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向進口壟斷“動刀”:這里的科技創客正從燒錢邁向“暴富”

在創業創新成為主流的時代,手握技術的人成為了當下最具潛力賺錢的人。而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因為資金和多方的關註變得容易而高效。

在4月20日~22日舉辦的2017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下稱“上交會”)上,國內外最前沿的技術都可以一一遇見,而那些被人群包圍著、正對著最新產品如數家珍的他們,就是手握技術、試圖用技術改變生活的創造者們。

在那些如今還不得不依賴進口技術和產品的領域,有一群創客正在努力打破進口的壟斷。

創業5年多,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逸思醫療”)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鏡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鏡系統產品,其easyUS超聲刀系統和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進口產品。

作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葉輪的供應商和全球最小葉輪的發明者,上海瑞爾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瑞爾實業”)也填補了國內產業的空白。

第二次參加上交會的上海飛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飛博激光”),打破的是激光領域進口品牌的壟斷。

這些創造者也是創富者。他們開創了國內產業新領域,有的吸引了風投資金,有的已經占領市場先機,銷售開始爆發式增長。

那些價值數億的無人科技

在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肇觀電子”)CEO馮歆鵬看來,對人工智能來說,視覺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他在上交會上展示的就是一款視覺處理器的典型應用——能讓盲人“看見”的智能眼鏡“天使眼”。

“視覺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至少占40%。當一個設備具備了一定的視覺能力,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定的智能。”身著西裝、戴著眼鏡,說話輕聲的馮歆鵬曾任AMD芯片的研發總監。一年前,他和曾任AMD計算機視覺、圖像信號處理、視頻領域首席架構師的周驥一起創辦了肇觀電子,目標是為300億臺自主電子設備提供視覺和智能系統。

雖然公司只成立近一年,但馮歆鵬說,想幹這件事想了三年。“人工智能有兩個終極挑戰,一個是作為設備,需要知道四維的設置;二是要理解周圍,這就需要實時完成周邊物體的檢測和識別。”為了開發出具有避障、定位和識別功能的視覺處理器,並不斷提高識別準確度,他的團隊平均每天新增1萬張高質量標註圖片和100萬張非標註圖片以供機器深度學習。

“一個障礙物識別30萬張圖片,那麽30項障礙物就是1000萬張左右的圖片;一張圖片的采集成本以1毛錢計算的話,1000萬張的成本就是100萬元。”馮歆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前期投入的成本並不低,但視障人群的規模相當巨大。據他說,全球視障人群約有2.8億人。

Julie女士有一位患視障的小孩,圖為她為孩子體驗“天使眼”智能眼鏡

已開始預售的“天使眼”智能眼鏡不僅可以幫助盲人實時監測道路和障礙,還能播報出使用者的位置信息、行走方向和道路信息等;另外,這款智能眼鏡還可以快速識別門、樓梯、人、斑馬線、汽車、桌子、椅子、摩托車等共30項障礙物,並通過語音來告訴患有視力障礙的人。

目前這款“天使眼”暫時只預售出了幾十臺,但在馮歆鵬的預期里,第一年預計能賣出1萬臺產品,第二年會增加到3萬臺,然後是5萬臺……以目前大約5000~6000元的預售價推算,這將是一筆價值達3億的生意。

第一次帶著“機器人的眼睛和小腦”參加上交會的上海思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思嵐科技”)是一家基於激光雷達和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的創業公司,目標是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

思嵐科技COO李宇翔告訴第一財經,公司的前身是一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研發的創客團隊,5位創始人均在知名外企擔任核心研發崗位。而作為一家由技術驅動的企業,只有在行業內形成技術壁壘才可能擁有競爭優勢。從2013年至今,思嵐科技陸續推出了激光雷達RPLIDRA和自主定位導航方案SLAMWARE,前者好比是機器人的眼睛,後者則是機器人的小腦。

李宇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去年已經進入了量產的階段,共生產3000臺,供應國內外超過1000家公司,目前在同業內居於領先地位。“我們在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對手,有很多興起的激光雷達公司,但還苦於無法量產。”李宇翔說得很自信,他說公司將在今年7月實現收支平衡。

目前,思嵐科技針對不同行業的整體打包方案已被應用於掃地機和各類開發測試機當中。而在上交會現場,安裝了思嵐科技提供的“眼睛和小腦”技術的機器人還擔當了巡館的向導。

根據思嵐科技提供的行業數據,2015年~2018年全球機器人保有量將年均增長15%,到2018年的保有量將達230萬臺;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達到24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7%。在機器人市場爆增而量產供應尚未及時跟上的階段,對於李宇翔他們而言,盈利就在眼前。

