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ohg.html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註釋

忒:差錯。

無極:終極的真理。

朴:樸素、質樸的狀態。

割:割裂。

翻譯

知道雄強的好處,(有雄強的實力)卻安於雌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谿壑。成為天下的谿壑,就會有眾多的水流歸其中,而他所秉持的道德也就不會離開他,而且他還能回覆到嬰兒般的狀態,達到一種純真的境界。知道光明的好處,(自己相對於其他人是智慧的)卻安於暗昧的狀態,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成為天下效仿的榜樣,他所秉持的道德就不會離開他,而他會再回覆到一種終極的狀態。知道榮耀的好處,(雖然自己是榮耀的)卻安於卑辱的地位,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山谷。成為天下的山谷,就會得到眾人的歸順,而他所秉持的道德才會完備,而又回覆到質樸的道的狀態。質樸的道作用表現出來就是具體的器。聖人依循這個原則,就能成為天下萬物的官長。因此大道是沒有分別心的。

理解

人們都喜歡耀武揚威、顯露自己的權勢,但是殊不知在顯示自己雄強的時候也是在招致禍患。還不如擁有強大的實力,但安於柔弱的地位,我想這也是毛主席當年提出中國永遠不稱霸的思想原因吧。熟讀歷史的毛主席肯定知道歷史上靠武力稱霸的國家沒有一個善始善終的。

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不信,於是他就去考察了他認為當時最聰明的人。他先後去考察了商人、政客、詩人,但他發現這些人都是虛有其名。很多人自以為很聰明,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昏昧無知的。聖人知道自己的侷限性,因此才能敞開胸懷接受新的知識,才能不斷進步。

我想在聖人並不是忌憚逞強帶來的惡果,而是認為強大的和弱小的都是平等的。相對聰明還有相對愚昧其實都是愚昧無知的(所以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尊貴的和卑賤在本質上也是一樣的。聖人是沒有分別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27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kvl.html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註釋

孔:大。

容:內容。

窈:深遠。

冥:暗昧。

閱:認識。

甫:同「父」,開始。

翻譯

大「德」的內容,是完全依從於道的。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惚,其中又有著物體;它是那樣的深遠和暗昧,其中卻蘊含著精要的準則,這種精要的準則極為真實,其中又有著可以驗證之物。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會廢棄,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怎麼知道萬物開始時候的狀態呢?就是憑藉這個。

理解

德是道的表現,因此德的內容是由道決定的。道本身沒有具體的形態,讓人覺得恍恍惚惚(第十四章有對道恍惚難以捉摸的特點更加詳細的描述),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道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踐的方式去認識它的作用,從中把握道運行的準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8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ler.html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釋

枉:彎的意思。

一:即「道」。

式:通「栻」,古代占卜用的一種器具,根據它的轉動結果來判斷吉凶,這裡為準則的意思。

歸:歸宿,這裡指度過一生的意思。

翻譯

委曲反能保全,枉曲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少取反而會有收穫,多取反而會迷惑。因此聖人保持「道」作為準則。不自我表現,才能看得更分明。不自我肯定,才會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才能領導。正是因為不與人相爭,因此天下之人沒有誰能爭得過他。古時候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這哪裡是空話啊?實在是真的能夠使人保全一生。

理解

對於曲則全,我認為這句話是在教導我們做人要有一定的韌性,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就像當年的韓信,他如果拔劍殺掉那幾個無賴,僅僅算是逞匹夫之勇,但甘受胯下之辱,反倒表現出他的胸襟和氣魄。當然,李宗吾用臉皮厚來概括也未嘗不可。反觀項羽,垓下之敗就一蹶不振,拿「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來掩蓋自己內心的軟弱。

對於枉則直,大多數人都知道在數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處理問題時也常常沿襲這個思路。殊不知有時候「曲線救國」反而是最近的。老子的智慧就在於此,他最善於發現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很多路一開始看似坎坷,但走過之後也許會發現,這條路越走越容易。相反,那些在一開始就貪圖安逸而選擇所謂捷徑的人也許會發現,他們所選的道路越走越艱難。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所謂天德不爭。人們往往執著於自己的觀點看法,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所以處處好表現自我,宣揚自己的觀點,常常好為人師,實際上這都是自見的表現。這樣往往容易侷限於自己的所見所知,很難有更大的進步。另外,在做人上,老子非常強調要謙虛不居功,有時候感覺老子強調這一點簡直是在說:居功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本來是你的功勞,但是如果從你的嘴裡說出來,那就不是功勞了。更何況是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因功高震主而遭殺戮的大臣簡直數不勝數。

對於少則得,多則惑。有句話叫的現代人不是餓死的,是撐死的。這句話反映出了現代人物質生活的豐富反而傷害了自己的事實。人生中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過那幾樣,追求的太多會迷失自我,到頭來得到的反而最少。我想做公司也是一樣,中國的許多企業家特別喜歡搞多元化。但是用常識來判斷的是,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很多的話,那麼它就很難把每一樣產品都做的很好。反過來就像格力只是在做空調(也沒見什麼格力牌洗衣機,電冰箱,電視什麼的),它如果不把空調做好公司肯定就完蛋了,那麼它豈有把空調做不好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49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naa.html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釋

