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奧能源戰略升級 提供能源綜合解決方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3/0MMDAwMDIzODI0MA.html

「新奧能源在穩固燃氣及其他能源業務的同時,將為地方政府和經濟開發區提供一攬子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在新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奧能源」)上市十週年慶典上,該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鎖透露了新奧的戰略升級方向。

 這意味著新奧將在過去的燃氣分銷基礎上,向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提供者角色升級。

王 玉鎖表示,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天然氣的使用比例由4%提升到8%,預計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目標總量將達到2600億立方米,這對燃氣公司而 言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新奧能源一季度銷售管道燃氣1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六成;2011年全年,公司計劃銷售管道燃氣50億立方米。」新奧能源CEO張 葉生表示。

但隨著以中石油為代表的上游壟斷企業不斷在向下游延伸,民營企業在城市燃氣方面的業務肯定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因此,有業內人士對本報指出,新奧能源戰略升級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為 此,新奧能源不再向用戶提供簡單的能源產品,而是以用戶「單位產品能量成本最優」為目標,依託其自然的系統能效和泛能網技術,面向新建省級園區和大型工業 企業、公共建築等客戶,提供包括能效審計、方案設計、金融服務、設備集成、工程建設、運營服務直至後期能源供應組織等一攬子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及實施。

本報記者瞭解到,新奧能源已與21個省、市和工業園區簽訂了節能減排框架協議,提供節能減排方案,開發系統能效管理平台。

根據張葉生介紹,新奧能源與長沙黃花機場合作天然氣熱電冷能源管理項目,在滿足機場新建T3航站樓的供熱、供冷的基礎上,將實現全系統節能率33%,每年可減少一次能源消耗折標煤約152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807噸。

正是基於其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方面的優勢,新奧集團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向國外輸出技術的典型。

記者獲悉,5月9日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三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新奧集團和廊坊市政府會同美國夏洛特市政府和全美最大能源企業之一美國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簽署了《中美綠色合作夥伴四方協議》。

該協議成為了自中美兩國政府於2008年簽署《中美能源環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綠色合作夥伴計劃框架》以來,兩國間第一次通過政府與企業間各自結對的形式,開展新能源領域的合作。

根據該協議,在協議中,新奧與杜克制定了一整套行動計劃,其中涵蓋五項技術,將解決:太陽能發電試點、新的配電站電池能力測試、智能電網及電網管理優化、居民用戶進行用電管理的展示、社區電能存儲能力的測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24

綠色能源類 ● 奠基電子資訊 再攻綠能產業 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發成績讓奇美找上門

2011-5-30  TWM




過去,交大以資訊及電子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除了韋光華教授已發表全球第二位的新材料太陽能轉換效率外,更已在南科綠能重鎮設立光電學院,與奇美集團展開密切合作。

撰文‧林宏文

五月初,交大材料系教授韋光華的實驗室發表一篇論文,韋光華與其指導的博士生,運用最新的高分子材料,在實驗室完成太陽能轉換成電能,轉換效率高達七.三%的數字,這項成績,僅次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之前已發表的七.四%。

這篇論文,已引起國際間密切關注交大在太陽能產業的研究動向,雖然日商三菱曾經發表已成功達到九.二%的轉換效率,但三菱並未公開研究成果的細節,因此,若以全球實驗室的轉換率來看,交大已位居第二位,也讓交大的名號,在國際太陽能研究領域中逐漸嶄露頭角。

太陽能研究中嶄露頭角

「我們所使用的高分子奈米複合新材料,比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矽材料要輕一千倍,也就是大約千分之一的厚度。」回國任教前,韋光華曾在美國空軍材料實驗室及美 國奇異(GE)公司研發部門服務過,這些產業界的實務經驗,讓韋光華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很快就能取得業界的回饋意見,並且有效突破瓶頸。

不僅如此,業界的實務經驗,也讓交大的太陽能產業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存在於學術殿堂,更有相對寬廣的產品化空間。韋光華舉例,美國空軍在出任務時,都希望 能夠把重量減輕,例如,若要攜帶可以自己發電的帳篷,運用目前現有的矽材料來製作,在重量上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但若用交大論文中所提到的新材料,可行性就 非常高。

交大向來以資訊及電子相關的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這些新興的研究領域,希望能在綠能產業的研究上擴大影響力。交大教務長林進燈就 說,在許多創新領域中,包括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LCD(液晶顯示器)、電池等,交大都在努力尋找更好的解答,讓交大在綠能領域的研究可以達到 國際水準。

獲奇美捐助設台南光電學院其實,在發展這些新綠能產業時,交大過去在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也起了相當大的助益,例如韋光華與學生們使用的實驗室,就是過去半導體生產需要的潔淨室。

此外,太陽能與半導體,也都是使用矽材料,對於這些材料的特性,也都相當熟悉,因此可以更順利掌握各種變數,提高轉換效率。

不僅學術界如此,產業界的發展也很類似,目前許多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聯電都切入太陽能產業,基本上也是因為技術可以延續發展。

目前擔任國內太陽能電池龍頭廠的茂迪總經理張秉衡,在任職台積電及世大積體電路以前,就曾擔任交大材料所的教授,也因為有這層背景,張秉衡對於韋光華等師生的成績也相當清楚,並積極想吸收優秀的學生加入茂迪。

其實,國內兩大綠能產業|| 太陽能及LED,目前已有不少廠家集中在台南科學園區設廠。而交大更早從二○○九年起,就獲得奇美集團的捐助,完成台南光電學院的設校及招生,這種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的交流模式,讓交大在光電綠能產業,取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

不過,韋光華表示,雖然已有目前的成績,但未來交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三年內,轉換率至少要達到一一%,另外也要把面積再做大五十倍到一百倍,才能夠讓這個新材料真正被接受。﹂?(特色大學將以系列方式陸續刊出)

交通大學

成立時間:1958年(來台復校)

校長:吳妍華

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地球科學學院、資訊學院、資訊電機學院等9所

在校學生:14959人

生師比:15.8:1

綠色能源相關科系簡介

學校 科系 特色

台南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及綠色能源政策,2005年設立全台第一個以研究「綠色能源」為發展重點的科系。

高苑科技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去年成立,緊鄰高雄科學園區與南部環保科技園區,有利於未來就業之便。

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 最大的特色就是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2010年第五屆龍騰微笑競賽中以綠能、輕便、智慧的個人載具「Legway」勇奪首獎。

