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四大階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31/153559.shtml

導讀 : 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目前還只是處於產業的初級發展階段,也就是對一些基礎生命體態特征的監測。

盡管可穿戴設備經歷了多年發展,但至今一直還處於爭議中。不過這種爭議是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尤其對於可穿戴設備這種顛覆性產業而言,大部分的人對其並不具備清晰的認知。當前的一些有限認知基本上是基於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之類的最基礎的產品所建立,顯然這種認知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可穿戴設備。

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目前還只是處於產業的初級發展階段,也就是對一些基礎生命體態特征的監測。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可穿戴設備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為人體生命體態特征數據化;第二階段則是成為物聯網的控制中心;第三階段是人體感官功能的拓展;第四階段則是融合或取代人體器官。

從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來看,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第一階段,也就是關於對人體生命體態特征數據化這個階段的探索。可以預見,在即將來臨的2016年,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重點還是圍繞著人體生命體態特征數據化方面進行縱深推進。不論是產業鏈技術層面或是產業人才方面,都決定了這個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而這個階段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探索、應用過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穿戴醫療產品的逐步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推動整個醫療技術與模式進行重構。

同樣,並不是說可穿戴設備處於第一階段就失去了價值,相反地,這個階段的價值非常巨大。一方面是人體生命體態特征的數據化是之後所有階段的基礎,包括物聯網的價值也是基於這個前置條件進行釋放;另外一方面則是人體生命體態特征的數據化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科技為人類服務這一宗旨。顯然,這個階段、這個過程是極具挑戰性的,是一個從0到1的創建過程,包括產業鏈技術,大數據標準等。

正因為這個階段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看到了可穿戴設備在經歷了這幾年的發展之後,表現在市場上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一定的趨同性。從產品形態方面來看,基本上以體表外的可穿戴設備為主,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手環、眼鏡之類;從技術層面來看,基本上是圍繞著運動,以及相關一些比較基礎的生命健康指標監測。如果從未來看現在,可以說整個可穿戴設備目前所處的是付出最大,而收獲相對比較緩慢的階段。

當可穿戴設備繼續發展,在經歷與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成熟與穩定之後而進入第二階段時,也就是物聯網控制中心的階段。當萬物智能化,所有存在於物理世界的“物”都被穿戴上傳感器,穿戴上智能穿戴設備之後,可穿戴設備就成為了連接人與物之間的唯一橋梁。顯然,可穿戴設備在這個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將更為重要,從圍繞人的第一階段升級到人與萬物的控制中心。不論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還是日常的生活、出行,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智能“助理”。

盡管目前可穿戴設備還處於第一階段,但還是不乏有人站在第三階段的角度來探索可穿戴,也就是基於人體感官功能的拓展角度。比如借助於可穿戴設備構建常人與聾啞人之間的對話,借助於可穿戴設備構建不同國籍不同語言體系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借助於可穿戴設備來拓展視覺、聽覺、味覺等人體的感官功能。不過從目前的產業發展階段來看,這個階段只是處於探索期,短時間之內難以真正實現並進入這個階段。當可穿戴設備真正進入到人體感官功能拓展的階段之後,西遊記中所描述的千里眼、順風耳就能成為現實。

當然,可穿戴設備的終極階段則是融合或取代人體器官,讓人類進入一個“超能人”時代。尤其是隨著生物芯片的出現與成熟,以及基於人腦的人工智能結合技術的出現與成熟,包括一些器官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最終人類將與機器人融合。可以預見,可穿戴設備將帶領人類進入真正的“超人”時代,未來社會的形態將以超越我們當前認知的方式出現並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02

奧巴馬佩戴可穿戴設備帶來的三點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4/153591.shtml

導讀 : 早在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媒體明確表示出了對可穿戴設備的濃厚興趣,不過當時並沒有明確會選擇哪款可穿戴設備進行嘗試。

早在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媒體明確表示出了對可穿戴設備的濃厚興趣,不過當時並沒有明確會選擇哪款可穿戴設備進行嘗試。之後,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增加,包括蘋果的介入,最終奧巴馬選擇了Fitbit的一款產品進行嘗試。奧巴馬選擇Fitbit的可穿戴設備這一行為,背後給可穿戴設備產業帶來了三點啟示:

1、專註的力量:奧巴馬盡管身居總統之位,但也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其所購買的可穿戴設備不是國防設備,也不屬於辦公設備,只是個人普通生活的一款日用產品。因此,其購買行為自然也就是一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在大眾消費決策中,尤其是在當前信息過量的環境下,消費者的心智空間較過去而言已變的越來越“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於一些新興領域的認知受外界的傳播影響較大,其中當然包括廣告的影響。

