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潤的強盜行為-再次私有化鄭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lr.html

一年前,華潤燃氣曾報價14.73元私有化鄭燃,當時3928的每股淨資產7.9元,因為大家覺得估值太低,結果私有化失敗。

 

一年後的今天,在港股喋喋不休的情況下,3928也跟隨大盤一路殺跌,從去年底的17塊跌到了現在的10.1元,但鄭燃的業績一直在增長,目前每股淨資產達到了10.9元,PB低於1,PE跌到了3.8倍,ROE達到24%,股價明顯的低估。

 

3928股價低迷時,大股東華潤一點都不含糊,果然再次提出私有化,在淨資產增長3元的前提下,仍然報價14.73港元,只是加多一個換1.5股1193華潤燃氣的選擇權,1193的PB3倍多,PE16倍,估值相差了三四倍,很明顯華潤在趁火打劫。

 

華燃做為一個央企,手段一直很卑鄙下作,以前曾經搞過華潤水泥、華潤微電子等股,都是趁著市道差就私有化低估的好公司,市道好時又重新包裝上市圈錢,種種行為完全可以用老千來形容。

 

以今天的大市,雖然私有化給的對價很低,但溢價近50%對很多處於囚徒困境的小股東來說,見好就收可能是唯一的選擇,所以我覺得這次私有化還真不好說,關鍵還得看機構的態度,看能不能把價格提上去一點,另外,1193的誘導作用也是一個因素。

 

我曾在年初時買過3928,出報表後換股了,我不是不知道鄭燃好,明顯低估,而是沒耐心等,當時沒想過今年大盤會這麼跌,個股會這麼慘。後來3928跌到10元,我是很想買回來,但手中的票都很慘,沒的換,所以只能光看著。想來想去,投資最重要的還是確定性。

 

今天如果3928報價在13元左右,我覺得手中有錢的朋友可以出手,套利空間還是不錯的,可以持有到投票前再決定是否拋出。如果高於14元,就沒多少味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0

並不都是強盜生意 音樂人和網站合作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16

蝦米音樂制作了吳莫愁的新專輯《90》,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包辦了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 (CFP/圖)

誰做音樂不是為了賣錢?

一切要從一個美國村姑說起,她的名字叫泰勒·斯威夫特。“村姑”沒有褒貶,斯威夫特起家是在美國鄉村音樂重鎮納什維爾,說她是村姑,應該也沒什麽錯。縱然她後來做的音樂和鄉村音樂沒什麽關系。

在2014年,她出版最近一張專輯《1989》的時候,公開表示了對音樂流媒體的憤恨,而且堅決不把這張專輯的試聽版權授權給任何數字音樂網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任何網站聽到了這張專輯的完整試聽,那都是盜版的;若網站被告上法庭準保敗訴,甚至上庭之前,律師就會建議它庭外和解。

斯威夫特在這件事上的意識非常簡單:我做的音樂是為了賣錢的,憑什麽無緣無故拿給你?這是所有音樂人最初面對數字音樂網站時的統一觀念。但是這麽多年過去,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事情已經從試聽變成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正在學習如何和這些網站進行深度的合作,和“敵人”交朋友。

吳莫愁最近出版了專輯《90》。專輯名字的意思是,這是一張完全由“90後”制作的唱片,無論唱歌的人還是寫歌的人,均是如此。唱片由蝦米音樂制作。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對蝦米的理解就是一個試聽網站,從來沒想到他們還會做類似唱片公司或者音樂工作室的角色,幫藝人制作和出版專輯。吳莫愁專輯出版,再加上高曉松和宋柯這兩個從傳統時代一路走來的行業前輩的入駐,很多人都覺得蝦米未來可能要轉型,變成一邊提供試聽,一邊還出版唱片的全方位文化公司。

我問了王皓,那個網名“三俗南瓜”的蝦米CEO,他說蝦米從來不想做一個唱片公司,那是傳統世界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互聯網公司再去做那件事,感覺是回到了過去,雖然說不上來哪兒有些別扭,但是終歸覺得不太對勁兒。

不過在吳莫愁這張專輯上,蝦米的確做了許多以往傳統唱片公司才能去做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幫助歌手選歌,或者說,幫助歌手選擇制作人。

蝦米從2014年開始做了“尋光計劃”,為期一年,精選平臺上的音樂人,幫助他們完成專輯,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他們全都包辦了。

