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之國企改革 ---解讀上海國資20條
1.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且提供容錯機制。
20條中的第一條就開宗明義 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是三中精神。
中國證券市場從來都是政策市和資金市 其中政策導向是決定最用。
所以第一條非常重要 對證券市場是正面影響。
全世界的官僚體制都是以不做錯為座右銘的無論中外。哪怕老外都這樣 只要不錯就能保住官僚的位置。
這次20條中的最後一條 容錯機制在我看來是20條中最大的亮點。
因為這改變了整個官僚系統的價值取向。
把第一條和第二十條結合一起解讀就成為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 鼓勵去實施如果錯了既往不咎。
這是真實意義上的鼓勵。改變「不做錯」的價值取向。
這可以解釋為push 而非pull 。一個政策push的話是很容易成功的。
2.國企三分法
20條中的第九條創造性的指出
1.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努力成
2.功能類企業,以完成戰略任務或政府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
3.公共服務類企業,以確保城市正常運行和穩定,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引入社會評價
這一分類中1.3是毫無爭議。2是比較上海特色,盡在不言中。
結闔第十二條
完善市管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薪酬體系,符合條件的競爭類企業實施股權、現金兩種類型的中長期激勵,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完成重大任務後,經考核配套實施專項獎勵
這個對1類企業是極大利好。等於是在國資改革同時配套股權激勵機制。這對證券市場利好無疑是雙重的。 存在資產注入配套 股權激勵協同實施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 請告訴我上海58家國企中誰是1類
用@trustno1 的話說 這已經是攤開牌和你打鳥。
3.分紅可期
第八條中寫到」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到2020年不低於百分之三十「
這點對於資本市場的意義在於,國企要分紅鳥,上交現金=國企分紅 畢竟同股同酬。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這次國資改革就是先國資股權所有制的改革 其次股權激勵 最後國企利潤分紅
這樣的三重利好我看牛市可期。
以上三點是我對20條的解讀。
其他部分其實還有一些小細節 包括董事長一肩挑,包括三個等同於(這和上市公司關係不大)等等
至於這次上海國資改革誰是第一炮誰是第一批 且聽下回分解。
思考的碎片---20140208 思考題之我的答案
昨天下午在麥當勞吃了一個套餐15還是16塊。一隻漢堡一包薯條一杯可樂。
突然就想到一個問題,不說25年吧只說這十年來麥當勞和肯德基套餐的價格看來是下降的。
而包括盒飯在內的中式快餐幾乎都是漲價的這是為什麼?
於是我在雪球發了一個推 思考題。。。
我自己的直覺是是否因為人的價格高鳥物的價格便宜了。
其實我並沒有答案。
感謝很多朋友的回答 讓我深受啟發。
基本上現在我有了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主要原因是競爭。其他部分或者說是小因素或者說是間接的因素。
我說下我的思路,我詳細就不一一考據 只是從個人消費感知的角度寫以下。
15塊套餐的來源和現狀
15塊套餐最開始是麥當勞發表的。而且當時只有午餐 是11點到2點
我記得有一次去超過2點沒法只能買大麥克套餐30多。而且清楚記得店員在換招牌而且說因為收銀機緣故沒法賣給我15塊套餐
然後KFC跟進15塊 只是把薯條改成土豆泥還是啥的
然後麥當勞跟進了晚餐也推15塊套餐
KFC跟進
最後麥當勞推全天15塊套餐
KFC跟進
大概是這樣一個進程。
現狀呢?比如機場 火車站 上海的豫園你在麥當勞是沒法看到15塊套餐的因為那些地方是店大欺客愛來不來,而且單品價格也超過市內其他店。
從以上的進程和現狀看,15塊套餐更多是因為競爭導致的,缺少競爭的機場等地保持原價。
很多朋友其他的答案我覺得更多是為何發生競爭或者從成本角度考慮。
1.現在的思考絕對是從需求出發幾乎不考慮成本的。昨天和太太討論這漢堡薯條可樂變動成本不超過5塊。所以一切都是考慮銷量考慮需求。賣30還是15無關乎成本。
