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標準模糊,還是平臺任性跨境電商“仿品”罪與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804

 

(CFP/圖)

對賣家而言,電商平臺是裁判員,說你合格就合格,判你違規就違規。

由於國家沒有專門的電商法律規定哪些行為受到約束,都是平臺說了算,有時候會產生店大欺客的感覺。其亂象背後,凸顯構建電商與賣家遊戲規則的必要性。

大學畢業後,何超創業了:他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開網店,將國內小商品賣到國外去。批發買進、零售賣出,都能在互聯網上完成。

“不出家門的生意”做了三年,何超還是頭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他有8970美元貨款被一家名叫“Wish”的跨境電商平臺以售賣仿品為由扣留了,平臺稱要兩年才能全部歸還。

這家於2013年轉型做跨境電商的平臺,註冊在美國。據公開報道,Wish擁有將近1億註冊用戶,大約10萬賣家在平臺上銷售4000萬件商品。

賣家絕大部分來自中國,80後是其中的主力軍,90後是生力軍。大部分從事外貿出口的電商賣家住在深圳、義烏、廣州等城市,那是3C電子產品、服裝箱包、手表配飾等“中國制造”商品的貨源地。

Wish賣家中,商品被判為仿品遭遇扣款的遠不止何超一人。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有賣家被扣貨款金額超過了一百萬元人民幣。8月17日,6位平均被扣10萬元的賣家前往Wish上海辦事處,要求歸還貨款,未能如願。

被扣留的貨款

依靠家里的十萬元本金,何超開始做電商生意。進駐Wish平臺之前,他在淘寶、速賣通上都開過店,賣的貨品相差無幾,主要靠轉手掙差價。

何超很快發現,做外貿出口的利潤空間更大。同樣一雙進貨價50元的國產運動鞋,在淘寶上只能賣到六七十。而在面向外國消費者的速賣通和Wish平臺上,他給這雙鞋定價33美元。兩個平臺分別從利潤中抽5%和15%的傭金,再扣除80元的國際運費,賣一雙鞋能掙四五十塊錢。

2015年年初,何超把網店搬到Wish,主營一款鞋墊上印有“Katulin”標誌,腳後跟印有“AIR”字樣的白色運動鞋,僅兩個月就賣出了近600雙。Wish還主動給這雙鞋“加鉆”,意味著消費者有更大幾率在購物終端上看到這雙鞋。

6月30日,何超收到系統郵件,Wish將這雙鞋判定為仿品。根據Wish的政策,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的錢先暫存在平臺,每月結算一次並放款給賣家。被判為仿品後,這雙鞋6月份的8970美元銷售額沒有打入何超的賬戶。

何超向Wish申訴稱,Katulin是2012年註冊的國產鞋類商標,他擁有這雙鞋的正規銷售授權,並郵件發送了商標註冊證明和銷售授權書。

但Wish平臺拒絕了何超的申訴,稱這雙鞋的描述和照片直接影射到另一著名品牌:“很遺憾,我們無法證明您已經從品牌商處獲得銷售該產品的授權。”

讓何超更不能接受的是,剛被判為仿品時,系統只說扣留貨款180-240天。十來天後他突然發現,扣款限期不知何時消失了,系統通知改為將這筆錢“扣留或罰沒”。

自2014年12月以來,至少五百名賣家和何超一樣,原本已經通過審核上架的商品在熱銷時被Wish判為仿品。當時,Wish更新了商戶政策,稱“對偽造品和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制定了嚴格的零容忍政策。如果 Wish單方面認定您在銷售偽造產品,您同意不限制Wish在本協議中的權利或法律權利,Wish可以單方面暫停或終止您的銷售權限或扣留或罰沒本應支付給您的款項。”

Wish上海辦事處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此前,Wish曾回應電商業內媒體稱,“具體被扣款金額其實很小,一個月全平臺被扣押金額還不到全平臺一日銷售額的5%。”

9月1日,何超再次收到系統通知,Wish表示將在“假冒商品”交易日之後的一年歸還一半資金,交易日後兩年歸還剩余資金。但如果有第三方要求索賠,“只要Wish認為有必要,Wish可扣留任何資金”。

