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華國鋒二公子入局金山能源 李華華

2010-7-15  AD






 

金山能源 (663)現任主席王大勇今年2月坐正之後,話明全力將公司打造成超級煤炭企業,做唔做到,o依家仲未知,但佢組班嘅能力就真係不容忽視!噚日公司又再引 入猛人、前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第二仔蘇斌做非執行董事。

無搞錯,華國鋒個仔真係姓蘇!因為華國鋒原本姓蘇名鑄,1938年參加革命嗰陣先至改 名!咁華國鋒應該都唔使點介紹,蘇斌又有幾猛呢?佢本身搞煤炭行業搞咗好多年,曾經做過中國煤炭暨焦炭投資基金聯席主席,仲係香港能源礦聯合會名譽會長。

其 實響蘇斌之前,金山已經猛人如雲,3月份引入咗神華集團前董事長陳必亭、前網通高級副總裁張長勝等做顧問;兩個董事王同田同埋李儀,分別係前神華集團煤炭 運銷公司副總經理同前山西焦煤集團副董事長,市值不足30億嘅上市公司有咁嘅人馬,如無作為,睇怕都應該打pat pat!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07

中環在線:中亞能源換核數師未必唔好 李華華

2010-7-21  AD






 

睇上市公司通告,一般嚟講,除咗盈利警告,會令人有少少唔安樂嘅,應該就係換核數師!大家都知核數師對公司盤數,理論上同邏輯上都應該係最清楚嗰個,佢哋份報告更加係盤數嘅指標,換親核數師,通常無好嘢!

不過凡事有例外。噚日華華睇港交所通告嗰陣,見中亞能源(850)通過換核數師,即刻開出嚟『目及』『目及』,換出邊個並唔重要,見到佢換入德勤,先至係重點!財圈界係人都知,有四大會計師樓之一做公司核數師,係幾咁有代表性呢!

咁點解華華會咁留意850換核數師呢?事關佢哋喺今年1月,副主席兼營運總裁鄺社源惹上官非,畀兩個響07年曾經幫佢搞天然資源生意嘅人入稟追佢100萬銀,因為雙方曾經協議可以平分鄺社源響新業務得到嘅收益……唔知換核數單嘢,同呢單官司又有冇關呢?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88

蒙古能源(276,前宇宙航運、保華地產、新世界數碼)早期故事


今日看到他們寫蒙古能源的報導,寫得不錯,但是其中有一段寫得不好。

蒙能前身為新世界數碼,是新世界(0017)系於千禧年科網潮時變身成科技股,2005年才大張旗鼓要轉型開拓內地私人飛機市場。其後買了一批私人飛機,還於2006年時,成立了一家合資飛機租賃及管理公司。這家合資企業即為蒙能今次賣盤的主角。去到2007年,合資企業作了一次重組,引入深圳航空,以及鄭裕彤與匯豐合營的國民信托,最終蒙能在合資企業中持有約43%股權,深航佔46%,而國民信託約11%。

這背景好可能忽略了很多東西,據我手上找到最多的資料,當年的前身及數碼夢如下:

公司在1972年上市,名宇宙航運,在1988年給莊士系創辦人、主席莊重文控制的莊士機構(367)購入65%,在1991年重組時,購入莊士機構的海外投資,並反過來持有莊士機構68%,成為莊士系的旗艦。


在1997年公司再重組,公司分派莊士機構股票,變由莊氏家族直接控制莊士機構,並由保華德祥(498,現保華集團)購入重組後宇宙投資上市地位,同年易名宇宙控股,不久易名保華地產,在1998年7月,金朝陽(878)曾洽購該公司,惜失敗。9月,曾和當時中旅(308)及前長實高層周先生入主的威新(535,前孫福記、新福港,現星獅地產)互換資產。


1999年5月,公司向新世界(17)以3億購入經營收費電話亭為主要面面通業務,認購公司新股,易名新世界數碼基地,其後1年間,並曾入股中華網(8006)母公司China.com(現CDC Corporation)、亞洲訊息(8025,現亞洲資產)、北大青鳥(8095),並與漢國置業(160)及新世界中國(917)從事網上業務


不過始終不敵虧損,最終在2000年11月以低價售出面面通予關係人士曾祥。2001年10月,新世界更出售新世界數碼股份予亞洲物流(862,後獲注入新世界流通,易名新移動,後來購回此部分業務,又售該上市公司地位予魯連城,不久易名Vision Values),換取一批新股。在2004年,亞洲物流又分派新世界數碼股票給各股東。


其後就是熟悉的故事了,請看這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7

渤海引水 新疆600亿“解渴”大能源战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9/0OMDAwMDIwNTE0OA.html

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这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坐拥中国41%煤炭储量的新疆正感受着能源大开发的投资狂潮,投资规模以千亿计的一系列能源项目入疆后,却不得不面对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

