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性投資 - 合理價(16)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3/04/%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90%88%E7%90%86%E5%83%B9%EF%BC%8816%EF%BC%89/

上星期網友問會否用PEG去為環保股估值,我給予的答案是:不會。

 

估值方法五花八門,計出來的「合理價」可大可少,背後假設性情況可以完全改變結果的方向。

 

實際上,市場先生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去選擇相對的估值方法;悲觀時,會用最保守的估值法配上最低的預期然後打折扣;樂觀時,會用最積極的估值法配上最高的預期然後加溢價。

 

所以股票的合理價只有一個:現價。什麼現價不合理的說法通常是一廂情願。

 

估值方面可以用不同派別的估值法,配上不同前景的預期,你會大概「知道」股價的範圍。然後估計市場先生未來情緒的方向概率,從而決定資產的配置。

 

會否用PEG去為環保股估值?我的完整答案是:PEG是一種傾向樂觀的估值法,是估值過程中的一部份,很難簡單地說會還是不會。現在來說如果該環保股是有盈利基礎的話,用PEG也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預期市場先生會走向樂觀方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08

價值投資和理性的狂妄——投資銀行股背後的認識論問題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3235247
@ThinkingReed:雪球上聊銀行很熱鬧,也來湊個份子談談自己對銀行的一點感受。自己曾經在一家外資銀行,08年金融危機時蘇格蘭皇家在亞洲做不下去了,國內後院失火就想賣了亞洲業務,當時東家起了收購的念頭,我就被派去看他們的賬目,所謂盡職調查。怎麼調查呢?債務端基本是不用太費心的,存款等比較容易弄清楚,主要就在資產端,就是貸款,尤其是貸款的質量和未來的風險。當時蘇格蘭皇家的出售部分的企業貸款業務大概有百來號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大企業尤其大國企和跨國企業貸款質量好不出售的),我需要一個個貸款卷宗的看,來判別這個貸款質量,然後按照東家銀行的信貸風險標準來估計未來的減值可能性以及如果減值後的損失程度。100來個企業要每個企業都按照行業、企業信用、貸款抵押、財務分析等綜合判斷風險還是很勞神的,大概忙活了兩個月這個事情,其中又和海外銜接匯報工作,確定集團對風險的要求,和管理壞賬的部門溝通,看對歸為壞賬的企業貸款能變現多少抵押物。好幾個月的忙碌,我們在最後皇家蘇格蘭要求報價的截止日報上了對中國部門的價格,按當時領導的原話,這個價格只反映了我們對皇家蘇格蘭存款的報價,幾乎對其貸款沒有給予任何價值。因為東家可以自己去獲得這些客戶,同時東家覺得原有客戶很挫,基本就是雞肋。

這段經歷讓我對銀行估值形成了一個認識。按理說,我能夠把一個小銀行的賬目隨便翻閱,然後還有國際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來進行估值,我應該對最後估值的工作結果比較有信心了吧。但是我其實對最後皇家蘇格蘭中國部分到底值多少錢沒有太多信心。為什麼?雖然做了很多excel表,這算那算的,其實都是紙上談兵,這100多個企業我一個都沒有去過,他們的財務報告雖然看過,但是實際經營情況是否如此只有天知道,上市公司這麼多股東盯著財務都可以作假,中小企業由不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有多靠譜?質押抵押,比如土地廠房我也不能每個公司去清點核算,裡面有些誇大貓膩也很正常。要知道貸款的時候業務經理背著各種指標,真是刮地三尺找企業然後美化給信貸審批人員希望能夠做成業務,這些書面上的卷宗都是經過企業和業務經理雙重美化後呈現到銀行信貸審批部門的,透過紙面能看到幾分真實?而只要款貸出去後在到期之前不斷息,銀行都把貸款當做正常,但是期間企業經營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不會反映到銀行賬目上。至於銀監會要求的貸款五級分類和銀行自己的風險分類標準,都是到最後標準自己拿捏,任何銀行對劃分不良貸款從上至下其實都是極為抗拒的,只會到了最終貸款逾期確實難以追回才會劃分為不良,而逾期斷息之前往往一直良好一點異常都沒有。抵押物價值基本都是高估的,很多抵押物完全無法變現,比如船隻、鋼材庫存等,銀行不能運營職能折價快速處理。這些當時在銀行裡的感受總結就是銀行的財務報告不能反映當下真實的運營情況,特別是貸款質量絕非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幾個數據可以概括的。要深看觀察貸款比例,以及觀察到不良的遷移速度等。再往深裡說,企業現在真實的運營情況,資金鏈是否緊張,付息覆蓋和可變現資產覆蓋是否充足,看到這些地方才能對當下貸款質量有很好把握。可惜的是,幾乎沒有任何銀行能夠做到這點,哪怕是整天和企業打交道的業務經理,也不可能對後面的情況非常瞭解。往往是看著看著一兩個極度財務報表難看下去,突然就斷息了,然後就逾期了。正是因為東家銀行很清楚這些情況,其實也信不過別人的貸款資產,乾脆就殺價到底,愛理不理。

總結下來,在二級市場銀行估值我的觀點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對銀行進行令我信服的價值投資分析,一是銀行的數據因為利益經過粉飾同時層級過多導致阻隔,因此極度不反應當下的真實經濟情況,二是在上述的情況下導致銀行的業績是非線性變化的,今年30%增長明年可能就是-50%(Lehman就是這樣)。這個不像喝酒吃藥逛商店大家可以對實際情況既有感性認識又可以深度調研,而且業績變化大致線性。因此用5~10年以上的觀點看銀行,每年盈利增速如何如何,然後估值的方法,我認為過於簡單,只要中間有個經濟危機這種方法都沒用,哪怕最終10年後的確業績和當時預測的差不多,中間的經濟危機足以讓股價掉到谷底把大多數當時想堅定持有的人震出來。

至於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的銀行行情,認為是一個估值修復行情,錢賺了當然是王道,但是說到長期投資,深度上銀行成千上萬貸款的質量沒有人哪怕是董事長能夠搞得清,時間上5年10年的經濟情況也沒有人預測得準。我個人認為銀行是最難研究透的一類型公司,買賣銀行特別在中國市場是宏觀call,買銀行就是短期就是賭宏觀經濟、長期就是賭國運,個人覺得和價值投資真的沒有啥關係。至於巴菲特為什麼買銀行,巴菲特2008年買富國從第一筆投資算可以說研究了將近20年,而且他能進董事會,能拿到更多的信息,就算這樣,巴菲特也只買了兩家長期瞭解的銀行,我們買銀行股做好了類似的研究了麼?

