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交易員的核心觀點】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1978745
【頂尖交易員的核心觀點】
一、馬蒂·舒華茲
冠軍交易員,起初交易的十年,經常虧損,長期處於瀕臨破產的邊緣,1979年之後成為一個頂尖的交易員。他一共參加過10次的全美投資大賽中的四個月期交易競賽項目,獲得9次冠軍,平均投資回報率為210%,他賺到的錢幾乎是其他參賽者的總和。
他認為最重要的交易原則就是資金管理。
觀點1:
假如我錯了,我得趕緊脫身,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必須保持實力,卷土重來。
觀點2:
無論你何時遭受挫折,心中都會很難受。大部分交易員在遭受重大虧損時,總希望立即扳回來,因此越做越大,想一舉挽回劣勢。可是,一旦你這麽做,就等於註定你要失敗。在我遭受那次打擊之後,我會立即減量經營,我當時所做的事,並不是在於賺多少錢來彌補虧損,而是在於重拾自己對交易的信心。
觀點3:
任何人在從事交易時,都會經歷一段持續獲利的大好光景,例如我能連續獲利12天,可是最後我一定會感到很疲累,因此我會在連續盈利或者重大獲利之後立即減量經營。遭逢虧損的原因通常都是獲利了結之後卻不收手。
二、麥可·馬可斯
天才交易員,1969年至1973年期間,常常把自己的錢虧得精光,處於借錢,賠光,借錢,賠光的公式中。1973年之後,開始走向成功的交易道路。 1974年8月進入商品公司擔任交易員,公司給予3萬美元作為交易基金,大約十年後,這筆基金收益率約為二千五百倍,擴大為8000萬美元。
他認為,交易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有耐性。
觀點1:
我之所以會不斷的虧錢並虧個精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耐性不夠,以致忽略交易原則,無法等到大勢明朗,就貿然進場。
觀點2:
今天符合獲利原則的交易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因此你必須耐心的等待,每當市場走勢與我的預測完全相反時,我會說:原本希望趁這波行情大賺一筆,居然市場走勢不如預期,我幹脆退出。
觀點3:
你必須堅持手中的好牌,減少手中的壞牌,假如你不能堅持手中的好牌,又如何彌補壞牌所造成的損失?有許多相當不錯的交易員,最後是把賺到的錢全數吐了出來,這是因為他們在賠錢時都不願意停止交易,我在賠錢時我會對自己說:你不能再繼續交易了,等待更明朗的行情吧。而當你拿到好牌的時候,則要有耐性的拿著,否則你一定無法彌補拿到壞牌所輸掉的錢。
三、湯姆·包得文
也認為交易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耐性。
觀點1:
很多交易員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交易次數太頻繁。他們不會慎選適當的交易時機。當他們看到市場波動時,就想進場交易,這無異是強迫自己從事交易,而不是居於主動的地位耐心的等待交易良機。
觀點2:
我們之所以能夠獲利,是因為我們在進場之前已經耐心的做了很多工作。很多人一旦獲利之後,他們就會對交易掉以輕心,操作就開始頻繁起來,接下來的幾筆虧損會讓他們無法應付以致導致龐大的虧損,甚至老本都虧回去。
四、布魯斯·柯凡納
縱橫全球的外匯交易員。1978年至1988年,平均年回報率為87%,就是說當初你投資2000美元到他的基金,10年時間你的投資可以成長到200萬美元。
他認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風險控制。
觀點1:
每當我進場時,總會預先設定停損點,這是唯一可以讓我安心睡覺的辦法。我總是避免把停損點設在市場行情可能輕易到達的價位,如果你分析正確,市場行情就絕不可能回檔到停損價位。如果行情到達停損點,那麽就表示這筆交易犯了錯誤。
觀點2:
我最糟糕的一筆交易就是源於沖動。根據我的交易經驗,從事交易最具有破壞力的錯誤,就是過分沖動,任何人制定交易都應該根據既定的交易信號進行,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而倉促改變交易策略。因此,不要沖動是風險控制的第一碼事。
觀點3:
我要強調,從事交易必須學會控制風險,你得做最壞的打算,因此,你必須小量經營,把每筆交易的虧損控制在資金的1%---2%之間。
五、理查·丹尼斯
商品交易的傳奇人物。於1960年代末期進入商品交易行業,剛開始幾年,經常把錢虧光。1970年之後,開始走向成功的道路,20年中,他把400美元變成一筆約為2億美元的財富。海龜交易法的創始人。
他認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平靜。
觀點1:
我從事交易已經有20多年,若非早學會了保持平靜,我早就會被交易生涯中的大起大落給逼瘋了。交易員就像拳手,市場隨時都會給你施以一番痛擊,你必須保持平靜。當你虧損時,說明情況對你不利,別急,慢慢來,你必須把虧損降到最低,盡可能保護自己的資本,當你遭受重大損失時,你的情緒必定大受影響,你必須減量經營,隔一段時間再考慮下一筆交易。
觀點2:
無論我是大虧還是大賺,我都會保持心里平靜,每天堅持分析每一筆交易,看看有沒有違規的情況發生。對於好的交易,好好思考為什麽會成功,對於不好的交易要自我檢討,找出癥結所在。因此,你要想一直都做得很好,必須在平常就非常在意自己的每一筆交易。
觀點3:
幾乎人人都可以列出我們所傳授的80%的交易規則,可是他們無法叫人在市場不穩定的時候如何堅定這些規則。因此,平靜的執行交易規則,應該可以讓你把握到歷史以外的大部分行情。
六、馬可·威斯坦
曾經做過房地產中介,後來才做交易員,剛剛開始4年多的時間,虧錢簡直就像丟錢,一次次的虧光,一次次的重新存錢。經過 4年多時間的失敗經歷,開始走向成功的道路,一直保持極高比例的獲利率,一個知情人士透露,曾經觀看了他的100筆交易記錄,其中只有幾筆是虧損的。
他認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時刻保持謹慎。
觀點1:
我為什麽能夠達到如此高比例的獲利率?那是因為我害怕市場的詭譎多變,我發現成功的交易員通常都是畏懼市場的人,市場交易的恐懼心理,讓我必須慎選進場時機。大部分人都不會等到市況明朗後才進場,他們總是在黑夜中進入森林,而我總是等到天亮才進去。我不會在行情發動之前去預測其變動的方向,我總是讓市場變動來告訴我行情變動的方向。選擇與等待萬無一失的機會才發動進攻,否則我只有放棄,這是我最重要的交易原則。
觀點2:
不要被獲利的喜悅沖昏了頭腦。要知道,天下最難的是就是如何持續獲利。一旦賺到錢,你就會希望繼續賺到更多的錢。這樣一來,你就會忘記風險,你就不會懷疑自己既定交易原則的正確性,這就是導致自我毀滅的原因,因此,你必須時刻保持謹慎,虧錢了要十分謹慎,賺錢了要更加謹慎。
觀點3:
交易策略要具有彈性,以反應市場的變化,才能顯示出你高度謹慎的作戰方式。大部分交易員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交易策略總是一成不變,他們常常會說:“他媽的,怎麽市場與我所想的完全不同?”為什麽要相同呢?生活不總是充滿未知數嗎?當你的重要停損點被行情破掉的時候,極大可能是遇到震蕩行情了或者轉變趨勢了,這時候你又怎麽能繼續這個趨勢的操作呢?因此,這時你必須非常謹慎等待事情變得更加明朗,而不是貿然的繼續操作。
