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匯的產品真的賣不出去了?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2743606


這是我統計出來的雙匯三季度從06年到現在的銷售額情況,由於資產註入我們可以分為11年前和11年後,第二列是總收入,第三列為單季收入。

我看到其中有兩次異常,一次是11~12年的單季負增長,而另一次就是最近的單季負增長,下面我們來溫習一下這兩次負增長,11年3月,雙匯爆發“315危機”其收入情況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在3.31日的報表反應不太明顯,而到了二季報,收入暴降,但是到三季報,收入居然完成了10%的增長,這是為什麽呢?我相信是補貨的原因!

再來看看2012年呢?收入為何下降了?那時候高溫肉已經不行了麽?很顯然不是,一個信息讓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氣溫,搜索“2012年 高溫”百度第一頁僅有一條是實用信息,而是發布日期是2012年7月2日,也就是說,這一年高溫來的較早!因此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2012-09-30             29,058,100,000.000                     ↑9,307,800,000.000

2012-06-30             19,750,300,000.000                     ↑9,888,720,000.000

沒錯,二季度比三季度收入還要高!

再來看看2013年,搜索“2013年 高溫”出現了一個網易2013年8月20日的新聞匯總:http://news.163.com/special/2013quanguogaowenroll/ ,意思就是全國大面積高溫!而這個高溫來的很晚,幾乎全部是在三季度來!因此我們看到了另一組數據:

2013-09-30            32,501,400,000.000                      ↑12,194,900,000.000

2013-06-30            20,306,500,000.000                      ↑10,598,350,000.000

沒錯,環比大幅增長了15%,這也是為何很多研報無腦輸出,認為三季度是旺季的原因,因為他們只會看前一年季度的報表[滴汗]

很多人認為是巧合,那麽我們再來看看2010年,搜索“2010年 高溫”直接出來一個網易2010年8月25日的新聞專版: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IPT/2010gaowen.html ,意思又是全國大範圍高溫,再看兩季度收入,又是環比增加17%。

2010-09-30           26,522,800,000.000                      ↑9,946,000,000.000

2010-06-30           16,576,800,000.000                      ↑8,456,030,000.000

最後我們來看看2014年,搜索“2014年 高溫”出來的是5月28日的新聞。這次高溫更加提前了,並且大家都知道,今年夏天不太熱,因此三季度收入肯定不會太好,但是2014年的數據為:

2014-09-30           33,153,900,000.000                     ↑12,110,800,000.000

2014-06-30           21,043,100,000.000                     ↑10,800,600,000.000

三季度繼續環比增加了12%,在我看來是一份非常不錯的環比增速了,但是不足之處是,居然都不怎麽增長了[大笑]

其實根據我自己的推理分析,我個人認為,雙匯最差的是今年的二季報,而非今年的三季報,雙匯目前遭受了需求回落和冷夏的雙重夾擊,導致收入停滯不前,而又由於產能的增加導致開工率不足,噸利潤下降。

產品老化,拐點聲音不絕於耳,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問題,雙匯目前體量大了,2013年三季報本來就是“虛高”,我個人判斷,今年四季度雙匯的收入大概率上125億(由於小年因素可能又會低於預期一點,雙匯09年一季報因為小年+經濟下滑後周期性反應,銷售額暴跌7%)今年完成利潤增速10%~15%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PS:1.不要忘記今年是超級小年[俏皮]留給我們建倉雙匯的時間可能只有3~4個月,你們準備好了麽?

         2.本人目前持有5%倉位雙匯,未來大概率提高至10%,暫時虧損9%左右。

         3.其實文章的意思是,肉制品銷量和氣溫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如果有人球友有天氣資料,我們可以一起研究一下[贊成]

        4.雙匯今年應該是四殺——估值殺、氣溫殺、大小年殺、消費下臺階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5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3046947

註:本篇文章首發於《證券市場周刊》第85期


僅僅是本人一點拙見,如果不對之處,請見諒,也望批評指正。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雙匯發展(000895.SZ)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每年的高股息率和高回報率讓其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白馬股。但是2014年年初開始,雙匯遭遇到了一系列挑戰:母公司萬洲國際第一次IPO失敗,第二次IPO大幅調低估值;豬肉需求持續疲軟,豬肉價格連續下挫,原來的“豬周期”不再管用;產品結構老化,內生增長乏力。二級市場上,股東也是用腳投票,錄得年內38%的跌幅。

雙匯發展怎麽了?

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小標題)

雙匯主要由下面三大業務組成:其一是肉制品業務。目前國內主流肉制品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西式肉制品,根據流通溫度大致分為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以及中溫肉制品。雙匯主營中高溫肉制品業務,高溫肉制品收入占比35%左右,毛利潤占比50%。

其二是冷鮮肉業務。冷鮮肉是目前市場最為看好的品類,被認為是豬肉產業鏈中天花板最高的一個細分品類, 2012 年國內冷鮮肉消費占比僅 13.70%,遠低於美國81.31%的占比,因此市場普遍預計未來國內冷鮮肉市場空間巨大。

其三是屠宰業務。2012 年國內定點屠宰率僅 51%,行業前三名屠宰量占比僅4.6%(美國、荷蘭分別為 60%和 75%),因此市場也普遍認為這一業務可整合的空間非常大。雙匯業務有著非常強勁的頭均利潤,很多研究也指出,雙匯的肉制品加工能力超強,可以消化屠宰業務中的很多輔料來產生利潤。因此,雙匯的高溫肉制品毛利潤實際有一部分是補貼給了屠宰業務部門。

目前來看,雙匯的最大問題就是——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現在屠宰業務要靠高溫肉缺口業務反哺。而目前的研究報告中都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而是一味的認為雙匯未來屠宰和低溫肉兩塊業務有大量的上升空間,但高溫肉業務到底能反哺多少屠宰量?是否會有極限?低溫肉到底能否賺錢?這都是橫在雙匯頭上的巨大不確定性。

雖然冷鮮肉和屠宰業務都是非常好的陽光產業,但是這兩個行業都有很大的劣勢,即毛利率低、品類無差異化,更傾向於農產品的零售商,而非制造商。在國外成熟市場中,沒有大型肉制品公司能夠依靠屠宰和冷鮮肉業務獲得高凈利率,一般對於這類公司的估值也都是大打折扣。

根據筆者估計,若算上高溫肉業務反哺屠宰業務的利潤,雙匯高溫肉制品的毛利可以占到整體毛利的60%,而如果考慮低溫肉制品和冷鮮肉高昂的冷鏈建設和維護費用,那麽可能實際雙匯高溫肉制品的凈利潤占比可能達到70%。也就是說,雙匯的主要利潤主要靠高溫肉制品,換句話來說,高溫肉業務的天花板決定了雙匯的估值。

那高溫肉的天花板真的到了麽?

華泰證券研究報告稱,“中國肉類消費需求仍處在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農村的肉類消費市場,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13 年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425 萬噸,占世界豬肉總消費量的50.6%”,“豬肉消費中肉制品占比僅為15%,和發達國家50%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目前以西式肉制品消費為主,西式肉制品占比為55%,其中又以西式高溫肉制品為主,高溫肉制品在西式肉制品消費中占比60%以上。”通過換算我們大概知道,高溫肉制品占中國豬肉消費比例大概為4.95%(15%*55%*60%)的市場份額,而雙匯就算市占率超過60%,也僅有3%左右的占比。

以這個市場份額來看,筆者認為高溫肉業務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首先,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遠低於國際均值,豬肉類消費量為同樣飲食文化的香港地區的一半。其次,城鎮化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釋放,農村高溫肉制品的人均消費量遠低於城鎮,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第三,中國肉類轉化率太低,目前僅為16%左右,遠低於成熟市場的30-50%轉化率。第四,高溫肉制品目前受眾面較小,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和學生上,未來通過產品組合拓展,可以增加潛在消費人群。最後,高溫肉制品未來大概率向雞肉、牛肉擴充,增加品類,將豬肉高溫肉制品擴充至整個肉類高溫肉制品。

