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皮具店紅谷:不懼互聯網沖擊,一年銷售12億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4/147458.html
從零起步,12年發展到1000余家門店,年銷售12億元。行業不景氣時,收購柯達200多家門店,李寧、安踏300多家門店。紅谷,這個源自麗江束河的皮具品牌,在經濟衰落期表現出極強的生存能力,它怎樣煉成?
文/商界招商網 何俊峰
紅谷,這家擁有12年發展歷史、傳承了麗江束河皮匠文化的皮具店,稱它為行業最牛,並不為過。
2004年,柯達在傳統沖印業全線潰退,紅谷迅速出擊,在全國接手200多家柯達門店,成為全國社區商業圈一方諸侯。
2012年,體育用品商瘋狂擴張後不堪庫存巨壓,爆發閉店大潮。紅谷再次出手,將李寧、361、安踏、特步等300多家體育用品店收入囊中,一舉奠定步行街渠道的行業王者地位,年銷售突破十億元大關。
面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洶湧浪潮,紅谷竟稱“並未受到太大沖擊”。強勢增長下,這家皮具店究竟有著怎樣的秘訣?
不怕互聯網沖擊
互聯網的熱浪從去年延續至今。商業思想必談“互聯網思維”,商業模式必言“O2O模式”。而紅谷似乎只是個看客,看著圈子里互聯網沖擊下的熙熙攘攘,卻顯得異常冷靜:“互聯網確實成就了一些神話,可更多轉型失敗的案例卻被選擇性忽略。”
低加倍率
在紅谷副總裁周攀峰看來,同行業內,受到互聯網沖擊最猛烈的,是加倍率高的品牌。
什麽是加倍率?
加倍率是售價與成本間的倍數關系。拿服飾而言,進入百貨商場的服飾加倍率通常在10倍左右。就是說,在商場一件售價1000元的衣服,面料成本可能僅有100元。盡管有手工、房租、人工等成本,可其中的利潤依然豐厚。
於是,當互聯網電商來襲,房租、人工等成本通過網上店鋪被大幅削減,加之沒有中間分銷商,同樣一件衣服網店售價往往比商場低得多,這也就是互聯網沖擊的直接來源。
但紅谷皮卻有著行業最低的加倍率,而且將大部分的利潤都讓給了總代和加盟商。
低庫存
除了低價倍率之外,低庫存風險也是紅谷在互聯網沖擊下,乃至經濟不景氣時依然保持高速發展的原因。而這個原因與行業的天然屬性有著密切關聯。
“國際知名的奢侈品品牌,比如LV、古馳、愛馬仕,都是從皮具發家,然後開始多元化經營。”
紅谷副總裁周攀峰認為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和皮具行業的天然優勢分不開的。
做皮具有兩大天然優勢:一是無尺碼困擾,二是無換季煩惱。而這兩大問題恰恰是服飾品庫存高企的主要原因。
對於服飾行業而言,斷碼是經常遇到的難題,進貨時尺碼的選擇需要極其豐富的店鋪管理經驗。但是對於皮具行業來說,卻不存在這個困擾:箱包沒有尺碼之分,僅有的皮帶無非是打孔、截短,操作上並不複雜。
比起尺碼問題,換季往往讓服飾行業更為頭疼。
一家商場的服裝店一月銷售100萬,其中有30%或許是原價銷售額,30%八折銷售,30%五折銷售,剩下的是更低折扣的銷售。
皮具沒有換季之憂,紅谷提倡“時尚不打折”,一年之內除了7月份的周年慶以及VIP會員打折之外,其余時間一概不打折。
因此,比起月銷售100萬的服裝店,盡管紅谷可能只做得到月銷30萬,但因為折扣相對穩定,算起來毛利率比服裝要高。
除了天然優勢外,低庫存的秘密還在於獨有的訂貨制度。
訂貨制+補貨制
不同於傳統的鋪貨制,紅谷每年會召開三次大型新品訂貨會,並采取提前5個月的訂貨制和補貨制。
今年春季發布今年秋冬的新品,今年秋季發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這樣一個周期,加盟商根據當地的消費習慣、以往的銷售數據以及對流行趨勢的把握,選擇訂貨的款式與數量,順利實現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的重大轉變。
這樣一來,公司發貨總數即為銷售總數,總部能夠更準確地掌控生產與庫存總量,極大降低庫存風險。
2012年,在服飾行業,以運動服飾為代表的企業經歷瘋狂擴張後,由於庫存消化速度跟不上開店速度,加之電商低價帶來的沖擊,迎來關店大潮。而紅谷靠著“低加倍率+低庫存”的行業優勢,不僅逆勢增長,而且一舉吞下運動服飾關閉的店鋪300多家,當年銷售突破10億大關。
早在2004年,柯達閉店潮,紅谷就曾“撿漏”200多家店鋪。行業不景氣時,紅谷逆勢而為,大力發展實體終端,在互聯網沖擊實體之下反而愈加猛烈,這源自於紅谷商業模式中渠道的特殊地位。
分銷不死
互聯網思維中,除了粉絲經濟、用戶至上之外,最被熱捧的概念無外乎“分銷必死”,這也是O2O模式的出發點。但是,難道傳統行業多年苦心經營的渠道,在互聯網這短短幾年的沖擊下,就真的不堪一擊?
