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者邱國鷺觀點:為什麼投資大師對科技股很謹慎?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475612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美國的科技股過去50年表現如此優異,但是長期業績領先的投資大家們,從巴菲特、芒格、索羅斯、彼得·林奇、鄧普頓、安東尼·波頓、約翰·涅夫到格蘭桑,卻都對科技股抱有長期的謹慎態度?而那些熱衷於投資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們,雖然在數年間各領風騷,卻鮮有持續二三十年業績突出者,原因有三。

第一,科技進步內在的突變性決定了科技股投資人業績內在的不可延續性。

從PC時代的微軟、英特爾,到互聯網1.0時代的雅虎、美國在線,再到互聯網2.0時代的MySpace、臉書、推特,從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智能機時代的蘋果、三星,每一次貌似漫不經心的技術更替,都有可能演變成改朝換代的顛覆性飛躍,讓原有的行業領先者一夜之間發現護城河被夷為平地,或者進攻者已經繞過舊城在別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輝煌的新城了。

絕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在每一次的技術變遷中都跟上節奏,而技術更替的殘酷性又決定了一次錯判就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投資後果。

第二,科學技術是不斷變化的,蒸汽機、汽車、飛機、電話、收音機、電視、計算機、手機,每一個年代都有劃時代的新技術,但是喜新厭舊、貪婪恐懼的人性卻是不變的。

新技術肯定是好事情,誰都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估值就過高了。過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術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過高的期望最後總是以過多的失望告終。

第三,雖然新技術的前景廣闊,初期的行業格局卻非常散亂,百舸爭流,絕大多數投資人很難在事前判斷出誰是最終贏家。一旦不能押對贏家,行業發展再好也沒有意義。

電子商務如今如日中天,但對於15年前買了eToys、WebWagon那些後來破產了的電商企業的投資人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呢?

矽谷曾經有過統計,在風險投資的1000個項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總體上是不賺錢的,而這8家則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也就因而成為報紙的頭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到能夠掩蓋背後的巨大風險和沿途無數的屍首。

然而,無數人還是在70倍估值的科技股中尋找著十倍股、期望著一夜暴富。

其實,對於科技股,需要從一種“狗年”的角度去看。狗年是什麽意思?三歲的狗就相當於三十歲的人,一個兩歲的互聯網企業就相當於一個二十歲的傳統行業。

比如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還很新,但仔細看里面的細分行業,不管是搜索、導航、殺毒、電商、軟件分發、社交平臺、遊戲平臺等,其實很多領域的前三名,都已經若隱若現地看清楚了。

而A股爆炒的許多公司都在行業的前四名之外,在這種贏家通吃的行業里,第四名以外的公司其實沒有多少價值。成長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季報證偽後,這些股票又開始玩資產註入、並購、重組的遊戲,依然追隨者眾多,令人感嘆。

現在的估值跟未來的成長性,哪一個更重要?當然是成長性更重要,但未來的成長性是不確定的、難把握的,而現在的估值則是確定的、可把握的。未來確實很重要,但絕大多數人是把握不了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投資必須把握你能把握的東西。所以對多數人而言,也許更應該買入那些相對於目前的資產、現金流、盈利能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發揮自己的優勢,買便宜的好公司,註意安全邊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

這些貌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也是投資中最本質的東西。

本文摘自邱國鷺新書《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作者系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和投委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