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國確診感染H7N9患者增至16人 世衛組織: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病毒做出評論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22

截止4月5日下午5時,H7N9禽流感暴發病例分佈圖。 (魚仔/圖)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4月6日通報,截至4月5日17時,全國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16例,其中死亡6人。病例分佈於上海(6例,死亡4例)、江蘇(6例)、安徽(1例)、浙江(3例,死亡2例)。報告的16例確診病例間未發現流行病學聯繫。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均已採取醫學觀察措施。只1名密切接觸者出現症狀,但已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餘密切接觸者均未發現異常。目前疫情處於散發狀態,尚未發現人傳人。

4月5日新增2例

江蘇省衛生廳4月5日通報,江蘇省新確診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患者殷某,女,61歲,南京市秦淮區人,退休在家。3月20日患者發病。4月2日因病情加重轉至南京某醫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搶救。患者陸某,男,79歲,南京市秦淮區人,退休在家。3月21日患者發病。3月31日因病情加重至南京某醫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較重,正在全力 搶救。

除江蘇外,其他地區4月5日未通報新的病例。

4月6日起上海暫停活禽交易

農業部4月5日晚上9點多消息,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再次從上海市送檢的738份樣品中檢測到19份H7N9禽流感陽性樣品,8份陽性樣品來自松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其中雞7份、環境樣品1份;3份來自閔行區景川市場,其中雞1份、環境樣品2份;8份來自閔行區鳳莊市場,其中雞2份、鴿子2份、環境樣品4份。此前,4月4日,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從上海市送檢的松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鴿子樣品中檢測到H7N9禽流感病毒。

浙江則有鵪鶉驗出H7N9病毒。據新華網4月6日消息,浙江省衛生廳3日確診的第二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病前在上城區濱盛農副產品商行活禽攤點購買並食用過鵪鶉。杭州市疾控中心5日已從該活禽鵪鶉攤點上的鵪鶉中檢出N7H9病毒。目前該病毒樣品已送國家疾控中心複檢,並等待最後確認。6日凌晨,杭州市有關部門已對濱盛農副產品商行內放存的活禽進行撲殺,並暫停該商行內的活禽交易。

另據上海政府新聞新聞辦公室官方微薄「@上海發佈」4月5日消息,上海4月5日再次就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舉行新聞發佈會。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通報,4月6日起,上海全市範圍內暫時停止活禽交易,並關閉所有活禽市場。徐威表示,將對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

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邵林初表示,暫停活禽交易會產生一系列問題,上海將儘量減少老百姓損失,包括儘量不損害經營者和養殖戶的基本利益。上海已經關閉松 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活禽交易區,被檢測出H7N9病毒的鴿子主人正在配合肉鴿來源調查,所有禽鳥已經被撲殺,共計2萬餘隻,並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對 商販等擬以不低於市場價50%的標準給予補償。

上海從4月6日起對全市3大活禽批發市場和461家活禽零售點以及各類花鳥市場,暫停活禽、野生鳥類的交易活動,並對所有活禽交易市場進行清理、消毒和封閉管理,堅決取締各類馬路市場活禽交易行為。暫時封閉公園等的進入式鳥園、鴿場等場所,鳥類表演等活動。

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央視新聞4月6日消息,上海市信鴿協會緊急通知:2013年全市、區、縣信鴿比賽即日起全部暫停,任何信鴿組織及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組織信鴿賽事及信鴿司放活動。

世衛組織: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H7N9病毒做出評論

新華網4月6日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格雷戈裡·哈特爾5日表示,目前在中國確診的所有H7N9感染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沒有人的H7N9病毒檢測呈陽性,而且沒有跡象表明病例之間有流行病學聯繫,現階段沒有證據顯示該病毒可以「持續人際傳播」。

針對關於使用「持續」這個說法是否表明該病毒有人際傳播可能的提問,哈特爾表示,在對密切接觸者的跟蹤觀察結束前,必須保持警惕,現階段還不能就病毒是否具有人際傳播能力下定論。

哈特爾還表示,他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H7N9病毒做出評論,世衛組織推薦的預防方式包括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接觸患病動物和死動物等。此外,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奧司他韋和扎那米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能對該病毒產生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5