目前市場的視角過度集中在需求增量上,而忘記了需求人群的結構性調整,也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和結構升級。而現在雙匯在高溫肉制品上面臨產品組合單一、受眾面萎縮的困局。未來如何突圍呢?筆者認為有如下五個方面可以提升。

一是渠道下沈,目前火腿腸等高溫肉制品總產量的 60%以上消費在城鎮市場,只有不足 40%消費在在農村市場,雖然渠道方面,雙匯是業內第一,但其實渠道下沈進展較為緩慢。

二是渠道深耕,雙匯火腿腸多年來都是處於自然銷售狀態下,公司根本沒有運用快消品類的很多營銷手段,更多類似於休閑中“剛需”的自然購買。

三是廣告投入,雙匯可能是目前中國消費行業中少有的低投入高產出的大型消費類公司,其2013年全年廣告費用僅有2.35億元,遠低於同為消費品龍頭伊利股份(600887.SH)的39.17億元,也低於青島啤酒(600600.SH)的6.89億元。

四是消費升級,國內目前火腿腸的制造水平和原材料都屬於粗放式,澱粉含量較高,營養水平較差,高端消費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雙匯在1998年推出王中王系列一直暢銷至今,而後續再無賣座的高端產品,更多的是低端衍生化產品,造成整體品類定位過低。

五是結構升級,原有產品可以通過二次開發重新定位或者包裝來進行結構升級,而持續的新品加入也可以推動產品的結構升級。雙匯曾經成功推出過玉米腸、Q趣腸等新品,但從2012年以來,新品的力度和賣座程度確實有所下滑,公司未來需要註重高端衍生品的研發。

綜上所述,高溫肉制品的需求天花板和運營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對於其肉制品特別是高溫肉制品的空間還是持樂觀態度。

估值雙面性(小標題)

雙匯發展目前對應2013年靜態市盈率16.31倍,2014年動態市盈率14.5倍左右, 市銷率1.4倍,市凈率4.3倍,股息率5%(以筆者撰寫時股價28.61元為基準),由於萬洲國際債務問題,可以預期雙匯未來一段時間內分紅率還將維持高位。

但是,由於雙匯目前涉及上遊業務的比例已經很高,不能像資產註入之前,將公司單純地按食品深加工類企業來看待,它已經是一個集豬肉分割、零售、深加工為一體的公司。因此,雙匯的估值中樞可能出現下滑。即向成熟市場中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靠攏,最悲觀的表現就是向萬洲國際靠攏。

這也恰恰體現出了雙匯估值兩面性,即在市場悲觀的情緒下,機構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非常普通的大型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萬洲國際上市一波三折的背景下。但是反過來看,一旦市場樂觀情緒開始上升,那麽市場也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具有絕對壟斷品類的大型消費類公司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肉制品增速開始恢複的時候。

另外,萬洲國際上市之後的股權結構,也會導致投資者對於雙匯的預期發生改變。萬洲國際持有史密斯菲爾德100%股權,而僅持有雙匯發展約73%的股權,在未來發生大比例關聯交易的時候,投資者會擔心萬洲國際為了自身業績最大化,過度侵占雙匯發展的利益,而增厚史密斯菲爾德的利潤,這樣也間接的造成了投資者對於雙匯的不信任感,導致估值下降。

但筆者認為這一模式也可能存在波動,因為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個類似於養殖類的豬肉廠商,其估值中樞常年維持較低位置,而且時而發生虧損,但是雙匯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於深加工肉制品業務,估值中樞也較史密斯菲爾德高,因此,大股東如果為了維護市值,會根據兩家的現有估值體系,決定將利潤放在哪一端,從而加劇雙匯估值波動的可能性。

如果不考慮估值的波動性,單純的靜態對比,雙匯的業務模式、利潤構成、企業規模都與美國的荷美爾食品(Hormel)較為類似。

表1:荷美爾業務構成比例                   單位:%




荷美爾目前靜態市盈率已經超過25倍,2013年收入約54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約37億元人民幣,整體估值較雙匯高出不少。

表2:雙匯與荷美爾靜態估值對比

 


可以看出,雙匯的綜合運營能力要比荷美爾強,但是產品結構較荷美爾單一,抗風險性稍差,估值確實明顯較低。過去十年是荷美爾增長最為平穩的十年——收入年均增長 7.7%,利潤年均增長 9.7%,而股價上漲8 倍,成為慢速增長中估值、業績、分紅三升的“三好公司”,證明公司在低速增長階段,一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短期來看,雙匯可能是一個爭議較大,估值波動幅度較大的公司,在其匯維持高分紅,穩定收入、利潤增長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利用這樣的預期差來進行獲利。

    (作者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8

對雙匯發展的一些思考和記錄 Magicqw

來源: http://xueqiu.com/1987147481/35107674

       雙匯發展這家全國最大的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供應商,近幾年每年為全國貢獻超過160萬噸的高低溫肉制品,以及超過1000萬頭生豬。是全國產量規模最大的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公司。
        依現有年報數據觀察,公司自2009年至2013年的營收從283.5億增長到450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9.68%,凈利潤從9.1億從增長到38.6億元,年均增長33.5%。凈利潤的增速遠遠大於營收的增速個人理解為品牌的競爭力增強。具體的表現形式在於產品線的毛利率大幅增強。


        公司總體毛利率也從2009年的9.78%來到2013年的19.43%,五年間增長了接近10個百分點。這也是凈利潤增速遠大於營收的直接原因。5年間規模的擴張讓雙匯的成本優勢一步一步變大。資產的收益率確沒有隨著資產規模的增加而放緩,ROE在2009年-2013年年均保持在30%以上,這依賴於公司優秀的盈利能力以及較為充足的分紅率,這一成績在行業內十分出眾。
         經營方面雙匯發展也足夠穩健,在資產擴大的同時負債率確沒有一同增加,2009年雙匯的負債率35.5%,資產總計57.5億,負債合計20.4億元 。2013年負債率24%,對應總產總計197億,負債合計47.4億元。
         現金流方面也維持充沛,生意模式能夠帶來大量的現金收入,是門好生意。




但是好公司不代表市場能夠給出合理價格。2009年-2013年雙匯發展的PB估值依次為10.95---15.4---11.5---5.43---7.2。2012年由於非公開增發使得PB下降,除此之外估值一直高高在上。【2014年三季報發布後,10月28日創出PB最低點4.24倍】
        公司的經營策略在2011年因全國聞名的瘦肉精事件發生轉變,開始增加自身生豬養殖規模。固定資產投入也開始大幅增加,2011年全年固定類投入4.52億元,2012年至2013年增加到12億至13.4億,自養擴大了三倍,這樣帶來了更穩定也更安全的原材料,對沖了生豬價格的波動帶來的風險,降低了采購外部生豬帶來的安全因素。下圖能夠更直觀的理解公司及行業的養殖模式:


        這樣看來經營成效在不斷變好,公司的估值確在2014年不斷走低,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放緩有直接關系。2012年-2013年公司的年均營收增速在10%以上,凈利潤增長率更高2012年116%,2013年34%。2014年三季報發布後,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速分別只有2%和11.5%。
       營收放緩的不良體現在公司的存貨一端。2009年-2014年三季度存貨變化為13.9億元---44.2億元。這個數據不能直觀的反應目前公司面臨的困境。從另一組數據,公司的存貨周轉率變化來分析:

       快消品行業的特點就是消耗量大,周轉速度快。雙匯從生豬屠宰後進入冷庫開始,依據公開資料顯示,為了保持新鮮度和質量,國家的豬肉戰略儲備儲存期大約為4個月左右。超過四個月後即便處於冷藏狀態下,從營養學的角度看,肉質所含的氨基酸、蛋白質、鈣、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就會開始流失。高低溫肉制品亦同時會有此影響,高溫肉制品保質期時間長就會相應添加防腐劑等保鮮原料,長期食用對人身體有害無益。結合這些看雙匯的存貨周轉率,幾年間已經從21.68下降了近2倍。           雙匯現在所面臨的局面是擴大生產規模後,產品的銷售需要適時跟進,但目前的成效並不太明顯。高低溫肉制品目前的開發雖然較快,品種較多,但拳頭產品並不沒有太明顯的優勢。生鮮肉目前正在全國擴張終端經營店面,這部分未來會貢獻較大的營收和利潤,只是建設網絡需要時間鋪墊。
       另外生鮮部分面臨的困難有兩點:一是本地化競爭,在全國擴張的同時也要面對當地的生豬市場競爭,生豬養殖並不是產業化集中的行業,行業的特點本身就比較混亂,各地稍有規模的養殖廠都會與雙匯直接競爭。 二是品牌化選擇,生鮮肉的壁壘並不高,門檻較低,客戶對品牌認知度並不敏感。【我曾詢問過家人對生鮮肉的選擇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沒有特別的傾向。在質量相近的情況下一看價格,二看衛生環境狀況。】 因此雙匯在建設銷售網絡時,個人認為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產品定位問題,價格與安全,價格與服務能否區別開當地的競爭者,使消費者趨向於選擇雙匯品牌的生鮮肉,增加客戶粘性。
       雖然雙匯面臨諸多的發展問題,但機遇和空間也十分廣闊。2014年2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一則頗有意思的文件,引起公眾的關註。很多人驚呼:"難道中國人吃肉太多了嗎?&#  34;
    這份名為《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文件提出食物消費量目標,"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34;.而根據2013年中國產畜禽肉8373萬噸算,人均吃肉近60公斤。這意味著,人均肉類消費量需下降一半。
  站在產業經濟的角度看,如果中國人口到2020年不暴增一倍(目前來看不太可能),那麽,這個消息對養殖業而言,恐怕不是什麽利好消息。它意味著,國家級營養師要求我們少吃肉,多吃點其它東西。養殖業不斷增長的內在訴求,遭遇了營養界的直接狙擊。相信國務院的《綱要》應不是拍著腦袋想出來的,國家營養綱要不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09

双汇怎么发展二(低温肉制品篇) 舍得

http://xueqiu.com/1240915616/36733025
上篇谈了对高温肉制品的发展建议,本篇谈一下对低温肉制品的发展建议。

双汇怎么了?

双汇发展在2012年的年报中即提出“发展大低温”的经营思路,表明了发力低温肉制品的决心,然而事实却是,双汇低温肉制品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23.4%下滑至2013年的21.1%,2014年上半年也仅略略反弹至21.8%,仍低于2012年1.6个百分点。

都说低温产品是肉制品行业的未来,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发展大低温、强力推广新产品”的经营思路,为何低温肉制品的营收增速反而落后于公司整体营收增速呢?因为双汇遇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因为同为肉制品,存在相当的消费替代性,低温肉制品大发展首先冲击的就是高温肉制品。而高温肉制品目前正是双汇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发展低温肉制品,在企业内部必然受到重重阻力。胶卷霸主柯达在数码摄影领域为什么不敌佳能、索尼等日系公司,手机巨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为什么落后于苹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业务是对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老业务的破坏性创新,从而使企业在发展中缩手缩脚,甚至心存侥幸,跌入“创新者的窘境”,从而错失了发展新业务的时机。要革自己的命,确实不容易!可是总好过像柯达、诺基亚这样,被别人革了命。而且,因为保质期、存储条件的限制,低温肉制品对高温肉制品的替代,不会像数码摄影替代胶卷,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那么颠覆,而是一种补充性替代,就如鲜奶、酸奶对常温牛奶的补充性替代一样。

双汇怎么办?

双汇要如何做,才能避开“创新者的窘境”,发展壮大低温肉制品产品呢?低温肉制品从本质上看,是高温肉制品的升级产品,是一个与高温肉制品不同的品类。然而,因为低温肉制品品类中的品牌,长期以来缺乏对品类的塑造,缺乏对消费者的教育,使消费者对该品类的认知并不清晰,一个较普遍的认知可能是低温肉制品放在冰柜里展示销售,但是低温肉制品具体有什么产品特色,相对普通的火腿肠有什么独特的消费价值,甚至主要的产品形态是哪些,是火腿肠、培根还是狮子头?很多消费者都不是特别清晰。

因此,双汇欲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做大低温肉制品业务,就需要用品类战略的思维,即把低温肉制品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品类。而双汇的目标则是成为该品类的代表品牌,成为消费者消费该品类产品的首选,其打造关键有如下四点:

一、启用独立的操作团队。双汇低温肉制品欲取得长足发展,首先要启用独立的操作团队,如果和高温肉制品混在一起,由同一个团队操作,必然会受到各种内部利益纠葛的影响。另外,低温肉制品作为“明星业务”,在资源投入、营销费用核算、利润率考核等方面,不能按照成熟“现金牛业务”的要求来核算。“明星业务”的投入期与回报期有时间差,现阶段,是低温肉制品业务的投入期,双汇的战略目标是抢占品类领导地位,并推动品类成长为独立的主流品类,而不是马上赚取利润,不能因财务目标而影响到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启用独立的新品牌。这一点也许很多人都不会认同,但我也有足够的理由,且听我慢慢道来。双汇其实既是公司名,也是品牌名,这一点跟可口可乐相似,可口可乐既是公司名,也是可乐碳酸饮料的品牌名。可口可乐公司除可口可乐品牌外,还有雪碧、芬达、美汁源等品牌,分别代表了柠檬味汽水、橙味汽水以及果肉橙汁产品。低温肉制品作为一个与高温肉制品不同的品类,启用独立新品牌主要有如下两个好处:

1、可以使低温肉制品品类获得大量的关注。双汇可把推出低温肉制品独立新品牌做成一个公关营销事件。以双汇的行业地位,轻易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媒体报道,一方面新品牌可以获得大量曝光关注,快速获得品牌知名度;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消费者对低温肉制品这个品类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什么双汇会为低温肉制品推出独立新品牌呢?低温肉制品一定有什么不同吧。激起消费者的兴趣,就为双汇宣传低温肉制品的品类价值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2、有利于品类的独立成型。一个品类对应一个领导品牌,更符合消费者的认知习惯。以独立新品牌在代表一个品类,有利于品类在消费者认知中的独立成型,并成长为主流品类。主流品类的代表品牌也往往是单一指代该品类的专家型品牌。如宝洁的洗发水,柔顺洗发水叫飘柔、营养洗发水叫潘婷、去屑洗发水叫海飞丝,而没有分别叫宝洁柔顺型洗发水、宝洁营养型洗发水、宝洁去屑型洗发水,就是这个道理。

三、率先宣传品类价值。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对低温肉制品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大部分消费者只知道低温肉制品是放在冰柜里展示销售的,也许防腐剂等添加剂少一些,新鲜健康一些,但具体与高温肉制品有什么不同则大多不清楚,因此缺乏明确的消费理由,而很多卖场把普通的双汇火腿肠也摆到冰柜销售的行为更增添了认知的混淆。在低温肉制品品类尚无领先品牌的情况下,双汇如能率先宣传该品类产品的价值,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既能推动品类成长,又能率先在消费者认知中建立起品牌与品类的关联,自然而然成为品类的代表品牌。如王老吉(现在的加多宝),通过宣传“预防上火”的品类价值,推动了凉茶品类的成长,并成为凉茶品类的代表品牌;六个核桃,通过宣传“健脑”的品类价值,推动了核桃乳品类的成长,并成为核桃乳品类的代表品牌。

四、打造品类核心品项。与方便面,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品类一样,低温肉制品也属天然的多品项品类,包括火腿肠、午餐肉、培根、甚至狮子头、叉烧等众多品项。对于多品项品类,聚焦打造核心品项非常重要。双汇聚焦打造低温肉制品品类核心品项,主要有如下好处:

1、有利于消费者对低温肉制品品类认知的建立。消费者对越简单的东西越易于认知、接受。双汇聚焦打造低温肉制品品类核心品项,有利于消费者对低温肉制品品类形成清晰明确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品类在消费者认知中的成型。而如果双汇同时推出火腿肠、午餐肉,培根等多种品项,虽然在行业的角度,这些品项确实都可以称之为低温肉制品,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品项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食用方式、产品口味,都有较大差异,难以被归为同类产品,也就难以使低温肉制品品类独立成型。

