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车市低迷 汽车经销商并购渐成趋势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43222706/

  王丽歌

  “汽车经销商集团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的趋势越加明显,不管是上市的经销商集团还是看准收购目标的经销商集团。”昨天,北京亚运村机动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迟亦枫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年会上表示。

  而加速经销商集团并购趋势的,是今年车市的低迷和萧条。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年会现场,就碰到一个来年会上寻找收购机会的经销商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这家汽车集团旗下已经拥有接近20家汽车 经销商店。“参加年会的经销商上千家,很多经销商来这里的目的都是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收购对象。我们目前已经在和两家经销商店谈条件。”该人士告诉本报 记者。

  业内人士指出,前两年汽车市场是百分之几十的增长,但是今年不到3%的增长,一些赚到钱的经销商在市场不好的时候,由于发展较慢或者内部管理条件较弱等因素,就会产生退出的想法。

  业内人士向本报透露,上海世贸汽车集团去年就在考虑退出汽车市场。“我们也和世贸谈过,但是他们要价高得离谱。他们2010年赚了几千万利润,但是出让价要十几个亿。他们很少有正规的经销店,很多都是展厅或者租来的地,值钱的就是品牌代理权,所以我们后来就放弃了。”上述经销商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看代理权会不值钱,供应过剩的时代销售权会贬值,但是长期是多长未知)

  “现在经销商退出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经营不好才退出现在一旦有经销商退出,马上会有接盘的。有趣的是,退出的经销商还会提高价格,因为接盘的经销商可能会有好几家,存在竞争。但是出让价格不能高得离谱,现在车市竞争太激烈了。不少经销商的扩张有时候是理性的扩张,这从市场份额或者品牌战略布局上能看得出来。”迟亦枫告诉记者。(可以解释为资金多了没地方去。正好汽车销售是很大的吞吐场所)

  广汇汽车就是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经销商集团。从2006年广汇汽车成立到现在,广汇汽车服务的销售额提升了6倍,与此同时,与这几年的市场同期相比增长了2.5倍。同时,其所拥有的经销商网点几乎上是最多的经销商集团。

   不过,支持广汇汽车并购的后台是来自私募基金的支持,一些大的经销商集团为了更快地扩张,选择的是先上市,后扩张。去年刚刚上市的正通汽车服务控股有限 公司于8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斥资人民币55亿元收购深圳中汽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汽南方2010年营业额161.82亿,为国内排名前十的 大型经销商集团,此次并购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流通业并购案。不包括此次收购,正通自今年4月以来已完成3次共计5.34亿元的收购案。

  “企业上市后,就有并购的资金来源。现在上海宝信等经销商集团也在酝酿上市,上市是经销商集团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已经上市的一家汽车经销商集团总裁告诉本报记者。

  据了解,北京去年年底有580家4S店,今年10月份有637家,同时撤出市场的有30家左右,但总数还在增加,这说明一些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对车市还是有信心,但是经销商集团的集中度会更加明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05

雙匯國際大並購

2013-06-03  NCW
 
 

 

4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豬肉企業Smithfield,雙匯國際未來香港上市戰略已明◎ 本刊記者 沈乎 文shenhu.blog.caixin.com 謀劃四年的海外收購版圖,在雙匯掌門人萬隆的面前已然變成現實。

雙匯國際耗資現金47.2億美元對美國最大豬肉製品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 (Smithfield Foods Inc.,SFD.

NYSE)的並購,如若批准,將成為近年來中國企業赴美最大收購案。

5月29日晚,雙匯發展 (000895.

SZ)的大股東雙匯國際 (Shuanghui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與 史密斯菲爾德同時宣佈,將以每股34美元的現金,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全部流通股,收購價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25.97 美元溢價31%。

有人歎為皆大歡喜的交易,亦有人疑為前程未卜的冒險。這既有雙匯國際從提升品牌,解決食品安全信任度的產業戰略安排,也有暗度陳倉,為管理層和財務投資者在海外搭建退出渠道的制度用意。

資本市場的態度振奮:交易宣佈的第二天,中國A 股的雙匯發展,股價大漲8.73%,在紐交所上市的史密斯菲爾德亦上揚28.42%,股價已經一舉貼近收購價。

四年長跑

雙匯國際還將承擔史密斯菲爾德淨債務24億美元,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不把雙匯的銷售額做到1000億元,不會退休”——2010年底,70歲的雙匯國際董事長萬隆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他當時就力贊競爭對手美國史密斯菲爾德、丹麥皇冠屠宰合作社等國際領先的屠宰企業。

現在看來,彼時雙匯與史密斯菲爾德已經在探討合併的可能。

交易宣佈後,5月29日的電話會上,當分析師問及雙方何時開始商討並購時,史密斯菲爾德主席和CEO珀普(C.

Larry Pope)答:“我們最早在2000年就想和他們做些交易,2009年,我們嘗試一些合併,但定價一直是問題。”“此事討論了大約四年。”珀普說。從2009年9月至今,史密斯菲爾德的股價上漲超過90%。

“目前史密斯菲爾德的業績表並不是很好,未來三四年,盈利能力有望改善。但現在公司的基本情況不是很好,就現在的業務狀況而言,這個價格對史密斯菲爾德的股東是個很好的交易。”投行BB&T Capital Markets 的分析師瓊斯 (Heather Jones)在電話採訪中對財新記者表示。

她也不認為雙匯收得太貴。她說,史密斯菲爾德的核心優勢有兩個。一是規模,它是美國最大的豬肉加工商,是非常成熟的產業,增長主要系于海外出口;二是對豬肉來源的控制力,屠宰的豬約一半來自自家飼養,屠宰量約2800萬頭,飼養量1500萬頭,餘下的由獨立供應商來補足。當下食品安全和動物福利在美國很受關注,史密斯菲爾德對下游產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有著80年曆史的史密斯菲爾德,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它的旗下有12個核心品牌,產品分為鮮肉和肉製品兩類,後者有更高的利潤率。

2012年 美 國Pork Powerhouses 報 告顯示,按存欄母豬數量,史密斯菲爾德以86.2萬頭占美國總量約30%,是第二名的2倍多,超過三大競爭對手的總和。史密斯菲爾德每年生產1580萬頭生豬,占市場份額的15%,超過三大競爭對手總和。

在紐交所上市的史密斯菲爾德,截至2013年1月底的總資產為76.2億美元,股東權益為32億美元。

美國放心肉

與在中國市場有一定知名度的荷美爾相比,史密斯菲爾德這個名字不為中國消費者熟知。但是,“在美國,當你說起火腿,想到的第一個牌子就是史密斯菲爾德。”一位熟稔中美投資的人士說。

史密斯菲爾德曾養殖與加工並舉,但2009年宣佈進行業務重組,包括削減成本、裁員、業務整合等。

截至2012年4月的財年,史密斯菲爾德的銷售額達到130.9億美元。但淨利並不穩定。2008財年盈利1.29億美元,2009年 虧 損1.98億 美 元,2010年虧損1.01億美元,2011年淨利5.21億美元,2012年淨利3.61億美元。

“史密斯菲爾德盈利不穩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豬養殖業務,主要是飼料成本的波動,以及需求導致的豬價變化。但過去幾年史密斯菲爾德的業務重組節約了成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轉向利潤更高、更穩定的業務如培根香腸等。重組有效地改善了鮮肉業務的盈利能力,對生豬養殖業務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這種效果在未來幾年會繼續體現。”瓊斯對財新記者表示。

對中國消費者尤有意義的豬肉進口,也是此次收購美方感興趣的亮點。

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第一大豬肉出口商,截至2013年第三財季,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占其總量的38%。

據其統計,按磅計算的活豬成本,美國僅為0.58美元,合每斤人民幣3.8 元,而中國生產成本是每斤6.2元。

雖然美國本土肉類消費量連續小幅下降,美國財政部下屬經濟研究服務(ERS)的數據卻顯示,美國豬肉出口總量在快速增長,2012年的出口量為53.8億磅,自2008年增長了15.7%。

日本、墨西哥、加拿大、中國大陸和韓國是美國豬肉的五大出口對象。美國豬肉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在2012年達到6.4億磅,較2008年增長了76.9%。

“美國豬肉生產成本非常低,因為美國玉米成本很低,而養殖以及動物福利又做得很好。所以美國將會成為全球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瓊斯預計。

雙匯國際執行董事楊摯君在美國促成此次交易。他在電話會上表示,雙匯對此次交易備感興奮。

“攜手後我們可成為動物蛋白產業全球領導者。中、美是最重要的市場,我們是中國第一,他們是美國第一。沒有其他聯合會有這麼大的機會。發展出口市場會帶來雙贏。”楊摯君說。

“這筆交易將給史密斯菲爾德帶來 中國的新市場渠道和強大分銷網絡。我們希望通過出口美國的高質量肉類產品,來滿足中國對豬肉不斷增長的需求。”他說。

瓊斯分析,這宗交易可以很大地幫助史密斯菲爾德增加對中國出口,畢竟因為食品安全的考慮,美國食品的聲譽可能會助其在消費者中獲得優勢。

但截至目前,交易雙方及分析師尚無法說明並購完成後,史密斯菲爾德獲得的入口將會有多大。

雙匯得益

此次交易不直接與A 股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相關,但A股市場也因此興奮不已。

中金公司的報告稱,此次並購有助于雙匯學習史密斯菲爾德的養殖經驗。

史密斯菲爾德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涉足並引導了美國生豬屠宰和養殖產業的整合,其積累的並購和管理經驗,對快速規模化階段的中國生豬屠宰行業有借鑒意義。雙匯發展也可獲得較為豐富的原料,品牌和上下游管理能力的交流。

但一位從事畜牧業研究的中國專業技術人員認為,這項交易既對中國豬肉生產的全產業鏈影響較小,也不會對中國本土的食品安全危機有較大改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個交易相當于吉利收購奔馳,二者業務雷同,沒有進入上游。產業鏈上利潤的大頭在屠宰和加工,中國很少有大規模的企業進入育種或養殖環節,因為回報期太長,成本太高。對豬肉加工企業來說,做全產業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但成本又增加;不做全產業鏈,中國豬肉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他說。

資金與退出

這項47.2億美元交易, 超出了雙匯國際現有的資產規模。雙匯國際網頁顯示,它2012年底總資產為35億美元。不過,近年來雙匯國際增長迅速,其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長達到31%,營業額從2008年的35.6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62.4億美元,EBITDA(息稅攤銷折舊前利潤)從2008年的3.5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7.4億美元,股東權益從2008年的12.3 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25.5億美元。

雙匯的收購資金何來?根據公告,收購資金部分為自有,部分來自Morgan Stanley Senior Funding, Inc. 和銀團提供的貸款。此次摩根士丹利是雙匯方面的財務顧問,巴克萊是史密斯菲爾德方面的財務顧問。

