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非主流書評(6):《無賴經濟學》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book6/

《魔鬼經濟學》曾在幾年前風魔一時,正如《貨幣戰爭》或《世界是平的》,後來便會有很多跟風之作。

眾多《乜乜經濟學》之中,筆者只購了《魔鬼經濟學》、《卧底經濟學》及今次介紹的這本《無賴經濟學》。

《魔》書是用數據揭示經濟現象的錯覺;《卧》書是用經濟學的調查方法解開日常生活之謎;《無》書則是一名女性反全球化 經濟學家揭開環球經濟黑暗面的著作,書屝這樣介紹:「作者用經濟學家的嚴謹作風和小說家的敘事手法考察了當下新資本主義的黑暗現實:全球化經濟中非法、醜 惡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經濟學。」

很多我們看到的經濟現象,其實是環球運作的冰山一角:中產為甚麼負債纍纍?大學生為甚麼找不到工作?互聯網上為甚麼那麼多斯拉夫(以至日本)女性?荷里活電影與娼妓橫行及美國夢式生活有何關係?

筆者讀這書前已有作者類似的觀點,比如為何我們要反對中產式的消費生活?皆因那是傳媒洗腦叫人掏腰包購買不需要的物品,再放出特低息信貸令多數人過著超過負擔力的生活。o靚模、援交、選美、男女關係商品化(如港男港女現象),亦是洗腦系統的一部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3

樓市慢步(13):談地價及樓價的迷思(3)(2004-02-22)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8%AB%87%E5%9C%B0%E5%83%B9%E5%8F%8A%E6%A8%93%E5%83%B9%E7%9A%84%E8%BF%B7%E6%80%9D3/

供樓負擔比率

日常經常聽到「供樓負擔比率」的名詞,首先介紹這個名詞,意思是大學畢業生的月薪當中,拿出多少百份比來供樓(例如一間市區的500呎樓宇供20年)。某大銀行的資料研究部多年來有統計,可惜小弟並無具體數據在手,但據知樓價在高峰時,比率可高於100%,即是以所有的薪金也不足以供樓。

筆者記憶中,去年樓市最低潮時,供款比率約30%,以樓價上升約兩成計,便是36%,而一般銀行可接受以薪金的一半作為最大的貸款額,即供樓負擔比率是50%,假設利率不變,理論上樓價可以再升38%。

當然這個數字並無實質意義,因為目前利率在歷史低位,中期內有約五厘左右的潛在升幅,當利率回升時,供樓負擔比率會自動提升。假定供款中一半是利息,按揭利率由目前的2.5%上升到7.5%,舊有的按揭供款便會增加一倍!目前的供款比率便由36%自動上升到72%,買樓人仕不可不作長遠打算。

再把以上數據由概念化為實質數字,據統計處的「選定職業的平均每月薪金」中,「督導級及技術員級人員」資料顯示,2003年9月的平均工資是$16,665。

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fas/wages/average_sal_index.html

即可以$8,333(50%)申請按揭貸款,以七成按揭,供20年計算,大約可以購買220萬左右的樓宇。以西九龍上車盤最低潮的一手價$2,700計,可以購買815呎,如以樓價上升約兩成多計,現價約$3,300,可購買的呎數便降低到667呎。如樓價再升一成多到$3,800,只可以買579呎了。這還要考慮利率上升的因素,如果單從工資的角度,除非有較顯著的上升,則樓價再升的幅度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1

財務智商(5):儲錢如減肥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5%84%B2%E9%8C%A2%E5%A6%82%E6%B8%9B%E8%82%A5/

只要問一問:「你為乜要返工?」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答「搵食」或者「搵錢」,簡單講就係為了支付生活所需。

對於一些「長崎良美」、入不敷出、連清咭數也有困難的人,或者薄有積蓄但一次旅行、購買心頭好就花清光的人來說,講投資似乎是太遙遠的事。

天下間,有兩件事都是「知易行難」,道理極之簡單,卻沒有多少人實行:

儲錢同減肥

係人都知:「食少D野,做多D運動」就可以減到肥;「開源節流」就可以儲到錢。咁點解減肥同儲錢咁多人都做唔到呢?

