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釋
六親: 父子、兄弟、夫婦。
翻譯
大道廢棄以後,才有仁義。聰明智巧出現之後,才有嚴重的虛偽。親屬關係不和,才有所謂的孝敬、慈愛。國家處於混亂之中,才有忠臣出現。
理解
大道廢有仁義在第三十八章表述的更為清楚「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大道被人們廢棄之後,人們發現必須有一個道德標準之類的東西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於是仁義被人們頌揚。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每個人都是遵守大道的,還會有人去強調頌揚仁義嗎?在一個父慈子孝的社會裡,人們也會認為慈孝是自然而然的,本應如此的,只有社會上經常出現六親不和的現象,人們才會去提倡孝慈。同樣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社會越是重視什麼往往說明這個社會在這個方面已經出現了問題。
這一章講的道理很類似莊子說過的一個故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小魚在危急時刻相濡以沫固然很好,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相濡以沫的背景---泉水即將乾涸。這樣的話還不如小魚們在江湖裡快快樂樂的,誰也不認識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