埃博拉可能感染超過兩萬人 遏制疫情將耗資4.9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233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西非埃博拉病毒爆發得到控制之前,將有超過2萬人可能感染該病毒,而遏制疫情將至少耗資4.9億美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世衛組織稱,感染人數正在加速上升,超過40%的感染發生在過去21天內。

在一份應對埃博拉病毒的路線圖中,世衛組織稱,在一些地區,病例數量可能兩倍甚至四倍於上報的數量。

2014年埃博拉病毒的爆發繼續朝著令人擔憂的方向發展。利比里亞、幾內亞和塞拉利昂正在努力控制不斷升級的疫情。這些國家缺乏衛生系統,赤字嚴重並且彌漫著恐懼。

世衛組織的目標是在6-9個月內,阻止埃博拉病毒的傳播。該病毒已經感染了超過3000人,成為該病毒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爆發。埃博拉已經導致了超過1550人死亡。

目前,針對埃博拉沒有治愈方法,而各國正在加緊研制相關藥物。

美國生物防禦辦公室(Office of Biodefense)負責人Michael Kurilla向彭博新聞社表示,美國科學家將最快於下周開始招收患者,進行葛蘭素史克疫苗的安全試驗。

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進行傳播。它會導致發燒、腹瀉、肌肉疼痛、嘔吐等癥狀。隨著它的發展,感染者還會出現眼睛、耳朵和鼻子出血等癥狀。在過去,死亡率高達90%。在此輪爆發中,約52%的感染者已經死亡。

醫生通過給患者補充水分,輸血和使用抗生素等方法來對抗感染,並希望人體免疫系統能最終戰勝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和援助組織都在努力控制埃博拉。對疾病的恐懼和對救援人員的不信任使得有些家庭隱瞞感染埃博拉的事實。而非洲的葬禮習俗(與屍體接吻)幫助了埃博拉病毒的傳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23

埃博拉20%概率於10月侵入美國 年末全球最多28萬人感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22

美國研究者稱,模型顯示埃博拉疫情會變糟,9月底侵入英國概率25%,侵入美國概率18%。埃博拉傳播速度快於人們對其控制,諸多通往病毒感染國的航線被取消,延誤了救援卻無法阻止病毒向它國傳播。奧巴馬稱美國會全力以赴對抗埃博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0915_ebola

世界衛生組織稱,截至8月底,幾內亞、利比亞、塞拉利昂共有3685人疑似或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上周至少有4061人感染,其中2107人死亡。美國東北大學和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研究員稱,傳染病和流動性模型顯示,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會變糟,預計9月底前疑似或確診人數是當前的2倍多。9月24日附近,疑似或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數可能達到 1萬,此後還會有數千人。

埃博拉病毒傳染到其它國家只是時間問題。傳染病和流動性模型預測,9月底,埃博拉侵入英國的概率為25%,侵入美國的概率為18%。

不過,西方國家出現埃博拉病毒並非最大的威脅。例如在美國,這些病毒可能通過旅行傳播到境內。美國對傳染病有很好的控制措施,即使有個別人感染,疫情很可能會得到控制。最令人擔心的是,當前埃博拉傳播速度非常快,超過了人們對其控制。

幾位研究人員對埃博拉疫情持悲觀態度:

佛羅里達大學生物統計學家Ira Longini認為,埃博拉病毒持續傳播,目前看根本停不下來。

美國東北大學教授Alessandro Vespignani表示,當前非常關鍵。如果埃博拉感染者數量上升,卻無法控制疫情,那時就太遲了,再采取什麽措施都很難。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們預計,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總數可達2萬人。然而模型顯示,實際數量可能會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計。Vespignani稱,他和同事們每幾周就會對模型重新計算,看是否出現了轉折。目前看沒有,情況依然是非常糟糕。

據Wired網站報道,一位教授預計,在最壞的情形下,2014年底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再增加驚人的27.7萬人。

目前醫學界尚沒有研制出對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措施,只有支持護理。一些病例采用了實驗性藥物和輸血的方式,一個可能有效的疫苗也匆匆進入生產環節。

