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6824405
我並不認為明年會有牛市,邏輯一如當年巴菲特的邏輯,因此轉載其於1977年的文章。當然,我也不悲觀,認為股市會大跌,我認為是股市的估值已經對應了滯漲經濟下,不佳的企業盈利預期。

查看原圖
本文原載於1977年5月的《財富》雜誌,發表文章時,巴菲特46歲。在文中,巴菲特闡述了通貨膨脹對股票投資的影響。http://www.esame.cn/NewsView.aspx?id=7726

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

核心問題在於:股票市場的資本回報率沒有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而似乎是停滯在了12%

作者:沃倫巴菲特,《財富》雜誌1977年5月號

股票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像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個秘密。在過去10年裡,我們一直處於這種通脹環境裡。確實,這是一個股票遇到麻煩的時期。但是,在這段時間裡造成股票市場難題的原因仍然沒有被人們完全理解。

在通脹時期債券持有者所遇到的問題一點也不神秘。當美元月復一月地貶值,一種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證券不會是個大贏家。你根本不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就能搞懂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來,傳統智慧堅持認為股票是對通貨膨脹的對沖。這個說法來源於一個事實,那就是股票不像債券一樣是對美元的所有權,而是對有著生產設施的公司的所有權。因此,股票投資者們相信,無論政客們如何印鈔票,股票投資者仍然能保持他們投資的實際價值。

但是為什麼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主要原因在於:我認為股票在經濟實質上非常類似於債券。

我知道我的主張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顯得古怪。他們馬上就觀察到債券的回報(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資的回報(盈利)會每年變化極大。這確實是事實。但是,任何研究戰後公司總體回報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資本回報率實際上並沒有變化那麼多。

停滯的息票

戰後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瓊斯工業指數里的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是12.8%。戰後的第二個10年,這個數字是10.1%。在第三個10年,是10.9%。財富500強(歷史數據最早到50年代中期),這一個更大範圍的數據顯示了相似的結果:1955-1965年資本回報率11.2%,1965-1975資本回報率11.8%。這個數字在幾個特殊年份裡非常高(財富500強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過去這些年,總體上,淨資產的回報率持續回到12%的水平。在通脹時期,這個數字沒有顯著超越這一水平。在價格穩定的時期淨資產的回報率也沒有超越這一水平。

讓我們先不把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產的企業。讓我們假定企業的所有人按淨資產價值購買了這些企業。如果是這樣,這些企業的所有人自己的回報也是12%左右。由於回報如此固定,我們有理由把回報看成「股票的息票」。

當然,在現實世界裡,股票投資者並不只是購買並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場上反覆買賣,試圖戰勝其它投資者,以獲得公司盈利裡面自己那部分的最大化。這種爭鬥,從總體上來說是無效的,對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無影響,卻減少投資者的收益。因為這些活動會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諮詢費和交易費等。一個活躍的期權市場的引入根本無法增加美國企業的生產率,只不過是產生了給這個賭場配置數以千計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則進一步升高。

股票是永久的

實際上,在現實世界,股票投資者通常並不用淨資產價格購買股票。有時他們能在淨資產價格之下購買。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的購買價格要比淨資產價格高。這種情況下,就進一步增加了12%的資本回報率的壓力。在後面的文章裡我會進一步談二者的關係。現在,讓我們關注主要的一點:通貨膨脹已經增加,但資本回報率不變。本質上,買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內在的固定收益– 和買債券的人一樣。

當然,股票和債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債券最終會到期。債券可能需要等很長時間才到期,但是最終債券投資者能夠重新談判合同的條款。如果目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率上漲使債券投資人舊的息票率顯得不夠,他可以拒絕再買。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興趣。這種情況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續上演。

股票,與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無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資者只能接受美國企業的盈利,無論好壞。如果美國企業注定獲得12%的資本回報率,這就是股票投資人必須接受的水平。作為一個群體,股票投資者無法退出,也無法重新談判。從總體上說,他們的投入是增加的。單個的公司可以被買賣或破產清算。公司可以回購股票。但是從總體來說,增發新股和未分配利潤肯定會使鎖定在公司系統裡的資本增加。

所以,債券在這點上佔了上風。債券最終會被重新談判,股票的「息票」不會。確實,在很長時間裡,12%的息票率看起來並不需要很多調整。

債券投資者拿的是現金

這是另外一個債券與12%回報率的「股權債券」的重要的區別。股票就好像是穿著股票證書華麗外衣參加華爾街化妝舞會的一種新的債券- 「股權債券」。

通常情況下,債券投資者拿到現金息票。他可以自己決定這筆現金最好的投資方式。我們的股票投資者的「息票」-盈利,則與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並重新投資,而且投資回報率完全取決於公司。換句話說,公司的12%的年資本回報率一部分以現金方式發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報。

美好的舊日時光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的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這取決於那12%的回報到底有多誘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這的確是好消息。當債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或四的時候,能夠有權自動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報,具有極大的價值。注意,投資人無法把自己的資金投資其他的東西而取得那12%的回報。在這個時期,股票價格遠超過淨資產價格。由於價格高漲,無論公司內在的回報率是多少,投資者都無法直接從公司的收益中獲得回報。這就好比年息12%的債券,如果你以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價格購買,是無法獲得12%的回報的。

但是,投資者的存留收益可以獲得12%的回報。實際上,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存留收益讓投資者以淨資產價格購買價值遠超出淨資產價格的企業。

這種情況讓現金股利與收益存留相比沒有任何吸引力。確實,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賺取12%回報,投資者就更認為他們的投資有價值。他們就更願意付更高的價格。在60年代早期,投資者對處於增長區域的電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價。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成長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賺取更多回報。而由於運營環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現金股利的電力公司則股價很低。

如果在這一時期,一個高等級,無法回購的年息12%的長期債券存在的話,也會賣的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如果這樣一個債券再有另外一個不尋常的特性–能夠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價值投入到類似的債券中去,那它還會賣得更高。實際上成長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來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債券。當資本再投入的回報率是12%而銀行利息只有4%左右時,投資者非常高興。當然,他們也付出了高的價格。

逃離

回首過去,股票投資者可以認為他們在1946到1956年間享受了豐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們享受了遠超過銀行利息的公司回報。第二,這些回報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獲得了其他投資方式無法獲得的高回報。第三,當前面兩點好處被廣泛認知時,他們從股票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中又進一步獲得了好處。這第三重好處意味著在12%的公司資本回報率之上,他們獲得了額外的獎金。道瓊斯工業指數股票價格從1946年的相當於138%的淨資產增長到1966年的相當於220%的淨資產。在這一增長過程中,投資者短暫地獲得了超越其所投資企業內在盈利能力的回報。

這一人間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許多主要投資機構「發現」。但正當這些金融界的大象爭先恐後進入股票市場時,我們進入了一個加速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時期。非常合乎邏輯的是,股票的上漲開始改頭向下。升高的利息無情的減少了現存的固定收益投資的價值。當長期公司債券利息開始上升(最終達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資的12%的回報和再投入的優勢都變得不一樣了。

