控股。雙方將依據股份比例設立董事會成員構成,共同派人負責公司運營,中糧方面負責派出品牌管理人員,而一線銷售人員重新社會招聘,由景芝負責渠道管理,其具有完全獨立的運營管理職權。
中糧名莊薈和合資公司是“一家子”,所有銷售產品都是中糧采購,中間沒有任何加價,雙方共同承擔推廣運營費用。
據了解,中糧名莊薈計劃三年開放三到五個省的共建區域運營平臺,主要是選擇區域強勢白酒廠家,或區域網絡覆蓋能力強的龍頭大商,首輪合作對象除山東景芝外,水井坊最大經銷商——鄭州雲飛酒業也赫然在列。
新合資公司也只是他們的一次試水,未來還會有可能在其他國家成立類似的合資公司,也會與更多的白酒廠商在不同層面進行合作。“在進口酒領域,現在有三個營運模式。”李士祎透露,除了合資以外,還有兩種方式,其一是中糧100%持有的自有品牌,其二是與上遊品牌合作,成為進口商。“這三種模式會齊頭並進。“我們會戰略性合作世界名莊酒上遊資源,打造最強的世界名莊供應鏈及中國名莊酒NO.1供應鏈平臺。”李士祎表示。同日,中糧名莊薈還分別與西班牙酒王菲斯特、澳大利亞第一品牌奔富、德國第二大啤酒集團碧特博格達成戰略合作。
“未來的總戰略是要成為一個豪門俱樂部,中糧的目標是在五年內,中國前20名進口葡萄酒中,有5~8個是在中糧旗下。”李士祎表示。
其實,中糧只是聚焦進口酒領域的其中一家,目前包括張裕、金楓酒業、洋河等都紛紛將目光投向進口葡萄酒,甚至趙薇、姚明、劉嘉玲等明星也紛紛插足這個領域。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2005年進口葡萄酒關稅下調後,該品類就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雖然2011年因三公消費出現市場份額增速放緩,但2015年上半年市場份額上升到28%,2015年前三季度的進口量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國觀智庫合夥人張議正認為,葡萄酒潛在的消費人群有望突破5.8億人。
在中糧看來,這是一個機遇。“在中國,進口葡萄酒處於一種很亂的狀態,無品牌、無秩序,大家都知道的名莊,但事實上名莊酒的量非常有限,法國前三的品牌在中國根本看不到,但隨著進口葡萄酒複蘇的到來,這個領域未來將從雜亂無章到品牌運營中去。”李士祎希望抓住這次機會。
與中糧相同,洋河股份品類發展部負責人江家明也認為,未來五年,品牌會大於渠道,進口酒肯定會是下一個千億市場,快則三年,慢則五年。洋河進口酒板塊前三季度實現了49.6%的增長。
海納機構總經理呂鹹遜認為,進口酒正在由過去的“多亂雜”向品牌化集中。品牌化分兩塊,一塊是大的商業品牌,另一塊是小的特色酒莊。也就是下一階段,進口酒市場會呈現出快速增長,且集中化明顯的特征,同時會有打拼的進口商退出市場。
中國最大的食用油供應商豐益國際在春節期間公布了2015年財報,受益於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8%。
大豆是國內食用油生產企業的主要原料,大豆價格下滑,中糧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糧油控股(606.HK)有望大幅減少虧損甚至盈利。
擁有“金龍魚”、“香滿園”等品牌的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包括糧油原料的貿易、加工,涵蓋小包裝食用油、大米、面粉、面條、米線的品牌打造和分銷,中包裝和大包裝糧油產品也包括在內。
豐益國際2015年糧油業務實現稅前利潤約6.9億美元(網絡資料圖)
財報顯示,2015財年,豐益國際在全球銷售糧油產品2870萬噸,比上一財年增加360萬噸。小包裝糧油產品方面,豐益國際全年銷量為510萬噸,與上一年度的530萬噸相比,有所下滑。小包裝棕櫚油原歸屬於小包裝糧油業務,2015財年改劃入熱帶油類業務,豐益國際稱,如果加上小包裝棕櫚油,小包裝糧油產品的銷量在2015財年同比增長了12.5%。
2015財年,豐益國際糧油業務實現了約6.9億美元的稅前利潤,與2014財年的約3.5億美元相比,增長98%,該公司稱,主要是大豆壓榨利潤較為穩定。
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從2015年1月的每噸378美元下滑至12月的322美元,下跌幅度約15%;2014/15市場年度,美國大豆均價(農場價)僅為每噸362美元,是2010/11市場年度以來的5年新低。
2015年,國際大豆供需維持寬松,在南美大豆豐收及美國新產季播種面積較大等利空因素影響下,國際大豆價格呈震蕩下跌趨勢。國內大豆加工行業整體形勢好轉。
中國糧油控股與豐益國際都是國內名列前茅的食用油加工企業,2014年上半年,中國糧油控股在大豆等油籽加工業務上巨虧約10.5億港元;大豆價格下滑後,2015年上半年油籽加工虧損收窄至約2.8億港元。
對照豐益國際的糧油業務情況,作者預計中國糧油控股有望在2015財年實現油籽加工大幅減虧甚至盈利。
