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 蒙能跌兩成彤叔掌櫃告急 李華華

2008-09-02 AppleDaily

彤叔鄭裕彤持有嘅蒙古能源(276)再度告急,噚日蒙能股價急跌22%,仲攞埋20大股份跌幅之冠。計埋上個禮拜四、五嘅跌勢,蒙能股價短短三個交易日急挫37%,市值蒸發近200億。

彤叔掌櫃、蒙能主席魯連城一停止公佈增持蒙能,股價即刻腳軟,所以佢即時做嘢,噚日用咗1130萬銀,再度增持200萬股蒙能,仲嗱嗱臨公告天下。

主僕齊出手

話 說8月27號嗰次入市,佢都第二日先出通告,噚日佢即日入市,即日出通告,仲係黃昏六點零五分就上到港交所個網站,咁趕,唔知係咪驚今日再跌過,所以早啲 提醒大家,有掌櫃撐住,大家今日唔好亂掟貨呢。魯連城由上個月19號至噚日,多次入市掃蒙能,合共增持1629.6萬股,使咗差唔多9000萬銀。掌櫃力 托都咪話冇用,話說蒙能喺8月中慘遭洗倉,8月18號股價急跌28%,得番3.5蚊,19號嗰日再跌,淨番3.1銀,當時市場傳出彤叔為撐蒙能,急 call好友入市,當然彤叔自己亦有親自出手,佢喺19號就以635萬銀,掃入200萬股蒙能,而魯掌櫃更連續幾日增持蒙能,將蒙能股價由低位三個幾,托 起反彈超過一倍,到上個禮拜三嘅8.95蚊。

賬面唔使輸

魯掌櫃入市撐蒙能,雖然使咗唔少錢,但由19號到家,蒙能由3.1蚊,升返到噚日5.65蚊,魯掌櫃賬面暫時睇落未使輸住,仲有大把本錢繼續再托股價!李華華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

碧桂园现金告急 三线城市寻找机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0/HTML_LWY5AV79WHBO.html


【核心提示: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日前亲自前往四川达州考察,此前他还曾派人前往四川泸州考察。虽然碧桂园被外界认为走出广东“水土不服”,但从长期因素考虑,杨国强还是试图向潜力巨大的西南区域进军。】

不穿袜子的杨国强出现在达州,寻找“三线奶酪”

地产大鲨鱼”现金告急从深海转向浅滩,还有泸州。

碧桂园杨国强陡然出现在川东小城达州,独自神情轻松地坐在CA4355的头等舱里,这位富人开始在“三线城市”寻找新奶酪。

川东的达州河石坝机场是一个没有廊桥的机场,一条跑道一个停机坪,到达厅与出发厅就隔着一道墙。这个机场每天仅有三个航班往返:至广州,至北京,至成都。

达州机场100平米左右的候机室里,隔出了一间空间不大的贵宾室,里面不断传出谈话声和笑声。这个贵宾室随着达州成为“中国气都”及当地人挂在嘴上的“中国石化城”后,就一直热闹非凡。

8月4日,中雨,气温25摄氏度,17时25分。CA4355航班将由达州机场起航,目的地广州。

17时左右,中国女首富之父、碧桂园(2007.HK)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数人陪同下走出贵宾室,最后一个登上飞机。还是那身典型的杨氏打扮——灰白色的夹克衫,黑色皮鞋不穿袜子,一个LV小行李袋。

“你是最后一个登机的了。”空乘女服务员说,她走进机舱,用标准的普通话说:“人都到齐了,马上就飞了。”

杨国强一边往里走,一边用广东味的普通话说:“飞了,飞了”。

杨国强坐在头等舱A1位置,临窗,神情悠闲,全程没有起身。

18时40分,飞机抵达广州新白云机场。杨国强第一个从飞机头等舱下机上摆渡车,选择一个位置坐下。但很快,一辆金灰色“VIP贵宾接待车”,把杨从摆渡车上接走。

其间,杨国强不停地用摩托罗拉手机打着电话。杨国强达州之行确有玄机。

杨国强此行,显然不是徜徉巴山蜀水。这位55岁、“洗脚上田”的广东企业家,看中的是达州区域经济支撑下的房地产消费市场。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又名“中国气都”,为巴人故里。

达州的宣汉、开江,以及临近的重庆开县、梁平,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基地。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数字,达州2007年GDP就位列四川省第五位。

达州市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元,城镇居民一季度人均工资性收入2100元,增长13.3%。达州市区房地产业刚刚起步,房价约2000元。

杨国强“觊觎”达州已久。去年9月,达州市长何健率人赶赴广州顺德、增城等地,参观考察碧桂园。而在更早前的2007年,碧桂园就曾派员去达州考察洽谈,并与达州方面达成投资意向。

“据说,杨老板有去四川看过地。”碧桂园内部一名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但截至目前,理财周报记者在达州工商局、四川企业信用网,均未查找到关键字为“碧桂园”的企业登记,而碧桂园在外省成立的项目公司,一般都冠以“××市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不仅是川东北的达州,杨国强还把眼光投向了川南的泸州。

有报道称,去年7月杨国强在广东顺德的碧桂园集团总部,会见了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一行。杨国强表示,此前曾派人到泸州考察,“对泸州印象很好,期待能尽快赴泸州考察”。 

从项目绝对数量上看,碧桂园在广东省内和省外的项目相差无几——均为20多个,但对公司的业绩贡献却有天壤之别。

作为“国内著名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官网介绍),碧桂园的广东省外开发和销售无疑是它的短板。

有报道指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旗下仅有一个广东省外——湖北荆门项目新开盘,虽然当时的140多套房开盘即售罄,但因为货量太小,对碧桂园的整体业绩贡献并不大。而在去年全年,碧桂园在广东省外就有20多个项目开盘,销售金额达40亿元。