2、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对主流品项进行推广。低温肉制品作为较为新式的产品,要快速被消费者接受,并形成消费,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推广。同时推出过多的品项,即分散了消费者的认知资源,增加了认知困难,又不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对核心品项进行推广,不利于品类及品项得成长。

3、对于品牌来说,只有品牌的主推品项成为品类的主流品项,品牌才有机会成为该品牌的代表品牌。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发生在方便面行业,当年在台湾,统一才是方便面霸主,而康师傅只是小字辈。但是进入大陆时,康师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大陆人最喜欢的面条口味分别是牛肉味、排骨味、鸡肉味和海鲜味,因此率先推出了牛肉味的方便面——红烧牛肉面,而统一则推出了台湾人最爱吃的鲜虾口味——鲜虾鱼板面,结果康师傅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大陆方便面市场,始终压着统一一头。

在产品开发上,往往少即是多,广种往往薄收。以汽车行业为例,奇瑞曾一度是国产自主汽车品牌的领军企业,然而在产品开发上,奇瑞贪多求广,信奉“多生儿子好打架”,推出“奇瑞、瑞麒、威麟、开瑞”四个品牌,从高端到低端全面布局,结果各个儿子都被打的鼻青脸肿,奇瑞也早已光环不再。而反观后起之秀$长城汽车(SH601633)$ ,长期聚焦于SUV,甚至在SUV中又只专注于经济型SUV,与奇瑞宽阔的产品线形成鲜明对比,结果却反而成长为新的自主品牌汽车龙头。

因此,在低温肉制品品类,双汇也必须聚焦,聚焦于核心品项,而不是如现在这般短时间推出众多品项,然后指望市场自然动销。

那么双汇在低温肉制品品类该打造的核心品项是什么呢?这里的诀窍是要借用消费者已有的认知,并符合消费者的主流需求。借用消费者已有的认知,可以使该品项产品快速被消费者认知接受;符合消费者的主流需求,可以使该品项产品成长为主流品项。以此来研判,双汇低温肉制品的核心品项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低温火腿肠。低温火腿肠既承接了消费者对高温火腿肠的认知,易于被认知接受,又符合中式饮食对肉制品主流消费需求——炒菜。

而反观双汇最近推出的低温肉制品新品:港式叉烧、狮子头、海威夷早餐肠、海威夷黄金热狗等产品。港式叉烧、狮子头属速冻方便食品,本身只是众多速冻中式菜肴中的一种,难以成为主流品项;而海威夷早餐肠、海威夷黄金热狗均是西式饮食产品,在国内尚不具有广泛的消费习惯。多品项品类的发展规律是先主流后支流,双汇当前应先聚焦低温火腿肠品项,推动低温肉制品品类的发展,待品类成熟度较高后,再开发叉烧、早餐肠等支流产品。

启用独立操作团队,启用独立新品牌,率先宣传低温肉制品品类价值并聚焦低温火腿肠核心品项,双汇在低温肉制品品类还大有可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14

買萬洲國際還是買雙匯發展? 不只是數字

http://xueqiu.com/8893797854/37488269
註:本文 匯率 1港幣=0.8人民幣  , 1美元=7.75港幣,1美元=6.2元人民幣
        下跌股榜單經常有金子,去年下跌股排行有雙匯。雙匯長期高ROE、高分紅、絕對的行業龍頭地位,國內豬肉肉製品和屠宰行業依然發展水平較低,雙匯還有理論上的成長空間。這裡不討論雙匯投資價值,因為湊巧雙匯母公司萬洲國際也滬港通股票,這裡通過研究史密斯菲爾德,以幫助判斷買雙匯還是買萬洲國際更划算。結論是現在萬洲國際估值大概是A股雙匯的8折,香港人強烈偏愛龍頭大食品飲料公司,萬洲國際和香港上市的大型食品飲料公司比顯著低估,簡單估值修復也有50%空間,如果雙匯能恢復成長,有望雙擊。當然如果深港通,對A股雙匯也是利好。
1.       雙匯發展和萬洲國國際關係
       萬洲國際價值=73.3%雙匯發展+100%史密斯菲爾德-44億美元債務+173億港幣+雙匯物流等資產(太少,暫忽略不計) (註: 萬洲集團層面的債務是按2014年中報推算約44億美元。173億港幣是按上市6.2元總發行29.5億股,假設扣掉10億佣金後的淨所得)
        如果以3月3日的收盤價計算,萬洲國際市值625億港幣市值小於持有的73.3%雙匯發展股份(約523億人民幣約合653億港幣)
         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營收500強企業,2013年萬洲國際以47億美元代價收購,相比於收購公告前收盤市值36億,溢價31%。收購款來自銀團借貸,屬於空手套白狼。考慮到萬洲集團層面多年複雜的股權機構關係,不少人懷疑這筆收購是一項為了萬洲PE大股東套現的收購,並花了過高價錢。考慮到美國食品工業公司在萬洲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後到現在普遍有明顯上漲,比如泰森食品從25漲到42,荷美爾從30漲到58,Sanderson Farms 55漲到85。漲幅都超過當初收購史密斯31%的溢價率。我覺得萬洲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是一次成功的抄底。本文重點是介紹史密斯菲爾德。
2.       史密斯菲爾德公司(Smithfield)
2.1   史密斯菲爾德公司。
史密斯菲爾德年營收大約130億美元,美國500強企業。美國豬肉食品工業公司絕對龍頭企業,擁有美國最大的豬肉肉製品、屠宰和養殖業務。下圖表可以看出三項業務在美國都要要領先,份額和2-4名合計差不多。

圖1:史密斯(萬洲)豬肉製品份額,數據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圖2:史密斯(萬洲)生鮮豬肉份額,數據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圖3:史密斯(萬洲)豬肉養殖份額,數據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除了美國外,公司還有國際部門,包括肉製品加工和銷售以及生鮮豬肉兩大業務,分佈在波蘭、羅馬尼亞、英國、西歐、墨西哥等國。同時公司擁有西班牙最大(也是歐洲最大)的肉製品公司Campofrio37%的股權。2012財年,國際部門實現營收14.67億美元,47%是肉製品業務,43%是生鮮豬肉。
       從收入角度看,史密斯菲爾德的收入結構如下圖,其中生豬養殖基本不對外出售,基本內部消化。

圖4:史密斯菲爾德收入結構,數據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2.2    史密斯菲爾德競爭力
        美國無可比例的成本優勢。美國是全球第二大豬肉生產國,和第一大豬肉出口國。豬肉產業鏈具有全球性競爭優勢。和國際同行比,史密斯菲爾德的競爭力主要依賴於美國發達的農業。極其廉價的穀物是美國肉類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下圖可以看到,豬飼料主要原料玉米美國價格只要中國6成。美國豬肉價格大幅低於中國的主要原因,美國生豬價格也約中國6成。不僅是相比中國,相比幾乎所有國家美國的豬肉價格較低的。

圖5:中美玉米價格,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圖6:中美玉米價格,來源:萬洲國際招股書

        美國內優勢。豬肉在美國是第三大肉食,次於雞肉和牛肉。史密斯菲爾德是幾個超大型食品公司中唯一專注於豬肉及其製品的。09年以來將非豬肉業務都出售了。史密斯的豬肉製品、屠宰到養殖規模都約等於2-4名的總和。圍繞豬肉打造了較強的規模競爭力。圍繞12個核心品牌打造豐富的產品線,從高端到低端滿足不同層次需求。史密斯菲爾德的競爭力是比較穩固的,盈利的改變主要不是競爭地位,而主要是受行業供需的週期性影響。