而Fitbit作為一家專註於可穿戴健身領域的企業,其品牌在市場上的宣傳過程中一直專註於運動健康追蹤這一理念,而這種聚焦的宣傳行為就極容易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並留下印象。這種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印象,就會給消費者的後期消費決策行為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直接的表現就是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選擇購買可穿戴設備的過程中,都發生了直接的作用。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專註之後其產品所沈澱的技術更具優勢。

2、健康追蹤成剛需: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在朝著給人類增加壓力與不良的方向演變,必然就會導致人體本身的素質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或人體對抗環境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身處當前的霧霾環境,如何通過運動提升我們自身的身體素質就顯得非常關鍵。可以說,在10年、20年之前,健康運動追蹤很難成為剛需,尤其是在農業社會時期,人類的勞動量已足夠充分,身體素質也相對較高。但當前的人體素質,尤其是對於我們國家的人們而言,不論是從工作壓力、食品安全,還是環境因素來看,都對我們的身體素質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因此,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對於我們國家的人而言就顯得非常關鍵。對於當前一些用戶對於當前停留在運動監測階段的可穿戴設備內心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夠提供更多醫療級的功能,但從提升用戶自身身體素質的角度而言,具備運動監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說醫療級的功能與產品,通常應用於身體狀況已經出現異常的狀況,但如何通過運動來提升用戶身體本身的素質,這或許比及時的發現疾病更為重要。因此,通過奧巴馬的佩戴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運動健康類的追蹤產品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剛需。

3、數據安全隱患:根據媒體的報道,奧巴馬身邊的團隊一直在試圖將Fitbit上面的GPS功能關閉掉。這就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生活軌跡與行為方式,以及我們的生命體態特征都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數據化,可以說在大數據的世界里我們任何一位用戶都是“透明人”。尤其是在可穿戴設備的使用範圍與使用人群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如何保障我們的數據安全就成為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可穿戴設備的數據安全問題相比於當前的手機或是PC都更為複雜,其安全不僅涉及到產品硬件本身,比如芯片、電池、傳感器等,還涉及到軟件系統環節,以及大數據采集、分析平臺。除了這些因素之外,還牽涉到數據通訊的安全,用戶使用數據的安全,以及開發者對於采集數據開放、挖掘的邊界等問題。而奧巴馬的安全團隊一直試圖關閉Fitbit的GPS功能,其核心因素也正是因為擔心可穿戴設備的數據安全。這種擔心不僅是奧巴馬身邊團隊的擔心,也是所有用戶的擔心,因為可穿戴設備不是PC或手機只是將一些使用工具數據化,而是將人體的生命體態特征以及相關的生活、行為方式進行了數據化。可以說,這是“貼身”的隱私,其安全也必然讓用戶更為關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2

兒童可穿戴市場火熱,但難掩邏輯漏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3/154164.shtml

導讀 : 如今不僅是兒童可穿戴市場火熱,而是整條可穿戴產業鏈的火熱,但在火熱的同時就暴露了其中的問題。

自從智能手機誕生以來,行業就對可穿戴市場充滿了憧憬。無論是智能手表還是智能手環等一系列產品都層出不窮,承載了人們對手機之後的下一個計算中心的期待。然而,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可穿戴市場依舊不溫不火,縱使有小米手環這樣千萬銷量的出彩案例,可穿戴市場依舊與人們最初所想象的那種科幻場景相差甚遠。即是是業內最具創新能力的蘋果,其Apple Watch也沒在功能性和實用性層面有太大突破。

雖然可穿戴行業整體低迷,但其中的兒童可穿戴市場呈現出的氣象似乎卻有些不同。360兒童手表已發展至第三代,步步高的小天才智能手表已做到全球可穿戴市場第五,搜狗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自家的新款兒童手表。百度和361°、騰訊和李寧則開始推出兒童智能跑鞋。一眾智能可穿戴廠商似乎沈下心來,專註發力兒童可穿戴市場,尋找另一座金礦。

這種紮堆兒童可穿戴市場的局面是多種複雜原因造成的,兒童群體消費習慣的特殊性以及可穿戴設備在兒童身上的實用性是其走紅的關鍵,但必須認識到,如今的兒童可穿戴設備依舊難逃邏輯漏洞。從大環境來看,可穿戴設備如果不能在產品層面進行顛覆式的革新,或是針對各種場景重新設計產品形態,兒童可穿戴市場也很難從根本上迎來突破。