碧桂园上半年收入中,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内项目——大约60亿。

今年早期,在房地产市场仍交投惨淡之际,关于碧桂园旗下众多项目停工的传闻很多。彼时,理财周报以“大鲨鱼搁浅”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

查看碧桂园的项目地图,东北、中部、华南地区项目密集,而西南地区仅重庆长寿区有一个“长寿碧桂园”。该项目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已经开发了600多亩”。 

值 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碧桂园在项目开发权益上,倾向“单打独斗”——省外项目均由碧桂园集团持有100%权益,而广东省内有3个项目属于合作开发,但由碧 桂园控股;二是在建项目预期竣工日期普遍较晚,除广东省内5个项目预期于今年第四季度竣工外,其他省内外项目交楼日期大都在2010-2012年,最晚的 到2013年第四季度。

有报道直指,碧桂园今年以来的表现是“低调拿地、二线潜行”。逻辑在于:“大盘开发”是碧桂园的标志之一,碧桂园往 往选择面积较大、可开发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土地,而土地面积仅数万平方米的土地,似乎从不在碧桂园的考虑之列;此外,碧桂园甚少现身“招拍挂”市场,因土 地面积较大,其拿地方式以协议为多。

没有人怀疑碧桂园在广东省内的开发能力。

就在今年5-6月,增城市碧桂园物业发展公司分别以8100万元和6500万元竞得广州增城的两宗土地。此前的4月,碧桂园以超过1亿元的价格竞得广东肇庆高要一面积仅为5244平方米的商业地块。

但在广东省外,由于先前张家界“零地价拿地”事件曝光,聚焦高倍放大镜之下的碧桂园,省外扩张脚步已经放缓。

碧桂园走出广东“水土不服”?但即便如此,从长期因素考虑,杨国强还是试图向潜力巨大的西南区域进军。

于是有了此次达州之行。 

在其他“老臣”纷纷减持股份的背景下,杨惠妍今年5月和7月两度斥资3亿多港币增持近9000万股碧桂园股份。市场人士解读此举为杨国强和杨惠妍父女的“自救”。

此前,有媒体认为,碧桂园今年以来再次呈现“广东重心化”趋势。

理由是杨国强在2008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的表态——碧桂园接下来拿地会更倾向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碧桂园4-5月份的广东拿地行为,似可视为佐证。

碧桂园函复理财周报时曾称,“二三四线楼市发展更为平稳。今年重点关注广东项目的稳定及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是碧桂园品牌具有影响力的广东省内选择规模适中、条件齐全的地块,配置容积率合理的产品进行发展。”

广 州房地产观察人士韩世同对记者表示,碧桂园在省外扩张遭遇人、财、物的瓶颈。“比如它在增城拿地,2-3个月后即可销售,本地经营当无问题,但在外地有无 这样的速度?”“此外,碧桂园在省外扩张,还有品牌知名度的问题。像大家都知道的深圳万科,来广州开盘还要打出‘广州你好’这样的广告,碧桂园的地域性局 限,应该更明显。”

“贪大求快是大忌,站稳脚跟最重要。”韩世同的这番话,想必精明的杨国强早有考虑。

碧桂园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碧桂园的省内外项目管理体制并不相同,“省内由总部垂直管理,而省外实行项目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负责,相当于分公司管理性质,应该出于成本考虑吧。”该人士并透露,“杨老板一向行事低调,省外开项目这样的大事,都只会选择着去。”

碧桂园上半年的产品销售均价约为4580元/平方米。低价拿地、滚动开发,是碧桂园的典型开发模式。一名资深广州房地产销售人士对记者表示,碧桂园的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大而杂,“我们都叫它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述所言,都没有影响到外界对曾经的中国内地首富杨国强家族的关注——更多是财富方面的。

理财周报两周年《中国3000新富家族排行榜》特刊中,杨国强之女杨惠妍代持的家族财富高达308亿元,排名第三。其首富的地位已经不保。

目前,碧桂园已发行股本164.51亿股,市值计约490亿人民币。对比内地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其市值仅次于万科、保利、招商以及陆家嘴,排名第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3

纺织服装业回暖 缝纫机零部件供应告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5/906317.shtml