圖7:史密斯菲爾德的12核心品牌

2.3     史密斯菲爾德規模增速
        史密斯菲爾德最近20年除內生擴大產能,併購也是其重要發展力量。這和歐美的大型食品飲料公司類似,如酒精類的百威英博、帝亞吉歐、保樂力加,或同是食品工業的泰森食品。
        1995-2012年Smithfield公司的營收從15.27億美元上升至130.94億美元,復合增速達到13.48%。其中高增速主要在2000年以前,2000年以後收入增速近6%左右。後面增速下降主要是市場集中度已大幅提高,但需求增速慢,並且2005年後少有收購。2009年由於豬流感導致豬肉需求大降,公司錄得多年來首次虧損,管理層反思後調整戰略。主要內容包括:1、做減法。剝離了非核心業務包括牛肉業務、部分生豬養殖業務,僅留下供給公司屠宰的生豬養殖。淨有息負債也從2008年的38億美元,減少到2013年的22億美元,2012年甚至低到到16億美元,2012年開始又進行了5.76億美元的股票回購。由於2009年和2010年公司由於豬流感導致罕見的虧損,2009-2013年合計利潤也僅7.66億。可見重整資產壓縮債務力度之強。2、優化結構。將產品聚焦在12大核心品牌(原來有100個品牌)。強化肉製品部門,將肉製品業務放入更突出位置。下表格我們可以看到相比於生鮮豬肉和生豬業務,肉製品可以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有更加穩定的營業利潤,受豬肉供需週期影響更小。

圖8:各部門營收及營業利潤,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下表格是史密斯菲爾德最近11年的主要營業數據,營收緩慢增長,踢除2009年和2010年疫情年份,毛率整體在11%以上,費用率隨規模和結構優化不斷下降趨勢。由於營業利潤率低,而且還需要剛性支付債務,所以較小的利潤率變動也會導致利潤額變動較大。淨利潤起伏較大。2013財年利潤低迷後,2014財年盈利未知因退市(史密斯的財年是每年4月28日結束)。 根據萬洲國際披露的2015年1-9月已實現利潤4.03億美元。

圖9:史密斯菲爾德主要營收利潤數據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整體看,如果史密斯菲爾德不再併購,行業目前也基本飽和了,行業格局也處於寡頭壟斷較穩定,那麼史密斯菲爾德經本處於一個穩定狀態,未來利潤會隨豬肉、穀物價格的週期波動而波動。長期盈利能力取決於能否有效調整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
2.4    毛估估史密斯菲爾德的價值
        毛估估前,將行業管徑、公司經營、資產負債、現金流和盈利情況介紹下
        行業環境:史密斯菲爾德所在行業格局穩定,但有週期性變化,這周變化主要由穀物的供需關係和豬肉供需關係引起,前者影響成本,後者影響售價。但行業格局穩定,雖然週期變化,但是不會持續低迷或持續景氣。
       公司經營:規模增長結束,靠調整結構提高利潤率但效果緩慢。如果有較快增長,需要觀察萬洲引入美國豬肉進中國的進度。所以可以先假設公司規模處於穩定期。
        
       營運資產負債表:如下圖。營運資產負債表就是只要有這些資產負債就可以經營了,不考慮非經營資產和負債,也不考慮債務槓桿。數據取2013年和2012年數據均值,萬洲收購後,數據有重估,又披露太少。畢竟後面測算利潤也是按收購前數據測算。如果不用借債槓桿,大概史密斯菲爾德在2012和2013(被收購前),需要43億美元淨資產能維持當時公司運轉。

圖10:史密斯菲爾德營運資產負債

        現金流:經營現金流很好,規模沒有擴大時運營利潤+折舊基本就是淨經營現金流。資本開支不大,投入和折舊接近。萬洲上市後資本開支可能增大,萬洲上市時說未來三年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資本開支各10億美元,看來萬洲有意擴大規模,引入美國豬肉進中國。

圖11:史密斯菲爾德近年資本投入和折舊額對比
        
        合理的利潤估計:我覺得評估萬洲和評估一個農場比較像,農作物產出價格不確定,每年會變化,有豐年和歉年,計算一個比較中間的盈利能力是關鍵。公司部門可以分為屠宰、肉製品、生豬養殖和國際部門(在海外的子公司)。史密斯管理層在年報中會闡述各部門合理的盈利區間,我取管理展望的盈利區間的中間值作為公司中值盈利測算依據,如下表格:

圖12:管理層對各業務的盈利展望,12年實際,盈利中值取值

假設產量和2012年一樣,那麼在平均假設下各部門的盈利如下,總部每年會額外消耗1.1億美元費用(每年大體如此),計算可以得出史密斯每年平均營業利潤大概7.2億美元。如下表:

圖13:2012年實際營業利潤和盈利中值下的營業利潤
        每年財務費用大約2億美元,扣掉33%所得稅後(歷史平均),淨利潤約3.5億美元。即按2012年的產量下,大約中值年淨利潤3.5億美元。未來平均淨利潤增長動力來源於產品結構調整和銷量緩慢擴張。
        綜合上面,我基本模擬出了史密斯菲爾德極簡單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除了上面的運營資產外,史密斯菲爾德還淨負債(有息債務扣掉現金)30億美元淨債務,這比收購前高不少,資產上還有37%的Camgpofrio股份。上面數據是2013年4月截止的數據,可以認為當時史密斯菲德可以理想化為是一家年淨利潤3.5億美元,有43億資產,25億美元淨有息債務的公司。如果不加財務槓桿,是一家淨資產收益率10.7%,加槓桿後淨資產收益率19%的公司。這淨資產收益率數據比實際財務報表高,因為實際財報由於歷史併購積累了大量的商譽和無形資產等對實際經營沒有幫助的資產。
          毛估估價值:萬洲收購史密斯用47億美元,大概是估計的中值盈利3.5億的13.4倍。如果是2014年盈利估計在4.8億美元(2014年是豐年)的10倍。目前美國同行的估值倍數大概是10~15倍,參考同行是合理的。我覺得史密斯的資產還有很多可以提升潛力的空間,如果還再考慮同中國的協同作用,47億的收購價也是合理的。保守取史密斯菲爾德10倍中值盈利進行估值,即值35億美元,這市值略小於收購要約信息發佈前的史密斯36億美元的市值。

3. 買萬洲國際還是買雙匯發展
3.1  估值對比

       萬洲國際價值=73.3%雙匯發展+100%史密斯菲爾德-44億美元債務+173億港幣+雙匯物流等資產(太少,暫忽略不計)(註: 萬洲集團層面的債務是按2014年中報推算約44億美元。173億港幣是按上市6.2元總發行29.5億股,假設扣掉10億費用)
        如果以3月3日的收盤價計算,萬洲國際市值625億港幣市值小於持有的73.3%雙匯發展股份(約523億人民幣約合653億港幣),而萬洲非雙匯部分的價值也達103億港幣,如下表格。

圖14:萬洲非雙匯部分資產的價值
         綜合算,3月3日收盤價算,萬洲國際估值相當於A股雙匯發展的8.1折。大量兩地上市的公司H股比A股5折,萬洲這個折扣不算大。
3.2 市盈率
    2014年萬洲國際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約51.65億港幣,目前市值約靜態12倍,利潤計算方式如下:

圖15:萬洲國際2014年母公司股東利潤測算

3.3  成長性
     理論上,史密斯菲爾德在美國如果不槓桿收購同行已經沒有成長性了,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利潤率會非常緩慢。目前萬洲引進史密斯菲爾德進中國也看起來沒有太大動作,目前有說在開發史密斯中國肉製品,並在鄭州試點賣美國冷鮮肉,但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不過史密斯的盈利也被萬洲集團層面巨大的費用掩蓋了(如上面圖15)。包括債務利息、上市費用、股權激勵費。這些費用的減少就是萬洲國際的成長性。債務方面,根據招股書募資額會盡快償還原本2016年到期的25億美金銀團貸款,這部分銀團貸款利率估計約4.2%,償還後每年可減少1億美元利息支出。2015年沒有上市費用,股權激勵費用下降到6億港幣,2015年股權激勵費用進一步下降到4.5億港幣。這些費用的減少可以對史密斯利潤的抵消,當成史密斯利潤的成長。
         雙匯的成長性是重中之重。但雙匯的成長性現在被大家普遍質疑。2014年4季度雙匯估計還會延續3季度業績10%下滑的趨勢。4季度肉製品銷售依然不景氣,行業整體呈現下滑(估計雙匯是行業下滑比較小的)。雙匯的肉製品主要是高溫肉製品,定位更像方便食品,方便食品其他大類方便麵和餅乾行業也不景氣。整體方便食品的大環境不好。肉製品的盼頭還是在於:1、整體市場依然還處於較低發展水平,尤其是低溫肉製品,如果企業能創新滿足需求,依然前景不錯。2、雙匯在品牌投入還有很大空間,雙匯廣告支出很少,過往的需求大多是市場的自然需求,而餅乾或方便麵公司可都是下了很大的力氣去推的。3、短期內,2014年底推出的新品還是很有盼頭,高溫新品有方便性同時加了休閒性,低溫肉製品也很有特色。