但這張《90》和尋光計劃截然不同。蝦米沒有幫吳莫愁發表實體唱片,他們幫她尋找了10位“90後”的制作人。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混的小圈子里有名氣,行業當中認識他們的人不多,公眾層面幾乎沒人認識。比如制作《那個》的嘻哈藝人Fcyco,在成都和重慶的嘻哈圈子里,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存在,但要問一個北京的樂評人,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只是這個名字很奇怪。還有合作《No Confusion》的Chace和Tsunano,前者有一個叫做“陷阱音樂”的小廠牌,平時的主要工作是DJ;後者來自臺灣,現居上海,青年文化媒體VICE曾經給他拍過一部1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獨立音樂圈子里,許多人看好他的未來。

這成了一個雙贏項目:通過吳莫愁這塊招牌,讓大眾認識了這些新崛起的制作人;這些制作人的工作,也讓吳莫愁的音樂作品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中國好聲音》走出來的歌手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們必須演唱別人已經唱紅的作品,但離開比賽,他們不能一輩子唱別人的作品。一個歌手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要有“自己的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離開“好聲音”之後的表現都沒有那個舞臺上那麽出色,原因很殘酷,就是作品不行。很多人站出來說,這些人其實不會唱歌,只是電視明星。

最有意思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曾經紅過,然而現在並不太紅的歌手。他們雖然沒有趕上選秀的年代,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幾十年前,也是通過一種叫做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比賽,走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現在好像忘了自己的曾經。

《90》不同於蝦米之前推出的專輯,而更像是單曲的集結。過去一張專輯應該有10首歌,但是快到交片的時候,只有7首歌怎麽辦,只能隨便找來3首湊數。《90》的方法,讓每個制作人在做這些作品時,都把它看做自己的一個機會。它算得上比較精良,可能歌詞寫得沒有中年歌詞工作者閱歷豐富,但音樂質量上,的確是最近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雖然不做實體發行,甚至表面上也不考慮盈利,但唱片《90》的企劃卻能讓吳莫愁在眾多選秀歌手當中嶄露頭角——同樣是選秀歌手,我卻在做著更好玩的事。這張唱片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各種唱片評審中拿獎,它本身也是一個“事件營銷”,讓那些正在尋求商業合作的廣告主在這時註意到吳莫愁的名字。最起碼和她比起來,首屆《中國好聲音》的另外幾位優秀學員有些默默無聞。

既然侵權攔也攔不住……

從蝦米的案例上看得出,村姑斯威夫特的擔心並沒有必要。這個年代,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人聽到,而不是讓人購買,即使你自己做了半天的版權保護,想侵權的人還是會侵權,攔也攔不住。當你試圖阻攔的時候,還顯得“小氣”。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未來。如今,數字音樂網站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買斷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只需要幾萬塊,這兩年已經漲到了數百萬,而且還是分割給不同的買家——騰訊拿下了華納的獨家,蝦米拿下了華研的獨家。當你想聽一個歌手的專輯時,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去一個叫discogs的網站查一下,這個歌手都在哪里發表過唱片,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去誰家聽歌。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囧,所以每家數字音樂網站都在想辦法轉型。在傳統唱片公司普遍沒有新辦法的今天,懂得互聯網模式的數字音樂網站,反倒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樂視音樂在幾年前就簽下了全球最大露天音樂節——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轉播權,足不出戶,你就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樣,看到那些傳奇的樂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會有人抱怨,說這種感覺並不是身臨其境,你聽不到現場觀眾的吶喊,聽不到身邊的人一邊看演出一邊評論樂隊。但是聊勝於無,在樂視簽下這個版權協議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格拉斯頓伯里長什麽樣。

也有一派反對數字音樂的人是從音質的角度入手,說現在網上的音樂是對音樂制作行業的侮辱,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放入的細節根本聽不到。其實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兒不講理,好的音質和一張正版CD唱片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收聽的設備有關。就算是壓縮成128比特率的MP3,你用上萬元的耳機,還是能聽出200元耳機聽不出的細節。同樣道理,用200元的耳機去聽一張正版唱片,該聽不到的東西還是聽不到。

所以一個叫做echo的應用就做了一個在音質上的嘗試,打造出一種名為3D聲音的概念。其實所謂的3D,並不是真正的3D,只是把母帶文件做了重新的縮混,在相位上做處理,把音樂的空間感擴大,原來只能聽到左右聲道,但是現在就好像置身電影院,仿佛你的身後也有聲音傳出。