在紅谷副總裁周攀峰看來,在皮具行業里,受到沖擊的分銷渠道其實是兩個極端:一個是頂尖的奢侈品,一個便是低端的地攤貨。
低端的地攤貨是箱包里的快消類,不講求售後服務,只是圖個便宜;而頂尖奢侈品里的A貨超仿,在款式質量幾乎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價格能降下來大半,淘便宜的這部分人,自然也不用講究售後。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O2O作用於商家是渠道的削減,對於消費者而言,則是價格的降低。而這部分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品牌忠誠度往往比較低,對於定位中端偏上的品牌而言毫無吸引力。
紅谷的定位是中高端客戶,對於這部分消費者而言,千元的皮包如果網上購買,在皮質、色澤、大小、走線等等細節往往有所猶豫,線下實體的體驗購買才是主流選擇。並且,在紅谷看來,產品只是銷售的一部分,售後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拓展與延伸,而這一部分功能正是分銷不能被取代的核心。
在紅谷的終端店鋪,任何人、任何品牌的皮包,都可以拿過來免費清洗和保養。而且,店鋪內專門設置有休息區,免費提供飲料、時尚雜誌,同時還有多種多樣的兒童流行玩具,使帶孩子女性不因分心照看孩子而無法挑選包包。另外,終端店里還設有DIY專區,在這里,顧客可以了解紅谷產品從理念到最終產品的整個制作流程,使得品牌理念深入人心。
正是靠著產品精良的品質與全國1000余家專賣店的頂級售後服務,紅谷積累了300萬VIP顧客,30萬VVIP顧客,客戶返購率高達70%。靠著高返購,紅谷加盟店鋪在積累一定的顧客後,往往不需要發展新顧客就能夠活得很“滋潤”。
目前,紅谷的加盟店占總門店數的70%,並以每年1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長,而且存活率高達95%,並且在“轉向電商、轉向直營”的大環境下,也能創造出加盟奇跡。
在紅谷的經營理念里,分銷不只是渠道的延伸,更是品牌的延伸。
盡管互聯網對紅谷沖擊不大,但並不意味著不去轉型。紅谷副總裁周攀峰認為:“面對互聯網,紅谷需要的是融合,而不是迎合。“
O2O:融合而不迎合
雞蛋是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則是生命。
2013年底,紅谷啟動了O2O的戰略部署,方針只有八個字:制定規則,總部讓利。對於紅谷來說,O2O不是顛覆,只是工具。
像紅谷這樣的連鎖加盟企業,線上與線下融合最大的難點便是利益分配,如何制定遊戲規則很重要。
紅谷目前的電商平臺已經搭建完成,天貓、京東、唯品會加上紅谷商城,一年銷售額達到一個億。但是紅谷從未大力推廣電商平臺,這容易引起線下加盟商的抵觸情緒。而在紅谷的戰略里,電商平臺也不是大力推廣的方向,如同上文提到,考慮到線下渠道對於品牌的重要性,紅谷將O2O作為服務加盟商的工具。
紅谷的遊戲規則中,電商平臺成為總部幫助線下加盟店增加店效的一種扶持手段,線上的銷售收入,總部只拿基本的成本費用,大頭依然還給代理與加盟商。在未來規劃里,所有電商平臺只是起到產品展示作用,線上訂單都會根據“就近原則”分發到離消費者配送地址最近的實體店鋪進行配送。
舉個例子,山東的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購買了紅谷的產品,那麽這筆訂單的利潤中,總部的電商部門只拿5%的基本費用,10%分配給山東總代,10%給山東二級代理,發貨店鋪占60%,剩下的則給發展這位顧客成為VIP的店鋪。
目前,紅谷逐步上線網上商城、移動端的微信商城,並與此前的天貓商城彼此打通,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而O2O除了意味著通過線上電商協同線下加盟商之外,還有在內部打造消費者、代理商、加盟商與公司之間多層的信息流平臺,使市場一線的信息直接反饋到公司,從而讓紅谷的決策更加有效。
紅谷有一個企業內網平臺,針對全國1000多家專賣店開放,每個專賣店的店長、員工以及公司的代理商、加盟商等都可以登錄企業內網。一方面,他們可以看到公司在上面發布的信息及零售經驗分享,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這個內網平臺向公司提意見,而這個意見是總經理負責制,由總經辦直接處理。
不僅模式上與新時代融合,紅谷的品牌文化也在不斷叠代升華。
2009年,紅谷在麗江束河投資興建業內第一家皮革博物館;
2012年,投資興建了國內首家箱包文化主題博物館;
2014年,知名影視女明星陳數出任品牌形象代言人,7月27日,紅谷30家第四代形象專賣店在全國同步開業,刷新紅谷單日新開店數的歷史記錄。
在剛過去的十二周年店慶活動中,半個月內,全國終端銷售額突破一億元,創下紅谷促銷業績新記錄。
從零起步到銷售額12個億、1000余家店鋪,紅谷用了十二年。談到未來十年戰略規劃,紅谷董事長鄧申偉說:“皮具消費市場沒有天花板。紅谷會長得很大,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未來8-10年,紅谷年銷售額做到60到100億元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鄧申偉而言,紅谷不只是一家企業,更是一個應該被傳承的品牌與事業。
12倍盈利增長股:上海先進半導體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11/12.html最近是季度業績公佈期,看上市公司公告是有趣的事 - 港交所詳盡列出各渠道的收入走勢,Giordano 則列出各國地區的銷售情況和分店數目。看這類公告,不單止了解上市公司的營運狀況,更可以提升對不同行業和市場的了解。此外,還有機會發現價值被低估的公司。
兩間國內的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981)和上海先進半導體(3355)同日公佈季度業績,市值分別是265億和7億,規模差天共地。第三季業績:
- 中芯國際的銷售額約人民幣32億,較去年同期下降2.4%。毛利率25.9%,較去年同期增加4.9%,卻較第二季下降~2.1%。公司預計第四季的收入減少5-9%,毛利率更進一步下降至19.5% - 22.5%
- 上海先進半導體的銷售額約人民幣2.3億,較去年同期上升26%。 毛利率21.3%,較去年同期增加8.24%
上海先進半導體吸引我的眼光。 翻查Value Investment Score,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芯國際的 VIS勢頭指數只有3分,而上海先進半導體則有10分。截至9月30日為止的9個月業績(以下為人民幣):
- 營業額:6.12億 (2013Q1-Q3:5.46億, +12.0%)
- 毛利: 1.10億 (2013Q1-Q3:0.74億, +41.0%)
- 盈利: 4,568萬 (2013Q1-Q3: 379萬, +1200%)
- 毛利率: 21.3% (2013Q1-Q3:13.6%, +8.1%)
- 盈利率: 7.5% (2013Q1-Q3:0.69%, +6.81%)
公司的毛利和盈利的增長率很驚人。再細看資產負債表,持有現金4.47億人民幣(~5.67億港元),沒有短期或長期銀行貸款。現價市值約7.01億,即~80%市值有現金支持。而公司9個月的經營業務淨現金流達1.06億元。這些都顯示公司業務增長中,財務穩健,資金充裕。
公司業務是晶圓代工廠,主要製造5英寸、6英寸和8英寸晶圓,銷售比率分別是8%,47%和44%。第二和第三季的總產能利用率81%,未用盡產能。而客戶類型主要是無生產線半導體公司,佔銷售額73% (第二季為66%),和集成器件製造商。晶圓產品用於通訊、電腦和消費品,而美國是最大市場,佔第三季的銷售額57%。第三季的銷售額上升,由5英寸和6英寸晶圓的需求帶動,加上第四季傳統假日送禮習慣,刺激第三季度的銷售量。公司預計第四季的銷售量較第三歸下降。
第1-3季每股盈利HK$0.0378, 估計2014全年每股盈利計約 $0.045,預測市盈率~15倍。儘管毛利率和盈利率不算高,不屬於我最喜歡的比例,但其強勁的增長勢頭,且現金佔市值~80%,加上現金流健康且毫無負債,我覺得抵買。寫文當日(即業績公佈翌日)交投量顯著上升,股價單日升9.6%,短期值得投資者注意。
滬港通“買入即虧損”存誤區 結算匯兌比例價差約12個基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12
滬港通正式推出首日,市場即傳出A股市場投資者買入港股之時的“買入即虧損”的尷尬情況。不過中國結算表示,由於港股通交易為港幣報價、人民幣結算,而境內券商對投資者實施前端控制,投資者交易前須事先全額繳納相關資金,故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
根據上證所早間公布的數據,當日參考匯率買入價為0.7671元人民幣/港元,參考匯率賣出價為0.8145元人民幣/港元。由於該參考價差較大,一度引發市場質疑。而晚間上證所的結算匯兌比例顯示,港股通首個交易日的買入結算匯兌比率為0.79143元人民幣/港元,賣出結算匯兌比率為0.79017元人民幣/港元,相差約12個基點。

對此,中國結算指出,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
具體來講,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凈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而在下午召開的港交所新聞發布會上,李小加也表示,券商給投資者每日匯率買賣都有一個比較寬的價差,方便第二天的結算,實際結算價格是以中登公司結算匯率為主,這個結算匯率是中登公司以一批銀行競爭的最優價格提供給投資者。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不會在匯率上賺錢。
不過中國結算也提示投資者,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因此,投資者需及時關註離岸人民幣市場並查看資金賬戶余額,防止資金賬戶出現透支。
備受關註的“滬港通”今天正式開通,令人意外的是,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較為冷淡,全天額度僅用了17%,而海外資金對A股反應熱烈,下午就用完了所有額度。港股通105億每日額度今日還剩87.32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來人對20歲年輕人說的12件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74

二十幾歲是人生的轉折點。二十幾歲時做出的決定將為你未來的事業、感情、健康和生活狀態做下鋪墊。
美國財經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總結了成功的過來人對20歲的年輕人都有什麽建議。
1 學習管理時間
當你剛剛開始建立你的職業生涯時,你很難有效利用時間。
蒙特利爾的企業家Étienne Garbugli表示,為你的工作設置最後期限,避免一心兩用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管理時間。
2 別把錢看得太重
有人非常害怕失敗,他們僅僅為了錢而工作。網絡問答社區Quora用戶Rich Tatum說,那份你不喜歡的工作很可能成為你的終身職業。等你到了30歲,要想轉換職業就很難了。
作家Cal Newport說,關鍵是要追求你熱愛的東西,做對雇主有價值的工作。
3 存錢
銀行業網站Bankrate在對1003人進行調查後發現,在18歲至29的人中,69%的人沒有退休儲蓄。
二十多歲的人沒有足夠的遠見意識到有一天他們會退休,因此錯失了多年獲得利息的機會。
4 關註自己的健康
隨著時間的推移,要堅持鍛煉變得越來越難,
Quora用戶Mo Seetubtim表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將讓你為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做好準備。