一點自身經歷帶來的想法,歡迎拍磚。

@東博老股民@鐘達奇@zangyn@雪無痕@處鏡如初@南迦巴瓦1999@sailholder@O_Livia@老曾阿牛  @看好股市的新人@不明真相的群眾@天涯路@釋老毛@舒顏@forcode
------------------------------------------------------------------------------

感謝網友@ThinkingReed 提出了一個好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對銀行股的疑惑。我提出我的答案吧,順便談談價值投資背後的哲學問題,在認識論上,人類到底是有知的,還是無知的?

是的,樓主說的很對,銀行業的複雜在於資產端的無法準確判定價值和風險,不要說投資者,就算財會人員、公司高管都未必清楚,因為具體每筆貸款、每個客戶的資質如何,任憑誰也無法一筆筆核算清楚,談何估值?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業的資產端裹著毒藥,而大家沒有及時發現和防範。這是個黑箱,我們只能通過間接數據,例如風控制度、企業文化、管理層誠信、宏觀風險、壓力測驗等方面獲得一個大概的模糊判斷。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也就是跟蹤了20年的年報,掌握了大量的間接數據對黑箱做出了評估,他也不可能把富國的每一筆貸款摸清楚。

同樣,基於世界的不可知性,銀行的特性在任何行業都是存在的,消費行業也不例外。難道投資者到超市做做草根調研,到京東數數出貨量,到公司參觀參觀廠房,就能摸清企業的真實狀況和未來趨勢?這顯然只是一劑安慰劑而已!而且正是因為大家都認為消費行業是穩定的線性增長,所以一旦出現一點不確定性,就會出現預期落空,導致股價雪崩。幾年前誰能想到李寧、安踏、雨潤、霸王會跌去90%?(寫到這,英國股神安東尼波頓哭了[哭])去年又有誰能預測出來白酒的塑化劑、禁酒令和行業拐點?(寫到這,中國股神但斌瘋了[诅咒])誰能想到,最安全的消費股滅掉了這麼多資本大佬呢?但這一切都客觀發生了,當發生之後大多數投資者才知道,當我們知道時已經晚了!所以,用一個穩定的模型能夠認知和預測經濟、行業、企業的未來趨勢,這是人類理性的自負和狂妄!(原來世界上沒有神啊![哈哈]

既然事物我們是無法準確知道的,是不是銀行股就不能投資了呢?否!這個特性反而使銀行股投資變得極為簡單,成為散戶的最佳投資工具。否則為什麼香港股民要「聖誕鐘,買匯豐」而不是「聖誕鐘,買李寧」呢?因為我們只要相信一個歷史上誠信謹慎經營、業績記錄優秀的銀行,在宏觀經濟增長時,必然會分享相當一塊增長成果。知道這一點常識,買銀行的理由就足夠啦!買銀行,就是看好宏觀經濟,就是買一個宏觀經濟的看多期權,而宏觀經濟永遠是波動向上的。如果宏觀經濟不向上怎麼辦?總理悄悄說,發貨幣把它催上去,唉,苦逼的銀行又成最大的受益者了!

在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下,沒有理由不相信銀行公佈的財報數據,而去相信社會流傳的各種鬼故事。特別是中國兩會明確宣佈,今年GDP增速7.5,這是國家信用的背書,最高權力已經告訴我們放心大膽的投資銀行業吧![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4

理性投資 -是但投資事件(17)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3/24/%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6%98%AF%E4%BD%86%E6%8A%95%E8%B3%87%E4%BA%8B%E4%BB%B6%EF%BC%8817%EF%BC%89/

是但投資

 

很多人投資投機比買菜更加是但,此風不用鼓勵也不用打壓,相信貪婪和懶惰是不能消除的好習慣,非常感恩。

 

1. # 3933聯邦制藥盈喜事件

 

這個星期較為有趣的事件是聯邦制藥的盈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18/LTN201303181175_C.pdf

預期截至20121231日止年度的純利,將不少於2011年度純利的1.5倍。

 

首先,以我記憶中,以這樣的句法去寫盈喜,似乎只有聯邦制藥。一般寫法是預期純利增長xx%

 

該公司2011年度純利為1.043億元,即是,2012年度純利將不少於1.56億元。很不幸,中期業績純利是1.69億元,其實這個是假盈喜。不過當天報章及網上新聞是: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66a2bc70-3298-4e66-8cc7-321d61e2a0eb-063598?stockId=03933&keyword=03933&source=search

聯邦製藥盈喜多賺1.5

欄名:簡訊

聯邦製藥(03933)發盈喜,預期去年純利按年增長不少於1.5倍。2011年全年純利為1.04億元,每股盈利0.075元。業績增長原因,包括可換股債券嵌入式衍生工具部分之公平值收益增加、公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5718324/1.html

聯邦制藥料去年純利增逾1.5

2013-03-19 08:38:00

聯邦制藥(03933.HK)發盈喜,預計2012年度純利不少於2011年度純利1.04億元之1.5倍,主要因可換股債券衍生工具部份之公平值收益增加;中間體及原料藥產品的出口銷售增加及整體生產成本下降;以及因持續開拓中國農村市場,使制劑產品銷量持續攀升。(雙雙)

 

http://www.hkej.com/template/onlinenews/jsp/detail.jsp?title_id=140602

聯邦制藥升近2% 料全年純利增逾1.5

聯邦制藥國際控股(03933)發盈喜,預期截至201212月底止全年業績,期內純利將不少於2011年同期的1.5倍,而2011年錄得的股東應佔純利為1.04億元,每股盈利為0.075元。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E5%85%AC%E5%8F%B8%E7%9B%88%E5%96%9C-%E8%81%AF%E9%82%A6%E5%88%B6%E8%97%A5-03933-%E6%96%99%E5%8E%BB%E5%B9%B4%E7%B4%94%E5%88%A9%E6%9C%80%E5%B0%91%E5%A2%9E%E9%95%B7%E4%BA%94%E6%88%90-010009409.html

《公司盈喜》聯邦制藥(03933)料去年純利最少增長五成

<匯港通訊> 聯邦制藥(03933)發盈喜,預期截至20121231日止年度的純利,將不少於2011年度純利的1.5倍。該公司2011年度股東應佔純利為1.043億元,換言之,2012年度純利將不少於1.56億元。

 

==

 

 

大概有一半以上是用標題:去年純利增逾1.5倍,多賺1.5

 

如果標題是純利增逾1倍,我會簡單地想,去年賺1元,今年應該賺2元。

如果標題是純利增逾1.5倍,我會簡單地想,去年賺1元,今年應該賺2.5元。

 

那麼是信報經濟日報等等報紙錯嗎?