事實上,所有的數字音樂網站的業務,都不再是試聽下載那麽簡單。為了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大家都在往自己的平臺上註入新內容。日子過得最舒服的是騰訊音樂,因為它是微信平臺上唯一認可的音樂轉發收聽來源,用戶量非常大。但如果長期沒有拿出吸引人的新玩法,只是繼續依靠排他性,恐怕騰訊的音樂結局會和當年的新浪樂庫一樣,只是給旗下其他產品做輔助支撐。

豆瓣音樂則是徹底轉向傳統,索性成立了一家叫做大福的唱片公司。從目前的動向來看,這家唱片公司和其他與互聯網無關的唱片公司只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就是手里握著互聯網的錢,至少還能燒一陣子。不過這家唱片公司倒是可以讓自家藝人成為豆瓣平臺上最紅的藝人,此外有大量音樂人習慣將豆瓣作為發布平臺,所以他們勢必會簽到一些不錯的藝人,而簽約之後的經營,則是他們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蝦米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捆綁了淘寶,每張專輯的封面下方都有一個鏈接,直接指向淘寶的唱片賣家。雖然現在買唱片的人不多,但萬一有想買的,這是個很便捷的渠道。吳莫愁的《90》似乎是在說,外行人也可以企劃一張唱片,而且比內行更加內行。他們就是為了做一出好音樂,至於市場,是另外一個部門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數字音樂網站都應該做出新的嘗試。隨著版權價格的不斷上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版權獨家壟斷,這個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第一家做收費下載模式的網站叫九天音樂,和蝦米一樣,也來自杭州,現在基本沒人記得這家網站的存在。所以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並不是強盜生意。

互聯網表面上讓音樂人的唱片沒了銷量,但是與之伴隨的,確實有其他方式的收益,我們目前可見的是音樂節的邀請,以及歌手作為“意見領袖”幫品牌站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多留一些耐心給數字音樂,未來只會更好玩,不會越玩越無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29

並不都是強盜生意 音樂人和網站合作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16

蝦米音樂制作了吳莫愁的新專輯《90》,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包辦了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 (CFP/圖)

誰做音樂不是為了賣錢?

一切要從一個美國村姑說起,她的名字叫泰勒·斯威夫特。“村姑”沒有褒貶,斯威夫特起家是在美國鄉村音樂重鎮納什維爾,說她是村姑,應該也沒什麽錯。縱然她後來做的音樂和鄉村音樂沒什麽關系。

在2014年,她出版最近一張專輯《1989》的時候,公開表示了對音樂流媒體的憤恨,而且堅決不把這張專輯的試聽版權授權給任何數字音樂網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任何網站聽到了這張專輯的完整試聽,那都是盜版的;若網站被告上法庭準保敗訴,甚至上庭之前,律師就會建議它庭外和解。

斯威夫特在這件事上的意識非常簡單:我做的音樂是為了賣錢的,憑什麽無緣無故拿給你?這是所有音樂人最初面對數字音樂網站時的統一觀念。但是這麽多年過去,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事情已經從試聽變成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正在學習如何和這些網站進行深度的合作,和“敵人”交朋友。

吳莫愁最近出版了專輯《90》。專輯名字的意思是,這是一張完全由“90後”制作的唱片,無論唱歌的人還是寫歌的人,均是如此。唱片由蝦米音樂制作。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對蝦米的理解就是一個試聽網站,從來沒想到他們還會做類似唱片公司或者音樂工作室的角色,幫藝人制作和出版專輯。吳莫愁專輯出版,再加上高曉松和宋柯這兩個從傳統時代一路走來的行業前輩的入駐,很多人都覺得蝦米未來可能要轉型,變成一邊提供試聽,一邊還出版唱片的全方位文化公司。

我問了王皓,那個網名“三俗南瓜”的蝦米CEO,他說蝦米從來不想做一個唱片公司,那是傳統世界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互聯網公司再去做那件事,感覺是回到了過去,雖然說不上來哪兒有些別扭,但是終歸覺得不太對勁兒。

不過在吳莫愁這張專輯上,蝦米的確做了許多以往傳統唱片公司才能去做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幫助歌手選歌,或者說,幫助歌手選擇制作人。