業內預計,在收購完成後,史密斯菲爾德將退市,雙匯國際將在香港上市,很快能實現估值套利,目前的資金安排不會帶來很大壓力。

“通過這次收購,母公司資產做大,品牌也得到提升,拿到香港上市,融資更方便。”前述私募人士評論。

此次收購每股34美元,按史密斯菲爾德2012財年每股基本收益2.23美元計算,市盈率在15倍左右。雙匯A 股估值30倍左右,在香港市場獲得的估值將會居中。雙匯國際可輕易實現估值套利。

這 也 是 衆 品 食 業 (NASDAQ:HOGS)的路徑。2012年11月,這家與雙匯主業類似的河南肉製品加工企業宣佈私有化並購協議,從納斯達克退市,目標可能是在香港重新上市。

前述私募人士認為,由於主業和資產類似,香港上市對雙匯發展的A 股估值可能形成壓力。短期來看,雙匯發展並無大的向上空間。

一位長期跟蹤肉製品行業的私募人士認為,“雙匯很多有價值的核心資產,如物流、冷鏈,仍在母公司中。而A股的變現渠道太窄。”雙匯國際是雙匯發展實現管理層收購時成立的海外實體。深交所上市公司雙匯發展與雙匯國際之間有四層控股關係。雙匯國際間接完全控股的雙匯集團目前持有雙匯發展60.24% 的股權,間接完全控股的羅特克斯 (Rotary Vortex Limited)持有雙匯發展13.02% 的股權,社會公衆持有26.74%。

雙匯國際的股東中,除管理層持股的雄域公司和用作員工獎勵計劃的運昌公司外 (共持有36.23%),還有多家國際財務投資者,包括高盛持股(5.18%)、鼎暉 (33.7%),郭鶴年家族的郭氏集團 (7.4%),曹俊生的關聯公司潤峰投資 (10.57%),新天域 (4.15%)和淡馬錫 (2.76%)。

因其海外架構,最方便的退出途徑便是在香港謀求上市。但在2010年3月,基金公司在雙匯股東大會上對一項先斬後奏的關聯交易集體投下否決票,認為管理層的利益與A 股公衆股東的利益衝突,後者被強行犧牲。雙匯國際的海外架構首次被迫曝光。2010年底,雙匯承諾集團將整體資產估值339億元注入A 股上市公司,化解了這一矛盾。但因為事件的惡劣影響和監管層的注意,H股上市計劃暫時擱淺。

如何為財務投資者和管理層打通退出渠道始終是個問題,現在看來,路徑已清晰。

仍有未知數

此項交易還需要通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及反壟斷審查。一些受訪人士預計,因此項交易無關國土安全,不會有實質障礙。

但瓊斯比較謹慎,認為審批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快。“交易完成後外資公司會控制美國40% 的豬肉生產,這是個非常高的產業集中度,遠高于雞肉和牛肉產業,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讓CFIUS ‘舉紅旗’。此外,食品和農業還被政府列入美國11個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我認為批准時間可能會比預計 要長。”她說。

齊魯證券研報提醒,“帶刺的資產”可能影響史密斯菲爾德的潛在盈利能力。由於下游食品企業對動物福利的壓力,公司目標是到2017年,給每頭懷孕母豬建立獨立產舍,動物福利項目2017年前至少新增3億美元支出,相當于過去五年年均利潤的2倍多。

另外,史密斯菲爾德的4.6萬名員工中,有2萬名是工會會員或被工會集體談判協議保護,未來人力成本將繼續高企。前述熟悉中美投資的人士表示,史密斯菲爾德作為大企業特別會受工會關注,而雙匯缺乏處理勞工事務的經驗。

此外,勞動保護、非法勞工和社區關係等問題也值得雙匯特別注意。

中國企業在歐美的收購,都需善用目前的管理團隊。雙匯國際已經承諾,合併後保持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承諾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並將與美國的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 續合作。

但最大的挑戰也許在品牌和公關方面。前述人士說,史密斯菲爾德是優秀的美國品牌,而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惡名遠揚。美國輿論和公衆可能會認為,長期看中國股東會反過來傷害美國的食品安全,這種阻力不可低估。

在交易的新聞稿中,美方特地強調,史密斯菲爾德的業務一如從前——只會更好,收購方認同美方對產品安全和質量維持最高標準的承諾。

“但美國有句話說,印象決定一切(perception is everything)。”前述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27

手游並購虛實

2013-07-29  NCW
 
 

 

A股市場低迷催就手游概念股受追捧,手游產業鏈開始出現寡頭效應,投資人對手遊行業發展預期過高◎ 本刊記者 劉冉 鄭斐 文手機遊戲市場忽然迎來投資熱 潮 , 受創業板估值的刺激 , 資 金蜂擁而至。

“我剛看的一家手游開發公司,2011年初成立,當年就盈利,2012年的利潤是4000萬元,這對於其他行業的早期公司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位投行人士說。 “不過,這跟押寶一樣,現在好不代表未來也能這麼好。 ”7月24日,停牌超過一個半月的華誼兄弟(300027.SZ)複牌,當日漲停,僅成交64.45萬元。

這樣的二級市場表現,源自華誼兄弟宣佈以6.72億元總價收購廣州銀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銀漢科技)50.88% 股權。此前,華誼兄弟數度減持手游題材股掌趣科技(300315.SZ) ,這一出一進引發市場熱議。

掌趣科技則在2013年的創業板公司股票當中表現搶眼,2013年以來累計漲 幅達到294.75%。與此同時,掌趣科技對手遊資產的收購接連不斷。

“手游這兩年很火爆,已經成為一個概念資產,上市公司對手遊資產的收購,其意圖如何,很難判斷。 ”一位大型基金資深分析師直言。

鑒於手游開發行業的短生命周期、強平台依賴,資產價值具有高不確定性,但行業中的高價收購卻頻頻發生。一系列收購的背後,難探虛實。華誼手游換倉 7月23日晚,華誼兄弟公告稱,擬以6.72 億元人民幣收購銀漢科技50.88% 的股權,其中包括4.48億元現金支付和760 余萬股的定向發行,現金支付部分由華誼非公開發行股票和自籌資金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銀漢科技2013年1-6 月實現營業收入9517.66萬元,淨利潤5310.44萬元。此外,銀漢售股股東承諾銀漢科技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將分別實現淨利潤1.1億元、1.43億元和1.859億元。國信證券分析師陳財茂表示,此次收購對應銀漢2013年預估利潤市盈率為12倍, “價格合理” 。

盡管未來預估業績靚麗,但風投機構聯創策源投資人表示,銀漢科技的業績指標遠無法達到獨立上市的標準。

華誼兄弟此次收購的財務顧問中信建投出具的《獨立財務顧問核查意見》顯示,根據未經審計數據,銀漢科技2011年實現淨利潤約63.70萬元,2012 年度實現淨利潤約639.57萬元。雖然銀漢科技的近兩年的淨利潤增長率均超過100%,但僅相差不到四個月的估值變化也令人驚訝。

一位 TMT 領域資深投資人透露,騰訊曾于2013年3月以受讓股權和現金增資方式用1905.84萬元取得銀漢科技15% 股權,據此計算,對應2012年年末市盈率為19.9倍。而華誼兄弟7月入股,對應2012年末市盈率卻超過206倍,即使考慮到股權交割和工商登記的時間因素,這樣的估值差異仍讓人難以理解。

華誼的高出價對比2013年銀漢科技的淨利潤預測顯得十分“合理” 。銀漢科技2011年11月推出《時空獵人》反響火爆,推高了2013年全年的業績預期。

據華誼兄弟提供數據,目前銀漢科技主打手游《時空獵人》在4月的月流水達到3500萬元,在所有國內手游產品中位列第三。單款遊戲為銀漢上半年貢獻超過80%的收入。

“銀漢科技過於依賴單款遊戲,而遊戲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手游的壽命更短,基本上在6個月至12個月左右,所以不說明年,年下半年銀漢的業績都存在不確定性。 ”一位互聯網投資人士說道。

“遊戲公司與影視公司一樣,一款作品的成功不代表接下來的也會成功,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的概率。 ”華寶證券TMT行業分析師劉智告訴財新記者。一位遊戲界資深人士指出 : “單純 的研發團隊,價值確實不好評估,產品上線前,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大成。現在小團隊的運營能力一般比較弱,基於蘋果iOS 的遊戲相對還好,基於 Androi 的遊戲,確實取決于平台的支持。 ”雖然銀漢科技售股股東對華誼兄弟做出了業績承諾,如當期銀漢科技實際利潤指標未達到承諾值或業績承諾期屆滿後的減值額大於已補償金額,則銀漢售股股東將優先以股份補償、不足部分以現金補償的方式履行業績補償承諾這意味著如果業績不達標,華誼仍能夠部分規避高估值帶來的風險。

但售股方之一摩奇創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摩奇創意)從2010年虧損至今,且摩奇創意僅且其在本次交易中獲得的股份對價僅鎖定一年,如銀漢科技無法實現承諾利潤,將存在業績補償承諾實施的違約風險。

對此,一位接近華誼兄弟人士表示華誼在簽署協議時就堅定認為銀漢這個團隊可以完成承諾業績。

一位大型文化類基金人士表示,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的股份量,小于市場預期,但是,既可以完成華誼兄弟將銀漢收入、淨利潤並表的要求,也可以最大化地保留銀漢管理團隊和原股東騰訊的股份。 “對毫無遊戲業務實際經營經驗的華誼來說,這是比全額收購更好的選擇。 ”掌趣連環收購2013年以來,繼通過發行股票和自有資金補充收購動網先鋒100% 的股權後,7月17日,掌趣科技再次公告停牌,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對動網先鋒的收購耗資高達8.1億元。

2012年5月登陸創業板的掌趣科技,上市一年時間就完成一筆重大收購的操作,並正在計劃新的資本運作。

“在我們看來,掌趣科技的定位應該是手游集合平台,目前所擁有的手游產品基本上都是通過收購而來,基於手游產品的生命周期問題,掌趣的估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位大型基金資深分析師直言。他表示,掌趣科技是在從收購當中獲得財務回報。

中信證券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掌趣科技在上市的時候,一開始的故事是幫中國移動做渠道,相當于一個遊戲的SP(渠道商) 。

他介紹,中國移動會打包好一些遊戲,可以包月的方式下載,讓掌趣幫助分發銷售。 “由於之前中國移動平台的遊戲都是一個一個下載的,用戶並不是很買賬,有了這個打包分發之後,為中國移動帶來了很大的下載量。同時也為掌趣帶來了收入的快速增長。 ”此後掌趣就開始轉型。 “其實IPO 時候,做移動渠道商帶來的壓力就很大了。 ”一位熟悉掌趣的投行界人士稱。

上述人士表示,掌趣科技的轉型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向上游走,去跟遊戲開發商合作。方式包括採購遊戲、合作開發和授權運營。另一個方向是向下游走,方式包括開發自己的渠道、與其他渠道商、平台商合作。