股票被認為比債券更加具有風險。在一定時期內,股票的收益率雖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卻每年上下浮動。投資者對未來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被每年的這種收益率浮動所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錯誤的。股票有更大的風險還因為股票是無限期的。(即使你友好的股票經紀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債券,他也不敢兜售給你。)由於這些額外的風險,投資者自然預期股票要有令人滿意的高於債券的回報。而同樣是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股票回報12%,債券回報10%,這兩者的差異還夠不上令人滿意。當兩者的差異縮小時,股票投資者開始尋找逃離的方式。

但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無法逃離。他們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價格變動,顯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無吸引力。在過去10年,債券投資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擊。他們在這一遭受打擊的過程中發現,在任何債券利息水平,無論是6%,或8%,還是10%,都沒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債券價格的崩潰。股票投資者雖然總的來說沒有意識到他們也有「息票」,但是他們還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

提高盈利的五個方法

我們必須把12%的資本回報率看成是不變的嗎?有沒有一條法律規定:公司資本回報率不能自我調節,來應對長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貨膨脹率?

當然,並沒有這樣一條法律。恰恰相反,美國企業無法通過意願或者命令增加盈利。為了提高資本回報率,企業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項:

1)提高周轉率,也就是銷售額與總資產的比。

2)廉價的債務槓桿

3)更高的債務槓桿

4)更低的所得稅

5)更高的運營利潤率

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沒有提高普通股資本回報率的其他方式。讓我們看看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方式。

我們先從周轉率開始。為了分析周轉率,我們必須考慮三個主要類型的資產:應收帳款、庫存和固定資產,如廠房和機器。

應收帳款隨銷售額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計的銷售額增加是由銷量增加或通貨膨脹引起。在這裡沒有改善的空間。

庫存的情況非常不簡單。從長期看,計件的實體庫存數量趨勢跟隨銷量趨勢。但是從短期看,實體庫存的周轉率會上下波動,原因可能是存儲空間影響、成本預期、或者生產瓶頸。

在通脹時期,使用後進先出庫存估值方法會提高報告的周轉率。當由於通貨膨脹引起銷售額上升,使用後進先出方式的公司庫存值要麼會保持不變(如果銷量不增加),要麼會跟隨銷售額上升(如果銷量上升)。無論哪種情況,以美元計的周轉率都會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轉向「後進先出」會計方式(這樣做有降低公司報告的盈利和降低稅的效果)。這一趨勢目前似乎有所減緩。但是,很多「後進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後進先出」這一行列,會使未來報告的庫存周轉率提高。

中等程度的改善

在固定資產方面,假定對所有產品的影響是相同的的情況下,任何通脹,在一開始會有改善周轉率的效果。這是因為銷售額會立即反映新的價格水平。但固定資產會逐漸反映價格的變化。當前的資產逐漸消耗掉,新的資產反映新的價格水平。很明顯,一個公司的固定資產替換過程越慢,固定資產周轉率上升的越多。但是當替換過程完成後,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貨膨脹率是固定的,那麼銷售額和固定資產將隨通貨膨脹率一起上升。

總結一下。通脹將引起周轉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於「後進先出」會計方式,也會帶來一些周轉率的改善。如果通脹加速,由於銷售額增速超過固定資產增速,也會改善周轉率。但是,所有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沒有達到明顯改善資本回報率的程度。從1965到1975這10年間,雖然通脹總體加速,企業廣泛應用「後進先出」會計方式,財富500強企業的周轉率只從1.18比1提高到了1.29比1。

便宜的債務槓桿呢?不太可能。高通脹通常導致借貸成本更昂貴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長的通脹創造了快速增長的資本需求。但是發放貸款的一方越來越不相信長期合同,變得更苛求。即使通貨膨脹率不進一步上升,債務槓桿也會變得更加昂貴。因為目前公司帳面的借貸成本低於替換成新的貸款後的成本。而替換新的貸款需要等目前的貸款到期。總的來看,未來的債務槓桿成本的變化會輕度壓縮資本回報率。

更多的槓桿呢?美國企業已經用了夠多的債務槓桿了。財富500強的數據就是證明。在1975年之前的20年裡,財富500強的股東權益佔總資產的比例從63%降到了50%以下。換句話說,每一美金的資本已經比過去利用了更高的債務槓桿。

貸款發放者學到了什麼

通脹引發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財務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對很少的債務。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對債務的需求從來就沒夠。相對10年前,貸款發放者對此瞭解的更加透徹。所以,他們不願意貸款給資本匱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讓他們把債務槓桿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脹條件下,將來很多企業看起來肯定會利用更高的債務槓桿來提高資本回報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維持同等規模的實體商業運營,也需要巨額的資本。而減少股息或者增發新股在通脹條件下都不具備吸引力,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因此會選擇更高的債務槓桿。無論債務成本如何,這些公司都會債務堆積如山。他們的行為會像那些電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經為八分之一個點的利息而與發放貸款者爭執。而1974年,他們對能拿到12%的債務融資已經很感激了。

和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債務相比,以現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債務對資本回報的促進有限。但另外的問題是高債務比率會降低信用評級,進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們討論的其它因素,債務比率增加會提高利息成本,也會導致債務槓桿成本增加。更高的債務槓桿成本會抵消更高債務槓桿的各種好處。

除了這些之外,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與傳統相比已經有了太多的債務。很多企業擔負了大量的養老金義務。這些義務把養老金設置成當現在的工人退休時的實際支付水平。在低通脹的1955至1965年,由這些養老金義務引發的負債相當好預測。而今天,沒人能夠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終義務是多少。但是,如果未來通貨膨脹率平均7%的話。一個今天25歲掙一萬兩千美金一年的僱員,未來的工資漲幅僅僅和通脹持平,在他65歲退休的時候也要掙十八萬美金。(譯者註:通用汽車就是這麼死的。)

當然,每年有很多年報裡有非常精確的缺少資金的養老金義務數字。如果那些數字可信,一個公司可以把這個養老金義務的數字加上當前的養老基金資產,把整個養老金交給一個保險公司。讓保險公司承擔養老金義務。實際上,找到一個願意聽一聽這樣一個交易的保險公司都不可能。

實際上,每個美國企業的司庫都不敢有發行「生活成本」債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債券也就是一種無法召回而且息票和價格指數相聯繫的債務。但是,通過私人的養老金系統,美國企業實際上承擔了大量相當於「生活成本」債券的債務。

對更多的債務槓桿,無論是傳統的債務還是沒有記錄的與價格指數相關的養老金債務,股東都應該持懷疑態度。一個無債一身輕的企業的12%回報要遠勝於一個負債纍纍的企業的同樣的回報。這也意味著今天的12%的回報的價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報低得多。