可穿戴整體低迷,巨頭們卻在紮堆兒童可穿戴

可穿戴市場的整體低迷是目前所有巨頭都不可忽視的一個大環境。在智能手機誕生之初,SoC強大的處理能力曾讓不少廠商幻想將智能可穿戴設備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正是如此,當時大量廠商進行了手表“手機化”的廠商。直到2013年,我們還可以看到,市面上存在大量搭載著安卓4.0系統的智能手表,這類智能手表除了屏幕太小以外,幾乎就是一款手機。

這樣的智能手表被市場證明,純屬雞肋。因為智能手表過小的屏幕無法承載手機上點按、滑動等幅度較大的操作,而且顯示屏也無法容納人眼可以舒適獲取的信息量。隨之而來的,則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進入“去中心化”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不少廠商都進行了深刻反思,決定不再將智能可穿戴當成是取代手機的計算中心,只搭載少數傳感器,與手機通過藍牙等方式連接的智能手環成為了主流。

華米科技生產的小米手環正是這一階段的產品。客觀來講,小米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這一市場很晚,2014年7月小米手環才正式發布。但是正是因為把握了用戶需求,只是做好記步、鬧鈴、解鎖等少數幾個功能,又把過去手環數百元的價格直接做到79元,小米手環通過品牌效應迅速俘虜了嘗鮮人群,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千萬級別的銷量。而在這一階段,華為等大廠也開始了自家手環等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嘗試,智能可穿戴設備似乎第一次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雖說手環一時間很火爆,但不難發現,這樣一款產品其實功能太過簡單,且記步、睡眠等健康功能也很難做到真正科學。用戶購買這樣一款產品往往是因為便宜、嘗鮮,在試玩一段時間缺乏新意後,手環等設備很容易又被放進櫃子里吃灰。於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又朝著四三個階段發展——加入更多功能,創造新的交互,讓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手機以外的第二個計算中心。

這一階段的的代表是蘋果的Apple Watch和摩托羅拉的Moto 360。這兩款產品無一例外都采用了語音作為主要的人機交互方式,小幅度的點按和滑動被大量運用在產品之上。從絕對的功能來看,兩款產品都遠超過去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而且也做到了科技屬性和時尚屬性的統一。但從可穿戴設備誕生之初那種“石破天驚”“顛覆一切”的歷史任務來看,僅僅是付款、通知、健康等一系列充當手機第二屏的功能讓這兩款可穿戴設備仍然難以令人“amazing”。

自從2015年3月Apple Watch發布之後,可穿戴市場這一年以來,無論是從產品形態還是功能創新來看,一直都沒有大的突破。傳統的手環市場基本又被小米、華為這樣的巨頭瓜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內巨頭開始尋找一些“非主流”的突破,也正是如此,兒童可穿戴設備隨之走火。

1月6日,360兒童手表3S發布,這是360兒童手表第三代的升級產品。同樣是在年初,搜狗的新款糖貓兒童智能手表發布。更令人驚訝的是,步步高旗下的小天才去年取得了70萬臺的銷售佳績,在世界智能可穿戴設備中銷量排名前五。根據IDC全球季度性可穿戴設備跟蹤報告稱,在2015年七月到九月間,小天才Y01兒童智能手表在中國的銷量超越了所有三星可穿戴設備在全球的銷量。

不僅僅是兒童手表,361°早已百度合作推出兒童智能防走失鞋。而在今年年初,李寧宣布攜手QQ物聯推兒童智能定位鞋。據了解,最早研發、生產兒童智能鞋的正是361°。2015年4月,361°攜手百度成立大數據創新實驗室,啟動兒童智能運動鞋的研發和生產,5月,361°首批智能運動童鞋開始量化生產。特步集團也與360公司達成兒童智能穿戴產品方面的合作,並在2014年率先在行業內成立“兒童足部健康研究中心”,重點圍繞中國兒童足部生長發育軌跡進行研究,建立兒童腳型數據庫,致力生產更加安全更加舒適的特護智能童鞋產品。

有投資人曾經說過,可穿戴設備和O2O是投資的兩大坑。但根據市場表現來看,兒童可穿戴市場似乎一時間迎來了風口。

兒童市場很特殊,多種複雜原因造就市場熱度

兒童可穿戴市場的火熱其成因十分複雜。兒童可穿戴設備的相對實用以及兒童需求的特殊性乃至兒童消費的特殊性都是關鍵因素。

按照新華社瞭望智庫的觀點,成年人在生活經驗上和感知力上較為豐富,擁有較強的自檢能力,所以還能夠適時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進行身體的調整,但小孩則不然,小孩更需要這樣科學的預兆,“如果筷子能夠記錄小孩吃飯的數據,坐便器能夠記錄排便的數據,枕頭能夠記錄睡覺的數據,以及牙刷能記錄牙齒的數據,各個身體部位都有適宜的傳感器,然後將這些數據通過各種分析來預測小孩的健康狀況,然後適時對小孩生活周期進行調整,孩子的健康便能在掌控之中。”智能”的發展確實能夠讓硬件為兒童帶來更多的可能。