今年5月,華誼兄弟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兩次拋售其所持有的掌趣科技(300315.SZ)股票,套現2.853億元。

華誼兄弟在經歷該次減持後,仍為掌趣科技第二大股東,持有其12.61%股權。

“華誼兄弟減持掌趣、入股銀漢科技,一方面是為籌集收購資金,但其資本玩家的意圖亦有所顯露。 ”上述資深分析師稱。他表示,目前手游題材非常熱,通過參與獲得二級市場的收益已經成為一些資本玩家的選擇。

據新浪網報道,此次掌趣重大資產 重組的目標是手機遊戲開發商玩蟹科技,據稱收購價將超過20億元。

互聯網天使投資人王玉瑩認為,A股的掌趣科技、中青寶估值明顯高于美股的巨人網絡和網秦天下,A 股市場對 手游股估值會有回調。但他表示,這個時候對公司戰略來講是最適合做並購的時候。通過“現金+ 股票”的方式能夠讓上市公司獲取高市盈率的溢價。

“這些被收購企業多是成熟、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這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利好影響,有利於提升股價,這也進一步助推了其並購的衝動。 ”王玉瑩稱。

一位遊戲公司CEO 坦言 : “掌趣確實是資本運作的高手,但在研發、運營上還略遜一籌。 ”上述熟悉掌趣科技的投行人士透露,IPO 時掌趣科技除了中國移動以外的渠道和平台是很弱的,到現在也是無法跟 UC Web、騰訊、91助手這三家國內主流的平台去比。而一位券商直投部人士認為,掌趣科技這種“並購遊戲 - 股價拉升 - 並購遊戲 - 做大市值規模 - 拉升股價”的資本運作模式並非是一個無懈可擊的良性循環。 “一旦被收購公司業績不如預期,上市公司業績不達預期、估值下調、資金被削減的風險。 ”

A股手游潮

A 股上市公司對於手遊資產的熱情遠不止華誼兄弟和掌趣科技,2013年以來,宣佈手游並購意向的公司接連不斷。

今年4月25日,朗瑪信息(300288.

SZ)公告稱要向網陽娛樂投資200萬元獲取其35% 股權 ;5月22日,華策影視(300133.SZ)公告稱擬投資480萬元與某些個人和團隊成立杭州幻游互動科技有限公司; 6月27日, 大唐電信(600198.

SH)公告擬以16.99億元收購廣州要玩 ;7月10日,博瑞傳播(600880.SH)公告稱擬10億元收購馬化騰旗下的漫遊穀; 7月16日,旋極信息(300324.SZ)公告計劃使用自有資金5670萬,購買手游公司上海索樂軟件18% 的股份;7月24日,高樂股份(002348.SZ)公告深圳分公司擬開展手游業務。

A 股手游六將從年初至今股價均已超過100%:掌趣科技294%、中青寶264%、北緯通信(002148.SZ)230%、博瑞傳播(600880.SH)141%、拓維信息(002261.SZ)105%、浙報傳媒(600633.SH)104%。

蓮花創投合伙人劉進認為,手游概念股在國內受追捧除了股市低迷,還應 包含市場驅動環境下手游產業鏈慢慢出現的寡頭效應,以及股民對於手游爆炸性發展的過高估計和高預期。 “這種不理性的投資不會持久。 ”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2年移動遊戲市場規模達54.28億元,而2013年上半年即突破50億元。從手游研發格局來看,上榜的 TOP 14家手游企業占據54.5% 的市場份額,除騰訊遊戲占據8.8%外,其餘廠商份額比例極為接近。

“手游公司除了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渠道能力,盈利模式是依靠遊戲運營平台商給的分成取得收入。 ”國內某著名遊戲公司渠道部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的主要手游平台包括 UC web、91助手、騰訊、奇虎360等。

中信證券一位投行人士稱,2013年單月流水超過1000萬的手游公司將達到十幾家規模,而2012年這一數字不超過十家。 “1000萬的流水,考慮到50% 至70% 的分成比例,單月收入將達到50 萬 -700萬元,保守估計一年將產生至少6000萬元的收入。 ”前述文化基金人士表示,目前有爆發力的行業只有影視公司和移動互聯網公司,而移動互聯網中最主要的就是遊戲行業,可以達到每年百分之百的增長前述國有文化類基金投資人士稱A 股市場表現為板塊的同漲同跌,板塊內部差異性不大。在手游板塊上,由於標的的稀缺,資金處於極度飢渴的狀態 只要帶些手游概念的公司都會被爆炒“究竟哪個好哪個壞,單靠股價和市盈率是看不出來的,換句話說,市盈率高也並不能說它不是個好公司。 ”另一位文化傳媒界資深人士表示雖然目前掌趣科技和中青寶在手游市場的實際行業地位並不算是龍頭企業,但不排除他們能夠依靠A 股資本市場的收購功能和融資功能做大做強。

他指出,樂視網依靠融資平台發展全產業鏈的案例可以類比。 “如果掌趣科技能將資本運作發揮到極致,很有可能像樂視網那樣烏雞變鳳,做出讓大家下巴都掉下來的事情。 ”上述文化基金投資人表示,在手遊行業,出幾百萬元挖個團隊這樣的事每個公司都可以幹。但收購真正成熟、體量大的公司,只有上市公司能完成。 “這次掌趣科技把大掌門收入囊中,很難說它和銀漢孰優孰劣,未來業績怎麼走也很難下定論。 ”本刊記者覃敏、見習記者劉卓哲對此文

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33

並購審核分道行

2013-09-30  NCW
 
 

 

根據財務顧問、上市公司、行業和交易類型等分類後,並購重組業務將作差異化審核,難在產生一個服衆的評價標準◎ 本刊記者 劉冉 ? 鄭斐 文liuran.blog.caixin.com | zhengfei.blog.caixin.com 自從IPO 停擺以來,並購重組業務火熱起來。一位券商並購業務資深人士將目前的市場情況描述為“太熱鬧了”。

將于10月8日起實行的並購重組項 目審核分道制,似乎想為並購市場再添一把火。

分道制是指證監會根據財務顧問的執業能力、上市公司的規範運作與誠信狀況、產業政策和交易類型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審核制度安排。

符合標準的並購重組申請將進入快速/ 豁免審核通道。這一看起來應該讓 券商振奮的消息,實際上並未激發多大的熱情。

對於監管機構解讀的“好人好事好中介”,券商人士認為同時滿足實在不易;也有一些人士對中介機構的評價體系持有異議。

“並購重組市場的火熱,除了受到IPO 停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調整等時機已經成熟,分道制對行業的影響目前看不大。”一位券商並購部門負責人稱。

“好人好事好中介”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例行通氣會上表示,分道制審核簡單說就是“好人好事好中介”。

“好人”指公司信息披露要合規,交易專門化系統已將上市公司分成四大類;“好事”就是指產業政策要支持的項目;“好中介”意味著充當財務顧問 角色的證券公司在證券業協會和上市部都有好的評價。

“好人有好報,不能好的壞的都排長隊,同時也促進機構在並購重組業務方面的專業化。”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 人表示。

根據分項評價的匯總結果,將並購重申請劃入豁免/ 快速、正常、審慎三條審核通道。進入豁免/ 快速通道、不涉及發行股份的項目,豁免審核,由證監會直接核准;涉及發行股份的,實行快速審核,取消預審環節,直接提請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議。

進入審慎通道的項目,依據《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綜合考慮,審慎審核申請人提出的申請,必要時加大力度審查。

正常通道項目按照現有流程審核。

上市公司信披評價結果分為A、B、C、D 四類:結果為A 的列入豁免/ 快速審核類,結果為B、C 的列入正常審核類,結果為D 的列入審慎審核類。三年內受到證監會或交易所處罰/ 監管措施、股票被暫停上市或實施風險警示(包括*ST 和ST)、立案稽查階段的、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公司不得列入快速/ 豁免類。

“財務顧問執業能力”評價結果分為A、B、C 三類:結果為A 的列入豁免/ 快速審核類,結果為B 的列入正常審核類,結果為C 的列入審慎審核類。

相關中介機構及經辦人員受到中國證監 會行政處罰、行政監管措施或證券交易所紀律處分,且未滿規定期限的,不得列入豁免/ 快速審核類。

“產業政策和交易類型”根據《國務院關於促進企業兼並重組的意見》和工信部等12部委《關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並重組的指導意見》確定了九大重點行業,構成借殼上市的除外。

“‘好人好事好中介’的想法是好的,也許券商並購業務排名出來以後,會有一定的廣告效應,成為A 級的券商出去拉項目自然會更受企業注意。”一位光大證券投行部資深人士表示,但不會是絕對性的影響,大券商的評級雖高,但是小券商有小券商的特色。

他同時介紹,現在各大券商本身就非常重視並購重組部,因為IPO 暫停,創造利潤的途徑都在並購重組業務上,但是並購重組業務與IPO 業務不同,更有技術含量。IPO 業務大家都能做,大家拿到的信息都一樣,區別無非就是誰的材料寫得好一點。但是對於並購重組業務,要求券商要有打通行業上下游的撮合能力。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規範運作狀況”和“財務顧問執業能力”兩項評價結果均為A 類,且重組項目屬於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政策範圍內,交易類型屬於同行業或上下游並購、不構成借殼上市的,將進入豁免/ 快速審核通道。

“能夠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項目實屬小概率事件,”一位券商並購部門負責人直言,“認定進入快速通道的行業很多並不是適合併購的領域,而且中介機構的執業能力的評價也並不合理。”

如何評價

財新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券商人士十分關心監管層依據何種指標來評定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分類等級。

“這次券商評價體系的徵求意見時間不長,整個標準的出台略顯倉促。”上述券商並購部門負責人稱。

根據證券業協會9月6日發佈的《證券公司從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 業務執業能力和專業評價指引》,財務顧問執業能力專業評價指標滿分為100 分,包括證券公司分類結果(25分)、業務能力(30分)和執業質量(45分)三類指標。

券商分類結果指標主要反映財務顧問的風險管理能力、市場競爭力和持續合規狀況。證券公司分類結果為AAA 級的得25分,E 級的得0分,中間每級遞減2.5分,分類共11級。

業務能力指標主要反映財務顧問的業務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包括項目數、交易金額、業務淨收入三類指標,各分項滿分為10分。該指標計算為相對法,以評分機構與排名第一的機構指標數據之比乘以10為最後得分。

執業質量指標主要反映財務顧問業務運作和業務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也反映財務顧問及其從業人員遵守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自律規則等方面情況,包括業務質量、誠信狀況兩類指標。

業務質量指標滿分為30分,同樣以相對法衡量,評分機構與排名第一的機構累計得分之比乘以30為最後得分。業務質量指標可以為負分。

誠信狀況指標滿分為15分。沒有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得15分。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依據規定扣分。

