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变废为宝的“人造血液”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12/t3350965.htm

  近几年,国内部分城市陆续出现“血荒”,而2010年由于血液短缺持续时间长、波及城市广,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献血率仅为0.84%,远 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况且,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适合捐血的人群正在减少,而血液使用人群却在增加。不过,即使 在捐血率较高的美国,也难以保证充足的血液库存。
相对于日常生活,战场上的血液供应更加紧张。以美军为例,在外作战时,大部分捐血者来自美国 本土,经过血液采集、病原检测、长途运输,血液抵达前线已是三周之后。也就是说,海外美军急救时用的血液大多已属于不新鲜血液。因此,五角大楼下属的美国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拨款195万美元给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Arteriocyte公司,支持他们就人造血液立项研究。2010年,该研究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首批O型阴性血样本已送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鉴定。
Arteriocyte公司采用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发的NANEX 专利技术,利用以往一直被当作废弃物的脐带和胎盘中的造血干细胞来大量制造血红细胞,并让它拥有万能血型: O型Rh阴性。这种人工造血的速度比人体自身造血还要快,只需五个周期,也就是大约50天的时间,就可以让一条脐带变成20个单位的人造血液,大约相当于 两个正常人体所有血液的总和。客观上来说,这种人工血液避免了储存期过长和捐血者自身疾病等风险。但这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干细胞分化为血细胞的过程 中,可能分化为其他细胞甚至是癌细胞、肿瘤细胞,这就对技术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人工造血的成本依然过高,大约为每单位5000美元,而只有当每单位血液的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以下时,这种技术才能真正拥有应用价值—该公司预计一旦获得生产许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有望降到100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1

百年工業巨擘──從董事長到工人 都有創新血液

2011-4-25  TWM




了解一種文化要多久?對於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Siemens AG)來說是:「一百年。」這家高齡近一百六十四歲的企業,最近端出兩個成績,證明老而彌堅的創新活力。

二月底,西門子首度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旗下權威雜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欽點進入全球創新五十強排行榜,入榜評語是:「它在能源產業的創新研發,為業界帶來突破。」

四月中,歐洲專利局(EPO)公布去年接獲專利申請案,其中,西門子以二千一百餘件稱霸,比第二名的飛利浦(Philips)多出兩成。

渴望引領趨勢! 手機、電腦落後太多,就果決斷尾 西門子,百餘年來歷經數次變革、改組後,已褪下科技外衣,重新聚焦在能源與醫療產業,憑藉深厚的研發底子,快速在新戰場找到出路。它是怎麼做到的?

這一天,我們來到德國西南部的紐倫堡附近小鎮厄倫岡(Erlangen),西門子的醫療部門總部坐落於此。一整天的採訪,全公司的人對於「引領趨勢」有著強烈渴望。

「我 們的決策一直都希望我們是先鋒者(pioneering)。如果你是先鋒,你就是第一個。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在創新上有突破。」西門子醫療部門財務長麥 可.盛(Michael Sen)指出。 帶我們參觀工廠的核磁共振部門副總裁克里斯多夫.辛戴爾(Christoph Zindel),是一位醫生,他開口閉口也是「引領趨勢」。

他舉二○○四年的產品改良為例。當時,西門子把核磁共振機的圓形開口,從原本的六十公分,擴大為七十公分,讓病人密閉的感受大大減少,但這看起來只有短短直徑十公分的差距,卻得重新設計更好的訊號接收器。「大家都覺得不可能。七年後,現在市場開始接受了,」辛戴爾說。

「引領趨勢」的政策奠基在創新上,西門子很清楚,一旦創新停滯,遭逢中年危機時,何時該斷尾求生。

故事要從一九九七年談起。西門子搭上手機起飛風潮,推出第一支手機,從此與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展開數年纏鬥。當時,西門子的手機代表使用介面清楚、功能設計實用,到了二○○四年,全球排名第四。

然而,當時手機規格面臨技術升級的關卡,西門子的軟體研發,儘管規模堪稱業界之最,卻已流露力不從心之態,幾次趕不上產品推出的腳步,帳面連連虧損。到了二○○五年,當時的執行長決定停止無謂的創新,還以賠售五億歐元的包裹手法,連賣帶送切割給明基電通。

西門子在二○○八年明確宣示淡出半導體、手機、電腦及網路通訊,將火力轉入自動化、醫療、綠色能源等領域,雖然起步不早,但成果可觀,來自高層與客戶的創新助力不可或缺。

創新深植組織! 帶領全球大軍,從客戶端找靈感

西 門子全球員工超過四十萬名,如何帶領這一支龐大軍隊創新?答案是:「必須落實到具體的組織體系之中。」西門子研究機構遍布全球,是創新型組織「全球協作」 明證。創新的流程始自德國設計師的理念、上海的機械設計、北京的軟硬體結合,再加上南美工廠的生產。每一環都緊密相扣,每天的進度全球同步。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徐亞丁曾這麼形容,「在西門子,從董事長到工人,沒有一個人懷疑創新需不需要做。因為創新在一個半世紀以來,早已根植其血液之中。」

另一方面,西門子也從客戶端得到許多重要訊息。前科技長克勞司.偉瑞克(Claus Weyrich)就強調:「任何創新,都是從客戶開始,最後也會在客戶端結束。」

以醫療部門為例,西門子跟許多頂尖教學醫院長期合作,從客戶得到最新趨勢。

麥可.盛舉最新結合核磁共振和正子造影兩個原本不相容技術在同一台機器上的新產品為例。發表時,他詢問一個美國頂尖教學醫院院長意見,這位院長回答他:「你覺得呢?是我七、八年前叫你們發展這個技術的耶。」憑藉著有力的網絡,西門子因而成為創新源源不絕的企業。