2麥當勞在國內是行業老二是挑戰者地位 所以他是競爭發起者。主動的價格戰。
這些包含了所為市場份額在內所有問題。包括和其他中式快餐的競爭。和KFC的競爭。
3.15塊價格很接近出租車起步費
前幾天去Burger King 好像也有15塊套餐 這變成標竿鳥。
所以接下來的這幾家的競爭更多會發生在產品的創新上
現在麥當勞新推的不少品種 無論速度還是口味我覺得都在接近和超過肯德基。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 謝謝參與討論的各位我就不一一點名。
思考的碎片--20140209 降維攻擊及思考
降維攻擊和迭代都是我從@linan 那裡聽來的:)
前天在雪球的TMT投資交流群裡聊起這個話題。這裡做下歸納和小結。
降維攻擊 copy 百科的定義:
降維攻擊,顧名思義,首先要降維。大概來講我們的世界是個四維的世界,3維表示立體,外加一維的時間,3維世界能看到2維世界,但2維世界卻看不到3維世界,但是3維世界的生物是無法生活在2維世界的。當採用2維世界的生物生存方式,向3維世界發生攻擊時,我們就叫它為降維攻擊。
具體舉例也簡單
八國聯軍才幾千人打敗僧格林沁的幾萬人就是熱兵器時代 降維攻擊 冷兵器時代
原子彈在廣島長崎就是熱核時代 降維攻擊熱兵器時代。
具體到在商業上的應用這是本文重點
1. 中國的現狀下
私企>民企>=獨資外企>合資>股份制>國企
這是效率的排序(同等競爭條件下)
向下的競爭都幾乎是降維攻擊
這就很容易解釋說著預測和接受 加多寶和廣藥的競爭。
也很容易解釋富士康VS富士康供應商的競爭 (參考2.5%扣率)
2.IT行業
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通訊
這三個分別是
Apple
Apple最優的買入點應該是iTune 發表的那天 有興趣的可以去復盤。
apple 是移動互聯網 iphone
Blackberry 是互聯網=郵件
Nokia是通訊 電話短消息
這個也很容易預測和解釋現狀。Blackberry不融入移動互聯網只注重郵件那麼必死無疑。
3.電商
複雜些
Amazon和JD都是賺投資者錢補貼消費者
這玩法就是給資本市場畫蛋糕 永遠美麗的遠景和永遠沒法賺錢的現實。
Amazon玩的更優秀一些。
這也使對依賴電商賺錢的傳統模式的降維攻擊。資本市場的收益幹掉幸苦的批零利潤。
詳細參考閻焱對JD的評論
前段時間買電視機
對比過蘇寧 jd 易迅
蘇寧依舊是差別型號模式。還在批零利潤 紅海藍海
JD 春節漲價50塊 一不小心就中計
易迅 除了送貨不怎麼樣其他都不錯。
蘇寧還不是互聯網思維
jd已經是在利用品牌溢價這本身對品牌也是傷害 本來我是不問理由直接下單jd的現在都要防一手。
易迅更接地氣點會趕上來的。送貨不是大問題。個人看法。
其他部分 包括微信的流行也是降維攻擊。基因藥物也是降維攻擊。電動車可能也是降維攻擊
降維攻擊和互聯網思維還是有差異以後慢慢寫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如何改變中國的未來?中國激增的地方債務有多危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份額與治理提案遭最大股東美國否決,改革生效將再待何日?
針對上述問題,不久前,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在北京接受了第一財經和《第一財經日報》的聯合專訪。
利普頓認為,對於中國而言,目前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建立一個「既快速又可持續」的增長模式。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果將有助於建立這一模式,並為中國發展注入了核心潛力。
談到債務問題,利普頓表示,中國債務規模增速過快,儘管目前尚不構成威脅,但應當採取改革措施將其置於可控範圍之內。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借貸資金的用途,他建議地方政府應該更加智慧和高效地運用資金,避免過度投資。
2010年12月,IMF批准了新一輪的治理改革方案,一旦生效,中國的份額將超越德國、法國和英國,躍升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份額國。但佔據17%投票權的美國今年1月否決了IMF的改革方案,令這項改革的生效再次顯得遙遙無期。
「我們對美國還未能批准改革而感到失望。」利普頓說,「美國政府已向我們表明,他們會繼續努力推動法案盡快通過,最終將落實這項改革。」
三中全會注入「核心潛能」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藍圖,你對三中全會的成果整體印象如何?在你看來,哪些信息最為關鍵?