中糧集團前任董事長寧高寧曾經提出“全產業鏈戰略”,在此之前,豐益國際已經在國際市場上進入棕櫚油種植等上遊領域,並為其帶來不菲回報。但市場的動蕩對於全產業鏈運作的企業也帶來了沖擊,既可能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也可能收之東隅,失之桑榆。
2015年,盡管在糧油業務上實現稅前利潤大增,豐益國際的棕櫚油業務表現並不理想。以馬拉西亞棕櫚油價格為例,2010/11市場年度,棕櫚油均價曾經達到每噸1154美元的歷史高點,此後一路下滑,到今年1月,馬來西亞棕櫚油均價降至每噸550美元,近乎腰斬。
棕櫚油價格大幅下挫影響了豐益國際的整體業績表現。2015財年,豐益國際棕櫚油銷量同比下滑了4.5%至2350萬噸,加上價格下跌,全年收入同比減少23.3%至156億美元。
綜合各業務單元,豐益國際2015年收入約387.8億美元,同比減少10%;實現利潤約10.6億美元,同比減少8.7%。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糧商之一,在收購雙N(Nidera、Noble農業)後,資產規模和收入進入頂級跨國糧商陣營,盈利狀況卻並不理想。
最新披露的中糧2015年業績顯示,中糧營業收入4054.4億元人民幣,與上一年的2573.4億元相比,大增約58%。
2015年,中糧完成收購Nidera、Noble農業的財務並表,另外一家大型央企中國華孚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及其70余家下屬公司也完成了財務並表,中糧的營業收入因此猛增。
4054億元的收入規模,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約合624億美元,按照2015財年的數字計算,中糧已經超越邦吉(Bunge)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僅次於嘉吉(Cargill)和ADM,處於第三位,一舉跨入頂級跨國糧商的陣營。
中糧已經擁有了一個“巨人”的個子,但是盈利上,與理想中的跨國大糧商相比,還差一大截。
從凈利潤數字看,中糧2015年的凈利潤為13.2億元人民幣,以當前匯率計算,約合2億美元,與ABCD相比,處於墊底的位置。
中糧的凈利潤水平與路易達孚十分相近,如果合理的調整匯率,中糧的凈利潤規模有可能超越路易達孚,中糧未必處於墊底的位置。
中糧的收入和利潤從數字上看,還是拿得出手的,但是跨國公司未必服氣。
最大的爭議或許是中糧享受巨額的政府補貼。
2015年,中糧拿到了47億元的政府補貼,比上年大增約7億元。這些政府補貼名目繁多,最大一項是政策性業務補貼收入,近40億元,其他還有運費補貼,稅收返還,燃料乙醇補貼等。
中糧享受的巨額政府補貼一直被中國糧食領域的外資企業所羨慕,外資企業拿到政府補貼的可能性不高。在國際市場,據筆者所知,跨國糧商的收入來源中,也很難見到政府補貼這樣一個項目。
中糧的業務結構中,既有糧食收儲、糖肉收儲這樣的政策性業務,也有完全市場化的糧油加工和零售業務,這些業務的邊界在外人看來很難區分,而且有相互沖突之處,對中糧的業績表現,有時候也拖後腿。
以劃入中糧的華孚集團為例,該公司2015年末凈資產約37億元,凈利潤僅為276萬元,數額極少。近年來,原來同屬於央企的中谷集團、華糧集團與華孚集團,相繼並入中糧集團,看上去熱熱鬧鬧,個中酸甜苦辣,是不是就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當事人心中應該最明白。有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擔心“抱來的孩子長不大”。
糧油貿易和加工是中糧占比最大的主業,另外還有房地產等業務。2015年,中糧雖然實現了4000億元以上的收入,但是營業利潤為虧損約14億元,幸虧有巨額的政府補貼“救駕”,凈利潤才沒有出現虧損。
2015年,執掌中糧11年之久的董事長寧高寧去職。寧高寧任職期間,中糧在糧食貿易和加工上頻頻出手,大舉擴張,效果難如人意。效果的不如意,一是中國在農產品上遊對糧食進行托市收購,收購價格大舉上調,對中糧集團的糧油加工業務構成較大的成本壓力。在糧油下遊,終端銷售的競爭十分激烈,央企、外企、民企都十分活躍。央企、外企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人才資源;民營企業反應快速,經營手段靈活。整個市場,沒有企業能一家獨大。
不過寧高寧任職中糧期間,在投資方面被人贊譽有加,實際表現也有佐證。
2015年,中糧的投資收益達到約7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0多億元。僅投資蒙牛乳業獲得的現金紅利將近2億元,是中糧投資的所有子公司、合資公司、聯營企業中,貢獻現金紅利最多的一家。
投資業務收獲頗豐,加上政府補貼,為中糧貢獻的利潤,已經與中糧的糧油貿易和加工主業差不多並駕齊驅。在國內特殊的經營環境下,筆者認為,中糧的利潤結構也許並不合理,但很難有更好的策略。