寂:指沒有聲音。

寥:指沒有形體。

自然:自己的樣子。

翻譯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東西,先於天地而存在。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環運行而沒有停歇,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勉強再給它起個名字叫作「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取法於自己的樣子

理解

這一章又是講道的,每次到了論述道的一章都感覺疼的慌,因為道實在是太抽象了。但是對於這一章提到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還是不是很清楚,上文的翻譯只是取了比較流行的譯法。從後邊一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的「故」字我猜老子的意思是道、天、地、人都有「大」的特點:「逝」、「遠」、「反」。至於這幾個字如何理解就見仁見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2

道德经译注 第二十六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nnu.html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釋

容觀:貴族們遊玩享樂的地方。

燕處:居處悠閒的意思。

翻譯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趕路,全都離不開途中所用的各種裝備,雖然享有優裕的生活,居處悠閒,但是卻不會沉溺其中。為什麼萬乘之國的君主還以輕率的態度治理天下呢?輕率,就失去了根基;浮躁,也就失去了主宰(靜)。

理解

容觀代表著虛浮的東西,而輜重雖然沒有容觀那麼漂亮,但是卻是人人所必須的。得道之人即使有容觀,但是不會忘記輜重,不會忘記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真正所憑恃的是什麼。古代的君王,尤其是繼承王位坐擁天下的那幫人,很難瞭解自己的尊位憑藉的是什麼,很容易以身輕天下,驕奢淫逸終自殘。放到現在的社會就是說,人即使是富有了,上位了,也不應該揮霍輕浮、作威作福。這麼理解的話,「重為輕根」其實很類似後面老子提到的一個觀點「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三十九章)。

老子同時也指出了人會輕浮的原因---心不靜。老子說靜是比躁更高級的狀態,所謂靜為躁君。因此在對抗當中,往往是守靜的一方獲勝,浮躁的一方失敗,就像呆若木雞那個故事裡說的雞一樣,沒有一絲驕氣、浮氣、盛氣,但目光凝聚,精神內斂,僅憑強大的氣場就把對手制服(當然這有點誇張),這樣的鬥雞在場上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出手乾淨利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3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o15.html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釋

繩約:用繩子捆起來。

襲:掩蓋,隱蔽,不露在外面。

資:憑藉,借鑑。

要妙:指精深玄奧的道理。

翻譯

善於行走,就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辭,就不會被人指摘之處。善於計算,不用使用籌策。善於關閉,就不用栓鎖。善於捆束,不用繩子別人也解不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幫助別人,所以也就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使用各種物品,所以就沒有被遺棄的物品。這就叫做掩藏於內的聰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而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惜他人的鑑戒,即使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卻是很糊塗的。這就是玄奧要妙之理啊。

理解

在老子眼中,似乎每一種事物、言行都有高下之分。而且他舉的那幾個例子感覺像是詭辯一般。我這裡有兩種理解,一是把「行」、「言」「數」「閉」「結」這些做延伸義理解,比如「結」可以延伸為聯結兩個國家,即外交工作。因為有形的繩結終究可以被毀壞,即使是戈迪亞之結(Gordian'sknot)一樣被亞歷山大砍斷,只有無形的東西才可以永存。另一種理解方式是這樣的,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如果能夠逢戰必勝,這樣的人是不是最能征善戰的人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沒有回答,但孫子回答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你打仗牛逼,誰都打不過你,但是在孫子眼中這並不是最牛的,因為殺人三千自損八百,最能征善戰的人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把敵人制服,這樣的人才是最善戰的。也就是說,最能戰鬥的人反而不是通過戰鬥來達到目的的。同樣,最善於行走的人必然也是不用腳走路的,因此不會留下痕跡。最善於言辭的人是不用說話的,他用的是行動,因此不會招致指摘。最善於防守關閉的,並不倚靠牢固的栓鎖,他必然有其他威懾之物,敵人連靠近打開的機會都沒有。。。遺憾的是不管用上述兩種的那種方法,都理解不了老子的結論「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另外「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頗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管是誰的專利,總之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修身的不二法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6

道德經譯註 第十四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g80.html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形,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釋

搏:觸摸。

致詰:追問。

皦:明亮。

昧:昏暗。

繩繩:渺茫之義。

紀:綱紀,準則。

翻譯

看它卻看不見,這叫做「夷」,聽它卻聽不見,這叫做「希」,觸摸它卻摸不到,這叫做「微」。這三者,無法進一步追問,它們是渾然一體的。它的上面並不明亮,它的下面並不昏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狀,又回到了它的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叫做無狀之形、無物之象,叫做若有若無的「惚恍」。迎著它卻看不到它的頭;跟著它卻看不到它的尾。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來駕馭當前的一切,也能夠瞭解最為古遠的開始,這就是「道」的綱紀。

