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夕致富太誘人 華爾街惡棍片大賣

2014-01-06  TCW
 
 

 

二○一三年耶誕節,描述美國黑心券商之王貝爾福(Jordan Belfort)的自傳電影《華爾街之狼》上映,美國首週票房告捷。不過,票房成績與影評反感走勢兩極,顯示觀眾愛「壞」英雄勝過「好」藝術,反映出「墮落容易、正義難求」的人性。

全片充斥毒品、色情與人性貪婪,這已是一面倒的認知,即使稱讚「好看,偶有笑點、不乏味」的《紐約郵報》也附帶批評「劇情過度膨脹、多餘,常不知所指」。經常挑戰導演意志的專業影評范恩(Marshall Fine)還問:「幹嘛給觀眾看這部片?」

對此問題,眾多媒體各有見解。《富比世》(Forbes)分析,一夕致富是好萊塢勵志電影最愛的題材之一,儘管是惡棍發跡的過程也無妨,它讓觀眾邊看邊想:用不完的錢、玩不完的性愛遊戲、High翻天的毒品,我也想體驗這種生活。道德、良心,都被穿插在電影中的心戰喊話情節慢慢消磨光了。

群眾冷漠,助長拜金貪婪

范恩也說,觀眾竟會認同這種非典型英雄,乍看之下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上,他們都被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洗腦了:貝爾福的崛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容易想像的故事,只要夠機伶、抓住貪婪人性海撈一筆,就算最後被抓包,代價只是二十二個月苦牢。觀眾出場前都會幻想著:貝爾福辦到了,我也可以。

此外,《富比世》進一步思考,拜金或是人性難改之惡,但冷漠才是助長歪風的推手。每隔幾年,華爾街就會爆出各種醜聞:安能(Enron)作帳詐欺、馬多夫(Bernard Madoff)吸金掏空等弊案,但說到底,該譴責的不是華爾街或資本主義本身,而是剝削濫權橫行,以及所有冷眼看待剝削濫權的社會大眾。

《哈佛商業評論》曾說,企業的決策,只要結果沒有顯示不好,不道德行為就很容易被所有人忽略,無意間就更加助長組織道德敗壞。金融海嘯過後,企業管理的大挑戰之一是,即使結果良好的行為也要檢查,同時,還要消除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

然而,華爾街狂歡派對終有結束的一天嗎?當今全球公認最了解華爾街真相的經濟歷史學家高登(John Steele Gordon)不同意:「華爾街永遠只有兩種情感:恐懼和貪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