一八九六年,西門子取得第一個X光管的專利,它還發明了全球第一台電報機、全球第一個心律調整器等。一百多年來,這家公司,不斷轉型,用創新與工業實力,奠定了德國「實業強權」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3

開拓者的血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927.html

邱永漢,在日本國內被譽為「賺錢之神」,縱橫企業界、投資界和出版界,2012年5月16日在東京停下人生長跑,享壽88歲。他留下超過400冊著作,包含散文、小說、投資哲學以及給創業者的忠告。

  「我平時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必須掌握時代潮流,跑在最前面!」在晚年的作品《如果東京不行,還有上海》中,邱永漢寫出對自我的要求。出於這個信念,他對投資中的「實地考察」特別看重,直到耄耋之年,還每年搭機上百次,穿梭在東京、台北和中國大陸間。

  上世紀60年代初期,邱永漢看好日本經濟起飛。他在雜誌上推薦的三四線股票接連漲停,為他累積了人生第一筆財富,由此還獲得「股神」的稱號。

  1989年香港房地產市場跌入谷底之際,他帶領日本投資者大舉投資,至1997年房市泡沫時全部釋出,估計獲利3倍以上。緊接著,他將眼光轉向中國大陸,2005 年買入上海新天地的房子,當時每平方米價格2萬元人民幣,目前已升至逾10萬元人民幣。

  他也曾經多次失手,2006年在旺角東京銀座商場的投資失敗即是一例。他在書中的自白是:「勇於面對挫折——如果連這種勇氣與決心都沒有,想在接下來的時代乘風破浪,成功幾率我看微乎其微。」

  這種性格上的執著,或與邱永漢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1924年他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家族是台灣南部的望族,父親是台灣人,生母是日本人。他有機會進入日本學校就讀,但台灣人遭遇到的身份歧視,使他開始意識到殖民地人民的處境,「從小我就認為世間本就是不公平的」,於是他下定決心,「比其他人還要努力幾倍」。

  自幼學習成績優異的邱永漢,後來順利前往日本東京大學經濟系就讀。他曾因在試卷上批評日本帝國主義,差點被要求退學;也曾被懷疑是「間諜」而關入警局,其間他開始思索自己的身份認同。「在高等學校聽過歷史課的台灣人幾乎都受過這種洗禮,那是要踏上『反抗者之路的起點』。」

  這段自我探索的過程,為邱永漢日後的寫作累積了豐沛的能量,並在多部報告文學、小說中精彩呈現。其中,《濁水溪》的主角近乎是邱永漢的投射,全篇用第二人稱寫成,講述日據時代台灣青年的處境。在戰亂時期,當主角面臨前往日本繼續求學,或留在台灣繼承家業的抉擇時,他望向濁水溪——台灣最長的河流,想著祖父輩是如何越過台灣海峽,拿出生命做賭注。「我的體內一定流著開拓者的血。」小說的主角最終選擇搭上開往東洋的大船;現實中的邱永漢,也在面臨人生幾個重要關卡時,多次離開熟悉的故鄉。

  1946年邱永漢學成歸台,原以為會看到日軍撤離後國民政府欣欣向榮的景況。沒想到,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令血氣方剛的他與朋友一起投入台灣獨立運動,寫信要求聯合國讓台灣公投,後遭政府通緝,不得不來到香港。

  在香港,他邂逅了後來成為他太太的邱雅蘭。兩人同品美食,完成了《食在廣州》這本暢銷書,其中除了介紹美食,更融合中華烹飪的歷史及文化故事。他還以友人偷渡的窮狀,寫成《偷渡者手記》在雜誌上連載。文學領域之外,他借經營香港與日本的小生意,為自己的商業之路奠下根基。

  後因女兒生病需要治療,舉家從香港轉往日本,邱永漢的人生再次出現了重大轉折。1955 年,他的《偷渡者手記》修改後,以《香港》為題獲得第34屆「直木賞」,讓他成為文藝界的名人。緊接著,他展現經濟方面長才,在雜誌及演講中推薦新的投資方向,並撰文預測股市動態,由於屢試屢中,「賺錢之神」稱號不脛而走。

  1973年台灣當局與美國斷交,邱永漢又受蔣經國之邀返台。他引進日本的資本和技術,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直至今日,台灣多處加工出口區都有他留下的投資;許多台商更感念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帶領大家返回大陸尋覓商機。

  邱永漢的腳步和著作,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日本的實力消長。一位曾跟隨邱永漢四處考察的台灣企業家這麼形容:「他永遠充滿好奇心與活力,時時刻刻在觀察。」

  他的長女邱世賓說,父親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今後亞洲將面臨嚴峻的局面,看來是不好應付,但那也蠻有意思的。」

  作者唐家婕為本刊特派台北記者,舛友雄大為本刊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2

張向東:三次創業,每個人血液中都會有一種DNA等待激活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30/148062.html

          張向東,1977年出生陜西。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700(700BIKE.COM)聯合創始人、前NASDAQ上市公司久邦數碼聯合創始人&總裁中國城市自行車、騎行文化推動者。著有《短暫飛行》、《創業者對話創業者》、《我手機》(合著)。

       三次創業,他對信息技術發展有著深刻洞見。五大洲騎行, 他對世界始終保持求知與好奇心。他用創業豐富旅程 ,他用騎行壯美人生。

      以下是張向東騎行歸來在北京語言大學做的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能夠在今天晚上和北語的朋友們來聊聊天,

  我和北語是有一個小故事的,你們想聽嗎?

