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的最後一天,對聯電來說,是具歷史意義、重要的一天。 因為目前全球晶圓代工排名第三的聯電,在中國的產能,可望在三年到五年內超越老大台積電。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號,經濟部投審會宣布,有條件通過聯電與廈門市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合資興建十二吋晶圓廠的投資案。這是台灣半導體業近十年在中國金額最大的投資案,也是台灣晶圓代工業者第一次登陸興建十二吋廠。 待聯電廈門廠二○一六年下半年完工投產後,加上蘇州和艦廠,最快二○一八年,將領先台積電,成為台灣在中國擁有最多產能的晶圓代工廠。 雖然廈門廠對聯電營收貢獻還未實現,但赴廈門投資的消息自二○一四年十月初公布後,聯電股價一路從十二‧三元,漲到最高達十五‧三元,漲幅約兩成,且外資持續買超,目前已超越外資給予的目標價。 為什麼在中國擁有新產能,會讓外資與投資人對聯電如此感興趣?答案,是因為「中國」。 瞄準物聯網應用不須最新製程,就能搶商機 所有人看到的,是中國物聯網市場的商機,這個市場,估計產值規模約二兆五千億元。雖然,這次聯電前進中國的製程,不如台積電與三星。但由於物聯網許多產品,並不須使用與蘋果iPhone處理器同等級的最先進製程,這反而讓聯電以「不高不低」的定位,取得最佳競爭位置。 一位半導體設備業主管也認為,聯電現在的技術雖然不如台積電與三星,但面對中國本土的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等對手,依然綽綽有餘。等到中國IC設計業者與物聯網商機崛起後,要吃到訂單沒有問題。 「這對聯電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Momentum(動能),」一位聯電中高階主管坦承,目前聯電現有的產能已經滿載,公司營運要有新的成長,得有新刺激。「中國很多東西可以做,撈寶撈一撈,用五五、四○奈米製程(指相對落後的成熟製程)就夠了。」 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台積電沒有去中國發展十二吋廠的原因。因為,對台積電而言,現在首要的任務是要迎戰三星,優先發展最先進製程,守住蘋果訂單。台積電內部主管便透露,近兩年,中國各省官員其實也曾提出合作邀約,「但目前,對台積電來說還不是很有必要。」 董座一年前布局享高額補貼、保證訂單優勢 「晶圓雙雄時代已經不在了,(聯電)要找到新的切入點,」大和國泰證券科技行業研究區域主管徐禕成觀察,過去幾年,聯電在先進製程上,一直追在台積電後面,很辛苦。現在前進中國,徐禕成認為:「這對聯電未來很有幫助,明年投產,後年規模就可以起來,時間點滿不錯的。」 根據熟知整樁投資案的人士透露,這次投資廈門,聯電董事長洪嘉聰其實從一年多前便開始運作。中間一度因廈門地方首長換人而停擺,但習近平與李克強上任後直接關切施壓,因此迅速重啟。而最後拍板定案的條件,是中國祭出三大讓利,包括有大額的補貼,且這筆錢不須聯電償還,以及保證提供訂單,並且將來聯電對此廠的持股比例可能再增加。 對此,聯電發言人劉啟東表示,未來的確會按照中國政府既有的方案申請補助,但實際補助內容須等建廠後才確定。而若台灣法規允許,將來也會再申請提高對廈門廠的持股比例。同時,因廈門廠有中資股東,在訂單上自然也會給予協助。 長期往來兩岸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觀察,曾在福建待過十七年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福建與廈門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會是中國對台灣新的重要口岸。 聯電雖然已經失去與台積電互相稱霸的能耐,但這次,洪嘉聰用中國幫聯電找到了突圍破口。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認為,目前聯電的課題,是如何在獲利與研發先進製程間找到平衡。但近期一連串在成熟製程與中國市場的布局,有機會使聯電未來在獲利上,成為晶圓代工業獲利亞軍。 有意思的是,這次市場與同業對此事的反應。 跟二○○一年聯電前進蘇州設立和艦,引起技術外流的爭議相比,這次大家反應小很多。因為,聯電前進的技術並非最先進,不至於讓台灣核心技術外流。更殘酷的事實是,中國物聯網的主要IC設計商都早來自本地,當地也已經形成供應鏈,聯電西進只是參與,不至於造成台灣供應鏈拔起西進。面對兩次西進案件,大家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可見十四年之間,兩岸產業勢力的消長變化之鉅。 |
一個“進攻”的百度需要證明: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周期後——這通常是一家公司成年的標誌,絕大部分的技術公司都在成年之前夭折或成為小老頭——它還有足夠的能力去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
昨天,在百度公司的年會暨百度成立15周年晚會上,一向平和的李彥宏楞是將年會弄成了戰前動員會,向對手們發出了戰帖:“現在,是我們發起進攻的時候了”,“現在,是我們引領未來的時候了”。
過去的幾年,作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中技術基因最強的公司,百度遭受了比其他兩家更大的挑戰——縱觀歷史,一種新的技術變革總是會將一些技術上的領導者推入艱難的境地,而移動互聯網就是這樣的技術,甚至一度有人認為BAT已經不再。
不過,該公司看來經受住了考驗:2014年該公司是二級市場中漲幅最大的中概股之一,也是BAT中漲幅最大的。這主要受益於其移動端商業化的超預期進展,2013年第四季度移動端營收占比還只有20%,但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已經上升為36%,預計今年上半年將超過50%。