11 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根据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思路,新疆将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途径内蒙古自 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后流入新疆。

这对于新疆的大能源战略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眼下,神华、国电、华电、兖矿、鲁能等国内数十家能源企业都在新疆砸下了大笔资金,而几乎所有在新疆拥有煤炭资源的企业都宣称将在当地投资煤化工项目,从事煤制气、甲烷、甲醇、二甲醚或者煤制油业务。

这意味着新疆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对重化工项目提供支撑。

报本报记者了解,当前,各大能源企业在新疆投资的项目多数都还处于前期建设阶段,争取用水指标也将是各个企业需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这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教授霍有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大能源战略需水资源支撑

今年5月,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后,新疆的能源开发大幕被拉开。

据 新疆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新疆计划形成四大煤炭基地:吐(鲁番)哈(密)煤田立足以西煤东运、建立大型煤炭基地为主,满足当地用电和西电东送支撑电源的 要求,适度发展火电;准东(准噶尔盆地东部)立足建立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并参与西煤东运;伊犁以发展煤化工煤电为主;库(车)拜(城)以满足南疆四地州 生产生活用煤为主,适度发展火电。

其中,准东和吐哈煤田因地近甘肃、内蒙,交通便利,而成为各路资本争相抢夺的焦点。

据了解,包括华电、华能、保利、中电投、国投、中煤能源、香港明基、新疆广汇、山东鲁能、湖南煤业等30多家大型企业都已入驻吐哈煤矿。

而在准东和伊利两大煤化工基地,各大企业也全力展开竞争,规划投资都以数百亿计。

今 年6月,在准东两个分别由华能与湖北宜化集团投资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其负责人对外宣称的投资额就分别高达350亿元和325亿元。同一天,华能集团总投资 380亿元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新疆奇台县奠基。一期项目将于2013年建成,这也是华能千亿投资新疆计划宣布后第一个落地项目。

事实 上,从奇台到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霍城县,1000多公里长的公路沿线上,类似华能准东这样的能源重化工项目也星罗棋布:神华集团在奇台县五彩湾的煤制油基 地、鲁能在将军庙的煤电工业园、中电投和内蒙古庆华集团在伊犁的能源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等,每一块空地,都可能意味着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

与此同时,煤炭巨头神华集团也在积极扩展其资源版图,自2007年入疆以来,神华已分别在北疆多处筹建新的项目。在昌吉,神华集团拟投资数百亿的煤制油项目也在今年5月开工奠基。

除此以外,在四个矿区群中,山西潞安集团也拥有数座大型煤矿,其中一部分更是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千万级矿井。据了解,潞安除建设三家发电厂和一条在规划中的长达300公里的运煤铁路外,也将建设一个大型的煤化工项目。

“新疆的煤炭资源前期引入投资者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规范投资市场,争取到‘十二五’末把新疆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完成新疆由国家能源储备基地向国家能源基地的转变。”新疆发改委负责主管能源的副主任热依汗-王素普对记者说。

600亿渤海引水解“渴”

一直以来,新疆都实行以低水价引进大项目的政策,但项目引进之后,用水指标却成了遏制项目顺利进展的绊脚石。

据当地一家大型央企煤化工项目负责人透露,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昌吉、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到2009年,用水指标就已经被各大煤电项目瓜分完毕,新疆新兴的煤化工项目都不得不面临无水可调的窘境。目前,规划中的重化工产业园部分占用的是生态与农业灌溉的指标用水。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为解决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新疆还低调建设了代号为“505工程”的引水工程,“引额(尔多斯)济克”、“引 额入乌(鲁木齐)”等项目也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中方提出抗议,为避免纠纷,这些引水工程也都处于秘密不宣的状态,因 此供给能力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争夺至关重要的水资源问题上,新疆本土能源巨头广汇集团则抢先一步,在新疆淖毛湖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库,此外,还获得了额尔齐斯河总计15亿方水源的1亿方配额。

“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很多项目一开始都声势浩大,宣称投资规模有多大,但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又‘雷声大,雨点小’,受水资源匮乏与交通运输两方面的限制是主要原因。” 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说。

为突破新疆能源大战略中的水资源困局,此次海水西调构想的提出也得到了政府代表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企业代表的积极响应。

据 霍有光介绍,海水西调工程可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解提升到海拔1280米左右,每吨水升高200米,需要1度电,升高1280米,耗电 6.4度左右,然后通过修防渗渠,采用若干小提扬工程(即用于提高水位的蓄水池)加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至甘肃玉门镇北的疏勒河,之后,利用疏勒河 “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

而从罗布泊海拔780米至1505米的艾丁湖又有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就意味着能够弥补洗掉工程中所耗费的部分电能。