紐約更有趣

更低的企業所得稅不太可能。美國的投資者已經只擁有D級的股票。A、B、C級股票的擁有者是對企業征所得稅的聯邦、州、市級政府。確實,那些「投資者」並不擁有企業的資產。但是,他們卻獲得企業盈利的主要一塊。D級股票擁有者把盈利再投入來積累資本。增加的資本所創造的盈利卻被政府收走。

A、B、C級股票的另一個誘人之處就在於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經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對企業的盈利分成。比如A級股票(聯邦一級)只要國會採取行動就行了。更有趣的是,這3個等級的其中一級有時投票決定增加企業過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紐約運營的企業就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可怕的境地。無論何時,只要A、B、C級股票擁有者自己投票決定增加盈利份額,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留給D級普通股票投資者的部分,肯定減少。

展望未來,長期看A、B、C級股票擁有者投票決定減少自己份額的可能性不大。D級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錯了。

來自於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壞消息

提高資本回報只有5個可能的來源,其中最後一個就是銷售額之上更高的運營利潤率。一些樂觀主義者希望在這裡能有重要的改善。沒有證據表明他們的樂觀是錯誤的。但是,一個美元的銷售裡面只有100個美分。在我們得到剩餘的部分也就是稅前利潤之前還有很多東西要花錢。主要的東西有人力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各種各樣的非所得稅。這些成本的比重在通脹時期不太可能降低。

最近的統計數據並不支持通脹時期利潤率提高的想法。1965年之前的10年是一個通脹相對較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製造廠商每季度向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的年平均稅前利潤率為8.6%。1965到1975年的10年是一個通脹相對較高的時期。而這一時期年平均稅前利潤率為8%。雖然通脹顯著提高,利潤率卻降低了。

如果一個行業能夠根據重置成本定價,那麼在通脹時期利潤率會提高。但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多數大型企業雖然有巨大的實力,卻無法提高利潤率。重置成本會計幾乎總是顯示企業盈利在過去10年顯著下降。如果這些大型企業如石油、鋼鐵、鋁業等確實有寡頭壟斷的實力卻無法提價,我們只能得出結論:他們的定價權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至此我們已經總結了所有因素:在我的分析之中,所有5個能夠提高普通股票回報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通脹時期帶我們走的太遠。你也許能得出比我更樂觀的結論。但是,記住12%左右的回報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投資者的公式

即使你同意12%的回報是不可改變的,你仍然希望在未來能取得好的業績。這可以理解。畢竟有很多投資者長期業績很好。但是,你未來的業績取決於三個變量:股票淨資產與股票市場價格的關係、稅率和通貨膨脹率。

讓我們算算淨資產和市場價格。當股票一直在淨資產價格銷售時,非常簡單。100美元的淨資產,平均市場價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給投資者產生12%的回報。(還要減去摩擦成本,在此我們先忽略不計。)如果股息發放率為50%,我們的投資者將拿到6美元的股息,並獲得另外6美元的淨資產增加。這一淨資產的增加會體現在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場價格上。

如果股票價格是淨資產的150%,情況就不一樣了。投資者會受到同樣的6美元股息。但是這只相當於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淨資產也會增加6%(達到106美元)。而投資者的股票市場價值在淨資產150%的基礎上也會增加6%(達到159美元)。但是,投資者的總回報,也就是淨資產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內在的12%盈利。

當投資者低於淨資產買入,這個過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價格是淨資產的80%,同樣的盈利和股息發放率將產生7.5%的股息回報(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淨資產增值回報。總回報為13.5%。換句話說,你最好買打折的而不是高價的,這和常識告訴我們的一樣。

戰後,道瓊斯工業指數股票的市場價格最低達到淨資產的84%(1974年),最高達到過淨資產的232%(1965年)。大多數時候,股票市場價格遠超過100%的淨資產。(今年春天早些時候,股票價格大約是110%的淨資產)讓我們假定未來這一比率在100%左右。這意味著股票投資者會獲得12%的回報。至少,他們在稅和通脹之前可以獲得那麼多。

稅後回報

由於中美稅制不同,在此不再翻譯。但是可以用中國的20%股息稅和0%的資本利得稅算算。假設盈利50%分紅,則100美元淨資產發6美金股息。按中國20%稅率,剩下4.8美元。總回報為10.8%,比巴菲特時代的7%左右稅後回報要好。

通貨膨脹率 -一個沒人知道的數字

通貨膨脹率到底會是多少?這是個重要的問題,但是沒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經濟學家不知道,權威評論家也不知道。這些人在幾年前還覺得,只要這裡那裡輕微調節一下,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就會像訓練過的海豹一樣做出反應。

但是,很多跡象並不支持穩定的價格:事實上,通貨膨脹現在是世界性的。我們社會的主要集團傾向於利用他們對競選的影響,轉移,而不是解決經濟問題。如果可以推遲,即使是最關鍵的問題(比如能源和核擴散)他們也不願解決。我們的政治系統鼓勵短期行為。為了重新當選,立法者做出有利於短期,但卻最終會帶來長期痛苦的決定。

絕大多數政客都強烈反對通脹,但他們都堅定支持製造通脹的政策。(但是這種精神分裂還沒有讓他們遠離現實。眾議院已經確保他們的養老金與退休後生活成本變化掛鉤。這與私人部門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樣。)

討論未來通貨膨脹率往往會觸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敏感性。這兩者是決定任何精確的通脹公式結果的重要變量。但是問題的根源在於:和平時期的通貨膨脹是個政治問題而不是個經濟問題。人的行為才是最關鍵的。貨幣不是關鍵。政客也是人,肯定會顧及自己的利益。選擇短期利益確保下界繼續當選,還是選擇長遠利益為下一代著想而失去競選?他們通常會做出確保自己利益的選擇。

這種泛泛而論無法得出精確的數字。但是,對我來說,將來通貨膨脹率很有可能會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預測是錯的。這個預測確實可能是錯的。對未來的預測通常告訴我們更多有關預測者的信息而不是未來。你可以自己選擇把你自己的通貨膨脹率代入投資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預測未來2%-3%的通貨膨脹率,那你的視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們的結論出來了:在扣除通脹及稅之前股票有12%的回報;扣稅但不扣除通脹,股票還有7%的回報;扣除稅和通脹後股票可能為零回報。這可不是一個令人激動人心的公式。

作為一個普通股票投資者,你將有更多錢。但是,你將不會有更多的購買力。這可不像富蘭克林(「存的一分錢就是掙的一分錢」)和弗雷德里曼(「一個人可以消費,也可以投入他的資本。」)所說的。

寡婦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數可以很清楚的證明一個事實:通貨膨脹是一種稅。而且這種稅比我們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稅種都更具毀滅性。通貨膨脹稅具有可怕的消耗資本的能力。對於一個依靠存摺上5%利息收入的寡婦來說,零通脹時期100%的所得稅和通脹時期5%的通貨膨脹率是一樣的。兩種情況都讓她沒有任何實際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錢都直接來自於資本。她會對120%的所得稅感到氣憤。但她卻不會注意到6%的通貨膨脹率在經濟上就相當於120%的所得稅。