3.4 買哪個
        如果要買買萬洲國際。當然如果深港通,對A股雙匯也是利好。估值上,萬洲差不多是A股雙匯的8.1折。成長上,雖然史密斯菲爾德是短板,但是集團層面的費用降低可以彌補史密斯成長不足。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香港投資者有強烈的大公司偏好,在消費品領域普遍較高的市盈率,蒙牛估值比內地伊利高,康師傅連續幾年不增長也還30多倍市盈率,青島啤酒、中國旺旺也都沒有低估值的。對於大型食品飲料公司香港人有強烈的偏好。這種偏好有一天可能會在萬洲國際上產生。如果雙匯按2014年靜態20倍估值,史密斯按47億美元估值(14年10倍,同時也是萬洲當年收購價),萬洲國際的市值應該達到940億港幣,比現在市值50%提高空間,市值剛好回到發行價附近。如果2016年雙匯能夠重新開始較快增長,史密斯進入中國及同雙匯協同,市值空間還將再大大提高。
另外萬洲國際現在股價不景氣除了雙匯低於預期外,還有PE系大股東減持的擔憂。如果有合適方式比如引入數家大投資者接盤等會讓股價有很好的促進。
     萬洲國際股價催化劑:1、雙匯業績企穩 2、雙匯業績重新增長 3、萬洲PE系股東減持。
     注:我已經在買入萬洲國際,計劃逢低買入,買到我賬戶的5%~8%倉位。

      請幾個持有雙匯的朋友也討論下 @renjunjie @耐力投資 @二線牛牛 ,還有喜歡低估港股@管我財   歡迎大家雪球內轉發和討論,提點意見和思路,謝謝。
        如果有朋友在鄭州,可以去超市買史密斯菲爾德的冷鮮肉試試口感,之前看到報導在鄭州有上市,我不確定。美國肉沒有放血比較腥味,不知道在中國銷售的會是怎麼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505

雙匯大手筆養雞想做麥當勞、肯德基供應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206.html

雙匯大手筆養雞想做麥當勞、肯德基供應商

第一財經日報 胡軍華 2015-05-15 06:00:00

日前,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視察了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陪同。雙匯方面稱,此項目是雙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總投資18.3億元。

雙匯又上馬了一個大項目。

日前,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視察了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陪同。雙匯方面稱,此項目是雙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總投資18.3億元,投產後,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55億元,利稅4.5億元。該項目按照國際標準建設,是全產業鏈運作的大型現代化養殖加工項目,包括種雞繁育、種蛋孵化、商品雞飼養、飼料加工、肉雞屠宰、肉制品深加工、生物工程、有機肥料等36個小項。

雙匯是國內最大的豬肉制品生產商,年屠宰生豬量居全國首位,突然大舉投資養雞,葫蘆里賣的是什麽藥?

權威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養殖肉雞,首先是滿足雙匯自用,未來運作順利,雙匯希望成為麥當勞、肯德基的雞肉供應商。

消息人士介紹,現在雙匯的一些重大經營策略,萬隆拍板要不要實施時,首先考慮的是食品安全風險是否可控,沒有把握的話,先暫時擱置。

雞肉是火腿腸等肉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雙匯年消化雞肉60萬至70萬噸。這些雞肉從外部采購而來,存在一定的風險。

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近年來中國雞肉消費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從2004年的0.10億噸,增長到2013年的0.13億噸,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9%。

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肉雞養殖場規模仍然不大,規模化程度依然不高。2013年,全國養殖場數量合計約為2360萬個,年出欄規模2000只及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數量約為45萬個,僅占全國養殖場總數比約1.9%。

按照發展規劃,雙匯的肉雞養殖一體化項目在未來兩年內實現5000萬只飼養規模,將進入中國白羽肉雞養殖行業前十強。雙匯自己養雞後,一般規模的養雞場預計將很難進入雙匯的采購名單中。

另一方面,全面投產實現5000萬只肉雞的飼養規模,還是不能滿足雙匯年消耗60萬~70萬噸的用量,雙匯還得外購,不過由於有相當比例的雞肉是自己提供,在與外部供應商談判時,雙匯的議價能力將增強。

雙匯並不打算將來雞肉全部自產自銷。雙匯養殖事業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我們是5000萬只肉雞飼養規模,下一步將根據該項目運營的情況,再考慮進一步的擴大規模。”

消息人士透露,短時間內不會繼續擴大肉雞的養殖規模,主要是養殖業發展太艱難。雙匯此前也啟動了生豬養殖項目,目前年出欄量約為30萬頭,與雙匯年屠宰1500萬頭左右的體量相比,比例有限。制約養殖規模放大的因素一個是需要大量資金,另外現在環保受到各地的重視,找到合適的養殖場地並不容易。

雙匯的養殖項目主要放在河南本地,熟悉內情的人士說,目前的操作原則是量力而為,不貪大。

雙匯自養的肉雞出欄後,權威人士介紹,雞胸肉、雞腿肉將用於自有品牌肉制品的加工,其他比如雞翅、雞腳等全部外銷;將來肯德肯、麥當勞也是潛在客戶。也有一部分肉雞將作為冰鮮雞在市面上出售。雙匯養殖事業部負責人稱,雙匯冰鮮雞主要在自有的商業公司連鎖店銷售,一方面在國內知名商超連鎖銷售,還有一部分深加工後推向市場銷售。

雙匯進入肉雞養殖領域,可能還有後手。有關人士稱,未來不排除發展牛羊、魚肉制品,實現雙匯產品的進一步多元化。

對於雙匯進入肉雞養殖領域,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雙匯有做全能企業的可能,實際上,雙匯在體現自身核心掌控能力的環節,比如冷鏈、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投放更多資源,對外部企業開放,也許更有發展前途。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42

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對中美合作充滿信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7943.html

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對中美合作充滿信心

第一財經日報 裘甄 2015-10-16 06:00:00

71億美元的中美迄今最大並購案,讓雙匯集團及掌舵者萬隆備受業界關註。“我們對中美兩國在農業方面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充滿信心。”

71億美元的中美迄今最大並購案,讓雙匯集團及掌舵者萬隆備受業界關註。

“我們對中美兩國在農業方面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充滿信心。”日前,萬隆在西雅圖參加了中美企業家座談會,他表示,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農業方面,美國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充足的自然資源,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但市場相對成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發展空間大,現在及將來中國對於國際市場上優質農產品有著持續的需求。

2013年5月29日,雙匯國際和史密斯菲爾德宣布,雙方已達成並購協議,雙匯國際將收購後者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價值約71億美元。

當時有分析稱,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這種新型並購,目的不是(或不僅)為了獲得國外市場,亦不是(或不僅)為了獲得國外資源,而是通過收購,獲得國外公司的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目的是發展中國市場,屬於“資本走出去、東西買回來”。

萬隆在上述座談會上介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以來,為發揮中美兩個企業協同效應,雙匯要把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豬肉生產能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豬肉消費市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隨後,“我們又整合旗下中美歐200余家公司組成萬洲國際,在香港成功上市。”他稱,這進一步增強了中美企業在肉類食品行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中美企業的合作改變了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

為了保持管理團隊的穩定和本土化,萬洲國際的下屬公司在尊重、互信、溝通、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的融合。至今中美企業之間只派遣了一個聯絡人員,以協調雙方協同事宜。

中美經貿合作有著巨大潛力。由於發展階段的差異,中美經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兩國經貿合作空間更大、機遇更多。