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上海
昨天(6月24日)一大早,台州飞跃缝纫机公司的采购人员便提着现金来到供应商处,希望能够通过一整天的现场催 货,在下班前能够拿到缝纫机的零部件。
飞跃集团一位行政部主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的落实,服装及纺织行业从去年 底开始,已经出现了回暖迹象,缝纫机需求也在此轮振兴行动中复苏,上游零部件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
工信部6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4 月,缝纫机出口快速增长,其中非家用型缝纫机出口增长迅速。
拿现金“抢”零件
“一些企业开始逐渐淘汰传统的缝纫机,机电一体化的缝纫 机今年需求非常旺盛。我们公司采购人员提着现金去拿货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上述飞跃行政主任说,为了使供应商能够及时供货,他们还帮助供应商物色生产人 才,不仅在采购零部件的付款方式上比之前更灵活,实行现金交易,还帮助供应商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尽管飞跃在供应商扶持力度上作了比较多的努力,但代表更 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缝纫机零部件仍然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由于有些升级换代的缝纫机部分零部件需要开模,迫于供货需求的压力,飞跃的采购人 员还经常与零部件供应商一道,前往更上一层模具供应商处,现场跟踪开模及其他零部件的到货进展状况。为了让上游供应商能够加速供应,采购人员甚至一天连续 跑数次来催促交货进度。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中捷股份,002021)证券投资中心经理、证券事务代表姚米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他们公司也曾出现过提着现金拿货的现象,主要零部件为电脑式缝纫机的电子元器件。
人员短缺或成主要瓶颈
飞跃行政主任透露,2008年 金融危机后,缝纫机行业受纺织服装下游行业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一些上游的零部件厂商通过缩减生产规模等方式来渡过难关。当今年纺织服装行业出 现回暖后,这些缝纫机零部件企业的供货就显得有些滞后。
“尽管飞跃在供货产能等方面给予了供应商较多的支持,但由于一些上游零部件企业的工作 条件相对较差,即便是外来务工人员,也往往很不愿意到这些企业工作,人员难招便制约着这些企业的产能提升,供货滞后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解决。”
飞跃行政主任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游零部件企业出现供货难的情况下,他们也曾想过开发新的供应商,但考虑到与供应商已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且开发新供应商需 要增加成本。此外,开发新模具、试样也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新供应商的质量在刚刚合作阶段也难以稳定,“还不如将心思花在现有供应商身上”,增加新的人员则 成为现有供应商最头疼的问题。
除零部件供应不足成最大主因外,整机厂的人员缺位也制约着产能的提升。
姚米娜告诉记者,中捷股份的 人员短缺在年初更为紧张,目前稍微好些,但仍然希望通过不断招聘新的人员来满足产能增加的需求。
无锡柯马机械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无锡柯马)总经理孙建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一个成熟的焊接工人,如果按天计算工资,每天若低于80元,基本没人干。孙建新介绍,无锡 柯马焊接工人的工资基本在100元/天左右,而且是基于每天8小时工作制。如果加班,再加上工厂的各种福利,焊接工人一年的收入将在5万元左右。“即便是 对焊接技术要求较低的缝纫机工厂,工人的年收入要求也不会低于3万元。”
企业应对之策
姚米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捷股份缝纫 机的机壳都由该公司自己铸造,公司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占制造成本80%左右,其中钢材、生铁等占制造成本的8%左右,外购零件占72%左右。初步估算,该公 司上半年生铁等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上涨10%左右,外购件采购成本较上年变化则相对较小。
据悉,该公司现在已经与钢厂建立了直接的业务联系,且 签的是长期供货协议,既减少了过去从贸易商中进货的中间价格,也避免了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钢材涨价,而使铸造用钢成本随之上涨的影响。
去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捷股份订单减少,产能未能充分利用,总收入偏低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亏损,但今年已经得到了大幅回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捷股份今 年第一季度财报上看到,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总收入为1.9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9985万元增加了99.78%。
姚米娜告诉记者,中捷 股份今年上半年出口占比在30%左右,该公司出口业务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该公司与银行开展远期结汇、汇率锁定等金融业务,以规避汇率风险。“上半年汇 率变化对公司的出口影响较小”。中捷股份将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品开发转化力度等方式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从而使公司有较 大的盈利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6

上游告急 光伏组件厂商再洗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0/3NMDAwMDE4NzY3Ng.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5

汇源现金告急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4005.html

源未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恶果正在显现。

因为当初可口可乐承诺了179亿港元的好价钱,让朱新礼放心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游果园建设。收购案被否决之后,汇源为扩展业务又大幅借贷,负债率激增。

现在麻烦来了。这家中国最大中高浓度果汁生产企业背上了债务违约的指责。

9月10日,汇源果汁(1886.HK)被指今年4月订立的三年期2.5亿美元贷款已经违反协议条款。根据贷款协议,汇源的负债比率不能超过 65%,而负债对未计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利(EDITDA)的比例最高为5倍。2.5亿美元的贷款加上之前5000万美元的贷款余额,汇源负债比率由 2009年底的28.8%升至今年6月底时的70.3%,明显超过了银行的相关限制。

据路透社报道,汇源已向18家贷款银行建议修订协议内容,包括将负债对净有形资产比例由0.65倍放宽至0.7倍,负债对EDITDA最高比例亦上 调至7.75 倍,最低利息覆盖率则由4.5倍放宽至4倍。汇源还提出向银行多支付0.05%的利息作为豁免费用,即125万美元。

9月16日,一众银行家们受邀参观了汇源工厂。对于朱新礼和众银行家的沟通,汇源发言人曲冰表示“交流愉快”,并表示由于贷款协议涉及多家贷款银行,各方仍需商讨各项细节,但对近期内达成协议充满信心。

汇源需要取得18家银行中的12家银行的同意,才能获得豁免及通过协议条款修订。汇源最终很可能会获得豁免,毕竟银行逼汇源还钱或者降低负债率,只能是得不偿失,要让汇源维持运营,需要保留必要的现金。

此外,今年7月,软银赛富基金接替达能成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赛富基金适当援助也并非没有可能。这让汇源可能会暂时渡过这场现金考验。

当初朱新礼之所以想要出售汇源,就是因为下游利润太低。果汁行业受制于上游的原料提供方,2007年,由于生产量增加及进口浓缩汁价格上升,浓缩汁及果浆成本增加55.5%至4.66亿元;2008年汇源果汁销量同比仅有5%的增长,而原料成本增加了29.4%。

朱新礼希望能够借助得来的资金进入上游。而后,上游启动开始花钱,各地的果园基地相继开工建设。

但是,可口可乐收购被否决,不仅让出售上市公司汇源果汁的74亿港元(通过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朱新礼可以套现74亿港元)未能如约而至。所以,从 2009年3月商务部否决收购协议开始,外界就对汇源的财务风险提出质疑。虽然汇源紧急叫停了上游果蔬基地建设,但是有公开资料显示,汇源其时已经在上游 投入近20亿元。东方艾格分析员陈静认为这些项目只能暂停,毕竟汇源与地方政府都签有协议。

同时,朱新礼不得不再次拾起本已放下的下游产业—这是一个竞争激烈需要砸钱的市场。

在等候交易审核期间,汇源对下游的投入几乎终止,对销售团队和下游经销商也做了大幅削减。而百事可乐的纯果乐100%果汁、中粮集团的“悦活”100%果汁等却正在酝酿夺取汇源的地位。