盡管盈利狀況受到了一定壓制——主要歸因於在低谷中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投資,但盈利回升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而營收增長在2013年探底之後迅速重回到了高速增長軌道——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營收增長在50%以上,在BAT中趨勢表現最為強勁。
我在去年3月份曾預測該公司在二級市場可能複制Facebook自2013年年中開始的逆襲(參閱我的《百度股價嚴重低估,或複制Facebook式的逆襲》),依據就是該公司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遭遇的挑戰被高估,而其進展卻被視而不見。自那以來,百度股價增長了60%以上。
那麽,百度的下一步走勢就變得異常關鍵:是更上層樓,進入千億美元市值公司的行業,迅速縮小與另外兩家的差距,還是一直停留在幾百億美元市值公司的行列?而影響走勢的關鍵,將是百度能否重新回到行業主場,成為李彥宏口中的“進攻”者和“引領”者。
換句話說,百度需要證明: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走完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周期後——這通常是一家公司成年的標誌,絕大部分的技術公司都在成年之前夭折或成為小老頭——它還有足夠的能力去成為新規則的制定者。
對此,我仍然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依據是:搜索是一種人類最自然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只不過移動端的搜索形式和對搜索背後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正是這些能力的準備不足拖累了過去幾年搜索在移動端的地位。
比如受屏幕和響應場景的驅動,移動搜索不但要解決語音、圖像等更自然輸入方式的問題,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更複雜的請求做出回應,而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語音、圖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高壁壘技術。
這些技術正是百度過去幾年投入重金進行研發的主要領域。不過,百度需要找到將這些能力應用於各種場景的模式,並讓外界看到這點。過去幾年,該公司表現得有些技術有余,而用戶端表現不足——缺乏一個像微信這樣流行的應用,是看空者的主要依據。
因此,我認為百度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將背後的積累,轉化為對移動時代搜索乃至信息獲取與連接方式的重新定義,這才應是百度“進攻”和“引領”的主場。至於其他的,比如傳統行業的深耕,圍繞本地生活服務的角逐,全球化等,都是這個主場的自然延伸,或者說有機構成。
當然,BAT的其他兩家也不會閑著。實際上,就在幾天之前,騰訊突然宣布了對微信朋友圈廣告進行測試,我認為微信商業化會成為2015年該公司的重心,隨著增值服務增長放緩,該公司需要新的增長引擎,包括微信廣告在內的廣告收入會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這方面的內容參見我之前的文章《微信廣告或壓制騰訊的價值想象空間》。
但與此同時,騰訊會繼續編織一條暗線,就是嘗試打通微信內部公眾號之間、以及微信與外部網絡的信息孤島現象,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它將無法兌現市場對它的預期——成為阿里巴巴的挑戰者和商業重構者。
至於阿里巴巴,它的重點將可能是全球化和垂直電商。兩天前,馬雲在達沃斯宣布阿里將向20億消費者(主要來自中國和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和中國之外的1000萬家企業提供服務,他還提到了eWTO這一大得嚇人的概念。但估計阿里也會繼續在宿敵騰訊的地盤——社交和文化娛樂領域“撒野”。
因此,2015年“進攻”的百度註定會與兩家公司發生更多的碰撞,如果說過去一年主要是騰訊與阿里巴巴的主場的話:在垂直行業、交易模式以及雲服務基礎架構領域,百度會同阿里巴巴短兵相接,而在連接方式的定義權,通過在連接中引入更多社交元素和盤活貼吧等社交資產,以及行業深耕方面,它將和騰訊發生更多交集。
幾個月前,我曾經和GGV管理合夥人符績勛有過一次交流,他認為BAT未來面臨的局面是:百度需要進一步設法提高在移動入口的位置,騰訊則可能會面臨一些主打特定訴求的社交網絡的蠶食,而阿里巴巴在垂直電商領域也會面對更多的對手。
符在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時,曾經主導了對百度的投資——2000年,李彥宏回到中國創業不久,德豐傑即向百度投資了750萬美元,這筆投資最終換回了近千倍回報。
若想閱讀更多尹生的互聯網相關領域的價值研究文章,請訂閱尹生的微信公號價值線(jia-zhi-xian),或前往尹生的福布斯中文網專欄。但申明:尹生的所有文章僅做一般性探討,不作為投資決策之依據,股市有風險,請慎重決策。作者尹生申明,其本人不持有BAT中任何一家的股票。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彭松、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在1月22日歐洲央行采取1萬億QE前後,諸如瑞士、丹麥、加拿大等不少央行紛紛降息應對,那麽這些國家降息的原因和市場影響如何?這是本文我們探討的問題。
為何更多的國家選擇降息?