目前來看,大多數家長為兒童配上兒童可穿戴設備的目的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性,或者是盡量避免孩子過早接觸手機等電子設備。以兒童安全手表為例,這種兒童可穿戴設備客觀上起到了家長確定孩子地理位置位置,保持和孩子溝通的作用。而兒童智能鞋、兒童智能帽等設備同樣如此。對於孩子和家長而言,少部分的功能加上通話、定位等實際功能已經足夠實用。

對於成年人而言,一款智能手表很可能是累贅的。以筆者為例,阿里巴巴生產的Pay Watch使用不足一天便讓其解甲歸田。但兒童的消費觀念基本是模糊的,簡單的廣告甚至是五顏六色的現場擺設很可能就會引起兒童的消費欲望。一款智能手表,多彩的顏色加上鮮艷的屏幕,很可能就會成為兒童喜愛的玩具。雖然這樣的硬件兒童自身並沒有能力購買,但這並不影響兒童的購買力。

00後的一代甚至比90後還要幸福。兒童的消費欲望會倒逼家長為其買單,哪怕這樣一款產品並不實用。而對於家長而言,哪怕知道智能手表或是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設備其實並不使用,也會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哄孩子開心的態度,而選擇購買。

於是,兒童可穿戴市場不僅僅由市場供需因素所決定,而成為了一個複雜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所主導的特殊市場,在這個特殊市場中,市場熱度也隨之而來。

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市場,廠商的各種營銷策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小天才智能手表為例,小天才智能手表其渠道能力之強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與同屬步步高系的OPPO和vivo一樣,小天才智能手表的櫃臺遍布縣鄉市場,幾乎學校旁邊的文具店中總能看到一兩臺五顏六色的小天才手表。這種精準且深入終端消費群體的的市場分發策略使得小天才的銷量一直都遙遙領先。據市場數據顯示,小天才智能手表在去年9月的開學季月銷量便高達20萬。

兒童智能手表的火熱甚至在影響著手機供應鏈。兒童智能手表的銷量驟增也使得智能機時代則被打入冷宮的顯示屏瞬間又贏回了市場,功能機時代使用廣泛的小屏到了今天起死回生,仍然擁有用武之地。

可穿戴仍需革新,現有產品仍然存在邏輯漏洞

兒童可穿戴市場的火熱其實並不是兒童可穿戴產品的成功所造就的,正如前文所說,一個複雜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所主導的特殊市場。

可穿戴設備的雞肋屬性不必多說,兒童手表影響課堂註意力也早已路人皆知。從產品邏輯上來看,多數兒童可穿戴設備存在嚴重的邏輯漏洞。從兒童可穿戴設備最根本的一些賣點來看,這些賣點很可能就是不成立的。

所謂的兒童手表和兒童跑鞋等可穿戴設備其實從防丟的角度來看,並不成立。若是日常監視兒童行蹤還好,若是遭遇極端特殊情況,犯罪分子若稍有常識,很可能會將兒童身上的手表等可定位設備遺棄,兒童可穿戴設備將無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兒童可穿戴設備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很可能會造成兒童心理的逆反效應——家長為兒童配上這些設備的目的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隨時了解兒童行蹤,但兒童稍長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可能會對這類設備產生抵觸心理。

更值得註意的是,父母的手機是兒童可穿戴設備有著的控制器,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通訊被不法分子破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危險程度。

兒童可穿戴設備縱使火熱,但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分支,其實從根本上來看,還是逃離不了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大瓶頸。無論是兒童可穿戴設備還是廣義的可穿戴設備,其瓶頸所在可能還是如今的5G wifi以及物聯網技術甚至是曲面屏技術或是虛擬VR、增強VR技術。在這些前沿技術的組合推動下,可穿戴設備需要從資本層面到產業鏈到終端廠商到平臺與軟件廠商等各方大力推動下,可能才能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兒童可穿戴設備如今的邏輯漏洞或是技術困境並不代表這個行業沒有未來。諸多兒童手表、兒童跑鞋並非不好,而是存在弊端。其實朝場景化、教育化等層面發展可能還會有一些更好的嘗試,以其實兒童智能牙刷Grush為例,牙刷中的傳感器可以探測到刷頭的碰觸、強度、旋轉角度和時間等。與牙刷通過藍牙相連的遊戲中,會有各色小怪物出現在牙齒的不同位置,兒童需要對照遊戲在每顆牙齒上“打怪獸”。遊戲中怪物出現在牙齒上的位置以及殺死怪物所需要的時間、角度、力度都是根據牙醫專家的指導來設計的,在遊戲的同時教會孩子科學的刷牙方法。這種在寓教於樂、引入場景的方法可能是當前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最應該嘗試的做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00