如果我對通脹的假設接近正確,不僅市場下跌時業績會令人失望,市場上升時業績也會令人失望。上個月早些時候,道瓊斯指數是920點,比10年前上漲55點。但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道指實際下降345點-從865到520。道瓊斯指數里的公司還必須把屬於股東的盈利的一半截流,然後再投資,才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在下一個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資本回報率,40%的股息分紅率和110%的市場價與淨資產的比率,道瓊斯指數會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貨膨脹,10年後在1800點賣出的投資者付出資本利得稅後的實際結果還遠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幾乎都可以聽到一些投資者對我悲觀想法的反應。他們會認為無論新的投資時代帶來何種困難,他們都能巧妙應對,為自己獲得出色的結果。他們的成功未必有把握。而在總體上說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覺你可以在股票市場來回買賣來擊敗通貨膨脹稅。我願意做你的股票經紀人,而不是合夥人。

即使那些所謂的免稅的投資者,如養老基金和大學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貨膨脹稅。假設我的7%的通脹率是正確的,一個大學的司庫應該把每年的前7%回報看作只是補充購買力。大學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脹前沒有掙得任何東西。在7%的通脹水平,總體回報8%時,這些機構相信他們是免稅的。但是,實際上他們付87.5%的「所得稅」。

社會的公式

不幸的是,高通脹造成的問題不僅困擾投資者,而且影響整個社會。投資收入只佔國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實際投資回報為零,而人均實際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長,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許會進一步發展。

市場經濟給參與者不成比例的回報。嗓音、解剖結構、身體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賦可以讓人從未來國民產出中得到巨額的財富(股票、債券和其他資本)。投對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擁有一生無盡的財富。如果通脹造成的投資零回報能劫富濟貧,從這些有著巨額財富的幸運兒手中,把國民產出的更大一部分轉給一樣努力工作,但卻沒那麼幸運的公民。那麼,這對一個公平的世界不會有什麼損害,上天也不會幹預的。

但是,這種劫富濟貧的效果並不明顯。員工報酬已經是分紅的28倍。而很多這些分紅會流向養老基金、非盈利組織,比如大學和並不富裕的個人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所有富裕的股東的分紅都轉移到員工報酬裡。這種事情我們只能做一次。因為這是殺雞取卵。這樣的轉移對實際工資的提高還比不上我們過去從一年的經濟增長中獲得的多。

俄國人也理解這一點

所以,通過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來減少富人,這對窮人來說連短期的實際幫助都沒有。窮人的經濟狀況隨通脹對經濟的總體影響而起伏。而通脹對經濟的影響不可能是好的。

民眾經濟狀況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資本的大幅實際增長,並將資本投入現代的生產設施中。如果不通過產業發展來持續創造並使用昂貴的,新的資本資產,即使有廣泛的人力資源,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政府的許諾,也只能導致失敗。這個公式俄國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經被應用,並且產生了驚人的成功。高資本積累率讓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們相對於他們有著能源的優勢,但他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遠超過我們。

為了理解通脹對真實資本積累的影響,需要一點數學計算。讓我們回到12%的資本回報率。這樣的回報是除去了折舊之後的。也就是說假定可以補充現有的生產能力之後的回報。但前提是廠房和設備可以在未來通過與當初相似的價格購買來。

過去的方式

讓我們假設盈利的一半用來分紅,剩下的6%的資本投入未來的增長。假如通脹很低,為2%,那麼增長的大部分將會是實際產出的真實增長。在這一條件下,必須額外投入2%在應收帳款、庫存和固定資產上,明年的實際產出才會與今年持平。剩下的4%對資產的投資將帶來更多的實際產出。這2%的虛幻增長反映的是通貨膨脹,而剩下的4%則支持實際增長。如果人口增長1%,這4%的實際增長會轉化為3%的人均收入真實增長。這雖然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但這就是我們經濟過去增長的方式。

現在,讓我們算一下7%的通脹率下,在滿足了必須的通脹部分後,還有多少能剩下給真實增長。答案是,如果分紅政策不變,債務槓桿也不變,沒有任何東西能剩下支持真實增長。12%回報的一半分紅,剩下的6%都要用來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實際產出與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臨正常分紅後,無真正的存留盈利來支持業務擴張的困境。他們只能臨時想辦法。怎麼辦呢?他們會問自己:我們怎麼才能偷走,或者減少分紅,但又不觸怒股東呢?我有一個好消息給他們:有這樣做法的現成的一組藍圖。

近些年,電力工業只有很少,或者沒有能力分紅。或者說,如果投資者同意買他們的股票,他們就有能力分紅。1975年,電力公司分紅33億美金,卻要投資者交回34億美金。當然,他們把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以免得到ConEd那樣的壞名聲。ConEd電力公司,如果你記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對股東實話實說:公司沒錢分紅。這種坦誠帶來的是市場的災難。

更老於世故的公用事業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紅,然後要求股東(老股東或者新股東)把錢寄回去。換句話說,公司增發新股,讓股東把錢送回去。這一過程把大量資本轉給了稅務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興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AT&T有更多快樂

受到成功的鼓舞,一些公用事業公司設計出了進一步的捷徑。公司宣佈分紅,股東交稅,然後馬上增發新股。雖然沒有現金交易,但對股東的損害一如既往。

比如AT&T在1973年推出了一個分紅再投資計劃。這個公司一定被描述成非常為股東利益著想。採用這種計劃,按照通常的財務做法,也一定被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計劃的內容卻好似來自於艾利斯漫遊仙境中一樣神奇。

1976年,AT&T給約290萬普通股東支付了23億美金的現金分紅。在年底,64萬8千股東(上一年是60萬1千)再投資了4億3千2百萬美金(上一年是3億2千7百萬美金)購買公司直接增發的股份。

讓我們假定所有的AT&T股東都最終加入這個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有現金寄給股東。這就像ConEd一樣不付現金分紅。但是,290萬股東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注意到,他應該為這種被改稱做「分紅」的存留盈利交所得稅。假定「分紅」總額為23億美金,1976年股東平均交30%的稅。由於這個偉大的計劃,股東最後要交7億3千萬美金給稅務局。如果公司董事們決定把分紅增加一倍,想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股東該有多歡樂。

政府將試著投資

隨著公司在真實資本積累問題上的掙扎,我們將會看到更多偽裝起來的減少分紅的做法。但是從股東那裡截流不會完全解決問題。7%的通脹率和12%的回報率加在一起,會減少公司賴以支持真實增長的資本。

所以,當傳統的私人資本積累方式在通脹條件下失效,我們的政府將會更多的嘗試影響資本向工業的流動。這樣做可能像英格蘭一樣失敗,也可能像日本一樣成功。但是美國缺少日本式積極的政、商、勞工結合所必須的文化和歷史基礎。如果我們幸運,我們會避免重蹈英格蘭的覆轍。在英格蘭,所有的各方爭奪自己的份額,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總的來講,在未來一些年,我們會聽到更多有關投資不足、滯脹和私人部門無法滿足需求的失敗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7