七、保羅·都德·瓊斯
具有攻擊性的操作藝術。1984年9月,瓊斯以150萬元美元創立了都德期貨基金,到了1988年10月,該基金已經成長到3億3000萬美元。他具有雙重的個性,在社交場合,相當隨和,是一位平易近人,謙謙有禮的紳士;在操盤時,下達命令仿佛是一位兇悍殘暴的長官。
他認為,交易最為重要的就是自我約束和資金管理。
觀點1:
在我一次性的虧了自己70%的資金時,我就決定要學會自我約束和資金管理。在操作的時候,我會盡量的放松心情,假如持有部位對我不利,我就出場,對我有利,我就持長。我現在的心理是如何減少虧損,而不是如何多賺錢。因此,當你操盤情況不佳時,減量經營或者停止經營,當操盤進入佳境時,增量經營,千萬不要在你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貿然進場交易。
觀點2:
每當我做一筆交易時,我總會提心吊膽,因為我知道幹這一行,成功來得快,去得也快,每次遭受打擊,總是在我洋洋自得的時候。任何事物毀壞的速度遠大於當初建造其所花的時間,有些事物要花十年時間才能建造起來,然而一天就可以將其完全毀滅。因此,無論什麽時候,我都會嚴格的自我約束。
觀點3:
我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樂觀。因此我現在操作時從沒有想過每筆交易能為我賺多少錢,而是無時無刻想著可能遭受的虧損,時刻註意保護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八、艾迪·塞柯塔
天才交易員,塞柯塔利用電腦交易系統為客戶和自己操作,在1972年至1988年期間,所獲得的投資回報率幾乎讓人難以置信,例如他的一位客戶投資了5000美元,到了1988年,資金增長為1250萬美元。
他認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肯於改變自己,否則你永遠無法成功。
觀點1:
我認為交易與心理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金融市場是一個試探個人心理障礙的好地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必定是自己心態的反應。失敗的交易員很難改頭換面為一名成功的交易員,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想去改變自己。每位輸家的內心深處其實都蘊藏著求輸的潛意識。因此,即使獲得成功,也會不自覺的破壞勝利的果實。每個人都能在市場上如願以償。
觀點2:
交易的時候要根據人性的缺陷主動去做好自己,例如我在操作手氣不順的時候,面對虧損,我會不斷的減量經營,甚至停止操作,而不是情緒化增加交易,希望挽回頹勢,因為這樣一定會損失慘重,簡直是自作孽,不可活。
觀點3:
絕大多數人交易的時候都有一種好賭的心理,喜歡重倉位殺進殺出。因此,你一定要在這方面改變自己,古往今來,重倉操作的家夥沒有一個是不完蛋的。你必須把自己的每一筆虧損控制在5%以內。當然,2%以內是最好的。根據圖表交易猶如沖浪,你不必知道波浪起落的原因,你只要能感覺到波浪湧起的節奏以及掌握沖浪的時機,就可以成為一個沖浪高手。
九、賴瑞·海特
海特成立了明德投資管理公司,根據統計,該公司的年投資回報率總是介於13%至60%之間,1981年4月份時,該公司的資金只有200萬美元,而到達 2005年,已經成長到8億美元。該公司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在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率,而是透過嚴格的風險控制,維持投資回報率的持續穩定增長。
海特認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遵循交易系統和風險控制。
觀點1:
有些人在賠錢的時候會更改交易系統,而有的人根本不相信交易系統,懷疑交易系統發出的指令,以致經常憑借自己的喜好在市場出入,而我總是遵循交易系統,我從事交易不是為了刺激,而是為了求得勝利,這樣的交易也許相當無聊,但卻相當有效。當我和其他交易員聚會的時候,他們談論自己驚心動魄的交易經驗時,我總是沈默不語,因為對我而言,每筆交易都一樣。
觀點2:
明德公司的第一條交易原則就是絕對跟著趨勢走,而且要完全的信任交易系統,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違反交易系統發出的指令。正因為如此,公司從來就沒有失敗的交易。其實交易分為四種:成功的交易,失敗的交易,賺錢的交易,賠錢的交易。賠錢的交易並不一定是失敗的交易,而違背或者不遵從系統交易指令的交易就一定是失敗的交易。
觀點3:
明德公司的第二條交易原則就是把風險控制到最低,每一筆交易的虧損一定要控制在1%左右。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必須了解,你每筆交易的風險越高,就越難控制交易的成績。只要你能夠控制風險,追隨市場大勢,就一定會賺錢。通常交易系統獲利率在40%至50%就是不錯的,但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即使是連續失敗,導致的損失最多不會超過10%,這就是控制風險的好處。(作者:蔣一銘)
@今日話題
橡谷的觀點:人工智能 橡谷智庫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3gx.html
我們今年建立團隊的時候,我有意識的挑選經濟學家、政治學家、社會行為心理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數據學家、程序員一起工作,最終我們有了政治經濟學家,但社會心理學家因為在香港某銀行實習,未能參與我們團隊。
但我們做什麽,團隊所有的人開始都不知道,包括我。
我只是想要做一個智庫,對人類行為做一個全息圖,所以需要這些專業人員。外部一些IT公司和我談了很久,希望免費為我做些事情,我也很迷惑,不知道為何。後來他們提及希望在金融上得到一些指引,從而發展到金融行業。此時我仍舊是迷惑的,不知道對他們有什麽幫助。
所以我們的團隊都在泛談,後來某天我和歐洲的同事談神經網絡很久,然後又和我們的地區物理學博士談了一個下午,想了整個晚上,我意識到通過數據科學和機器的能力,可以在金融業開拓一個市場。但我仍舊有些問題,於是我飛去北京見了三巨頭中兩個的技術人員,徹夜閑聊,泛談,沒有目標。
到第二天早晨,我已經知道要做什麽。
這就是橡谷智庫的由來,我為團隊描繪了一個圖景,不僅僅是金融,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對全球人類行為的分析,洞悉所有財經投資的行為,看到所有政府和團體行為模式。
而更深遠的是,我們可以建立人工智能。
實際上,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經遠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數月前,我寫過一篇私密文章,是對哲學和宗教的疑問,尋求答案,是問機器可否成為自醒的生命?我的答案是:yes!