智能可穿戴珠寶totwoo亮相CES 怎麽戴怎麽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133.html

在上海CES展上,時尚智能可穿戴珠寶totwoo也亮相了。

這套珠寶精選全球優質礦產區的天然寶石,切割成吊墜、手鐲等,選用了黃水晶、紫水晶、綠橄欖石和紅石榴石等。具有久坐提醒、閃光、紫外線監測、計步等多種功能,如計步功能就可以分析出佩戴者的卡路里消耗等。

紫水晶、綠橄欖的智能手鐲(王佑/圖)

各種顏色水晶智能項鏈、吊墜(王佑/圖)

黃水晶的智能手鐲、項鏈(王佑/圖)

時尚智能可穿戴珠寶totwoo亮相上海CES(王佑/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27

【直擊CES】未來智能穿戴設備竟可用意念控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712.html

在一些魔術表演中,人類通過意念可以控制身邊物體移動,雖然這種意念控制具有欺騙性,但是通過科學的方式還是有可能達到。事實上,當人腦陷入思考或者接受外界刺激的時候,會釋放出一定能量的腦電波,通過檢測這些腦電波,能夠有效獲取人的內在情緒以及讀懂人腦所下達的指令。

以前的腦電技術主要集中在醫療康複領域,而未來腦電技術將有更多行業級別的運用,涉及交互方式的改變,其對智能家居以及VR產業都有推進作用。在今年的CES Asia上就出現了不少與腦電波密切相關的產品。

如今的VR產品設計者開始考慮如何將人機更好的進行交互,在現有的一些VR設備中,通過特定技術捕捉使用者動作或者面部表情進行場景交互體驗,然而這些技術卻在獲取人類真實情感中有一定難度。

未來一旦這項技術能夠得到運用,將能夠提升現有機器人以及VR設備的交互體驗。

改變交互方式

目前VR產業中較為常用的交互技術包括動作捕捉、觸覺反饋、眼球追蹤、語音交互等技術。一些VR頭顯廠商如Oculus、索尼、HTC Vive等采用虛擬現實手柄作為標準的交互模式。這樣的交互設備顯然是用來進行一些高度特化的遊戲類應用的(以及輕度的消費應用),能夠滿足早期遊戲類玩家的消費群體基本需求。然而,這些交互方式都難以精準的將人類的情緒帶入人機交互當中。

“中國腦計劃”被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和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當前我國已經有企業具備腦電核心算法和技術並已經達到世界前沿國家的同等水平,這些核心的算法可以運用到醫療領域,教育領域,VR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智能駕駛領域,群體大數據等領域,這背後可以拉動的產業發展和尚未挖掘的經濟價值是非常大的。

“包括傳感器、面目識別、眼球追蹤都是輸入的終端,但是這種輸入無法讓內容感受到你人的情緒變化,比如說你看到一個驚險刺激的動作片子,你很興奮、很害怕,但是內容不知道。結合腦電技術,VR設備能夠感受人的情緒變化,去調節我們,讓我們的變得更加跟隨用戶的心情而動。”創達雲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賀超說道。

過去人機交互技術在不斷改變、簡化,未來穿戴互聯網人機結合方式類似於在《鋼鐵俠》中所描述的那樣,機器和人的腦電將會互相結合交互,對於腦波式、瞳孔,包括表情,各種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會結合在一起,給人最大的智能體驗。

“VR本身是在內容上的缺失,而內容決定了VR將來的走向。腦電能夠將內容和人之間、用戶之間的交互的接口,又通過我們識別腦電進行分析,檢測到我們的情緒,包括我們對內容的想象。比如說我們期望有內容的主角,有更多的運動方向,內容的操控,整個都可以在VR引進上實現。” 賀超說。