吃健康的食物,並且堅持鍛煉。
5 有韌勁
如果你是一個雄心勃勃的20多歲年輕人,那解雇、失戀或者公司倒閉對你來說可以是重大的打擊。但真正成功的人卻能夠從錯誤吸取智慧,繼續前進。
Quora用戶Carolyn Cho表示,
被炒魷魚後的第二天,我依然正常的醒來,這讓我意識到,失敗並不是世界末日。而失戀讓我明白了好男友和渣男的區別。
6 不取悅所有人
20多歲是構建人際關系的時候,這將建立你的事業基礎。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應該與你的上司、同事和客戶友好相處。然而,最終你不能滿足所有人,總有人不喜歡你。這是正常的,你不該因此改變自己。
Cho表示,不可避免的是,有人會不喜歡你。我希望我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少了很多無謂的努力。
7 保持靈活
設立職業目標可以讓你專註,給你動力,但是你不應該拘泥於所謂的五年計劃。作家James Altucher稱,他發現20多歲的人往往用目標將自己框住。他建議各位保持靈活和開放的心態,面對新體驗。很可能你20歲設想的理想生活在30歲時顯得不那麽精彩。
8 別停止學習
一流大學的文憑可能給你帶來別人羨慕的眼光,但如果你不持續學習,文憑就一文不值。大量閱讀行業相關資料,並且學習溝通技巧和說服能力,這些都是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
9 盡可能多的旅遊
剛剛開始工作時,你可能沒有那麽多錢旅行。不過,雖然你沒錢橫跨歐美,也不意味著你應該每天公司家里兩點一線。Quora用戶Shikhar Argawal表示,20幾歲是一個能自立卻依然需要向人學習的年齡。旅行可以拓寬視野,年輕人應該竭盡所能,多旅行。
10 維持重要的關系
你或許認為你和大學朋友將會是一輩子的好朋友。然而,事實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段關系都需要維護。
和前同事、朋友保持聯系很有必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與熟人之間的弱關系通常能幫助你進步,因為他們與你有不一樣的資源和觀點。
11 父母並非永遠正確
Quora用戶Arpan Roy表示,回首自己20多歲時,父母給了他很多意見,現在他意識到,這些意見並非最佳意見。隨著你長大,你會發現,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畢竟父母也是人,不可能事事正確。
12 誠實
Quora用戶Arjuna Perkins 表示,吹牛撒謊,溜須拍馬或許可以到來短期的好處,但是這絕不是長久、成功職業生涯的關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交易的細節(下)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0823712
交易的細節(下)
很多時候交易員會被一些所謂的價值投資者誤認為是“太短視”,或者是“只顧埋頭拉車,不看前方道路”的過路客,其實在我看來,在這個市場中只有一個道理是不變的,那就是“實踐出真知”,許多有成就的價值派人物早期也是通過註重交易來實現自己財富的積累,如果能充分重視交易細節的處理,再加之基本面的深入研究,則會遊刃有余。碼哥對於交易有這麽一個體會,即每日的交易猶如水溫測試,你可以通過一些交易來感知市場是否有熱度,市場的熱度在哪里,這些跟你光看行情是完全不同的,這說起來就好像跟小朋友講的小馬過河的故事一樣簡單,但很在理。
好了,閑話少敘,繼續我們的討論。
4、在做交易選擇的時候一定不要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人生本就有很多選擇,還記得佛羅斯特的“林中路”嗎,走不同的路會有不同的選擇,投資也一樣,當你面對兩個都很心儀的標的時,選擇是必須的,有時候你會慶幸自己的選擇,但更多時候你會懊悔(為什麽會懊悔,因為貪婪嘛!),懊悔沒有選擇更好的一個。其實,碼哥倒是覺得在交易中真的不要過多地去回溯這樣的選擇,只要你當時那一刻的選擇有足夠理由和相當的審慎,那麽就不要去過多地在乎結果了。退一步說,好的標的始終都存在,你沒有抓住其中的一個非常正常。另外,從心態上講,如果過多地自我折磨,很容易把心態搞糟而影響接下來的操作,所以一旦決定了就坦然接受吧。
5、積小勝為大勝的交易策略應該得到重視。就跟汽車起步一樣,你不能點火後就猛踩油門,呼嘯而去,要尊重市場和你的對手,不要在一開始就去押重註。實踐證明,積小勝為大勝的做法是蠻科學的,一方面給你了一定的安全墊,有了利潤回吐的資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慢慢樹立自我的信心。每個人當然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面用最少的支出賺盡可能多的錢,極端的如買彩票,但事實是如果你在短期內盈利大幅上升那麽未來勢必會面臨有可能巨大回撤的問題,這是屢試不爽的規律,所以在投資中讓自己放慢腳步,時常控制下節奏未嘗不是好事,大漲大跌只有喜歡沖浪的選手才喜歡,那樣的選手要麽是天才型選手要麽就是賭徒。
6、說了很多買入的交易,賣出的交易其實也很重要,很多東西其實以前也有討論過,比如分批賣出,比如大牛的第一步賣出應該在高位第一根大陰線開始。當一只股票被市場不斷催化而漲的時候,說實話我們真不知道它會漲到哪里,比如08年鉀肥明星冠農股份、比如2010年稀土明星廣晟有色,所以給它們設定目標價其實是不合理的,市場那麽多人的情緒你無法揣摩,你只能任由它飛翔,但是如果有一天它開始出現大陰線墜落的話,那麽就不要去考慮太多了,賣出是第一要務,沒有任何理由。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獲得大牛的機會,如果僅從短線交易而言,那麽賣出的原則應該還是回到我們之前說的那樣,從盈利的結果來推導,也就是自我目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講,短線交易更多的是自律性的問題,至於如何判斷短線和長線,這是另一回事了,這里略去不說了。