沒有短板的萬科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7331101
東方證券前幾個月的研報對萬科做過總結:

查看原图
1、萬科的市場佔有率極低,只有2.3%,因此,房地產不存在有沒有發展空間的問題。

查看原图
2、萬科拿的地,百分93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風險較小。同時支付方式較優。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3、13年,萬科的動作很多。一是海外經驗的積累,為將來國際化打下基礎;二是投資徽商銀行,探索社區金融;三是海外融資腳步加快。

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70

理解ipo和創業板投資最重要視角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9319586
(一)過去幾年社會的主流資金流向

1、過去7年,信託從3000億到10萬億。而信託的回報是每年百分10,還有剛性兌付,秒殺股市。
2、2012年時,內地市場目前等待套現的私募股權基金超過了3萬億元。(2012年上半年67家由私募股權基金(VC和PE)支持的上市企業僅為其背後的174只投資基金帶來5.27倍的平均賬面投資回報)---【我認為,這是理解ipo和創業板投資最重要視角】
3、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上了一個台階。銀行理財產品餘額達到10萬億元。
4、房子,這個不談。中國人都知道。

(二)一個理論
巴菲特:在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水平的最佳單一指標,很可能就是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巴菲特原話中使用的是國民生產總值GNP,不過美國的GDP和GNP之間的實際差異極小——譯註)。而任何時候股市總市值與一國經濟中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總價值的比率超過100%,就意味著應該對普通股採取謹慎態度。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以及該國企業的盈利(因而也就是它們的價值)應該與投資或不投資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關係,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結論。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02/0031307.shtml 

(三)缺口在哪裡?

目前股市佔gdp的比重比較低。感覺不漲個30-50,無疑填補這股市總市值和gdp的比率差。
但從pe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退出空間。可以不斷的拋售股權。

(四)我們可以洗洗睡了

有些時候,我們更多的思考,只是知道什麼不可以投資
想想愛迪生

股市是剩餘資本的集結地
剩餘資本,其實就要有剩餘資本的覺悟
股市的使命是用來跑贏債券的
想發財的,可以去玩玩pe,或者找到人分你一杯羹
當然,創業是更多人更合適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33

巴菲特的公司已經被市場拋棄了?!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9543091
(一)巴菲特不分紅可以理解嗎?


查看原图
網友歲月空間認為:伯克希爾連續五年PB小於1;;ROE低於10% ;也有五年沒跑過標普500,確實已無成長性,有那麼多現金還不分紅有點不可思議。

確實,如果巴菲特在國內,持有者早就忍無可忍,口誅筆伐。巴菲特一邊說資金太大,導致收益率無法提高,一邊又不分紅;股價長期低於1pb,認為低估,但又不把通過持續的增持,將股價托到合適的價位上去。當然,巴菲特08年居然虧損,這條,可比平安投資富通。

查看原图
(二)巴菲特的殺機小散們知道嗎?

作為超級機構,巴菲特在優先股的買賣上,屢屢傳出佳話。。「高盛每秒鐘給我們支付15美元,」「滴答、滴答、滴答……手錶的聲音變得如此悅耳。」對小股東們,卻未必是好事。看看條款:高盛在有盈利的前提下,必須每年按照10%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確保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後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東支付股息。高盛若短期出現虧損,某一年無法派發股息,那麼在下一年中也必須補足此前所欠的所有股息並派發當年股息之後,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東派發股息。

2008年巴菲特投資通用電氣時協議規定,通用電氣要想贖回優先股必須在三年後才可以,且要溢價10%。正是由於優先股投資,巴菲特做到了無論牛、熊市均進可攻、退可守的境界。2009年,巴菲特又把優先股投資增加了5只,包括陶氏化學、通用電氣、高盛、瑞士再保險和箭牌的優先股,總投資成本為211億美元,2009年底賬面價值是260億美元。巴菲特認為,這些股票除了獲得的認股權證具有巨大升值潛力之外,這些投資每年還能獲得總計21億美元的分紅和利息。1989年巴菲特曾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細解釋了自己投資可轉換優先股的邏輯:「所有這些買入卻沒有什麼不同,所羅門公司、吉列公司和美國航空公司,這三家公司都堅持我們持有的優先股在全部轉換成普通股的基礎上具有不受限制的投票權,這種安排遠遠偏離了公司融資的標準做法。」

以前提到過巴菲特和戴維斯在蓋可保險上的衝突:

《戴維斯王朝》中的一段故事(我也看過),所以轉述網友八戒的文字:當時的情況確實比較複雜,戴維斯家族也投資了蓋可保險公司,蓋可不融資有可能破產,但戴維斯以會稀釋股權為理由不同意增發融資。股東會議上爭論的很激烈,最後的情況是普遍的意見還是要救活公司先,稀釋股東權益的問題擱置,戴維斯非常生氣,因為拜恩是戴維斯請來的並同意的經理人選。但戴維斯的意見卻沒人重視。戴維斯清空蓋可保險股份,這可是保險股投資的高手啊。清空之後蓋可保險公司一路上漲。戴維斯後來給拜恩打電話,說是早知道拜恩會裁員,縮減經營成本他就不會賣掉蓋可的股份了。 此例子正好與巴菲特投資蓋可形成反例。巴菲特投資蓋可的時候,已經知曉拜恩將採取縮減戰線的策略,而戴維斯不知道。 這個其實算超級內幕交易了吧。把可愛的戴維斯都忽悠了。 這都是大資本家搞的大戰役啊。那裡有那麼簡單的,人人都敢投蓋可。=================================== 90年代初,蓋可又出問題,巴菲特敦促董事會把首席執行官解僱掉。

(三)伯克希爾的低估值有多便宜?

巴菲特知道:投資一家公司是投資這家公司的未來。伯克希爾面臨兩大問題:1、長期收益率低。2、巴菲特的年事已高。回到開頭,如果伯克希爾持續大幅分紅,一定有利於公司的股價。因此,不分紅是伯克希爾低估值的第三個原因。

(四)百分99的人談巴菲特,其實都不知道巴菲特,你瞭解嗎?

如果去除保險的投資槓桿,(如果再每年分紅)那麼,巴菲特或許難以成為世界著名的投資人。對於投資名人來說,國內喜歡神化。很多人還喜歡拿來做招牌騙外行。

網上大談巴菲特的,百分九十九,都沒從公司研究的角度,研究過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所以常常鬧出很多笑話,最常見的,大談保險,卻不知道產險和壽險是有區別的;或者說,巴菲特不投壽險,所以產險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488

百萬年薪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轉) 流水白菜

http://xueqiu.com/2340719306/29651113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750830

註:我說的限於三十多歲到四十歲的拿薪水的打工族,非自營業主。很多知友在評論裡講父母的情況,五十歲以上的人的狀態我還真不瞭解。還有人說年薪三百萬的,這個更超出了我們討論的範圍。

  既然說是「年薪」,那麼我默認他是打工族,而非創業者,這樣更接地氣一些,我也能說的更明白一些。

  如何做到年薪百萬?