網購中,平臺說了算

不同於大多數電商平臺的做法,Wish在沒有接到品牌商投訴的情況下一旦“單方面認定”賣家在售賣仿品,立即刪除商品、扣留貨款、收取罰金。Wish大賣家黃玫承認“這種雷厲風行的政策非常有效”,但同時也質疑,平臺本身不是知識產權持有人,是否有資質來判別仿品。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趙占領表示,電商賣家和平臺之間存在服務合同關系。如果協議約定了平臺有權判仿品並對違約賣家進行處罰,“而賣家事先也同意了這種約定,那就沒有問題”。

“平臺與賣家的關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現實中是不平等的。”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副教授吳景明表示,平臺與賣家的商業關系依據商業合同完成,但合同中如果存在不平等條款,賣家往往也只能接受。Wish平臺並沒有在最初簽署的合同中約定貨款扣留期限,後補發通知要扣兩年,“那大筆錢被拿去做投資周轉了,賣家無法經營,肯定涉及侵犯賣家權益”。

趙占領認為,平臺在判定賣家售假時負有舉證責任。Wish在判定一款商品為仿品後幾乎不提供任何具體解釋,有賣家追問客戶經理,得到的答複是:“你自己賣的東西,仿了誰你自己應該清楚。”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跨境電商部主任張周平表示,Wish平臺在判斷仿品時“確實存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由於國家沒有專門的電商法律規定電商的哪些行為受到約束,電商平臺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約束賣家,平臺的權力來源於賣家。“都是平臺說了算,有時候會產生店大欺客的感覺。”

“Wish的仿品政策給賣家造成了強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我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事。”黃玫的朋友曾有一雙鞋,一晚在Wish上賣出了500雙。本來是喜事,她的朋友卻差點哭了,悄悄把鞋子下架了。“她怕第二天Wish說那雙鞋是仿品,本來就是個小賣家,如果這一筆錢被扣下來,她等於兩年白幹了。”

仿品界定,標準模糊

十年前,跨境電商剛起步。據張周平估算,當時出口貨品中至少一半是仿品,“很多仿品賣家是從深圳華強北起家的”。隨著越來越多傳統外貿企業開始涉足電商,低價仿品比例下降,更多的國產品牌和無牌商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國外。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國電商市場交易總規模達13.4萬億,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50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1800萬。其中,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2萬億,出口占比達到八成。四年間,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翻了兩番。

相比4.2萬億人民幣,何超被扣的8970美元微不足道,但這筆錢幾乎截斷了這位重慶小賣家的資金流。

何超不服Wish的判定,理由之一是“這雙鞋我在速賣通上就能賣”。

在別的平臺上合格的商品,在Wish上被判為仿品;上架時能通過審核的商品,幾個月後被判為仿品。從事跨境電商的深圳金石達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家波將原因歸結為平臺“審核團隊成員在品牌熟悉度方面經驗不足,以及機器智能數據庫不完善”。他接觸過一些Wish上海辦事處的客戶經理,稱“都是從別的行業跳過來的”。

平臺經驗不足容易審核失誤,電商賣家也會因為經驗不足,“一不小心賣了仿品”。魏家波說,有的外貿新手們“對產品不熟悉,售賣的原因是聽說別人賣得好或者供應商說賣得好,並不知道產品屬於仿品侵權”。

他也表示,服裝和箱包類商品侵權與否不好界定,“潮流趨勢是這樣,也不知道這個版有沒有做品牌保護”。根據他的經驗,對於沒有外觀保護的商品,只要沒有打原品牌商標,有自己的授權書,樣子很像也不算仿品。

鑒於國外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幾乎所有的跨境電商平臺都原則上不允許售賣仿品。有的仿品“屬於明目張膽的侵權”,比如劣質仿造的國外品牌箱包,上面還打了品牌商標。但對於仿冒特征不那麽明晰的商品,張周平認為拿捏的“界限還比較模糊,每個平臺可能有不同的認識”。