在賣出這個部分,碼哥還想強調一點。在眾多的賣出理由中,有一個理由其實是挺不靠譜的,那就是為了去買B股票而決定賣出A股票。在很多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會因為這個荒誕的理由而錯失太多機會。A和B其實根本沒有關系,當你決定賣出的時候其實操作是相當草率的,這當引以為戒。
交易的細節其實還有很多,碼哥覺得最終還是靠自己去摸索,以上這些就當給大家拋磚引玉吧。
交易的細節(上)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0796636
交易的細節(上)
記得在之前的“作手訪談錄”中碼哥有提到關於知易行難的話題,事實上從某個角度看,投資的確是做出來的,而絕不是一個坐而論道的工作,想到了沒做到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人在做的時候往往會被情緒所幹擾,有時候剎那間就會犯錯誤,這對於時常在市場中做交易的選手來說這是非常致命的,所以無論如何,如果你是一個相對專業的投資者,那麽一定請你要重視交易的細節,本篇就是專門針對交易的細節展開討論的。
在開始之前,我要解釋一下。本篇的確不屬於太初級的選手閱讀,如果你還沒有開始真正的交易,那麽這篇討論可能對於你而言感覺不會太深;其次,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即使是長線的投資者也應該重視交易的細節,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可以解釋,因為市場永遠在變,作為小散的你千萬不要拿大師的標尺去衡量自己的行為,你既沒有大師的水平也沒大師的信息渠道,你只有自己辛苦去觀察並關心這個市場,雖然你不見得一年能交易一次。
1、投資永遠是一個結果導向的事情。所以交易的第一要務就是重視結果,不要拿任何理由來回避結果。很多人,包括碼哥自己,在剛開始學習投資的時候,經常會以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來自我忽悠,比如“套住了不怕,業績還是不錯的”、“雖然今天跌了,但是盤口看好像買盤很強勁”之類的話。這些理由有時候或許有道理,但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會不會對你的結果造成致命影響,如果是的話,那麽請你客觀並重點對待,千萬別蒙混過去。當然如果走到這一步的話,那麽其實你之前的一步已經走錯了,即你之前的重倉決策錯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重倉決策的理由大多看起來不牢靠,有敢於重倉的初學者也往往是因為性格因素,另外可能是基於經驗,而真正基於公司研究或者基本面研究的極少(我是指真的會研究的人),所以純從交易的角度看,其實一個剛開始學習的投資者是不太適合重倉策略的。
2、永遠不要做無效的交易。你的盈利是由一次次成功的交易組成,如果你的交易當中充斥著太多的無效交易,則你的整體成果肯定會大打折扣。什麽是無效交易?無效交易就是對你盈利沒貢獻的交易,如果你總做負貢獻的交易,那麽對你正收益的品種就是非常大的打擊,你在A股票上賺再多的錢也會被B股票這個無效交易的黑洞所吞噬。當務之急,你一定要遏制這樣的交易,當然在源頭上你不要被盤中的股價變化所搞得失去紀律性,或者任由自己情緒來宣泄自己的投資。在漫長的投資生涯里,碼哥認為隨意感很強的交易往往都是無效交易,但凡經過你深思熟慮之後的交易雖談不上必成,但是其破壞性要小得多,除非你整體思考就有問題。
3、買入的部位往往是明鏡。如果你並不是沖動交易,而是很認真地去做一次交易,但是買入之後你就沒有過浮盈,那一定不是一次好的交易,這個時候你要反思你的決策了。雖然我們的目光並不要求很短視,但問題往往就在這樣的細節里。如果你一買入就被套,那麽說明你買入的時機有問題,雖然你會安慰自己買入是為了長線投資,短期波動並不重要,但是我要說在多數時間里如果你買入之後一直被套,那肯定不是所謂長線那麽簡單了,很可能你當時的判斷是有誤的,特別是在你自認為思考很成熟的時候買入,那你更要反思,一般來講,在那麽充分思考後依然出現買入後虧損那很可能有你所不了解的因素在其中,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你要有虧損出局的底線,否則後果可能會很慘。
(待續)
P.S:最近大盤不錯,碼哥以前推薦的教育板塊TEDU和XRS表現都可以,至於A股的確也有許多話要說,我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當下的市場,近期會與大家分享。
好書系列之一:點球成金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0433354
好書系列之一:點球成金
好多碼友對作手系列的喜歡讓碼哥很開心,也進一步激發了碼哥經營12碼的熱情。有人說,12碼到底是什麽,是分享經驗呢還是指導投資,我想都談不上吧。12碼就是一個碼哥跟大家交流的一個小天地,開放和自由,想談市場就談市場想談過去就談過去想聊風月就聊風月,一切都無所謂,如果有碼友從此獲得一些投資線索或者投資感悟那就再好不過了,大家有緣在一起最重要。
好了,閑話少敘,今天我又準備開一個主題,就是好書系列。長時間來,很多碼友向碼哥建議是否能推薦幾本投資書籍,其實多年以來碼哥看的書很雜,有些跟投資有關有些跟投資無關但卻對投資有用,所以碼友們的這些建議讓碼哥有了再度總結的想法,希望這里推薦的幾本書對大家有所啟發。
《點球成金》 (MONEYBALL) (作者:邁克爾 劉易斯)
不可否認,碼哥很喜歡看劉易斯寫的財經故事,從名噪一時的《說謊者的撲克牌》到《大空頭》再到近期沸沸揚揚的《Flashboy》,劉易斯一直在給我們驚喜,讓我們了解金融這個江湖也讓我們對投資的新鮮事物有很多沈思。《點球成金》算是他很異類的一本書了,他沒有講金融故事,而是講了一個體育界的傳奇故事。其實碼哥是先接觸了同名電影才去看這本書的。電影的主人公是帥帥的Brad Pitt扮演,本來我就比較喜歡看美國的體育電影(這個以後我會專門開一個主題講述),所以就很有興趣地去找來看,結果發現這個故事很有意思,然後根據這個電影的介紹,才知道電影是根據劉易斯的書改編的,於是便有了這本點球成金的閱讀。