在海水的淡化和调水的成本问题上,专家认为可以利用半透膜来达到淡水与盐分离的作用。这种过滤法最大的优点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室主任杨开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水的淡化目前在中国不存在技术“瓶颈”,工程实施中可以用不被海水腐蚀的玻璃钢管。按照8米口径玻璃钢管计算,输入到新疆每吨水的价格为8元左右。

目前,负责该项目实施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据测算,项目一期总投资达628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8

转赴香港上市:MI能源合纵连横“抗”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wMMDAwMDIwODkwMQ.html

赴港上市:抵制吉林油田收购

在东北,围绕吉林油田而日益壮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中,从来就不缺少创富奇迹。

12月1日,国内最主要的上游开采石油企业之一、吉林省最大的石油民企MI能源公司(以下简称“MI能源”)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初步招股文件所述,MI能源计划发行6.62亿股,其中2.21亿为旧股,90%国际配售,10%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于每股1.7港元至2.16港元,募集资金最多可达14.3亿港元。

同时,招股说明书还披露,集资所得款项中约55%将用于收购及参与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中石化母公司旗下中原石油勘探局的合作,另外公司还将斥资2.26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合作油田产品分成合同中剩余的一成权益。

MI能源计划于12月1日至6日中午12时接受公开认购,拟12月14日主板挂牌,保荐人为摩根大通。


平素鲜为曝光的MI能源成立于2001年,注册地点在有着全球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实在北京。其创始人张瑞霖早年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曾经的采油工便将自己的名字打上了上百亿的财富标签。

一位接近MI能源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如今MI能源年产油量已接近百万吨,而去年整个吉林油田的年产量也不过700余万吨。目前,依附于吉林油田注册在案的民营石油企业共有41家,MI能源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几乎占据了吉林油田年产量的七分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MI能源的逐步壮大,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曾一度想将其收回,但经评估,MI能源的总资产已经超乎了吉林油田的收购能力,

“MI抓紧时间上市是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上述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暗藏风险:折戟纽交所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MI能源就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公开招股的申请书,文件显示,MI能源计划以“MIE”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担任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预计融资将达2.88亿美元。

针对公司早前在美国筹备上市搁浅一事,12月1日,MI能源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高级副总裁麦雅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路演期间,因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当地股市波动,所以搁置计划。

同时,麦雅伦还指出,香港市场相对较健康,而且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第18章的规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经济也有较深入的认识,故选择来港上市。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MI能源董事长张瑞霖有一名姻亲担任公司高管,而MI能源逾64%的股权都由两人及他们所控制的远东能源公司持有。

张瑞霖曾从MI能源获得数笔无担保的无息贷款,用于个人和远东能源公司投资。而MI能源也曾将价值数百万元的生意交给张瑞霖妻子与妻舅控股的一家公司。

同时,私募股权公司TPG Star Energy也持有MI近18%股份,在MI赴美路演期间,持股不到一年的TPG便迅速出售部分股权,这无疑让投资者对MI的上市之旅忧心忡忡。

“大股东的影响很明显,尤其是TPG的快速转手,这让投资者很担忧。”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说。

此外,MI高度依赖中石油的单一业务关系,也是促使其无缘纽交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以外资身份涉足国内石油上游开采领域的MI能源与中石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勘探和开发新油田的风险由MI独自承担,土地、许可证以及出口权等事项也都取决于公司与中石油的关系,而油田区块采购、安装和建造的所有设施最终将归中石油所有。

中石油吉林油田对外合作部一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石油的规定,民营企业承包吉林油田的“低品位”油田区块,必须以外资身份签订合同。

“合同期为20年,期限一到,中石油就有权将区块收回。”上述人士说。

隐秘大鳄:“画饼”未来战略

如今已是香港公民的张瑞霖极少踏及故里,对于他一手缔造的MI能源公司,当地人也是只闻其名,却少知细节。

一名与其有过照面的人告诉记者,张瑞霖为人低调,少言寡语,“以前石油商会开会,他总是安静地坐在后面,很不起眼。”而这也还是几年前的印象。

在吉林油田所划分的油田区块中,MI拥有大安、莫里青、庙3和胜利油田的“义64”等四个大型区块。仅大安区块,经国家矿产委员会油气专委会审查批准的探明储量就高达1亿多吨,这片蕴藏财富的肥硕区域也是MI能源公司如今重拳出击的开采之地。

1997年,急于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为减小包袱,降低勘探和开采成本,将旗下13个“低品位油田”区块实行海外招标,吉林油田以大安、庙3、莫里青为代表的5个区块便包括在内。

1997年12月至1998年9月,中石油与海外合作方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先后签订了吉林省大安、庙3、莫里青等三份油田开发和生产 合同。合作期内,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因在当地地质情况及投资环境的束缚下难以施展拳脚并萌生退意。随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微生物公司高调介入,一举 拿下了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大安、庙3、莫里青石油合同中的90%权益。8个月后,MI能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号称美国微生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微生物公司将其在大安、莫里青、庙3等石油合同中的全部权益转让给了MI能源公司。