繼1月15日瑞士央行將銀行間Libor目標利率下調至-0.75%後,丹麥央行在19和22日連續將存款利率從-0.05%下調至-0.35%,此後土耳其、加拿大央行也下調利率。我們理解各國央行下調利率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油價大幅回落降低了各國通脹壓力。自2014年3季度末國際油價從94.5美元大幅回落到至47美元,跌幅達到50%。油價下跌對各國、尤其是原油進口國有“減稅”作用,從花旗通脹意外指數來看,G10、新興市場的該指數分別回落至-12.3和-14.7,這為各國降息提供了空間。
其次,各國需要平衡利率、匯率政策,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2015年初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相比2014年的3.8%下調至3.5%,顯示各國經濟下行風險依然較多,這需要較低的利率促進國內增長。降息可以緩解匯率高估壓力,也增加國內政策的靈活性。我們認為這一點對於加拿大最為重要。加拿大是G7國家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原油出口占比達到18%,油價下跌和匯率高估均不利於出口,並拉低經濟增長。一方面,我們測算油價每下跌1%對應GDP下滑0.0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僅就貿易余額來看,由於加元對美元升值有限,但新興市場貨幣、歐元對美元大幅貶值,我們發現加拿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幅收窄至32億加元,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至145億加元。因此加拿大需要低息、弱匯率的組合來拉動經濟。
最後,資金跨境流動的外溢性也是各國央行關註的焦點,這在歐元區尤其如此。2008年以後歐元區內存款下滑是趨勢性的,整體歐元區存款增速從11.7%大幅下降至2014年11月的1.2%。
從資金流向來看,大致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希臘、西班牙等歐洲邊緣國家銀行業風險增加,2008年至2012年7月間存款從邊緣國家轉至核心國家,如德國存款增速從2010年3月的0.2%增加到2012年7月的4.2%,同期西班牙存款增速從13%下滑至-11.1%;第二階段隨2011年10月後歐洲央行不斷降低存款利率,並在2014年6月起開始實現負利率政策,存款加速流出歐元區,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也偏向區外國家。
從數據來看,歐元區外的國家貸款占比在2014年10月達到26.7%,相比2012年7月采取零利率之初增加了1.36個百分點,西班牙的貸款下降最為明顯,其占歐元區總貸款占比從17.5%下降至14%,這意味著示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對區內信貸條件改善有限。
但是歐洲央行這些諸如LTRO、QE的寬松政策釋放流動性通過跨境資本流動給非歐元區國家造成很大壓力,如歐元貶值造成各國匯率高估、高息國家存款增長過快,信貸條件較寬松增加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我們以瑞士、丹麥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瑞士央行和丹麥央行的情況
從瑞士來看,迫使瑞士央行(SNB)進行降息和升值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為維持與歐元高估的匯率,瑞士央行需要回收外幣,增加外儲累積,截止2014年3季度瑞士央行的歐元儲備價值高達4710億瑞士法郎,占比達45%。2014年下半年起,歐元持續貶值了20%,外儲持續縮水增加SNB實行盯住匯率壓力;
其二,由於瑞士國內利率相對較高,歐元區資金流入使得信貸條件寬松,並推高房地產價格。相比2011年底,2014年9月瑞士房價上漲了9.2%。為了對沖外部資金流入壓力,減緩外儲和資產價格壓力,瑞士央行被迫放棄與歐元的匯率下限並下調利率。
丹麥的情況也較為相近,其國內來自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從2012年7月後持續下行,同期本國居民在非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這迫使丹麥央行降息來進行平衡。
降息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正面嗎?
各國降息後的經濟前景可能並不相同,我們相對看好加拿大、丹麥的經濟增長,但對於瑞士的增長前景看法謹慎。
從政策搭配來看,對於經濟走弱的經濟體,采用降息和促進匯率貶值的政策會有較好效果。加拿大3季度GDP環比折年增幅下滑至2.8%,相比2季度的3.6%回落明顯。我們認為加元兌美元貶值和降息均對經濟影響正面。從丹麥來看,2、3季度的單季GDP環比增速僅為0.1%和0.4%,因此寬松的政策對提振丹麥經濟也是必要的。
但我們認為降息可能增加瑞士經濟過熱風險和資產價格泡沫壓力。一方面,瑞士經濟在2、3季度有所加速,從0.3%增加至0.6%;另一方面,在2009年後,低利率使抵押貸款存量增長了25%,高貸款收入比增加地產泡沫風險,因此負利率可能未必是好的政策組合。同時,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在外匯市場造成了“黑天鵝事件”,這使瑞士央行信譽可能受損,並在較長時間影響投資者對於瑞士金融市場的信心。
對於金融市場影響又如何?