  那是我讀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她是在北語讀書的一個學生,一個韓國人,我現在還記得他的名字,叫薛姬子。

  她比我大幾歲,那時候騙我,讓我叫她怒那(누나),其實我後來才知道是那姐姐的意思。她剛來中國的時候,一句漢語都不會講,就來到了北大,在路上隨便抓了個人,用磕磕絆絆的英語問:能不能給我介紹一個老師教漢語。她抓的不是我,而是我的一個同學,我同學告訴她說,我同屋的那個人語文特別好,也就是我。當然,中國人的中文都是挺好的。

  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剛好病了,我那時候就油然而生出了一種豪氣,我一定要幫助這個弱小的外國女孩子,她是這樣這樣孤苦伶仃的一個人。我免費教她漢語,所以每周都會來北語一次,那時候我就騎著自行車過來。

  我記得她在離開中國的時候,她問我最想去的國家是哪里,我回答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

  現在我想想,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因為她給自己的誌向是一畢業就離開自己的國家,只身來到中國,邊上學,邊打工,邊學語言。然後她計劃在中國待兩年的時間,學會中文之後就離開中國,再到另外一個不講英語,不講韓文,也不講漢語的地方再去學一門語言,並且去看一看這個國家。

  跟她告別不久後,我收到了一張她郵寄給我的明信片,地址竟是我最想去的城市——威尼斯。她的舉動看上去任性,但實際上是灑脫。雖然我們已經失去聯系了,但是我每次回到北語後,總會忍不住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還有曾經她那樣的勇氣。

  我希望自己對這個世界保持著好奇心。這是我和北語的一個小故事。

  你的人生都不需要別人去教

  我今天和大家的分享的題目是——騎行歸來。

  我這個人其實是很恨一件事情的,它就是好為人師,也就是總是和別人講人生道理。我覺得老師這個職業真的是“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他要麽就是非常職業化的人,要麽就真的是在學識、德行方面非常優秀的人。可我又何德何能呢。我認為,誰的人生都不需要別人去教。

  其實,我不太喜歡精英之類的名詞。我認為每個人的活法都很好,我不覺得一個人非要成為精英,精英這個詞或許把人的生活方式分了等級。我個人不太喜歡,希望你們不要介意。

  所以,我今天來跟大家講的是我的故事。我希望對你們有點參考意義。如果你能得到一點啟發,那我覺得就挺好;得不到啟發,你就當聽一個朋友或者是在路上萍水相逢的一個人隨便說說的話,不必那麽當真。

  先談談我的三次創業,之後再講三條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生經驗。

  誰不曾與世界為敵

  我一共創業三次。

  剛畢業的時候我還很年輕,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生出來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北京的出租車有三種。一種是一塊錢的面的,一種是一塊二的夏利,剩下的就是一塊六的桑塔納。我出門的時候只打一塊六的桑塔納。實際上我是鄉下出生的小孩,家里非常窮。你們不要覺得我有錢,是錢燒的。我是認為,只有那個才配得上我,因為我厲害嘛。我要改變世界,怎麽能夠打一塊錢的面的呢?那個時候,我的工資其實根本不高。所以,從中可以看出我的一種狀態,就是真的很狂妄自大。

  那個時候互聯網剛剛席卷中國,我們又是處在風暴的核心。比爾蓋茨剛剛出版了第一本書《未來之路》,認為信息技術就是要改變世界。之後Google、Yahoo相繼出現,那個時候認為這類行業這就是年輕人要做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職業,還有什麽好想的呢,別的都和我們沒關系。

  之後,我就和另外兩個認為自己和我一樣聰明的人,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那個公司的名字叫“解決”。這個意思就是說,有一些問題必須要解決,但你們都搞不定,讓我們來。

  人在做事的時候,其實有的東西早就註定了,你當時的狀態已經決定了你不可能獲得什麽好的結果。這個公司沒過多久,我們就以一堆無用的代碼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我們幾個人在晚上兜里裝著二鍋頭,然後跑到辦公室附近的一個樓頂的籃球場上,喝著二鍋頭、打籃球、對抗,就是那種心理,發泄不出來的那種痛苦,其實自己想想有什麽痛苦的呢?就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厲害,結果在現實面前受了挫折罷了。有痛苦,那是理所應當的。

  在這個公司結束之後,我和很多人一樣選擇了“鴕鳥戰術”,藏起來,因為覺得自己失敗了,見不得人,之後就選擇離開北京。我用了一天的時間,上午決定我要走,下午就打包好。想換一個城市,換一個行業,換一個生活狀態,換一個圈子。然後,我就決定去廣州,當了20個月的記者,因為自己改變不了世界,我可以看著、學習別人去改變世界。

  2003年,我在廣州的時候,一個大學時期特別好的朋友來找我,他叫鄧裕強。他是一個非常有創業精神的人,非常聰明和敏銳,隨後他就看到了一個新的機會。他認為未來人們會主要通過手機來上網,你們聽到一點兒也不覺得驚訝是麽?因為你們現在每天都用手機來上網。但是在十年前,能用手機上網的人很少。

  然後,我和鄧裕強就創辦了我的上一家公司——久邦數碼。久邦數碼的故事其實也蠻長的,因為它有10年的歷史。這10年里這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回看,我覺得自己就是信息化的一個縮影,我們第一次創業時的背景是PC互聯網,等到第二次創業時的背景就是移動數字化。那一次創業經歷了很多,變化也很多,這個公司跌跌撞撞,最後上市的時候,不是以最初首創免費模式的3G門戶網站,而是以我們全球的GO Launcher系列應用敲響了納斯達克的鐘聲。一年前,久幫數碼公司成為全球互聯網第一家上市公司。