逢甲大學 光電 2004年開始招生,以培養目前及未來需求的光電人才為目標。理論與實務並重,大一至大四皆有必修或必選之實作課程。

元智大學 機械工程 「動手做」培養學生的基礎,再學習進階課程,增加專業知識,在學生畢業前協助升學或是透過實習獲得工作經驗,讓學生不怕踏出校園。

清雲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 研究節能減碳之綠色能源科技、燃料電池應用等,另開設「綠色能源就業學程」,校內又有「綠色能源研究中心」提供豐富的資源學習。

大葉大學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學生實作競賽能力優異,共稱霸6屆全國環保省油車競賽,2006年創下838.7km/l之省油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明道大學 光電暨能源工程 教育部輔導綠色校園,研發替代能源的重點學校。本系特色是「綠能光電」,發展能源光電技術及綠色能源技術,不定期舉辦企業參觀,讓學生更熟悉光電能源產業。

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 科系分組清楚,內有機械與能源組及智慧車輛組等,讓學生可以專注研究一個領域, 是各大綠色科技競賽的常勝軍。

製表: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3

中環在線:聯合能源張宏偉大茶飯終煲熟 李華華

2011-6-28  AD




 

大茶飯往往一煲 就要十幾年!唔信?不妨睇睇聯合能源(467)。十幾年前,東方集團暨民生銀行(1988)副董事長張宏偉接手絲質成衣公司特時泰,成為第一代南下買殼嘅 內地民營企業家,跟住,佢將特時泰變身聯合能源,進軍石油同天然氣業務,搞到家陣先叫做有聲氣,仲剛剛拜訪完巴基斯坦總統札爾達里、總理同石油部長等一眾 高級官員。

據聞,雙方就聯合能源收購英國石油喺巴基斯坦油氣項目傾掂數,石油部長侯賽因仲應承加快批聯合石油今次單收購。聯合能源收購嘅項目,初步有10億桶以上儲量,海上部份嘅油氣田規模仲有機會成為墨西哥灣第二……唔怪得巴基斯坦咁好招呼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9

蒙古能源前景不明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52

上個星期我到蒙古能源(276.HK)調研,跟管理層會面,解公司的最新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前景不明,不宜沾手。

蒙能在過去三年斥資共三億美金,建立一條從胡碩圖焦煤礦(Khushuut Mine)到中蒙邊境口岸(Yarant border)的道路(全長310公里),希望把煤從她的煤礦運到邊境口岸,而她的最大客戶新疆八一鋼鐵便到口岸邊境取煤。至去年年底,公司已經完成了98%的道路工程,最後6公里路段原本打算利用蒙古政府現有的道路,並預計去年年底可以商業生産運作。但是蒙能最近才發現蒙古政府不容許公司採用她的道路,所以公司決定自己建立最後6公里的路段, 預計今年八月份完工,到時候便可開始生産焦煤。我還是覺得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Yarant口岸的處理能力是另外一個瓶頸。雖然Yarant口岸是一個永久口岸,但是她每個星期只開放五天,每天只開放八小時, 處理過關貨品的能力有限,不可以滿足蒙能中期的目標(年産量二百萬噸)。公司未來要跟蒙古政府商討延長通關的時間。

蒙能最近公佈公司有四個開採權可能受到蒙古禁採法的影響,包括胡碩圖焦煤礦,雖然蒙古政府全面收回胡碩圖焦煤礦開採權的機會很小,但是這也是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蒙能現在非常缺錢,在二零一一年三月份,現金只有一千萬港元。沒有收入,流動資金短缺,幸好大股東魯先生(Simon Lo)願意繼續爲公司提供財務上的支援,否則公司可能遇到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6

從塑膠花大王到能源巨擘

2007-12-17  TCW




每日晚上八點,香港尖沙嘴擠滿國際遊客,等待著名的中環燈光秀。遊客鮮少知道,供應這場燈光秀電量,乃至整個香港島用電,全部來自於李嘉誠創立的長江集團旗下公司——香港電燈。

走 在香港街道,屈臣氏、百佳超市映入眼簾,它們都屬長江集團。行車至香港葵青港,車身漆著各國貨運公司商標的貨車,二十四小時往來這全世界第三大貨櫃港載卸 貨。長江集團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香港貨櫃標準箱運載量第一大。舉凡食物、服裝、藥品、家具、電腦……,你想得到的日常用品,全都經過這家 公司。

「除非有人願意遷島,或是無須用任何電力,才能與李氏業務劃清界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論。

擅長後發先至…… 海外收益佔八成,涉足產業多元

但其實,李嘉誠旗下公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早在一九八六年便已達到今日位置。當年,他被香港媒體封為「香港十大財閥之首」。但現在,他已經不是香港的李嘉誠,而是世界的李嘉誠

如 今,他旗下貨港遍佈二十三國,以標準貨櫃運載量而言,佔全球市佔率一三%,為世界最大的私營貨櫃碼頭商。同時,也是澳洲最大的配電商、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 司(以產量計)。旗下的電訊部門,在十五個國家推出電訊業務。長江集團也擁有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藥物零售連鎖集團,在三十三國經營十九個品牌。目前, 長江集團來自香港以外的收益約八成。

一般企業家,在一個國家或在一個產業稱霸,已經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但李嘉誠旗下產業橫跨地產酒店、電訊、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技等領域,事業跨越五十五個國家,他應是華人歷史上,橫跨最多產業、最多國家的企業家。

不只是向外擴張而已,他同時是精明的經營者與投資者。他最自豪的兩項成績是:一、一九五○年創業至今,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二、同一期間,他個人的資產,沒有一年少於前一年。亦即,公司與個人,都能超越景氣循環。

而且,無論他跨入哪個行業,都是後進者,可能連老五、老六都排不上。其後,卻能一路超越對手,成為老二、老大。

預先看見未來…… 卻能步步為營,用謹慎平衡開創

談到這些成就,他僅淡淡的說:「這是我步步為營,不貪婪,不涉賭博,循規蹈矩的結果。」

早 年,香港媒體經常登出他在土地拍賣場上的招牌競標姿勢:買賣場上的擎天一指。他總是高高舉起右手,臉上則是小學生答「有」般的認真表情。但更多的時候,他 努力讓自己不受競標現場熱烈氣氛影響,因為他看過太多因意氣、面子而失控的投標者。在競標現場,他用左手,用力的壓住右手,就如他用謹慎平衡開創的性格。

和記黃埔財務長陸法蘭(Frank Sixt)指出,李嘉誠對 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兩項要求是:一、幫助公司成長,二、財務上必須健全。「他會把玩這兩點,達到平衡。在財務上,他是很保守的管理者,我們從來沒有超貸 過,對這麼大公司來說,這不容易。」陸法蘭說。謹慎者,常因保守而錯失商機;開創者,又常因擴張太快卻失足。極為困難的是,能兩者兼具,取得平衡。