重建销售团队,推出新品柠檬me是重振第一步;2010年3月亮相的果汁果乐则被赋予重拾河山的厚望。

根据尼尔森的统计,汇源继续保持中国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市场的龙头地位,销售额分别占各自市场近50%及42%,但是高浓度果汁的市场覆盖率 仅有20%左右,要想获得更大的增长,只能向空间更大的低浓度果汁饮料市场发展。为了这个计划,汇源2009年9月在德国科隆展会上预定了60条果汁果乐 生产线,2010年,汇源将为果汁果乐新建10个新工厂。央视广告、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冠名等推广也迅速展开。

但汇源对外声称投入50亿元的果汁果乐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其2010年上半年报显示,汇源果汁实现销售额14.8亿元,同比增加68.4%, 毛利率也增加到36.8%,但是净利润亏损7224.7万元。原因即在于,因为推出新产品以及加强销售队伍建设,营销管理费用占比高达44.5%,达到 6.6亿元。而陈静认为,果汁果乐未能发挥汇源在中高浓度果汁领域里的强势地位,低浓度的果汁饮料竞争激烈,统一、康师傅等早已占领强势地位,汇源的产品 独特性不强,市场很难打开。

围绕果汁果乐的投入使汇源急需资金。对于此次涉及违约的2.5亿美元贷款的用途,汇源称:“基于对国内果汁市场前景的看好,为扩充生产提供资金。”这显然是用于其投下重注的果汁果乐。

同时,朱新礼也不甘于就此放弃上游的建设。2010年3月果汁果乐的上市发布会上,朱新礼再次强调,一定要解决产业链的问题。

2009年6月开始,汇源重拾上游基地建设,在湖北钟祥、安徽砀山和山东乐陵等地的项目陆续再开工。毕竟,成为最大的浓缩汁提供商,是朱新礼一直以来的愿望。

在原有投入之外,汇源还启动了其它几个新的上游项目。3月份,陕西杨凌投资3亿元的项目再增资3亿元;4月份,签下总投资5亿元的永春项目;山西万荣项目在已投资2亿多元的基础上再投资5亿元;投资5亿的南充项目更是创下今年1月动工、9月13日正式投产的高速度。

同时背负着上游果园基地建设和下游果汁果乐市场开拓的汇源难免有点力不从心。同样强调打通产业链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 曾表示,上游太大了,太复杂,牵涉的政策复杂,牵涉的人也太多,“中粮的西红柿种植、葡萄种植采用的订单式管理、租赁种植等都是进行很多种尝试才得到的经 验。”

朱新礼本人也承认,汇源的战线拉得太长,从种苗、果树、果园、加工、生产到质量、品牌、销售、货架,“这么长的产业链,我不撑着没有接下来的人能撑着。”

针对这次危机,在强调汇源有多种融资渠道的同时,朱新礼也表示,“集团手头现金接近12.3 亿元”,即使贷款银行在明年6月底前要求偿还贷款,“亦有能力偿还或安排再融资”。

但大福证券分析员左国光认为,债权人将收紧汇源日后的信贷审批,此情况将阻碍公司债务融资的灵活性,并可能导致融资成本上升,进而竞争优势减弱。

外界也对朱新礼是否再次“卖猪”有了猜测。与可口可乐洽谈收购事宜时他的一句话被传诵一时:“企业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

如今蒙牛已经纳入中粮系统,而中粮也被认为是收购汇源的最合适人选,不过中粮与可口可乐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能导致一些同业竞争的争议。

朱新礼曾经在签下出售给可口可乐的协议时说,“我快60岁了,我得考虑我的股东股民员工怎么办,我不得好好交给一个人、一个大企业,好好把它发扬光大?你想想我还能交给谁呀?”

现在,这仍然是个疑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2

乳业江湖告急:蒙牛、伊利网络“公关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0MMDAwMDIwMjE0Mg.html

伊利与蒙牛之间从不缺爆炸新闻,两家乳业巨头再次因圣元“早熟门”、“DHA门”而陷入激烈的争斗中。

10月19日晚间, 有网上微博称圣元奶粉“性早熟门”事件系人为的、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被策划的事件,暗指蒙牛是幕后“黑手”。10月19日深夜,一封来自伊利 集团的网帖《蒙牛集团蓄意破坏我公司(伊利)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更将该事件的幕后策划直指蒙牛集团。

该网贴直接指出,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再飞、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安勇等人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等数人涉案。

次日,蒙牛集团向本报发来官方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的有关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蒙牛涉案

“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7月份。”伊利公关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因为当时我们发现有大量消费者以“孩子妈妈”身份发帖批评我们的产品不好、存在问题,当时大量出现,我们感觉很奇怪。”

该文表示,集团公共事务部和液态奶事业部第一时间通过危机监测系统发现事态后,及时向潘总做了汇报,潘总马上判断出这是一起针对我们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意攻击事件,立即部署启动应急公关程序。

伊利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很重视,随后就进行调查,发现帖子地址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当时我们担心怕是国外企业在背后操纵打击国内奶粉品牌,就很快报案了。”

一熟悉博思智奇公关公司的公关界人士告诉记者,“杨再飞蒙牛总裁助理的身份是虚职,只是挂名,主要身份是博思智奇老板。”另有媒体报道,杨再飞10月20日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

对此,10月20日下午,蒙牛给本报发来官方声明表示,“蒙牛集团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但曾为蒙牛高端乳品特仑苏做过“OMP策划”的赵姓人士向记者核实,他认识安勇,且安勇已经被抓。

针 锋相对,伊利也发布了官方声明,该公司明确表示:经警方缜密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 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乳业总裁助理杨再飞还兼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其副总经理赵士勇为蒙牛乳业首席顾问)、北京 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

伊利官方表示,“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及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4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李友平、张明2人网上追逃。”

记者拨通了传闻中曾接受司法调查的蒙牛集团儿童奶项目职员刘慧芳的电话,刘慧芳首先确认了自己的身份,然后以一句“这件事别再说了”匆匆挂断电话。蒙牛集团副总李彤告诉记者:“据我了解,圣元奶粉的事情不是蒙牛干的。我们已经向警方报案了。”