拿下大安、庙3、莫里青等石油区块后,张瑞霖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投入开采,而是将其闲置一方整整四年。

转机出现在2005年,萎靡一时的国际油价顿然飙升,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张瑞霖开始以大安、莫里青两块储量丰富的油田为支点,疯狂掘金。在大安区块,产量最高的油井每日高达20余吨,而吉林油田的绝大部分油井日产量也不过1.5万吨左右。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吉林油田周边的绝大部分小油田陷入谷底,唯独MI风平浪静,产销两旺。

“吉林油田年年亏损,这也是想收购MI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划分至大庆油田的原吉林油田某探勘公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眼下,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MI能源还在寻找新的油田合作开发商,本报记者独家获悉,MI能源正与陕西延长石油就合作开发油田区块进行磋商。记者致电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给予了确认,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上市一年后,公司在海外并购方面必定会有新的进展。”MI能源高级副总裁寿铉成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4

延长石油夹缝突围 借力中联能源加速海外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0OMDAwMDIwOTg0OA.html

在当前国内的石油格局中,无论是资源的掌控程度,还是企业固有的生存空间,延长石油的身份都显得尴尬。

作为国内第四大石油企业,多年来,延长石油都被称之为“中国石油第四极”。这家隶属于陕西省政府的国字企业已经强烈意识到了向上成长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格局有可能将打破。

12月6日,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称,其第二大股东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香港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该公司将被打造成延长石油的境外投资旗舰,并注入中联能源的14.51%股票权益。

在现有油气资源有限、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一动作也被业内人士看作延长石油即将大举开展海外业务的前奏。

记者致电延长石油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能就在港成立投资公司一事予以置评。

而中联能源主席兼执行董事卓泽凡则表示:“延长石油这次举动,相信是集团的战略部署,适当时候利用包括中联能源在内的融资平台,配合延长石油将来的业务发展。目前延长石油已经有两名董事参与中联能源董事局,不排除将来双方有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显然,延长石油的“野心”不止于此。

多重短板

一直隐居于陕西的延长石油正面临着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

“油 气资源面积有限、后备资源不足,虽然每年新增地质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依靠打新井增产的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致使储采比呈 下降趋势,油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对于现阶段的生存处境,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总结。

本报记者了解到,陕北油田地质条件特殊,属于“特低渗透油田”,这类油田开采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一直以来,延长石油都在为深度挖掘老油井的潜力而努力。即便如此,延长石油的单井产量还是在逐步减少。

一名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延长石油的油田中绝大多数油井都难逃产量萎缩的困境。

“有些井开工不到两年,日产量就从当初的3万吨左右减少到现在的0.8万吨,这种情况在延长石油很普遍。”上述人士说。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开采率,延长石油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注水、二氧化碳驱油等二次、三次采油的技术措施,效果却不如人意。

“依靠技术开发,油田只能稳产,这并非长远之计,虽然2009年有8000万吨的新增探明储量,但这些储量能否转化为产量现在也不好说。”另一名延长石油人士说。

内忧外患之下,延长石油对油源的渴望已然膨胀到了一个临界点。

本报记者了解到,为抢夺油源,延长石油与同样位于陕北的长庆石油之间常年争议不断。

据上述延长石油内部人士透露,在陕北吴起、直罗和定边等多个采油区块,由于两家企业的油田位置相互交叉,双方为争抢开采先机而引发的口角矛盾也频频发生,甚至还出现械斗等情况。

“发现石油后都等不及注水,能抢到多少算多少。”上述人士说。

除了资源窘境、单井产量减少等问题外,在下游销售端,延长石油的短板也是诟病之一。

据了解,延长石油于2007年才拿下石油零售资质,相比其他几大石油公司,其终端销售网络也明显滞后很多。

记者获悉,目前,全国范围内,延长石油独自经营的加油站总数也只有百余家。而这一瓶颈最明显的制约则是,很大程度上,延长石油的成品油价格都只能受制于人。

上述内部人士介绍,在价格方面,延长石油经常受到其他公司的压制,尤其在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现阶段,延长石油炼制的成品油,除了小部分供自己的销售终端消化之外,每年大约200万吨批发给中石油和中石化,其余的都提供给地方批发商。

海外突围

目前,延长石油的新增产量极其有限,每年增长也不过50万吨左右。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延长石油掌门人沈浩面前的关键课题。

“我们尽管在内蒙、甘肃做了很多工作,但收益不太理想,所以我们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场。”沈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近几年,延长石油在甘肃华池、内蒙古二连浩特等地都进行过勘探,“但最终的结果都不大理想”。