另方面,「當他看到地平線的另一端和現在的狀況有差異,他就會緊守投資,很有耐心的等待那天來臨,不會在中間遇到困難時就收手。他總有能力看到未來。」陸法蘭說。

「他的故事,就是一連串的好交易。」和記黃埔前任董事總經理馬世民(Simon Murray)如此形容。

從長江集團幾個重要交易中,可以看出他所謂「步步為營」,其實反映他「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十六字經營哲學。也就是先知己知彼,其後按部就班的執行計畫,有充分準備,遇到機會就能迅速出擊。然後,靠制度管理龐大的事業。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謹慎與開創,對他而言絕非矛盾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長 江集團五十七年發展中,最重要的幾個歷程,分別是:一、擊敗英商置地,奪得地鐵中環站與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成為香港地產新霸主;二、購併和記黃埔, 取得香港四大英資公司之一的控制權,亦創下華商購併外資最大交易案;三、購併加拿大赫斯基(Husky)能源,擁有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 一。這三個歷程,分別代表李嘉誠從「塑膠花大王」,變成香港地產大王,再跨行成為全球貨港與零售商霸主,及未來可能的能源巨擘。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赫斯基,也是長江集團旗下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是該集團對外購併、對內控股的三大主角。以下介紹李嘉誠三次大轉型的三個代表性交易,由此可看出他為何能兼具開創與謹慎。

一九七二年長江實業上市初期,李嘉誠在董事會中,就多次發出「要超越英商置地」宏願。當時,置地擁有的土地與樓房價值,是長實的數十倍。「我們聽到他講,心裡充滿疑問,心想這有可能嗎?」當年擔任李嘉誠秘書,如今任職長江實業執行董事的洪小蓮說:「沒想到,才不過幾年,我們真的超越了。」

讓長實超越置地,拿下香港第一大地產公司的關鍵戰役,是「郵政總局大廈競標案」。 一九七五年,香港地鐵公司成立。與此同時,李嘉誠密切注意任何跟地鐵有關的訊息,包括資金來源、行經路線、招標與開發計畫等。

一九七七年初,地鐵公司宣佈邀請地產發展商,競投中環舊郵政總局地鐵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吸引三十家地產集團競標。其中最被媒體看好的,是英商置地公司。

第一場戰役:打敗置地 小蝦米勝大鯨魚,竄升香港地產王

英商置地是可怕的對手,一度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地產公司。當時它在香港的實收資本額,高出長江實業五倍。香港商界流傳這麼一句話:「撼山易,撼置地難。」

沒有人看好長實。不過,李嘉誠一開始就掌握關鍵因素:地鐵公司急需現金。因此,誰能以最快速度給地鐵公司最多的錢,誰就有勝算得標。

因此,李嘉誠展開兩項計畫。

論資金,他絕不是三十家競標者中口袋最深者。但其他競標者多為跨國控股公司的旗下公司,母公司照顧地區太廣且決策系統複雜,未必願意一次性支援大額現金,而長實決策則較為單純。另方面,其他公司老闆私人口袋未必深,就算深也未必願意拿出來。

因此,李嘉誠預先沙盤推演。他計算長實可運用資金、銀行可動用額度、加上自己口袋裡的資金等立即可動用的現金,條件應比同業優越。

現金備足,接下來是設計雙贏方案。李嘉誠比英資更瞭解華人對地產的渴望,在黃金地段建大樓分層出售,絕對比出租利潤豐厚。

有財務做後盾,李嘉誠的競標書比競爭者更為大膽。他提出的四大條件分別為:一、滿足地鐵公司的現金需求,在簽訂協議的同時,預付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保證地鐵無論如何均可獲利;二、商廈建成之後全部出售,而非出租,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以及長實分享。而且,李嘉誠特別打破對半分的慣例,由地鐵佔五一%,長實四九%;三、若建置及出售與預期不符,產生虧損,則由長實獨力承擔;四、允諾地鐵建成之日,就是大樓建成之時,絕不延宕。

一九七七年四月四日,歷史性的競標結果出爐,長實得標,跌破市場眼鏡。隔日,報章以「長實擊敗置地」、「華人的光榮」為題大幅報導。一個月後,長實以同樣具吸引力的條件,奪得地鐵金鐘站上方的物業發展權。

一九七八年五月,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發售,開售首日八小時內全部售完,刷新香港一次性賣樓總值的最高紀錄。八月,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預售,則打破環球大廈紀錄。

經此一役,李嘉誠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戲劇性升高。

這件案子凸顯李嘉誠「不 疾而速」的關鍵三步驟:一、掌握房市趨勢、賣方與競爭者的罩門,亦即掌握他再三強調的「知識」;二、公司本身需財務穩健,才有議價彈性;三、必要時,以 「小金庫」挹注「大金庫」,亦即以私人資金支援公司對外購併。當一切齊備,自然能一舉中的。以下案例也可清楚見到這三步驟的軌跡。

第二場戰役:吃下和黃 閃電蛇吞象,進軍零售、貨港業

長實不但拿下香港地產王,同時打算往其他產業延伸。

一位知名港商形容李嘉誠是 「玩circle(循環)的人,」但,「別人玩circle是賭博,他玩circle是避險。」亦即,將處於不同景氣循環階段的產業做搭配,如此一來,就 算個別公司或產業因景氣循環而利潤波動,但集團總體營收就不受個別產業的波動牽制。「各行各業都有發展規律和週期,橫向購併能讓不同的業務週期,可互補不 足和相得益彰。」李嘉誠對《商業週刊》解釋。

橫向擴張談何容易,購併是最快的方法。他留心著幾家大型英資控股公司的股權與財務變化,伺機而動。

機會來了。李嘉誠透過管道得知,豐銀行有意出脫手上對和記黃埔的二二‧四%持股。他開始與豐銀行商議。

李嘉誠的步驟是:一、瞭解豐需求;二、計算公司籌碼;三、必要時以小金庫支援大金庫。 當時,豐希望以每股港幣七‧五至八元出售,李嘉誠認為太高,合理價格是港幣六至六‧五元。雙方談判後,李嘉誠願意將價格增至港幣七‧一元,但爭取先付二○%,剩餘款項在兩年內付清。

再來是計算籌碼。李嘉誠事後透露,當時他已算準,隔年長實有數宗開發案接近完工,將有大量資金回流,但香港能標購的大型地盤卻越來越少,因此,李嘉誠計畫由長實發不配息的港幣兩億元特別股,由李嘉誠認購。亦即李嘉誠無息借給長實兩億元,以支應初期的二○%款項,而不影響長實的現金水位與負債比率。待隔年開發案資金回流,長實便可按期給付豐剩餘款項。