近日,市場傳出中糧集團與招商蛇口(001979.SZ)的整合傳聞。
據《中國房地產報》5月7日報道,一位接近中糧集團高層人士透露,中糧集團正在考慮將地產業務逐步剝離,目前正與招商蛇口商談,最終結果還沒確定。
招商蛇口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最大建設和發展主體(網絡資料圖)
針對中糧地產將從中糧集團剝離並由招商蛇口接盤的傳聞,中糧地產內部人士5月10日上午對第一財經記者否認了這一消息,他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沒有的事,我們公司都公開回應過了。”
中糧集團在5月9日曾公開對外回應稱,中糧集團剝離地產業務傳聞並不存在。
而招商蛇口的態度則較為模糊。招商蛇口董秘劉寧對外回應稱,一場資產並購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目前招商蛇口並沒有和中糧整合。
中糧集團是首批央企改革試點的六家企業之一。目前,中糧集團旗下兩家地產上市公司:在A股上市的中糧地產(000031.SZ)和在港股上市的大悅城地產(00207.HK)。中糧地產主要發展住宅地產,大悅城地產主要發展商業地產。
2015年,中糧地產實現營業收入13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9.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2億元,較上年增長20.6%。同期,大悅城地產實現營業額53.74億元,按年跌5.93%;凈利潤7.26億元,按年跌57.57%。
同為央企的招商蛇口,在去年剛剛完成了內部整合,原蛇口工業區股改並吸收合並了招商地產,整個過程只用了9個月時間,速度之快令人側目。這樣史無前例的重大整合也為招商蛇口奠定了行業地位。
重組之後,招商蛇口將不再是單一的地產開發商,而是主營園區開發與運營、社區開發與運營、郵輪產業建設與運營三大業務板塊,其目標是要成為中國卓越的城市綜合開發和運營服務商。
與此同時,招商蛇口的母公司招商局集團還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外運”)納入麾下。據了解,中外運在全國有約1300萬平方米的倉儲用地,大多位於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中外運並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的資格,在整體並入招商局後,將提升招商蛇口的資源獲取和開發能力。
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兩家央企的整合傳聞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最新公開報告顯示,中糧集團海外收購的來寶農業和尼德拉(兩家被收購公司英文名首字母均為N)在2015年實現了令外界大感意外的經營業績。
最新公布的“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債跟蹤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尼德拉資產總額324.65億元,凈資產64.37億元,2015年尼德拉實現營業總收入1166.38億元,利潤總額-1.92億元。
截至2015年年底,中糧農業資產總額424.65億元,凈資產115.95億元,2015年中糧農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066.4億元,利潤總額23.43億元。
來寶農業在被中糧收購後,改稱為中糧農業。
中糧農業和尼德拉合計在2015年為中糧貢獻了約21.5億元的利潤。
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認為,考慮到中糧集團豐富的產品結構、全產業鏈的發展定位有助於抵禦外部經濟周期變動,並保持相對穩定的經營及信用基本面。維持中糧的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AAA,評級展望為穩定。
收購中糧農業和尼德拉是中糧前任董事長寧高寧時代最為輝煌的事件之一,中糧因此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跨國糧商。
中糧農業2015年的利潤達到23.4億元,2015年,整個中糧集團利潤是34.4億元,中糧農業貢獻的利潤占到整個中糧利潤的將近70%,不過中糧農業的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遠沒有到中糧集團的一半。