  每個人血液中都會有一種DNA等待激活

  在2006年的時候,我開始了一個愛好,就是騎自行車。我最初騎自行車和大家是一樣的,沒有對它發生多大的深刻的理解。可是在2007年前後,我的第二次創業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而我又很喜歡旅行,希望能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去旅行。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叛逆期,做什麽事情只要和別人不同就會覺得很酷。那時,中國有飛行包,背包客也很流行,但我覺得那些很無聊。因為,我原來登山的時候去過一些地方,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可以騎車去玩。因為選擇了自行車就自然想到了全球頂級賽事環法,於是就決定騎車去法國。經歷了這一次,我開始覺得騎自行車去那兒都很好,起碼有一百多個國家和法國一樣。

  不同的是,騎車之後,我遇見了那種一見鐘情的感覺。我覺得,“天吶,這個太適合我了。”後來,我和一個非常厲害的朋友聊天,他說“他特別羨慕我有一個愛好。每個人血液中都會有一種DNA,但是有的東西需要你像密碼一樣去激活它,自行車就是你的密碼,自行車就把你激活了。”我覺得他說的挺對的,那次騎車之後我就癡迷上了自行車。開始,我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因為我這個人做什麽都不喜歡給自己一個莫名奇妙的目標。

  我想五年騎遍五大洲,每個州都選擇一個最美的路線去騎一下。五年下來我可以去很多地方。我雖然比不上我的那些周圍世界的朋友,但是五大洲我至少去過。我就從那年開始,每年利用假期騎車去旅行。在亞洲中國青海湖騎過三次,還有一些城市,一些地方,澳洲,大洋洲,非洲等。

  我對自己的騎車之行感到很享受,感覺生活已經離不開自行車了。自行車已經深刻的進入我的腦海之中。後來我就認識了越來越多對自行車感興趣的人,而我又特別喜歡講自行車,天天說這個,別人在社交網也會和我聊這個。我有無數關於自行車的東西,我有一個書架專用來放關於自行車的書,我有14輛自行車,我有無數的頭盔,騎包,領帶。我去上市的時候說我想有一個自行車的領帶,然後我就收到了十幾條。我太喜歡這個東西了,這使得我開始去琢磨它,希望能為此做點什麽。而且,久邦數碼上市到一個新的階段,我看到我們的團隊都很厲害,覺得他們離開我也可以。

  我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自己與真實的環境隔開,留一個角度給自己。所以在久幫數碼上市的路上,我就在飛機上寫了一本書。同事們都很不理解我,說我每天要在路演講7到8個小時,還要在幾個時區里面飛來飛去,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怎麽還在飛機上寫東西。我這人就這麽奇怪。我記得有一個朋友和我說過,他說“如果有一件事情讓你忘了時間,那你就多花時間給它”。我覺得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就像寫作,我不知道自己是喜歡寫作還是自行車,我分不清楚,我在路上寫啊寫,後來等到去年12月31日,我寫完了一本書叫《短暫飛行》,這本書記錄了我在騎行五大洲路上的一些思考。它對我來講就像一個總結。

  說起來2013年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因為我原來讀書的時候有三個願望,第一個是能寫一本書,在2013年我寫完了。我剛剛畢業的時候有一個願望就是在36歲之前能有一個上市公司,2013年我剛好36歲,然後我還希望我能夠去環遊世界,我雖然沒有去環遊世界,但是五大洲我都去過。在去年我就像心願達成了一樣。但是人都會不一樣,等到你走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你對生活的態度或者期望就會不一樣。原來的期望是非常的具體,我要出書,我要一個上市公司,但是現在我不這樣想了。

  我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

  我認為一個人真愛一個東西,唯一的方式就是為它付諸實踐。自行車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就是想把我的時間花在我真心熱愛的東西上,比如自行車,我想為它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在跟搭檔溝通並得到他的支持後,也希望把我的想法分享給所有友。就這樣,一個月前,寫了一封公開信,我的標題就是“我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

  自行車一共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我打算讓它因為我而變得有點不同。我決定加入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我們幾個朋友都因為特別喜歡自行車而認識的,我們經常在一起琢磨,我說我們可以加入進來,做出更好的自行車,我們要做對於自行車有貢獻的一幫人。但這個事情才剛剛開始,你們現在什麽都看不到。但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做的自行車是所有人都能買的到的,而且它的性能很好,它會很漂亮,很幹凈,而且還很安全,小偷不敢來偷,因為它是聯網的。

  我總覺得,人來到世界上會慢慢積攢一些能量,那麽這些能量你需要用在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上。你有過一些經歷後,你對一些事的看法就會不一樣。當然也許再過幾年,當你回頭看今天的你時你又會覺得不一樣,我不關心幾年後我怎麽看我,但是現在往前看,我認為我非常樂意把我的時間用這樣的方式去用盡。

  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

  我經歷過你們這個時候,進入大學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上的專業和學的課有什麽用,也不知道自己下了課之後在圖書館,自習室,或在電腦前面,手機上花費的時間,都在學些什麽東西,不知道自己離開校門之後前往哪個公司去上班,從事什麽職業,在哪個個城市生活。我和你們都差不多。但是我想講三點,那對於我來說覺得很重要,希望對你們有點啟發。

  第一個就是有一點好奇心。

  什麽是好奇心?你覺得你對什麽好奇?原來我拍照,對拍照有一點小興趣,大學時也會拍照,那個時候我認識一個中國非常有名的攝影師,他年少有為,現在在德國非常有名。他認為拍照的關鍵是你要像一個外國人剛剛抵達中國時那樣去拍照。我不知道你們聽得懂這句話麽?當我在外國的時候,我也是外國人,我就覺得吃的東西都很有意思,他們怎麽用勺子吃而不是用筷子吃;而且喝的東西也很奇怪,味道怎麽怪怪的,為什麽住的房子是這樣的?為什麽他們的葡萄酒是用那樣的瓶子裝呢?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不是你光覺得好奇,你應該去了解它。