蝦米從2014年開始做了“尋光計劃”,為期一年,精選平臺上的音樂人,幫助他們完成專輯,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他們全都包辦了。

但這張《90》和尋光計劃截然不同。蝦米沒有幫吳莫愁發表實體唱片,他們幫她尋找了10位“90後”的制作人。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混的小圈子里有名氣,行業當中認識他們的人不多,公眾層面幾乎沒人認識。比如制作《那個》的嘻哈藝人Fcyco,在成都和重慶的嘻哈圈子里,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存在,但要問一個北京的樂評人,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只是這個名字很奇怪。還有合作《No Confusion》的Chace和Tsunano,前者有一個叫做“陷阱音樂”的小廠牌,平時的主要工作是DJ;後者來自臺灣,現居上海,青年文化媒體VICE曾經給他拍過一部1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獨立音樂圈子里,許多人看好他的未來。

這成了一個雙贏項目:通過吳莫愁這塊招牌,讓大眾認識了這些新崛起的制作人;這些制作人的工作,也讓吳莫愁的音樂作品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中國好聲音》走出來的歌手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們必須演唱別人已經唱紅的作品,但離開比賽,他們不能一輩子唱別人的作品。一個歌手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要有“自己的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離開“好聲音”之後的表現都沒有那個舞臺上那麽出色,原因很殘酷,就是作品不行。很多人站出來說,這些人其實不會唱歌,只是電視明星。

最有意思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曾經紅過,然而現在並不太紅的歌手。他們雖然沒有趕上選秀的年代,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幾十年前,也是通過一種叫做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比賽,走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現在好像忘了自己的曾經。

《90》不同於蝦米之前推出的專輯,而更像是單曲的集結。過去一張專輯應該有10首歌,但是快到交片的時候,只有7首歌怎麽辦,只能隨便找來3首湊數。《90》的方法,讓每個制作人在做這些作品時,都把它看做自己的一個機會。它算得上比較精良,可能歌詞寫得沒有中年歌詞工作者閱歷豐富,但音樂質量上,的確是最近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雖然不做實體發行,甚至表面上也不考慮盈利,但唱片《90》的企劃卻能讓吳莫愁在眾多選秀歌手當中嶄露頭角——同樣是選秀歌手,我卻在做著更好玩的事。這張唱片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各種唱片評審中拿獎,它本身也是一個“事件營銷”,讓那些正在尋求商業合作的廣告主在這時註意到吳莫愁的名字。最起碼和她比起來,首屆《中國好聲音》的另外幾位優秀學員有些默默無聞。

既然侵權攔也攔不住……

從蝦米的案例上看得出,村姑斯威夫特的擔心並沒有必要。這個年代,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人聽到,而不是讓人購買,即使你自己做了半天的版權保護,想侵權的人還是會侵權,攔也攔不住。當你試圖阻攔的時候,還顯得“小氣”。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未來。如今,數字音樂網站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買斷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只需要幾萬塊,這兩年已經漲到了數百萬,而且還是分割給不同的買家——騰訊拿下了華納的獨家,蝦米拿下了華研的獨家。當你想聽一個歌手的專輯時,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去一個叫discogs的網站查一下,這個歌手都在哪里發表過唱片,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去誰家聽歌。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囧,所以每家數字音樂網站都在想辦法轉型。在傳統唱片公司普遍沒有新辦法的今天,懂得互聯網模式的數字音樂網站,反倒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樂視音樂在幾年前就簽下了全球最大露天音樂節——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轉播權,足不出戶,你就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樣,看到那些傳奇的樂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會有人抱怨,說這種感覺並不是身臨其境,你聽不到現場觀眾的吶喊,聽不到身邊的人一邊看演出一邊評論樂隊。但是聊勝於無,在樂視簽下這個版權協議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格拉斯頓伯里長什麽樣。

也有一派反對數字音樂的人是從音質的角度入手,說現在網上的音樂是對音樂制作行業的侮辱,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放入的細節根本聽不到。其實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兒不講理,好的音質和一張正版CD唱片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收聽的設備有關。就算是壓縮成128比特率的MP3,你用上萬元的耳機,還是能聽出200元耳機聽不出的細節。同樣道理,用200元的耳機去聽一張正版唱片,該聽不到的東西還是聽不到。