中糧農業20余億元的利潤,讓一些外部人士感到意外,並驚呼難以置信。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報道,來寶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9月,來寶集團收入536.9億美元,凈利潤僅有1.94億美元,去年同期是3.72億美元,凈利潤大幅下滑,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來寶集團的合資企業和關聯企業造成的損失,達到2.08億美元,這近2億美元的損失中又主要是來寶農業的糟糕業績造成的。來寶農業有一塊業務是食糖,2015年食糖的價格大幅下滑,其次在原料產區遭遇陰雨連綿,使來寶農業的食糖業務苦不堪言。
中糧農業是否實現了巨額的利潤,如何在2015年實現業績逆轉,第一財經記者就此向中糧集團求證,但是截至記者發稿,中糧未有回應。
目前,中國糧食收場由於托市收購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在國內從事糧食加工,在成本上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
中國糧油(00606.HK)是中糧集團在國內的糧油加工主要業務平臺。截至2015年年末,中國糧油資產總額為672.54億港元,負債總額367億港元,凈資產為305.54億港元,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825.48億港元,稅後利潤為虧損3.77億港元。
中糧農業和中國糧油的母公司均是中糧集團,與紮根於國內的中國糧油不同,中糧農業原料和市場兩頭都在外,做加工可以充分利用這兩年海外農產品低價的市場機會;中國搞托市收購,糧價高出世界水平一大截,中糧農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受國內高糧價影響,市場經營的空間要寬廣得多。
國內外糧價的差異,讓中國的糧食出不去,糧油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但是國內市場仍然有機會。
中糧貿易是中糧集團旗下的另一重要業務單元,由於我國的糧食作物進出口受到國家的嚴格管理,中糧貿易作為中國糧食貿易主要參與者,主要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進出口指標,在行業內具有很強的壟斷優勢。中國大米、玉米、小麥進出口的主要業務都控制在中糧手里。
截至2015年年末,中糧貿易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其資產總額735億元,所有者權益(含少數股東權益)65億元,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571億元,凈利潤10.9億元。進出口上的優越性,對中糧貿易貢獻不小。
在國際市場完成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之後,中糧經營的靈活性很強。在中國市場,中糧掌控糧食進出口的主導權,擁有讓人眼紅的小麥、大米、玉米進口配額,可以坐地生財;在國際市場,雙N收入囊中後,可以按照國際市場的市場規則運作,低買高賣,高拋低吸。
筆者認為,中糧現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只要找到的合適的經營管理人才,在跨國糧食巨頭俱樂部里,被奉為上賓,是大概率事件。
國資委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中紡集團公司(下稱“中紡”)整體並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中紡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資產將越過5000億關口
在中紡並入中糧之前,論資產規模,中糧已經是全球糧商老大。
此前,中糧資產超過719億美元,336個分公司和機構覆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倉儲能力3100萬噸,年經營總量近1.5億噸,年加工能力8950萬噸,年港口中轉能力5400萬噸。同時還擁有包括種植、采購、倉儲、物流和港口在內的全球生產采購平臺和貿易網絡,並在全球最大的糧食產地南美、黑海等國家及地區和擁有全球最大糧食需求增量的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
一張表格可以看清中糧集團在全球糧商中的地位。
此次並入的中紡,將進一步加強中糧資產的體量,拉開與其他跨國糧商的距離。
截至2015年9月底,中紡資產總額243.47億元,2015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2.26億元,利潤總額2.43億元。
加上中紡的資產,中糧有望在今年跨過資產5000億元人民幣的關口。