儘管當時長實現金流充沛,李嘉誠仍以小金庫支援的原因是,他要讓這宗購併案宣佈後,對手毫無招架之力!因此需有一筆資金,在宣佈後從股市大舉購入股票,在最短期間讓長實握有和黃股權超過三成,如此才能牢牢控制和黃。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深夜十一點四十五分,李嘉誠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此一購併案。五十一歲的他,雙頰泛紅、興奮的對記者說:「在不影響長實原有的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有了更大的突破!」

隔 日,媒體大幅報導這宗購併案,「蛇吞大象」斗大標題,佔據各報頭版。用「蛇吞象」形容不是沒原因,宣佈當日,長實市值港幣二十一億八千萬元,和黃市值港幣 二十三億六千萬元,購併者市值比被併者還小。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如此形容:「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歐洲勢力之手,有史以來還是第一 次。」

外人看來蛇吞象,李嘉誠卻說「完全不是這樣」。這筆交易是縝密規畫的結果。對他而言,蛇與象的差異,不是誰的市值或資產大,而是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最大規模的資金,快速且集中的運用。

隔日起至當年十二月底止,長實全力砸錢從股市收購,加計從豐購得的股票,穩拿和黃三成股權。到一九八○年底,持股超過四○%。

李嘉誠對《商業週刊》編輯團隊解釋他當時的計畫:「我已經準備另外一筆錢來做。……簽約下去,隔天一早我們就在市場一路買,這樣人家考慮動和黃腦筋時,我已經拿到百分之三十幾、四十幾的股權,這就大勢已去,別人無法跟我奪!」

拿下和黃後,長江集團市值暴增一倍以上。雖然,當時和黃已經是一個橫跨零售、地產、碼頭的控股公司,但所有和黃的海外業務均在李嘉誠收購後發展,收購前,和黃並無海外盈利。

從那時起,李嘉誠透過和黃,八腳章魚般向世界擴張。時至今日,他已把和黃變成一個國際收入佔八○%、香港收入佔二○%的公司,不論遠在巴拿馬的港口、烏克蘭的香水店、英國的3G通訊,都在和黃旗下。

至今,李嘉誠家族持有長實股權超過四○%,長實持有和黃股權四九‧九七%。李嘉誠牢牢控制這兩大旗艦公司股權,如此一來,當年他趁英資持股分散之際拿下和黃的歷史殷鑑,就不致發生在他身上。

雖然先前已透過和黃持有香港電燈,跨足能源事業,但電力與石油畢竟不同,電力可以透過人為方式創造、調節,石油卻困難的多。「擁有廣大油田,一直是他的夢想,」李嘉誠的友人說。

第三場戰役:購併赫斯基 壞時機看到好機會,大發能源財

赫斯基是全球可發展油砂儲存量最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如今是長江集團市值第三大公司。李嘉誠打算把赫斯基打造為能源產業控股公司,展開對外購併。購併它,李嘉誠再次展現「不疾而速」的能耐。

一九八六年,李嘉誠得知赫斯基大股東Nova有意出售部分股權,當時,赫斯基本身因為資本支出過高與負債過高,甚至無法取得發債評比。大股東與公司都亟需金援。

在一般人眼中,二十年前,油價低迷,每桶價格僅約十美元,是現在的十分之一,石油業不是主流投資者看好的行業。「那時候很多人說,天啊!李嘉誠在做什麼?涉入一個他不瞭解的行業?這怎麼可能對和黃是好投資呢?但是他看到機會,特別在壞時機時看到機會。」陸法蘭說。

壞時機的時候,如何看到機會?「他看到擁有者急著要賣股權,公司遇到經營挑戰,但是公司的資產卻相當好,赫斯基擁有大規模的煉油設備,有加拿大當地和一些遠洋油田、管線和數百個加油站。」

當時,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許多石油公司是它的四、五倍大,但李嘉誠看中赫斯基並非規模大小,而是「Mix(混合)」特質,屬於整合性資產。

此外,李嘉誠算出,只要赫斯基以每桶十美元價格出售,在本業上就可達到收支平衡,但未來卻潛力無限。「十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撐起整個槓桿的支點,接下來,他用這個支點去撐起驚人的發展槓桿。

該年年底,李嘉誠的事業體總計取得赫斯基五二%股權。至於原有股東Nova股權則降為四三%。成交後,赫斯基重整、下市。

外界只看到股權結構的改變,卻不知道李嘉誠在談判時,賣方給他「golden vote」,亦即李嘉誠擁有特別的投票權,可以否決任何董事會的決議,並更換全部董事。一九九一年,Nova出現財政困難,Nova對赫斯基的多數持股由李嘉誠私人承受。

另一個外界不知道的事,是李嘉誠在取得赫斯基九五%股權後,立即備足現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貸款銀行,要求他們如果想繼續與赫斯基往來,就必須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這個舉動讓銀行團嚇一大跳!

「如果銀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資金付給赫斯基,並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銀行,於必要時,可以在四十八小時內將債務全部還清。」李嘉誠不出招則已,一出手都是重擊,「結果,沒有一家銀行不同意。」債權銀行全部在四十八小時內同意降低貸款手續費和到期後的利息,此舉使赫斯基的營運負擔大幅降低。

為何李嘉誠要動用「小金庫」增持赫斯基股權,而不用和黃?因為當時赫斯基負債很高,若和黃持股超過五○%,則赫斯基負債必須放進和黃資產負債表中,「會讓和黃的損益表很不好看,所以他才自己買。」陸法蘭說。

拿到全部股權後,李嘉誠開始大動作整頓。首先,李嘉誠抓準「每桶十美元就能收支平衡」這個支點,認為赫斯基不應耗費鉅資在海外探勘,因此將海外探勘佔探勘費用的比率,從五成以上降至一成以內。

其 次,他更換管理團隊,力行節省成本,重新評估蘊藏量。並將省下來的資金,投注在更新煉油設備上,降低煉油成本。因為,只要十美元就能平衡,如果降低成本, 意味獲利增加。 再者,因為資本支出下降,債信變好,在加上母公司與大股東以強健財務背書,赫斯基獲得銀行不錯的信評等級,降低發債成本,為後續購併鋪路。

從一九九六至二○○○年間,赫斯基收購擁有三百個加油站和一個酒精廠的Mohawk Canada,並買下擁有大量煉油設備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並將赫斯基與之合併。二○○○年八月,赫斯基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價從上市之初每股加幣六‧二五元,一路飆高,增至現在約加幣四十元。加計股息股利,股東七年投資報酬率達六三六%。現在,赫斯基的負債比降至歷史最低,現金流則是歷史最高。