  1931年的時候,有一個叫潘德明的人,他從上海出發騎自行車去環遊世界。1937年7月6日,他回到了上海。在他走過的那幾年里,一路收到了無數名人的關註。回到中國後的第二天,抗日戰爭爆發了,一個看遍了世界的人,回來之後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在路上,曾經想報效中國,但沒有機會。所以他加入了聯合國賑災救所,他用他的外語能力去幫助賑災。但在文革期間,因為出身他沒辦法去獲得更好的工作,包括他的孩子都上不了大學。到1976年,文革結束時,他聽說四人幫被抓了,認為生活馬上能變得好起來,老爺子一高興喝了幾杯酒,結果心臟病猝發去世了。

  這樣一個被時代的浪潮席卷著,本來有傳奇人生的一個人,就這麽結束了生命,我覺得很遺憾。在某一年的一天,他的孫子跟我聊天,我聽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給我看他爺爺在出發前背的一本書,叫《名人留墨記》,那個時候他很喜歡讓名人給他簽字。在這個《名人留墨記》的前面,我看到了一段話,突然讓我明白他的人生有沒有在這個大時代里面被席卷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曾經有著那麽旺盛的好奇心。

  這段話這麽寫的:“德明此行,將以世界為我的大學校,將以親生經歷為我的學習方法,以風霜雨雪、炎炎烈日為我的獎學金。”這是什麽,這叫好奇心,我們很多人會說畢業旅行是為了療傷。但是畢業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一件事情是我多久能掙到第一個房子,我能不能考上公務員,這樣想的就是沒有好奇心的人。我們生活在如此大的世界里,外面還有廣闊的宇宙,我們在年紀最輕的時候,就把好奇心給扼殺掉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就是一座房子,就是希望我們戀愛的時候能夠圓滿順利。我想起潘德明先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慚愧,這個世界有那麽有趣並且讓人好奇的地方,而我們卻留在原地。這也讓我想起了薛姬子,我認為她很棒,我相信她一定會有非常好的人生。因為她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所以一個她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在不懂一句中文的情況下來到中國,也能夠在她不懂一句意大利語的時候,去了意大利。而這僅僅因為是很隨便的問我你想去哪里,“你想去意大利,好,那我先去,替你去意大利。”這是她的明信片給我寫下的話:“現在,我在你的意大利。”

  第二個我想談的,就是要有幾個好習慣。

  什麽是習慣?我記得原來有個數學家講過:人一定要養成幾個好習慣。人千萬不要養成不養成好習慣的這個壞習慣。我希望大家回去想一想自己有什麽好習慣。如果你每天為一件事情付出一小時,那麽在某些方面的積攢就可能會比別人多一些。隨著年紀不斷增加,我認為我的記性沒有以前那麽好,所以我最近不那麽依賴於記性,我開始做筆記。看到一本書中的佳句時,我就記下來。

  我在生活中還有一個好習慣可以和大家分享,它就是鍛煉。經常有人和我說:“張向東,你創業不錯。血本無歸過,但公司也上市過,你現在又在創業,已經是個連環創業家了。對於創業,你有什麽好建議嗎。”我說有,就是鍛煉身體。身體一定要好,因為最後都是拼體力,我每天早上都會花半個小時做運動,讓你知道你的身體是存在的。如果你一直堅持下去,五年之後,身體確實會比以前好一些。鍛煉身體是你做事的一個基礎,有很多關於健康的格言,比如健康第一。但是你背了再多的格言,也比不上鍛煉身體的這一個好習慣。你是否願意每天花些時間去鍛煉,比如騎自行車,我是能夠騎自行車的時候一定會去騎自行車。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的想一想自己有什麽好習慣,在年輕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才能真正的成為習慣,等到你年紀大的時候才開始養成習慣,已經沒有什麽效果了。

  第三點就是全部的熱愛。

  在路上的時候,有朋友還會問我關於招聘的事情。其實我原來在久邦數碼的時候,就不再負責招聘了,或者說不再自己去確定一個人的去和留了。為什麽?第一個是從管理的效率上來說,誰用人,誰招人。因為久邦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所以我不會直接的去管人。另外一個是,我害怕和大學生見面,因為我曾經經歷過一次招聘,對大學生有些失望。我曾問過幾個大學生,你有什麽特別喜歡的東西嗎,一般的人都會說有,包括簡歷上也會寫很多,比如音樂,閱讀。喜歡什麽歌曲?最近流行什麽歌就聽什麽歌,喜歡什麽書?排行榜上是什麽書就看什麽書。這個叫喜歡。我也不是討厭這個回答,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但是問題是,如果你和大多數人都一樣,在所有的事情上和所有人保持同樣的深度,那麽從競爭的方面來說,你就會變得可有可無。

  什麽是熱愛?你們可以試一下站在泳池邊上,跳下泳池的那一瞬間。這是一種讓你完全投入,把全身心交給它的狀態。這就叫熱愛。我希望你們想一想,有沒有一件事情,讓你願意做出這樣的付出,或者你願不願意為某一件事情作出這樣的付出。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當你全身心的熱愛某項事物的時候,你才能學會去愛這個世界。自行車對於我來說,就有這樣的意義。

  我現在打算把我的時間和走到如今人生中僅存的一點創造力全部交付給自行車。這就是我對自行車的熱愛的表達。當然,你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到這個熱愛。你們選擇了這個專業,也會熱愛它。你們的老師讓我講一講信息科學的前景,我也樂意講,因為這是我的專業。我們到了今天,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新的方式,或者說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信息技術。不管你做什麽,做商務、管理、生產等,都與信息技術相關。可是我也知道你們不一定會圍繞它去工作。我的大學同學們從事本科專業的也只有幾個人而已。這也很正常,但你要做好準備,也就是打算用一些時間去找到你的熱愛,那個熱愛讓你覺得你要為它付出生命的全部,也就是找到真愛,去做一份你真正熱愛的事業。