上述券商並購重組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證券業協會推出的這套對券商的評價體系並不合理。

他指出,業務數量指標權重很高。

其中,占權重30% 的“業務能力指標”全部依賴于券商並購業務的數量,業務質量指標又根據並購重組項目財務顧問 執業質量評級結果累積得分計算,綜合起來券商並購業務數量的權重可以占到40%。

“這是不符合行業實際情況的。”他解釋說,在中國大陸,並購市場結構失衡,80% 的並購都是買殼、賣殼和大股東資產注入,“我認為這不是並購業務,而是資產證券化。這樣的業務即使數量再多,也不能夠體現其作為並購中介實際的撮合能力。用這樣失衡的數量指標去評價,還加高權重,不合理。”另一位券商並購部門資深人士稱,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指標占的權重也過高。他解釋說,證券公司分類結果是按照券商綜合評級進行分類,事實上,綜合評級有很多考核因素,比如淨資本、其他業務的情況,這不能代表其並購業務的能力。

九大行業

根據分道制的細則,並購重組涉及的行業屬於“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九大行業,且交易類型為上市公司同行業或上下游並購的,列入豁免/ 快速審核類,但構成借殼上市的除外。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分道制規定的快速通道九大受惠行業里,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六大行業都是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業務機會,即使是上市公司,現在的效益都不好,誰想並購其他企業都是比較困難的。他認為,“出台了這個規則 後,只是能讓一部分的交易程序變得更加便捷,但是交易主體是不是能撮合到一塊去,這不是程序問題能決定的。”醫藥產業資深投資人、清科創投董事總經理馮蘇強告訴財新記者,分道制對於醫藥產業並購重組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尤其是對不涉及發行股份的項目,將豁免審核,由證監會直接核准。

“其他行業的並購標的大多體量較大,需要定向增發股票來購買,但由於醫藥行業門檻高,很多被並購的醫藥企業即使沒有實際業務,但有許可證資源也值得並購,因此可以直接用現金購買。”馮蘇強說。

華寶證券電子信息行業分析師劉智表示,分道制對於電子信息行業也將明顯利好。他解釋,目前電子信息行業盈利能力強勁,市盈率較高,本身有動力依靠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和收購功能,通過不斷並購做大規模,“比如近期的手遊行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更多的投行人士認為,IPO 停擺激發了並購重組業務,實行分道制客觀上起到對IPO 申請存量的釋放作用,但實際意義有限。“規定豁免的情況,不僅要滿足之前的信用業績、行業規定,還要不涉及融資。但並購重組目前不涉及融資的很少,很多都是發行股票購買,所以實際意義更弱。”某投行人士表示。

另一位鋼鐵企業的中介機構人士則表示,當前鋼鐵企業都是嚴重虧損的,阻礙並購的問題並非在證監會的審核程序。像鋼鐵、汽車、水泥、船舶等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往往都是國企,而國企的並購往往會牽涉到當地政府利益,不少重組難以推動,新政對其影響不大。

期待放權

上述券商並購部門負責人直言,券商的並購業務與IPO 業務不同,IPO 業務是連接機構與中小投資者,而並購業務是機構與機構之間業務,可以說是B2B。

“在此過程中,監管機構把券商分成三六九等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市場上大家都知道哪家券商適合撮合哪類交易,我們很多項目都是之前的項目經驗帶來的。所以劃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並購類別可以,但是劃分中介機構很難有合適的標準,也沒有實際意義。”他表示。

一位中信建投投行部人士也表示,新的細則不應該過分參考並購業務的數量,業務量不應是一個絕對的指標,應該更多側重內部控制、風險監管方面。

“監管部門評價的角度不應該像市場一樣,誰做的項目多誰就做得好,應該從這些項目中有什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角度來評判。”他表示,像最近的幾個項目有傳言受到內幕交易的影響,這種情況是否應受到追責或警示,卻沒有在該評價體系中予以體現。

他進一步指出,監管機構給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等級評定難以避免帶有主觀色彩。目前,如果沒有配套的細則 出來,不僅會使監管機構遭到質疑,還會增加上市公司和券商的游說成本。而目前,尤其是針對上市公司的評價指引還太籠統。

全國律協破產與重組專業委員會主任尹正友告訴財新記者,“分道制”作為一項階段性的政策安排,無疑是一項好事,但他對新的“分道制”能否貫徹市場化改革原則表示擔憂,“中介機構的排名應該讓市場進行選擇”。他並舉例,由於美國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機制,政府並不承擔並購重組的行政審批責任,也沒有“分道制”監管。同時,尹正友還表示,雖然監管機構出台的評價指引是較為全面細化的,但在每個細分項的指標把握上能否做到完全客觀,“也是有難度的”。

“總體來說,並購重組業務會更傾向于各業務發展比較全面的券商,主要一是看能否找到合適的並購標的和並購主體,二是看有無幫助企業談判定價的能力,三是看融資渠道是否暢通。”上述投行人士總結道。

上述券商並購資深人士表示,券商重要的是撮合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定價,在定價方面有優勢的,一定是研究業務做得好的券商。“目前有並購需求的企業很多,但是找不到合適的並購對象,有的雖然找到了,價格卻談不攏,這幾個方面都是投行需要解決的問題。”能否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等增值服務,也成為重要考量。以藍色光標為例,華泰紫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交易獨立財務顧問華泰聯合證券的關聯公司,為此提供了2.3億元的並購融資。“我們雖然不發私募基金,但是我們幫助企業尋找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提供並購貸款或過橋資金。所以雖然發行私募基金的方式門檻低一些,但借貸成本會高一些。”券商資深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9

【新三板】中環系統黎宏:新三板擴容,可以並購上創業板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5/57142.html

黎宏是天津開發區中環系統電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13年10月,中環系統成功掛牌新三板。2013年12月14日,在《創業家》&i黑馬新三板沙龍現場。他分享了自己上新三板的心得體會。他希望別的創業公司老總在申請新三板掛牌前,一定要重視細節,比如如何選擇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他還向I黑馬表達了自己對新三板擴容的看法:新三板擴容是大勢所趨。我也是剛剛聽說下午(國務院)已經宣布擴容到全國了。要不說我幸運呢,本來覺得自己慢了,計劃4月份就過了,6月份就掛牌,結果三個多月以後,我才上的。以後(要上新三板)肯定要排隊,補貼不會像現在這麽多,(所以上新三板)越早越好。(《創業家》&i黑馬註: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券商手上的排隊上新三板的企業數已經超過2000家。)為什麽上新三板,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很多做企業的人都是這麽想的:你想想,我現在剛剛幾千萬(收入),如果要幹到3個億,我得幹到猴年馬月,所以我想找到幾個合作者,他們也想上市,這樣三家(企業)財務報表合在一起,一起去創業板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之後,就可以在新三板的體系下,合法合規地做並購了。在新三板上做並購,流程規範透明,而且有退出機制,不容易起糾紛。現在擴容了,我的並購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是好事。(《創業家》&i黑馬註:除了黎宏的這種在新三板體系內的並購模式外,還有新三板企業並購非三板企業的情況。因為目前新三板的平均市盈率是20倍,假設有一家企業的凈利潤是1000萬,那麽它的估值就是2億。現在有一家企業線下是 500萬的凈利潤,由於線下市盈率是5到8倍,那麽它的估值就是4000萬元,這個時候,新三板企業往往可以通過換股,分文不花地去並購非三板企業的優質資產,而非三板企業的經營者本著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往往也願意通過股權置換完成並購。這個時候,三板企業的凈利潤是1500萬,估值變成了3億元,所有股東手握的股權價值也水漲船高了。不過,相比於新三板市場的積極並購暢想,證監會的並購重組監管規則還在制定中――參看《新三板擴容,證監會是怎麽想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35

【大買家】藍色光標1.85億收購英國社會化媒體公司 海外並購再下一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7/57207.html

關於“大買家聯盟”2013年,創業家傳媒和華興資本、百度、藍色光標、浙報傳媒、盛大集團、奇虎360、掌趣科技、漢能投資、人人公司、數碼視訊、沃森生物、學大教育等大買家機構一起,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大買家聯盟。成立大買家聯盟的目的是,為了使天使和VC投資人/機構、中小創業者找到一個有別於證券交易系統的資本退出渠道和平臺,這是中國最大的“退出板”。並購巨鱷 藍標再下一城藍色光標(聯盟成員)12月17日晚間布公告稱,以1871萬英鎊收購英國媒體傳播公司We Are Social 83%的股權。交易具體協議為,藍色光標在香港註冊的全資子公司藍色光標國際傳播有限公司簽訂《藍色光標國際傳播有限公司與We Are Social股權轉讓協議》,藍標國際將以債務融資的方式收購We Are Social 7512普通股及16224優先股,收購完成後,藍標國際持有We Are Social 82.84%股權。根據評估,該公司目前估值為2508萬英鎊。We Are Social成立於2008年6月,總部位於英國倫敦,並在全球範圍內先後設立8家子公司。We Are Social將社交媒體服務與數字營銷、公共關系、營銷技巧相結合,提供的主要服務包括:市場研究、市場營銷策劃、數字媒體營銷、品牌咨詢、社會化客戶關系管理、危機公關、創意策劃、社會活動管理、社交媒體應用與平臺研發等。“藍色光標是一個異數。創業板公司業績普遍低迷,它卻高歌猛進。僅僅三年時間,其營收就從上市前的3.68億元躍升到2012年的21.75億,上漲近六倍;利潤從4845萬跳升到2.36億,上漲近五倍。2.36億贏利中,一半來自並購,藍標出手之頻繁令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側目。”2013年中,《創業家》雜誌對大買家藍色光標的並購“內幕”,進行了詳細報道,翻頁為精彩全文《大買家之“並購機器”藍色光標:還能並多少?》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liyanglin | 編輯:liyanglin | 責編:李陽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19