「當時(一九九一年)李先生以加幣三億二千萬元向Nova買入四三%股權,現在看來真的很不可思議,如今赫斯基可是值加幣三百五十億元啊!」陸法蘭說。

不變擴張心法:交叉運用資訊、現金流、小金庫

從上面三個關鍵案例,不難看他如何以知己知彼、步步為營為基調,交叉運用資訊、現金流、小金庫,並用跨產業、跨地域,平衡景氣循環帶來的衝擊,為集團財務避險。

但對李嘉誠而言,成功並非神來之筆,而是步步為營的結果。當別人看他是一飛衝天的超人,他倒自認為比較像是電影中超人變身前的小記者Clark Kent。對他而言,成功沒有太多令人驚訝的創新法則,只是日復一日,堅持不懈的,執行他創業之初就領略的法則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16

晶科能源證實已停產 國內光伏企業環保狀況堪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0/yOMDcyXzM2NTkyOA.html

太陽能產品生產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NYSE,下稱「晶科能源」)昨天下午召開緊急發佈會,就其海寧工廠的污染問題予以解釋,並證實已全面停產1.2G瓦的電池生產線。

儘管晶科能源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光伏企業中第一家被公眾廣泛關注的公司,但是光伏行業在治污及環境管理方面是否達標開始備受質疑。

氟化物從哪裡來?

9月15日和16日,有部分群眾聚集在晶科能源位於浙江海寧袁花鎮紅曉村的工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門口,就當地小河死魚現象向該企業「討說法」。此後據海寧市環保局的初步調查結果,晶科能源存在污染,原因是部分污染物進入了河流,且污染物中的含氟量大幅超標。

昨 日,晶科能源高層也證實,公司確實存在污染。該公司發言人景朝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固體廢料產生。「以往,固體廢料都是堆在一 個固定倉庫的,每隔3到4天由固體廢料合作企業直接收回並運送到固定地點予以處理,但在8月20日,我們突然接到了對方的一個合作終止書,因而倉庫不能完 全堆下這些廢料,只能露天堆放。8月下旬海寧突然遭遇暴雨,我們儘管在廢料的上部放了一些遮蓋物,但還是被雨水沖入到了附近的一條小河裡。」他表示,8月 26日時企業已經找到另一家合作夥伴,固體廢料得以重新處理。

對於環保部門檢測出小河中出現氟化物較高的問題,景朝暉也透露,在生產光伏電池產品時,有一道名為「制絨」的工藝,這道工藝中含有氟化物。

湘 財證券一位光伏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所謂「制絨工藝」,就是要將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硅片沁入一些液體中,使得硅片的表面變得粗糙,這樣一來讓硅片接受 光照後,不會有太強的反射,以便利於電池吸收太陽光,這道工序可能會需要到氫氟酸,這是氟化物的主要來源。而且,該步驟在眾多太陽能電池企業的生產過程中 不可或缺。「此外,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中還會使用到絲網印刷等方法,也可能會產生氟化物。」景朝暉對記者說道。

光伏企業污染不容忽視

晶科能源污染事件爆發後,公眾對於太陽能企業的污染問題也提出質疑。據多位行業人士介紹,除了電池製造環節因環保工作不當會出現污染之外,因多晶硅、硅片等上游產品的生產所帶來的污染也令人擔憂。

上 述湘財證券分析師及一位多晶硅生產設備製造商高層提醒記者,不少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流程中會釋放出四氯化硅,這是一種有毒物質。以往,一些小型多晶硅企業會 把這些處理不掉的四氯化硅直接賣給白炭黑公司作為原料,而現在國家也要求多晶硅企業必須要上馬冷氫化或者熱氫化技術,實現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再度用於多 晶硅的生產。

「但不管怎麼說,目前中國多晶硅行業剛剛發展起來,企業在處理四氯化硅方面經驗不足,仍可能有少量四氯化硅是無法回收到位的。」湘財證券前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另 據記者瞭解,不少光伏企業仍然將其生產的廢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將廢水送入污水處理管道,再與雨水管道合併,企業之所以偷工減料是為了逃避污水處 理費。另一種會發生污染的情形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廠區的周邊排污管道有可能堵塞,從而使得部分污水無法進入到排污管道而發生外洩。

晶科能源昨日表示,企業將對此次污染的程度和影響進行取證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妥善處理方案,另外公司正在擴建固體廢料倉庫,將雨水管道併入到污水處理管道。

景朝暉也對記者說道,由於海寧工廠是2009年6月併購而來的,併購企業的前身就設立在海寧市袁花鎮紅曉村。現在該公司已經在距離紅曉村20公里遠的工業區尋找新的基地,而且企業也將視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將工廠地址搬離紅曉村。

「目 前我們已經全面停產了1.2G瓦的電池生產線。」景朝暉指出。根據現有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來計算,晶科能源因停產可能每天損失2300萬元。由於污染事件及 美股整體走弱的影響,晶科能源的股市表現也較慘淡,其上週五大跌7.94%至9.04美元,目前其股價為52周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6

昆人能源? 文仔

http://hk.myblog.yahoo.com/siuman1986/article?mid=5

今次用習得方法研究昆侖能源(135),但由於瞎子摸象情況仍未擺脫(我諗都要過得三五七年先可以寫返份可信的文章......希望快快學識,唔駛放咁多山埃),所以題目特登加個「?」

寫呢隻野的原因,係因為早排佢12.8左右聽到人話好野叫入,從技術上分析不斷破頂節節上升,就江恩理論創新高買入的要點,的確是會續升的,而事實亦證明佢升左上去14蚊。不過作為價值投資者,用呢個方向去分析又會係點呢?

黎個活學活用,用從味皇偷師的方法,查查佢盈利~

2010年公佈全年業績如下:

營業額90.68億、盈利24.26億、稅10.15億、現金流24.62億、已付利息3.32億、折舊9.07億、已付稅項7.59億

損益表的稅項和現金流量表的已付稅項有34%偏差,用已付稅項及23.1%稅率逆算除稅前盈利該為32.86億而不是43.93億。 就咁睇盈利水份應該唔少

據味皇所言「現金流-已付利息-折舊=稅基」,24.26-3.32-9.07=11.87億,咁比起頭先32.86同43.93都要少好多

24.6億現金流無論對33還是44億的盈利都是不正常的,但係佢又真係有稅交架喎....

ha,咁即係點呢?

疑點利益歸於被告 (不過買股票有懷疑可以唔睇,所以到此已經可以一擊必殺),先擱下再睇

流動比率分析法,毛利率高過25%,流動比率無返3都唔好見人。今期流動比率急跌到得返1.33,舊年同前年都重有3.86同7.11,我寧願信佢上兩年業績都唔信今年個份。

營業額升71%,存貨升14%,比例會唔會誇張左少少?