 

事實上,2011年聯邦制藥也發了差不多的盈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06/LTN20110306020_C.pdf

結果是,嘿嘿

 

這次盈喜後,股價竟然最多升了 5%,之後穿了底。

就算盈利增加1.5倍,現價也不值得買入。

 

2. # 1361 361度業績事件

 

年結日改了,業績跟之前盈警數字差不多,想不到有這種文章: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3/06/c_124424522.htm

 

業績後股價被炒高了,相信不少人見數字就轟進,也不理會年結日及盈警的通告。

 

3. # 1278中國新城鎮認購事件

 

國開國際控股及公司控股股東上置控股於今日訂立不具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據此,國開國際控股表示有意認購或促使由國開國際控股指定的一間公司認購30億股股份(相當於經擴大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0.01%),認購價為每股股份0.246元或較今日收市價0.79元大幅折讓68.9%。完成後,上置控股持公司股權將由32.64%攤薄至19.58%。交易涉資約7.38億元。

 

完全看不到折讓7成認購價對於現有股東有何好處,股價翌日竟然高開5%。相信不少人見國開認購已開心到死,一於立即死入去抽獎,結果如願,0.83死入,現價0.62,下跌25%,死得。

 

4. # 0773中國金屬再生資源停牌事件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227/9049406.html

“內地最大廢金屬回收商”中國金屬再生資源(00773HK)因被美國做空機構質疑而備受市場關注,公司主席秦志威近日終於打破沉默。26日,秦志威接受香港媒體采訪稱,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以下簡稱中國節能)入股計劃不變。不過,負責上市公司公關事宜的相關人士卻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一項先決條件恐無法達到,此前與央企中國節能簽訂的股權出售協議是否能落實,仍需等復牌後才能確定。

 

無論 # 0773是否OT股,也覺得他們很可憐,有臨天光賴尿的感慨。

 

5. # 1080勝利管道停牌事件

 

201211月,上市委員會譴責勝利管道及其多名董事:

該公司於20091218日在聯交所上市。自2010年初起,按月賬目已呈報該公司業務及財務業績出現大幅倒退。中期期間按月賬目所示營業額及純利,較2009財政年度同期分別下跌75-98%62-98%
20101月至4月刊發的分析師報告均預測該公司中期期間表現強勁。該公司於20104月前已有資料顯示其中期期間的表現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亦知道原預期於中期期間施工並會產生重大收益的項目經已押後。該公司經常與投資公司舉行簡報會及會議,有充裕機會糾正市場對其整體業務趨勢的錯覺,但並無如此行事。該公司發出的訊息為對管道的需求仍然強勁,公司業績表現沒有變化。
該公司於2010723日刊發的盈警公告,應早於2010410日或之後不久公布,期間延誤長達15
周,損害投資者及股東利益。

 

 

20131月尾發盈喜,3月中停牌,321日:核數師於公司年度業績所進行的審計工作中存在若干未解決事宜,需要公司提供協助。董事會及審核委員會已採取適當行動,並調動資源了解和積極處理,但預期未能在本月底或之前完成,故未能按照上市規定如期刊發年度業績。

 

另一疑似OT股停牌延發業績。信佢一成,雙目失明。香港其實失明人士比預期多。

 

6. # 1863思嘉集團停牌事件

 

思嘉集團,2010年尾炒新材料概念時股價高達 $6,大股東在高位減持了不少,之後高山流水,大股東亦不斷少量吸納,歷史市盈率跌至34倍,息率7%

 

201212月大市開始炒落後,股價最多反彈40%

 

28日免除安永核數師一職,洽信永中和接任。下一個交易日214日上午934分停牌,公司停牌前報1.37元,跌8.054%

 

322日延遲刊發年度業績公告。

 

另一疑似OT股停牌。這次出業績前換核數師,然後給予大家幾分鐘走人,算係咁,仁至義盡。

 

7. # 3777中國光纖矛盾事件

 

31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15/18196370

蘋果日報報道,內地光纖活動連接器生產商中國光纖,近年少有中標內地電訊營運商的採購招標項目,並指公司的回應是不靠中標項目接生意,而是會接電訊商的訂單。

不過,中國光纖附屬公司副總經理接受記者訪問時指,電訊商不會於內地訂製高端產品,要降低成本就只能靠招標,兩者說法有出入,報道質疑公司的行業龍頭地位。

報導又稱,中國光纖近年接連於內地電訊營運商的採購招標項目「失蹤」。

 

看來有人說破嘴了。立即停牌。很多人看好的疑似OT龍頭股,如果真是OT的話,應該有很多聰明人中招。

 

8. 尚德太陽能事件

 

看到尚德太陽能死得,不期然想起老師的投資: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category/%E5%B0%9A%E5%BE%B7%E5%A4%AA%E9%99%BD%E8%83%BD%E7%AF%87

 

投資新興產業,買入不賣出,等發達,Like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02

理性投資 -投資框架(18)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4/04/%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6%8A%95%E8%B3%87%E6%A1%86%E6%9E%B6%EF%BC%8818%EF%BC%89/

 

一萬元的投資組合,十萬元的投資組合,百萬元的投資組合,千萬元的投資組合,億元的投資組合,你認為在操作及資產分佈上應該是有沒有分別呢?

 

投資正回報對你有多重要?生死攸關?

 

你認為分散投資較好還是集中投資較為可取呢?

 

你認為技術分析較好還是基本分析較為可取呢?

 

今天你現時的現金水平跟2個月前有沒有分別呢?你是如何判斷持有多少現金呢?

 

你會否對沖你的投資呢?為何會,為何不會?

 

你的選股策略是由下而上,還是由上而下?還是跟隨別人為主?

 

你的投資操作是不是貫徹自己一套不斷改進及更新的方法?

 

==

 

一般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從第一天開始親手投資時,他已然確立了一套不斷改變的投資框架。可是,絕大多數人的投資框架是簡約如爽報的爽組合。而一般報章,財經雜誌,收費財訊等等,都是停留在選股及止賺止蝕層面。

 

原因你也可能猜想到了,上一段問的一些問題,每人的答案不同,所以沒有一套完美的投資框架適合所有人。而且就算一些專業投資者也沒法把他的方法傳授及套用在別人身上。

 

==

 

我不認為自己的投資框架適合大眾跟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問,你的投資是不是貫徹自己一套不斷改進及更新的投資框架?