  其實我想說,只要智商不低,好好工作,認真努力,前提是別入錯行業,然後把握好機會,並非人中龍鳳才能做到年薪百萬

  我做HR的,認識年薪百萬的人很多,我來說一說,他們的生活。

  總之一點都不神秘,也一點都不高大上。不會很苦逼,也不會多麼美好。

  1,年薪百萬的稅後收入究竟是多少。

  如果合法納稅的話,各地社保公積金政策不同,一般來說,稅後是70萬出頭。所以,年薪百萬第一個感覺就是,繳稅繳的肉疼。想像一下年繳稅25萬+的感覺吧,每年損失一輛邁騰。規範一點的公司每年都會給員工發稅單,手裡拿著稅單,不停的肉疼。

  但是即使再高大上,再規範的公司,多多少少也會通過一些比如車補房補飯補外派補這種形式來規避一下稅務問題。別小瞧這種補助,一個月也有可以搞到兩三萬沒有問題。玩的大的公司還會用諮詢費等各種方式貼補,有的在香港發一部分工資,只是你的想辦法自己把錢搞進來。

  所以,我們假設年薪百萬稅後收入大約80-85萬左右。

  2,他們開什麼樣的車。

  年薪百萬的人,基本上不會開寶馬3或者奧迪A4這樣的車了。起步是比如寶馬5、X3、奧迪Q5、奔馳E、GLK、路虎神行或者極光一類的,喜歡越野的牧馬人也都是不錯選擇。總之,大概是9個月到一年的工資。我也見過咬著牙買個什麼阿拉伯版美規版X5的,或者什麼乞丐版奔馳ML的,4s店試駕的二手寶馬GT的。不過還是前者多:寶馬5、奔馳E為代表。

  養這車一年大概要花多少錢呢?保險一萬五是起步價,買這車的三者險大都50萬起步,萬一買個大排量的,車船稅就三千多,保養、維修、加油,輕輕鬆鬆一年三萬塊就不見了。

  總結來說,到了年薪百萬,都有一定級別了,開便宜車會被別人奚落。當然他們也不會開得起寶馬7系或者X6一類的。

  3,他們都去什麼地方旅行。

  一般來說打工仔們都是都是公眾假期出行,小孩上學的那些要湊孩子們的寒暑假。所以他們也不會去麗江鳳凰,自駕西藏那種文青干的事也只是少數人會去做。

  一般來說,去個東南亞,B格略顯低了,或者偶爾也會有人住的打折的普吉島Bulgari之類的。大部分時候是歐洲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這樣的地方。

  若是去個大溪地8天六夜,或者穿過半個地球去個復活節島,應該就超預算了。

  總結,一般旅行雙人預算4-5萬,5-10萬就得發朋友圈炫耀了。

  另外一說,自費出行的話,他們坐不起頭等艙。

  4,他們的消費。

  去超市的話,基本不會有人比較價格了,或者比較一番之後就買了最貴的。

  服裝品牌的話,一般都是在歐美奧特萊斯買打折的巴寶莉紀梵希古馳普拉達,鞋子大概是菲拉格慕和傑尼亞一類的。買個驢牌香牌還是要咬咬牙。愛馬仕除了皮帶和絲巾基本和他們絕緣,偶爾有人送個卡地亞的煙灰缸,也就如此了。

  5,他們住什麼房子。

  這個最難說,因為各地房價差別很大。京滬深而言,400萬左右吧。

  評論中有很多人認為遠遠不止,所以我也表示認同這個說法,因為這個問題較複雜。

  6,他們大概什麼年紀。

  前兩天我這有一個小女孩離職,被一個同行高價挖走,稅後號稱70萬,那也就是稅前百萬了。那個女孩子是中南財大的本+小碩,工作第三年,今年已經28歲了,這已經是資質非常好的人了。(當然了,我是實在不相信最後她能拿到這個錢的。)

  我認識並且非常熟絡的人裡,不熟的人不算,我瞭解到的,最小的是27-28左右。大部分還是得32歲以後,即工作十年的人中,發展比較好的那一撥。

  7,婚姻家庭感情狀態。

  一般來說都是已婚了。有小孩的大都想著考慮再生一個,反正也養得起。老婆要麼賦閒,要麼做點小生意,要麼在家帶孩子,要麼有一份特別安穩的工作,比如銀行什麼的。偶爾也有老婆特別有事業追求的,這種情況特別少。

  因為大部分年薪能到百萬的男人,家裡沒人照顧基本是不可能的。

  小三什麼的你們就別問了,我只能說有的人有,有的人隱藏的很好。(-_-# Just kidding)

  ( Just kidding中文的意思是「開玩笑啦」,可以在評論中「哈哈哈哈」,但不要糾結這件事了,大部分人養不起小三的。)

  8,我覺得我講這個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

  別跟我舉例誰誰誰雖然年薪百萬但是也還去菜市場和大媽砍價,我相信這一定是個案,年薪百萬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時間有多麼的寶貴。活的挺辛苦的,一年下來能攢60萬算是極好極好的了,很多人還房貸一年還個20-40萬很正常。我認為一個年薪百萬的人,正常開銷下一年能攢40萬已經是超級理財選手了。

  9,我不是年薪百萬。

  你們得相信HR真的掙不了幾個錢的。樓下評論中一群年薪百萬,真讓人羨慕嫉妒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7

小旭音樂創始人口述:做藝術家的事兒,賺白菜價的錢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9/145894.html

“商業音樂在中國仍處於黎明前的黑暗”,這是見到小旭後,他說的第一句話。不過一切都在慢慢好轉,我相信,未來,我紮根的遊戲音樂領域能加速人們對於音樂價值的認識。

繼去年對小旭音樂文化公司進行過一次采訪過後,近日i黑馬再次走進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遊戲音樂制作老牌團隊,對其創始人兼音樂總監盧小旭進行了一次專訪。聽他講述小旭音樂近期的發展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構思。以下為盧小旭口述:


\立誌做商業音樂的品牌:

我是學音樂出身的,大學畢業就摸索著從音樂制作一點一點開始的,後來才是從工作室,慢慢把規模做起來。2006年我註冊了這家公司,公司的定位當時就是遊戲,因為之前也是做唱片,像水木年華一樣做唱片。但後來就全部轉過來,都做遊戲了。我們還是比較早的能夠看到這個市場,所以就一直堅持下去了。

公司發展前七八年還是非常的艱辛的,我們大家有賣白菜的感覺,因為那時候大多數遊戲公司對音樂方面還不是很重視,預算一般都很低,因此它的產值都很有限,但是我們的心態還不錯,因為我們都熱愛音樂事業。我也會組織很多活動,公司內部有音樂大賽,這些活動都是即興的讓大家帶上吉他,讓大家去演奏,畢竟是一幫人做藝術的,還是想保留一個藝術氣息。