作為上海禾賽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和聯合創始人,李一帆把無人車上的“眼睛”帶到了上交會的現場。無人車上的“眼睛”是指他和他的團隊研發的自動駕駛激光雷達(LiDAR)。

據李一帆介紹,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行業用於激光三維掃描的傳感器,也是無人車上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就成本而言,就占到了一輛無人車總造價的三分之一。今年初,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宣稱其自主開發的激光雷達在可降低90%成本的情況下,售價依然高達7500美元(約合51633元人民幣)。

除了價格高,目前全球真正能夠量產出貨的激光雷達公司卻屈指可數,再加上產品設計等限制導致的較長周期,市場上存在明顯的供小於求。

李一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於大量路測數據的積累和對事故的分析,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包括百度無人車在內的整車企業已測試過了他們的產品,預計今年就會進入商業化應用,訂單達到數百甚至上千臺。即使按照谷歌7500美元的最低售價來算,技術的變現也相當可觀。

打破進口壟斷的中國制造

成立於2011年11月的逸思醫療是國內第一家專註於腫瘤微創外科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的科技公司。逸思醫療創始人聶紅林下定決心做的,就是打破高端進口醫療器械完全壟斷國內市場的格局。

“目前,腔鏡吻合器進口品牌占據93%以上的市場,能量刀產品進口品牌占據95%以上的市場,腔鏡系統進口品牌占90%,外科支持產品進口品牌占據85%以上。”這些行業數據帶給聶紅林的是壓力,更是動力。

聶紅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也是全球唯一提供完整腫瘤微創外科手術解決方案的醫療器械企業。他們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不僅打破高端進口醫療器械的壟斷,而且還能把同類高端醫療器械的價格降低30%以上,以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

創業5年多,逸思醫療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鏡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鏡系統產品,其easyUS超聲刀系統和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進口產品。

據聶紅林稱,逸思醫療提供的easyUS超聲刀系統在動物臨床試驗中與進口品牌對比測試時,切割時間和爆破壓力與之相當,但產品使用壽命更長;逸思醫療的easyEndo超大轉角多功能腔鏡吻合器通過全球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之一——歐洲SGS的對比測試,在縫合強度上比進口產品優10%、鈦釘成型不良率不到進口產品的30%、器械擊發力比進口產品低19%。

通過與國際領先品牌開展技術合作,逸思醫療將為國內市場率先提供該類產品的最新技術,以及品質相同、價格更低的產品。

然而,雖然已經手握並不屬於進口品牌的產品,但聶紅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還是凈虧損狀態,企業去年才剛剛開始銷售。

慶幸的是,打破壟斷的理念和技術實力讓逸思醫療在一開始就受到了風投的青睞,通過股權融資方式獲得的上億資金足夠支撐團隊今年的工作。

對於未來,聶紅林並不擔憂。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今年6月或7月開始,公司每個月的營收就可以開始實現盈虧平衡了。他說,去年的銷售額只有2000多萬元,今年估計能達到1.2~1.5億元,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整體達到15億的規模。其中超聲刀產品有望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35%~45%,腔鏡吻合器產品將占國內市場的25%~35%。

和逸思醫療一樣,瑞爾實業也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努力打破進口品牌的壟斷,填補國內產業的空白。

董事長李健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汽車防抱死系統ABS和ESC閥體原先就是國外壟斷的,但如今瑞爾實業的產品已占國內市場份額的第一位,每年可生產500萬件,占市場的22.8%。

作為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葉輪的供應商和全球最小葉輪的發明者,李健軍頗為自信:“靠這一個產品我們就可以做成上市公司。”

瑞爾實業旗下工廠的數控生產設備

早在2年前,瑞爾實業就在上交會上展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葉輪。這最小的葉輪如一角硬幣大小,最高工作轉速在30萬轉每分鐘。對比而言,一般葉輪可實現的轉速為5萬~10萬轉每分鐘。

2年後,李健軍表示,葉輪將從今年開始爆發式增長。“去年只銷售了10萬件,預計今年葉輪項目可以銷售100萬件,未來希望能達到500萬件。”他這樣說。

“過去在電子元器件等精加工領域,激光器和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現在我們公司已經推出了一款能夠完全替代國外進口產品的新型激光器。”飛博激光創始人李驍軍表示,飛博激光自主研發的2μm光纖激光器在功率上可以達到180W,而國外的同類產品只能做到150 W。