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今年1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中联能源宣布,延长石油收购其15%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而早在2008年,中联石化就与延长石油等签订协议,合作开发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

此外,延长石油还获得了在泰国石油天然气L31/50陆地勘探区块的勘探开采特许经营权,这也是其首次拥有国外独资经营权。

7月27日,延长石油与中国保利集团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中非项目合作合同,双方将共同在非洲进行油气和其它资源开发。

记者获悉,延长石油的三个海外项目都是从勘探直接入手,相比直接购买已经出油的区块,在投资成本上虽然规避了一些风险,但对勘探的区块是否能顺利生产油气也同样存有疑问。

其中3113油田区块的储量问题,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就有专家提出过质疑,认为3113区块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针对海外业务板块,沈浩则表示,延长石油海外投入的效益并不会那么容易见效,“应该还得几年时间”。

而除了在上游源头扩张资源版图外,在下游销售端,延长石油也在加紧布局,并与壳牌结成合作伙伴。

2008年12月,由延长石油、陕西天力投资公司和壳牌合资组建的延长壳牌成立,延长石油提供油品,壳牌负责提供品牌和管理。

据悉,到目前,延长壳牌签订的加油站收购合同有35份、15座加油站正式运行。成立的延长壳牌公司,运行加油站31座。此外,延长石油还成立了陕西高速延长、陕西交通延长两个合资公司,经营高速公路加油站33座,并整合了延长石油内部21座加油站。

“延长石油准备在‘十二五’期间规划1000个加油站,今年发展100个,明年可能要到200个,延长石油50%左右的油品将供应自有的加油站,每个加油站一年销售成品油5000吨。”沈浩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40

借道中联能源 延长石油染指BP油田资产

should be 467, not 346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6/2131884.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国内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有望染指英国石油公司(BP)在巴基 斯坦拥有的油田资产。BP于12月14日宣布,作为支付墨西哥湾石油泄漏计划的一部分,公司日前将在巴基斯坦拥有的油田出售给了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 (00346,HK),而延长石油正是中联能源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意味着,继中海油以70.6亿美元并购BP在南美的资产后,第二家中国石油企业接手了 BP资产。
延长石油有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延长石油已在香港特区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所持中联能源的股份已注入该公司,该公司将被打造成延长石油境外投资的“旗舰”。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内陆上油气资源被两大巨头瓜分殆尽后,新增资源量极其有限,延长石油不得不更多地向海外市场拓展,以获取稳定的原油资源支持其下游炼化和加油站业务的扩张计划,借助港股上市公司中联能源作为融资平台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BP在一份声明中说,中联能源将支付7.75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1亿美元定金。这笔交易预计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
“我们目前只会按在中联能源中的持股比例,分到相应的油田资产份额。”延长石油有关人士表示。今年1月12日,延长石油曾出资收购了中联能源14.51%的股权。
12月6日,延长石油在香港特区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所持中联能源14.51%的股权注入这家公司。延长石油还正打算进一步增持中联能源的股票。目前,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及副总经理冯大为已入驻中联能源董事局,出任公司执行董事。
中联能源主席兼执行董事卓泽凡曾表示,中联能源将配合延长石油将来的业务发展,不排除将来双方有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延长石油自2008年以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业内人士称,目前延长石油的油田绝大多数面临产量萎缩的局面,油源的不足已制约其下游炼化和加油站业务在国内的扩张。
“延长石油准备拓展国内的炼化和加油站市场,而这必须努力争取国外稳定的原油资源。”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3