存貨周轉率181=1個月清15次貨=2日清1次貨,快過日本核電廠灌水降溫。睇返其他同業(中燃氣18倍、華燃35倍、港華燃氣20倍、鄭州燃氣70倍),最堅個隻都重要輸2.5倍比佢,呢啲咪叫做屈機囉

長期負債同其他長期負債急速上升,好恐佈

之前睇過味皇好似提過下呢隻股,佢本身同中乜油中乜化好似有關係,可能因為咁所以導致佢有超乎常人的業績。不過,如果可以搵人寫下解釋比我睇,等我學下野,咁就最好喇

講到尾,其實我投資方向唔同,隻野升到900蚊我都唔會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6

談一談最近我比較青睞的能源類股票 盈杉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0v1sf.html

天能動力和超威動力

嚴格說不是能源類的公司,但是也算相關吧,兩家都是做電池的,以後電動汽車的應用是大方向,或者叫做新能源汽車吧,這樣叫比較符合潮流。除了動力電池外,還有儲能電池也是另外一種應用。 天能和超威今年的業績肯定很不錯,比去年增長很多。未來如何就要看汽車方面的應用和推廣程度了。關於這兩個公司我寫過好多了,可以參照我其他文章。目前估值的話,天能動態pe目前是5-6倍吧。

 

永暉焦煤

永暉焦煤是最大的蒙古焦煤進口商,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海運焦煤進口商。雖然短期來看焦煤受到鋼鐵行業低迷的影響,焦煤價格會有所回落。但是長期來看中國焦煤 還是嚴重不足,很依賴於進口。所以永暉的焦煤進口生意還是可以長期做,而且可以做的很大很好。永暉和上游焦煤供應方,以及中日韓等地的鋼廠都有長期協議, 上下游都非常穩定。

蒙古進口倒中國的焦煤利潤是很高的,而永暉在焦煤的物流運輸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下圖為永暉的在建項目(來自於2011年中報)

 

谈一谈最近我比较青睐的能源类股票

永暉是次新股,他在10年10月以每股3.7發行了9.9億股,等於說融資了將近37億港幣。並於11年4月發行了年息8。5%的5億美元優先票據,2016年到期,截止2011年6月,永暉有現金57.63億港元,38億港元的負債,就是優先票據,資產負債率53%。

永暉利用財務槓桿進一步加大物流投資和收購上游優質煤炭資源。下面是11年11月1號的公告,

永暉焦煤發佈公告稱,公司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成立合資公司,以收購多倫多上市,於加拿大亞伯達註冊的焦煤生產商Grande Cache Coal,每股出價現金10加元(約78港元),較目標公司股份收市價溢價70%,現金代價總額9.83億加元(約77億港元)。   永暉焦煤及日本丸紅分別持有合營公司60%及40%的股權,並分別就上述收購出資5.899億加元(約46億港元)及3.933億加元(約31億港元)。收購完成後,公司將獲得2.2萬公頃的礦場經營面積,攬入總量達3.46億噸的礦藏資源。

今年永暉的年目標是進口800萬噸蒙古煤,400萬噸海運煤,合計1200萬噸的目標。如果完成目標的話,今年利潤估計能達到18-20億港元左右,業績同比增長在70%-80%。 目前股價計算2011年pe為5左右. 明年永暉運輸和洗煤的產能進一步擴大,並且有了加拿大自有的焦煤成本進一步降低,未來利潤可以保持持續增長。

 

崑崙能源

中石油子公司,目前經營原油開採和天然氣分銷業務。從過去中石油對崑崙能源的整合來看,中石油對崑崙能源定位是中石油的天然氣上市平台,未來中石油會持續把天然氣相關資產整合注入崑崙能源,比如沒上市的崑崙燃氣就是很可能被注入崑崙能源的。 而我個人對於國內未來的天然氣發展市場是相當看好的,而中國的天然氣不管是哪個燃氣公司,歸根結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中石油,而中石油的天然氣未來將都會在崑崙能源的資產裡。關於崑崙能源的整合可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0v1sb.html

根據發改委的指引,中國天然氣佔初級能源的比例,將由2010年的3.9%增加至2015年的8.3%,年複合增長率達19%。而崑崙能源(00135)被母公司中石油(00857)定位為發展天然氣業務的上市旗艦,預期未來將繼續獲得注入優質資產,以圓其2015年達至500億元至1,000億元營業額的發展目標。

從過去對中石油資產的收購來看,收購價格基本上還是比較厚道的,基本上收購成本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所以未來的崑崙能源可以通過自身增長和外延式擴張持續增長。

也許從靜態pe來看崑崙能源估值只能說是合理,並不便宜,但是從未來的資產注入,以及中國廣闊的天然氣市場空間,以及天然氣消費增速來看,目前價格一點都不貴。至少在業內他是沒有競爭對手,是壟斷者,他有很強的確定性,看好中國的天然氣業務,崑崙能源準沒錯。

 

 

中國燃氣和華潤燃氣

業務是差不多的,中國燃氣比華潤燃氣多了LNG業務。而普通燃氣業務華潤的平均毛利率有30%,中國燃氣只有20%左右,可見央企就是不一樣,連燃氣的進貨成本都比人家低,呵呵,不過別 拽,崑崙系的毛利只會更高,中石油才是王道啊,你們都要跟我來買。話歸正傳,燃氣未來的發展肯定是看好,至於買什麼公司呢?華潤燃氣持續收購母公司資產, 中國燃氣也有自己的擴張,公司肯定是華潤燃氣實力更強,畢竟母公司是大央企。而中國燃氣今年利空不斷,但是從估值角度,中國燃氣便宜很多,可以說只有華潤 的一半價格吧,所以我買的中國燃氣比華潤燃氣多,便宜才是硬道理,對吧,呵呵。短期來看上漲空間肯定是中國燃氣能漲的更多,長期開看就不知道了。對於一個 發展潛力很大的公用事業股,其實這樣的價格買入也還是合算的,至少沒什麼風險。畢竟某個城市的燃氣特許經營權拿到了,這裡就是你的地盤了,沒人和你競爭, 這和其他行業大不同。 目前還是各大燃氣公司爭奪地盤的時代。崑崙燃氣,中國燃氣,華潤燃氣,港華燃氣,新奧能源,還有各地的一些公司,比如上海的申能,河北的新天綠色能源,這 和啤酒行業何其相像啊。 至於為什麼看好燃氣呢?因為1,目前很多城市的開通率還不高,內涵發展空間很大,外延式的收購也同時進行,所以增長可以很快。 2 就是沒人跟你競爭。3就是除了普通燃氣業務以外,LNG和CNG業務也是利潤增長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燃氣走在前面,畢竟他們都在發展,而華潤燃氣只 是經營普通的燃氣業務。中國燃氣未來增長潛力很大,當然目前普通燃氣業務的毛利率最高,華潤集中資金在做普通燃氣業務的收購,也是提高資產效率的表現。所 以兩者見仁見智吧。

華潤燃氣剛剛在10月份私有化了鄭燃,11月份又有新的舉動了

路透香港11月2日電---中國城市燃氣供應商--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1193.HK: 行情)週三稱,其全資附屬公司華潤燃氣與天津燃氣訂立合營合約,建議成立合營公司,投資總額為60億元人民幣.