目前,中國企業自己制造的光纖激光器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醫療手術、非技術材料焊接和切割等領域,產品還銷往了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李驍軍說,近年來,光纖激光器技術在市場應用中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激光器加工方式,它在2020年有望達到1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當前,整個激光器市場每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而光纖激光器的複合增長率則超過了25%。此外,從價格層面看,十多年前,一臺光纖激光器的價格高達100萬元,現在已經下降到了20~30萬元。”李驍軍相信,在未來2~3年內,光纖激光器就可以實現國產化的目標。

飛博激光華東區銷售總監冷學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制造的光纖激光器價格比國外的產品至少便宜30%。從2012年的僅220萬元到2016年的6000萬元,飛博激光的年銷售額增長顯著。

想自己發顆衛星?這家企業幫你辦

“美國的十大富豪都在玩什麽?他們都不玩房地產和互聯網了,而是玩‘互聯網+航天’。特斯拉、谷歌和亞馬遜總裁都投資了不少航天項目,這是通過追求全人類的夢想來實現自我價值,但國內很多土豪還停留在比較低端的業態。”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埃依斯”)總經理曾占魁對國內外航天的商業化差距深有感觸。

埃依斯是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的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軍民融合和商業航天業務,包括為商業用戶提供航天器研制和發射服務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搭載驗證服務,提供高品質航天數據和內容,以及航天科普文化服務等。隨著上交會參展技術和產品的多元化,埃依斯公司也把他們的航天技術和服務帶到了今年的上交會現場。

用曾占魁的話來說,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為個人或企業等商業客戶提供制造和發射航天器的一體化服務,以及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輸余量,幫客戶把試驗產品拼車上太空做技術驗證。

“造衛星和發射衛星的商業航天公司,在北京、武漢等地快速崛起,上海商業航天企業還相對較少,浙江也有企業在談合作。目前公司簽約了3家,在談的有20多家客戶,還處於市場的培育期。”曾占魁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和造衛星、發送衛星這類超級大生意不同,把試驗產品“拼車”送上太空的小生意卻是相當火熱。

“我們的倉位一直是爆滿的,客戶必須提前3-6個月以上才能預訂到,需求特別旺盛。我們國家去年一共完成了22次火箭發射,一半左右都是通過我們的股東——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作為總體牽頭完成發射的。一般運載火箭一次會發射1~3顆衛星,所以去年總共把數十家公司的衛星產品送上了太空。”曾占魁舉例說,複旦大學就已委托埃依斯把他們的自主國產化高端芯片搭載上天進行測試驗證,就等今年發射,費用大約是數十萬元。

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資料圖)

曾占魁說,用戶只要把需求講清楚,比如要驗證一種芯片,只需要提供相應的任務書和產品,就能獲得一站式的服務。“我們會把芯片發射上天開展測試驗證,用戶只要在家里收集數據就可以了。”他說,這類服務的特點是費用低(一次太空驗證費用與地面實驗費用差不多)和周期短(自訂單生效到發射入軌周期為3~6個月)。

除了國內的用戶,埃依斯公司還有不少國外客戶。“國外用戶選擇我們肯定是比較了一圈的。從優勢來說,我國航天火箭發射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去年發射衛星的次數和美國相當,今年很可能就全球第一了,創造了很多的上天機會。”曾占魁表示,另外從衛星研制來說,我國的制造業成本也有一定的優勢,以前造一顆衛星的成本是以億來計,現在只要千萬級,成本大幅下降。

航天科技的商業化自然少不了將原本軍工技術或設備運用到商業領域。曾占魁說,從去年就開始向國際市場推銷以太陽能帆板和極地冰下湖熱水鉆為代表的宇航產品和高端裝備。由於國內元器件成本和用人成本都比較便宜,公司最終的產品售價和國外相比會低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上述業務,埃依斯還打造了全國第一家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創客空間,是航天科普、軍民融合項目孵化和技術創新的開放式服務平臺。具體到航天科普,曾占魁解釋說,這其中包括建立科普體驗館和展覽館,以及航天科普的教育課程和太空娛樂的衍生品,比如航天器積木和藝術品等。

曾占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已有30多家商業化的航天公司,整個市場正在加速升溫。如果能盡快出臺一部完善的法律來引導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那麽整個市場還會更加快速地擴張。

經過5年的時間,如今的上交會已經成為了科技項目對接和技術貿易的重要平臺。據上交會組委會執行副主任董超稱,根據對429家2016年上交會參展企業和機構的調查,有116家(約30%)達成了合作意向,41家(約10%)獲得資方介入、技術許可、技術入股等,“瑞萊克斯房車”、“絕地科技”和“酷景傳媒”等5個項目在“尋找中國好項目活動”中累計獲得了1.15億元的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