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中糧是央企整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04年,中國土畜並入中糧集團。
2006年,中谷糧油集團公司並入中糧集團。
2013年,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並入中糧集團。
2014年,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並入中糧集團。
筆者梳理的數據顯示,1992年,中糧的資產還只有95億元,最近十余年的央企整合加上中糧出海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中糧現在的資產已接近5000億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球,資產的膨脹速度,都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
但是盈利能力上,中糧在跨國糧商中還處於墊底的位置。如何將行政指令下並入的資產發揮最大效益,還是個長期工程。
怎麽賣衣服是個問題
新並入的中紡主營業務有兩塊,其中糧油業務與中糧有高度相關性。
截至2014年,中紡油脂油料壓榨能力達到750萬噸/年,居全國前五位。中糧集團的油籽壓榨能力超過1000萬噸,領先於中紡。兩家合並後,新中糧的油籽壓榨能力預計在國內將處於數一數二的位置。
中紡的另一塊主營業務是紡織。
2014年,中紡棉花經營量37萬噸,居全國首位。棉花也是農產品,與糧油同屬於大宗產品,跨國糧商里路易達孚也有棉花業務,這塊業務中糧接管,運作難度並不明顯。
中紡還有成衣板塊,主要從事服裝、面料、家紡成品的出口業務,服裝出口業務占成衣板塊銷售收入比重超過60%,經營主體包括下屬子公司國際公司、利特華公司和東方公司。中紡成衣板塊現有服裝加工企業6家,擁有1000萬件/套成衣年生產能力。
中方旗下還有一家從事紡織印染業務的上市公司:福田實業(00420.HK)。2012年6月,通過配發新股(4.09億新股,每股1.25 港元),中紡投資5.11億港元,持股34%,成為福田實業最大單一股東,並對其擁有實際控制權。福田實業是世界最大的圓筒針織面料生產商之一,提供針織、染色、印花及整理等高度垂直的綜合服務,向超過40個國家的成衣制造商提供面料,產品包括運動服、休閑服、睡衣和內衣等眾多國際知名零售商的品牌成衣。
搞慣了糧油貿易、倉儲、加工的中糧集團,怎麽處理中紡旗下的紡織資產,外人很關心。賣糧油產品,與賣衣服做面料相比,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行業,中糧能否整合好,還有不少未知數。
央企改革概念早盤走強,截至發稿,中糧生化、振華重工、久聯發展率先漲停,中糧屯河、中糧地產等漲逾8%。消息面,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七家央企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消息面上,國資委昨日表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
實際上,今年6月初開始,多家央企邁開整合的步伐,央企重組加快。6月2日,中國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召開重組大會,兩家央企重組落到實處;6月26日,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也開始籌劃重組事宜;6月29日,中國海外和中信地產業務的並購細節公布;7月11日,國旅整體並入港中旅,再完成了一次央企重組的“減法”。
據悉,國資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加快推進《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重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臺工作,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了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8個正在履行相關程序,“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
此外,國資委還表示,當前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其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於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