專家們認為,應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國家給予更多支持,預計至少耗費6億美元,國際反應加大到當前的3~4倍。目前需要大量醫生、護士和其他醫護人員,以及給醫務人員的防護裝備和生活用品。然而一個問題是,80%通往埃博拉感染國家的航線被取消了,這影響了物資運輸,換來的只不過是埃博拉病毒的推遲傳播,代價很大。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周一,白宮新聞秘書Josh Earnest稱,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明天會見研究人員,美國會全力以赴對抗埃博拉病毒。奧巴馬將埃博拉疫情在國家安全中歸為“優先級”,不過認為該病毒侵入美國的概率很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1

埃博拉病例每三周翻一番 或很快致55萬人感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74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自埃博拉病毒暴發之後,已有5357人感染,死亡2630人。聯合國稱,埃博拉病毒暴發是世界上最大的感染病疫情,感染案例每三周翻一番。塞拉利昂政府也一度關閉三天,以控制疫情蔓延。此前也有消息稱,埃博拉年底前傳染至美國的幾率大約為18%。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也響應聯合國的觀點,即認為控制埃博拉病毒現在需要“史無前例的國際行動”,並警告稱,除非政府加強介入程度,否則明年1月底將有55萬人感染上埃博拉病毒。

聯合國聲明如下:

埃博拉疫情危機變得更加複雜,涉及到政治,社會、經濟、人道主義和安全等領域。埃博拉疫情的溢出效應需要整個世界的關註。埃博拉疫情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

埃博拉病毒暴發是世界上最大的感染病疫情,感染案例每三周翻一番。利比里亞一個國家的埃博拉感染病毒人數將很快超過過去40年歷史之和。

在三個感染最嚴重的國家——加納,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正在摧毀其醫療系統。在利比里亞,可治療的輕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也導致經濟危機。通脹和食物價格正在上漲。交通和社會服務已經被破壞,這使得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的情況雪上加霜。

各國政府正在竭盡所能抗擊疫情。聯合國贊賞各國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在抗擊疫情前線的勇敢行動。

現在,控制埃博拉病毒疫情需要史無前例的國際行動。

塞拉利昂政府也一度關閉三天,以控制疫情蔓延。

讓我們在看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觀點:

到明年1月底,埃博拉病毒可能可能會感染數以萬億的人。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按最糟糕的情況估計,屆時會有逾55萬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這份報告預測的病毒感染人數遠遠超過了之前的估計。目前,這份報告正處於審查之中,也有可能會被修正。這種情況的假設條件是,政府和救助機構沒有增加額外救助和介入。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發言人在電子郵件中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正在建立一個動態模型工具,以實時估計埃博拉病毒感染人數,預計將很快公布該模型和使用介紹。”

東京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上個月的獨立報告顯示,按著最糟糕的情況預計,埃博拉病毒年底新感染人數將達到277124人。

報告還稱,失控的跨境傳播可能會使埃博拉病毒成為新地區的主要傳染病。

正如彭博所指出的那樣,控制疫情傳播需要資金:

聯合國稱,在接下來的6個月內,遏制埃博拉病毒傳播將需要投資9.88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42

西班牙出現首例在歐洲境內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49

141006173312_ebola_spain_640x360_ap_nocredit

西班牙衛生部10月6日稱,一名西班牙護士在馬德里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成為首例在歐洲境內感染該病毒的患者。

西班牙衛生部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說,這名護理人員一周前出現發熱癥狀,並於5日入院,埃博拉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目前唯一的癥狀是高燒不退。她將被送往此前收治過另兩個埃博拉病例的馬德里卡洛斯三世醫院接受治療。

這名44歲的女護理人員是西班牙國內收治的第三例埃博拉病例。此前兩例均為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神職人員,兩人被送回馬德里後因醫治無效先後去世。本次確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女性護士是治療西班牙神父別霍(Manuel Garcia Viejo)的醫療團隊的成員。

別霍神父在9月25日不治身亡。別霍神父在塞拉利昂被傳染後,死於馬德里的卡洛斯三世醫院。另外一名西班牙神父Miguel Pajares在利比里亞被傳染上埃博拉病毒後於8月不治身亡。

與此同時,挪威媒體6日報道,一名在塞拉利昂的挪威婦女被證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預計6日深夜或7日淩晨被送抵挪威。

報道說,這名婦女在無國界醫生組織工作。她於5日開始發燒,隨後被隔離,實驗室化驗證實她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這名婦女將被送往挪威首都奧斯陸的一家醫院接受治療,治療將在嚴格隔離和特別防護條件下進行。