上 海翟建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律师张培鸿认为,在类似的网络营销事件中,如果爆料者所述情况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如果是对 自然人的人格诋毁则涉嫌诽谤罪。媒体对网络传闻未尽审核义务而进行报道,如报道内容不实,当事人可追究媒体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从实践来看,类似的事件 中,实际涉嫌侵权的个人和媒体众多,当事人可能最终只选择部分侵权人进行维权。

不过,对于该文反映的情况,伊利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基本属实,但是当记者追问是否是伊利方面的人发布的上述文章,该人士连忙表示“不能这样说”。

记者辗转找到该市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一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不能接受采访”。对于上述说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官方未作说明。

争斗不断

蒙牛与伊利同为来自内蒙古的乳业企业,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二者轮流把持国内乳业的前两把交椅。但是由于牛根生等人是从伊利出走的,因而形成微妙的关系。今年6月,本报记者曾实地调查黑龙江肇东双方的奶源争夺之战。

蒙牛与伊利再次起纷争,这让整个乳业行业人士深感担忧,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战,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行业。

乳 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目前乳业行业最不愿看到结果是有两个: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深受重击,前不久又出现“性早熟” 炒作事件,连续出现让人担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国内企业“窝里斗”,窝里斗不仅把圣元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 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强调,蒙牛和伊利双方争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历史恩怨掺杂其中,让乳业的竞争演变成了江湖之间的恩仇报复。之前蒙牛的特仑苏OMP事件,也存在一定的隐情,结果是窝里斗,双方受损、行业受损,外资品牌乘机而入,把国内市场白白让给外资品牌。”

王 丁棉建议,这种非正常竞争应受到指责和抵制,乳业行业协会要出面来协调企业之间的这种非正规竞争,企业本身要在法律框架内,公平、公正竞争。“国内企业要 讲团结,不要用江湖手段解决纷争;另外企业也不要过快发展,过快发展就会出现抢市场、抢奶源竞争,结果则是中小企业受损,市场受到危害。”

一 位曾接近蒙牛高层的资深策划人士赵先生表示,“安勇人是好人,但是在市场利益竞争上,为了各自的利益,就难以区分好坏了。这次纷争背后不管是谁搞的,都没 有赢家,反而会削弱卷入其中的企业本身。消费者第一反应是国产奶粉出问题了,在抵制圣元的同时,照样不会买国产其他品牌的奶粉。”

公关战

如此商战,早已伴随乳业寡头们的沉浮,但话语操控者突然落网,则是一连串事件中的意外。

10 月19日夜,博思智奇总经理杨再飞与外界失去联络,本报记者未能拨通其手机。次日,杨被带走调查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流出,亦有媒体援引呼和浩特警方信源证 实。杨的助手20日回应记者称,“对杨的调查尚未进入任何司法程序”。而伊利当日声明强调,在杨再飞20日被带走调查前,博思智奇已有赵宁、郝历平、马野 被检察院批捕。蒙牛声明则并未否认公关策略涉及伊利产品,但强调未策划“圣元性早熟事件”。

“据现有信息,嫌疑人很可能以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起诉。”一位业内商务律师分析。若案情落定,博思智奇公司的相关公关职员或将遭受自由刑,并可能与蒙牛同时支付罚金与赔偿金。

这不仅将触及新兴的公司,案情很可能连带整个业务模式的清查。

北 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仅25万元,成立于2005年9月,现法定代表人为张俊芳。其工商资料显示,公司为自然人投资控股的实体。公司网站 显示,其长期客户中不乏知名企业,其中蒙牛的案例被公司作为范例公开展示。近日,该公司获得一项公共关系案例奖项,亦与蒙牛产品的营销有关。

此次受查的杨再飞,在媒体公关界颇具声名。有业内人士称,出身于主流媒体的杨擅长为媒体“供料”。在蒙牛遭遇外资并购期间,他策划过舆论应对,由此获得信任。但了解其公司的媒体从业者,则因其曾与记者间的纠葛,业内存有不小争议。

在寡头沉浮的乳业圈,近年来的“话语战争”尤为显著。伊利蒙牛的市场份额状况胶着,且因两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奶业市场面临调整期。据今年半年报,伊利上半年的营业收入146.93亿元,超过蒙牛2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观察到,这种专业公司的舆论操控,已从最初的短期项目竞争、共同公共危机中的应对竞争,转化为一种常态。近两年“类似事件频发,攻击性增强,但因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渠道繁多,均有大量证据可查,可带出一整条产业链”。

上述人士称。在伊利、圣元婴幼儿产品受质疑同期,蒙牛冰激凌的生产环境等图像亦在网络中传播。媒体亦曾报道,多年前伊利曾聘请公关公司就竞争者制定针对性公关策略。

种种背景下,这宗特案因此存有变数。此次伊利向警方主动举报,经侦部门以刑法明确载入的损害商业信誉罪,或将有更进一步发展。“伊利和圣元可以单独提请民事赔偿,如果以另案起诉,实际上可能让蒙牛长期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上述商务律师分析,“蒙牛寻机反诉也有可能。”

“协调”是另一种可能。20日双方均有声音称,已告知有关政府部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3

停產近一月 多家蓄電池企業庫存告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6266.html

酸蓄電池行業停產整頓已近一個月,多地傳出鉛酸蓄電池企業庫存告急。

昨天,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鉛酸蓄電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通過近期調研,不少鉛酸蓄電池廠庫存已告罄,且目前沒有復工跡象,不少企業工人已經放假。「行業內急切盼望國家出台相關處理方案。」