利普頓:對於中國而言,現在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建立一個既快速又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我認為這與單純的快速增長不同,只求速度會產生一些負面結果,比如污染環境、經濟失衡等。我認為三中全會成果包含了多個方面的內容,若能夠落實這些改革措施,能夠幫助中國建立既快速又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在需求方面,將資源從投資、出口轉向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費;在供給方面,建立更可靠的市場價格機制,這主要依靠促進生產率,讓生產率成為擴大社會供給的驅動力。我認為三中全會為中國發展注入了核心潛力。這將是中國的巨大飛躍。三中全會決議有許多細節,需要時間去觀察政府如何執行。
日報:你對哪一項改革議程印象最深?財政、金融、國有企業改革還是其他?
利普頓:我認為三中全會的一大優點就在於其非常全面,涵蓋了廣泛議題。但是領導層也確定了一些優先改革方向。一個就是財政改革,我們都相信這相當重要。這次來到北京,我有機會與樓繼偉部長(財政部部長)就財政改革計劃的三個具體方面進行了詳細交流,他的一些想法非常耐人尋味。此外,正如我們一直指出的那樣,現行的金融市場存在一些風險,需要改革和市場化,同時改進金融市場監管,這些都可以讓市場變得更安全、更具活力。
日報:在一些西方評論家看來,三中全會強調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同時也強調國有企業和政府的作用,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利普頓: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改革難題」(Conundrums)。如果改革要獲得成功,政府就必須領導它,因此政府必須變得強大,要先上前一步引導改革,之後才能退出並交棒於市場。政府著手執行改革,必須要採取強有力措施,因為許多改變都是巨大的,涉及到艱難的政治選擇,過程中需要權衡強大的利益集團,無論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各省市地方政府,又或是中央政府,政府都需要更加強勢地推動改革。但如果這些改變能夠按照三中全會的路線順利執行,就能優化政府治理、形成良性競爭、打造更為可靠的市場機制。隨著時間推移,私營部門的力量也能得以釋放,逐漸成為轉型、發展、收入增長的強大驅動力。
債務問題關鍵在資金用途
日報:中國國家審計署的統計顯示,包括實際債務和或有債務在內,2012年中國債務總額佔GDP比重接近40%。而IMF在去年的第四條款磋商中,估算中國的增擴版(augmented)債務比率達45%,你如何解讀這兩種不同結果?
利普頓:從大背景來看,包括地方債務在內的中國債務總額增長十分迅速,可能成為未來隱患,因此需要加以控制。但無論根據哪種算法,中國債務目前並不是問題。中國不僅有債務,同樣也有許多資產,包括實體資產、國有企業所有權、外匯儲備等,完全足以處理現有債務存量,但關鍵是不能讓債務不斷擴大以致失控。
至於你提到的數字方面的不同,這可能是由國家審計署和IMF的計量方法有所不同,我們的方法可稱為「自上而下」的估算,其特點是高度概括。而國家審計署有數萬人,自下而上去進行統計,深入地方政府,這樣可以比我們關注到更多細節。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們雙方的數據很接近。儘管數據略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即債務增速過快,儘管目前尚不構成威脅,但應當採取改革措施將其置於可控範圍之內。
日報:風險可能不在信用風險上,而在於流動性風險?
利普頓: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於債務本身,而在於借貸資金的用途。中國一直用很大一部分的國民收入進行投資,以獲得更快速的發展,其中一些投資很有價值,但你不能永遠拿大半國民收入進行投資,因為一些地方的投資可能是不明智的,或者並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很明顯,中國需要更多投資,比如城市要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醫療教育體系,等等,但鑑於資源具有稀缺性,因此節流乃重中之重。地方政府應該更加智慧和高效地運用資金,並且有節制地投資,避免過度投資,尤其是不要將資金浪費在不值得的項目上。
日報:在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方面,市政債券和房產稅是好渠道?