在奧斯陸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名挪威衛生部官員表示,挪威衛生部門已做好一切準備接收並治療埃博拉患者。他說,埃博拉病毒在挪威擴散的可能性很小。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災區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59

美國確診第二例埃博拉感染病例 曾照顧首位死亡患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04

s3.reutersm

美國本土確診第二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這是美國第一例已知的由於傳染得病的患者。同時另一名疑似病例正在接受隔離治療。美國本土控制致命病毒能力正經受嚴峻考驗。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2日說,與美國本土發現的首名埃博拉患者有過接觸的一名醫務人員已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

美國疾控中心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名醫務人員的複檢結果是陽性。這一複檢結果已通知醫院和患者,相關治療方案將由患者和醫院決定。

同一天,美國得克薩斯州衛生當局表示,這位感染者是曾經照顧過已經死亡的美國本土首例埃博拉病患鄧肯(Thomas Eric Duncan)的女性醫護人員。

從利比里亞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鄧肯此前曾在衛生長老會醫院接受隔離,於10月8日不治身亡。

目前仍有48名有可能接觸過鄧肯的人員被密切監測,他們尚未表現出任何癥狀。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Tom Frieden強調,醫護人員的診斷顯示,長老會醫院顯然有違反安全規定的做法,當局將對該醫院如何發生感染進行完整的調查,主要集中在透析和呼吸道插管兩個“高風險程序”是否違反操作規定上。

據路透報道,靠近波士頓的美國馬薩諸塞州,布倫特里市(Braintree, Massachusetts)的一個診所被疏散並隔離。因為當地診所發現一名埃博拉疑似病例。

這名患者來自西非利比里亞。據報告稱該患者抵達美國後有頭疼,肌肉酸痛等埃博拉病毒患者癥狀。

目前該患者已經轉移到波士頓的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醫療中心接受治療。

10月8日美國白宮宣布,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地的5個美國機場加強對從西非入境美國旅客的埃博拉病毒篩查。人們日益擔心,進入美國的致命病毒沒有得到足夠的控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14

美國出現第三例埃博拉感染病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33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德克薩斯州衛生服務局在周三的一份聲明中稱,又一名醫務工作人員埃博拉病毒檢測呈陽性。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名病毒檢測呈陽性的醫護人員來自德克薩斯州一家醫院,曾為美國本土首例埃博拉病毒確認感染者提供治療。

德克薩斯州衛生服務局在公告中稱,這名護工周二出現發熱癥狀後立即在這家醫院被隔離。

衛生官員已與這名醫務人員對話,以迅速確定曾與其有過接觸的人或潛在被暴露的人,這些人都會受到觀察。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聲明中表示,他們正著手對這名新患者的初步檢測進行進一步檢測和確認。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10月12日,26歲的護士Nina Pham成為美國首例已知的由於傳染得病的患者,也是美國本土總計第二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Nina Pham曾在埃博拉患者鄧肯(Thomas Eric Duncan)住院期間提供醫務照顧。鄧肯從利比里亞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已於10月8日死亡,成為美國本土第一例因埃博拉而死亡的人。

院方昨天稱,Nina Pham情況良好。衛生部門的官員和院方還沒有確定她如何被感染。他們曾表示,這名護工在護理鄧肯時戴著口罩和手套,穿著工作服和防護服。

世界衛生組織周二表示,預期本周內感染病例將上升至9000例以上。全球埃博拉病例上升至8914例,死亡4447例。目前,西非國家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幾內亞有超過8900人患病,已有超過4400人死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83

2014年青年學生新發感染數增六成,以男性同性傳播為主艾滋病防控隱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29

2014年11月30日,天津醫科大學的高校誌願者走進社區,進行以“遏制艾滋,履新承諾”為主題的公益宣傳活動。 (CFP/圖)

從2008年到2014年,青年學生中新報艾滋病感染數從482例上升到2552例,其中經男性同性性傳播的比例由58.5%飆升至81.6%。目前高校對性的社會責任和危險性行為自我保護教育普遍缺乏。

在大中城市,超過半數的新發艾滋病感染者都是男同。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東北的省會城市,其占比甚至超過了70%。如果不能將男同這個特定人群控制好,可能導致整個國家艾滋病防治體系失效。