簡單來說,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這個題材本身就很有爆發力,而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內核。它的內核不是在宣揚慣常的體育題材中的勇氣、毅力或者是堅持,它宣揚的是一種理性的分析和統計學意義的成功。故事的主角們是一群不被人看好的職業棒球手和棒球管理者,按當下流行的說法,就是一群“loser”。但是這群loser卻創造了奇跡,在一個賽季連續打贏了N多比賽,在被視為用金錢堆砌的職業棒球聯賽中搶占一席之地。劉易斯沒有衍生開去,給讀者卻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間。就這個故事而言,很多人理解是一個管理學的故事,包括Forbes雜誌的書評也是這麽認為,但在碼哥看來,這卻是跟投資密切相關的一個範例。
首先,它告訴我們數據的理性有時候是撥開迷霧的一道曙光,每個股票就是一個個球員,一個又一個賽季的比賽就是一個又一個交易日,球員的場上數據類似K線,而球員的自身數據相當於基本面,對於這些數據的分析要保持客觀性,同時隨著市場的變化,我們也不能因循守舊,我們追求的不是所謂的市場炙手可熱的好球員,而是適合自己隊伍的球員。當然很多人會說一個頂級球員對於隊伍的重要性,這個碼哥絕不否認,無論是職棒聯賽還是歐冠聯賽,球星是奪目的,拿NBA來說,那麽多“三巨頭”還是成功的占多數,否則也就沒有球星的概念了。但是,我們做投資切記的是,我們要的是一個整體穩定的突進,而不是像流星那樣,劃過天空閃爍一下就完事了。對於做相對收益的大基金而言,這種組合的穩定性更是重要,打賽季比賽其實就是比的是排名,跟公募基金做相對收益是一個道理,按這個邏輯來分析,公募基金基金經理最應該看這本書,基金經理們一定要重視各自組合股票的數據和在一個又一個比賽階段(交易階段)尋找到最適合那個階段的股票。
無論是書中還是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很動容。為了得到其他俱樂部一位合適的球員,俱樂部經理不得不要把跟自己關系不錯的一位球員交換出去。職業體育的殘酷就在於此,今天你還是A隊隊員明天就是B隊隊員,但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如何恰當地處理這種情感其實蠻考驗當事人和決策者的,雖然雙方都明白這就是職業體育。拿到投資上來說,其實投資者們也必須面臨這樣的選擇,有些股票長期持有都有了感情,但是在某個階段一無是處的時候你該怎麽辦?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就不說了,好多價值投資者會罵我,但是如果從做產品的角度出發真應該去想想這個問題,而如果你是一個起步階段的投資者,也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你要的是持續不斷的收益還是要的是一個所謂自我成功判斷的滿足,一個是純物質的一個是純心理的。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本書不光做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的投資人應該看,個人投資者也會有一些啟迪。個人投資者,特別是一些對市場有較多研究的個人投資者經常面臨這樣的困惑,即要投資的品種太多,資金組合不過來。書中的那個屌絲俱樂部奧克蘭運動家隊一年只有4000萬美金的薪金去運作,而大牌的紐約洋基隊有12600萬美金去招募球員。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定條件的,投資也是一樣,你不能買到所有你看好的票,如果你真這樣做了,那對於個人投資者就是災難,你一定跟開雜貨鋪一樣,所有愛票應有盡有,但是份額卻少的可憐,收益率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在有限的資金情況下,你必須有所選擇。而選擇的結果在這一刻也就註定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牛股,既然這是註定的事,有時候就不要追悔,你需要反思的是自己選擇後的組合是不是達到了自己的預期,如果達到了就可以了,至於超越預期的事情不要去想,跟體育比賽一樣,投資同樣需要運氣。
最後說說球星。如果能得到球星,當然是好事,球星的作用毋庸置疑,在賽季的關鍵時刻,他能給球隊最大的幫助。同樣地,一個組合中如果能組合進一個市場奪目的牛股當然是組合的幸事。但是,碼哥認為,這當中更重要的是鑒別能力,即在球星成長初期的挖掘能力,有時候甚至是逆向思考的能力。書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一個被大聯盟冷落許久的球員被運動家隊發掘直至成功,然後被大大提升估值,運動家隊高價而沽獲得巨大收益。另一方面,運動家限於成本約束的前提,很少去購入大價錢的球星,雖然有時候他們也覺得球星好,但是不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在這里,碼哥也是這麽認為,一些牛股固然熱爆市場,但是如果你沒有能力去把握或者看不懂他的上漲邏輯,那麽還是冷眼旁觀為好,在那一刻一定要問自己,自己到這市場是來幹嗎的,是來追牛股的還是來讓自己長久生存下去的,交易不停,投資不斷。
球賽結束,觀眾漸漸散場,激情在一盞盞探照燈暗下後慢慢褪去,只有Pitt在球場內回味,回味那個雨中的創聯盟連勝紀錄的本壘打還是在回味別的,沒人知道。作為一個成功的俱樂部經理,那一刻才是享受的時刻,沒有緊張和喧囂,只有內心的充盈。望著長長的球員通道,前方是黑暗的,但又是必須走下去的,不必不安更不必恐懼,這就是生活。
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2001300