【百度進化】並購加速度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62.html

在PC戰場,百度憑藉中間頁戰略打下去哪兒、愛奇藝等漂亮戰役。在向移動互聯急行軍時,從PPS到91無線再到糯米網,百度出手快、準、狠,又一舉佔領移動互聯市場的高地。其中,簡單可依賴的併購加速器,功不可沒口述/百度副總裁 湯和松任何公司開始都是以自生長為主,到了一定階段,就要以戰略投資併購作為重要補充。百度投資併購有一攬子規劃,但是,關鍵在於加強核心業務以及生態系統建設,要跟隨百度業務發展和行業格局變化來執行與摸索。我們開始難免進行一些摸索,做得也不多,大項目也沒有,只投了兩個小的社區網站試試水,慢慢找感覺。後來投齊家網近2億元,這是第一個大項目。我們還是比較傾斜中間頁。尋找最大的樹枝怎麼來看待和理解中間頁?就是樹枝和樹幹的關係。(百度)大搜索就是大的樹幹,中間頁就是掛在上面的樹枝。一定要明確哪些是大的樹枝,要跟樹幹有機地整合,用戶體驗要好,要變現商業價值。我們幾乎所有行業都看過,最後選的是旅遊和視頻。視頻我們切入的時間點對。開始很多家,萬馬奔騰,百度切入以後,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這時百度就大量收購和整合。去年年底百度花了幾億美元把Providence(對愛奇藝的股權買斷)很明智。它原來投了一億多美元,跟百度成立愛奇藝合資公司。另外,(3.7億美元)收購PPS的價格和時間點,節奏和卡位都不錯。旅遊的集中度已經很高了,它是一個大中間頁。我們支持去哪兒,今天在戰略上看是非常正確的,財務上也非常好,結構上大家都很稱讚,是一個標竿。去哪兒的業務一邊要流量,一邊要資源。資源主要是機票和酒店,尤其是酒店這塊,攜程是牢牢控制的;流量這邊主要是百度。去哪兒,其實當時夾在攜程和百度的中間,往左靠還是往右靠?當時攜程出的價格遠遠比我們高,也承諾了很多其他東西。但最後還是百度拿下了,一方面百度有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百度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共贏結構:百度控股,同時信任創業者,繼續讓他帶著公司獨立上市。事實上,參股是很容易的,就像VC似的;收購相對比較難,難在後面的整合;控股是最難的。控股本質上就是你控制,但是又要讓對方獨立運營。控制和獨立,哲學上是一對矛盾體,其中關係非常複雜。所謂創造性的共贏結構,就是保底不封頂。百度按5億多美元(的估值)控股了去哪兒。機構投的時候才3000萬美元的估值,賺了十幾倍,作為基金來講已經很好了,但是不封頂。它留下的股權,假如是5%,按照去哪兒上市(今年11月1日去哪兒在美國上市)後30億美元的市值,就是1.5億美元。另外,百度是有契約精神的一個公司,Robin是有契約精神的老闆,我是忠實於契約精神的談判人。去哪兒的項目,當時我們簽了很多協議,約定哪些百度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相互不競爭。無論中間有多少困難,但我們在執行的時候,還是以原來的合同為基準,在此基礎上相互商討,而不是撕毀合同單方面蠻幹。再比如,魔圖精靈團隊被收進來了以後,由於整體規劃、產品線等的戰略調整,按原來的協議無法執行,但百度還是按原來的激勵承諾兌現給他們了,這都是契約精神。轉型移動互聯2011年下半年,百度就有意發力無線。但船大掉頭不容易,我們做了一個戰略分析:硬件,系統,系統優化,核心應用,一層一層的,每一層當中有哪些小家和大家在玩,哪些弱哪些強,哪些是百度關註的重點等,全部都在我們的雷達範圍了。2012年年中,我們在非常活躍地看(移動項目)了,但並沒顯現出來。今年年初,百度大的項目幾乎沒做,外界什麼評論都有。其實,我們有自己的節奏。當阿里巴巴戰略入股新浪微博的時候,有人質疑為什麼不是百度?大家都覺得社交+搜索這個概念太棒了。事實上,百度跟新浪微博也談得很深入,但最後主動撤退了。為什麼?(新浪微博)是媒體,它有用戶數據,信息上我們也需要合作,但它不是百度第一戰略需求,尤其在那種估值的情況下。百度的第一戰略需求是移動分發,是入口,不是信息的簡單獲取。就好比我有一盤蔬菜,新鮮瓜果維生素很豐富,再花三百塊錢去買瓶維生素補一下,那不值得。我們的投資哲學是,一方面做定量的模型分析,另一方面要在戰略概念上進行判斷,兩者之間綜合權衡,最高水準在這個地方。完全靠概念埋單,那是極左、冒進;完全靠數據模型來下手,那是極右、保守,因為很多東西的數據在短時間體現不出來。百度的戰略投資併購風格是快、準、狠,不撒胡椒粉,只要在戰略上有價值,同時在合理的市場價格下,我們一旦上就非常快。我們就是十天之內突然搞定91無線的,百度內部也只有幾個人知道。PC上,搜索框分發70%的數據,30%的數據通過其他應用分發。但是到了移動上,倒過來了。從PC過渡到移動,要跨過一條河。怎麼渡過這條河?有人在河上架座橋,比較寬的橋是瀏覽器;有人是坐船過的,船就是不同的應用商店,APP跟著應用商店走到了河的對面,然後供用戶使用,91無線就是搭載APP過河的航空母艦。91的價值就是分發生態和前向收費。從2011年的去哪兒,到去年的Providence,再到今年的PPS和91無線,以及糯米,大家都感覺到,這麼多大項目(都是上億美元),有時候容易踩空一兩個,完全不踩空不容易。有一次,我們和雷軍一起吃飯,他開玩笑說(買91無線花)19億美元,當時大家感覺怪怪的,不過這個19億美元賺了90億美元(帶動百度市值上漲),還是很好的。搶食LBS新菜我經常講PC互聯網是四盤菜,第一盤是以谷歌和百度(包括Hao123)為代表的信息的菜;第二盤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交互的菜,以Facebook和騰訊為代表;第三盤是交易的菜,以亞馬遜、eBay和淘寶為代表;第四盤是娛樂的菜,以YouTube、愛奇藝、優酷土豆、遊戲音樂公司為代表。這四盤菜當中的人,有的是炒菜的,有的是端盤子的,有的是做桌子椅子的。四盤菜裡面的贏家就是幾大巨頭。技術、數據平臺,百度在中國絕對是最強的;用戶的人際關係運營,絕對是騰訊最強;電商生態系統建設的厚度,絕對是阿里巴巴最強。這些巨頭的核心優勢在新的平臺上(移動上)不太容易被顛覆。所以這幾道菜的形態、技術、產品都會改變,但需求的基本面沒有變,它會遷移,原來的幾大家大部分還站得住。我經常講,從PC到移動,是遷移,很多人不同意,說都是顛覆。顛覆的是產品和技術形態。社會的進步是解決人的需求,不要說你的技術牛,你就是顛覆。你可能顛覆了某一個公司,但不可能顛覆整個商業形態,顛覆人性需求。移動互聯網加了一道新的菜─LBS,它把手機、人和位置商業三位一體了。這是最大的一盤菜。這一盤菜是獨立的,還是幾大巨頭搶過去?騰訊是通過微信做整合,百度通過地圖(加上控股糯米),阿里巴巴是戰略投資高德地圖,不同的佈局還會繼續,各家還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搶LBS這盤菜,值得期待。(根據採訪與湯和松11月18日在創業家五週年慶典上的演講綜合整理)戰略併購怎麼搞定相關人?我認為永遠是掌握兩點:第一,做人要有信用。對外可信,對內也是。第二,對業務和戰略形勢的理解必須到位和深刻。就是老實和精明結合在一起。要想做到你講的東西確實有深度的,最後證明大部分是對的,要做很多基礎功課。問對方一個人是不夠的,問它的股東,問業內其他人,問底下的工程師,格局應該怎麼看,百度處於什麼位置,我們應該考慮收購還是控股……這個時候你得出了綜合結論。─湯和松百度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的意義第一,91無線的分發能力跟百度自己的分發能力(百度手機助手)加起來,佔據的市場份額超過50%,保證了百度自己的產品能分發下去,相當於拓寬了過路橋。第二,百度收購91無線對百度整個App生態系統有很深的影響。百度一直在主推基於HTML5技術的網頁App體系(輕應用),但是,只有在移動端有了強入口才能改變不溫不火的局面,網頁App開發者才會積極主動跟百度結盟。第三,加快推動百度在前向收費業務上的探索。現在移動互聯網最有變現能力的就是手機遊戲。這是前向收費業務,有別於百度廣告模式的全新業務模式。百度今年成立了新的前向收費業務群,買了91無線後,百度有了一個新的遊戲平臺(91無線旗下的18183手遊平臺),再整合百度原有的遊戲平臺,可以嘗試做前向收費模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旭成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17