這個問題筆者想了很久, 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人性:鍾意食野同駛錢,唔鍾意做運動同做野(並唔係唔鍾意搵錢)。

結果,就有些商家想到設計一些機器,聲稱唔駛郁,坐嚮度就減到肥,係真係假都好,點都可以sell到。

如果筆者話比大家聽,有個方法,唔駛做野都可以搵到錢,相信點都有人有興趣。

答案就是:「資本的力量」。一筆錢消費掉或放在銀行戶口內睡覺,並不能稱為資本,最多只是「別人的資本」。

除非薄有家底或工作有特殊際遇,大多數人是要透過壓低生活水平儲蓄,然後透過投資為個人建立其他收入。

但現時無論傳媒或網上,均是鼓吹「平民收入中產生活,中產收入富豪生活」、「透支未來收入來消費」、「購買行為看感覺不看實用」,而現實世界很多人都是以這種模式生活。結果每個月底都要為支付賬單及咭數煩惱,超前的生活模式,不利個人資本的形成,變成了「你為錢工作」。沒有資本,投資亦無從談起。

無論香港或外國很多富豪,其生活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豪」。已故美國Walmart主席駕駛農用貨車巡視業務、香港富商李嘉誠一副眼鏡一隻精工表帶幾十年,筆者以為因為他們都知道「資本的力量」。

有錢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分別,是他們擁有資本,而不單是依賴個人的努力賺錢。據說某富豪年薪只是五千大元,你沒有看錯,是年薪,但投資及股息收入已富可敵國,即如筆者那樣持有一個小型投資組合,每年也多次收到股息的支票,而且這些收入是不用交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2

非主流書評(8):《國力方程》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book8/

看了本小書,兩天看完,在網上搜索原來評價不錯,可筆者想用側面看看該書。該書第一項就說綜合國力排名,以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的排名: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4012392.html

計算方法:國力資源、經濟力、政府調控力、外交力和軍事力,並且考慮了各類力量比例的協調性。

國力資源由5個部分構成:科技力、人力資本、信息力各佔25%的比重,自然資源和資本資源分別佔12.5%的比重。

經濟力則由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GDP增長率綜合決定。

政府調控力的評分中,政府績效佔80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水平佔20分。

評價軍事力時,考慮的方面有軍費投入、核彈頭數量、軍隊人數、武器出口佔世界軍火市場的比重。

在外交力方面,評價的項目包括外交倡議力、有無盟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周邊關系、經濟軍事援助力和外交獨立性。

 

1965年提出以方程式計算國力的是德國人富克斯,認為鋼產量、能源產量和人口數量決定國家力量的強弱,因此方程式被稱為「三要素綜合國力方程」:

Mt = [(Ms)t + (Me)t] / 2

Mt 是國力指數;(Ms)t是鋼產量指數;(Me)t是能源指數

Ms = Pa x Sb (人口 x 鋼產量)

Me = Pa x Eb (人口 x 能源產量)

該方程式最大的缺點是太側重軍事力的計算。

 

1975年美國克萊因提出國家實力是由國家的基本有形實體(人口加領土)、經濟能力、軍事能力、戰略意圖、國家意志五大因素構成,其公式如下:

Pp = (C+E+M) x (S+W)

Pp = 可以被估算的國力

C = 國家的基本有形實體

E = 經濟實力

M = 軍事實力

S = 國家戰略

W = 貫徹國家戰略的意志

該程式被認為提出了精神要素的重要性

 

往後亦有其他的方程,比如日本綜合研究所在1987年提出測定綜合國力的三元要素為國際貢獻能力、生存能力和強制能力。

 

筆者不在本篇重複該書的推論過程,而直接引述該書的國力方程。在沒有到達人口極限情況下的國力方程為:

P = H x L x B

P = 綜合國力

H = 國家總人數

L = 人口對國家的平均忠誠度

B = 標準人力量

筆者認為作者想指出的是,國家是由人民構成,前人提及的硬件或軟件,均以人為載體,套用俗語說:「d人唔掂,鈴鈴喳喳都掉晒落地。」大國之大在於能養活眾多人口,而人民忠誠度便較少互相爭鬥而虛耗力量,而人口質責則影響人力量。

可是人口總數還是要服從於國家能提供的生活必須品,這還是要在於土地的產出及盟國的供給,則一國人口的最大規模以下公式來表述:

H = F/f

H = 最大人口總數

F = 生活必需品總量,包括F1 = 國土面積內產量及F2 = 盟國支持數量

f = 人均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數量

 