  我在演講的最後都會提到環保這個話題。我認為環保就是一種節制,是一種自我的約束。你們可以註意到我來的時候是帶自己的水杯;我在外面時,也盡可能的不喝瓶裝水;出差的時候會自帶洗漱用品,我希望你們也能夠這樣,每一個都都應該有環保意識。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類風溼性關節炎慎防「冷天痛」 血液不流通 關節易膨脹 保暖才是王道

2016-02-29  TWM

天氣冷導致血管收縮,血液無法順暢流通,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關節易膨脹。別小看類風溼性關節炎,它對健康的危害超乎想像,一旦被它纏上身,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決心。

農曆年前,世界知名樂團「老鷹合唱團」(Eagles)主唱格倫.弗雷(Glenn Frey)不幸逝世。根據老鷹合唱團臉書上聲明,死因除了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和肺炎之外,還包括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併發症。

關節炎,竟會成為一種「死因」?的確,類風溼性關節炎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其實比你想得更嚴重。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因免疫系統異常造成慢性多系統發炎的疾病。主要是侵犯滑膜組織,造成腫脹疼痛;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是早上起床時特別有感,因此又稱為「晨僵」,其他症狀還有關節處皮膚發紅、疲勞、食欲不振等。

如果情況惡化,則會進一步破壞軟骨、硬骨,使得關節變形或功能喪失,如果未妥善處理,必然影響日常生活。更嚴重的情況,則會侵犯其他器官如肺臟、眼睛等,變成全身性的疾病,例如肺纖維化影響到呼吸,眼球鞏膜穿孔導致失明。

12萬台灣人為它所苦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文展解釋,類風溼性關節炎沒有好發的季節,有人會以為冬天好發,其實因為是天氣冷,造成血管收縮、肌肉緊繃,血流不如平日順暢,關節容易膨脹疼痛,病人此時容易受不了而就醫。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多嗎?據統計,全球盛行率為○.五%到一%,在台灣為○.四%,約有十二萬名病友,各年齡層都有。但根據統計,好發在二十到四十五歲;若依性別來看,女性與男性為三比一,但這性別差異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

為何會得到類風溼性關節炎?成因仍然是個謎。流行病學顯示,帶有「HLA-DR4基因」的人,得到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六倍;其他如細菌、病毒感染、壓力等都是病因。

最令醫師頭痛的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免疫疾病,許多病人以為免疫疾病等於免疫不好,而大肆進補。蔡文展解釋,免疫疾病並非免疫不好,而是病人過度免疫反應,導致原本攻擊壞人的免疫細胞變成攻擊身體好的細胞,甚至攻擊得更猛烈,治療主要是壓制過度的免疫反應;因此,如果病人吃巴西蘑菇、靈芝等進補,反而會加速疾病惡化。

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較複雜,以現有的醫療科技尚不能根治,需要長期藥物控制。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魏正宗說,目前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項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第四項則會延緩破壞骨骼關節。

飲食不須特別進補

目前全世界正在推動類風溼性關節炎「達標治療」,其意義,在於治療目標應該朝向緩解病症及降低疾病活動度為主,也就是「減輕疼痛、控制發炎、預防關節變形。」魏正宗解釋。

他指出,台灣在達標治療的技術已能和日本並駕齊驅,但關鍵在於患者的配合。他提醒,患者必須遵守「一二三守則」,也就是一個月回診一次,兩個治療目標(疾病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三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

至於患者的日常飲食方面,基本上,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但不要輕易進補,也不要抽菸、少吃油炸食物。另外,女性病友也擔心,是否可以懷孕?醫師說,當然可以,而且懷孕期間病友症狀反而會改善,但產後又恢復到以往情況。要提醒的是,有些藥物懷孕期間不適合使用,建議懷孕前先跟醫師討論用藥計畫。

在寒冷的季節,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更是不舒服,蔡文展提醒,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晚上睡覺別忘戴上手套和穿上襪子,保持血流通暢。當然,也不能因為病況好轉,就忽略了定期追蹤治療。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21

首份輸血行業藍皮書:我國血液制品仍供不應求

中國輸血協會理事長、上海市血液中心黨委書記朱永明2日表示,我國輸血行業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績,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以及血液供應能力略有不足的特征。

2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采供血和輸血服務行業的藍皮書《中國輸血行業發展報告(2016)》發布,由53位行業專家和學者參與撰寫,系統分析總結了輸血行業的現狀、特點、問題、趨勢,梳理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采供血發展歷程。

報告指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輸血法規體系基本完善;臨床用血100%來自公民自願無償獻血;無償獻血量不斷上升,采血量自1998年495萬單位增長至2015年2220萬單位;2015年實現了血站核酸檢測全覆蓋,輸血傳播疾病殘余風險已下降到極低水平;臨床合理用血水平較大程度提高。

同時,我國輸血行業在血液供應與需求方面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特征。血液供應能力增長的速度仍略低於血液需求增長速度,進一步增強血液供應能力仍是我國輸血行業未來需重點關註的方向。

報告還指出,自“十二五”以來,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無論是原料血漿采集量,還是血液制品產量、品種均逐年增長,但距離滿足臨床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據悉,“十二五”期間,全國原料血漿采集量有較大提升,2015年全國采漿量接近600萬升,較2014年增長了約12%;在冊供漿員數量明顯增長,超過了200萬人。隨著采漿量的提升,我國血液制品產量也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靜註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簽發量從2011年587余萬瓶增長至2015年857余萬瓶,國產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從2011年約2000萬瓶增長至2015年的3000余萬瓶。