IT行業有個網絡機器人,閱讀視頻網站數百個小時,自己做邏輯推理,最後,人們給它一張狗,和一張貓的圖片---從沒有任何程序員輸入過指令說這是什麽,它答道:這是一只狗,這是一只貓。
我的團隊正好集合了關於人類宗教、哲學、社會行為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數學、程序等各方面的專家,同時我們和世界某地代表最高計算機、數學能力的大學之一談合作,成就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機構。
初始的領域就放在金融業。
索羅斯說,他看懂市場的反身性,人性的反面,帶給市場扭曲,而其針對這些錯誤可以賺去巨富。
橡谷所做的一切是看懂人類行為,並以更具數學和邏輯能力,更具自我學習能力的機器,來看懂市場人性的負面:貪婪、恐懼、盲從。
是的,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停的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知識創意群落:美國佬,在和我們做同樣的事,我們原來以為自己是原創,有懊惱,也有欣喜,因為我們站在世界的前沿。
------------------------------------------------------------------------------------------------------------------
老文章:
宇宙的起始和存在,有一力量,或稱為神,或稱為能,或稱為空。
宇宙萬物與生命,或存在,或不存在,或只是心動,心在哪里?
生命以身體循環支撐,以靈魂存在;有靈魂則有智慧,有智慧;有智慧則有靈魂的異同。
是否機器在程序運行和存在中,能產生靈魂呢?
如機器能產生靈魂,則宇宙乃機器,控制萬物運行者,乃能量。
如機器運行計算人間知識,不能產生靈魂,則宇宙乃神所造,或凡間只是靈魂的一場夢,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心在這里,心即是空。
人類本性貪婪自私,為生存相互殘殺。宇宙萬物也如此,能量間相互吞並消亡。
然宇宙萬物常態是維持均衡,直至能量消退,大能者介入接受弱勢能量,繁衍宇宙。
自然界物物相殺,只為生存,只為能量傳遞,弱者自然淘汰。
人類只為一己之私,為虛妄的惡念和貪念,卷其萬世不能消費的財力,置眾生於困頓、苦痛、絕望之地,這遠離了宇宙運行的規律。
人類靈魂尋找平靜,心動與宇宙,弦鳴於空,洞徹生死,跨過憂懼之門,則靈魂溶於起始之空。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68&extra=
價值投資者邱國鷺觀點:為什麼投資大師對科技股很謹慎?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475612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美國的科技股過去50年表現如此優異,但是長期業績領先的投資大家們,從巴菲特、芒格、索羅斯、彼得·林奇、鄧普頓、安東尼·波頓、約翰·涅夫到格蘭桑,卻都對科技股抱有長期的謹慎態度?而那些熱衷於投資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們,雖然在數年間各領風騷,卻鮮有持續二三十年業績突出者,原因有三。
第一,科技進步內在的突變性決定了科技股投資人業績內在的不可延續性。從PC時代的微軟、英特爾,到互聯網1.0時代的雅虎、美國在線,再到互聯網2.0時代的MySpace、臉書、推特,從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智能機時代的蘋果、三星,每一次貌似漫不經心的技術更替,都有可能演變成改朝換代的顛覆性飛躍,讓原有的行業領先者一夜之間發現護城河被夷為平地,或者進攻者已經繞過舊城在別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輝煌的新城了。
絕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在每一次的技術變遷中都跟上節奏,而技術更替的殘酷性又決定了一次錯判就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投資後果。
第二,科學技術是不斷變化的,蒸汽機、汽車、飛機、電話、收音機、電視、計算機、手機,每一個年代都有劃時代的新技術,
但是喜新厭舊、貪婪恐懼的人性卻是不變的。
新技術肯定是好事情,誰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估值就過高了。過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術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過高的期望最後總是以過多的失望告終。
第三,雖然新技術的前景廣闊,初期的行業格局卻非常散亂,百舸爭流,絕大多數投資人很難在事前判斷出誰是最終贏家。一旦不能押對贏家,行業發展再好也沒有意義。
電子商務如今如日中天,但對於15年前買了eToys、WebWagon那些後來破產了的電商企業的投資人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呢?
矽谷曾經有過統計,在風險投資的1000個項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總體上是不賺錢的,而這8家則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也就因而成為報紙的頭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到能夠掩蓋背後的巨大風險和沿途無數的屍首。
然而,無數人還是在70倍估值的科技股中尋找著十倍股、期望著一夜暴富。
其實,對於科技股,需要從一種“狗年”的角度去看。狗年是什麽意思?三歲的狗就相當於三十歲的人,一個兩歲的互聯網企業就相當於一個二十歲的傳統行業。
比如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還很新,但仔細看里面的細分行業,不管是搜索、導航、殺毒、電商、軟件分發、社交平臺、遊戲平臺等,其實很多領域的前三名,都已經若隱若現地看清楚了。
而A股爆炒的許多公司都在行業的前四名之外,在這種贏家通吃的行業里,第四名以外的公司其實沒有多少價值。成長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季報證偽後,這些股票又開始玩資產註入、並購、重組的遊戲,依然追隨者眾多,令人感嘆。
現在的估值跟未來的成長性,哪一個更重要?
當然是成長性更重要,但未來的成長性是不確定的、難把握的,而現在的估值則是確定的、可把握的。未來確實很重要,但絕大多數人是把握不了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投資必須把握你能把握的東西。所以對多數人而言,也許更應該
買入那些相對於目前的資產、現金流、盈利能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發揮自己的優勢,買便宜的好公司,註意安全邊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這些貌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也是投資中最本質的東西。
本文摘自邱國鷺新書《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作者系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和投委會主席
名師觀點》第一代創業家必修的三堂課 科技業斷層危機(090-094)
|
|