作為人機交互的方式之一,通過戴在設備獲取腦電,並將腦電信息輸入設備做人類的情緒、情感識別,同時進行運動操控,對遊戲或者是內容,進行上下左右等方向操控。

雲睿智能正嘗試開發VR內容與腦電技術結合產品,未來產品將會提供開放接口與教育產業、遊戲產業進行對接。“在遊戲、教育團隊培訓等方面,目前利用腦電技術的行業性VR解決方案是將內容教材植入到VR設備,使用者的學習、治療效果可以通過他的腦電數據判斷出來。”賀超告訴記者。

存在技術融合壁壘

市面上的大部分腦波智能穿戴產品運作原理基本依靠記錄人腦電圖,通過不同腦波頻率判斷人所進入的狀態。與傳統在醫療軍事領域的腦波設備相比,這些腦波穿戴產品體積更小、成本更低、佩戴更加方便,無需專人輔導,用戶就可以自行操作。同時,與移動互聯網結合,配合一系列App可以增強用戶體驗,同時也打開了許多腦電波民用化的可能性。然而在行業上的應用還主要在於提供參考性的指標,而腦電技術要與消費產品深度融合,還需要克服一定的技術壁壘。

盡管腦電技術研究已經發展90年,然而要想在行業中得以應用,在收集分析腦電信息的精確度以及設備的便攜性上都必須有所提升。

“現在的腦機接口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個體差異問題。有人上去以後控制輪椅可以100%準確,另外一個上去可能50%都不到,這是個體大腦決定。”全國工程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堯德中教授介紹道。

目前,腦電的信號采集設備主要分為三類:植入式、半植入式以及民用非植入式的腦電電極。這三種植入方式采集方式在效果以及適用領域上各有不同。

植入式的設備通常是將微納米的電極植入在頭皮下,由於幹擾較少,其收集到的數據精度高,但是對使用者身體造成一定程度傷害,只能在治療、科研領域使用。

而最主流非植入式由於需要利用電極與頭皮接觸進行腦電信息采集,采集時雖然不需要像植入式那樣給使用者帶來痛苦,但也需要將生理鹽水以及導電液塗在頭皮上,對於日常消費類使用會產生不小的麻煩。而金屬桿電極的半植入方式,雖然在使用方便不損耗,成本費用也比較低廉。但是金屬對信號的幹擾性,對信息提取產生一定困難。

由於植入式電極所帶來的不便,腦電技術要想向消費級產業發展必須要使用非植入的方式,而目前非植入電極所收集到的腦電波的精確度對比植入式來講還有很大差距。腦電技術如今主要在醫療康複領域,一些健康類的智能穿戴設備都有對腦電技術的引進,然而檢測的結果只能作為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53

拉卡拉進軍可穿戴設備領域 借互聯網POS+突圍收單業務

6月30日,拉卡拉在武漢推出兩款可穿戴設備新品:拉卡拉手環精英版(武漢通)和拉卡拉手環雙卡號。

據了解,拉卡拉手環精英版(武漢通)主打移動支付,內置武漢通及中銀通易-PASS卡, 可刷武漢公共交通,可在全國帶有銀聯Quick Pass標識的POS終端消費,為武漢市民出行消費提供了全新選擇。

背靠拉卡拉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平臺,手環還疊加了還款、征信、充值等業務,並支持運動計步、睡眠監測、來電提醒、擡腕亮屏等功能。

拉卡拉作為聯想控股旗下的金融企業,是第一批獲得全國性全品類支付牌照企業,亦是央行批準開展個人征信準備資質的首批8家企業之一。

今年2月,西藏旅遊披露重組預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110億元收購拉卡拉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5億元。

但在本月23日,西藏旅遊對外宣告,證券市場環境、政策等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 各方無法達成符合變化情況的交易方案,因此終止重大資產重組。

雖然未能實現重組,但通過重組方案仍能一窺拉卡拉的戰略布局和業績承諾。

拉卡拉在重組預案中承諾,2016~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要達到4.5億元、8.6億元和14.5億元。

不過,在支付寶、微信的迅猛發展下,拉卡拉的個人業務前景堪憂。數據顯示,拉卡拉去年面向個人的支付終端硬件銷售下滑收入為3717.41萬元,較2014年減少八成;銷售數量減少126.65萬個,降幅達到91%。

西藏旅遊在針對上交所對拉卡拉業績承諾的問詢回函中表示,在拉卡拉主營業務收入中,支付業務在2015年收入占比中超過70%。其中,面向企業的收單業務收入占比為59.01%,面向個人用戶的便民支付、移動支付等業務占比13.32%。