今年5月初,國家開始大力整治鉛酸蓄電池污染,包括浙江、江蘇、四川等多地鉛酸蓄電池行業大面積停工。「江蘇、浙江等蓄電池生產大省一停產,供給就會中斷。」徐紅坦言。

由於鉛酸蓄電池佔到了電動自行車行業電池使用量的97%以上,一旦庫存告急,對下游電動自行車產業影響重大。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學忠告訴記者,估計有近六成(電動自行車)企業已面臨無電池可用的情況。

不多,鉛酸蓄電池行業整頓或許讓鋰電池迎來發展契機。國家電動自行車質檢中心副主任黃曉東告訴記者,鋰電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各方已經積極出台 相關鼓勵政策。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告訴記者,電動自行車行業將要用三五年時間,將鋰電池的使用比例從2.5%提高到2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2

PE打假告急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455&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披著PE外衣的非法集資案集中爆發,使得對PE的監管面臨升級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紫霧 陳慧穎 羅潔琪

 

  全民PE(私募股權基金)潮隨之而來的是非法集資案的集中爆發。

  近日,根據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提供的材料,公安部指揮中心綜合報送國務院,提出以股權投資基金為名實施的非法集資活動,應引起金融監管機構的充分關注。

  國務院領導已作批示,要求有關部門採取措施整治和防範股權投資基金領域的非法集資活動。

  相關資料顯示,僅在天津一地,就有鵬英志生在內的七家以PE為名的涉嫌非法集資機構正在接受調查。

  這些機構多在公司名稱中冠以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頭銜。鵬英志生成立於2010年5月27日,註冊資本1億元,宣稱自己在馬六甲、香港、中國河南等地都有投資項目,涉及金礦、銀行、農業等多個領域,而實情遠非如此。

  如果算上已經被查處的天凱(參見本刊2011年第10期「農婦韓秀琴的PE騙局」)、活立木等在內,天津正接受或已接受調查的假PE已經有十家以上。

  一位監管機構人士向財新《新世紀》透露,這僅僅是打擊PE名義下非法集資活動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案子在後面」。

  所謂假PE,是指以PE機構為外衣、承諾固定回報而又並沒有相應金融牌照許可的非法集資機構。

  「非法集資常常是三不管地帶。《基金法》修法應對PE有所規範。」參與《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的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曙光表示。目前,基金法的修法已經到關鍵節點,很快要上人大財經委員會審議。

  這些假PE之所以難以查處,一方面在於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規範,另一方面,往往都發展到難以償還投資資金的惡劣局面,才有受害者告發,因此只要案發,必牽連甚眾。

  7月11日,以為PE提供優惠政策著稱的天津,下發了新的《天津股權投資企業和股權投資管理機構管理辦法》,大幅提高了PE的註冊和監管門檻,出台了要求資金託管、成立PE時首期認繳資本需驗資等新規。

  「程序變嚴了,好多政策優惠都取消了。」一位PE機構的法律顧問表示。天津市亡羊補牢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並提倡各地都提高監管門檻。

  監管當局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應加大對以PE名義進行集資詐騙的打擊力度,「露頭就打,打早打小。」同時加強宣傳,PE並完善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切實履行監管職能。

監管之難

  打開天津市發改委的公共信箱,舉報假PE的郵件比比皆是,還有眾多對某PE機構是否在發改委備案的詢問。

  在這些信件中,光涉及股權投資企業的名字就有天津鼎興、東方天業、卓遠天澤、金添富等多家。這些股權投資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在監管機構備案。

  統計材料顯示,天津註冊的1043家股權投資企業中,只有51家正式備案登記,僅佔4.9%。

  對於以PE名義進行非法集資活動的打擊,國務院早已確定了以銀監會為主,各部委配合的「聯席監管」模式。

  2007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同意建立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覆》(下稱《聯席會議制度批覆》)。

  其中規定:「聯席會議由銀監會牽頭,發改委、公安部、監察部、財政部、建設部、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林業局、法制辦、新聞辦、 證監會、保監會,以及邀請中央宣傳部、高法院、高檢院等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聯席會議召集人由銀監會負責人擔任,各成員單位有關負責人為聯席會議成員。」

  該文件還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和行業主管、監管部門負責對本地區、本行業非法集資的監測預警。對監測預警中發現的跨地區非法集資案件,由聯席會議負責協調確定主辦地區。」

  對於認定「非法集資」的紅線,經過匯樂案(參見本刊2010年第19期「匯樂糊塗賬」)、紅鼎案的多次討論,業界明確兩條標準:一是承諾固定回報,二是不定向吸納投資者超過200人。

  同時,不少假PE還涉及投資項目虛假、單個投資者出資低於法規要求的最低標準等問題。

  如何發現假PE?主要依賴於投資者報案。這如同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大家都希望「花」能從自己手中順利傳過。但真到報案之時,損失已經形成。

  一位監管機構人士認為:「現在很多人不是為了理財,是為了發財。抱著這種賭博心理,一定會出大事。」

  匯樂集團成立後,在其網站上赫然列出了德厚資本的有限合夥人:天津濱海新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下稱濱海基金)和天津海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海泰)。

  匯樂案發後,天津濱海新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公司董事長楊旭表示:「此事不實。」而案發前,不僅濱海基金不知道已經被他人「盜用旗號」,天津市發改委事先也不知情。

全面收緊

  假PE氾濫的天津地區迎來了政府的主動清場。天津政府一改以前作風,為PE提供的政策由「優惠」開始轉向「嚴格」。

  2009年以來,天津曾因為成立金融特區,為PE註冊和運營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一時盛況空前。

  截至2011年2月,天津共註冊1043家PE,註冊資金達到1950億元,每年新增PE數字呈幾何級數增長。2007年,新註冊20家;2008年,118家;2009年,153家,2010年則達到626家。

  一位PE界律師稱天津為中國的「特拉華」。特拉華是美國以成立公司管制最松著稱的一個州。

  一位監管機構人士分析,目前天津PE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一是工商註冊門檻太低;二是行政監管機制不健全;三是行業自律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目前只有40家企業參加了天津PE協會,協會無法全面瞭解行業動態;四是對PE這一金融創新模式宣傳力度不夠。