==

 

檢視你的投資框架

 

1. 你是否有一套適合自己需要的投資框架?

 

你可以簡單地對自己描述自己的投資框架嗎?錯配能力及需要,低估市場風險都是常見的:要低風險又一注獨買OT股,要跑贏大市又沒有出錢出力,要分散投資又沒有時間管理,要做股神又沒有深入研究的能力,要買基金又不貨比三家,

 

 

2. 你的投資框架是否容許犯錯?

 

如果跟投資策略及操作一起考慮,情況會有明顯不同的投資結果。例如:

投資者A 在年初看好內銀板塊,他的投資理念是集中投資,並使用槓桿。

投資者B 在年初看好內銀板塊,他的投資理念是分散投資,不會使用槓桿。

投資者C 在年初看好手機零件,他的投資理念是集中投資,並使用槓桿。

投資者D 在年初看好手機零件,他的投資理念是分散投資,不會使用槓桿。

 

但是有時就算投資策略是對,沒有適合的操作也可能沒法獲利。試想多少次你看對了,但一個少少的震倉結果令你不能獲利?過去一年你走失了多少倍升股,走失了多少止蝕機會?

 

你的投資框架是否容許在策略犯錯時減低損失,能否改正你的操作失誤而改善回報?

 

3. 你過去一年做了什麼去改進你的投資框架?

 

確立了投資框架後,你做了什麼去改進及更新它呢?如何量度你的進度?你在正確的軌道嗎?

 

例如你是認為集中投資較為可取,你是如何有效地選中哪些必勝股?如你是認為分散投資較好,你是如何有效地兼顧大量股票的資訊及操作呢?如你是認為技術分析較為可取,你在這方面有何比別人強大的地方及改進的能耐?

 

你比別人多資源,更勤力,還是聰明才智,還是運氣?如果是運氣的話,你有沒有請陳師傅幫手掘地改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84

理性投資 -盛妝端熱油,岱宗如何(19)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4/14/%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9B%9B%E5%A6%9D%E7%AB%AF%E7%86%B1%E6%B2%B9%EF%BC%8C%E5%B2%B1%E5%AE%97%E5%A6%82%E4%BD%95%EF%BC%8819%EF%BC%89/

在此系列文章的第5-6 篇提到一本書,一直忘記寫出書名,此書是:Way of the turtle / Curtis M. Faith. 也算是值得一看。

 

之前也有提及內地一本刊物叫「讀者」,半年合訂本足有600多頁,香港售 $42,內容也很適合中小學生,家長們可以考慮考慮,比買垃圾周刊給你們的子女好得多。昨日我買了最新一期,有些文章很不錯,雖然跟投資可能沒大關係,也可以分享一下(其實此系列文章也有不少是取材於此刊物中的文章):

 

1. 盛妝端熱油

 

今天跟老頹聊天,我說,這陣子又懈又躁,往往一日無成,一事無成。他說了一個詞,“盛妝端熱油”。

他說:“想想看,那是什麼用心,什麼警醒。”

“盛妝”,是不能懈,懈了沒有警覺,甘居下流。端著“滿滿一碗熱油”,又要沉靜,一較勁,力氣使大了,熱油潑一手。

人在某個階段,四面受力,內心要寬裕才成,心若慌亂是做不成文的,成了也絕不深厚,絕不動人。- 柴靜

 

回想自己投資生涯始於牛市,幸運之神及不少貴人一直伴之左右,心態直是盛妝而不是端熱油,雖是不懈,但也沒有警醒。至金融海嘯來襲,心態只顧變得端熱油卻沒有盛妝了,基本功向粗疏發展。

 

投資是不能懈,懈了沒有警覺,甘居下流。

 

2. 你也許無法贏得一場戰鬥,但你仍能贏得整個戰爭

 

標題很有趣,套用在投資上,也許在個股操作上有多不勝數的失誤,你總是希望最後有比大市更好的正回報。不過事實上每場戰鬥也是戰爭的一部份,每每互相牽連,贏得整個戰爭要有堅決的核心價值或是準確非常的執行力,或是幸運之神幫你一把,來回檢視當中關係方能向正路推進。

 

 

3. 岱宗如何

 

《笑傲江湖》除了獨孤九劍外,「岱宗如何」算是非常神奇:

 

玉音子在三十餘年前,曾聽師父說過這一招“岱宗如何”的要旨,這一招可算得是泰山派劍法中最高深的絕藝,要旨不在右手劍招,而在左手的算數。左手不住屈指計算,算的是敵人所處方位、武功門派、身形長短、兵刃大小,以及日光所照高低等等,計算極爲繁複,一經算准,挺劍擊出,無不中的。

 

當時玉音子心想,要在頃刻之間,將這種種數目盡皆算得清清楚楚,自知無此本領,其時並未深研,聽過便罷。他師父對此術其實也未精通,只說:“這招‘岱宗如何’使起來太過艱難,似乎不切實用,實則威力無俦。你既無心詳參,那是與此招無緣,也只好算暸。你的幾個師兄弟都不及你細心,他們更不能練。可惜本派這一招博大精深、世無其匹的劍招,從此便要失傳暸。”

 

玉音子見師父並未勉強自己苦練苦算,暗自欣喜,此後在泰山派中也從未見人練過,不料事隔數十年,竟見嶽靈珊這樣一個年輕少婦使暸出來,霎時之間,額頭上出暸一片汗珠。他從未聽師父說過如何對付此招,只道自己既然不練,旁人也決不會使這奇招,自無需設法拆解,豈知世事之奇,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情急智生,自忖:“我急速改變方位,竄高伏低,她自然算我不准。”當即長劍一晃,嚮右滑出三步,一招“朗月無雲”,轉過身來,身子微矮,長劍斜刺,離嶽靈珊右肩尚有五尺,便已圈轉,跟著一招“峻嶺橫空”,去勢奇疾而收劍極快。只見嶽靈珊站在原地不動,右手長劍的劍尖不住晃動,左手五指仍是伸屈不定。玉音子展開劍勢,身隨劍走,左邊一拐,右邊一彎,越轉越急。

 

.