因此,在極限狀態時的國力方程為:

P = (F1 + F2)/f x L x B

大家看到這個程式有何感想?作者在總結中試圖以方程衡量中國的國力,可是中國的國力是否想像中強,而不是因應某幾個變數的弱化而降低?世界各國又如何被這些變數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3

樓市慢步(12):談地價及樓價的迷思(2)(2004-02-22)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8%AB%87%E5%9C%B0%E5%83%B9%E5%8F%8A%E6%A8%93%E5%83%B9%E7%9A%84%E8%BF%B7%E6%80%9D2/

目下的問題是:究竟目前的樓價是否升得過速?後市是繼續這種趨勢、平穩,還是轉而下跌呢?筆者現從這幾個角度分析:

樓價走勢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http://www.centanet.com/cci.htm

從樓價的「谷值」,有以下發現:

由2003年8月低點31.77計,2004年2月中的40.58,上升了27.73%。
對上一個低位是911事件後2001年11月的39.81,比目前低1.90%,用證券技術分析觀點,打破前浪底,是扭轉了一浪低於一浪的下跌趨勢。
2001年1月錄得43.54,還差7.29%。
2000年6月錄得46.72,還差15.13%。
1999年11月錄得50.62,還差24.74%。
官鱷大戰之後的低位是1998年11月的45.71,還差12.64%。
更遠的重要低點是由1994年的國內宏觀經濟調的低點,1995年11及12月的55.3,還差36.27%。

從樓價的「峰值」,有以下發現:

對上一個小陽春是2002年3月41.67,還差2.69%。
再對上一個小陽春是2001年3月是46.27,還差14.02%。
又再對上的是科網狂潮的2000年1月的55.22,還差36.08%。
1999年4月的高點是57.23,還差41.03%。
再上一個高點是1997年6月的102.51,相信這個數字並無意義。
再看對上一個高點是1994年4月的74.67,還差84.01%。

如果大家認為科網狂潮的是「泡沫價」,則01或02年應該是較為實在的價格,可推斷樓價再升多一成多便到達「科網後」的高價。又如以官鱷大戰的低位,也是有一成多的升幅。再參考九七「泡沫前」的價格,如果香港經濟能回復1994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前的水平,理論上樓價可以上升八成多;若以後來的低位作準,則有三成多的升幅。

由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數據只是去到1994年,我們再參考歷史較久的中原城市指數,1997年之前的數據,要去到指數最早的數據,1992年1月1日才有40.52這個較接近的數據,換言之樓價只是升回1992年初時的水平。

綜合以上的資料,個人認為樓價仍有約一成的升幅才抵達明顯的阻力,如香港經濟中期能循健康的軌跡發展,重拾華南地區經濟樞杻地位(即只計珠三角附近的經濟影響力),與長三角、環浡海經濟帶分廷抗禮(個人認為可能性存在),以香港當時的經濟實力,樓價可有三至八成的潛在升幅,但仍待未來香港經濟發展走向而定。如果香港最後淪為一個普通的城市,相信再升多一成便要行人止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4

職場點滴(4) :鉛筆刨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9%89%9B%E7%AD%86%E5%88%A8/

傳統的教育觀念是:

你們入來學校吧!只要你們努力讀書,就可以充實自己,令到自己一展抱負,為社會作出貢獻……學校(尤其是大學)就是一支鉛芯筆,只要能夠進入鉛芯筆,必定能夠寫得出字。

實際上,筆者的觀察是,學校是一個鉛筆刨,一支掘的鉛筆進入去,拿出來便是一支尖的鉛筆,也可以用來寫字。鉛筆碎?既然是無用的,理他作甚?

任何社會的人群,均有賢愚智昏,社會金字塔永遠是較少的人得到較好的待遇,較多的人得到較差的待遇。越係開放公平的社會,越係用越殘酷的方法來篩選。

人群就像一枝鉛筆,有些人是木,有些人是鉛芯。鉛芯筆只不過是剝奪了那些木接受教育的機會,其實是假象。普及教育的結果是成枝鉛筆要放入鉛筆刨中刨,結果很多木刨了出來,甚至連某些鉛芯也刨了出來,剩下的只是尖子,才用來寫字。

將學校打扮成一個怎樣美好抽離的環境又如何?鉛筆刨內有刀片的,目的就是要將無用的木同鉛芯刨出來,就算學校沒有刨出來,社會大學一樣係一個大鉛筆刨,直到整枝鉛筆化為木碎鉛碎為止。