所以一個叫做echo的應用就做了一個在音質上的嘗試,打造出一種名為3D聲音的概念。其實所謂的3D,並不是真正的3D,只是把母帶文件做了重新的縮混,在相位上做處理,把音樂的空間感擴大,原來只能聽到左右聲道,但是現在就好像置身電影院,仿佛你的身後也有聲音傳出。

事實上,所有的數字音樂網站的業務,都不再是試聽下載那麽簡單。為了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大家都在往自己的平臺上註入新內容。日子過得最舒服的是騰訊音樂,因為它是微信平臺上唯一認可的音樂轉發收聽來源,用戶量非常大。但如果長期沒有拿出吸引人的新玩法,只是繼續依靠排他性,恐怕騰訊的音樂結局會和當年的新浪樂庫一樣,只是給旗下其他產品做輔助支撐。

豆瓣音樂則是徹底轉向傳統,索性成立了一家叫做大福的唱片公司。從目前的動向來看,這家唱片公司和其他與互聯網無關的唱片公司只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就是手里握著互聯網的錢,至少還能燒一陣子。不過這家唱片公司倒是可以讓自家藝人成為豆瓣平臺上最紅的藝人,此外有大量音樂人習慣將豆瓣作為發布平臺,所以他們勢必會簽到一些不錯的藝人,而簽約之後的經營,則是他們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蝦米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捆綁了淘寶,每張專輯的封面下方都有一個鏈接,直接指向淘寶的唱片賣家。雖然現在買唱片的人不多,但萬一有想買的,這是個很便捷的渠道。吳莫愁的《90》似乎是在說,外行人也可以企劃一張唱片,而且比內行更加內行。他們就是為了做一出好音樂,至於市場,是另外一個部門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數字音樂網站都應該做出新的嘗試。隨著版權價格的不斷上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版權獨家壟斷,這個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第一家做收費下載模式的網站叫九天音樂,和蝦米一樣,也來自杭州,現在基本沒人記得這家網站的存在。所以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並不是強盜生意。

互聯網表面上讓音樂人的唱片沒了銷量,但是與之伴隨的,確實有其他方式的收益,我們目前可見的是音樂節的邀請,以及歌手作為“意見領袖”幫品牌站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多留一些耐心給數字音樂,未來只會更好玩,不會越玩越無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71

中證監批槓桿收購是「強盜」

1 : GS(14)@2016-12-04 12:32:50

【明報專訊】中證監主席劉士余自年初上任後,一向謹言慎行,不過昨日首度就內地備受爭議的舉牌行為(在上市公司持股達5%)及槓桿收購發表意見,言辭罕見激烈。他指有人拿着金融牌照,用來路不正的資金,進行槓桿收購,不道德也沒有做人底線,是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若挑戰法律,將面對牢獄懲罰。

明報記者 武君

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大會上表示,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包括舉牌及槓桿收購,挑戰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公司。但是,如果收購的資金來路不正,就是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你在挑戰國家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挑戰了做人的底線,這是人性不道德的體現,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挑戰法律 將面對牢獄懲罰」

他又表示,不希望有人當土豪,妖精和害人精,但就是有人三者於一身,拿着持牌的金融牌照,進入金融市場,用大眾的資金從事所謂的槓桿收購。槓桿收購用的錢,出資人必須有風險消化能力,但現在就在金融市場直接發行一些產品,實際上最終承受風險的不是發行產品的機構,而是廣大投資者。他質問「槓桿品質在哪裏?做人的底線在哪裏?這是從陌生人變成了野蠻人,野蠻人變成了強盜。挑戰刑法的時候,等待你的就是開啟的牢獄大門。」

劉士余並無指名道姓,但近期A股市場頻現保險企業用萬能險等金融產品收購各行業公司股份(見表),險資亦被俗稱為「野蠻人」。

其中寶能系和恒大相繼入股萬科A股,將這輪舉牌浪潮和關注度推上至高點,新華社曾質疑寶能入股萬科資金來自多重槓桿及資產管理計劃,槓桿倍數高達5倍,存在高風險(見圖),監管層甚至罕見地譴責萬科股東。

英證﹕險資需具風險匹配能力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劉士余更多是提出對金融產品槓桿收購問題的意見,不是對所有險資收購行為的否定。重點在於險資必須有風險管理和風險匹配能力,且要分散風險,不能集中配置。

至於監管機構會否之後出台限制險資舉牌的法規,他認為,是次更多的是對該等行為表達態度和看法,也讓市場知道監管層的導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37&issue=201612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