 

玉音子突然大叫:“妳……妳……這不是‘岱宗如何’!”他于中劍受傷之後,這才省悟,岳靈珊只不過擺個“岱宗如何”的架子,其實並非真的會算,否則的話,她一招即已取勝,又何必再使“五大夫劍”、“來鶴清泉”、“石關回馬”、“快活三”等等招術?更氣人的是,她竟將泰山派的劍招在關鍵處忽加改動,自己和師哥二人倉卒之際,不及多想,自然而然以數十年來練熟暸的劍招拆解,而她出劍方位陡變,以致師兄弟倆雙雙中計落敗。倘若她使的是別派劍法,不論招式如何精妙,憑著自己劍術上的修爲,決不能輸暸給這嬌怯怯的少婦。但她使的確是泰山派劍法,卻又不是假的,心中又是慚愧氣惱,又是驚惶詫異,更有三分上暸當的不服氣。

 

要學成岱宗如何的條件:

http://www.ptt.cc/bbs/JinYong/M.1339737915.A.354.html

 

  1. 要會高級算數,還不能只會初階喔,至少要學到高階算數。

  2. 算數極快,算不快對方就換招或者就被砍死,根本沒時間出招

  3. 要會高級心算,除了左手在那裡動以外,大部分應該需要心算去計算

  4. 一心二用之法,你要邊打架邊算,應該需要一心二用之法

  5. 見識淵博,要知道天下間所有武功門派,這學識一定要淵博

  6. 對自然科學有一定了解,從以及日光所照高低等等,這邊來看應該自然條件也要算

  7. 本身武學根基要好,本身不會武功再怎麼會算也沒用

 

4. 一注獨買

 

每每看見有人提出一注獨買,心中又想起「岱宗如何」一招如何厲害,為何此人竟然懂得此招?不過提出一注獨買的人往往是低級算數也不懂,也不見得是見識淵博,基本功是完全低B,令人十分欣賞其勇氣及臉皮之厚。

 

5. 獨孤求勝:第三招 -岱宗如何

 

既然「岱宗如何」除了絕世高手外,一般人已然沒有可能隨便使出,那麼第三招豈不是白說?

 

第三招岱宗如何其實只有心法,其原理十分簡單,就是學盡天下估值法,估算在市場先生在特定時空中對特定股票的基本及技術因素作出反應,從而獲利。

 

不知道我說什麼便算了。以為知道我說什麼的話,也是沒有用。大家從用頭兩式也可達到人生最大目標:三餐一宿,存款充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6

製造業“出海”:勢頭強勁,回歸理性

2013-04-22  NCW  
 

 

“中國人來了!”這樣簡單但極具;中擊力的句子,是德國一家主流雜誌的封面報道標題。伴隨著中國企業“出海”的強勁勢頭,中國企業的海外影響力正逐漸增強。

同時,與以往企業將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資源與價格上不同,如今,中國企業的海外戰略更加理性。

普華永道的最新研究表明,在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市場中德國最受青睞,投資商看中德國企業的創新力、質量標準以及品牌形象。

而德勤于去年底發佈的最新報告表示,中國外延式的增長模式無法掩蓋中國裝備製造業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的弱點,中國裝備製造業進入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時期,很多企業已經嘗試通過海外收購,獲得技術的提升。

據德勤統計,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裝備製造企業海外並購交易的金額占據中國製造業海外並購交易總額的45%,而海外並購已經成為全球金觸危機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

不斷積累經驗的中國企業,正以更加“國際化”的遊戲規則,融入全球化發展進程。

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各國越來越依賴外資,中國企業“走出去”正面臨最好時機。

2012年1月,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即大象公司),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一起海外並購。三一集團董事局主席梁穩根表示, “三一與普茨邁斯特在全球商業活動的地理布局有很強的互補性,此次合併完成後毫無疑問將創造一個新的混凝土泵車全球製造業巨頭。”當年6月,中國民營清潔能源企業漢能控股集團宣佈收購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德國Q—Cells薄膜的一個子公司Iibro。

據介紹,此項投資將提升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的地位。漢能控股表示,收購後Solibro的年產能將達到100兆瓦,主要提供給漢能在歐洲的客戶。

緊接著的9月,聯想集團宣佈正式收購巴西電腦廠商cCE公司,此舉是聯想繼並購NEC之後在PC領域展開的又一次行動。業內專家稱,通過此次收購,聯想在全球Pc市場的份額將會進一步提升,從而提前在今年底實現超越惠普成為全球PC市場老大的目標。

近日舉行的博鼇亞洲論壇披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公司的海外投資規模同比增長14%,達到770億美元。在全經濟萎靡、外需不振的形勢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勢頭十分強勁。

盡管出于對能源、原材料獲取的需要,對能源企業的並購依然是中國企業的重要選擇,但投資方向已經呈現出一些結構性的變化,中國企業開始更多關注技術提升和市場拓展。

漢能控股集團收購Solibro,看中的就是對方的技術優勢。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李河君表示: “在CIGS(太陽能薄膜電池)技術領域,Solibro是當之無愧的先鋒,而歐洲是世界太陽能光伏技術研發的中心,為了完成我們‘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的使命,漢能需要借助最先進的技術,提升漢能的價值,在全球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除了技術優勢外,渠道和市場也是企業並購看重的另一方面。三一重工對普茨邁斯特的收購,就是看中了。普茨邁斯特遍佈全球的生產基地和營銷網點將加速三一國際化進程”。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更是預測,對CCE公司並購將使得聯想在巴西市場的份額實現翻番。

從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方向和趨勢上看,理性色彩逐漸增強,對目標的追求日益多元,但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依然需要跨越多重挑戰。

參與過多宗澳大利亞資源並購項目的張百善律師事務所創始人Robin Chambers指出,在中國企業對資源行業的收購中,很多企業犯了錯誤,比如收購價格過高,在財務方面的盡職調查做得不夠到位,從而浪費了大量的資金。他強調,企業海外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投融資和管理方式要與國際接軌。

匯豐新加坡工商業務部副總裁一大宗商品貿易客戶代表申恒,就曾幫助不少中國客戶解決。接軌”問題。他說: “中國企業‘走出去’就像是二次創業,‘水土不服’的情況依然存在。”申恒坦言,雖然中文在新加坡使用普遍,然而官方的正式語言仍然是英語,所以企業可能需要雙語及熟悉國際商業環境的人才。

面對挑戰,中國企業如果能夠借力專業機構,就能更加順利地完成海外拓展。匯豐中國工商金融服務部總經理何舜華表示: “中國大型企業‘走出去’主要問題並不在財力,而是需要當地人提供專業的意見。匯豐一直致力于利用全球強大分行網絡,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成套金融解決方案。匯豐在海外的團隊可以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的服務不僅局限于前期的咨詢服務,還包括協助客戶在海外建立分支網絡、客戶海外資金賬戶的管理等。”匯豐已在全球設立了多個“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Chirla Desk)”,專注于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成長為更成功的全球企業。

