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32001300
好書系列之二:戰勝華爾街
國慶長假,估計很多碼友都出去玩了,碼哥沒有出遠門,只在國內某個清靜的地方轉了轉,想到長假快要結束了,碼友們也該回歸的時候,湊上這篇小文幫助碼友們恢複工作狀態。
這本書應該不用我大力介紹了,但凡搞投資的人應該都有看過,即使沒有看過也會得到很多資深人士的推薦。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倒不是剛入這行,而是在相對成熟的時候看的。記得當時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吃飯,大家聊起各自的投資方法。有一位朋友就說巴菲特不適合中國股市,彼得林奇的方法才適合。我當時非常好奇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言論,便跟那位朋友討教,那位朋友當時就推薦我看這本書,他覺得在中國這個市場上,企業變化太大,而且非常註重交易博弈能力,因此只有像林奇那樣才能立於不敗。
對於朋友的觀點,我非常認同,說實話,我現在都不覺得A股是一個適合長線投資策略的交易場所。所以我想現在很多專業人士似乎更推崇林奇,從《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來看,林奇的確總結了很多股票的類型和交易的心法,我覺得對於初學者有用,對於市場的有經驗人士同樣有用,其中影響最深的當屬對於身邊消費型公司的判斷。身邊消費型公司令人印象頗深的原因是比較容易理解,以及感同身受,當然用過看過之後對於公司深入的財務分析是最後決策的關鍵。我在港股上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遠的如味千、蒙牛和合生元,近的如翠華。我記得我第一次吃味千拉面是2002年在上海的徐家匯附近,那時候吃味千要等位,長長的隊伍等了差不多要半個小時才能吃上,很難想象快餐有那麽火爆,所以當年味千上市後我就開始跟蹤。至於蒙牛和合生元也是同樣的情況,有過體驗和研究,然後深入分析,發現了增長的前景。有過味千的經歷後,對於翠華就比較好理解了。一次,跟一個剛去香港工作的朋友吃飯,我問他香港有哪些好吃的,因為我知道他是個吃貨,對美食比較有研究,想通過這個問題看看他對香港美食有什麽心得,出乎我意料之外,他的回答居然是一家叫“翠華”的茶餐廳。他說,平時太忙,到處找東西吃不太現實,光顧最多的就是這家店,後來發現真是不錯。在他推薦之後,我有一次去香港就專門去了翠華,情況跟當年味千類似,狹小的地方到處充滿了人,後來翠華北上,我發現它的定位蠻有意思,在大陸它已經不屬於茶餐廳序列,可以歸為中檔餐廳,而且顧客還絡繹不絕,這樣的公司只要自身管理不出什麽問題,一般都值得投資,所以後來翠華上市後,我就向很多朋友推薦了。當然餐飲類公司也有些其他問題,發展模式單一,增長的空間有局限,A股屈指可數的幾家餐飲公司就很有問題,至少有一家已經棄餐飲而轉向,雖然某位大神說看好全聚德,但是就我在北京的消費體驗來看,全聚德並不是最好的,不知道大神是出於什麽樣的投資視角。
當然很多投資案例是在看林奇的書之前,但是林奇的這本書總結得很到位,讓我們可以有豁然開朗的習慣,從而對於這一類投資案例會有總結,並且作為投資人會養成一定的投資嗅覺,這是非常可貴的提醒。作為一般的投資人,如果你沒有任何信息優勢,沒有資深的專業素養,但是如果能有這樣的投資嗅覺,立足於這個市場應該也不成問題。
以林奇這樣的功底和成就,當年他急流勇退讓很多人感到惋惜,但是殊不知,這種投資方法最大的問題即是精力的瓶頸。林奇每年要看數百家公司,投資組合中的品種也有上百家,這種模式下無疑是要耗費投資人大量的精力,這跟老巴長時間精研幾家公司著實不同。所以跟老巴比,林奇的滿頭銀發似乎早了些,所以他的傳奇很遺憾時間短了點,不過對於我來說,他為數不多的墨寶的確是當下國內股市不可多得的交易心法。專業的投資人士在突破精力瓶頸方面,除了自身身體保健外,還需要配合合理的統計和研究模型來提高效率,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