在某疾控中心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工作人員登記了他的個人信息:男,20歲,第一次檢測……對華東某高校學生劉明(化名)來說,2013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藏在他體內的艾滋病病毒被發現了。

如今,艾滋病正在威脅大學校園,像劉明這樣的“同誌”群體首當其沖。國家衛計委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報告現存活15-24歲青年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7249例。

“感染基數雖小,但增長速度特別顯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吳尊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2011年起,青年學生艾滋病新發感染數以每年約30%的幅度增長,2014年的增幅更是接近60%。吳尊友透露,2015年上半年,增長速度依然有增無減。

自1985年中國首例艾滋病被發現到2005年,因靜脈吸毒或非法采供血而感染的人群數量逐年攀升,此後這兩個群體的感染人數漸漸回落。如今,性傳播,尤其是男男同性傳播取而代之,已成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社會對同性性向的歧視,使多數仍生活在隱秘世界里的“同誌”因為壓抑而更加放縱。飆升的數字背後,凸顯的是對於這個特殊群體艾滋病防控的困境和全新挑戰。

如何把握性教育的“度”

劉明最近註意到一則新聞。2015年8月10日,衛計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近年來,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一些地方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較快,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通知》直言不諱。

對於高校來說,“狼”似乎真的來了。

在看似平淡的人際交往的掩映下,高校的“同誌”們各有自己隱秘的社交網絡。不過,缺少了異性戀的家庭和兒女情感維系,“同誌”間的感情保鮮期通常短暫。

基於男人之間不會意外懷孕的“常識”,劉明和同伴的親熱沒有“間隔”。他沒有想到,背後隱藏著艾滋病毒。

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省份均有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的報告,截至2014年,報告數超過100例的省份達到11個。

數字逐年增加,增長速度也明顯加快——在雲南,2014年報告數為81例,同比增加了37.3%;在廣東,21個地市均有學生艾滋病感染者,2014年報告數達到138例,同比上漲近60%。

“雖然學生群體的艾滋病流行仍處於低水平,學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比例也較低,但如果不盡早采取有力的預防幹預措施,流行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廣東省疾控中心在回複采訪時表示。

為了分析各年齡段人群的感染途徑,中疾控曾做過一次調查,將感染學生分為15歲以下和15-24歲兩個年齡段,得出的結果相當有辨識度。前者主要通過母嬰感染傳播,而後者,也就是青年學生,則以性傳播為主。

“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是青年學生群體艾滋病疫情的一大特點。”衛計委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表示,從2008年到2014年,青年學生中新報艾滋病感染數從482例上升到2552例,其中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的比例由58.5%飆升至81.6%。

高校學生處在青春期邁向成人社會的十字路口,他們剛剛脫離家長約束,在相對包容的“象牙塔”里,同性戀者逐漸建立了對性向的自我認知。

擁有自由,也意味著面臨風險。不過,對於劉明來說,沒人給他講過性知識,也沒人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他。性教育在中國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不論家庭,還是學校。

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匱乏一度給劉明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有一陣,他反複問自己:我是不是快死了?會不會哪天藥物治療就不管用了?同學會不會被我感染?這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學習狀態。期末考試前兩周,他完全沒法集中精力複習,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至今,他依然沒有將感染的消息告訴父母,“他們幫不了我什麽,這只會讓他們徒增擔憂”。

而在學校,在學生青春期到來之前就應該進行的科學性教育也嚴重缺課。

這些年,每到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後,病毒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都特別忙碌,不少學校會邀請她為學生講授艾滋病知識。但她說,這不應該是艾滋病日才進行的一項教育。

在給南方周末的回函中,教育部表示,教育部門一直十分重視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但也承認,學校的艾滋病預防教育確實存在問題。比如一些學校認為艾滋病疫情還很遙遠,不積極主動開展工作;部分授課教師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欠缺、教學能力和技巧不足。

雲南等省份的衛計委也反映,目前學校大多只有針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的教育,對性的社會責任和危險性行為自我保護教育普遍缺乏。而同性性傳播行為的增多,還給高校艾滋病教育帶來了另一個難題——該如何把握性教育的“度”?