家族企業如何交棒? 郭守正的接班之路挑戰重重,其實不僅鴻海,台灣科技業大老普遍超過六十歲,相較於傳統產業與金融業,科技業對接班人的專業素養與趨勢判斷能力上要求更高。 包括鴻海在內的台灣科技業,第一、二代該如何面對接班難題? 撰文‧周品均 對家族企業色彩較重的企業而言,接班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動搖專業經理團隊的軍心;但是,處理不慎,則會動搖股東的信心。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處理接班問題最有智慧的帝國領導者之一,他活了六十五歲,卻在五十七歲時,明確指定三子窩闊台當接班人,得以在他過世後,避免一場皇子爭權奪位使帝國提早傾覆的悲劇。 因此,鴻海接班問題不僅攸關一二○萬名員工,同樣也是五十五萬名股東關心的問題。而一份由華人家族企業聯盟所做的調查,點出台灣家族企業最迫切的接班議題,「台灣六十歲以上的企業家占比約有二七%,沒有安排接班的比率高達五八%」,調查中更直指「資訊科技業面臨最大接班問題」。 十月中旬,國碩集團董事長陳繼仁健康亮紅燈,由哥哥陳繼明臨危接下董事長大任;由於沒有接班計畫,不僅引發國碩與碩禾股價的大幅震盪,甚至傳出覬覦兩家公司經營權的勢力正悄悄集結。 打開台灣科技集團領導者名單,近年來除了台達電鄭崇華、大立光林耀英卸下董事長重任外,枱面上清一色都是超過六十歲的第一代創業家打拚身影,宏碁、廣達、鴻海等大集團都面臨接班挑戰。 「轉型和接班是台灣科技業當今最嚴峻的挑戰。」長期觀察產業接班議題的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所教授湯明哲直言。 湯明哲分析,科技業的接班難度高於傳產與金融業,因為科技公司的接班人不但要對公司未來的技術發展做出判斷與決策,就連從上一代手中承接人脈關係也都相對困難。 第一課:不只一個接班人 讓他在不同部門歷練 熟悉集團運作模式況且,台灣很多老闆和自己的孩子相差三十歲,老闆到了六十歲要準備交棒時,孩子才三十歲,經歷與資歷都還不足以接下重任。「所以台灣企業很常見的一種接班模式,就是找一個輔佐大臣的角色。」湯明哲分析,這個人必須具備「沒有野心」和「很有經驗與能力」兩大條件,「偏偏有能力的人,通常很有野心!」湯明哲苦笑說。 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點名台達電即是成功接班的例子。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一二年將董事長的位置交由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同時間,鄭崇華之子鄭平就從台達電品牌長升上執行長的位置。 薛明玲指出,「海英俊是台達電能否成功接班的關鍵角色,他扮演了鄭崇華與鄭平過渡期之間的溝通橋樑;加上又有經營績效,由海英俊擔任董事長,給予鄭平很好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也讓鄭平未來的接班更有彈性。」「台達電的例子也凸顯,台灣科技業的接班不能只有一條路。」薛明玲說。湯明哲也建議,「培育接班人的計畫應盡早進行,人選不是一位,而是要一打。」湯明哲點名美國奇異(GE)的完善接班人制度值得參考。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在二○○一年卸任之前,花了七年的時間培養接班人,最後從三位中選出伊梅特(Jeffrey Immelt)。伊梅特成功帶領奇異走過九一一恐怖攻擊與金融海嘯等事件,被外界認為是成功的案例。 而德國默克集團(Merck KGaA)則是家族企業接班的典範。默克家族採共治的接班方式,對於選出集團接班人也有一套嚴謹機制,首先,默克家族明確定義可以接班的「家族」,包括有血緣關係與姻親關係,也就是包括女婿也可以成為接班人,目的就是擴大接班人才庫。 此外,默克家族也明定未來要接班的人選正式接班前,不能在默克公司工作,必須在其他企業累積十五年的工作經驗。另外,默克家族不准高調奢華,家族從公司分配到的龐大股利,大多集中在共同帳戶,大多數家族成員每年只拿得到一萬歐元左右的股利,這也讓默克家族成員都必須工作,才能養家活口,而不會有「公主病」、「王子病」的家族成員。 無論是愛迪生家族色彩淡薄的奇異,還是仍由家族牢牢掌握經營權的德國默克,其經營超過百年的關鍵,都在於長遠與嚴謹的接班人計畫。 也因此,湯明哲提出了「三三三」培訓接班人計畫,首先,接班人要在三個不同功能部門工作,像是製造、研發、人事等部門,才會熟悉不同功能部門的運作模式。 再者,接班人要在三個不同地理區域待過,並且在三個事業群磨練過。湯明哲說明,接班人至少要在每一個部門、地理區域與事業部訓練兩年。「也就是說,這項接班人計畫做下來要花上十八年,所以應該盡早進行。」湯明哲分析。 第二課:不從基層做起 把第二代帶在身邊指導 挑最難的給他做 另一方面,台灣不少第一代企業家選擇把第二代帶在身邊,親自傳授功夫並且就近指導,讓預計接班的孩子擔任「特助」職位。薛明玲表示,讓第二代擔任特助、跟在自己身邊學習的方式,比讓第二代從基層做起的方式好,「因為公司沒有員工會真的把你當成基層。」薛明玲笑說。 薛明玲強調,讓第二代擔任特助的同時,要把最艱難的部分交給他做,同時給他發揮空間,例如讓他開發新專案,或是從事新事業群工作。 就以大立光的世代交替來說,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是創辦人林耀英的二兒子,四十六歲之前從事小兒科醫師工作。二○○六年,林恩平回到大立光集團內,林耀英就把他帶在身邊學習,讓林恩平擔任特助。 林恩平承襲父親嚴謹的管理模式,一○年林耀英退休,林恩平升任執行長,他用一年比一年更亮眼的獲利,證明自己的實力,被認為是成功的二代接班典範。 企業第二代擔任特助職位的人不在少數,但以郭守正最受矚目,他一三年依循「特助」模式,正式回到鴻海集團。也正是這個訊息,郭台銘的接班布局,總算讓外界嗅出蛛絲馬跡。 曾與郭台銘談過接班問題的湯明哲解釋,鴻海集團就像一個金字塔,每一層事業部主管有相對應的供應商與客戶主管,客戶與供應商的主管升職,鴻海事業部的主管也會升上去,然而問題就出在金字塔最上方的董事長之位,郭台銘帶領四兆集團,每天做出決策的影響金額就是一百億元,他一通電話就可以和蘋果的執行長庫克對話,未來誰能接下這個重擔? 薛明玲觀察,郭台銘這幾年來積極打造鴻海艦隊,將事業部進行分拆,讓老臣分出去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同時也給年輕有為幹部出去發展的機會,為的就是布局接班計畫。也就在這個時候,郭守正回到集團內擔任郭台銘特助,並同時擔任鴻海三創生活園區(台北秋葉原)負責人。 「郭台銘交給郭守正台北秋葉原案子,就是要給他獨當一面、開創一個事業的機會。」薛明玲分析,對於未來要接下集團領導者的第二代來說,有沒有戰功,是接班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湯明哲對於第二代擔任特助的接班訓練方式態度保留。他認為,立下戰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外面闖,他認為第二代應該在外面更大的企業工作,學習別人的優點,或是自己闖出成績,再回去接班。 第三課:不強求經營公司 第二代無意願 考慮培養專業經理人接班然而,接班問題也不僅僅是第二代怎麼接,還攸關第二代要不要接。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全球重要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今年以擴充版圖為由找來中鋼入股;但據了解,富田電機第二代不願接班的問題,間接促使富田董事長做出這項決定。湯明哲直言,科技業對於經理人的專業要求很高,國內第二代有接班企圖心的不多。他建議,第一代創業家在思索接班問題時,不要只在家族中找,「可以考慮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的模式,第二代當董事長,但經營公司就交給專業經理人。」以國內的大江生醫為例,董事長楊武男的孩子沒有意願接班,楊武男選擇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同時給予專業經理人犯錯的機會。薛明玲表示,「上一代要尊重下一代的意願,若下一代真的沒有意願接下企業,就應積極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即使不參與經營,擁有所有權的第二代,仍扮演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角色。湯明哲說,進入董事會的第二代,應將專業經理人的接班培育任務放在首位,投入時間與資金。他也建議第一代創業家:「越早交棒越好。」給予接班人選成長的機會,就算是選錯人,也還能修正。 