職場,何嘗不是鉛筆刨,你們以為逃得過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5

財務智商(6):不去投資的理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4%B8%8D%E5%8E%BB%E6%8A%95%E8%B3%87%E7%9A%84%E7%90%86%E7%94%B1/

即使香港早已是金融都市,一樣有很多人對投資未有認識。很久以前證監會做過一份調查,有關散戶投資者,當中有列出非投資者不投資的原因:

investeducation

1. 太忙或沒有時間

有些人之所謂忙,只是沒有將自己有限的時間作有意義的應用,只關心一些事不關己的事情,娛樂版、政治版、社會版,看得津津有味,卻沒有時間關心自己的未來。

2. 年紀老邁或過於年輕

這是反映人們意識上認為投資具有風險,及投資知識及技巧不是年紀輕的人可以掌握。年齡不應該成為投資的障礙,反而越早學習投資,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圓熟。

3. 不懂選擇產品

在資訊泛濫的年代,篩選無用資訊,善用有用資訊,的確已成為一個難題。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這類書籍,甚至很多外國的大師級經典也是垂手可得,但很多時內容寫得很概括,令到一般人讀起來艱澀難明及難以消化應用。

以現代香港的生活水平,一般受雇者以工作收入的剩餘,不足以作為退休之用。大部份人在有工作收入時已經不易維持理想的生活水平,強積金表現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大部份人對於投資的需要性及必要性其實是沒有足夠的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35

職場點滴(6):平凡人的遊戲規則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5%B9%B3%E5%87%A1%E4%BA%BA%E7%9A%84%E9%81%8A%E6%88%B2%E8%A6%8F%E5%89%87/

曾幾何時「求學不是求分數」成為教育界的一句口號,之後Hea的文化就開始普及。考試唔係一切,唔係咁重要姐!引伸出來,有些人返工只係為出糧,工作做成點,有沒有成績已經變成次要。

考試考得好,無乜大不了。考試考得唔好就應該係更加無乜大不了,而不是了不起。家下d人講到,我讀書唔成,十乂又係讀書唔成,所以我就係十乂。

呢個世界有少數人在各方面有天份,劃畫叻的可以係黃玉郎馬榮成,但係果d只係《女皇的教室》中的馬場同學,學女王話齋,你劃畫,賣唔晒咁點算?你踢波,莫講入到J League的人唔多,就算比你入到,受左傷咁點算?

幾十年前就算無讀過書,有門手藝已經可以創業興家。相反十幾年前如果畢業畢得遲,或者出黎做野做得遲,已經可以差好遠。今時今日你就算有創業資本,都未必可以成功。同做生意或者投資比,讀書考試同打工真係易好多。做生意或投資,無syllabus,無mock exam,無model answer,甚至照足前人咁做都未必work。

今年才畢業的小朋友,容易行的路唔去行,難行的路又唔想行,在香港呢個成熟社會根本就無乜機會。無錯可以靠個人的天份闖出新天地,莫講話成唔成功,就算成功過程也十分艱難。中學讀五年得堆蛋,剪翅偽進一兩年可以補五年之功,不如小學畢業就讀喇!駛乜花五年姐!新加坡教育制度都係一早分流喇!

考試可以囉零分,根本就係一種對人生放棄的態度。當一個人認為乜野都唔重要的時候,呢一個人本身都已經無乜價值可言。呢類人,比份工佢地做唔記得打咭,比個部門佢地管連自己都管唔掂,生一堆小孩子出來,自然用來要脅。

讀書考試,就係比好似我地呢d無天份的人呃飯食,十乂是做生意的天才,佢讀唔讀都係天才;我地唔係天才,比心機讀書比天才請喇!

讀書、考試制度、職場,根本就係專為我們這些平凡人而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36

財務智商(7):食少包煙有乜大不了?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9%A3%9F%E5%B0%91%E5%8C%85%E7%85%99%E6%9C%89%E4%B9%9C%E5%A4%A7%E4%B8%8D%E4%BA%86/

「每天抽少一包煙」或者「每月生活節省數百元」,對於個人財富有多大影響?