各國央行降息將使全球流動性得到提振,由於歐元區外的國家降息減緩了歐元區內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加上歐洲央行1萬億的資產購買計劃,我們最為看好歐洲金融股表現。此外政策組合對於經濟提振較多的加拿大,其標普/TSX指數也有望上行。瑞士股票市場表現可能差強人意,因政策組合對經濟改善幫助有限,且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仍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國泰君安策略團隊喬永遠 、戴康、楊騰、王德倫、羅雨,文章授權發表。
事件:1月28日媒體報道,證監會將再查券商兩融業務;證監會於晚間對此進行了確認,表示根據近期安排,繼1月16日通報45家券商融資類業務檢查結果後,近期將對剩余46家公司融資類業務開展現場檢查。
1. “再查兩融”的措施進一步確認了監管層近期的監管邏輯。自12月以來,證監會已先後實施專項檢查兩融業務、加強退市風險警示、點名通報18家涉嫌股價操縱上市公司、打擊內幕交易等監管行為;1月16日,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對委托貸款的來源和用途兩端加強監管;保監會則在前期召開會議,提示險資運用的合規性及相關風險。我們在1月18日策略報告《牛市放緩,布局防禦》中提出,系統性提升監管力度的邏輯還將延續,一行三會政策的邊際變動將使市場資金成本下降預期受到影響。“再查兩融”的政策措施,進一步確認了這一邏輯。
2. 增量資金入市再受影響,存量資金博弈格局進一步確立。10月至今,經過三個月的市場行情快速演繹,無風險下行驅動增量資金進入市場的進程已逐步放緩,當前市場正從增量資金邏輯轉向存量資金邏輯。在此特定背景下,證監會對兩融業務的再次檢查,將使對市場邏輯造成較大影響,使存量資金博弈格局進一步確立。
3. 存量資金博弈下,市場風格向2013年模式回歸,重回alpha邏輯。在存量博弈格局下,市場風險偏好將重新成為市場風格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模式的典型是2013年的A股市場,其特點是波動加大、市場分化、局部牛市、風險偏好主導,其中局部牛市則主要集中於成長股板塊。站在當前我們認為,政府穩增長的背景下,存量博弈將帶動風險偏好逐步上升,中盤藍籌及成長股將會有好的表現;市場對改革相關標的將提升偏好度。
4. 看好中盤藍籌與成長股的表現,推薦改革相關主題投資機會。存量資金博弈格局下,我們繼續推薦擁有業績支撐的中盤藍籌,並維持對成長股的推薦,認為在存量博弈下,創業板指數將進一步向上突破。在風險重新主導市場格局下,我們認為市場對改革相關的主題將進一步提升偏好度,以此為核心的主題將會持續活躍。“京津冀一體化”提出周年之際,我們預期將會迎來政策出臺窗口,我們將此作為當前階段首推主題。長江經濟帶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格局,“黃金水道”戰略將是這一階段重要方向,相關標的將顯著受益。國企改革將在2015年深度推進,在當前時點具有長期配置價值。我們前期推薦的體育、核電兩大主題在近期表現優異,未來仍具備持續性投資機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2014年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至個位數,創23年新低。
財政部周五公布,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比2013年回落1.6個百分點,這是自1991年以來中國財收增速首次重回個位數時代。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7.1%和9.9%。
在支出方面,去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支出增長8.2%,比2013年回落2.7個百分點。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分別增長10.2%和7.8%。
值得註意的是,受去年後兩個月股市成交額大幅增長帶動,2014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大增了42%。
因房地產市場調整,去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06億元,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速僅為3.2%。
財政部稱,財政收入增速回落主要受到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工業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企業利潤等指標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企業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增幅相應放緩。
二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下降,影響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長。
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擴大,商品房銷售額明顯下滑,與之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稅、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回落較多。
四是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等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對財政形成減收。
至於2015年,德銀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此前的一篇報告中稱,中國可能會面臨自1981年以來最為嚴峻的財政挑戰。
他表示,全國財政收入(包括中央和地方基金收入)2015年可能只增長1%,上半年可能出現負增長。這將是1981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最低的一年。全年地方政府收入可能下降2%。這將是1994年稅改以來地方財政收入首次負增長。
“市場忽略了土地拍賣降溫與財政收入下跌之間的時間差距。對地方政府收入的財政沖擊於第四季才開始,至於全面影響,可能會於2015年上半年浮現。”張智威寫到。
華泰證券宏觀團隊在最新的報告中提到,一季度財政政策難發力。其認為,短期內,經濟低迷以及氣候原因至北方基建難以大規模展開,財政端難以給予經濟有力支撐,而貨幣政策會繼續保持適度寬松。
以下是財政部報告全文:
2014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各級財政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證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預算執行情況良好。
一、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支情況
(一)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40350億元,比上年增加11140億元,增長8.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64490億元,比上年增加4292億元,增長7.1%;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本級)75860億元,比上年增加6849億元,增長9.9%。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9158億元,同比增長7.8%。
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主要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30850億元,同比增長7.1%,扣除營改增轉移收入因素後增長2.5%。增幅偏低,主要受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增加進項稅抵扣等因素影響。
2.國內消費稅8907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卷煙消費稅4823億元,增長12.5%。
3.營業稅17782億元,同比增長3.2%,考慮營改增收入轉移因素後增長10.1%。分行業看,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商品房銷售額下降影響,房地產營業稅5627億元,增長4%;建築業營業稅4789億元,增長11%;金融業營業稅3817億元,增長20.3%。
4.企業所得稅24632億元,同比增長9.8%。分行業看,工業企業所得稅7837億元,增長5.6%;金融業企業所得稅7529億元,增長20%;房地產企業所得稅2961億元,增長3.9%。
5.個人所得稅7377億元,同比增長12.9%。
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4424億元,同比增長3%;關稅2843億元,同比增長8.1%。進口環節稅收增幅較低,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滑等因素影響。
7.出口退稅11356億元,同比增長8%。