例如,來自內地的某大型國際貿易公司,是匯豐中國的客戶,憑借著匯豐全球客戶經理管理系統,匯豐中國不僅幫助該公司協調各種海外關係,還為其提供各地關於鼓勵開展商務活動的優惠政策信息。該公司根據自身條件,成功地從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申請到全球貿易合作伙伴計劃,享有10%優惠稅收政策。

這樣的案例很多,在巴西,匯豐中國就協助安排中國企業赴巴西進行考察,瞭解當地的商業和投資環境、市場需求,並尋求與巴西及拉美企業合作拓展業務的機會。2010年,匯豐巴西協助國內某央企完成收購並接管運營了巴西7家輸電公司。2011年4月,該企業與巴西合作公司宣佈合作採用中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建設巴西美麗山水電站輸電工程。

據匯豐拉美地區中國公司業務總經理區浩村介紹,201O年,該企業第一次進入巴西市場時,對當地的金融環境並不了解,匯豐當時為該企業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為確保買賣雙方資金安全專門設立監管賬戶,在一天之內就幫助企業完成了13億雷亞爾(約6億美元)的龐大的資金收購交割。自匯豐巴西開設“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以來,已經與數十家中國大型企業客戶建立了聯繫。

跨國金融機構的支持,對於中國企業熟悉他國環境,更好地實現多元化發展目標,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84

人是理性的動物

2013-06-10  TCW
 

有些人常質疑經濟學「人是理性的」,不過大部分質疑都沒弄清這個說法的意義。

人是理性或自私的,是指每個人會以最小代價達成最好結果。最小代價包括最小成本、最低價格,最好結果則包括最高收入、最大利益等。

人是理性的,不代表只關心自己。世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立慈善基金會,他考量的是以最小代價救最多人:若有兩個方法花一樣多錢,其中一個可救更多人,他就會選這個。雖然比爾‧蓋茲關心的不是自己,但他仍然是理性的。

其次,說人是理性的,不代表損人利己,有時利己的最好方式,反而是利他。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說:「我們之所以有麵包吃、有酒喝,不是出於麵包師或釀酒人的善心,而是出於他們自利。」若利他有助於利己,理性的人一樣會利他。

再者,人是理性的,不是說人只重視錢。例如水電工月薪遠超過大學生畢業起薪,然而大學生還是寧可做別行而不做水電。這是否意味大學生不理性?其實,工作除貨幣收入外,也包括尊嚴、名譽、體力辛苦程度等非貨幣收入,把貨幣收入與非貨幣收入加總,才是總收入。雖然水電工貨幣收入較高,但考量到非貨幣收入後,水電工總收入並未較高,他們就不想做,這仍然是理性的。

此外,「人是理性的」是假設,不能直接解釋現象。例如跳樓自殺,有人說這是理性的,這是直接用假設解釋行為,行為並未得到真正解釋。經濟學的解釋方法是:由局限條件的變化,推斷理性的人其行為會如何變化。

例如某人家庭美滿又有錢,他不會去跳樓。但若他家庭破碎又破產,那他就會跳樓。從家庭美滿到破碎,從富有到破產,都是局限條件變化,經濟學推斷他的行為將從不跳樓變成跳樓。因此說跳樓是理性的,乃是從「局限條件改變,理性個人選擇也會改變」來詮釋,而不是把跳樓行為直接冠上理性假設就草草了事。

此外,說人是理性的,就不能再說人是不理性的。例如當股市或房市一直漲,有些人說這是「不理性」。事實上不論股市或房市漲多高,都是理性的,進場去買房買股的人,都是預期會繼續漲才去買,若有人明知股票或房子將下跌還買,那才是「不理性」。

每個人做選擇,都一定是選他認為代價最小、結果最好的行為,這不表示他不會犯錯,事後在局外人看來,他的選擇也許錯了,但這並非他不理性,而是因為他無知:他若事先知道所有狀況,不會去選那代價較高的。因此經濟學裡沒有「非理性」這種東西,考量到所有局限條件,個人做出的必是理性選擇,這才是「人是理性的」真正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11

再議京東方融資的不合理性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553546
——人們口誅筆伐,只因厭惡融資圈錢,尤其額度如此之大,卻不知道其中要點,這一篇來展開一下。

通常來說,企業涉及融資活動,通常有二個方向上的考慮:

一、經營考慮。

出於競爭戰略的考慮,需要在經營上加大資本開支的幅度,比如上馬新項目,跑馬圈地擴產能,加大研發支出等等,這些都意味著要在經營上加槓桿。為了面對未來的競爭需要,原先的人力、產能、財力都不夠了,假設這些判斷或舉措是正確的,無疑這是一個企業比較積極進取的態度,原股東們都應該支持。但是加槓桿有很多做法,可以向銀行舉債,向資本市場舉債,或者向股東增發,或者向政府尋求支持等等。由於面板業是大投入的生意,而中國面板業者幾乎沒有什麼資金積累,相對於原來的業務而言是經營槓桿大幅度提高了。所以這些手段是必須用的,只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TCL在上馬華星光電的面板項目就採用了多種手段,首先是尋求政府支持,其次是申請政府代持股份,最後是增發。第一種方法,得到了免息貸款51億,這筆款項在今年甚至被豁免。第二種方法,政府代持了30%比例的股份。這個股權在今年原價轉讓給TCL,30億元。第三種方法,定向增發。公司於2010年7月26日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向10名特定投資者以3.46元/股的價格發行了約13億股A股,募集資金總額為45億元。

當然即便如此,也只是解決了啟動資金,因為項目投資高達245億,仍然需要大額銀行貸款。註冊資金100億,是遠遠不夠的。華星在2010年10月20日,向銀團貸款12.8億美元(83億)。從而完成了整個項目的資金安排。

京東方在06年為了北京5代線定增6.7億股,以及08年為了成都4.5代線定增4.1億股,09年為了合肥六代線定增50億股,在2010年底為北京八代線增發30億股。可以說京東方為了四個項目,施行四次增發,其中第三次募得120億,第四次募得90億。

為了這四個項目,京東方一方面通過定增解決資金,另一方面也通過了銀團的渠道。合肥6代線項目通過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徽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組成的銀團,獲得了總額約為75億元的銀團貸款,進而補足了項目投資缺口。在北京8.5代線項目中,京東方又通過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組成的銀團獲得了等值105億元的銀團貸款。