事實上,雙匯走出去也是看到了中美合作空間和未來。據悉,雙匯將不斷引進史密斯菲爾德品牌、技術、設備、原料,在中國的新工廠也即將竣工投產,中國的消費者很快就能吃上美國風味的香腸、培根、火腿。這些合作穩定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4.5萬名員工的就業機會,豐富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體現了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9月20日,雙匯經過精心準備,盛裝參加了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共展出140多個品種200多個規格的產品。除了已被人們所熟知的高低溫肉制品、生鮮品和雙匯調味料以外,新產品弗吉尼亞風味香腸和火腿,是雙匯眾多新產品中的又一個國際符號之一,該產品采用純粹美國弗吉尼亞進口原料制造,所用豬肉源自美國谷物餵養生豬,確保了純天然、健康安全的品質;配合高檔西式香料,肉香自然,突出健康、營養、美味的產品理念。

為了更好地向外界介紹雙匯集團的特色產品,雙匯展廳還專門設置了產品展示區、接待區、洽談區,並準備了多個品嘗臺,為中外客商全面了解雙匯產品、品鑒雙匯美食、與雙匯洽談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在參展的200多個規格產品中,2015年新上市的產品占60%以上,從而展現了雙匯實現國際化之後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新突破。

在此前雙匯的業務格局中,產品老化較為突出,且重點仍然局限在傳統渠道上,這已成為公司的一大短板。“2015年我們調結構的戰略目標是‘進廚房、上餐桌’。今後餐桌和餐飲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公司還將加緊布局電商平臺,著力打造現代家庭和餐飲企業的‘中央廚房’。”萬隆對外稱。

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雙匯持續高度關註。同時,萬隆稱:“我們的全球擴張戰略保持不變,以進一步鞏固我們在全球豬肉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我們將從現有業務的不斷發展中取得增長,並繼續尋找策略收購的機會。”

過去五年,中國肉類總產量凈增近800萬噸,人均年占有量凈增了4.59公斤。未來5到10年,中國肉類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全球豬肉增長的50%將來源於中國,這不僅對中國肉類產業是一個發展的機遇,也對全球肉類行業資源整合、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雙匯集團黨委書記杜俊甫認為,“中國肉類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肉類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月28日,第九屆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頒獎盛典在廣州舉行。會上,備受期待的“最有價值品牌500強”榜單得以揭曉。雙匯以429.75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本屆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的第53位,較之去年上升了20位。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8

不怕豬價漲上天! 雙匯一季度進口6億元豬肉、利潤兩位數增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8566.html

中國生豬價格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的一道風景線,生豬價格超過20元/公斤,並且居高不下,處在豬肉產業鏈下遊的雙匯發展(000895.SZ)看上去扛過了這一輪高豬價的沖擊。

4月28日,雙匯發展公布了其2016年第一季度的業績,收入和利潤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雙匯發展公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屠宰生豬348萬頭,比2015年同期增長3.02%;銷售鮮凍產品34.12萬噸,同比增長19.7%,高低溫肉制品37.37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7.98%;實現營業收入127.40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8.28%;實現利潤總額14.43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0.10%;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4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16.65%。

雙匯發展的業績大增是建立在銷量增長基礎上的。在豬價大漲的背景下,生豬養殖業者有一些會囤貨等待更好的價錢,消費者因為豬價太高,會縮減消費量,肉類企業受上述因素的影響,屠宰量往往會下滑或者持平。

雙匯發展鮮凍肉和肉制品的銷量大幅領先於屠宰量的增幅,原因之一是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從關聯方羅特克斯有限公司進口了約6億元的分割肉、分體肉、骨類及副產品,羅特克斯供應的豬肉來自進口。如果按照一個季度進口6億元豬肉的節奏,2016年雙匯發展進口豬肉將達到24億元,比起2015年的約21億元,要增加不少。

進口豬肉的成本不到中國的一半,進的越多,利潤越多。

但是雙匯發展並沒有敞開進口國外豬肉。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中國對豬肉進口並不進行配額管理,但是不意味著可以敞開進口。雙匯發展從美國進口的豬肉,已經按照中國官方的要求,養殖階段不使用瘦肉精。另外對於進口的豬肉,在檢驗檢疫等方面有嚴格的質量管控措施。中國是世界第一豬肉生產大國,馮永輝說:“無條件開放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雙匯發展此前的庫存在高豬價時期派上了用場。

2015年同期,雙匯發展的存貨約34億元,2016年第一季度只有26億元左右,少了8億元,其中有不少是庫存的屠宰產品。這些庫存的屠宰產品現在趕上了生豬價格超過20元/公斤的好時候,此時出庫,替雙匯發展省了不少成本。

財報顯示,雙匯發展調集了大量資金理財。2016年第一季度末,雙匯發展的貨幣資金15億元,與2015年同期的24億元相比,減少了9億,主要原因是本期貨幣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雙匯財務公司2016年年初已經獲準成立,殺豬賣肉賺的是辛苦錢,雙匯也要從金融市場挖上兩桶金。

豬價高漲,消費者捂緊了錢袋子,政府補貼這一塊,重要性對於提升利潤而言大為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營業外收入超過4100萬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近2000萬元,較同期增幅87.28%,主要原因是本期確認的政府補助同比增加。

雙匯發展的利潤兩位數增長,成本控制做得不錯。現在工資等費用基本上只增不減,雙匯的管理費用做到了不增反減。2016年第一季度,雙匯發展管理費用開支3.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近5000萬元。

知情人士稱,雙匯旗下有工廠可以將接待費用壓縮到基本為零的程度。此外,雙匯發展近期對人員進行了優化調整,人員優化後降低了管理費用,除了薪酬開支減少,一些崗位的開支,如行政崗上的人員每年可以節省1萬元左右的管理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76

中國冷鮮肉普及度不及歐美三分之一 雙匯布局二十年等爆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003.html

雙匯集團官方消息,日前,雙匯與江西餐飲連鎖品牌黎大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匯為黎大姐提供冷鮮肉。

黎大姐是江西地方餐飲品牌,主打產品是餃子,目前有50多家門店,與國內門店數上千家的連鎖洋快餐和中式快餐相比,規模不大。雙匯與黎大姐的合作,看上去只是一小步;這一動作背後,國內餐飲業正在經歷從熱鮮肉向冷鮮肉的歷史轉型,肉類企業的機會開始顯山漏水。

中國冷鮮肉普及度不及歐美三分之一

中國是世界豬肉消費第一大國,每年出欄生豬約7億頭,大多數是熱鮮肉,冷鮮肉是少數。傳統熱鮮肉,一般是淩晨宰殺,清早上市。屠宰後的肉溫高達40℃,不經低溫冷卻,直接上市。從屠宰到銷售只有幾個小時,處於肉的僵直期,沒有經過充分的成熟變化,肉質堅韌,口感相對粗糙。同時,熱鮮肉肉溫高會滋生大量微生物,不但容易肉品變質,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冷鮮肉是生豬屠宰後,迅速進行冷卻排酸處理,豬肉在24小時內降為0-7℃,豬肉經歷了由屠宰後僵直到肉質成熟的過程,肉的內部細微結構發生一定變化,肉的嫩度增加,肉質得到改善,並產生氨基酸、多肽等風味物質,使冷鮮肉更容易烹調加工,更容易消化吸收。冷鮮肉生產、運輸、貯藏都在低溫條件下,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長。

在上海,雙匯、雨潤、金鑼、愛森等大品牌的冷鮮肉接受度高,冷鮮肉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左右,有些內陸地區是零,全國綜合來看,冷鮮肉的綜合普及率20~30%左右。雙匯發展副總裁宋保國表示,在歐美發達國家,冷鮮肉已經有近百年的消費歷史,占到豬肉消費市場份額的90%以上,中國冷鮮肉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冷鮮肉的概念是舶來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雙匯等品牌開始在國內市場推廣冷鮮肉,大城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冷鮮肉,部分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地區,仍然是熱鮮肉的天下。

餐飲渠道:冷鮮肉增長爆點

冷鮮肉的普及,教育消費者需要循序漸進,與之相比,餐飲渠道醞釀的機會不容忽視。

中國飯店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稱, 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實現32310億元,同比增長11.7%,這是我國餐飲收入第一次破3萬億,已經成為消費升級的十大行業之一。