8.證券交易印花稅667億元,同比增長42%。主要受去年後兩個月股市成交額大幅增長帶動。
9.地方小稅種情況: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契稅3986億元,同比增長3.7%;土地增值稅3914億元,同比增長18.8%;耕地占用稅2059億元,同比增長13.8%;城鎮土地使用稅1993億元,同比增長15.9%。
10.非稅收入21192億元,同比增加2513億元,增長13.5%。其中,中央非稅收入同比增加899億元,增長25.3%,主要是部分金融機構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加;地方非稅收入同比增加1614億元,增長10.7%。
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比2012、2013年分別回落4.3個和1.6個百分點。主要影響因素:一是工業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企業利潤等指標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企業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增幅相應放緩。二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下降,影響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長。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擴大,商品房銷售額明顯下滑,與之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稅、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回落較多。四是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等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對財政形成減收。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1%,其中前三季度增長6%,第四季度受部分金融機構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加等影響,中央收入增幅回升到11.2%。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9.9%,自2003年以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增長,其中一、二、三季度增幅逐季回落,分別為11.8%、10.5%、7.6%,第四季度受房地產相關稅收有所回升等影響,地方收入增幅回升到9.5%。
(二)一般公共財政支出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支出151662億元,比上年增加11449億元,增長8.2%。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2570億元,比上年增加2098億元,增長10.2%;地方財政支出129092億元,比上年增加9351億元,增長7.8%。
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財政部門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盤活財政存量,用好財政增量,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1-12月累計,教育支出22906億元,增長4.1%;科學技術支出5254億元,增長3.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683億元,增長5.5%;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0086億元,增長9.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913億元,增長9.8%;住房保障支出4968億元,增長10.9%;農林水支出14002億元,增長4.9%;城鄉社區支出12884億元,增長15.4%;交通運輸支出10371億元,增長10.9%。
二、全國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54093億元,比上年增加1825億元,增長3.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097億元,比上年減少141億元,下降3.3%;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級)49996億元,比上年增加1966億元,增長4.1%。其中,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06億元,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長3.2%。
(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51388億元,比上年增加887億元,增長1.8%。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964億元,比上年增加205億元,增長7.4%;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8424億元,比上年增加682億元,增長1.4%,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41202億元,同比增加325億元,增長0.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發改委26日下午發出通知稱,自1月26日24時起下調國內汽柴油價,汽柴油每噸分別下調365元、350元。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此次油價下調後除海南及西藏外,其余各地93號汽油均進入“五元”時代。 (cfp/圖)
1月26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65元和35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7元和0.30元,調價執行時間為1月26日24時。
此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是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根據1月26日前10個工作日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變化情況計算確定的。自去年7月22日以來,油價已迎來“13連跌”。其中,其中90#汽油累計下跌2750元/噸,折合90#汽油1.99元/升,93#汽油2.11元/升;0#柴油累計下調2935元/噸,折合2.50元/升。國內成品油價格回歸“5元時代”。
成品油價格下滑,對於以油品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物流企業、出租車以及私家車而言,勢必會減少其油耗成本。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油價下調,沒有成品油消費稅同步伴隨。在過去三次調價中,均因消費稅的上調而減小了油價的下調幅度。其中,汽油累計上調0.52元/升,柴油累計上調0.4元/升,漲幅均超過50%。據騰訊財經消息,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吐槽”道,現在他們每賣出一升汽油,基本上一半都是需要上交國庫的稅費,如果消費稅繼續上調,企業銷售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據卓創成品油分析師胡慧春介紹,目前市場對全球石油供應過剩的消息對期貨市場影響作用逐漸減弱,不過,投資者對美聯儲加息預期不斷升溫,歐洲及日本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全球貨幣戰爭硝煙再起,近期美元匯率或保持震蕩上漲態勢,這對原油期貨的作用逐漸增加。同時,沙特新任國王維持政策不變,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面臨下滑的風險較大。諸多利空消息充斥市場,2月9日24時國內成品油市場或迎來再次下調的概率極大。
隨著天氣轉冷及春節逼近,工礦、基建開工率逐漸走低,物流運輸也受到一定影響,柴油需求進一步回落,春節假期尚早,汽油需求處於低位平穩狀態。
再者,目前房地產市場經濟低迷,加上國家對鋼鐵、水泥等淘汰落後產能,銀行惜貸情緒濃厚,導致柴油終端需求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國家政策面和供需基本面的影響下,預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成品油市場將保持低迷態勢。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黃金周二小幅下跌,因市場仍在消化美國1月非農大幅向好帶來的利空,且投資者預計希臘局勢緩和。技術上,在上周五大跌後,黃金僅小幅反彈至1245一線即重啟跌勢,表明市場人氣仍很弱。
周二,現貨黃金下跌5.40美元,跌幅0.45%,報1233.30美元/盎司,最高觸及1245.80美元/盎司,最低下探1230.50美元/盎司。