黃玫從2007年開始從事跨境電商出口,“很多時候,工廠把貨發過來,世界上這麽多牌子,你確實不知道它侵權了”。

黃玫所在的企業曾在亞馬遜上賣過一款沙灘巾,“看起來就像一塊布,兩邊伸出兩條繩,纏一纏能變成裙子,三亞滿大街都賣。”可賣了沒多久,亞馬遜突然通知她說這款商品侵犯了設計權,被品牌商投訴了。黃玫查詢後得知,確有一家英國公司把沙灘巾申請成專利了。

一些速賣通賣家在被投訴侵權後會向與阿里巴巴有合作關系的“裕陽知識產權”求助。知識產權顧問段冬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接到求助後會根據商品頁面中的圖片和描述分析是否構成商標侵權、外觀侵權或圖片侵權,然後向賣家提出規範建議,例如建議賣家刪去商品描述中的品牌關鍵詞。

“在專利方面,只要有一個技術特征是不同的,整個產品其實是不侵權的。”段冬平接觸過一個案例,投訴方擁有一款無蓋杯子的設計專利,而被投訴的賣家在上面添了杯蓋。“加上杯蓋扣住杯沿的這種設計感,整個產品其實就不侵權了。”

在創業風口遭遇侵權風險

從2014年10月開始,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執業的華人律師陳薇代理了近百起中國賣家被美國知識產權律所起訴的案子。說起自己經手過的案子,陳薇直言,“完全是複制的,就是用粗制濫造的工藝仿國外的產品。很多中國小賣家忘了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國際法的領域,他不知道國外的法律嚴格到什麽程度。”

2014年底,一位美國買家給魏家波的公司發來一張品牌手提包的圖片,詢問能否找到同款,並暗示價格和數量都好商量,但要在開具的外貿發票上寫明是原品牌,同時詢問了用於國際貿易支付的PayPal賬戶。魏家波的網店本來沒賣這款商品,但他知道阿里巴巴上能進貨。他讓客服告訴買家,包能找到,但不是同一個牌子,發票也不能按原品牌寫。

“結果客服是個剛畢業的新手,按客戶的要求把牌子寫上去了。問題就出在這。”後來,這名買家將聊天記錄作為售假證據遞交給美國當地法院,申請了一道禁令,凍結了魏家波公司的PayPal賬戶。賬戶里當時有沒來得及提出的五六千美金。

魏家波想想五六千美金不算太多,要請律師去美國打官司不劃算,只有自認倒黴。

陳薇說:“侵權是肯定的,但在跨國背景下,美國法律如何處理這些侵權者還是有爭議的。”

“以前我們是懂英語才來做外貿,現在大家都知道跨境電商是風口。”魏家波能感受到,這兩年,許多創業者受到扶持政策和境外強大購買力的感召,爭相投身於跨境電商的熱潮。而侵權糾紛成為了一道坎。

陳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美知識產權體系之間隔了一條鴻溝,“沒有專業人士做橋梁就無法溝通。”她舉例說,很多中國賣家不知道自己賣的商品仿了國外品牌,“覺得挺時尚的,就掛在網上了”。然而根據美國法律,賣家即便不知情也可能被判為惡意侵權。“美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非常強,它覺得賣家有義務去審查自己有沒有侵權。不審查就是格外忽視,就等同於故意侵權。”

陳薇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品牌商發現被侵權了會給中國賣家發一封信函,客氣地請求賣家停止把侵權商品掛在網上,否則再采取法律訴訟途徑。

“現在,國外已經不能那麽平和地對待這個事情了。一旦發現侵權,品牌商直接向當地法院申請禁令,美國可以控制的國際賬戶馬上就會被凍結,防止原告的利益進一步受損。”

許多老牌電商平臺都曾因賣家在平臺上售假被品牌商告上法庭。歐萊雅集團和eBay的侵權糾紛歷時六年,於2014年宣告和解。今年5月,法國開雲集團旗下品牌第二次起訴阿里巴巴鼓勵、協助售假並從中獲利,美國法院在8月同意該集團的請求並頒布了禁令。

魏家波認為,“怕被大牌起訴”才是平臺嚴控仿品的根源。

8月17日前往Wish上海辦事處維權的賣家曾被口頭告知,貨款要三年後歸還。賣家不理解為什麽要這麽長時間,工作人員稱,過了三年的訴訟有效期才能確定Wish不會惹上官司。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何超、黃玫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