餐飲行業是肉類消費的主要場景之一,是用冷鮮肉還是熱鮮肉,並不是餐飲企業最關心的問題,“餐企主要關註貨量與利潤”,一位食品行業的人士介紹說。有些餐飲企業為了控制成本,把不同肉類摻混在一起的動作並不少見。

一些餐飲企業不願意用冷鮮肉。雙匯冷鮮肉的價格高,一位經銷商解釋,雙匯搞的生豬頭頭檢測瘦肉精,費用上億元,需要攤入肉價;一位業內人士說,還有許多餐飲企業認識不到雙匯冷鮮肉的安全性,覺得其他企業的安全保障和雙匯都差不多,其實差距還真的很大。冷鮮肉生產需要建設高標準的倉儲、物流、加工設備,新建的雙匯南昌工廠投資達到12億元,遠高於同樣體量的熱鮮肉生產企業。

福喜事件給國內餐飲企業敲響了警鐘。2014年,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使用過期劣質肉,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等餐飲連鎖企業受到牽連,業績大跌。一些餐飲企業意識到,如果食品安全出事,就直接得關門,成了生死攸關的大事,賺多少錢反而是第二位的問題。因此,餐飲渠道開始註重原材料的安全和品質,一些餐飲企業將成本控制讓位於產品的健康和美味,餐飲渠道的轉型和升級,為冷鮮肉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會。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管理越來越嚴格,會有越來越多的重視質量和安全的餐飲企業看重冷鮮肉的安全保障。雙匯已經明確了“進廚房、上餐桌”的新產品研發方向,並已研發投產了定制化、預制化、真空包裝和使用方便、品種多樣的生鮮產品,和全國2萬多家餐飲企業展開了合作。

餐飲企業願意用雙匯等大品牌的冷鮮肉,一個是證照齊全,產品質量有保證。大一點的食品企業,有自己的檢驗機構,對豬肉等原料可以進行關鍵指標的檢測;小一點的餐飲企業,沒有能力檢測,只能通過驗看營業執照、質量合格證等證照材料來間接判斷餐飲原料安全。雙匯等大公司有完善的內控體系,產品經過嚴格檢疫檢驗,有品牌信譽,更為放心。

現在豬肉、蔬菜等餐飲原材料的價格高,人工成本也高,餐飲企業如果自己做原材料的粗加工,需要招聘人員,人力成本開支增加;另外粗加工也會產生損耗。雙匯為了占領餐飲市場的份額,為餐飲企業提供半成品形態的原材料,比如紅燒肉、獅子頭,配料都準備好了,下鍋加工就行,方便了餐飲企業。

上述人士說,暫時餐飲渠道還無法和面向消費者的雙匯冷鮮肉特約店渠道分庭抗禮,但是餐飲至少是雙匯冷鮮肉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84

1萬多家屠宰企業快活不下去了!雙匯冷鮮肉份額逆勢增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254.html

2016年生豬價格至今“高燒不退”,養殖環節利潤步步高升,下遊豬價高企,消費減少,屠宰量劇減,高豬價的這把“殺豬刀”讓大多數屠宰企業奄奄一息。

屠宰行業難以為繼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生豬均價還在每公斤20元左右,一度最高達到每公斤21元。生豬價格高漲已經將近一年,屠宰企業活得相當難。

生豬價格高,終端豬肉價格不能同步上漲,屠宰企業不得不消化中間的缺口,利潤極低。馮永輝說,全國上規模的屠宰企業有1.6萬家,很多活不下去了。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一個縣城定點屠宰廠的老板,此前數年,每天代宰的生豬都穩定在130頭左右,節假日略高,收入是每頭豬48元的代宰費用與2元的豬血,每天收入6000多元,扣除人工水電租金等成本,月凈利5萬元,在消費不高的小縣城,算是非常滋潤了。今年的豬價上漲對這家廠代宰業務開始沒有什麽影響,很快,進廠的豬越來越少,每天的代宰量降至60~70頭,成本勉強打平,幾乎沒有利潤。

浙江義烏的一個農批市場,原先每天都有400頭以上的白條交易,今年3月後下降了30%,現在不到300頭。上述人士介紹,一些連鎖超市的數據表明,雖然銷售額看起來下降不多,但考慮到今年豬肉零售價遠高於去年的因素,事實上銷售量也萎縮了近三分之一。

馮永輝說,普通屠宰廠一般正常開工率30%~50%,現在降至10%~15%,有些廠一天就開機1~2個小時。

生豬價高,消費量減少。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屠宰企業只能拼命降價,降到虧損狀態,那麽只好減少生豬采購量;殺的豬少了,應該分攤的成本也就更高,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減產後還支撐不了就只能關門歇業。前述業內人士稱,於是今年,大量的地方屠宰廠紛紛倒閉,連某些大品牌廠家也無力支撐。

雙匯讓出利潤占領市場

豬肉是快消產品,市場份額比利潤更重要。一位熟悉市場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雙匯冷鮮肉的銷售逆市高速增長。

雙匯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屠宰企業,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範圍配送,但由於消費習慣與影響力的不同,北方的銷量還是高於南方。即使在仍然習慣消費熱鮮肉的南方一個大區,市場人士介紹,5月份的銷量從去年的平均每天57噸上升到現在的每天75噸。青田縣的一位經銷商是雙匯今年發展的新客戶,做了近二十年的代宰生意,今年發現自己抓豬的成本越來越高,扣除損耗之後,還不如直接分割雙匯的白條更有利潤,像這樣每天都有三五十頭銷量的原代宰農批客戶,在今年的酷烈行情中放棄了熟悉的運營模式成為雙匯代理商的,不少縣城都有。

而在市場成熟的北方區域,雙匯冷鮮肉增幅更為明顯。上述人士說,有的城市甚至增幅超過150%。除了雙匯原有的客戶依托相對充足穩定的貨源而增加銷量,增幅更主要來自新客戶的開發。

馮永輝解釋,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在進口豬肉上有相當大的優勢,現在進口豬肉價格不到國內的一半,便宜的進口豬肉替代高價國產肉,主要用來生產肉制品,雙匯有足夠的肉源投放到生鮮渠道,供應不成問題,成本上也比其他企業更具有靈活性。

雙匯的一位合作夥伴認為雙匯冷鮮肉市場份額提升原因並不在價格上。

該人士說,雙匯的市場價格一直是它的短板,在冷鮮肉品牌中居於高位,讓許多認可其品質的經營者望而卻步。此外,雙匯過於嚴謹而不夠靈活的價格管理也被合作客戶詬病,被笑稱為“漲時領漲,跌時滯跌”。即使在上半年大力度攻城掠地的大戰役中,它的價格也僅僅是與其它同類品牌的差價略小一些,仍然最高。在數十年來始終堅持“先款後貨”的雙匯,絕不可能出現虧損的交易,也不可能像其它快消品行業那樣用低價來制造市場傾銷搶占市場份額。

上述人士稱,在豬價居高不下,豬肉消費疲軟的現階段,雙匯作為屠宰行業第一大企業的綜合優勢就尤為明顯。遍布全國的二十個大型工廠形成互補網絡,可以有效抵銷區域豬價與供應量的異常,在大量屠企因為經營困難而供應不穩的現階段,因供應量充足、品質穩定而獲得原本習慣各區域本土豬源的客戶;更重要的原因是雙匯今年年初制定的正確的市場策略。今年1~5月,參加過年會的經銷商們看到了雙匯支持市場擴大規模的力度與決心。接地氣的調價使雙匯價格偏高的市場弱勢得以緩解,因經營壓力而減產、關門的屠宰企業的市場份額在雙匯一線銷售人員的努力下被迅速蠶食。

所有的危險中都存在機遇,這位人士說,借此次高豬價的危機,在行業整體下滑的最艱難時段,雙匯完成了一次很漂亮的洗牌。

高豬價暫時還看不到盡頭。馮永輝預計,國內生豬價格還將在每公斤20元左右持續一段時間,市場上難以其數的小刀手很靈活,豬價高可以暫時歇業;雙匯這樣的上市公司實力雄厚,可以逆市擴張,最難的是一些大中型屠宰企業,只能苦熬度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