中石油天然气资产整合推进 昆仑燃气有望注入昆仑能源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9/2164850.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00857,HK;601857,SH)(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整合再进一步。
昆仑能源有限公司(00135,HK)(以下简称昆仑能源)与其母公司中国石油12月27日发布联合公告称,昆仑能源将斥资188.7亿元从中国石油手中收购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有关权益。这是昆仑能源今年以来的最大一笔天然气资产整合的交易。
显然,中国石油的天然气资产正在一步步地注入昆仑能源,而中国石油旗下另一家天然气业务关联公司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昆仑燃气)也在各地的燃气销售终端市场积极“跑马圈地”。
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天然气业务正加速成为公司的重要利润增长点,中国石油一直在加快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整合,不排除未来将昆仑燃气注入昆仑能源的可能性,这也是大的趋势。
昆仑能源188亿再购天然气资产
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分别由中国石油和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0%和40%股权,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向陕西-北京1号和2号天然气管道线沿线城市燃气经销商输送天然气。
目前双方正在订立有关股权收购协议,中国石油直接持有昆仑能源25.14亿股,占已发行股本50.75%。
业内分析人士称,继中国石油去年陆续挂牌转让旗下零零散散的天然气股权后,这是昆仑能源今年以来的最大一笔天然气资产整合的交易。中国石油希望将上下游天然气资产整合到昆仑能源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昆仑能源2010年半年报显示,其天然气业务销售收入占中国石油该业务总收入的39.88%,较去年同期增长70.02%。
今年,中国石油加快了向昆仑能源注入相关天然气资产。5月,昆仑能源从中国石油手中以5亿元收购了江苏液化天然气55%的股权;10月,再次以20.1亿元成功竞得中国石油旗下辽宁大连液化天然气业务75%的股权。
与此同时,昆仑能源也先后通过股权收购、注资、成立新的独资及合资公司等形式,组建了6家控股子公司: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昆仑能源青海有限 公司、昆仑能源(山东)有限公司、四川川港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天津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以及沧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
“之所以大规模整合天然气资产,主要是因为自2007年以来,天然气业务正加速成为中国石油重要利润增长点,近几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整合可以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更便于运营和市场拓展。”上述分析人士说道。
昆仑燃气有望注入昆仑能源
除昆仑能源外,中石油集团旗下的昆仑燃气也在各城市的燃气销售终端市场“跑马圈地”。
昆仑燃气有关人士说,为实现天然气业务上中下游一体化,该公司目前一直专注于开拓终端销售市场,沿着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沿线,大力开发城市燃气市场。
2009年,中国石油将液化气业务交由昆仑燃气统一经营,中国石油城市燃气和压缩天然气业务步入专业化经营的新时代。
卓创资讯的分析师李裬譞认为,昆仑燃气是中国石油旗下专营燃气分销的企业,自2008年该公司成立以来,就筹谋整合燃气销售业务。国内70%的天然气和近一半的液化气都是中国石油生产的,如果不控制终端就没有最终的市场控制权。
虽然与更多关注上游和中游的昆仑能源在业务上不同,但是整合方式却也相似。2009年,中国石油也曾将旗下的燃气资产大规模注入昆仑燃气中。目前,昆仑燃气进入近100座城市,供气能力达50亿方以上,拥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100多个。
昆仑能源主要业务涵盖油气田勘探开发、天然气终端销售和综合利用等,也致力于发展天然气终端销售业务,两家公司业务关联性很大。
中石油集团内部人士认为,从大的发展趋势看,两家公司合为一体的可能性很大,这符合公司打造天然气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大战略,不排除未来将昆仑燃气注入昆仑能源的可能性。
对于昆仑能源未来的战略方向,该公司半年报中表示,重点发展天然气终端销售和综合利用业务,在平稳发展CNG、城市燃气和伴生气回收业务的同时,优先发展LNG,实施“以气代油”的战略,积极拓展天然气利用的高端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4

專訪行政院長 談奢侈稅、金改、能源政策 吳敦義:公平, 是拚經濟的最後一哩路

2011-4-4 TWM




政府陸續端出開徵奢侈稅、官股行 庫整併等政策,施政軸線似乎從過去的「拚經濟」調整為「拚改革」,也引起諸多討論。為此,《今周刊》特別專訪行政院長吳敦義,請他闡述政府的決策思維與目 標。此外,針對近來討論沸騰的核電問題,以及台灣生育率極度偏低的危機,他也做出了明確表態,並且提出政府的努力方向。

口述.吳敦義 整理.羅弘旭 研究員.陳兆芬政府開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俗稱奢侈稅),主要的考量,是來自於不要讓民眾因為房價高漲,降低對台灣經濟景氣好轉的滿意度。

去年是台灣經濟谷底翻升的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高達一○.八二%,這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首次超過對岸;進出口總額也創歷史新高,達五二六五億美元;民間投資成長率三二%,也是四十五年來最高。

但這麼美好的一年,為什麼民眾若有憾焉?

主要就是經濟成長的表現,被幾件事情所折損。

例如兩岸直航,節省了大量時間,但很多台商卻是抱怨多過稱讚,原因就是票價過高,航空公司在兩岸航線上賺了很多錢,因此政府採取了斷然措施,迫使航空公司四度降價。

談奢侈稅

稅率絕不打折

政府也發現,台北都會區的房價的確被過度炒作。房價高升,部分來自供需不平衡,部分則是台商回流,墊高了成交價格,但房價快速飆漲,就變成古人所講的,「其進也猛,其退也速」。當房屋貸款已占銀行放款比率到一個水位,如果政府不注意,也可能演變成美國的二房危機。

因此經建會擬定了「健全房屋市場方案」,採取一些積極作為,包括央行針對部分房貸的授信規定轉趨嚴謹,以及貸款、租賃總預算無上限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但幾次的處理,仍如媒體所批評:「力道都不夠」。

炒房業者和投資大戶毫無節制地繼續哄抬房價,但政府不能放任拚經濟的最後一哩路──全民加薪還沒出現,就消融在房地產的追逐炒作中。

不管是短中長期,政府都希望房價是穩定溫和地上漲,因此才會經由財政部提出類似於交易稅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打擊炒作房市的投機客,以消弭推升房價的不正常交易因素。