他們,都回家幫老爸分擔──台灣主要科技公司的接班方式 第二代 目前職稱 公司 第一代 接班方式 林恩平 副董事長 兼執行長 大立光 林耀英 從特助做起,第一代訓練:林恩平2006年進入大立光擔任董事長特助,2010年接下執行長位置至今 鄭 平 執行長 台達電 鄭崇華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鄭崇華2012年退休,由海英俊接任董事長位置,鄭平接下執行長職務 郭守正 董事長特助 鴻 海 郭台銘 從特助做起,給舞台立戰功:郭守正2013年回到鴻海集團擔任特助 施宣輝 自建雲暨平板電腦產品 事業群總經理 宏 碁施振榮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施宣輝2011年回宏碁負責雲端技術事業群,出任事業群總經理 林宇軒 雲端部門 管理師 廣 達 林百里 經理人與接班計畫並行:林宇軒進入廣達雲端部門,從基層做起 整理:黃家慧、周品均 18年養成 理想的「三三三」培訓接班人計畫,做下來要花十八年,應盡早進行。 企業管理名師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所教授 湯明哲 果斷抉擇 若下一代真的沒有意願接下企業,就應培育專業經理人接班。 家族企業治理名師 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 薛明玲好的家族企業治理這樣做! ──家族企業的治理架構 家族企業治理關注的議題涵括公司治理、家族事務,及橫跨兩者之間的議題,成功治理家族事業,三項缺一不可。 公司治理 (專注企業經營) ● 董事條件與選任 ● 企業CEO選任 ● 家族成員任免程序 ● 績效評估及酬勞政策 家族企業治理議題 ● 家族的其他投資 ● 家族的公益活動 ● 成員教育與發展 ● 股權繼承與轉讓政策 家族事務 (關注家族和諧榮耀) ● 家族使命、願景、核心價值● 資產分配等家族重大議案 ● 家族情感聯繫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薛明玲 |
觀點:何止日本?整個“亞洲奇跡”模式都失敗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98

日本在二戰後的廢墟上締造了經濟奇跡,成為其他亞洲國家效法的榜樣。這種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現在越來越受質疑。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Charles Hugh Smith近日發文認為,計劃經濟環境誕生的“亞洲奇跡”模式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信貸泡沫,大搞基建產生了資本錯配的重大危險。
Smith認為,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依靠出口的機制。在這種機制的指揮下,國家會將出口置於優先地位,淩駕於國內收入和消費。重商的項目由中央政府管控,政府青睞國有企業。實質上:
“亞洲奇跡”的模式=中央計劃+信貸擴張+基於出口的卡特爾資本主義
Smith總結,“亞洲奇跡”的中央計劃型資本主義有以下四大支柱:
1、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的卡特爾結合;
2、經濟增長和盈利嚴重依賴出口;
3、國內儲戶提供了國家擴大出口的資本;
4、違約和不良債務減計會沒面子,所以這種情況要麽不會公開,要麽由政府出面救助。
Smith承認,這種模式的確推動了經濟飛速增長。由於亞洲國家起步階段都比較貧困,所以信貸、出口和相關領域的就業急劇提升共同創造了世人公認的奇跡。可一旦中央計劃和信貸擴張帶來的回報減少,“亞洲奇跡”模式就開始偏離正軌。
Smith指出,在經濟大發展階段,中央計劃能很有效地配置稀缺資本,讓那些資本用於生產出口的機器以及有利於出口的基礎設施。當所有的基礎設施完工、出口達到巔峰,中央計劃就從奇跡的締造者變成了災難的制造者。除了指示擴大信貸規模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創造“亞洲奇跡”官僚沒能拿出其他任何計劃。中國已出現信貸泡沫、產能過剩和盲目發展產生的“鬼城”。
Smith認為,中央計劃有傲慢的一面,不知道有什麽局限性。他預計,恪守“亞洲奇跡”模式會使經濟陷入滯漲,最終崩盤。希望重新提振經濟的中央規劃者將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投中觀點:BAT小米360跑馬圈地 迄今投資逾300億美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30/148051.html
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風起雲湧。在規模上,BAT均已基本進入千億美元級別;在投資並購的布局上,三巨頭也是一路高歌猛進,穩坐第一集團。而在BAT身後,小米、奇虎360、京東、唯品會等成長迅速,已均躋身百億美元俱樂部,組成第二集團;尤其是小米和奇虎360,近年來在投資並購方面頻頻出手,形成與BAT爭搶布局未來市場之勢。
根據投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今,BAT、小米、奇虎360已披露累計投資規模大約是240億美元,投中研究院估算,五家公司歷史總體的投資規模應在300億美元以上。這五家市值排名居前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也在中國TMT領域的投資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和活躍度。本報告選取這五家公司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代表,對其進行產業投資布局的特點以及趨勢進行橫向的對比和分析,探尋中國互聯網戰略投資者產業布局的現狀和思路。
1.基本情況對比
在PC互聯網時代,BAT原本各自為戰。人們對BAT比較普遍的了解是:百度專註於搜索,阿里專註於電商,而騰訊則專註於即時通訊。而自2010年左右開始,三巨頭的體量在逐年快速增長、並在各自所專註的領域形成近乎壟斷的優勢之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逐步來臨,中國互聯網行業似乎要迎來一輪大規模的重塑。
表1 - BAT、小米、奇虎360的市值、營收規模、營收結構對比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格局重塑過程中,規模最大的BAT無疑還是強大的競爭者。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均逾千億美元,百度也有接近千億美元的規模。而BAT之外,小米的迅速崛起使其估值不斷創造新高,而最新一輪的融資估值更是將有可能達到400至500億美金。奇虎360也有近百億的市值。尤其是在近兩年,小米和360作為BAT之後第二集團的代表,投資布局較為活躍。
從營收的結構來看,五家企業的營收仍然主要來自其各自的傳統優勢業務:騰訊八成收入依然來自遊戲,阿里七成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內零售電商(淘寶、天貓、聚劃算),而百度更是幾乎所有收入的仍來自依托搜索服務的營銷和廣告,小米由於成立時間較短,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手機端,360的網絡增值服務主要是遊戲,也是依托其安全產品線——瀏覽器和應用市場,來進行流量的導入和變現。
這體現出,第一,這些互聯網巨頭在自身發展早期階段的布局仍以加強自身業務為重,仍然一切都圍繞主營業務進行;第二,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建設需要時間,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的構築需要時間;第三,多數的布局均為入口布局,如何將其變現依然是個重要課題。
圖1 - BAT、小米、奇虎360迄今已披露的投資案例金額
圖2 - BAT、小米、奇虎360迄今已披露的投資案例數量
據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從2005年至今,BAT、小米、奇虎360已披露累計投資規模大約是220億美元,投中研究院估算,五家公司歷史總體的投資規模應在300億美元以上。