 該合營公司將主要在天津市從事投資、建設及經營城市燃氣管道、銷售及分銷燃氣、提供燃氣相關設備、裝置及配套服務,以及燃氣設施維修及維護.

 "本集團深信,透過與天津燃氣成立合營公司,將可即時打進當地市場,以及最終打進大天津濱海區."華潤燃氣控股執行董事王添根在公告中稱.

 公告並稱,建議合營公司的註冊資本為50億元人民幣,其中49%由華潤燃氣以現金注資,51%由天津燃氣向合營公司轉讓其注入資產的所有權權益的方式注資.

 待訂立獨立資產轉讓協議後,將會把天津燃氣有關於天津的管道天然氣業務的其他資產,包括管道燃氣設備及分銷設施以及從事燃氣業務的公司的股權,轉讓予合營公司.

燃氣行業的圈地行動進行時!

 

梁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

新奧能源收購中國燃氣探討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8t3.html

林SIR講過,「避開他人的婚禮」,因此這次新奧伙拍中國石化,吞併中國燃氣,其實我是不讚成的,如果不是最近兩天實在忙得不可開交,一直到今天下午才稍微清閒,今早高開後可能就會賣出了。現在講多無謂,詳細探討一下新奧收購中國燃氣背後是否值得。
  這個是今天傍晚和財兄探討中燃的觀點:
  「正如談輝先生講的,中燃利潤大部分是天然氣貢獻的,石油氣收入大但不賺錢,其實間間燃氣公司都差不多,因此新奧呢幾年都已經剝離了石油氣業務。收購其實 還是為了天然氣「插旗」,由於國內政策,一間公司可以壟斷經營30年,而30年後相信還願意競爭的不多,因此,天然氣行業是不錯的行業,只要不斷在新的城 市插旗就可以擴大發展。同時,發展的方向還有車用天然氣,最近一兩年的確是逐漸多了很多,而這個就真是長做長有的生意。我以前也關注過135,背景很牛, 中石油壟斷了國內天然氣供應(也因此,這次新奧伙拍中石化,而非其他),但是管理層能力未知,因為轉型時間尚短無法判斷,同時股本回報率偏低,不知道管理 層有沒有辦法提高,因此如果關注這個行業也應該同時關注它。
  關於新奧,關鍵是我覺得為了這個收購可能資產負債表會惡化,我在博文中探討過,新奧從08年開始出現自由現金流,網絡開始成熟可以反哺新的投資,但是中燃 就未有詳細研究,擔心會出現拖累。另外,觀察過去幾年,新奧的負債成本是不斷下降的,去年大約是3%左右的財務成本,證明公司債務結構調整不錯,今年又借 債7年期美金幾十億,但是長遠來講應該成本還不錯,現在突然間債務增加80多億,財務成本可能驟增。」
   
  那麼,新奧能源這次收購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
  林SIR在《投資王道》中對華能收購邯峰電廠做了詳細和具體的分析,非常值得借鑑:
  「(三)以最大型的邯峰作為例子,我們用一個企業價值/除稅、利息、折舊及攤銷前溢利(EV/EBITDA)的方法來衡量。華能收購邯峰40%權益,大約 用了人民幣16.54億元,換言之,邯峰整體的價值(100%計算)為人民幣41.35億元。企業價值是人民幣41.35億元加上邯峰的負債人民幣 46.32億元,減去其現金人民幣1.67億元,等於人民幣86億元。2003年邯峰的除稅、利息、折舊及攤銷前溢利為人民幣14.1億元。換言 之,EV/EBITDA(86億元/14.1億元)等於6.1倍,即是邯峰電廠本身所產生的EBITDA溢利,可於6年內完全抵償收購價(企業價值)。    
    (四)根據表29,2003年邯峰的現金流,足以應付資本開支及利息開支外,尚有人民幣9.65億元剩餘現金用作還債。2003年用了人民幣6.74億元償還長期債務,若以整體負債額,即人民幣46.32億元計算,邯峰本身的現金流,在5年內便可還清所有負債。    
    表29:邯峰電廠2003年的現金流    
              RMBM                    2003年    
       除稅、利息、折舊及攤銷前溢利              1,410    
       利息支出                       294    
       資本性投資                       150    
       稅項                 1    
       現金淨流入                       965    
       償還債項                       674    
       剩餘可作派息現金                        291

那麼中國燃氣的指標呢?
根據中國燃氣2010年年報以及新奧的收購報告,可以見到新奧
收購價                     16699757(千港元,以下皆同)
流動負債                   12301609
非流動負債                 8246763
現金                       -5081589
企業價值(EV)               32,166,540

除稅前利潤                 1097038
利息支出                   635029
折舊                       598992
攤銷                       48974
EBITDA                     2,380,033

EV/EBITDA                  13.51


中國燃氣現金流分析:
EBITDA                    2,380,033
利息支出                  -635,029
資本性開支               -1,780,605
稅項                      -315716
現金淨流入                 -351,317

可見,中國燃氣本身產生的EBITDA純利,需要13年多才能抵償收購價
同時,中國燃氣現在每年的現金流並不足以應付資本開支以及利息開支能,還需要新奧每年的投資。

因此,可見,這次收購不是很理想,以後可能會擇機賣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9

0956新天綠色能源電話調研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js.html

00956新天綠色能源是去年底上市的新股,佔58%股權的大股東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是河北省國資委獨資的國企。目前主營為兩大塊:收入的3成為風電,7成 為天然氣銷售,但利潤的6成來自風電,天然氣佔4成。不過,天然氣業務只佔資產的12%,風電佔了88%,截止今年中報,天然氣業務的ROE高達40%,應該是上市的燃氣股裡最高的。


目前956的股價為1.28港元,2010年靜態PE8.8倍,以今年中報計動態PE為4.94倍,PB為0.66,ROE13%,總市值41.5億港 幣。過去3年的利潤增長分別為:241%、91.5%、68.2%,今年中報利潤同比增長131%,PEG不到0.1,我不知道這樣的數據,股價到底算不 算低估。