可以預見的是,在個人支付業務縮水的局面下,收單業務將成為拉卡拉未來突圍重點。

數據顯示,拉卡拉收單業務交易金額從2014年的2239.6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9038.72億元,增幅超過300%;企業收單業務收入約9.3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約59%,較2014年2.65億元增長254%。

根據預測,拉卡拉企業收單業務2016~2018年增長率分別為65%、62%、52%。除2016年自營模式鋪設預測為35萬臺,2017~2018年自營鋪設均為15萬臺,而代理模式的POS機鋪設則將持續穩定在103萬臺。

而拉卡拉此次重點推出的手環產品即是面向個人用戶的支付工具,也可通過智能收單終端滿足商戶的收單需求,通過各個合作商、運營商的加入,為商戶帶來更多新的商機。

據悉,今年內,拉卡拉的手環產品將完成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廣州、西安在內的12個國內主要城市的布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51

萬方發展:擬投資可穿戴公司ODG 布局VR領域

萬方發展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與美國公司Osterhout Design Group洽談股權投資意向,由於上述事項尚處於籌劃階段,並且存在不確定性。為避免引起公司股價波動,公司申請自8月8日開市起停牌,最遲不超過8月15日複牌並披露相關事項進展。

公開信息顯示,Osterhout設計集團(Osterhout Design Group,ODG)是一家為政府、工業和消費市場開發新興顛覆性光電和基於傳感器技術的領先開發商,其客戶主要是軍隊和其他政府機構。

此前,據外媒報道,微軟在2014年斥資1.5億美元,從Osterhout Design Group購買了虛擬現實技術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74

CBNData跑步大數據:女生偏愛跑步器械 男生鐘情可穿戴設備

奧運賽事正在里約如火如荼進行,大家的運動熱情也隨之高漲。受國家政策的開放、基礎設施的完善、社交媒體的發展等多方面影響,跑步運動普及率不斷上升,如今逐漸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新生活方式。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發布《運動消費大數據報告》系列首篇之跑步篇(下稱“報告”)顯示,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人們越來越註重健康,體育用品產業占到GDP的比重穩定上升,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健身最基礎也是最受歡迎的項目是跑步。目前男生是線上跑步運動消費的主力,但女生也不甘落後,大有平分天下之勢。其中,23~28歲的年輕人是跑步運動消費的主力,29~35歲的人群消費支出也相當高。

跑步運動,最基礎的裝備就是一雙好跑鞋。目前一線跑步鞋服品牌仍然占到半壁以上的江山,但國產品牌漲幅巨大,市場前景看好。早期人們對跑步裝備的需求單一,最近幾年來人們對跑步裝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產品也愈發豐富:從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再到跑步機橢圓儀等大型設備成了新的消費增長熱點。在這些非基礎裝備中,女生更偏愛跑步器械,男生則鐘情可穿戴設備。在眾多的健身器械中,跑步機男女通吃,仍然是當仁不讓的網紅熱銷單品。

在跑步時間方面,都市人群白天工作繁忙,因此晚間18~21點是近半數跑者最愛的跑步時間段。季節方面,大家都喜歡在夏季燃燒脂肪,盡情運動;冬季窩在家中,跑者跑步距離大大下降。

跑步消費的線上消費人群正逐漸從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區域輻射到中西部省份。最愛跑步的十大城市中,二線城市完勝一線城市,一線城市中僅有上海入圍十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47

傍上可穿戴設備,時尚產業尋求升級

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催化全球產業鏈的快速變遷,新的生產方式帶動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挑戰。

11月18日,FTIA時尚科技產業加速器聯合創始人張誠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接觸過不少科技產品創業團隊,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為外觀而止步於消費市場。

“初創團隊往往忽視外觀設計,這樣做屬於自high,消費者拿到產品卻不一定喜歡,更別談使用,在內容同樣好的情況下,是不是具備時尚度, 決定產品溢價空間。”張誠琳說道。

一場各取所需的遊戲

上世紀,喬布斯創建蘋果,隨後多年里,其提升大眾對於科技產品的審美品味。而對於目前的智能硬件行業,破除外觀局限,讓技術與外在設計達到統一能夠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FK(捷孚凱)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可穿戴產品的均價基本維持在300元左右。

FTIA時尚科技產業加速器聯合創始人張誠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少科技產品創業團隊,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為外觀而止步於消費市場。

兩年前,一款名為Elemoon的智能手鐲推出市場並引起美國兩大眾籌網站Indiegogo和Kickstarter爭搶。

“時尚感的帶入會是用戶降低對設備功能上的要求,拓展目標用戶群體,幫助廠商進一步擴大市場。” 易觀入口分析師王曉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Elemoon主打的是優雅路線,除了具備一般手環功能,屏幕被70多顆LED燈和225顆燈珠取代,用戶可以在客戶端上控制燈珠變換呈現圖案和顏色。