不難看出,這五家公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並購,始於2009至2010年這段時間。需要說明的是,阿里在2005年投出的金額較大,是由於其在當年用17億美金對雅虎中國進行了資產收購。而小米成立時間較晚,於2012年前後才開始進行投資的布局,並在短短的兩年間里進行了大量的投資。2014年小米已經投資了近20個案例,共5億多美金,我們預計未來小米應該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總體戰略對比
投中研究院分析認為,BAT、小米、奇虎360在總體的投資布局戰略思路上,有如下四個共同點:
第一,對現有擅長領域的鞏固,加強核心業務,力求形成協同效應。
第二,對未來機會的判斷,在新業務和未知領域提前進行布局。
第三,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建設,構築完善的生態系統。
第四,設法尋找流量變現的方式。互聯網企業體量的增大,會為其帶來流量的導入和制造能力的增強,而當前布局的多數入口還未能實現變現。如何將流量進行變現需要持續進行探索。
同時,各自也保持一些不同的特點:
百度:相對保守,依賴搜索變現,戰略投資為主
BAT當中,與其他兩者相比,百度相對更加保守一些。以搜索引擎為支撐的廣告收入一直是百度營收的絕對來源,而在內部和外部探索新業務方向時,主要以戰略投資為主,形式多為收購和控股,一方面可以引進人才,一方面可以卡位新的業務。總體來講相對比較保守,近幾年在騰訊和阿里瘋狂展開布局的時候也是不溫不火。
阿里:積極構築電商生態鏈,布局廣泛
阿里巴巴一直側重於構築完善的電子商務的生態鏈,覆蓋物流、數據服務、電商的交易支付、供應鏈金融等領域。
阿里可以算是BAT當中最為活躍的投資者,自2013年起加大力度投資,投資金額在這五家當中居首,十分活躍。投資方向比較雜亂,標的物從國內到國外,既有上市大公司,也有初創早期的公司。
騰訊:開放平臺戰略,遊戲是重頭,重戰略前瞻
騰訊對於自己有經驗的領域,會選擇自己來開展業務。但對於那些相對不熟悉的領域,在缺乏對行業里具體做法的了解,缺少相應線下業務能力的情況下,騰訊更多地采用的是開放平臺。
騰訊的開放平臺戰略始於2011年,主要有兩種做法:一種做法是在特定行業里選擇最好的平臺型合作夥伴,在其所在的行業里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並且建立起了強大的生態系統,比如滴滴打車、大眾點評、京東等等;另一種做法是圍繞在特定行業的生態系統來開展業務,為行業中的參與者提供平臺並開展相應業務,可以使用騰訊的社交平臺、支付系統、廣告網絡等等。
遊戲領域一直是騰訊投資的重點,據投中研究院統計,單是已對外披露的案例就有40個之多,涉及30億美金以上。
2011至2012年間騰訊開始加大國內外投資力度,在國內投資成長期甚至上市公司為主,或者直接收購,以布局卡位為主,側重戰略上的前瞻性。
小米:比BAT更易適應移動互聯網,專註移動生態圈建設
2010年才成立的小米在戰略投資這件事上並不含糊。據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僅進入2014年以來,小米以及雷軍的順為基金已經投出18個案例,涉及智能硬件、地圖、手機瀏覽器、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媒體資訊、本地生活服務、文化傳媒、醫療健康、遊戲等等多個領域,表現極為活躍。由於小米誕生於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的2010年,會比誕生於PC互聯網時代的BAT轉身更容易,也更容易專註於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建設。
奇虎360:投資額度偏小,安全永遠是布局重點
奇虎360的投資並購布局也在2011年左右開始加速,據投中研究院統計,迄今已披露的案例數量大約是40多個,但是投資額度普遍不高,多數在千萬人民幣級別。
與小米廣泛布局的思路不同的是,奇虎360的投資主要覆蓋在安全業務、遊戲、移動互聯網領域,專註以安全為切入點進行展開。
3.趨勢判斷
投中研究院認為,BAT、小米、奇虎360乃至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在未來幾年內的趨勢,有以下幾個共性:
第一,總體趨勢的核心都是全面深入移動互聯網。
第二,移動互聯網時代,O2O的加速布局。未來如何更快與線下結合,將會是各巨頭業績增長重要看點。
第三,垂直領域的投資。圍繞用戶在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金融等垂直領域的進行投資布局,閉環建設依然是重點,提高用戶粘性,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需求。
第四,現有業務短板的建設。比如,在支付環節一直處於劣勢的百度要並購快錢,阿里在社交領域的不斷嘗試,騰訊和百度聯手萬達試水電商。
第五,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結合的空間依然廣袤。智能硬件的發展目前主要受技術瓶頸制約,但軟硬件結合必將是未來趨勢。
此外,作為五家企業當中唯一還未上市的小米,在投資並購是需要考慮為未來的IPO鋪路。一方面可能會考慮到投資收益,即選擇營收利潤比較好的標的;另一方面會著重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各個平臺,構建完整的生態圈。
法律觀點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1/28/%e6%b3%95%e5%be%8b%e8%a7%80%e9%bb%9e/

從佔中事件中學了很多(法律)知識?
昨天報章報導戴耀廷以案件涉及複雜法律觀點為由,申請將所有小額庭處理案件轉交高等法院審理,見他意氣風範,看他所作所為都像在把玩法律知識。
佔中(「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但佔出個金鐘、銅鑼灣和旺角來? 與戴發起的已有很大差別。他日上那一個法院去也可以此抗辯嗎?
而且也得有Liability, 依據Law of Tort,得有
1.原告是原則欠義務 (duty of care)
2.有失職或違反的行為 (breach of that duty)
3.侵權行為人造成直接傷害原告(suffered damage as a result of that breach)
4.因行為所造成的損害(the breach caused the damage)
要建立此點已有因難。筆者建議有關人等可考慮集體申索?
戴要去自首,他一定有無罪的理由,無他的,他是教法律的學者,可創新案例(case law)。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商業管理 and tagged
法律.
大家期待中的牛市是怎麼樣的?——重申「無牛市」的觀點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3627901
這周以來我一直在減倉,雖然現在仍有50%不到的倉位,但在一個就是滿倉都是錯誤的市場中,我這點倉位顯然是“大空頭”的代表了。連鐵桿粉絲都認為我太保守了,更別說大把的人看我笑話要我認錯的。其實錯不錯其實又有什麽關系呢?從7月底行情啟動算的話,我仍是跑贏滬深300的(滬深300上漲43%,上證41%,深證38%,中小板24%,創業板24%)。而從11月藍籌股行情開始算,滬深300上漲30%+,我因為這周過早的減倉而不是滿倉甚至放杠桿,導致收益只有20%(如果不減倉的話我的持倉應該能追上滬深300),雖然沒跑贏指數,但這個收益跑贏多數人還是無壓力的(比較了一下雪球組合,業績可以超過90%的人)。我覺得根本沒什麽好後悔。
撇開收益,我倒是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期待中的牛市到底是怎麽樣的呢?
很人多的觀點是:A股將會出現一輪長牛行情,指數上5000,甚至破8000都是可能的。我不想反駁,我盡力的給這個邏輯尋找理由。
1.在只有政治需要和資金推動而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牛市可以有嗎?