周二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和里士滿聯儲主席萊克雙雙表示,隨著數據轉好,美聯儲逼近加息時點。此前是鴿派的威廉姆斯本次講話向鷹派轉變。而萊克更是直接點明“6月份加息是具有吸引力的選項”。受此影響,10年期美債收益率周二繼續上揚,盤中突破2%,創一個月新高,收於1.99%,表明市場預計美聯儲將更快啟動加息。
希臘局勢方面,有消息人士透露,歐盟可能再給希臘6個月時間解決債務問題,避險需求消退令金價承壓,但在G20峰會上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指出這一報道並不屬實。
截至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持平,為773.3噸,連續四個交易維持不變。
道明證券商品策略主管米勒周二表示,金價恐怕會進一步下跌,並測試1200美元/盎司整數位心理關口。
周三數據較為清淡,關註15:45公布的法國12月經常帳,以及21:00 達拉斯聯儲主席費舍爾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講話。
利好因素:
1.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周二(2月10日)表示,“關於歐盟委員會同意給希臘6個月時間的報道是錯誤的,歐元區各國 財長明天不會同意新的希臘援助計劃。”此前據外媒報道,有消息人士稱,歐盟委員會提議向希臘提供為期6個月的救助延長計劃。若協議達成,歐洲央行將接受希 臘債券作為抵押品。
2.塔斯社周二援引克里姆林宮安全委員會負責人Nikolai Patrushev報導稱,如果美國決定向烏克蘭提供軍火,俄羅斯很可能在外交上做出回應。“如果他們提供軍火,這將是沖突的進一步升級,沖突還會擴 大,”報導援引Patrushev的話稱。當被問及如果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軍火、俄羅斯是否會采取報複性行動時,他表示:“不會,我認為我們會采取外交行 動。”
3.意大利12月工業產出反彈有限,進一步確認該國工業產出將連續四年萎縮。盡管1月行業調查報告顯示,意大利工業活動有所反彈,但是要想顯著消化閑置產能,恐怕只是"杯水車薪",此外通脹壓力仍將受到抑制。
4.法國2014年四季度工業產出萎縮。法國統計局(Insee)周二(2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12月工業產出月率增長1.5%,年率下跌0.1%。
5.中國通縮風險加劇。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0.8%,創2009年11月以來新低,預期增長 1.0%,前值增長1.5%。中國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滑4.3%,預期下滑3.8%,前值下滑3.3%。中國PPI同比已連續35個月下 滑,創2009年10月以來新低。
利空因素:
1.周二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和里士滿聯儲主席萊克雙雙表示,隨著數據轉好,美聯儲逼近加息時點。此前是鴿派的威廉姆斯本次講話向鷹派轉變。而萊克更是直接點明“6月份加息是具有吸引力的選項”。
2.希臘財長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周一告訴國會議員,政府既不想撕毀現有的受援協議,也不願讓預算脫軌。其立場較此前幾日的強硬表態有所緩和,為其與國際債券人達成最終協議鋪路。
3.紅皮書研究機構(Redbook Research)周二(2月10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月7日當周美國紅皮書商業零售銷售年率增長2.1%,而上周公布的數據為增長3.8%。
後市展望:
◆巴克萊(Barclays)的分析師們表示,由於低增長所帶來的低需求局面將再次主導市場,商品市場將再次被糟糕的基本面影響。
◆福四通(INTL FCStone)商品分析師Edward Meir表示,因希臘一直未能達成談判協定,他對黃金保持樂觀。Meir稱,“考慮到希臘可能真的出現債務違約和市場廣泛的不確定性,很難想象黃金被大量 賣出。” Meir指出,希臘違約可能會對所有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商品策略主管Bart Melek在周二(2月10日)的報告中指出,黃金可能繼續走低測試1200水平支撐,但金價預計不會徹底崩塌。
◆瑞士MIG銀行在周二(2月10日)報告中寫道,黃金目前繼續走軟,金價在跌破1255關鍵支撐後再度向下跌破 1240支撐。黃金跌破關鍵支撐1255(2015年1月16日低點),確認持續拋售壓力。當前初步阻力看向1255(2015年1月14日低點)和 1286(2015年2月3日高點)。支撐位於1205(2015年1月8日低點)及1168(2015年1月2日低點)。
◆Greywolf Execution Partners的技術分析主管Mark Newton則認為,技術面上來看,短期黃金看多。Newton說:“我認為金價會自目前水平上升。”他表示,短期圖形來看,上個月金價打破了看多的倒頭肩型的上方,目前在測試下方支撐。
◆Kitco首席技術分析師Jim Wyckoff周二稱,“4月期金空頭近期總體在技術面上稍占優,日線圖上的下行趨勢線已經形成。黃金多頭近期上行關鍵技術阻力位於1275.00關口,空頭近期下行關鍵目標位於1200.00關口。”
Wyckoff指出,“黃金上行初步阻力位於1245.90,進一步阻力位於1250.00;黃金下行的初步支撐關註1233.30,進一步支撐位於上周低點1228.20;”
周三關註重點:
15:45 法國12月經常帳(億歐元)
21:00 達拉斯聯儲主席費舍爾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講話。
歡迎點擊收聽【2月11日早盤聽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繼1月份百城房價環比微幅上漲後,2月份房價重回跌勢。
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稱,2015年2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539元/平方米,環比小幅下跌0.24%。其中,39個城市環比上漲,61個城市環比下跌。上漲城市數量比上月減少5個。
百城房價同比下跌3.84%,跌幅較上月擴大0.75個百分點。
去年5月首次出現房價下跌以來,這是除今年1月外,第9個月下跌。
中指院表示,整體來看,受春節假期影響,樓市進入傳統淡季,供需均表現平淡,百城住宅均價整體穩中略降,絕大多數城市價格變化在1%以內。中指院還表示,隨著流動性增加和政策利好,看好後續樓市:
展望未來,在經歷去年的調整期後,隨著各項利好政策疊加,市場各方預期企穩。伴隨著春天的到來,各種“微放松”政策組合效應將持續顯現,若房企抓住有利時機,采取積極的銷售策略,樓市“小陽春”或將如期而至。
對樓市利好的政策主要還是降息。中國央行日前宣布3月1日起再次降息,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
據經濟參考報援引據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測算,若購房者貸款100萬元,20年還清,那麽此次降息可使其合計減少3.46萬元的利息支出。連續兩次降息後,在上述情形下,利息支出實際上將降低約9萬元。
根據百城價格指數對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的全樣本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2月十大城市住宅均價為18957元/平方米,環比微跌0.17%。十大城市中4個城市環比上漲,較上月減少2個,依次為武漢、天津、深圳、上海。
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對一財網表示,降息有利於去庫存、改善企業的資金狀況,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庫存已經不足為懼,只有三四線城市庫存偏高。
另外,3月1日,江蘇省徐州市、四川省瀘州市同時頒發全國第一本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正式在中國落地。去年不動產登記傳聞出現後,多地出現二手房“拋房潮”,但目前看來,中國主要城市並未出現大規模的恐慌性拋房大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是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對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的采訪,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亦刊登於微信公眾號:點金面對面(公共賬號mfd-11)
摘要:此前市場過度預期,降息和降準對市場正面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微小,甚至有負面的影響。首次降息是超預期,但降準為了對沖資本外流、第二次降息試圖降低社會實際利率,如果這些不能刺激房地產複蘇和投資,那將不足以穩定增長。
市場已經習慣了創業板牛市,主板熊市的格局,但如果創業板也因為估值太貴開始回調的話,很可能未來主板和創業板的走勢都比較弱。
目前市場的焦點應該及時調整,不應該再過多糾結各種降準降息的頻率和力度,而是要多花一些是去做一些主題投資的深入挖掘。相信3400點仍是強阻力位,主題投資或更有交易價值。
以下是采訪全文:
點金:降息之後其實股市沒有什麽變化,是因為價格早已反應出來了嗎?