王中軍的並購邏輯

來源: http://xueqiu.com/1051674281/26843136

並購三要素$華誼兄弟(SZ300027)$王中軍只給華誼的並購團隊定了三個目標:利潤在一個億以上、互聯網遊戲第一陣容,以及絕對不能超過12倍PE。“就跟你買衣服一樣,黑色、修身、西服,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了,多了就太複雜,你根本做不了決定。”不care外界對華誼內幕交易質疑“票房應該是至少8億。”《私人訂制》上映前一個月,王中軍坐在他寬敞的畫室中,接受《中國企業家》獨家專訪時如此說。他躊躇滿誌地瞄準了2013年電影賀歲檔,倘如所願,電影行業的四分之一票房將被華誼收入囊中。現實總是令人大跌眼鏡。《私人訂制》公映當天,在深交所上市的華誼兄弟(300027.SZ)開盤四分鐘便直奔跌停。據說,在前兩天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看片會上,《私人訂制》頻遭吐槽,觀者紛紛感嘆馮導“江郎才盡”。2013年10月底,王中軍半倚著檀木椅,旁邊擺著剛剛完成的油畫,色彩濃重、大開大合,揮灑之間極具抽象派的風格,“這是馮導剛剛完成的,像不像晚上長安街堵車的畫面?”王中軍指著畫對我們說。旁邊是三個男人的合影,馮小剛、王中軍、張國立看上去親密無間。王 中軍對《私人訂制》的自信可以理解,“馮氏喜劇”的回歸、賀歲檔的一家獨大,以及華誼的品牌,想沒有超高的心理期待都難。但資本市場的巨大波動,仍然暴露出華誼兄弟股價的脆弱。2013年,華誼股票已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股價竟然會因為一部電影而大漲大跌,說明市場對它的投機情緒太明顯了。”一名不願透 露姓名的證券分析師坦言。華誼兄弟在股市上的跌宕起伏引來不少麻煩,甚至有人質疑華誼內幕交易和炒高股價,“股價高低是市場行為,我要是能操縱股票我還做什麽公司?”王中軍雙手一攤,靠在背後的寬大沙發里,“我根本不care外界這些評論。”十分鐘談下掌趣科技的投資盡 管言語激烈,但努力擺脫對電影單一主業的依賴的確是王中軍這兩年刻意去做的事。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3年,華誼兄弟在投資方面發力不少。王中軍透露,投 資掌趣是他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一筆——“賬面浮盈將近20倍,只用了兩年多時間,這恐怕是很多私募也做不到吧?”王中軍言談之中流露出得意。2013年6 月,華誼繼掌趣後收購的手遊公司銀漢科技,其研發的《時空獵人》目前月收入過億,成為國內單款手遊收入最高的產品。幾乎同時,華誼兄弟還宣布收購張國立擁有的電視劇制作公司浙江常升影視,並參股連鎖影城公司——江蘇耀萊。萬達的一名高管直言不諱,“其實,業內人士都知道,華誼現在主要都是做投資,買公司,幹的不是我們電影的活兒了。”從拍電影的商人到資本市場的投資客,王中軍看似逐漸脫離主業的背後有著怎樣隱秘的發展邏輯?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未來電影行業可以複制的樣本嗎?王 中軍並不是天生的“投資家”。他早年學美術出身,最開始,華誼兄弟是一間廣告公司,為一家國有銀行提供宣傳包裝服務,後來轉型拍電影,與導演馮小剛成為 “最佳拍檔”,直至將公司送上資本市場。王中軍說,華誼上市以後,自己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覺。多年來,媒體的質疑絕大多數都圍繞在“對馮小剛的依賴”上。經 常面對“馮小剛退休以後怎麽辦”的提問,王中軍也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怎麽擺脫對於電影單一業務的依賴?拍電影是一項風險巨大的業務,而且波動非常明顯。“今年好,明年就不一定了。”王中軍表示,電影會有“大小年”的問題,這其實也是電影行業高風險的一種表現,必須有一個現金流更加穩定的業務平衡拍電影的巨大風險。他一直想找到一個跟電影業務非常接近的周邊行業。華 誼兄弟的投資者中包括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正是他們給了王中軍進軍互聯網的靈感。王中軍表示,大的方向就是圍繞電影產業上下遊產業鏈、又有巨大想象空間的行業,以便與電影形成“雙主業”。王認為,電影板塊已經沒有太多的整合空間,國內投資機會比較少,也沒有特別成型的公司。因此,涉足其它相關領域勢 在必行。掌趣科技是華誼上市後做的第一個投資,當時的牽線人是一位著名的天使投資人。王中軍當時總共就看了這麽一個公司,談了十來分鐘,就 讓對方出價,掌趣出到11倍,他一分錢價格沒還,以1.485億元收購了掌趣22%的股份(上市後股本降低到15.73%),兩年後掌趣上市,華誼手中的 股份變成了15.28億元。在嘗到互聯網遊戲概念的“甜頭”之後,王中軍對於投資互聯網遊戲的熱衷達到頂峰。華誼並購只有三個關鍵詞2013年初,王中軍敏感地捕 捉到了IPO暫停的窗口期,“我對團隊說,就今年一年時間,是並購的好時機。要不是今年IPO關閘,誰都憋著勁想上市呢,誰給你並購啊?”這個觀點也得到 了銀漢科技創始人劉泳的認同,“我們一開始也想獨立IPO,後來IPO關閘,只能放棄。”王中軍迅速對團隊做出了指令——2013年是華誼的“並購年”,必須去全國各地看項目,像個真正的投資人一樣做出判斷和行動。王中軍只給團隊定了三個目標:利潤在一個億以上、互聯網遊戲第一陣容,以及絕對不能超過12倍PE。“就跟你買衣服一樣,黑色、修身、西服,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了,多了就太複雜,你根本做不了決定。”王中軍對我們解釋道。還有一點, 絕對不能全部買,“多好的公司我都不全買,全賣給我,你還有沒有鬥誌?”接下來的過程就很簡單,在華興資本的一次會議上,華誼兄弟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胡明見到了銀漢科技創始人劉泳。短短一個小時交談之後,胡明跟銀漢團隊達成了初步收購意向。這一決定讓華誼的股票在停牌之後連續三個漲停,銀漢的營收規模也在投資後的四個多月翻番。這樁合作背後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影視和遊戲內容的融合趨勢。銀漢科技創始人劉泳和CTO鄺小翚在《時空獵人》流水破千萬以後就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不能獨立IPO,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尋找一個有影視或者動漫資源的公司合作。恰逢此時收到了華誼收購手遊公司的邀請。“影視公司跟遊戲公司其實非常像。”王中軍表示,電影導演就類似遊戲公司的項目經理,編劇類似策劃,電影和遊戲一樣,都是B2C的,兩個行業的本質是一樣的:虛擬產品,都是體驗式經濟。這是王中軍一直以來尋找的跟電影行業相關又能很好地對沖電影單一業務風險的選擇。另一方面,遊戲公司跟電影一樣,有爆發性成長的可能。“未來會不會有單款遊戲幾個億的,肯定可以想象,遊戲不外乎就是數量大、便宜、速度快,未來不會往下走。”王中軍告訴本刊。深電影人、麥特文化傳播公司CEO陳勵誌認為這也是未來影視行業的趨勢。在他看來,未來理想的構架,是把出版、電影、動漫、遊戲四大領域打通。獲得一本小 說的改編開發權,拍成影視劇,進而衍生出動漫和遊戲。反過來,好的動漫改編成電影或者遊戲,總之,四大領域互為活水,源源不斷相互激活。身 為“投資人”的王中軍,現在流露出“抓了一手好牌”的自信——“最高峰的時候華誼500億市值,掌趣200億,加起來700億的市值,這個在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王中軍在他的畫室中來回踱步巡視,表情猶如在自己領土中視察的國王,“市值100億美金,這在美國二線的制片公司中都很罕見,這說明什麽?我們開始有跟世界一流公司大腕對話的能力。”王中軍最近一次去好萊塢,是洽談明年的大片《狂怒(fury)》的合作計劃,總投資高達7500萬美金,布拉德· 皮特主演,這種一億美金級別投資、中美合拍的超A級大片,將會成為未來華誼電影投資的主要方向。《私人定制》是為了填補《1942》的虧損門開了,在熟悉的京腔中,馮小剛帶著一幫人走進畫室,與公共場合中的不茍言笑和經常“放炮”不同,馮小剛在畫室中顯得親切而放松,他一直在跟周圍的人低聲交談並且不時露出笑容。剛剛結束《私人訂制》拍攝的馮小剛,最近還在發牢騷說“再也不想拍電影了”,而《私人訂制》是因為答應王中軍,《1942》如果讓他賠了,那再拍一部掙錢的。然 而,電影掙錢的規律卻越來越難以捉摸。2013年收獲票房奇跡的都是中小成本的類型片,王中軍不覺得這些都是“黑馬”,“你趙薇一個十幾年的演員拿出所有的資源拍一部片子,換成別的導演能成嗎?陳可辛拍《中國合夥人》之前失敗了那麽多次,有人關註他《如果·愛》賣了多少錢嗎?至於《小時代》,如果中國電影市場都是《小時代》這樣的電影,那我們啥也別幹了。”2012年是王中軍和馮小剛備受煎熬的一年。《1942》上映後不如預期,反而被新導演徐崢的《泰囧》反超,王中軍在各個場合都被問到,無疑給他一種危機感,“新導演一定會層出不窮,並且這中間肯定有能起來的中堅力量。”從2011年下半 年開始,王中軍宣布啟動培養新人導演的計劃,盡管目前看來效果並不如預期,為了擺脫“馮小剛退休”的恐懼,這條路王中軍正在堅持。“我的心思在新業務上……我要做大概念……我要把《封神演義》和《狄仁傑》拍成系列電影……我今年投資了好萊塢電影《狂怒》……我還要走出去,收購獨立的好萊塢制片公司。”王中軍永不滿足,這點上他具備商人最優秀的素質——貪婪。不過現在,在寬敞的畫室中,他暫時像個手藝人,工作臺上擺放著的各種顏料還打開著。王中軍這個月就畫了好幾幅大圖,馮小剛亦然,從2009年起,馮小剛重新拾起了對畫畫的興趣,據說,馮小剛曾經一年花了5000萬元買油畫,直到徐帆表示抗議才沒有繼續“瘋狂”下去。事實上,王中軍和馮小剛都沒辦法拿出大把時間“畫畫”——馮小剛與華誼的合約還有三部電影,他還接下了春晚總導演的任務,就連來這個畫室之前還在央視排練。王中軍則在馬不停蹄地繼續看項目:電視劇版塊是他目前最不滿意的一塊,雖然收購了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影視,但整體還是偏弱。“現在電視劇版塊還沒有跟華誼整個品牌相匹配。”王中軍說。最近華誼的競爭對手光線投資了新麗傳媒,後者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電視劇制作公司,是未上市的影視公司中估值最高的之一。與新麗傳媒相比,常升影視的業績不算突出。即使如此,收購常升影視還是讓華誼陷入了“高溢價收購”和“變相套現”的麻煩。王中軍說,“買賣公司這 件事,沒有貴與便宜,只有買對與買錯。”他認為投資者質疑的“36倍PE”是一個誤解,2.52億的收購價格,是依據張國立原來公司每年的業績能力,評估未來5年的收入來確定的,本次收購的市盈率大概在12倍左右,這個價格跟華策影視11.7倍市盈率並購克頓傳媒、樂視影業15倍市盈率收購鄭曉龍的影視公 司“花兒影視”不相上下。再者,3個多億的價格相對華誼目前的能力完全不成問題,“國立跟我是老熟人了,我對他的人品、能力還是非常放心的,並購的關鍵在 於兩個公司的文化是否融合。”王中軍的新煩惱2013年12月7日,張國立跟馮小剛一起出現在“中軍和他的朋友們”畫展上,三個男人又重新將手握在了一 起。而兩天前,張國立斥資1.52億元的總價在二級市場增持了華誼兄弟公司的股權。此前的協議約定由張國立實際控制的弘立星恒使用華誼兄弟支付的常升影視股權轉讓款,從華誼兄弟實際控制人王中軍、王中磊處購買同等價值的股票,這一協議受到了投資者的強烈質疑,最後不得不從二級市場購買。2013年4月以來,王中軍在公開場合承諾兄弟兩人不會減持華誼兄弟股票。但深交所披露的數據卻顯示2013年內,王中磊、王中軍兄弟已6次減持華誼兄弟股票,累計套現8億元,而另一大明星股東馬雲也在2013年大幅減持華誼兄弟股票套現近2.1億元。這樣的頻頻套現及“利益輸送”的質疑引發了投資者對華誼的擔憂,在我們采訪之前的一個月,華誼的股票最高蒸發了200億的市值,一名美股市場投資者告訴本刊記者,“如果在美股,華誼的股票肯定有遭到渾水做空的風險。”對王中軍來說,這樣的煩惱恐怕只是開始,畢竟投資這件事與拍電影比起來,他還是個剛入行的“新手”。“上市以後,公司就不是你一個人的了。”剛從國外回來不久,王中軍又要頻繁出差,少見地露出一絲疲憊,“其實嚴格講,沒什麽意思,如果企業做到今天,沒有點理想或者精神層面支撐,沒什麽樂趣。”如 今看起來一切都還不錯——銀漢科技馬上要與華誼合並財務報表,將會帶來可觀的利潤回報,而研發的第二款遊戲《神魔》,已經開始跟華誼的影視資源互動,利用華誼的藝人Angelababy做代言人,效果令人滿意,又一款月收入千萬級別的產品誕生在即。另一方面,《私人訂制》盡管遭受了資本的冷遇和一些差評,上映首日仍創造了8400萬元的最高紀錄,4天票房超3億。王中軍又在開始考慮下一個投資,這一次,目標可能是好萊塢。“過去我說中國什麽時候出現一億美元大片的時候,這個市場就起來了。但現在已經提前完成了,《泰囧》和《西遊降魔篇》都過了12億票房,2億美元。”王中軍看著巨大的落地窗說,中國的市場加上電影和遊戲的想象空間,未來成就一個1000億市值的公司是很有可能的。“就好像我說華誼市值500億的時候,他們說我是癡人說夢。但歷史給了你一次機會。”王中軍說。鏈接:http://www.iceo.com.cn/renwu2013/2013/1230/274043.shtml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91