然而,我國血液制品仍然供不應求,進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從2011年的40%增長至2015年約60%,雖然增長趨勢放緩,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加大,若采漿量得不到較大提升,市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目前,我國血液制品結構仍以白蛋白為主,存在品種單一、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全國30余家血液制品企業能夠生產人纖維蛋白原、三種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複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業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類產品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藥,常處於短缺狀態。如何進一步提升采漿量,擴大各制品生產規模,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供需緊張仍是我國血液制品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62

吸血丈夫喝妻子血液

1 : GS(14)@2011-07-19 23:26: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719&sec_id=15335&art_id=15443521

迪帕一直啞忍,直至七個月前兒子出生,她被抽血後感到乏力和惡心,才試圖反抗,結果招來丈夫毒打。本月初,她抱着兒子回娘家向父母訴說遭遇後,爸爸帶她報警,最終阿爾瓦爾被控虐待。
2 : 龍生(798)@2011-07-20 00:18:45

用針筒咁唔天然, 叫佢m 到飲經血咪得lor

橫掂都係變態佬...

反而想問, 飲血有咩好處?
3 : 亞力士(1473)@2011-07-20 00:28:08

補血? 會唔會好似血燕咁
4 : 龍生(798)@2011-07-20 00:30:09

血燕無血的, 只係的燕子食左的唔知乜礦物, 吐出來的口水才有這種顏色

這冷知識在海天堂那大陸拍的電視節目中學到的

去食親都都有播, 煩到死
5 : Sunny^_^(11601)@2011-07-20 08:02:35

OMG!聽到單新聞都想作噁,跟住見到龍生話飲佢D經血...smileysmileysmileysmileysmileysmiley
6 : 拔刺者(4132)@2011-07-20 17:49:22

4樓提及
血燕無血的, 只係的燕子食左的唔知乜礦物, 吐出來的口水才有這種顏色 這冷知識在海天堂那大陸拍的電視節目中學到的 去食親都都有播, 煩到死
亞力士兄你賞錯GJ了!龍兄也有所不知,有一種血燕確實是有血的,那種叫經血燕,即來個北京的血燕,在七擒七縱七色狼該劇中,曾志偉曾詳細描述過
7 : 龍生(798)@2011-07-21 21:17:10

佢呢種點只係冷知識?

呢種應該係人生經驗...豐富見識...品嘗百千血燕後所修來的深厚智慧...smileysmiley
8 : GS(14)@2011-07-21 21:34:50

我聽完都唔敢食,你仲讚?!
9 : 龍生(798)@2011-07-21 21:45:26

你應該當面見下拔刺者...或者你有另一番見解同體會

番到屋企仲會激讚再激讚, 再加50GJsmileysmileysmiley
10 : GS(14)@2011-07-21 23:00:16

聽到佢把聲同佢打D字一樣
11 : 龍生(798)@2011-07-21 23:02:04

我怕佢下次見我會毒啞我, 所以只好就此打住...smileysmiley
12 : GS(14)@2011-07-21 23:02:26

偷偷講咪得囉
13 : Sunny^_^(11601)@2011-07-22 09:17:07

11樓提及
我怕佢下次見我會毒啞我, 所以只好就此打住...smileysmiley


嘩,佢咁嫁.講下都唔比既smileysmiley
14 : 龍生(798)@2011-07-22 11:24:07

唏, 靚仔, 唔準撥火!!
15 : Sunny^_^(11601)@2011-07-22 13:32:16

14樓提及
唏, 靚仔, 唔準撥火!!


費事燒親我.
16 : GS(14)@2011-07-22 21:37:55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我怕佢下次見我會毒啞我, 所以只好就此打住...smileysmiley


嘩,佢咁嫁.講下都唔比既smileysmiley


咁下次叫埋佢出來,佢聽日得閒就一齊傾,今次最強對手殺埋來,我真係難以抵擋,如果佢地肯買我地,我接受
17 : 拔刺者(4132)@2011-07-22 22:18:36

???
18 : GS(14)@2011-07-22 22:20:00

我話那對手啊,不是說你,明天我和龍生會見面
19 : 拔刺者(4132)@2011-07-22 22:23:13

一齊
20 : GS(14)@2011-07-22 22:27:30

19樓提及
一齊


你找龍生吧,有人會和龍生聯絡的,我們大約3-4點,首先你要有空才來,不要勉強
21 : 龍生(798)@2011-07-25 00:21:59

再約吧, 拔刺者

幾時出黎飲下酒呀, 好悶
22 : 亞力士(1473)@2011-07-25 01:16:21

下星期食飯點?
23 : 龍生(798)@2011-07-25 02:25:20

睇茶水...近排無左聲氣....