洪灝:第一次降息是個意外,對市場的沖擊比較大,從11月的第二個星期到1月的第一個星期,市場漲了1000點。可以說,第一次降息的作用非常明顯,市場也認為貨幣政策要重新走向寬松。
之後的降準,市場也是有所反應,高開了2%但最後收跌,那天也是非常有戲劇性,因為大家意識到降準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的影響。中國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在經常性賬戶和資本性賬戶中,如果有一個大的經常性賬戶順差,資本賬戶應該是逆差的,這樣才會有balance payment。但中國的雙順差是指兩個都有盈余,所以人行需要用儲備資產作出很大的幹預,這樣讓人民幣的外匯儲備成為流動性投放和基礎貨幣投放非常重要 的工具,人行的資產表有70%都是外匯資產。現時這個情況開始發生逆轉,去年三四季度的時候,資本賬戶的順差開始逐漸消失,意味著中國的資本開始往外流, 這個過程中,人行也不需要再鎖定20%的儲備資產了,導致了在第一次降準時候,大家開始以為大幅寬松就要帶來,之後才意識到其實是儲備資產的管理,這也是 為何會出現當天逆轉的行情。
再到昨天降息。之前每逢周五,市場都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傳言,都會有良好的表現,直到周 一再跌回去,這說明市場對降息的預期是比較充分的,或者說一直都在預期降息。所以金融板塊的表現,也反映了對強力刺激政策出臺的憧憬。所以,金融板塊在一 月的第一個星期,走到了勁頭,之後開始回調,所以今天開始也是領跌的。
從種種角度表明,降息和降準對市場正面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微小了,甚至有負面的影響,因為之前有過分的預期。另外,市場走到3400點之後,上探了幾次,都不能有效突破,甚至出現單邊逆轉,所以我覺得 3400點應該是個非常強的阻力位,降息降準已經不能再保證市場的表現了,所以預期各會有多少次,已經沒意義了,這兩次降息之後,市場仍然處於歷史的高 位,這主要還是因為房地產的價格不能回暖,尤其是二三線城市越跌越厲害,而且它們的降幅也是有史以來有數據以來最低的,一線城市反而企穩,造成了實際利率 即便在兩次降息之後,依然非常高,所以降息之後,如果不能夠刺激房地產的複蘇和投資的話,對整個增長是非常有限的。
點金:今年創業板的強勢,是否意味著股市又回到了此前的結構性牛市?
洪 灝:我覺得格局上是這樣,今年表現最好的板塊就是創業板。同時市場大部分人都是看空創業板,很少遇到有人看到創業板,結果今天就上了2000點,所以說, 大家習慣了創業板牛市,主板熊市的格局,過去幾年里一直都是這樣。創業板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對成長股稀缺性的程度,創業板還是有些增長的估值,而主 板主要是修複的估值。估值的修複經過過去6個月百分之60%的暴漲之後,估計60%-70%的修複已經快要到頭了,所以接下來如果創業板也因為估值太貴開 始回調的話,很可能主板和創業板的走勢都比較弱。
昨天的盤面剛開始也沒有大的動作,整個股市也很平淡。到了今天,卻出現了暴跌,尤其是金融和權重在出現領跌,這些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為上次降準之後,股市就沒有漲過。如果降準降息這些利好都不能刺激股市回暖的話,這是應當引起註意的。
點金:投資者在預期什麽?博弈什麽?
洪灝:博弈降息降準,各種猜,而且各種各樣的版本都有。但如果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的壓力,降息只是為了實際利率的高企的話,其實沒有什麽意義,所以市場的焦點應該及時調整,不應該過多糾結各種降準降息的頻率和力度,這樣是很難獲得超額收益的。
點金:您覺得應該把焦點放在那里?