當然,尋求政府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北京市政府投資平台直接向該項目平台注入的85億元,最終使得八代線280億元資金全部到位。合肥為了爭取六代線,也在各方面做了貢獻。

由於在2012年前,中國面板業處於幼兒期,難以盈利,股價低迷,所以向股市融資是比較傷身體的。京東方在第一次定增前,也就是企業走向「液晶」戰略前,股本僅僅10億股,而等第四次定增以後,股本已經過百億。股本擴大十倍多。截至目前,不論是最早的職工股,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還是一路參與增發的機構個人,按照現在2.2元的股價,應該全部都是虧損者。

接下來,京東方仍然有合肥八代線、合肥觸摸屏項目、鄂爾多斯5.5代線和重慶8.5代線項目等四個項目,為此要啟動第五次融資,以2.1元的歷史最低融資價,定增224億股,希望募得460億。那現在應該怎麼做呢

二、財務考慮

以上說了那麼多,我們可以討論這次的定增。

我們先假設這些項目都是好的,無論是競爭戰略角度,還是盈利考量,都應該上的。本人對面板業做了深度研究之後,也認為京東方的這些動作,是積極的。而且,中國面板業,經過長期的努力,收穫期即將到來。那麼我們可以看看京東方從財務角度,應該怎麼做。

從財務角度考慮,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要從股東的利益角度出發,這是應該遵守的倫理。無論是道德上,還是程序上,畢竟定增是需要股東大會決議的。

重慶項目投資為328億,鄂爾多斯項目投資220億,合肥觸摸屏項目54億,合肥八代線投資285億。加上補充流動資金,合計需要915億。這些項目裡,鄂爾多斯由於之前已經貢獻了煤礦資源,而京東方笑納後也已經賣掉獲利,所以,鄂爾多斯項目的籌資事項,理該京東方單肩解決了。重慶項目,黃市長發言中,詳細提到了該項目的籌資安排。他當時透露是京東方通過融資解決90億,其他已經通過地方政府和銀團落實。合肥項目的細節,我沒有去查。

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去查證了。因為這一次增發,和以往四次增發,在時機上有本質的不同,即如今中國的面板業能盈利了,而且是賺的盆滿缽滿。這一點,無論從華星光電還是京東方自身的報告,都可以看得出來。而我本人通過深度研究,認為這僅僅是開始,強勁的盈利能力和持續增長這二方面,在未來都可以長期保持。

比如重慶項目,考慮到地域因素,以及產業特徵,這個項目的盈利必然是非常可觀的。合肥項目也一樣,合肥已經或即將成為家電之都。所以京東方在跑馬圈地的佈局方面是領先了,處於很有利的競爭位置。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京東方完全可以從財務角度,為股東考慮利益。這些股東,長期為京東方的發展忍受經營上的虧損,和股價上的低迷,現在黎明曙光在即,完全沒有理由實施這樣的增發方案,讓即將到來的果實如此稀釋。

比如,需要增發42億股,去購買北京北京國管中心當年扶持的85億元。這有什麼必要呢?究竟是為了財務分紅考慮,還是為了競爭戰略?顯然是前者。僅僅為了財務分紅角度的定增,顯然和以往競爭戰略角度是不一樣的。這樁交易,假設現在京東方沒錢,可以不買,過幾年再說,完全不影響京東方的競爭戰略。如果非要評估,那就要看是增發40億股收購權益對股東有利呢,還是不擴大股份暫不收購權益對股東更有利呢?每個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不增發。

其他項目的增發或籌資,現在一方面要結合自身業務的質變,可以考慮向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也可以繼續增加銀團投資。以前由於風險大,銀團投資還具有政府支持性質,現在情況逆轉,將變成香餑餑。另一方面,應該利用自身的造血能力,京東方一季度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就是15億,未來還會逐季向好,管理層可以預期今年通過經營造血70億,明年過百億,三年後達到250億,加上賬面現金,京東方的自身潛力是很可觀的。透過這二方面為主的渠道,應該是京東方是未來擴張的主要渠道。只要熬過二三年,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可以讓現有的股東,享受未來的果實。本身,項目的開支也是有時間梯度的,比如重慶項目,明年下半年才用錢,沒有必要現在來進行一次性增發,等明年再解決不遲。

從財務角度考慮,本次增發是不合時宜的,以未來的現金流做信用,應該多舉債或少權益,先完成競爭戰略。三年後,再利用自身盈利,收購政府代持的權益,並且降低有息負債。

結論:

可以說,這次京東方的融資,沒有合理審視自身行業的變化,也沒有利用自己已經質變的經營能力,在如此低迷的股價,定增的如此高額的股份,匪夷所思,只能解讀為「對原股東利益的侵害,給新股東輸送利益」。

京東方可以成為世界第一陣營的面板企業,現在已經沒有疑問,三四年後進入世界前三。屆時,強大盈利能力會表現無疑,市值也可以達到千億以上。如果是現有股本,那麼股民還是有有較好的獲利回報,但要是股本變成350億股,麻雀變鳳凰式的質變,帶來的權益,不是被大大的稀釋了麼?

呼籲強烈抵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4

投資傳奇Charlie Munger:理性的力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058

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另一位掌門人Charlie Munger雖然遠沒有巴菲特那麼有名,但是在任何方面他的優秀程度都毫不遜色。Munger到明年1月份就90歲了,他是投資者們的楷模,大家驚訝於他那一套方法,可以戰勝眾多擁有著高速的計算機和信息來源的專業投資人士。

Munger說過:你可以有耐心,但是「專家」們沒有;你可以不趕潮流,但是專家們不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勇敢的行動,而他們幾乎從不。

那麼是什麼使Munger能成為大家的楷模的呢?