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國慶長假,估計很多碼友都出去玩了,碼哥沒有出遠門,只在國內某個清靜的地方轉了轉,想到長假快要結束了,碼友們也該回歸的時候,湊上這篇小文幫助碼友們恢複工作狀態。
這本書應該不用我大力介紹了,但凡搞投資的人應該都有看過,即使沒有看過也會得到很多資深人士的推薦。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倒不是剛入這行,而是在相對成熟的時候看的。記得當時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吃飯,大家聊起各自的投資方法。有一位朋友就說巴菲特不適合中國股市,彼得林奇的方法才適合。我當時非常好奇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言論,便跟那位朋友討教,那位朋友當時就推薦我看這本書,他覺得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企業變化太大,而且非常註重交易博弈能力,因此只有像林奇那樣才能立於不敗。
對於朋友的觀點,我非常認同,說實話,我現在都不覺得A股是一個適合長線投資策略的交易場所。所以我想現在很多專業人士似乎更推崇林奇,從《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來看,林奇的確總結了很多股票的類型和交易的心法,我覺得對於初學者有用,對於市場的有經驗人士同樣有用,其中影響最深的當屬對於身邊消費型公司的判斷。身邊消費型公司令人印象頗深的原因是比較容易理解,以及感同身受,當然用過看過之後對於公司深入的財務分析是最後決策的關鍵。我在港股上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遠的如味千、蒙牛和合生元,近的如翠華。我記得我第一次吃味千拉面是2002年在上海的徐家匯附近,那時候吃味千要等位,長長的隊伍等了差不多要半個小時才能吃上,很難想象快餐有那麽火爆,所以當年味千上市後我就開始跟蹤。至於蒙牛和合生元也是同樣的情況,有過體驗和研究,然後深入分析,發現了增長的前景。有過味千的經歷後,對於翠華就比較好理解了。一次,跟一個剛去香港工作的朋友吃飯,我問他香港有哪些好吃的,因為我知道他是個吃貨,對美食比較有研究,想通過這個問題看看他對香港美食有什麽心得,出乎我意料之外,他的回答居然是一家叫“翠華”的茶餐廳。他說,平時太忙,到處找東西吃不太現實,光顧最多的就是這家店,後來發現真是不錯。在他推薦之後,我有一次去香港就專門去了翠華,情況跟當年味千類似,狹小的地方到處充滿了人,後來翠華北上,我發現它的定位蠻有意思,在大陸它已經不屬於茶餐廳序列,可以歸為中檔餐廳,而且顧客還絡繹不絕,這樣的公司只要自身管理不出什麽問題,一般都值得投資,所以後來翠華上市後,我就向很多朋友推薦了。當然餐飲類公司也有些其他問題,發展模式單一,增長的空間有局限,A股屈指可數的幾家餐飲公司就很有問題,至少有一家已經棄餐飲而轉向,雖然某位大神說看好全聚德,但是就我在北京的消費體驗來看,全聚德並不是最好的,不知道大神是出於什麽樣的投資視角。
當然很多投資案例是在看林奇的書之前,但是林奇的這本書總結得很到位,讓我們可以有豁然開朗的習慣,從而對於這一類投資案例會有總結,並且作為投資人會養成一定的投資嗅覺,這是非常可貴的提醒。作為一般的投資人,如果你沒有任何信息優勢,沒有資深的專業素養,但是如果能有這樣的投資嗅覺,立足於這個市場應該也不成問題。
以林奇這樣的功底和成就,當年他急流勇退讓很多人感到惋惜,但是殊不知,這種投資方法最大的問題即是精力的瓶頸。林奇每年要看數百家公司,投資組合中的品種也有上百家,這種模式下無疑是要耗費投資人大量的精力,這跟老巴長時間精研幾家公司著實不同。所以跟老巴比,林奇的滿頭銀發似乎早了些,所以他的傳奇很遺憾時間短了點,不過對於我來說,他為數不多的墨寶的確是當下國內股市不可多得的交易心法。專業的投資人士在突破精力瓶頸方面,除了自身身體保健外,還需要配合合理的統計和研究模型來提高效率,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好書系列之三:大空頭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3476023
好書系列之三:大空頭
這是一直想推薦的一本書,在這個時候給大家推薦,我想還是有調劑和降溫的作用吧,雖然A股近期牛氣沖天,但是市場狂熱我不熱才是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素質,雖然碼哥偶爾也會小激動一下,但溫故歷史讓人會慢慢平靜。
此書同樣是我認為最好的財經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在他眾多的作品中,此書閱讀性很強,我2011年閱讀的時候,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3年,有些記憶慢慢褪去,此書讓我又重回了那個時代,雖然此書沒有《大而不倒》那麽高大上,但是從細節入微處,從草根處看金融危機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個視角比全局的視角在我看來更有意義。
在看完此書後,我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具備逆向投資的能力,逆向投資的能力是靠天性還是靠忍耐力,抑或靠嗅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要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可能跟賺錢無關,更多的是關乎自我價值判斷,市場上有各種賺錢的方式,但是有一種錢我覺得是不能賺的,即違背自己的價值底線。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讓我舉幾個例子吧。比如說當年中石油的上市,雖然市場很瘋狂,但是無論從市值的角度看還是其當時的行業地位看,在上市後還為其40元以上的定位擊節叫好就有點失去底線了,又如周大福當年的上市,當時黃金牛市已經到了末期,多少大行分析師為其上市站隊,這從中的利益糾葛也讓人不齒。