【案例】首例H股分拆回歸A股並購案詳解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2.html

開放競爭的市場容易誕生偉大的公司,信息技術行業就屬於這類市場,2000年前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互聯網領域中迅速崛起,讓國內證券投資者郁悶的是,這些公司早期無一例外在境外IPO,每年的股利分紅和中國投資者絕緣。本文介紹了神州信息是如何輾轉回A股的,i黑馬將此文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對於試圖紅籌回歸的企業特別有價值。2013年一個重大並購案例是從聯想分拆出的神州數碼這家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行業領頭羊通過分拆借殼回歸A股。神州數碼控股子公司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信息”)通過借殼深交所主板的*ST太光(000555.SZ),2013年12月25日,*ST太光發布吸收合並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並募集資金暨關聯交易之資產交割完成公告,一道境外上市公司通過分拆業務回歸A股的通道打開了。2013年12月26日,*ST太光發布股份變動暨新增股份上市公告書,本次交易新增股份於2013年12月30日正式上市,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借殼上市交易在7個月的時間完成。在這場並購重組大戲中,備受矚目的是神州信息借殼交易方案,其交易方案結合了吸收合並、境外戰略投資者以及募集配套資金等多個環節,其外部審批經歷了香港聯交所、江蘇省政府、江蘇省國資委、蘇州工業園區經濟貿易發展局、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商務部、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等重重門檻,最後順利通關。複盤分割線――――借殼上市動機神州信息隸屬於香港上市公司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00861.HK),是專業的整合IT服務商。神州信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整合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之一,在金融、電信、政府及制造等行業IT服務市場占有率均名列前茅,位列“2013中國方案商百強”第一名。神州信息是神州數碼智慧城市戰略的重要承載者,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為行業客戶提供應用軟件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系統集成、金融自助設備等服務,以幫助客戶打造卓越的競爭優勢,提升業務價值。神州信息成立於2008年,是母公司神州數碼分拆出的優質資產,分拆後業務、資產、財務、機構和人員均保持了獨立性。2011年、201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0.43億元、78.3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和3.08億元。各項財務指標已經遠遠超過境內IPO的標準。從公司戰略發展的角度,神州信息有尋求直接融資平臺,並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強烈意願。而2013年IPO暫停,國內一級市場處於嚴冬期,神州信息從IPO的漫長隊伍中抽身,擬定了借殼上市的目標。環環相扣的交易方案2013年5月份,神州信息從國內並購重組財務顧問中挑選了品牌和專業實力均排名前列的西南證券,並聘請了金杜律師事務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和中同華評估一同進場。經過十幾輪的會議討論,西南證券並購融資一部項目團隊為神州信息借殼設計的方案是*ST太光吸收合並神州信息,並同時向上市公司原控股股東募集配套資金以支付本次交易的並購整合費用。重大資產重組最常規的方式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非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作為母公司控股非上市公司,而本次交易選擇的是難度較高的吸收合並。A股市場的借殼上市從來都是一次交易雙方翻山越嶺的旅途,而財務顧問就是借殼旅途的向導,交易方案的設計就猶如本次旅途的路線指南,直接決定了未來的方向。乍一看此方案,神州信息作為主導交易的收購方,卻被*ST太光吸收合並,保留*ST太光的主體資格,並註銷神州信息。而後來的實踐證明,以吸收合並的方式,避免了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母公司仍然是無實際經營業務的殼公司且可以避免《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對於外國戰略投資者“首次投資完成後取得的股份比例不低於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十”的規定,在並購重組審核中得到了監管層的認可。本次交易的總體方案實施三步策略:第一步,*ST太光向神州信息全部股東發行股份方式吸收合並神州信息。*ST太光為擬吸收合並方和吸收合並完成後的存續方,吸收合並完成後,神州信息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和人員並入ST太光,神州信息註銷。*ST太光主營業務由電子產品貿易變更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第二步,*ST太光向其控股股東申昌科技定向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2億元。募集配套資金額度不超過本次交易總金額的25%。第三步,以募集配套資金支付本次交易並購整合費用。妥善安排境外戰投神州信息增資擴股過程中,引入了中新創投和華億投資兩家PE基金,其中華億投資是一家註冊在以色列的有限合夥企業,持有神州信息2.93%的股份。由於外資股東的存在,神州信息借殼上市複雜程度再次加碼。在方案設計初期,獨立財務顧問曾計劃本次交易由*ST太光以支付現金的方式作為華億投資持有神州信息2.93%股份的吸收合並對價。而華億投資看好神州信息的成長性,更傾向於持有重組後上市公司的股份。如果*ST太光以新增股份方式作為支付華億投資持有股份的對價,本次將面臨一個新的課題――外國戰略投資者。為了妥善安排參股股東的權益,本次交易向華億投資增發新股,並履行商務部對外國戰略投資者的審批。2013年8月16日,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出具[2013]商資服便231號函,明確界定神州信息與*ST太光進行的重組上市適用現行《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2013年是並購重組監管進一步向市場化改革的一年,神州信息借殼案例涉及證監會、國資委和商務部三個部委,方案創新點多,審批環節複雜,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和監管層的充分溝通,本次交易爭取到證監會和商務部平行審核流程,為交易進程節約了2個月時間。2013年9月27日,證監會受理了本次重大資產重組,2013年11月5日,*ST太光取得《商務部關於原則同意Infinity I-China Investments(Israel),L.Pzh戰略投資深圳市太光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複》,原則同意本次吸收合並方案。緊接著2013年11月22日,本次交易獲得並購重組委審核通過。神州信息借殼回歸A股,打開H股上市公司通過分拆業務回歸A股的上市通道,有助於海外上市公司優質資產回歸A股上市;長期以來H股和A股市場存在估值差異,同行業的公司在H股上市的發行市盈率普遍低於A股市場,A+H股上市公司的兩地股價也存在偏差,H股的估值一般會低於A股。市場實踐者多采取了從A股向H股分拆的方式,而從H股通過分拆回歸A股的通道卻人跡罕至。直到2013年,神州信息打通了H股回歸A股的通道。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7