  針對PE亂象,天津市發改委於7月出台了新的《天津股權投資企業和股權投資管理機構管理辦法》(下稱新《管理辦法》),宣佈天津股權投資基金進 入「嚴備案、嚴監管」階段:要求所有註冊股權投資企業備案,資金進行銀行託管,以便及時發現非法集資線索,全面監管力度前所未有。

  根據新《管理辦法》的要求,除發改委外,各註冊地工商局、託管銀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都將負起監管責任。

  針對已註冊的1000多家企業,天津市政府表示也要清查。

  針對工商登記方面的問題,新《管理辦法》規定,只有具備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和部門、有熟悉股權投資企業運作法律法規工作人員、有相對集中的股權投資企業的註冊區域等條件,才可以註冊股權投資企業。

  在活立木案中,註冊資本金50億元,而公司實繳資本為零,皆因按照法律,合夥制股權投資企業無需驗資報告,可以在有了項目之後再實際注資。對 此,新《管理辦法》規定,股權投資企業註冊登記認繳資本不少於1億元,其中公司制股權投資企業、合夥制股權投資企業和股權投資管理機構的首期實際繳付資本 分別不少於2000萬元、500萬元和200萬元,並應經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

  此外,新《管理辦法》對單個投資者的最低出資要求也比現在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標準要高1倍,自然人出資人需要由金融機構提供其金融資產超過200萬元的證明。

  在天津註冊的股權投資基金備案範圍也有所擴大。註冊資本在1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及以上股權投資企業都應備案。這意味著,未來所有在天津註冊的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都需備案。

監管之辨

  打擊借PE之名進行的非法集資個案只是具體行動,PE的亂像已經提出一個基本問題,PE是否要加強事前監管,是否要作為金融機構被全面監管,又應如何監管?

  此前,業界與管理層均秉承國際慣例,多有「PE無須監管」的論調。在新的大背景下,《基金法》修訂的徵求意見稿中,已將非公開募集基金納入監管範圍,以行政監管和自律管理相結合為原則,實現分類監管。

  「非銀行金融機構現在是三不管地帶。」李曙光表示,「現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都與這一領域有牽涉。」未來私募基金可能會根據自身需要,出現到 發改委、證監會雙重備案的情況。他認為,中國傳統的「一行三會」監管架構已逐漸不適應當今日益複雜化的金融市場和產品結構,有必要考慮成立「金融監管委員 會」來統一監管。另一位PE界資深人士認為PE現在就處於「發牌照的沒能力管,受害人跨領域」的尷尬境況。

  李曙光表示,在《基金法》中,PE的重大投資、融資行為都應向監管機構事後備案和匯報。而對於PE不備案不匯報的情況,他認為,「可以靠舉報。只要被舉報不備案就會受到調查,正規的機構都不願意承受這種代價。」

  假PE案叢生,帶來了業界觀念的轉變。

  一位PE界資深人士表示,歐美等成熟市場主要面對的是PE的金融槓桿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而中國假PE等現象的受害者多為中小投資者,直接危害社會穩定。「現在敢於承諾回報反而銷得好,劣幣驅逐良幣越發明顯。」

  打擊假PE之後,涉案資金的處理也成為重要「善後維穩」問題。在各個假PE案中,受害者因害怕無法收回投資,紛紛要求成立新的機構接管已被凍結的資金,甚至出現為假PE組織者喊冤的情況。

  公安部不願具名的人士稱,對於涉案資金的處理,是根據追贓的數量,在受害人之間按照比例來分。如果受害人前期有獲利,那就是投資減去獲利,計算損失,有特定公式,但也需政府靈活處理。

  「金融有自己的特性。把金融當一般的業務玩是一個很大的教訓。PE業在三五年內必然面臨大清理。」一位監管人士如此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0

奇美電現金告急 郭台銘冷處理?

2011-10-24  TCW




十月七日下午,新北市板橋火車站 附近的金管會裡,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

七十多歲的奇美電子董事長廖錦祥,離開平日辦公的台南總部,親自北上拜訪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據聞,廖錦祥此行,為的是奇美電籌畫半年多,至今仍沒有下文的 六百億元聯貸案。因為銀行對此案保守,聯貸案的額度一路降到近期的四百億元,九月底,銀行團總同意額度只有三百六十億元左右,還不到預定額度。

為找錢,還準備賣機台

雖然這個拜會,被兩大財經報報導,但從奇美電子財務長陳彥松到金管會主秘林棟樑,一概聲稱對此會面毫不知情。

此聯貸案順利與否對奇美電至關重大,上半年每股虧損三.七元的奇美電,全年每股虧損可能逾六元。截至九月底,奇美電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有六百五十億元, 現金及約當現金卻只有三百一十億元。

聯貸案不順利,業界傳出,奇美電正計畫出售五代廠老舊設備給對岸的龍騰光電。不過龍騰光電執行副總李宏明說,之前有聽說奇美電在賣機台,但龍騰目前並未向 奇美電購買。

奇美電找錢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何看不到大股東鴻海集團的身影?

去年奇美電、群創、統寶風光三合一,一躍為全球第三大面板廠,親自出馬談定合併案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曾熱切參與新奇美的營運。

不過景氣大勢難擋,合併效益遲未顯現,奇美電分拆計畫又不斷延宕,據傳郭台銘不滿情緒再現。內部人士轉述,郭台銘月前憤怒的以「這個爛攤子你們自己收」這 種語氣告誡高階主管要扛起責任。對此,奇美電業務副總許庭禎證實,「之前啦!是有說過重話。」不過他不願直指郭台銘的講話內容或生氣的對象,也表示郭台銘 一直很「放手」、授權給主管,沒有如外界傳聞般「坐鎮」。

面板業景氣冷到深不見底,現金水位攸關奇美電未來能撐多久,相較奇美實業派的廖錦祥親自搬救兵,郭台銘尚無大動作。一件籌資案,暗示兩大股東在這個世紀合 併案裡,已經從熱情結婚到相敬如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0

合併後資金枯竭 去年第三季告急 奇美電向對岸四大銀行借錢始末

2012-3-5  TWM




奇美電處境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申請債務展延的奇美電,竟爆出六百億元的大陸銀行借款,這筆巨款是誰借的?是合併之前還是之後?奇美電已經三個月 沒有董事長了,這筆債與兩大股東鬥法有什麼關聯?