說那麽多,其實我無非想說,當你進行一個投資前,你第一還是要遵循內心的準則,這是不是你願意去做的一項投資,如果只是跟隨市場情緒,那ok,你要做的就是要頭腦相當清醒,別為了屁股的利益而幹擾大腦的判斷,對於我而言,如果是一項我不願意去做的投資,我可能連市場情緒的跟隨也不會去參與,市場總有賺不盡的錢也總有你不想去賺的錢。之所以在這里談這個問題,其實跟本書中的那些衍生產品也是有關的,華爾街的人都不是傻子,之所以會形成次貸產品大行其道你說貪婪也好,你說虛偽也罷,歸根結底就是不太在乎道德因素。當然了,市場一直在遵循叢林法則,的確沒有什麽道德因素,可是如果“三觀不正”,這樣的投資走不長遠。如果你沒有玩擊鼓傳花遊戲的能力,再加上“三觀不正”,那就真的要被毀了。
在這個原則之後,你再建立逆向投資的判斷,我覺得依然需要勇氣。在《大空頭》這本書里,作者不止一次地說邁克爾巴里這個基金經理為了作出賣空次貸產品這個策略的痛苦和壓力,來自業績,也來自客戶,到最後他在最輝煌的時候結束基金,這一切都需要勇氣。其實這個過程,也恰好回到了我剛才第一個問題,逆向投資靠的是什麽,是內省的天性,是頑強的忍耐還有感知市場的嗅覺能力。
書中的大空頭們都籍籍無名,但是最後卻都獲得了空前成功,我覺得不是偶然,草根的力量最重要是樸實,沒有太多虛偽,任何人只需為自己負責,而且目標單一又純粹,不像大公司有那麽多的忌諱,對於這一點,我想說,資產管理的規模是業績的天敵,也是人心的天敵,我們不顧一切地做大,但沒想到最終卻是一條枷鎖,這是永遠的矛盾,難的是找到兩者的平衡。之所以有這樣的論斷有個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保爾森。我當時也很困惑劉易斯為什麽沒有去采訪在金融危機中一戰成名的保爾森,但是後來保爾森黃金一敗和嘉漢林業一敗讓我看到保爾森的確不是劉易斯的菜,在成名之後他更多的是迷失,至今一些哥們還不解堂堂牛人為什麽會去投一家外國的林業公司,這類公司財務作假率之高是行業的常識。
若幹年前當我聽到“彩衣傻瓜”的故事時,我很興奮,草根也有草根的生存之道,而若幹年後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更堅信投資的技術門檻在下降,豐富的資訊讓你能更全面地做一項決策和判斷,而你最需要做的還是做好自己,絕不人雲亦雲,清醒上陣,冷靜下註。
恒豐銀行再爆壞賬 12億地產貸款涉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41

恒豐銀行或再爆壞債,其向華越置業提供的12億元左右的融資可能涉險。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從2011底開始,恒豐銀行為華越置業融資12億元左右。而華越置業早已債臺高築,陷入多起司法糾紛中,其主要資產金華世貿中心的在建工程、房產部分已被抵押、查封。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有媒體報道,恒豐銀行對8月底到期的總共40億元人民幣的三筆違規表外業務進行了剛性兌付。這是繼今年“中誠信托事件”30億兌付危機以來,涉及金額最大的一次剛性兌付事件。
公開資料顯示,華越置業註冊地浙江省金華市,2007年開始開發的金華世貿中心,位於金華市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曾號稱當地“商業航母”。
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七年,金華世貿中心項目仍沒有全部開業,而華越置業早已債臺高築,陷入多起司法糾紛中,其主要資產金華世貿中心的在建工程、房產部分已被抵押、查封。而在恒豐銀行向華越置業提供融資之前,類似情況已經出現。
此外,華越置業還向中融信托借入4.8億元。2012年審計報告顯示,華越置業還有4.8億元長期借款,借款來源為中融信托,且期初期末未出現變化。不過,審計報告沒有註明借款及償還時間。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背後都是恒豐銀行,走的是通道業務,兩家信托公司的真正資金來源,都是恒豐銀行。”這兩筆信托均為單一信托,恒豐銀行最初的授信是9億余元,但後來政策收緊,就分成兩筆進行。
而在恒豐銀行杭州分行,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所有的業務都是正常的,不存在上述情況,但作為一個商業機構,也不方便透露有關業務的情況,銀行也有自己的難處。
該負責人稱,“現在不光是開發商,包括制造、外貿類企業,每到每個月20日付息時,銀行都是當作關口來過。”針對12億的融資金額,該人士予以否認,並稱他並非直接經手人,“肯定不是這個數,不知道12億的數字是從哪里來的”。
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個項目的融資,主要就是恒豐銀行在做。我記得一共有三次。”
2011年底前後,恒豐銀行向華越置業融資總計達12億元左右,分三次進行,其中前兩次合計約為9億元,第三次金額在3億元以上。加上利息,總計接近14億元。
據《第一財經日報》,在華越置業及相關企業的已知負債中,並未出現恒豐銀行的身影,但其中兩筆信托融資的金額發生時間均與上述知情人士的說法接近。、
恒豐銀行在給《第一財經日報》的回複中稱,華越置業為該行合作客戶,截至目前,該行對其授信業務,以金華世貿中心在建工程抵押,抵押出賬手續嚴格按照銀行風險控制標準及業務管理辦法執行,抵押手續完備,全部授信資金用於金華世貿中心項目建設。金華世貿中心項目已於2008年取得了預售許可證,項目於2008年陸續幾次開盤銷售,所有預售房產均在房管局網簽備案登記,約1500戶左右,屬於正常的房產項目經營銷售。現項目已有部分開始營業,後續將逐步進入整體營業狀態。該筆授信尚未到期,自雙方建立合作以來,借款人按時付息,未出現欠息或逾期情況,是一筆正常的銀行授信業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