在2009年第一季度,Munger收購了Daily Journal,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型出版公司,然後把它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大舉投資當時的燙手山芋—銀行股,根據Daily Journal的財報,截至2009年3月31日,他的籌碼已經增值了60%,加上他後來的一些投資,他總共在證券市場裡投資了4970萬美元如今已經市值1.284億美元。

在2月份Daily Journal的年會上,Munger講起了他的投資方法,他說道: 當股價低的離譜時就應該大膽的衝進去,這點上我們做的很好。

當然,Daily Journal不是Munger在金融危機中作的唯一大膽的投資。他領導的Good Samaritan醫療中心長期以來把收到的捐助款投資於現金與短期債直到此次金融危機前。當時,Munger大膽決定將多數資金投入公司債券市場,儘管當時債券市場十分不景氣。

雖然Good Samaritan的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但是醫院的財報顯示他們的捐款到2009年9月底賬面盈利已經超過了1200萬美元,在當時存款利率只有0.5%債券市場平均只有8%收益率的情況下取得了大約20%的收益率。

當Munger被問到其超凡的勇氣和魄力是從何而來時,他只回答了一句話:我是理性的,對,這就是答案,我很理性。

瞭解Munger的人指出,加州理工學院氣象學專業出身的Munger心中考慮的更多是概率而不是確定的事實。他人生坎坷,早年離婚後來小兒子又因白血病而去世,經受逆境考驗Munger經年累月的閱讀大量關於歷史、科學、傳記、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練就了他的火眼金睛。

作為Munger多年的好友,紐約Davis Advisors董事長Christopher Davis評價道:Charlie對斯多葛學派(主要提倡唯物觀和理性思考)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似乎能完全摒棄人類的情感而行事,做到在眾人樂觀時他淡定,眾人恐懼積極的尋找機會。

Munger最鍾愛的一句話是:淡定一些。不要看別人在都在投資一樣東西你也跟風上前,直到真正好的投資機會出現再考慮入場。尤其是發生危機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這樣的機會,他如果看好,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出手。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的負責人同時也是Munger的好友John Frank評論道:

Charlie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同不同意對他根本沒有影響。他在感情和理性之間不會左右搖擺。

「我的事業生涯樂趣無窮,但如果沒有與Munger共事,將會枯燥許多,我的很多思考方式受到他的潛移默化,我認為他是老師,伯克希爾有了他的指導,才得以成為更有價值且備受推崇的公司。」

巴菲特這樣評價他的老搭檔。

基金經理兼著名財經博客作家Shane Parrish感嘆道:

很多資金管理者整日忙於會議和郵件,牆上掛著的電視不間斷的播放著新聞和股票走勢,他們心中想著的總是如何去戰勝市場。而此時,Munger和巴菲特卻坐在安靜的辦公室內閱讀和思考,與人溝通的手段也僅僅是桌上的一部電話。通過合理的規劃,他們過濾掉了市場中的雜波,做出儘量少的決定。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做出更優的決策而不是戰勝誰。

儘管目前為止Munger的Daily Journal公司還沒有公佈在金融危機時期購買的是哪些股票,不過著名投資網站ValueWalk認為其中最大的一筆交易是Wells Fargo其次是U.S.Bancorp。巴菲特對此不予評論但是同時表示:Charlie確實是非常理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43

吐槽理性投資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dkff.html

   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的狀況讓一些「價值投資」者驚呼看不懂。這引起a股市場是否適合做價值投資的疑慮。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眼中的「價值投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暫時擱置對概念的爭議,先看看一些「成功複製巴菲特」的酒粉茅粉們不遺餘力的表演吧。

 

   他們任何時候都在鼓吹茅台。任何時候都在幹這件事,以至於鬧出一夜八次郎這麼有喜感的笑話。又或者拿茅台市值來打賭「裸奔」。無論茅台的業績是好是壞,他們都能把牛糞解讀成鮮花。即使是虧損的數字經過大腦的特殊運算以後也能變成亮到眼瞎的靚麗業績。他們的分析還有一點參考意義麼?反正我是懶得看。

 

   這也太奇葩了。還能存一點點理性麼?不說價值投資如何、也不說您分析公司如何牛叉、行業把握如何精準,就吐槽一下理性投資吧。遠離了理性、脫離理性的投資,如何能夠不失敗呢?但資本市場經常拿人開涮,這次居然僥倖成功。下次可能又僥倖成功。不理性得以強化,然後。。。。。。

 

   要保持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過來人回想起火熱的文革年代,想起那個年代種種不堪入目的瘋狂舉動,腳著不可思議,理性哪裡去了?在資本市場有「一根陽線改變情緒,二根陽線改變預期,三根陽線改變理念」的說法,要保持理性甚至更困難。

 

   如何做到理性投資呢?如何保持儘量多的理性呢?

 

   俺看分析資料、動手寫一些文字時,最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理性麼?我是不是那個「手裡只有一把錘子,所以滿世界都是釘子」的人?是不是因為持有所以就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沒有買就一直專門心思挑刺兒?原來曾經寫過蘇寧、阿嬌、小湯的負面,就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它們?腳得格力空調天花板為之不遠是從數據得出的理性結論麼?股價的漲跌有沒有影響到對公司經營層面的分析,比如說300104這樣的?

 

   300104讓我想起更多。曾經仔細看過幾家創業板、中小板的公司,比如說樂視網這樣的。說實話,這些「高科技」、「新經濟」公司給我留下了非常糟糕的觀感。糟糕的原因就不細說了。以至於現在一看到別人討論小板公司,立馬繞著走。這也算一種不理性吧?記得看過一本神馬書裡說老美也犯這樣的錯誤:60、70年代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一個白人,他一定會讓你離黑人遠點,「因為他們很壞」。他們和黑人打交道時大概曾經吃過虧,或者聽朋友說和黑人打交道吃過虧,所以全部黑人就「很壞」。現在他們已沒這方面問題,我還有,不是麼?因為看過幾家糟糕的公司,所以把小板公司全否定了,這當然不夠理性。

 

   數學是個好東西,是保持理性的良藥。這裡說的數學指小學數學,加減乘除。前一段雪球上有個哥們說白酒的瀘州老窖還是五糧液會在一年內倒閉之類的。我相信他只是圖口舌之快,說說而已。因為這非常不理性。看看賬面的現金和債務、毛利率、成本結構之類的小學數學,你會發現這些公司業績下滑大有可能,虧損、倒閉之類的絕無可能。又一哥們在雪球上自言自語,說我看樂視的市值怎麼也得有500億。這結論連小學數學都不用就得出了,屬於向神靈的祈語。如此投資,結果可想而知。

 

   很多人投資時自信滿滿,自信到滿倉一兩隻股票。俺沒有那麼自信,經常持有5、6只股票。我這麼幹除不夠自信外,還因為觀察發現,過於集中的人非常容易喪失理性。想想也是,名譽、身家都在茅台身上,它要跌了,咋還能保持理性呢?無論何時何地、何情何景,閉著眼睛只管盡情搖旗吶喊吧。

 

   投資時保持儘量多的理性,我的招就這些,筒子們還有什麼高招嗎?

 

   p.s.俺是酒粉,趕腳白酒的生意模式非常不錯。目前有老窖。看不慣某些人的癲狂,故吐槽一下理性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