這案子不一定完美,因此條文中也保留了「對於自用住宅的除外條款」以及「其他經財政部核可的用地。」這些例外,都會受國會、全民和媒體的監督。

提出特別稅就是要健全房地產市場,追查短期交易卻不繳稅的行為,所以立法院大多贊成奢侈稅的開徵,絕大多數立委原則上支持在本會期中通過,稅率也絕對不會打折扣。

談金融整併

修正二次金改造成的不公義說到金融整併問題,政府的重要政策,是健全並穩定金融秩序,實現公平市場的發展、增加經營的能力、擴大經營規模,並且減少金融事件的發生。二次金改後,某些大股東與中股東、小股東之間鬥氣、鬥法,最後受傷的都是社會。

二次金改產生許多不公不義之處,大銀行被併入小銀行,賺得少的銀行併賺得多的銀行,天下沒這種道理,枱面底下更有見不得光的事情。

二 次金改產生的失衡失序,都是政府要重新恢復的公理和正義,所以從二○○八年開始,政府穩住兆字頭的銀行,拿回華字頭銀行的主導權(編按:由於吳敦義避談具 體個案,︽今周刊︾根據其所言判斷其所指涉個案,以下編按同。此處應指兆豐金控、華南金控),這並不是公股要和民股鬥,或者支持哪一派打哪一派,而是要穩 定金融秩序。

民營化有其好處,例如經營靈活,不受羈絆,但不能讓經營者產生邪念,試圖取得經營權,例如某家證券公司,兩派股東爭奪經營權, 每到股東大會前夕,雙方就徵集委託書,股價也被炒高(編按:此處指的是張平沼和辜仲爭奪金鼎證券),這問題已在去年適度解決了,用我交代的大原則處理,沒 事!

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政策是希望健全金融體系,這包括擴大銀行的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和競爭力,用以因應國際化的競爭,因此有公股作為穩 定力量,就可以杜絕派系紛爭,這個過程,就是我一再強調的「目標合理可行、過程合法透明、結果全民共享」,就與政府操作BOT案子一樣的態度。

台灣高鐵和一○一公司是台灣的光榮與地標,這案子絕對不能倒,但如果要求政府出手協助,那麼,原來造成社會詬病或質疑的經營者就必須退出,原經營者不退出,我就不伸手;要我伸手,他就要退出。

談一○一股權

官股不賣,它是國家的建築所以我到行政院,第一件處理的就是高鐵案,當原來的經營者退出,我就立刻命令台銀為首的銀行團加入,由銀行團用新約取代舊約,合理地降低台灣高鐵的利率負擔。

行政院換了歐晉德擔任高鐵董事長,改組高鐵的董事,我們過程乾淨俐落、明確果斷,高鐵營運沒有停過,安全上大致也沒有問題,現在經營逐漸上軌道。

對一○一的態度也是一樣,這是我們台灣的光榮地標之一,它裡面含有很多我們台灣人的光榮、驕傲、信心,我不希望哪一天這座大樓變成「不單純的中華民國指標建築」。所以在我管得住的範圍內,官股都不會再賣。

從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後,社會大眾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諸多意見,但是政府早就訂立︽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整體發電系統中,推動低碳能源超過總體能源五五%,並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

談能源政策

電 力備載,核能是必要選項目前我國核能發電占全國裝置容量一二.六%,外界有疑問說,我們的備載能量很多,但近幾年備用容量率偏高,是因為○八及○九年受金 融海嘯影響,景氣下滑,用電尖峰負載大幅下降,導致備用容量率提高。直到一○年尖峰負載上升至三五九九萬千瓦,才恢復到○七年的水準。

金融海嘯後,景氣明顯復甦,電力需求也逐年增加,備用容量率跟著下降,預估一四年將降至一六.一%,而後維持在一六%附近小幅波動。

我必須要說,一六%是危險的,整套電力系統裡面,有許多裝備每到一定的年限就要大修,會有很多廠需要歲修或大修,像最近核三廠就要大修,如果要再加計風險,說不定某一個廠會出一點狀況,譬如說,火力發電廠可能哪一個機組出狀況,出狀況怎麼辦?

備載電力是應不時之需,不管哪一個機組歲修、哪一個機組突然停電、停止運轉,電力都不能停止供應,如果竹科的電力斷掉,將會損失多少錢?

所以電力供應的銜接,需要足夠多的備載提供無縫隙電力供應,這是不能輕忽的。

談生育率

社 會責任會議勸說企業加薪超低的生育率的確是個問題。三十年前,我在十一個月內連生老大、老二(編按:長子吳子廉、次子吳子安),家庭計畫中心就很緊張地上 門詢問我太太:「吳太太,請教你們準備生幾個?」我太太就說:「順其自然,但我『尪』(丈夫)是想生很多個。」那個年代是不鼓勵生太多的,為什麼現在的情 況完全相反?