我之前曾經寫過182中國風電的分析,後來還寫了《嚴重低估的風電運營股》、《電力的困惑與機會》,這兩篇文章都先後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我原本想單 獨再寫一篇956的分析,草稿本上記了好幾頁,但一直沒有歸納整理到博客,似乎自己老是寫風電運營股,沒什麼新意。再說股價一直陰跌不止,好像我是個股托 一樣。

有一些對風電和新能源感興趣的朋友,不時和我交流風電有關的信息,問我對風電股的看法。風電運營股裡,我個人相對看好956,一則它是國企,雖然效率可能 比0182等民企要低,但市場可能會更認可一些,因為不用擔心它出老千;二則956有一部分業務是天然氣,天然氣也是個很陽光的行業,資金需求量相對風電 小,現金回流也快,市場給天然氣的估值也要高,這讓956看起來更穩健些。最近3928和0384先後被華潤和中石化收購,也證明了產業資本對其價值的認 同。

風電運營股的爭議很多,我雖然跟蹤這個行業有二三年了,但因為自己本身完全不懂電力,所以一直似懂非懂。我經常搜索行業有關的信息,問電力及風電行業的網 友,也打過不少電話去0182中國風電,但一直沒打電話給0956。今天上午,我撥通了0956的電話,向投資者關係部的葛先生電話諮詢了近一小時,葛先 生很熱情,我大概問了8個方面的問題,問答如下:

一、問:最近3928和384都被收購,公司有沒可能被收購,省內市場份額如何,省外有沒有發展規劃?廣東廣西的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影響幾何?
    答:河北省的氣化率30%左右,公司佔三分一的份額,另外就是中石油下邊的公司及其它小公司。公司無意出售天然氣業務,與中石油有合作關係,氣源來自中石 油的陝京線,目前主要業務在省內。但最近有立項,和山西合作開發煤氣層,以備日後需求。天然氣要去其它省發展不易,各地都有保護的。當然,956在河北佔 的資源,別人也沒可能搶佔。956的管道設計輸送是南北兩線合計年30億立方米,今年銷售大概是12億立方,空間還有不少。公司天然氣業務之所以利潤很 高,原因是管道已經運營了10年,之前的建設成本低,現在受益,並且量也上了規模。天然氣價格問題,去年6月份河北才上調過一次,現在經濟前景不好,暫時 可能不會上調。兩廣試點的問題,公司還在評估分析,投資者關係部拿到評估報告後將轉告我。

二、問:公司的風電是否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優勢,今年發電小時情況如何?
    答:公司的風電場靠近北京,位置好。今年上半年發電有1288小時,但下半年會大幅下滑。整個行業今年都碰到奇蹟現象,就是陰霾天氣多,風小,多年未見, 具體可以對比龍源電力每月的發電量。預計全年風電實際利用小時比去年全年至少下降一成以上(去年2360小時),下半年比上半年下降2成以上。不過,今年下半年應該是特例,因為千百年來的氣候不可能一下就全改了。(956上半的發電小時同比是增長的,其它公司下降了,估計同上半年電網改造整頓有關係,我讓他預計一下全年利用小時和利潤,這哥們很有原則,死活不說。)

三、問:河北電網的風電有沒有利潤?
    答:河北電網公司傳輸風電肯定是有利潤的,公司風電上網沒有問題。河北電網大概會從全國可再生能源調節基金中收0.14元/度的風電差價補償,所以肯定是有賺的。956的風,張家口和承德風能最好,0.54元一度,其它地方的0.61。

四、問:公司的儲備資源較少,是不是拿資源不積極?已經開發及在開發的資源是否比儲備的要好?
    答:儲備的問題,現在只是簽戰略協議,暫時不是有太大的意義。未來的增長,比率會低一些,因為基數在不斷擴大,但量可以保持前兩年的水平不變。未開發的儲備,不見得效益就差。因為開發的時候,考量的因素很多,不一定是按資源好壞來評估的。再說,風資源差一些的地方,上網價格高,所以算起來可能效益還好些也不一定。

五、問:媒體和投資者一直擔心未來的設備維護費用大,如何看?
    答:今年的低電壓穿越,實際上是電網公司自己提高標準導致的,其實以前的設備,也是能穿越的。公司今年的低電壓穿越改造費用,大概一颱風機十幾萬,一個50MW風電場不到五百萬,其中三分之一由風機廠承擔,三分之二是公司承擔。這筆改造費都資本化計入固定資產了, 不會影響噹期損益。一個50MW的風電場,造價近4億元,增加三百萬其實是很小的數目。未來的設備維護,目前看來是不會大幅提高的。以前有看到媒體報導, 有的地方曾出現過大規模故障,但絕對是個例。956的風機,最多的是GE生產,進口機佔存量的一半,新增的六七成是進口機,國產機的比例小一點。中國人還 是很厲害的,國產機的技術進步很快,比進口機的效率是要低一點點,有些類似如漏油等小問題,但大的方向是沒有問題的。目前進口機比國產機價格高一成多,一個50MW的風電場等價不到4億元。(956的進口機比例,比我想像中多,這更讓人放心一點。)

六、問:本月德班會議達成了進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綠色氣候基金也宣告成立,公司對CDM收入的評估如何?
    答:CDM收入已經確定會收到2019年,(這是重大利好!上次我問182,對方說不確定,不過那時是德班剛閉幕一天。)CDM的價格,目前二級市場行情 不好,實收的話一個50MW風電場一年不到700萬,但公司如果不缺錢的話,可以再等一等,待二級市場的價格上來了再賣。(CDM收入,我預計明年可以收到2億人民幣,僅今年下半年就新註冊了600MW,按700萬/50MW計,明年可以增收8400萬人民幣)

七、問:為什麼中報有預付供應商貨款13.7億,而同行卻基本沒有?
   答:中報時,正好有一批快完工的項目,所以短期內金額比較大。公司之所以預付,主要是有考慮價格、質保期等因素,因為供應商有二三年質保的,有五年十年的,甚至還有主要部件保20年的。公司現在資金不緊張,在行業內負債率最低,可以利用這個優勢綜合考量。

八、問:公司有考慮回A股上市嗎?怎樣看待目前的股價?有考慮管理層股權激勵嗎?
    答:去年上市時,已經承諾2年內不融資,所以最快也要2013年才會考慮是否回歸A股。去年公司之所以不在A上市,主要原因是股份公司成立時間太短,不符合中國證監會的要求。股價下跌,公司也很無奈,一方面是行業有一些負面信息,另一方面和市場的曲解有關。公司會保證按招股書的承諾分紅,每年利潤的15%派付股息。管理層的股權激勵不排斥,但國企不是那麼的好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