豪賭的背後:並購好聲音,星空傳媒將去往何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31.html

2014年1月2日,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與21世紀福克斯(Nasdaq:FOX)對外宣布,星空傳媒管理團隊將協同CMC買下福克斯手中所持的星空傳媒47%的股份。最近兩年,黎瑞剛、田明已經將星空傳媒帶入新的發展軌道,旗下《中國好聲音》更是紅透中國。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分析了在這一交易背後,黎瑞剛究竟希望將星空傳媒帶往何處?1.命途多舛星空傳媒歸屬的流轉背後,是數位傳媒巨頭的交相更替。李澤楷曾將星空傳媒帶到頂點。上世紀90年代初,“小超人”慧眼獨具,下註衛星電視業務,在其父資助下成立星空傳媒。一番縱橫捭闔之後,星空傳媒在獲得了數十個國家的業務和數千萬用戶的同時,也贏得了默多克的關註。1993年、1995年,默多克兩次總計出資超過8億美元,從李澤楷手中買下了星空傳媒的全部股份。買下星空傳媒之後,默多克方面派來掌管星空傳媒的正是老默著力培養的詹姆斯・默多克,而這也正是小默多克在原新聞集團的起點。彼時,新聞集團與時代華納兩家正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機緣,星空傳媒與華娛衛視分別成為兩家美國傳媒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實體,兩家企業均獲得了落地廣東的機會。星空傳媒在起初始進入中國市場時,曾經給當時的中國傳媒界帶來一絲新意,星空傳媒市場化運營的做法和機制、模式都讓國內電視臺眼前一亮,並競相模仿。而星空傳媒也成為了中國傳媒市場事實上的黃埔軍校,現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的副總裁張蔚等一批資深傳媒人士均出自星空。星空傳媒計劃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之時,也正值中國廣電改革風氣盛起,民營傳媒業興起的時刻,光線傳媒(行情,問診)、華誼兄弟(行情,問診)等民營企業初創,一時風雲際會。此後的故事屢屢被媒體提及,新聞集團在中國市場從躊躇滿誌再到四處碰壁,終至意興闌珊,而星空傳媒也從開風氣之先,而日漸式微。2.星空易主在黎瑞剛出現之前,星空傳媒勉力支撐,一直沒有太好的表現,戰略不明,業績持續下滑,甚至嚴重虧損。2009年,時任上海電視臺臺長、SMG總裁的黎瑞剛發起成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一年之後,華人文化即宣布從新聞集團手中買下星空傳媒的控股權,命途多舛的星空傳媒再次易主。本就熟識多年的黎瑞剛與默多克的牽手並不意外。但是,當時的交易談判並非一帆風順。對跨國公司的部門政治、繁瑣流程,黎瑞剛不勝其擾。他曾直截了當地告訴默多克:這樣香港、倫敦、紐約匯報來匯報去絕對不行,你必須找一個人來與我對接,無論這個人在新聞集團位置多高,我找到這個人,這個人必須直接能找到你,中國的事情必須你來直接過問。老默也同意,他派來的是詹姆斯・默多克,彼時,他已經被外界認為是最有希望繼承老默衣缽的人選。不久,他又派來了澳大利亞人莎拉・哈登,新聞集團亞洲地區的業務主管。黎瑞剛與詹姆斯・默多克走到談判桌前,交易框架很快劃定,交易涉及4塊資產,其中包括星空衛視、星空國際頻道、Channel V以及華語片庫。這一交易也真正開啟了中國文化傳媒跨境並購的風潮。市場期待,黎瑞剛、默多克兩位老朋友的牽手,默多克的資源對接黎瑞剛的中國背景,能夠扭轉星空傳媒的頹勢。此後,黎瑞剛也不出所料地將星空傳媒帶入到了新的軌道中。3.初試身手多數公司對虧損資產的並購重組,都會伴隨大規模的裁員減負和團隊更替,星空傳媒也不能免俗。高群耀等原有星空傳媒的人馬盡數離職,田明等一大批本土管理層加盟星空。拯救星空傳媒的計劃先從降低成本開始,接手之後,黎瑞剛、田明馬上下令讓星空傳媒從北京東方廣場昂貴的辦公室中搬了出去。另外,原有的虧損業務也被關閉。星空傳媒原本在香港有一個辦公室,星空傳媒700多部華語片庫也安置在香港,在田明接手之後,他立即著手裁減這一團隊的規模,將制作業務全部轉移至內地,降低運營成本。此外,700多部華語影片拷貝也被轉移到了上海外高橋(行情,問診)保稅區的倉庫當中。在人員更替的背後,不只是出於成本這一方面的考慮,而更重要的是,團隊對於中國市場的理解。與原新聞集團雇傭的跨國公司高管團隊不同,田明、金磊等本土草根團隊更熟悉中國傳媒市場,也更富開拓冒險精神。事實證明,黎瑞剛拯救星空傳媒這最關鍵的一步走對了。降低成本之外,在華人文化接手前,星空傳媒原有的業務壓力巨大。在可以落地的廣東省,收視率、收視覆蓋和廣告收益均下跌非常嚴重。田明著手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比如Channel V榜中榜頒獎活動、V品牌音樂活動以及音樂節等活動推出,逐步穩住了星空衛視的收視率和廣告收益。這些舉措只能讓星空傳媒止住失血的局面,不足以讓其重煥生機,真正的轉折契機來源於黎瑞剛和田明的一場豪賭。4.豪賭好聲音2011年5月,田明離開上海電視臺,成為星空華文傳媒CEO。在此之前,田明曾經擔任SMG副總裁。很早,黎瑞剛即看好田明的才華。“他不屬於這個體制,他是這個體制的另類,早晚會離開,他的潛能和爆發力還沒有被這個體制發現。”黎瑞剛曾經這麽評價自己的這位大學同學。當星空的平臺機會出現,黎瑞剛問田明願不願意去一試身手。田明表示只要帶上金磊等幾個兄弟,二話沒說即從SMG辭職。田明加入以後,星空開始嘗試為其他電視臺制作內容,最初的合作選擇自然是上海電視臺。在2010年完成交易之後,CMC成為星空傳媒的控股股東,黎瑞剛身兼SMG總裁、CMC董事長、星空華文傳媒董事長。但是,SMG與CMC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資本、從屬關聯,而是獨立的市場關系,星空與CMC的關系亦如是。黎瑞剛的這一安排意味深長。當時,星空傳媒曾經與SMG旗下的新娛樂公司合作,參與制作了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娛樂星天地》等節目。其中,《中國達人秀》最為成功。星空傳媒與新娛樂之間的合作純系市場合作,星空傳媒與其他民營公司並無區別。這一制度安排,出自於黎瑞剛對中國制播分離市場格局的預期。但也註定,終有一日,星空傳媒會與SMG會漸行漸遠,從上海市場走出去。事實上,田明也很快就開始走出上海市場。他的第一站是廣東衛視――星空衛視此前落地在廣東,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幾檔娛樂節目做下來,田明感覺辛苦異常。從十數年前開始,中國民營傳媒公司就開始與電視臺合作。在這種合作關系中,電視臺處於絕對強勢地位,民營制作公司處境相當困難,他們以一定的制作費用為電視臺制作節目,節目制作費用的盈余,即為公司的利潤。這一商業模式中,制作公司的利潤與投入平衡非常微妙,多數民營節目公司會想盡辦法去節省費用,以期獲得更高的利潤,而這勢必會影響節目品質。在與東方衛視的合作中,星空傳媒、燦星也處於尷尬的位置。“骨子里,黎瑞剛和田明都想做出精品的內容,但當時,星空的生存也是重要課題。”接近星空傳媒的人士透露,“通過做節目制作合作,星空、燦星的生存還過得去,但很難有太大的發展空間。”這個時候《中國好聲音》的版權合作機會出現了。黎瑞剛和田明都希望賭一把,打破既有的制作費用模式。對兩人來說,以8000千萬元投入於一個節目當中,這絕對是一場豪賭。當時的星空正處於一個危險的當口,CMC投入的並購資金交給了新聞集團,星空傳媒帳上的營運資金所剩無幾,田明已經瀕臨斷糧的絕境。在這一情況下,他們是如何盤活現金流,啟動了這一成本巨大的工程至今仍是一個謎。當時,黎瑞剛正處於一個全新的職業轉換階段――2011年7月,黎瑞剛被調離上海電視臺,身處官場的他正在尋找機會重回傳媒領域。這種情況下,黎瑞剛絕不能輸。當時的田明也處於一個轉型階段,他辭去了東方傳媒副總裁、東方衛視的總監的優渥職位,正在轉變成一家民營公司的老板,而且是個馬上要破產的公司老板。田明也不能輸。黎、田二人手氣不錯,《中國好聲音》迅疾走紅,星空傳媒整盤棋局也一舉盤活。回望李澤楷創辦香港衛星電視、默多克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之初,誰又能料到田明這種本土的電視臺分成合作模式會成為今日星空傳媒的主宰?5.團隊難題在《中國好聲音》的合作中,田明開創了與電視臺收益分成的模式。田明的團隊充分證明了自己,很快成為了中國傳媒市場上最大的黑馬,也成為星空傳媒最被看好的合作業務。在剛剛過去的第二季中,《中國好聲音》的廣告收益超過10億元。現在來看,2014年新一季《中國好聲音》仍將創造新高,僅僅互聯網合作收益,田明就從騰訊手中獲得了2.4億元的收益。眼見田明團隊迅速崛起,一個幸福的難題出現在黎瑞剛面前,如何激勵、留住這個黃金組合?在第一季《中國好聲音》走紅以後,各色各樣的投資人出現在星空傳媒,一份份天價合約擺在田明面前。外界一度盛傳,地產巨頭萬達曾經出手邀約田明。黎瑞剛與田明這對大學同學相識、合作多年,兩人性格互補,黎瑞剛的戰略布局、行業眼光和人脈資源,輔以田明的執行力,在SMG、星空傳媒均獲得了成功。黎瑞剛有絕對的信心,田明不會從星空傳媒出走。但是,他也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市場化的長效機制,讓這對黃金搭檔長期地保持下去?出手挖角的並不只有萬達這樣的房地產金主一家。這一情形並不陌生。在上海電視臺的10年中,黎瑞剛幾乎天天面對。他了解市場化激勵的應有的所有技術手段,但動彈不得。而今,脫身於上海電視臺行政束縛之後,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化環境中,黎瑞剛必須找到解決的方法。如何留住田明?據悉,隨著星空傳媒業績向好,跟隨田明投身而來的原SMG員工們收入已經大幅改善,對比當下SMG整體業績、利潤大滑坡的境況,星空傳媒的員工當可以滿意。但是,這仍不充分。在傳媒行業當中,領軍團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一人、數人往往決定一個公司的興衰,放眼中外,派拉蒙、迪斯尼、夢工廠等好萊塢巨頭的興衰,莫不如是。當下,華誼兄弟等國內傳媒公司的成敗也均仰仗某位導演、演員的表現。正因為如此,斯皮爾伯格、卡梅隆、布拉德・皮特、馮小剛、葛優等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演員,所在公司無不給予長期厚約,以期鎖定其長期的市場回報。黎瑞剛也深諳其中道理。他必須得同默多克父子談一談。6.買下星空團隊難題之外,市場原本廣泛期待的黎瑞剛與默多克緊密攜手的場景一直也並未見到。在星空傳媒的舞臺上,所見的是黎瑞剛的獨舞,老默基本上是蹤影全無。此時的默多克無心他顧。過去數年,英國的竊聽醜聞調查對新聞集團產生了重大影響,默多克忙於調整新聞集團在全球媒體版圖的布局。美國本土之外的資產,一方面,對英國天空廣播公司之類的戰略資產,新聞集團不遺余力地尋求增加話語權,並尋求加強控股權。而對於鳳凰衛視這樣持股比例不高、話語權不大的公司,老默決意要漸漸退出。2013年2月,默多克突然宣布在公開市場出售總計5.28%的鳳凰衛視(02008.HK)股份,以折價的形式出讓,脫身意願明顯。10月,默多克將余下12%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TPG,徹底退出。默多克已經無力、無意在中國業務上有更多的投入,黎瑞剛正計劃對星空傳媒施展一系列的戰略調整,他找到默多克,建議新聞集團退出。黎瑞剛與詹姆斯・默多克再次回到談判桌。但與三年前相比,情勢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本土團隊主導的燦星強勢崛起,星空傳媒原有的頻道資產勢同雞肋,詹姆斯・默多克手中籌碼無幾,唯一能談的只剩價格。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最遲至2013年7月時,福克斯同意盡數轉讓股份。而後,雙方經歷了一些合同細節敲定、政府部門的審批等等一系列程序。在二十一世紀福克斯與華人文化發布的新聞稿中,雙方並未透露此次交易的具體價格。據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對比兩年前星空傳媒估值上漲並不是很多。默多克徹底地從中國布局的窘境中脫身。2013年8月,黎瑞剛飛赴紐約參加WPP董事會時,兩人長談多時,但兩人不再談及中國的媒體生意。7.新星空在此次交易當中,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與田明為首的團隊出資買下了原二十一世紀福克斯所持星空華文傳媒的股份。黎瑞剛一舉破解團隊激勵以及與跨國公司股東溝通成本太高的兩個難題。一個更為穩固、長效、面向未來的治理結構。沒有了外資股東的羈絆,黎瑞剛和田明將會有更大的自由,去調整星空傳媒的戰略和發展。在整個“新星空”的布局中,《中國好聲音》無疑是最為關鍵的資源。在連續經歷了兩季的成功之後,《中國好聲音》的品牌、市場價值越發明顯,極有可能在2014年創造一個新的營收記錄。1月3日,與這一新年傳媒並購首秀互為呼應的是,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的開年新秀《中國好歌曲》登陸央視3套黃金檔,收視近2,一舉擊敗湖南衛視《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的首播收視率,再度獨領風騷。《中國好歌曲》一類節目應是星空傳媒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就在不久前,田明曾公開承諾2014年將在原創節目上發力,《中國好歌曲》的成功彰顯了星空傳媒在引進消化海外模式之外,在原創節目方面同樣後勁十足。此外,黎瑞剛、田明計劃讓星空在新媒體等嶄新的領域空間進行投資。而針對Channel V等頻道,田明也計劃著手做一些戰略調整,三家頻道在海外播出平臺獲得了一些戰略價值,經濟回報並不算太大。現在,田明開始考慮在這一領域投入。在國內市場,星空傳媒的瓶頸依然存在。當前,星空傳媒的落地還只是局限在廣東一省,落地權很難擴大,這也註定了星空衛視很難有太大的經濟回報。在目前大熱的影視劇市場,田明已經開始有所投入。星空傳媒擁有全球最大的華語片庫,之前主要是定位在發行市場,現在希望進入到電影制作當中,以期進入快速增長的中國電影、電視劇市場。在一系列的戰略實施完成以後,星空傳媒將會尋求登陸資本市場,一家真正民營、市場化的傳媒娛樂集團將會崛起。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趙曉悅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