首先,男生女生學歷都普遍提高,讀大學、讀研究所、讀博士班的越來越多,出國的人也越來越多;第二,女性就業人數也越來越多,有些女性覺得工作得來不易,就算是交了男朋友,還是很猶豫要不要結婚,所以結婚年齡也跟著普遍提高。

馬總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二十七歲結婚,在台大法律系同班同學中,他是倒數第二個結婚的,因為他跑去紐約讀碩士,再到哈佛讀博士,當然要晚婚。

但風水輪流轉,現在台大法律系畢業的,二十七歲結婚,應該算是榜首,這就是社會形態的改變。

另外,家庭觀念改變,過去養兒防老,現在覺得無妨,有很多人覺得不用生沒關係,瀟灑過一生,對國家、社會有貢獻就好。

台灣要做到生育率回升,第一個要樂婚,樂於結婚;第二要願生,願意生育;第三要能養,養得起孩子。

首先是樂婚,政府必須多鼓勵舉辦結婚媒合平台;另外,願生要環境允許,包括育嬰、懷孕、產後環境條件的強化;能養,要考慮到薪水能養得起孩子。

這些條件,政府也著手配套措施,現在五歲學童讀公私立幼稚園學費全免,推動十二年國教,也讓家長對中長線教育比較放心。

另外,我們還希望薪資水準能夠合理地提高。

原本三月十一日安排了四場與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會議」,希望道德遊說企業主提高薪資,但因為日本震災的關係,延後到四月中召開,但這幾個方向政府仍將持續推動。

從全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獲利來看,這些大老闆保守估計賺了一兆五千億元,所以我也勉勵老闆們,「日進斗金賺大錢,守法重義繳稅多,善待員工闔家樂,節能減碳愛台灣。」以這樣的態度,善盡社會責任,台灣才能持續增加整體競爭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8

瑞士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計劃5月香港倫敦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4OMDAwMDIzNDY4OQ.html

今年第二季度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夏天。香港的眾多投資者剛剛才從港交所修訂交易規則的喧囂中擺脫出來。香港已將每天的證券交易時間延長了一個小時。

不 過,現在他們的注意力正在被資源和與資源有關的投資所牽引。4月19日晚間,中國的礦業巨頭五礦資源宣佈配股集資4.99億美元,約合39億港元,這一 數額比該公司此前預期集資的數額減少了接近一半。本月初,五礦資源計劃集資約10億美元用於它的一項重大的礦業收購計劃,目標是加拿大知名礦業商 Equinox。

而與此同時,瑞士的大宗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Glencore)卻計劃5月在香港和倫敦同步上市,作為該公司接近中國市場 步驟的一部分,其在香港的集資額 可能達到總集資額的20%,嘉能可的融資計劃是110億美元。毫無疑問,香港的機構投資者也在鼓勵更多的全球性的能源供應商和資源型公司在香港上市,這些 機構投資者不少兼具第二重身份:投行。這些公司的上市,可為其帶來不菲的佣金。

最近,一位中資投行的保薦人用沙啞的嗓音告訴記者,太累了。他所在的部門,今年以來新增了6個人,其中不少來自外國同行。他說,與外國投行相比,他們也許更瞭解國內的市場和需求。

記 者得到的名單顯示,還有更多的資源巨頭願意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南非煤礦供應商LontohCoal、哈薩克銅礦公司Kazakhmys以及內地的內蒙 古伊泰煤炭公司和新礦資源公司等等。去年,世界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已在香港成功發行預托證券(HDR),儘管總額不大,但是其高管在隨後的 聲明中稱,HDR可以讓中國的投資者更容易意識到該公司的價值。

事實上,資源巨頭的中國夢由來已久。數據顯示,內地市場已佔必和必拓鐵礦石全球銷售量的29%,必和必拓是淡水河谷的競爭者之一。不僅是資源,在一些關鍵的金融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願意在香港或者內地上市。

不過,在中長期的市場中,記者寧願相信國際資源巨頭的中國夢與資源股的春天更加接近。

最 近一段時間,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基金經理建倉資源板塊的消息。如果投資者對2007年的投資背景還有記憶的話,不要忘記,在牛市的最後時刻,資源股的回報 率遠遠高於其他的板塊。以中國鋁業為例,在2007年6月至9月,A股的漲幅接近3倍,H股的漲幅超過2倍。而香港一位曾任保良局總裁的基金經理,借助那 一波資源股的漲勢,回報率竟高達60倍。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投資背景與2007年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通脹的壓力和氾濫的流動性。最近市場上流傳的美國即將在6月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寬鬆)的消息也許將令這個背景更加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