這款手環在Kickstarter眾籌售價為199美元,上線不到一天就籌到2萬美元。目前,這款手環售價已經達到399美元(約合人民幣2747元),比市場同類產品均價高出十倍。

盡管已經有不少時尚與科技融合例子,對於初創者而言,跨界設計仍然具有不小難度。“現在最大問題是如何彌補這個鴻溝,讓科技和時尚對接起來。”張誠琳告訴記者。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線下時尚產業受到沖擊,迎來產業模式到內涵的全面升級,科技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出口。這種轉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傳統門店用科技方式管理,其次,產品逐漸帶有科技屬性。

去年6月,深圳市時尚設計師協會與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聯合創辦了FTIA時尚科技產業加速器,為科技或者時尚產品尋找相互對接的資源,計劃今年底入駐項目達到20個。

在張誠琳看來,跨界創業者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資金,而是對於潛在消費市場的理解。“創客組織或公司在定義產品的階段是沒有消費層面的人介入的,這樣他們沒有辦法知道消費者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這個階段需要對市場有深刻了解的人幫助,從這個層面來說,時尚和科技結合能夠彌補兩者的不足。

Smartcoach只能內衣是早期入駐FTIA的項目,通過梳理,從普通內衣設計到融入智能檢測芯片,通過心率變異性檢測,進行人體實時壓力分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內衣功能還在開發中,未來希望達到實時監測女性乳腺健康情況。

瓶頸:技術升級

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報告顯示,預計今年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1.01億臺,比去年增長29%。這一增長率將保持在20%左右,並在2020年達到頂峰2.13億臺。

然而,智能穿戴的市場表現卻不如數據所表現理想:今年國內外大部分展會智能穿戴類型公司展出明顯減少。蘋果、三星、華為、Nike等很多廠商都涉足了智能穿戴硬件產品,所生產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甚至智能服飾占據了市場很大的份額,但可穿戴領域並沒有殺手級產品出現。

調研公司Moor Insights & Strategy首席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認為目前智能手表的發展按下了暫停鍵,廠商都在等待行業創新。

“智能穿戴產業仍處於起步期,用戶體驗一般是現在降溫的一大主要原因,智能穿戴設備想獲得市場認可,滿足用戶需求是一方面,提高產品的便攜性和智能化也很重要。”王曉霞對記者分析道。

對比時尚行業,在跨界領域中,科技所扮演的角色顯然更為重要。

提高產品的便攜性與智能化必須解決芯片與電池問題。傳統鋰電池續航能力以及便攜性顯然不足,而石墨烯電池還為有實際應用場景,這些都是制約目前科技時尚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張誠琳告訴記者,其與團隊早前設計了一款智能珠寶,最後因為電池無法做到理想大小不得不放棄,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這個過程技術研發周期相對更長一點,每個元器件,其中一個研究出問題了,整個設備是不能用的,所以產品的開發調試,以及後期檢測,比傳統時尚產業要難得多,目前,電子元器件芯片行業有3%的不良率,如何降低這個不良率,需要技術深挖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07

可穿戴設備夢碎?消息稱英特爾或將大幅收縮相關業務並裁員

據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道,消息人士稱英特爾將大幅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

2014年,英特爾收購了名氣不大但產品上佳的運動手表廠商Basis,並將其納入至新設備集團中。而新設備集團的成立被視作英特爾計劃利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趨勢,回擊競爭對手高通的手段之一。隨後在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戴顯示設備廠商Recon,其產品的受眾則是自行車和滑雪等運動愛好者。

然而今年夏季,英特爾的可穿戴設備計劃開始出現問題。6月,由於擔心出現發熱的潛在風險,英特爾召回了Basis Peak設備。根據英特爾的說法,這一問題影響了約0.2%的用戶。英特爾並未提供設備的更換,而是直接停售了這款產品。更進一步地,英特爾還宣布於今年底結束對Peak的軟件支持(包括雲存儲服務)。而上述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挫了英特爾的“可穿戴設備夢”。

目前,接近英特爾的消息人士稱,英特爾將收縮對可穿戴設備的投資,或者很可能直接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英特爾新設備集團可能也會進行大幅裁員。英特爾已經向許多員工告知了這一決定,很多人可能會在年底前丟掉工作。目前的傳聞很多,但均認為英特爾將對新設備集團進行大幅裁員,或徹底關閉這一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