利普頓:這個問題十分有趣。我認為更好的政府治理將帶來更高效的決策。你提到了改善治理的一些決定因素。目前,地方政府尚未有屬於自己的收入從而決定如何支配,他們只能向外舉債用於投資。因此,改變稅收系統可以讓整個體系更加合理。如果中央政府徵稅用於支持社會保障系統,而地方政府徵收房產稅以支持地方投資項目,這就是更為合理的方式。這能將財權和事權在中央及地方進行更合理配置,這也在三中全會和財政部的計劃之中。
此外,地方政府應該讓舉債更加透明化,使當地人民也能清楚瞭解繳納稅款的用途,財政部正計劃落實一項制度,若要發行市政債券,需要滿足某些條件,如公開地方政府預算、投資計劃和舉債規模,才能滿足發債資格。我認為這是引導中國改善治理、加強政府支出效率的關鍵一步。
思考的碎片---20140228 中石化 的 checkpoint
中石化是#2014之國資改革#第一股
參與改革 支持改革 融入改革 享受改革紅利 這是當下投資人的第一要務
參與的同時也必須對這次國資改革的艱巨性和難度 做出考量
從時間角度考量,2013年11月三中 12月中才有上海國資20條(詳見我的解讀)2014年2月才有了所謂國資改革第一股對照2005年股權分置 這個節奏慢三倍以上。
2013年12月的上海國資改革 到現在已經過去將近一個季度上海的國資第一股亦然沒有誕生中間的曲折相信只有內部人士才能知道
此次中國石化的改革 也算半個突發事件 @trustno1 考證過 這是在最大限度利用董事會權限某種程度上是超越國資委和某些職能部門權限的行為。我甚至認為這是長老欽點。力推國資改革
同時在第二天中石化下跌以後 傅總特意在下午兩點召開媒體見面會 接待媒體 力挺改革 解釋疑惑 傅總是付部還是正部級幹部應該是第一次邀請媒體吧 通俗的說這是赤膊上陣強推改革為國資改革開創良好媒體輿論環境。這個反面體現的是改革阻力和不確定性。
所以 支持改革的同時為了對自己負責也應該建立一個check list 和checkpoint
1.輿論媒體新聞的跟蹤
國資改革是摸石頭過河 目前只有框架 沒有先例 中國是山寨之國 只要有樣板各位學習的速度和效率世界第一而且好像沒人幹說第二。
這樣的國度裡 第一的難度極大 而且會有波折 就是 Soros的反身性 即是中石化股價的第一個悖論:
股價下跌,那麼傅總的改革方案會更激進 因為改革的成功與否一個最重要標誌是股價走勢。
股價上漲,那麼傅總覺得現在的改革方案已經被大家接受 內部阻力不小 自然沒必要對內施加更大壓力。
所以考慮這個悖論 需要時刻關注新聞媒體
2.細則
按照我的標準 中石化目前的國資改革 稱不上國資改革,因為出讓30% 但是誰是受讓方呢?我的標準是管理層至少持有5%以上股份才算國資改革不然最多算國企改革,國企改革 執行了N年 效果如何?
所以 細則未出以前還有很多波折 細則決定成功的可能性
這裡我提醒各位 需要做一個預案
預案 一般分兩部分
股價部分
對應的是方案力度
方案力度最大的話可以容忍到最高股價
具體是個人自由裁量
我這裡只說我對方案力度的判斷
分5擋 3分算及格
1.那麼管理層佔比是最重要因素 如果30%全部是管理層持股 那麼毋庸置疑 這是滿分。
2.部分是業績考核部分
3.冗餘員工處理部分
這是我關注細則的三原則
這是第二個check point
3.細則出來後到第一家加油站改革曝光
細則和執行還是有很大空間 上海都是三個月以上沒出國資改革第一家。中石化雖然小 但是也起碼是月為單位
這個現在我也沒啥概念 先算一個checkpoint 估計最早也要6月份
4.中石化Q2報表
Q1 最早4月份 應該無法在報表中體現 改革紅利
那麼Q2的半年報多少會體現端倪 改革最後給中石化多少利益?
這是一個重要的checkpoint 我的預判是Q1 不好 Q2是部分轉好 效益顯著 改革紅利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 中國石化 check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