以下是一個很多金融產品推銷員常引用的故事,來說服客戶盡早投資。

A君由22歲開始每年儲蓄$10,000作投資,到30歲時不再加碼,任由資本滾存,共投入$80,000。
B君由30歲才開始每年儲蓄$10,000作投資,期間並無間斷,共投入$310,000。
假定投資回報年率10%,到這兩個人60歲退休時,誰人會較多錢呢?

經計算後,A君將有$2,414,548,而B君將有$2,001,378。(見附表)

為甚麼投資$80,000的人反而會跑贏投資$310,000?原來在30歲時A君滾存的資本是$125,795,回報是$12,579。B君才開始投入$10,000加上回報是$11,000,即是A君的資本所賺的錢已經跑贏了B君每年注資加投資回報。時間越久,雙方差距越大。

很多時這個故事會被演繹為「複利的力量」或者「投資要襯早」。筆者看到第三個意義是「資本的力量」。

有複利有時間,但欠缺資本一樣不利整體財富的累積,但資本又從何而來呢?除了繼承遺產或發橫財,餘下的便只有開源節流,每天抽少一包煙,或每月生活節省數百元,結果有何不同呢?

於是便有一位C君出現,他由22歲開始到60歲每年都儲蓄$10,000作投資,到60歲退休後將有$4,415,926。

每年儲蓄$10,000,即是每月$833,或每日$27,大約相當於一個早餐,或者連一包香煙也買不了。

earlyinvestment

連續三十多年每年投資$10,000,只是毅力、耐性及生活習慣的問題,能不能做到事在人為,但要求長期投資回報有10%或以上,又是否實在呢?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73

上車攻略(2):入市五部曲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5%85%A5%E5%B8%82%E4%BA%94%E9%83%A8%E6%9B%B2/
 

只要細心計劃,買樓並不是遙不可及,OL、白領、小家庭等希望置業安居,只要有良好計劃,未來也有機會一步步實現置業夢想。

1. 買樓預算

很少人買樓一次過支付樓價,亦不一定要儲夠三成首期才可以買樓。雖然銀行只會借出樓價70%,但按揭證券公司(HKMC)提供最多另外兩成的第二按揭,所以不是說要有60萬元才可以買200萬的樓。如果用九成按揭,首期是20萬,以按息2.5%,供20年計,以下是買樓的支出預算:

20110825

只需在網上搜尋器打上「按揭計算機」,就有很多網頁提供程式,預計自己可以負擔多大銀碼的物業。

2. 儲蓄首付

既然供樓連同駛費都要支付萬多元,所以想買樓的話,每月都應該要儲蓄$10,000,即是大約需要兩年半儲夠首付。由於銀行低息,想加快儲錢的速度就要投資。除了銀行提供的月供股票計劃之外,筆者認為直接買高息股票可能是更佳的主意,例如恆生銀行(0011)每手100股,股價百多元,即是萬多元便可以買到一手,每月貼多少錢就可以買到,股價長期穩定,息率超過4厘,亦免除了月供股票的駛費。

3. 與銀行打好關係

銀行除了向公務員、專業人仕提供較好的條款外,其實熟客都有商量。比如長年於某銀行出糧,有每月收入紀錄,往往佣金收入都可以用來計算供款能力。這一點對於通過銀行的壓力測驗就很重要。信用咭、稅貸、私人貸款等良好的還款紀錄,都有助於申請按揭。

銀行最喜歡的客戶不一定是甚麼錢都不借的「鐵公雞」,反而有借有還才是上等人。所以將出糧戶口、存款、信用咭、稅貸等集中在一兩間銀行,並要維持良好的信貸紀錄。

4. 篩選買樓目標

當您有足夠財務實力,市場出現平貨之前,就要「做功課」。最起碼知道可以買多大的銀碼後,也要知道自己想買那類物業。大家可以列出自己的需要及要求,例如:

地區:方便上班、起居,以及照顧家人

樓則:一房、二房、三房,是否需要套房

設備:是否一定要有泳池會所,還是公共社區設施都夠用

5. 搜集樓盤資料

地產代理網站都有提供物業及成交資料,有些更有實地圖片及影片,當然更好是到實地觀察。網上成交數據都是根據土地註冊處(俗稱田土廳)紀錄,所以一定準確,不過會有大約一個月的時差。要有最新的樓價資料,唯有透過經紀,而且可以安排睇樓,然後自己做筆記,從而知道在跌市中可以買入那些單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