理解

有很多東西符合道的「夷」「希」「微」這三個特點,像是物理中學到的電磁波,場等等。所以有時候感覺學物理的才是真正在研究道德經。畢竟他們才是在探究世界的本源。

蘋果掉到地上,牛頓說那是萬有引力在起作用。萬有引力能夠被看見,被聽見,被觸摸嗎?很明顯,不能。我想萬有引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道的近似,或者說是道表現出來的一個方面。道就如同《黑客帝國》裡掌控那個虛擬世界的程序,萬事萬物都按照那個世界設計的程序和規則運行。只不過道掌控的是真實的世界。

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它是客觀存在且不會改變,循環往復永無止歇。因此老子提倡去研究歷史,從歷史當中學習經驗、把握道,並用來指導當下的實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65

道德經譯註 第十六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hiv.html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註釋

復:循環往復。

芸芸:形容事物紛紜變化的樣子。

歿:死亡。

殆:危險。

翻譯

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篤實堅定(為什麼不能翻譯成追求虛達到極致就會篤實的堅守靜)。萬物在蓬勃生長,我從中看出循環往復的道理。一切事物變化紛紜,最後又要歸到他們的根源,回到根源叫做「靜」,「靜」叫做「覆命」,「覆命」叫做「常」。知曉了常的道理叫「明」。不知道常的道理而妄動,就會發生凶險。知道了常的道理,才能容納一切,容納了一切才能做到公正無私,公正無私才能使天下歸順,天下歸從才能順應天意,順應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才不會有危險。

理解

老子的許多學問其實和我們一樣,一部分是從書裡得到的,也就是間接的經驗。另一部分就是實踐,比如觀察自然萬物。一般人觀察事物常常受到自己的主觀情緒、價值觀等影響,一樣的秋天,很多人感受到的是悲肅寂寥,但劉禹錫卻感覺「秋日勝春朝」。老子能夠虛極靜篤,內心清明澄澈,不被外物所沾染和迷惑,因此不管是看書還是觀察事物能夠客觀全面,從而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質。

老子在這一章裡強調知常,什麼是知常?「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萬事萬物都是要回歸他的根的,知道了這一點就叫做知常。比如人來到這個世間,得到了生命,最後也必須失去生命,但是歷史上多少人尤其是帝王企圖否定這一點,結果搞得民不聊生、江山易主。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會更加包容豁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67

道德經譯註 第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i67.html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註釋

悠:悠閒。

貴言:以言為貴,意思是很少發號施令。

翻譯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善他、讚美他,其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們就會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真是悠閒呀,他很少發號施令,成就了功績,百姓都說:「我們是自己做成的。」

理解

所謂的管理就是把團隊成員分散不同的力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共同的合力。做得好則無堅不摧,做的不好則一盤散沙。

上等的管理者靠的是團隊對文化的認同,對信仰的追求。這樣的管理者通過精神引導,文化建設達到上下同欲的效果。

第二種管理者靠的是個人的魅力和親和力,像劉備就屬於這種,他們的信條就是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樣的管理者關心下屬,部下也親近他愛戴他。

第三種管理者靠的是自己的是制度和強制力等,在古代就是表現在重刑名律法。屬下個個小心翼翼怕犯錯誤而努力工作。

最後一種管理者最悲慘,既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而且經常失信於人,就像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屬下甚至會侮辱他。

老子特別強調管理者應該無為而治。諸葛亮在這裡可以作為一個反面例子。首先蜀魏國力懸殊,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來在管理上他也很有失誤,他太依仗自己的能力,不會充分的利用人才,難怪有人說笑:諸葛亮的部下只會幹一件事——看錦囊!史書上描述他事必躬親,人們都認為這是他賢明的表現,我倒是認為這是他不會管理的表現。司馬懿抓到一個俘虜詢問諸葛亮的飲食,俘虜回答說丞相吃得很少,司馬懿就斷定他命不久矣,後來果然如此。如此勞心勞力而飲食又不好,怎麼撐得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68

道德經譯註 第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iwn.html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釋

六親: 父子、兄弟、夫婦。

翻譯

大道廢棄以後,才有仁義。聰明智巧出現之後,才有嚴重的虛偽。親屬關係不和,才有所謂的孝敬、慈愛。國家處於混亂之中,才有忠臣出現。

理解

大道廢有仁義在第三十八章表述的更為清楚「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大道被人們廢棄之後,人們發現必須有一個道德標準之類的東西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於是仁義被人們頌揚。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每個人都是遵守大道的,還會有人去強調頌揚仁義嗎?在一個父慈子孝的社會裡,人們也會認為慈孝是自然而然的,本應如此的,只有社會上經常出現六親不和的現象,人們才會去提倡孝慈。同樣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社會越是重視什麼往往說明這個社會在這個方面已經出現了問題。

這一章講的道理很類似莊子說過的一個故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小魚在危急時刻相濡以沫固然很好,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相濡以沫的背景---泉水即將乾涸。這樣的話還不如小魚們在江湖裡快快樂樂的,誰也不認識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