“對同性戀文化該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這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問題。”雲南省衛計委在回函中直言。

男同控制不好,整個防治可能失控

“不光是青年學生中的男同,艾滋病感染率在整個男同群體中也在快速增長。”清華大學教授、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憂心忡忡。

2006年起,張林琦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尚紅等人通過各地醫院和疾控機構,隨訪了數千名男同,並追蹤觀察其從艾滋病陰性轉為陽性的比例。2012年,他們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預防HIV病毒:把安全的性帶給中國》的文章,追述了我國艾滋病的流行趨勢。

文章指出,“HIV病毒在同性中的感染率已從2005年以前的0.3%上升到了2011年的13.7%”。張林琦透露,截至2014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25%。新發感染的數字同樣驚人——至少1/3以上的新發感染由男同的高危性行為造成。

這些數字與官方數據大致吻合。

“2014年報告的新發感染者中,同性感染的漲幅很大。”吳尊友介紹說,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里,超過半數的新發感染者都是男同。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東北的省會城市,占比甚至超過了70%。這樣的感染率遠遠高於孕產婦、性病病人等高危人群。

1985年,我國發現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但那時對於許多中國老百姓來說,“艾滋病”還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沒有人想到,它會如此快地敲開中國的國門。1989年,在雲南中緬邊境地區,146名吸毒者因共用註射器靜脈吸毒而被感染艾滋病。從此,艾滋病結束了它在中國的傳入期,開始進入擴散期。

20世紀90年代,一些“地下血站”打著脫貧致富的旗號,招徠了許多無知的賣血者。由於缺乏嚴格的檢測和消毒手段,艾滋病病毒在賣血者中迅速傳播。

從1985年到2005年的二十年間,國內艾滋病感染者主要以河南及其周邊省份的非法采供血者和雲南的靜脈吸毒者為主,性傳播只占10%多。

艾滋病有三大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其中,母嬰傳播可以通過中斷妊娠、采取相應的母嬰阻斷措施、產後盡量避免母乳餵養等措施進行幹預;血液傳播中的非法采供血可以通過法律進行阻斷。

“從2005年起,因吸毒或賣血而感染的人群數量逐年降低。目前,性傳播成為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吳尊友表示,中疾控每年對包括吸毒者、同性戀、暗娼、性病就診者、孕產婦在內的8類高危人群進行檢測,發現近年來男男同性戀呈快速上升趨勢。

就地域而言,雖然西南部分省份感染較多,但艾滋病的傳播已由早期集中在個別省份和地區擴散到全國96%的區縣都有感染者報告。

這也意味著,艾滋病感染群體更加多元、分散,並已由傳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而如果不加以嚴格防控,男同群體很可能扮演傳播“橋梁”的角色。

“雖然我國的艾滋病處於低流行水平,全人群感染率較低,但千萬不能被數字蒙蔽,”張林琦說,“如果不能將男同這個特定人群控制好,很可能導致整個國家艾滋病防治的失控。”

吳尊友也認同了這一觀點。中疾控曾收集了一百多個國家男同感染艾滋病的數據,發現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男同群體艾滋病感染率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一旦控制不好,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薄弱防區

“男同的性傳播是當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卻也是疫情哨點監測的難點所在。”吳尊友坦言,同性戀並不等於艾滋病,但卻與艾滋病有著緊密聯系。這種密切相關體現為,同性戀人群一直是艾滋病的薄弱防區。

男同主要的性行為之一是肛交。與異性性行為相比,直腸彈性不及陰道,而且直腸比較脆弱,黏膜較薄,更容易破損。直腸破損時,精液里含有的大量HIV病毒很容易進入人體,感染T細胞。

在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中,流動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在張林琦看來,男同性行為發生頻率和伴侶更換頻率遠高於異性,但不少都是“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荷爾蒙宣泄,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自然會提高。

“別說隨訪幹預了,上哪兒找他們去呢?”張林琦說,相較於母嬰阻斷、減少吸毒傳播,對於男男同性人群的各項防治措施很難有效落實。

不過,除去生理結構和缺乏保護措施等原因,受訪專家普遍認為,男同群體最容易導致艾滋病傳播的根源在於社會和文化因素。

盡管“好基友”已成為流行詞匯,但無論是在對同性戀較為開放的西方還是較為保守的東方,同性戀都很難為社會所包容,不被社會認可的壓力讓公開坦陳身份的“同誌”極少,更何況是感染了艾滋病的“同誌”。