史玉柱曾經說過成功兩點,第一點就是勤奮,第二點就是靠悟性。那時候起每天我要工作十個小時,一周至少是六天半,到現在為止我已經三十五歲,作息時間仍是這樣。但是我覺得悟性不足確實使得公司前些年吃了一些虧,也是因為自己從創作個人開始,很多相關行業的東西不懂。前幾年的公司發展速度很慢,不過通過這幾年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包括和我們黑馬同學學習交流,去用互聯網的思路來做公司的一些調整,這其中包括公司規模,體制,構架和運營,效果我覺得還是挺理想的。

可能大部分搞藝術的人更多的是把遊戲音樂當成一個生意,或者把自己當成一個個體戶來做。但是我想遊戲音樂只是現階段的一個任務,但是未來它還是一個商業音樂品牌。我們一直就想把小旭遊戲音樂做成一個有價值的品牌,而且在中國乃至在亞洲叫得比較響,當時恰好有一個叫CGDC的遊戲開發者大會,里面有一個遊戲音樂叫三國談中日韓,我是主持人兼中方代表。韓國有一家遊戲公司的制作人出席,日本有三個制作人,都是特別頂級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一個是教父級人物植松伸夫,五六十歲的老作曲家都要來參加這個圓桌論壇,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樹立品牌比較好的契機和機會。總之把小旭音樂做成商業音樂品牌是我所希望的

從專註到多元化:

很多音樂制作人,他們什麽樣的音樂都做,哪一塊利潤高,他就會去做哪一塊,而我們的策略是專註做遊戲音樂,把它做好做精,把自己的競爭力做出來。我們的價格比同行要貴,因為找我們做的基本是對品質要求比較高的,而且也是希望能夠出精品的。所以產品質量還是有一些保證的。現在行業知名度出來了,未來還是得看發展速度,所以我們還是想把它再擴一下,或者往多元化的方式發展。

今年開了視頻的頁遊,這塊是比較大的跨分,從聲音跨到視頻,目前看來發展還不錯。另外IOS8系統馬上要面世了,它在APP商店里面每一個遊戲,每一個應用提交的時候,以前只能提交圖片跟文字,現在可以提交一段視頻了。每個遊戲上傳介紹的時候它都會有視頻,而且這個視頻是30秒到45秒,對你這個遊戲,APP很生動,這個視頻必須做的好,因為用戶是通過看你這個視頻,再決定下不下你這個遊戲。其實做這些視頻對CP的黏度可能會更高一些,而且跟CP的關系會更好,如果只是音樂的話,包括投入的成本和預算都比較少,但是視頻給的預算會高一點,這樣一方面給客戶提供一個方便,另一方面我們的利潤也會上升。但我們也不會走太遠,遊戲音樂仍然是核心的業務,畢竟術有專攻,我們涉及的只是遊戲音樂的周邊產品,比如說視頻僅限於宣傳片,還沒有切入CG這一塊,CG動畫涉及了建模,這需要整個團隊就會變的很正規,可能就不是幾個人能解決的,一定是十幾、二十人,規模一定會發展很強大,分工很細,但我們現在還駕馭不了,畢竟我們的精力還是在音樂這一塊。今年我們還是重點在視頻音樂上面,在全國的布局上面做的更專業。

融資的需求並不是很大

第一,小旭遊戲音樂屬於現金流企業。我們不是研發型機構,不是說我要花五百萬先把產品拿出來了,再拿去賣,我們隨時都在收錢,每天都有進賬,所以說屬於現金流的機構。外包企業的成長空間,發展速度是有限的。

第二,藝術創作工作的自身特點。比如公司從30個人一年擴到300,我覺得不可能的。每年加幾個,加十來個,這種速度是還不錯的,比較穩妥的。你還要考慮團隊文化和團隊的創意性,畢竟它是一個創作,所以說它很難標準化,大規模的去複制。但是我認為音樂這一塊在行業里面是有價值的,它畢竟是遊戲的一個視聽感受。每一家做的音樂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跟你買東西感覺是不一樣的。你比如說京東買的還是一個鼠標,淘寶買的還是這個鼠標,他可能會打價格戰。但是同一個音樂,同一個遊戲給不同的制作人,不同的工作室去做,做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它還是依賴於人的創意。

對於互聯網音樂的看法

現在整個互聯網音樂產業比較悲慘的就是整個音樂產業其實是很不好做的,像蝦米、多米都靠融資和並購去生存下來。它自身的造血能力太差,但是互聯網音樂在網民中的需求量又特別大。所以我認為音樂還沒有到一個爆發點。從這個例子來講,大家沒有對音樂付費的習慣,音樂遊戲也不怎麽賺錢,包括騰訊的《節奏大師》,是在微博里面吸金能力最差的。這是一個比較悲哀的事,大家又都喜歡聽音樂,手機上各種音樂app是屬於吸收大量的用戶,但是不知道怎麽把用戶進行變現,或者說不能靠音樂,只能把流量打到遊戲中,不能靠音樂的流量去做音樂的付費收聽。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遺憾,不過現在的版權慢慢在規範,互聯網上百度下載試聽都得給錢了,就是要給版權費了。雖然說是播放幾百次才一分錢,但是它的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一個遊戲的IP都是千萬級別的,我覺得如果這事要解決的話,中國可能一瞬間就會解決音樂版權的問題,其實互聯網音樂是在黎明前的黑暗,就像視頻也賺錢,IP也賺錢了,什麽都賺錢了,但是音樂現在還沒有怎麽樣。如果真的有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像當年解決網遊一樣,去解決單機遊戲盜版的問題,瞬間就出現一個盛大,如果有這種機會的話,我們肯定是跑在最前面的幾個公司之一。因為畢竟在行業積累了資源,團隊的磨合和各個方面已經是打造了很長時間。我們公司是想把品牌和團隊的價值做起來,而不是想做一個小而美的一個藝術家或者創作人個體戶的概念,把這個平臺提供給更多全國更優秀的創作者,把他們匯集起來,整體在這個平臺上更好的發展。


1斤1塊6 鋼鐵賣出白菜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730

8月28日,工人在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冷軋鋼卷成品車間給產品貼標簽。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圖)

上半年,重點統計鋼企的鋼材銷售結算價格降至3212元/噸,相當於每斤1.6元,鋼鐵賣出了白菜價。而8月末,鋼鐵協會CSPI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已跌至90.63點,連續第11個月低於100點,為2003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何鋼材價格一降再降,“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短期內難以緩解,”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向證券時報網介紹,預計後期鋼材價格只能低位波動,難以大幅提高。

國家發改委和國際鋼鐵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12億噸,約占上半年全球粗鋼產量的一半,同比增長3%。

另一方面,上半年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僅為3.76億噸,同比僅增長0.4%。

經濟增長的放緩影響了鋼鐵需求量,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2.8個百分點;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回落6.2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國民經濟增長對鋼材的消費強度逐步下降。