全部麻甩佬, 出黎打邊爐隊啤啦
24 : GS(14)@2011-07-25 20:58:31

好,你地隊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56

1/3大賽獎牌得主血液樣本可疑田徑界爆禁藥風暴

1 : GS(14)@2015-09-23 02:17:57

■不少田徑運動員被指驗出血液樣本數值有可疑,疑曾用禁藥。



國際體壇疑再爆禁藥醜聞,英國和德國傳媒獲報料人爆料,取得2001年至2012年間,全球5,000名田徑運動員共12,359份驗血報告,揭發1/3奧運及世界田徑錦標賽耐力賽事獎項,都是由被驗出血液樣本數值有可疑的跑手奪得,但國際田徑聯會(IAAF)沒有秉公褫奪這些跑手的獎項。事件震撼國際體壇,有反禁藥專家形容是對潔身自愛運動員的「可恥背叛」。


這批檔案多年來收藏在IAAF位於摩納哥的總部,最近才被告密者交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兩家傳媒委託澳洲反禁藥專家帕里索托(Robin Parisotto)及阿申登(Michael Ashden)檢閱後,才公諸於世。報告未有對任何跑手指明道姓,亦沒有確實證明他們曾服禁藥。但當中有逾800名運動員的血液樣本被專家評為「極可能用過禁藥,或至少有不尋常」,涵蓋800米田徑及馬拉松等多項賽事。這些涉嫌違規的運動員在11年間共贏得146面奧運及世界錦標賽獎牌,包括共55面金牌,10面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產生。另外,超過1/3的耐力賽事的世界紀錄保持者,都被驗出懷疑使用過禁藥。



俄羅斯成禁藥大國


在這些有問題的獎項中,俄羅斯共佔80項,肯雅佔18項,ARD更稱有證據顯示俄羅斯跑手使用過人體生長激素。ARD過去曾兩次在紀錄片中,指俄羅斯運動員有系統地使用及隱藏體內的違禁藥物,促使IAAF與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在去年12月展開調查。帕里索托說:「我從未見過如此不尋常的血液樣本數值。那麼多運動員似乎服了禁藥而沒被懲罰,糟糕的是國際田徑聯會竟坐視不理。」專家形容IAAF可恥地背叛了遵守規矩的運動員,批評當今田徑體壇,已像受岩士唐(Lance Armstrong)服禁藥醜聞的單車界般腐敗不堪。運動員要為服禁藥付出沉重代價,21人的血值紀錄顯示,他們有極高風險患上心臟病或中風。



■在講求耐力的長跑賽事中,跑手體內的紅血球輸氧量是勝負關鍵,禁藥EPO有助增加肌肉的紅血球氧量,提升運動員的耐力。

■英國田徑跑手恩妮絲(右)曾敗給血液樣本不尋常的俄羅斯選手。



國際田聯曾阻真相公開

IAAF稱指控純屬猜測,更一度威脅申請禁制令,阻止傳媒公開真相,但最終在前日放棄阻撓。WADA主席里迪(Craig Reedie)對指控規模之大感到「驚訝」,相關資料會交由組織委任的獨立委員會徹查。國際奧委會就有信心稱WADA會作出全面及適當的調查。俄羅斯就批評指控「荒謬」。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美聯社


■保特

田徑選手涉違規情況

‧2001至2012年間逾1.2萬次驗血結果顯示,5,000名運動員中,參與800米至馬拉松賽事的800名運動員,血液樣本數值有可疑,即每7人就有1人‧11年間頒出的獎牌中,多達1/3即146枚奧運及世錦賽獎牌(包括55枚金牌),其得主的血液檢測曾出現可疑數值,但無人因而被褫奪獎牌‧俄羅斯是禁藥大國,多達80多枚獎牌的得主,血液檢測曾出現可疑數值‧長跑強國肯雅,亦有18枚獎牌是由血液樣本有可疑的選手奪得‧21名選手曾有血液檢測結果高度異常,達到有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的水平‧各項耐力賽事中男子選手的頭10位紀錄,41%是由血液檢測曾有可疑的選手造出;女子10大紀錄,有30%是由血液檢測曾有可疑的選手造出‧田徑名星百米飛人保特和法拉均無異常血液樣本資料來源: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803/192413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505

試驗用海水代替血液二戰日軍生劏8美軍做研究

1 : GS(14)@2016-11-06 15:49:01

日軍在二戰末期,曾在九州帝國大學(現九州大學)對八名美軍戰俘進行以海水作「代用血液」的試驗,並活體解剖美軍的肺葉作研究,造成八名美軍死亡。當時有份參與而目擊試驗的醫科學生東野利夫,現年90歲,是唯一一名在世證人。他說,日軍為迎接與美軍在本土決戰,進行以海水代替血液的研究,在1945年5、6月間,為被擊落美軍轟炸機八名被俘美軍進行4次活體解剖試驗,把博多灣的海水輸入美軍體內,再解剖其肺葉研究。東野利夫作為醫科學生,當時負責高舉輸液容器,在解剖進行後,他看見地板佈滿鮮血。參與活體解剖的人員戰後均成為戰犯,部份判處死刑,東野未被起訴,但被迫作控方證人。現成為婦產科醫生的東野對九州大學隱瞞此段不光彩歷史不滿,決心要向年輕一代講述當時經歷,「希望把戰爭的悲劇和愚蠢告知世人」。他說,校方視此段歷史為禁忌,迴避且不反省,「這比錯誤本身更為惡劣」。日本共同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6/198245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228

防凍劑代血液 增復活可行性

1 : GS(14)@2016-11-20 23:51:57

以極低溫完整保存遺體等復活,真是可行還只是一門騙財玩意?隨着近年兩項突破,這概念看似沒那麼天馬行空。人體細胞在極低溫下會擠滿冰晶,逐步擴大時會令細胞壁破損。玻璃化冷凍技術(vitrification)的出現,能從遺體抽走血液並以防凍劑取而代之,再向軀體及器官注射防結晶化溶液,讓肌肉及器官組織得以在細胞不受損情況下冷藏。相關技術已提升了冷凍卵子、精子及胚胎的可靠性,今年初亦有科學家成功以兔子腦袋做實驗,見到解凍後的兔腦跟冷凍前幾乎一樣,但不清楚功能有否受損。另一突破是神經科學的概念躍進。科學界開始意識到復活其實不限於軀體,思想、記憶與個性更為重要,提出將人腦內容轉移到機械人上「重生」,聽來有點像電影《超越潛能》,但這仍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9/198388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