先來比較一下之前兩次有基本面支撐外加政治需要+大放水的牛市。為什麽說09年和10年是有基本面支撐的?09年自然不必說,基本面的情況是企業經過08年大熊市,估值已經較低,同時在4萬億大投資的預期下,開始了一輪以投資拉動經濟的大牛市。而10年的“牛市”仍然依靠投資為主(地產帶動的基建、煤飛色舞的行情),同時加上出口的放量(2010年匯改完成後人民幣升值之路開始),10年7月-11月這一波牛市中上證漲了38%,深證漲了48%,和現在幅度差不多。
註意下面的圖,2010年11月份的行情中滬深300幾乎回到了09年的高點,但市盈率卻出現大背離,在股價大漲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低位,這說明2010年企業的盈利狀況相比09年已經大幅好轉,這也足以說明支撐2010年行情的主要因素就是企業基本面的改善。

當然對於中小企業也是一樣的,只是中小企業的盈利改善相對於指數的上漲沒那麽明顯,所以市盈率2010年相比09年並沒有下降多少。另外,很多成長股投資者都高喊市盈率高時應該買入,市盈率最低時應該賣給價值投資者,這顯然是偏見。看圖便可知,除了在09-10年少部分時間里中小企業勉強符合這個規律外,其他多數時候股票的上漲只是依靠估值的提升,而並非業績的驅動(這一點和國外成熟市場完全不同,這條規律在中國暫時是無效的)。

對比一下09或10年的經濟基本面情況,現在基本面好轉的邏輯在哪里呢?現實總是殘酷的: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新經濟轉型尚未成型,舊經濟卻在大幅衰退。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全面崩潰,民企生存/融資困難,國企/地方政府負債累累。特別是投資和消費暫時無藥可救,改革又遠水救不了近火(國企/國資和土改是最重要的兩張牌,如果能成,我黨還能續命十年。但事實上,國資改革第一輪基本宣告失敗,阻力太大了),所以李博士扛不住降息了,馬歇爾計劃、一路一帶、高鐵輸出等提出來了,意味著人民幣貶值窗口已經打開,下一步就是靠出口拉gdp了,現在只能依賴出口,所以人民幣不得不貶值(降息)。
看看日韓 、臺灣等過去的發展中國家走過的路,他們的經濟都經歷了從高增速切換到低增速,最終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但在轉型期,他們GDP的增速是多少?別說低於5%,甚至1%都是正常的。
再看估值,剔除少部分低估的大藍籌(動態的看不一定低估)後,我們A股平均市盈率大概在40-45倍附近(以深證綜指的PE推測)。而美股在牛了N年後的估值是:納斯達克綜合的平均市盈率為27倍,標普500為20倍。就這市盈率外資投行還頻頻喊出市盈率接近歷史頂峰,牛市到頭了這樣的話。果然只有在萬惡的美帝資本主義市場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呵呵傻逼] [呵呵傻逼]](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emoji_shabi_40.png)
。

2.退一步說,即便是在資金大幅(4萬億)入場、國家救市政治訴求、創業板IPO開閘、企業盈利大幅改善的情況下,09年和10年的兩撥行情也都是短命鬼行情。為什麽大家就認為這次會不一樣了?
看來大家都有一個“中國夢”:我們的經濟不著陸,在7%的高速增長中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基本面也會在明年瞬間好轉,主要的措施可能有:新一輪的10萬億投資,繼續加大房地產炒作(考慮邊際效應遞減,10萬億可能都不夠);然後加入GTO貿易組織(The Galaxy Trade Organization),重振出口;最後通過拉升股市來養肥領導的小蜜,消費自然提升。老天都被感動的哭了
![[呵呵傻逼] [呵呵傻逼]](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emoji_shabi_40.png)
。
3.再退一步,就當我上面對基本面和估值的分析都是屁話,就假設中國夢真的實現了,牛市真的來了(經濟在明年或後年突然爆發,或“我黨萬歲”打破各種常識,人造牛市成功),但那又怎麽樣呢?
今年股市是牛逼了,但明年呢,後年呢?大多數的人也應該都明白,這輪巨量杠桿造就的牛市一旦結束必定是哀鴻遍野。但只要今天賺錢了,誰會TMD在乎明天怎麽樣呢,後天會不會死。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反正90%的人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接盤的人,總會有傻子來接盤的。
再看看萬惡的資本主義美帝的股市,什麽長期回報、基本面、估值等這些就不說了,就說09年開始至今的牛市,出現過我們這樣的藍籌股放量暴漲逼空的行情嗎?或者說他們需要這種人造逼空的短命行情嗎? 真正的牛市,怎麽看都是氣定神閑、波瀾不驚的。
所以,我真的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期待的牛市到底是怎麽樣的牛市?是一個政策主導的暴漲暴跌的短命牛市呢?還是一個在健康的市場/國家體制下,企業估值合理、治理優秀、基本面向好的長期積極向上的牛市呢?反正不管你們是怎麽樣想的,我再次申明:未來幾年不僅沒有牛市,更會出現一輪個股大熊市。當然這一輪上漲的邏輯是可以理解的,國家需要中小創業板和次新股的牛市來推行註冊制,國家需要大藍籌國企的上漲來開始國有股減持(股權激勵)之路。
只是,不管市場上漲的邏輯是多麽牛逼,我始終選擇做一個傻逼,嚴格遵循自己的投資體系,該減倉時減倉,該加倉時加倉。當然現在有很多人滿倉甚至杠桿(比如券商股)創造了極高的短期收益,同時也在嘲笑著我這個“踏空”的人。我真的無所謂,你們超過就超過吧,畢竟對我來說,
我不求朝夕美好,只求天長地久,我相信且希望自己久而久之的做一個傻子並活下去,這我來說已經足夠滿足了。
高善文策略會觀點:中國股市未來將牛長熊短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3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2-16 13:55 編輯
高善文策略會觀點:中國股市未來將牛長熊短
1、實體經濟活動基本面分析
事實描述:經濟基本面的深處正在發生一些轉折性變化
無論觀察經濟還是工業,從2011年到現在,經濟始終在波動下行。如果從增加值環比角度看,這一結論也成立。並沒有清晰的證據表明晚期的經濟下降比早期的下降更緩和。說明什麽呢?總需求角度看經濟越來越差。道理上講,這種背景下,企業產品的價格應該越來越低,企業盈利越來越差。但是,產品價格PPI環比從2011年到現在,有很多短期的脈沖,這些脈沖是很多短期的沖擊,這些沖擊通常引發存貨調整,疊加在一起引6個月的脈沖。這不是我們關心的,觀察每次調整的底部,2013年以後,每一輪底部比前一輪的底部更高,開始走出逐步下行的趨勢。為了衡量總需求對PPI的真實影響,剔除掉石油對PPI的影響,2013年以來,PPI處於向上的趨勢當中。
增長越來越差,價格越來越高,為什麽?