鑒於國內需求不足、鋼鐵企業普遍加大了出口力度。上半年,我國累計出口鋼材4101萬噸,同比增長33.6%。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曾表示,受國內市場需求不振的影響,出口成為了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渠道。不過,數字背後的現實難言輕松,《人民日報》表示,由於企業無序競爭、以價換量,出口鋼材均價僅為793美元/噸,同比下降9.1%,僅靠退稅獲得利潤。

供需關系失衡,鋼鐵賣出白菜價,其原因何在?《人民日報》稍早前報道稱,說到底還是結構的問題,是質的問題。

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賣不出高價的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自然只會打也只能打“價格戰”。螺紋鋼、線材這些低等“白菜貨”本就匹配白菜價。

其次,產品類型不完善。高速列車軸承、核電站用不銹耐熱鋼管……這些高精尖產品,企業即便想用高價采購國貨都采購不到,只能依賴進口。

再者,產品質量不穩定。織高檔絲襪的鋼針、高檔手表的齒輪……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國產鋼材質量穩定性、壽命周期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

中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目前鋼鐵業面臨的困境一是資源和環境的緊約束,二是結構失衡,三是產能過剩,這三大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在他看來,鋼鐵業即將迎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代,“首先是依靠技術創新拓展鋼鐵材料新的應用領域,獲得新的市場空間;其次是依靠科技創新解決鋼鐵生產過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


平安三季報的五大看點 流水白菜

來源: http://xueqiu.com/2340719306/32558247

1、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低意味著什麽?
和太保產險比,平安產險的承保利潤,多出太保30個億。假如太保是0。

2、三季報平安銀保渠道大做長期期繳。
一般來說,銀行渠道是垃圾渠道,哪家公司銀行渠道做得多,這家公司基本就不能投了。銀保渠道,消耗著保險公司寶貴的資本金;保單退保率極高,使得保險的聲譽極差。同時,也是最關鍵的,銀行渠道的保單,保險基本0利潤。
但期繳例外。期繳是銀行渠道利潤的源泉,有3年期,有5年期,這些價值有限;10年期甚至期限更長的,就非常有價值的。而平安銀保渠道,3季度10年期及以上大幅增長。

順便一說,三季度,平安的個險渠道進一步優化。


3、千人核心持股計劃是幾個意思?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足以對沖剩下不多的減持;從管理層的角度來說,利於管理層的話語權;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還可以看到管理層將自身利益與股價掛鉤的誠意。

總之,是大利好。

其他:
1、平安的凈資產增長一直是優勢。正常年份,增速高於其他保險公司三分一。





2、總投資收益低下的業績,包含未來有大量的利潤可以釋放。

凈投資收益5.3是個很有希望的數據,一般來說,總投資收益是在凈投資上加上一個數字。也就是說,現在平安的總投資收益達到5.5應該沒有問題了。目前的總投資收益低,一方面是大量消化去年浮虧,一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浮盈。

打新的三個技巧 流水白菜

來源: http://xueqiu.com/2340719306/32652953

新股的資金回報率相差4-5倍,所以,打新,還是要有些技巧的。

很明顯,發行價格低的,資金總體回報高:蘭石重裝的資金回報3個點,發行價格,1.68元。打這個股票的資金,會笑翻。此外,節能風電,重慶燃氣等等,都是低價暴利王子。



規律二,深圳的新股,資金回報率高。下面這張表格,剔除便宜的蘭石,其它的資本回報平均不及深圳新股的一半。




頭痛啊,下周要配置一些深圳的股票了。有沒有那種高安全的深州的股票,非金融股,介紹下?


還有一點補充下,破板不急賣,大部分破板賣真的不合算:




這30只白菜價股票 江怡曼Emay

來源: http://xueqiu.com/3423164541/33394897

A股行情正在火熱展開之中。不少股票的價格連創新高,很多低價股也紛紛超越原有價格區間,低價股占比正逐漸下降。

低價股列表及詳細個股解讀,可參見“第一財經財商APP”。

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記者統計顯示,截至11月27日,兩市3元以下個股為21只,在2571只股票中的占比為0.82%,5元以下個股為142只,占比為5.52%,8元以下個股為532只,占比20.69%,10元以下個股為840只,占比為32.67%。

而據申銀萬國的統計,從股價構成來看,在2009年和2007年市場高點時,低價股所占比例明顯低。在2007年9月份,3元以下、5元以下、8元以下以及10元以下個股的占比分別為0.02%、0.08%、13.29%和24.54%。

可見,總體來看,目前10元以下個股在兩市中的占比還相當大,如果行情進一步上漲,不少個股從價格上來看仍具空間。

在21只3元以下個股中,除了ST或者*ST個股之外,主要集中在鋼鐵行業。如安陽鋼鐵(600569.SH)、山東鋼鐵(600022.SZ)、河北鋼鐵(000709.SZ)、武鋼股份(600005.SH)、韶鋼松山(000717.SZ)最新的價格分別為2.32元、2.59元、2.75元、2.75元、2.84元。

3元~5元的個股中,也有不少鋼鐵股,此外,不少銀行股也分布在這一價格區間中。如中國銀行(601988.SH)、光大銀行(601818.SH)、工商銀行(601398.SH)目前的價格分別為3.08元、3.45元和3.83元。

不少造紙上市公司股價也處於這一區間,如青山紙業(600103.SH)、福建南紙(600163.SH)、太陽紙業(002078.SZ)的最新股價分別是3.66元、3.8元和4.02元。

此外還有不少房地產公司,如天地源(600665.SH)、陽光股份(000608.SZ)和臥龍地產(600173.SH),最新股價分別是4.45元、4.8元和4.91元。

股價5元~10元的個股中,相對來說涉及的行業很廣,包含了不同領域的上市公司。

那麽,在這些低價股中,哪些會有機會?“第一財經財商APP”的《財務選股》欄目一直通過市場熱點並結合財務指標為大家尋找投資機會。

《財商》以收盤價格低於(等於)10元,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市盈率(TTM)小於(等於)20倍、市凈率小於(等於)2倍這幾個指標作為篩選標準,選出公司,剔除掉被ST的個股,一共有30家。

按照這一標準篩選出來的股票,總體來說,股價低、估值低,而近期業績還不錯。

這些公司集中於化學制品、房地產開發、高速公路等行業,此外水泥制造、鋼鐵等行業中也有數家公司。

如化學制品行業的柳化股份(600423.SH)、華魯恒升(600426.SH)和濱化股份(601678.SH),最新股價分別為5.94元、9.45元和9.58元。

房地產開發行業的寧波富達(600724.SH)、萬業企業(600641.SH)和首開股份(600376.SH),最新價格分別為5.62元、5.72元和6.85元。

此外高速公路行業的中原高速(600020.SH)、龍江交通(601188.SH)和深高速(600548.SH),工業金屬行業的中孚實業(600595.SH),電力行業的建投能源(000600.SZ),電源設備行業的銀星能源(000862.SZ)等公司,也值得投資者關註。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