同性戀的“地下狀態”不僅加重了病毒在男同人群中感染的速度和程度,而且無法通過教育和幹預機構與他們正常聯系和交流,因此擴大了艾滋病的社會風險。

“國內有近20%-30%的同性戀會選擇與異性結婚,通過組建家庭的方式掩飾自己的同性傾向。”在研究中,張林琦發現,這些人並不會放棄同性的性行為,這使得家人不僅需要承受不幸婚姻的折磨,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潛在威脅。

盡管是艾滋病的薄弱防區,但放眼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對於男同感染艾滋病的防控都沒有“神奇的妙方”。

在美國,艾滋病首先於1981年6月在洛杉磯的5名男性同性戀者身上發現。此後,男同之間艾滋病傳染的幾率一直高於其他幾種傳播方式。目前,美國每年艾滋病新發感染約5萬人,其中60%-65%是男同。

在艾滋病防控較為領先的澳大利亞,吸毒傳播和異性傳播基本已被控制,男同占到每年新發感染的近90%。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從事男同人群大規模艾滋病幹預已有多年。二十多年來,他收到了一萬多封艾滋病患者寫來的紙質信件,電子郵件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信件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同誌”。在信里,他們向張老傾訴對疾病的恐慌、心理困擾,更多的則是社會歧視帶來的重壓。

“一手硬,一手軟,一腿長,一腿短。”張北川常常感嘆,通過單純灌輸艾滋病防治知識這樣的幹預措施遠遠不夠。如何讓男同艾滋病感染者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需要制度建設,“在當下,最重要的是消除性向歧視、艾滋歧視。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25

臺灣出現首例本地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臺灣“疾病管制署”4日稱,一名43歲的臺灣女性感染寨卡病毒。這是當地出現的第4例寨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也是首次有本土人士被感染。

綜合中央社、中時電子報等臺灣媒體報道,“疾管署”介紹,該女性今年2月21日至7月22日隨丈夫到聖盧西亞工作,7月24日返臺,26日出現惡心、嘔吐、發燒、流鼻水、關節痛及肌肉痛等癥狀後就醫;29日因臉部、肢體出現紅疹再度就醫並通報采檢;8月3日被確認感染寨卡病毒。

“疾管署”稱,該女性感染的病毒基因與法屬馬提尼克、巴拿馬、哥倫比亞病毒株相似;目前感染者癥狀已經減輕,與她同住的4人沒有出現感染癥狀。

據悉,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風險相對較高,不過此次感染病毒的女性並未懷孕。

截至目前,臺灣共出現4例寨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前3例分別於今年1月19日、5月21日和6月6日公布檢出。其中,前兩例為泰國籍男子,第三例為印尼籍漁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91

臺灣首現本地人士感染寨卡病毒 為第四例境外移入個案

新華社消息,臺灣寨卡病毒感染癥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日公布臺灣第4例境外移入寨卡病毒感染個案,為臺灣43歲女性,這是首次有臺灣本地人士遭感染。

據臺灣疾病管制部門負責人郭旭崧介紹,該女性2月21日至7月22日隨丈夫到聖盧西亞工作,7月24日返臺,26日出現惡心、嘔吐、發燒、流鼻水、關節痛及肌肉痛等癥狀,遂到診所就醫。29日因臉部、肢體出現紅疹再度就醫並通報采檢,8月3日確認感染寨卡病毒。

據悉,該女性並未懷孕,經實驗室比對病毒基因與法屬馬提尼克、巴拿馬、哥倫比亞病毒株相似。目前該女性癥狀已經減輕,同住4人也無感染癥狀。

據中國臺灣網報道,臺灣先前檢出3例寨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外籍勞工。臺當局“疾管署”分別在1月19日、5月21日和6月6日公布檢出,前兩例為24歲、34歲的泰國籍男子,兩人都來自泰北烏隆他尼省,第三例為一名22歲印尼籍漁工。

寨卡病毒感染癥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蚊子叮咬傳播,感染癥狀為發燒、紅疹、關節痛、關節炎、結膜炎等。與登革熱癥狀相似,但較輕微,少引發重癥。

多項研究報告均指出,孕婦感染寨卡病毒與胎兒小頭癥及其他胎兒腦部嚴重缺陷有高度因果關系,其中又以第一孕期(懷孕前3個月)孕婦風險最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