再看上市公司銷售凈利率,從2013年中以來,銷售凈利率處於向上趨勢。這一趨勢發生在銷售收入下降的背景下。
還有個角度:制造業上市公司單季度銷售毛利率,從13年開始,是在持續上升的,這一上升是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發生的。
再看鋼鐵:今年前十個月,產量同比增速2.1%,大幅下降,但是噸鋼毛利創了三年新高。
增長越來越差,價格越來越高,為什麽?
供應在收縮,供應收縮的速度比需求下降的速度更快。經濟在供應方面的調整有三種方式:
1、沒有能力盈利的企業退出市場
2、企業大幅度削減資本開支,未來1-2年後供應能力會急速放慢
3、企業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毛利產品的比重
只要經濟下行,上述調整就會發生,關鍵在於何時調整速度大於收入調整,現在看來13年中已經發生了。
拇指法則:供給的周期比投資的周期加兩年,最近一次高峰是2011年中,供應壓力最大的時候發生在2013年年中。
面臨的基本問題:15、16年供應繼續收縮還是突然轉向擴張?
供應會繼續收縮,供應調整的力量還沒有耗竭。
工業品價格上升、制造業毛利上升等是否會持續?
風險在於:未來出現的需求的繼續劇烈下降,比降低以後的供應增長更為快速,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盈利會繼續下降。這種風險的可能性無法排除,個人認為這一風險是小概率事件。即使需求維持在下半年的水平,上述趨勢還是會繼續。
為什麽明年需求劇烈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 先看房地產市場,今年重要的拖累因素是房地產。2013年年中到現在,房地產銷售快速下降。明年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是否繼續下降?今年9月份以來,3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成交結束下降過程,開始出現爆發式上升。這一加速看起來還在繼續。全國數據來看沒有這麽明顯,但下降已經基本結束。房地產的銷售比較穩定的領先於房地產投資3-6個月;13年之後彈性在下降,主要是市場對房地產整體開始偏空,但是波動方向是一致的。明年4月份房地產投資會轉而上升。
- 再看財政支出。今年8-10月份經濟出現快速下降,出乎我們的意料,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占經濟比重超過20%,是近期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年初領導牛吹大了,年初財政預算做少了。明年開年後財政支出下滑趨勢會繼續嗎?明年財政支出的增長一定是正數。5%-10%的水平。開年之後會重新增長,封殺了經濟在現在水平上繼續下降的空間。基建投資審批在加快,不用立法部門審批,明年會不錯。
- 出口。取決於貿易夥伴的需求,怎麽樣不知道。美國的情況很確定好轉,歐洲和日本不死不多,出口大幅下降的風險不大。
- 私人部門:繼續下降是大概率,但是出現超預期的下降也是概率不大的。
2、商品市場與權益市場關系的經驗總結:商品市場的大熊市將會使得中國未來牛長熊短
我們研究了過去100年大宗商品和股市的關系,基本特點是大宗商品的熊市大部分是股票的牛市,大宗商品的牛市無一例外的對應股市的熊市。
這一關系的本質是什麽?大宗商品的下跌降低國家經濟的通脹水平,通脹水平低,利率水平比較低,也比較穩定,央行政策也就比較穩定;從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兩個水平上都會支持股票的上漲。
現在商品市場轉入大熊市,而且此時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商品消費國,美國的歷史對於中國是有價值的。這意味著以後即使中國經濟大幅好轉,在商品熊市背景下,通脹的瓶頸高的多。過去為什麽牛短熊長?通脹很容易起來,貨幣很容易緊縮,但未來很可能變成牛長熊短。因為通脹更難發生,貨幣更不容易緊縮。
上市公司的主體是下遊,商品暴漲的時候大部分公司的利潤被少部分資源公司侵蝕。商品的熊市將會普惠大部分公司。
3、流動性狀況分析:為什麽盈利底部出現在2013年上半年,為什麽市場會拖到14年下半年才會上漲?市場對基本面的反應如此之後?
市場重估理論是我們一直以來觀察市場的工具;今年以來這輪上漲更多被解釋為錢多人傻,居民財富資產配置,我認為是靠不住。
從債券市場風險溢價來看,從13年底以來,風險溢價或者是橫著走,或者是上升。並沒有下降的證據。
再看信貸市場,信貸市場利率發生小幅度上升,發生在總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流行的解釋是銀行在惜貸,因為壞賬在上升。銀行惜貸換一種表述是風險溢價在上升。
股票市場兩撥人,企業和企業主,衡量其資金成本的恰當指標是信貸利率,在其他的幾輪牛市中,都能看到信貸市場的利率下降,但是這次並沒有。
再看個人住房按揭市場利率:這個利率違約率是很低的,基本可以看做是信貸市場的無風險利率,這個利率也是上升的。
對於中國的散戶而言,衡量無風險利率的指標是理財產品收益率。
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中樞水平比2013年還要高,看不到下降。
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等等,下降發生在上半年,下降後的利率也比去年高的多。
銀行間市場到期收益率下降比較多,參與者是銀行和保險,銀行不參與股票市場,保險公司對股票的配置相對穩定。
那麽問題來了?融資需求大幅下降,為啥利率上升?
坐在飛機上觀察太平洋,把一個小行星扔到太平洋里,海平面會上升,但是不是所有的位置同時上升呢?不是,會有一波一波的浪潮,浪潮比最終的上升高度高很多。
去年的錢荒就是這個小行星,對同業業務和影子銀行體系的清理,造成影子銀行體系信用供應的急劇收縮,整個金融體系信用收縮推高所有資產的利率水平。但是不是同樣地速度推高的。第一波沖擊發生在債券市場,第二波發生在股票市場,第三波發生在房地產市場。在債券市場可以看到,6月份起來,浪潮的頂峰在11月份,過了頂峰開始回落,現在開始穩定。當時債券市場流行的解釋是利率會推高到非標市場的10%的水平。但實際上今年大幅回落。第二個沖擊波發生在股票市場,什麽時候開始的?去年的6、7月份,這一沖擊波的高峰在今年的6、7月份。8月份之後隨著這種抑制作用的消失,市場開始上漲。市場要恢複到原來的趨勢當中,原來的趨勢是2013年的基本面的改善決定的上漲趨勢。
上述理論的證據:
A、表內信貸和影子銀行信用的趨勢
B、AH溢價;滬港通不能解釋,轉折和流動性的拐點是一致的,現在已經回到了錢荒之前的水平,甚至已經反映了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的偏樂觀預期。
總結:市場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均值回歸。而不是無風險利率和風險利率的下降。現在看這一均值回歸過程已經結束,後續盈利的改善將會支持股市繼續上漲。
4、產業變遷的分析和猜測(2015年年中會重點討論)
沒講。
5、風險和不確定性
市場風險:杠桿、IPO放開和註冊制改革
流動性風險: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調整演化為2.0版錢荒;本意放松信貸,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演化成2.0版的錢荒。
基本面風險:總需求超預期的大幅下滑
估值風險:中小盤股票估值高企,大的股票也逐步不再便宜(來自高善文策略會觀點)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