洪灝:3400點是個非常強的阻力位,被反複驗證了,由於操作空間有限了,能夠做的事情也比較少。我覺得還是以主題投資為主,一個比較明顯的投資機會就是環 保,另外醫療保健、高端制造業以及國企改革,這些都是一些主題性的投資機會,和指數也沒有特別大的機會。所以,多花一些是去做一些主題投資的深入挖掘,比 猜降準降息更加有利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ady 於 2015-3-6 10:19 編輯 ”合生元(1112.HK):“觸電”引戰投,重回行業弄潮兒行列 作者:劉淑;黃茂 投資要點 提升目標價至32港幣,重申“買入”評級。正如我們1月29日公司深度報告所指“珍珠白菜價,只在一霎那”,合生元股價僅三周自底部迅速反彈60%;目前雖已非“白菜價”,但仍較國際國內同行折價30-50%,仍有修複空間。結合我們與公司、行業專家溝通及公司此前公告(成立電商子公司,引入國際戰投及員工持股),我們認為:隨著公司堅決“觸網”,未來可能引入國際戰投,壓制其估值的因素將逐步解除,目前股價僅對應18/15倍2014/2015PE,;上調其目標價至20倍2015PE,對應港幣32元,較現價仍有30%以上空間,維持“買入”評級。 正如我們1月29日深度報告所言,從合生元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合生元與國內外同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公司的互聯網基因,在整個嬰幼兒用品行業尤其是嬰幼兒奶粉受到互聯網顛覆式重構的今天,合生元及時、清晰地認識到行業趨勢,利用公司媽媽100平臺和其一貫的互聯網思維,有望重回行業弄潮兒行列。 2014年中國母嬰網購市場規模達千億,母嬰垂直電商成一級市場香餑餑。2月12日公司公告成立全資子公司——媽媽100國際,全力開拓嬰幼童電子商務業務,並決定將其電子商務平臺對第三方品牌產品開放,使得媽媽100電子商務發展為更加多元化的電子商務平臺。同時,公司決定在媽媽100國際層面引入戰投(包括外部機構投資者和公司內部員工)。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年中國母嬰市場網購規模為610億,2013年為650億,而2014年前三季度已達580億,估2014全年超千億。而在一級市場,母嬰電商已成資本追逐的香餑餑:2014年12月,上線僅9個月,用戶百萬(而合生元的媽媽100會員已達200萬)、GMV不到2億(而媽媽100 GMV已達10億級別)的蜜芽寶貝獲得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2015年1月,母嬰電商迎來最大單筆融資,貝貝網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融資後貝貝網的估值達高10億美金,而其2014年GMV估計僅1-2億元。 若引入國際戰投,可提升估值。網絡銷售之所以能對嬰幼兒奶粉的線下銷售產生如此強的沖擊,除了我們之前深度報告所述的原因外,另外很大部分原因,是國內消費者對於國內奶粉品牌的“先天”不信任;而網絡和網購的發展,極大減少“信息不對稱”,使得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的界限劃的更清晰,國內品牌的市場逐漸萎縮;如果能夠引入國際戰投入股,國內品牌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洋品牌”,這對公司的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國內其他同行已經為自身貼上“洋標簽”的背景下,此舉尤為必要。從二級市場的估值角度可以看出,引入國際戰投顯著提升相關公司估值:雅士利引入達能(後者斥資逾40億港幣獲前者25%股權),目前估值對應24/18倍2014/2015PE;貝因美引入恒天然(後者斥資36億人民幣獲得前者20%股份),目前估值對應290/40倍2014/2015PE;而合生元目前的估值仍僅18/15倍2014/2015PE。如我們深度報告所言,我們認為合生元較國內競爭對手優勢明顯,理應享有溢價。 2014年多因素(網購爆發,政府降價,公司規模瓶頸,結構下移)疊加帶來公司最低谷,為投資者帶來投資良機。而2015利好刺激因素多:首先,單獨二胎的利好的兌現以及後續二胎完全放開預期(衛計委數字顯示,自2013年11月宣布實施單獨二胎,後續各省份陸續在2014年初執行,截至2014年8月的半年里,在現有的1100萬對單獨夫婦中,已有70萬申請二胎,預計首批單獨二胎新生兒主要在2015年出生,預計新生兒當年額外增加4%左右);其次,預計2015歐元結算價同比下滑超10%提振毛利率2ppt;歐洲奶源價格大跌40-50%也將有利毛利率提升;最後,2015年公司堅決“觸網”、未來可能進一步引入戰投、擇機並購進入其他兒童用品市場,進一步做大嬰幼兒營養護理專業平臺。 上調目標價至32港幣,對應20倍2015PE,維持“買入”評級。2013-2014年整個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因為網購的飛速發展出現了顛覆式重構,我們認為:合生元的互聯網基因決定公司有能力成為此輪廝殺後的行業領頭羊;此次公告單獨成立電商子公司,並決定後續引入戰投同時包含員工持股,表明公司“觸電”態度之堅決,行動之迅速。我們認為:隨著公司堅決“觸網”,未來可能引入國際戰投,壓制其估值的因素將逐步解除,目前股價僅對應18/15倍2014/2015PE,較國際、國內同行以及公司歷史估值中樞仍折價30-50%;上調其目標價至20倍2015PE,對應港幣32元,較現價仍有30%以上空間,維持“買入”評級。 ![]() ![]() ![]() ![]() (來自興業食品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