撰文‧林宏文、翁書婷

八十九、九十、九十一……,這是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第九十一天,十萬人的生計、高達二五○○億元的債務,只靠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在撐,銀行團聯貸案的救援 資金還沒到位,奇美電又再爆大陸負債約新台幣六百億元,這筆錢是誰借的?錢又用到哪裡去了?

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來形容奇美電的處境,再貼切不過。許文龍家族、鴻海兩大股東爭議沒停過,董事長人選懸而未決,眼看一年內要到期的債務高達六九 ○億元,卻又再傳出大陸巨額貸款,讓小股東都忍不住皺起眉頭:「到底奇美電在搞什麼飛機?」

跨海求金援周轉

財報上隱藏的六百億借款

二月中旬,在奇美電年初向經濟部申請債務協商後,這是第二次奇美電所有的債權銀行齊聚一堂,討論奇美電的債務展延問題。只是會議才結束,就被爆出奇美電在 大陸銀行也融資貸款達六百億元,讓銀行團擔憂奇美電的償債優先順序及債務展延後的資金流向。

於是各種揣測紛紛出籠,一方傳出,這六百億元貸款是合併前群創借的;也有人認為,鴻海集團向來與大陸關係良好,是群創借來支援鴻海集團金庫所用。

不過,奇美電財務長陳彥松鄭重澄清:「外界傳言有諸多錯誤,大陸銀行貸款並不是舊奇美電和群創合併前的貸款,而是新奇美電於合併後才陸續借款的。」為何奇 美電需要在大陸借款六百億元?陳彥松解釋,「去年開始,奇美電陸續向大陸四大國有銀行和部分城市銀行貸款,用途多樣,有些支付員工薪水,購買材料、開帳 等,屬於短期借款,並非單筆而是多筆借款。」業界分析,奇美電在大陸的液晶面板產線主要以模組及後段組裝為主,需要高資本密集投資的前段生產線主要都在台 灣,因此大陸借款主要用來購置材料及發給員工薪水所用,等銷售款項回流後,再還給大陸銀行。

儘管如此,外界仍疑惑既然用途正當,為何不清楚揭露?嘗試在奇美電子去年第三季合併報表裡找答案,除了二五三三億元(含一年內到期金額和聯貸銀行主辦費) 的長期借款詳細揭露借貸期間與金額,八○三億元的短期借款,既未明列債權人,也無任何解釋,對比一○年九月底奇美電的短期借款僅二四○億元,過去一年內短 期借款增加五六三億元,與陳彥松解釋向大陸銀行融資六百億元的說法兩相對應,幾乎可說過去一年奇美電的資金活水多靠大陸銀行供給。

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電兩大股東漸行漸遠,在各項議案上看法相差甚遠,更別說用實際行動金援奇美電。即使奇美電高層辛苦為聯貸案奔走,卻沒有任何進展, 加上美國、歐盟反托辣斯案的罰金接連支付上百億元巨款,讓奇美電資金水位拉警報,是否在此考量下,最後不得不跨海向大陸銀行尋求資金支援,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見的是,在台灣遍尋不著資金下,最後奇美電只能仰賴大陸銀行幫忙,若以短期借款須在未來一年內償還,在沒有重議新約的前提下,加上奇美電一年內將 到期的長期借款達六九○億元,等於未來一年奇美電須償債近一五○○億元,帳上現金又僅剩六一八億元,凸顯奇美電捉襟見肘的問題嚴重。

對此,陳彥松雖不置可否,但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正因在台灣借不到錢,加上兩大股東之間的爭議影響銀行聯貸信心,奇美電不得不往相對有意願金援面板廠的 大陸去籌錢。」業內人士便痛批,政府一面說支持面板業,金管會卻要求銀行警戒面板廠借貸曝險,在銀行限縮面板廠借貸額度下,不往外找錢,難道是要面板廠 倒?

鴻海、許家、銀行團

三方角力 誰占盡便宜?

舊債未了、新債又來,主辦聯貸案的台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坦言,「這個案子不會因為大陸借貸橫生變數,一切就看各銀行回去董事會呈報結果,但大家都有一定程 度的共識。」張秀蓮也透露,銀行團也不是無條件的全面支持,包括利率協商、甚至要求奇美電須在三月底前選出董事長等條件,洋洋灑灑列了好幾頁,只有在奇美 電滿足這些條件下,高達兩千億元的聯貸案才有得談。

只是,奇美電董事長從去年十二月懸缺至今,鴻海集團每每被問到奇美電聯貸案,都以「鴻海只是小股東,那是郭台銘(鴻海董事長)個人投資」為由,答案永遠是 「不予置評」;奇美實業則先是改派法人代表把球丟給鴻海,如今也在擔憂奇美電債務問題可能燒回奇美實業,甚至考慮發行公司債,「許家自己也是自身難保。」 業內人士說。

在郭台銘、許文龍兩大股東爭議枱面化之後,原本奇美電對外宣稱農曆年後應可選出新任董事長,如今又要拖至三月底,這般公司治理,實在令人搖頭。

無論如何,奇美電兩大股東都應盡速坐下來談,讓董事會回復正常運作,營運團隊全力拚現金,否則兩位「大人」再鬥下去,只會全盤皆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